送元二使安西课教案大全(18篇)

时间:2024-12-20 作者:影墨

教学工作计划的制定需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以及教学目标和要求。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借鉴。

送元二使安西课教案大全(18篇)篇一

房煜。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那是多少年前的早晨,寒意未退,塞北的雨和关内的雨凉暖自知。那是出塞前的最后一道关卡了。元二前脚才离,王维便从后面匆匆赶上,撑着伞,举着一杯不甚甘醇的乡酿,时光流转,他期盼元二能喝下这口酒,带着朋友的祝福,踏上远方。

如果千年前,没有这场浸透了悲伤的雨,没有那个出塞的游子,也不会有这样一段欣慰的别雨,多少年后,也不会有那样深情的咏叹调。

王维是第一个会写离歌的。因为除了王维,没有人能注意到,尽管远方之路漫漫,但天地之前,毕竟还有这杯酒。有这样一个痴情送别的.友人,惟一能媲美的,还有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然而王勃跨得太远,倒把友人给忘了。“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托付友人给他人,给天下人。有的离别凄凉惨淡,“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有的离别又充满哲理,“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然而这一切离别,都比不上王维这杯酒来得刻骨铭心,仅仅是深情对望,也胜上千万的哀思和劝勉。

而今,有的是青青柳色映衬的客舍,有的是数不尽的关卡,有的是绵绵的朝雨。然而,又哪里有与我惜别的友人,哪里有前路艰险的阳关呢?“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的意境,又从何处去体会呢?我想,倒退千年,我一定是驿站外的一株柳,墙角的一束动人的枳花,抑或,是一捧流水,我曾注视过那一次送别,那一次游子晨起早行,那一次李后主循着寂寞的庭院深深叹息。还曾在江月下辉耀过花林的艳丽,和孤独的太白对影独酌。

然而,那一次次的离别又何曾真正远去?远离了一去不复返的栈道,迎来了车站、机场。没有了物质上的远方,在精神上我们却愈行愈远。

蓦然回首,我们离那个浪漫的诗人的年代已经隔了一千多年。时空的驿站上,唱起了一首悠悠的离歌。

送元二使安西课教案大全(18篇)篇二

【一  叹】。

师:读一读古诗,诗中哪些地方,还能找到元二和王维是好朋友的依据?

(生自读古诗,小组讨论,比比哪个小组找到的依据多)。

生:元二,这个名字很特别。听起来非常亲昵,可以推断他们是好朋友。

生:我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中读出了他们是好朋友。

师:能具体说说吗?

生1:“故人”就是好朋友,知己的意思。

生2:“更”说明他们已经喝了许多杯,可能还要喝许多杯,可见他们的感情很深。

生3:“尽”就是他们都一饮而尽,只有好朋友之间才这样。

师:说得真好,你们注意到“酒”了吗?

生:这酒一定是美酒。

生1:离别的酒。

生2:友谊的酒。

生3:也是一杯祝福的酒。

生4:也是一杯连心的酒。

师:这是一杯离别的酒——。

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这是一杯友谊的酒——。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这也是一杯连心的酒——。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这更是一杯祝福的酒——。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再  叹】。

生:雨,老天也为他们的分别而伤心。

生:是老天想让元二多留一会儿。

生:柳,我知道古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生: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

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客中送客,想想自己也只身飘泊,而今天朋友也将远走他乡,怎不伤感别离——。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三  叹】。

生:安西:唐朝的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

师:渭城又在何处?

生:陕西省咸阳市东北。

师:阳关呢?

生:汉朝设置的边关名,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

师:有多远?

生:2000多公里。

师:少了!

生:3000多公里。

师:是呀,大约有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

(哇!生不禁惊叹。)。

师:也许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儿——。

生:黄沙满天!

师:也许渭城这儿生机勃勃,安西那儿——。

生:满目荒凉!

师:渭城这儿有饮不尽甜甜的故乡水,听不完浓浓的家乡话,安西那儿——。

生:举目无亲,乡音不再有。

师: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

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飘泊,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总评:《渭城曲》以朴实的语言,生动的形象,真挚的惜别之情,而被后人广为传诵。而根据此诗谱成的古曲《阳关三叠》,更是以琴歌的形式流传至今。在二次教学中根据诗歌特点,大胆地采用“以读代讲,层层推进”的形式进行教学,教师层进式的以情“引读”,学生心潮逐浪高的“复读”,可谓一唱三叹,荡气回肠。以“以讲代读”的魅力,引领学生进行了一次精神的洗礼,从而充分展示了优秀古诗词的独特魅力。

送元二使安西课教案大全(18篇)篇三

教学目标:

1、认识和会写2个生字:舍、君。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惜别深情。

3、能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惜别深情。

教学流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3、知诗人。关于诗人王维你知道多少呢?生交流课前查找的资料。

4、揭题:学习王维的一首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

二、读诗文,解诗意。

1、生自读古诗。

2、抽生读诗,请生评价,相机提示正音。完成多音字的作业练习:朝、舍、更。

3、理解诗意。紧紧抓住诗文中的注释,谁能来大致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4、带着对诗的理解再读古诗。

5、配乐师范读古诗。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的画面?

三、入诗境,悟诗情。

1、体会渭城之美。

(1)雨。这早春时节,你看到的是怎样的雨啊?你想用怎样的词句来形容这雨?

(2)柳。你看到了怎样的柳树?经过朝雨的洗礼,柳树更是焕然一新,真是“柳色新”哪!

(3)美读一、二行诗。面对这样的雨,这样的柳,你想说些什么?你能读出渭城的美吗?

2、体会路途之艰。

春雨霏霏,杨柳依依,渭城春景,美不胜收!在这样的一个清晨,就是在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之间,诗人王维却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别了。他又是怎么送别友人的呢?我们读读后两句。指名读、再指名读。齐读。

西出阳关无故人,出了阳关有的是什么?你又看到了什么?出示课件:阳关以西图片。

3、对比激情。

也许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儿――黄沙满天!

也许渭城这儿生机勃勃,安西那儿――满目荒凉!

如果是你的朋友要远行,而且是到像安西这样荒凉的地方去,你会怎样?

4、激情朗读。

元二啊,你能不能少喝一杯,以免醉酒耽误行程呀?学生作答。

都不会放下这酒杯,不是不能放,而是不想放,不愿放。因为彼此不舍别离,但是不得不(板书:依依惜别)把这种感觉再带进去,齐读这两句诗。

5、写话:如果你是王维,或者是元二,此时此刻,你会对对方说些什么,把想说的写下来。

师巡视后交流。

6、再读悟情:这一杯杯的难道还仅仅是酒吗?分明是什么?(板书:友情)。

7、读全诗。

四、拓展延伸,总结升华。

1、拓展送别诗,激励学生课外积累。孩子们,因为一次次朋友间的深情送别,才有了这一篇篇字字珠玑的送别诗。在王维眼里,离别是一杯杯的苦酒,那么在高适眼里,朋友之间的离别又是怎样一种情怀呢?出示《别董大》,你从中读出了什么?(乐观、激励)。

诗人全然不写千丝万缕的离愁别绪,而是满怀激情地鼓励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来。这也是一种别样的友情。

远不止这两首。还有如:课件出示《山中送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赠汪伦》。让我们在这些送别诗中记住朋友之间的友情吧!

送元二使安西课教案大全(18篇)篇四

《送元二使安西》是《积累、运用五》第一题读读背背部分的内容。教材的要求是会背诵古诗,至于抄写和大致理解诗意也不在要求之列。这首诗我以前已经带领学生背过,所以,再指导背诵这首诗已经不是我教学的主要目的。因此,教学这首诗时,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

1、检查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就我班学生背诵古诗的数量而言,如果他们能把诗中的生字全达到会认,那么,多数同学不但小学阶段的字应该已经全部会认,中学阶段也应该认了不少。所以,在复习古诗的同时,检查他们的识字能力,应为教学的重点之一。

2、理解诗意。

背诗的目的是感受诗的意境,陶治性情,提高人文素养,学习运用。因此,要求孩子在会背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诗意,成了我教学的又一重点。

3、复习拓展。

孩子们背诵王维的诗已经不少。如何在学习本诗的同时巩固加深对其他诗的印象,也是我教学中应该考虑的。

4、理解王维写景诗的意思,初步感受体会王维诗的风格。

在归类理解诗的基础上,我设计了概括诗风的环节。虽然不够详细、全面,但通过学习,让学生初步感受王诗的风格,必将有助于他们加深对诗的理解,提高鉴赏能力。

基于以上四方面的考虑,我带领学生对王维的诗进行了研究性学习。

一、导入  。

王维的诗,我们已经背过几篇了。下面我写几个他诗中的字考考你们,看你们认识吗?(渭、悒)。部分学困生不认识)。因此,学习古诗的第一步,必须要认识生字,这是最基本的要求。要在认识生字的基础上,认真朗读,记住字形,在把诗读流利的基础上,进一步背诵。

让学生朗读后试着说诗的意思。(经过部分同学一个词一个词的理解,加上老师对“元二”、“安西”、“渭城”、“悒”、“阳关”等词的解释,同学们弄懂了这首诗的意思。)。

三、回顾背过的王维的诗。

1、指名同学领背王维的诗。一个同学领背一首,共背了《山居秋暝》、《竹里馆》、《杂诗》、《相思》、《使至塞上》、《鹿柴》、《鸟鸣涧》、《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八首。

2、选择王维写景的诗背诵。

同学们背出了《山居秋暝》、《竹里馆》、《鹿柴》、《鸟鸣涧》、《送元二使安西》五首。

3、理解前四首诗的诗意。

同桌先一首诗一首诗的交流诗的意思,然后分别指名试说。(多叫几个同学)。

四、感受王诗的风格。

1、合上眼睛,边背诵王维五首写景的诗,边想象画面。背完后谈自己的感受。

2、通过老师指导,得出王诗的风格特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五、作业 :诗配画。

任选王维五首写景诗中的一首,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回家画一幅画,并在背面用铅笔题诗。明天课前同桌根据画的内容,猜测所画的诗,并点评是否画出了诗意,不当之后加以纠正。

教材要求的内容不多,我竟用了整整一节课的时间,有些老师可能会说,为了《积累、运用》上的一首诗,何必浪费那么多时间?对此,我有不同的观点。课本无非是一个例子。我们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引向课堂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只要能够让孩子们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并能获得更多的知识,我觉得都值。再说,背诵的目的是为了运用。教学中我不但注意了指导学生对诗的巩固、理解、感受,而且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养。我觉得在这方面多花点儿时间值。所以,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

送元二使安西课教案大全(18篇)篇五

1、知识能力目标:识和会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朝”“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方法目标:借助注解,想象画面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3、情感态度目标: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送元二使安西课教案大全(18篇)篇六

《送元二使安西》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这首诗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独树一帜。

【设计理念】。

语文能力的本质是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的能力,语文课就是要促进学生的言语和精神携手走向丰妙的境界。

本节课教师引领学生扎扎实实的品析文字,以一首的学习带动多首诗的学习,以多首诗的补充促进一首诗的理解。在整合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情感是诗的生命,没有情感就没有诗。本节课,教师引导学生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切己体察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参读互训中升情。教学一二句扣住“柳”,体会作者营造的送别环境,感受美丽环境中那份浓浓的离别情;三四句扣住“酒”,体会这杯杯酒中融入的深情。

本节课,既注重学生语言系统的丰富和优化,又注重完善学生的精神世界,着力构建对话的课堂、诗意的课堂。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词语的情味,体会作者语言的精妙。

3、感受诗人与好友的深情厚谊;感悟诗人离别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咀嚼和体悟重点字词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感悟诗人离别的情怀。

【教学准备】。

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

搜集送别诗。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

有一首曲子叫阳关三叠,也叫渭城曲,这首曲子是后人根据我们今天要学的这首诗创作的。

(设计理念:人的情感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一定的情境,儿童更是如此。优美、有些淡淡哀伤的古筝独奏《阳关三叠》,帮助学生架起想像的桥梁,将学生带到了几前年的渭城。入境,为理解古诗奠定基础。)。

(点评:新课程倡导,教学中老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此环节中,老师为学生展示古典乐曲《阳关三叠》,首先就为学生创设了诱发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的动机环境。通过创设符合本节课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为学生提示了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理解诗意。

1、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2、引导学生读准“朝”“舍”“更”的读音。

3、引导学生理解“浥”“更尽”等字、词的意思。

(设计理念: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初知大意,为深入理解古诗扫清障碍。)。

(点评:“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这一提问非常必要。的确,学生的阅读思维是看到信息后,信息马上会触动其思维,即可就会产生“这写的是什么呢?”的疑问,有疑问就有思考。老师此时提问,给学生提供发表感知课题、分析问题、交流逐步思维收获的机会,是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表现,也是了解学情、展开后面继续学习的前提,更是引发、培养学生学习时要产生问题的意识的需要。)。

三、感悟“柳”“酒”中蕴涵的情意。

1、渭城这里的景色怎样,你是从哪些字、词感受到的?

2、指导感情朗读。

3、体会“柳”的寓意:一个柳字,你能读懂诗人的情吗?带着这种情怀,再来读诗句。

4、拓展关于“酒”的诗句,理解“酒”中蕴涵的情。

写话练习:相聚的日子,他们曾————————。

5、这是一杯怎样的酒?

6、感情朗读。

(点评:文中情来自何方?靠咀嚼字面意思是很难生成的。“情”要靠“象”去显。老师紧紧抓住“柳”“酒”这一“诗象”,感悟古诗。将古诗化为画面:青青碧柳里诗人怎样的难舍难分?相聚的日子是怎样的其乐融融?由此来体会两人深深的情谊。,当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地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也就品味出了。)。

四、互文理解,感情升华。

1拓展:“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寒尘。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从这首诗中体会什么?对比想象安西与渭城的不同。

2感情朗读。

3结合诗句“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体会别后的思念。

4背诵古诗。

(设计理念:引入王维《送间司直赴西安》帮助学生感受元二出使安西将要面临的艰难险阻,感受王维对好友离乡背井的牵挂、忧虑;引入王维的《山中送别》帮助学生理解王维对好友的无限思念之情。以一首的学习带动多首诗的学习,以多首诗的补充促进一首诗的理解,在整合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五、拓展延伸。

学生背诵课前搜集的其它送别诗。

(设计理念:优秀古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是我们民族语言文字运用的典范形式。优秀古诗文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丰富学生的语言,中国古代诗歌中,送别诗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内容。离别的人不同,但那份真挚的情意是相同的,此环节旨在以一篇的学习带动多篇的学习,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情感的迁移。)。

(点评:1、在学生读、品、赏、背本节课所学古诗基础上,老师相机引出了“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寒尘。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将学生带入到另一个境界,通过对比,更深地体会元二的好友对元二的不舍和担忧,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意境创设环境。2、后面开放性的拓展,将本节课的学习放入到我们国家特有的古诗词传统文化中,使学生课堂的学习成为了置身教室而心飞扬,一诗切入而领略浩瀚诗的海洋。)。

【板书设计】。

雨蒙蒙。

柳青青。

酒浓浓。

情绵绵。

送元二使安西课教案大全(18篇)篇七

《送元二使安西》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这首诗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四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关于送别的古诗,已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和自读自悟的学习能力。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以及本班学生的学习程度,我认为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应当以悟诗情为教学主线并把新课程中的教学理念运用到课堂上,发挥学生主动性,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其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会写“舍、君”2个生字,理解“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通过自读自悟大致了解整首诗的意思,引导学生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3.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1.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全诗,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1.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王维的资料。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他擅长写优美的山水诗和抒情小诗,被苏轼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代表作有《送元二使安西》《鸟鸣涧》《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2.借助地图、资料交流渭城、阳关、西安的相关信息。

渭城:指秦时的咸阳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汉代改为渭城。

阳关:在甘肃省敦煌县,是古代出塞必经的关口。

安西:指安西都护府,在今天的***库车附近。

从渭城到安西总共3000多公里,就算用上当时最快的交通工具骑马去,也得用上整整半年的时间!

3.检查学生生字认读情况。

4.指名读诗,读准字音。

(1)师正音,指导多音字“朝”、“舍”

(2)指导书写“舍”、“君”。

5.这首诗是一首()诗。

2.师生交流课题。

(1)谁送谁到什么地方去?(王维送元二到安西去)。

(2)使:出使。古代出使,一般是皇帝的圣旨,当时元二奉命出使安西,是为国家守护边陲重镇。

(3)元二:姓元,在兄弟中排行第二。有个人姓董,在家里排最大,他的好朋友就称他董大,高适就写过一首送别诗--《别董大》。

3.学生带着理解再读课题。

1.出示要求,自由读诗。

2.四人一小组交流诗歌大意。

3.指名汇报,说说诗歌大意。

4.了解“柳”的含义。

师:渭城的景色美,但诗人只写了“柳”,因为“柳”与“留”谐音,在我国古代,亲朋好友一旦分离,送行者总要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表示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李白有一句诗就是这样写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5.了解“故人”的含义。

师:你知道哪句诗句也曾出现“故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除了“故人”,诗句中还经常用哪个词来表示好朋友?(知己)就像“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6.师生合作读诗,初步读出离别之情。

1.朗读古诗,想象画面。

(1)抽生感情读诗的前两句。

学生交流,师引导概括出“朝雨新柳图”

(2)学生齐读诗的后两句。

师:前两句诗勾勒出一幅“朝雨新柳图”。这两句诗又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学生交流,师引导概括出“饮酒临别图”)。

2.出示图片及词语,师生合作读。

渭城3000多公里安西。

(路途遥远、艰险)。

山清水秀黄沙满天。

生机勃勃人烟荒芜。

甜甜的故乡水举目无亲。

浓浓的家乡话乡音不再有。

师生合作读:渭城,安西。

3.创设情境,感悟诗情。

出示:王维举起第()杯酒,()地对元二说:(“。”)。

1.学生交流搜集的送别诗。

2.出示老师搜集的送别诗及名句:

《赠汪伦》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唐]高适。

海内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

1.搜集其它关于送别的古诗,借助工具书自学。

2.试着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小短文。

唐王维。

元二。

依依惜别。

送元二使安西课教案大全(18篇)篇八

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这首诗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送别元二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师生对诗导入,营造氛围。

同学们,送别是古诗词中永恒的话题。正所谓“相见时难别亦难。”特别是在古代那样一个交通不便、信息不发达的社会,一旦离别,也许便是天涯海角。所以,以送行饯别表达深情厚谊便成为一种习俗,送行也因此成为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我们读过“桃花潭水深千尺,”——生:不及汪伦送我情。读过“孤帆远影碧空尽,”——生:唯见长江天际流。读过“莫愁前路无知己,”——生:天下谁人不识君。读过“洛阳亲友如相问,”——生:一片冰心在玉壶。还读过“海内存知己,”——生:天涯若比邻。从这千古流传的送别佳句中,我们读出了古人那浓浓的友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师板书课题。生齐读,师纠正。

二、理解题意,介绍时代背景和作者。

1.理解诗题。

要想读懂古诗首先我们得知道题目的意思,谁来结合注释说一说诗题的意思?(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师明确:这里的元二是王维的朋友,他姓元排行第二,也就是在元二的上面还有一个哥哥,我们称为老大。如果姓董,排名第一,就叫董大。再读诗题。

2.介绍时代背景。元二为什么要出使安西呢?我们来看看当时的社会背景:唐朝的时候,国势强大,很多国家都想和唐朝建立友好关系,长安城经常有人被派到国外去出使。而每一次出使,对于当事人来说是既高兴又忧伤的事情,高兴的是可以为国家建功立业,做出贡献,忧伤的是要和多年的老友故交分别。这一别就是海角天涯,不知道还能不能再见面了。

安西在哪?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而设的都护府的'简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附近。

3.简介作者。

你了解本首诗的作者吗?指名简介作者。

三、初读诗歌,掌握节奏。

1、生自由反复地读。

请同学们把这首诗多读几遍,要读准字音和节奏。

2、指名读。

3、师生合作朗读全诗。

生读前四个字,师读后三个字,再换过来读。最后连起来读一读,师读题目和作者,生读诗歌,注意节奏和韵律。

四、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师: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完这首诗的感觉,你想到的是哪个词语?生思考回答(伤心、难过、惆怅、依依不舍、痛苦、忧愁)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读课题。生读题。

五、品读诗歌,入境悟情。

(一)感受送别景。

1、送别时的景是怎样的?谁来读读有关诗句?

2.指名汇报并相机出示第一、二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3.大诗人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读了王维这两句诗,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生汇报交流。

5.创设情境导读。

让我们走入景中,去感受渭城的美。

师:我们看到了春回大地,柳枝吐绿的盎然生机——。

生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师:看到了春雨润轻尘的清新,闻到了雨后空气的芳香——。

生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师:看到了春雨绵绵,道路湿润洁净,客舍青青。柳条嫩绿的清爽——。

生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7.诗哪两个字最能让我们感受到离别的情感呢?幻灯片出示(板书:雨柳)。

师引导: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飘飘洒洒的细雨和随风摇曳的柳条,王维为什么选了这两种事物,他要向我们传达什么呢?雨给了你怎样的感受(生:绵长、惆怅)师:愁的感觉。

(二)体会送别情。

2.课件出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你感受到了什么呢?(板书:依依不舍)从哪儿感受到的?王维为什么会这么依依不舍呢?因为这次离别可不是一般意义的离别。

3.了解安西的荒凉。

(1)王维要去的地方是哪儿?。生:要到安西去。

(2)在你的想象中,安西是个怎样的地方?

(3)出示安西的图片。看了图片,你会用哪些词来形容安西呢?(荒凉、环境恶劣)。

4.体会渭城的繁华。

安西满目荒凉,人烟稀少。而王维和元二喝酒的渭城又是怎样的呢?(春雨绵绵、生机勃勃)。

5.体会路途艰险。

(1)从渭城到安西有多远呢?

(2)出示唐朝疆域图。

从渭城到安西有3000多公里,古时候没有汽车、火车、飞机,就是用上最快的交通工具骑马去也要用上半年时间。

从渭城到安西要经过阳关。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的西南。它和玉门关都是古时通往西域的必经之路。

(3)出示阳关图、沙漠图。

阳关以西就是安西的范围了。这一路上云山浩渺,大漠茫茫,黄沙漫天,举目无亲,陪伴他的是无尽的戈壁和满目的荒凉。

(5)读了这四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6、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会王维的依依不舍。

从欣欣向荣的渭城到大漠茫茫的安西,这一路上会发生什么事呢?到了安西,他能顺利完成使命吗?又能平安地回来吗?张骞出使西域用了十三年,苏武用了十九年时间才回到祖国。更何况,王维此时已到了晚年,在他的有生之年他和元二能否再相见很难预料啊。

师:现在,你就是王维,元二即将远行,此刻你有什么话要对他说吗?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7.背景音乐中学生写作。

8交流、反馈,指导朗读。

9.师:是的,此时此刻,王维有太多太多的话想对元二倾诉,千言万语只化作这一杯又一杯的酒……王维举起第杯酒,()地对元二说:“()”

10.教师创设情境导读。

六、深情诵读全诗。

送元二使安西课教案大全(18篇)篇九

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代大诗人王维(公元701~761)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又名《阳关曲》),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笔者认为,此诗是中华诗坛不可多得的一首奇诗。奇就奇在,它不同于一般的送别诗;它巧妙地借助于时空的转换,营造了耐人寻味的惜别氛围,达到了令人震撼的的艺术感染力,具有极高的意境。但是,千百年来,文人学者未能准确把握该诗的风格,望文生义地曲解了诗的意蕴,从而降低了它的格调和品位。

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域守护边疆的诗。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而设的都护府的简称。王维所处的年代,各种民族冲突加剧,唐王朝不断受到了来自西面吐蕃和北方突厥的侵扰。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大逸战胜土蕃,唐玄宗曾命王维以鉴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沿途他写下了《使至塞上》、《出塞作》等边塞名篇。《阳关曲》是王维晚年之作,其创作年代估计在“安史之乱”以后,据《资治通鉴》至德元年(756)七月载:“征河西、安西兵赴行”;至德二年二月载:“上至凤翔旬日,陇右、河西、安西、西域之兵皆会”。故当知“安史之乱”暴发后,边兵大量内调,此诗约作于送友人即将奔赴安西之时,与此同期的诗作尚有《送张判关赴河西》、《送刘司直赴安西》等。无疑,当他送别友人临近分别时,诗人不会不考虑到战争将对他们今后产生的影响。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送别时的节物风光,描绘了平平常常的景色,却充满诗情画意。三四句表达了对友人一篇深挚的情谊。但是,在一些权威的辞书和教材中对后两句均作出了这样的解释:“朋友,再干了这一杯酒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看不到老朋友了……”笔者以为,这样的解释明显带有主观随意性,没有真实反映出王维如此造句所想表达的深意,更没有揭示出此两句在表达上的佳妙之处。

笔者认为,诗人这两句其实是运用了逆挽(即叙事题材的“倒叙”)并结合了省略的写作手法,引导读者的思绪跟随年青的友人一起奔赴疆域,然后历经万种艰险,最后凯旋而归时,而“我”——现在的这个送行者却恐怕因年老多病已不在人世了……历史的真实是,诗人在送走友人后不满六年(于761年)便真的与世长辞了!我们已无法知道他们后来是否能重新相逢,但“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余”王维的这两句诗多少能反映出友人那漫长的戎马生涯与思者的无奈。因此,诗中的“西出阳关”并非是指友人不久后走出了阳关,而应该是指将来友人完成任务胜利返回时路经“阳关”。长期以来,“西出阳关”一直被简单理解为友人走出了阳关,但是在这里却是真正的“一语双关”:它按着时空的发展次序有着两幅截然不同的场景,第一幅“西出阳关”是指友人在征途中刚刚走出了阳关,渭城在东,阳关在西,是谓“西面出去”,一般人们均持此种观点;另一幅“西出阳关”就是指友人在经历许千辛万苦,完成了任务剀旋而归时离开了阳关,渭城仍在东,阳关仍在西,却是谓“西面出来”,诗人的本意就是如此。可见,常人都把友人从“西面出来”误解成了从“西面出去”了!不难理解,面对各自分离后的茫茫未知前途,不禁会引起诗人的无边遐想,而这种思绪一旦跨越了时空和个人后,便会产生出扣人心弦的意境,有着无与伦比的震撼力,诗人正是为此成功地进行了时空的转换和压缩。

必须指出,处于河西走廊尽西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走向西域的通道,同时也是军事要塞。“玉门关”外基本是突厥的势力范围,而“阳关”内则完全属于唐朝的领土。在诗人看来,只有将来友人能走出了“阳关”后方才真正表明他是平安回来了。我们从元代《阳春白雪集》中大石调《阳关三叠》词中可以发现,古人其实一直就是这样诠释的:“…休烦恼,劝君更尽一杯酒,只恐怕西出阳关,旧游如梦,眼前无故人。只恐怕西出阳关,眼前无故人…”故此,准确完整地诠释这首诗应该是这样的:

朋友。

请再干了这杯酒。

待你将来凯旋而归。

西出阳关的时候。

恐怕已不能再看到我了啊。

惟有这。

渭城的细雨。

青青的客舍。

以及随风而舞的扬柳。

还会像今天一样。

在此恭侯。

看!这哪里像是诗人在送别友人,这分明就是友人在送诗人呀!诗人王维正是高超地运用了这种逆挽的写作手法,籍助于时空的转换,将国家的安危、战争的残酷、朋友的情谊、人生的苦短紧紧地揉合在了一起,情景交融,达到了令人震撼的艺术感染力。其实,在王维的诗歌里也曾多次采用了这种语法结构,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就从另一个角度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在与“阳关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山中送别》诗中我们也同样能领会到诗人在此方面的匠心独运:“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王维的这种语法技巧甚至对后来诗人也有启示意义,如白居易在《邯郸冬至夜思家》诗中“想得家中夜深座,还应说着远行人”两句,就不难感觉受到了他的影响。

“劝君更尽一杯酒”,这酒中不仅浸透了诗人对友人的一片深挚情谊,更饱含着他对国家和平安宁的美好祝愿!——这正是“阳关曲”千百年来久唱不衰的魅力之所在!

送元二使安西课教案大全(18篇)篇十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中年级古诗教学应该:“诵读古诗,理解诗意,展开想象,获得诗中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这就从方法步骤(诵读古诗,理解诗意)与培养目标(获得情感体验,有感情地朗读)两个互相联系、螺旋上升的方面,为中年级古诗教学设定了阶段性目标。我们的重点是培养读诗兴趣,理解诗中的词句,体验作者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在送别朋友元二去安西上任时舍不得朋友的离去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是这样做的:导入时,我给学生提醒同学们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接着,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了解诗人王维,熟悉故事发生的背景,了解当时两位友人之间的情谊。接下来是按照古诗学习的方法来自学古诗。我给学生读诗的第一目标是:读准字音。通过各种读诗方式,指导学生把诗词的字音读准,中间插入认读字卡的环节,帮助学生把字音读准,并通过组词练习初步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将古今义进行对比。然后,再读古诗,运用自学方法,理解诗意。在这里,我重在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让同学说说自己不懂的词语,先让学生自己说说求知的方法,再提供给学生三种弄懂自己不明白的诗意的方法:可以边读诗边看插图,再思考;可以和参考书;还可以求助自己班上里的同学和老师。学生们可以通过自读和求助的方法弄懂古诗的意思。再通过师生互动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体验作者情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感悟作者当时的情怀,感受诗句韵律的优美。接着,我请同学们想象诗中的情节,体会诗人用字的巧妙,熟悉古诗的特点,进行儿童诗的现场创作。最后,我请同学们自己设计作业,巩固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和体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1、认识本课会认字,会写要求的生字。

2、自读感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培养读诗兴趣,理解诗中的词句,体验作者情感,培养学生语感。

1、谈话:昨天我们学习了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大家把它朗诵一遍吧。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关于朋友相送的古诗——读诗题《送元二使安西》。

2、解题:谁送谁从哪儿出发去哪里?“使”:出使的意思。指导学生读题。(师板书)。

3、了解作者:关于诗人王维,你知道些什么?(师作相应的准备:学过他的什么诗?;他是一位什么样的诗人?他和元二之间的情谊。)。

4、师生交流:安西在哪儿呢?(是唐代中央政府为管理西域地区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也就是今天的新疆库车。这位姓元的朋友的奉朝廷之命,从长安出发前往安西,唐朝时期,凡是去往西部,都在长安渭城送别,在今天的西安渭河北岸。)。

1、初读:请大家自由地朗读这首诗,特别注意把注音的生字读准。

2、认读生字词卡片:

渭城:讲解词义。

(结合诗中词语,对比古今词义的不同。)。

3、再读古诗,注意它的停顿。

4、指名读古诗,生评议;(抓住学生的.优点对字音、节奏等方面作评价);再指名读。

1、师:诗里的词和每句诗的意思你明白吗?(师作上记号。)。

2、遇到不懂的地方怎么办呢?(生自由说)。

3、师帮助归纳:老师给大家三条求助方法:

1〕多读看图,用心思考;

2〕查工具书;

3〕向他人求助。

4、生开始自主学习,老师也和你们一起学习。

5、指名说说自己的收获,比比谁知道的最多。重点词句教师板书。

朝雨;轻尘;客舍;更尽;阳关(古今义比较,“阳关大道”);

6、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每行诗的意思。(前两句告诉我们送别时的环境,后两句作者送别时的情景。师板书:景、情)。

1、老师与学生交流学习体会。

老师也学习了这首古诗,边听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我的老朋友元二今天跟我告别从渭城出发,去千里之外的西域当差。恰巧这天公作美,今日清晨下起了绵绵细雨,滋润了道路两旁的青青柳树。平日里,这条人来人往的大道上车水马龙,尘土飞扬,而现在一场小雨刚停,天气清朗,仿佛是上天特意为朋友安排的一样。也不枉我特意赶来为君送行呀。来,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此行一去,不知何日才能再相见,这份情怎能让人割舍得下呢?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呢?从诗中的哪些字词中最能看出王维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呢?(“劝君、更尽、无”作者先写景,再写情,是借景抒情。师板书。)。

3、想象自己与亲人朋友分别时的场面,加上你从诗中体会到的情感,再读这首诗。生自由练读。

4、指名读,师生评议。(从情感上去评价)再指名读。

5、指导:有时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我们还可以加上动作朗诵这首诗。(生练习)。

6、师:请一位同学试着用他的朗诵把我们带到渭城去。(指名读背,师为他配乐。)。

生评议,再指名背,齐背。

1、师:同学们还收集到了很多关于朋友相送的古诗,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再好好读一读,然后把它工工整整地抄下来,咱们一会来个书法及诵读比赛,好吗?(别董大、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

2、请学生上台展示书法,朗诵古诗。

3、师小结:生活中美丽风景和难忘的心情都可以用诗表达出来。(试着即兴创作诗歌)。

1、检测本课生字词,读字组词。

2、今天你想做什么作业?鼓励学生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愿望。

送元二使安西课教案大全(18篇)篇十一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词语的情味,体会作者语言的精妙。

3、感受诗人与好友的深情厚谊;感悟诗人离别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咀嚼和体悟重点字词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感悟诗人离别的情怀。

【教学准备】。

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

搜集送别诗。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

有一首曲子叫《阳关三叠》,也叫《渭城曲》,这首曲子是后人根据我们今天要学的这首诗创作的。

(设计理念:人的情感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一定的情境,儿童更是如此。优美、有些淡淡哀伤的古筝独奏《阳关三叠》,帮助学生架起想像的桥梁,将学生带到了几前年的渭城。入境,为理解古诗奠定基础。)。

(点评:新课程倡导,教学中老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此环节中,老师为学生展示古典乐曲《阳关三叠》,首先就为学生创设了诱发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的动机环境。通过创设符合本节课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为学生提示了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理解诗意。

1、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2、引导学生读准“朝”“舍”“更”的读音。

3、引导学生理解“浥”“更尽”等字、词的意思。

(设计理念: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初知大意,为深入理解古诗扫清障碍。)。

(点评:“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这一提问非常必要。的确,学生的阅读思维是看到信息后,信息马上会触动其思维,即可就会产生“这写的是什么呢?”的疑问,有疑问就有思考。老师此时提问,给学生提供发表感知课题、分析问题、交流逐步思维收获的机会,是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表现,也是了解学情、展开后面继续学习的前提,更是引发、培养学生学习时要产生问题的意识的需要。)。

三、感悟“柳”“酒”中蕴涵的情意。

1、渭城这里的景色怎样,你是从哪些字、词感受到的?

2、指导感情朗读。

3、体会“柳”的寓意:一个柳字,你能读懂诗人的情吗?带着这种情怀,再来读诗句。

4、拓展关于“酒”的诗句,理解“酒”中蕴涵的情。

写话练习:相聚的日子,他们曾————————。

5、这是一杯怎样的酒?

6、感情朗读。

(点评:文中情来自何方?靠咀嚼字面意思是很难生成的。“情”要靠“象”去显。老师紧紧抓住“柳”“酒”这一“诗象”,感悟古诗。将古诗化为画面:青青碧柳里诗人怎样的难舍难分?相聚的日子是怎样的其乐融融?由此来体会两人深深的情谊。,当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地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也就品味出了。)。

四、互文理解,感情升华。

1、拓展:“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寒尘。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从这首诗中体会什么?对比想象安西与渭城的不同。

2、感情朗读。

3、结合诗句“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体会别后的思念。

4、背诵古诗。

(设计理念:引入王维《送间司直赴西安》帮助学生感受元二出使安西将要面临的艰难险阻,感受王维对好友离乡背井的牵挂、忧虑;引入王维的《山中送别》帮助学生理解王维对好友的无限思念之情。以一首的学习带动多首诗的学习,以多首诗的补充促进一首诗的理解,在整合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五、拓展延伸。

学生背诵课前搜集的其它送别诗。

(设计理念:优秀古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是我们民族语言文字运用的典范形式。优秀古诗文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丰富学生的语言,中国古代诗歌中,送别诗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内容。离别的人不同,但那份真挚的情意是相同的,此环节旨在以一篇的学习带动多篇的学习,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情感的迁移。)。

(点评:1、在学生读、品、赏、背本节课所学古诗基础上,老师相机引出了“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寒尘。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将学生带入到另一个境界,通过对比,更深地体会元二的好友对元二的不舍和担忧,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意境创设环境。2、后面开放性的拓展,将本节课的学习放入到我们国家特有的古诗词传统文化中,使学生课堂的学习成为了置身教室而心飞扬,一诗切入而领略浩瀚诗的海洋。)。

送元二使安西课教案大全(18篇)篇十二

一、复习导入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节学习《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讲谁送谁?到哪里去?检查学生预习情况,从而知道是唐代诗人王维送元二到安西去。元二:姓元,排行老二。安西:在今新疆。

二`、诗人简介:王维,唐代著名诗人、画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讲的就是王维。曾担任过右丞的官职,所以也叫王右丞。三、抓关键词理解句意。

1、“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抓住“朝”、“浥”、“客舍”三个重点词,“朝”这里指时间是早晨。而“浥"是沾湿、打湿的意思。“客舍”指旅舍、旅馆。教师特别解释“渭城”就是指长安城。这样学生可说说句意:早上的长安,刚下过一场小雨,雨点打湿旅馆前地上的尘土,路边的柳树被雨水洗过后,更加青翠。师:这两行通过写景告诉我们什么?生:送别的时间、地点、景色。

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劳劳亭》。

年代:唐。

作者:李白。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唐·王之涣。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师:这两首共同的地方是什么?

生:都是送别诗,都很伤心,都有柳树。

师:为什么一提送别,就要写柳树、柳条?

生:?

师:送别时都不想让朋友、亲人走,想让他们……。

生:留下来。

师:那“留”和“柳”读音……。

生:相近。

师:看我们的老祖宗多聪明,不想让你走,就折几根柳条给你。意思是……。

生:留下来。

师:这就是我们祖先的折柳送别。

李白写过一首《春夜洛城闻柳》。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为什么听到折柳,就会思念家乡?

这里的折柳指的是乐曲《折柳》,听到有人在夜里用笛子在吹《折柳》的乐曲,诗人也想起家乡,想起亲人。

师:再看这首南浦别。

南浦别。

唐·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师:南浦指小河的南边,送别的地点。所以诗中有南浦,这诗也是送别诗。

王勃《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诸,佩王鸣鸾罢歌舞。朱帘暮卷西山雨,画栋朝飞南浦云。白云千载空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最后再把宋代词人王观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推荐给同学们。让他们感受诗与词的不同,和一样的情感。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宋·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东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对了,还有就是一般送别表现为伤心和依恋。但唐代高适的《别董大》却反其道而行之,心胸开阔,激励为主。别董大唐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首诗没有丝毫的伤心,却多了几分盛唐诗人的开阔胸襟和大唐气象。

送元二使安西课教案大全(18篇)篇十三

(课前板书课题)师生问好。

一、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想通过一首诗来走近一位诗人,感受他的内心世界。请看黑板。

(师):从哪里看出它是一首送别诗?(生):送:送别(师):谁送呢?又是送谁呢?(生):王维。(师):关于诗人王维,谁愿意向大家介绍一下呢?(出示课件:王维简介)请个同学来读读。(生):使:到、去、出使。(师):送元二去哪呢?(生):安西(师):安西是指唐朝安西都护府,是唐朝在边疆地区设立的最高军政机构。当时元二是去安西镇守边疆的,我们来看看安西的位置。(课件展示安西的地理位置图)。

师指着课件向学生解释安西的位置。

师:这就是元二的家乡陕西渭城,从元二的家乡陕西渭城出发,途经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到达新疆的最西部安西,全程三千多公里,气候环境恶劣,千里戈壁、黄沙漫天。

师:好!带着这些理解谁来说说诗题的意思。生发言。

(师):让我们再读诗题。注意有节奏的朗读。(课件出示节奏)起!

再读一次!

三、初读古诗、读懂读通、粗知大意。(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一千多年前那个送别的场景吧!(课件出示:全诗)先说说怎么读?请同学们自由读,反复读,注意一定要把字音读准了,把诗句读通顺了为止!(师)开始吧!

学生自由地读诗2分钟左右。

(师):读得不错!谁再来读读这首诗?。(再指名读)(生):读诗。

(师):真棒!他把这首诗里要求注意的多音字都读准了,比如“朝”、“舍”、“更”“尽”等字!读得真是一丝不苟。谁再来读?不但要清清楚楚的读,而且还要有板有眼的读,也就是读出诗歌的节奏来。(课件出示节奏指名读)。

(生):读诗(师):有味道!聪明的孩子都听出来了这首诗的节奏和韵律。来我们一起读!(生):齐读(师):这首诗讲了什么意思呢?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读懂了哪句,就说哪句。你来!(还有谁愿意说说?谁来补充?)学生自由发言。(谁能连起来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很好!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课件出示整首诗的诗意)。

四、赏读诗句,感悟意向,渐入诗境。

(一)研读诗歌前两句、感悟诗情画意。

(师)现在,让我们再次走近这首诗。宋代诗人苏轼曾经说过,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读他的诗一定要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读出诗中的诗情和画意。我们来看。(师):(课件展示:“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师):“朝雨”怎么理解?(生):早晨的雨(师):这雨下得大吗?(生):不大,是小雨(师):从哪个字可以体现出来?(生):浥(师)“浥”是什意思呢?生:湿润(师):“浥”字用的很有分寸,小雨落下来刚好打湿路面,轻尘不扬。诗人为什么写雨呢?(生):

一、两个词描述它吗?(生):自由回答。

(师):说说你的发现?(生):都是送别诗(师):还有什么发现?(生):这三首诗里出现了相同的景物——柳树(师):为什么这些作者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柳”来表达离别之情呢?(师):柳字和哪个字读音相像呢?(留)(课件出示柳和留谐音)。

师:诗人王维写柳树想告诉我们什么呢?生:想挽留元二。(师);他为什么要挽留元二?这是一种怎样的情呢?生回答(舍不得)板书(师):留得住吗?生回答:留不住(师):柳树还有一种含义:(课件)那么王维是祝福元二——(师总结):明白了诗人笔下暗藏如此的情意,我们再来读读一、二两句诗。(生):“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没有亲人的照顾,孤独寂寞,路途遥远,非常辛苦。)。

(课件出示安西风景图)。

师:谁能用。

一、两个词语描述安西是个怎样的地方吗?学生发言。(茫茫戈壁、一片荒漠,寸草不生,满目黄沙,寸草不生)师:此时此刻(课件出示)。

渭城春雨绵绵,而安西却黄沙漫天。

渭城生机勃勃,而安西却满目荒凉。

渭城这里有饮不尽的家乡水,听不完浓浓的家乡话,而安西却举目无亲,乡音不再有。

师:想到朋友即将远行,陪伴他的,不再有亲人、朋友、渭城的美景,而陪伴他的只有孤独寂寞,满目黄沙。所以诗人说:——(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课件展示说一说教师配乐读(师):西出阳关,满目荒凉,当年张骞出使西域13年,苏武出使西域19年,班超出使西域30年,三十年,人生有几个三十年,而元二这一去何日才是归期啊?此时此刻,就让我们梦回唐朝,如果你是王维,你有什么话想对元二说呢?(生):元兄,你这一走,我们可能很久都不能相见,但我会想你的,你一人孤身在外,一定要注意身体(师);说得真好!还有什么话要对元二说啊?(生):元兄,请再喝一杯酒吧,以后常写信回来,我会照看你的家人的)。

(师):想象真丰富!谁再来说?

(师):这是一首送别诗,更是一首诀别诗。据史料记载:王维在元二离开的几年后就去世了,此次的送别竟成了永别,让我们一起来铭记这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课件展示齐读)学生读一遍。(师):(课件:背一背)会背了吗?学生背(师):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送别诗,当时曾被人们编成乐曲《阳关三叠》也叫《渭城曲》广为传唱。我们一起来听听。(可以跟着音乐轻轻的哼唱。

(课件播放阳关三叠)。

七、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师):一样的送别不一样的情怀,我们学过许多送别诗,老师整理了一部分送给同学们,请看屏幕(课件出示:送别组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声朗读课件播放:《送别》教师配乐朗读。

再过两个月我们就要毕业了,即将告别母校,告别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六年的点点滴滴涌上心头,六年里我们收获了知识,学会了成长,六年里又有着太多太多的回忆。人生聚散无常,我们真的应该常常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好好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最后让我们互道一声:(课件展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生):齐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师):下课!

————————。

情朝雨。

不舍柳树。

无奈客舍。

祝福。

„„。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教学难点:体会作者送别元二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送元二使安西课教案大全(18篇)篇十四

《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自古人生重离别,自古人生又伤离别,因而“送别诗”在古诗词大家中可谓颇具规模的一系,诗人们无一不涉足过这一主题。然而在这浩如烟海的“送别诗”中,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据说落成之后便被人披以管弦,殷勤传唱。明代李东阳评论此诗说:“后之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出其意之外”。这首七言诗共四句,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但又字字、句句含情。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因此引导学生深刻地感悟这份情是本课教学的关键。而读是悟情的首要问题。新课程标准在阅读方面的要求是“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对于古诗教学的要求是了解诗的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本课教学“以读代讲”,重点在读上下工夫。

二、教学目标。

n  知识与能力。

1、认识生字“舍”,了解用法。

2、初步学习古诗的朗读技巧,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3、结合注释了解古诗的大意。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多层次阅读,互相协作。

2、大胆交流、发表独自的见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悟诗中表达的浓浓离别情。

2、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古诗的热情。

三、教学难点、重点。

(1)教学重点:在读诗中鉴赏,在鉴赏中读诗。

(2)教学难点:体会诗中表达的浓浓离别情。

四、教法。

1、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感悟为主线。

2、细化读,让读使诗歌在课堂中化静为动,激活语言文字背后的隐性内涵。

3、通过对话给予学生心灵自由生长的空间。

五、学法。

1、通过“读、品、诵、悟”的方法学习古诗,达到入诗境、解诗意、读诗韵、悟诗情。

2、课前预习:自主识字,初读古诗。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

七: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程序。

一)谈话激情,引出课题。

我们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化历史,在这一段历史当中,流淌着这样一条河流,这一条河流中承载着许许多多人们用真挚的心灵写成的一篇篇文字,我们称它们为古诗文。而这一篇篇文字我们必须用独特的方法去吟诵它们,才会体现出它们的价值。也正因为这样,所以我们称这一篇篇文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从古至今,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难过,古人关于离别的诗作很多,1200多年前,大诗人王维送别他的友人元二,于是又诞生了一首著名的送别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见证这段深厚的友谊吧!

二)知作者解诗题。

1、学生谈对作者的了解。

2、出示作者简介,讲解“奉使出塞”的意思,引出课题。

3、解诗题。

师:题目中哪个字是奉使出塞的意思?(使)谁奉使出塞?(元二)姓元,在家排行二,结合学生的实际进一步理解元二。

师:到哪里去?安西,在今天的什么地方?你对那里有什么印象?不去行吗?

4、指导读题。

指名读,教师指导停顿:送/元二/使/安西。齐读进一步理解诗题。

三)抓字眼 解诗意。

1、结合注释自由阅读,了解大意。

2、反馈阅读,集体评议。

3、师配乐范读,学生评议。

四)学技巧 读诗韵。

1、简单讲解古诗的朗读技巧,放范读录音。

2、指导学生配乐朗读。反馈朗读情况。

五)创诗境 悟诗情。

1、出示渭城图,引读前两句,感受渭城美。(柳色青、空气新、旅舍舒服、 朋友知心)。

师:看图读诗,我们对渭城有了什么印象?

生:柳色青、空气新、旅舍舒服、朋友知心。

2、出示安西图,感受荒凉。

师:对安西我们有什么印象?

生:满眼黄沙,漫天灰尘、寸草不生、荒凉、孤寂。

3、出示路线图,感受遥远。并了解渭城、阳关及安西的位置。

师:元二即将远行,我们有什么话要对他说吗?

生:元二,此去路途遥远,希望你一路顺风。

生:好朋友,路途漫长而又艰险请带好水和干粮,希望你一路平安。

生:元二,今天分别了不知何时才能相见,真舍不得你走呀!

5、层进式引读“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生:这是一杯离别的酒。

生:这是一杯友谊的酒。

生:这也是一杯连心的酒。

生:这更是一杯祝福的酒。

6、读景语,化情语。

生:雨,老天也为他们的分别而伤心。

生:是老天想让元二多留一会儿。

生:客舍。王维是山西人,他也孤身在外,现在朋友也要离开家乡,他感到更加伤感了。

生:柳,我知道古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生: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

师:古人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而今天看到满目的青青杨柳怎不伤感?

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小雨还在下着,是想挽留友人的脚步吗?而朋友终将离我而去,怎不伤感别离——。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客中送客,想想自己也只身飘泊,而今天朋友也将远走他乡,怎不伤感别离——。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让我们再一起读诗送元二。

六)、放《杂诗》、《送别》升华情。

1、送别朋友无限感伤,那有朋自远方来,应是不亦乐乎。出示王维的《杂诗》,比较两首诗的不同点。

师:尽管内容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情相同。因为有情,千百年来我们不断的吟诵。因为有情我们快乐相处。

2、放歌曲《送别》。

七)、拓展作业:

搜集离别为主题的古诗,深化情。

送元二使安西课教案大全(18篇)篇十五

设计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中年级古诗教学应该:"诵读古诗,理解诗意,展开想象,获得诗中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这就从方法步骤(诵读古诗,理解诗意)与培养目标(获得情感体验,有感情地朗读)两个互相联系,螺旋上升的方面,为中年级古诗教学设定了阶段性目标.我们的重点是培养读诗兴趣,理解诗中的词句,体验作者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在送别朋友元二去安西上任时舍不得朋友的离去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是这样做的:导入时,我给学生提醒同学们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接着,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了解诗人王维,熟悉故事发生的背景,了解当时两位友人之间的情谊.接下来是按照古诗学习的方法来自学古诗.我给学生读诗的第一目标是:读准字音.通过各种读诗方式,指导学生把诗词的字音读准,中间插入认读字卡的环节,帮助学生把字音读准,并通过组词练习初步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将古今义进行对比.然后,再读古诗,运用自学方法,理解诗意.在这里,我重在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让同学说说自己不懂的词语,先让学生自己说说求知的方法,再提供给学生三种弄懂自己不明白的诗意的方法:可以边读诗边看插图,再思考;可以查字典和参考书;还可以求助自己班上里的同学和老师.学生们可以通过自读和求助的方法弄懂古诗的意思.再通过师生互动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体验作者情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感悟作者当时的情怀,感受诗句韵律的优美.接着,我请同学们想象诗中的情节,体会诗人用字的巧妙,熟悉古诗的特点,进行儿童诗的现场创作.最后,我请同学们自己设计作业,巩固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和体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要求:。

1,认识本课会认字,会写要求的生字.

2,自读感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培养读诗兴趣,理解诗中的词句,体验作者情感,培养学生语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昨天我们学习了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大家把它朗诵一遍吧.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关于朋友相送的古诗——读诗题《送元二使安西》。

2,解题:谁送谁从哪儿出发去哪里"使":出使的意思.指导学生读题.(师板书)。

3,了解作者:关于诗人王维,你知道些什么(师作相应的准备:学过他的什么诗;他是一位什么样的诗人他和元二之间的情谊.)。

4,师生交流:安西在哪儿呢(是唐代中央政府为管理西域地区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也就是今天的新疆库车.这位姓元的朋友的奉朝廷之命,从长安出发前往安西,唐朝时期,凡是去往西部,都在长安渭城送别,在今天的西安渭河北岸.)。

二,初读古诗,了解诗意.

1,初读:请大家自由地朗读这首诗,特别注意把注音的生字读准.

2,认读生字词卡片:。

渭城:讲解词义.

(结合诗中词语,对比古今词义的不同.)。

3,再读古诗,注意它的停顿.

4,指名读古诗,生评议;(抓住学生的优点对字音,节奏等方面作评价);再指名读.

三,理解诗意。

1,师:诗里的词和每句诗的意思你明白吗(师作上记号.)。

2,遇到不懂的地方怎么办呢(生自由说)。

3,师帮助归纳:老师给大家三条求助方法:。

1〕多读看图,用心思考;。

2〕查工具书;。

3〕向他人求助.

4,生开始自主学习,老师也和你们一起学习.

5,指名说说自己的收获,比比谁知道的最多.重点词句教师板书.

朝雨;轻尘;客舍;更尽;阳关(古今义比较,"阳关大道");。

6,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每行诗的意思.(前两句告诉我们送别时的环境,后两句作者送别时的情景.师板书:景,情)。

四,体会意境,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老师与学生交流学习体会.

老师也学习了这首古诗,边听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我的老朋友元二今天跟我告别从渭城出发,去千里之外的西域当差.恰巧这天公作美,今日清晨下起了绵绵细雨,滋润了道路两旁的青青柳树.平日里,这条人来人往的大道上车水马龙,尘土飞扬,而现在一场小雨刚停,天气清朗,仿佛是上天特意为朋友安排的一样.也不枉我特意赶来为君送行呀.来,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此行一去,不知何日才能再相见,这份情怎能让人割舍得下呢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呢从诗中的哪些字词中最能看出王维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呢("劝君,更尽,无"作者先写景,再写情,是借景抒情.师板书.)。

3,想象自己与亲人朋友分别时的场面,加上你从诗中体会到的情感,再读这首诗.生自由练读.

4,指名读,师生评议.(从情感上去评价)再指名读.

5,指导:有时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我们还可以加上动作朗诵这首诗.(生练习)。

6,师:请一位同学试着用他的朗诵把我们带到渭城去.(指名读背,师为他配乐.)。

生评议,再指名背,齐背.

五,拓展赏析。

1,师:同学们还收集到了很多关于朋友相送的古诗,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再好好读一读,然后把它工工整整地抄下来,咱们一会来个书法及诵读比赛,好吗(别董大,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

2,请学生上台展示书法,朗诵古诗.

3,师小结:生活中美丽风景和难忘的心情都可以用诗表达出来.(试着即兴创作诗歌)。

六,布置作业:。

1,检测本课生字词,读字组词.

2,今天你想做什么作业鼓励学生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愿望.

送元二使安西课教案大全(18篇)篇十六

来”。读的层次分明,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一步一个台阶,步步递升。本课的教学就这样以诵读为主要手段,以情为主线,给课堂注入了浓浓的人文色彩。学生读出了意,读出了境,读出了情,读出了韵,学生在读中真真切切体悟到情感。

商榷之处:

送元二使安西课教案大全(18篇)篇十七

一、导入:

同学们,喜欢读故事吗?知道吗,有这样一首古诗,在中国古诗词的浩瀚烟海中独树一帜。这便是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生读、师读、再读)。

二、读诗、悟诗:

师:“使”谁能给它组个词?生:使者,出使。(多生回答)。

师:好一个出使!元二要出使哪里呢?(安西)师:关于安西你了解哪些?(生答)。

师:老师也找了相关资料(出示资料地图)看,这就是唐朝的都城长安。从长安出发,穿过渭城就到了阳关。而阳关是出使西域的必经之地,从阳关要走很远很远才能到安西。

师:通往安西的是一条怎样的路呢?(出示安西图片)师:这是一条怎样的路?生答。

师:对于这样一条路,唐代诗人岑参曾经这样描述:“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

师:王维也曾奉命出使过,他深知这其中的艰辛。而今,元二即将踏上的就是这样一条路。作为朋友,王维专程从长安赶到了渭城。这离别的时刻,他将这满腹的祝福挂念化作了这样一首千古诗篇。生:(自由读、2生、齐)。

师:此时,你的脑海里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景象?生说画面,而不是单个的词。

师:是啊!此时的柳树经过朝雨的洗涤,变得更加苍翠欲滴。这是我们从词面上理解的。那同学们想象一下,经过朝雨的洗涤后,渭城里还有哪些事物也是新的?生:渭城下过小雨后,路被湿润,空气很清新。生:客舍、房屋经过雨水的冲刷更加干净、清新。

生:客舍旁边的花草树木经过雨水的冲刷,它们也焕发了生命力,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

师:杨柳青青、细雨蒙蒙,满目生机勃勃。此情此景,王维不由得轻轻吟道: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指三生读、师随机范读)。

师:一个“新”字我们就读出这么美丽、清新的画面。(板书:美景)难怪苏轼曾经这样赞叹王维的诗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师:一切景物的描写都是为了表情达意。在中国的诗歌里,提到某些事物就会引起人们的联想。比如(出示图片)一说到月亮,人们就想到了思乡。一说到红豆就想到相思。而提到了杨柳人们就想到送别。如,柳永在《雨霖铃》中这样写道“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王昌龄在《凉州词》这样描绘:“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经》当中又这样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而此时,元二想对王维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而王维也想对元二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师:诗中缠绵的雨丝、依依的杨柳就是在诉说着不舍。而这所有的不舍又都融入了他们的酒杯里。(出示后两句一生读)。

师:这酒里包含着什么?(离愁别绪——读,担心——读,祝福——读,不舍——读,挂念——读)。

师:诗句中的一个“无”字便道出了这无尽的悲情啊!(板书:悲情)。

师:此地一别,不知何时再见,于是,这朝雨,这清晨,这客舍,这柳色,这景这人,都化作了这样一首诗。(音乐起、生读全诗)。

师: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元二启程了。望着他远去的背影,王维期待着他们再次的相逢。然而,谁也没有想到,在与元二分别的五年后,王维就去世了。这一次的分别竟是永别!(音乐、生背全诗)(课件只有题目)。

师:同学们,一个“新”字我们读出了美景,一个“无”字道出了这无尽的悲情。这就是反衬的手法。(板书:反衬)。

师:用美景和悲情的反衬使送别的情谊更浓了。其实,在古代,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诗人写诗也好,作诗也罢,都习惯遵循一种规律,那就是—(师板书:平长仄短)师:今天的一、二声就相当于古时候的平声,三、四声就相当于古时候的——师:在古诗词中,我们用横线表示平声,用竖线表示仄声。读得时候平声字读得长一点,仄声要读得短一点,最末尾的字要读得长一些。

师:和老师一起来试一试,伸出右手。(一句一跟读、自己试一试吧、齐一遍)师:古诗可以读、可以吟、还可以唱。(师唱)。

师:这就是著名的《阳关三叠》,也叫《渭城曲》。(小声跟唱、大声唱)。

三、拓展。

1.王维云游四方,朋友遍天下。所以他的写的送别诗不止这一首。(一生读)。

作者: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1)结合注释读一读(2)一生读再齐读。

(3)这两首诗有什么异同吗?相同的是?

(4)那么不同之处呢?同样是送别诗,送别的方式一样吗?一首是将这所有的情融入了——对,把酒相送,读!而另一首则是将所有的相思托付给江南江北的——对,以景相送,读!

2.亲爱的同学们,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所以古人特别看重离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吟咏的一个永恒的主题。(课件单独出最后总的出、生自由读)在李白的诗中,离别是真挚热诚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在王昌龄的诗中,离别是凄寒孤寂的: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在白居易的诗中,离别是一缕淡淡的忧伤: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白居易)而在李叔同的眼里,送别是------(音乐响起,演唱随即开始)这样一首首送别诗穿行在历史的风烟中,于是,中华民族便诞生了如此感人的送别文化。

下课!

送元二使安西课教案大全(18篇)篇十八

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教学背景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

这首诗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教学这首诗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会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拧薄“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情感态度目标: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使”“拧薄案尽”等字词的意思。

教学难点:。

品味古诗所表达的感情,感受古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象。

教学流程示意。

字正腔圆,知读音。

手舞足蹈,读韵律。

熟读成诵,知其意。

教学过程(文字描述)。

一、激情入境,导入新课。

1.师: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一定交有不少朋友吧。谁有知心朋友?

指名谈和知心朋友在一起的感觉。

指名回答。

生根据自己的积累回答。

3.师:这浓浓的友情,这难以割舍的友情,就这样在人们之间一直传递着。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唐朝,来到长安城,来到咸阳,来到距离咸阳二十里外的渭城。那里,有两位朋友,正在惜惜离别。今天我们学习20课《古诗两首》的第二首诗《送元二使安西》(板书课题)。

师补充:安西都护府是唐朝在西域设立的最高军政机构,元二是要去安西赴任.

5.师:这是我国盛唐时期著名诗人王维所写的一首送别诗。打开书,结合课后注释和插图,反复的读一直读到自己满意为止。

二、情读古诗,想象画面,走入诗境。

(一)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理解前两句诗的意思。

1、师:读完了吗?我们来看这两个字“朝”、“舍”(板书)它们在诗中怎么念?指名认读。

师指导学生读好这两个字的发音,并提醒学生注意它们是多音字。

:好,把这两个字放回诗中多读几遍。边读边想: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指名回答。

估计:生:小雨,柳树,客舍,酒宴。

4.师:嗯,让我们闭着眼睛想一想,这景真美。你再来读读前两句。(学生读诗)结合课下注释,你能把前两句的意思讲讲吗?(学生讲诗意)。

师:这是你自己理解的,真了不起。

5.师:谁还想读?

指名美读。

6.师:渭城,清晨,一场如酥小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旅店旁的棵棵绿柳,被雨水冲洗的更加苍翠欲滴,你觉得这景美吗?让我们带着这感觉一起美美的读一下。

生齐读。

7.引导学生背这两句。指名背诵。

(二)了解西去的背景,明白西去路途的遥远及艰辛。

1.就在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之间,诗人却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别了。从课题我们知道元二要去安西,也就是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4.师讲解: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经常有关于贸易或外交活动。从军或出使阳关(唐出使西域的必经之路)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但作为好友的王唯,他想到好友要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想到好友要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于是,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送他的朋友。这份情可谓重矣!

此时,他们来到了一家小客栈里。正在惜惜相别。让我们来看诗的后两句。一起读一下。

5.生齐读。(注意听学生的发音是否正确。尤其是“故人”)。

(三)抓“劝”、“更”想象当时情景,师生互动谈话,进行多元感悟。

1.师:“好一个“劝”字啊!(板书“劝”)我们想一下这是谁在劝?(副板书:谁在劝)说说你的理由。

生回答(估计:诗人在劝元二)师:只是王唯在劝吗?先放到这,让我们来想一下,诗人可能在和元二说些什么?师引导学生说课前准备的话。(指名叫五位学生,当堂师生对话,生生对话。)。

2.师:我们来演一演当时的情景。(师拿道具酒杯。)。

师生对话。

师:王兄,多谢你从长安赶来送我,你的这份情,我元二领了,来让我们干了这杯酒。

师:皇上此次派我去安西,我一定会不辱使命,扬我大唐雄威。只是,家中老母年纪已大,想到不能在娘身前尽孝,心中又平添几许惆怅,还望王兄,常去看看她老人家。兄弟在这里谢你了!

师:我实在舍不得你们啊,还有家中犬子尚还年幼,就请王兄,多加指点。

…….

3.师:这是他们在互相劝。是啊!朋友之间有多少知心话要说啊!又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啊!而现在两位情深意重的好友就要分手了。让我们带着这份痛心,这份难过,这份不舍,这份依恋,一起读这两句。

生齐读。

3.师:就这么喝啊说啊,说啊喝啊,不知不觉,分离的时刻到了,不得不分开了。什么也不说了,什么也不能说了,就让所有的情都化在这杯酒里吧。那就更进一杯酒吧!(板书“更”字)。读。

4.师:窗外,柳枝上那挂着的雨滴正悄然滑落,你觉得这还是雨吗?这哪是雨啊!那分明就是点点离人泪啊!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看到柳树就想到分别。此时,他们还有心看窗外的美景吗?让我们再读这一句。

5.一个“劝”字,一个“更”字,生动的描绘出朋友之间那种难舍难分的情。(板书:友情)。

6.师:这两句中有一个生字:君。(师板书)谁能组词?(多组几个。)。

三、音乐渲染,品味诗境,情读古诗。

1.让我们在静静的读古诗,体会一下诗的意境。

师放音乐生默读古诗。

2.学生展示读古诗。

四、走出文本,回归现实,练习写话。

1.这首诗是描写友情的极品,当时曾被人们编成乐曲,这就是著名的《阳关三叠》(师板书)广为传唱。尤其后两句“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更是著名。想一下,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也可以用这两句。

2.生:……。

3.师:对,学过的好诗、好句、好词要学会运用。用在自己的文章中,可以为你的文章添色。

4.老师和你们一样也有朋友,在和朋友分别之时,那份伤感,那份痛心,在很长时间也很难恢复,让我们来看这首诗。

5.(出示幻灯片)师深情地读:

在清音雅声中。

邂逅了你。

把美好的感觉。

深藏在心灵的一隅。

用歌声散一路的芬芳。

待蓦然回首时。

却不管是怎样的曾经。

认识你的日子里。

我心快乐过。

不奢望天长地久的永恒。

只想说。

认识你真好……。

师:谁能听出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感情?

(你是一个聪明的孩子。记得有人说过能读懂诗的孩子是一个超常的孩子。希望你长大后也成为一名诗人。)。

6.师:此时,可能你也有些话想对朋友说,或者你也有一个和你分开很久的朋友,拿出你的笔和纸,把它写出来。

(提醒学生用上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名句为文章添色。一句两句即可。)。

8.放音乐。学生写,师巡视。

9.展示读。

五、总结升华。

师:人间自有真情在,人间自有知音人。除了友情,还有亲情,乡情,师生情等等,等等。用你的心去感受人间真情吧!课下同学们可以找一下王维的其他诗篇进行阅读积累。

板书设计:

20、古诗两首。

劝更。

友情。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评价方式。

1.小组评。

2.同学互评。

3.个人评。

4.群评。

评价量规。

1.声音洪亮,读音正确。

2.熟能成诵,达到会背。

3.字正腔圆,有韵味。

相关范文推荐

    音乐教学总结与反思大全(18篇)

    教学反思可以促使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需求。请大家注意,以下是一些教学反思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本课时主要是要让学生通过

    教师个人师德工作计划(汇总18篇)

    教师工作计划有助于教师形成良好的教学习惯,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和能力。下面是一些制定教师工作计划的重要原则和注意事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3.培养健康稳定的情绪和

    部编版八年级鸦片战争教案(热门16篇)

    在教学工作计划中,我们需要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及相关的评估和反馈措施。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和借鉴这些教学工作计划范文,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高中数学教师工作计划和目标(实用24篇)

    教师工作计划的编写需要注重目标的明确性和可行性,确保计划的有效性和实施性。希望这些教师工作计划范文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编写自己的工作计划,提高教学效果和专业水平。

    沪教版一年级唱游教案(模板20篇)

    教学计划是指教育者在一定的教学时间段内,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制定的具体实施方案和步骤。这些教案包含了各个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提

    国际博物馆日活动方案幼儿园(汇总20篇)

    活动方案可以帮助我们合理安排预算,确保活动的经济性和可持续性。最后,希望大家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这些范文中的经验和方法,制定出适合自己的活动方

    房地产公司半年工作总结(优质18篇)

    月工作总结可以让我们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进行总结和解决,保持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月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在写作过程中提供一

    初中学校家长会校长发言稿(优质19篇)

    召开家长会可以为家长提供更多了解学校课程、教育理念等信息的机会。家长会是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表现的重要机会。在家长会中,家长应该积极参与,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以

    无子女双方离婚协议书(优秀17篇)

    离婚协议的签署需要双方充分沟通和协商,解决彼此之间的分歧和争议。在下面的内容中,您可以找到一些离婚协议的写作案例,了解离婚协议的具体要求和写作风格。

    特岗教师岗前培训心得(汇总18篇)

    培训心得是对培训活动的一种评价,可以为培训机构提供改进和优化的建议。下面是一些来自不同领域和背景的人士的培训心得,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启示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