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优文言文的教案大全(24篇)

时间:2023-11-11 作者:ZS文王最优文言文的教案大全(24篇)

通过编写教学工作计划,教师可以清楚地了解教学进程和步骤,提前做好准备。您是否还在苦恼如何编写一份高质量的教学工作计划?不要担心,以下是一些教学工作计划的实例供您参考。

最优文言文的教案大全(24篇)篇一

学习要点:

掌握“之”“而”“以”虚词的用法。

学习过程。

20xx年的《考试大纲》明确有15个:

而、何、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则、之。

“在文中的用法”,就是在文言文阅读材料的上下文中确定某个虚词的具体意义和作用。复习文言虚词,一般不要求同学死记硬背虚词的义项。

典型例题。

解释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2、辍耕之陇上。

3、奉之弥繁。

4、侵之愈急。

5、子孙视之不甚惜。

6、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7、汝识之乎?

8、可以知之矣。

9、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10、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11、余之力尚足以入。

12、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13、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1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5、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16、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17、顷之,烟炎张天。

18、蚓无爪牙之利。

19、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20、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2、夫晋,何厌之有。

规律总结。

课堂训练。

判断“之”在文中的`意义。

一僧欲1之南海,询于唐僧,唐僧不2之应。久3之,此僧以箪食瓢饮4之助至南海,夸5之于唐僧:“此何难6之有?”唐僧曰:“汝7之百折不挠,实可钦佩。然汝8之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9之乎?”

典型例题。

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1、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2、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3、图穷而匕见。

4、余闻而愈悲。

5、庄宗受而藏之。

6、温故而知新。

7、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8、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9、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10、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11、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12、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15、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16、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17、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18、徐而察之。

19、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

20、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21、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2、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23、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24、既而儿醒,大啼。

规律总结。

课堂训练。

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

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1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2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3而青于蓝,更胜其父。婉贞博学4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5而思也。三思6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非7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8而。

解释各句中“以”的意义以及用法。

典型例题。

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2、自以寿不得长。

3、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4、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5、忠不必用矣,贤不必以6、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7、宫之奇以其族行8、农民以鬻子者。

9、无以,则王乎!10、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1、不赂者以赂者丧12、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13、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14、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

15、不以此时引纲维,尽思虑16、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17、请其矢,盛以锦囊18、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19、余船以次进20、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21、高祖以圣武定鼎22、以相国守代。

23、以资政殿学士行2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25、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26、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27、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28、木欣欣以向荣29、作《师说》以贻之。

30、举以予人,如弃草芥31、背晋以归梁。

32、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规律总结。

课堂训练。

判断“以”在文中的意义。

畅游书海8以极夫天地之乐,如此,9以帝位予我,亦弃之也,岂10以一冕之故而弃心神之逸?11以吾有如此之意,故方能长享逸乐。

吾虽12以康熙六年至京师,然终未13以权贵交,14以上乃吾心之剖白,希汝能察之,故不必有“贤不见用,忠不见15以”之叹。

最优文言文的教案大全(24篇)篇二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吗?你能讲讲他的故事吗?(学生讲述,老师结合学生的讲述补充孔子的生平,介绍他是一个极有名的学问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等)孔子这么有学问,可是有一次,他在周游列国时,却被两个小孩的一个简单的问题给难住了,你们想知道孔子遇到什么难题了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两小儿辩日》。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重点理解辩字)

1.自由读课文,凭自己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考查学生对古文的感悟能力)

2.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对弈》的?

一是要理解重点字词;二要读出诗文韵味;三要感悟人文内涵(意境、感情、哲理)。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解决。

2.同桌互相读文,纠正字音。

3.反复读文,把课文读熟。

4.学生对照注释,自己理解课文,记下不懂的问题。

5.按学习《学弈》的方法自学课文,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

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1.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游:

其:

为:

也:

如:

此:

乎:

始出:

小儿:

2.两小儿在辩论什么?(太阳大小?太阳冷热?太阳远近?)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读好两小儿的话,理解句子的意思。

3.朗诵课文,看哪组能读出古文韵味。

1.各组提出分歧较大的问题以及不懂的问题,同学交流讨论。(

2.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课下收集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3.这个故事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你想对他说什么?

(引导学生肯定两小儿敢于嘲笑孔子,挑战权威;或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练习有感情背诵课文。

5.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看哪组理解得好(稍做表演准备)

6.向学生推荐阅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

最优文言文的教案大全(24篇)篇三

“古今异义”,就是指文言词语或短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中书写相同的词语之间的意思不同的现象。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辨明这些词语的“古”“今”意思和用法,有助于增强我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古今异义的种类:

所谓"词义扩大"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的意义小,而现代汉语中的意思变大了.如:“江”、“河”二字,古代指长江和黄河,现在泛指一切较大的河流.“好”,古代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例如:

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贾谊《过秦论》“河”古代专指黄河,现在泛指河流。

2、“秦以虎狼之势,与中国抗衡”贾谊《过秦论》古义:中原地区;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

2、“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白居易《琵琶行》“阿姨”:古义:母亲.今义:晚辈对任何女性长辈的亲切称呼.

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亲戚”:古义:父母兄弟等亲属.今义:有婚姻关系的成员。

所谓“词义缩小”,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词义大,而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变小了.如:“臭”,古代表示好坏气味均可,现在只表示坏的气味;“让”,古代既可表示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示责备之意,现在则只有第一种意义了。例如: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贾谊《过秦论》;荀子《劝学》“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金”古代泛指所有的金属,现代专指黄金。

2、“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史记《鸿门宴》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陶渊明《桃花源记》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妻,与"丈夫"相对。

4、“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白居易《琵琶行》因为,古义:因此写作.今义:因果连词,表原因.

5、“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所谓"词义转移",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是一个方面的意思,到了今天却变成别的一个方面的意思了.如:“涕”,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偷”,古代指苟且,马虎,刻薄,不厚道,今义转移为偷窃。例如: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涕”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行李,古义:外交使者.今义:出门时带的包裹.

3、“颜色不少变”。颜色,古义:容颜,脸色.今义:色彩。

4、“秋天漠漠向昏黑”。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天,古义:秋日的天空.今义:秋季。

5、“上初即位,富于春秋”。(《史记?魏其侯传》春秋,古义:年岁,年龄.今义:春天和秋天。

6、“二豪贼劫持”中“贼”,原指强盗,现指小偷;“齐人固善盗乎”中“盗”,原指小偷、偷盗,现指强盗,“贼”“盗”二字意义古今正好调了个位。

所谓"词义弱化",就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时所表示的语义较强,而今天所表示的语义则较弱.如:“很”,古义是凶狠,表示的程度很高,很深,现在表示的程度不怎么高深。“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表示埋怨,责备。例如。

1、“屈平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列传》如“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则表示埋怨、责备。

1、“未尝有坚明约束者”。约束,古义:盟约.今义:限制。

2、“戊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举古义:攻克.今义:抬起。

3、“兔走触株,折颈而死”。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4、“吾羞,不忍为之下”。羞,古义:羞愧,感到耻辱.今义:害羞,不好意思。

所谓“词义强化”,就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意义较弱,而今天所表示的语义增强了.如:“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今天表示仇恨,怀恨."诛",最初只是责备之意,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例如:

1、“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史记刺客列传》(译文:今天的这件事(指豫让行刺赵襄子未遂后被逮),我固然要被杀,然而(我)请求得到你的衣服让我击打,好让我完成(为智伯)报仇的心愿,这样,我即使死了,也没有什么好遗憾的了。)。

2、“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古代表示地位低,见识短浅,今天表示品德低下。

3、“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烈士:古代表示刚直侠义之人,现在表示为正义牺牲的人。

4、(廉颇)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宣言:古代是扬言的意思,现在表示宣告,声明。

5、“璧有瑕,请指示王”。指示:古代是指给人看,现在是表示上对下申明处理问题的原则和方法。

6、“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绝境:古代表示与外界隔绝之地,现在表示走投无路之时。

有些词语在应用的过程中,感情色彩逐步发生了变化,这往往与它们意思的改变分不开.如:"卑鄙"原指地位低,见识浅,中性词,现在表示品德低,含贬义."爪牙"古代表示得力的帮手,褒义词,现在表示坏人的帮凶,贬义词."锻炼,古代除有冶炼之意外,还有玩弄法律对人进行诬陷之意,属贬义词,现在是褒义词。例如:

1、“东家有好女,可怜体无比”。可怜:这里是可爱之意,褒义词,今意是令人怜悯之意,多含贬义。

2、“牺牲玉帛,弗敢专也”。牺牲:这里是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中性词,现在指为正义而舍弃生命或其他利益,褒义词。

3、“天下云集响应”。响应:这里是像回声一样应和,中性词,现在指积极听从号召,褒义词。

在文言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而用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则起陪衬作用,这就是文言中的偏义复词现象。

1、“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藏否,不宜异同”。异同:偏义复词,不同.

2、“昼夜勤作息”作息:偏义复词,劳作。

3、“去来江口守空船”。去来:偏义复词,离去。

1、“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园圃:偏义复词,果园。

2、“勤心事公姥,夜夜不能寐”。公姥:偏义复词,婆婆。

3、“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父兄:偏义复词,指兄长。

4、“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不过:不超过,现为转折连词。

5、“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从而:跟随而且,现在是承接连词。

6、“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交通:交错相通,现在指运输,邮政等部门。

7、“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祖父:祖辈和父辈,现指父亲的父亲。

8、“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出入:偏义复词,进入.非常:不寻常,意外。

最优文言文的教案大全(24篇)篇四

1、反复诵读本学期学习的文言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领悟其中的道理,达到“熟读成诵”。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激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1、学生课外收集喜欢的文言文,准备交流。

2、电脑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1、师谈话: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用之于政治,可以治国安邦;用之于军事,可以百战百胜;用之于艺术,可以美轮美奂;用之于个人,可以修身养性……我们从小就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1、谈谈对文言文的认识:

师小结:文言文,言简意赅,琅琅上口,便于传诵,是中华文明的结晶,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2、谈谈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3、回顾本学期学习了哪些文言文。

4、小组合作,复习文言文。师提示:朗读,释义,明理,背诵

5、小组汇报。注意生生互动,读得充分,入情,有韵味。形式多样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温故而知新 ……

1、文言文充满哲理,饱含人生经验的语言,能使我们陶冶情操,充实文化底蕴。同学们在课外收集了不少文言文,我们先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各小组交流课外收集的文言文。)

2、各小组上台,幻灯展示收集的文言文,汇报自学收获。

小结:同学们收集到的文言文真是美轮美奂。因为时间关系,还有很多妙文我们来不及看,同学们可以下课后继续交流。

板书设计:(略)

最优文言文的教案大全(24篇)篇五

“古今异义”,就是指文言词语或短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中书写相同的词语之间的意思不同的现象。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辨明这些词语的“古”“今”意思和用法,有助于增强我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古今异义的种类:

所谓"词义扩大"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的意义小,而现代汉语中的意思变大了.如:“江”、“河”二字,古代指长江和黄河,现在泛指一切较大的河流.“好”,古代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例如:

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贾谊《过秦论》“河”古代专指黄河,现在泛指河流。

2、“秦以虎狼之势,与中国抗衡”贾谊《过秦论》古义:中原地区;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

2、“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白居易《琵琶行》“阿姨”:古义:母亲.今义:晚辈对任何女性长辈的亲切称呼.

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亲戚”:古义:父母兄弟等亲属.今义:有婚姻关系的成员。

所谓“词义缩小”,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词义大,而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变小了.如:“臭”,古代表示好坏气味均可,现在只表示坏的气味;“让”,古代既可表示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示责备之意,现在则只有第一种意义了。例如: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贾谊《过秦论》;荀子《劝学》“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金”古代泛指所有的金属,现代专指黄金。

2、“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史记《鸿门宴》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陶渊明《桃花源记》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妻,与"丈夫"相对。

4、“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白居易《琵琶行》因为,古义:因此写作.今义:因果连词,表原因.

5、“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所谓"词义转移",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是一个方面的意思,到了今天却变成别的一个方面的意思了.如:“涕”,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偷”,古代指苟且,马虎,刻薄,不厚道,今义转移为偷窃。例如: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涕”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行李,古义:外交使者.今义:出门时带的包裹.

3、“颜色不少变”。颜色,古义:容颜,脸色.今义:色彩。

4、“秋天漠漠向昏黑”。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天,古义:秋日的天空.今义:秋季。

5、“上初即位,富于春秋”。(《史记?魏其侯传》春秋,古义:年岁,年龄.今义:春天和秋天。

6、“二豪贼劫持”中“贼”,原指强盗,现指小偷;“齐人固善盗乎”中“盗”,原指小偷、偷盗,现指强盗,“贼”“盗”二字意义古今正好调了个位。

所谓"词义弱化",就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时所表示的语义较强,而今天所表示的语义则较弱.如:“很”,古义是凶狠,表示的程度很高,很深,现在表示的程度不怎么高深。“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表示埋怨,责备。例如。

1、“屈平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列传》如“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则表示埋怨、责备。

1、“未尝有坚明约束者”。约束,古义:盟约.今义:限制。

2、“戊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举 古义:攻克.今义:抬起。

3、“兔走触株,折颈而死”。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4、“吾羞,不忍为之下”。羞,古义:羞愧,感到耻辱.今义:害羞,不好意思。

所谓“词义强化”,就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意义较弱,而今天所表示的语义增强了.如:“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今天表示仇恨,怀恨."诛",最初只是责备之意,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例如:

1、“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史记刺客列传》(译文:今天的这件事(指豫让行刺赵襄子未遂后被逮),我固然要被杀,然而(我)请求得到你的衣服让我击打,好让我完成(为智伯)报仇的心愿,这样,我即使死了,也没有什么好遗憾的了。)

2、“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古代表示地位低,见识短浅,今天表示品德低下。

3、“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烈士:古代表示刚直侠义之人,现在表示为正义牺牲的人。

4、(廉颇)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宣言:古代是扬言的意思,现在表示宣告,声明。

5、“璧有瑕,请指示王”。指示:古代是指给人看,现在是表示上对下申明处理问题的原则和方法。

6、“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绝境:古代表示与外界隔绝之地,现在表示走投无路之时。

有些词语在应用的过程中,感情色彩逐步发生了变化,这往往与它们意思的改变分不开.如:"卑鄙"原指地位低,见识浅,中性词,现在表示品德低,含贬义."爪牙"古代表示得力的帮手,褒义词,现在表示坏人的帮凶,贬义词."锻炼,古代除有冶炼之意外,还有玩弄法律对人进行诬陷之意,属贬义词,现在是褒义词。例如:

1、“东家有好女,可怜体无比”。可怜:这里是可爱之意,褒义词,今意是令人怜悯之意,多含贬义。

2、“牺牲玉帛,弗敢专也”。牺牲:这里是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中性词,现在指为正义而舍弃生命或其他利益,褒义词。

3、“天下云集响应”。响应:这里是像回声一样应和,中性词,现在指积极听从号召,褒义词。

在文言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而用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则起陪衬作用,这就是文言中的偏义复词现象。

1、“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藏否,不宜异同”。异同:偏义复词,不同.

2、“昼夜勤作息”作息:偏义复词,劳作。

3、“去来江口守空船”。去来:偏义复词,离去。

1、“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园圃:偏义复词,果园。

2、“勤心事公姥,夜夜不能寐”。公姥:偏义复词,婆婆。

3、“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父兄:偏义复词,指兄长。

4、“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不过:不超过,现为转折连词。

5、“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从而:跟随而且,现在是承接连词。

6、“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交通:交错相通,现在指运输,邮政等部门。

7、“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祖父:祖辈和父辈,现指父亲的父亲。

8、“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出入:偏义复词,进入. 非常:不寻常,意外。

最优文言文的教案大全(24篇)篇六

1.合作学习,把握词的内容,揣摩词中的意象,体会意境

1课时

余光中的《乡愁》

思乡,自古以来一直是诗歌表现的主题之一尤其是在交通、通讯极不发达的古代,一旦离乡,前路漫漫,何日是归年;关山重重,乡书谁人传递?于是,远在他乡异地的诗人,常常不禁悲从中来,美丽而忧伤的诗句便汩汩而出,成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继柳永之后“婉约派”的集大成者周邦彦的思乡情中,看他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板书课题)

请学生结合课下注解自由朗读五分钟,尽量能背诵下来(老师提示朗读要求)

a、 注意句内节拍,联末韵脚;

b、 词大多是参差不齐的长短句组成,缓急要处理好;

然后请学生自由作答,老师稍加点拨

意象:沉香、鸟雀、荷、初阳

图画:燎香消暑、鸟雀呼晴、风荷摇曳

雨后初晴的早晨,明丽的阳光照在翠绿的荷叶上,荷叶上还有昨夜的雨滴在滚动,一颗颗晶莹剔透,在阳光的照射下慢慢被晒干,放眼望去,水面上的荷叶就像玉盘一样圆满,经过雨水的洗涤又那么清新润泽,一片一片在微风中亭亭玉立)

1、全词体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羁旅之苦、思乡之愁

明确:第3幅 风荷(提示周邦彦的家乡在钱塘)

这3幅图画分别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沉闷 欢快 欣喜

2、根据朗读指导,学生自己美读

3、听朗读录音,指出不足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苏 上片:写景 (风荷)

幕 见景生情

遮 下片:抒情 (思乡)

最优文言文的教案大全(24篇)篇七

1、 明确中考考纲关于课外文言文阅读的考试要求。

2、 掌握课外文言文基本内容的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

3、 提高学生的答题技巧和能力。

掌握课外文言文基本内容的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加强方法指导,提高学生的答题技巧和能力。

1、 教师以理论指导和实例示范相结合。

2、 学生以独立思考,互助合作结合。

3、 通过加强解题思路和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的答题技巧和能力。

(一)、考点探究

(二)、以例探法

1、学生自读文段,要求拿出笔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自己不懂得字词、句子划下来,准备交流。

2、点化重点的字词,疏通文意。

3、师生交流并归纳答题方法。

(三)、实战演练

1、学生自读文段,疏通文意。

2、学生回答,老师点评引导,师生完善答案。

3、:答题时注意细审题,相同考点不同的提法。

(四)、强化训练

人物形象分析

板书设计

最优文言文的教案大全(24篇)篇八

1、合作学习,把握词的内容,揣摩词中的意象,体会意境

1课时

余光中的《乡愁》

思乡,自古以来一直是诗歌表现的主题之一尤其是在交通、通讯极不发达的古代,一旦离乡,前路漫漫,何日是归年;关山重重,乡书谁人传递?于是,远在他乡异地的诗人,常常不禁悲从中来,美丽而忧伤的诗句便汩汩而出,成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继柳永之后“婉约派”的集大成者周邦彦的思乡情中,看他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板书课题)

请学生结合课下注解自由朗读五分钟,尽量能背诵下来(老师提示朗读要求)

a、 注意句内节拍,联末韵脚;

b、 词大多是参差不齐的长短句组成,缓急要处理好;

然后请学生自由作答,老师稍加点拨

意象:沉香、鸟雀、荷、初阳

图画:燎香消暑、鸟雀呼晴、风荷摇曳

雨后初晴的早晨,明丽的阳光照在翠绿的荷叶上,荷叶上还有昨夜的雨滴在滚动,一颗颗晶莹剔透,在阳光的照射下慢慢被晒干,放眼望去,水面上的荷叶就像玉盘一样圆满,经过雨水的洗涤又那么清新润泽,一片一片在微风中亭亭玉立)

1、全词体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羁旅之苦、思乡之愁

明确:第3幅 风荷(提示周邦彦的家乡在钱塘)

这3幅图画分别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沉闷 欢快 欣喜

2、根据朗读指导,学生自己美读

3、听朗读录音,指出不足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背诵《苏幕遮》

苏 上片:写景 (风荷)

幕 见景生情

遮 下片:抒情 (思乡)

最优文言文的教案大全(24篇)篇九

理解文言词语,学习摹状的说明方法;熟读背诵全文。

侧面描写的运用;数词直接修饰名词的特殊用法。

侧面描写的作用;古今词义、用法的异同。

讲读课。

(一) 介绍“口技”,导入新课。

(二)通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三)思考问题,分析课文,并注意文言知识点。

1.文中哪一句话是全文内容的概括?

2.第1段交代了什么,作用何在?

3.文章怎样从正面和侧面表现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的?

4.文章描写了几个场面,各是什么?由同学朗读,体会意境。

5.结尾有何特点?

6.本文侧面描写的作用何在?

(四)完成课后练习第1—3题,串讲知识点。

(五)归纳.写作特点。

(六)练习背诵。

(七)布置作业。

最优文言文的教案大全(24篇)篇十

2.通过对比“口头语言:吃饭了吗?”与“书面语言:饭否?”引发兴趣。

1.自读课文,读准句读。

2.提出预习中的问题。弈秋,“秋”是人名,“弈”表示善于下棋。

1.小组选一篇有感情朗读。

2.解释每句话的含义。

1.这位老师叫什么名字?弈,秋。

2.介绍“孟子”,解释重点字:惟、缴、俱、弗、若、非然(抢答闯关,会的同学自主站起来回答)。

3.抓住“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领悟道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联系生活实际谈谈理解。

1.试着背诵课文。

2.小组互相检查。

在本节课中,我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组织学生用抢答的'方式解释重点字。孩子们意兴盎然,积极抢答,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记住了枯燥的文言文注释。

最优文言文的教案大全(24篇)篇十一

1.知识与能力:归纳、整理并检测本文出现的文言现象,提升古文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认识烛之武善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敌人的外交才能;

通过诵读、因声求气,体会文言文的精妙所在;

分析人物形象,概括人物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1、准确流利、符合人物性格与处境的文言文诵读;

2、对烛之武说辞艺术性的鉴赏。

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一、导入新课

曹操有诗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无论社会、命运对他有多么不公平,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会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份光与热。烛之武就是这样一个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今天,让我们继续学习选自《左传》的《烛之武退秦师》。

二、检测文言知识 ppt2-3

三、回顾文本、梳理结构 (板书)

四、鉴赏说辞

明确:以退为进、晓之以弊、诱之以利、巧施离间。

善于利用矛盾(秦晋联盟的虚伪性);善于分析利弊(为对方着想,诚恳可信);善于揣摩心理(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讲求语言艺术(敬辞、反问句、判断句)。

附板书:

烛 秦晋围郑

之 以退为进

深明大义 武 临危受命 晓之以弊

能言善辩 退 诱之以利

秦 说退秦师 巧施离间

晋师撤离

小结:孔子说“春秋无义战”,秦国参战无非也是利益所趋。烛之武正是深刻而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仿佛置身郑国之外,处处为秦国着想,放低姿态、不卑不亢,委婉曲折,层层深入,句句在理,声声入耳,直抵秦伯内心深处。

五、因声求气

如此一段精妙绝伦的说辞,希望大家自由朗读,深入其中,读出兴味。

2-3生读,互评。师相机指点。师范读,再齐读。

小结:唯有抓住文章外在之“声”,才能把握其内在之“气”。因声求气,才能更好地品味文章的精妙所在。

六、分析人物形象

1、通过学习,你觉得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由说辞——能言善辩;

由牢骚(不仅无损人物形象,而使其更加丰满、有血有肉)、临危受命——深明大义。(板书)

2、再来看看历史上对他的记载ppt5

《史记》里有简单的几句:“郑使人言穆公”“乃使人私于秦”“乃间令使谓秦穆公”。“人”“使”二字让烛之武成了“无名英雄”。

《东周列国志》里说:烛之武“须眉尽白,佝偻其身,蹒跚其步”以至到了朝堂之上,“左右无不含笑”。

佚之狐对他的评价是“口悬河汉,舌摇山岳”。

你有什么想说的吗?(生畅所欲言)

小结:其貌不扬、怀才不遇的烛之武却是这样一位深明大义、能言善辩的人。散落在各种史书里的记载也丰满了人物形象,让我们更加客观、全面、公正地认识真正的烛之武。

七、结束语: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那些鲜活的身影依然留在我们心头。像烛之武这样识大体、顾大局,临危受命而又不辱使命的勇士,是国家的脊梁!让我们以古人为镜,勉励自己吧!

八、作业布置:课本96页1-3中相关内容。

最优文言文的教案大全(24篇)篇十二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习《学弈》)。

1.师: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先听老师范读课文,再跟老师读课文。(范读时做到抑扬顿挫、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感染学生,激发诵读兴趣。领读时有意识地让学生感悟语速和断句方法。)。

2.学生自由练读,把不认识的字注上音,并在练习本上写两遍。

3.在学生掌握每一句的正确读法后,练习熟读。

1.“弈”是什么意思?“学弈”呢?你怎么知道的呢?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一话,然后说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什么内容?

3.同桌互讲,相互纠正补充,不懂的记下来。

4.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5.指名说全文大意。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1.把你和同学都读不懂的句子提出来。(结合学生提问重点理解“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这几句话。)。

(1)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得出一个什么道理?大家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

(2)指名说说“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意思。你从哪个词知道射的是“天鹅”呢?(“之”字。)。

(3)指名说说“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意思。这句话中的“之”是指哪个人。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奇怪吗?两个人一起学习,可是学习效果却不相同。用书上的话说说原因。

指名读“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师范读,让学生体会怎样读听得更清楚,学生指出老师停顿的地方然后试着读读。

(4)”为是其智弗若与?”这句意思是什么?

师:哪个词是第二个人?这句话该怎么读呢?指名读,齐读。

课件出示全文及朗读录音,生边看边跟读体会语感,然后练习把全文朗读好,最后师生合作背诵全文。

拓展读“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鹬蚌相争”等浅显易懂、故事性强又为学生熟知的文言成语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课时(学习《两小儿辩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吗?你能讲讲他的故事吗?(学生讲述,老师结合学生的讲述补充孔子的生平,介绍他是一个极有名的学问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等)孔子这么有学问,可是有一次,他在周游列国时,却被两个小孩的一个简单的问题给难住了,你们想知道孔子遇到什么难题了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两小儿辩日》。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重点理解“辩”字)。

1.自由读课文,凭自己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考查学生对古文的感悟能力)。

2.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对弈》的?

一是要理解重点字词;二要读出诗文韵味;三要感悟人文内涵(意境、感情、哲理)。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解决。

2.同桌互相读文,纠正字音。

3.反复读文,把课文读熟。

4.学生对照注释,自己理解课文,记下不懂的问题。

5.按学习《学弈》的方法自学课文,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

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1.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游:其:为:也:

如:此:乎:始出:小儿:

2.两小儿在辩论什么?(太阳大小?太阳冷热?太阳远近?)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读好两小儿的话,理解句子的意思。

3.朗诵课文,看哪组能读出古文韵味。

1.各组提出分歧较大的问题以及不懂的问题,同学交流讨论。(。

c

2.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课下收集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3.这个故事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你想对他说什么?

(引导学生肯定两小儿敢于嘲笑孔子,挑战权威;或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练习有感情背诵课文。

5.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看哪组理解得好(稍做表演准备)。

(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第四小学万素丽)。

最优文言文的教案大全(24篇)篇十三

1 学习常用实词和虚词“顾”“稍”“置”“去”“归”等的用法。

2 学习文言文中词类现象(名词作状语)的一般规律。

3 理解本文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家庭变迁的感慨。

4 分析归有光散文的一般特点。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归有光散文的特点

3课时

文言文教学三读法

第一课时

解题,介绍作者,认读课文,讲解第一段。

教学过程:

本课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散文佳作。作者在写景叙事中,把“喜”和“悲”的感情抒发得委婉动人,感人至深。

归有光(1507~1571年),字熙甫,明朝昆山人,著名散文家。作者自幼苦读,9岁能文,20岁通读五经(《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和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加《三国志》称“四史”),但考试不利,35岁才中举,后8次考进士落第,于是迁居到嘉定(今上海市)安亭江上,讲学20余年,学生颇多,称之为“震川先生”。他直到60岁才中进士当县令。由于为官正直,不与上级官吏和地方豪绅同流合污,3年后明升实降为顺德通判,专管马政,颇受委屈。后由大学士高拱保荐为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修《世宗实录》,上任一年后,病故。在文学上,因作者仕途多舛,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上造诣很深,是明代杰出散文家。他的散文源出《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一反当时“文必秦汉”的理论和只求貌似的形式主义风尚。归有光与王填中、唐顺之、茅坤并称为“唐宋派”。他的散文朴素简洁,自然真挚,以神味见长,尤善以家庭琐事寄托真情。《项脊轩》《先妣事略》《寒花葬志》为代表,他的作品对清代桐城派散文影响很大,本单元的《登泰山记》(姚鼐)与本文有很多相似之处。

项脊,地名,是作者九世祖归道隆所居之处;轩,小屋,作者将自己的书斋题为“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志,记也,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1.下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 渗漉(shenlu) 栏楯(shun)

最优文言文的教案大全(24篇)篇十四

同学们在备考时,关注的是近三年高考的内容,文言文是高考的重点也是备考的难点,在复习时,同学们只重视了实词虚词的积累而忽略文言文翻译尤其是意译的翻译,故需要在复习完课本时,有必要对意译的几种情情况进行梳理。

以诱思探究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真正地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教师只起点拨作用,来引导学生自我发现、自我矫正、自我总结,达到合作互助,共同进步。

学习目标:巩固并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方法,把握意译的几种方法。

1、文言文翻译标准:信、达、雅

“信”,就是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达”,就是译文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要求和习惯,无语病。

“雅”,就是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

2、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

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

两者的关系是,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旨的情况下,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意译。

3、文言句子翻译方法:留、换、删、补、调等。

保留法 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

例: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游褒禅山记》

译文:至和元年七月某一日,临川王安石记(下此文)。

替换法 有些词语意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语法已经不用,在译文中,应换这些古语为今语。

例:妻子饥寒如下贫者——06年全国卷一

译文:他的妻子儿女饥寒交迫,如同最贫穷的人。

删削法 文言中有些虚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替代,如果硬译反而别扭或累赘,译文时可删削。这些词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

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译文: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很久了。

增补法 原句中有省略或古今用词不同的地方,可根据现代汉语语法增加或补充一些成分,使译文显豁通顺。

例: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庄暴见孟子》

译文:(孟子)问:“一个人欣赏音乐快乐,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齐宣王)回答说:“不如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

调整法 由于古今语法的演变,有的句型表达方式有所不同,译文时,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及时调整。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词短语后置等。

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劲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黄土,向下喝到黄泉,(是由于)用心专一的缘故。

以上是文言文翻译的标准、原则和方法。是以直译方法来翻译句子,下面来重点学习意译的方法。

4、文言文的意译种类主要体现在文言修辞格上,在翻译时需要特别注意比喻、借代、夸张、互文、委婉、用典等修辞。

请在括号里填上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并翻译整个句子

(1)、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暗喻)

译文:现在人家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和肉,还辞别什么呢?

(2)、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廉颇蔺相如列传》( 借代)

译文:蔺相如只不过凭借几句言辞立了些功劳,他的职位却在多之上。

(3)、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促织〉〉 (夸张)

译文:成名回头看蟋蟀笼空空的,快要出不来气,说不出话来。

(4)、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琵琶行〉〉 (互文)

译文:主人和客人一同下了马,上了船,端起酒想喝却没有音乐助兴。

(5)、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触龙说赵太后〉〉(委婉)

译文:虽然年轻,希望趁我还没有死的时候把他托付了。

(6)、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滕王阁序〉〉(用典)

译文:(我担心自己)像冯唐那样轻易地衰老了,像李广那样难以得到封爵。

最优文言文的教案大全(24篇)篇十五

1、明确中考考纲关于课外文言文阅读的考试要求。

2、掌握课外文言文基本内容的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

3、提高学生的答题技巧和能力。

掌握课外文言文基本内容的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加强方法指导,提高学生的答题技巧和能力。

1、教师以理论指导和实例示范相结合。

2、学生以独立思考,互助合作结合。

3、通过加强解题思路和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的答题技巧和能力。

(一)、考点探究。

(二)、以例探法。

1、学生自读文段,要求拿出笔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自己不懂得字词、句子划下来,准备交流。

2、点化重点的字词,疏通文意。

3、师生交流并归纳答题方法。

(三)、实战演练。

1、学生自读文段,疏通文意。

2、学生回答,老师点评引导,师生完善答案。

3、:答题时注意细审题,相同考点不同的提法。

(四)、强化训练。

人物形象分析。

板书设计。

最优文言文的教案大全(24篇)篇十六

师:同学们,在战国时期有一位母亲为了让孩子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曾经搬了三次家,你们知道这位母亲是谁吗?(生:孟母)

师:对,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谁能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

师:多么了不起的的母亲啊!孟子后来成为了一名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人们尊敬的称他为亚圣!可是像孟子这样的人小的时候也逃学呢!为了劝说孟子读书,发生了这样一个故事——孟母断织劝学(出示题目)。

1、师:孟子为什么要逃学,孟母是怎么劝说他的,故事的结果又将怎样呢? 请同学们打开课文快来读一读吧!

2、孟子逃学的原因

生:他觉得整天呆在学堂里,没有意思。

师:你从那个词语看出孟子觉得上学很无聊,甚至很烦人? 生:“整天”“呆”“没有意思”。

生:表演读,厌烦地,无聊的语气。

生:很自豪的,理直气壮的读。

3、孟母断织

生:孟母听了,一句话也没说,她拿起剪刀,把织布机上的布剪断了。

师: 剪断的布还能接起来吗?

生:当然不能接起来。

师:剪断的布还有用吗?

生:当然没有用。

师:娘把你送进学堂读书没想到你却逃学啦!剪断的布,是一块没有用的布;逃学的孩子,是一个没有出息的孩子。

师:你觉得孟母哪句话最能打动你的心?

出示:学习、做事都要持之以恒,否则将一事无成。

3、孟子知错就改

师:当孟子听到母亲的教诲,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说:(生齐读)娘,我错了,我一定改正。

师:你觉得孟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生:知错就改的孩子)

5、同桌练习分角色表情朗读。要注意括号内的提示。

6、分角色表演读。

1、学习了这个剧本,我的收获。

(1)学习、做事都要持之以恒,否则将一事无成 。

(2)感悟孟母断织劝学的良苦用心。

2、想一想,在你学习不认真时,你的妈妈会怎样教育你?

(可能你的妈妈有时会因为太生气而批评你、责罚你,但是,作为孩子,一定要理解母亲的良苦用心,做个孝顺、懂事、明理的好孩子。老师相信你们会做到的。)

1、搜集孟子或孟母教子的故事。

2、完成课后的练习。

24、孟母断织劝学

孟子逃学

孟母断织

孟子悔悟

最优文言文的教案大全(24篇)篇十七

(二)题型及分值试题内容比例文言文题型。

(三)以高考文言文试题为例逐题解析规定时间三分钟做题,练习以练习卷形式课前下发给学生;完成后以老师为主讲评,关键是点明做题思路,指点做题技巧,教案《对口高考高职语文文言文复习教案》。统计全作对的人数,鼓励学生。

《鸿门宴》、《劝学》20xx、20xx、《邹忌讽齐王纳谏》20xx、《左忠毅公逸事》20xx、《师说》20xx。

复习重点篇目七篇:

《谋攻》、《察今》、《六国论》、《谏太宗十思疏》、《游褒禅山记》、《〈孟子〉两章》、《庖丁解牛》。

(一)重点阅读一篇目《察今》三则阅读。

(二)课堂练习两篇目《六国论》、《谏太宗十思疏》各一则阅读每则文言文阅读给学生三分钟做题,两分钟讲题,教师按座次随机选择某列或某行,让学生一人负责一小题的答案解析。每则文言文阅读讲解之后统计全作对的人数,板书相关数据。

1、《复习指南》:p177《游褒禅山记》、p144《庄暴见孟子》、p145《庖丁解牛》。

2、掌握《复习指南》p131通假字(共43个)。

学过多年多篇文言文,想过为什么要学文言文吗?是为了学习、继承、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最优文言文的教案大全(24篇)篇十八

1、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3、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主旨。

多媒体。

自主、合作、探究。

一课时。

师:同学们,见过莲花吗?

生:没有。

师:不要遗憾,现在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莲花图片:妙笔生花、一枝独秀、独擎烛照红装、世人皆睡我独醒、小荷才露尖尖角、梦、沉鱼落雁。

生:感觉怎样?美极了。

师:综观历史,有不少的文人墨客将莲作为描写的对象。有唐代诗人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宋代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唐代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唐代薛涛——风前一叶压荷蕖。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板书课题、作者)。但周敦颐喜欢莲花主要并不是因为它美,他写《爱莲说》的主要目的'也不是赞美它的美。那是为了什么呢?请看课文。

1、周敦颐(1017—1073),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周敦颐任职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一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池”,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

2、题目含义。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既可以说明,也可以议论,还可以用来记叙、抒情。

含义: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学习方法指导:文言文学习五步阅读法。

1、听读课文录音,注意字音。生听读——散读——正音(处理讲义、播放幻灯)——齐读。

2、默读全文疏通文意。

学法指导方法:先重申翻译要求:

(1)尽量译出每一个字;

(2)补出省略成分;

(3)通畅,准确。

学生默读——自己翻译(处理讲义)——同桌交流——教师提问。

教师重点讲学生难懂两个文言句式:

(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翻译时加“是”字。其下面的“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两句与此相同。

(2)“菊之爱”,宾语前置,译为“爱菊”。“莲之爱”、“牡丹之爱”与此相同。“何罪之有”、“惟利是图”也与此相同。

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两朵盛开的莲花,将答案填写在上面。

明确:比作君子;

具体描写:环境——出淤泥而不染;生活习性——濯清涟而不妖;体态——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气味——香远益清;气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回答:还写了菊和牡丹。分别比作君子、隐逸者、富贵者。

补充:这三种人分别代表了三种处世的态度。君子是品德高尚的人,指处在污浊的环境却保持自身的高洁,不随流俗,不受沾染。(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隐逸者指隐居的人。这种人的特点是志向高洁,但逃避现实,隐居起来。(志向高洁,隐居避世)富贵者呢?因为牡丹花十分浓艳,从唐朝起就成为富贵人家的宠物。牡丹的价钱很贵,但富贵人竞相购之,把它比作富贵者很恰当。这种人的特点是追求富贵、追求名利。(贪慕荣华,追名逐利)。

用作陪衬。这样,更能突出莲的君子的品格。

衬托:为了使某一事物更突出,用另一事物作对照和比较。小结:作者赞美莲,其实是要赞美君子这样的人,他不跟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为人正直,名声很好,又很庄重,有独立的人格。封建社会有这样的人,真是令人敬佩!用三种花来比三种人,使文章生动形象,含蓄而给人回味。借赞花来赞人,从而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种写法就叫做托物言志。托物言志就是抽取事物的某种特征,来象征人的某种品格,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用具有高洁的莲花自喻,表达自己不慕名利、志向高远、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五、能力训练。

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因为它——。

我爱梅花,因为它傲霜雪而不凋,恰如坚贞顽强,斗志昂然的勇士。

作者把莲花比作“君子”,用它的清逸,表现人的高洁,作者刻画莲花,寄寓了自己的理想、情志和人格操守,表达自己鄙弃追求名利的士大夫的表现,歌颂德行高望的君子行为。同学们,当我们学习这两篇短文的时候,我们也许为作者高雅的情趣和坚贞的节操所感动。历史已发展到今天,时代已今非昔比,但世间污浊之气,腐朽之风也会传宗接代,仍有待我们去抵制,去清除。我们应当向古代贤者学习,追求精神世界的高格,远离物欲的诱惑,做一个品格端正、志趣高尚的人。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将刚才的造句练习扩充为200字左右的小短文,写在练习本上。

最优文言文的教案大全(24篇)篇十九

三、说考点。

(一)说考点。

(二)题型及分值试题内容比例文言文题型。

(三)以高考文言文试题为例逐题解析规定时间三分钟做题,练习以练习卷形式课前下发给学生;完成后以老师为主讲评,关键是点明做题思路,指点做题技巧,教案《对口高考高职语文文言文复习教案》。统计全作对的人数,鼓励学生。

四、说篇目十二篇文言文考过五篇:

《鸿门宴》、《劝学》20xx、20xx、《邹忌讽齐王纳谏》20xx、《左忠毅公逸事》20xx、《师说》20xx。

复习重点篇目七篇:

《谋攻》、《察今》、《六国论》、《谏太宗十思疏》、《游褒禅山记》、《〈孟子〉两章》、《庖丁解牛》。

五、课堂练习。

(一)重点阅读一篇目《察今》三则阅读。

(二)课堂练习两篇目《六国论》、《谏太宗十思疏》各一则阅读每则文言文阅读给学生三分钟做题,两分钟讲题,教师按座次随机选择某列或某行,让学生一人负责一小题的答案解析。每则文言文阅读讲解之后统计全作对的人数,板书相关数据。

六、学法总结。

七、布置作业。

1、《复习指南》:p177《游褒禅山记》、p144《庄暴见孟子》、p145《庖丁解牛》。

2、掌握《复习指南》p131通假字(共43个)。

结束语:

学过多年多篇文言文,想过为什么要学文言文吗?是为了学习、继承、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最优文言文的教案大全(24篇)篇二十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1.布置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

1.师: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先听老师范读课文,再跟老师读课文。(范读时做到抑扬顿挫、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感染学生,激发诵读兴趣。领读时有意识地让学生感悟语速和断句方法。)

2.学生自由练读,把不认识的字注上音,并在练习本上写两遍。

3.在学生掌握每一句的正确读法后,练习熟读。

1.“弈”是什么意思?“学弈”呢?你怎么知道的呢?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一话,然后说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什么内容?

3.同桌互讲,相互纠正补充,不懂的记下来。

4.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5.指名说全文大意。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1.把你和同学都读不懂的句子提出来。(结合学生提问重点理解“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这几句话。)

(1)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得出一个什么道理?大家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

(2)指名说说“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意思。你从哪个词知道射的是“天鹅”呢?(“之”字。)

(3)指名说说“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意思。这句话中的“之”是指哪个人。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奇怪吗?两个人一起学习,可是学习效果却不相同。用书上的话说说原因。

指名读“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师范读,让学生体会怎样读听得更清楚,学生指出老师停顿的地方然后试着读读。

(4)”为是其智弗若与?”这句意思是什么?

师:哪个词是第二个人?这句话该怎么读呢?指名读,齐读。四、流利朗读,积累语言

拓展读“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鹬蚌相争”等浅显易懂、故事性强又为学生熟知的文言成语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吗?你能讲讲他的故事吗?(学生讲述,老师结合学生的讲述补充孔子的生平,介绍他是一个极有名的学问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等)孔子这么有学问,可是有一次,他在周游列国时,却被两个小孩的一个简单的问题给难住了,你们想知道孔子遇到什么难题了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两小儿辩日》。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重点理解“辩”字)

1.自由读课文,凭自己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考查学生对古文的感悟能力)

2.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对弈》的?

一是要理解重点字词;二要读出诗文韵味;三要感悟人文内涵(意境、感情、哲理)。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解决。

2.同桌互相读文,纠正字音。

3.反复读文,把课文读熟。

4.学生对照注释,自己理解课文,记下不懂的问题。

5.按学习《学弈》的方法自学课文,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

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1.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游:

其:

为:也:

如:此:乎:

始出:小儿:

2.两小儿在辩论什么?(太阳大小?太阳冷热?太阳远近?)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读好两小儿的.话,理解句子的意思。

3.朗诵课文,看哪组能读出古文韵味。

1.各组提出分歧较大的问题以及不懂的问题,同学交流讨论。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小孩争的是什么问题,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o引导学生理解两个小孩是根据不同的感觉说明地面距离太阳的远近。

2.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课下收集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3.这个故事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你想对他说什么?

(引导学生肯定两小儿敢于嘲笑孔子,挑战权威;或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练习有感情背诵课文。

5.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看哪组理解得好(稍做表演准备)

6.向学生推荐阅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

最优文言文的教案大全(24篇)篇二十一

(二)题型及分值试题内容比例文言文题型。

(三)以05年高考文言文试题为例逐题解析规定时间三分钟做题,练习以练习卷形式课前下发给学生;完成后以老师为主讲评,关键是点明做题思路,指点做题技巧,教案《对口高考高职语文文言文复习教案》。统计全作对的人数,鼓励学生。

《鸿门宴》1999、《劝学》20xx、20xx、《邹忌讽齐王纳谏》20xx、《左忠毅公逸事》20xx、《师说》20xx。

复习重点篇目七篇:

《谋攻》、《察今》、《六国论》、《谏太宗十思疏》、《游褒禅山记》、《〈孟子〉两章》、《庖丁解牛》。

(一)重点阅读一篇目《察今》三则阅读。

(二)课堂练习两篇目《六国论》、《谏太宗十思疏》各一则阅读每则文言文阅读给学生三分钟做题,两分钟讲题,教师按座次随机选择某列或某行,让学生一人负责一小题的答案解析。每则文言文阅读讲解之后统计全作对的人数,板书相关数据。

1、《复习指南》:p177《游褒禅山记》、p144《庄暴见孟子》、p145《庖丁解牛》。

2、掌握《复习指南》p131通假字(共43个)。

学过多年多篇文言文,想过为什么要学文言文吗?是为了学习、继承、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最优文言文的教案大全(24篇)篇二十二

关于史记,以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史记》作品内容、特点、价值的掌握,鸿门宴教案鸿门宴(原创教案八)。

《史记》记叙历史的起止年代: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共三千余年的历史。

关于《史记》的价值,鲁迅"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的评价,道出《史记》的文学价值与历史价值。

简述楚汉核相争的历史过程。要点:盟军分兵两路,相约攻秦,项羽巨鹿之战消灭秦军主力,刘邦得以先入咸阳,且有欲王关中的打算,项羽进入函谷关,接到曹无伤告密,加上范增进言,定计除刘,才有鸿门宴。

可以说,鸿门宴,是刘邦和项羽两个阵营的一次精彩政治较量,在军事上占有绝对实力的项羽阵营,却在政治上输得精光,这也暗示了刘项二人政治上的必然结局。

提问:文章的精彩之处,在什么地方?

生动鲜明人物形象,波澜起伏的情节变化。

结合研计与练习一,试着为每一段拟一个小标题。并观察矛盾的起伏,事态的缓急与情节的变化。

通过这个折线图可以看出,全文故事情节的起伏跌宕,人物就是在这样错综复杂的矛盾中得以体现。

文章体现了两个阵营的较量,塑造了两组生动的历史人物形象,列出来,试看其中的'微妙关系。(引导思考)。

项羽阵营:项羽范增项庄项伯。

刘邦阵营:刘邦张良樊哙曹无伤。

对应关系:主帅智囊武将叛徒。

这两组人物构成了两个团队,无疑作者既展现了个人的性格与能力,也展现了整个团队的合作精神。这无疑贯穿了一种对比关系。

在讲解课文中,以故事的情节变化(除刘与保刘的矛盾矛盾转化)为线索,分析人物形象的塑造,挖掘人物形象的内涵。

定计(矛盾陡起)。

引导总结:项羽听到曹无伤的报告,立刻"大怒",并没有深思熟虑,是一时意气用事,觉得刘邦"可气"不把自己放在眼里,敢在太岁头上动土。触碰了他"自大"底线。

范增则是将刘邦入关前后的表现做了对比,得出"其志不在小"的结论,除刘是深思熟虑的结果,觉得刘邦"可怕",教案《鸿门宴教案鸿门宴(原创教案八)》。不除会养虎为患。

问:通过对比,能看出项羽的性格特点吗?

答:高傲,自大,缺少政治远见。

泄密(尖锐的矛盾出现转机)。

问:你怎么认识项伯这个人?

引导回答:大敌当前,私见张良,为私交而泄机密,组织纪律性差;与刘邦结为亲家,因公废私,无原则和立场,做了掣肘之举,也反应了项羽团队的不团结。

问:在大难临头之时,足见刘邦本色。刘邦是如何化解眼前矛盾的,又能看出他何种个性?

引导总结:

虚心纳谏,配合默契。(对张良两句"为之奈何",积极配合张良讨好项伯)。

世故圆滑,善于逢迎。(如道出"鲰生之说""吾得兄事之""结为婚姻""不敢背德")。

问:项羽听了项伯为亲家说的一番美言,项王许诺,从这一"诺"中,你能看出什么?

引导总结:呼就前文,足见项羽的"除刘"之计只是一时之气,并无成熟远见。

伏笔下文,项羽已冰释前嫌,范增仍老谋深算,暗示认识上的不合,配合上的失败。

看出项羽头脑简单,自大浅薄,耳根软,无主见。

宴饮(矛盾激化)。

问:从刘项鸿门一见的对话中,即见二人本色,你能看出什么端倪?

刘邦:回忆旧情,居下讨好,转移矛盾。足见其圆滑世故。

项羽:一言泄密,送上曹无伤,足见其胸无城府,简单幼稚。

问:留饮之时的座位安排,能看出点什么政治表情?

指导:按照古代礼仪,君臣相对,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相对时,长者东向(面向东),幼者西向;宴席四坐时,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待坐。由此可见,刘邦居于项羽、范增之下,显示了力量上的悬殊对比,以及项羽的自大心理。

问:举玦,舞剑,是范增的两次努力,但除刘计划均告失败,分析,根本原因在哪里?

闯帐(故事的高潮)。

引导分析:这一段当中,主角是樊哙,樊哙是刘邦的武将,也是刘邦的连襟兄弟。司马迁不吝笔墨,从不同角度(描写角度)刻划了樊哙的形象,试着分析,挖掘这个人物形象的内涵。

分析总结:

语言:"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看出他的忠勇。

动作:"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立而饮之","拨剑切而啖之",尽显威猛英武。

神态:"瞋目项王,发尽上指,目眦尽裂。"威不可犯。

间接描写:项王的欣赏,项王被怒斥后的"未有以应",都说明樊哙的勇猛可爱,有胆有识。

问:樊哙这个人物,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答:衬托了刘邦,给刘邦这个团队的团结合作,及个人能力方面都加了分。

逃席-留谢(合并处理)。

问:这是故事的结局,刘邦的脱身,是机智而从容的,看看他是如何实现的?

总结:张良留谢,樊哙护送,独骑间行,合理安排时间。足见其团队的团结合作,衬托出刘邦的善于用人。

问:面对张良的献礼,范增与项羽的表现大不一样,这又说明什么?

项羽麻木不仁,因为他迷信武力,认为刘邦不足为患;而范增则是气极败坏,认为放虎归山,贻害无穷,也为自己的建议不被采纳而懊恼。五、处理课后研讨与练习及导学案内容。

最优文言文的教案大全(24篇)篇二十三

5课时。

1、而。

一、第二人称代词,可译成“你”“你的”。

某所,而母立于兹。

二、连词。表并列、承接、转折等关系。

1、蟹六跪而二鳌表并列。

2、骊山北构而西折表承接。

3、泉涓涓而始流表修饰。

4、敢怒而不敢言表转折。

5、学而时习之表递进。

6、而诸侯敢救赵者,已拔赵,必先移兵击之。表假设。

7、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表因果。

三、语气助词。

1、与“已”连用,表示一种限制语气。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2、与“既、俄、已”连用,表示较短的一段时间。

既而儿醒大啼。

2、乎。

一、形容词词尾,作词缀。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二、句尾语气词,表反问或感叹。

1、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问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或“呢”。

其孰能讥之乎?

3、用在句末表示感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呀”。

例: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三、句中语气词。

知不可乎骤得。

四、介词。用法相当于“于”。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王变乎色,曰:……。

3、其。

一、代词。

二、语气词。表示揣测、反问、期望、祈请或命令等语气。

1、表反问。

其孰能讥之乎?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2、表揣测。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3、表选择。

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4、表商量。

吾其还也。

5、表期许、强调。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三、连词,表假设,可以成“如果”“假如”。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低下)。

四、形容词词头。

神乎其神微乎其微。

4、且。

一连词,表递进,可以成“尚且”,“并且”,“而且”“况且”。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二、副词。

1、暂且,姑且。

苟且偷生。

2、将近。

不出,火且尽。

年且九十。

5、所(以)。

一,表根据。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二、表原因。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三、表方式。

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6、为。

一、动词。(wei)。

二、介词。(wei)。

1、表示对象。译作:“给”、“替”。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2、表原因。可译为“因为”。

为国捐躯。

3、表目的,可译为“为了”。

为之一振。

各为其主。

4、表被动。(wei)。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何过?

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三、句末语气词,表反问、感叹。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7、焉。

一、形容词词尾,作词缀。

硿硿焉。

盘盘焉,囷囷焉。

二、兼词。相当于“于何”、“于此”。可译为“在哪里”、“在那里”。

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如乐作焉。

三、代词。

1、那。

微波入焉。

2、疑问代词。“何”。

焉用亡郑以陪邻?

四、语气词。

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

8、也。

一、句尾语气词。表判断,表肯定或否定语气。

莲,花之君子也。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二、句末语气词。与“何”等词相应,表疑问语气。

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三、句中语气词。表示语气的停顿,常用在单句的某一成分后或复句的某一分句后。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9、以。

一、介词。

1、表示动作行为以某物为工具或凭借。译作:“拿”、“用”、“凭”、“依照”。

敢以烦执事。

以乱易整,不武。

请以剑舞。

以衾拥覆。

以五十步笑百步。

以告,则杀之。

2、引出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相当于“把”、“跟”、“与”。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举以予人。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2、表示原因。译作:“因为”、“由于”。常“是以”连用。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4、表示凭着某种资格、身份或地位。译作:“用(凭)……资格(身份)”或“用(凭)……名义”。

生以乡人谒余。

5、表示时间。译作“在”、“从”。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二、连词。连接前后两个词或分句,表示并列、承接、目的等关系。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日削月割,以趋于王。

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越国以鄙远。

焉用亡郑以陪邻。

阙秦以利晋。

10、因。

一、介词。

1、依靠,凭借。

因材施教、因人制宜。

2、趁着,趁机。

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3、沿袭。

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4、因为。

因小失大、因祸得福。

5、由,经由。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二、副词。于是,就。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11、于。

介词:

1、引进动作的处所或环境。可译作:“在”、“到”、“从”、“在……方面”。

例:a、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而聆之。

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c、青取之于蓝。

d、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2、引进动作的对象。译作:“给”、“跟”、“向”、“对”、“对于”。

例:赵尝五战于秦。

耻学于师。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3、引进比较的对象。译作:“比”。

苛政猛于虎。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师不必贤于弟子。

4、表被动。有时与“见”连用。

受制于人。

吾尝见笑于大方之家。

5、引进动作发生的时间。“于”后的.宾语是表时间的词。译作:“到”。

例:积于今六十岁矣。

6、“于是”连用。有两种解释:

其一,“于+是”,译作:“在这……”、“从此”。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余有叹焉。

其二,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

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

于是怀石,遂投汨罗以死。

12、与。

一、动词。参与()。

二、连词。和。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三、介词。和、跟、同。

1、跟,同。

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

2、给,替。

与人佣耕。

四、句末语气词。表疑问或感叹。写作“欤”。

岂非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第五课时。

13、则。

一、名词。“准则”、“规则”。

以身作则。

二、副词,表判断,相当于“是”。

此则寡人之罪也。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三、连词。用在对比句中,表示对比,可译为“就”。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四、连词。表示复句关系。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表假设。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表转折。

临视,则虫集冠上。表承接。

14、之。

一、动词。可译成“到,往”

杳不知其所之也。

辍耕之垄上。

二、结构助词。

1、“的”

古之学者必有师。

2、宾语前置的标志。

夫晋,何厌之有?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3、定语后置的标志。

石之铿然有声者。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5、补足音节。

填然鼓之。

三、代词。

1、代物。

人非生而知之者。

2、人称代词,“他”。

吾从而师之。

3、指示代词,“这”。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15、者。

代词。

1、指人、物、事、时间、地点等,可译为“……的人”、“……的东西”、“……的情况”、“……的事情”等。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2、用在数词后面,可译为“个”、“样”、“种”等。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3、用在“今”、“昔”等时间词的后面,表示“……的时候”。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4、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5、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原因。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6、用在后置定语的后面,复指前面被修饰的中心词。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最优文言文的教案大全(24篇)篇二十四

5课时。

1、而。

一、第二人称代词,可译成“你”“你的”。

某所,而母立于兹。

二、连词。表并列、承接、转折等关系。

1、蟹六跪而二鳌表并列。

2、骊山北构而西折表承接。

3、泉涓涓而始流表修饰。

4、敢怒而不敢言表转折。

5、学而时习之表递进。

6、而诸侯敢救赵者,已拔赵,必先移兵击之。表假设。

7、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表因果。

三、语气助词。

1、与“已”连用,表示一种限制语气。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2、与“既、俄、已”连用,表示较短的一段时间。

既而儿醒大啼。

2、乎。

一、形容词词尾,作词缀。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二、句尾语气词,表反问或感叹。

1、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问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或“呢”。

其孰能讥之乎?

3、用在句末表示感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呀”。

例: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三、句中语气词。

知不可乎骤得。

四、介词。用法相当于“于”。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王变乎色,曰:……。

3、其。

一、代词。

二、语气词。表示揣测、反问、期望、祈请或命令等语气。

1、表反问。

其孰能讥之乎?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2、表揣测。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3、表选择。

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4、表商量。

吾其还也。

5、表期许、强调。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三、连词,表假设,可以成“如果”“假如”。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低下)。

四、形容词词头。

神乎其神微乎其微。

4、且。

一连词,表递进,可以成“尚且”,“并且”,“而且”“况且”。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二、副词。

1、暂且,姑且。

苟且偷生。

2、将近。

不出,火且尽。

年且九十。

5、所(以)。

一,表根据。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二、表原因。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三、表方式。

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6、为。

一、动词。(wei)。

二、介词。(wei)。

1、表示对象。译作:“给”、“替”。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2、表原因。可译为“因为”。

为国捐躯。

3、表目的,可译为“为了”。

为之一振。

各为其主。

4、表被动。(wei)。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何过?

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三、句末语气词,表反问、感叹。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7、焉。

一、形容词词尾,作词缀。

硿硿焉。

盘盘焉,囷囷焉。

二、兼词。相当于“于何”、“于此”。可译为“在哪里”、“在那里”。

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如乐作焉。

三、代词。

1、那。

微波入焉。

2、疑问代词。“何”。

焉用亡郑以陪邻?

四、语气词。

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

8、也。

一、句尾语气词。表判断,表肯定或否定语气。

莲,花之君子也。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二、句末语气词。与“何”等词相应,表疑问语气。

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三、句中语气词。表示语气的停顿,常用在单句的某一成分后或复句的某一分句后。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9、以。

一、介词。

1、表示动作行为以某物为工具或凭借。译作:“拿”、“用”、“凭”、“依照”。

敢以烦执事。

以乱易整,不武。

请以剑舞。

以衾拥覆。

以五十步笑百步。

以告,则杀之。

2、引出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相当于“把”、“跟”、“与”。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举以予人。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2、表示原因。译作:“因为”、“由于”。常“是以”连用。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4、表示凭着某种资格、身份或地位。译作:“用(凭)……资格(身份)”或“用(凭)……名义”。

生以乡人谒余。

5、表示时间。译作“在”、“从”。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二、连词。连接前后两个词或分句,表示并列、承接、目的等关系。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日削月割,以趋于王。

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越国以鄙远。

焉用亡郑以陪邻。

阙秦以利晋。

10、因。

一、介词。

1、依靠,凭借。

因材施教、因人制宜。

2、趁着,趁机。

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3、沿袭。

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4、因为。

因小失大、因祸得福。

5、由,经由。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二、副词。于是,就。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11、于。

介词:

1、引进动作的处所或环境。可译作:“在”、“到”、“从”、“在……方面”。

例:a、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而聆之。

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c、青取之于蓝。

d、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2、引进动作的对象。译作:“给”、“跟”、“向”、“对”、“对于”。

例:赵尝五战于秦。

耻学于师。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3、引进比较的对象。译作:“比”。

苛政猛于虎。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师不必贤于弟子。

4、表被动。有时与“见”连用。

受制于人。

吾尝见笑于大方之家。

5、引进动作发生的时间。“于”后的宾语是表时间的词。译作:“到”。

例:积于今六十岁矣。

6、“于是”连用。有两种解释:

其一,“于+是”,译作:“在这……”、“从此”。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余有叹焉。

其二,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

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

于是怀石,遂投汨罗以死。

12、与。

一、动词。参与()。

二、连词。和。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三、介词。和、跟、同。

1、跟,同。

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

2、给,替。

与人佣耕。

四、句末语气词。表疑问或感叹。写作“欤”。

岂非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第五课时。

13、则。

一、名词。“准则”、“规则”。

以身作则。

二、副词,表判断,相当于“是”。

此则寡人之罪也。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三、连词。用在对比句中,表示对比,可译为“就”。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四、连词。表示复句关系。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表假设。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表转折。

临视,则虫集冠上。表承接。

14、之。

一、动词。可译成“到,往”

杳不知其所之也。

辍耕之垄上。

二、结构助词。

1、“的”

古之学者必有师。

2、宾语前置的标志。

夫晋,何厌之有?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3、定语后置的标志。

石之铿然有声者。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5、补足音节。

填然鼓之。

三、代词。

1、代物。

人非生而知之者。

2、人称代词,“他”。

吾从而师之。

3、指示代词,“这”。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15、者。

代词。

1、指人、物、事、时间、地点等,可译为“……的人”、“……的东西”、“……的情况”、“……的事情”等。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2、用在数词后面,可译为“个”、“样”、“种”等。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3、用在“今”、“昔”等时间词的后面,表示“……的时候”。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4、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5、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原因。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6、用在后置定语的后面,复指前面被修饰的中心词。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相关范文推荐

    最热学生营养日宣传活动总结(通用13篇)

    活动总结是对一次活动或事件进行回顾和总结的一种方式,通过总结可以发现活动的亮点和不足之处,为今后的活动提供参考和借鉴。接下来是一些精选的活动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

    优秀电厂燃料工作总结(汇总14篇)

    一个月的工作总结不仅要对完成的任务和项目进行详细说明,还要注重总结工作中的心得和体会,为自己的成长留下有价值的记录。希望这些范文能够给你带来新的思考和启示,让你

    优质聚餐礼仪心得体会(汇总13篇)

    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反思和总结过去的经历,从而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以下是一些来自不同领域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不同的视角和思考方式。

    优质节日的演讲稿(案例19篇)

    节日演讲稿是表达节日祝福和思考的一种特殊文体,它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传达节日的核心价值观。以下是一些备受赞誉的节日演讲稿,它们将给您的演讲带来新的灵感和思路。

    专业保洁的工作总结和工作计划范文(24篇)

    编写工作计划范文可以明确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使我们在工作中更加专注和有针对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工作计划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制定自己的工作计

    最热超市经理年终个人工作总结(汇总18篇)

    月工作总结也是一个反思的过程,可以让我们思考自己的工作方式和效率,寻找提升空间。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月工作总结范文,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最新妇产科护理工作总结及计划(通用18篇)

    月工作总结是帮助团队和个人回顾过去一个月的工作进展、问题和成果的重要手段。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写一份完美的月工作总结,不妨先参考一下以下的范文。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是提

    热门进入高职心得体会版(案例17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小编为大家精选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启发和借鉴。消防工作是一项精细而有力的行业

    最新工程委托书模版范文(21篇)

    范文是文学艺术的精品,我们通过欣赏范文可以体验美的感受。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范文范本,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我公司承建工程,根据签订的建筑工程施工合

    实用振兴辽宁社会实践报告(汇总13篇)

    社会实践报告是一个反思和思考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在社会实践报告的撰写中,范文是一个很好的参考工具,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些范文,供大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