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说课稿一等奖大全(18篇)

时间:2024-12-21 作者:灵魂曲

教案模板一般包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和评价等重要部分。接下来将展示一些备受好评的教案模板,它们有助于教师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

桃花源记说课稿一等奖大全(18篇)篇一

大家好,我是山东莘县实验初中的一名语文老师,我叫赵妹芳,我执教的课题是《桃花源记》。非常感谢您认真投入地陪伴我度过了45分钟,也真诚地期待着您的批评和指导。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语文”,一直是我的追求。语文课堂力求趣味性。有了兴趣,学生才可以形成一种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才能自然地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甚至把艰苦的学习作为快乐的享受。而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321教学模式的推广,让这种愿望变成了现实。

教学这篇名篇,我依然遵循“以学为主”的教学理念,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踏踏实实地上好这一节课,力求使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有知识上的收获,又有能力训练上的提高。

为了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首先,我引导学生反复读课文,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自主学习,读懂课文大意。在读书过程中,把读不懂的问题汇总起来,准备在展示课上合作交流。然后学生自主预习开始。让学生充分的自主预习的目的,是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如果具有了良好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将会终身收益。

学生在自主预习后,先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看看能不能在小组内自主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再板书在黑板上,以便在展示课上全班同学交流展示。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实现了“兵教兵,兵练兵”这种“传帮带”的学习方式。学生在互动中实现了知识的共享。

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确定展示课的内容,从而体现了“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

而大家看到的这节课就是交流展示课,在展示课上,小组内首先讨论已经板书在黑板上的疑难词句,部分疑难问题在小组内已经内部消化,而小组代表分别进行展示时,是以抢答和点号的方式进行的,在抢答和提问的过程中,如果发现学生依然弄不懂或者没有把握,缺乏自信,小组代表再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实在解决不了的,老师再适当点拨。在这个过程中,我一直在鼓励学生站起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请大家勇敢地站起来,表达自己的见解。”“南排的同学真棒,非常活跃,希望北排的同学给自己争取展示的机会。”“大部分同学都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很好。”“有自己独特的体会,有没有更精炼的语言来表达呢?”“很棒,北排的同学都站起来了!”“咱先把机会让给牛君文。”“牛君文是小组六号,但他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他有时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在不断的鼓励声和赞扬声中,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勇气被激发。课堂呈现出动中有静,动静结合的良好状态,争抢有序的抢答氛围已经形成。

就这样,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学生弄懂了重点词句的意思,从而解释疑难并温故知新。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主持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一直掌握在学生手中,老师在学生遇到困难时适当点拨,以求得对知识点最准确、最完整的把握,提高了学习的整体效应。

然后,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桃花源的美丽和宁静,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你认为桃花源怎么样?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请用原文回答。”这样,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读书感悟,有的读出了桃花源的美丽、有的读出了桃花源的安宁祥和,有的读出了桃花源的神秘,学生边读书边谈感受,从中领悟文章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体会出作者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并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在学生理解了文章所蕴含的情感后,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独到的体会和感悟。学生先在小组内试读,然后小组之间进行赛读,每两小组读完,都有学生进行评价,然后激励其他小组直接挑战。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感受到文章音美、形美、意美的同时,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达到感知知识、体验情感的目的。

此时,我又给学生抛出这样一个问题:桃花源在陶渊明时代真正存在吗?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学生再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依据,然后全班交流辩论,在辩论后,老师补充有关陶渊明的生活时代背景,让学生重新思考,并顺势引导学生感受陶渊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同时,也感受到他对当时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这也是对课文内容理解的提升。

整堂课的学习,实现了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真正对话的过程。老师、学生和陶渊明之间进行了真诚的交流,从而感受到陶渊明理想中的社会和他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

最后,学生联系现在的生活现实,谈谈自己理想的生活是怎么样的,让学生感受到现在生活的幸福,老师适时补充世界并不太平的数据资料,让学生体会和平安定的生活不仅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渴望,也是全世界人民的渴望,从而引导学生珍惜生活,努力学习,把我们的家园变得更加美好、富足、祥和。这个环节也是对学生的反馈提升。

自此,完成了我们321教学模式中的三个教学环节:自主学习,交流展示,反馈提升。

在教学过程中,同时又体现了两种学习方式: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注重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与学生平等对话,落实了高效课堂的教学理念。实现了一个最终的目的:那就是“落实真正意义上的学习”

这就是我们的3·2·1教学模式。

因本课采用的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所以,每个环节都尽可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去学习,注重他们自身对知识的理解、领会和积累,对文章内容疏通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步完成了本课既定的教学目标。而老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一直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与学生平等对话,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有富有个性的火花闪现,让语文课堂灵性飞扬。

当然,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根据语文教学中不同的文体要求,每堂课的教学流程都可能有所不同,但不变的是我们对课堂改革孜孜不倦的追求,是对学生的热爱,对教育的执着。

谢谢大家!

桃花源记说课稿一等奖大全(18篇)篇二

《桃花源记》是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第二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创作的一篇散文,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期杰出的诗人,他的诗已成为我国古典文库中的宝贵遗产,其中最出色的《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桃花源记》乃《桃花源诗》的序文),已经成为我国人民雅俗共赏的精彩作品。《桃花源记》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艺术作品,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陶渊明之所以能在文中写出这样一个美好社会,同他本人的经历也有密切关系。陶渊明平生厌恶晋朝朝廷上下统治阶级奢侈腐朽的寄生生活,也讨厌官场上的舞弊营私的行为,他曾经三次因此辞去官职,隐居起来。陶渊明在农村过了几十年的隐居生活,亲自参加农业劳动,和农民交朋友,生活虽然穷一点,但和淳朴的老百姓在一起生活,陶渊明深深感到比在官场和那些醉心功名利禄的人相处,心情要愉快得多。这些都说明了陶渊明对当时政治黑暗的社会极为不满,对广大农民有深厚的感情。于是构想出他心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它借助虚构的故事来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给读者展现了一个风景奇丽秀美,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理想境界,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是作者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读这篇名作,既要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又要看出他的无法克服的思想矛盾,才能深刻理解它的内容和写法。

本课的教学重点:

1、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2、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这篇名作,要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教学中采用诵读、讨论和合作探究的方法,激情增趣,领会情感,学懂课文。由于本文故事性强,语言浅显易懂,学生学起来定会觉得兴味甚浓,疏通文意也很容易就解决了。因此,我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引入新课、走近作者、背景资料、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文言知识积累,在本课采用的教法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每个环节都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采用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方式去学习,注重他们自身对知识的理解、领会和积累。对内容通过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学习,逐步完成本课既定的教学目标。而我在学习过程中充当的角色是:一个组织者,把握其学习的整体走向;一个引导者,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学习。本节课讲的是第一课时。具体的教法有:

1、平等交流法。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在教学时主要是对课文知识点的理解和质疑等采用这种方法。

2、自主探究法。是指学生在朗读课文、理解文意,文言词汇的积累上让学生自主探究性地去完成学习任务。

3、交流合作法。是指学生在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相互合作,共同探讨,以求得对知识点最准确、最完整的把握,提高学习的整体效应。本课教学时主要是在疏通文意时让学生四人一组合作通过注释、工具书或参考资料区疏通文意。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我们以前学习过的陶渊明的一首诗《饮酒》,让学生背诵并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趣?学生回答(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喜爱;表达了对自由、安宁生活的向往)。教师自然地导入新课。然我们一起走进桃花源,一起走近陶渊明,并板书课题及作者。(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陶渊明的处世思想)。

(二)、展示教学目标。

1.认读生字,能准确朗读并背诵课文。

2.能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能够把握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预习检测。

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主要是正音,划分停顿的节奏线。使学生能按正确的节奏朗读课文。

(四)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朗读课文。

1.听朗读录音,帮助学生正音、把握朗读的节奏,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四)学生合作疏通文意。

学生四人一组结合注释、查工具书或者查资料书去自行解决。第二步再读课文,疏通文意,整体感知。完成教学目标2: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1、教师进行学法建议(1、字词句一一落实,尽量做到对译;2、尽量翻译出原文的语言风格。)。

2、学生自读,结合书下注释、查工具书或者查资料书去自行将课文逐句翻译一遍。用笔圈点出不能准确把握的地方。(教师巡视)。

3、组内交流自学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若仍不懂,则举手问老师,全班同学一同解决。教师注意点拨。若无人会,则由教师解答。

4、学生再次对课文进行翻译。

5、让学生起来复述本文所讲述的故事,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五).当堂检测。(本环节主要是帮助学生积累文言词汇,也是检察学生疏通文意的情况)。

1.翻译重点的句子:

2.文言词汇的积累:

1.通假字。

2.指出下列词语的古今义:

妻子:古义:()今义:()。

绝境:古义:()今义:()。

无论:古义:()今义:()。

3.一词多义。

(六).:理清思路:

1.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故事情节是怎样的?完成最后一个目标。(主要是让学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

(七).背诵课文。(预习时已经布置背诵,课堂上再给点时间,估计就会了。)。

板书设计:

发现桃花林:景色幽美。

生活环境土地肥沃。

社会风尚和平安宁。

离开桃花源:不复得路,无问津者(虚幻)。

桃花源记说课稿一等奖大全(18篇)篇三

亲爱的评委老师和各位同仁们,大家下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桃花源记》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以及教学反思等方面来说课。

《桃花源记》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文言文。

教材内容:作者以洗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尘世羁绊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借虚构的故事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托了一定的社会理想。

教材特色:语言浅显易懂,简练生动,富有表现力。

教材能起到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培养学生文言文的审美情趣的作用。

新课标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2、理解文章的内容。3、领会文章深刻的主题思想。

【过程与方法】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2、培养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思考现代人生。

重难点:

【重点】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2、感受桃花源的美境,理解文中作者所表达的美好理想。

【难点】1、领会文章深刻的主题思想。2、评价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八年级学生的知识经验: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储备,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应该可以自行疏解文意,因此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的学习。

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思维的独立性有所发展,但仍很片面,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

教学方法:诵读法、情境教学法、讨论点拨法。教法的根本是学法,只有把学法教给学生才能达到不教,正所谓“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益无穷。”学法:诵读法、圈点勾画法、合作探究法等。我计划用多媒体课件1课时完成这一课的教学。

我将从情境导入,检查预习,译读品味,体验欣赏,拓展延伸,总结全文,布置作业等环节进行教学。

(一)设置情境导入。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入】教师以一幅桃花源图片配上轻音乐,在这其中导入新课:同学们,有这样一个地方,四季风景如画,当春天桃花盛开时,人们在田间自由的耕种,老人和小孩悠闲自在地生活着,这个地方就是“世外桃源”。它源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文中去领略一番吧。

【设计意图】以音乐渲染情境,美丽的图片能吸引学生,激起学生对课文的感知和想象。

(二)预习检查。

新课标指出:“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同时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1、简介作者。教师先检查学生对陶渊明的了解情况,学生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能从课下注解了解到陶渊明的部分知识,显然这些知识还不够,教师出示课件上的知识并引领学生去了解。

2、全班齐读课文。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了解学生对字音、节奏、情感的把握情况。如果学生对字音、节奏、情感把握有偏差,就安排学生对照课下注解自读课文纠正字音、节奏、情感的环节。

3、学生对照课下注解自读课文。教师讲明自读要求。在学生自读的过程中,教师巡视班级,对学生好的学习方法,例如查字典等提出表扬,以期成为其他学生的榜样。

4、展示朗读成果。教师请几位学生读课文,在学生读的过程中教师适时指导字音、节奏、情感。并安排教师师范朗读:“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5、再次齐读课文。

【设计意图】。

1、让学生简介作者是为了让学生养成通过查阅资料搜集信息的习惯并形成能力。2、将字音的教学放在朗读中,符合学生接受新知的规律。3、教师在学生最需要的地方示范朗读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译读品味。

新课标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1、复习文言文翻译五字法和信达雅要求。

2、同桌互译全文。教师先提出要求:用铅笔圈下较难的字词或句子,然后学生对照课下注解一人一句翻译全文,教师在此巡视全班掌握学生翻译的情况,并相应答疑。

3、全班交流疑难点。

4、教师出示检测题。

【设计意图】1、语文教学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对于八年级学生,能粗略看懂一篇文言文并能尝试着用现代汉语把文意表达出来,已达到教师的教学目的。2、通过检测题既可以检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又可以加深印象、巩固知识。

(四)体验欣赏。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1、教师在这个教学环节为学生设置了一个有趣的情境——穿越时空连线,让学生扮演记者和渔人、桃花源村人对话,在这样的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对于学生较难回答的问题教师记录并用多媒体呈现出来。

3、教师补充写作背景并组织学生讨论。

【设计意图】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这符合新课标的阅读要求。

(五)拓展延伸。

因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文,我们今天的社会便出现了很多桃花源。假如你是导游,你怎样向游客介绍桃花源呢?写出你的导游词。

(六)总结全文。

这节课,我们走进了桃花源,了解了陶渊明。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的。老师希望每位同学能树立起自己的理想,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桃花源”。

【设计意图】完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思考现代人生。

(七)布置作业。

1、必做题:背诵全文。

2、选做题:用自己的话叙述文中的故事,并说给父母听。

3、拓展题:预习24课《大道之行也》,找出和《桃花源记》的内在联系。

【设计意图】。

作业分层次,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1、对于这篇文言文的学习,我认为朗读是首要的,也是必要的。我在备课时主要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通过对照课下注解自行朗读课文、疏解课文。通过朗读展示,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充分遵循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二主”作用。

2、创设情境,时空连线让学生与文中人对话,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培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作业设计分层次,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我的说课完毕,感谢各位聆听。

桃花源记说课稿一等奖大全(18篇)篇四

(一)、教材位置及单元目标:

《桃花源记》是现行初中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选有五篇文言文,依照先后顺序,它们分别是《桃花源记》、短文两篇(包括《陋室铭》及《爱莲说》)、《核舟记》、《大道之行也》、杜甫诗三首(有《望岳》、《春望》和《石壕吏》)。至于本单元的目标,语文书上已明确指出: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二)、本课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创作的一篇散文。它借助虚构的故事来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给读者展现了一个风景奇丽秀美,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理想境界,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本课的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3、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和剪裁功夫,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4、背诵全文并体会作者所提出的社会理想;

见上述目标2、3、4

所需课时:

三课时

所需媒体:

幻灯片6张、光碟一张、录音带一盒及多媒体课件

二、对教法及学法的处理

由于本文故事性强,语言浅显易懂,学生学起来定会觉得兴味甚浓,疏通文意决非难事。同时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因此,我在本课采用的教法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采用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方式去学习,注重他们自身对知识的理解、领会和积累。对内容通过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学习,逐步完成本课既定的教学目标。而我在学习过程中充当的角色是:一个组织者,把握其学习的整体走向;一个引导者,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学习;一本百科知识全书,给学生提供必需的知识。

桃花源记说课稿一等奖大全(18篇)篇五

《桃花源记》是初中八年级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在本单元中的课文,大多讲的是文人墨客的博大理想与志趣以及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操。五篇文章的体裁不同,有的文字简洁而意味深长。《桃花源记》这篇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塑造了一个优美的世外桃源,并通过这个故事表现了作者自己对黑暗社会现实不满,希望能有一个没有战乱、没有压迫、没有剥削、平等自由的理想社会。

教学目的: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幻灯片3)。

联系实际,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积累文言词语对照课文注解独立完成课文翻译。

诵读课文并背诵。

教学重点:进行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幻灯片4)。

培养并激活学生的想象能力。

培养学生的欣赏及探究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正确看待课文中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教学方法:诵读、启发、欣赏、探究。

1、主要运用诵读、启发、读书指导及欣赏、探究法,同时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

2、对文言文的教学要对学生进行启发,才有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掌握。

3读书指导是对朗读所提出的要求。

4、文中的一些探讨性题目,可运用探究法,同时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的思维。

在学法指导上,主要运用朗读法、自主学习以及小组合作讨论。

朗读法:文言文的学习重在反复朗读,也可为下面的学习作好准备。

小组合作讨论:可使学生交流意见,活跃课堂气氛,减少对文言文的生疏感、胆怯感。

根据教学内容及语文学习的规律,安排导入——朗读感知——理清全文思路——文章赏析、研读——知识拓展延伸——教师总结、布置作业等几个环节。

1、导入并题解(幻灯片8、9、10)。

在中国,素有“山川以人而胜”的传统。所谓“景不自美,因人而彰”“地不自胜,惟人则名”。自从陶渊明作了《桃花源记》以后,桃源仙境名声大噪。历代文人雅士纷纷涉足山溪,探寻灵秘。今天我们就与东晋大文豪一览桃源仙境。

叫两、三个学生书写课题。

析:源、园。

“源”字的偏旁是“シ”,与水有关,从文章一、二段看得出,“桃花源”里写水的句子有“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林尽水源”,从而可看出桃花源是水流的尽头、源头,在比较隐秘的地方。所以不仅仅是指“桃花园子”。以后不要书写错了。

2、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幻灯片11、12、13)。

学生齐读,掌握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复述故事并口头疏通文意。

3、走近作者、了解写作背景(幻灯片14、15)。

一学生读,读后点评。

4、赏析及探究问题(幻灯片16、17、18、19、20、21、)。

听录音朗诵感受桃花源的美的意境。

让同学到文中寻找桃花源最吸引人的地方,并说说是什么美?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景色美。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生活美。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人情美。

展开想象与联想用一组句式整齐的句子描绘桃源人的生活环境及社会风尚。

探究桃源人举家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的原因?

由学生自由朗读第三段。

要求:朗读是应读出文中人物的语气,如“乃大惊”,“皆叹惋”,“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源人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战乱连年的年代,优美的世外桃源是否存在?(结合前面的写作背景分析)。

(同学可通过读课文最后两段来了解)。

暗示这个故事是虚构的。

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个故事?

5、教师总结并布置作业(幻灯片22)。

师小结:这篇课文陶渊明成功地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的存在,实中有虚,以“不复得路”“未果”等句写出仙境在恍惚间消失得无影无踪,让人觉得似梦似真,这些都不过是陶渊明巧妙的安排,理想的寄托,美好的愿望而已,实际上是子虚乌有的,桃花源让后人津津乐道,可见桃花源已成为一种理想,一种美的象征了。

作业背诵全文。

6、知识拓展延伸(幻灯片23)。

抽一生描绘一下自己心中理想的明天。

7、最后让同学随着音乐朗读课文感受桃花源的美。

8、下课。

景色美战乱。

生活美没有压迫。

人情美剥削。

注:时间安排:导入及题解(4分钟),整体感知课文、复述故事、口头翻译等(12分钟),赏析文章及探究问题等(22分钟),知识拓展延伸、教师总结及作业(7分钟)。

桃花源记说课稿一等奖大全(18篇)篇六

《桃花源记》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文言文。

教材内容:作者以洗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尘世羁绊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借虚构的故事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托了一定的社会理想。

教材特色:语言浅显易懂,简练生动,富有表现力。

教材能起到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培养学生文言文的审美情趣的作用。

新课标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2、理解文章的内容。

3、领会文章深刻的主题思想。

【过程与方法】。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

2、培养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思考现代人生。

重难点:

【重点】。

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2、感受桃花源的美境,理解文中作者所表达的美好理想。

【难点】。

1、领会文章深刻的主题思想。

2、评价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八年级学生的知识经验: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储备,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应该可以自行疏解文意,因此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的学习。

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思维的独立性有所发展,但仍很片面,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

教学方法:诵读法、情境教学法、讨论点拨法。教法的根本是学法,只有把学法教给学生才能达到不教,正所谓“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益无穷。”学法:诵读法、圈点勾画法、合作探究法等。我计划用多媒体课件1课时完成这一课的教学。

我将从情境导入,检查预习,译读品味,体验欣赏,拓展延伸,总结全文,布置作业等环节进行教学。

(一)设置情境导入。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入】教师以一幅桃花源图片配上轻音乐,在这其中导入新课:同学们,有这样一个地方,四季风景如画,当春天桃花盛开时,人们在田间自由的耕种,老人和小孩悠闲自在地生活着,这个地方就是“世外桃源”。它源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文中去领略一番吧。

【设计意图】以音乐渲染情境,美丽的图片能吸引学生,激起学生对课文的感知和想象。

(二)预习检查。

新课标指出:“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同时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1、简介作者。教师先检查学生对陶渊明的了解情况,学生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能从课下注解了解到陶渊明的部分知识,显然这些知识还不够,教师出示课件上的知识并引领学生去了解。

2、全班齐读课文。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了解学生对字音、节奏、情感的把握情况。如果学生对字音、节奏、情感把握有偏差,就安排学生对照课下注解自读课文纠正字音、节奏、情感的环节。

3、学生对照课下注解自读课文。教师讲明自读要求。在学生自读的过程中,教师巡视班级,对学生好的学习方法,例如查字典等提出表扬,以期成为其他学生的榜样。

4、展示朗读成果。教师请几位学生读课文,在学生读的过程中教师适时指导字音、节奏、情感。并安排教师师范朗读:“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5、再次齐读课文。

【设计意图】。

1、让学生简介作者是为了让学生养成通过查阅资料搜集信息的习惯并形成能力。

2、将字音的教学放在朗读中,符合学生接受新知的规律。

3、教师在学生最需要的地方示范朗读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译读品味。

新课标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1、复习文言文翻译五字法和信达雅要求。

2、同桌互译全文。教师先提出要求:用铅笔圈下较难的字词或句子,然后学生对照课下注解一人一句翻译全文,教师在此巡视全班掌握学生翻译的情况,并相应答疑。

3、全班交流疑难点。

4、教师出示检测题。

【设计意图】。

1、语文教学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对于八年级学生,能粗略看懂一篇文言文并能尝试着用现代汉语把文意表达出来,已达到教师的教学目的。

2、通过检测题既可以检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又可以加深印象、巩固知识。

(四)体验欣赏。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1、教师在这个教学环节为学生设置了一个有趣的情境——穿越时空连线,让学生扮演记者和渔人、桃花源村人对话,在这样的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对于学生较难回答的问题教师记录并用多媒体呈现出来。

2、问题有:

(1)、桃花源的自然环境与社会风尚如何?

(3)在桃花源中,作者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3、教师补充写作背景并组织学生讨论。

【设计意图】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这符合新课标的阅读要求。

(五)拓展延伸。

因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文,我们今天的社会便出现了很多桃花源。假如你是导游,你怎样向游客介绍桃花源呢?写出你的导游词。

(六)总结全文。

这节课,我们走进了桃花源,了解了陶渊明。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的。老师希望每位同学能树立起自己的理想,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桃花源”。

【设计意图】完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思考现代人生。

(七)布置作业。

1、必做题:背诵全文。

2、选做题:用自己的话叙述文中的故事,并说给父母听。

3、拓展题:预习24课《大道之行也》,找出和《桃花源记》的内在联系。

【设计意图】。

作业分层次,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1、对于这篇文言文的学习,我认为朗读是首要的,也是必要的。我在备课时主要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通过对照课下注解自行朗读课文、疏解课文。通过朗读展示,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充分遵循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二主”作用。

2、创设情境,时空连线让学生与文中人对话,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培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作业设计分层次,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我的说课完毕,感谢各位聆听。

桃花源记说课稿一等奖大全(18篇)篇七

2、学情分析。

3、学习目标的确定。

4、重点难点的确定。

确立。

《桃花源记》是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脍炙人口的记述性散文,作者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境界,比作者在田园诗《归园田居》所描写的田园生活更美,更理想。诗人以洗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尘世羁绊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因此《桃花源记》更具有文学的欣赏性,对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培养文言散文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2、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熟读成诵,积累文言字词,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翻译全文。

2)、能力目标:积累迁移,培养想象能力、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思考现代人生。

3、说教学重点、难点。

虽然是初三学生年级学生,同样需要积累文言实词,另外对于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桃花源记》的教学重点、难点可以这样确定:

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文言字词。

2、感受桃花源的美境,理解文中作者所表达的美好理想。

教学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1、赏读结合法朗读是学生获得得语感,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它具有唤起形象、表达情感、加强理解、训练思维等多种功能。因此,我把本节课设计为赏读课,以“赏”为突破口,开展教学,让学生在“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获得语感,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感受优美意境、体会作者渴望的理想社会。

2、创设情景、想象法本文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虚构故事,教学时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挥合理的想象,领会作者的意图,评价桃花源社会。

3、讨论探究法新的语文教学理念是: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了贯彻这一思想,同时有效地突破难点,我设计让学生分组自由讨论,启发学生认识作者的社会理想,弄清“桃源”是“世外”的,而不是现实的,让学生真正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1、朗读赏析法。

2、合作探究法。

3、情景创设法。

教学手段。

1、音频、与课文相关的图片。

2、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本节课的指导思想是教师作为启发者和鼓励者,应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主动参与学习,摄取知识,培养能力。整个教学过程主要是以朗读为纽带,以桃源‘美’境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

具体操作如下: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投影显示陶渊明的诗《饮酒》其五,让学生读并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趣。如此学生既可以温故,老师又可以自然地导入新课。然我们一起走进桃花源,一起走近陶渊明,并板书课题及作者。

2、简介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晋浔阳(今九江)人。陶少年则有“大济苍生”之壮志。29岁才处仕。在39岁时,方为彭泽县令,在官80余日,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便结束仕隐不定的生活,走上了归田的道路。死后谥号“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五柳先生)。

3、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是学生的感性认识阶段,它是学生进行想象的基础。设计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扫清字词的障碍,获得语感,积累感性材料。其具体步骤是:

1)学生听配乐朗诵,以此为示范向导,让学生进入情境;了解课文大意。

2)读:

a、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来读。这是尊重学生的“个体”认知个性,引导他们乐于去读。教师同时,教师用幻灯片把一些易读错的字(如阡陌、绝境、诣、骥、邑人)投影出来,供学生参考。

b、“读”后让学生写出一句话,把自己对这篇课文的感受表达出来,并与本组的同学交流,看谁写得最简洁。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c、指名疏通文意。

d、再读课文,读懂内容,理清故事情节。

4、分步品读,理解、欣赏文章精妙的意境之美。

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我将充分利用中学生好想象特点,引导学生细读课文,认真揣摩课文中所表达的形象,通过想象去感受桃源的美,培养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一环节分两步进行:

带领学生走进自然美的桃源,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因此这一环节的设计以“桃源美景”为核心,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创造性的描绘。

首先让学生个别地朗读课文第一、二段,启发其他学生思考:

a、解释下列文言字词:豁然开朗交通古义()今义()。

b、渔人在河两岸以及从山口进入桃花源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并要求学生找出写景的句子。接着,我在屏幕上投影出桃源风景的图片。

c、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桃花源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的又是怎样的画面?同时,我也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学生。通过教与学的双向交流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引领学生体会桃花源美好的生活画卷——社会美。

1、“桃花源除了景美,还能让我们感受到什么美?

2、让学生以渔人或村人的身份讲述这里生活的美。目的是让学生入情入境,去发现“美”,创造“美”,更进一步地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这里没有战乱,没有阶级,没有纷争,没有忧伤,处处恬静,人们过着怡然自乐的生活,是一幅幸福、快乐的美妙生活画卷。此时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利用这一点让学生把全文再诵读一遍,使学生加深对桃源“美境”的体验。在学生还陶醉在环境幽美、其乐融融的桃源胜景时,进入下一步的学习。

5、整合评读——理解评价作者的理想:

这是教学的难点,主要通过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讨论来突破,同时提供背景资料。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内涵,通过想象诱导学生的发散思维,从中得出有规律的认识,即上升为理性的认识。

具体做法:先要求学生默读课文第四、五段,然后请学生根据我提供的背景,联系历史知识思考,并分组讨论:

1)这么美的地方它存在吗?你有什么根据?如果不存在,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虚构呢?

2)陶渊明的理想社会能实现吗?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怎样的社会?

6、归纳总结:

通过前面学习,学生们对文章的认识已开始从感知形象认识过渡到理性的认识,此时由学生自我总结已是水到渠成。因此,我通过问题的形式启发学生思考: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这是一个开放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谈这一课的感受,也可以谈学习方法等等。

在学生正感受到“收获”的满足感时,我让学生在以下的三件事中作出选择,把“收获”变为创造。这三件事是:

1)选一段你最喜欢的文段有感情地读给全班或本组的同学听;

2)用你的笔画出你心目中的桃花源。画好之后,如果学生愿意,就通通过多媒体投影仪展示给全班同学看。

3)背诵你最喜欢的段落。

这一环节设计主要是让学生把心中想象的“世外桃源”或者用心读出,或者用心绘出,或者用笔写出,使课文蕴涵的美育价值在学生的读、写、画中充分显现出来,实现“美”的再创造,培养创新能力。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以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

7、课堂达标。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对文章有个回顾与反思。

1)用一个成语()概括本课的内容。

2)指出下列词语的古今词义的不同:妻子古义()今义()绝境古义()今义()。

3)默写描写桃花源自然风光及社会风尚的句子?

8、课后延伸:

我将通过布置课后作业,把学生对桃源美的感受延伸至课外,开阔视野,了解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闪光的艺术魅力。具体说就是要求学生课后选读以下诗作:《桃花源诗》(陶渊明)、《桃源行》(王维)、或者陶渊明归隐后的其他诗作。

陶渊明。

自然美: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社会美:和平恬静怡然自乐。

此板书直观,简洁明白,充分体现了文章的主要脉络,学生能从中抓住要点和精髓,深入理解全文,把握人物思想感情。

桃花源记说课稿一等奖大全(18篇)篇八

《桃花源记》是初中八年级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在本单元中的课文,大多讲的是文人墨客的博大理想与志趣以及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操。五篇文章的体裁不同,有的文字简洁而意味深长。《桃花源记》这篇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塑造了一个优美的世外桃源,并通过这个故事表现了作者自己对黑暗社会现实不满,希望能有一个没有战乱、没有压迫、没有剥削、平等自由的理想社会。

教学目的: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联系实际,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积累文言词语对照课文注解独立完成课文翻译;诵读课文并背诵。

教学重点:进行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培养并激活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欣赏及探究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正确看待课文中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教学方法:诵读、启发、欣赏、探究。

1、主要运用诵读、启发、读书指导及欣赏、探究法,同时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

2、对文言文的教学要对学生进行启发,才有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掌握。

3读书指导是对朗读所提出的要求。

4、文中的一些探讨性题目,可运用探究法,同时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的思维。

在学法指导上,主要运用朗读法、自主学习以及小组合作讨论。

朗读法:文言文的学习重在反复朗读,也可为下面的学习作好准备。

小组合作讨论:可使学生交流意见,活跃课堂气氛,减少对文言文的生疏感、胆怯感。

根据教学内容及语文学习的规律,安排导入——朗读感知——理清全文思路——文章赏析、研读——知识拓展延伸——教师总结、布置作业等几个环节。

1、导入并题解。

在中国,素有“山川以人而胜”的传统。所谓“景不自美,因人而彰”“地不自胜,惟人则名”。自从陶渊明作了《桃花源记》以后,桃源仙境名声大噪。历代文人雅士纷纷涉足山溪,探寻灵秘。今天我们就与东晋大文豪一览桃源仙境。

叫两、三个学生书写课题。

分析:源、园。

“源”字的偏旁是“シ”,与水有关,从文章一、二段看得出,“桃花源”里写水的句子有“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林尽水源”,从而可看出桃花源是水流的尽头、源头,在比较隐秘的地方。所以不仅仅是指“桃花园子”。以后不要书写错了。

2、朗读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齐读,掌握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复述故事并口头疏通文意。

3、走近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一学生读,读后点评。

4、赏析及探究问题。

听录音朗诵感受桃花源的美的意境。

让同学到文中寻找桃花源最吸引人的地方,并说说是什么美?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景色美。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生活美。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人情美。

展开想象与联想用一组句式整齐的句子描绘桃源人的生活环境及社会风尚。

探究桃源人举家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的原因?

由学生自由朗读第三段。

要求:朗读是应读出文中人物的语气,如“乃大惊”,“皆叹惋”,“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源人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战乱连年的年代,优美的世外桃源是否存在?(结合前面的'写作背景分析)。

(同学可通过读课文最后两段来了解)。

暗示这个故事是虚构的。

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个故事?

5、教师总结并布置作业。

师小结:这篇课文陶渊明成功地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的存在,实中有虚,以“不复得路”“未果”等句写出仙境在恍惚间消失得无影无踪,让人觉得似梦似真,这些都不过是陶渊明巧妙的安排,理想的寄托,美好的愿望而已,实际上是子虚乌有的,桃花源让后人津津乐道,可见桃花源已成为一种理想,一种美的象征了。

作业背诵全文。

6、知识拓展延伸。

抽一生描绘一下自己心中理想的明天。

7、最后让同学随着音乐朗读课文感受桃花源的美。

桃花源记说课稿一等奖大全(18篇)篇九

《桃花源记》是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是一篇美文,居单元之首,是重点篇目,学好它是极其重要的。

(二)教学内容。

《桃花源记》借助虚构的故事来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是篇文言文,在教学上,首先还是要帮学生解决文字障碍,然后引导他们把握文章的大意,了解文章的主旨。于是,我把本课共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了解作者,解决文言字词,疏通文意并熟读;第二课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分析理解文章的主旨,这里我要讲的是第二课时。

(三)教学目标的设置。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再加上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他们已经能够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能读懂课文的意思。所以我在处理教材时,将第二课时定为“品读美文”,把本课的目标定位以下几点:

(1)理清文章结构。

(2)品味文章的美点。

(3)品评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

(四)、教学重点、难点的设置。

由于八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学生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依据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这样设定:

教学重点:感受“桃花源”的美,乐,奇。

教学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心中的理想社会。

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课时教法如下:

1、品读法。

2、提问法。

3、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教法的根本是学法,只有把“学法”教给学生,才能达到不教。这也是课堂是否能高效的关键。本文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学生学习的兴趣很浓。但是,乡镇学生阅读面窄,写作水平低,他们对作者思想根源把握不了,造成了对课文的品读、理解有一定的障碍。因此,我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重在指导学生在“读中品”、在“读中悟”。

根据以上学情我把学法确定为:

1、诵读法。

3、合作探究法特别是合作探究法,运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效率,体现“高效课堂”。

教学基本流程如下:

(一)课堂导入。

因为是第二课时,所以这一课时的导入就设计为:检查上节课作业的基础上,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

(二)回顾内容,梳理结构:

首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美读课文,设计问题:课文以什么为线索?

这样学生在找线索的同时,就把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以及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的情形,贯串了起来。

(三)赏读课文、品说桃花源。

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

1、问学生:这篇课文美吗?学生肯定说:“美!”

你知道它美在何处吗?接下来,我们就一起为这篇文章寻找美点。学生比较容易找出桃花林很美,桃花源中的环境很美的句子。这时要引导学生去发现桃花源中的人美。“咸来问讯”,“皆出酒食”,“各复延至其家”热情,好客,慷慨,这不都能体现桃花源中的人美吗?接下来继续引导学生从情节的`曲折是一种美,语言的流畅也是一种美,叙事的简明也是一种美。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学会从多种角度去欣赏文章的美,不要拘限于文章的语言,人物的行为。

2、接下来让找出表现桃花源人心情的句子。哪个字是重点?

明确:乐。继续追问:乐在何处?

此处我设计一个情境:让一个学生扮成记者,穿越到晋朝,来到桃花源,进行采访,以“你快乐吗?”采访桃花源中不同身份的人,老人,小孩子,妇女等,让他们学出他们的快乐。然后再采访一下渔人,让渔人说出他在桃花源外的痛苦,与桃花源中的人的快乐形成对比。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当时的社会的黑暗。

3、读过此文,同学们肯定觉得其中有很多神奇之处吧?那你觉得奇在何处呢?引导学生找出景物之奇,山洞之奇,桃花源中的人之奇,故事的结局之奇。

为什么“处处志之”,又“不复得路”呢?这就为下面的环节作了引子。

这部分是课文的难点,这一环节中,我主要是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有批判地阅读,以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为此我设计了一道探究题。

桃花源很美,究竟存不存在?你是如何看待作者笔下的桃源世界?

题意在引导学生明确桃花源胜境只是虚构的,是作者的理想。

用多媒体展示桃花源人生活图片和我们现代人的生活图,形成对比,让学生知道,虚构的桃花源再美,也美不过我们现在人的生活,应辨证地看待桃花源的美,并了解当今社会不是桃源胜境,却胜似桃源胜境。以此引导学生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五)归纳总结。

这节课,我们品味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美景,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如今的中国与东晋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陶渊明若是地下有知,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的。

(六)布置作业。

有人说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是消极避世,你怎样评价?

我认为板书应直观,简洁明白,能体现了文章的主要脉络。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

桃花源记说课稿一等奖大全(18篇)篇十

语文出版社编写的九年义务教育中学语文教材七年级、八年级(上)对浅易文言文已有了一定量的编写。通过三册的学习,学生对文言文有一定的学习基础,有必要让学生更深入地去学习、掌握文言文的其他样式。文言散文在整个中学教育阶段占有不可忽视的一席之地。在八年级(下)第七单元开始安排文言散文,三篇“记”篇幅相对前三册出现的文章来得长。而《桃花源记》是这一单元的第一课,它是我国千古散文中的奇葩,传诵千古而不衰。这一课给学生印象好坏必将影响到以后学生对文言散文学习的兴趣。因此,有必要对这一课进行时代的处理,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散文的兴趣。

本单元在文体上属于“记”一类的文字,四篇都被选入《古文观止》作为传诵千古的美文,学习、背诵这样的文章对培养、提高学生的文言语感很有帮助。教学中应该要注意引导学生,利用在学习现代游记类散文和其他记事散文中掌握的知识,形成能力来学习这几篇文言课文。

(二)教学内容。

本课是本单元的重点,而作为文言文,在教学上,首先要帮助学生解决阅读中遇到的字障碍,然后引导他们把握文章的大意,了解文章的主旨,并从现代的角度对文章的主旨作进一步思考,因此,本课共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了解作者,把握“记”文体特点,疏通文意并熟读第二课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分析理解文章的主旨,并从现代文的角度对文章的主旨作进一步思考,这是第一课时。

(三)教学目的。

1、掌握“交通、问讯、绝境、间隔、无论、妻子”等词的古今异义,掌握“志、寻”等字的一词多义,及省略句的运用。

2、初步了解“记”的一般特点。

3、疏通文章。

4、流利运用普通话朗读。

(四)教学重难点。

1、掌握本文的重点实词和部分虚词。

2、顺畅朗读并熟读成诵。

3、领会本文按渔人所经历的顺序记叙桃花源中的所见所闻且详略得当的写法。

1、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以存疑——质疑——解疑的模式解决字面上的翻译。

2、运用归纳教学法学习实词、虚词,引导学生学会归纳同类知识点。

3、边读边译,反复朗读增强语感。

运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学习规律并形成习惯。

1、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养成查阅资料、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课前布置学生预习,了解作者、掌握新出现的字词的含义,并能翻译全文。

2、为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语言感受能力,课堂上尽量让学生多读。

(一)教学准备。

布置预习、准备课文录音带、录音机,并准备好《天仙配》音乐磁带,小黑板。

(二)设置情景导入。

现在请同学们欣赏一段音乐《天仙配》———(曲终)你从歌曲中听见了什么?看见了什么?(待学生回答后归结)歌曲描绘的是一副环境优美、夫妻怡然自乐、男耕女织的社会生活美景。这种美景过去有吗?现在有吗?将来有吗?(学生作出回答后)不会,这只是幻想中美好的世界。谁能用一个成语来比喻?——“世外桃源”。是的,这个成语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现在我们一起跟陶先生走进世外桃源吧。

以音乐渲染情境,美好的音乐能吸引学生,激起学生对审美的感知和想象。

(三)预习检查。

1、全班齐读课文。

2、教师出示卡片指名解释字词。

3、让学生说说对“记”的理解。

4、指名概述课文内容。

朗读一是为了检查学生预习时关于字音的掌握情况;二是引导学生初步有节奏地朗读课文,进一步地熟悉课文。卡片解词有利于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认知程度,符合初二学生应侧重于基础知识的积累原则。概述内容符合课标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四)阅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注意读音及朗读节奏,进一步感知全文。

录音示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使学生更加专注阅读课文。

2、了解作者及背景——以《爱莲说》及《饮酒》两篇诗文回顾作者,并让学生借助资料进一步介绍作者。之后,教师强调与本文创作有关的内容:陶渊明生活在东晋的分裂崩亡时期和晋末的换代之际,社会矛盾尖锐,兵荒马乱,民不聊生。他对东晋的黑暗现实不满而归隐,而对这些惨痛的现实,越来越坚决地否定自己所处的社会,不断构思和向往理想的生活图景。《桃花源记》就是他亲笔绘出的理想社会图景。

让学生简介作者是为了让学生养成通过查阅资料搜集信息的习惯并形成能力。教师的进一步补充强调则是为了后面文章主旨的理解打下基础。

3、解疑、扫除文字障碍。

请同学把预习中碰到的不理解的词句指出来,同学间互相解疑,未能得到解决的疑问由老师解答明确。

符合课标的阅读要求——对课文的内容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5、在个别字、词、句排除疑难的基础上准确翻译并反复朗读。方法:同桌一人读原文一人口译,逐句疏通文章。对于串译有不妥之处,师生共同加以纠正。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对于初二学生,能粗略看懂一篇文言诗词并能尝试着现代汉语把文意表达出来,已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节奏反复朗读并能熟读成诵是初中生阅读浅易文言美文最基本的要求。

6、默读课文没,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武陵人一路上见到的景色和桃花源中的景象。

引导学生熟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对作者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个感性认识,同时让学生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

桃花源记说课稿一等奖大全(18篇)篇十一

1.课文的地位及作用。

《桃花源记》是人教版语文初二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篇课文线索分明,语言朴素优美,意蕴深广,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寓知识性、思想性于一体的课文,今天把它作为一节复习课来上是希望让学生能对文言知识进行再积累、再巩固的同时学会一些复习文言文的方法,这对今后的文言文学习都大有裨益。

2.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共同发展的三维教学理念,结合文言文的体裁特征,本文教学目标设定为:

(1)理清本文的线索,把握课文内容。

(2)理解重要实虚词的含义,归纳文言现象。

(3)体会世外桃源虚实相生,寄托的社会理想。

3.教学重点。

本文的教学目标就是本课的学习重点。

4.教学难点。

本文的难点就是目标的(3)。

(1)这节课主要采用问题导引法、讨论法、归纳法。对于已经学过的文言文,学生对于文中的字、词、句子以及课文的内容,都已经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放开手让学生去识记字词句子的解释和翻译的同时,让学生自己归纳整理重点字词和文言现象并互相补充、完善。老师略起指导性作用。从而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对于课文内容及主旨情感的理解和把握,我采取问题导引法,使学生在问题中阅读,阅读中思考,努力让学生“温故而知新”。另外组织课堂讨论可以节约时间,扩大容量,是达到学生自主性学习的重要途径。

(2)采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这种方式的运用,可以增加作品的魅力,产生好的视听效果,吸引学生注意力;扩大教学容量。

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了解内容、归纳整理、探讨主题、拓展延伸。在本课采用的教法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每个环节都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采用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方式去学习,注重他们自身对知识的理解、领会和积累。对内容通过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学习,逐步完成本课既定的教学目标。而我在学习过程中充当的角色是:一个组织者,把握其学习的整体走向;一个引导者,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学习;一本百科知识全书,给学生提供必需的知识。本节课具体的教法有:

一、激发兴趣法。文言文的复习课相对比较枯燥,所以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很重要。于是我在复习课文之初先回顾课文的线索和主要内容,以便帮助学习尽快进入课文。紧接着面向全体学生检查课文背诵,以唤起学生的整体感知,同时采取男女生背诵接力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平等交流法。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比如对文言现象的整理过程,学生讨论归纳交流心得,老师就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并对学生展示的讨论成果给予肯定性评价。师生共同营造平等交流的气氛。就极大的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分组讨论归纳文言现象并上讲台整理这一环节的设置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合作交流中学到知识。同时也让学生做一回小老师,去感受“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快乐和成就感。

三、问题引导法。是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逐步理解课文重难点。本文中对于主旨的理解与把握是难点。因此我采用问题引导法。先展示桃源美景图片,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其优美、祥和的特点,再展示桃源人的淳朴热情。将二者结合起来让学生思考陶渊明描述世外桃源的真正用意,从而理解作者寄托于此的社会理想。这样引导可以避免学生生硬机械的背诵主旨,而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把握。在此环节中,让学生看图描述画面内容,而后在文中找出对应的原话,其目的是努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四、为了让学生对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也是为了让学生开拓思维,培养其写作能力,从而设置了“写出你心中理想的家乡”一个环节,希望通过这一环节拉近课堂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做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积极上进的人,进而完成情感价值观的培养。

线索:渔人进出桃花源。

情节发展:发现桃源—访问桃源—再寻桃源。

寄托的理想:对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自由快乐的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向往。

桃花源记说课稿一等奖大全(18篇)篇十二

《桃花源记》以记叙为主的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把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曲折离打的情节贯串起来。

一、说教学目标。

《桃花源记》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具有很多特点。首先,故事性强,颇具传奇色彩。其次,作者借虚构的故事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全文笼罩着似有若无的神秘虚构的色彩。另外,浅显易懂,文章的语言优美,琅琅上口,值得品味。把本文的目标定为以下的几点:

(1)知识目标:感受桃花源的美好情境,结合语境解释词语,品味优美的语言,领会本文的主题。

(2)能力目标:通过对桃花源美景的描绘,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想象思维的能力。

(3)情感目标:了解作者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为追求个人理想而努力学习的兴趣。

教学方法:朗读法、想象法、自主探究法、多媒体课件教学法。

二、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使用抄、查、读的方式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进一步的熟悉文章。

抄就是将注释抄在字的上头(蓝笔);查就是查阅工具书将理解有困难的字解决掉(红笔);读就是就以上的解释进行全文的翻译。

设计意图:教师放手,养成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的习惯。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自然会对下一节课的内容高度关注。符合新课标中阅读浅易文言,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内容的要求。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用三国两晋时的军阀混战,时局动荡的背景切入,我们要了解的大诗人陶渊明就生活在东晋,他的名篇《桃花源记》也在那个混乱丑恶的时代应运而生。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背景简单认识,暗示他们更好的理解文章须以此为依托。

(二)提出问题:

a说出自己对成语世外桃源的理解。

b听读课文,陶渊明笔下的桃源具有怎样的魅力成为众人向往的洞天福地呢?

设计意图:边听录音示范边思考问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使学生更加专注阅读课文,无形中加强对全文进行了整体感知。在这个主问题的之下,师生互动,更容易牵引一些小问题:

(1)找寻描写自然风光优美和桃源人安居乐业的段落指导朗读。

总结提升朗读效果的方法:

(1)了解内容,准确翻译。

(2)明确作者抒发的情感。体味表达的意境。

(3)、注意节拍、重音、语速。

(2)对表现桃源另一特点即村民的纯朴善良的语句赏析。结合本节留白部分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

从景物描写入手。

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入手。

设计意图:符合新课程教学标准的要求:学习诵读古文,有意识的积累,在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和审美情趣。所以,主问题牵引细碎的小问题更容易让学生推敲朗读方法、结合语境解释词语,训练发散思维。

(三)揭示主题。

a找出虚构的痕迹。

b陶渊明为什么没有直揭社会现实,而是虚构了一个理想化、至少。

在当时不会有的世外桃源?

学生先说,教师不马上说出答案,将课前学生查找的、老师整理汇总过的资料分发给他们,在其中找到答案,进而概括主题。

设计意图:很多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不是太强,或者说不愿意查,抱着双苹果书不放,那里的介绍并不十分全面,这个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应全面了解作者,了解风格、了解他的遭遇,了解他的故事。培养筛选、积累和阅读课外文字的习惯。

1、反复诵读,读出感情,结合注释理解大意。

2、先忠于原文模仿性地讲故事,再运用想像创造性地讲故事,加深理解。

3、查找资料,了解时代背景及作者生平简介,更好地把握主题。

4、结合以前所学的有关陶渊明的诗歌或本册第三十课的《归园田居》(其三),进行比较阅读。

桃花源记说课稿一等奖大全(18篇)篇十三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上册的文言文《桃花源记》,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我们这次优质大赛的主题是“高效课堂”。何为高效课堂?高效课堂就是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收到最大程度上的效果。如何能做到,我认为要让学生动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学生能做的,老师绝对不包办,老师能不插手的绝不插手。这便是我这次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一)课文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桃花源记》是八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文言文。这是一篇美文,居单元之首,又是我们安徽省语文中考篇目,学好它是极其重要的。

(二)教学内容。

《桃花源记》借助虚构的故事来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是篇文言文,在教学上,首先还是要帮学生解决文字障碍,然后引导他们把握文章的大意,了解文章的主旨。于是,我把本课共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了解作者,解决文言字词,疏通文意并熟读;第二课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分析理解文章的主旨,这里我要讲得是第二课时。

(三)教学目标的设置。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再加上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他们已经能够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能读懂课文的意思。所以我在处理教材时,将第二课时定为“品读美文”,把本课的目标定位以下的几点:

(1)理清文章结构。

(2)品味文章的美点。

(3)品评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

(四)、教学重点、难点的设置。

由于八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学生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依据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这样设定:

教学重点:感受“桃花源”的美,乐,奇。

教学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心中的理想社会。

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课时教法如下:

1、品读法。

2、提问法。

3、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教法的根本是学法,只有把“学法”教给学生,才能达到不教。这也是课堂是否能高效的关键。本文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学生学习的兴趣很浓。但是,乡镇学生阅读面窄,写作水平低,他们对作者思想根源把握不了,造成了对课文的品读、理解有一定的障碍。因此,我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重在指导学生在“读中品”在“读中悟”。

根据以上学情我把学法确定为:

1、诵读法。

3、合作探究法特别是合作探究法,运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效率,体现“高效课堂”。

教学基本流程如下:

因为是第二课时,所以这一课时的导入就设计为:检查上节课作业的基础上,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

首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美读课文,设计问题:课文以什么为线索?

这样学生在找线索的同时,就把渔人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以及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情形,贯串了起来。

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

1、问学生:这篇课文美吗?学生肯定说:“美!”

你知道它美在何处吗?接下来,我们就一起为这篇文章寻找美点。学生比较容易找出桃花林很美,桃花源中的环境很美的句子。这时要引导学生去发现桃花源中的人美。“咸来问讯”,“皆出酒食”,“各复延至其家”热情,好客,慷慨,这不都能体现桃花源中的人美吗?接下来继续引导学生从情节的曲折是一种美,语言的流畅也是一种美,叙事的简明也是一种美。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学会从多种角度去欣赏文章的美,不要拘限于文章的语言,人物的行为。

些处我设计一个情境:让一个学生扮成记者,穿越到晋朝,来到桃花源,进行采访,以“你快乐吗?”采访桃花源中不同身份的人,老人,小孩子,妇女,等,让他们学出他们的快乐。然后再采访一下渔人,让渔人说出他在桃花源外的痛苦,与桃花源中的人的快乐形成对比。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当时的社会的黑暗。

3、读过此文,同学们肯定觉得其中有很多神奇之处吧?那你觉得奇在何处呢?引导学生找出景物之奇,山洞之奇,桃花源中的人之奇,故事的结局之奇。

为什么“处处志之”,又“不复得路”呢?这就为下面的环节作了引子。

这部分是课文的难点,这一环节中,我主要是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有批判地阅读,以拓展思维间,提高阅读质量。为此我设计了一道探究题。

桃源很美,究竟存不存在?你是如何看待作者笔下的桃源世界?

题意在引导学生明桃花源胜境只是虚构的,是作者的理想。

用多媒体展示桃花源的人生活图片和我们现代人的生活图,形成对比,让学生知道,虚构的桃花源再美,也美不过我们的现在人的生活,应辨证地看待桃花源的美。并了解当今社会不是桃源胜境,却胜似桃源胜境。以此引导学生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这节课,我们品味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的美景,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如今的中国与东晋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陶渊明若是地下有知,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的。

有人说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是消极避世,你怎样评价?

我认为板书应直观,简洁明白,能体现了文章的主要脉络。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

桃花源记说课稿一等奖大全(18篇)篇十四

《桃花源记》是河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课的一篇文言散文,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

全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一种隐逸的情怀。

另外,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学习目标:熟读成诵,理解文章的内容。

能力目标:分步品味,培养想象能力,创新能力。

德育目标: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思考现代人生。

该课文选自七年级下册,其针对的是一群刚升入中学的最小的初中生,其语言能力、思维能力、逻辑能力、理解能力等还不成体系,对于美的鉴赏能力也会有所欠缺,而他们也不太能接受老师刻板的教学,在接受能力上更偏重图像与画面的质感。

因为所面对的是低年级的中学生,所以本堂课采取的教学手段有:

1、诵读法,通过熟练的诵读,达到背诵的效果。

2、想象法,所谓“想象是最好的老师”,单是文字上的诵读,并不能深刻的体会到桃花源的美景,所以采取想象法,通过想象,让同学们感受桃花源的美与真。

3、合作探究法:“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讨论,进行探究,从而更好的体会陶渊明创作《桃花源记》的初衷。

对本篇课文的讲解,我将会用两课时的时间完成,其中第一课时,主要是基础字词的解释和翻译;第二课时则主要讲解陶渊明的思想以及桃花源所象征的意义,并引导学生追求自己心中的桃花源。

第一步:课前导入,截取《中华好诗词》中杨雨老师和喻恩泰争论桃花源到底是在湖南还是江西的争论,引出《桃花源记》这篇课文。

第二步:提出相关问题,让同学们先做笔记,然后带着问题走进课文(便于其对课文的理解)。

第三步:集体诵读,先播放名家朗诵的视频或音频让同学们体会其中饱满的感情,然后再集体朗读。

第四步:带领学生介绍陶渊明,标出重点字词,划分段落,然后进行翻译。

第二课时。

第一步:找同学回答自己心目中的桃花源。

第二步:结组讨论,并选出代表,说出自己对《桃花源记》的看法。

第三步:回答上一节课留下的问题。

第四步:课外延展,陶渊明的其他诗篇,如《饮酒》、《归园田居》等,使同学们更多的了解陶渊明,了解陶渊明的思想。

重点:感受桃花源的.美、乐、奇,理解稳重作者所表达的美好理想。

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对于这二者的处理方法,依照上面课堂教学的方式,结组讨论,并加以适当的引导。

通过两课时的讲解与学习,大部分同学都可以掌握基本字词和翻译,较多的同学可以感受桃花源的美,并内省自己,想象、描绘出自己心目中的桃花源,但因为个人水平的差异,肯定有极少数的同学跟不上进度,而对这一点,可以采取写作文或读后感的方式,然后,再针对其中有问题的同学进行一对一谈话,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很好地学会知识,理解作者,明白诗歌“缘事而发”的道理。

桃花源记说课稿一等奖大全(18篇)篇十五

《桃花源记》是初中语文语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课文。这是一篇“记”类文章、文质优美、又居单元之首,学好它是极其重要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巩固学生的文言常识和学法,并引导学生利用以往学习现代游记类散文和其他记事散文中掌握的知识,形成的能力,来学习这篇文言课文。

(二)教学内容。

《桃花源记》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艺术作品,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它借助虚构的故事来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给作者展现了一个风景奇丽秀美,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理想境界,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是作者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是无法实现的。

作为本单元的重点,又是一篇文言文,在教学上,首先要帮助学生解决文字障碍,然后引导他们把握文章的大意,了解文章的主旨,并从现代的角度对文章的主旨作进一步思考。于是,我把本课共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了解作者,把握“记”文体特点,疏通文意并熟读;第二课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分析理解文章的主旨,并从现代文的角度对文章作进一步品读,这里我要讲得是第二课时。

(三)说教学设想。

1、说教学目标的设置。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再加上初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他们已经能够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能读懂课文的意思。同时这篇文章又有着自身的特点:首先,故事性强,颇具传奇色彩。其次,作者借虚构的故事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全文笼罩着似有若无的神秘虚构的色彩。最后文章的语言优美隽永,琅琅上口,值得品位。基于以上条件,所以我在处理教材时,将第二课时定为“美文美教”,把本课的目标定位以下的几点:

(1)知识目标:熟读成诵并背诵课文。

(2)技能目标: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会翻译课文。

(3)情感目标:了解“世外桃源”所寄寓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2、说教学重点、难点。

《桃花源记》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千古美文,作者用精妙的笔墨为我们构置了一个令人神往的桃源胜境。怎样引导学生去品读这个桃源胜境成了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同时二年级学生的知识有了一定积累,但是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学生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桃花源记》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可以这样设定:

(1)教学重点:感受桃花源的美丽、神奇和幸福。

(2)教学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心中的理想社会。

3、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去想象桃花源的美、理解桃花源的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而激发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4、说课前准备。

学生:

(1)课前预习,根据注释及工具书自行通译课文,找出疑难问题。

(2)查找出作者及写作本文的有关资料。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情境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其中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所谓点拨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可以说,点拨法是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提高教学效率,解决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的一把金钥匙。

众所周知教法的根本是学法,只有把“学法”教给学生,才能达到不教,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

学情分析:本文是一篇传诵千古的美文,学生学习的兴趣很浓。但是,乡镇学生阅读面窄,写作水平低,他们对作者思想根源把握不了,造成了对课文的品读、理解有一定的障碍。因此,我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重在指导学生“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力争通过这些环节使学生感受本文的意境之美并在此过程中培养能力。

根据以上学情我把学法确定为:

1、诵读法:朗读是学生习得语感,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它具有唤起形象、表达情感、加强理解、训练思维等多种功能。《桃花源记》是一篇美文,只有让学生熟读成诵,才能习得语感,在此基础上理解文章的内容,感受优美意境。

2、想象法: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道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由此可见,想象力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性。本文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虚构故事,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发挥合理的想象,领会作者的意图,评价桃源社会。

3、自主合作探究法:本课将运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学习规律并形成习惯。通过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活跃课堂气氛。

本节课的指导思想是力求实现课堂教学模式从单一“接受”到“创新”发展的转型。教师作为启发者和鼓励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主动参与学习,实现知识的能力化、认知和情感的结构化。整个教学过程主要以朗读为纽带,以桃源“美”境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

教学基本流程如下:

(一)导入情境,激发兴趣(约5分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始终抓住这点,通过不同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兴趣。为此,我是这样设计导入。现在请大家观看一段“再现桃源生活”的视频进入陶渊明笔下描绘的世界。创设情感情境,把学生带入一个神奇的世界,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

设计意图:以视频渲染情境,引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回想,激起学生对审美的感知和想象。为本节课学生的认知活动寻找一个“停靠点”“发展点”。

(二)配乐朗读,促进理解(约10分钟)。

这一环节的出发点是以诵读促理解,以理解促鉴赏,以鉴赏促陶冶,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1、学生听配乐朗读,感受画面,让学生进入情境;

2、学生听音乐诵读。这是尊重学生的“个体”认知个性,引导他们乐于去读。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走入文本,读出感觉。

3、“读”后让学生写出一句话,把自己对这篇课文的感受表达出来,并与本组的同学交流,看谁写得最简洁。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设计意图:此环节既有精美画面又有名家朗诵,再加上学生对课文的初步感知,为“品味语言”环节做好准备。

(三)赏读课文、品说桃源之美(约15分钟)。

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我将充分利用中学生好想象特点,引导学生细读课文,认真揣摩课文中所表达的形象,通过想象去感受桃源的美,培养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这里我设计了三个句式“桃源之美,美在……”,“桃源之乐,乐在……”“桃源之奇,奇在……”引导学生从“美”“乐”“奇”三个方面走入文本,品读课文,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创造性描绘。

由于学生是个灵活的个体,他们的思维无拘无束,语文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在课前,我让学生预习课文,写一段描绘桃源之美的文字。经过预习,课堂上学生们描绘了一个又一个优美的画面。在互相倾听中,他们提高了自己的写作水平,也展现了自己的风采。

设计意图:给学生一个思考的方向和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在赏读中明白桃源之美美在自然,美在人情;文章之美美在叙事简明,情节曲折,语言隽永。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创新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质疑探究,评说桃源情结(约10分钟)。

这部分是课文的难点,也是值得探究之处。我将充分利用前面教学环节的铺垫,形成阅读期待,鼓励学生多角度的、有创意的、有批判的阅读,以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千百年来,“桃花源”已经成为人们在失意时精神的避难所,成为一种“桃源情结”。怎样评价“桃源情结”也是这个环节的重点。为此我设计了一道探究题。

桃源胜境很美,究竟存不存在?你是如何评价桃源胜境的?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明白桃源胜境只是虚构的,是作者的理想。)。

问题一抛出,学生肯定有不同的观点,对于他们的看法,我们不能粗暴的否定,只要他们言之有理,应加以鼓励。同时,在课堂要让他们互相辩论,拓展思路,弘扬个性,展示自我,以取得思想上的共鸣。

在本环节中,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些疑问;如“东晋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外人进入桃花源,将会带来怎样的变化?”等。对于他们的疑问,可让他们分组讨论,也可输入课件,作为课后探究题。

设计意图:此环节重在自主合作探究,进行探究性学习。另外也是语文课程与历史课程的沟通,课内与课外的结合。

(五)归纳总结(约3分钟)。

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走近了陶渊明,了解了陶渊明。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多少年过去了,与东晋时代相比,如今的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毛泽东同志有这样的诗句:“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神州大地,山川锦秀,人民富足,陶渊明若是地下有知,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思想的高度再一次解读课文,并了解当今社会不是桃源胜境,却胜似桃源胜境。

桃花源记说课稿一等奖大全(18篇)篇十六

一.教材分析:

《桃花源记》是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第二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创作的一篇散文,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期杰出的诗人,他的诗已成为我国古典文库中的宝贵遗产,其中最出色的《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桃花源记》乃《桃花源诗》的序文),已经成为我国人民雅俗共赏的精彩作品。《桃花源记》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艺术作品,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陶渊明之所以能在文中写出这样一个美好社会,同他本人的经历也有密切关系。陶渊明平生厌恶晋朝朝廷上下统治阶级奢侈腐朽的寄生生活,也讨厌官场上的舞弊营私的行为,他曾经三次因此辞去官职,隐居起来。陶渊明在农村过了几十年的隐居生活,亲自参加农业劳动,和农民交朋友,生活虽然穷一点,但和淳朴的老百姓在一起生活,陶渊明深深感到比在官场和那些醉心功名利禄的人相处,心情要愉快得多。这些都说明了陶渊明对当时政治黑暗的社会极为不满,对广大农民有深厚的感情。于是构想出他心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它借助虚构的故事来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给读者展现了一个风景奇丽秀美,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理想境界,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是作者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读这篇名作,既要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又要看出他的无法克服的思想矛盾,才能深刻理解它的内容和写法。

本课的教学重点:

1、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2、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二、对教法及学法的处理。

教学这篇名作,要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教学中采用诵读、讨论和合作探究的方法,激情增趣,领会情感,学懂课文。由于本文故事性强,语言浅显易懂,学生学起来定会觉得兴味甚浓,疏通文意也很容易就解决了。因此,我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引入新课、走近作者、背景资料、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文言知识积累,在本课采用的教法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每个环节都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采用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方式去学习,注重他们自身对知识的理解、领会和积累。对内容通过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学习,逐步完成本课既定的教学目标。而我在学习过程中充当的角色是:一个组织者,把握其学习的整体走向;一个引导者,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学习。本节课讲的是第一课时。具体的教法有:

1、平等交流法。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在教学时主要是对课文知识点的理解和质疑等采用这种方法。

2、自主探究法。是指学生在朗读课文、理解文意,文言词汇的积累上让学生自主探究性地去完成学习任务。

3、交流合作法。是指学生在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相互合作,共同探讨,以求得对知识点最准确、最完整的把握,提高学习的整体效应。本课教学时主要是在疏通文意时让学生四人一组合作通过注释、工具书或参考资料区疏通文意。

三、对教学程序的安排。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我们以前学习过的陶渊明的一首诗《饮酒》,让学生背诵并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趣?学生回答(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喜爱;表达了对自由、安宁生活的向往)。教师自然地导入新课。然我们一起走进桃花源,一起走近陶渊明,并板书课题及作者。(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陶渊明的处世思想)。

(二)、展示教学目标。

1.认读生字,能准确朗读并背诵课文。

2.能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能够把握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预习检测。

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主要是正音,划分停顿的节奏线。使学生能按正确的节奏朗读课文。

(四)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朗读课文。

1.听朗读录音,帮助学生正音、把握朗读的节奏,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四)学生合作疏通文意。

学生四人一组结合注释、查工具书或者查资料书去自行解决。第二步再读课文,疏通文意,整体感知。完成教学目标2: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1、教师进行学法建议(1、字词句一一落实,尽量做到对译;2、尽量翻译出原文的语言风格。)。

2、学生自读,结合书下注释、查工具书或者查资料书去自行将课文逐句翻译一遍。用笔圈点出不能准确把握的地方。(教师巡视)。

3、组内交流自学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若仍不懂,则举手问老师,全班同学一同解决。教师注意点拨。若无人会,则由教师解答。

4、学生再次对课文进行翻译。

5、让学生起来复述本文所讲述的故事,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五).当堂检测。(本环节主要是帮助学生积累文言词汇,也是检察学生疏通文意的情况)。

1.翻译重点的句子:

2.文言词汇的积累:

1.通假字。

2.指出下列词语的古今义:

妻子:古义:()今义:()。

绝境:古义:()今义:()。

无论:古义:()今义:()。

3.一词多义。

(六).:理清思路:

1.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故事情节是怎样的?完成最后一个目标。(主要是让学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

(七).背诵课文。(预习时已经布置背诵,课堂上再给点时间,估计就会了。)。

板书设计:

发现桃花林:景色幽美。

生活环境土地肥沃。

社会风尚和平安宁。

离开桃花源:不复得路,无问津者(虚幻)。

文档为doc格式。

桃花源记说课稿一等奖大全(18篇)篇十七

教材内容:作者以洗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尘世羁绊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借虚构的故事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托了一定的社会理想。

教材特色:语言浅显易懂,简练生动,富有表现力。

教材能起到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培养学生文言文的审美情趣的作用。

新课标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2、理解文章的内容。

3、领会文章深刻的主题思想。

【过程与方法】。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

2、培养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思考现代人生。

重难点:

【重点】。

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2、感受桃花源的美境,理解文中作者所表达的美好理想。

【难点】。

1、领会文章深刻的主题思想。

2、评价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八年级学生的知识经验: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储备,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应该可以自行疏解文意,因此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的学习。

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思维的独立性有所发展,但仍很片面,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

教学方法:诵读法、情境教学法、讨论点拨法。教法的根本是学法,只有把学法教给学生才能达到不教,正所谓“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益无穷。”学法:诵读法、圈点勾画法、合作探究法等。我计划用多媒体课件1课时完成这一课的教学。

我将从情境导入,检查预习,译读品味,体验欣赏,拓展延伸,总结全文,布置作业等环节进行教学。

(一)设置情境导入。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入】教师以一幅桃花源图片配上轻音乐,在这其中导入新课:同学们,有这样一个地方,四季风景如画,当春天桃花盛开时,人们在田间自由的耕种,老人和小孩悠闲自在地生活着,这个地方就是“世外桃源”。它源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文中去领略一番吧。

【设计意图】以音乐渲染情境,美丽的图片能吸引学生,激起学生对课文的感知和想象。

(二)预习检查。

新课标指出:“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同时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1、简介作者。教师先检查学生对陶渊明的了解情况,学生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能从课下注解了解到陶渊明的部分知识,显然这些知识还不够,教师出示课件上的知识并引领学生去了解。

2、全班齐读课文。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了解学生对字音、节奏、情感的把握情况。如果学生对字音、节奏、情感把握有偏差,就安排学生对照课下注解自读课文纠正字音、节奏、情感的环节。

3、学生对照课下注解自读课文。教师讲明自读要求。在学生自读的过程中,教师巡视班级,对学生好的学习方法,例如查字典等提出表扬,以期成为其他学生的榜样。

4、展示朗读成果。教师请几位学生读课文,在学生读的过程中教师适时指导字音、节奏、情感。并安排教师师范朗读:“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5、再次齐读课文。

【设计意图】。

1、让学生简介作者是为了让学生养成通过查阅资料搜集信息的习惯并形成能力。

2、将字音的教学放在朗读中,符合学生接受新知的规律。

3、教师在学生最需要的地方示范朗读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译读品味。

新课标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1、复习文言文翻译五字法和信达雅要求。

2、同桌互译全文。教师先提出要求:用铅笔圈下较难的字词或句子,然后学生对照课下注解一人一句翻译全文,教师在此巡视全班掌握学生翻译的情况,并相应答疑。

3、全班交流疑难点。

4、教师出示检测题。

【设计意图】。

1、语文教学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对于八年级学生,能粗略看懂一篇文言文并能尝试着用现代汉语把文意表达出来,已达到教师的教学目的。

2、通过检测题既可以检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又可以加深印象、巩固知识。

(四)体验欣赏。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1、教师在这个教学环节为学生设置了一个有趣的情境——穿越时空连线,让学生扮演记者和渔人、桃花源村人对话,在这样的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对于学生较难回答的问题教师记录并用多媒体呈现出来。

2、问题有:

(1)、桃花源的自然环境与社会风尚如何?

(3)在桃花源中,作者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3、教师补充写作背景并组织学生讨论。

【设计意图】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这符合新课标的阅读要求。

(五)拓展延伸。

因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文,我们今天的社会便出现了很多桃花源。假如你是导游,你怎样向游客介绍桃花源呢?写出你的导游词。

(六)总结全文。

这节课,我们走进了桃花源,了解了陶渊明。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的。老师希望每位同学能树立起自己的理想,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桃花源”。

【设计意图】完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思考现代人生。

(七)布置作业。

1、必做题:背诵全文。

2、选做题:用自己的话叙述文中的故事,并说给父母听。

3、拓展题:预习24课《大道之行也》,找出和《桃花源记》的内在联系。

【设计意图】。

作业分层次,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1、对于这篇文言文的学习,我认为朗读是首要的,也是必要的。我在备课时主要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通过对照课下注解自行朗读课文、疏解课文。通过朗读展示,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充分遵循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二主”作用。

2、创设情境,时空连线让学生与文中人对话,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培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作业设计分层次,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我的说课完毕,感谢各位聆听。

桃花源记说课稿一等奖大全(18篇)篇十八

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课文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一)课文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桃花源记》是初中语文语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课文。这是一篇“记”类文章、文质优美、又居单元之首,学好它是极其重要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巩固学生的文言常识和学法,并引导学生利用以往学习现代游记类散文和其他记事散文中掌握的知识,形成的能力,来学习这篇文言课文。

(二)教学内容。

《桃花源记》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艺术作品,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它借助虚构的故事来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给作者展现了一个风景奇丽秀美,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理想境界,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是作者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是无法实现的。

作为本单元的重点,又是一篇文言文,在教学上,首先要帮助学生解决文字障碍,然后引导他们把握文章的大意,了解文章的主旨,并从现代的角度对文章的主旨作进一步思考。于是,我把本课共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了解作者,把握“记”文体特点,疏通文意并熟读;第二课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分析理解文章的主旨,并从现代文的角度对文章作进一步品读,这里我要讲得是第二课时。

(三)说教学设想。

1、说教学目标的设置。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再加上初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他们已经能够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能读懂课文的意思。同时这篇文章又有着自身的特点:首先,故事性强,颇具传奇色彩。其次,作者借虚构的故事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全文笼罩着似有若无的神秘虚构的色彩。最后文章的语言优美隽永,琅琅上口,值得品位。基于以上条件,所以我在处理教材时,将第二课时定为“美文美教”,把本课的目标定位以下的几点:

(1)知识目标:熟读成诵并背诵课文。

(2)技能目标: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会翻译课文。

(3)情感目标:了解“世外桃源”所寄寓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2、说教学重点、难点。

《桃花源记》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千古美文,作者用精妙的笔墨为我们构置了一个令人神往的桃源胜境。怎样引导学生去品读这个桃源胜境成了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同时二年级学生的知识有了一定积累,但是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学生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桃花源记》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可以这样设定:

(1)教学重点:感受桃花源的美丽、神奇和幸福。

(2)教学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心中的理想社会。

3、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去想象桃花源的美、理解桃花源的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而激发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4、说课前准备。

学生:(1)课前预习,根据注释及工具书自行通译课文,找出疑难问题。

(2)查找出作者及写作本文的有关资料。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情境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其中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所谓点拨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可以说,点拨法是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提高教学效率,解决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的一把金钥匙。

三、说学法。

众所周知教法的根本是学法,只有把“学法”教给学生,才能达到不教,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

学情分析:本文是一篇传诵千古的美文,学生学习的兴趣很浓。但是,乡镇学生阅读面窄,写作水平低,他们对作者思想根源把握不了,造成了对课文的品读、理解有一定的障碍。因此,我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重在指导学生“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力争通过这些环节使学生感受本文的意境之美并在此过程中培养能力。

根据以上学情我把学法确定为:

1、诵读法:朗读是学生习得语感,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它具有唤起形象、表达情感、加强理解、训练思维等多种功能。《桃花源记》是一篇美文,只有让学生熟读成诵,才能习得语感,在此基础上理解文章的内容,感受优美意境。

2、想象法: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道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由此可见,想象力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性。本文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虚构故事,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发挥合理的想象,领会作者的意图,评价桃源社会。

3、自主合作探究法:本课将运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学习规律并形成习惯。通过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活跃课堂气氛。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指导思想是力求实现课堂教学模式从单一“接受”到“创新”发展的转型。教师作为启发者和鼓励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主动参与学习,实现知识的能力化、认知和情感的结构化。整个教学过程主要以朗读为纽带,以桃源“美”境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

教学基本流程如下:

(一)导入情境,激发兴趣(约5分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始终抓住这点,通过不同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兴趣。为此,我是这样设计导入。现在请大家观看一段“再现桃源生活”的视频进入陶渊明笔下描绘的世界。创设情感情境,把学生带入一个神奇的世界,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

设计意图:以视频渲染情境,引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回想,激起学生对审美的感知和想象。为本节课学生的认知活动寻找一个“停靠点”“发展点”。

(二)配乐朗读,促进理解(约10分钟)。

这一环节的出发点是以诵读促理解,以理解促鉴赏,以鉴赏促陶冶,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1、学生听配乐朗读,感受画面,让学生进入情境;

2、学生听音乐诵读。这是尊重学生的“个体”认知个性,引导他们乐于去读。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走入文本,读出感觉。

3、“读”后让学生写出一句话,把自己对这篇课文的感受表达出来,并与本组的同学交流,看谁写得最简洁。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设计意图:此环节既有精美画面又有名家朗诵,再加上学生对课文的初步感知,为“品味语言”环节做好准备。

(三)赏读课文、品说桃源之美(约15分钟)。

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我将充分利用中学生好想象特点,引导学生细读课文,认真揣摩课文中所表达的形象,通过想象去感受桃源的美,培养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这里我设计了三个句式“桃源之美,美在……”,“桃源之乐,乐在……”“桃源之奇,奇在……”引导学生从“美”“乐”“奇”三个方面走入文本,品读课文,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创造性描绘。

由于学生是个灵活的个体,他们的思维无拘无束,语文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在课前,我让学生预习课文,写一段描绘桃源之美的文字。经过预习,课堂上学生们描绘了一个又一个优美的画面。在互相倾听中,他们提高了自己的写作水平,也展现了自己的风采。

设计意图:给学生一个思考的方向和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在赏读中明白桃源之美美在自然,美在人情;文章之美美在叙事简明,情节曲折,语言隽永。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创新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质疑探究,评说桃源情结(约10分钟)。

这部分是课文的难点,也是值得探究之处。我将充分利用前面教学环节的铺垫,形成阅读期待,鼓励学生多角度的、有创意的、有批判的阅读,以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千百年来,“桃花源”已经成为人们在失意时精神的避难所,成为一种“桃源情结”。怎样评价“桃源情结”也是这个环节的重点。为此我设计了一道探究题。

桃源胜境很美,究竟存不存在?你是如何评价桃源胜境的?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明白桃源胜境只是虚构的,是作者的理想。)。

问题一抛出,学生肯定有不同的观点,对于他们的看法,我们不能粗暴的否定,只要他们言之有理,应加以鼓励。同时,在课堂要让他们互相辩论,拓展思路,弘扬个性,展示自我,以取得思想上的共鸣。

在本环节中,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些疑问;如“东晋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外人进入桃花源,将会带来怎样的变化?”等。对于他们的疑问,可让他们分组讨论,也可输入课件,作为课后探究题。

设计意图:此环节重在自主合作探究,进行探究性学习。另外也是语文课程与历史课程的沟通,课内与课外的结合。

(五)归纳总结(约3分钟)。

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走近了陶渊明,了解了陶渊明。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多少年过去了,与东晋时代相比,如今的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毛泽东同志有这样的诗句:“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神州大地,山川锦秀,人民富足,陶渊明若是地下有知,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思想的高度再一次解读课文,并了解当今社会不是桃源胜境,却胜似桃源胜境。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范文推荐

    工程师工作报告总结(优质18篇)

    通过工作报告,我们可以跟踪自己的工作目标,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自己思考如何将所学的写作技巧应用到实际工作中。xx年已逝去,这一年以来,在煤

    植树活动领导讲话稿(实用17篇)

    领导讲话稿要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要能够引起听众的共鸣和喜爱,并且要能够调动听众的积极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领导讲话稿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启发和

    喷涂设备购买合同(优秀19篇)

    通过签订合同协议,各方能够明确自己的权益和责任,避免了潜在的纠纷和争议。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合同协议范本,供大家参考和借鉴。采购方:供货方:依据《中华人民共和

    初中生毕业鉴定自我鉴定(专业17篇)

    范文范本是学习和写作过程中重要的辅助工具,能够指导我们如何进行写作和创作。看看下面这些范文范本,不仅能帮助您更好地掌握写作技巧,还能丰富您的写作经验和见识。

    游沈阳故宫的体会(模板22篇)

    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反思自己的学习和工作过程,提高我们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这是一篇关于人生经历和心得体会的文章,里面融入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

    伊索寓言读后感三年级(优质20篇)

    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文章或观看一部电影等之后,对所读所看内容的个人反思和感受的总结。如果您在写读后感时感到困惑,以下是一些范文供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店铺合作经营合同(热门18篇)

    经营是指企业对内外环境进行分析和判断,从而制定和实施相应的经营策略和管理措施。以下是一些经营成功的范例,它们展示了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成功之道。一、甲、丙方提供资

    初三数学教师上学期工作总结(精选15篇)

    教师工作总结可以帮助教师总结教学经验,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为了给大家提供参考,小编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教师工作总结样本,供大家参考学习。一学期来,本人担任九

    边城阅读心得(实用18篇)

    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思想和观点,增加我们与他人的交流和沟通的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边城》是钱钟书先生写的

    医生个人工作的述职报告大全(18篇)

    通过撰写述职报告,我们可以不断地反思和总结自己的工作,进一步优化工作效果和提高个人能力。希望这些范文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述职报告的思路和灵感,使大家的报告更加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