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散文创作与研究名词解释 散文创作与研究自考选择题实用

时间:2024-11-17 作者:储xy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散文创作与研究名词解释散文创作与研究自考选择题实用篇一

书勤嘱我主讲歌词,事出突然,毫无准备,只好匆促上阵,闲聊几句。早先,我也是先从现代诗歌起步,也胡诌几句打油诗,后来因为写不出让人看不懂的新诗及不愿受平仄的约束,故而转向歌词创作,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了。

其实,歌词和古典诗词及新诗都是相通的,都离不开一个“诗”字。若无诗蕴诗意诗味,则三者都是失败的。但歌词与这两个姐妹还是有较大差别的,它要求口语化,一读别人就懂,无须反复咀嚼和回味。因此它必须明朗和清晰。但它又不是白开水,食之无味,它要做到通俗而空灵,因此有一定的难度。就我的认识,写古典诗词最难,歌词次之,新诗因较自由,相对来说要容易一些。对于三者来说,都必须用形象说话,而且要形象鲜明,不可大而空。一首歌词由于短小,词中意象就不宜过多过杂,最好集中写好一两个,芜杂是最可怕的。

接着再聊。歌词的选材和古典诗词及现代诗也是有点区别的,不是所有物事都可入有普遍共性的题歌词,要审重选题,最好选取有普遍共性的题材,否则容易落入“小我”的枯井,不能引起共鸣。因此看起来歌词创作选择重大题材的作者较多的。几年前,泰州一些报纸就称我为“主旋律词作家”,因为我确实写了不少主旋律作品。

我写歌词注重“剑走偏锋”,即尽量避开别人写过的题材、角度、和句式,首先要想好一个好标题,题目就要让人眼睛一亮,俗说“秧好半年稻”,题目就是“好秧”,就有一半了。如,我歌颂非典时期的医护人员,题目是“让我看一看你的脸”,写竹海景点,题目是“竹海飘过一袭红裙”,力求抓人眼球。词风我崇尚清新自然,不喜欢堆砌和雕琢,创作时喜欢一气呵成,不愿意断断续续,反复修改,因为那一刹那间的灵感往往是最宝贵的,稍纵即逝啊!

现在中国的歌词队伍正在迅速扩大,因为很多作者认为歌词短小,好写。其实不然,乔羽大师说过:歌词好写,是因为它的短小,歌词难写,也是因为它的短小”,我更看重的是它的后半部分,越写越觉得难写了,难于超越自我。

歌词作者的成败不在于他发表了多少作品,获了多少奖,而在于有没有留下经久传唱的作品。因为歌词的终极目标是要飞起来,她不是睡美人,而是鸿雁掠过你的头顶,让你仰目远送。

散文创作与研究名词解释散文创作与研究自考选择题实用篇二

;

摘   要:书法创作的本质是一种表达的需要,也是一种书法理性的思考。然而书法的自我表达意识对提高书法作品的艺术含量具有重要意义,需要书法家对自身灵魂和精神的发现和眷顾,凝结自身对书法和自我生命意识的理解和体验。

关键词:书法创作;作艺术本质;技法

中国书法以其特有的艺术形式为广大中国人民乃至世界所接受,并得到一代代人的继承和发展,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艺术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精致的有品位有内涵的艺术品越来越受到青睐,就是说,人们的欣赏水准已经不再简单地停留在表面,这种情况下,既有欣赏价值,又有内涵的越来越受到青睐。一件优秀的有内涵的书法艺术作品呈现给阅读者的不单单是作品本身,而应该是创作过程中表达出作者本身的意、识、情、态。但是纵观三十年的书法创作,已经存在着严重的自我表达意识的缺失,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文章阐述了中国书法中的“意”与“象”,对当前书坛在创作上由于受展览、模仿风气等影响而缺乏自我表达意识的现象进行反思,提醒人们在书法创作中要重视自我意识的提高。

一、书法中的“象”与“意”

在书法艺术作品中,“象”是书法家实现自我表达的一种艺术手段,而“意”才是书法家需要实现的终极目的。“象”是一种形式意义上的客观存在,“意”才是书法意义上的精神高地。其实,刘熙载的《书概》中对这个问题已经作过明晰的论述,如果没有表意的需要,那么立象就是毫无意义的。刘熙载的这个观点无疑洞彻了书法创作的本质,他充分强调了书法作品的自我表达过程中和表意的目的。

二、书法的艺术创作

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书法的实用功能不断退化,今天的书法似乎已经趋向于书法的艺术功能。回顾我们近三十年的书法发展历程,每一次书风的滥觞和更迭,几乎都是试图走出书法自我表达意识不断削弱的泥潭,“流行书风”“米芾风”“王铎风”“魏碑风”“写经风”“二王风”已经吹乱了我们的思想,每一次书风的滥觞中都会有一些人侥幸博得“彩头”,同时又一大批人随之“沦丧”。然而领风潮者和博得“彩头”者毕竟是极少数,大部分书法家还是注定要被淹没。书风刮地太快了,许多人都来不及细想,就被挟裹进狂热的书风漩涡之中,丧失了明辨是非的能力。相当一部分人为了在展览中一次又一次入展获奖,不惜舍弃自己多年的艺术追求,对新起的偶像进行全方位的模仿,渐渐地失去了真实的自我。

书法是一门艺术,它不是简单的模仿,它需要书法家对自身灵魂和精神的发现和眷顾。我们学习经典法帖的目的也不是为了写得和法帖一模一样,如果书法真是这样的话,那么这种艺术迟早都会从艺术之门中被驱逐出去。模仿是学会表达的第一步,但不是最后一步。模仿是为了得到技法,是为了寻找表达自我的方法。我们不否认,任何步入艺术殿堂的人最初都是通过模仿来打开艺术这扇门的。书法也许特殊一些,这种模仿的过程稍微长一些,甚至是终生的。但是模仿的对象只能是经典法帖,模仿的目的也是为了寻找和发现我们自己需要的东西,而不是为了去重复。我们来回视当下的书法家,似乎已经找不出诗人的影子了,留下的只是匠人的互相重复的手艺了。诗人的特质在真正的书法家身上是确实存在的,我们看中国三大行书大家,王羲之也罢、颜真卿也罢、苏东坡也罢,那一个作品中流露的不是令人为之倾倒的诗性呢。《兰亭序》愉悦闲适中表达的人生况味,《祭侄稿》悲愤人生遭际中的凄楚,《黄州寒食诗》命运多舛中散发出的人生苍凉,这些诗化的境界都是后人无法超越的,大师们已经将书法艺术和自我人生的体验浑然一体地表达出来了,这种境界已经超越了书法本身,达到了艺术的至境。我们不妨盘点一下现在的书法家,有多少人身上流淌着诗人的血液呢,有多少书法作品中有诗性的因素呢,有多少书法家的作品充满着个人诗性的妙悟呢。如果我们以三大行书作参照,来衡量当下的书法创作的话,我们就会不无忧虑地发现我们的书法创作已经和真正意义上的书法创作渐行渐远了。书法的最高境界是书法家自我表达意识对人性中诗性的生命意蕴的呈现,而不是简单的孤立的技巧的玩弄。

三、书法的自我表达意识

书法不是简单的写字,它的终极目的是它的表意功能和艺术旨归。它必须依赖书法家的审美素养。当然,自我审美的觉醒是实现自我表达的前提。临帖的过程就是我们和大师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学习大师的技法,而且还要发现我们自身审美的因子。随着临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对技法的掌握和运用也会越来越娴熟,越来越游刃有余。但是这毕竟不是目的,我们最终要实现的是我们对自我审美的感知和觉醒。

自我表达意识的获得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我们对已知自我审美经验的积累和对未知自我审美经验的激活。我们常说,“外事造化,中得心源”,自我审美经验的获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在某种程度上要借助于书法以外的东西来实现。艺术是相通的,有些东西可以借助于其他艺术门类来获得。

毫无疑问,技法在书法创作中的作用是第一位的,如果没有技法,那么一切都是空谈。但是艺术创作毕竟非常复杂的,如果沉溺于技法的卖弄则是本末倒置的。如果抱着技法之上的观点不放,那就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了。我们掌握技法是为了去表达,技法只是我们进行艺术表达的一种手段,并不是我们最后的归宿。

前些年,我们有些书法家以艺术为幌子,忽略了技法的作用,把书法创作引向了玄幻的胡同。现在,好不容易把大家引到“二王”这条路上了,可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技法的过度夸大又掩盖了书法艺术的本质,催生了一种新的馆阁体的产生。有少数书家通过自己对经典法帖的长期临习,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在国展上获了奖,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这本来是好事情,可是过犹不及,随之一大批投机钻营者蜂拥而上,对这种作品进行生吞活剥式的重复,导致这种作品泛滥,结果违背了艺术规律,好事变成了坏事。一种表达方式的创造,只能属于一个书家个人,因为这种作品凝结了他自身对书法和自我生命意识的理解和体验,这种生命式的艺术密码别人是无法复制的。“二王”书法以降,学习“二王”的书法家风起云涌,一代又一代的书法大师为“二王”书风填充了丰富的内涵,但是我们如果仔细梳理这些大师们的作品,我们就会发现,李北海是一个面目,孙过庭是一个面目,颜真卿是一个面目,杨凝式是一个面目,米芾是一个面目,赵孟頫是一个面目,董其昌是一个面目,王铎是一个面目,这么多的大师他们源自“二王”,他们又都和“二王”不一样,最终都通过“二王”的学习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都成就了书法艺术上的自己。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就是它负载的东西是非经典的东西无法比拟的,是不可能被轻易复制的。因为经典大师那种自我表达意识是任何人都无法复制的。

古人在书法学习中反复强调,要师法经典,这是我们学习书法的人必须关注的一个焦点。书法创作典中派生出来的东西,越是源的东西内涵越丰富。源是我们终生学习的核心,流只能是我们偶然光顾的风景。源是一个矿藏很丰富的所在,每个人都有可能从中挖掘出自己需要的东西,而流却不具备这种可能。我们把当下学习“二王”的优秀书家和上面列出的“二王”系列大师相比,当下的优秀书家就是属于等而下之的“流”,还不属于“二王”源下的“流”,只能是“支流”中流淌出的“小溪”。因为他们从庞大的“二王”体系中找到的是只属于个人自我表达意识中的那部分,在这种表达中他们简化和消解了许多东西,放大了一些属于个人风貌的东西,附加了自我表达意识的意蕴,所以打动了评委,打动了众多的追随者。艺术之所以能打动人,关键在于有艺术家自我的在场,它只属于艺术家个人,他的作品永远都是个体性的。王羲之的作品永远只属于王羲之个人,王献之的作品永远只属于王献之个人。经典书家的作品只能是实现我们艺术自我的媒介,而不是我们的归宿。

四、结语

总之,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永远值得自豪的艺术瑰宝。经典书家的自我表达意识是无法复制的,模仿只是实现创作过程中的一部分,它不是我们追求艺术的目的。我们要正确把握自我表达意识在创作中的重要地位及其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凝结自身对书法和自我生命意识的理解和体验,对已知自我审美经验的积累和对未知自我审美经验的激活,不断地强化自我表达意识,提高书法作品的艺术含量。

参考文献:

相关热词搜索:;

散文创作与研究名词解释散文创作与研究自考选择题实用篇三

《春》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最初发表于1933年7月,此后长期被中国中学语文教材选用。在这篇“贮满诗意”的“春的赞歌”中,事实上饱含了作家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对人生及至人格的追求,表现了作家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积淀和他对自由境界的向往。下面是本站小编为你带来《春》教案及反思,欢迎阅读。

《春》教案

教学目标

①反复朗读,感知内容,体会美

②理清思路,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③联系实际,广泛阅读,开阔视野。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感知内容,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课前准备

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课前布置

学生去搜集关于春的诗文,以开阔视野,

拓展思路,增加知识积累。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设计

整体感悟

①导入新课

课文中这一幅幅的画面,让我们在美丽的春光中陶醉,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为那盎然的生机所激动。春,会在我们的心灵中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春天是美丽的,当我们带着对美好景物的热爱、赞美之情的时候,我们思想的河流会跳动出充满对生命热爱的美妙无比的浪花;我们感情的波澜也会在秀美迤逦的景色的云海中起伏飘荡。朱自清先生在散文《春》中所描绘的景物就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春》,了解感知作者是怎样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的。

出示目标,板书课题。

②感知内容

a.认知性朗读,读准字音,疏通字词,朗读中教师正音,学生圈点。

b.感知性朗读,朗读时记住课文内容,并将大屏幕上的画面按课文内容的顺序重新排列,从而理清文中的思路。

勾勒轮廓

春草图——草报春

春花图——花争春

盼春——绘春春风图——风唱春——颂春

春雨图——雨润春

迎春图——人迎春

研读与赏析

朱自清先生将自己的感情融于景物中,在他的笔下,所有的景物——那小草,那春花,无不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以至于也撩拨起我们的喜爱之情。

①潜心精读:

[问题组]

a.你喜欢朱自清先生描绘的哪一幅图画?

b.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赏析好词好句)

c、读一读,读出情。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体味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每组推举一人全班讨论发言。全班讨论回答,明确上述问题。

“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一题,是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感悟,可以是一个词用得好,可以是一句话写得形象、生动。

《春》反思

《春》是人教版美术八年级 “欣赏?评述”课。本课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作品的创作主体和表现手法,认识作品的形式美感,理解作品所体现的人文精神。激发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我根据本课重点、难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认真备课,上课。做到了教学内容深入浅出,课堂情境精心设计。课后,我对这一课作了总结和归纳,找出不足之处和存在的问题,以便今后加以改进。

一、以人文为切入点,用人文的知识,人文的态度陶冶学生的人文素养。

新的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因此,欣赏《春》时,我设计了问题,引导学生要把它放到它赖以产生的环境中进行,学生探究、了解意大利的地理状况,文艺复兴思潮,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风俗,以及波提切利的成长经历,用人文知识带动学生进一步解读《春》这件美术作品。同时,在人文知识的探究中,学生会很自然地发现美术表现的多样性,认识美术对生活的特殊贡献,形成学生对待祖国优秀美术传统和世界多元文化的正确的人文态度、进而陶冶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集体式”讨论,通过“求异性”达到相互启发和学习的目的。

1画面内容表现的主题是什么?

2题材是什么?

5我们如何来欣赏一件美术作品呢?

6联系当今社会,你想说些什么吗?

通过上述问题,把知识设计成学习情境,启动学生思维,学生主动探究与交流,在探讨和解决问题中发现知识,内化知识,构建知识,活化学习。同时也强化学生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

三、以学生发展为本,发挥评价的积极作用。

随着课程功能的转变,评价的功能也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新课程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更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强调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重视评价的激励和改进功能”。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我及时对学生的讨论作出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关注、肯定和赞赏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学生感受学习成长的欢乐。以此唤起他们的自豪感和自尊感。进而促进学生发展。

不足之处及改正措施:

一、在教学过程中,虽然绝大多数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评述,但仍有一小部分学生只作探究状,人云亦云,不能积极地参与到课程中来,对这一小部分同学要进一步给与关注,找出他们自身的闪光点,鼓励、肯定,充分在兴趣上做文章,激发他们学习美术的热情,争取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二、本节课采用了自主型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节奏的把握上不够张弛有度。要适时做好引导,以控制好课堂节奏。

三、教师自身也要加大学习力度,不断发展自己的文化素养,这样才能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向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

四、多给学生欣赏优秀美术作品的机会,让他们也有基本的欣赏美术作品的常识,即使随即看到一幅作品,也有基本的正确的评论常识。

散文创作与研究名词解释散文创作与研究自考选择题实用篇四

诗歌散文的素材积累与创作构思,并不是本文论述的重点。本文就个人创作中的一些粗糙的经验,来论述意象的生成、文脉的连贯、主旨的表达,等等一些问题。不足之处,还望指正!

一、心灵在寻找她的朋友。——意象生成论:

在写作中,作者往往会忘记自己写作前的材料积累和周密的准备,而进入一种“迷狂”状态,让那些经历的与创造的境界在脑海里复活,让他们在自己的眼前表演,在对着自己的心灵诉说。此时,作者仿佛一个机械的书记官,只需要忠实地记录下这些场景和片段,犹如所谓的“骨鲠在喉,不吐不快”。

迷狂吧,或者白日梦,她折磨着你,时刻提醒你,写下去,写下去,别停下来,把经历的和幻想的全记录下来。这样的举动可能,应该是肯定的,损害了你的身体健康,延迟了你的许多事物,但你会更满足、更兴奋,也更有成就感。否则,这个她会不停的折磨你,在你安逸的时候,诱你爬起身来;在你闲谈的时候,要求你止住话语;在你小憩的时候,让一些情境,逗你哭笑嬉闹,仿佛中了邪一般,令他人惶惑不解。只有你知道,这是灵感来敲门啦!

一些传统的意向,如:日月水火,梅兰竹菊之类,在你的学习继承中,已在心中扎下了深根。你也会根据自己的感觉赋予它们以新意。而且会给据自己的经验积累,不自觉的创造出一些新颖的意向——即,赋予日常经验中事物以特定的含义。这便是你对诗文的贡献,也是对时代的贡献,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不这样说,又能怎样表达呢?不要因为你还不是文学家,不是公认的`大师,就对自己缺乏自信。写作发于内心,喷泻真情,诉诸笔端,这是人的自由,就应当有人的信心。

三九已完,天气渐暖,啄木鸟在“笃笃”的啄着树干——这又代表着什么呢?年终了,别忙着过年,给自己的身心来一个全方位的诊断,哪里漏电了,哪里电路不通?同事说:“搬地方,丈夫要另买一张床,她不同意。”结果,没有拗过。——这叫什么?借用一段广告语:“恋一张床,爱一个家。”谁还不乐意有张新床呢?——床是家的象征了。

心灵在寻找它的朋友,她绝不会跟着你的意愿去走,该放手时且放手,待后来再去校正吧。或许,大多数情况下,你不能决定他的命运,是意象塑造了形象,形象创造了自己。

你说完了她的话,筋力放松了,心情却变得十分沉重。

二、追寻自然的节律。——类同科学的规律:

在结构方面,或许,提纲在写作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具体指导着情感的抒发,事件的进展。但,艺术的表现性特点告诉我们,创作不可能为某种范式所束缚。诗歌中,如李白的诗,按律诗、绝句来衡量的话,没有几首归于唐诗,但他是时代的骄子,说他的诗歌最能代表盛唐气象——是当之无愧的。散文中,如,鲁迅的散文,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完全没有我们初学写作中的情理呼应的模式,但你不能说它不是经典,它的经典是它符合自身的叙写规律。

当然小说的结构律动更为复杂,单线的,复线的,网格的,回环的,甚至是意识流的。但当把大部头的带着油墨之香的作品捧到读者面前的时候,哪个作者会说得清作品的具体结构是什么呢?起承转合吗?太八股了。至于人物的登台,情节的发展,场景的转换,文辞的点缀,等等,都是始料不及的。而,写作如同爬山,必得登顶;如同游泳,必得彼岸;如同竞胜,必夺冠军。——这就是循着实力的规律前行。

在自然的节律里,静静地绽放绮丽的花朵吧!

三、情感单一的调子。——本着作家的使命:

作家是社会的良心,作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家的肩上担着国家、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时代重任、历史使命。

为着这样的思想信念,无论他的笔下写出怎样的作品,其主题思想始终是高度一致的。仿佛日常俗谚所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一般。当然主题是发展的,是树的分叉呢,还是树的主干?完全在于个人的艺术追求和修养。

鲁迅对人的思索,郭沫若对时代的把握,巴金需要时代的洪流,朱自清则描画着唯美的人情自然,冰心女士则追求一种纯粹的基督般的善意。惟其种种,方形成各自风格,让人们记住了他们的名字。

时代呼唤大师,时代也造就大师,大师是你。为我遮掩在蒙昧中摸索的人们,指点迷津,投射光明的影子——在前行的道路上!

散文创作与研究名词解释散文创作与研究自考选择题实用篇五

;

摘要:本文拟对2005年前大陆对台湾女作家张晓风文学创作的研究作一梳理,探讨研究的得与失,以求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一些参照与借鉴。

关键词:张晓风文学;研究综述

张晓风是台湾当代文坛上一位风格独特的作家,在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领域无一不有自己的建树,尤以其不俗的散文著称,台湾具权威性的文艺大奖和文学奖她几乎都获得过,是台湾获奖最多的纯文学作家,其著作达四十几种,而且一版再版。在大陆最早介绍张晓风的是徐美玲的《没有书房的作家——张晓风》[1],但只限于一般的介绍,未对张晓风的创作进行研究。在徐美玲之后,大陆对张晓风文学创作的研究越来越多,研究的视角也不断扩大,出现了一些有份量的研究论文,但几乎全是对她的散文的研究。所以,本文所探讨的张晓风文学创作的研究其实可以说是张晓风散文创作的研究。

由于资料的匮乏,大陆对张晓风作品的研究大都只局限于对其单篇文章或某一散文集的解读与赏析上。如武昂的《以诗为文写心声》[2]和沈存步的《探索人生真谛、对人生沉浮的思考》[3]是对张晓风散文《矛盾篇》的感性赏析,没有深入的解读。陈柱发的《一首精致的小令——张晓风〈春之怀古〉浅析》[4],认为张晓风的散文《春之怀古》内容深刻、语言优美、结构紧凑、意境典雅,犹如元人笔下一首精致的小令。曹明海的《妙绪纷披的爱的心画——读张晓风〈地毯的那一端〉》[5]多角度多层次地品读张晓风的成名作《地毯的那一端》。陈南先的《一篇朴实纯真的爱情宣言——张晓风〈一个女人的爱情观〉赏析》[6]关注张晓风散文中的爱情观,但缺少新的见解。再如,赵峻的《生命之谜的诗意解读:从晓风的〈母亲的羽衣〉论其散文的魅力》[7]由张晓风的散文《母亲的羽衣》入手探讨她的散文对生命的诗意解读,但文中作者认为张晓风“唯独没有写过诗”是一个臆断,其实张晓风写过诗,只是她的诗没有散文、戏剧及小说写得好不大为人所知罢了。另外,季敏的《爱心颖悟下的殊异情怀——解读张晓风的散文〈情冢〉》[8]认为“与其说《情冢》是一篇游记散文,不如说是一首爱情赞歌,因为其中每一处小小的细节都融合着浓浓的情”,称张晓风是“爱的哲学”的“精神守望者”。还有的研究者虽也将研究的视角投向张晓风的单篇文章但关注的焦点却只是她的创作手法,如何宇平的《淋漓健笔写乡愁——谈晓风〈愁乡石〉的修辞技巧》[9]探讨张晓风写乡愁的散文代表作《愁乡石》的笔法,认为作者综合运用了“移情反衬”、“多重着色”和“以石暗喻”三种修辞技巧。施修蓉的《借虚写实语深笔曲——读张晓风〈有些人〉》[10]也是从创作手法上品读张晓风的散文《有些人》。

千古缭绕——〈不朽的失眠〉语言赏析》、温新成的《“悲凉”不只为“烟尘”——试谈〈行道树〉中“悲凉”的含义》、李学开的《人生如登山——〈高处何所有〉赏析》等等。

文有魂魄——读张晓风散文〈地毯的那一端〉》[18]则是对张晓风散文集《地毯的那一端》的意蕴与风采之点滴感受的汇聚。

应当说,对张晓风的单篇作品或某一集子的研究已有不少,只是研究者所关注的张晓风的文章或集子都相对较为集中,研究的视角还不够宽阔,研究的深度挖掘得也还很不够。

最早对张晓风的创作进行较为全面研究的是方忠。他于1990年发表《张晓风散文创作初探》[19],两年后将之扩展深化为《论张晓风的散文创作》[20]。在这两篇文章里,他以时间为经线,以内容为纬线,分析张晓风散文创作前后期风格的演变与主要特色。吴军英的《张晓风散文论》[21]肯定张晓风的散文关注人的生存状态、生存体验,对生命存在作本体论的思考,同时又有细腻的女性意识的开掘,充满强烈的爱国心、故园情,深受中西文化熏染,随处可见学者的智性挥洒。而庄若江的《亦秀亦豪的淋漓健笔——张晓风散文创作论》[22]接受余光中对张晓风的评论观点,更多关注的是张晓风的创作笔法。

凌云健笔——张晓风散文品读》[28]虽未注明但随处可见其对楼肇明之观点的移用,不过作者尚能有些自己的体悟与阐发。在研究张晓风散文的诗化特征上继楼肇明之后比较有新见的是邓寒梅的《张晓风散文的诗化特征》[29]。文章肯定张晓风的散文从意象的捕捉、意境的构成,乃至语言运用,无不体现出以诗美作为散文追求的目标,认为她的诗化散文体现出她对传统散文观的大胆超越和对西方现代派技巧的合理吸收。

张晓风是个虔诚的基督徒,她的作品深受基督教精神的影响。最早关注张晓风的创作与基督教文化之关系的是杨剑龙。他在《“一个是‘中国’,一个是‘基督教’”——论张晓风的创作与基督教文化》[30]认为张晓风的作品充分肯定了对基督的信仰,赞叹、礼赞生命,“常把爱乡、爱国与爱上帝连在一起”,以博大的爱心爱人类、爱世界,宽恕世间的一切,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赞叹造物主的伟大。与杨剑龙的研究视角相类似的是王本朝的《论张晓风散文的神性情怀》[31]。在这篇文章里王本朝探讨张晓风的思想和散文创作与基督教的复杂联系,认为:“张晓风立足于个人的精神立场,既表现了鲜明的‘中国人’的人文精神,又蕴涵有‘基督徒’的悲悯情怀,在自然与历史、自我与神性之间消融了汉语文化和基督教的矛盾,实现了文学与人生的诗性言说和神性关怀的汇通。”此后,研究张晓风的创作与基督教文化的关系的文章都或多或少地受到杨剑龙和王本朝的影响,如薛忠文的《祈祷与感恩——张晓风散文世界的一个维度》[32]即是如此。作者提出“基督教文化语境意义上的‘祈祷’与‘感恩’,正是这位女作家奉献给现代散文史乃至汉语文学史甚至是汉语思想史的最大功绩”。这一观点有些夸大其辞,而且作者在行文中颇有借文章以布基督教道义之嫌。

字字若璎珞敲冰——张晓风散文论》[39]是对张晓风散文的一些印象式点评,但多袭用他人观点和思维方式,缺少自己的创见。

张晓风散文的语言很有特色,因此也有不少研究者加以关注。如李桦的《张晓风散文的语言魅力》[40]认为张晓风擅以诗化的语言阐释自然界和人类之美,以“陌生化”的词语配置制造令人惊奇的艺术效果,以多变的句式等强化行文的节奏和气势。许艳平、冯广世的《张晓风散文量词的变异运用及其功能》[41]从分类、语义功能、修辞效果三个方面对张晓风散文中量词的变异运用进行分析,说明它们的语用价值。而姚国建的《以精美比喻构筑艺术世界——论张晓风散文中的比喻》,分析探讨的是张晓风散文中运用比喻的特点和具体方式。

总的来说,对张晓风散文的研究思维方式还较为单向,缺少发散性思维的介入,而且研究者往往摆脱不了一些名家的研究定评,不敢大胆地探寻新的研究切入点,如余光中的“亦秀亦豪”、“淋漓健笔”等评语几乎为每个研究者所引用。对张晓风的散文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深入研究,至今还是个空白有待后来的研究者填补。

张晓风不但是个优秀的散文家,同时还是个出色的戏剧家,先后创作了《画爱》、《第五墙》、《武陵人》、《和氏璧》、《第三害》、《严子与妻》、《猩猩的故事》、《位子》等剧本。其中《画爱》获李圣质先生夫人奖,《第五墙》获新闻局金鼎奖剧本奖,而她的剧本集《晓风戏剧集》更于1999年入选《台湾文学经典三十》。1986年8月,中央实验话剧院在北京公演了张晓风具有浓重宗教气息的话剧《和氏璧》,连演了八十场。1987年11月,上海人民艺术剧院又上演了她的另一出历史剧《自烹》,也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可以说,在戏剧创作上,张晓风以她独树一格、思理新颖而深刻的创作风格与姚一苇、马森等共同成为70年代台湾剧坛的杰出代表。然而,大陆却鲜有研究者关注这个方面,只有徐学、周可和张兰阁等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她的戏剧创作。徐学、周可的《悲剧与救赎的神话——论张晓风戏剧作品精神内涵的一个重要方面》[42]与《悲剧与救赎的神话——论张晓风戏剧》[43],分析考察张晓风的诸多剧作,认为张晓风的戏剧是以悲剧的方式从基督教的认知视角和经验背景出发来观照现实人生,力图将她自己乃至于整个人类所遭遇到的现世问题置于那种交织着天国诗意光辉和人间悲苦情调的戏剧冲突中来加以体察、关怀和解决,借助先知这一角色向凡俗中沉沦的世人宣示她的救赎理想。而张兰阁的《现代桃源寻梦者的武陵梦》[44]着眼于张晓风最受争议的剧作《武陵人》,探讨《武陵人》的象征意蕴,认为武陵人的桃源之梦是中国的,但在中国人的意识中,梦就是梦,是不能求证的。张晓风以女性的直觉和大胆捅破了桃源这层神秘的窗户纸, 她的桃源之梦已搀进了“摩西十诫”《出埃及记》的味道了。

张晓风的小说创作虽不很多,亦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如小说《钟》采用现代派手法,以“钟”作为一个整体的象征意象贯穿全文,用上寮镇镇东与镇西的“钟”时间突然不同而引起的一系列事件,象征着现代社会秩序的丧失而导致的精神危机,从而对现代社会的秩序提出质疑,在台湾文坛颇有影响。而其1968年发表于《中国时报》的《潘渡娜》是台湾科幻界公认的第一篇华文科幻小说,虽因是创始之作,在科幻本身的特色方面挖掘得不够深入,但文笔优美、哀婉动人,是当代台湾文坛不可多得的小说佳作。然而,也许是由于她的散文文名太大了的缘故吧,在大陆竟至今无人关注她的小说创作,是为一大遗憾。

另外,有不少文章着眼于张晓风的生活与创作的关系等,如茹自科的《张晓风——她的文,她的人》[45]、傅德岷的《张晓风印象》[46]和邓皓的《晓风怡人》[47],写的是作者与张晓风见面时的印象及对其散文的感受,而涵柔的《挖掘不如小心——专访台湾作家张晓风》[48]关注的是张晓风的创作态度、缘由等。记者傅宁军曾赴台湾专门采访张晓风,因此写下了系列采访录,如《张晓风和她的“写作小屋”》[49]、《张晓风:在诗意爱情中平凡度日》[50]、《张晓风:在平常中享受幸福》[51]、《张晓风:透视平常的慧眼》[52]、《小张庄不再遥远——台湾著名作家张晓风的寻根之旅》[53]、《张晓风:与文学保持纯洁的联系》[54]等。这些文章虽然不是对张晓风文学创作的直接研究,却可以使人们更为全面地了解张晓风,有助于对她的创作的探讨。

相关热词搜索:;

散文创作与研究名词解释散文创作与研究自考选择题实用篇六

;

在江淮大地,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叫阜宁!这里是全国文化先进县,同时又是引起天南地北人关注的中国散文之乡。

2006年5月28日,这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就在这一天,江苏省阜宁县散文家协会隆重成立!同年10月23日,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中国散文学会庄严授予江苏阜宁“中国散文之乡”的金色牌匾。接着,著名的国学大师季羡林在医院亲笔题字———“中国散文之乡阜宁”,转赠阜宁。

2007年5月18日,在“中国阜宁5·18经贸洽谈会暨水绿阜宁文化艺术节”大型晚会上,时任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的石英、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宗仁代表中国散文学会,正式为中国散文之乡阜宁揭牌。

———这在苏北老区阜宁的历史上也是第一次!

———这在全国尚属首次!

它也由此开创了阜宁散文创作的一个全新的时代。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中,阜宁的广大文学爱好者,继承“湖海艺文社”的文学传统,用手中的笔,抒胸中激情,歌时代生活。1999年11月,文学工作者协会出版会员作品集第一辑。2001年11月,又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会员散文作品集《槐花蜜》。著名文艺评论家黄毓璜特地写了序言。著名文艺评论家顾骧出席了该书的首发式。

进入21世纪以来,阜宁的散文创作方兴未艾。为了持续地保持这种旺盛的态势和活力,2006年5月28日,阜宁县散文家协会应運而生,同时在全县按作者的分布成立8个分会。时任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阜宁报》总编的周为龙被大家推举为会长。在他的领导下,副会长张大勇、严平、戴冰、单国顺、孔令玉、陈忠林、曹艳春、邱俊荣以及秘书长陈齐放、副秘书长陆天成、徐卫凤、朱兰兰、戚涤尘、张其进、缪大军、张洪文等一个主要从事散文创作的核心团队逐步形成,进一步团结和带动了广大的业余作者,推动了全县的散文创作持续健康的发展。

为了活跃全县的散文创作,丰富和满足广大作者和读者的精神生活,县散文家协会自成立起,就构建一个个固定的阵地。一是在阜宁报社五楼建立起“散文之家”,内含协会办公室、档案室、图书资料室、小型会议室;二是创办会刊《绿叶》杂志,作为会员发表佳作的主阵地。同时,协会在《阜宁报》“槐花蜜”副刊版开设专栏,在政府网设版块、在县广播电台开栏目,发表和介绍阜宁以及在外地的阜宁籍作家的作品。鉴于协会中青年作者较多,2008年3月,协会又与副会长曹艳春创办的“醉里挑灯”文学网站联办,设立一系列版块,增加和扩大发表会员作品的平台,并加强与外界的文学交流。此外,协会、“醉里挑灯”文学网还与盐城的《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湖海》季刊合作,让阜宁的作者作品走出去,扩大影响。

文学是寂寞的事业。为了活跃文学创作的氛围,引导会员广泛地深入生活,开阔他们的视野,不断提升每个会员的创作激情和创作水平,以响应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出精品,出名家”的号召,十几年来,县散文家协会除了和相关单位多次联合举办散文征文大赛外,还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赴外地采风,与外地作家交流和研讨,多次邀请外地或阜宁籍的散文名家来阜讲课、指导。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十几年来,阜宁的广大散文作者,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仅就已经出版的32期《绿叶》杂志,发表散文佳作多达2300篇;在“醉里挑灯”文学网上,发表的原创作品已突破18万篇;至于在全国各级各类报刊上发表的散文作品以及获奖的佳作,着实难以统计。

十几年来,协会不少会员出版了他们的散文集,他们的散文作品被收入各类文选、年选、年鉴,被收入选刊、文摘;也有的作品被选作中小学语文课本、课外读物,或选作高考模拟试题。仅《1978———2008盐城文学·散文卷》就收入阜宁13位作者的23篇散文作品。2010年6月,协会有7名会员被收入中国散文学会主编的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散文家大辞典》,他们的代表作同时被收入《中国散文家代表作集》,并获中国散文学会颁发的当代散文奖。2007年6月28日,上海《文学报》发表了戴冰的散文《老街梦寻》,并同时刊发散文大家卞毓方的精彩点评;2009年8月27日,《文学报》以专版推出张大勇散文专辑;2012年6月28日,《文学报》又以两个专版推出曹艳春散文选;2010~2012年,戴冰、陆天成、曹艳春的散文作品先后被河北省作协主办的《散文百家》以专栏推出。

十几年来,在全国各类散文征文大赛中,阜宁的散文家屡屡获奖。在中国当代散文论坛或年会上,阜宁有12人获得散文奖,会长周为龙先后获得中国散文精英奖、卓越成就奖;在中国散文学会和江苏作协共同主办的“漂母杯”第一届第二届全国母爱散文征文中,阜宁有3人获奖;在中国散文学会主办的第二届“新视野杯”全国文学征文中,阜宁又有2人获得散文类二等奖。至于在其它各类散文征文大赛中,获奖的阜宁作者更是不计其数。目前,阜宁县散文家协会会员已近200人,已有10人加入江苏省作家协会,24人加入中国散文学会,或许是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最多的县份。“醉里挑灯”文学网站在2009年9月被评为“盐城市十佳文明办网先进网站”,获得省市作协领导的赞扬,网站创办人曹艳春最近又应邀参加省作协举办的青年作家研修班。在日前举行的中国散文学会年会上,“中国散文之乡”阜宁再次获得学会领导的赞扬。

(责编  许  娟)

相关热词搜索:;

散文创作与研究名词解释散文创作与研究自考选择题实用篇七

为了纪念“范公堤”起始于阜宁这一伟大亲民工程,传承“范仲淹散文”文学艺术,繁荣“中国散文之乡——阜宁”文学创作,进一步推动射阳河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阜宁散文从起,每年举办一届“范仲淹散文奖”全国征文大赛,繁荣散文创作,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学创作思想,坚持“文化自信”发展之路。

一、征文事项

主 题:以描写阜宁人文、历史、旅游和风土人情散文为主,兼顾全国抒情散文和励志散文。

冠名单位:江苏省阜宁金沙湖旅游度假区管理委员会

二、参加对象

全国散文作家和文学爱好者。

三、参赛规则

1.参赛作品必须为本人未发表的原创作品。

散文创作与研究名词解释散文创作与研究自考选择题实用篇八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1927年任教清华大学时所写的一篇散文,因收入中学语文教材而广为人知,是现代抒情散文的名篇。

然而,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荷塘月色》发表三年后的1930年秋,有个叫陈少白的读者给朱自清写了一封信,毫不客气地向这位大文豪指出,《荷塘月色》中对“月下荷塘”的描写严重失实。据其所知,夜里的蝉是从来不叫的。

看完来信,朱自清陷入了沉思,那晚漫步荷塘,到底有没有听到蝉声,他的确记不清了,于是到处查阅资料,也没有结果。朱自清是个很认真的人,便向身边同事询问,同事大多倾向那位读者的说法:蝉子晚上不叫。但同事的回答似乎不够权威,朱自清又写信请教昆虫学家刘崇乐教授。几天后,刘教授拿出一段书中的抄文,对朱自清说:“好不容易找出这么一段儿。”朱自清接过抄文,上面写道:平常夜晚蝉子是不叫的,但在一个月夜,他却清楚地听到蝉虫在叫。

拿到这个抄文,朱自清本可以作为自己并没有写错的证据,给陈少白读者一个确切的答复。可一向治学严谨的朱自清认为,刘教授是非常谨慎的昆虫学家,关于这个问题,他其实并没有说一个字。既然专家没有表态,那么,这段书中抄文也许只是一个例外。所以在他回信时,就告知陈少白,他请教了专家,专家也没有表态夜晚的蝉子是叫的,并表示以后再版时,他将删掉有关“月夜蝉声”的句子。

此后几年,朱自清把这个切已的问题时常放在心里,便经常夜间外出,在树间徘徊、聆听,竟然有两次在月夜亲耳听到蝉子的叫声。

一转眼,到了抗战初期,那位陈姓读者又在《新学生》月刊上发文讨论这个问题,并引用了朱自清的那封回信,作为蝉子夜晚不叫的证据。而在这些年中,朱自清因为“有这切已的问题在心里”,所以特别关注这件事。当他看到陈姓读者的讨论文章时,很想写信给他,说明当时自己对昆虫学家的话有所曲解,现在自己的确听到了“月夜蝉鸣”。可是,由于战乱,搬了好几次家,弄丢了记载那位读者地址的信。于是,一贯对读者负责的朱自清,专门写了篇题为《关于“月夜蝉声”》的文章作答。

新中国成立后,朱自清文集再版时没有删除‘月夜蝉声’的句子。但此前朱自清已为此事专门写过一篇文章,真诚感谢陈少白读者的批评,认为认识事物,有一个繁复的过程,而求证的历程,充满悬念……幸而朱自清先生对作品、对读者抱有极其认真负责的态度,不然我们也许从《荷塘月色》中,就听不到“月夜蝉鸣”的美妙之音了。

散文创作与研究名词解释散文创作与研究自考选择题实用篇九

在现代文学史上,朱自清无疑是散文创作领域的多产者,创造者。他的散文精致细腻,堪称现代白话散文的典范,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总体上讲,朱自清的散文创作表现出明显的技术意识,这一方面体现在他在散文语音的调和,语词的修饰,以及语篇的结构上有着很强的自觉意识,另一方面体现在其作品中叙述主体的情感节制。

朱自清在散文语音的调和,语词的着色、修辞,以及语篇的结构上有着很自觉的技术意识。换句话讲,朱自清的散文表现出一种“作文”的自觉。

《荷塘月色》是一篇著名的写景抒情散文,是朱自清先生众散文篇目中美文的典型。在笔者看来,景和情以外,成其为美文的重要元素是声音节奏。从音节的角度看,一篇散文就是一个长长的声音流,《荷塘月色》也不例外,朱自清先生在这篇文章中就音节的调和下了不少工夫。首先是叠音(音韵、音节长度)和叠句,以此来制造节奏。在《荷塘月色》不长的篇幅里,有27个叠音节,诸如:淡淡、渐渐、田田、弯弯、亭亭、层层等等,音节重叠的形式多样。还有叠句,如:“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等等。这些以重叠造成节奏的词句,几乎平均地分布在文章的各个段落中,如同长流中泛起的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波。其次是音顿,以段落为单位,每个句子内的停顿次数大体呈现出由少到多再到少的规律,就此声音的角度看,则是完成一个节奏的起伏。声音节奏的营造在他的其它散文作品中也较常见,比如《春》、《匆匆》等,使得整个文章像一汪泛着微波的秋池。

色彩词的使用也是朱自清行文的技巧之一,作者借此实现色彩之美,进而起到修辞的作用。在他的散文中,色彩词大概有以下四种类型:一是基本色彩词,诸如红、黄、蓝、绿、紫、白、黑等。如:海水那么绿,那么酽,会带你到梦中去。(《威尼斯》)二是限制语+色彩词,这一类色彩词专指由一个表示程度的限制语加上一个单音色彩词构成的,例如:前面偏左的地方,是一片淡蓝的湖水,对岸环拥着不尽的青山。(《阿河》)三是色彩词+色彩词,这一类色彩词由两个色彩词组合构成,表示的是一种混合的颜色也可以再加上表示色彩类概念的语素“色”字。例如:面孔黄黑色,但还丰润。(《生命的价钱――七毛钱》)四是描述性色彩词,就是带有主观描述意味的色彩词。如:我曾见过北京十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绿》)秦淮河的水是碧阴阴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一只插着小红花的游艇里,坐着八九个雪白雪白的白衣姑娘;湖风舞弄着她们的衣裳;便成一片浑然的白。(《女人》)朱自清散文中的色彩词通过借代、通感、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着色于文,融情于色,赋予色彩以生命,增强了文章的意境美,取得了富有感染力的效果。比如:在那被洗去的浮艳下,我能看到她们在有日光时所深藏着的恬静的红,冷落的紫,和苦笑的白与绿。(《歌声》)

在语篇结构上,朱自清的散文更是表现出完整、严谨,求规范、求完美的风格和要求。例如《背影》,《荷塘月色》,这般的开首点题,首尾呼应;例如《歌声》,《匆匆》,这般的两头小中间大的段落布置;再如,大多的文篇既不会过长又不会过短。

从创作主体“我”在文中的呈现看,朱自清的散文可分为两类,一是有“我”的,一是无“我”的。前者以《背影》、《给亡妇》等为代表,怀人述事,情见于事,写景状物,情储于物。后者则有两种情况,一是行文中无“我”出现,并且无情绪见识的表达,以《欧游杂记》、《伦敦杂记》为代表;一是行文中出现“虚构的我”,《阿河》、《女人》是这一类的代表。

第一类作品多侧重“表现自我”,作者本人直接出现在作品中。然而,作者的情感表达多是内敛的,含蓄的,表现出相当清醒的节制,比如《荷塘月色》,“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是现在我们早已无福消受了。”《背影》中作者表达对父亲的爱、感激和怀念,也只是望着远远的“背影”而默默地流泪。第二类作品中的第一小类则以游记《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为主,文中作者尽量避免说到自己:省略主语“我”,例如:罗马(rom)是历史上大帝国的都城。想起来,总是气象万千似的。――《罗马》 在《欧游杂记》的序言中他说到:“各篇以记述景物为主,极少说到自己的地方。这是有意避免的。”所持的理由是:“一则(对于欧洲艺术等等)自己外行,何必放言高论;二则这个时代身边琐事说来到底无谓。”可见作者身为学者于作文上的谦虚和对时代社会的远观姿态。

第二类中的第二小类作品,则有意隐藏自我观念和心理。《女人》为一篇议论性随笔,照理应该属于“我=作者”类叙述,可是令人感到惊奇的是,文章却设置了一种“双重叙述结构”:一个是“叙述人白水”,一个是“记录者我”,文章开始时有这样一段引言性质的文字:白水是个老实人,又是个有趣的人……这回听勉子说,日本某杂志上有《女?》一文,是几个文人以“女”为题的.桌话的记录。他说,“这倒有趣,我们何不也来一下?”我们说,“你先来!”他搔了搔头发道:“好!就是我先来,你们可别临阵脱逃才好。”……那时我被指定为临时书记,曾将桌上所说,拉杂写下。现在整理出来,便是以下一文。因为十之八九是白水的意见,便用了第一人称,作为他自叙的摸样;我想,白水大概不至于不承认吧?这节文字使我们很容易联想到一些小说的“引子”,作者故意将自己所写的东西,托之于偶然“发现的”“他者”的日记、手稿之类,而作者只是以“整理者”、“抄写者”的面目出现。

对于叙述人的技术性处理,反而引起读者对文本主题、创作驱动等做进一步的探究。倪浓水认为:“《荷塘月色》的‘我’也呈现为叙述人特质”。他还认为,虽然《女人》、《阿河》和《荷塘月色》不属于时间上的系列写作,但这三篇文章构成了内容、旨意上的一致性:它们都是“女性叙事”,而且对于“女性标准”、“女性形态美”和“我”对女性的态度都存在着相当吻合的共倾性,所以可以将《荷塘月色》看作是对《女人》和《阿河》的“续写”,它们是一种“三部曲”性质的同质同构。从朱自清的关于女性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不仅在行文上隐藏“我”而且在表达情感上力求掩藏。我们从他早期作品《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也可以看到:一方面他热切地欣赏歌女的歌声:“沿路听见断续的歌声,有从沿河的妓楼飘来的,有从河上的船里来的……于我们不得不被牵惹着,震撼着,相与浮沉于歌声里了。”可另一方面,当歌妓的船真的靠近要他点歌时,“受了道德的压迫”而又在“众目昭彰”之中的他却又拒绝了她们。

至于朱自清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技术追求,我们从他的一段话中也许能找到答案:“我是一个国文教师,我的国文教师生活的开始也就是我的写作的开始。这就决定了我的作风。……国文教师的环境教我……尽力教文字尽量表达,不留遗憾。我注意每个字的意义,每一句的安排和音节,每一段的长短和衔接处。”国文教师的写作往往有一个潜意识的任务感,那就是为学生们的作文“立范”,所以它们必定讲究体式的规范、词语的标准、意境的雅致和立意的高洁。也就是说,这种文章讲究技术,对文章中的某些东西往往要加以修饰和遮蔽。朱自清也多次说自己的散文“还是费力太过”、《女儿》,还有早年的《笑的历史》,“是费了力琢磨成的”,他还说“我不大信任‘自然流露’,因为我究竟是个国文教师”。

[4]朱自清:《朱自清散文》,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

相关范文推荐

    青春的演讲稿800字模板

    演讲稿是进行演讲的依据,是对演讲内容和形式的规范和提示,它体现着演讲的目的和手段。好的演讲稿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演讲稿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最

    2023年个人借款合同免费 个人借款合同免费下载(五篇)

    随着人们对法律的了解日益加深,越来越多事情需要用到合同,它也是减少和防止发生争议的重要措施。相信很多朋友都对拟合同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合同范本

    2023年描写旅途中的景点作文400字 写旅途中的风景精选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

    最新初中假期随笔200字 初中假期随笔500字实用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

    2023年红与黑读书笔记感悟汇总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感悟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感悟,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那么心得感悟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

    2023年六篇癌症的作文400字(3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

    2023年回忆说说感言的句子汇总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

    幼儿园财务工作总结展望(十五篇)

    当工作或学习进行到一定阶段或告一段落时,需要回过头来对所做的工作认真地分析研究一下,肯定成绩,找出问题,归纳出经验教训,提高认识,明确方向,以便进一步做好工作,

    最新谈谈个人修养作文400字实用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

    2023年四年级叙事作文400字 四年级叙事作文300字以下(七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