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计划是教师进行备课的重要依据,它能够引导教师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计划的编制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困难,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难题。浏览以下教学计划范文,你可以获取一些关于教学计划编写的宝贵经验。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案例篇一
课时:
2课时
课堂类型:
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的形象。
2、指导学生创作一幅《我心中的老师》的绘画。
3、通过绘画,联系师生之间的感情,培养师爱生,生敬师的良好师生关系。
教学重难点:
表现我的老师,生动表现“心中”的老师的形象。
教具学具:
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2、发展阶段:小组交流“我心中的老师”是什么样的?
3、画面交流:教师运用准备好的画面让学生来搭配以下“哪个老师的形象搭配哪种背景合适,为什么?”让学生说一说,是否发现背景不同可以反映教师的科目的区别,不同的表情能否表现人物的情绪、状态。
4、分析范画:“老师,我喜欢这样的您,最害怕……”让学生谈谈那个同学为什么这样画,鼓励孩子画出自己心中的老师,写出给老师的心里话。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四、小结:表扬优秀作业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案例篇二
在实施课程思政之前,需要开展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这个环节是课程思政目标达成的桥梁。本篇微信推送,我们尝试对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方方面面进行讨论,期待帮助大家顺利达到目的彼岸。
对于课程思政设计的新手教师,模仿或者现成的教学模式都是经常被用到的。在教学设计领域,初学者往往会选择一些相对稳定的教学模式,依托这些教学模式开展教学设计。于是我们就会自然想到这样一个问题,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是否具有单独的可供参考的教学模式呢?我的个人观点是这种教学模式不宜存在。主要原因是课程思政在本质上属于学科德育部分,非思政课程虽然是开展德育的主渠道,但却不是这些课程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作为学科教学的一个伴随状态,具有附属、附庸、相伴而生的特点,或者说其优先级是要低于学科教学的。如果单独针对学科德育设计教学模式,势必会打乱学科教学的规划,形成反客为主的情形。因此,我们只能在原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巧妙地挖掘课程思政元素,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来实现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
课程思政属于学科德育部分,学习的内容是德育内容。和对知识、技能的学习一样,要依据“以学定教”的基本原理开展教学设计。主要任务依然是定目标、想办法、做评估。这里的目标依然具有阶段性的特点,即由一系列紧密相关的阶段性目标构成了最后的终极目标。而每一个阶段性目标的确定,都直接决定了这个阶段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评估方式的选择。
从前面关于态度和品德的形成或者转变的原理中我们提到过,态度和品德的形成或者转变都需要经历几个标志性的阶段。从整体上看,都是需要经过认知层面的认同、感情层面的内化以及行为方面的转变。其中行为方面的转变可以作为检验态度形成或者转变的主要渠道。根据这个原理,我们可以把态度形成与转变划分为三个阶段性的目标。由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同的课程思政内容,可能会规划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未必所有的课程思政内容都需要实现行为转变这个终极目标,所以在开展教学设计的时候根据实际目标,规划相应的教学活动即可。
如果目标是要实现认知层面的认同,就需要结合课程内容,通过创设认知冲突、摆事实讲道理的说服教育引导学生晓之以理。如果目标是要实现情感层面内化,则需要在认知认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情境创设、亲身体验机会等方法实现情感层面的内化。如果需要实现行为层面的转变,则进一步增加了教学的难度系数,需要给学生提供更加真实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展示某些行为。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情感教学方面,行为转变层面的教学目标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因此进行教学目标设定的时候需要适当考虑实际情况,比如可以在一些大的学习板块结束之后再考察学生在行为方面的转变,而不是每次教学结束后都去考察学生的行为转变。教学效果评估的方法也要因教学目标的不同而有所变化,比如认知认同可以通过客观测试题目进行考察,情感内化可以通过撰写反思的形式考察,行为转变可以通过标志性成果或者档案袋等形式进行考察等等。对于更加宏观的课程思政教学评估方法,我们在上一篇已经进行了文献综述,大家可以直接参考。
在前一篇关于“课程思政的策略与方法汇编”部分,我们从宏观层面综述了课程思政元素挖掘的方法,分别是区分挖、合作挖、系统挖、互补挖。可以说已经给老师们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提供了思路和方向。但是对于缺乏课程思政教学经验,而又急于开展课程思政的教师而言可能还不够明确和具体。这里我们再继续细化一下。
如前所述,课程思政在本质上是学科德育。这就说明课程思政不是纯粹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兼具学科的特色。因此我们可以从学科和思政教育这两个方面对课程思政的元素继续深入挖掘,让课程思政元素更加“显性化”。
学科层面的思政元素挖掘。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对从学科层面的挖掘办法已经给出指导意见。这里我们再进行深入,具体地说在学科层面可以从影响学科发展的重要人物、关键事件上寻找榜样和素材,从学科发展历史上形成的人文精神中挖掘动力,从本专业的发展中寻找专业认同等。
在思政教育方面可以分别从大德、公德、私德三个层面进行挖掘。大德层面可以结合学科领域挖掘家国情怀、政治认同、法律规范等元素。从公德层面可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社会责任、行业规范等元素。从私德方面可以挖掘职业操守方面的元素。
在前一篇微信推送中我们明确提出,要开展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这些设计不仅仅体现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还可以体现在学校整体的人才培养目标中。鉴于学校教育包括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两个部分,在通识教育中也可以在学校的层面挖掘校史、校情、校友、校风、学风等元素,挖掘当地的革命传统教育元素等,比如延安大学正在和智慧树联合打造一门《圣地淬魂——延安大学与时代精神》的通识课程。此外,在校园文化环境的规划方面,也可以开展宏观的设计,让学生浸润在隐性育人的文化环境之中。
如前所述,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不是在原有的教学设计中增加一个模块,而是增加一条主线。因此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模板是在原有教学设计上增加一条“确定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活动——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评估”的并行主线即可。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模板是与原来的教学设计模板有关的。实际上,我们在原来的教学设计中也有课程思政方面的要求,也设立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只是在具体的教学活动设计的时候往往没有体现,也很少针对这些内容开展教学评估。
在三个阶段中,特别说明的是课程思政教学活动设计阶段。这个阶段务必要和知识传授、能力塑造两个部分紧密结合起来,形成融合的效果,否则就变成了“两张皮”。“能力”表现为对知识(狭义)的“应用”。先有知识目标,再有能力目标。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学有所得,习以致用”。在知识“学”的阶段,可以融入对课程思政认知认同的内容,在“习”的阶段可以融入对课程思政情感内化的内容,在“用”的阶段(能力塑造阶段)可以融入对课程思政行为转变的内容。具体的元素挖掘和教学策略在前面已有相关说明。
思政课教学设计思路怎么写
思政课教学设计思路与方法
本文来源: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案例篇三
课时:1课时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耐心细心的学习习惯。
2.学习用点、线、面进行排列造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小学二年级美术下册教案《点、线、面》:通过欣赏点、线、面的抽象画来揭示课题。
2.引:在一个宁静的夜晚,画室里正在上演精彩的表演。我们快去看看!
3.旁白:看!舞台的布幕徐徐拉开了。第一场表演是……。
4.设问:你能给这幅画起个名字吗?这幅画里有哪些形状?(各种各样的点、线、面)
5.让学生直观地在视觉和听觉等各方面都得到亲身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作欲望,开拓学生的思路。
二.教授新课
1介绍点、线、面的知识。
引:什么样叫点、什么叫线、面呢!?我们一起去探索。
设问:地球在宇宙中,显得怎样?
2.设问:当我们在近处看地球时,它显得怎样?
动画课件直观地了解点、线、面的知识。
2.学习运用小物品制作点、线、面的方法;认识抽象画给人们带来特殊的视觉美感,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
引:画室里的表演正在进行着,请小朋友们跟着老师一起去欣赏。知识点:点、线、面是美术世界的基本元素、真正主人。
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和对问题的探究能力。
3.帮助学生明确课堂学习任务。
引: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增强了知识,让我们一起走进美术世界,去探索、去创造!
设问:欢迎你们来到美术世界,走上点、线、面的表演舞台,你给大家带来了什么表演?
请把你的想象用画面的形式表现出来
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在童话的气氛中提出作业要求,营造学习气氛。
三.布置作业实践活动的细则,说明评价方法。
1.教师:选择一张你喜欢的彩色纸作为“舞台”,用课桌上现有的材料,组织“点、线、面”进行“表演”,先排列好,再把画面粘贴固定。我们将对作业分别评出:创新奖、制作奖、评价奖。
2.各类废弃物品。
3.几何形的彩色卡纸。以游戏的形式提出作业要求,活跃学习气氛.
四.作业评价
引:这里的每一场舞会都是各具特色,我们一起来欣赏。
说说你的感想,并且为这些美丽的画面取名字。
作业展示板。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评价的能力。
五.拓展
2.日常用品a.《时钟》b.《自行车》c.《雨伞》d.《建筑物》扩展学生的视野。
3.儿歌儿歌:你是点,我是线,变大以后就成了面,描画美好的画面。
营造课堂学习气氛,巩固课堂知识。
教学反思:
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了解大千世界都是由点、线、面这些最基本的元素组成的,感受艺术可以表现生活,艺术可以表达情感。由此我利用大师作品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点、线、面给人们带来的美感,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态度。感受生活中点、线、面独特的艺术语言及艺术魅力。通过对基本元素的了解,让学生感受生活、表现生活、美化生活。点、线、面随处可见,恰当而有个性地表现自己的独特感受,赋予点、线、面的艺术生命力是解决教学重点的要点。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案例篇四
如下:本班多数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对道德与法治这一学科很感兴趣。由于本班留守儿童较多,缺乏家庭教育,导致了少部分的学困生,这就要求教师加强对学困生的教育和引导,让他们尽快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教材是从2020年春季正式实行,全册共四个单元,分别是第一单元(完善自我健康成长),第二单元(爱护地球共同责任),第三单元(多样文明多彩生活),第四单元(让世界更美好)。
1、通过第一单元《完善自我健康成长》的教学,使学生懂得每个人都应得到尊重,学会如何尊重自己、他人。懂得宽容的意义,养成友爱宽容的品质,进一步完善自我,促进健康成长。学会思考过去的事并从中得到经验和教训,从而完善自我,让自己做得更好。
2、通过第二单元《爱护地球共同责任》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地球的健康关系到人类的安危,从而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懂得环境保护的方法,并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自觉从身边小事做起,养成“举手之劳做环保”的自觉性并从自己的身体力行中感受到幸福和自豪之感。
3.通过第三单元《多样文明多彩生活》的教学,了解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我们要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不同文明只有交流互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才能为人类文明进步、世界和平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4.通过学习第四单元《让世界更美好》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世界上各个国家只有团结起来,形成共识,达成共通,互惠互利协同发展,才能为人类世界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对于学生们认识我们自己身边的生活环境也有一定的引导意义。和平的友善的生存环境,需要我们人人努力为之奉献力量。世界是多边的不是单边的,只有热爱和平,用科技发展造福人类文明,才是地球家园上每一个成员共同的责任。
1.懂得每个人都应得到尊重,进一步完善自我,促进健康成长。
2懂得宽容的意义,养成友爱宽容的品质,进一步完善自我,促进健康成长。
3.懂得反思的意义,养成反思的行为习惯,进一步完善自我,促进健康成长。
4.初步了解全球环境恶化、人口急剧增长、资源匮乏等状况,以及各个国家和地区采取的相关对策,体会“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初步了解自己拥有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树立有权利也有义务的观念。
5.了解我国曾经发生过的地震、洪水等重大自然灾害,知道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感受人们在灾害中团结互助的可贵精神,学习在自然灾害中自护与互助。
6.养成通过自主查阅资料学习历史的习惯:了解环境与人类文明发展之间的依存关系,能够注重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7.初步感知身边可触可感的资源对人们的重要性,争做环保小卫士。
8.知道科学技术与运用是如何推动社会的发展的。
9.通过收集中国在联合国的声音和声影,整理中国参加联合国活动的具体事例,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
10.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情感,珍惜今天的和平环境。
1.懂得每个人都应得到尊重;学会如何尊重自己、他人。
2.懂得宽容的意义,学会如何宽容。
3.懂得反思的意义,养成反思的行为习惯。
4.明白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养成保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5.了解我国自然灾害的种类、分布及其危害;知道如何预防自然灾害。
6.初步了解古代早期文明发祥地;知道要保护文明世界的文化遗产。
7.尊重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差异,尊重文化多样性。
8.知道科学技术对生产和生活的重要影响,明白科技改变世界,科技让梦想成真。
9.知道国际组织的分类及重要作用,了解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的构成和作用,明白中国与国际组织的相互交流、支持作用。
10.知道战争带来的伤害,明白和平是世界潮流;知道中国为推动和平做出巨大的贡献。
1.让“四种能力”的培养贯穿于课堂教学,转变过去“满堂灌”的教学观念。
2.课堂教学应体现对儿童的尊重,理解和关注,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道德与法治。
3.建立学习小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孩子们在实践中体验,在交流中感悟,享受健康的学习生活。
4.用课件进行教学,力求课堂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品质,及时与学生沟通,搞好师生关系。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案例篇五
课时:2课时
学习领域:设计*应用
教学目标:
1.能够按照学习要求收集所需的蔬果材料。
2.充分展开想象,将收集到的蔬果想象成动物身体的某个部分。
3.用拼接的方法将蔬果制作出各种立体的动物。
教学重、难点:
1.能否按学习要求收集所需物品。
2.能否积极参与整个活动的全过程。
3.能否与同学好友合作。
4.是否有与众不同的想象。
5.是否能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制作方法。
教学准备:
提前与孩子们一起学习一下课本,看看需要收集哪些材料。让学生和妈妈一起逛菜市场,收集一些可用于这堂课的蔬果。布置学生带一把比较快但能合起来或有刀鞘的刀子,牙签。教师制作提供多件范作的幻灯片,多媒体教学系统,示范工具。
教学活动过程:
第一节
施教时间:4月12日——4月13日
活动一:
教师出示范作“蔬果娃娃”向学生打招呼,引起学生兴趣。
请学生拆一拆,研究一下这个小娃娃是用什么做的。
学生讨论、回答。
告诉学生,今天我们就来利用“蔬果变变变”做成各种东西。(板书课题)
活动二: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给予评价与指导。
活动三:
分小组,将收集到的物品展示出来,一起说一说,这些蔬果等物品分别像动物身上的哪一部分,然后进行交流。鼓励学生有不同的想法。
每个学生挑一件自己喜欢的.蔬果作为作品的主体,(建议学生选大一点的)根据这件蔬果的外形再一次展开想象,然后交流:你收集到的这一蔬果的外形有什么特征,你准备将它变成什么,怎么变?(正着看不出像什么时可以倒着看、侧着看或转动着调整角度看)
活动四:
小组合作试一试,运用手头的材料,以一个大件蔬果为主,将几个蔬果连接起来,做成一个小动物。
展示作品,每组派一名代表将自己的作品拿到实物投影仪下展示,并作介绍。
学生互评,教师评价。
布置学生回去了解食品雕刻以及食品工艺的有关知识。下节课带好相关材料。
第二节
施教时间:4月14日——4月16日
活动一:
观看课件,精美的食品工艺为我们的餐桌增添了美好的情趣,增进了人们的食欲,使饮食成为一种享受。
学生说说自己见过和了解到的食品雕刻以及食品工艺。
出示课题。
活动二:
课件展示食品工艺作品“门泊东吴万里船”,渐渐放大,请学生观察它是由什么蔬果做成的,怎么改造的。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操作课件将作品进行分解并总结:这是将一只较长的苦瓜剖去四分之一外皮,去瓤,做成一只小船,再将红色和黄色的圣女果用牙签串成一个个小人并固定到小船上,将一片萝卜叶子插到船上做帆,这样一件充满意境的作品就诞生了。
活动三:
各小组根据自己搜集到的材料想一想:你们准备利用哪几样材料进行改造,将它做成一件工艺食品。准备分几步、利用那些技法、怎样改造和组合。
小组讨论,选一到两组同学代表起来介绍创意。
教师对学生的创意给予肯定和指导建议,鼓励各组将自己的创意制作出来。
学生制作,教师指导。注意协调各组合理分工,尽量利用好蔬果的原型进行改造。使用材料注意安全。
活动四:
“满汉全席”食品工艺大赛。各组将作品摆到教室中心的餐桌上,每组派出两位“美食家”当评委,评出“最上镜作品”“最佳色彩奖”、“最佳创意奖”
“最佳制作奖”等奖项并进行评价。
鼓励学生回家多帮妈妈做饭,在家长面前露一手。
收拾与整理。布置下节课工具材料。
札记:
备课时,我从网上下载了“常熟市义庄中心小学三年级六班”的“蔬菜的联想”网页,上课时通过浏览网页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们可喜欢这个网页了,因为照片上那些同龄人正忙活着合作蔬果小动物的情景让他们感到相当亲切。孩子们的作品丝毫不比人家的差,于是我举起了数码相机,把他们正在制作的情景和作品拍了下来,并通过电脑直接放了出来。这下可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孩子们纷纷要求把他们的作品也制成网页,我借机把这个难题推向了班里参加网页制作培训小组的同学,“请他们来帮我们制做好不好?把制作好的网页发到校园网上,让全校同学都来看看我们的作品!”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案例篇六
课时:
1课时
课堂类型:
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运用橡皮泥、色纸表现小鸟和鸟窝的形象,提高学生立体造型的能力。
2、培养学生对保护鸟类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小鸟、鸟窝的造型和制作(有变化、有创意)。
教具学具:
橡皮泥、色纸、手工工具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教授新课:
1、引导阶段
(1)导入:播放鸟类活动的光盘进入教学,引导学生欣赏、问答。
(2)请同学们说说小鸟的.模样和它们的家是什么样子?揭示课题。
2、发展阶段
(1)引导学生运用捏、搓、按、折、撕等方法试着塑造成圆形、椭圆形、立方体或长方形然后设计小鸟和它们的家。
(2)引导学生搓成不同的线,捏或用纸折成各种点、圆和立方体、长方体形象进行组合。如制作鸟窝时,可制作圆形、方形或椭圆形等外形并可以夸张其长短和粗细,还可以装饰小花纹使制作的鸟窝更有新意。
三、收拾与整理并总结今天所学的内容,还要提倡同学们要保护鸟类不能去伤害它。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案例篇七
师拿出一张画着香蕉的纸,提问:孩子们你看到了什么?
生回答
师再问,你第一眼看到了什么?
纸
是呀,纸生活中随处可见,但正因为如此我往往会忽略它的存在。今天咱们就重新认识“纸”打开课本第11课。
齐读课题《我是一张纸》
2、新授
纸在生活中随处可见,那你在哪里见过它,又拿来干什么?
随机板书:随处可见作用巨大
课前我们做了一个小调查,关于这一课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老师整理之后发现有很多同学对纸是怎么来的很感兴趣,那我们就翻开辉煌的历史,先去看看纸还未发明之前的世界。
师出示图片:(甲骨文金文)(竹片篆文马车拉竹简)丝帛
容易书写容易携带便宜
小组讨论、思考,纸用来写字到底好在哪里?(易书写、携带方便、便宜)
其实,最早的纸出现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但那时候的纸可没那么常见。到了东汉,有人改进了造纸术。那个人就是了不起的蔡伦。
师出示蔡伦改纸视频
看了视频后你知道了什么?(造纸术蔡伦造纸的材料)
看来在视频里我们学到了很多东西。其实纸还有个称呼(千人纸)
为什么呢?谁来猜一猜?你说得真有道理。咱们看看书上的绘本故事,可能就都明白了。
出示绘本和图片。学生看了之后谈感想。原来制成一张纸真不容易啊!(来之不易)
是呀纸来之不易,我们更要珍惜。
是呀,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曾经有太多骄傲自豪的地方。
咱们打开课本,书上也给了一份造纸材料。请仔细观察。(出示:课本图案请学生观察图片)我们发现原料中都离不开:树。(ppt10)
上课之前我还偷偷找了两名观察员:我请他帮了老师一个忙,让他数数我们班的一个同学一天要使用多少张纸。
现在请他来公布调查结果:
我这有个算式:一棵十年的树大约能造3000张纸
一个人()张一年就是()张相当于()树......
树没了,意味着森林没了,森林能没吗?
现在,关于这个算式你有什么收获吗?(节约用纸)
关于这个设想是否有这样的疑惑?按这个算式,咱们地球上的树可能早就用完了。(植树造林)其实还有部分答案就在我们书中。请再仔细观察这幅画。
没错,废纸回收利用能重新造纸,就不用砍那么多的树啦。
接着我们来玩一个游戏。
你收获了一些环保行为了吗?
总结本课,布置课外任务。(用旧本子制作一本草稿本)
我是一张纸教学设计一等奖
我是一张纸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本文来源: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案例篇八
1.行进间单手低手投篮
2.比赛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90%的学生能够说出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的步法,70%能说出单手肩上投篮的动作要领。
【过程与方法】90%的学生会持球三步单手肩上投篮,80%学生能够跨步拿同伴手中的球连贯三步单手肩上投篮,且有一定的命中率,发展学生的协调性、提高手臂力量等身体综合素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活动中与他人积极合作,在合作中学会相互观察与评价,积极参与不断进步。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单手肩上投篮动作及三步上篮一大、二小、三跳的步法的动作和节奏掌握。
教学难点:三步上篮的第一步跨步接球及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动作的协调、连贯。
四、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2分钟)
课堂常规:
1.集合整队
2.师生问好,报告人数
3.检查服装
4.宣布本节课内容
5.安排见习生
(二)准备部分(10分钟)
教法组织:四列横队,成体操队形散开。
1.一般性准备活动
拉伸练习:(体前曲拉伸、弓步拉伸、)教师示范、领做学生跟做。
2.专门性准备活动
(1)慢速运球跑、两个篮球场边线慢运球过障碍;
(2)口头提示单脚跳起跨过,
(3)练习行进间单脚跳起的协调性。解决双脚起跳的问题)
3.球性练习:(双手拨球、俯背运动、腰部饶环、跨下“八”字饶环、抛接球、)教师示范、领做、口令提示动作要领,学生跟做。
本文来源: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案例篇九
《我是一张纸》依据课程标准“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中第8条:“爱护动植物,节约资源,为保护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中第六条“学习用观察、比较、调查等方法进行简单的生活和社会探究活动”以及第7条“能与同伴交流、分享、反思探究的过程或成果”。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小水滴的诉说》《清新空气是个宝》两课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培养,旨在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触手可感的资源出发,了解纸张的来源及纸张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明确纸张来之不易,而且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三、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孩子由于年龄较小,生活经验也较少。在他们的意识中,纸是最普通平常的东西,而不明白纸张的来之不易以及浪费纸产生的环保问题。为了保护环境,社会、个人应该如何节约使用纸张。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明白纸张与自然资源的关系,树立节约用纸的意识,初步掌握节约用纸的方法。
难点:了解纸张制作过程,体会纸张来之不易。在生活中,做力所能及的事,养成节约用纸的习惯。
五、教学准备
教师:纸箱、课件、任务箱、任务单、剪刀等。
学生:搜集各种类型的纸
六、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知道纸张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感受纸的重要性。
2、了解纸张的制作过程,体会纸张来之不易,明白纸张与资源的关系,初步树立爱护资源的意识。
活动一:你能找到我吗?
导入:同学们,请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教师出示百宝箱,百宝箱里装的是各种各样的纸制品。如:报纸、废旧作业本、手工作品、日历、手帕纸等。)
1、大家想知道百宝箱里装的是什么吗?谁想上来揭开谜底,告诉大家?(学生回答)
2、这些东西其实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谁来告诉大家?(师生总结:共同名字为——纸。教师板书:纸)
3、在你们的日常生活中,这些纸和纸制品出现在哪些地方?(先在小组内交流,学生回答)
小结:可见,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纸!(教师补充板书完整的课题:11我是一张纸)
活动二:我从哪里来?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用多媒体播放相应的图片:龟甲、兽皮、石片、竹简、丝绸等)
2、请同学们想一想,在上面所出示的东西上写字,与在纸上写字有什么不一样呢?(学生自由回答)
同学们,没有纸的时候,书写很不方便。人们在用竹片写字的时候,有时候写一篇长的文章,需要让人抬着过去。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人们才能够用轻便的纸来写字。同学们知道纸张是怎样做出来的吗?那可要经历复杂的过程啊!(老师简单讲解造纸过程。)
活动三:小调查——纸、树木与环境。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生活中纸无处不在,纸张来之不易,我们现在用的纸,大部分来自树木。每天,全世界的人们都会使用大量的纸,对纸张的消耗实际上是对树木的消耗,所以,我们平时要节约资源,爱护环境。
课下请同学们做一个小调查,请各小组参照示例,各小组长组织大家填写调查表,深入了解纸张与树木的关系。(多媒体出示《纸与树木的关系调查表》)。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调查、采访,进一步理解纸张、树木与环境的密切关系,树立环保意识。
2、树立主动节约用纸的意识,在日常生活中探究创新节约纸张的方法。
活动一:调查与猜想
1、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纸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纸的发明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同时我们也知道了制造纸张最主要的原材料就是树木,人们对纸张的大量需求,也增加了树木的大量采伐,为了进一步了解纸张与树木的关系,课前老师请大家做的《纸与树木关系的调查表》,请大家汇报一下。
2、学生展示小调查表,汇报自己的调查结果。
3、除了同学们汇报的和猜想的以外,我们班的张雨荷同学就这个调查内容专门采访了张校长,请大家看视频。
(视频播放:大家好,我是小小调查员张雨荷。请看,这是我们学校校园内种植的大杨树,根据我们大家的调查,就这样的一棵树,我们如果用它来造纸的话,每天就会少一棵,那么,我们学校有多少这样的树呢?我们还是问问校长吧!
校长:是的,你们看到的这棵树现在已经13年了,像这样的大杨树,我们学校一共还有380棵。如果只用不栽,一年左右,我们的校园就没有一棵树了。
学生:那怎么办啊?
校长:一方面,我们要植树造林,让树木的生长能够供应造纸的需求。但更重要的是同学们树立节约用纸的意识,并且在生活、学习中,做到节约使用各种纸张。
学生:谢谢校长,我们以后一定珍惜纸,再也不浪费了。)
4、总结:同学们,人类、动物、植物等在地球上都是平等共生的,为了保护地球的环境,国家出台了《森林保护法》,社会上很多的场所都在大力倡导节约用纸,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节约。(板书:节约)
活动二:小体验——我的苦与乐
1、请大家看看这几种现象,他们做的对吗?(多媒体播放各种浪费纸张的现象)
2、再请大家看这几个同学的做法,他们做的对吗?(多媒体播放各种节约纸张的现象)
(用相应的手势表示)
师生总结:通过对浪费纸张和节约用纸行为的辨析,让学生确立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意识,进一步反思自己的日常生活行为。
3、小体验——“假如生活中没有纸”
如果有一天,纸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同学们大胆想象一下——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呢?请大家看微视频。(播放视频)
镜头一:一名同学飞奔上厕所,随后,大喊一声:“哎呀,没有卫生纸!”
…….
4、小制作——创意改变生活。
过渡:同学们,创意改变生活。为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我们大家应该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大家还记得老师的百宝箱内有很多的纸制品吗?生活需要创意,创意改变生活!我们能不能设法让她们再次利用呢,鼓励更有创新的金点子哦!
5、小组内预展。
6、班级展示。
总结:
感谢大家对纸宝宝爱惜,在你们的创造性的活动中,废旧的纸制品也焕发出来新的生命力。纸虽然很普通,但它无处不在,作用巨大,大家节约用纸,纸就会为大家做出更大的贡献。(教师相机完成板书)
七、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