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军人楷模事迹心得体会和感想(通用19篇)

时间:2024-08-31 作者:灵魂曲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反思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成长提供参考和借鉴。下面是一些案例性的心得体会,供大家借鉴和参考,相信能对大家的写作提供一定的帮助。

最新军人楷模事迹心得体会和感想(通用19篇)篇一

在1984年暑假,距毕业仅过去了2年,陈立群就担任了桐庐毕浦中学的副校长,一年之后,转任桐庐窄溪中学的校长。时至今日,陈立群已经担任校长职务超过三十年,即便如今陈立群已经退休,但仍然担任着校长职务。

三十年来,陈立群帮助不少学生改变了人生的轨迹。在桐庐窄溪中学做校长时,有两位学生中考并列第一,但因家庭问题,两人本想放弃读高中而选择中专。陈立群觉得,两个好苗子只读中专实在可惜,便再三做家长的工作。最终,在陈立群的坚持下,两人最终选择了高中,并考取大学,如今一个是浙江工业大学的教授,另一个成为了杭州市某辖区的区领导。

校长不同于普通教师,肩上有着更重的职责。那么要如何做好一名校长呢?陈立群认为,首先要专心致志做教育;其次,做教育应该遵“道”而行,即尊重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的规律,陈立群说:“年轻人有活力,需要活动。如何把学习和放松的节奏安排好,让学生能够全面健康地成长,是一个校长应当掌握的方法。”

创建浙江首个“宏志班”

陈立群担任杭州市长河高级中学校长时创立了浙江省首个“宏志班”。陈立群说:“‘宏志’就是宏伟的志向。‘宏志班’的学生都是家庭贫困但学业优良的孩子们。”

陈立群认为,解决三农问题,把农民的孩子培养好是其中重要的一点。“我自己就是农村出来的孩子,因为遇上了改革开放,一直读书坚持了下来,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所以对那些因为各种原因不能顺利上学的孩子,我就想为他们伸出援助之手。”陈立群说。

创立“宏志班”时,陈立群还提出了一个口号:希望学生们能够带着一颗爱心走出长河高中的校门,希望学生们能够在体验爱,感受爱的同时能够积极地创造爱,践行爱,这样就能够构筑起一个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一个充满爱的和谐社会。

首批“宏志班”参加高考时,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全班51人中,45个上了一本线,第一名更是被清华大学录取。对于这样的成绩,陈立群也十分欣喜。“金钱和物质都会花完用完,但是改变了农民的孩子们的命运,他们将来就会反哺农村,改变农村。”

支教黔东南。

退休之后,陈立群仍在继续他的教育事业——他前往贵州黔东南州台江县担任了台江民族中学的校长。

在台江,建档立卡户贫困户就超过了三分之一,整个县也只有这么一所普通高中。陈立群初到学校时,整个学校的管理以及硬件都十分困难。

陈立群认为,苗族的孩子们都很聪明,欠缺的只是教育氛围。自己作为教师,有帮助这些孩子走向成功的责任和义务。“我始终认为,‘寒门’是可以出‘贵子’的。”陈立群说,“由于‘寒门’学子从小就经历着生活上的磨难和历练,所以会具有普通家庭孩子所不具备的客服困难的意志力。”

同时,为了在苗寨形成一个“尊师重教,耕读传家”的良好民风,在得到县委县政府也高度支持后,每当高考结束时,对于考到二本以上的学生,陈立群都让学校准备一张喜报,盖上中共台江县委和台江县人民政府的章,由老师分路到各个乡各个苗寨寨子里,把喜报送到学生家中,并在学生家门口放弃了鞭炮,让苗寨里的苗族同胞都能感受的读书读好了是一种荣耀。

从教四十年来,陈立群始终坚持一心做教育。陈立群在思考总结自己四十年的教育生涯时,也在不断地反思,在感恩。陈立群说,创立“宏志班”以及到贫困的苗族地区支教,对这些学生们,自己始终怀着感激之情。这些孩子使得自己有机会去做一些贫民教育工作,这些事提升了自己的办学思想理念,同时丰富人生阅历。

最新军人楷模事迹心得体会和感想(通用19篇)篇二

都源于对科学的敬畏!

2017年10月,

辽宁省阜新市万达煤矿。

发生井下透水事故,

83名矿工被困在井下,

当时,已经是矿山救援中心。

总工程师的肖文儒第一时间。

奔赴现场。

当听到局部瓦斯达到4%时。

所有人的第一反应是惊讶!

4%意味着什么?

一个火花、一根铁丝的碰撞,

哪怕衣服的摩擦都可能发生爆炸!

此时,现场所有人的目光。

都集中到了肖文儒的身上。

肖文儒没有轻易做出判断,

而是坚定地对大家说:

我要亲自下井去看看!

面对所有人的劝阻,他只说了一句话:

事故现场瞬息万变,

我自己下去看看才能做出。

科学的研判分析。

下井实地勘察后,

肖文儒发现情况远比想象的更为复杂,

水若不及时排出,

83名矿工可能随时。

面临瓦斯浓度过高窒息死亡;。

可若加速排水,

随时可能引起瓦斯爆炸……。

在直面生死的关键时刻,

肖文儒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排水与稀释瓦斯浓度同步进行!

这样的操作任凭谁心里也没有底,

“83个人,出了问题怎么办?”

为了给大家吃一颗定心丸,

肖文儒当场拍着胸脯说:

“别怕,出了问题我负责!”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

肖文儒一边指挥调整回风系统,

一边优化稀释瓦斯方案。

所有人都屏气凝神,

眼睛死死地盯在瓦斯监测仪上。

20多分钟之后,

瓦斯监测仪终于停止了报警,

浓度下降到了1%以下。

最终,83名矿工成功获救,

救援人员无一人伤亡。

在一次次千钧一发的关键时刻,

面对生与死的考验,

肖文儒的敢于拍板、担当作为,

让很多人由衷地夸他一句:

老肖的胆子是真大!

这样的精准判断出现在多次救援中,

作为指挥者和决策者,

肖文儒深知:临场的每一个抉择,

每一次从没人干过、

书本上没有见过的超常规的操作,

其实都源于对科学的敬畏,

源于常年累月的经验积累,

更是源于他所投入的。

超乎寻常的心力与毅力。

肖文儒有一个习惯,

每一次救援回来,

都要完整地分析事故原因,

复盘整个救援的过程,

对每一个细节都要研究再研究!

38年来,他记下的笔记有几十本。

他不断总结应急救援经验,

组织起草了《矿山救护队资质认证管理规定》。

《矿山救护培训管理规定》,

用制度织密救援人员的“安全网”;。

而由他主编的,

浓缩了他38年救援经验的。

《矿山事故应急救援典型案例及处置要点》。

更是被广大救援队员。

誉为应急救援的“宝典”。

一本本笔记、一册册书籍,

是他用了38年,

为这支队伍建设留下的财富;。

一堂堂课程、一句句叮嘱,

是他与所有救援队员约定好的,

为了人民的生命,

以生命赴使命的逆向奔赴!

最新军人楷模事迹心得体会和感想(通用19篇)篇三

最近被张桂梅的先进事迹刷屏了,我认真的了解了张桂梅老师的事迹,瞬间泪流满面,从内心深处佩服张桂梅老师的伟大。2002年,作为一名普通的山区教师,孑然一身的张桂梅立誓:“我想建一所免费的女子高中,让那些山里的女孩子们读书,让她们走出大山……”2008年,她创办了免费女子高中华坪女子高级中学,12年间让1804个大山里的贫困女孩考入大学,用知识改变贫困山区女生的命运,用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如今63岁的张桂梅百病丛生,满脸岁月沧桑,但是她却拥有最伟大的人格。她教书育人,立德树人,引导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倡导女性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注重言传身教,传承红色基因,让“感恩党、听党话、跟党走”成为学生自觉追求。张老师说在她办学初期,最艰难快要走不下去的时候,她把学校的党员找来,发现8个老师中6个党员,一下子底气就上来了,她带着党员老师们在学校里画了党旗,重温入党誓言,既然有她们这些党员在,扶贫的阵地就不会丢,这就是共产党人的坚持。

看完张桂梅老师的事迹,发自内心尊重她,她是个时代的伟人,用孱弱的身体撑起了一个共产党员的承诺。我深切的被她这样的一个智者和仁者所显现出来的精神魅力所感染。张桂梅老师不是制造出来的英雄,她那么朴实无华,用一个女人无私的奉献悄然书写着英雄的概念,这些英雄就真实的生活在我们的身边。

在社会主义的今天,在现代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张桂梅老师的事迹值得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学习,学习张老师发自内心的无私,我们的教育事业太需要更多像她这样的老师,纯粹无私,不忘初心。我们学习张桂梅,就是要学习她处处以共产党员的先进标准要求自己,为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淡泊名利、无怨无悔;学习她的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为教书育人恪尽职守、呕心沥血的精神;学习她崇高师德,治学严谨的锲而不舍;学习她珍爱生命,坚韧不拔的顽强,为战胜病魔不屈不挠,要将自己的一切奉献给山区的女孩们,她是当之无愧的时代楷模。

有人说,张桂梅除了一副瘦弱的身躯是自己的,没有家、没有亲人、没有孩子。她却笑着说:“不,我是一名党员,我有一颗火热的心,这颗心里面有党,有人民,有学校,有国家,有千千万万的孩子,我什么都有!”她用一生践行大爱无疆,坚守着自己的信仰,把自己奉献给党和人民,这正是我们要敬仰的时代楷模!

最新军人楷模事迹心得体会和感想(通用19篇)篇四

学校是建起来了,但如何留住孩子却成了难题。为留住这些学生,家访成了张桂梅最重要的工作。有些学生的家,路太难走,连车都租不到,只能徒步前行。一个假期甚至两个假期,即便马不停蹄,张桂梅也只能走完一届学生的家。尽管如此,她依然坚持,“无论如何,我一定要亲自到每一个学生的家里去看看。”

一次家访,到山下,师傅告诉张桂梅,车上不去了。但学生的家在山顶上,仅有一条不超过半米的山路,路的一边是万丈悬崖。如果走路的话需要6个小时,为了节省时间,张桂梅搭乘乡政府工作人员的摩托车上山。“当时坐在车上,我都不敢低头,摩托车稍微歪一点,就会跌入悬崖粉身碎骨。”想起当时的场景,张桂梅至今心有余悸。学生下山来接她,在半山相遇时,张桂梅第一句话就问她,“你为什么要回这儿来啊?你怎么还想老回这儿啊?这地方你怎么回来的啊?”女孩低着头淡淡地说,“老师,我不回来,我上哪儿去啊?”张桂梅无言以对。这样的家访已持续11年,覆盖学生1345名,行程近11万公里,哪怕摔断过肋骨、迷过路、发过高烧、旧病复发晕倒在路_....正是这一次次的家访,更加坚定张桂梅将女子高中继续发展下去的信念。她不希望山里的孩子因为没能接受教育,在不到15岁的年纪就结婚生子,然后将缺失文化带来的无知和贫困又一代代传下......

她孜孜以求!

作为党支部书记、校长,张桂梅总是孜孜以求,每件事都亲力亲为。2008年,女子高中建校时只有3个班94名学生,张桂梅喊孩子们起床上课都比较方便。第二年扩招了5个班,班级数由此增加到8个,日常工作量增加不少。尤其是每天早上打扫学校卫生,逐间宿合喊学生起床,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于是,张桂梅就有了她的小喇叭。每天早上,小喇叭就会准时响起:“姑娘们,起床读书啦。”从起床到出操,再到课间休息,以及晚上睡觉前,小喇叭一直回响在校园里。学生们说,听到小喇叭的声音,心里特别踏实,如果张桂梅出差或出去开会了,一天听不到小喇叭声音就觉得像缺少一种什么东西,甚至心里都会有不安的感觉。张桂梅说:“我要用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们知道,我一直就在学生的身边守护着她们,一直和她们在一起。”

听的歌谣,有时讲述一个自编的故事,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就这样被调动了起来,慢慢地成绩也上来了。天道酬勤,张桂梅付出的心血得到了最欣慰的回报。11年来,女子高中已经毕业1645名学生,连续9年高考综合上线率保持100%。2019年,毕业学生118名,109人上了本科线,9人上了专科线。但与此同时,张桂梅的身体每况愈下,肺纤维化、肺气肿等疾病日益严重,医生说她的生命可能不会超过2年了,但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张桂梅总是笑着说:“感谢每天清晨能够醒来,又能看到新的阳光!”

最新军人楷模事迹心得体会和感想(通用19篇)篇五

刘永坦,男,汉族,1936年12月生,江苏南京人,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雷达与信号处理技术专家、我国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理论和技术奠基人。他胸怀祖国、服务人民,始终致力于我国对海远程预警技术研究和装备发展,为祖国筑牢“海防长城”;他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率先在国内开展新体制雷达研究,带领团队成功建成了我国首部具有全天时、全天候、远距离探测功能的对海新体制雷达;他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坚守学术道德和科研伦理,甘为人梯、奖掖后学,把为学、为事、为人统一起来,培养了一大批科技领军人才。荣获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9年被评为“最美奋斗者”,2021年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入选“3个100杰出人物”。

刘永坦院士扎根龙江60载,一生只做一件事,一辈子推动国家对海探测领域前瞻布局,带出了一支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雷达铁军”,铸就了捍卫国家领土主权的海防重器,使我国成为了世界上极少数拥有新体制远距离雷达这一核心技术的国家,为我国建设海洋强国作出了卓著贡献。这位皓首雄心的老党员,用一个甲子的无悔坚守,向深爱的党、祖国和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彰显了深厚的龙江情怀和家国精神。

最新军人楷模事迹心得体会和感想(通用19篇)篇六

每次学习刘永坦院士的事迹都感触颇深。他说,刘永坦院士既是成就卓著的雷达技术帅才,同时又是善于教书育人的优秀教师,四十年如一日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用心凝聚了一支专注海防科技创新的“雷达铁军”,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科技英才,耄耋之年仍奔波在教学、科研一线,继续为筑起“海防长城”贡献力量。他是共和国的战士,也是共和国的骄傲,无愧于“时代楷模”称号。从刘永坦院士身上,我们学到了艰苦奋斗精神和“筑就海防”的家国情怀。作为一线教师和基层党支部书记,一定要传承好刘永坦院士的艰苦奋斗、家国情怀精神,以时代楷模为榜样,为威海校区的发展贡献力量。

深圳校区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执行院长张钦宇表示,刘永坦院士是时代楷模,也是哈工大全体师生的优秀楷模。坦先生从来到哈工大起,就立志在我国对海观测技术上做出突破,正是坚守着这样的初心,他带领团队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在科研一线,不计名利地刻苦钻研,最后做出世界领先的研究成果。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坦先生一直是我们在教书育人与科学研究工作中的榜样与灯塔,站在深圳这片创新热土,我们将接好他的接力棒,积极传承他这份许党报国、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为引领,培育更多杰出人才、打造更多国之重器,为哈工大新百年卓越之路、为深圳“双区”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最新军人楷模事迹心得体会和感想(通用19篇)篇七

哈工大电信学院电子工程系级硕士研究生于川淼认真观看了央视“时代楷模”发布仪式,深刻感悟了刘永坦院士深怀爱国之心、砥砺报国之志的科学家精神,进一步坚定了将来以所学专业知识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决心。他说:“刘永坦院士带领团队四十年磨一剑,为祖国海防装上‘千里眼’,早已将个人选择与党的需要、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在他身上体现的这种浓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使命感,以及对科研的认真严谨精神深深激励着每个人。作为新百年的哈工大学子,我将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珍惜大好的学习时光,努力练就过硬本领,以奋斗放飞青春梦想,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

经济与管理学院级本科生曲佳璐刚入学时就听说了刘永坦院士的事迹,并通过学校组织的报告会了解了刘永坦院士的先进事迹。刚刚通过哈工大第二十届研究生支教团面试的她,明年夏天将踏上为期一年的支教之旅。

“我一直在想,是什么样的动力,能让刘永坦先生栉风沐雨地坚守在雷达试验站?学习完坦先生的事迹后,我得到了答案——党和国家的需要便是他前行的动力。”曲佳璐说,作为一名党员,她将会把自身发展同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最新军人楷模事迹心得体会和感想(通用19篇)篇八

肖文儒至今难以释怀,多年前大同某煤矿发生火灾事故,一开始还可以通过电话联系上井下被困人员,但由于当时技术手段落后,被困人员最终全部遇难。

“当时我就想,一定要不惜一切代价,把人救出来。”他说。

今年1月,山东栖霞笏山金矿发生“1·10”重大爆炸事故,被困人员位于井下约600米的位置,救援深度较为罕见。由于地质情况复杂,不仅钻孔工作难度极高,井下涌水量也很大,形成“前有围堵后有追兵”之势。

4个钻孔“多管齐下”,相继遇到问题。肖文儒当机立断:提前增调国家矿山应急救援大地特勘队带一台高性能钻机前来增援!

这时,救援希望最大的3号钻在钻至井下521米处时,距井底目标偏移已达7.4米。

一子落而满盘活,新增救援团队及时对发生偏移的3号钻孔进行纠偏透巷。仅用4天,这条“生命通道”提前打通!

一刻不停,在部署打通4号钻孔中,肖文儒建议“先堵水再透巷”,确保了这条生命维护和监测通道始终畅通。后来证明,这个方案让转至4号钻孔下方的被困人员生存环境大大改善,赢得了宝贵的抢救时间。

最终,11名被困人员获救,这次事故救援也被业内誉为“教科书式的经典案例”。

临场应变、力挽狂澜,靠的是废寝忘食的研究思考、通宵达旦的实战训练。38年来,肖文儒不管岗位、身份如何变化,他一直冲锋在救援最前线,成长为我国矿山救援的权威专家。

“加强瓦斯实时监测!”2017年秋,辽宁阜新万达煤矿发生透水事故。肖文儒在井下现场连续工作11个小时,当作业现场瓦斯浓度达到3.5%并继续上升时,他立刻组织调整通风系统,将作业现场瓦斯浓度控制在安全范围,最终,83名被困矿工全部获救。

举棋若定,落子无悔,在一次次的生死淬炼和刀锋行走中,肖文儒成了全国应急救援系统的“老兵”。

从推广正压氧气呼吸器、高压排水软管等装备的广泛应用,到加快救援应急通信、矿用石膏等技术的高速发展;从组织起草矿山救护规程和救援条例,到“传帮带”各类现场处置和技术装备的经验……肖文儒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倡导“科学精神和热血担当缺一不可”。

他的手机上,存满了全国矿山救援大队大队长和总工的电话号码,一有机会,他就深入基层救援单位,推广矿山救援的新知识新办法,服务于城市救援与综合救援。

“运用新方法新技术,老肖为应急救援加上了多重保险。”应急管理部矿山救援中心综合处二级调研员、副处长欧阳奇说:“他不仅是主心骨,更是指路灯。”

肖文儒是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副主任兼总工程师,从业38年,他参与700多起事故救援,助力救出1000多名被困人员,用英勇无畏和专业细致守护生命。

今年1月初,山东栖霞五彩龙金矿发生爆炸,矿工被困600米深井下。肖文儒随应急管理部工作组第一时间赶往现场。

救生孔提前两天被打通,井下传回了敲击声。

历时14个昼夜,肖文儒超前预判,沉着指挥,11名矿工安全获救。

井下救援险象环生,从业38年,每一次肖文儒都冲锋在前。

2010年,山西王家岭煤矿发生特大透水事故,肖文儒5次下井勘察,成功救出115名被困矿工。

2017年,辽宁万达煤矿发生透水事故,肖文儒驻守井下11个小时指挥救援,被困83人全部获救。

肖文儒不断总结实战经验,参与编写了10万多字的各项救援手册,组织培训了91支国家救援队伍,推动中国矿山救援水平达到了世界一流。

在山东栖霞笏山金矿爆炸事故中,历经14天救援后,山东栖霞笏山金矿爆炸事故救援现场传来消息:当天新发现的1名被困人员和此前有联络的10名幸存被困人员悉数升井,比预期大大提前。

对于这次营救,救援通道何以突然提前打通?如何新发现一名被困者?下一步计划是什么?在救援现场,记者采访了应急管理部矿山救援中心总工程师肖文儒。肖文儒作为应急管理部工作组成员,全程参与了此次救援。在此之前,他已经参加过700多起矿山事故救援,累计营救一千多名被困人员。

生命救援通道何以突然提前打通?

回风井是井下被困人员实现升井的最可行通道。应急救援指挥部有关负责人近日表示,爆炸事故发生后,井筒被严重堵塞,虽然改进了清障方法,但打通需要至少15天。

那么,发生了什么,让这条生命救援通道得以突然提前打通?

肖文儒说,此前预计堵塞物厚度约为100米,主要依据是,在距离井口400多米处的“二中段”位置处有一个“井”字架,担心堵塞物大量淤积在这个“井字架”之上。最近清障方法改进后,清障速度大大提升,几天之内向下清理了18米至368米位置。在此位置发现,是附近几根钢管倾斜支撑着上面的堵塞物,而非预期中的“二中段”“井”字架,且在倾斜钢管下方几乎没有堵塞。如此,清理难度就大大降低,救援人员很快完成了清理,打通了这条生命救援通道。实际上,事故救援情况瞬息万变,充满了不确定性。

何以新发现一名被困者?

肖文儒说,在发现井筒堵塞实际情况后,我们要求救援人员一边清理淤积物打通升井通路,一边注意在沿途搜索失联人员。在下至“四中段”时,就发现了这位被困工人。他被困这么久依然能活下来,与以下两方面因素有关,一是“四中段”地面有积水可供饮用,二是虽然救援人员此前没有联络上他,但贯通的多个钻孔有助于为井下带来新鲜空气。

下一步搜救计划是什么?

24日15时18分许,随着最后一批2名被困人员升井,井下已发现的11名幸存人员全部升井。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救援结束。

肖文儒说,虽然11名已发现的幸存人员全部升井,但依然有被困人员处于失联状态。对此,矿山救护队员已经下井展开搜救,在确保不发生次生灾害的前提下在井下全力搜索。当前搜救面临的困难是,一方面“六中段”已经有积水,井下救援人员需要蹚水作业;另一方面,井下空气并不是很好,救援人员需要穿戴相关自救设备执行任务。

“只要有被困人员没找到,我们就‘逢巷必入’;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尽百倍努力。”肖文儒说。

这次营救到底有多难?

对于这次救援,不少人评价是生命的奇迹、救援的奇迹。那么,这次救援到底有多难?

肖文儒说,这是国内难度最大的矿山救援案例之一,可谓“前有围堵后有追兵”。一方面,被困人员处于井下约600米的位置,救援深度较为罕见,同时现场地质情况颇为复杂,钻孔救援难度极高;另一方面,井下涌水也威胁着被困工人的生存环境。

肖文儒说:“我们是做最坏的打算,争取最好的结果。”

最新军人楷模事迹心得体会和感想(通用19篇)篇九

分配到大同矿务局矿山救护大队。

当时的煤矿井下生产条件艰苦,

大小事故时有发生,

在一次又一次的战斗之后,

年轻的肖文儒真真切切地认识到了。

矿山救援实战的残酷。

有一次,一个煤矿采空区着火,

肖文儒带领队员们。

冒着接近人体极限的高温打密闭墙,

他们披着稻草编织的袋子,

从头到脚全部用水浇透,

抱着砖头来来回回数十趟往火里冲。

眼前是火海,

衣服上却裹着冰水,

肖文儒真正体会到了。

冰火淬炼的滋味……。

1987年11月30日,

一个煤矿发生火灾,井下热浪翻滚,

在黑暗的巷道中,

队友因为走错了方向,

不幸牺牲在了井下……。

这是肖文儒第一次直面死亡,

牺牲的队友是他亲密无间的战友,

他们在同一间办公室工作,

每天朝夕相处。

战友的牺牲,

给他的内心留下了阴影,

然而,短短一年后,

还未从战友牺牲的阴霾中走出的肖文儒。

又遭遇了丧亲之痛——。

身为刑警的四哥,

因公牺牲,年仅29岁。

母亲坚决反对他继续从事这个。

“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职业。

肖文儒也第一次对是否。

继续坚持这份职业产生了动摇。

“怕,怎么会不怕。

经常做梦梦见自己。

在救援现场突然坠落……”

可就在他迷茫之际,

一位八十岁老太太的一句话点醒了他。

1990年,原大同矿务局雁崖矿。

突发井下中央变电站着火事故。

肖文儒立即带领队员深入井下救援,

他们穿过有毒有害气体,

成功将被困人员救出。

成功升井后,

有一个老太太见人就问:

哪个是肖队长?

当老太太找到肖文儒时,

立马要给他下跪,

老人哭着对他说:

是你救出了我的儿子!

那时的肖文儒还不到30岁,

那一声谢谢顿时让他悟透了。

救援工作的意义,

“如果大家都不干,

那井下被困的那些人怎么办?

那些人背后的家人怎么办?

但总要有人站出来,扛下去!”

逆向而行,向险而奔!

然而,当肖文儒的内心愈发坚定。

他就愈发深刻地认识到:

如果没有科学的救援技术、

不仅救不了受困者,

连队友们都将被置于危险之中!

最新军人楷模事迹心得体会和感想(通用19篇)篇十

认真观看了央视“时代楷模”发布仪式,深刻感悟了刘永坦院士深怀爱国之心、砥砺报国之志的科学家精神,进一步坚定了将来以所学专业知识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决心。

他说,刘永坦院士带领团队四十年磨一剑,为祖国海防装上“千里眼”,早已将个人选择与党的需要、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在他身上体现的这种浓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使命感,以及对科研的认真严谨精神深深激励着每个人。作为新百年的哈工大学子,我将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珍惜大好的学习时光,努力练就过硬本领,以奋斗放飞青春梦想,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

入学时就听说了刘永坦院士的名字,并通过学校组织的报告会了解了刘永坦院士的先进事迹。刚刚通过哈工大第二十届研究生支教团面试的她,明年夏天将踏上为期一年的支教之旅。

她说,我一直在想,是什么样的动力,能让坦先生栉风沐雨地坚守在雷达试验站?学习完坦先生的事迹后,我得到了答案——党和国家的需要便是他前行的动力。坦先生在党和国家的培养下长大,长大后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奉献一生。作为一名党员,我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为引领,主动将自身发展同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最新军人楷模事迹心得体会和感想(通用19篇)篇十一

相信每个人看到杜富国后,都能被他大无畏的精神所感动,崇敬与心疼一并涌上心头。,杜富国年仅27岁,在一次扫雷任务中,为保护战友,失去了双手和双眼,杜富国身上充满着榜样的特质,蕴含着榜样的力量,下面就是学习杜富国先进事迹。

心得体会。

“扫雷英雄杜富国”就是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来诠释什么叫“舍生取义”,他在关键时刻对战友轻轻说了一句:“你退后,让我来,离我远点”!

随后,爆炸冲击波和大部分弹片冲向了他,他失却了仰望星空的双眼,失去了匍匐前行的双手。他用自己的身体扫除了黑暗,给我们留下了光明。

面对危险的时候,我不信他的心里是不害怕的。他是尽管害怕,仍能迎难而上。就如他现在,正坚强面对失去双手的现实。他躺在病床上,蒙着双眼,试图保持良好心态,偶尔还会开一两句玩笑。

一个伟大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中华民族就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民族。杜富国的意志是钢的、是坚强的,他把热血洒在了那一片平静的土地,他把青春奉献给那一生执著的信仰!杜富国用实际行动向我们展示了军人的初心和立志当高远的先进做法,他也身体力行努力实践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优秀作风。

“你退后,让我来”这是多么大无私,为了战友的安全宁愿牺牲自己,保全他人,现在的社会就是需要这样的人,为了大家不为小家的做法。

他用惊天一挡书写了“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的铁血荣光。

杜富国今年27岁,是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人,20xx年12月入伍,20xx年他主动申请参加中越边境扫雷作战行动,义无反顾地踏上了“为人民扫雷,为军旗增辉”的新征程。到云南扫雷大队扫雷四队后,由于出色的表现,杜富国成为首批入党的同志。

入伍8年以来,杜富国先后获嘉奖2次,被表彰为“优秀士兵”、“优秀士官”各一次。扫雷作业展开以来,他进出雷场千余次,累计作业300余天,搬运扫雷爆破筒15余吨,在4号洞、265号界碑、马嘿、老山等14个雷场累计排除地雷和爆炸物2400余枚(件),处置各类险情20多起。

云南扫雷大队扫雷四队分队长张波:到扫雷场上,杜富国同志可以用一句话来总结,他非常英勇善战,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作为队里的排雷骨干,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在危机四伏的雷场上,在生死考验的关头,他总是把危险留给自己。

云南扫雷大队扫雷四队扫雷战士许猛:他自己对技能的掌握比较熟练,他有这个底气去完成作业,他也是为了把危险留给自己,把安全留给别人,因为在排除爆炸物的时候都比较危险,他宁肯自己去做这个危险的事情,然后战友往后面让一让,他不光跟班长抢着干,他还跟班里面老同志抢着干,他也跟比他年轻的同志抢着干,他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扫雷战士艾岩从进入扫雷四队起,就跟着杜富国同组作业,一起出生入死。每一次进出雷场,杜富国都把艾岩护在身后。

云南扫雷大队扫雷四队扫雷战士艾岩:都是他带我走进雷场,走出雷场,手把手的教,在我心里他就像亲兄弟,因为他帮助了我很多,教会了我很多,排雷方法,排雷技能,排雷技巧。如果没有他,也许我今天不会这么勇敢的站在这里排雷。

由于艾岩到扫雷四队较晚,和杜富国他们相比,在排雷方面是“新手”,同组作业时,杜富国对艾岩说得最多的话就是“离我远点,退后,退几步”。

云南扫雷大队扫雷四队扫雷战士艾岩:在我平时的排雷中,不管发现任何爆炸物,包括只是一颗小小的仪器,他都不会让我去,因为毕竟我和他们比起来我只是一个新手,他的想法就是出于保护身边的战友,宁愿自己去冒这个风险,不情愿自己身边的战友去冒这个险。对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就是离我远点,退后,退几步。每次都是这样,这几句反复在我的脑海里面出现。

云南扫雷大队扫雷四队分队长张波:反正发现了比较危险的东西,他都会让艾岩往后面退,杜富国说我是党员,我来排除这个东西。他觉得有这份责任,有这份担当。

虽然杜富国英勇负伤,但是这并没有挫伤扫雷官兵们的士气,他们将继续发扬杜富国不怕苦、不怕死、勇于担当的精神,完成扫雷任务,还边境人民一片安居乐业的净土。

云南扫雷大队扫雷四队扫雷战士艾岩:对我来说,我现在最想的就是赶紧把这块雷扫完,赶紧把这些爆炸物销毁,我也不知道用什么方式来报答他,我只能勇敢地去把这个雷场圆满的完成任务,我觉得就是对他最大的回报。

云南扫雷大队扫雷四队扫雷战士张中君:事情已经发生了,但是咱们后期的任务还很艰巨,还很重,还需要再次踏上这个雷场,再次经过他负伤的地方。去面对地雷,炮弹爆炸物,反而更激发大家的斗志,都想要接过他手中的接力棒,把他未完成的这块区域安全圆满的完成好。

雷场犹如战场,扫雷战士们用他们的双手和血肉之躯,换来了一方安全的土地,换来了我们习以为常的静好岁月。

杜富国——又一个英雄的故事在云岭大地、军营内外被人们争相传颂。

面对险象环生、突如其来的险情,是把危险留给自己,还是考虑自身安全。杜富国,这名90后战士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前者,为了保护战友,不幸英勇负伤,失去了双手、双眼。杜富国的选择,令人感概,发人深思,催人奋进。

人生总是面临诸多选择。选择需要志向。习近平总书记讲,“一个人可以有很多志向,但人生最重要的志向应该同祖国和人民联系在一起,这是人们各种具体志向的底盘,也是人生的脊梁”。

入伍以来,杜富国始终把忠诚和信仰镌刻在灵魂深处,把使命和责任矗立在南陲边疆,把青春和热血挥洒在扫雷战场,不怕艰难困苦,不畏伤残牺牲,不计个人得失,任务面前、关键时刻、危急关头,用一次次“让我来”的铁血担当,诠释了当代革命战士坚决听党指挥、勇于献身使命的铮铮誓言,彰显了在习近平强军思想哺育下新时代青年官兵投身强军、建功时代的自信自觉,展示了新一代革命军人为祖国为人民敢于牺牲、乐于奉献的时代风采。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杜富国面对这牺牲的危险,挺身而出、英勇无惧,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党忠诚、恪尽职守、不怕牺牲的优秀品格,用宝贵生命践行了“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誓言,杜富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忠实践行者,是用生命践行入党誓言、用奋斗书写时代篇章的光辉榜样。

最近一段时间,看到了杜富国的光荣事迹,让我想到了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孟子曾说过:“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扫雷英雄杜富国”就是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来诠释什么叫“舍生取义”,他在关键时刻对战友轻轻说了一句:“你退后,让我来,离我远点”!随后,爆炸冲击波和大部分弹片冲向了他,他失却了仰望星空的双眼,失去了匍匐前行的双手。他用自己的身体扫除了黑暗,给我们留下了光明。

面对危险的时候,我不信他的心里是不害怕的。他是尽管害怕,仍能迎难而上。就如他现在,正坚强面对失去双手的现实。他躺在病床上,蒙着双眼,试图保持良好心态,偶尔还会开一两句玩笑。

一个伟大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中华民族就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民族。杜富国的意志是钢的、是坚强的,他把热血洒在了那一片平静的土地,他把青春奉献给那一生执著的信仰!杜富国用实际行动向我们展示了军人的初心和立志当高远的先进做法,他也身体力行努力实践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优秀作风。

共产党人的初心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科技工作者的初心是为创新事业找突破,为中国经济添动力;青年学子的初心是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为成就自己而努力。每个人均有自己的初心,应该坚守自己的初心并身体力行。

杜富国,你是好样儿的,你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和楷模。你虽然失去了双眼和双手,但请让我们来做你的眼睛和拐杖,让我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勤奋守纪,恪己奉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新年伊始,在病床上,杜富国拿起麻栗坡人民送来的收音机,聆听着习主席新年开训令。他说:“部队闻令而动,掀起了实战化训练热潮。我也要刻苦训练,争取早日康复,做更多对党对人民有益的事,不辜负部队的培养、人民的关爱。”

“工作总要有人干,我多干一点,大伙就少累一点”

“富国话少、腼腆,却有一副热心肠。”遵义的乡亲们都这么说。

提起受伤的大侄子,姑姑杜静忍不住泪往下流:“富国在几兄妹中是老大,在家的时候什么活都带头干。”

童年时代,杜富国的父母在外务工,家里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苦熬不是办法,苦干才有希望。他从小担起家庭重任,背着弟弟妹妹放牛、砍柴、干农活。四邻八舍人见人夸。

雷场上,他把自己的干粮分给饭量大的战友,分给山里的困难群众;。

战友有困难,他时常拿出300、500元乃至上万元支援;。

在驻地,他常常帮助乡亲铺路坑、搬物资、修水电。

战友问他:“天天忙个不停,你就不知道累吗?”他说:“工作总要有人干,我多干一点,大伙就少累一点。”

二班战士詹程说,富国总是闲不住、忙不完,也从不嫌麻烦。

有一天,从雷场回来,大家很疲惫,大多在休息娱乐,杜富国的“休闲方式”则是到处转,看看水龙头是否漏水、澡堂的灯泡亮不亮、椅子腿是不是松了。

在雷场,杜富国干的活也总是最多,背的装备总是最沉。他总是歇不下来,大家把他誉为“小马达”。

马嘿雷场山高坡陡、荆棘密布,来回有6公里山路,扫雷兵要背负爆破筒一步一步往山上挪。

一个弹药箱重27.5公斤,每次杜富国都要争着扛两箱,有时候还后面背两箱,前面再抱一箱。

他的肩膀被背带勒出一道道血印,脚底也磨出了血泡。

战友心疼他:“少扛点,时间长了,铁打的身体也吃不消。”杜富国笑道:“没得事,我身体好。”

20xx年9月2日,驻地猛硐乡发生百年不遇的泥石流灾害,扫雷队凌晨出动救灾。看到十几名学生被困在二楼,杜富国第一个攀上一辆冲翻的皮卡车,借势爬上二楼阳台,将学生逐个抱下。

在敬老院,暴涨的河流将19名老人困在对岸。杜富国又是第一个拉着绳子,跳进河中蹚路。而后,他和战友站在河中组成人墙,将老人逐个背回。

从河里出来,杜富国的腿被洪水中的杂物撞得淤青。面对战友的关心,他说:“这是咱当兵的本分。”

“我会为自己加油,给大家带来更多阳光和正能量”

“飞飞,坚强点。”杜富国清醒后,这是父亲杜俊对他说的第一句话。“爸,我没事,放心。”杜富国的声音很虚弱,却平静。

杜俊没想到,伤情如此重的儿子还会安慰他宽心。在杜俊印象中,儿子负伤后,无论是手术还是换药清创,从来没叫过一声疼。他宁愿把泪水流在心里。

20xx年10月21日凌晨,病床上的杜富国疼得难以入眠,他抬起双臂想要触摸伤口,可是少了一截的断臂总是碰不到一起。

“我的手是不是没了?”杜富国问陪护他的分队长张波。张波支支吾吾地说:“可能是绷带绑得太紧,所以没知觉。”黑暗中,杜富国没再问,一夜辗转。

张波赶紧给大队领导和医生发了信息:“富国情绪激动,应该是察觉到自己双手没了”。

翌日一早,大队长陈安游、政委周文春和医院领导商量,决定先告知杜富国失去双手的消息。

“富国,加重手榴弹近距离爆炸,为了保命,手没保住。”“希望你坚强,你是我们扫雷大队的英雄,也是人民的英雄。”

听了陈安游和周文春的话,杜富国语气平静:“首长,请放心,我一定会坚强。”

“隐瞒真实伤情越久,越不利于治疗。”按照主治医生陈雪松的意见,大队随后决定告知杜富国全部伤情。20xx年11月17日,病房再次站满了人。领导、战友、家人、护士都来了,还特意请来了心理干预专家。

“富国,爆炸太剧烈,手没保住,两个眼睛也没保住。”病房里静得让人窒息。

几秒钟的沉默后,杜富国微微颤抖地说:“我知道了,您放心,请大家给我点时间。”

心理医生蹲在旁边观察杜富国的表情,酝酿着几套心理干预方案,最终一套也没用上。

他的乐观让人感动。杜富国的脸部、四肢、胸腹等处严重炸伤,身上瘢痕累累。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医生嘱咐他:“只要忍得住,别脱压力衣。”杜富国穿上压力衣,浑身绷得像弹簧,除上药、洗澡、换衣外,每天23小时不脱,不喊一声苦,还打趣称自己成了“蜘蛛侠”。

他的坚强令人动容。当被问到未来如何面对新的人生时,他说:“我想学播音,讲一口很好的普通话,以后把扫雷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我会为自己加油,给大家带来更多阳光和正能量。”

眼睛失去光明,心里升起太阳。在病房的每一天,他都会练习播音技能。除了医院制定的康复训练,杜富国每天也会坚持收听广播、练习写字、学唱歌曲,并让妻子和战友为自己读报。

“富国啊富国,你可知道在康复的路上,还有好长好长的路要走。”护士余翔默默地在心中为他祈祷。

西南医院康复中心主任刘宏亮说:“对杜富国的康复治疗,请了国内外的顶尖专家,用了医院的最好设备,组成了最强的医护团队。我们要向英雄表达崇高的敬意。”

现在,杜富国的伤情日渐好转。生日那天,他给医护人员唱了一首歌——《壮志豪情在我胸》,以感谢大家对他的帮助。豪迈的歌声在病房久久回荡。

病房的阳台上摆满了鲜花,其中一束鲜花上插着一张卡片,上面写道:“向日葵说,只要你朝着阳光努力向上,生活便会因此而美好!”

4

页,当前第。

2

1

2

3

4

最新军人楷模事迹心得体会和感想(通用19篇)篇十二

精忠报国,习武强国是武术少年的梦想。整齐划一的动作,英姿飒爽的姿态,怀揣梦想的中国少年,为强国梦,努力着!

听障儿童的世界,是无声的世界,他们出生以来,注定与别人不同。梦想的期望,激励着他们前进的步伐,他们能用言语表达,已经是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在美妙的歌声背后,是梦想的支撑,是内心的呐喊,是对世界美好向往的期盼,是表达中国梦的渴望。

小小的少年,家庭的渲染,梦想的力量,努力的练习,灯光的聚焦,纯正的唱腔,韵味醇厚的京剧象征着中国梦,小小少年也怀揣大大梦想,国粹京剧传承经典,少年肩负让中国走向世界的使命。

许多少年,肩负生活重担,小小肩头,扛起家庭责任,他们风雨中前行,品学兼优,乐观向上,他们是完成中国梦想的栋梁之才。

胸前的红领巾,是少年先锋队的标志,是荣耀,是使命,是富强祖国的责任,10位中国好少年向广大青少年发出倡议:“牢记谆谆教诲,立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从小“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一句句誓言,撞击内心深处,扣响心灵之门。

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怀揣强国梦想,好好学习,乐观向上,执笔为剑,不负昭华!让汗水、拼搏、努力铺垫我少年成长路!

最新军人楷模事迹心得体会和感想(通用19篇)篇十三

在陈立群的鼓舞下,苗乡的学子靠读书改变着命运。这是一位执着的校长对教育公平的践行,也是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的人对教育均衡的呼唤。

“公平”是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长久主题。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教育公平也得到了越来越好的实现,但依然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的基本教育政策,提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要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

面对积弊已久的现状和与东部的巨大反差,陈立群并没有抱怨环境,也没有气馁。他给苗乡教育带来的不仅是发达地区的管理方法、治校举措,更重要的还有治校理念、育人思想,以及作为教育工作者应有的一种情怀、态度和担当。

在陈立群眼中,教育公平是一个个孩子、一个个家庭的出路和未来命运。他的家访足迹踏遍了苗乡的村村寨寨,他的理念很坚定,也很简单,因为每个人都应有求知和发展的权利,每个家庭也都应有依靠教育寻求改变的机会。

“有教无类”是中国人千百年来的教育理想。守护教育公平,我们不仅需要表彰楷模,更要建立完善的体系和制度保障,让像陈立群一样,有情怀、经验、理想的教育工作者没有后顾之忧,无怨无悔投身教育事业,改变更多学子的命运和家庭的未来。

最新军人楷模事迹心得体会和感想(通用19篇)篇十四

“儿去贵州,不为功利,不求功德,只为心愿。”决定到1400公里之外的台江支教,陈立群与年已九旬的母亲告别时这样说。

曾任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学军中学校长、头顶“全国名校长”光环的陈立群从坚守30余年的岗位上退休。当时国内多家民办中学向他伸出“橄榄枝”年薪都在200万元以上但他都一一婉拒了。当年8月一次校长培训的机缘他应中组部台江扶贫工作组和台江县委县政府之邀毅然来到千里之外的苗山深处任台江县民族中学校长。当问及有何条件和要求时他开出的唯一“条件”是:分文不取扶贫支教。

“在浙江,这些情况不太可能出现。”初到苗岭深处,陈立群还没能适应当地饮食的辣味,学校落后的基础设施条件和怠惰的教风学风也让他频频“皱眉”:食堂设施老旧破损,住宿条件简陋脏乱;听语文课,一位老师讲了一刻钟,才回过神来“讲错了”;一位数学老师上课只凭“信马由缰”的发挥,根本没有准备教案;上自习课,交头接耳声此起彼伏,沉迷手机、无心学习的学生很常见。

“人类道德的基点是爱心与责任感。”这是陈立群常对师生们说的一句话。作为教育工作者,他认为这是最基本的职业素养和要求,而这也成为他开始“铁腕”治校、改变学校积弊的精神动力。

短短半年后,台江民中的各方面工作均取得实质性突破,教师的精气神、学生的上进心、领导班子的战斗力得到显著提升。

培养骨干唤醒心灵。

“所有的帮扶总是暂时的,所有的支教总是要结束的,关键在于增强贫困地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造血功能。”这是陈立群对支教工作的看法。如何变“输血”为“造血”?一时治校的成效如何长久保持?他把为当地培养骨干教师纳入了计划。

“和凯里一中的老师一起‘同课异构’,让我找到了差距,虽然压力很大,但确实能促使我快速成长。”参与培训后,台江民中的一位老师感受尤深。

在陈立群出资和推动下,台江民中启动《青年教师培养行动计划》,针对不同老师情况提出了“小荷工程”“青蓝工程”“名师工程”培养计划,建立“同样一门课,支教的老师讲一节、本校老师讲一节,互相听课、互相评课、互相学习”的“同课异构”教学方法。

此外,陈立群针对台江民中教师大都毕业于本地院校的实际情况,建立了“走出去”培养制度,三年来,已经派出8批134名教师到杭州重点中学学习。

贵州省教育厅成立“陈立群名校长领航工作室”后他义务授课主动担任台江县初中、小学校长导师并到贵州各地义务作报告、开讲座60余场接受培训的校长、教师超过一万人次为当地培养起一支“不走的”教师队伍。

“教育首先是精神成长,其次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陈立群常常引用德国哲学家、教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这句话,凸显他对“精神教育”的关注。

让山区的孩子从小“立大志”,成为陈立群的另一个计划。

在台江民中教学楼上,镶嵌有三排显眼的大字:“高远的志向、高昂的志气、高雅的志趣”,这就是陈立群倡导的“三志”教育,他希望这些能成为“引领、陪伴孩子一生的精神武装”。

在陈立群的推动下,台江民中开展了相应的系列励志活动,通过班会、成人仪式、升旗、演讲等,强化激发师生们对“志”的理解和思考。

如今,台江民中的师生多了一个“12·9励志节”,每年这天,学生们都会在校园里种一棵“志向树”,写下自己的志向。一名学生写下:“生命中总有不期而遇的温暖和生生不息的希望,您像天上的星星,我可以循着光亮的方向,一直向前。”

最新军人楷模事迹心得体会和感想(通用19篇)篇十五

从教近40年,担任中学校长34年,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致力于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乐教善教、思维创新、不忘初心、扎根学校、支教助学……翻看陈立群老师的履历,一位心中装满学生装满教育事业的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生动形象,鲜活地呈现在眼前。

刚上小学的时候,我们就知道,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就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从小听得最多的歌曲也是那首《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百听不厌。也曾在心中和作文中,多次下定决心长大后要做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后来上初中高中大学,小时候的理想最终没成实现,而是做了一名文艺工作者。但对老师的崇敬和向往之心,一直不减。每每看到讲述老师故事和展现教师风采的电影,比如外国影片《音乐之声》《放牛班的春天》《心灵捕手》《叫我第一名》《舞出我人生》等,总是跟随着剧情和人物心潮澎湃,激动不已。国内佳片《一个都不能少》《美丽的大脚》《云上学堂》,还有最近广受好评的《老师﹒好》等,也从不同角度展现了我国教育工作者们的先进事迹和别样人生,每每看来,总是感觉获益良多,受益匪浅。

至此教师节之际,向全国教育工作者们献上崇高的敬意,向你们道一声:老师好!祝你们节日快乐!

最新军人楷模事迹心得体会和感想(通用19篇)篇十六

陈立群是一名来自杭州的名校长,当了33年的校长退休后,面对民办中学开出的百万年薪,他选择不要一分钱,来到位于贵州省的国家级贫困县支教,在那里继续他一生的教育事业,帮助更多的苗族孩子走出大山。

新学期伊始,台江县民族中学校长陈立群就抓紧时间走村串寨,及时摸清高一新生中贫困生的家庭情况,提供必要的鼓励和帮助。

贵州省黔东南州台江县,是国家级贫困县,98%以上的人口是苗族。台江县民族中学是县里唯一的一所普通高中。过去,学生的高考成绩一直在黔东南州的各县中垫底。20,在中组部台江工作组的推荐下,从杭州一所重点中学退休的陈立群,来到台江民族中学担任校长。

要改变,第一件事就是规范学习习惯,实行全封闭寄宿制管理。可是,3000多名学生只有一口锅。在陈立群的努力下,短短一个月之内,就变成了三个食堂六口锅。学生从过去一半住校到现在全部住校,实现了统一的寄宿制管理。

今年的高一新生毛进行同学因为交通事故导致右腿严重骨折,了解到他因为家庭贫困没钱手术时,陈立群校长到医院给他垫付了医药费,又帮他筹齐了2万多元的手术费。

解决了学生的后顾之忧,下一步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教育名师,陈立群亲自指导教师们做教案,进行业务交流。同时,还把他们送到杭州名校跟班学习。除了制定新的教师考核管理制度,陈立群还拿出自己的国务院特殊津贴和杭州市杰出人才奖金,建立了二十万元的奖教基金,用于表彰优秀教师。

今年高考,台江县民族中学包揽了全县文理科第一名,8名学生首次突破了学校十多年来没人考过600分的历史,901人参加高考,二本以上上线人数达450人。

在支教结束前,陈立群希望培养当地的造血功能。除了管好一所学校,他开始培训全县、全州的校长和教师。如今,62岁的他已经到黔东南州的14个国家级贫困县做了50多场培训报告。

最新军人楷模事迹心得体会和感想(通用19篇)篇十七

2018年12月,37岁的邱军从中国化学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到甘肃省华池县挂职副县长,2021年1月8日因病去世。来到华池后,邱军推广奶牛养殖、沙棘育苗,紧抓技能培训、促进劳务输出……2019年华池县整体脱贫,邱军被评为甘肃省脱贫攻坚帮扶先进个人。2021年2月,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中,邱军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2021年6月,国资委授予邱军2021年“央企楷模”荣誉称号。

“我要珍惜回馈乡亲们的机会”

2018年12月,邱军主动请缨,经过集团选拔,来到华池县,挂职副县长。“我要珍惜回馈乡亲们的机会。”邱军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华池是革命老区,上世纪30年代,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华池县南梁为中心,建立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这里干旱缺水、资源匮乏,直到2019年前还戴着“穷帽子”。“贫穷不该是革命老区的代名词!”邱军曾对同事说。

“邱副县长天麻麻亮出发,夜幕四合才返程。”华池县政府办公室干部魏建飞记得,初来华池,邱军水土不服,嘴唇皲裂、起皮,却工作忙不停。一个多月,邱军走遍了华池县15个乡镇、75个行政村,不仅理清了思路,还学会了当地方言。

几番走访,数次调研,邱军打算在城壕镇发展奶牛养殖。想法一说出,便引来一片质疑。镇上人这样评说,既没养殖经验,也无启动资金,“不切实际,纯属空想。”邱军不争辩,只是埋头干。他引进养殖企业,对接销售市场,打通上下游。“养殖企业与农户签订保底收购协议,群众没了后顾之忧。”华池县扶贫办干部闫育刚说,当年城壕镇养牛户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

2020年,邱军多方筹措资金,在城壕镇新建了一座肉牛养殖场,引进国内龙头企业托管代养,使农民年底能分红,带动了6个村集体增收15万元以上。

最新军人楷模事迹心得体会和感想(通用19篇)篇十八

浙江日报(记者马悦郑文)3年前,原杭州市学军中学校长陈立群,婉拒民办学校两百万元高薪,独自背起行囊,走进贵州省的连绵群山,担任起黔东南州一所普通中学的校长。他开出的唯一条件是“分文不取”。

3年后,陈立群站在了聚光灯下——在全国人民喜迎新中国成立70周年、第35个教师节到来之际,9月9日,中央宣传部在北京向全社会宣传发布陈立群的先进事迹,授予他“时代楷模”称号。

支教的日子里,陈立群做了什么,想着什么,又给当地带了什么变化?日前,记者在北京采访了陈立群,听他讲述这些年的支教点滴,他也想通过《浙江日报》,向家乡人民分享一个个来自大山深处的喜讯。

“教育者最为重要的就是把外在的严格要求转化为学生自发、内驱的强大动力。舍此,便不成其为教育。”

——陈立群《我的教育主张》。

课堂内外。

守住教学生命线。

这两年开学前,贵州省台江县有了一道独特的风景:不少村寨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为考上大学的孩子们开欢送会。孩子的脸上充满自信,家长眼含热泪,街头巷尾都在议论“谁家孩子考取大学了”,每个人都感受着这份以前少有的荣耀。

台江县民族中学全校901名学生参加高考450人考取本科高考增量从全州垫底冲到全州第一;全校885名学生参加高考有561人考取了本科本科成绩完成率达到了183%其中一本线第一次超过100人。

黔东南州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一方主战场,也是杭州对口帮扶的地区;台江县是“天下苗族第一县”,也是国家级贫困县。作为全县唯一的公办高中,台江民中在陈立群来此就任校长之前,教育质量堪忧:每年仅有100多人能上二本线,和只有一名学生考上一本。

“我是从农村出来的,我只有一个想法,我要竭尽所能去帮助那些和我当时所处环境差不多的孩子。”陈立群的支教初衷就是这样简单、真诚——不为名利、只为初心。

抱着这样的心愿,陈立群迅速投入到台江民中的工作中。可没想到,上任第一天,当他走进台江民中食堂,着实被“吓了一跳”:偌大一所学校,只有一个食堂一口锅,师生排着长队半天打不上饭;苍蝇乱飞,卫生状况堪忧,学生的营养根本无法保障。

陈立群的眼光确实与众不同,他先从改善师生生活条件抓起,着手改善食堂环境。不到两个月时间,全校3个年级分3个食堂用餐,单独开设教工食堂。

偏远山区硬件条件不好能够理解,可是,整个学校学习氛围之差,才更让陈立群感到诧异:校园本是安静之地,可是台江民中晚自习时间吵吵嚷嚷,老师不管,学生不学,完全不是一所学校应该有的样子。

陈立群立即实行全封闭管理,所有学生全部住校,手机全部上交,只在周六发还并限当天使用。学生自习时间不允许在教室讨论,每个班每天检查评比,早中晚挨个教室督察。没多久,3000多人、55间闹哄哄的教室,一下子变得有序起来。

“非宁静无以致远,不静下来,怎么能够想得深远呢?”陈立群说。

浮躁止于宁静。新校长的这根缰绳一拉,这些四处撒欢的学生们像是被一记无形的教鞭抽在了心上,立刻进入了紧绷状态,一盘散沙式的学习氛围逐渐改变。

温文尔雅的校长,动起真格来毫不手软。走进课堂的陈立群,开始调研教学质量。这一次他又被教师的不在状态“吓了一跳”。

“一位高三语文老师讲了20多分钟课,才发现自己讲错了。这不是误人子弟嘛!”陈立群当机立断,直接让这位老师“下课”。没过多久,他又将另一名上课没有教案、跟着感觉走的数学老师调离了岗位。

不到一个月时间,两位老师接连被调岗,在台江县教育界迅速传开,大家都被这位铁腕校长雷霆般的整顿魄力震惊了。

“老师们的精神一下子都绷紧了。”台江民中副校长粟高胜说,大家都开始反思自身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式,深刻理解陈立群口中的“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命线”的含义,“大家备课、上课都很积极,教学上变得认真严格、质量有了长足进步。”

短短两个月,陈立群制定了16项管理制度,整顿校风教风,创新教学方法,台江民中经历了让人耳目一新的巨变,这所原本涣散的学校终于回到了正常轨道。

6月7日,是陈立群来到台江民中带出的第一届毕业生高考的日子。两个星期后,当揭开榜单看到成绩的那一刻,所有人都感到欣喜——二本以上上线人数达到了近300人,是以往的3倍。

最新军人楷模事迹心得体会和感想(通用19篇)篇十九

62岁的陈立群出生于浙江农村,也是个放牛娃,因家境困难一度辍学,改革开放后考上大学,人生轨迹得以改写。近40年的从教生涯中,以爱和责任让每一个孩子找到自信和快乐、前途和梦想,是他笃定追寻的目标。也因此,退休后,多家企业开出百万年薪聘请陈立群,都被他婉拒了。

“给我百万,还不如看到一个贫困学生考上大学令我开心。”陈立群说,“我在浙江是‘锦上添花’,在这里却可以‘雪中送炭’。”

在素有“天下苗族第一县”之称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台江民中是唯一的高中,8月,陈立群受邀担任台江民中校长时,全校每年辍学学生100多个,贫困家庭、留守儿童、问题学生占全校人数近一半。

“无论差校、名校,都是帮助学生往最好的方向去努力,激发他们生命能量爆发。给孩子一点光亮,他会还你一片天空。”陈立群说。他默默发誓,要把贫困学生从辍学边缘拉回来,帮助身处困境的孩子找到最好的自己,自信从容地走出校园。

苍蝇飞舞的食堂,教室改造的宿舍,几块木板遮挡的卫生间,还时常断水断电;家长大多外出打工,学校成了“托管所”,抽烟喝酒、打游戏、谈恋爱现象严重,个别老师迟到早退混日子……这是台江民中给陈立群的“第一印象”。

在浙江,每年从学军中学考进北大、清华的学生就有几十个,而在这里,每年二本上线率仅10%,和,全校竟然只有一人考上一本。

有人担心陈立群“晚节不保”,他却没打“退堂鼓”:一拖再拖的食堂、宿舍改造工程立即动工,十几项规定出台,全封闭式管理,早读、晚自习挨个教室检查、评比,严格教师出勤管理,甚至辞退了两名工作不力的高三教师。

一批批教师被送到杭州学习,校内开展师资培养工程,每个年级和教研组开展听课、评课,并和黔东南州名校凯里一中开展同课异构。

“这位浙江校长不是来走过场啊!”“两个月他就把几年管不住的事管住了!”乱哄哄的民中有秩序起来,县城里议论纷纷。

殚精竭虑、呕心沥血的陈立群终将学校带上“逆袭”之路:,台江县打破高考无600分以上“纪录”,8人考过600分,450人考取本科。今年,台江民中561人考取本科,其中一本线第一次超过100人。三年来,台江县高考增量从全州末尾冲到了全州第一,中考尖子生几乎全部留在本地。

陈立群跑遍台江,家访了100多个贫困学生家庭,辍学现象基本消失。他四处做讲座,培训师资逾万人次,支教分文不取,反而资助学生、奖励老师30多万元。其实,他身患疾病,并不富有,也有牵挂,90多岁的老母亲独自在临安老家生活,孙女今年5月出生后,还没见过爷爷。

陈立群原本计划支教一年,把学校管理理顺了就走,但每当看到山里孩子期待的眼神,他就心软了。“学生们感谢我,我说错了,是我要感谢你们,因为是你们丰富了我的人生阅历,提升了我的办学思想,充实了我的精神世界。”陈立群说,“我从不后悔自己的选择,被人需要,是一件幸福的事。”

相关范文推荐

    热门带教老师申请书(案例17篇)

    撰写一份出色的申请书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精心准备,并且进行反复修改。下列申请书概述了一些成功申请者的思路和写作技巧,对你的撰写会有所启发。尊敬的领导:我叫xx,男

    2023年贸易节的心得体会(通用13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积累的宝贵财富,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以下是一些学者们的心得体会,他们在不同领域的研究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见解。

    实用泰隆银行观摩心得(模板16篇)

    银行是经济活动中的信用中介,通过信贷和融资支持实现经济的增长和企业的发展。银行是指专门经营存款、贷款和支付结算等金融活动的金融机构,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

    优秀聆听教师报告心得体会(模板16篇)

    通过分析教师心得体会,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以下是一些教师心得体会的分享,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教育教学的思考和启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常

    优秀法院申请最低生活保障申请书(通用23篇)

    对于求职者来说,一封精心准备的申请信可以让雇主对我们有更多的了解,提高我们被录用的机会。请看下面的更多申请书范文,你会发现作者是如何通过精妙的叙述和深入的分析来

    热门学生搬砖的心得体会及感悟(汇总18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知识和智慧的结晶,需要我们认真总结和整理。以下是一些经典的心得体会范文,相信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和思考。在人生的道路上,人们总

    精选钻床工心得体会和方法范文(18篇)

    心得体会应该具有一定的深度和思考,不仅仅是简单的表达感受和经历。下面是一些写心得体会的经典案例,希望能给大家提供思路和灵感。第一段:引言(150字)。钳工和钻床

    优质大二心得体会总结范文(19篇)

    总结需要突出重点,不必过多展开细节,但要把握好抽象与具体的平衡点。以下是一些精选的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和帮助。在大二军训过程中,我们不但学会了一些

    优秀感恩老师教师节演讲稿(模板17篇)

    教师演讲稿具有很高的教育实用性,是教师提升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展现教育的激情,引导学生的教师演讲稿,让我们用爱塑造未来。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

    热门心得体会黄赌毒总结(案例16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如果你正在为写心得体会而纠结,不妨先来阅读一些优秀的范文,或许可以给你一些灵感。第一段:引言介绍拒黄赌毒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