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琵琶行教案(模板13篇)

时间:2023-11-13 作者:薇儿

高一教案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而精心设计的。接下来是一些高一教案的成功案例,希望能够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启示。

高一语文琵琶行教案(模板13篇)篇一

导入新课:音乐是一种无形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它不像蓝天白云,飞禽走兽、山峰河流那样可视可感。如何才能把这难以捉摸的音乐用文字表现出来?一千多年前,一个天涯歌女为白居易弹奏了一曲琵琶,成为了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白居易因此而作的《琵琶行》更是成为了描写音乐的典范。在那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所以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来了解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

第1课时。

课文内容预习: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与名师对话》自主阅读,了解作者白居易,学习琵琶行的课文内容。

预习检查:

白居易,()时期的()()。

简介白居易生平。

2、关于“行”“序”

3、基础梳理:(字音检查)。

铮铮然,商贾,恬然,贬谪,霓裳,六幺,荻花,乍破,慢捻,幽咽,迸裂,嘈嘈,

间关,虾蟆,名属,教坊,红绡,钿头,银篦,呕哑嘲哳。

第2课时。

问题一:《琵琶行》这首叙事抒情诗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设计意图:这首诗是一首长篇叙事诗,通过复述故事来理清本诗的思路。

明确: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师生活动:让学生阅读小序,理解故事的梗概。

1、本诗开篇有一段小序,小序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诗前小序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内容,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机。为全诗定下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2、学生默读序文和全诗,请找出序文和诗正文两相对应的地方。

明确:“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跟诗的第一段对应;。

“问其人……转徙于江湖间”)跟诗的第二、三段对应。

“予出官二年……命曰《琵琶行》”跟诗的第四段对应。

3、思考:请学生以诗歌的语言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各段内容:

浔阳江头夜送客。

江上聆听琵琶曲。

歌女倾诉身世苦。

同病相怜伤迁谪。

重闻琵琶青衫湿。

小结:这首诗说的是元和十年,诗人被贬到九江郡,第二年送客湓浦口,听到琵琶女弹琵琶,勾起了心中没落的情感,他听了琵琶女的弹奏,并为她作了一首诗。

设计意图:本诗音乐描写是全诗最精彩的,让学生理解诗中音乐的特点及弹凑者的心境。

师生活动:从诗中找出琵琶女的三次演奏,重点赏析诗人描写的第二次演奏。

1、诗人是在什么样的情景中听到琵琶女的演奏的?这样的情景描写有何作用?

明确:在一个秋天的夜晚在江边送别友人时写的。第一段开头,“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点明了时令,地点,时间和事件,“枫叶”“荻花”“瑟瑟”更妙,红红的枫叶,白白的荻花,微微的秋风,一红一白,冷暖相间,无需太多秋景,却秋意浓浓,内蕴丰富。闭目而思:微风过处,枫叶飘落,荻花纷飞,和着暮色苍茫,美不胜收。然诗人美不起来,乐不起来,今天诗人要送别一位挚友,此景虽美,而离别在即,更添诗人悲凉、忧伤之情。寥寥几笔勾画就将这如画的美丽秋景渲染得萧瑟凄凉,从而奠定了诗歌感伤的基调。

2、诗人在诗中一共写了琵琶女的几次弹奏?分别是那几次?诗人有何感受?

明确:共三次演奏:第一次:闻声不见人,情相触;。

第二次:见人闻声,情相通。

第三次:知人重闻声,情相融。

3、诗人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琵琶女的第一次和第三次演奏的,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从音乐效果的角度来写,诗人通过写听者的感受,来写音乐的美妙。侧面描写的手法,通过写听到琵琶声,主人忘了回去,客人忘了出发,满座客人都掩面而泣来侧面烘托琵琶女技艺之高超。

4、诗人是怎样描写琵琶女的第二次演奏的?

明确:“转轴拨弦、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从正面描摹琵琶女弹奏的动作来写琵琶女技艺的娴熟和诗人良好的音乐修养;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抽象无形的音乐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通过写听众的沉醉和环境的寂静来从侧面烘托乐曲的艺术魅力,突出琵琶女技艺高超。

明确:如急雨——粗重急促;如私语——轻微细柔;如大珠小珠落玉盘——错落有致、清脆圆润;间关莺语花底滑——悠扬婉转、悦耳动听;如泉流冰下难——低沉凝涩;如银瓶乍破——激越雄壮;如铁骑突出——高亢激昂;如裂帛——短促急迫。

特点:以声喻声,使用大家熟悉的,类似的声音作比喻,写出了音乐的五彩缤纷和疾徐抑扬的变化,形象的比喻,使人有亲耳聆听之感,或轻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越,或低回婉转,同时也体会出各种不同音色中包含的思想感情。

补充:除比喻手法外;还有摹声手法;通感,以及直接描写。

(这首诗歌中的音乐描写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跟白居易精通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历史上曾流传一个故事:有人将一副乐队演奏《霓裳羽衣曲》拿给白居易看,白居易说这是演奏曲中某个乐句的情形,那人不信,就找一个乐队来试验,当演奏到那个乐句时,白居易叫停,再拿图来对照,所有演奏者的姿态及指法都跟图上一样。可见他在本诗中所描绘的音乐形象是完全可信的。)。

明确:低沉抑郁——轻快舒缓——低沉暂停——激越高亢——戛然而止。

第一乐章是“前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

强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于是音乐进入。

第二乐章“欢乐曲”:“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年时代。青年时代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而“大珠小珠落玉盘”更如往日盈盈笑语,让人过耳不忘。

最后一乐章是。

“悲愤曲”:“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空船独守。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收拨一划,“四弦一声如裂帛”(帛裂也是心碎),是愤激的哀号,更是对不公平社会现实和命运的抗争!也和诗人无辜遭贬的愤懑不平相合。

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也和诗人的遭遇有相通之处,作者深深领悟其中的感情),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正如诗人所云:“我闻琵琶已叹息。”悲愤的曲调,令普天下伤心人闻声一哭!

问题三:音乐能将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他们之间有何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一个问题,能够使学生了解“泪”的深沉含义,从而进一步把握本诗思想感情的另一侧面。

师生活动:分析琵琶女与诗人的遭遇,找出遭遇的共同点,解读诗人之泪。

明确:琵琶女:

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青春年少;。

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

心境:饱受冷落的孤寂。

诗人:

高一语文琵琶行教案(模板13篇)篇二

1.感受诗歌的丰富内涵,背诵全诗。

2.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理解作品所描述的艺术形象。

3.在欣赏、感受、发现艺术美的同时,获得有关艺术欣赏的知识,得到艺术美的陶冶、情感的升华、心灵的唤醒,提高自己的艺术文化素养。

【预习案】。

1、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________,号。晚年号_______。他是继杜甫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晚唐诗人。人称“____”。他和好友在文学上积极倡导“________”运动,主张“________,________”。强调继承《诗经》的优良传统和杜甫的创作精神,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其艺术成就最高的长篇叙事诗是、。著有《________》。

2、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浔阳()枫叶()瑟瑟()迁谪()慢捻()霓裳()六幺()嘈嘈()幽咽()暂歇()乍破()收拨()裂帛()钿头()银蓖()水浆迸()呕哑()转徙()嘲哳()。

3、翻译下列加横线的字词:

感斯人言()凡六百一十六言()东船西舫悄无言()自言本是京城女()转徙于江湖间()转轴拨弦三两声()却坐促弦弦转急()因为长句()初为霓裳后六幺()为君翻作《琵琶行》()商人重利轻别离()铁骑突出刀枪鸣()整顿衣裳起敛容()低眉信手续续弹()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探究案】。

1、找出诗歌中你最喜欢的描写音乐的句子,并任选一角度加以鉴赏。(如修辞、用字、正侧面描写等)。

2、“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诗人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请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以及诗歌中对琵琶女的描写来阐述。

3、课外搜集整理中外名著中描写声音的经典片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笔者在教研中发现,有许多教师还没能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自觉不自觉的沿用“工具说”的教学模式。以《琵琶行》为例,许多教师仍是仅以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作为重点来处理。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广为传诵的名篇,多次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诗中写琵琶女飘零憔悴沦落天涯的生平遭遇,并依此引发出自己遭谗受贬政治失意的满腹怨愤,表现了对琵琶女不幸命运的深切同情,抒写了自己天涯沦落之恨。长诗对琵琶女的演奏技艺作了出色的描写,把抽象的音乐写得生动可感,令人击节称赏、津津乐道。如果在教学中仅把重点放在对音乐描写分析上,比喻运用如何形象、动词如何准确、对比如何突出、效果如何明显等,是否又回到工具价值取向上去了。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要解读其“丰富的人文内涵”。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笔者认为学习《琵琶行》,在重视对音乐描写的同时,还要重视琵琶女的生平遭遇和作者与琵琶女的感情共鸣。对音乐描写分析和作者与琵琶女的感情共鸣点已多有论述,这儿重点对琵琶女可悲可叹的命运作一解读。琵琶女的经历可分为得意和失意两个时期,这两个时期有很大的不同。

首先,从出场来看,诗人在邀请她时“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乍一看是一个不善于交际的女子,非常难请。她年轻时是否会这样呢?当时是长安有名的倡女,“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多才多艺,貌美如仙,一定以宠为荣,乐于见人。现在不愿见人,是因为自己心情不好,并且自己已经从良,在这样的夜晚,不愿与素不相识的陌生人见面,何况诗人邀见她也只是因为“举酒欲饮无管弦”,是为了他们自己饮酒助兴。

其次,从弹奏的技艺与效果来看,少年时的她弹奏技艺已经很高超,“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一曲红绡不知数”,十三岁时就已学有所成,弹奏技艺能让琵琶师心悦诚服,弹奏一首曲子收到的贵重物品不计其数。但是五陵年少并不是因为欣赏她的弹奏技艺,而是为了她“妆成每被秋娘妒”的容颜。随着年龄的增大,弹奏技艺越来越精,但“暮去朝来颜色故”,容颜渐渐衰老,这时五陵年少又去另觅新欢,不再宠她,自己“门前冷落鞍马稀”,即使拥有“未成曲调先有情”技艺,也无人欣赏。与诗人相遇,弹奏了两首曲子,弹者与听者陶醉在“仙乐”中,感情产生共鸣,“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等互相了解之后,感情彼此沟通,找到真正的知音,这时的弹者与听者情感均达到高潮,“满座重闻皆掩泣,江州司马青衫湿”,读者也无不为之动容。

再次,从生活状况与思想状态来看,年轻时“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珍贵的妆饰品被打碎,贵重的服饰被沾上酒污都全不在意,“春风秋月等闲度,今年欢笑复明年”时光在不知不觉中很快就过去了,是何等的快乐、得意!后来容颜衰老,门前冷落,只好“委身为贾人妇”,可是“商人重利轻别离”,把自己留在偏僻的浔阳江边独守空船,陪伴自己的只有孤寂的月亮、缥缈的月光和寒冷的江水,感觉自己“平生不得志”,心中有无限的酸楚,孤独寂寞的夜晚在梦中每每想起往日快乐的时光,禁不住啼哭,以泪洗面,又是何等的伤感、失意!

纵观琵琶女的经历,非常不幸。究其原因,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现实造成的,

处于封建社会底层的琵琶女,虽然自己多才多艺,貌美如仙,五陵年少争着送给她各种财物,只是因为她的姿色,等她容颜不在,这些人也不再宠她,可见五陵年少是把她当作一个供自己消遣的“玩物”来对待的,足见其命运的可悲。自己只好嫁给一个商人,但商人看重的是钱财,而不是夫妻间的感情,自己的感情无处寄托,感觉比较凄苦,可是她仍一味的回味自己少小时所谓的“快乐”“幸福”,以致自己更是愁上加愁,苦上加苦。客观的说,琵琶女的不幸也有其自身原因,自己有家(从“弟走从军阿姨死”可见其是有家的)不归,以在风月场上飘摇为乐,后来还不能认清这一悲惨现实,着实令人可叹。

以上对琵琶女的可悲可叹的命运作了剖析,这也正是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丰富的人文内涵”所要求的,在学习中应作为一个重点。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二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高一语文琵琶行教案(模板13篇)篇三

1.加点字古今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明年秋。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b.铁骑突出刀枪鸣。整顿衣裳起敛容。

c.老大嫁作商人妇。去来江口守空船。

d.曲终收拨当心画。终岁不闻丝竹声。

2.加点字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使快弹数曲。一曲红绡不知数。

b.自言本是京城女。同是天涯沦落人。

c.轻拢慢捻抹复挑。商人重利轻别离。

d.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

3.介宾短语后置的一项是()。

a.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b.张良具告以事。

c.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d.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4.不含有名词作状语用法的一项是()。

高一语文琵琶行教案(模板13篇)篇四

教学步骤及内容:

一、对第一课时的内容进行回顾总结,明确本节课学习任务。

1.对比欣赏《琵琶行》、《明湖居听书》、朱自清〈〈歌声〉〉中的音乐描写。

2.讨论:白居易和琵琶女感情交流共鸣的原因。

二、学生聆听琵琶曲(古典名曲之一〈〈十面埋伏〉〉,感受琵琶演奏的抑扬顿挫,转折起伏。

序曲——急切愉悦——滞涩悲哀——雄壮激越——戛然而止。

三、重点欣赏课文第二段“音乐描写”

1.学生朗读,体味琵琶女演奏音乐的过程和情感的变化。

2.讨论:本段音乐描写的艺术特色。

a.完整的音乐情节的展示;b比喻的使用。

3.对比欣赏。

(1)各文段的内容从略。

(2)总结文学家写音乐的技巧变化:

博喻(多个比喻的使用,以声写声)——通感(以形、色、光、味觉、触觉写声音)——联想、想象意境画面(朱自清由零星的比喻发展到完整的音乐场景的描画)。

音乐描写的发展越来越高超。后人在前人的肩膀上给我们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

四、讨论:

诗人何以与身份低下的的歌女产生情感共鸣?

年少时:欢乐、风光弹琵琶听琵琶年少时:欢乐、得意。

年老时:色衰、门前冷落年老:被贬、漂沦憔悴。

诉身世伤迁谪。

商人妇:轻别离,啼泪同是天涯沦落人江州司马:孤苦。

相逢何必曾相识。

同病相怜。

教师小结:音乐成了沟通二人情感的媒介,两人的命运相似,都被遗弃,相似的`命运和相似的音乐理解让他们的达到了情感的和谐,成为知音,于是共同成就了千古名篇。

五、关于“音乐”的引申扩展。

音乐被夸大其作用:孔子以“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

音乐被贬低为亡国之祸:陈后主《玉树后庭花》。

音乐成为精神慰藉:白居易《琵琶行》。

今天的流行音乐走向何方?(学生思考,写400字文章)。

高一语文琵琶行教案(模板13篇)篇五

1、了解诗人白居易的有关常识。

2、学习、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再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手法。

3、体会作者对琵琶女身世的无限同情和共鸣。

教学重点:学习用文字表现音乐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感受“声中之情”

【教学方法】诵读、研读、小组合作学习。

【课前预习】。

1、反复诵读诗歌,阅读《金版学案》第72走进作者探究背景,74页的审美鉴赏。

2、结合注释,疏理课文,初步感受诗意。

[教学过程和要点]。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背景和作者简介。(结合初中学过的课文及《金榜学案》72页介绍)。

三、赏析课文。

1、听课文朗诵,引导学生疏理课文。(依据《金榜学案》74页审美鉴赏)“闻琴声——品琴音——谈琴感”。

2、学生自学并串讲小序,了解小序的作用。

3、分析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琴声”。

4、课堂小结。

四、【当堂检测】:试背第一段。

五、课后作业:

1、完成《金榜学案》75页(二)的3、4。

2、预习:疏通翻译第二至第五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完成教学重难点。

一、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

二、合作探究。

1、要求学生齐读第二段,找出比喻音乐的句子,并指明形容了什么样的乐声。(欣赏这千古绝唱的音乐描写及描写无形的音乐所运用的方法)。

2、朗读这些句子,师生小结运用比喻写音乐的艺术效果。

3、朗读第三段分析琵琶女。

4、朗读第四、五段分析白居易的命运。

5、比较分析琵琶女与白居易的共同命运。(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6、课堂小结。

三、【当堂检测】:试背第二段。

四、课后作业:

1、完成《金榜学案》78页,79页14——16题。

2、背诵《琵琶行》全诗。

高一语文琵琶行教案(模板13篇)篇六

1、学生自读课文,可以叙述诗歌的基本内容。

2、理解作品的创作过程。

3、可以利用琵琶女和诗人的身世对比分析内容。

1、理解作品的创作过程。

2、琵琶女和诗人的身世对比。

自读、朗读、点拨、研习。

1课时。

前几节课我们学的都是一些短小的抒情性诗歌作品,今天我们学习一首长篇叙事诗,白居易的《琵琶行》。

请一位同学朗读序言。目的是从序言中了解诗人创作作品的缘由。

诗人创作这首长诗的目的是什么?文中的小序里说“歌以赠之”,要赠送给琵琶女。那为什么要赠送给她?这里有两个原因,一个是自己从她那里听到了美妙的音乐,这是久违的事情。因为文中说“京都声”,这是作者喜欢听的京城流行的乐调;又说“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又说“举酒欲饮无管弦”,这些琵琶女都一一满足了她。另一个原因是琵琶女的身世与自己相似,流露出了同病相怜的情绪。诗中说“感斯人言,始觉有迁谪意”。

所以赠送她长句,一是为了表达感谢,二是为了安慰彼此的情绪。

这是诗人单方面的思绪,那琵琶女对诗人如何?对于诗人的情绪流露,琵琶女内心有没有触动?有。琵琶女的反应是“感我此言良久立”。这里的“此言”指什么?诗中说“如听仙乐耳暂明”“为君翻作琵琶行”,概括地讲就是身世的认同和音乐的赞赏。良久立之后琵琶女的反应,“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这样一来两个人欣慰的是他乡觅知音,还有知音之外情绪的共鸣。

教师板书:知音共鸣。

而这种知音和共鸣,用诗中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同是天涯沦落人。

教师板书:同是天涯沦落人。

2、“沦落人”的叙说。

一是琵琶女的身世。

教师板书:琵琶女。

请一位同学读相关琵琶女的诗句,其他同学概括她的身世。

如:开始生活环境优裕,演奏技艺高超,容貌娇美,受人捧爱;后来年长色衰,嫁作商人,生活孤独。

京城——九江貌美——色衰捧爱——冷落。

年少——商人欢乐——孤独。

请同学们一起读相关诗句,体会琵琶女的身世。

二是青衫男的身世。

教师板书:青衫男。

这个语言具有网络风格,但在这里并不是戏谑诗人的说法,而是设想诗人现在并不会把自己作为一名官吏,而是作为一个与琵琶女有着相似命运的人,都是有着相似命运的沦落人。

请一位同学来读有关诗人身世的诗句,其他同学概括。

如:辞别帝京,谪居九江,卧病浔阳,住地阴湿,风景单调,孤苦伶仃。

同样可以形成身世的前后对比:

帝京——浔阳健康——卧病繁华——偏僻。

丝竹——村笛酬酢——独倾。

请同学们一起朗读有关诗人身世的诗句。

以上就是沦落人的各自的身世命运,但作者说“同是天涯沦落人”,那“同”在哪里呢?

都是由京城流落到了偏僻的地方;都是身体受到了损伤;欢乐的往事都变成了郁闷和孤独;当年的男女主角都已经失去了位置。

那么两个人内心的郁结主要在于哪里呢?概括地讲,现在身世获得共鸣的同病相怜的主要精神上的孤独。为什么这样说呢?在诗中可以看出他也有朋友作陪也有酒有菜,那为什么对琵琶女这样钟情呢?为什么只有琵琶女能够引起自己的共鸣呢?因为琵琶女明显地在抱怨自己独守空船,对自己人生经历的落差而遗憾。诗人了解了琵琶女的身世后,才发现自己其实也很孤独。他处处流露出的是浔阳城环境的艰苦,没有音乐的滋养。他们都注重的是精神快乐。眼前的朋友并不能派遣他的孤独。主要在于他和她身世的相似,都是同病之人。

另外也可以设想,如果这个故事是真的也就罢了,如果是作者虚构出来的,那作者的用意是什么呢?还是为了诉说身世沦落的悲苦,渴望寻得知音得到理解的精神孤独。

教师板书:精神孤独。

3、揣测音乐的情绪流露。

以上是诗人的心声,也是琵琶女的想法。诗人渴望有人理解自己,琵琶女也同样如此。那么琵琶女渴望理解的表达方式是什么?音乐,就是琵琶声。那诗人能理解她的琵琶声吗?能。依据是为她写歌词,而且在诗中对她的音乐进行了细致的描绘。

那么诗人听了几次琵琶女的弹奏?两次。两次的感受相同吗?不同。第一次听后“叹息”,第二次“掩泣”。程度上来讲,第二次音乐对他的触动最大。那他描写琵琶女弹奏的音乐时,是第几次听到的情形?第一次。为什么不写第二次的情形?也许是因为人的感情在失去控制的时候,其实是没有感情的,只是一种情绪的宣泄。如嚎啕大哭也许并不会比偷偷掉泪的感情有厚度。

但我们知道作者写这些文字的时候,在描绘琵琶女弹奏的时候,其实已经明白了她的身世,所以他这时候回忆音乐的时候,已经带有了情绪的共鸣。那么我们需要做的是揣测诗人在描写音乐过程中的情绪流露。

文档为doc格式。

高一语文琵琶行教案(模板13篇)篇七

教学目的:

1、欣赏并学习诗中运用形象比喻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2、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第二诗段,以比较赏析为主。

2、难点: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教学时数:两课时。

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知道,音乐与文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就象艺术孕育的联体婴儿,在《诗经》及以后的很长时期,诗歌既是文学(诗)又是音乐(歌)。虽然在后来,音乐与文学逐渐分离,但二者仍然互相影响,比如大家熟悉的古典名曲《春江花月夜》就是根据唐人的诗歌创作的,而许文学大家在自己的诗文中也给我们描画出了经典的音乐场景。我们知道的有《老残游记》中的句段。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另一篇写音乐的名篇。

二、作者简介及背景提示。

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省新郑,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官。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初中学过他的作品《卖炭翁》。

三、本诗的相关文体常识。

1、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2、关于小序:

诗前有一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述了琵琶女的身世,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机,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四、欣赏相关的书法、图片(大屏幕展示)。

五、把握梳理课文内容结构。

1、学生对照了解小序、解决字词。

2、朗读,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3。全诗按时间顺序分为五段:

(一)江头送客闻琵琶。

(二)江上聆听琵琶曲。

邀见歌女。

演奏名曲。

听者陶醉。

(三)歌女倾诉身世苦。

少年欢乐。

晚年凄凉。

悲苦心境。

(四)同病相怜伤迁谪。

(五)重闻琵琶青衫湿。

六、品味课文第二段“音乐描写”

1、形象的使用。

2、比喻。以声写声。

七、随堂练习。

大屏幕展示(从略)。

八、课后思考作业。

任选一题。

1、比较阅读李贺《李凭箜篌引》、《明湖居听书》、朱自清《歌声》等描写音乐的篇章,写300字左右的赏评文字。

2、听一听古典名曲,写300字左右欣赏文字。

附注:第二课时学习重点:

1、对比欣赏各文段音乐描写。

2、讨论诗人何以与身份低微的歌女产生感情共鸣?

高一语文琵琶行教案(模板13篇)篇八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自读注解,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提高文言文的记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抗战的精神和勇气。

2、认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正确的途径,端正学习态度。

3、认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

教学重点:

学习并掌握“传”、“师”、“从”等多义词,以及部分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教学难点:。

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教学方法:

点拨法、归纳法、诵读法、提问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生回答后老师可复述概况、可补充、可升华、可表扬 不可误导   多叫几个同学回答 不能集中到一个同学上)。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两点3分钟)。

1、从背景讲起:

在唐朝中期的时候,一种门阀制度的风气依然存在着,当时,一些贵族的子弟,他们凭着自己的贵族出身,天生就是统治者,这样呢,学习和学养在他们看来是毫无价值的,他们更不把老师放在心目之中,风气非常流行,甚至出现了“以从师为耻”的社会风气。当时文学家柳宗元记载过当时社会中谁要是跟着老师学习,大家就都嘲笑他的这种社会风尚的详细情况。当时,另一位大文学家拍案而起,写了一篇力作,来抨击时弊。这个人是大文学家--韩愈,作品是千古奇文--《师说》。

2、走进韩愈:

提问:我们对韩愈并不陌生,以前学过他的什么作品?(《马说》)哪位同学来给大家介绍一下韩愈的情况?(提问1人)。

答: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为祖籍昌黎,故后人称之为韩昌黎,谥号“文”,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昌黎先生集》 苏轼称他为“文起八代之衰”

3、 了解文体--搞清文章题目的意思。

“说”,议论文体  可议论--《马说》,可叙述--《捕蛇者说》,可抒情--《爱莲说》,最终的目的是说理议论,可按“论述……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论述关于“从师”的道理。

二、整体感知文本(5分钟)。

给大家五分钟时间,放开声音自由朗读,读的过程中注意两点:读准字音,注意句读、断句;结合注释了解、疏通文章的大意。

三  研习文章结构(每段先读,可朗读、默读、叫同学读,再提出问题,思考一二分钟后提问,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涉及到的重要字句要我来解释)。

1、分析第一段(10分钟)。

全体朗读第一段,大声读,体现班级的风貌,并思考下列问题。

(1)议论文有论点,第一段中提出了文章的总论点,读的过程中考虑,应该是哪句。

提问:提出了文章总论点,是哪句?为什么(2-3同学)。

开篇第一句“古之学者必有师”,总论从师的重要。“必有”二字,语气极为肯定。

句首冠以“古之”二字,既说明古人重视师道,又针对现实,如今“师道不存”,借古非今。

作者要以“古之学者”为榜样来宣扬师道,所以文章一开始就把它提了出来。“必有师”,把学者之所以有成就、有专长归结为从师的结果。这句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笼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成为本文的中心论点。

(3)提问:本段除总论点之外的内容分为几层,分别是怎么对总论点进行论证的?

第一层:为什么从师(必要性)从正反两方面阐明从师的必要性。

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惑。

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第二层:以什么人为师(择师的标准)。

阐明“道之有无”是择师的唯一标准,一反时俗,将贵贱长少排出标准之外,为下文针砭时弊张本。“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3)让学生理清第一段的写作思路:(板书)。

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为什么从师(正反说明)--择师的标准。

(4)全班根据思路,再次朗读。

2、学习第二段(12分钟)。

读(1位同学)。

提问:带着怎样的情感读:愤慨 失望。

怎么体现这种失望、愤慨的呢?

作者强调的重点的词语,感情强烈惑矣、久矣;

强烈的语气词:嗟乎、呜呼、矣等。

全班同学带着感情、放开声音朗读本段,注意刚才情调的体现感情的字词,并思考一下问题:本段的中心句是哪句,并把本段中提到的各种人用笔画出来:

(3)提问:本段中心句是?(1同学)。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批判当时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第1段正面阐明了从师的重要性,提出了从师的标准。这一段以第1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土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通过针砭时弊,从反面论证第1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

(4)提问:为了论证分论点,为了抨击“耻学于师”的人,作者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分别怎么对比的,本段内容分为几层,具体理清楚?(2-3同学)。

这一段用对比的方法分三层论述。第一层,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相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第二层,以为子择师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指出“小学而大遗”的谬误;第三层,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作对比,批判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

通过正反对比,在对比中得出结论:师道之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从批判反面现象中阐明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板书:分论点:师道不传,耻学于师(对比论证)。

古之圣人:从师而问。

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作者的议论:圣益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

对其子:择师而教。

对其身:耻学于师。

作者的议论: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土大夫:群聚而笑之。

作者的议论: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3)根据板书,再次朗读。

3、学习第三段(5分钟)。

(1)集体朗读,思考:本段的中心句是哪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式?第三段与第一段关系怎样?(1-2同学)。

这一段是用历史事例论证第一段中的论点。举例论证。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既是证明论点,又是升华论点。

第二层: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

第3段,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事迹,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这一段开头先提出“圣人无常师”的论断,与第1段“古之学者必有师”呼应,并且往前推进一步,由“学者”推进到“圣人”,由“必有师”推进到“无常师”。举孔子为例加以论述,因为孔子在人们心目中是至圣先师,举孔子为例就有代表性,能加强说服力。由此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结论,这个结论显然是正确的。这种以能者为师的观点就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

板书:

分论点:圣人无常师(事例论证);孔子从师的言行。

4、分析第四段(1同学)(5分钟)。

集体朗读本段。

(1)明确这段话的主要目的与作用是什么?

说明写作缘由。“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2)思考:作本文的根本目的仅在于此吗?(1同学)。

针对时弊而做到,所以,抨击、批判当时的士大夫“耻学于师”的社会现象,为了扭转当时极度颓败的学风,提倡尊师重教。

“不拘于时” 被动句  “于”表被动  翻译:不被时俗拘束,不被时俗限制。

“时”指“耻学于师”“惑而不从师”的社会风气。从此也可看出文章是针对时弊而作。

总结全文的结构。

五、结合板书,集体朗读全文。

六、小结(2分钟)。

今天,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师说,我们感受到了韩愈不平则鸣的文风,感受到不顾流俗的勇气,感受到坚守真理的精神。这篇文章虽然写了一千多年了,但文章的许多思想与句子,内涵和精神还非常富有生命力,还闪烁着真理和智慧的光辉。所以我们各位同学课下一定要好好品读文章,体会作者的人格力量,也体会作者关于从师学习的重要论断,以此来指导我们为人为学。

李志英。

高一语文琵琶行教案(模板13篇)篇九

一导入听“曲”(播放音乐)。

听一段琶琶曲《十面埋伏》对琶琶声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二赏“声”

1学生谈听后之感。

2白居易在听到一曲琵琶后是如何写下他的感受的?(直接进入第二段的`琵琶声部分)。

3诗人是如何用文字来描述音乐形象的?(师生同分析)。

三品“情”

提问设计:音乐是主人公内心情感的流露,那我们一起去体会琵琶女的琵琶声中的“情”。

1勾划出文中能体现“声中之情”的诗句。

明确: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主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生。

2如何理解“无限事”、“平生不得志”、“幽愁恨生”?(过渡到琵琶女的身世)。

3根据课文,学生先朗读,后讨论,理解“声中之情”

明确:琵琶女是一卖艺之女,年轻时因美貌和超群的音乐才华受众人瞩目。然年长色衰,才华无人赏识,下嫁商妇,独守空船,故“平生不得志”、“恨生”是一种“怀才不遇”的“惆怅”,“幽愁”是一种落漠和孤独。

四识“知音”

设计提问:我们通过了解琵琶女的身世,才听出了她的曲中之情,可是诗人却在知她遭遇之前就已听出了她的曲中之情,为什么?(过渡到诗人的处境)。

1学生讨论。

2明确:白居易是贬官,政治抱负不得施展,与琵琶女有相同的“不得志”

贬谪将辞行“醉不成欢惨将别”心情与琵琶女一样“幽愁”

总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五比较欣赏刘鹗的《老残游记.明湖居听书》。

高一语文琵琶行教案(模板13篇)篇十

琵琶行(白居易)。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

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常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炉。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消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舱明月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清衫湿。

译文。

唐宪宗元和十年,我被贬为九江郡司马。第二年秋季的一天,送客到湓浦口,夜里听到船上有人弹琵琶。听那声音,铮铮铿铿有京都流行的声韵。探问这个人,原来是长安的歌女,曾经向穆、曹两位琵琶大师学艺。后来年纪大了,红颜退尽,嫁给商人为妻。于是命人摆酒叫她畅快地弹几曲。她弹完后,有些闷闷不乐的.样子,自己说起了少年时欢乐之事,而今漂泊沉沦,形容憔悴,在江湖之间辗转流浪。我离京调外任职两年来,随遇而安,自得其乐,而今被这个人的话所感触,这天夜里才有被降职的感觉。于是撰写一首长诗赠送给她,共六百一十六字,题为《琵琶行》。

秋夜我到浔阳江头送一位归客,冷风吹着枫叶和芦花秋声瑟瑟。

我和客人下马在船上饯别设宴,举起酒杯要饮却无助兴的音乐。

酒喝得不痛快更伤心将要分别,临别时夜茫茫江水倒映着明月。

忽听得江面上传来琵琶清脆声;我忘却了回归客人也不想动身。

寻着声源探问弹琵琶的是何人?琵琶停了许久却迟迟没有动静。

我们移船靠近邀请她出来相见;叫下人添酒回灯重新摆起酒宴。

千呼万唤她才缓缓地走出来,怀里还抱着琵琶半遮着脸面。

转紧琴轴拨动琴弦试弹了几声;尚未成曲调那形态就非常有情。

弦弦凄楚悲切声音隐含着沉思;似乎在诉说着她平生的不得志;。

她低着头随手连续地弹个不停;用琴声把心中无限的往事说尽。

轻轻地拢,慢慢地捻,一会儿抹,一会儿挑。初弹《霓裳羽衣曲》接着再弹《六幺》。

大弦浑宏悠长嘈嘈如暴风骤雨;小弦和缓幽细切切如有人私语。

嘈嘈声切切声互为交错地弹奏;就像大珠小珠一串串掉落玉盘。

琵琶声一会儿像花底下宛转流畅的鸟鸣声,一会儿又像水在冰下流动受阻艰涩低沉、呜咽断续的声音。

好像水泉冷涩琵琶声开始凝结,凝结而不通畅声音渐渐地中断。

像另有一种愁思幽恨暗暗滋生;此时闷闷无声却比有声更动人。

突然间好像银瓶撞破水浆四溅;又好像铁甲骑兵厮杀刀枪齐鸣。

一曲终了她对准琴弦中心划拨;四弦一声轰鸣好像撕裂了布帛。

东船西舫人们都静悄悄地聆听;只见江心之中映着白白秋月影。

她沉吟着收起拨片插在琴弦中;整顿衣裳依然显出庄重的颜容。

她说我原是京城负有盛名的歌女;老家住在长安城东南的虾蟆陵。

弹奏琵琶技艺十三岁就已学成;教坊乐团第一队中列有我姓名。

每曲弹罢都令艺术大师们叹服;每次妆成都被同行歌妓们嫉妒。

京都豪富子弟争先恐后来献彩;弹完一曲收来的红绡不知其数。

钿头银篦打节拍常常断裂粉碎;红色罗裙被酒渍染污也不后悔。

年复一年都在欢笑打闹中度过;秋去春来美好的时光白白消磨。

兄弟从军姊妹死家道已经破败;暮去朝来我也渐渐地年老色衰。

门前车马减少光顾者落落稀稀;青春已逝我只得嫁给商人为妻。

高一语文琵琶行教案(模板13篇)篇十一

1、识记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的含义。

2、理解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的优缺点,珍惜选举权的重要性。

3、运用生活实际说明制约选举方式选择的因素。

(二)能力目标。

从具体材料入手,逐步提高政治参与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政治参与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选举方式的选择,选举权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选举方式的选择。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我国是人民_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政治权利,如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正确行使好自己的选举权?这是本节内容要学习的。

(二)进行新课。

一、_选举面面观。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第15页材料,同时思考所提出的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直接选举,间接选举,它们都是差额选举的方式。

选举权是公民基本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应该珍惜并行使好自己的选举权;要不断提高参与_选举的素质和能力,增强当家作主的主人翁责任感。

二、选举方式的选择。

1、我国当前的选举方式。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说明我国当前有哪些选举方式?

学生活动:思考问题,讨论后作出进行点评。

(1)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

直接选举:由公民直接投票选举被选举人的方式。

优缺点:每个选民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信赖的人。但在选民较多、分布较广情况下无法使用。

间接选举:先由选民选举自己的代表,再由代表选举产生上一级代表机关的代表或政府领导成员。

优缺点:每个选民不能直接选择自己信赖的人。但可以弥补直接选举在选民较多、分布较广情况下无法使用。

(2)等额选举和差额选举。

正式候选人名额与应选名额相等,为等额选举。

优缺点:能比较充分的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但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选民的自由选择,影响积极性。

正式候选人名额多于应选名额,为差额选举。

优缺点:能为选民行使选举权提供选择的余地,在被选举人之间形成相应的竞争。但如果对竞选活动不加以有效规范,容易造成虚假宣传。金钱交易等。

可见。各种选举方式都各有自己的优点和局限性。采取什么选举方式,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要根据社会经济制度、物质生活条件、选民文化水平等具体条件来确定。

2、选择选举方式的主要制约因素。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

(1)选择选举方式要根据社会经济制度、物质生活条件、选民文化水平确定。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文化落后,交通不方便,人民群众的_素养不高,我国只在乡镇_代表选举中实行了直接选举。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的_意识增强,政治参与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我国将直接选举的范围扩大到县级_代表选举,并实行了差额选举。

(2)选举方式的选择要体现国家性质,并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

我国是人民_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要采取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选举方式。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面对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发展不平衡的实际状况,我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采用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的选举方式。

三、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

学生活动:阅读思考讨论。

教师活动:总结讲评。

1、行使选举权的重要性。

(1)行使好选举权是公民政治参与能力的体现,是公民政治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

(2)选民参与_选举的素养,是影响选举结果的重要因素。行使好选举权,才能更好的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3)是否积极参与选举,认真行使选举权,是衡量公民参与感、责任感的重要标志。

教师活动:那种“选举与我无关”,“选谁都可以”的想法,是公_识不强、主人翁意识不强的表现。那么,怎样才能行使好自己的选举权呢?请同学们根据上面的学习,谈谈自己的想法。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

教师点评:

2、如何行使好自己的选举权。

(1)要不断提高自己参与_选举的素养,端正参加选举的态度,提高选举能力,选出切实能代表人民利益的人。

(2)要增强主人翁责任感和公民参与意识,积极参加选举,认真行使自己的选举权。

(3)要不断提高政治参与能力,在理性判断基础上,郑重投出自己的一票。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内容讲述了我国的选举方式以及如何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的有关知识,懂得我国是人民_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应该增强主人翁责任感,自觉珍惜并运用好选举权,以促进我国的_政治建设,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课余作业。

作业:比较几种不同的选举方式。

课后小结。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板书。

_选举:投出理性一票。

高一语文琵琶行教案(模板13篇)篇十二

教学内容:

知识目标:

1、认识作品中诗人对康桥的无限留恋之情。

2、学习这首现代诗歌的特征,鉴赏诗歌的音乐美。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鉴赏现代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学生对诗歌意象的意境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

作品作为现代诗歌的形式特征。

教学难点:

学习作品通过意象表达对康桥的留恋之情。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启发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教具准备:

康桥示意图,录音带。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新诗--《再别康桥》。

一、作者: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早年留学欧美,回国后担任大学教授。是资产阶级文学流派“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主要作品有《志摩的诗》、《猛虎集》、《云游集》等。代表作品是《再别康桥》。

新月社成立于1923年,倡导新格律诗的创作,主张诗歌的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代表人物有徐志摩、闻一多、胡适、梁实秋等。

二、写作背景:

作者曾留学于英国剑桥大学,多次留恋于剑河上剑桥的优美景色。对剑桥美丽的自然景色深爱有加。离别之后写了这首诗歌。

展示康桥示意图。

三、朗读:

1、首先跟录音听读;

2、其次同学生自由朗读一遍课文;

3、最后由学生齐读一遍课文。

(板书生字词)。

四、分析:

方式:引导启发学生自己诵读体会,师生共同总结各小节内容。

第一节:透露对康桥难分难舍的深情。

第二节:写岸边柳树倒映在康河的情景。

第三节:写康河里水草随微波起伏。

第四节:写榆树下的清潭和联想。

第五节:向草色深处漫溯,向星辉斑斓里放歌。

第六节:在寂静的夜晚吹秦离别的.笙箫。

第七节:照应开头,表现对康桥的一片温柔情意。

五、理解:

方式: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再做总结。

问:全诗七小节可分几部分,各是什么意思?

答:第一部分(1):开篇点题,表现对康桥的留恋之情,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第二部分(2-6):以特有的意象表达对康桥无限爱恋之情。

第三部分(7):照应开头,承上总结,表明对康桥的留恋之情。

(过渡:下面我们来鉴赏一下这首诗歌)。

六、鉴赏:

方式:先给时间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再做总结。

1、构思别致,不落俗套。

作品创造了一种寂然无声的意境,排除了离别的伤痛,增加了飘逸的成分。

诗人选取了独具特色的意象,造出一种脱俗的清新感。

2、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美。

每一小节一个动态的画面,给人以流动的感觉。

3、句式整齐重叠,偶句押韵,使诗歌富有节奏感和音韵美。具有古典诗词重章叠句的特点。

七、主题:

方式: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再做结论。

问:同学们啊,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诗以离别康桥时的感情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八、练习:

讨论有关练习。

板书设计。

理解:鉴赏:

1、留恋5、放歌1、构思别致,不落俗脱。

2、金柳6、笙箫无别伤,有飘逸。

3、水草7、柔情2、意境鲜明,有流动的绘画美。

4、清潭3、句式重叠,偶句押韵。

高一语文琵琶行教案(模板13篇)篇十三

陕西省佛坪县中学  王宝杰  辑。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诗人杜甫的有关常识;

2、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过程与方法:

3.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步骤;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教学重点】。

品读诗歌的语言,分析诗中的形象特征,体味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大家要认真思考,听出这个故事渲染的是怎样一种情境,并希望大家把故事的中心用简明、连贯的语言记录下来。

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个秋天,重阳节前后,在夔州,长江边上,秋风凛烈地吹着,吹得万木凋零,漫山遍野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急剧地翻滚,孤鸟在空中久久地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有一位老人,衣衫褴褛,蓬头垢面,步履瞒珊,跃跌撞撞地朝山上走来,他疾病缠身,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右臂偏枯耳半聋”了。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日子。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困潦倒,似乎走到生命的晚秋。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漂泊。面对万里江天,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写下了一首“七律之冠”:

(师深情地朗读)。

风急天高猿啸哀,绪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二、通过鉴赏对仗工整的形式美,来指导诵读、背诵。

--请同学以诗中的某一联为例,研讨对仗工整的形式美。

例句: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对,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对仗极其工整。

律诗,从格律上说,只要求颔联、颈联对仗。经过仔细玩味,该诗则“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全诗八句皆对,显出工整有致的形式美。因此,同学们在诵读或背诵时应注意体会这一点。

三、诗文赏析:

1、译诗。

风猛天高猿叫声悲哀,岛清沙白鸟飞翔徘徊。

无边的秋叶刷刷落下,没头的长江滚滚奔来。

万里漂泊悲伤居他乡,年老多病一人登高台。

国衰国破可恨白发增。穷困潦倒浊酒也停买。

2、首联和颔联写了几种景物,分别有什么特点?

答:风、天、猿、渚、沙、鸟、落木(指纷纷飘落的干枯的树叶)和长江。

特点是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回鸟、落木萧萧和长江滚滚。

3、我们把这些寄寓了作者情感的景物叫做“意象”。接下来我们看看诗人是如何把自己的“悲愁”情感通过秋景体现出来的。来吧,点击字体就有分析!

答:急风,是说风很大,而且又是秋天的风,这样的风更冷。急风凛冽,不仅吹在诗人身上,更是吹在诗人的心里。

天高阔远,在茫茫天地之间,诗人更觉自己的渺小,无限悲凉之情涌上诗人的心头。

猿的啼叫是哀伤的。哀猿声声,使诗人悲凉的心境更添一层。

清渚和白沙,从色调上看,清和白是冷色调,更显环境的冷清和凄凉。诗人触景生情,自然内心也倍感凄凉。

回鸟,这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也可能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到处盘旋,形单影只。落木即落叶,到了秋天,树叶纷纷落下,意味着生命的终结。看到落叶诗人也感到自己到了生命的尽头,内心无限凄凉。

滚滚长江东逝水,东逝的`流水会让人想到韶光易逝、人生苦短。

4、诗人的“悲”除了体现在首联、颔联描写的秋景上之外,还体现在哪里?

答:还集中体现在颈联和尾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万里悲秋常作客:诗人长年漂泊他乡,壮志难酬,处境艰难。“万里”写出流浪之远,“常”写出流浪时间之长。

补充:安史之乱时,李白从48岁开始流浪,一直到58岁去世,来安无定所。

百年多病独登台:诗人年老了又身缠重病。诗人孤身一人去登台,倍感凄凉。

补充:诗人这个时候已患肺结核、疟疾和风湿病,一只手不能动弹,处境堪忧。

5、如何理解尾联中的“艰难”一词?

答:“艰难”兼指国家命运和自身命运。国家**(安史之乱),诗人漂泊在外,生活艰难,壮志难酬。

补充:诗人自身处境艰难,还处处为国为民忧心,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品质。

6、“潦倒新停浊酒杯”一句是怎么体现诗人内心愁苦的?

答:想借酒消愁,可是又患重病,不得不戒酒,本想一醉解千愁,终没有遂愿,心中万千愁绪无法排解,真是愁上加愁。

7、总结:

这首诗以“悲”字为核心,贯穿全诗。诗人由内心伤悲到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触景生悲,由触景生悲到借酒消悲,由借酒消悲到倍增新悲。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起笔,悲情落笔。真是怎一个“悲”字了得啊!

四、检测:

1、古人诗歌中写到“高猿长啸”,大都抒发文人的悲伤,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水经注》。

答:这是一只展翅高飞、壮志凌云的鸟(鹰击长空);而杜甫笔下的鸟是一只无家可归、低沉徘徊、孤独哀伤的鸟(回鸟徘徊)。

3、请同学以尾联为例,研讨对仗工整的形式美。

如:尾联艰难对潦倒,形容词相对,苦恨对新停,偏正式动词相对,繁对浊,又是单音节形容词相对,霜鬓对酒杯,偏正式名词相对。可见,尾联也对仗工整。加之颔联、颈联本身要求对仗,所以,全诗八句皆对,显出工整有致的形式美。这也是该诗被誉为“七律之冠”的原因之一。

4、填空: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他的诗歌被誉为(“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

王宝杰。

相关范文推荐

    学中医基础心得体会大全(21篇)

    心得体会是人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经验,提高自己的思考和反思能力。我想我们都应该写一篇心得体会来记录自己的成长和收获。请大家阅

    开学的自我介绍范文(14篇)

    在自我介绍时,我们应该注意简明扼要地介绍自己,避免太过冗长或与主题无关的内容。以下是小编搜集的一些自我介绍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外科急腹症心得体会(精选15篇)

    总结心得是我们提高自我认知、发现问题和进步的必要手段之一。小编为大家搜集了一些有关心得体会的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对大家写作有所帮助。外科急腹症是指突发的腹部疾病,

    字母设计教学设计(优秀13篇)

    教学计划的制定是为了确保教学过程的有序进行,保证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寻找与教学计划相关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案例,提供更多的教学参考和实践经验。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

    家庭敬老活动心得(通用19篇)

    在总结心得体会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从中汲取智慧并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优秀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参考和

    空乘服务心得(模板16篇)

    服务月是一个让人们意识到服务的重要性,并主动参与到服务中去的机会。这是一个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服务月活动,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自然的力量和美丽。

    交警指导员工作总结(优秀19篇)

    月工作总结是对上一个月工作表现的总结和概括,能够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工作状态和进步。在下面,我为大家收集了一些关于月工作总结的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写作提供一些指导

    思想道德素质自我评价(通用13篇)

    自我评价是一个深入思考自己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和价值观。近期的项目中,我积极参与了许多社团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演讲和公众表达能力上还有

    移民村搬迁协议书(汇总17篇)

    合同协议是商业合作的重要依据,能够确保合作双方的权益不受侵害。小编希望这些合同协议范文能够对大家的合同撰写工作提供一些帮助。就甲方委托乙方搬迁事宜,经双方协商达

    证券公司年度工作计划(精选17篇)

    "今年即将过去,是时候对这一年的收获与成长做一番总结了。"如果你对如何写一篇出色的年度总结感到困惑,不妨先看看以下的范文。工作计划网发布上市证券公司年度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