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教学的感悟与反思(优秀15篇)

时间:2023-11-15 作者:QJ墨客

教学反思是一种反思性的思维方式,能够不断进步和完善教学方法和策略。下面是一位老师的教学反思范文,大家可以看一下,互相学习借鉴。

历史课堂教学的感悟与反思(优秀15篇)篇一

如何上好一堂历史课,是我一直在探索和思考的问题。结合以往的课堂教学经验,我认为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最强劲的动力。要想使一堂历史课生动起来、丰富起来,作为教师自身必须要深入挖掘教材,并对教材以外的教学资源进行挖掘与开发。在这个挖掘开发的过程中,我们会不断发现令自己都激动不已的信息资源,让历史课堂无限延伸,引发学生的探究与思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明朝的对外关系》这一课,我将它设计成多媒体教学的形式,在教学之前,我先选择了一段郑和下西洋的动画视频播放给学生看,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走入课堂。本节课主要讲述郑和下西洋等方面的历史,以多媒体教学为手段,通过引导、设问、识图、讨论、主题探究、分析等方式,突出了以人为本,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理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识图能力、理解能力以及综合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初步学会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要多角度、多方位、客观全面的分析问题。

通过材料比较使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明朝的对外关系》的难点是郑和下西洋的特点及其意义。在此我将其设计成幻灯片表格的形式,组织学生通过表格的对比学习总得出郑和下西洋的特点(比如时间早、次数多、规模大等特点),让学生根据表格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在目的与性质、历史影响方面的差异,分析明清时期我国远洋航海事业与西方相比从先进转为落后的原因。然后让学生根据表格对比学习得出郑和下西洋的众多特点中结合所学知识得出郑和下西洋的意义——郑和下西洋是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不愧为世界杰出的航海家。

教学过程中,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根据预习文本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养成自学习惯,学会自学,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探究问题、积极思考,分享探究成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真正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真正做到了在师生互动的'同时,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学生的动与学,教师尽量不讲,少讲,凸显了新课改的要求。

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富于个性的、独特的见解应加以鼓励、赞许,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活跃。如探讨郑和下西洋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在上课之前,我多次查阅资料,精心预设了一些问题,在实际的教学进程中经过师生互动激发、碰撞,结果出现了很多新颖的观点,对此我及时进行了肯定的评价,我的评价宛如一支强心针,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了,学生回答问题的参与度更高了。

比如联系当今我国与各国友好往来的对外政策,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郑和下西洋对于我们今天正确处理国际关系的借鉴意义。

1、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需要培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提出“为什么”,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挑战权威、勇于创新的精神。

2、七年级的学生,在对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作出评价后,要对学生进一步强调评价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时,要用历史的辨证的观点,即一分为二的观点去看待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不断地总结反思,积累经验,使自己不断进步,争取能上出更精彩的历史课。指导老师评语:余老师以《明朝的对外关系》为例,介绍了自己上好历史课的一些做法,如:增加历史课的趣味性;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及时评价鼓励学生;从历史事件中寻求历史事件的现实意义。

这些做法虽然是随外历史课的常态,但余老师作为一个新进历史老师,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借鉴,将这些做法贯穿到自己的日常教学中,并通过自己的体悟、反思把它们作为自己的经验固化下来,这种热爱学习,善于总结、反思的态度很值得我们学习!

历史课堂教学的感悟与反思(优秀15篇)篇二

最近在初三的复习中,总感觉学生的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只是对所学知识点进行回顾,没有几个学生会提出新的问题,恰巧前几天我读了一篇文章,大意就是在学习宋元文化时,有一个学生发现《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景色是秋天而不是春天,由此全班同学引发了一场争辩的高潮。

通过那篇文章,给我的感受颇深:由一个学生对《清明上河图》提出了一个疑问,教师随机应变,就组织学生对此问题进行讨论,在争论中,学生们就自己的观点纷纷发表了看法。

由此,我想到了我们的课堂,往往都是对于问题“求同”,而忽视了“求异”,如何去生动地展现学生的求异思维,去碰撞出“火花”,从而表现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进而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教学的关键就在于教师如何去为学生的思维营造出一个宽广的.空间。另一方面,老师应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给学生营造了广阔的思维空间与交流的机会,或许才会改变我们的课堂。

历史课堂教学的感悟与反思(优秀15篇)篇三

课改理念颠覆了传统教学,那么作为教学的重要要素之一的备课模式也应有大的改革,经过实践,我主要有以下心得体会。

新课程新理念的重要体现是:“以人为本”,“教育应关心人,尊重人,发展人”。从中我们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学生才是教育的主体。要树立的学生主体地位,首先要转换教学角色,把原来课堂上以教师教为主转换成以学生学为主,只有充分调动学生自觉积极地参与教育过程,才能激活他们的内在原动力,最大限度地把他们的创新思维的潜能发挥出来。

在教学上采用了“学案”教学模式,填补了以往我们在备课中存在的弊端,侧重于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主动获取知识,由“学会”变成“会学”的过程,从而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整体素质。我在学校领导及骨干教师的带领下,真正学到了不少东西。

一、在教案的编写上。

首先,必须要先认真的浏览考纲,明确高考对本节知识的要求,免得作出一些无用功。

其次,须要先认真的浏览课本,课本的编写其实是很经典的,要对课本上的知识点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明确哪些是学生自己能看明白,哪些必须要老师点评分析,那些地方能和现实生活相联系。

第三,做好上述准备工作之后,先不慌立马编写,现在在自己的脑袋里有个大致的构思。

这样编写教案,是因为现在的教案不同于原先的以教师为中心,为教师上好课而准备的教案,而是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自学提供指导为意图的学案。所以学案的编写是重要的环节,要求老师对教材要有很深层次的理解、对知识点要正确地把握、对学生的“学情”即“认知程度”要有足够的了解。在做到以上几点的基础上,我们才能进行学案的编写。在突破某个知识点时,以往“教案”无非就是知识点的简单罗列,然后“灌”给学生。而“学案”的不同点就在于把新知识点“问题化”,就是把新知识点拆解成学生可以通过思考来解决的“斜问题,让学生积极主动去探究,这样有利于学生养成发现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的体现。由此可见,学案的实施,看似老师在课堂上讲得少了,实则不然,课下需要根多的付出才能达到目的。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抛弃以往那种“不讲不放心的心理;老师在讲台上自我陶醉,学生在下面浑浑噩噩的情况”等种.种传统做法,要切实注重学生的“思维容量”、“思维活跃度”。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展示成功的机会。比如,我在上《“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一课时,视频展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相关图片,再结合文章内容,让学生讨论分析“大跃进”的核心和人民公社的实质以及危害,学生以小组讨论回答时我随便抽生,最后达到了满意的效果。

三、课堂中教师注重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

教师在“学案”的辅助下,在教学中激励、唤醒全体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创设宽松氛围、表扬闪光点、小组竞争等多种方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层面有所提高。对展示、点评精彩的学生教师要给以更高的评价,学生给以热烈的掌声。

总之,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我参与,我快乐,我提高”、“我的课堂我做主”等思想,实施“三先”:题目让学生先做,问题让学生先想,答案让学生先说。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让每位学生真正参与其中,放开而去积极获取新知。

文档为doc格式。

历史课堂教学的感悟与反思(优秀15篇)篇四

近来,正在研读工作室的第二本阅读材料《国外历史教学案例译介》一书,感慨颇深。在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改革的可持续推进中,越来越深刻感受到改革越深入,难度就越大。从事初中历史教学这十几年来,有成功,也有失败;有付出,也有收获。伴随着教育改革的春风,我不由地对自己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深深地反思:那些个大家已经习以为常的甚至被津津乐道为“改革”的种种看法和做法,以新课程的理念加以审视,恍然而有所悟。反思使我们“与时俱进”,在深层次上促进了教育观念的真正更新、转变;反思使我们对教学更充满着希望。作为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施者,通过对比本学科特色和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主要谈一下自己的课堂教学的做法与体会。

在课程改革和打造高效课堂的背景下,究竟什么样的课才算是“满意课”呢?对这个问题,可以说,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可能会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华东师大叶澜教授认为,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就基础教育而言,大致表现在五个方面:有意义、有效率、生成性、常态性、有待完善。我觉得这对我们的教学和教研非常有借鉴意义。现结合我的教学实际,谈谈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反思。新课程发展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基于这一理念,我想新课程背景下的一节好的历史课它应该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面向每一位学生和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要想达到这一目标,一堂满意的课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教学目标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使教学活动中师生活动有明确的共同指向,它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的正确制订和达成,是衡量一堂课好坏的尺度。所以在创新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必须确定创新性教学目标,如果没有创新性教学目标作统帅,那课堂教学是不可能创新的、高效的。

例如在讲七下历史《中外交往与冲突》中的“郑和下西洋”内容时,我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按照创新教育理论要求思考后,确定了“通过学习本课,认识到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国家的综合国力成就了郑和远航这一伟大壮举,增强民族自豪感;体会和平外交有利于促进国家之间的友好往来。”这是一个含有创新要求的教学目标,打破了过去常常用的“郑和下西洋的原因、意义”、“如何评价郑和下西洋”等教学目标的制定。所以在引导学生学习这课时,不是对这一事件本身进行再一次浓墨重彩地描述,不是直接告诉学生郑和是如何如何的伟大;而是挖掘隐藏在这一事件深层的思想教育因素,把教学重点放在解析这是航海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壮举上。而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探究活动,对郑和下西洋所展现出的我国领先世界的造船技术、航海技术、航海水平及航海智慧有了充分的了解与认识,激发了他们勇于创新、勇于开拓的胆识和胸怀。当老师让他们谈对这一事件的感受时,很多学生都由衷地说出了“震撼”这个词!可见这一目标的确定很好地体现了创新性,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既学到了新知识,又在思想情感上受到了很好的教育。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要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学生的发展水平,选择合适他们的教学方法,并注意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坚持“一法为主,多法配合”。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学习同一教学内容时都有不同层次的收获。就这一点来说,其实也就是我们认为的一节有意义的课。

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所以在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们提倡拉近历史与学生生活的距离,创设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感受、认识和探究历史的氛围,而不是让学生消极被动地去记诵历史。讲授八年级下册第9课《改革开放》的内容时,就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那一课的内容承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具体介绍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是如何取得突破的,在城市是如何展开的。教材介绍的这部分内容对成年人而言非常熟悉,觉得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但它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理解起来难度比较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采用谈话法、借助老照片(含本地乡土)、材料了解、分析问题的方法,以及合作学习法等方法,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空间。比如,教师为使学生认识到自己身边的生活与改革开放有着密切的联系,积极组织引导学生进行课外调查,向身边熟悉的人(父母、邻居、学校的老师等)调查,了解改革开放前后人们感受的到的变化,学生把搜集到的材料进行整理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学生对这种活动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从课堂上学生展示的调研成果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成果内容非常充实,反映了学生学习的热情。由于教师为学生创设了这么一个合作学习的平台,学生通过这种探究活动,生成了自己对改革开放政策的认识,亲身体会了历史学习的方法。而且这种体验活动是学生能做到的、也愿意做的,它远远比让学生坐在教师里凭空设想“如果你生活在哪个年代你会有什么感受?”要实际的多。同时,由于全班同学都参加到了调查活动中,且分工合作,因而使得每一层次的学生都有了学习的收获。

又如:在讲授八年级下第五课《三大改造》时,我在提前挑选6位同学合作自编自导一个历史短剧《鸡毛飞上天》,学生课下查资料、问长辈、写剧本、备道具,在课堂上给大家表演了这部反映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时期贫农、富农加入农业合作社时的心态以及改造成果的历史短剧。学生通过观看学习深刻认识到三大改造的必要性和实质,目标教学在愉快的教学氛围中达到了一个小小的高潮,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给每位学生和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然,不管你用的是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都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更多地自主学习的时空;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只用这样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这样做了,当然也就是一节好课了。

好的课堂应当是,能够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而宽松和谐的`环境并不完全依靠讲故事、做游戏或生动的情景来创设。教师形象生动、富于智慧的语言,一个含蓄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问题,一个激起学生强烈学习动机的探究活动等等,都可以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不仅学会知识,形成技能,同时也获得情感上的丰富体验。

《新文化运动》这节课上虽以讲授为主,但我把课讲得主线突出、条理清晰,情绪饱满、语言亲切,继承了传统历史教学中的精华。它不仅有利于学生迅速、准确、简约地把握历史发展的主要过程,落实历史课要求掌握的基础知识;而且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价值观。例如在导入这一环节上,我没有按照教材的编写顺序和传统的教学方法,从按背景说起,而是从初中语文课鲁迅小说《故乡》片段切入,引导学生重温小说的核心内容,并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这篇小说的地位,使学生认识到,它反映了当时文学革命蓬勃开展的社会现实,它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之一。这种设计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渴望学习的环境,引起了学生对新文化运动探究的欲望。同时,娓娓道来的细腻讲授,也使学生受到了感染。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可以看到,他们被老师的情绪所感染,甚至下课了,还有许多学生围着我,要记录下本课结束时引用的陈独秀的诗《青春》的片段。个别学生感受到了教师语言的魅力,和谐课堂的魅力!

当然,课堂教学也不会只是上述几个特点,平时的课堂教学也不可能是每一节都是精品课。但只要我们瞄准目标,不断学习,经常反思,将教学的某一方面发挥到最佳,使课堂教学具有自己的特色,又深受学生的欢迎,那这就是一节“满意课”了。

以上就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浅显的思索和做法,今天拿过来和大家一起分享,更多的希望大家能多提高贵意见,我相信你们的意见一定是我成长的最宝贵的财富。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更多地是多种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的结合体,要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很喜欢一段话,也把它作为我的结束语吧:既然已经选择了做历史教师,那就做一名读书人,奋斗着,钻研着,不断厚实文化底蕴,培植教育智慧,追求自己的教育理想吧!

历史课堂教学的感悟与反思(优秀15篇)篇五

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作过很通俗的解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因此,只有当有效性作为一种价值观深入到教师和学生的内心之后,追求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活动才能产生出其应有的效果。下面,笔者根据自身实践,从教学的内容、过程、方法三方面谈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讲求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为历史教学灌注“活水”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历史是有生命的,历史的生命源于生活。教师只有把教材与生活中相关的素材密切地结合起来,这样的教学才是有生命力的教学,也是历史教学的价值所在。

二、讲求教学过程的趣味化,为历史教学增添“情、趣”

1、导入趣味化,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讲述《美国南北战争》,用多媒体显示华盛顿、林肯的图像和一段文字:年2月,美国有线电视台公布了一项美国历史上41位总统的最新排名,结果,华盛顿、林肯、罗斯福三位总统占据前三位。

猜一猜,林肯和华盛顿的实际排名怎样?你的理由是什么?(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判断,总认为华盛顿排第一。)为什么林肯在美国人民心中地位如此崇高呢?用猜谜的方法,注重学生的心理特点,以此引起他们的兴趣、好奇,进而萌发进一步学习的.愿望,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新课讲授。

2、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如学习《法国大革命》,我依据教材里的两张图片――法国社会三个等级示意图和一幅漫画《多重压迫下的法国农民》,设计了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新课的学习和探究:示意图和漫画告诉了我们法国当时什么样的现状?根据你的理解,什么人的反抗意愿最强?为什么人们把这场革命叫资产阶级革命呢?资产阶级想在这场革命中得到什么呢?结果怎样呢?你认为这场革命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依据是什么?学生对图片产生了兴趣,在我的问题的引导下,思维很快调动起来了。

3、结语巧设疑点,诱发学生无限想象。如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一课的结语中我联系下文设置了一个问题:明朝的朱元璋抽不抽烟?疑点的设置,使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中,产生了渴望,产生了期盼,其内心深处埋下了一根无形的线,时刻牵动着他的心,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从而产生了一种欲罢不能的“探究学习”的心境,引发学生带着问题继续学习新的内容,从而为上好后面的课程做好了铺垫。

三、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为历史教学增添“异彩”

1、教师可以凭借实物、模型图画等直观教具,对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增强对历史的真实感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特别是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利用图片、动画、录像、影视片断将历史重现,进一步增进学生的感官刺激,提高兴趣,促进对历史知识的领会、理解、掌握。

3、适时适度地插入故事。如讲鸦片战争时,我就插入了奕山“马桶御洋兵”的故事,不仅使个别正在走神的学生收回了思想,而且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们在嘲笑清朝将领愚昧无知的同时,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在这场战争中失败的原因。

4、要注重进行学科渗透。在讲课过程中,如果能适当地渗透其他学科的知识,不仅能给学生新鲜感、趣味感,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将其所学的各科知识融会贯通。

5、运用竞赛形式进行练习。初中生都具有好胜的心理,利用这种心理特点,在课堂上适当运用竞赛的形式,能改变课堂教学的单调性,使学生具有新鲜感,注意力保持高度集中,思维能力处于极佳状态,教学印象极为深刻。同时,竞争的结果也会使胜利的一方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失败的一方不肯服输,双方都产生了努力学习的强烈愿望。经常有同学向我要求:以后的课堂教学要多用这种形式。

6、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如实地考察、调查研究、围饶某项主题出历史板报、写小论文等。

历史课堂教学的感悟与反思(优秀15篇)篇六

对于复习课,学生对基础知识应该有一定的认识,因此,复习课的第一步骤应该是对课堂基础知识进行归纳、积累。这一步体现在导学案的“自主学习”部分,经过本节课堂复习,我认为这一步应该放到课前完成,上课的时候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完成。但作为小科目的历史学科来说,有一定难度,难以形成惯例。

在基础知识积累了的基础上,利用材料分析、小组合作探究、小活动等方式,强化理解记忆“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与扩大”与“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之间的关系。并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深化对“改革”这一专题的理解认识,突破难点的认知门槛,认识到“决定改革成败的因素”,深化学生对改革专题的理解。

认识到“决定改革成败的因素”后再利用戊戌变法、俄国废除农奴制等检测学生对改革的掌握情况,并从中获得学生的反馈。对于基础的历史史实,学生是要死记硬背,但是,现在中考的题目更注重对学生知识运用的`考查,对学生分析、综合、归纳、比较等方面的能力的考查。因此,及时做题是最快最好检测学生的课堂知识掌握情况的方法。通过做题,拓展、锻炼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同时可以及时得到反馈,夯实基础,补救学生在知识上掌握不足的地方,落实学法指导。但在这一方面,我准备不足,没有充分认识到学生的认知理解能力,也没有提供充足的史料,直接抛出“决定改革成败的因素”的答案,以至于显得呆板生硬,学生也难以接受。

对本课的知识体系用列表对比法、联系法、总结规律性的知识等进行进一步归纳出一些学法和历史规律等,让学生对本单元知识有一个更完整的认识。

本单元课容量大,理应把基础知识的归纳总结放到课下完成,这样就可以节省出时间安排当堂练习,争取做到复习完整,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张小龙老师给了一个很好的建议:让复习课出新意。一新,思维模式、过程可以新奇,比如逆向思维;二新,例题新意,讲解可以多种方法;三新,知识新,如归纳概括一些规律,学习方法等等。用新意来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发思考,让学生在思考中收获快乐与成就。

历史课堂教学的感悟与反思(优秀15篇)篇七

许多学对先人的丰功伟绩、各种事件的动人故事怀有浓厚的兴趣,因而普遍希望老师能以讲故事的方工来讲述历史。据我们课题组对初一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50%的学欢迎的教学方式是讲故事。诚然,老师讲故事并不是一味地迎合学生,而是将课文作一改编,使课文的主要内容贯穿于故事中去,这样,既能使学生引人入胜,又能使学生掌握知识。这种方法对老师的语言表研究室能力、文字驾驭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在古文学中,诗歌是高度凝缩的'文学。优秀的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思想性,能很快把人带入历史情境中去,并迅速产生共鸣。如讲三国鼎立这一课时,由苏轼的赤壁怀古引入,使学的思绪随着滚滚的长江飞向樯橹灰飞烟灭的古战场,从而迅速切入主题。在讲乐府诗时着重讲十五从军征一诗,通过老师饱含激情的朗诵和讲解,使学生体会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从而总结出乐府诗的特点。

讲台是教师的舞台,也可以是学生的舞台。初中历史的事性为学生扮演历史中的人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战国七雄那一课讲商鞅变法,可以编一历史短剧商鞅舌战公孙龙,找两个学生分别扮演商鞅和公孙龙,辩论是变法这是守祖宗之法;讲国境内的远古人类可以让学生扮演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或自述历史,或二者、三者对话。通过戏剧化的过程,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热情,使学生临历史的情境中去感受逝去的久远的历史,从百增进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

历史课堂教学的感悟与反思(优秀15篇)篇八

未来的文盲将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一些没有掌握学习方法,不会自己钻研问题、缺乏预见能力的人。所以,教师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应成为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历史这一学科的知识有着具体性,它包括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条件、过程、地位诸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即每一社会、每一个国家的发展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规律。

这就要求学生锻炼思想,独立钻研,通过动脑、动手、动口,独立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此外,在历史教学中还必须要求学生在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其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包括培养学生利用已学历史知识进行自我教育的`能力,以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认识现在、预见未来,“鉴古知今”、“鉴往知来”的能力。“授之以渔”是我国历代教学的经验结晶,从现代教学论来认识,“教学”的真正含义应是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教师只有让学生自己学会读书,教会学生学习,才是传授了打开信息之锁的钥匙。只有掌握学习方法,才能步入攀登科学顶峰的阶梯。

在平日的历史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探索,摸索出了“把学法指导贯穿在历史课堂教学始终”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

历史课堂教学的感悟与反思(优秀15篇)篇九

我们知道,学习方式的选择运用,要受到教学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及个性特点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教学实践已经证明:

第一,并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合于学生通过探究去解决。

第二,“探究式”一般更适合于智力好、主动性强的学生,而对智力一般、善于模仿思维的学生来讲,教学效果就要差一些,如果一味地追求“探究”,就会严重脱离一些学生的实际,挫伤他们的积极性。

第三,每种学习方式都有它显著的优势,也有其明显的不足,很难检测和评判孰好孰坏。机械的、形式化的“探究”会束缚学生的思维,而有意义的`“接受”也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关键在于教师的运用是否符合教学实际。如果不顾实际,对于明明很简单而不需要探究的,或者学生没有能力探究的那些知识,也去搞形式,追求探究的“时髦”,就会事倍功半,得不偿失。

事实上,现代教学的理论和方法,只能是在继承传统教学理论和方法基础上的发展和创新。

历史课堂教学的感悟与反思(优秀15篇)篇十

第一、在知识传授方面,总体看较好,但也存在着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具体来说,一是在贯彻整体知识结构的教学方面,教师应注意从总体上把握教材的基本结构和发展脉络,尤其还要重视对内容的深广度作出恰如其分的规定,便于有的放矢地教学;二是要重视学生知识结构的转化,即将教材的基本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认知结构和学习能力。

第二、在学生的智能培养方面,虽已有所侧重,但与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智能培养目标尚有很大的距离。这也是向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转轨的`重要内容。笔者认为,要想使智能培养真正达到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目标,应从进一步改进课堂教学入手,具体说:一是教师应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教材、思考问题,并进行思辩性的讨论;二是教师讲授的侧重点应从历史过程为中心转向历史发展的逻辑联系为中心;三是历史教学要联系实际,要谈古论今,发挥历史的明理、鉴今、育人的作用。

第三、在思想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方面,总体看在历史课堂上落实不够是个普遍现象,当然学科的思想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阵地作用也就远未得到充分地发挥。思想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内容笼统地讲,在中国史教学中要着重突出爱国主义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和民族自尊心及民族自豪感的培养;在世界史教学中主要是审美观、世界观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相比之下,中国史的思想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要好于世界史部分。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与应试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有直接的关系,历史教师应引以为戒,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予以重视和进一步地落实。

2.从教学方法看还比较单一、陈旧,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不够突出。

很多教师,尤其是偏远地区的教师在教法的使用上仍是传统的单一型,即以讲解法与讲述法结合为主,学生的调动很不够,突出的是教师的主导作用。我们提倡的教学指导思想是启发式教学。据统计,目前教法已有14类72种之多。教师应当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尤其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体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地去学,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并且要教会学生分析历史人物、事件的立场、观点,引导学生去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去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和驾驭知识。

3.从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底来看,还有待于进一步强化。

关于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这里从三点来谈一下个人想法:

第一,关于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问题。

&nbs。

[1][2]。

历史课堂教学的感悟与反思(优秀15篇)篇十一

为改革当今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单一传统模式,笔者在教研工作实践中,取目标教学模式的众家之长,探索改造成了“三环十步一反馈”目标模式。这一模式经十所中学的三年实验,于底结题检测,认定具有推广价值。现介绍给同行,以期引玉。

“三环十步一反馈”目标模式的基本程序如图所示:

附图{图}。

以新授课为例,提出这一模式的操作要求:

(一)制定教学目标。

课前制定明确、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是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这一环节分三步操作,其要求是:

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水平及所授知识的目标独立性,按课后习题要求,确定若干知识点,作为所授课的知识教学目标。

能力层次的活动形式,定出具体的教学目标,并用可以观测的外显行为方式描述出来。

论中的情感领域目标,细分为“接受”、“确信”、“性格化”三个水平层次,定出具体的思想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目标。

(二)实施教学目标。

实施教学目标是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这一环节分四步操作,其要求是:

出订正、指导和评价,激励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然后转入新课。

学科的知识存在密切联系时,或与重点教学目标有关的旧知识已学过较长时间时实施。这一步所用时间一般在3―5分钟。

要达到的学习结果(预期达成度)。教学目标认定的时间一般在1―2分钟。

目标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程序,选择教学方法和使用教学媒体,组织教学活动。这一步的实施主要策略有三:

学生口、脑、手并用的智能活动。例如《代的国际关系》一节,使。

[1][2][3]。

历史课堂教学的感悟与反思(优秀15篇)篇十二

“授之以渔”是我国历代教学的经验结晶,从现代教学论来认识,“教学”的真正含义应是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教师只有让学生自己学会读书,教会学生学习,才是传授了打开信息之锁的钥匙。只有掌握学习方法,才能步入攀登科学顶峰的阶梯。在平日的历史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探索,摸索出了“把学法指导贯穿在历史课堂教学始终”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

阅读教科书是获取历史知识、提高学生成绩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智能的重要前提。因此,教会学生阅读教科书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由于历史学科具有过去性、综合性和史论性的特点,学生在初读时容易遇到许多障碍,也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基础差、阅读不得法,抓不住重点,所以,在起始阶段,我重点训练学生的阅读方法,通过提问引路、审题启示、疑难突破、重点探索、提纲导读等多种方法,把学生引到自觉阅读的轨道上来。例如,在教授中国历史第一册的《大变革时期的社会经济》一课时,我首先给学生指出:社会经济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农业方面包括工具、技术和经验、水利及成就;手工业方面包括冶炼、陶瓷、纺织、造纸、市场等。然后指导学生按上述提示阅读教材,找出本课中的重点知识,学生很顺利地完成了任务。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逐渐学会模仿教师编写提纲,教师应在此基础上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自编提纲的练习机会。学习新课时,多让学生在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试编。学完一个单元后,可让学生编写单元知识结构,抽象出历史阶段的本质特征,从而把新闻记者引向新的高度。例如,在讲完世界历史第一册中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1789——1814年的法国》时,要求学生列图表分析英、美、法革命进程中发现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代替一种旧的社会制度必须经历激烈、曲折、反复的斗争这一历史规律。

指导学生整理、编写提纲,可以达到使学生既掌握基础知识,又提高学科能力的目的。这是因为:首先,学生在整理和自编提纲时,必须先仔细阅读教材,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只有真正理解各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它们所处的地位,才能把知识点有效排列起来,这就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一旦整理出准确的知识结构,知识点也就牢牢固定在知识结构的枝干上,从而使知识点在学生头脑中由点成线,由线成面,由面成体,构成基础知识的立体之树。其次,学生在编写提纲时,必须对教材进行分析、归纳、概括,通过思考使教材内容变得条理化、要点化,这无疑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第三,学生在掌握了编写方法后,可以依照这种方法去整理编写同一类历史现象的知识结构,这有利于学生归纳同类历史现象的共同点,同时由于具体现象又具有特殊性,这又迫使学生注意区分同类现象的不同点,对培养学生比较历史现象能力有积极意义。第四,学生在复习、整理编写历史结构时,能帮助自己迅速查出知识掌握的薄弱环节,从而进行针对薄弱环节的复习,提高复习效率。

历史学科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但部分学生由于受传统偏见的影响,仍认为历史是一门知识性学科,只需死记硬背即可,而不需理论的思考和理解,所以,他们缺乏学习历史的内驱动力。为此,教师应十分注意利用历史学科内容丰富、纵贯古今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从历史知识本身提出各种具有较强启发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促进他们大胆地驰聘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发展他们的智力。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注意做好几点:第一、要科学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设疑要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先感知后概括,亦即从具体史实入手,去归纳某种结论或道理,以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如讲华盛顿会议,先让学生概括背景、时间、地点、内容结果,然后进一步设疑:华盛顿会议的召开是否消除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为什么?从而揭示出帝国主义的矛盾,为这一体系的崩溃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埋下伏笔,使学生了解帝国主义是战争的根源。

第二,要把握好度,难易适中。太容易会流于平淡,学生不屑于回答,更无助于启发思维,太难会使学生如坠迷雾中,所以设疑要难易适中,循序渐进。

第三,要激发思维兴趣。爱因斯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通过设疑,创设一种有趣的思维意境,从而刺激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无疑会使教学事半功倍。例如,讲《美国内战》前,教师首先设疑:八十年代美国民意测验结果,开国以来四十多任总统最受尊敬的是林肯,出身平民的林肯何以在美国人民心中有如此崇高的威望?大家知道《汤姆叔叔的小屋》这部作品吗?那位伟大的林肯曾对这部书的作者斯托夫人说:“一部书导致了一场战争。”那么这部书导致了什么战争呢?它的原因、性质、结果如何呢?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己去认识、分析、概括和评价,这样便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教学效果较好。

历史发展的线索就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中学历史教材的特点是范围广、头绪杂、内容多,牵扯到的年代、地点、人物事件太多,很不容易掌握,所以引导学生在这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中理清发展线索,提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在开始讲世界史时,首先指导学生看教科书前的目录,然后教师概述世界史的分期、每个社会阶段的特征、基本内容等。在讲世界近代史时,要让学生明确必须抓住三条基本线索,即:资本主义发生、发展以及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和战争,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

在理清线索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重点,应该让学生学会如何确定重点。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四方面去确定教材中的重点:第一,能够说明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观点的内容;第二,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第三,属于“中国之最”、“世界之最”的内容;第四,教科书上有插图,课后有练习题的内容。学生掌握了上述原则,就比较容易抓住教材的重点。

历史教学的任务之一是使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所以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是很重要的。在历史教学中,我常采用以下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记忆效率,效果良好。第一,分散记忆法。让学生把知识点分开学习,当时看一遍,一周后再复习一遍,一个月后再重复一次,记得就会比较牢固。第二,趣味记忆法。如讲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统治时期,要求学生记住当时的派别:大资产阶级、雅各宾派、热月党人、督政府、拿破仑,要求学生记成“大鸡鸭,热都拿。”第三,引导学生记忆纲要。如美国独立战争经过的六件大事。

商品经济的大潮涤荡着传统观念,它要求新一代靠自己生存已经不是空洞的命题,而是现实社会的要求,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学会生存的能力提高到培养现代人的高度来对待,只有这样,才能使新一代人有较强的适应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历史课堂教学的感悟与反思(优秀15篇)篇十三

课堂教学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主渠道,因而也是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主战场。教学理念和观点的体现、课程标准的落实、新编教科书的运用等,往往是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和课堂教学的质量展示出来。新课程改革以来,广大历史教师围绕新理念、新课标组织教学,课堂教学呈现出可喜的变化。从形式上看,在四十分钟的课堂里常常是欢声笑语、高潮迭起,似乎我们的历史课堂已经走进了新课程的最佳状态。但是,认真审视一下目前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些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是肤浅的,突出的表现是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致使课堂中出现了虚假的“繁荣”。下面,是我对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的一些粗浅认识,期望大家能提出更多宝贵的想法,以便在今后的历史教学中共勉。

历史课堂教学的感悟与反思(优秀15篇)篇十四

学生是认识活动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和思想品德的提高,都必须通过自身的主观努力才能达到。教是为了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体现在学的方面,体现在学生认识的转化和行为方式的变化上。如果把学生看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就不可能使教学协调有效地进行。因而新课程倡导学生的主体任用,“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已经成了广大历史教师的共识。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有时在气氛热烈、民主的课堂里却只能看到学生的风采,老师扮演的似乎是可有可无的角色。这是一些教师在教学中的一个误区。

新课程下教师的角色确实发生了变化,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和灌输者向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和合作者转变,但是教师的作用不但没有削弱,反而应该加强。这是因为,在长期的接受式的教学中,学生接受的常常是教师和书本提供的现成的结论。而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但这种“自主与探究”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智力水平远不成熟,有时会使学生不知所措,需要指导、点拨和帮助。初中阶段学生们所获得的历史知识是有限的,辨证的思维能力不强,有些观点难免会出现偏差。这个时候的教师就是学生的引路人,把他们从偏执引向正轨。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除了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供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外,更应该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掌握学习策略,同时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与学生一起去寻找真理,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

历史课堂教学的感悟与反思(优秀15篇)篇十五

教学模式的把握,不仅要知道其结构方式和运行程序,能够“照着做”;而且要掌握其蕴含的教学思想或意向,能充分实现其教学目标,并在此基础上能够根据各教学要素变换或创造出更合适的新教学模式。本着这一指导思想,本文拟对我国当前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几种教学模式进行一定的总结和概括,并逐一展开教学示例,以此使人们对现行的历史教学模式有一全面的认识和评价,为建构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教学模式提供一定的素材。

当前,我国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最常见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三种:“讲谈――接受式”、“自觉――辅导式”和“参与――活动式”。

一、讲谈――接受式。

讲谈――接受式是在改革传统历史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的。

传统历史教学模式是50年代初我国历史教育工作者以苏联的教学模式为基础,融合我国的一些传统的教育思想的方式而成的,以“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家庭作业”五个环节为结构程序。它的优点是方便了人们对历史教学活动过程的准确把握,有利于历史知识的系统传授,对历史教学实践的指导也更为明确具体。其教学过程由教师直接控制,通过教师对历史教材内容的系统讲述,使学生对所学的历史知识由感知到理解,然后通过总结新课和家庭作业的完成,巩固所学的历史知识。它能使学生比较有效地在单位时间内掌握较多的历史知识,比较突出地体现了历史教学活动作为一种简约的认识过程的特性,使系统性较强的历史知识得以有效地传授,历史教师的主导地位得到了较好的发挥。

然而,它的局限性和缺陷也是非常明显的,最主要的是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在教学实践中,就是过分强调书本知识,忽视能力培养,造成了“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教师一讲到底,学生一听到底的被动学习的局面。它所反映的'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为授受关系,表现在教学内容上以知识为主,在教学方式上以传授、灌输为主。

70年代末、80年代初,人们对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在巩固了教师系统地讲述历史知识、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基础上,采用师生谈话的方式展开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自主积极地接受历史知识,教学双方形成了双向的反馈交流,这一改革后的模式,从其特征上看,可称为“讲谈――接受式”。

讲谈――接受式的教学要素的关系如图(一)所示。

图(一):

附图{图}。

该模式所依据的教学理论,源于现代认知理论的一个分支――信息加工理论〔1〕。它把学习过程看作是信息的收集、加工、贮存和在需要时提取出来加以运用的过程。根据这一理论,分析讲谈――接受式,可以形成这样的认识,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不是简单的、机械的刺激――反应的过程,而是信息播发者与接收者之间用语言交流的传递信息和反馈信息的过程。学生接收了教师播放的信息后,经过大脑神经系统的加工,引起反应活动,并把反应活动后得到的信息反馈给教师,再经过教师的大脑神经系统的加工,对其反馈的信息作出再反应。

讲谈――接受教学模式,就是依据这一原理,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以师生谈话的方式逐步展开教学过程、完成历史教学任务的。其中,既有教师对历史知识的系统讲述,也有学生的积极反应、自主探索;教学的过程是信息的传递过程和反馈过程的结合。它继承了传统历史教学模式中重教的一面,又发展了重学的一面,把教与学、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保证了历史教学任务的全面完成。

&nbs。

[1][2][3]。

相关范文推荐

    大学做作业的心得体会(汇总16篇)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历了许多事情,总结心得体会,可以更好地应对类似情况,不断提升自己的应对能力。小编整理了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精彩文章,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总结部编版(热门23篇)

    教学工作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掌握和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工作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本册教材仍沿袭前面五册教材的编排

    医院防汛工作应急预案物资(精选15篇)

    应急预案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时,为了有效应对和处理各种紧急情况而提前制定的一套预先安排和措施。应急预案是为应对突发事件或紧急情况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它可以保障人员生

    佣金退还协议书大全(14篇)

    商业领域中,合同协议是交互关系的基础,保障交易的安全与可靠。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合同协议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甲方乙方甲乙双方经友好协商,就乙方所承揽的工程

    毕业班质量分析发言稿范文(19篇)

    通过质量月活动,我们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质量问题,以避免对客户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和影响。这些质量月活动范文展示了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如何运用不同策略来提升质量表现。

    象棋课心得体会总结(优秀24篇)

    写心得体会时,应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文字的流畅性,以便于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小编为大家搜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在写作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以青春为心得体会(通用20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反思和总结自己的成长和进步。以下是一些写心得体会的参考材料,希望可以为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思路。《致青春》是一部以爱情为主线的电影,

    消毒供应室工作计划与总结(实用18篇)

    工作计划书的编写过程中,我们可以对过去的工作进行梳理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掌握一份完整的工作计划书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编写工作计划书的方法和技巧。

    管理控制心得体会(通用17篇)

    写心得体会可以加深对学习和工作中的问题的认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改进和优化。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心得体会的写作方式,下面是一些实用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

    桶装水供水合同(模板21篇)

    合同协议可以为双方提供法律保护,有效预防纠纷和争议的发生。在下面的链接中,你可以找到一些优秀的合同协议范文供你参考。订购方(甲方):出售方(乙方):甲、乙双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