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心得是对自己在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和反思,是提高工作效率和能力的重要方式。以下是一些真实的培训心得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一些共鸣和反思。
热门宋朝历史心得体会范文(15篇)篇一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王朝,其文化、科技及制度对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我学习了有关宋朝的历史和文化后,我深刻认识到宋朝的重要地位和影响,下面就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宋朝的文化底蕴非常厚重,书法、绘画以及诗词文学都在这个时期继续繁荣发展。宋代以“文人”著称,士人们都有很高的文化素养,经常写诗作画,使得文学艺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其中,苏轼的诗歌文学及其建立的“东坡派”更是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流派。宋代书法更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风格,使得中国的书法艺术得到了更加卓越的发展,成为世界公认的文化艺术精品。
二、宋代的科技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开封的“鼓楼书房”、“开封府西关”是当时一个较为先进的图书馆,拥有大量的藏书,书籍资料更是比之前的时代丰富了许多,这对于人们的文化素养提高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工业上,宋代的冶金技术和造纸技术也突破了传统的技术障碍,进一步发展中国的生产技术及产业结构。此时,年代准确的光学、漏斗、活字印刷等发明也是影响深远的。
三、宋朝统治者和官员都重视教育事业,他们有针对性地设置学校,扩大寺庙办学,并逐渐形成规模比较大的书院体系。文化事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为中国后来的科技文化和应试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可以说,宋朝的出现让华夏文明直接融入了后世的文明中。
四、宋代在维护边疆稳定和对外交往方面也做得非常好,与外交使团的建立和招抚南方的策略使得边疆稳定、南方统一,它们的议和方式成为了后来的南北、民族和解的模板。此时,它的外交关系逐渐向东南亚和南亚延伸,为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打下了基础。
五、宋朝的法律体系和管理也非常严密,江南地区的“参差鱼贯一街镇”十分有名,这是宋代城市规划的典范之一。同时,宋代为了防范百姓过度增长,并保护国家储粮,实行了“均输法”,这高明的统筹管理方法奠定了今后的可操作规划。
总之,宋朝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它的文化、科技和制度对中国内部走向、对外交往以及增强自身文明的规范性与尊严性都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学习宋朝的历史和文化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以及对我们未来的发展和学业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热门宋朝历史心得体会范文(15篇)篇二
宋朝历史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因为它不仅开创了中国经济和文化的黄金时代,还形成了封建社会和文化的基础,并对中国以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我学习宋朝历史的过程中,我有了一些深刻的体会和感受,下面我将结合历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宋朝的创新。
宋朝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很多重要的变化。首先,宋朝时期出现了很多重要的科技创新和发展。南宋时期,兵器制造的技术出现了很大的进步,火器的发明更是给中国的军事实力带来了极大的提升。此外,宋朝时期发展了祖传中医药和民间工艺的传统,也为现代化的科技和工艺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些创新和发展使中国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国家之一,为后来欧洲文艺复兴、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
第二段:宋朝社会的表现。
一般来说,封建社会是不平等的。但是宋朝时期,经济、文化和社会格局的变化使得封建社会的不平等程度大大降低。这种结构上的变化和封建制度的发展成为了中国社会逐渐走向现代化的重要动力。此外,宋朝时期女性的地位似乎有所提高,尤其是南宋时期,在女性文化、女性教育和女性权利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这些表现对于包容和多元的社会建设来说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第三段:宋朝的政治制度。
宋朝的政治制度发生了很多变化。北宋时期,官员制度变得更为精细和严格,中央集权的程度也进一步提高。这种中央集权的程度大大提升了国家的统一性和效率。此外,官员选拔的科举制度成为中国官员选拔的经典模式,并为中国官员选拔制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这种政治制度也陷入了选择精英而忽视大众的局面,这是它的不足之处。
第四段:宋朝时期的文化。
宋朝是中国文化的黄金时期之一,尤其是诗词和文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在宋朝晚期,官方宣扬的理学中华文化成了当时文化的主流,而在民间文化中,儒家的理性思维被佛家的情感表达思维所取代。宋朝文化在留下了许多光辉飞乐的同时,也陷入了刻板和保守的体现。
第五段:宋朝的经济繁荣。
总之,宋朝的历史不仅充满了惊人的创新和发展,还体现了社会、政治和文化体系的进步和演变。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谨慎地反思宋朝的不足之处,以此为我们今后的历史进步和经验总结提供更多的贡献。
热门宋朝历史心得体会范文(15篇)篇三
每一个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是一个动人的小故事,都能给人以启迪。那么关于宋朝历史故事有哪些呢?下面是本站小编为您整理的宋朝历史故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后世传说宋恭帝为元顺帝妥懽帖睦尔之生父。元文宗曾布告中外,引元惠宗乳母夫之言,称元明宗在漠北时,素谓太子(妥懽帖睦尔)非己子,遂徙于高丽,后迁静江。元末明初人权衡撰《庚申外史》,谓瀛国公驻锡甘州山寺(元时称十字寺,即张掖大佛寺)时,封地位于汪古部旧地及居延一带的赵王曾以一回回女子与之(即顺帝生母迈来迪)。
延佑七年四月,回回女生一男子。时值元武宗长子周王和世琜(即位后为元明宗)流亡西北,过甘州山寺,见瀛国公幼子,“大喜,因求为子,并其母载以归”。明代以后,此说遂成确论。至清代,四库提要认为此说乃宋遗民伪造,明人“附会而盛传之”,“核以事实,渺无可据,实为荒诞之尤,非信史也”。
近时学者有谓瀛国公在移驻甘州之前,可能居于谦州吉利吉思地界(今叶尼塞河上游)。当时周王和世琜自陕西至岭北过金山(阿尔泰山),流亡于察合台后王封地,地理上与谦州接近。
长翅帽是宋朝大小官员戴的帽子。
一天,宰相寇准微服出行视察民情。他着青衣,戴小帽,打扮成书生模样,在京都东京(河南开封市)私访。当他和一个老头子谈话时,老头子对寇准卑躬屈膝,跪拜迎送,表现出异乎异常的恭谦。
寇准感到奇怪,故意发问:“老先生,鄙人乃一介书生,请你随便些吧。”老头子笑着说:“相公莫非隐瞒自己身份?你可是朝廷的命官啊!”寇准一听更加疑惑,“我和你老素不相识,怎么说我是朝廷命官呢?”老头子说:“相公,刚才你通过狭巷时侧身左顾右盼,生怕有东西碰着你的帽子。你要不是常戴长翅帽,哪会有这样的习惯动作?”
长翅帽的发明人是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他坐上龙椅后很不放心当年一起闯天下的同僚。尤其讨厌文武大臣在朝堂中交头接耳,评论朝政。一天,赵匡胤上早朝,在听取某个大臣奏章时,发现两侧有不少官员窃窃私语,很不礼貌。赵匡胤心里有点恼火,但不露声色。
退朝后,他想出个办法,传旨属官在幞头纱帽后面分别加上长翅。长翅用铁片、竹篾做骨架。一顶帽子两边铁翅各穿出一尺多(以后越来越长)。这种帽子除了朝堂和官场正式活动时须戴上,一般场合是不戴的。因为戴上它,在街上行走极不方便。官员只能面对面交谈,要并排坐着谈就困难了。
从此大臣上朝,也就很难排列在一起交头接耳,影响朝堂严肃性了。
岳飞的冤死可以说是中国封建历史上影响重大的冤案了,其罪名更是令人惊诧的“莫须有”,“莫须有”意思即“也许有”,其罪名为凭空捏造也。
先介绍一下岳飞冤案的大致过程。
南宋绍兴十一年,宋高宗赵构召三大将韩世忠、张俊和岳飞入朝,打算论功行赏,韩张二人被任命枢密使,岳飞为副使,明着是升官,实际是削其兵权,与此同时,赵构还撤销了专门对金作战的三个宣抚司。
同年九月,秦桧按照赵构和金人的授意,大兴岳飞之狱。他派爪牙收集证据,串通张俊,收买和勾结岳家军的重要将领张宪(岳飞女婿)的部将王贵、王俊等人,诬告张宪想要在襄阳叛变,以便岳飞能够恢复军权。之后张宪、岳飞和岳云父子被送往大理寺审问,经过两个月的审问,秦桧没什么收获,又不知该如何处置岳飞,这时他老婆说“捉虎容易放虎难”,秦桧一想是这道理,便决定杀死岳飞。
十二月底,秦桧以“莫须有”罪名将岳飞父子以及张宪绞死(另说是毒死)在风波亭,《宋史》对岳飞之死连写两遍“呜呼哀哉!呜呼哀哉!”,其中所含情感应是极为沉痛。
首先,金朝指明要杀死岳飞才同意议和,而赵构只想着偏安一隅。其次,岳飞一直想收复中原,迎回旧主,而万一徽钦二帝回来,赵构该如何自处?到时皇位一定难保。深为恐惧的赵构只能杀掉岳飞,秦桧只不过是体察到了赵构的心思而制此冤案以讨好赵构。
这桩千古冤案,包括实施者在内世人皆知其冤,但皇帝昏庸,奸臣当道,岳飞被冤死也有一定必然性。
岳飞死后二十年,宋高宗下诏释放岳飞和张宪的家属,准许他们随意定居。
1162年,赵构传位给宋孝宗。
宋孝宗是南宋唯一还算有些建树的皇帝,继位后主张北伐对金作战。为了平息民愤,鼓励将士抗敌,宋孝宗以赵构的名义,下诏为岳飞平反昭雪,追复岳飞原有的官职,并将岳飞遗体依礼改葬。后来又为其建造“忠烈庙”,以示纪念,追封为鄂王。此时,对于岳飞的罪名彻底推翻,终于恢复了他抗金名将的名誉。
其实,宋孝宗为岳飞平反昭雪,有着迫不得已的原因。
岳飞死后,宋金和议达成。南宋向金奉表称臣,每年向金进贡25万两金银,绢25万匹,双方东以淮河、西到大散关为界。但金朝使臣每次来宋,对赵构任意谩骂,使赵构尽失帝王。
尊严。
又无可奈何。再说岳飞之死已经引得天下不满。知识分子和广大百姓对岳飞的死始终愤愤不平随时都会发现不满言论。如岳飞被杀三年后有内侍右武大夫白锷馆客张伯麟在太学壁上题字:“夫差尔忘越王之杀而父乎?”当时徽宗已经死在金国所以大家都明白这话是讽刺赵构的。
赵构心里明白,不为岳飞平反,难以收揽民心,难以激励将士抗敌,对宋王朝统治不利。
当时,秦桧已死,赵构仍活着,是太上皇。于是,宋孝宗将冤杀岳飞的。
责任。
一股脑儿全都推到秦桧头上想造成这样一个假象:冤杀岳飞的罪魁祸首不是宋高宗赵构而是奸相秦桧。
虽然岳飞的冤案被平反,但真正的责任人宋高宗并没有被追究,也很难被追究,当政者为岳飞平反,也只是迫于群众呼声的压力,以及时局的要求。
热门宋朝历史心得体会范文(15篇)篇四
在广东省湛江市雷州湾的东南海域中,坐落着数十万年前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的中国第一大火山岛硇洲岛。
站在岸边堆积的熔岩乱石之上,雾霭茫茫,水天一线,惊涛如诉。随行的湛江文化研究专家、湛江市博物馆原馆长陈志坚介绍,相传当年流亡至此的南宋皇帝赵昰和抗元军民正是在这里愤慨山河沦陷,将岸边巨石怒击水中,代表与元朝抗争到底的决心。是为“以石击匈(元)”,“硇”字由此而生,硇洲岛也因而得名。
虽然南宋朝廷苟且偏安后在此最后灭亡,然而这段历史却是粤西沿海地区最为珍贵的文化财富之一。南宋年间,粤西沿海大都是荒远之地,正是因南宋流亡朝廷的一路南下,才为这些地区带来了中原、江南文化的火种,并对其后世文化的传承发展影响深远。硇洲岛,就是南宋朝廷这段流亡之旅的海上最南端根据地。在此地发生了两件大事:一、年仅11岁的皇帝赵昰驾崩,7岁的南宋末代皇帝赵昺继位;二、宋军于此驻扎不久即莫名掉头北返,走上了最终“自取灭亡”的不归之路。
在这个仅有56平方公里的小岛上,与宋代相关的历史文化底蕴却是颇为厚重,宋皇城遗址、翔龙书院、宋皇井、宋皇碑、宋皇亭、宋皇村……这些沧桑斑驳的古迹隐藏在一片片茂密的火山岛原始植被深处,曲径通幽,充满了神秘色彩。不仅如此,“不拜皇帝拜忠臣”,岛上的庙宇除天后宫(妈祖庙)、关帝庙、宗族祠堂等在广东沿海常见类型之外,早年修筑的分别祭祀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等宋末重臣的祠庙在这里分布众多,香火不断。岛上居民至今仍延续着将三位宋臣神像请回家中轮流供奉的虔诚风俗,每年庙会之际又送回庙中,岛上、岛外居民都会来此祭拜,以告慰英烈的在天之灵。
当代史学专家对硇洲岛的历史背景一直存在着一定争议。
从地图上看,宋廷流亡至硇洲,却又突然掉头北返,最终亡于崖山。行军路线逆流,且迎向元军追兵,似乎十分不合情理。然而在以硇洲岛津前天后宫理事会副会长窦广栋为代表的当地文化学者看来,这种疑虑似乎不应存在。在他和陈志坚老馆长的带领下,我们仔细考察了当年南宋朝廷驻扎过的遗迹。而对于学术界的争议,窦广栋等人有一个颇为大胆的猜想:或许历史上的崖山海战,根本不是亡宋之战,史料所记载的,只是后人以讹传讹。崖山海战的失利对宋军海上主力的打击虽是毁灭性的,但陆秀夫背负赵昺跳海记载中南宋灭亡的标志性事件可能并未在崖山发生。
“赵昺和陆秀夫可能是在硇洲岛跳海的!”窦广栋进一步陈述了他有如此猜想的论据:从海上逃亡路线分析,掉头北返的确不合情理。因此北返的应该是张世杰所率领的宋军精锐,企图开辟“第二战场”。崖山海战确实让宋军丧失了大部作战主力,但宋廷并非灭亡在崖山。在硇洲岛上,宋廷修建行宫、书院等遗址真实存在,若非宋廷想长期驻扎于此,绝不会贸然劳师动众大兴土木。年幼的赵昺当时可能与陆秀夫等其他大臣留驻在硇洲岛,苦等来张世杰崖山战败的消息后或于此地绝望跳海,或在随后继续流亡的途中最终葬身大海。
记载不详的历史的真相,或许永远会伴随着猜想、推敲和质疑。硇洲岛在宋元之交那段特殊历史中扮演的角色的细节究竟如何,还有待专家学者的进一步考证。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宋朝历史心得体会范文(15篇)篇五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它不仅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而且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我对宋朝的历史深感兴趣,并从中深刻地领悟到了很多启示和体会。
二、生机勃勃的商业文明。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经济繁荣的时期,商业文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当时,宋朝的水运系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大量的河流之间被改造成运输货物的水道,使得跨区域的商业活动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同时,在技术和工艺方面的成就也为商业活动提供了极大的支持,例如印刷术和钞票的发明等,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在这一方面,我们可以从宋朝的历史中看到经济和科技的必然联系,它们的发展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三、文化繁荣的盛世。
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出现了大量的文化艺术和知识精英。在文化方面,宋朝的王朝文化、江南文化、儒家文化、佛教文化等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使得中国的文化也在这一时期愈加精致和丰富。在知识分子方面,也不乏一些杰出的学者和文化名人,如欧阳修、苏轼、王安石等人,他们的贡献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也是不可磨灭的。
四、政治危机的深刻反思。
宋朝也出现了许多政治危机,如北方的辽金侵略和南方的宋元争霸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宋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政治与经济、文化在某些时候的相互关系,政治的稳定对于社会的其他方面的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此外,宋朝也出现了一些腐败现象,如贪污、仕途堵塞、官商勾结等问题,这些现象也为我们提供了很深刻的反思,启示我们在今天的社会中要加强反腐、廉政建设,保护社会公平正义。
五、结语。
通过对宋朝历史的了解和思考,我们可以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和经验。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和充满活力的王朝,商业、文化、科技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些发展也引发了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在今天,我们也应该从宋朝的历史中汲取经验,不断发展我们的经济和文化,保持社会稳定,同时也要警惕与解决各种社会问题。
热门宋朝历史心得体会范文(15篇)篇六
中国有多年的封建帝制史,从历史上第一位称帝的秦始皇帝算起,到清朝溥仪的退位,干皇帝这行职业的也不过几百个。他们虽然都是呼风唤雨的风云人物,站在万人之上、权之顶峰,拥有后宫三千佳丽,唯一人独享,过着神仙般逍遥快活的日子,可是他们的最终结局却是大相径庭。其中有的则是因病不治而逝,有的则被投毒而死,有的则被刀枪剑戟杀死等等,其死相也是尽不相同。
一般皇帝都是死于本土居多,但也有少数客死异乡的皇帝,例如后晋的第二任皇帝石重贵,他即位近四年后,一心想吞并契丹,后来便决定同契丹开战,结果契丹的第二位皇帝耶律德光御驾亲征,打的晋兵节节败退,并俘虏了皇帝石重贵到契丹,最后病死于契丹;像辽天祚帝耶律延禧被金朝俘虏,后来被金人用箭射死等等,笔者在此也就不多累述了。
下面给大家讲另外一个客死异乡的皇帝,这也是笔者要讲的主题,那么,这个客死异乡的皇帝到底是谁呢?其实他就是北宋末代皇帝宋钦宗赵桓,他究竟是怎么死的呢?又因何原因而死?咱们可以先对当时的历史背景做下分析:
宋钦宗赵桓,是宋徽宗赵佶的长子,他为人优柔寡断,反复无常,对政治问题缺乏判断力,在历史上也是有名的昏君,其父亲和他也是一路货色,同样昏庸无道。
公元1125年,金朝分兵两路大举南侵,一路势如破竹,先后攻下太原、燕京两城。十二月,当金兵入侵汴京(今河南开封)之际,毫无准备的宋徽宗在不得已之下,依照大臣李纲的建议宣布把自己的皇位让给了儿子赵桓,赵桓即位,是为宋钦宗,改年号为靖康,并立刻贬蔡京、童贯等人,然后重用李纲抗金。而他的父亲徽宗则做上太上皇,南逃躲避战乱去了。
新即位的宋钦宗也是个不中用的皇帝,优柔寡断,几次想南逃,被李纲极力劝阻才被迫留下。宋钦宗封李纲为“亲征御营使”,率兵痛击攻城的金兵。由于钦宗没有抗击金兵的决心,加之战乱频繁,使得他越来越胆战心惊,懦弱无能的他便找金人议和,被金人索以黄金白银数千两。后来钦宗又听从奸臣谗言,罢免了李纲。
钦宗与金人议和成功后,金兵退去,此时南逃的宋徽宗又回到了京城,继续他享乐无度的生活。公元1126年,金人再次向北宋发起进攻,十一月金兵围困汴京开封,宋钦宗还想和第一次一样求和,不做积极军事准备,结果更便利了金兵的进攻。
公元1127年春天,金人南下渡黄河破宋京东京(今开封),把宋徽宗、宋钦宗关押至金营,金太宗下令废掉徽宗、钦宗二帝。随后,徽宗、钦宗、太后、皇后、妃子、公主、驸马、亲王大臣等共3000多人被装上囚车,运送回金国当奴隶。
经历了100多年的北宋王朝终被金国灭掉了,这个事件发生在北宋靖康年间,因而史称“靖康之变”,或亦称“靖康之耻”。
“靖康之变”悲剧性事件的发生,不但使北宋王朝彻底地灭亡了,而且也给宋徽宗、钦宗二帝的死亡埋下了伏笔。
金天会六年(公元1128年)八月,金人抵达都城上京,金太宗封徽宗为昏德公,钦宗为重昏侯。十月,又将徽、钦二帝发配至韩州(今辽宁昌图北,亦说吉林梨树)。天会八年(公元1130年)七月,又将二帝迁往北国边陲小镇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县)囚禁起来,天会十三年(公元1135年)四月,宋徽宗赵佶终因不堪精神折磨而病死于五国城的一囚牢中,钦宗悲伤不已,失声痛哭。此时的宋徽宗已被囚禁了9年,死时年仅54岁。
宋徽宗死后,钦宗仍一直被囚禁着,那么后来宋钦宗又是怎么死的呢?
据《大宋宣和遗事》记载,绍兴二十六年六月(公元1156年),金国皇帝完颜亮下令把分别囚禁的宋钦宗赵桓和辽天祚帝耶律延禧暂放出来,让他们去比赛马球,以作娱乐。耶律延禧善于骑术,企图纵马冲出重围逃命,结果被乱箭射死。钦宗皇帝身体孱弱,患有严重的风疾,又不善马术,很快从马上摔下,完颜亮下令把赛马球场地里的马群放开赶到赛球场,结果钦宗被乱马踩死,终年57岁。
赵桓的死讯直到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才传到南宋,其弟高宗赵构为其上谥号“恭文顺德仁孝皇帝”,庙号钦宗。
赵桓身为堂堂一国之君,贵为九五之尊,居然被金人俘虏囚禁,当作取乐的玩物,被乱马踩死,真是让人哭笑不得,这在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真可谓是空前绝后。
热门宋朝历史心得体会范文(15篇)篇七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时期,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这一时期的历史,我进行了大量的阅读与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仅了解了宋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更重要的是,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宋朝时期的老百姓们的生活和心理变迁,这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第二段:社会背景。
宋朝时期,社会经历了许多变迁。民族大融合的背景下,不同的文化、宗教、政治制度、各类思潮与文艺活动交织(中国佛教由此传到了日本),构成了一个多彩而又丰富的社会体系。政治上,小农经济开始向以商业化、手工业为特征的“商民经济”转化。经济上,得益于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宋朝成为了世界上最繁荣的经济中心之一,各种商品在此流通,市场上的竞争也因此越发激烈。
第三段:文化艺术。
宋代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文化艺术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仁者乐水,智者乐山,世间自然美肯定大受欣赏,进而在文艺作品中体现出来。宋词的流传不断,洛阳长在、鹿鸣记、南乡子等代表了宋词的高峰;唐宋诗歌的发展、托福六义的问世,丰富了文学语言,形成“薪火相传”的文学传统,同时绘画、雕塑等艺术也逐渐兴起,中式花鸟画、山水画不断发展,成为世界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段:人们的生活。
宋代的技术、科学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许多生活工具都得到了改进,例如:“有时节下小户人家,灯烛点要用黄蜡烛,门窗每用镏铁条,灰斗隅或用铜制或用铁制,问珠帘颜色,守岁纸钱厚薄,皆不同于时。”家居生活在这个时期时更为智慧和美满。女性在这个时期变得更加自主了,她们开始去外面工作,并且在封建的束缚下不再像以前那样局限于闺房之中。但是,骨子里的儒学和社会制度对她们的压迫依然存在。
第五段:总结。
总体来说,宋朝时期是文学、绘画、科学创新、生活习惯等方面高峰期。宋代人民,一步步摆脱了旧式社会的桎梏,同时也进一步完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演化。在初步了解宋朝社会变迁并深入阅读诸如《红楼梦》《庐山谣》《江山如画》等小说、诗歌歌谣之后,我更加意识到了历史作为人类智慧的构成元素,对我们今天在某些方面的行为和决策是具有指导意义的,是我们要尊重并学习的历史的瑰宝。
热门宋朝历史心得体会范文(15篇)篇八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时期,发生了许多变革和进步。在历史课程学习中,我对宋朝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在其中也收获了一些心得体会。
第一段:宋朝的政治制度。
宋朝改革了唐朝的政治制度,实行科举制度,使得知识分子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同时,宋朝还建立了各级衙门,以协调地方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的事务。这使得宋朝社会管理更加完善,政治稳定。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制度逐渐过于强调学术和功利,导致士人的优越感和权力斗争的加剧,最终导致朝政的腐败。
第二段:宋朝的经济发展。
宋朝的经济实际上是中国古代最繁荣的时期之一。由于长江流域的交通便利和农业生产得到了显著的发展,加上丝绸之路的逐渐发达,宋朝的贸易和商业得到了极大的繁荣。同时,宋朝还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为古代文化事业的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保障。但是,这一时期也存在着由商业发展引起的一些贪污和私藏钱粮等现象。
第三段:宋朝的文化繁荣。
宋朝是中国古代文化繁荣的时期之一,文艺、文化得到了显著的发展。随着科举制度的实行,文化事业的重心由书院逐渐转移至官府,新学思想的出现,也进一步推动了文化的繁荣。众多文学家、艺术家、民间文化工作者相互交流、创新,形成了多元的文化特色和创意。
第四段:宋朝的防御和外交。
宋朝不仅在内政上实现了一定的变革,对于外交和军事方面的处理也显得比较出色。早期的宋朝领导人采取“巩固国防、联合藩镇”的策略,广泛结交周边的各个民族,维护国内和周边的和平环境。同时,宋朝还继承了唐朝的绝对陆上优势政策,加强对海防的管理,并铸造盾船等可以抵御海盗的舰船。
第五段:对宋朝的思索感悟。
敞开心扉学习宋朝历史,让我深刻思考到了许多问题,从中我也收获了一些体会:时代在发展,只有抓住时代的机遇,才能实现自身的跃升。在管理上,适度的变革和创新,并能够控制好权力斗争和腐败等问题,才能够保持长久的繁荣。虽然中国历史演变的路线有时劈荆斩棘,但只要我们始终保持敬畏之心,深化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也一定能够以永不懈怠的精神迎接未来的挑战和发展。
热门宋朝历史心得体会范文(15篇)篇九
杨业(又名杨继业,?-986年),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北宋名将。原名重贵,因为雁门关役之后,辽兵看到“杨”字旗吓得不敢作战,所以人们都帮他起了个外号杨无敌。官至云州观察使、判代州,赠太尉、大同军节度使。
后汉检校太师、安州节度使杨信之子。后汉被后周所灭,后汉河东节度使刘崇建立北汉,杨业官至建雄军节度使。宋太宗北征,素闻杨业之名。北汉投降之后,派使者召见杨业,即授右领军卫大将军。班师回朝后,又授郑州刺史。不久,又以杨业为代州刺史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
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年)三月,辽景宗发兵10万攻雁门,杨业出奇兵绕到雁门关以北突袭辽军,与潘美前后夹击,大败辽兵,杀死辽国驸马侍中萧咄李,活捉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海,杨业因此被提升为云州观察使。自此杨业在辽军中声威大震。
杨业之死。
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决定北伐辽国。潘美、杨业为西路军主将。途中由于曹彬于歧沟关战败,田重进、潘美蔚州战败,导致辽军的优势兵力正面与其决战。耶律斜轸大军来追,杨业主张避其锋芒,但遭到王侁的讥讽,并诋毁他怀有二心。杨业身为前朝归降的武将,最忌讳他人猜测。于是不顾前途凶险,毅然要求带兵出征。结果在狼牙村中伏大败,并且没有得到支援,最后被包围于陈家谷(今山西宁武),杨业见无人支援,拊膺大恸,全军覆没。其子杨延玉也在这次战役中战死,杨业无限悲愤,为表白忠心,绝食三日而死。
千百年来,杨业之死总是难以让人释怀。尽管宋太宗后来追究战败的责任,对于“群帅败约”深感痛心,将大将军潘美官降三级;监军王侁除名、隶金州,刘文裕除名、隶登州,将二人发配地方服役,但民间仍然愤愤不平。特别是后来宋太宗又颁布赦免令,调王侁担任均州团练副使(军分区副司令),潘美也基本官复原职,死后更追赠中书令(宰相),配飨太宗庙庭,两人均是自然死亡,这就让民间更加大感不平。于是说书人代表民意,据史演义,在戏曲﹑小说中逐渐丰富其形象,塑造出杨业﹑佘太君﹑杨延昭﹑杨宗保﹑穆桂英等祖孙数代男女的英雄群像,讴歌杨家一门忠勇,美称为“杨家将”。而对潘美(戏曲﹑小说中称潘仁美)则大加挞伐,以奸臣脸谱视之。
热门宋朝历史心得体会范文(15篇)篇十
在中国历史上,大宋开国皇帝太祖赵匡胤与“唐太宗”齐名,并称“唐宗宋祖”。他以豪侠之气,把众多的英雄团结在自己身边;又以卓越的军事才干,东征西伐,南战北讨,用武力消灭了一个个争雄一方的霸主,结束了五十多年的分裂局面,又一次统一了中国,为这段历史划上了一个句号。
在统一全国后,他高瞻远嘱,以宏大的气魄、钢铁般的手腕,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以文治国,军政分开,削弱藩镇势力,强化中央集权;建立官员任期制,废除终身制和世袭制,从源头上断了地方势力坐大的可能;提倡农业,鼓励农桑,制定了一系列优惠农业的政策,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他还注意培养人才,健全了科举制度,并大兴学校,尊重知识;注意发展文化事业,组织官员编纂重要典籍,出版印刷,使宋代的出版事业进入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空前繁荣的时代;他还整顿吏治,严法峻刑,处置了一大批贪赃枉法的高官,使社会迅速从乱到治,走上了稳定发展的轨道。
赵匡胤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不仅医治了中国数十年的战争创伤,也为大宋王朝三百多年的帝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赵匡胤还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出身于官宦之家,少年时狂放不羁,颇有几分纨绔子弟的味道;及长,因得罪朝廷,被迫浪迹天涯,又有一点流浪汉的成分。没想到几年之后,这个流浪汉居然当上了皇帝。
赌输华山。
赵匡胤的父亲名弘殷,涿郡人氏,五代初在王镕麾下效力,曾率五百骑兵援助后唐庄宗,把后梁朱温的军队杀了个落花流水,为建立后唐五朝立下赫赫战功。庄宗爱其英勇,留典禁军。三年之后,庄宗的哥哥明宗李嗣源在一次兵变中,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改元天成。就在天成二年二月十六日,夜里三更时分,赵弘殷之妻杜夫人,在洛阳夹马营分娩,生下一个儿子。他就是宋朝的开国皇帝太祖赵匡胤。
据记载:赵匡胤诞生的那天夜里,赤光绕室,异香经宿不散。所谓一代圣主诞生,天象必有吉兆。其实,哪有那回事,后来经好事者调查,完全是一个偶然巧合。夹马营后面有一座大寺院,名叫应天禅院。院里种植着素有“国色天香”之称的牡丹上千株,有三百多个品种:魏紫、姚黄、赵粉、卢丹、酒醉西施、雪拥王嫱等。
不过,以前这里并没有牡丹。传说是女皇武则天,在长安城初春游上苑时,看到奇花异草甚多,但是都正含苞,尚未开放。武则天非常生气,立即下了一道催花的御旨,上写道:“明早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命宫人悬圣旨于花梢之上。第二天早上,武则天带着一批近臣,又来到御花园。一看,果然百花都绽开了,只有牡丹不肯遵旨。武则天勃然大怒,立刻下旨,把牡丹贬到洛阳。于是园艺官奉谕,把长安城的牡丹全部移往洛阳栽种,从此牡丹就在洛阳安家落户了。大概应天禅院里的牡丹,就是那时从长安贬出来的。
不过事又凑巧,往年谷雨前后才开花的牡丹,这一年却提前了二十来天。就在二月十六日夜里,突然开放,香飘数里。禅院众僧认为这是丰年吉兆,于是红烛高烧,香烟缭绕,敲钟击磬,大做法事。满院香火烛光,把夹马营的夜空都映红了。
赵弘殷这时刚好从前方回来,一进家门,便见一个丫环匆匆上前给他报喜,说是夫人生下一位公子。赵弘殷高兴得连盔甲都没卸,就命产娘把孩子抱过来。当产娘把婴儿抱来时,赵弘殷伸手去接。这时,一般香气扑面。赵弘殷大叫:“好香,好香!真乃香孩儿也!”赵弘殷这时闻到的香味,实际上是从应天禅院飘过来的牡丹花香。
不过,“香孩儿”从此就成了赵匡胤的乳名了。
几年后,香孩儿到了读书的年龄,父亲正式给他取名叫赵匡胤。匡者,匡扶、保佑也;胤者,胤嗣、后代也。父亲对儿子确实是寄有厚望的。小匡胤也没有让父亲失望,少年时代,他不但书读得不错,而且同父亲一样,在习武方面也表现出天赋,“学骑射,辄出人上”,几年下来,已是一个弓马娴熟,小有名气的骑手了。
不过,赵家在赵匡胤长大的这十几年中却一步步衰落下来。赵弘殷本是后唐庄宗李存勖所宠爱的战将,自李存勖在兵变中被杀后,他就开始受到冷落。这期间,赵家又添了二男二女,家境也日益艰难起来。可以说,赵匡胤的青少年时代,是随着父亲走南闯北,打工卖艺度过的,从小就看尽了世间的眉高眼低,尝遍了生活的酸甜苦辣。
长时期的江湖漂泊生涯,养成了他喜打架,爱赌博,而且赌输不给,赌赢必要的赖皮性格。好在他生得方面大耳,身高力强,又会一些武艺,凡是与他家发生争斗的,多为败家。945年,赵匡胤结婚成家,当时19岁。成家应当立业,但家中窘迫潦倒的现状告诉赵匡胤,依靠家庭的帮助干一番事业的路子是走不通的。21岁那年,他毅然离家外出,决心在事业上闯荡一番。他先是去投奔几位从前的好友,但世态炎凉,他不但没有从这些有权有势的前辈那里得到关怀和帮助,反而受了不少的白眼和冷遇。
在流浪期间,据说赵匡胤还做了一件千里义送京娘的壮举。京娘是山西永济人,年方十七岁,随父母去曲阳烧香还愿遭劫,幸遇赵匡胤拔刀相救,千里护送,京娘感恩不尽,欲以终身相托。然而赵曰:“贤妹非是俺胶注鼓瑟,本为义气千里相送,今若就私情与那个响马何异?况施恩图报非君子所为。”京娘道:“恩兄高见,妾今生不能补报大德,死当衔环结草。”于是京娘投湖自尽,(后被追封为贞义夫人)京娘湖亦由此得名。
流浪生活是艰苦的,但赵匡胤并没有被压倒,相反,他的意志和性格磨炼得更为坚强,眼界也变得开阔了。期间,他在河南地面因打架闯了祸,官府派人四处捉拿。他先是逃到汉水边的重镇襄阳,住进了一家寺院。寺院的主持是一位年近百岁的老僧,饱经沧桑,阅世知人颇深。他见赵匡胤紫面丰颐,豹头环耳,虽满面风尘却掩不住英俊之气,一身破衣,却不带寒酸之态,心中暗暗称奇,待一交谈,更觉得其气度不凡。他告诉赵匡胤,汉水以南的各个政权比较稳定,而北方却战乱不止,乱世出英雄,所以应该北上,而不应南下。这位老者不但向赵匡胤“厚赠”了金钱,而且还将寺院中惟一的一匹驴送给他,让其骑驴北上。
热门宋朝历史心得体会范文(15篇)篇十一
能继承皇位的人大都是拼命争取的,宋朝3位皇帝却拼死拒绝登基。
宋英宗赵曙英宗赵曙是宋朝第五帝,是宋仁宗弟弟濮王的儿子。仁宗久未得子,后得二子又相继夭折,赵曙因此两次被立为皇储,又两次被废储,对皇权的残酷性多少有些了解。仁宗病逝后遗命赵曙登基。已被闲置的赵曙生怕成为皇位更替斗争的牺牲品,遂称病坚辞。大臣们只好用担架将赵曙抬出,将其推坐龙椅之上,跪拜山呼万岁,才完成登基大典。
宋钦宗赵桓钦宗赵桓是宋朝第九帝,徽宗长子。金军南下河北沦丧后,徽宗为避免成为“亡国之君”,赶紧下诏令赵桓嗣位。赵桓深知自己替罪羊的角色,不肯从命。后徽宗设计假命赵桓前往探病,等他到来时让宦官给他穿戴龙袍,赵桓拼命挣扎以致昏厥。赵桓继位两年后,金军攻陷汴京,父子二人皆被俘虏,死在异域。
宋宁宗赵扩宁宗赵扩是宋朝第十三帝,光宗次子。光宗父亲病逝时,光宗拒绝亲自主持丧礼,因带头不孝被群臣废弃,众人决定拥立赵扩登基。然而赵扩唯恐步其父不孝后尘,为天下唾骂,极力推辞,最后被太皇太后逼着登基,痛哭流涕。
热门宋朝历史心得体会范文(15篇)篇十二
范仲淹(989~1052),北宋政治家。字希文。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幼孤,因母改嫁至京东路淄州长山县朱氏,改姓朱,名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及第,复本姓。监泰州西溪镇盐仓,请筑捍海堤,长数百里,后人称为“范公堤”。天圣六年(1028),上书言朝廷得失、民间利病,为宰相王曾所知,晏殊荐为秘阁校理。宋仁宗赵祯亲政,由陈州通判召为右司谏。值江淮、京东大旱,出使安抚东南,开仓赈灾,奏蠲折役茶和江东丁口盐钱。以谏仁宗废皇后,出知睦州(今浙江建德东)、苏州。景佑二年(1035),权知开封府,舆论以为“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在朝极言人主当注意用贤才,不可委臣下以用人的权力,为百官所图,以为用人应各当其才;又以为洛阳险固,应逐渐充实储备。因反对宰相吕夷简擅权,出知饶州(今江西波阳)、润州(今江苏镇江)、越州(今浙江绍兴)。宋西夏开战后,任陕西帅臣,曾分延州兵为六将,每将三千人,分部训练,量敌众寡出战,熙宁将兵法即以此为本。西夏人说他“腹中自有数万甲兵”。在陕西数年,筑青涧、大顺城,修复胡卢、细腰等砦;开营田,羌族归业者数万户,边防赖以巩固。庆历三年(1043)召为枢密副使,旋改参知政事。上疏条陈十事,建议改革吏治,裁汰冗滥,选贤任能,并论减徭役、厚农桑、修武备等事。这些建议大都被宋仁宗采纳,陆续施行。史称庆历新政。但因新政损害了官僚贵族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被诬为“朋党”。庆历五年,罢参知政事,出知邠(今陕西彬县)、邓(今河南邓县)、杭等州。皇佑四年(1052)卒,谥文正。范仲淹又是文学家,他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至今广为传诵,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热门宋朝历史心得体会范文(15篇)篇十三
权臣,指有权势之臣,专指掌权而专横的大臣。在历史上,权臣层出不穷,如赵高、霍光、董卓、曹操、司马师、刘裕、杨坚等,大名鼎鼎。一般来说,权臣在官场历练多年,具有很强的政治手段,经验丰富,年龄较长。南北朝北齐时期,曾出现过一个权臣,名叫高俨,他十几岁时就专横朝野,后来政变夺权。
失败。
死时也只有十四岁(按:虚岁)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权臣。
高俨(558年—571年),字仁威,北齐武成帝高湛第三子,北齐后主高纬的弟弟,生母为胡氏。高俨自小非常聪慧,个性狡黠,很得父亲宠爱。清河四年(565年)四月,高湛禅位,太子高纬即位,是为后主。高湛表面上虽退居二线,成为享清福的太上皇帝,但实际上“名号虽殊,政犹己出”(《北齐书·后主本纪》),“军国大事咸以奏闻”(《北齐书·武成帝本纪》),依然死死地掌控者北齐的大权,高纬实则傀儡。在这种背景下,高俨开始高调步入政坛。
高俨九岁初封东平王,随后一路拜开府、侍中、中书监、京畿大都督、领军大将军、领御史中丞,迁司徒、尚书令、大将军、录尚书事,成为手握军政大权、代父行职的风云人物,处理政务时的老成决断让一干王公大臣莫不畏惧,而此时的他,也不过十一二岁,竟成了北齐的权臣。有父亲给他撑腰,高俨小小年纪就气焰嚣张,一是摆谱,“俨恒在宫中,坐含光殿以视事,诸父皆拜焉”;二是僭越,“俨器服玩饰,皆与后主同,所须悉官给。……后主先得新奇,属官及工匠必获罪。”即便这样无礼,“太上、胡后犹以为不足”(《北齐书·高俨传》)。
高俨性格刚强,举一个例子,他经常患喉疾,医生给扎针时,他“张目不瞬”,眉头不皱,眼睛不眨,很有些男子汉气概。当时,高纬已经做了好几年皇帝,但高俨瞧不起这个皇帝哥哥,高俨也经常对父亲说高纬懦弱,将来不能指挥左右。高湛认为高俨“当有所成”,甚至一度“以后主为劣,有废立意”(《北齐书·高俨传》),想废掉高纬,另立高俨为皇帝。后在群臣的劝谏下,高湛才作罢。
有父亲罩着、宠着,高俨是不可一世的一号人物,连高纬都得靠边站。高湛一死,高俨也就失去了靠山。天统四年(568年)十二月,高湛驾崩,这对高俨来说如同晴天霹雳。高纬亲政后,对高俨还算不错,改封高俨为琅邪王,并继续加封其官职,次年高俨十二岁就做到了大司马。其实,高俨如果就此打住,或安心辅佐,或急流勇退,或许都会有一个好的归宿,但他偏偏是个不甘寂寞的主。
果然,厄运来了。武平二年(571年),高纬下令让高俨住进北宫,要求他五日一朝,不久又让高俨任太子太保,余职全部解除,但还兼中丞,督察京师,意在“移俨于外,然后夺其兵权”。高纬此举,显然是和士开的主意。了解实情后,高俨对侍中冯子琮说要杀死和士开,而冯子琮也想废掉后主而立高俨为帝。随即,高俨指使人弹劾和士开,并通过欺骗的手段得到了高纬的同意,并矫诏蒙骗过了领军厍狄伏连。第二天,高俨就派人将和士开捆送给了御史。接着,高俨又指派冯永洛在御史台杀死了和士开。
和士开是当朝重臣,高纬宠臣,这么无缘无故地死了,高纬必定追究,后果很严重。与其等死,不如一搏,参与杀戮的党徒们逼迫高俨把斗争进行到底。高俨也想取代高纬,于是一不做二不休,率领京畿三千多军士屯驻到了高玮处所外的千秋门。高纬大惊,先是派人去召见高俨,后又向太后求救,均不奏效。最后,高纬总算找来了斛律光这颗救星。斛律光认为“小儿辈弄兵,与交手即乱”,没什么可害怕的,劝高纬亲自出马,便可化解危机。果然,高纬一露面,高俨部众“骇散”(《北齐书·高俨传》),政变宣告失败。
高俨小小年纪就敢诛杀大臣,发起政变,显示出了非凡的能力和魄力,这让高纬本对高俨更加忌惮。然而,高俨毕竟太年轻了,他就像一个被宠坏了自视甚高的幼稚小孩子,一旦挫折了就一下子溃不成军。自此以后,高俨天天躲在太后宫内。众人以“琅邪王聪明雄勇,当今无敌,观其相表,殆非人臣”为由,皆劝高纬杀掉高俨,以绝后患。高纬犹豫不决,直到九月下旬才决定下手。“是夜四更,帝召俨,俨疑之。……俨出至永巷,刘桃枝反接其手。……桃枝以袂塞其口,反袍蒙头负出,至大明宫,鼻血满面,立杀之”(《北齐书·高俨传》),高俨时年十四岁。他的四个遗腹子,生下几个月后皆被处死。一代权臣不仅弄丢了自家性命,还弄了个断子绝孙。
共
2
页,当前第。
2
页
1
2
热门宋朝历史心得体会范文(15篇)篇十四
历史本身是由一个个小故事组合起来的,在历史的长河中存在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历史故事,那么有关宋朝历史人物有哪些呢?以下是本站小编精心整理的宋朝历史人物,希望能够帮到你!
朝代的更迭,皇帝的变换,不一定非要点燃烽火,刀光剑影,打打杀杀,血流成河。有时候,一个计谋,甚至一个谎言,就能成就大事。北宋的建立,靠的就一个弥天大谎,而撒谎之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宋太祖赵匡胤。
赵匡胤原为后周将领,历郭威、柴荣、柴宗训三朝。赵匡胤的发迹,始于战功,也始于柴荣,没有流血的英勇事迹,没有柴荣的大力提携,赵匡胤不会崭露头角。从殿前都虞候到殿前都指挥使、殿前都点检;从严州刺史到定国军、义成军、忠武军、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短短几年便成为后周举足轻重的人物。
权力和地位,容易让人滋生更大的野心。郭威、柴荣能当皇帝,赵匡胤认为自己照样能办到。为了这个。
梦想。
赵匡胤没少动脑筋下功夫。广结党羽、收拢人心是改朝换代必备的条件赵匡胤暗地里的所作所为瞒过了皇帝瞒过了宰相但被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的儿子察觉此子虽然是个病怏怏的罗锅但颇有智略目光犀利“见太祖有人望常劝通早为之所通不听。”
显德六年(959年)六月,柴荣病死,七岁的儿子柴宗训即位,柴荣的继室、柴宗训的小姨符皇后为皇太后。一对孤儿寡母,哪里懂什么政治?十一月,柴荣下葬,其余威不存,赵匡胤的时代到来。如何把小皇帝赶下台,赵匡胤想了很长。
时间。
毕竟他是柴荣一手提拔起来的也是柴荣生前信得过的兄弟。若动粗一则念及柴荣不忍下手二则朝中还有不少异己势力怎么办?有了。
显德七年(960年)正月初一,正当后周君臣沉浸在浓浓的节日气氛中时,一道急奏突然传到了朝廷,奏报说北方的契丹要联合北汉入侵后周。对此,《宋史》载,“七年春,北汉结契丹入寇”;《续资治通鉴》载,“辛丑朔,周群臣方贺正旦,镇、定二州驰奏,辽师南下,与北汉合兵”;《续资治通鉴长编》载,“正月辛丑朔,镇、定二州言契丹入侵,北汉兵自土门东下,与契丹合”。
契丹,此时的皇帝为耶律璟,也就是那位“荒耽于酒,畋猎无厌……赏罚无章,朝政不视”的“睡王”,此人“专事宴游,无远志”,整日醉生梦死,没有入主中原的雄心;显德二年(955年),契丹遭后周重创,“自是契丹不敢涉胡卢河,河南之民始得休息”;显德六年(959年)四月以来,契丹宁州、益津关、瓦桥关、莫州、瀛州的刺史、守将纷纷举城投降后周;耶律璟在位期间,反叛不断,上年(959年)十一月刚发生了亲弟弟耶律敌烈的反叛,契丹局势不稳。在这种形势下,契丹不可能入侵。
至于北汉,当时的情况更加不妙。作为契丹的臣国,北汉“土瘠民贫,内供军国,外奉契丹,赋繁役重,民不聊生,逃入周境者甚众”,自广顺元年(951年)“北汉主始息意于进取”,后来的几个皇帝更是软弱;显德元年(954年),高平之战,后周重创北汉,北汉从此元气大伤,同样也无力配合契丹攻打后周。
综合契丹和北汉的实情,契丹联合北汉入侵,其实是个弥天大谎。而且,这个谎言传来的时机不前不后,恰好在正月初一,这显然是赵匡胤事先编织的,而且是谋划已久的,目的就是要在国内制造极度恐慌。面对这个如同晴天霹雳的谎言,小皇帝吓得要命,顿时慌了手脚,赵匡胤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作为殿前都检点、归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赵匡胤“掌军政六年,得士卒心,数从世宗征伐,屡着功绩,为人望所归”,是最佳出征人选,于是“周帝命匡胤率宿卫诸将御之”,一如赵匡胤所谋。
正月初二(壬寅),殿前副点检、镇宁军节度使慕容延钊先行出发,正月初三(癸卯),赵匡胤率领大军出征,当晚到达陈桥驿。在赵光义、赵普等人的策划下,正月初四(甲辰)早晨,赵匡胤“黄袍加身”。消息传到京师,百官无措,只有韩通反抗,结果被杀。正月初五(乙巳),小皇帝柴宗训退位,“周归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称帝”,定国号为宋,改元建隆。一个惊天谎言,让赵匡胤掌握军权,四天后几乎兵不血刃地当上了皇帝,史称宋太祖。
宋太宗好。
读书。
“开卷有益”典故即来自他。
宋朝初年,宋太宗赵光义命文臣李防等人编写《太平总类》。这部书收集摘录了一千六百多种古籍的重要内容,分类归成五十五门,全书共一千卷。
宋太宗规定自己每天至少要看两、三卷,一年内全部看完,遂更名为《太平御览》。
当宋太宗下定决心花精力翻阅这部巨着时,曾有人觉得皇帝每天要处理那么多国家大事,还要去读这么一部大书太辛苦了,就去劝告他少看些,也不一定每天都得看,以免过度劳神。可是,宋太宗却回答说:“我很喜欢读书,从书中常常能得到乐趣,多看些书,总会有益处,况且我并不觉得劳神。”于是,他仍然。
坚持。
每天阅读三卷。有时因国事忙耽误了,他也要抽空补上,并常常对左右的人说:“只要打开书本,总会有好处的。”
后来,“开卷有益”便成了。
成语。
形容只要打开书本读书总会有益处。常用于勉励人们勤奋好学多读书就会有得益。
共
2
页,当前第。
1
页
1
2
热门宋朝历史心得体会范文(15篇)篇十五
历史集政治、经济、文化为一体,内容丰富,每一个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是一个动人的小故事,都能给人以启迪。以下是本站小编精心整理的宋朝历史大事,希望能够帮到你!
公元960年(显德七年)正月初一,风闻契丹和北汉联兵南下,后周执政大臣范质等人不辨真假,匆忙派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抵御。正月初二,赵匡胤统率大军离开都城,夜宿距开封东北20公里的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兵变计划就付诸实践了。这天晚上,赵匡胤的一些亲信在将士中散布议论,说“今皇帝幼弱,不能亲政,我们为国效力破敌,有谁知晓;不若先拥立赵匡胤为皇帝,然后再出发北征”。将士的兵变情绪很快就被煽动起来。正月初三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后改名光义即宋太宗赵炅)和亲信赵普见时机成熟,便授意将士将一件事先准备好的皇帝登基的黄袍披在假装醉酒刚刚醒来的赵匡胤身上,并皆拜于庭下,呼喊万岁的声音几里外都能听到,遂拥立他为皇帝。赵匡胤却装出一副被迫的样子说:“你们自贪富贵,立我为天子,能从我命则可,不然,我不能为若主矣。”
拥立者们一齐表示“惟命是听”。赵匡胤就当众宣布:“回开封后,对后周的太后和小皇帝不得惊犯,对后周的公卿不得侵凌,对朝市府库不得侵掠,服从命令者有赏,违反命令者族诛,诸将士都应声“诺”!”于是赵匡胤率兵变的队伍回师开封。
守备都城的主要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都是赵匡胤过去的“结社兄弟”,得悉兵变。
成功。
后便打开城门接应。当时在开封的后周禁军将领中,只有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在仓卒间想率兵抵抗,但还没有召集军队,就被军校王彦升杀死。陈桥兵变的将士兵不血刃就控制了后周的都城开封。
这时后周宰相范质等人才知道不辨军情真假,就仓促遣将是上了大当,但已无可奈何,只得率百官听命,翰林学士陶谷拿出一篇事先准备好的禅代诏书,宣布柴宗训位。赵匡胤遂正式登皇帝位,轻易地夺取了后周政权,改封恭帝柴宗训为郑王。由于赵匡胤在后周任归德军节度使的藩镇所在地是宋州(今河南商丘),遂以宋为国号,定都开封,改元“建隆”。
赵匡胤建立北宋后,眼见天下割据势力林立,便对赵普说:“我睡不着觉,因为卧床以外都是人家的地盘。”在赵普的帮助谋划下,赵匡胤在平定李筠、李重进叛乱后,加强中央集权,改革军制,发展生产,巩固统治。经过两年在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的准备,确定先易后难、先南后北的战略决策,决心通过。
战争。
创造统一局面。遂于建隆三年九月,部署兵力守卫西、北边境,防止辽、北汉南掠;选择荆、湖为突破口,挥师南下,开始了统一战争。
荆南、湖南地处长江中游要冲,南北相邻,又东临南唐,西接后蜀,南靠南汉。占领荆、湖,即可割裂江南诸国,为各个击破创造条件。为此,宋廷决定寻机出兵荆、湖。
公元962年(建隆三年)十月,武平节度使周行逢病死,十一岁的周保权继位。衡州刺史张文表乘机兵变,占领潭州(治湖南长沙),威逼朗州(治武陵,湖南常德)。周保权为讨张文表,向宋求援。赵匡胤决定以假途灭虢方略,出师湖南、假道荆渚,以达一箭双雕的目的。乾德元年正月,命山南东道节度使慕容延钊为湖南道行营前军都部署,枢密副使李处耘为都监,率十州兵以助湖南讨张文表为名,借道荆南。二月初九,慕容延钊暗遣李处耘率数千轻骑,攻占江陵(属湖北)城,迫节度使高继冲降,荆南遂亡。时周保权已干息内乱,知宋欲图湖南,为阻宋军南下,命指挥使张从富领兵阻截。二月底,宋军水陆并进,突破三江口(南岳阳北),缴获战船七百艘,占领岳州(治巴陵,今湖南岳阳)。三月初十,占领朗州,周保权被俘,湖南遂平。
宋平荆池后,即部署攻蜀。后蜀主孟昶闻讯,欲依托川陕险要地势,严兵拒守,同时遣使约北汉共同反宋。赵匡胤获后蜀叛将赵彦韬,得知蜀军兵力部署,遂下令出兵。
公元964年(乾德二年)十一月,命分兵两路:北路以忠武节度使王全斌为西川行营前军兵马都部署,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崔彦进为副都部署,率步骑三万出凤州(治梁泉,陕西凤县东北风州镇),沿嘉陵江南下;东路以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刘廷让为副都部署,率步骑两万出归州(治湖北秭归),溯长江西进。两路分进合击,约期会攻成都。孟昶得知,命王昭远为北面行营都统,率兵数万北上扼守利州(治绵谷,四川广元)、剑门(四川剑阁东北)等关隘。十二月,北路军占领利州。
公元965年(乾德三年)正月初,突破剑门险要,大败蜀军,俘王昭远,继占领剑州(治普安,四川剑阁)。东路刘廷让军突破巴东咽吭夔州(治四川奉节东白帝),连克万(治南浦,四川万县)、开(治开江,四川开县)、忠(治临江,四川忠县)、遂(治方义,四川遂宁)等州。两路直逼成都,孟昶举城投降,后蜀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