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可持续发展报告书 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措施计划(通用9篇)

时间:2024-11-25 作者:雨中梧

计划是一种为了实现特定目标而制定的有条理的行动方案。我们该怎么拟定计划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计划书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可持续发展报告书 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措施计划篇一

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科技、文化和自然环境在内的综合的社会发展观。下面是本站小编整理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措施计划的范文,欢迎阅读!

一、活动目的:

通过各种环境教育活动,让学生不断获得环境知识,提高环保意识,增强环境责任感,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同时按照社会的要求培养人,将社会所需要的环境道德、价值观念传递给学生,将他们培养成为新世纪的绿色公民。

二、参加活动的对象:

1、isc课题组

2、大学生志愿者

3、南门小学美术教师、四五年级班主任、学生

三、活动的开展

(一)、准备阶段

邀请isc项目组人员对我校课题组的有关教师进行培训,了解有关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相关知识、国内国外开展该项活动的有关信息、方法;招收小学生志愿者;大学生志愿者配对班级,跟班主任交流了解情况。

(二)、实施阶段

活动一:环境意识提升项目

活动简介:在学校老师和校外辅导员(大学生志愿者)的指导帮助下,由四、五年级小学生记录自己家庭及邻居家庭的用电、用气、用油量,并通过计算转化为温室气体排放量,定期向社区公布。每个学期结束时,项目组将根据家庭用电量的降幅,评选出优胜家庭,并给予物质奖励,奖品为节能环保的产品。对活动中表现优异的教师、学生也给予一定的奖励。每学期的总结、评比、颁奖活动可以与村民联欢会相结合,庆祝所取得的成绩,并使其再接再厉,将节能、环保长期坚持下去。

过程:

1、由班主任(或者志愿者)上一节班会课,让学生认识温室效应与温室气体,知道面对温室效应,我们能做些什么。

2、鼓励所有学生报名参加这次活动,共同完成以下任务:

1)每周记录家庭的用电、用气、用油情况,并转换为温室气体排放量;

2)制作和填写环保月历;

3)参加其他相关的环保节能课外活动;

4)与同学、村民分享节能节能心得、成就。

所有报名参加活动的学生,都能获得isc制作的“绿色小卫士”徽章一枚、环保月历一份。参加活动的小学生均有机会参加环保小先锋的评选,获环保小先锋称号的学生,可获得价值30元节能生活套装一份。

3、用一节课时间完成以下培训:

3)让学生掌握读电表的方法

4)让学生掌握温室气体排放计算方法

5)让学生掌握个人环保月历制作方法。

解释要遵守的纪律:每周一上交《家庭耗能每周记录卡》、环保月历给老师检查。

4、制定各种管理和激励办法,让活动有序高效进行。

活动二:举行亲子晚会。

活动简介:通过举行晚会,将各种环保知识寓于丰富多彩的节目、游戏当中,把学生、家长深深地吸引住,让学生、家长从中得到了可持续发展教育方面的知识。

过程:

1、晚会准备:学校负责场地、器材、文娱节目;志愿者负责主持、游园活动、相关环境教育内容。

2、晚会简单经过:

1)学生表演文艺节目。

2)主持人在节目间隙插讲环保知识,学生、家长根据主持要求填写心愿卡。

3)文艺节目结束后,学生、家长在黑板上贴上心愿卡。

4)以家庭为单位参加游园活动(每项游园活动中都有各种环保知识渗透)。

活动三:社会实践

地点:参观旭日陶瓷厂

活动简介:我校临近旭日陶瓷厂,以前,陶瓷厂在生产陶瓷产品的过程中产生了不少的废气,对周边的环境造成了不少的污染,近年来,他们在节能减排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组织课题组的老师、学生到那里参观,了解陶瓷厂的生产过程以及他们在节能减排方面所做的工作,通过参观,知道经济发展跟环境保护可以共存。

活动四:“我的环保杯”创作比赛

活动简介:四五年级学生报名,参与设计与绘制环保杯。参加者皆有机会获得一个环保杯,可将自己绘制的环保杯当作礼物送给长辈或朋友。

第一阶段:报名与宣传

在学校张贴宣传海报,做好宣传活动。四五年级学生,有意愿的可以到班主任处报名。

分工:isc负责海报制作,南门小学负责活动宣传与报名。

第二阶段:设计并制作环保杯

isc校外辅导员与南门小学美术老师合作,利用班会或美术课时间辅导报名参加的同学构思环保杯的设计与绘制。校外辅导员和美术老师可分别给出环保方面及外观设计方面的指导与建议,学生当场完成绘制工作。

分工:isc提供制作杯子材料,南门小学统筹整个绘制过程。

第三阶段:优秀作品展览

绘制好的环保杯交至美术老师处,选取一等奖3名,二等奖5名,3等奖10名,参与奖若干。定期将优秀的作品展览,并进行颁奖仪式,欢迎家长参加。学生可将自己绘制的杯子送予家中长辈,作为新年礼物。

分工:isc提供奖品,展览过程中的拍摄,南门小学统筹安排展览。

(三)小结阶段

内容简介:召开“南门村居民节能行动颁奖典礼”晚会,展出学生各种环保作品,评选出开展项目以来的节能优胜家庭,并且给节能之星、节能模范家庭、节能先进户、绿色使者、环保小先锋进行颁奖,庆祝所取得的成绩,使其再接再厉,将节能、环保长期坚持下去。

活动背景:近代人类社会,由于人口的迅速增加,生产的不断发展和工业的不断集中,使得自然界的财富被索取得越来越多,随之投向周围的废弃物也越来越多。尤其是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所面临的人口猛增、粮食短缺、能源紧张、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恶化,导致生态危机逐步加剧,局部地区社会动荡,这就迫使人类重新审视自己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并努力寻求长期生存和发展的道路。对于资源循环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提出来的。

活动目的:对废品资源进行充分的回收再利用,是防止资源再流失能源再浪费,环境再污染的有效途径.有利于资源循环再利用。增强同学们保护环境和资源的意识。调动班级同学们的积极性,希望通过这次班会以后能利用我们身边不起眼的废物,加以回收和循环利用,为保护环境出一份力。

活动主题“资源回收,可持续发展”

活动主办:通控系电信二班

活动地址:待定

活动主持人:待定

活动策划:彭利达

活动时间:3月27日

会场纪律:彭利达冉钰

活动准备:

1、会场布置(由班委会负责)

2、班会开始前由欧阳群平同学安排同学搞好会场卫生

3、在班会开始前由各寝室的寝室长负责联系未到的室友

4、由组织委员准备好班会的布置材料和相关奖品

5、由团支书强调班会纪律

活动流程:

2、齐唱班歌(最美的太阳)

3、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宣传片

4、ppt解读当前的资源和环境状况以及世界的环保和可持续潮流。

5、现场版视频演讲---我们该如何保护环境和资源可回收利用

6、开心一笑——有奖绕口令

7、梦乡瓶——我对这一年的期待和理想

8、我想对你说——将前几期的书面问答改为口头叙述,将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减少纸张的使用。

9、活动总结

二、地点:成都市苏坡小学(操场、教室等)

四、活动主题:关爱地球,与鸟同飞;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推进成都市可持续教育。

五、参与单位:

主办:成都市教育局成都观鸟会

承办:成都市青羊区教育局英特尔产品(成都)有限公司

协办:成都市苏坡小学

六、拟邀嘉宾:

赵尔宓中国科学院院士

何荣成都市教育局普教一处处长

周荣成都市教育局普教一处副处长

姚敏成都市青羊区教育局副局长

沈尤成都观鸟会理事长、四川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理事

桂浩英特尔产品(成都)有限公司公共事务部经理

七、流程:

14:00—14:05升旗仪式(生陈娇娇、师杨利元)

14:05—14:08开场舞蹈秀(幸艳艺)

14:08—14:12介绍来宾、校长致欢迎辞

14:12—14:15苏坡小学自然生态题材情景剧《我们是朋友》表演(剧本许丹、排练周霞)

14:15—14:18成都市教育局普教一处处长何荣讲话

14:18—14:20英特尔公司公共事务部经理桂浩讲话

14:25—14:27苏坡小学学生代表宣读爱护鸟类,保护环境倡议书(学生:5.1班胡俊美)

14:27—14:30现场签名活动、合影留念

二)、现场大型图片展览

三)、课堂讲座(15:00---16:00)

1、2、3年级12个班学生在启动仪式结束后,回到各班教室,均在教室听观鸟讲座,每个班由2~3名志愿者讲解,志愿者由英特尔公司组织,讲座内容包括观鸟基础知识、城市与鸟、乡村与鸟等,还可根据时间开展短小的室内游戏,具体内容由志愿者提供。

四)、生态体验游戏(15:00—16:00)

1、白鹭抢食

两人为一组,在30秒钟内,用竹筷夹起的乒乓球多者为优胜。

2、找朋友

志愿者先介绍鸟的分类,让每个参赛者都清楚鸟的分类知识,然后参与者佩戴各种鸟类头饰,10人一组,志愿者吹向口哨,让鸟儿们迅速找到自己的同类并聚集到一起,未找到同类的出列,接受“惩罚”表演节目,并获赠礼品。

3、鸟与湿地

让学生找到食物并取下对应的食物图形卡片,或者直接由志愿者提问的方式,参与者分别说出各种鸟的食物,志愿者进行归纳和总结。

4、扭蛋拼接

根据鸟类身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部分均有其形态特征和功能扭蛋拼接,让学生在拼接过程中尽量多观察,充分把握鸟的身体形态与颜色的逻辑关系。

5、鸟儿找食

学生分别扮演鸟类和食物,让每一种鸟去找到自己的食物,但也可能它吃多种食物,通过学生自己判断,了解鸟类的生物链。

6、黑颈鹤的迁徙

7、翠鸟模型

8、鸟与森林

9、雀鹰的游戏

可持续发展报告书 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措施计划篇二

之绿色建筑

回顾人类的建筑史,从最初的遮风避雨之所到今天的智能化建筑,人们在享受现代文明带来快乐和舒服的同时,一系列的严重问题也摆在人类的面前:建筑材料的大量使用,不可再生资源和能源的过度开采,建筑活动对空气造成的污染等。人与自然的关系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于是绿色建筑登上了历史舞台。对于我国而言,人口数量巨大,年新增建筑量世界排名第一,被形象地称为“世界最大的建筑工地”,因此发展绿色建筑尤为重要。

一、绿色建筑的内涵

绿色建筑作为一种建筑规则和建筑环境性能的衡量标准,是指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动的空间,同时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物料生产、建筑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维护及拆除、回用过程)中实现高效率地利用资源(能源、土地、水资源、材料)、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也被称为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

二、我国的现状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中的用能大户。据统计,我国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是发达国家的二至三倍。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每年约有1000万以上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照此计算,未来15—20年我国将有几亿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农村人口大量向城镇转移,不仅是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也是资源能源消耗量成倍增长的过程。如果不采取有力的节能措施,每年建筑用能将消耗1.2万亿度电和4.1亿吨标准煤,几乎是目前全国建筑能耗的3倍。然而,我国的能源、土地、水、原材料等资源又严重短缺。从能源供求看,在我国化石能源资源探明储量中,90%以上是煤炭,人均储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人均石油储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天然气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5%。从土地、水资源方面来看,我国人均耕地只有世界人均耕地的三分之一;水资源仅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严峻的事实告诉我们,中国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发展绿色建筑势在必行。

三、目前存在的问题

与发达国家相比,绿色建筑在我国起步较晚,还处于试点、初步发展阶段,因此我国在绿色建筑工作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之处。

1、认识不足。目前对绿色建筑的重要意义还没有达到广泛的共识,相当一部分人尚未将绿色建筑工作放到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证国家能源安全、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

2、缺乏健全的、强有力的法律法规。我国关于建筑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的综合性的标准体系尚未建立。

3、缺乏发展绿色建筑有效的经济激励政策。长期以来,国家对能源的管理偏重工业和交通节能,而对引导和扶植绿色建筑缺乏有效的经济激励政策。

4、相关技术比较落后,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

四、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若干建议

1、加强全社会的生态意识教育。要在全社会普及生态教育,使全民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出发,在居住、出行、娱乐、休憩中切勿追求奢侈豪华,倡导节能和减少对环境污染的生活方式。只有全社会接受并追求绿色建筑体系,才能驱动建筑市场的需求,促使市场各方主体积极营建绿色建筑。

2、重视节能、节地、节水和节材。节能重点在于降低长期使用的总能耗。如充分考虑自然通风和天然采光,减少空调使用和照明;通过建筑外围护结构设计和采用高效保温材料以及密封性良好的多层窗,减少建筑运行能耗。

3、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发展绿色建筑的政策法规体系;完善绿色建筑的技术标准支撑体系,该体系对指导绿色建筑设计、建设、规范引导建筑业转向绿色可持续发展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4、建立有效的经济激励制度。在推行绿色建筑时,仅靠道德的力量是不够的,还要有经济力量的驱动。政府应制定有吸引力的经济优惠措施调动开发商和消费者的积极性,如采取适当的补贴和优惠的税收政策,为绿色开发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和,使绿色开发沿着良性循环的轨道稳步、健康、持续发展。

所以,关于以上的环境的感想,我觉得还是我们要注意我们共同的地球,共同维护我们的共同家园。绿色建筑要求做到“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因此,发展绿色建筑是从全局考虑问题,是从人类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的一项“利在当代、利在千秋”的英明举措。

可持续发展报告书 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措施计划篇三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我发言的题目是“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重在实践”。我想通过我的发言,能够与大家达成这样一种共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不是可有可无、可重可轻、可紧可松的事情,而是必须作为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可持续发展必须贯穿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践之中。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场革命,从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以后,便很快被世人所接受。因为它确立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三大支柱,在解决当今人类社会发展中“克服危机、保障安全、实现未来”三大课题中,成为唯一正确的发展道路。如果有一天,某一位学者由于研究可持续发展而获得诺贝尔奖的话,我们大家一定都举双手赞成。这是因为我们深信,没有什么理论比可持续发展对人类来说更为重要的了。

20世纪,我们在取得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付出了沉痛的代价。多年来,不计资源和生产成本的以资源型为主的产业结构,经济非但没有得到很好地发展,而生态环境的破坏却是触目惊心的。仅以山西省为例,据中国科学院《2001年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研究,山西省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五大支持系统中,生存支持系统、发展支持系统、环境支持系统的能力都排在全国的下游,特别是生存支持系统排在最后。由此造成的后果,不仅制约着经济发展,而且影响着社会进步,威胁着人类健康,渗透到我们的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有资料显示,山西省人均用于医疗保健的支出是全国最高省份之一。实际上,由于污染引发的,到现在尚未彻底查清的疾病还是个未知数。同时,生态环境破坏还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据中国科学院国情研究小组1号报告中指出,2000年全国仅大气和水污染直接经济损失就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以上。伴随着人口增加,经济与社会发展对资源、能源的需求量在不断增长,而可持续发展的中心是实现公平,特别是代际公平。地球所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环境的承载能力也是有限的,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方式,资源将难以为继,环境将不堪负重,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除此之外我们还有别的选择吗?实施可持续发展,首先要控制人口增长速度,提高人口质量。如果我们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连我们自身的健康都得不到保障,不是也太可悲了吗?没有什么比污染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的危害更为可怕,但我们的一些领导干部,特别是一些基层干部,却仍然沉迷在一味追求单纯的经济发展,甚至陶醉在所谓的两位数的发展速度上,这样就显得何等的麻木,何等的愚昧!

可持续发展报告书 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措施计划篇四

敬爱的党组织:

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问题开始随之出现了,中国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就必须在资源等各方面持可持续发展之策。

最近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委员会主任秦佑国,北京百高建筑科学研究院院长陆泽荣做客新华网,共同探讨如何发展绿色建筑,实现绿色中国梦。现在我们城市是钢筋混凝土和玻璃幕墙的森林,人类文明发展到了这一步,人类也可以为此而骄傲。然而他每天都在消耗着能源、影响着自然环境。能源是有限的,资源是脆弱的,我们必须走绿色建筑这样可持续的发展模式。随着人口的增长,现在中国人口已经是60亿人了,这就无形之中要解决住房问题。当然,现在人类物资活动规模的加速膨胀,建那么多城市,修那么多铁路。人类和地球环境之间的关系从以前生产力不发达时的传统社会是一种顺应和依存关系,而今天,人类的活动已经影响到地球的自然环境,这个影响以前可能也存在,但这只是一个局部的环境,而现在已经扩展到整个地球的尺度,这就影响到全球性的环境危机,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破坏、气候异常、热带雨林破坏、荒漠化等等,再加上能源的短缺,这个时候就使得居住在同一个星球上的人类不得不去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这样可持续发展就成了人类一个共识,从而提出了生态、低碳、绿色,也是这些成为了流行。

但是因为各个国家发展阶段是不同的,一个国家各个阶层的贫富差距也不一样,这就使得这个问题变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问题。当然衣食住行是最基本的,住是最基本的物质活动,而且建筑和城市也是最大规模、分布范围最广的人工活动,就是人去建造环境。发展绿色建筑,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减少对地球资源能源的耗用,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或冲击;第二,创造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第三,在这个地方盖房子,要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相融合。这是最主要的几点。对于中国这样人口大国来讲,只有走绿色建筑,才能实现绿色中国梦,实现资源的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才能创造一个更加美好、舒适的都市生活。

如今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讲,住房问题也是随之要面临的,为了人类更长远的生存下去,我们更应该呼吁绿色建筑,保护身边的环境,对地球资源的循环利用,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汇报人:

可持续发展报告书 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措施计划篇五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可持续发展 》是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五单元《国策经纬》的第三课。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前两课内容,知道了我国的基本国情,通过本课学习,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存在着严重的人口问题,感受计划生育是关系国家发展、人民生存的重大问题,是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另一方面,使学生了解我国存在着严重的资源和环境问题,通过观察自己的生活环境在生活中感受资源环境的重要性,认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紧迫性和重要意义从而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明白我们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通过对七、八年级内容的学习,对我国的国情有个初步的了解,但还是很模糊,没有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通过这课学习,理论联系实际更清楚的了解我国的人口和资源形势非常严峻,从而来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改革开放30年来,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使社会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因而,了解我国的人口和资源的国情,在九年级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尤为重要。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题目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九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我国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基本状况;了解计划生育、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政策及其意义。

2、能力目标: 自觉履行计划生育的义务;保护我们身边的环境和节约资源;培养爱护环境、节约资源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计划生育、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本课题目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九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让学生认识实行计划生育、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难点:如何做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一)说教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4、反馈教学法。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教师根据信息反馈,及时鼓励或纠偏或弥补,使学生认知得以提高,从而升华教学。

(二)、说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强调:“教的最优化必须落实到学的最优化”。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我认为,教学中要尽量避免单纯地、直露地向学生灌输某种学习方法,而是要有机渗透于教学过程中。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通过“问题——探究”教学途径,促使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学习,让学生在分析、比较、思考、讨论、释疑中达到“问题由学生提出,过程让学生参与,疑难由学生解决”的目的,把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时间和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帮助学生在积极体验中学会学习,善于学习。

本节课,我采用小组讨论和集体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来培养训练学生的责任意识,达到教学目的。同时,讨论中培养学生的胆量,从而达到积极主动和乐于学习的目的。

(三)、课时安排

关于本课的教学安排问题,由于《思想品德》课每周安排2课时,时间紧,因此每课只能安排2课时。本节课是第1课时,主要以讨论和讲解为主,同时用课件展示内容。

本课分为2课时,本节课说的课题是第一课时。

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出发,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第1课时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情境感受和讨论中学习各知识点.帮助学生认识让学生认识实行计划生育、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懂得如何做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首先是导入新课。(课件展示,本环节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和讨论法)。

1、通过“探究活动一”的几组图片来了解我国的人口国情,和我国人口状况的特点。

2、通过“探究活动二”让学生知道计划生育是目前条件下解决人口问题的唯一途径,且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从而感受计划生育的重要性。

3、通过“探究活动三”的几组图片和相关数据来了解我国面临着严重的环境资源问题,和了解我国的资源国情。

其次,重难点的突破。(主要采用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法)以“探究活动四”来突破本课的重点:让学生如何做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探究活动 四:我国及我们的对策

(1)设计目的

该活动通过讨论加强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增强理论联系实际 的能力

(2)过程指导

第一步,学生分组讨论我国对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对策及我们的对策。

第二步,每组派出代表陈述本组了解的对策。

第三步,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和点评各组所陈述的好点子的共通之处。讨论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出节约资源的金点子。

第四步,教师总结、点拨。

最后一个环节是教学小结及作业的布置。由于本节课主要是以活动的形式展示学习的内容,所以课堂小结更须注重同学们讨论过程中的表现,特别是表扬一些表现突出者,同时鼓励其他同学在今后的学习能更主动地参与。

而作业的布置则依照本节课的安排:。调查我校的环境问题和同学们节约资源的情况,以班级为单位给学校写一份议案。

本节课以讨论和辩论的形式展现,学生乐于参与,课堂气氛活跃,而我把探究活动的内容以课件展示出来,并结合在教师及时对学生的讨论的评价与指导之中,让学生直接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也有理性的感受。

总之,本节课努力贯彻“把课堂交给学生,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这一新课程教学理念,努力让课堂“唤发生机和活力”。当然,也一定有许多不足,请在座的同行们给予批评和指正,让我在今后的教学能够做得更好。

可持续发展报告书 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措施计划篇六

2 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教学难点: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正确的选择

导课:复习提问:

1 我国的重要国情是什么?

2 人口问题的特点、影响?

3 环境问题的危害?

测试巩固:2003年3月9日, 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我国是一个今13亿人口的国家,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解决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是一个长期的问题,我们要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 我们青少年怎样做?

教学体会:我国人口多,环境问题突出,资源严重不足,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及人民生活的提高。我国当前的现代化建设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正确处理人口、环境、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1.体育教学后记案例

2.长城教学案例

3.燕子教学案例

4.《春日》教学案例

5.《里外》教学案例

6.新课标教学案例

7.《牧童》教学案例

8.《掌声》教学案例

可持续发展报告书 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措施计划篇七

具体学习目标

知识

能力

培养学生树立全面看待问题能力、归纳思维的能力和初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

从自身做起,注意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帮助学生树立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教学环节

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教师

2.这张示意图给我们什么启示?

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关于“一次性筷子”的探讨:

讨论并回答。

一次性筷子大量使用——生产商为了牟取利益大量生产——森林资源锐减——土地荒漠化——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

通过探讨,让学生认识到我国是一个严重缺林少绿的国家,必须把资源培育和加快发展放在第一位,尽快增加森林资源总量,优化森林资源结构,提高森林资源质量。保护森林资源。

分析材料

认清形势 呈现材料:1、  严峻的人口形势;2、  严峻的资源形势;3、  严峻的环境形势。

讲解可持续发展地提出、涵义核心、基本要求及重要标志。思考:1.“总量大”与“人均占有量少”形成强烈反差,说明什么?2.归纳我国资源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及严峻的资源形势是怎样的?3. 面对严峻的资源形势,我们是持续发展还是自我毁灭 ?感受资源问题、环境问题、人口问题实质是发展问题,只有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使学生初步懂得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及其要求,正确认识人口,资源, 环境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讨论研究深化认识

引导讨论:羊绒衫,你的代价是什么? 出示材料:1、  哭泣的草原;2、  哭泣的骆驼;3、  人们的生活。

讲解:科学发展观的涵义、核心和基本要求;和谐社会的内涵;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节约型社会的关系。

例子:1、双港垃圾发电 成循环经济典范

2、芜湖实施循环经济搬掉了三座“山”

3、“基塘模式”。思考问题,畅谈体会。扩充学生视野。

公众的参与:

我们还能为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可持续发展做些什么?在你的生活当中,我们可以为环保事业做那些事情呢? 提倡5r生活原则;坚持5用生活原则。

思考并回答:

把生活中的废纸、废塑料、废旧电池卖给回收站;垃圾分类归放;买菜使用布袋子;不吃口香糖;夏季空调保持在26度;使用节能灯;注意关好水龙头;细菜洗脸多用盆;就餐剩余打包回家;不用一次性木筷;过节使用电子贺卡。引导学生树立节约意识和环保观念,激发学生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共同活动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环保知识摘录:

1.回收废纸再造森林资源;

2.回收废塑料,开发第二油田;

3.回收各种废弃物,所有的垃圾都能变成资源。

阅读感悟。引导学生自觉培养自己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坚定支持环保行为。

畅想未来

人类不但有过去,而且有现在,还有未来。人类之所以有今天。是因为过去的人类没有限制,今天人类的发展。所以今天的人类同样要考虑到未来的世代,不能因为自己的发展而影响甚至危及未来世代的发展。人类是富有理性的,它们会在意识到环境危机降临的时候自觉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及时了解学生对本课的理解和掌握情况。锻炼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可持续发展报告书 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措施计划篇八

教育是一项影响深远、意义重大的公益活动,是关系国民素质高低、国力强弱、民族兴衰的大事,是一个国家的万世基业。2002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早已于2003年9月1日起施行。《民办教育促进法》在第一章第三条上,明确指出:“民办教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民办教育的这种公益性属性是促使其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和保证。

一、民办教育的社会公益性

育活动的社会性带来社会收益。教育对公共利益的贡献首先表现在教育能促进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和社会制度的形成,从而促进社会的文明、自由、民主、平等、稳定,促进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团结、友爱、尊老、爱幼、勤劳、进取、善良、守法等美德的养成,都始终是主要依靠教育。教育在消除贫困、促进社会公平、减少社会犯罪等方面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民办教育也同样具有公益性。

(一)通过人才培养产生的公益性

通过接受民办教育,受教育者的知识、能力、体力和品德都可以得到发展,这些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之后,不仅能使自己的经济收益和各种非经济收益得到提高,而且,作为受过教育的合格公民,他们可以通过工作和日常生活,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民办教育公益性也同样表现在培养社会“共同价值”方面。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在人才培养的道德目标、政治目标及相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方面并没有实质性的区别。

(二)通过普及教育带来的公益性

教育需求,即使在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受教育机会尤其是接受高层次、高质量、个性化教育的机会总是有限的。民办教育可以有效补充公办教育的不足,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

2、增加教育选择。民办学校主要靠学费和社会资金运转,为了获得更多的生源和经费,它们往往更注重满足学生和家长的需求,并通过开展各种特色教育,以吸引具有特殊需求的受教育者。这种教育选择的增加,是教育“产品”更为丰富的表现,是教育进步和发展的方向。

3、减轻政府教育财政压力。由于民办教育主要靠民间资金举办和运转,政府除提供一定的土地使用优惠、事业收入等税费减免外,很少提供直接的财政资助。对政府而言,由于对民办教育的生均投入要远远低于对公办教育的生均投入,也低于在现有公办教育体系中由于增加学生数量而导致的边际投入。在政府对教育的财政投入和受教育者总数一定的情况下,民办教育在校生数量越多,公立学校的在校生将越少,公立学校生均教育经费将增加,教育质量可望得到提高。这显然是一种具有公益性的外部效应。

种方式为相对贫困的人群提供教育。这些形式包括:创办“平民化”的教育;举办“打工子弟学校”;进行面向残疾儿童的特殊教育;为贫困学生减免学费,等等。这些教育都是公益性社会福利的一部分。

《论民办教育的公益性与可持续发展》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可持续发展报告书 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措施计划篇九

在当前推行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素质的高低成为了基础教育改革能否向前推进的关键因素之一,提高教师的素质问题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以反思是教师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作为切入点,就什么是反思型教师、教师反思能力缺失的理论探源、实施教师反思的理论和方法基础、实际中实施教师反思应注意的问题几个方面进行了研讨。

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教师队伍的总人数已达到一千万,这支队伍的质量如何关系到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关系到基础教育的质量和全民素质的提高。但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原因,对促使中小学教师快速生长的问题人们存在不少认识上的偏差,从而导致长期以来教师培训的内容与教师的实际需要相去甚远,尤其是忽视了教师在生长过程中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国外,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教师培训中如何促进教师的反思(reflection)和在教学中如何促使教师进行反思性教学(reflective teaching)等问题成为教师教育和培训领域中的热点,而这种发展取向与教师教育和培训中应注重教师“自我更新的专业化发展”(the selfrenewal professionalization development)的要求密切相关。在教师教育和培训中要促使教师能够学会批判性地分析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并进而对自身的行为负责,培养教师在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中的反思能力,就是适应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这一基本的取向。为此,在我们的教师教育和培训中就应该适应这样一种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扭转以往存在的偏差。

一、反思型教师

要了解什么是反思型教师,就必需首先明确反思的含义。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人们经常追溯到杜威。杜威在他的专著《我们怎样思维?》和《民主主义与教育》中经常把反思作为考虑的同义语。“反思,就杜威而言包括着对行为和实践的积极主动的、锲而不舍的和仔细慎微的考量。反思是对问题进行回应的方法,它经常与问题解决交替使用。”他认为:“反思是问题解决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不只涉和一系列观念,也包括其结果。它是一个连贯的观念序列。”杜威将反思看成是一个能动的、审慎的认知加工过程,它包括大量涉和个体内在信念和知识的相互关联的观念,这种反思性思维一般与实践问题密切相连,并且贯穿在行动之中。

雪恩(schon,1983)对杜威的思想做了进一步的发展。在他的专著《反思的实践者》一书中,他运用了“在行动中的反思”(reflection-in-action)这一概念。他认为当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当我们适时反应和直觉行动时,我们以独特的方式显现出我们是有足够知识的。通常我们说不上来我们知道什么,当我们试着描述时,却发现自身也迷糊了,很难叙述恰当。我们的认识通常是隐含的、缄默的(tacit),隐含在我们的行动之中,存在于我们对事务处置的感受里。我们的认识在行动之内(knowing is in our action)可以说是一个恰当的说法,因此,在任何专业领域里每日的工作都依赖于“行动中的认识”(knowing-in-action)。每个胜任工作的实践者都能识别与特定问题相关的同类现象。在他日复一日的实践中,他做出无数有品质的判断,而却无法陈说其判断的规范和评判的原则;他能出现出技巧,并运用娴熟,却无法说出其运用的规则和程序。甚至当他有意识地使用以研究为基础的理论和技能时,他依然还是依赖于自身隐含性的确认、判断和熟练的执行方法。通常对“行动中的认识”的反思是一个人正试图处置着令自身困惑、麻烦或有趣的现象时,对其行动中蕴含着的知识进行的反思,这些知识被他了解、揭露、批判、重组并融入到未来的行动中。因此雪恩认为整个在行动中反思的过程是一门艺术,它是实践者在某些时候和在一些情境中能够相当好地处置了不确定的、不稳定的、独特的问题与既有价值的抵触。用一个精简的用语来表达就是:当某人聪慧地行动时,他是在“用心智来行动”。杜威的反省性思维的概念和雪恩的“在行动中的反思”,为教师的职业生长提供了非常有益的思路。

在目前,通过反思来促进教师业务能力的快速发展,已成为教师培训的一种重要的取向。在培训中通过教师对自身教育教学行为的反思,促使教师自我觉察能力的提高,进而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的水平。这种反思不只是一种冥思苦想,更为重要的是它融入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的行动之中,是一种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生的问题的分析、监控和解决过程。克里恩和托德勒(n%26amp;)在1993年提出了反思的三种类型:对活动的反思,即对活动自身开展情况的考虑;活动中的反思,即教师对自身在活动中行为的表示的反思;为活动的反思,即通过对前两者的反思为今后的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布威克班克和麦吉尔提出教师反思的五个层次:行动中的反思;对行动中的反思的描述;对行动中的反思的描述的反思;对行动反思的反思。强调反思不只是个体的,而且也应该有团体的反思。教师反思中的第五个层次强调的就是教师团队对“行动中的反思”进行的团体反思。

反思是教师对于教育教学中遇到的教育问题进行理性选择的一种思维方式和态度,其成分包括:供认教育困境的存在;在确认该情境的独特性以和与其它情境的相似性的基础上,对这种困境作出回答;对这种教学困境进行建构和重建;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尝试,以发现其结果和实质;检验所采用方法的预期和非预期的结果,对该方法作出评价。要促使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行反思,就必需使教师在价值观、知识水平和教学经验等方面发生认识上的变化,也需要对教师的评价系统进行改进。因此,对教师的评价应更多地关注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对遇到的问题的确认、建构和重建,以和对实施方法的可行性的判断等方面。教师的反思水平的提高,也是与其自身的态度和能力的发展紧密相关的,这些能力和态度既包括内省力、思维的开放性和教师对其决定和行为承当责任的愿望,同时也包括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的能力、对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多样化解释的能力以和运用论据支持或评价问题情境与决策的能力等,这些都有赖于教师反思能力的提高。

二、教师反思能力缺失的理论探源

其实对历史和文化进行重新的理解,使其重获生命意义,并不完全在于对历史和文化客观规律的再现,不完全是在对它的“真相”和“原义”的解释中所获得的,而在一定的程度上也是我们的理解和解释使之重新焕发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意义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自由之物,它是现时代的人与历史文化之间建立起的一种真正的联系。在意义之中,有着历史文化和实际的存在。对待历史和文化的解读应放在理解、可能性和意义上。因此,“先见”乃是人在历史文化中存在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理解和解释活动可能发生的先决条件。这是因为人在解释和理解任何文化保守之前,总是已置身于某一种文化的传承之中,这种文化可以是这个社会里的主流文化,也可能是这个社会的边缘文化。既可以是官方的文化,也可能是这个社会的民俗的文化,并且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人们运用不同的语言和话语来理解文化,导致对文化解读的多样性、丰富性和个体性。同时在不同文化背景关照下生长起来的人,也会基于自身在生长过程中积累的不同的经验来对文化进行解读,从而形成自身对世界的理解,形成具有独特性的世界图景。

经验所具有的即时性、直接性和不可逆性,使历史和文化的历史性孕育而生。历史性是植根于人们经验之中的,经验使人们对“原义”的历史和文化的解读发生了历史性。经验所具有的这种性质,使历史和现时代成为具有不同时代特征的人类社会存在,相互都无法完全重复和相互复制,构成了相互的阻断和距离,进而发生了陌生感和疏远感。从而使人们对历史和文化的解读都无法完全地再现历史和文化。同时经验的局限性又通过历史使每一代人在对历史的解读过程中感受到一种陌生和疏远。

经验的不可完全的重复性使人们对历史和文化的解读一方面具有个体的差别性,限制了普遍的笼统性观念能够穷尽历史意义和内涵的可能性,保证了历史和文化对每一代人和每个人都具有新鲜的意义;另一方面经验所具有的当下的即时性、直接性和不可逆性,限制了人们复原出历史和文化“原本面目”的可能性,使对历史和文化的解读凸现原发性和发明性,从而使历史和文化在解读中获得新的意义,同时也坚持对新的经验开放的可能性。

基于理性主义的这样一种认识论导致在长期的教师教育和培训中所关注的内容是运用“研究——发展——普和”的“专家式研究模式”所形成的认识的效果。这种以专家为主体,以普遍原理和某种关系的建立与揭示为目的知识体系对学校教育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和情景问题关注不够,致使面对多种多样的实际问题的广大教师在这种教育和培训范式成为主流话语的情况下,成为了教育生活中的边缘人物。因此,教师要获得专业化的发展就必需掌握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和具体化、可操作性的方法、技术。这是因为依据科技理性(technical rationality)模式,专业知识强有力地规范着专业的发展,专业活动应是由工具性问题解决方法所构成的,而工具性问题解决方法又严格地被科学理论和技术的应用所规约。“专业”(professions)应严格地履行基于专精科学知识之上的技术性问题解决的方式方法。

在我们的社会里,科技理性的模式已竭尽所能地影响了对“专业”的论述,moore在1970年出版的有关专业的一本专著中即引用alfred north whitelhead对“专业”和“职业”的区分的论述。认为“职业”是专业的对立面,因为职业是“建基于习惯性活动之上,而且是在个人实务工作的尝试错误中修正的。”相反的,moore说,“专业”:涉和了能应用通则到特定问题上,而且现代社会的一个特点就在于这些通则蓬勃增加的景致。专业的独特性在于是被一套预设理论为前提所衍生的特定技术占据了心灵的全部,为此一个专业的系统化知识必需要有两个基本的属性——专精的科学化与规范化,“规范化”尤其重要。因为依据科技理性,“规范化”是支撑住专业知识基座和其实践之间关系的典范式关系。正如moore所说,“假如每一个专业的问题都是独特的,那么解决之道不过是偶然之作,那也就无所谓专门知识了。与此相反,我们所提出的问题,具有相当的一致性,解决它们的手法亦然,正是这些解决问题的手法,使这些问题解决者成为专业者……,专业者应用通则、规范化知识到具体的问题上……。”这一“应用”(application)的概念将专业知识予以阶层化了,因为最高的层次是“普遍性原则”而“具体的问题解决方法(技术)”则是低的层次。

这种专业化的取向导致了在教育生活中专家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存在着高低之分、贵贱之分、好坏之分和上下之分,导致在实际的教育教同学活中教师对专家的理论存在排斥的心理,或因自身教育理论以和方法论水平的欠缺而无法把专家的理论运用于实际的工作之中,从而加深了教育理论和教育实际的鸿沟,进而导致对教育中实际问题的解决形成障碍,忽视了教师的作用,使教师很难拥有自身的话语权。为此,强调教师基于自身工作环境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和情景问题进行研究,通过行动与研究、行动过程和研究过程相结合,培养自身研究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的质量,促进自身的职业生涯的发展,应是教师教育和培训的走向。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