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导游证考试 泰州景区导游词解说(大全5篇)

时间:2023-09-29 作者:纸韵泰州导游证考试 泰州景区导游词解说(大全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泰州导游证考试篇一

街景

桃园东侧建有泰州老街,汇聚老泰州文化、民俗元素,着力体现泰州古街风情。泰州老街,是我们泰州的商业街、文化街,老街全部采用古明清建筑风格,恢复了古明清时代泰州的老字号,老商铺,再现了明清时代泰州的商贾文化。北侧立牌坊,路铺青石板,中设“皮包水水包皮”落地铜雕,两侧建古明清风格建筑。走在青石板铺就的老街上,商铺门前的砖雕、砖饰、门枕石、门楼、透空花脊,都会呈现在你的面前。

美食

老街全长600米,打造“苏中第一小吃街”,这里有中华传统风味小吃、私房菜馆、土特产和旅游纪念品销售、名人工作室、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等各种业态都在这里汇合。大炉烧饼、鱼汤面、金三麻糕点等泰州本土特色和来自各地的风味小吃,让您足不出街,就可以享尽天下美食。在这里不得不提一下泰州小吃的精华---大炉烧饼,因为它凝聚了泰州人朴实、能吃苦的精神。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这主要是因为它的制作过程。我给大家描述一下,大家也可以试着去想象一下:大炉烧饼的炉子砌在墙上,近一人高。用一只粗陶瓷大砂缸做炉膛,外面用砖砌成。炉腔底部烧的是一小捆一小捆的麦秸草。贴烧饼的师傅,不管冬夏,都赤裸上身,戴个白布帽子护发。手上沾一点儿水,拿起烧饼坯子左右颠两下,让饼底湿润一下,再往炉里贴。手臂伸进温度很高的炉子,左、右、顶部噼噼啪啪全部贴满。贴到炉膛底部时,是最显大师傅的功力的,大师傅上半身几乎都要钻进炉膛里去。贴出来的大炉烧饼是又脆又香。

另外就是我们泰州的早茶特色包子和面食,传说“在民国时期泰州有家“者者居”在当时生意非常兴隆,它是在泰州北门大街上,很受人欢迎,唯一遗憾的是没有店名,于是请来当时的老先生赵瑜来起名,赵老想了很久引用了“近者乐”“远者来”这个典故,取了“者者居”三个字,从此这个名字轰动全城。大家就可以在这里品尝到泰州特色早茶了。

老街以餐饮、古玩收藏及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要业态,发掘泰州老字号及特色风味小吃,并表演本地戏曲、民俗。青砖黛瓦,麻石街巷,戏台书场,尽显海陵古城文化底蕴。

其他民俗文化

老街不仅是一条商业街,又是一条文化街,泰兴的木偶、姜堰的面塑、泰州的叶雕等地方文化绝活和泰州婚嫁场景等民俗表演,也在这里重现。2.5万平方的老街,浓缩了整个泰州老城的记忆!

泰州导游证考试篇二

泰州桃园坐落在凤城河风景区,建有:

1、水榭码头———踏雪寻踪。作为望海楼的对景,既丰富登楼远望的视野,又为游人提供观楼的最佳视角。

2、桃花岛———桃源春晓。水榭北上至桃花岛,“隐龙”、“十胜”二桥将岛岸相连。岛中选种不同种类的桃花品种,春时各色桃花烂漫,桃花涧中水流淙淙,加之岛边太湖石堆砌的假山,徜徉其中,似身处幽静而自然的世外桃源。

3陈庵———岁寒三友。位于桃花岛北,为泰州明清建筑风格,前后三进,恢复原有部分两层楼架构,西侧建有一小花园。配以古明清家具,再现孔尚任著《桃花扇》场景。以文字、图片展示孔尚任、仲振奎以及泰州戏曲历史,作为“戏曲文化三家村”之一,与南北柳园、梅园遥相呼应。

4、石舫———船舫观戏。陈庵西侧为石舫。史有孔尚任舫亭观戏图,现傍水六米处建画舫,舫上置古戏台,可供戏曲演出或票友活动。

5、清风阁———清风送怀。陈庵北建有清风阁,史载为北宋初期泰州知州曾致尧所建。宋王安石在淮南判官任上时曾多次来泰,数次登临,并咏有《清风阁》诗。复建清风阁,为宋式三层八角重檐,阁高约二十米,与望海楼隔河相映,登临此楼,清风徐来,可领略一代名相遗风。

6、藕花洲、浮香亭、齑汤桥———荷塘月色。藕花洲史载为北宋初期泰州知州曾致尧所辟。神宗年间,泰州通判黄法曹在此种植梅花并题诗,引来苏轼兄弟等多人唱和。南宋泰州知州陈垓又于洲上修“浮香亭”,将苏轼、苏辙等四人《和梅花原韵》诗刻于石壁,称“四贤诗”。现建藕花洲,结合弯曲的河岸,在坡度较陡处置黄石假山,同时在水中种植荷花、莲藕等植物。藕花洲边建齑汤桥,桥畔立石碑,记载宋赵匡胤在泰避难,曾获当地百姓一碗麦糁粥,得天下后回泰州赐“齑汤”桥名的故事。桥北建浮香亭,亭边立四块碑石,分别刻苏轼、苏辙等“四贤”诗,夏夜暗香浮动,颇能领略四贤意趣。

7、来凤楼———声闻四达。来凤楼建于凤凰墩上。史载楼始建于明洪武四年,钟为南唐永宁宫遗物,民间有“十兄弟共抬铜钟”的传说,亦俗称“飞来钟”。现建来凤楼,为宋式八角重檐,匾额篆刻苏州寒山寺性空长老所书“声闻四达”四字,内置由南京晨光集团复制现存光孝寺内的五代铜钟一口,立碑书钟来历。

泰州导游证考试篇三

各位领导:

大家好,欢迎来到乔园参观。今天,就由我来带领各位参观游览。我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或x导。

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是乔园的西入口。乔园共有四处入口,目前已建成三处。分别为曲廊式结构的西入口、宅院式的南入口以及庭院式的北入口。首先我先向大家介绍一下乔园的历史。乔园地处泰州古城的核心区域,东起的笆巷、西至海陵南南路、南起八字桥东街,北致税务桥东街。历经430余年历史,目前占地是1万平方米,投资4.8千万元,其中工程建设投资约2千万。在07年春节正式对外开放。我国知名的世界园林专家陈从周教授,在1977年来日涉园考察时,就认为其是“苏北现存最古老的私家园林,在古典园林的研究上,不失为一地区的实例”。陈教授还专门撰写《泰州乔园》一文,介绍这座园林。乔园也是享有“淮左第一园”之称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园内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成。园中有多幢别具特色的苏北园林建筑,栽植诸多年代悠久的名贵花木。现在呈现在您眼前的乔园是一座具有历史文化价值、艺术欣赏价值、文物保护价值、旅游观光价值等多功能的历史名园。

乔园又称为日涉园。最早建于万历年间,是由当时的太仆寺卿陈应芳所建。起初这里是他的祖父陈鸢的旧居。后来陈应芳在重新建造房屋的基础上,兴建了这座园林。取晋朝陶渊明《归去来辞》中“园日涉已成趣”的“日涉”之意。日涉园建成后,四百多年间几易其主,几度兴废。它的历史演变也很不平常。

日涉园在陈应芳去世60多年后,于清代的康熙初年归于田氏。到雍正时又转为高凤翥所有。日涉园也在高凤翥手下经营得最久,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高氏的家业财力与文人造诣使得日涉园经过其苦心经营后,文化品位和造园艺术已然可属上乘。而在仁宗嘉庆年间,高凤翥又多方寻购,终得石笋三支,皆拔地盈丈,增立在园内。这时,园林达到最盛期,而高凤翥也不再满足于沿用前代“日涉园”的园名,因其新置的三石笋而将园名改为“三峰园”。直至文宗咸丰八年,这一时期或许为高氏的衰落,或许也与这一时期城市历史环境有关。这个时期的泰州自然灾害频频,经济衰落。三峰园重新被提及的时候,已然是以“荒落破败”四字出现,到了咸丰九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三峰园被在川南做官回乡的吴文锡以三千六百缗买得接着又用三个多月时间,耗资一千五百缗对园林进行了修缮。工程结束后,他认为修复的园林“其他甚小而外之山环水抱无美不备”,从此自己可以象动物冬眠一样,长期躲藏在一个地方,不出头露面。将三峰园更名“蛰园”。但只有几年,两淮盐运使乔松年(鹤侪)从扬州来泰居住此园之中,园归乔氏,改称“乔园”。此时“乔园”的景物与“蛰园”并无二致,但正值仕途上升阶段的乔松年自然不喜蛰园景点的名称,又将名称悉数改回原“三峰园”时的称呼。然此时的“乔园”毕竟不比前“三峰园”的盛况,但山石,树木却均是前代之物,看起来更为古拙,故而乔松年对自己的“乔园”评价为“小园虽陋,而嘉树可誉,青土苍官,胜于绮阁雕萝多矣”。乔松年后又历任布政使、巡抚,为园林历代园主中官位最高,权势最盛者,这一时期的乔园也因而名声最广,名流之间唱和最多,乔园也成为园林最终定格的称谓。建国后以园林及附近民居改建政府招待所,于是称园林招待所、乔园宾馆至今。由于乔园的名字距当代最近,加之乔松年又比较出名,所以此园以乔园名最广为人知,而日涉园的名字往往少有人知晓了。

为了恢复乔园的盛时景象,使之成为泰州这座园林城市的第一园、名牌园,2004年泰州市委、市政府决定改造扩建乔园。2005年市建设局、市园林绿化管理局本着传承泰州历史文脉的原则,面向社会开明纳谏,重点集纳古文、参照文献、专家和泰州人士三方面的智慧,先后五易其稿,方于定案。乔园重扩建的来青阁等八大景点都有历史上的出处,主要根据史料画册及古文献描述。来自清道光五年的《周庠记》,是现存关于乔园古园风貌的`最早历史资料。规划由南京林业大学设计院设计。乔园改扩建工程也是2006年市区十大重点建设工程。总造价1400万。修复部分按现存日涉园中的亭、台、楼、阁、廊的建筑风格进行设计,注重恢复乔园私家园林的整体风格和谐统一,并适当创新,形成核心景区、次景区、衬景区、宅院区等四大功能区。同时巧妙地利用地形,布置植物景观,既符合当年乔松年的建园观,又保持了乔园区别于扬州等地园林的特色。乔园一期扩建工程在2006年底全部完成。

下面请随我到里面来游览。穿过了西入口的连廊,沿着竹林向南,我们就来到了第一个景点-二分竹屋。房体周身用毛竹加工构成。屋体呈浅黄色,设计精巧、精工细作,削竹条板为墙、破半竹筒为瓦、锯竹筒饰窗、拼竹件为门......俨然一座放大的竹制工艺品。该竹屋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令人叹为观止,连声叫绝!因此屋将竹林一分为二,竹屋西侧又有一云(龙)墙将竹屋一分为二,故名“二分竹屋”。构思奇妙也!名固高古,制屋工艺亦胜古也!屋房植一株檵木,赤叶红花,频有新意感。

在其旁边,是太湖石堆砌的假山,在这山上建有“皆绿山房”。房南侧有窗观景,窗外竹林深深,玉兰花、茶花竞展娇艳。过了皆绿山房,就是可览全园美景的建筑-来青阁了。它是三层青瓦重檐,高为11.58米,建筑面积137.82平方米。来青阁是全木结构建筑,底层回廊半栏中设镂空花板。南北为回纹如意,寓意为吉祥如意;东西为宝相花卷草喻为和顺幸福,或和谐美好。回廊内侧窗下板壁木雕八幅,其寓意含蓄丰富深刻。一层镂雕挂楣是松鹤延年;撑牙为喜鹊登梅,寓意为“笑颜常开、喜事不断、和顺美好、健康长寿。”二层与三层镂雕撑拱,南北是狮子盘珠,东西向为喜鹊登梅,寓意:双喜盈门,事事圆满(狮子盘球又意为高官厚禄),三层室内天花,中间大幅是二龙戏珠,象征高贵、华丽、祥瑞。周围四十四幅松鹤图,寓意可为:事事和顺、健康长寿。

在来青阁西北侧的石林别径,意为石林中的小路。是用天然黄石大规模的叠石堆山,造成假山怪石嶙峋,曲径通幽,咫尺山林的气氛。园中的蹬道和台阶用山石叠成,与假山浑然一体,再现了大自然的峰峦峭壁。石林假山下有山洞,山腹空旷,假山一共开设有东、南、西三个洞口。下面就给各位10分钟的时间到山洞中畅游一番,来感受一下山景变幻无穷的意境。10分钟之后,我们在蕉雨轩会合。

这个蕉雨轩是复建的,寓意在轩中可听雨打芭蕉的声音。在它的南侧铺有鹅卵石的小径,用有色石子勾勒出金鱼戏水的美丽图案,东海浪纹,寓意福寿双全,金玉满堂。由蕉雨轩向北,就来到了午韵轩。午,即是抚的意思。以前它是园主人抚琴吟诵之处。现在也是进行文娱活动的地方。从此处向东,就到了文桂之舫了。舫为仿古船形建筑,船头定泊在怡心池,船的后部是个二层的船楼,沿台阶而上,可欣赏池中水景。平静无波的池水,像明镜映见水底蓝天。到了夏秋时节,池中出水芙蓉,亭亭玉立,微风吹来,纷纷扭动纤腰起舞;景色之美,让人情由景生,从中感受出这迷人的水乡特色。

从文桂之舫东南踏过小石桥上岸,就来到了泛红亭。它是一个复建的六角古亭。就像它名字所说的一样,它的周围花木均以红色品种为主。如红枫、红玉兰、红天竹等等。

据建筑学家研究,古代建房,门罩上原本雕刻的是一种驱魔辟邪的“符镇”,类似于人们常见的“泰山石敢当”。因为从风水角度看,建房过程中有许多禁忌。比如营建房屋的那一年,必须与当年的“流年”(指算命先生推算出来的房屋主人当年的运气)相结合。而流连的凶吉,是随着时间的交替而变化的,如果建房完工那年,主人的流连不吉利,则房屋虽已建好也不能使用,否则就可能遇到意想不到的灾祸,这便给房主带来了很多麻烦。为了解决这种矛盾,风水先生创建了一种“符镇法”。“符镇法”在风水中是一种无奈的下策,运用的方法是写上一句“偈语”(佛语里的语言)或是画一张“符”(一种由道士画的宣称可以驱邪的似字非字的图形)张贴在门罩上,从而达到镶解灾祸,趋吉避凶的目的。

文档为doc格式

泰州导游证考试篇四

各位朋友大家早上好:

怪不得我一上车就感觉今天的阳光特别的灿烂,原来是因为大家美丽可爱的笑容啊!看得出来大家昨晚一定是睡了一个好觉,对吧?我们导游常说客人的笑容就像冬日里的阳光一样温暖人心,今天很感谢大家,您的笑容给了我一个阳光般灿烂的好心情!

孔子曾说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迎接来自远方的朋友,带领大家游山玩水,一同分享旅游的快乐对我们导游来说就是一大乐事。欢迎大家来到美丽的文化名城----淄博,我来自淄博青年旅行社,是一名有6年工作经验的专职导游。我姓吕,大家可以亲切地叫我小吕,各位在淄博这段时间将由我带领大家一同感受旅游的乐趣!在我旁边坐在驾驶位置上的王师傅是我的老搭档了,他是位有着十年旅游车驾驶经验的老司机,大家在淄博旅游的这段时间,他也将和他的爱车一起全程陪伴我们。

大家是否注意到了,我们乘坐的旅游车是一辆蓝色的33座苏州金龙旅游车,有一件重要的事需要告诉大家,请大家记下我们的车牌号码鲁c12345,如果您在景区和我们走散或者想提前回去休息,记住车型和号码您会很轻松地找到它。

我们常说“有缘千里来相会”,是缘分让我们相聚在一起,相信大家都会十分珍惜这段同行的缘分,在旅途中彼此关照。我和王师傅是值得大家信赖的,希望我们的服务能让大家度过一段美好快乐的时光,如果大家在旅途中有什么困难和特殊的要求,请时间告诉我,我会尽力帮助您解决的。

好了,现在请大家带上快乐的心情,和我一起开始我们的“快乐淄博游”吧!我们今天要参观的景点是位于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的蒲松龄纪念馆,纪念馆距离我们现在的张店区需要大约1小时的车程,大家可以边听我的讲解边欣赏路边的风景。

现在我们经过的地方就是昨晚大家下车的淄博火车站,昨天太晚了,可能大家都没有注意到火车站的模样。现在我们看到的火车站是在19德国人修建的车站基础上于204乐28日改建而成的,站房面积5714㎡,年发送旅客300万人次,整个火车站广场引人注目的莫过于矗立于广场中央的名为“齐之风”的雕塑了,有谁能告诉我那个雕塑是一个什么字吗?对了,是大篆书的“齐”字,这是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教授为火车站的落成量身设计制作的。

在雕塑的表面刻有齐国历史和社会经济发展繁荣景象的8幅图案。如果时光倒回到春秋战国时期,那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已经幸运地跨出了国门,来到了有“春秋五霸之首、战国七雄之一”之称的泱泱大国——齐国,这是因为淄博市的临淄区是齐国都城的所在地,大家不妨多留意,在以后的游览中,我们会发现许多景区的路灯、景观雕塑都是以齐国战车、车马为装饰图案。

淄博市是一个组群城市,位于鲁中山地与鲁北平原的交接地带,全市总面积5938平方公里,人口418万,由于地理位置适中,交通发达,淄博是沟通中原地区和山东半岛的咽喉要道,是山东省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淄博市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齐文化的发祥地,3000多年前姜太公在临淄建立齐国,繁荣昌盛长达8之久,因为齐国兴起的蹴鞠运动,淄博临淄还被国际足联和亚足联认定为世界足球起源地。淄博市的旅游资源也很丰富,北有“北国江南”马踏湖、中部是清代著名文学家、世界短篇小说家蒲松龄的故乡,西部有被誉为“旱码头”的周村古大街、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等等。相信淄博的好山好水一定会给大家带来一个好的心情!

好了,前面就是蒲家庄了,请大家等车停稳后带好自己的贵重物品下车随我一起走进蒲松龄。我们沿着这条青石铺成的小路,走过古香古色的明清式建筑商业街,我们前面那座青砖灰瓦的大宅院就是蒲松龄纪念馆,是一座具有北方居民特色的明清式格调的四合院建筑。门楣上的“蒲松龄故居”几个字是由我国著名文学家郭沫若提写的。蒲松龄纪念馆是1980年在先生的故居的基础上建立的,共分为生平、著作、聊斋正房、名人书画、外文以及彩塑6个展室。

现在请大家随我一起走进蒲松龄纪念馆,来了解这文学大师艰辛、坎坷的一生吧。这里是故居前院,大家面前的这尊汉白玉石雕坐像,就是蒲松龄先生了。他正在捻须沉思,似乎正在在构思聊斋故事呢。旁边这些是著名的太湖石,其中有四块非常像四个象形文字,大家不妨猜猜看能猜出来哪四个字吗?。对了,就是“山明水秀”。

关于蒲松龄的一生,后人用“读书、教书、著书、科考”这8个字来概括,非常贴切。蒲松龄1640年出生在山东淄川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17去世,是我国清代著名的文学家,他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除了大家熟悉的《聊斋志异》外,还有“文集四卷、诗集六卷、杂著五册、戏三出、通俗俚曲十四种”,共200万字,关于这些著作大家一会在著作展室可以详细地了解。先生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

蒲家号称“累代书香”,祖上虽没有出过显赫的人物,在当地也是大族,蒲松龄先生的父亲蒲磐原是读书人,但因困于屋场连个秀才也没中,遂去经商多年,家中称“素封”,到四十岁还没有孩子,对家业也不怎么治理,正值明末清初,社会动荡不安,日子就一天不如一天了。因家中请不起塾师,蒲磐就亲自教孩子们读书,蒲松龄先生自幼聪明过人,由于勤奋聪慧深得父亲的钟爱。

在他18岁的时候尊父母之命和本县文人刘国鼎的次女刘孺人结为夫妻,19岁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试考中秀才,文章深得当时山东学政施闰章的赏识,称赞他“观书如月、运笔成风”,一时间名文颇高。大家请往这边走,此后他与同乡好友李友梅、王鹿瞻、张历友共结“郢中诗社”潜心治学,这几张图片就是反应当时他们在淄川留仙湖、般阳河边活动的场景。

在蒲松龄25岁的时候,由于家里妯娌不和,兄弟分家,蒲松龄只分得“农场老屋三间、矿无四壁”,生活陷入了困境。迫于生计,31岁时应好友孙蕙的邀请到江苏宝应为其做幕宾,当走到了青不关时,看到两岸的山势险要由感而发,写下了一首诗,其中四句是这样写的:“山在瓮盎中,仰看飞鸟渡。南山北山云,千株万株树”。在这期间蒲松龄先生目睹宦海风云,饱尝游子之苦,再加上临近科考,仅做了九个月的幕宾,即返回了故里。在做幕宾的那段时间蒲松龄开阔了眼界,写下了不少诗文,但是也饱尝了寄人篱下之苦,回到家乡的蒲松龄生活无计,后又到了西铺毕际有家设教绰然堂,从此他在毕家度过了三十年的私塾生涯,直到71岁时才撤帐还乡。

他在教书、著书的同时,并没有放弃考取功名,曾多次应考,但屡次不第,直到晚年援例入贡,才得一“候选儒学训导”的虚名。撤帐还乡后,蒲松龄开始了暮年的家居生活,同年乡里举行乡饮酒礼,蒲松龄的昔日好友李友梅、张历友被推举为乡饮介宾,这对当时的文人来说也算是一种荣耀;蒲松龄74岁的时候妻子病逝,他悲痛欲绝,倍感人生苦短,两年后,也就是1715年正月22日,先生在故居聊斋与世长辞,一代文学大师就这样走完了他坎坷的一生。这里展示的是从蒲松龄墓中出土的东西,有锡酒壶、酒杯、烟袋以及四枚寿山石印章,这面铜镜和耳勺是蒲松龄的夫人用的。

大家请跟我往这边走,这座农家小院便是蒲松龄先生当年生活、居住并写下《聊斋志异》的地方-----聊斋正房。小院是个典型的北方农家建筑,三间正房就是著名的“聊斋”,东西各有两间厢房。蒲松龄去世后一直由他的后人居住,后来被毁,房主出走东北辽宁。直到1954年才重新修建,现在就请大家和我一起走进聊斋,感受蒲老先生的真是生活吧。

大家迎面看到的这幅画像是蒲松龄74岁的时候,他的小儿子蒲筠请当时寓居济南的著名画师朱湘鳞画的。画像中蒲松龄身着素色官服,端坐在椅中,手捻银须,似在沉思,双目炯炯有神,眉宇间露出一股浩然之正气。宛若阅尽世间冷暖沧桑,悲欢离合。真实的道出了蒲松岭难了的科举情节和他终的人生感悟。画像上还有蒲松龄的亲笔提拔,其中一则是:“尔貌则寝,尔躯则修,行年七十有四。此两万五千余日,所成何事,而忽已白头?奕世对尔孙子,奕孔之羞。康熙癸己自题”。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相貌平平,身体修长,今年74岁了,共计25000多天,什么事也没有做成,头发也白了,面对自己的子孙,感觉很羞愧。很显然,这是他的谦词。或许,对于科考为官、光宗耀祖来说,蒲松龄是自惭形秽的;但对于我们整个中国的文学事业,一部《聊斋》则足以让他彪炳史册,谈何“羞”呢?另外一则是“癸己九月,筠嘱江南朱湘鳞为余肖此像,作世俗装,实非本意,恐为百世后所怪笑也。松龄又志”。意思是说癸巳年九月,蒲筠请朱湘鳞为我做此画,身上穿着贡生衣服,并不是我的本意,恐怕百年之后被后人所耻笑。

在这幅画象的两边悬挂着郭沫若先生于1962年题写的楹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大家可以仔细看一下画像下面条几上,摆放着的这块像正在鸣叫的青蛙的石头,据说是蒲松龄先生健身用的,此石是蒲松龄先生在毕府教书时的旧物,名为蛙鸣石。在年谱中有首诗记载为证:“我与蛙鸣兼明月,俨然鼓吹小山边”。

西边这间偏房是蒲松龄的书房兼会客室,这里还珍存着当年蒲松龄亲手用过的故物,如雕花木桌、书架、笔砚、铜烟袋、图章……它们看上去简朴而平凡,却在诉说着蒲老先生当年的满腹才华和怀才不遇,以及他的落魄与执著。东边是蒲松龄的卧室,1715年农历正月二十二,蒲松龄就在这盘土炕上“倚窗危坐而卒”,炕头上的锡台灯是从蒲老先生的墓里出土的。他烛照了蒲老先生后孤高而清淡的岁月。

我们一起去著作展室看看吧,之前给大家介绍的那些蒲松龄的著作都陈列在这里,由于蒲松龄生前家境贫寒,所以《聊斋志异》没有刊行,初一直以手抄本的形式流行,早的刊印本是乾隆31年出版的“青柯亭初雕本”,那时蒲松龄已经去世57年了。《聊斋志异》后来被改编成诸多戏曲、影视作品。有大家耳熟能详的《画皮》、《胭脂》、《古墓荒斋》等等。后面还有书画展室和彩塑展室,分别用书画和彩塑的形式表现了《聊斋志异》里的故事。

在离故居一箭之遥,还有一处纪念蒲松龄的景点聊斋园,.聊斋园是淄川蒲家庄投资兴建的。是以园林为表现形式,以聊斋故事为主题的组群式的大型名园景区,属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山东省五大旅游景区之一。园内有著名的柳泉,柳泉,因一口清井、一片柳林而得名。相传蒲松龄为了搜集创作素材,曾多次在此设茶招待过往行人,免费为他们递烟送茶,询问他们家乡的风土人情和奇闻轶事。这些奇闻轶事正如源源不断的柳泉水一样成为了他创作《聊斋志异》的源泉。蒲松龄本人也异常热爱此地,故自号曰:“柳泉居士”。清泉的旁边还屹立着茅盾先生当年拜访蒲松龄故居时留下的手迹“柳泉”两字的石碑。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今天只能游览蒲松龄纪念馆,不过大家下次来淄博的时候一定要去聊斋园看看。

好了,现在留给大家半小时的自由活动时间,半小时后我们在纪念馆的正门集合!

时间过得真快,我们的旅程马上要结束了,我也要跟大家说再见了。俗话说“十年休得同船度,百年修得共枕眠”,非常感谢老天让我们有缘相识,也很感谢大家对我工作的支持,有了大家的支持才让我们的旅程如此顺利,如果小吕有做得不够好的地方还望各位多谅解。快分别了,送给大家一首歌吧,借我的歌声来表达我对大家殷殷的话语和深深的祝福,祝大家每天都有好心情!一首《相逢是首歌》送给各位!

泰州导游证考试篇五

泰州桃园坐落在凤城河风景区,建有:

1、水榭码头———踏雪寻踪。作为望海楼的对景,既丰富登楼远望的视野,又为游人提供观楼的最佳视角。

2、桃花岛———桃源春晓。水榭北上至桃花岛,“隐龙”、“十胜”二桥将岛岸相连。岛中选种不同种类的桃花品种,春时各色桃花烂漫,桃花涧中水流淙淙,加之岛边太湖石堆砌的假山,徜徉其中,似身处幽静而自然的世外桃源。

3陈庵———岁寒三友。位于桃花岛北,为泰州明清建筑风格,前后三进,恢复原有部分两层楼架构,西侧建有一小花园。配以古明清家具,再现孔尚任著《桃花扇》场景。以文字、图片展示孔尚任、仲振奎以及泰州戏曲历史,作为“戏曲文化三家村”之一,与南北柳园、梅园遥相呼应。

4、石舫———船舫观戏。陈庵西侧为石舫。史有孔尚任舫亭观戏图,现傍水六米处建画舫,舫上置古戏台,可供戏曲演出或票友活动。

5、清风阁———清风送怀。陈庵北建有清风阁,史载为北宋初期泰州知州曾致尧所建。宋王安石在淮南判官任上时曾多次来泰,数次登临,并咏有《清风阁》诗。复建清风阁,为宋式三层八角重檐,阁高约二十米,与望海楼隔河相映,登临此楼,清风徐来,可领略一代名相遗风。

6、藕花洲、浮香亭、齑汤桥———荷塘月色。藕花洲史载为北宋初期泰州知州曾致尧所辟。神宗年间,泰州通判黄法曹在此种植梅花并题诗,引来苏轼兄弟等多人唱和。南宋泰州知州陈垓又于洲上修“浮香亭”,将苏轼、苏辙等四人《和梅花原韵》诗刻于石壁,称“四贤诗”。现建藕花洲,结合弯曲的河岸,在坡度较陡处置黄石假山,同时在水中种植荷花、莲藕等植物。藕花洲边建齑汤桥,桥畔立石碑,记载宋赵匡胤在泰避难,曾获当地百姓一碗麦糁粥,得天下后回泰州赐“齑汤”桥名的故事。桥北建浮香亭,亭边立四块碑石,分别刻苏轼、苏辙等“四贤”诗,夏夜暗香浮动,颇能领略四贤意趣。

7、来凤楼———声闻四达。来凤楼建于凤凰墩上。史载楼始建于明洪武四年,钟为南唐永宁宫遗物,民间有“十兄弟共抬铜钟”的传说,亦俗称“飞来钟”。现建来凤楼,为宋式八角重檐,匾额篆刻苏州寒山寺性空长老所书“声闻四达”四字,内置由南京晨光集团复制现存光孝寺内的五代铜钟一口,立碑书钟来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