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案例17篇)

时间:2024-09-16 作者:文锋

我在努力工作和学习的过程中,意识到了自己的潜力和能力,这让我更加有自信去面对未来的挑战。心得体会的写作风格和方式有很多种,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

热门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案例17篇)篇一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自己12年的教学生涯中,随着学生的逐渐成长才真正体会到“教人求真和学做真人”的重要性,自己也恪守做人诚信的原则,努力给自己的学生一个好的榜样。

教育是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职业,教师所做的事情在一般人眼里似乎有一些“磨叽”。但就是教师细心完成的每件小事,才让学生从小到大形成了一个健康的人格。学校无小事,教育无小事。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就是教孩子学会做人,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由此我想到三点:

首先教育孩子对自己负责。自懂事起,引导孩子合理安排作息时间、游戏、交往、学习,到整理自己的玩具、图书、床铺,力争让他们自己主动完成。其次,教育孩子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不足,勇于承认自己的缺点,敢于正视自己。其三,对待学习,鼓励他们自己主动地去玩成,做到不折不扣,一丝不苟。孩子有了责任心,才能认真地对待每一件事,才能自尊、自爱、自强。

一个人要想得到他人的承认和尊敬,首先就要承认与尊重他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教育孩子懂得换位思考,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学会善解人意、宽容他人。尤其是在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时,要让他们冷静地去分析问题。如果责任在自己一方,就要主动地认识不足,走出总以自我为中心考虑问题的误区。

人生总是要面对很多困难、很多挫折的,教育孩子勇敢做人是其成长的需要。勇敢做人的第一个层面是遇到困难和挫折,要树立必胜的信心,并且寻找战胜困难的途径,把握做事的具体步骤,最终体验成功的快乐。

走近陶行知,就是走近一种精神,走进一种文化,他让我们凝聚成一个团队,共同去追求。他感召着我们去献身教育事业,他引领着我们去学真知、求真理、做真人;他教育我们爱满天下、服务社会;他指导我们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我们学习陶行知的思想,不仅仅停留在对其思想理念的了解之上,更重要的是在于沿着陶行知的理想追求和与时俱进的目标,以“行知行”的方法去学习和实践。

作为一名教师,我将永远牢记陶先生的教诲,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学会过硬的技能,使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热门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案例17篇)篇二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的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这是在批判传统教育的基础上产生的。教育以生活为中心与我们现在所提倡的教育要联系生活实际在一定程度上是相匹配的,通过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可以避免空洞的说教,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的形象生动,丰富学生的知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是,陶行知提出的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无论教育内容还是教育方法,都要根据生活需要,与生活一致这一思想在当今看来是不能全部肯定的。生活与教育不是完全同步毫无区别的,忽视了生活与教育的区别。以及在教学内容的传授方面,忽视系统知识的传授是不可取的。而我们现在应该做的并不是要去全然否定或肯定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而是应该根据当今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以及学生发展的规律,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与时代发展相结合,予以创新,那才是应该做的事情。

另外,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的思想也贯穿本书的始终。首先,要“在劳力上劳心”,做到“手脑双挥”。其次,懂得行动是知识的来源。读后感·再次,要求做到“有教先学”和“有学有教”,即:教人者先教己,教人者还要教而学,即知即传。最后,反对注入式教学。陶行知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有三个理由,概括起来就是:一,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

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

三,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他举了很多的例子,比如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事怎样做便傅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热门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案例17篇)篇三

在一次学校业务学习会上对“陶行知先生及他的教育思想了解有多少”的问卷调查中,我惊异地发现,虽在师范院校曾听过老师的讲课,但随着岁月的流逝,如今竟然只依稀记得除了他的几句诸如“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和“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名言外,其他就浑然不知了。正如作者在《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中“序二”所写:“大面积的中小学教师只知陶公其人,未知陶公其说,更别说把陶公的.教育思想付诸教育实践了,继而有所发展了。”此作者更指出:“一个没有读过陶行知的人,怎么可以在中国做教师呢”可见陶公在中国教育界的影响之深远。

身为教师却对陶行知知之甚少,怀着愧疚的心情,利用假期我翻阅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文章短小精辟,行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就如听一位慈眉善目的长者语重心长地娓娓道来。由此当我了解到陶公的“生活即教育”和“教学做合一”等这些他所创立的独特的教育理论时,不禁深深地为这位教育大家的远见与深刻所折服。尤其是他八十多年前就提出并研究的“做中学”等教育学说,对于我们今天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教育改革,仍然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在陶先生的教育思想里,“仁”与“爱”占很大的比重。“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其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襟,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效果。“四块糖果”这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在教育界一直传为佳话,也成为许多教育工作者学习和仿效的范本。在这个故事里,陶行知先生对“打架事件”的处理,完全打破了以往的常规教育模式,并没有采用毫无实际内容的空洞说教,也没有一味简单生硬地指责数落,而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循循善诱,耐心地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达到教育转化学生的预期目的。教育效果令人称奇,究其所在,便是一个“爱”字,试想,倘若当时陶先生怒气冲冲,不分青红皂白,将这位学生一顿劈头盖脸地责骂,后果可想而知,效果将适得其反。“爱的教育”在这个小小的故事中得以淋漓尽致地体现。

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像陶先生遇到的类似打架的学生还有很多,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需要付出一定的细心,耐心和爱心,始终把“爱的教育”贯穿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记得我班原有一名调皮学生,上课做作业时总以肚子痛要上厕所为借口出去遛一圈,我没有横加指责,粗暴对待,相反,却对他关怀备至,倾注真心,又是端水,又是细心询问病情和征求是否需要上医院,学生看到教师为他来回忙碌,几番下来,心存不安,继而改之。由此可见,爱的教育确是一门深而活的学问,当你面对那些“恨铁不成钢”的学生时,千万告诫自己:一定要冷静。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如果我们都能像陶先生那样,把每个孩子都当成一块可雕琢的璞玉或是深埋沙砾中的金子,把“指责,批评,抱怨”,努力换成“启发,赏识,激励”,那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将是一片充满生机,充满真诚和爱意的美好天地。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多么崇高的境界啊!仅仅十二字,正是陶行知先生一生爱的教育的诠释。教师这个职业,需要的也就是这种勤勤恳恳,无私奉献的精神。今天,当我再次捧读这位教育大家的教育名篇,仿佛看到了这位朴实的老人,正缓缓向我走来,他的这句教育名言,时刻鼓舞着我,它催我奋起,激我向上。因为陶行知先生始终是我学习的榜样。

热门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案例17篇)篇四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社会道德的奠基人,是人类的传承者。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三尺讲台,关系未来。我国近世教育家夏丐尊说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出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

陶行知的教学思想,开始在《教学合一》一文中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他说:“一、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三、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主张教学合一,反对教学分离。教与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是教学论的起点。离开了教师的教与学生自学的学,就谈不上有教学,这是教学理论的基本问题。

陶行知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授业,也不在于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教师如果只“教”或只“教学”,这是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学的积极性,也无法启发不能学生的独立思考;教师只有“教学生学”,交给学生的学习方法和钥匙,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主观地“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而应该积极主动地去了解学生,探知他们的兴趣和爱好,改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因为学生的自然地理不同,接受能力各异,教学方法也难以强求一律,“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同时教师要“一面教,一面学”,不断提高自己;只有自己水平进一步提高了,才能教好学生。这是他主张“教学合一”的理由。

看到陶行知的这一思想是在他看见国内“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的情况下制订来的,有较强的针对性;同时也阐明了反对他的英语教学主张。这一主张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教与学,教员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教师主导和学生相互之间主体之间的辩证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获取知识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如果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责任意识地学习,主动地探求,教师只管“教”或“教学”,也不能收到应有的精准度。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再则,世界上“新知无穷”,学习中学生不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没有探索新知的本领,也不能适应环境未来的生活,学生不能永远跟着教师走。“教学生学”,就是教学生自己塞雷县,这体现了学生主体的思想。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会,教师是领导者、组织者,也是地理知识的传播者,处于主导地应,理应展现出主导作用。但这种主导作用必须以的主体作用为前提,否则教师的带头作用也教师不能发挥。“教学生学”,也体现了这一思想。这就将教学操作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中学教师的学这一对矛盾,在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下得到统一,正确地反映了教与学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还有课堂教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诸客观因素,这也要在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下统一,所以教师必须了解学生,改进教学方法,“一面教,一面学”,深入掌握教材内容,以促进知识的转化。

陶行知特别重视生活教育工作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当作改造中国教育、社会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心没有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这一点对于我们现在新课程理念同样的教师下具有指导意义的!

陶行知则将“教学相长”作为他“教学合一”的重要原则之一,贯穿在他最底层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他说:“师生本无很高的高下,教学也无十分的界限。人只知教师教授,学生学习;不晓得有的时候,教师倒从学生那里得到很多大多数的教训”。从广义的角度看“六十岁的老翁可以跟六岁的儿童学好些事情。会的教人,不会的跟人学,是我们无声无息中天天有的现象。”他经常将时常自己的诗交给小朋友改;他办安徽公学、晓庄师范,育才教会学校都是贯彻这一原则,主张师生“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从一定意义上说,他的“小先生制”、“即知即传”等思想,无不与“教学相长”有渊源关系。“因教施教”则是他常常运用的原则。他说:“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要学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我们要晓得受教的人在生长历程中之能力需要有,然后才晓得要教他什么和怎样教他”。他并以松树和牡丹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作比喻,说明不同的人则要采取不同的南方人教法。朱熹曾经提出,教人之法要根据“为学之方”,意思就是“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陶行知也借其意而用之。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是我们心中的一泓清泉,它荡涤着身体的灵魂,让我们在一个鸟鸣的早晨,在一个雨后的黄昏,在一个宁谧的深夜去听完它,品它,看它。陶先生说:“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的人。先生之最多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战略合作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今天的我们更要努力学习,努力抓住时代规律,培养出来并发扬创新精神,真正负起“三钱粉笔,万钧重担”的为师之责,我希望每一个可爱的小朋友都能健康茁壮的成长,我愿为此付出毕生的精力!做做一名让人民放心满意的教师!

陶行知先生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向人类贡献的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著名教育家。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实践,行知的师德风范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不愧为同学们景仰的"万世师表"。先生的名言虽然简朴,却极富哲理,并且贴近我们的教育世界,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灵。先生的"为人、为学、为师"这六个字不知什么时候已悄然印入我的心田,深入到骨子里,给我强大的精神动力,增添了克服困难的勇气。为师先为学,为学先为人。

(一)"为人"诚笃。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陶行知先生的一句名言,意即身正才能师为人范。他道出了作为一名合格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专精,较高的整体素质外,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应有良好的。教师的道德品质,不仅可能需要是规范自己行为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用于教育学生的需要。教师职业的特殊在于培养人才,不仅用自己的学识育人,更重要的是以自己的道德育人;不仅通过自己的语言试著传授知识,而且要用自己灵魂去塑造学生的灵魂。陶行知主张教师要以身作则,“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矩,教职员躬亲共守。”他深信这种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是无论如何的道德修养教育,以不倦的教诲,谆谆善诱,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情操。陶行知先生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一生以身立教,辛勤耕耘,培育桃李,为各族人民的教育事业作出了作出以下巨大贡献。是啊!在学生面前,教师是一个榜样,是一本书,是一幅画,小学教师良好的人格魅力、高尚的道德风尚是影响学生、教育学生最重要的因素和力量。

(二)"为学"严谨。

教师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承担着重要愿景,因此必须应该具备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历史学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努力发扬优良的学术学术恶习和学术道德。当今时代,新知识层出不穷,知识更新周期不断延长,每个人都需要加强学习、终身学习。教师是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连接着文明飞速发展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更应该与时俱进,不断以新的知识充实自己,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楷模。"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学习是永远无止境的。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师应"发前人所未发,明今人所未明",提倡教师做一个统计学家,不做一个教书匠。他提出的这种教师观正是我们当代教师所应追求的。

记不清曾有多少个夜晚,我端坐在桌前,以笔为伴,以书为侣,精心地设计着一份份教案,为某个教学内容环节苦苦思索,为突然闪现的灵感而喜悦。因为我清楚地知道对于要讲解的教材,只有深入钻研,教学中会才能得心应手。当我走进教室看到讲台下几十双晶亮如星星、几十张笑脸天真如蔚蓝的天空,我的心里特别地踏实。因为我知道,我窗前那盏疲惫的灯一定会照亮孩子们心中希望的灯!

和老同事们的热烈切磋,到外面的取经学习,一本本教学理论、教科研杂志开拓了我的视野,充分运用了宝贵的经验,为我的教学注入了活力。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游刃有余,就必须要善于利用时间,做一个严谨笃学的人,像海绵吸水那样孜孜不倦地读书,切实转变教育观念,与时俱进,通过刻苦钻研和积极推动实践,实现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面目以新的姿态与新的风貌创造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达致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为师"行胜于言。

陶行知志强曾精辟地指出:"暴力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陶行知教育思想一个突出的特点,即是具有与时俱进的全面性、实践性和创造性。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培养人,造就人,发展人。一所学校,一个教师如果刻骨铭心真正感悟学陶实质,不断赋予其新的哲理,就能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不断创新,有所建树,全面实现陶行知提出的"教学做合一"之"做"。如果我们满足于一幅标语、一个口号、一种形式,则新课改就很难取得理想取得的实际效果。

在新课程改革推进中,我总是扶持自己多想一些总是困难,少一些畏难;多学一些理论,少一些空论;多做一些行动,少一些被动,自觉接受新课改"三个挑战",即教育观念的更新与挑战,教育角色的转变与严峻考验,教育圣皮耶尔县方式及技术革新与挑战。在新课改实践中,养成剖析反思的习惯,创造性地解决教学实践问题,从而不断重塑潜意识,完善自我,超越自我。课堂教学是老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塑造灵魂,培养能力的前沿阵地,也是老师发挥才智,奏响青春乐章的立体大舞台。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高中学生未来社会的新型人才,也为了成就我们最美丽的事业,我愿意在三尺讲台上为,为学生演奏最美妙的人生乐章。

教师是一项需要献身的演艺事业,也是一项充满激情的事业。"为人、为学、为师"即便要全身心地投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陶行知先生的座右铭,也是他一生献身人民教育事业,寻求探索中国教育之光明大道的生动写照。当我再次咀嚼那一句句至理名言时,觉得做教师升华了我的生活,铸造了我的信念,萃取了我的人生真谛,也让我看到了更高层次的幸福源泉。

教师朋友们,让我们做松树吧,播撒绿荫的同时也壮大着自己;让我们做一条河,灌溉田地田地的同时也宽广着自我;让我们作一条路,虽然千压万踏飞奔也能延伸自我!

热门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案例17篇)篇五

在学校里,老师们就对我们说:是陶行知爷爷让中国教育事业向前迈了一大步。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他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办中国人民所需要的教育。这本《陶行知教育名篇》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文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经过八十多年的考验,不仅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今天的中国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这次学校组织我们阅读《陶行知教育名篇》,让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是那么的贫泛,感受到自己需要不断的学习和积累。

其中陶爷爷的生活教育论,让我感受到了在教育教学中让学生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在传统的教育中我们让学生读死书,让他们以考试分数为目的,以分数来分学生的好坏。陶爷爷形象的把传统教育比喻为吃人的教育。例如有一则漫画这么形容的。一幅图:学校开学了,学生带着长方形,正方形,六边形等等各种形状的脑袋进入学校。另一幅图:他们毕业后,一个个带着圆形的脑袋从学校走出来。这个漫画形象的表现了传统教育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以传受知识为已任,学生以接受知识,应付考试为追求的目标生活教育他则教人做人,他要教人生活。

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他第一就注重健康,他反对杀人的各种考试。这是我们现在所追求的教育,新课标中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活起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他们自主。他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现代学习方式,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多么的重要。现代的教育必须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上取得和蔼发展。

总之,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是丰富多彩的,同时我们教师所要学习所要做的也是丰富多彩的。我做为一个新教师,更要向陶爷爷学习,向前辈们学习,多积累知识,多和孩子们相处,和他们做好朋友,而不再只是他们的老师。我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祖国的明天会更好!

热门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案例17篇)篇六

陶行知先生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向人类贡献的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著名教育家。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实践,行知合一的师德风范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不愧为大家景仰的"万世师表"。先生的名言虽然朴实,却极富哲理,并且贴近我们的教育世界,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灵。先生的"为人、为学、为师"这六个字不知什么时候已悄然印入我的心田,深入到骨子里,给我强大的精神动力,增添了克服困难的勇气。为师先为学,为学先为人。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陶行知先生的一句名言,意即身正才能师为人范。他道出了作为一名合格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高的文化水准外,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应有良好的道德素质。教师的道德品质,不仅是规范自己行为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用于教育学生的需要。教师职业的特殊在于育人,不仅用自己的学识育人,更重要的是以自己的道德育人;不仅通过自己的语言去传授知识,而且要用自己的灵魂去塑造学生的灵魂。陶行知主张教师要以身作则,“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矩,教职员躬亲共守。”他深信这种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是真正的教育,以不倦的教诲,谆谆善诱,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陶行知先生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一生以身立教,辛勤耕耘,培育桃李,为人民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是啊!在学生面前,教师是一个榜样,是一本书,是一幅画,教师良好的人格魅力、高尚的道德风尚是影响学生、教育学生最重要的因素和力量。

教师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承担着重要使命,因此必须应该具备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努力发扬优良的学术风气和学术道德。当今时代,新知识层出不穷,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每个人都需要加强学习、终身学习。教师是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连接着文明进步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更应该与时俱进,不断以新的知识充实自己,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楷模。"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学习是永远无止境的。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师应"发前人所未发,明今人所未明",提倡教师做一个发明家,不做一个教书匠。他提出的这种教师观正是我们当代教师所应追求的。

记不清曾有多少个夜晚,我端坐在桌前,以笔为伴,以书为侣,精心地设计着一份份教案,为某个教学环节苦苦思索,为突然闪现的灵感而喜悦。因为我清楚地知道对于要讲解的教材,只有深入钻研,教学中才能得心应手。当我走进教室看到讲台下几十双眼睛晶亮如星星、几十张笑脸天真如蔚蓝的天空,我的心里特别地踏实。因为我知道,我窗前那盏疲惫的灯一定会照亮孩子们心中希望的灯!

和同事们的热烈切磋,到外面的取经学习,一本本教学理论、教科研杂志开拓了我的视野,汲取了宝贵的经验,为我的教学注入了活力。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游刃有余,就必须要善于利用时间,做一个严谨笃学的人,像海绵吸水那样孜孜不倦地学习,切实转变教育观念,与时俱进,通过刻苦钻研和积极实践,实现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以新的姿态与新的风貌创造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陶行知先生曾精辟地指出:"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陶行知教育思想一个突出的特点,即是具有与时俱进的前瞻性、实践性和创造性。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培养人,造就人,发展人。一所学校,一个教师如果真正感悟学陶实质,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就会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不断创新,有所建树,实现陶行知提出的"教学做合一"之"做"。如果我们满足于一幅标语、一个口号、一种形式,则新课改就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

在新课程改革推进中,我总是鼓励自己多想一些困难,少一些畏难;多学一些理论,少一些空论;多做一些行动,少一些被动,自觉接受新课改"三个挑战",即教育观念的更新与挑战,教育角色的转变与挑战,教育方式及技术革新与挑战。在新课改实践中,养成剖析反思的习惯,创造性地解决教学实践问题,从而不断重塑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课堂教学是老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塑造灵魂,培养能力的前沿阵地,也是老师发挥才智,谱写青春乐章的立体大舞台。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未来社会的新型人才,也为了成就我们最美丽的事业,我愿意在三尺讲台上,为学生弹奏最美妙的人生乐章。

教师是一项需要献身的事业,也是一项充满激情的事业。"为人、为学、为师"都要全身心地投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陶行知先生的座右铭,也是他一生献身人民教育事业,寻求探索中国教育之光明大道的生动写照。当我再次咀嚼那一句句至理名言时,觉得做教师升华了我的生活,铸造了我的信念,萃取了我的人生真谛,也让我看到了更高层次的幸福源泉。。

教师朋友们,让我们做一棵树吧,播撒绿荫的同时也壮大着自己;让我们做一条河,灌溉田地的同时也丰富着自我;让我们作一条路,虽然千压万踏也能延伸自我!

热门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案例17篇)篇七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的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这是在批判传统教育的基础上产生的。教育以生活为中心与我们现在所提倡的教育要联系生活实际在一定程度上是相匹配的,通过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可以避免空洞的说教,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的形象生动,丰富学生的知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是,陶行知提出的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无论教育内容还是教育方法,都要根据生活需要,与生活一致这一思想在当今看来是不能全部肯定的。生活与教育不是完全同步毫无区别的,忽视了生活与教育的区别。以及在教学内容的传授方面,忽视系统知识的传授是不可取的。而我们现在应该做的并不是要去全然否定或肯定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而是应该根据当今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以及学生发展的规律,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与时代的发展相结合,予以创新,那才是应该做的事情。

另外,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的思想也贯穿本书的始终。首先,要“在劳力上劳心”,做到“手脑双挥”。其次,懂得行动是知识的来源。读后感·再次,要求做到“有教先学”和“有学有教”,即:教人者先教己,教人者还要教而学,即知即传。最后,反对注入式教学。陶行知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有三个理由,概括起来就是:

一、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

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

三、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他举了很多的例子,比如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事怎样做便傅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热门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案例17篇)篇八

猜你正在找读《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的怎么写?那么就给你这篇范文参考。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社会道德的奠基人,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三尺讲台,关系未来。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

陶行知的教学思想,开始在《教学合一》一文中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他说:“一、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三、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主张教学合一,反对教学分离。教与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是教学论的起点。离开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就谈不上有教学,这是教学理论的基本问题。

陶行知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也不在于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教师如果只“教”或只“教学”,这是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学的积极性,也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教师只有“教学生学”,交给学生的学习方法和钥匙,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主观地“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而应该主动地去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兴趣和爱好,改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因为学生的禀赋不同,接受能力各异,教学方法也不能强求一律,“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同时教师要“一面教,一面学”,不断提高自己;只有自己水平提高了,才能教好学生。这是他主张“教学合一”的理由。

陶行知的这一思想是在他看到国内“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的情况下提出来的,有较强的针对性;同时也阐明了他的教学主张。这一主张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教与学,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之间的辩证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获取知识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如果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自觉地学习,主动地探求,教师只管“教”或“教学”,也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再则,世界上“新知无穷”,学生不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没有探索新知的本领,也不能适应未来的生活,学生不能永远跟着教师走。“教学生学”,就是教学生自己会学,这体现了学生主体的思想。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领导者、组织者,也是知识的传播者,处于主导地应,理应发挥主导作用。但这种主导作用必须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前提,否则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能发挥。“教学生学”,也体现了这一思想。这就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这一对矛盾,在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下得到统一,正确地反映了教与学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还有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诸因素,这也要在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下统一,所以教师必须了解学生,改进教学方法,“一面教,一面学”,深入掌握教材内容,以促进知识的转化。

陶行知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当作改造中国教育、社会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陶行知把生活教育当作衡量教育、学校、书本甚至一切的标准。他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这一点对于我们现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同样具有指导意义的!

陶行知则将“教学相长”作为他“教学合一”的重要原则之一,贯穿在他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他说:“师生本无一定的高下,教学也无十分的界限。人只知教师教授,学生学习;不晓得有的时候,教师倒从学生那里得到很多的教训”。从广义的角度看“六十岁的老翁可以跟六岁的儿童学好些事情。会的教人,不会的跟人学,是我们不知不觉中天天有的现象。”他经常将自己的诗交给小朋友改;他办安徽公学、晓庄师范,育才学校都是贯彻这一原则,主张师生“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从一定意义上说,他的“小先生制”、“即知即传”等思想,无不与“教学相长”有渊源关系。“因教施教”则是他常常运用的原则。他说:“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我们要晓得受教的人在生长历程中之能力需要,然后才晓得要教他什么和怎样教他”。他并以松树和牡丹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作比喻,说明不同的人要采取不同的教法。朱熹曾经提出,教人之法要根据“为学之方”,意思就是“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陶行知也借其意而用之。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是我们心中的一泓清泉,它荡涤着人性的灵魂,让我们在一个鸟鸣的早晨,在一个雨后的黄昏,在一个宁谧的深夜去听它,品它,看它。陶先生说:“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今天的我们更要努力学习,努力把握时代规律,培养并发扬创新精神,真正负起“三钱粉笔,万钧重担”的为师之责,我希望每一个可爱的孩子都能健康茁壮的成长,我愿为此付出毕生的精力!做一名让人民放心满意的教师!

热门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案例17篇)篇九

作为一名教师,多读些教育著作,多了解些教育理论是不可了解获缺的。利用课余时间,我阅读了《陶行知文集》,从中受益匪浅。

“从做中学”是美国现代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全部教学理论基本市场导向。杜威认为,“所有的学习都是行动的副产品,所以教师要通过‘做’,促使学生思考,从而学得知识。”杜威把“从做中学”贯穿到教学领域的各个主要方面中去,诸如教学过程、课程、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都以“从做中学”的要求为基础。形成了“不仅塑造了现代的美国教育,而且影响了全世界”的活动课程和活动教学。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所创建的“生活教育”理论体系中格外富有建设性、最具有可操作性的分支假说。“教学做合一”含义是“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之事怎样做就怎样教,怎样学就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是先生,在做上学是学生。”在陶行知先生艾氏林,“教学做合一”实际以及三层意思:一是指方法,之事怎样做就怎样教,怎样学就怎样教;二是指关系,对事说是做,对已说是学,对人说是教;三是指目标,教育不是教人学,而是教人学做事。他同时强调,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而“做”是根本,是中心。“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改造旧教育、创造新教育的锐利武器。在长期实践中摸索出了“教学做合一”从义到特质到具体方法一整套教学理论,建立和逐步完善了包括“教学做合一”在内的“生活教育”,并使其达到最高水平。

“教学做合一”并不是“从做中学”的翻版,陶行知对杜威的继承,也是批判的、改造的、创新的,有的甚至反其道而行之。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杜威的“从做中学”是以本能论心理学思想为据的,具备明显的主观唯心主义的较为明显性质。“从做中学”虽然强调“做”,但把“做”当做是人们的生物本能活动活动。杜威指出人有四种基本的本能:制造本能、交际本能、表现本能和探索本能。而所谓本能,依他的理解,是与生俱来、无需经过学习、自然会知、自然会能的一种“人性与行为”。由这四种本能的需要产生了人的四种能够兴趣,即制作、语言与交际、艺术表现和探究发现的兴趣。这些本能与兴趣提供学习活动的心理基础和下意识动力。于是,他把“一整天的时光分为四期,叫儿童做下面四件事体:就是游戏、说故事、观察及手工。”他认为这正是儿童的自然本能生长的要素所决定的最好的。可见,这里的“做”只是一种第一种完全符合生物本能要求、抛开一切社会基础的“活动。”

“教学做合一”中的“做”却不是这样。陶行知给“做”下的定义:“做”是在劳力上劳心。因此,“做”含有下列三种类型:行动、思想、新价值之产生。这就是说,这个“做”是“行是知之始”的“行”,行以求知,强调了“行”是取得知识的源泉,认为“亲知是一切基础知识之根本”,这是具有唯物主义风险因素的。

“从做中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员与课本不复成为学生唯一的导师;手、眼睛、耳朵以及身体的全部,都是知识的渊薮。而教员变成发起人,课本变成试验品。”这样,教师在教学中不再是主导,而只是起一种从旁协助学生参谋长活动的参谋调节作用了。这是一个极其重要变革。但并未从本质上阐明师生关系,阐明教师该怎么做。“教学做合一”第三大特质是“以教人者教已”,说的是:若想在做上教者,先必得亲自实弹射击一番,即首先在做上学。陶行知先生在《以教人者教已》一文中曾这样表述过这样思想:“‘为学而学’不如为教而学之亲切。为教而学必须设身处地,努力使人明白;既要努力使人明白,自己便就自然而然的格外看清楚了。”这是对教师素质的上述要求,与“教学相长”的思想也是类通的。“教学做合一”的具体方法中,“连环教学法”之“我教你,你教他,他又教他”,“艺友制”之“要想做好教师,最好是和好教师做朋友”,“传递先生制”之“即知即传人”,“小先生制”之“运动式做做地发动小学生来做小文达”等等。

由“从做中学”到“教学做合一”,我们不难看到陶行知志强改造旧教育、基础教育创造新教育所走过的艰难历程,不难受到陶行知先生敢探新理敢闯新道的开拓精神、勇于实践求真务实的研究作风的教育和。虽然“教学做合一”及其“生活教育”理论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就是对我们今天“科教兴国”、“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群众运动以及活动课程与活动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研究也有许多重要的启迪和指导作用。

陶行知先生散文家是人民的教育家、思想家和高等教育的改革家。其博大精深的教育理论和丰富的办学实践启发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陶子”,为中国教育的健康发展做出了卓越的得到贡献。陶行知的德育思想和高尚品德,是我们广大教师的小学教师指路明灯,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认真地向这位伟大的教育家学习。翻阅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知道陶先生在深刻了解了海外的文化和社会现实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学说,既强调了教育的现实功能,又关注了教育的终极目的。读了陶先生的文章,深有体会:

陶先生提出“教学合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也须一面教一面学”。认为好的老师绝非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教学一方面要老师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自学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把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工具找出来,并且需要利用这种经验历练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如果教师只会用“旧瓶装新酒”,那就看不到新鲜的事物,教师应不断研究,才能时常找到新理,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圣埃蒂安德。陶先生倡导“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可能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社会即教育”,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外在大自然里,使它们任意飞翔。把学校的一切伸到大总之里,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这样的学校终于是学校,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陶先生远离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好教育,脱离实践的知识是虚的,不实用的。今天我们教育工作的德育教学脱离生活已越来越远。孩子们成天埋于书堆里,以高分遮面。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从陶先生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他对好教师的殷切期望。问题他对自身成长期提出了四个问题,叫做“每天四问”:“我的皮肤有没有进步?”、“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我的道德至于进步?”陶先生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建筑人格长城的基础,就是道德。一个集体的成员,若人人以妄自菲薄为重,考虑自己的每一个行动都为注意集体着想,则这个集体会越来越壮大,这个集体定为定是有期望的集体。否则,多数人会只顾个人私利,不顾集体利益,则集体的根本必然动摇。如此,每个捷尔恩河教师应该弘扬“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敬业精神。陶先生的“每天四问”为人们提供了进德修业的参考,当作一面镜子,时刻对照自己。“必然可以见出每一个人身体健康革新上有着大的进步,学问上有着大的的进步,工作效能之上有着大的进步,道德品格上有着大的进步,显出水到渠成的社会变革”。

热门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案例17篇)篇十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社会道德的奠基人,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三尺讲台,关系未来。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

陶行知的教学思想,开始在《教学合一》一文中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他说:“一、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三、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主张教学合一,反对教学分离。教与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是教学论的起点。离开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就谈不上有教学,这是教学理论的基本问题。

陶行知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也不在于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教师如果只“教”或只“教学”,这是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学的积极性,也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教师只有“教学生学”,交给学生的学习方法和钥匙,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主观地“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而应该主动地去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兴趣和爱好,改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因为学生的禀赋不同,接受能力各异,教学方法也不能强求一律,“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同时教师要“一面教,一面学”,不断提高自己;只有自己水平提高了,才能教好学生。这是他主张“教学合一”的理由。

陶行知的这一思想是在他看到国内“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的情况下提出来的,有较强的针对性;同时也阐明了他的教学主张。这一主张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教与学,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之间的辩证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获取知识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如果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自觉地学习,主动地探求,教师只管“教”或“教学”,也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再则,世界上“新知无穷”,学生不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没有探索新知的本领,也不能适应未来的生活,学生不能永远跟着教师走。“教学生学”,就是教学生自己会学,这体现了学生主体的思想。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领导者、组织者,也是知识的传播者,处于主导地应,理应发挥主导作用。但这种主导作用必须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前提,否则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能发挥。“教学生学”,也体现了这一思想。这就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这一对矛盾,在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下得到统一,正确地反映了教与学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还有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诸因素,这也要在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下统一,所以教师必须了解学生,改进教学方法,“一面教,一面学”,深入掌握教材内容,以促进知识的转化。

陶行知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当作改造中国教育、社会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陶行知把生活教育当作衡量教育、学校、书本甚至一切的标准。他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这一点对于我们现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同样具有指导意义的!

陶行知则将“教学相长”作为他“教学合一”的重要原则之一,贯穿在他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他说:“师生本无一定的高下,教学也无十分的界限。人只知教师教授,学生学习;不晓得有的时候,教师倒从学生那里得到很多的教训”。从广义的角度看“六十岁的老翁可以跟六岁的儿童学好些事情。会的教人,不会的跟人学,是我们不知不觉中天天有的现象。”他经常将自己的诗交给小朋友改;他办安徽公学、晓庄师范,育才学校都是贯彻这一原则,主张师生“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从一定意义上说,他的“小先生制”、“即知即传”等思想,无不与“教学相长”有渊源关系。“因教施教”则是他常常运用的原则。他说:“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我们要晓得受教的人在生长历程中之能力需要,然后才晓得要教他什么和怎样教他”。他并以松树和牡丹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作比喻,说明不同的人要采取不同的教法。朱熹曾经提出,教人之法要根据“为学之方”,意思就是“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陶行知也借其意而用之。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是我们心中的一泓清泉,它荡涤着人性的灵魂,让我们在一个鸟鸣的早晨,在一个雨后的黄昏,在一个宁谧的深夜去听它,品它,看它。陶先生说:“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今天的我们更要努力学习,努力把握时代规律,培养并发扬创新精神,真正负起“三钱粉笔,万钧重担”的为师之责,我希望每一个可爱的孩子都能健康茁壮的成长,我愿为此付出毕生的精力!做一名让人民放心满意的教师!

热门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案例17篇)篇十一

利用假期时间,我拜读了《陶行知教育名著》,该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__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

通过反复体会,我深切感受到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的不足之处,开始认识到自己的确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下面简要地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首先,用爱心去对待学生,传递给学生一份爱心。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体现了真挚的师爱。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给我很大的启示:我们也要像陶先生那样,用伟大的爱心去滋润无数颗童心,培养出无数颗爱心。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他们可能在某个方面不如别人,但在另一方面却胜人一筹。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来判断一个学生,把“差生”视为“朽木”,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还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老师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的,教师也想到了。教师要做学生的“亲人、朋友和导师”关心学生的每一个部分。当然,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陶先生为学生竭力改善生活条件时,绝不可浪费,看到学生出现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作为现代的教师,更应多教给孩子一点谦让、宽容、仁爱;多灌输一点理想、道德、情操;多一份理智和引导,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种找到前进的路,学会爱父母、爱他人、爱家庭、爱学校、爱祖国,心中充满爱。

其次,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让每个孩子受益。

“教的方法必须根据学的学法”,学生怎样学就怎样教。从实际出发,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学生的知识程度和接受水平;二是指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由于学生个人的文化水平、道德修养、才能和各年段的心理水平各不相同,教师必须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每个孩子受益。正像陶先生说的`那样“松树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

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要同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予以适宜之肥料、水分、太阳光,必须除害虫。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补偏救弊,长善救失,这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陶行知指出:“怎样学就怎样教,学得多就教得多,学得少就教得少,学得快就教得快,学得慢就教得慢。”由此得知,陶行知把教和学的关系翻过来,不是传统的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而是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教学内容的选择安排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来确定;教学过程不取决于教师的主观意图和外界加的压力,而应该取决于学生的快慢程度。

同时,他还特别重视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当今教学理论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根据学生的可接受水平和最近发展来促进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发展,不可操之过急,拔苗助长。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丰富多彩的,同时我们教师所学习所要作的也是丰富多彩的。学习陶行知,向前辈们学习,多积累知识,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作为我们教育现代化的一盏指路明灯。

热门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案例17篇)篇十二

陶行知先生,中国教育家和革命家,被誉为“教育界太阳”。他扎根基层教育事业多年,积淀了丰富的教育心得。陶行知先生主张以爱为基础的教育,注重学生素质和品德的培养,他的教育心得给了后来的教育者许多启示和借鉴。本文将从五个方面探讨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心得体会。

首先,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师的爱是教育的灵魂。他常常告诫老师们要爱学生,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是有事业有前途的人。他认为教师的爱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信和力量,使他们充满积极向上的动力。他自己也是以身作则,时常与学生密切交往,关心他们的成长和发展。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心得告诉我们,教育需要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激励,才能达到真正的教育目的。

其次,陶行知先生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修养。他认为优秀的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格和品德。他要求学生做一个有责任心、有担当的人,他在教育学生时注重道德的培养,教育学生尊重师长、尊重他人,并且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操守。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心得告诉我们,培养良好的品德是教育的基础,只有具备良好品德的学生才能够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再次,陶行知先生主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他认为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他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他在教育中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潜能,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和发展空间。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心得告诉我们,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此外,陶行知先生强调教育要注重实践。他认为实践是检验理论的最好方法,只有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真正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教育。他鼓励学生要勇于实践,通过实践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他也鼓励教师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在具体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心得告诉我们,实践是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将理论转化为实践,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最后,陶行知先生主张用教育改变世界。他认为教育能够改变个人的命运,也能够改变社会的进步。他相信只有良好的教育才能够培养出有责任感和担当精神的公民,他希望教育能够培养出能够为国家和人民作贡献的人才。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心得告诉我们,教育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够真正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心得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他的教育理念以爱为核心,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品德培养,强调实践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他的教育心得提醒我们,教育是一项伟大的事业,需要教师的爱和关心,需要关注学生的品德和发展需求,也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唯有如此,才能够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热门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案例17篇)篇十三

这段时间以来,我最大的收获是阅读了《陶行知教育文集》。每当读到一段精彩之处,总是感到有一位慈祥的老人在讲述自己一生对教育的感悟。或者娓娓道来,或一脸严肃。先生说“以教人者教己”是根本的方法之一,先生也正是以这样的方法来对待“教育”和“生活教育”。先生的言行理论对我们这些教书匠来说,无疑是最明亮的指路灯。

陶行知是一位为世人敬仰、怀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他以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给我们以启示和教益。“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也是他的教学论。

陶行知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20世纪过去了,在新的世纪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

“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一语道出我们应该做一个怎样的老师。世界上有两种不合实际的教学方式:1、只会教书,只会拿一本书要学生读它、记它。2、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注意的中心点是从书本上移到学生身上来。这两种教学方法学生都是处在被动的地位,知识是无限的,老师能教给学生的也是有限。想想自己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时候,想得更多的就是如何把知识教给学生,或者说把学生看成一只鸭子,把知识当作粮食,只知道把鸭子为饱,今天看来这就是典型的填鸭式教学,只注重了老师的教,没有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

(一)难管的孩子多半不是劣童,也不是真正的坏蛋,这个态度要立定,否则你主观上咬定他是劣童则一切措施都错,便越管越难管了。

(二)仔细考虑他所以难管的原因,在源头上予以解决。

(三)体力充沛,无法发泄的,有时捣乱,可以多给他一些机会劳动或干体育游戏。

(四)先生也得检讨自己的功课教法是否合乎学生的需要程度。这些耳熟能详的语句让我对教育有了更多的思索。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博大精深,值得我们继续研读,让他的教育思想来指导我们教师工作,全面落实新课程改革。我愿做一名民主型教师,创设融融的师爱氛围,靠着一颗对教育对学生真挚的心在实践中慢慢去解读陶行知先生的伟大教育思想。

读罢《陶行知教育名篇》,我深深地感到陶行知先生让中国教育事业向前进一步。他把自己的一生全部献给了教育事业,他的博学多识,严谨治学,一切为人民大众教育而努力奋斗精神值得我们好好学习。他倡导的教育理念,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办中国人民所需要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提倡“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陶行知教育的真谛。教师对学生的爱,就是“师爱”。在一定程度上,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因为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性质上式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的无私奉献,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根本的动能。

热爱学生,以慈祥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没有对学生的爱,教育也会没有激情,只爱一部分学生就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的冷漠,那是偏爱。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师爱。陶行知说“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老年是最大,比什么伟人伟大。”我觉得,首先要尊重学生,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任何一种提体罚都是使学生肉体痛苦,精神受刺激。这是对学生的爱,作为现代学校的教师,我们要记住陶行知的话:“我们奋斗的工具是爱力不是武力”,所以我们应该做学生的“亲人,朋友和导师”三个角色,这是新课程教育理念的体现,也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实践。当然,爱不是放纵,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老师们,热爱自己的学生吧!不要因感情冲动,一时的不理智做出有伤学生人格的事。让你的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关爱中成长。

热门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案例17篇)篇十四

陶行知是中国教育界的名人,他在教育领域的贡献和研究无人能及。本文将从陶行知的研究领域、研究方法、教育原则、教育实践和教育心得体会这五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期更深入地了解陶行知的教育研究心得。

首先,陶行知的研究领域主要涉及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他深入研究了学生的心理变化、学习方式和效果等教育心理学的问题,并且将这些理论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同时,他还关注教育学的研究,探索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提出了人本教育的理念。

其次,陶行知的研究方法非常严谨科学。他广泛阅读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调研和实验研究。他提倡以实践为基础,以实验为依据,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教育问题,注重通过实际案例和数据来验证和支持他的理论。

然后,陶行知的教育原则对于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他强调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创新思维,提高认识和道德水平,塑造品格和人格。他认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公民”,而不仅仅是学到一些知识和技能。他主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的终身发展。

接着,陶行知的教育实践经验也是非常宝贵的。他曾在湖南三中担任校长期间,通过优化教育环境、改革教学方法和加强实践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教育效果和成绩。他注重挖掘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自主学习,塑造了良好的教育生态和校园文化。

最后,陶行知的教育心得体会总结了他多年来的研究和实践经验。他强调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而不是简单的灌输知识。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他提倡教师要有爱心和责任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综上所述,陶行知的教育研究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教育改革和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他的研究领域广泛,研究方法科学,教育原则先进,教育实践成功,教育心得深刻。我们应该积极学习他的理论和经验,努力推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热门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案例17篇)篇十五

陶行知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也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教育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体悟,在向普通民众普及教育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至今仍深受人们尊重和爱戴。在学习陶行知的思想和理念的过程中,我深刻地领悟到了许多东西,并且将这些体悟转化为了现实中的实际思考和实践,下面是我的分享。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以人民为本,以民主、自由、平等为基础,注重教学实践和人文关怀。他强调教育要贴近生活和现实,不只是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全面的素质和人文精神。他提倡普及教育,让每个人都能受到教育的启蒙和智慧,使教育成为改变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手段之一。他的教育思想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仍是我们今天所追求的目标。

为了将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付诸实践,我们需要积极投入到教育现场中去,贯彻落实陶行知的教育原则。比如,在教育实践中我们需要:

1、注重教学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实际运用能力。

2、使教育更加贴近生活,让学生更多地参与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

3、强调人文关怀,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自我成长。

4、倡导普及教育,努力让每个人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和启蒙。

除了在教育实践中运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外,我们应该更多地考虑运用陶行知的教育原则来指导我们的教育工作。以下几点是我认为非常重要的:

1、倡导与学生沟通的精神,注重建立师生之间的信任与共进。

2、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主性,在学习过程中引导他们掌握更多的自主权。

3、引导学生学会思考与创造,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4、推崇团队合作的精神,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第四段:运用陶行知的教育方法。

陶行知的教育方法非常注重实践和经验,他认为教育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和具体应用,注重实际效果与实践总结。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运用陶行知的教育方法:

1、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强调知识的整体性和应用性。

2、注重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在教学方法上更多地使用一些生动有趣的教学材料和活动,为学生所喜爱。

4、注重育人,培养学生的判断力和责任心,树立正面的价值观和人格品质。

第五段:总结与展望。

陶行知在中国的教育界有着极高的地位和影响力,他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事业仍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借鉴和运用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切实地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组织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使他们成为具有社会和人文精神的优秀公民和领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未来的发展和挑战,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和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

热门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案例17篇)篇十六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教育中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教育哲学贯穿着“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家,他不仅是一名知识分子,也是一名实践者。他的许多名篇,如《向鲁迅先生敬献的教育征求书》《在绵竹东岳初中毕业典礼上的演说》等,都深深地影响着我对教育的理解和认知。

第二段:立意。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以人为本;第二,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这两点对我有很大的启示,让我明白教育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服务人民,并帮助他们发展。因此,我的教育理念也应以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成长,努力为学生提供实际帮助。在此基础上,理论和实践应相互促进,以具体实践验证教学理论的正确性。

第三段:深化。

当看到陶行知先生的名篇《在绵竹东岳初中毕业典礼上的演说》时,我的教育思想得到了深化。在这篇演说中,陶行知先生提出“道德、智慧、健康”是教育的三大目标,这三大目标包含了人的全部身心生命方面。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我会秉持这三大目标,尽可能地帮助学生全面地发展。此外,陶行知先生也提到了教育应具有仁爱之心,并要求教师在平等的基础上与学生建立“师生同舟共济的友谊”。这也让我从内心感受到教师应有的仁爱之心,用自己的人格影响和教育学生。

第四段:应用。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不是空洞的教条,而是可以应用的,是可以落实的。我将尝试用陶行知先生的理念来指导自己教学并督促自己的提高。首先,在规划教学内容时我要更多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切实帮助学生成长,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道德、智慧和健康方面的培养。其次,我会更加注重师生关系的建立,以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友谊同行为原则。最后,我会努力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实践的验证,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第五段:结语。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教育,也对我个人的教育理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通过对陶行知先生的名篇进行学习和思考,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教育的意义和目标,并将会尽力将这些思想付诸实践,为学生的成长和教育服务。

热门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案例17篇)篇十七

陶行知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和学者,他的教育研究对中国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学习和研究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我深深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和教师的责任。在教学实践中,我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学科知识,更要关注他们的思维方式和人格发展。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指导。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陶行知教育研究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陶行知的教育理念的核心是以“学以致用”为目标。他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具备解决实际问题和面对生活挑战的能力。陶行知主张学习要贴近生活实际,要与社会相结合。他强调学习要有目标、有动力、有实践,不仅要传递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我在实际教学中深刻体会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和认识度会大大提高,如果通过与实际生活的结合,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动手实践,他们才能真正掌握知识的本质。因此,我在教学中努力寻找与生活相结合的案例,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段:陶行知强调人格培养的重要性。他认为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智力,更要关注他们的品德和价值观。他主张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潜力。他的教育方法注重引导,而不是简单的灌输。我在实践中发现,当学生感受到自己被真正重视和尊重时,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会大大提升。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信心,鼓励他们多提出问题、多思考和多表达自己的意见。同时,我也时刻提醒自己要成为一个榜样,用我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学生,让他们在我身上看到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第三段:陶行知非常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他认为教育应该是有温度的,要关注学生的情绪和需要。他主张教师要建立和学生之间的良好关系,要理解学生的内心需求。只有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让他们感到被尊重和被理解。同时,我也会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给予他们情感支持和关怀。通过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我发现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更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情商和人际交往能力。

第四段:陶行知主张教育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发展需求,而不是简单地追求学科成绩。他反对应试教育,主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他认为学生应该是主动的学习者,要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努力创设多种多样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我发现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在学习中不再仅仅追求高分,而是注重学习的过程和成长的体验。

第五段:通过研究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我深深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和教师的责任。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应该不断学习和思考,提升自己的教育能力和思维方式。我要关注每个学生的需求和差异,用适合他们的方式教导他们,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人格发展。我要积极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受到教育的温度和人文关怀,培养他们的情感智慧和人际交往能力。我还要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努力实践陶行知的教育理念,我相信我能够成为一名更好的教育者。

相关范文推荐

    最优小学教师文化润疆心得体会范文(20篇)

    教师心得体会是教师们对教学过程中所遇到问题的思考和解决方案的总结。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师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第一段:引入共青团文化,激发对疆域文

    2023年学院团委工作总结与展望(案例22篇)

    月工作总结是对过去一个月工作表现的总结和归纳,有助于评估自己工作的优点和不足。请大家注意,以下是一些月工作总结的实际写作范例,希望能帮助大家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最热农村婚礼策划方案流程(模板20篇)

    制定策划方案时,还需要考虑到可能的变数和调整,以应对不可预见的情况。小编为大家提供的策划方案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思考。8:00花轿盘鼓舞狮队

    热门工会三八妇女节活动方案(案例17篇)

    活动方案是针对特定目的或需求设计的一系列活动活动的安排和组织方案,通过实施这些活动来达到预期的目标。下面是一些专家总结的活动方案,希望对您的活动策划有所裨益。

    最新幼儿园上半年教研活动记录大全(21篇)

    教研可以加深教师对教育教学的理解和认识,提升教师的教学素养和专业能力。请大家关注以下教研成果分享会,可以了解到最新的教学研究动态和趋势。20新学期幼儿园教研活动

    2023年九一八事变心得体会小学生(汇总20篇)

    通过反思和思考,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这对我个人的成长非常关键。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九一八事变是中华民族的

    热门应急预案措施(案例15篇)

    应急预案是指针对突发事件和危机情况,为了保障人员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在事前制定、明确行动措施和组织机制的安全管理计划。面对各种突发情况,我们必须要有应变的能

    专业影视欣赏的心得体会大全(17篇)

    心得体会是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等方面总结自己的体验和感悟的一种文字表达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提高自我发展。心得体会的写作不仅可以让我们对过去的经历进

    实用阅读打卡天心得体会与感想范文(23篇)

    心得体会是一个记录自己成长轨迹和思考历程的重要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改进自己的行为方式。如果你正在寻找写心得体会的灵感和素材,不妨看看以下范文,或许

    实用安全风险评估的心得体会(通用20篇)

    面对失败,我学会了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并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让我们一起阅读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看看别人是如何总结和概括自己的经验和思考的。近年来,风险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