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读书笔记免费摘抄优秀

时间:2024-11-03 作者:储xy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摘抄幼儿教师读书笔记免费摘抄篇一

好教师的眼睛是带着感情的,那是母亲般温暖的目光,每一个孩子在他的视野中应该是平等的。在日常工作中,老师会用自己的眼睛寻找孩子,关注他们在做些什么;课堂上,老师会用自己的眼睛注视着孩子,捕捉孩子对知识学习的每一个信息,以调控自己的教学进程;生活中,老师的眼睛能给孩子温暖,孩子能在老师关切的目光中勇敢地走出课堂,走向社会!

有人说得好:如今我们身上的全部长处都是以前老师曾经夸奖过的地方,我们身上的大部分缺点也是当年老师曾经批评过的地方,我们至今还没有涉足的领域,也是当年我们初次涉猎,遭遇失败被他人抱怨或者嘲笑的地方。所以一个老师,就要有一颗宽容的心,能够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要学会赏识孩子。在评价孩子中,你要能保持鼓励性的倾向,使孩子时刻感到自信,能激发孩子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孩子犯错时,能给孩子一个台阶下,当孩子取得成绩时;别忘了给孩子送上一片掌声;孩子有疑难时,老师是孩子最好的心理医生和真诚的朋友;当孩子大胆表现自己时,老师是最好的欣赏者。教师潜在的人格魅力会深深地感染孩子,真诚的赞美、友善的态度中时刻不忘对孩子有一颗宽容的心。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好教师应能充分相信孩子的潜能,挖掘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发展孩子的个性。“让每个孩子追求成功”是我们追求的教育目标。一个好老师一定会给孩子营造一个富有诗意的课堂,使教学成为师生生命发展的载体,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注重塑造幼儿完整健全的人格。在这样的课堂里,师生是民主的、平等的,知识是师生互动生成的,孩子成绩的评价是全方位的。

该指出的问题应当及时指出,该批评的问题应当及时批评,该制止的问题及时制止。这是不能含糊的。但是分寸应当适度,实事求是,不宜过分夸大,尤其是不可只讲这一个片面。孩子的成长毕竟是孩子自己的事,孩子身上缺点和弱点的克服,只有调动和依靠孩子自身积极因素才能真正做到,而且克服缺点和弱点的目的正是为了发扬长处和优点。忘记这个目标,孩子就会感到一无是处,失去前进的信心,结果是缺点和错误也难以得到克服。

有时长处和优点,可能暂时未能找到正确的表现形式。这些都要在引导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细心地加以体察。

如果目标不可能达到,或孩子认为不可能达到,就会失去自信,从而生气努力的动力。所以,赏识孩子不仅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为孩子设置恰当的奋斗目标,以保持孩子的自信力。更要善于发现孩子的每一个进步,加以肯定,加以鼓励,加以强化。孩子自己相信“我能行”,而且成为一种定势,就会成为克服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障碍的强大动力。人生的道路充满着各种艰难险阻,“不如意事常八九”。一点帮助孩子有这样的思想准备。人才的成长更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这是无法回避的。但是人生又应当是快乐的,不能以吃苦为目的。片面地强调苦读、苦学、苦干,不容易为孩子接受,更不可能有持续的动力。重要的是使孩子从每一步前进中感到克服困难的愉悦,收获愉悦,达到新境界的愉悦,战胜自我的愉悦。奋斗本身就是其乐无穷。有了这样的感受,有了这样的人生态度,各种艰难困苦就都不在话下了,就都会成为“玉汝于成”的条件。能够笑迎困难,笑迎挑战,含笑去克服自身的弱点和缺点,自然能够勇往直前地攀登一个又一个高峰。

赏识,可以顺应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创造条件使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得到充分的发挥,而不是扼杀,从而达到一般情况下似乎不可能达到的成就。但是绝不是无限夸大孩子的潜力,为孩子设置“超凡入胜”的目标,更不是为了让孩子付出太苦太累的代价给家长的脸上增光。因此,赏识也应当恰如其分,有多少说多少。更注意到,在肯定孩子的每一个进步的同时,让他看到新的目标,产生征服的愿望。我们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只要我们顺其自然,让这些“才”长得好,每一个人都可以充分发挥自己能够发挥的一份作用,他在社会上就会有自己应该占有的一席之地。每一个人站在自己的位置上,把自己的才能和力量充分发挥出来,融入到社会整体的努力之中去,就会汇成历史的浩浩荡荡的洪流,人类的幸福就会与日俱增,这是确定无疑的。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摘抄幼儿教师读书笔记免费摘抄篇二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出了一百条宝贵建议,每一条建议都值得深思熟虑,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构建从教之路的坚固桥梁,它使我看到我的学生都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它使我懂得“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引发学生思考比使学生学会知识本身更重要;它也令我意识到要想上好一节课,就要用一生去准备这节课,这就是所谓的“终身学习”。

不能同一把尺子去衡量每一位学生,因此在教育教学上不能制定统一的目标、统一的内容、统一的进度、统一的检测标准……这看似公平的班级授课制其实是及其不公平的。有的学生“学不够”,而有的学生“学不了”,学生个性的主动发展就此磨灭。应当给学生更多自主选择的权利,如果每一名学生都按照同一个标准去培养,只能培养出平庸的人,更能滋生鲁迅先生笔下的“奴性”。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每一名学生都有他擅长的领域,因此学校在普及基础知识的同时,因材施教,使每一名学生所擅长的学科都能得到良好的培养。

苏霍姆林斯基的理论不仅能够应用于学生,同样应用于教师。当今社会,教师要逐渐从“知识型教师”转变成“研究型教师”。学生各有所长,教师也是一样。教师也要善于发现与培养自身所长,并在擅长的领域进行深入的研究,必定会使教育事业突飞猛进,教师不再是“教书匠”,而是真正的“灵魂的导师”,真正的学生智慧火花的点燃者。

苏霍姆林斯基说:“尽力为你们的学生识记、记熟和在记忆里保持教学大纲规定的教材而创造一个智力背景吧。只有当学生进行思考的时候,他才能掌握教材。请你们考虑一下,怎样才能把现在学习和即将学习的东西,变成学生乐于思考、分析和观察的对象吧。”他的这一观点也和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不谋而合。

教师往往把学生当成一块璞玉去塑造。其实,雕塑刀并不是拿在教师手中的,而是让学生自己塑造自己。教师总是用一堂课能否顺利进行来作为教师这堂课上得是否成功的依据。学生顺着教师的思路进行学习,最终会使整堂课变成灌输的机器。教师是一名引导者,应当引导学生自发的去思考,也许这堂课没有预期顺利,学生的自发思考屡屡“卡壳”,不用担心,因为进步的阶梯从来不会攀登得轻而易举。我们教师应当成为苏格拉底,不断地用没有确切答案的问题启发学生,就像产婆在艰难的帮助孕妇生产。过程虽然艰难,但是顺产的婴儿经过了种种磨难之后必然是最健康的。经过学生思考而产生的观点不一定正确,教师也不要急于去将正确答案告知学生,而是引发学生进一步反思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黑格尔说:“存在即合理。”只要学生的观点言之成理,就是学生经过思考的产物,就是值得教师鼓励的。

但凡伟大的教育家,他们的言论或许都有异曲同工之妙,无论是中国的孔子、庄子、荀子,还是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他们的观点都与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的看法不谋而合,因此他们之间能够进行穿越时空的对话。熟读《给教师的建议》,并运用于实践当中,不仅能够促进学生成长,更能让教师通往教育事业巅峰的桥梁越发坚固。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摘抄幼儿教师读书笔记免费摘抄篇三

捧读此书,不由自主的有一种感觉,一位慈祥,睿智的长者,坐在你的面前与你聊天,他的丰厚学养,他的理论,他的实践,他的思想,他的智慧正满慢滋养者你的心灵,提升你的智慧。这时候,大师的形象依然模糊,但是大师的指引却是那么的具体。书中每条谈一个问题,都有生动实际的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

这本书的主要思想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智育问题提出了建议以及论述教师协调各种教育力量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方法。注重用书籍去影响学生的心灵。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我们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容易拿一些新奇的、鲜明的、形象的手段(比如现在用的多媒体)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如果不合适的运用,不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反而是有害的。“经验证明:讲课当中过分地追求激动人心的、鲜明的、形象的东西,会使得过度兴奋,这时教师不得不提高声音,压倒学生的喧闹声,学生就会更加兴奋。其次,教师要弄明白已知和未知之间的关系,因为这关系到学生掌握知识的质量及在头脑中的保持,同时也会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提示出已知的跟新的东西之间的内部的深刻的联系——这是激发兴趣的奥秘之一。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用了一个比喻,把课堂的教学活动比作是师生建立的一座高楼,当教师将新的知识这块砖递到学生手上的时候,学生应该知道放在哪个位置,并且它还应该站在远一点看看,这块砖与上一块以及整个建筑之间的关系,这样他才能将这块砖(新的知识)放好。要将已学过的知识变成掌握新知识的一个工具。

茅塞顿开,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例如,有些孩子上课爱说话,有些孩子上课爱做小动作,有些孩子不愿意听课,其实在抱怨孩子的同时我们应该想到:有些原因就在我们自己身上。读了这本书,我们不妨仔细地反思一下自己,我们的课备得充分吗?我们的课堂是不是激发了每一个孩子的探索知识的欲望?是不是让每个孩子都动了起来?是不是让每个孩子都有事可做?每天都这么想想我们就会发现,很多孩子不听话的原因就在我们自己身上,所以,要精心备好每一堂课就是我们必须要做好的一件事,我们所设计的每一堂课应该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事可做,让每一个孩子的思维都活动起来,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到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来,这样的课堂是令人向往的,师生互动的,气氛热烈的,和谐积极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有一种愉悦的心情,虽然我知道要达到这样的效果需要付出努力来设计探索,有时候可能不会那么尽善尽美,但是我们不能放弃努力,我们应该真正动脑筋来设计我们的课堂,那么我们的抱怨声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少了很多。

在“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这条建议中,那位历史教师的话让我记忆深刻,“对于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身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多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突然之间,我明白了为什么有的老师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游刃有余,让人觉得听课是一种享受,所以,读书吧!我们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要把书当成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实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能在书本前坐下来,深入的思考。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师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让自己在阅读中享受教育的乐趣,找到思考的快乐。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摘抄幼儿教师读书笔记免费摘抄篇四

前段时间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的《孩子们!你好!》一书,感觉受益匪浅。当初之所以看这本书完全是因为被它的名字吸引,觉得书名特别的温馨,感觉作者应该是个特别富有爱心的人,应该是一个特别了解学生的人。

翻阅厚厚的书本,字里行间无不投射出爱的光芒和人本主义思想。其人道主义原则和使学生得到学习成功的快乐是阿莫纳什维利最基本的教育原则,强调教师要热爱、尊重和相信每一个学生,对他们的成功要抱有信心,使他们得到学习成功的快乐。我想,作为一个教育者,让孩子们时时能感受学习的快乐,品味探索和收获的愉悦,享受成长的幸福,这应该是我们每一个挚爱教师职业者的追求。

通读本书,时时刻刻胡被阿莫纳什维利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和对孩子们无私的关怀所深深感动!尤其第一章《前夜》给我的印象颇深。

要想得到孩子们对自己的爱和信任,我们首先要了解孩子们心灵的秘密,把每一个孩子都当作自己的老师和教育者,这是让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想想平时,自己经常以长辈、老师自居,很少能做到蹲下来看待每一个孩子,更别说把他们视为自己的老师了。事实上,如果要透彻了解每一个孩子,我们必须走进他们的生活实际,走进他们的内心深处,了解他们眼中的世界,这样才能真正读懂每一个孩子。让我们时刻提醒自己,学会转换角色,以朋友、甚至是学生的身份去和他们交流合作,和他们一起成长发展。

开学前的第一天,他仔细翻阅36个孩子的人事档案,用心解读每一个孩子,希望第一次与孩子们见面时就能叫出他们的名字,记住每一个学生。

当看到尼亚的照片,一眼就看出,她的门牙全掉了,也只许有很多语音她将很难正确地念出来。不过,这也没关系,我一定不允许任何一个孩子讥笑她。仅仅只是一句话,仅仅只是阿莫纳什维利内心的一个想法,但是却让人看到了他的细心倍至,他对孩子们心灵的呵护。

反思自己,虽然也留意学生的一言一行,却从不曾如此细心关注他们的内心感受,尚不曾时时刻刻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一切。开学前更不会去了解每一个学生,事实上还不曾知道自己的学生是谁,好在自己十分重视新学期的第一节课,期待着看到每一个孩子的笑脸,更希望他们能从内心立刻喜欢上我。

常常尽管自己也有意去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但是由于班级人数多,所以很难立刻全都记住,最快也需要一周的时间,有时候甚至要用一个月的时间,才能逐渐叫出每个学生的名字,而当大家位置调换以后,却经常会阴差阳错、认错学生。

事实上,孩子们也和我们有着同样的想法,他们也十分看重第一节课,渴望老师能记住自己,并一下子叫出自己的名字。尤其是那些原来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则更希望在新的学期,让自己有一个新的开始,希望给老师一个新的印象,让新的同学和老师也渐渐喜欢自己。每个人都很重视自己的第一次,因此,当我们第一次与学生见面的时候,的确应该多为学生考虑,为每一个学生的进步和成长考虑,谨言慎行。

开学的前一周,他给每一个孩子寄去了一封祝贺信,祝贺孩子们长大了,希望自己能够和他们成为好朋友,希望这个孩子能和班里其他的35个孩子也都成为好朋友。并且详细介绍了班级所在的位置,希望孩子们自己走进班集体,即使找不到也不用害怕,走廊里会有热情的少先队员主动来帮助。

这该是一个多么细心的老师呀!不但把每个孩子当成大人看待,而且为孩子们考虑的如此周到,打消了他们的顾虑,使每一个孩子盼望着新学期的第一天,期待着看到自己和蔼可亲的朋友般的老师。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摘抄幼儿教师读书笔记免费摘抄篇五

在这为数很少的知识中,凡是那些必须要具有十分成熟的理解力才能懂得的,凡是那些牵涉到一个孩子不可能理解的人的关系的,以及那些尽管本身是真实的,但将促使一个没有经验的人对其他的问题产生错误想法的,都要通通抛开,不能拿来教育孩子。这样一来,你就把你要教的东西限制在一个同现时的事物有关的很小的范围了;不过,这个范围,以孩子的思想衡量起来,仍然是一个很广阔的境界。

我们要把我们的感觉变成观念,但是不要从感觉的对象一下就跳到思想的对象。

使你的学生去观察自然的种种现象,不久以后就可使他变得非常好奇;不过,为了培养他的好奇心,就不能那么急急忙忙地去满足他的好奇心。你提出一些他能理解的问题,让他自己去解答。要做到:他所知道的东西,不是由于你的告诉而是由于他自己的理解。不要教他这样那样的学问,而要由他自己去发现那些学问。你一旦在他心中用权威代替了理智,他就不再运用他的理智了,他将为别人的见解所左右。你为了教这个孩子学地理,就给他弄来了许多地球仪、天象仪和地图。多么完备啊!为什么要用这些代表实物的东西呢?你开头应当使他先看原物,以便使他至低限度能够知道你给他讲的是些什么!

老师的心中热情洋溢,他想把这种感受传达给孩子,他以为使孩子注意那些触动他本人的情感的地方,就可以使孩子受到同样的感动。这完全是愚蠢的想法!自然的景色的生命,是存在于人的心中的,要理解它,就需要对它有所感受。

有一本书在我看来对自然教育是论述得很精采的。我的爱弥儿最早读的就是这本书;在很长的一个时期里,他的图书馆里就只有这样一本书,而且它在其中始终占居一个突出的地位。它就是我们学习的课本,我们关于自然科学的一切谈话,都不过是对它的一个注释罢了。它可以用来测验我们的判断力是不是有了进步;只要我们的趣味没有遭到败坏,则我们始终是喜欢读它的。这本好书是什么呢?是亚里士多德的名著?还是普林尼的?还是毕丰的?不,是《鲁滨逊漂流记》。

在每一种东西中,用途最广和必不可少的技术毫无疑问是最值得尊重的;而一种技术,如果它最不需要其他技术的帮助,则我们对它的评价当然比那些依赖性最大的技术高得多,因为它是最自由的,而且是最接近于独立操作的。这才是对技术和劳力的真正的评价尺度。

你想依赖现时的社会秩序,而不知道这个秩序是不可避免地要遭到革命的,而且,你也没有什么办法可以预料或防止那将要影响你的孩子的革命。大人物要变成小人物,富人要变成穷人,贵族要变成平民;你以为你能避免命运的打击吗?危机和革命的时代已经来临。谁说得上你将来会变成什么样的人呢?凡是人所制造的东西,人就能够把它毁掉;只有大自然刻画的特征才是不可磨灭的,然而大自然是从来不制造什么国王、富翁和贵族的。这位大官,你当初只教育他追逐富贵,将来落到卑贱的地位时怎么办呢?这个只知道靠黄金生活的税吏,将来穷困的时候怎么办呢?这个虚有其表的蠢人,无一技之长而全靠他人之力生活,到了一无所有的时候又怎么办呢?一个人要能够在自己的地位发生变化的时候毅然抛弃那种地位,不顾命运的摆布而立身做人,才说得上是幸福的!

这一根有半截是插在水中的棍子,其位置是固定地垂直放着的。由于它看起来好象是折断了,所以为了弄清楚它究竟是不是断了的,我们要经过许多的步骤之后,才把它从水中拿出来看或者把我们的手放进水里去摸!

(1)我们首先绕着棍子转,我们发现那折断的一段棍子也是同我们一样地在移动,可见是我们的眼睛觉得它在动;视觉是不能移动物体的。

(4)我们把水放走,这时候我们看见棍子随着水位的降落又慢慢地直起来了。这样一来,岂不把这件事情和光线折射的道理解释得很清楚了吗?既然我们单单用视觉就能校正我们认为是视觉造成的错误,那么,我们说视觉欺骗我们就说得不对了。

1.真正的教育绝不是讲道理、传授知识,更不仅仅是开发孩子的智力,而是把自己精神的能量传递给孩子,维护孩子的心力,让他成为一个内心强大的人,一个能承担后果、应对变故、改善自身和环境的人。

2.造成目前教育障碍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教育实践在孩子面前以赤裸裸的形式进行,而孩子的本性是不愿意感受到有人在教育他的。

3.有一个强烈的感觉:我们的老师和家长太累了,我们的教育承担了不应由它来承担的过多的社会压力:升学、就业、致富、当官、成名成家,这些压力通过考试、升学的途径,全部加到了中小学生和家长、教师、校长的身上。

4.教育的很多问题,根源在于家长和老师放不下自己的权威、尊严,认为自己时时处处表现得比孩子强,才能树立权威。这既是个理念误区,也是个巨大的心理障碍。教育者的目的是让孩子成长,而不是显示自己的聪明与才华。

5.社会流行一个观点“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个观点误导了很多人。其实终点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起跑快一点还是慢一点,其实不重要。

6.我们要长期在中高考的体制下工作,因此,对基础教育有意义的研究,都不能离开中高考存在的前提,生本教育十年实践证明:“素质好,何愁考(中高考),为了好,偏不考(过程中的统考)”。

7.教育者的唯一要做的事情,是保护甚至捍卫孩子的主动性。在孩子的成长面前,最好不要刻意地去做什么,才是教育的大智慧。

……

变教育者的“被动教”为孩子的“主动学”

现代教育有两个伟大的使命:一是发现孩子,二是解放孩子。

仅仅尊重人的基本权利是不够的,还要高度尊重人的生命发展规律,这是一切教育的逻辑起点。

要真正的改变人,必须从人的内心深处下功夫,那就是——利用人的生命发展中的主动性规律。

激发孩子的兴趣,无非有三种思路:一是感觉引导,二是降低难度,三是协助孩子发掘学习的快感。

当孩子的学习能满足自己的好奇,能收获美感和满足感,不用别人催促和监督,这种学习才是最有效的。

让孩子尝到甜头的唯一办法就是减少知识总量,降低学习难度,是孩子不断获得小成功,尝到小甜头。

在学校过程中,把一个大目标科学地细分成若干个切实可行的目标,每实现一个目标,就得到一次激励,一步一步地走向成功。

在孩子的学习问题上,失败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反复成功培养天才,反复失败培养庸才。

学习的本质仍然是快乐的,这种快乐区别于将学习娱乐化所获得的表面的、短暂的快乐,是真正的、持久的、深层次的快乐。

任何一个孩子都是极具想象力的天才。还未经文明熏染和污染的孩子,其思维模式还没有被纳入社会公认的体系中,他们天马行空、稀奇古怪的想法其实正是可贵的想象力的火花。

教育是一把好刀,会用的人进行优质教育,不会用的人,会把刀变成控制人的“凶器”。

终点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

人的发展需要评价,分数是其中一种手段。

模糊的评价,实质上是上升到教育文化意义上的评价,是人性的回归。

从本质上说,教育就是“以心灵感应”的过程。

教育,应当回归到心灵深处。

教育之道,道在心灵,而不是被动的知识传递和技能训练。

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

孩子的反叛,往往因为教育者说话太多。

嘴巴的品质是耳朵培养出来的。在课堂上,教师如果尽可能闭上自己的嘴,让自己少说一点,留出时间和空间给孩子,也是教育行为转变中的一个关键。

修炼自己的教育状态,实现“闭着嘴说话”,才能赢得孩子的尊重。

要让孩子敞开心灵,教育者自己必须变得柔弱起来。

只有自己的内心变得柔弱起来了,才能缩小孩子的心灵与你的心灵之间的距离,才能把话说到孩子的心里去。

柔弱甚至示弱是一种根本性的教育素养,堪称教育的第一素质。

只要让孩子感应到你真的在乎他,他就不会让你太失望。

无声的行动有时能与话语一样重要,起到交流的作用,更能够体现对孩子的爱和赏识。

教育者需要先打开心门,不可抱着一颗焦躁的心来面对孩子,我们需要从身上流露出一种温暖平和,需要让孩子感受到“阳光”。

把我们心中的能量通过一种管道输送到孩子的心里去,每个孩子的心中一定是春意盎然。

精彩的教育,是传递精神能量。

教育是一种大爱,它的使命就是把精神能量传递给孩子。

精神能量不是安慰剂,更无需欺骗,只要教育者将自己的善意、沉着和关怀传递给孩子,孩子就能吸收并发挥这些伟大的力量,他会变得强大,有安全感,充满自信。

教育就是一种平静之气。

为孩子提供一种气韵生动的“场”,是孩子的心灵得以滋养的唯一途径。平静而生动的气韵是培养孩子美德的大格局。

回归教育的纯真,就是以自己的平静心情,培养孩子的平和心态。

教育者之美,不在于外貌,而在于“平夷”的美好心情。

控制情绪是教育者的基本功。

孩子的心灵是柔弱的,如果一开始的成长就是一面布满漏洞的墙,他也许需要用一生的力量去修复那些伤害。

注重心情的教育,才是美好的教育,才是回归心灵深处的教育。

教育者唯一要做的事情,是保护甚至捍卫孩子的主动性。

教育者的作用和价值,体现在最大程度地调动孩子的内在积极性,组织孩子自主学习。

作家冰心说“让孩子像野花一样生长”,这应当是现代教育变革的总纲领。

允许孩子有秘密,是帮助孩子走向独立的踏脚石。

孩子需要有自己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摸索、碰撞,在这个过程中知道问题的边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任何粗糙的插手,都会让孩子在自己找寻坐标的过程中感到被监视,甚至感到羞辱。

惩罚是必要的,就是要让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在教育的十八般武艺中,惩罚也是很必要的,因为人的发展史艰苦的,是“先痛然后快乐”式的不断自我更新。

惩罚的目的不是惩罚本身,而是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并且克制“以自我为中心”意识的膨胀。

教育者的一个善行就是:最好少一只手。“少一只手”并不是对孩子放任自流,而是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给予他们自由发展的空间,也许你会发现,孩子收获的,比你期待的要多得多。

放下自我,敢于“装傻”。

教育者要保护孩子的主动性,关键是放下自我。

“教育者是孩子的学生”,这不是一句夸张的口号,而是无法回避的现实。

自以为很幸福的人,一定是幸福的;自以为聪明的人,通常是愚蠢至极的人。

教育者的目的是让孩子成长,而不是显示自己的聪明与才华,这样,即使获得了尊重,也是带着负面的尊重,总有一天会被孩子抛诸脑后,真正的“权威性”是等孩子长大后回想起来的“权威性”。

理想教育永不过时。

理想是一枚深藏的火种,可以抵御黑暗,度过艰难。在见不到光的日子,人的心灵也有来自理想火光的照耀,更能在坦途中提供能量。

理想牵引越早越好,教育者要尽早在孩子的内心装一个发动机。

理想教育的第一个要求,是引导孩子形成目标管理的习惯。

没有目标的努力是没有实际价值的,而没有目标的指引,孩子的潜能是无法释放的,所以激发孩子的学习潜能应当从目标的确定开始。

理想教育的第二个要求是,为孩子的心灵树立远方的灯塔。

理想是一个人对自己生命意义的准确把握,只有有了志向目标,才能有动力,才会造就成功。

教育目标的长宽高:长,即具备学习的能力。宽,即学会共处和合作。高,即人的品质。

当前教育更加重要的任务正是还原人性之美,彰显人性光辉。

善良让合作自主转化。

善良归根结底是一种至爱,是一切人性之美中最为光彩照人的,其意义已经超出了教育的范畴。

改变教育,其实是从改变教育者自己开始。对于我们的教育而言,包容与谅解是一朵芳香的“玫瑰”,教育者有责任把这朵“玫瑰”传递给我们的孩子。

人性中的另外一个彰显的美是正直之美。

对于孩子来说,主要的就是学会遵循所有的游戏规则。只有遵守规则,才能学会竞争,学会合作,学会充分使用正当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

自信是人格的核心。

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离不开自信作基础。

要培养自信,首先应该乐观自强,让孩子相信自己的潜能,凡事做出积极地选择。

建立自信,还需要坚定一个信念——只看自己有的,不看自己没有的。一个人如果有某些缺陷或者不足,应当接纳自己,相信事情都是分两面的,并从自怨自艾中走出来,乐观地面对生活。

形成了自信的信念之后,更需要学会在挫折中锤炼、巩固自己的自信心,否则自信将被扼杀。

爱心是无限珍贵的瑰宝。

勇敢,是人性中阳刚之美的集中体现,是在不可预测的未知面前所表现的自主意志。

关系大于教育。

礼之用,和为贵。

好的关系不是溺爱而是尊重,不是依赖而是信赖,不是包办一切而是独立合作;好的关系是一种真善美的关系,是让人发自内心喜爱的关系,是促使两代人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关系。

一切成功的教育都是和谐的教育,好的关系的本质特征就是和谐。

我们的孩子内心里都有永不熄灭的“蜡烛”,这根蜡烛有着无限的能量,而教育者的任务是做一根火柴,点亮孩子心中的光明。

做孩子的“律师”,意味着站在孩子的一边,竭力维护、捍卫孩子,而不是做一个裁判是非的“法官”,站在孩子的对立面,与孩子形成一种对抗的关系。比捍卫孩子的权益更重要的,是捍卫孩子的天性。

教育者应当选择做一个让孩子自由发展的“农夫”。

教育者永远无法和孩子一起跑到他的人生终点,因此,最好的选择是站在看台上,为孩子呐喊助威,起到拉拉队的作用。

不做陪跑者,意味着为孩子的心灵留白,使之有了孤独的机会,使他的心灵品质得以提升。

不教而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教育是一种状态,一个教育者达到了一种好的状态后,坐在那里,随意说说,就是最好的教育。

实现不教而教,关键就在于“自我概念”这四个字,孩子建立自我概念,就可以自己教育自己。

在教育实践中,尊重并满足孩子的层次需求,是建立孩子良好自我概念的基本线索。

“ 忙”是对教育责任的逃避。

只有从自己的学生或者孩子身上引导生成的智慧才是真正的智慧。

尽管我们所做的事情可能是很低微的,但“最低微的事情往往指向最崇高的目标”(莎士比亚语),即使你所做的事情再微小,也一定可以找到它的价值。

沉得住气,才能成为一名教育家。

越是聪明的人越需要下笨功夫。

创造适合每一个孩子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假定孩子最佳才能区的目的也正是要唤醒这个沉睡的巨人。

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绩。

给不同孩子提供适合个性的教育,让孩子不至于感受到“硌脚”的痛苦,甚至感受不到自己在接受教育,那么教育就是很自然的了。

孩子的潜能像空气,放在多大的空间里,它就有多大。

教育之道,就在于洞察、处理人的内在自觉。

当教育者把孩子的自觉唤醒后,他就完成了作为教育者最重要的工作,因为人在自觉意识产生后,就获得了主动发展的永不枯竭的动力与热情。

自尊是一切个性化教育的线索,教育者的一举一动都可能影响到每个孩子的自尊。

自尊,隐含了人发愤图强的密码,只有自尊得以保证的人才能积聚无比强大的精神能量。

所有的成功都是个性得以充分发挥的结果。

在教育领域中,“阶梯”的提出,看起来简单,但意义深远,是当前提出创造适合每个孩子水平的教育问题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也可以说是个性化教育的实质。

知识并非力量。

对人的命运发生作用的,除了知识,还有人格和能力,三者协同发展才能促进人的发展。

把拥有知识本身当做一种资本,容易把问题想得复杂,反而失去了创造力。

教育的人性尺度,就是使每个人潜在的、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生长,而能力的背后就是潜在的能量,简称“潜能”。

对于孩子来说,所谓竞争优势,就是潜能得到比较有效的开发而已。

每一个孩子在体验中不断地感知、感悟、积累的过程,这是任何教育都无法代替的。

只有悟到的才是自己的。

最为经典的引导觉悟、对人施加有效影响的最佳途径,莫过于“启发”了。

教育者要有足够的耐心,教育的秘诀是“三分教,七分等”。

创造性才华是衡量一个人能力的最终标准。

创新意识的培养能保证孩子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从美育入手,培养人的创造性。爱美是人的天性,凡是天性中固有的必须趁着适当时机去培养,否则像花草不及时下种,即使一样去培植,还是凋零。

美育的根本价值在于给人自由与解放。

一切成功都是做人的成功。

回归教育的根本,引发孩子的主动性,唤醒孩子的自觉,是教育走向春天的基本保障。

良好的习惯是形成和完善好的人格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不良的习惯也正是形成不良人格的重要原因之一。

习惯决定命运。

我们所倡导的新时期养成教育的终点,就是养心。心正则身正,身正则行为正。

素质是养成的。

素质是指人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包括人的身体、思维、知识、品质等。全面提高人的素质的教育,称为素质教育。

人的素质是逐步养成的,而不是教诲而来。我想,这应当是素质教育的精髓。

1.真正懂得重要性。

2.找出可行性分析。

3.统筹安排,逐一击破。

4.关键前三天,重在一个月。

5.每天前进一点。

6.借东风。

7.坚持不懈,直到成功。

1.注重第一次。

2.找好突破口。

3.树立一个同龄榜样。

4.引导孩子进行自我训练。

5.进行正强化。

6.和孩子签订一个行为契约。

7.家校合作,形成风气。

习惯仿佛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牢不可破。

真正的教育不在于说教,而在于引导自我训练。

1.把一件事情做到底

2.孝敬父母

3.说了就一定要努力去做

4.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

5.认真写字

6.从错误中反思自己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摘抄幼儿教师读书笔记免费摘抄篇六

只有当他成为自己的主人并遵循一些生活规则时,他才能管住自己的行为,我们才认为他是一个守纪律的人。这样的纪律具有灵活性概念即不易被明白又不易被采用。但它包含一个伟大的教育原则,它不一样于旧式教育里那种绝对的,不容辩驳的高压政策下的不许动的原则。

心得:

这一段话给我的教学路程上点燃了一盏明灯。回顾自己以前的教学过程中也曾想约束孩子。当孩子们说话时觉得他们太吵了,期望他们安静。但是这种约束对孩子们没有任何作用。相反孩子们想说的、想做的欲望却更强烈。正因在此时我是主人,而孩子们是服从者。因此他们的行为不是发自内心的,而是外人强加的,因此孩子们的安静时一时的,只要我一离开,他们便会很快的开始交谈起来。

当我接触蒙氏教育,开始了解蒙氏时,尤其当我阅读了这段话语之后,我才找到了真正管理孩子的方法,想让孩子遵循一些生活规则不是去管理他,而是让他成为教室的主人。

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忘记那些不许动的原则,正因这种不许动的背后,隐藏的是孩子们那种强烈的我要动的欲望。因此不管用什么活动,我们都就应让孩子去动,在满足孩子需求的前提下提出要求,这时孩子们安静了,有秩序了,这是孩子们自己的纪律。在自由之后所获得的纪律。

因此这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不管什么时候,孩子才是他自己的主人,当他成为自己的主人时,老师只需要给予正确的引导,他就能很好的发展。

幼儿教师

正确看待幼儿之间的争吵,有利于孩子心智、交往等方面潜质的提高。在幼儿园里,争吵、告小状,是一种常见现象,有时为一把小椅子,甚至一点儿小纸片儿也会争起来,教师应对这种现象,常常是采取简单的阻止方法。从表面上看,教师是在制约幼儿的不良行为,似乎充当了正面施教的主角,其实教师这时就应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种现象的发生。正因对于幼儿来说,争吵、闹纠纷并非都是坏事,而且往往有着成人施教所不能替代的重要好处。教师就应透过孩子们的争吵和纠纷,去了解孩子心中的世界,了解他们对于事物的看法,从而帮忙他们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潜质。

追轮胎去了。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摘抄幼儿教师读书笔记免费摘抄篇七

近期,我认真研读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它从一种专业的角度剖析了作为一位幼儿园教师应该具有的一种标准,非常全面、非常专业。让我对自己有了一个更清晰的认识,从而明白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作为一位有着二十几年龄的幼儿园教师,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第一、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孩子”的专业理念。

作为一位专业的幼儿园教师,要真切地热爱幼儿教育这份光荣的职业。既然当初选择了这份阳光下神圣的职业,我们就要努力认真地去践行自己最初的选择。幼儿园的孩子只有3-6岁,他们纯洁、可爱、天真、活泼,他们小脑袋里有着诸多的“为什么”,他们的习惯各不相同,他们的能力高高低低,他们的发展有快有慢。当他们第一次踏入幼儿园的大门,他们会害怕、茫然、哭闹、又对你似乎有一份依恋。因此,我们要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耐心倾听、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把爱渗透到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细小的环节,用我们的爱心、耐心和细心去呵护我们孩子、教育我们的孩子,把最美好的东西奉献给我们孩子。

第二、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专业理念。

俗语说要给孩子“一杯水”,我们必须具备“一桶水”。一位幼儿园教师,要能科学地培养幼儿就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学会博采众长,多阅读相关的教育杂志、教育学、心理学,跳出幼教看幼教,这样才能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和规范日常的教学行为和教学实践,真正担当起幼儿健康成长的启蒙者和促进者。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以此为镜,不断前行。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摘抄幼儿教师读书笔记免费摘抄篇八

对一本教育类书籍的的阅读方式有多少种可能性呢?安静地进入,让作者带着你简单游弋在各种教育观念间,寻觅着教育中的清风明月,陈震老师的《做温暖的教育者》一书做到了。

陈震老师是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他的语言功底深厚,善于敏感把握身边事物,对各种话题,信手拈来,皆从教育的角度进行叙述,日积月累,坚持书写,构成了二十七万余字的教育类著作。

书中文章大多短小精炼,无赘言赘语,给人很强的阅读愉悦感。书中话题涉及丰富,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一位普通教师为师、为学、为人的自在寻觅过程。应对现实的琐碎与繁杂,陈震老师始终以教育者的智慧关照教育现实,展现了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工作与生活姿态。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寻求有境界的工作姿态。书中对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姿态提出了很多推荐,如:教师的基本要求是发奋创设宽松的和谐环境,调节构成宽容的内部心境,坚持宽厚关爱的沟通心态;“小疑获小进,大疑获大进”,能够发奋培养出有怀疑态度,批判思维与创新精神的学生等等,这些都是需要教师不断寻求的!

对于教育者的工作姿态陈震老师认为有境界为上,借鉴王国维先生对于境界的经典描述,即:第一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有境界的教育自成格调,有境界的教育才有生命力。境界有大小、高下之分,并无优劣。教知识,教方法,教心态能够成为教育的三种境界,对于成长中的人来说,知识,方法,心态都是重要的,境界由低到高,低层次是知识获得,高层次是心态培育,只要能够有效整合,就能促进终生的和谐发展。同事生日祝福语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寻求有品质的生活姿态。有品质的生活姿态是内涵多元的,阅读是良好的通道。读书能够愉悦身心、提升自己。读书让生活更有品位,读书使人内心更加宁静,读书使职业更有智慧。

教育工作者是文化的传承与引领者,读书不仅仅是提升自我的需求,也是职业的要求。一位教师只要愿意与书为伴,坚持“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态度,就能寻觅到心中的清风明月,就能塑造出有品质的生活姿态让每一点感动在心中融化,让每一点感触在心中发芽,并将思考记录笔端。陈震老师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为我们带给了工作与生活姿态的良好范本。让我们以温润的内心,寻觅着教育中的清风明月,成为温暖的教育者!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摘抄幼儿教师读书笔记免费摘抄篇九

《教师应该做到的和能够做到的》这是一本由美国琳达·达林—哈蒙德,和约翰·布兰斯福德共同撰写的教育专著。它是美国中小学教师指定培训教材。

序言中说到:从前,教师只需要培养少数精英去从事脑力劳动,而现在却要培养几乎所有的学生去进行过去只有少数精英才从事的高级思维活动,完成出色的业绩。这也说明了现在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

1、幼儿园教师要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责任心是做好幼师的必备要素,要把幼儿园教师当作事业来做,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无论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要竭尽全力把幼教工作做好。

2、幼儿教师要平等并尊重每一位幼儿,肯定鼓励他们成长。

作为幼儿教师,我们要熟悉每一个幼儿的个性化特点,明白他们的需求,客观认知他们身上的优点和缺点。幼儿教师要对所有的孩子一视同仁,不能偏爱任何一个,要公平公正。

3、幼儿园教师要有一颗爱心和耐心。

幼儿教师只有把自己的爱心奉献给孩子,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者。不含有爱的教育是没有效的教育。

4、幼儿教师要善于表扬和鼓励幼儿,正向引导其言行。

5、幼儿教师一定要善于与家长沟通,做好家长的工作。

家长是幼儿园教师的重要合作伙伴,家长和幼儿教师要共同携起手来,一起做好育儿工作。幼儿园应该本着尊重家长、与家长合作的原则和态度开展工作。

综上所述,遵循了教师应该做到的就能够做到一名合格的幼儿园教师,就是要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肯定并尊重每一位幼儿,鼓励他们向上成长,做正向引导,还要经常与家长沟通,做好家长各方面的工作,常保一颗爱心和耐心,以身作则,立师德,铸师魂,练师功,树师表,将爱和责任集于一身,做一名孩子喜欢的幼儿园教师。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