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天净沙秋思改编散文篇一
唐代著名诗人张籍在洛阳城里做官。
一天傍晚,张籍在街上散步。秋风乍起,漂泊在外的他想写封信给远在家乡的亲人,表达自己思乡怀亲的心情。张籍立刻转过身,返回客栈。
张籍坐到桌前,提起笔,可是要说的话太多了,竟不知从何说起。他思量了片刻写道:“爸爸妈妈,儿好想你们!儿在外头做了官,过得挺好,你们不用担心我。你们现在过得好吗?如果缺钱就跟我说。有时间,我会回来看你们的!”
深夜,张籍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更加思念起故乡来,怎么也也睡不着。
早晨,天刚蒙蒙亮,张籍找来捎信人,将信给他。张籍又担心匆匆写完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当捎信人要出发的时候,他又伸出手,向捎信人说道:“年轻人,你把信再给我看一遍吧!”张籍接过来,打开封好的信,再仔细查看了一遍。才又将信封好,递到捎信人手中,嘱咐他:“年轻人,请你务必将信平安送到,谢谢,谢谢!”捎信人向他点了点头,然后出发了。张籍目送着捎信人远去。
看着捎信人远去的路,他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家乡。
天净沙秋思改编散文篇二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曲牌名,又名《塞上秋》。
枯藤:干枯的'藤条。
昏鸦:黄昏的乌鸦。
断肠人:极度悲哀的人,此指远离家乡漂泊在外的游子。
天涯:天边,指远离家乡。
黄昏时分,苍茫的天底下,几只乌鸦正在围着缠绕着枯藤的老树寻觅着栖身之所,依傍着小桥和流水居住的人家,此时也升腾起袅袅炊烟,漂泊天涯的游子,牵着一匹瘦马在荒凉的秋风古道上漫无目的地艰难移步前行。夕阳的余晖已经昏暗西下,只有远离家乡的游子还漂泊游荡在天涯。
马致远,元代杰出的戏剧家、散曲家,他的《天净沙·秋思》历来被人们推为小令中出类拔萃的杰作,被誉为“秋思之祖”,几百年来,它以其“深得唐人绝句妙境”(王国维《人间词话》)的艺术魅力而脍炙人口,久诵不衰。
马致远少年时曾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在初期执行着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可以说,作者一生几乎都过着一种漂泊无定的羁旅生活,他终生也因之被注定为郁郁不志,困窘潦倒的一生。
这是马致远著名的小曲,28个字勾画出一幅羁旅荒郊图。这支曲子以断肠人触景生情组成。
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又使人感到幽雅闲致。12个字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古道西风瘦马,”诗人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夕阳西下”使这幅昏暗的画面有了几丝惨淡的光线,更加深了悲凉的气氛。诗人全篇一共仅28个字,就把十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图景中。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这时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漫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恰当地表现了主题。这首小令是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来渲染气氛和显示主题的,完美地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
天净沙秋思改编散文篇三
我坐在船上,悠闲地看着风景。
我,杨万里,因公事前往安仁,低头思考公事。一阵微风吹过,忽然看见了一只渔船和渔船上坐着的两个孩子。
他们大概七八岁的样子,可爱得很。我想,他们大概是去河的另一边玩吧!看那边杨柳轻拂,鸟语花香,还有几只蝴蝶在花丛中跳舞,真美呀!我不仅感慨,大自然真是一位杰出的雕塑家!让我看着入了迷。
忽然,从两个孩子的船里,发出一个声音。这,是怎么回事?只见稍大的那个孩子收起了使船用的篙和桨。我疑惑的看着他,那个小孩子也是捉摸不透,跟大孩子说了几句。大孩子笑了笑,也说了几句,下孩子似非似懂的点点头。
大孩子在船上找了一把小伞,并把伞撑开,我更加疑惑了,没雨撑什么伞呀?大孩子使劲挥动小伞,船一点一点地往对面游。
哦,是这样呀,这个大孩子真聪明,借助风的力量来使船,让船更快行走。再看看两个孩子,小孩子高兴地笑了,大孩子嘴角里也漾出可爱的笑脸。看他们笑得那么开心,我疲倦的心情也慢慢放松下来,露出了欢笑。
绿油油的小草衬上蓝蓝的天,白白的云儿飘向远方,越飘越远,越飘越远……
天净沙秋思改编散文篇四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意境。
3、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4、领会诗歌中蕴含的节奏美,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领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诵读并背诵。
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法、想像法。
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班级是一个成绩比较差的班级,学习诗歌,对他们来说,也许除了朗读以外
可能就没有别的印象了。所以,在课前我让学生收集一些有关乡愁的诗歌,教学中我尽量在教学中采用让学生朗读的方式去领会这首小令跟我们呈现出来的节奏美,让学生还原诗歌中的画面来领会诗中展现的图画美,领会诗人表现的游子的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
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怀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坳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马致远,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热衷于功名,却屡不得志,经历了漂泊生涯20余载,本曲是这种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和泪写成的,是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之为“秋思之祖”。
1、师配乐范读
2、学生齐读
3、学生给诗歌划分节奏,注意重音: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学生配乐朗读
1、学生闭目,随着教师的描绘想像这幅画面,感悟内容,体会思乡之情__
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这时太阳就要下同了,太阳也要回家了还没有找到抽空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难熬的长夜。唉,自己有家难归,令人心碎肠断,更添悲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学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画面,及作者所表达的学生的思乡情。学生根据作品提供的信息作笔画,加深思考。
3、四人为一组,讨论以下问题:
(1)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九种景物?你认为这样做有何好处?
(2)体会篇末所写的:“断肠人”应是怎样的人?
以上问题由学生讨论,师适当点拨,共同明确:
(1)这首小令共写了藤、书、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秋思”的含义,至于游子为什么漂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去想象。
(3)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感情是抽象的,难于表达,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可感的事情,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使人感到具体生动。
4、齐声朗读并背诵诗歌。
让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诗歌,可展开朗诵比赛,以提高朗读水平。各小组展开竞赛,看谁背诵的诗歌多。
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就是道德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除了最后一句,全都是景语,而字字却是扣着“情”来写,古人说:“凡景物,皆情语”,《天净沙?秋思》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
展开想像,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
天净沙秋思改编散文篇五
这首小令仅五句28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
这幅图画由两部分构成:
一、由精心选取的几组能代表萧秋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景;
二、抒写内心深处无尽伤痛而独行寒秋的天涯游子剪影。
第一幅画共18个字九个名词,其间无一虚词,却自然流畅而涵蕴丰富,作者以其娴熟的,让九种不同的景物沐于夕阳的清辉之下,象电影镜头一样以“蒙太奇”的笔法在我们面前依次呈现,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深秋时节:几根枯藤缠绕着几颗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写出了一片萧飒悲凉的秋景,造成一种凄清衰颓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戚。我们可以想象,昏鸦尚能有老树可归,而游子却漂泊无着,有家难归,其间该是何等的悲苦与无奈啊!接下来,眼前呈现一座小桥,潺潺的流水,还有依稀袅起炊烟的农家小院。这种有人家安居其间的田园小景是那样幽静而甜蜜,安逸而闲致。这一切,不能不令浪迹天涯的游子想起自己家乡的小桥、流水和亲人。在这里,以乐景写哀情,令人倍感凄凉,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
一支极为简短的小曲,表达了难以尽述的内蕴,形象地描绘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给人以震撼人心的艺术感受。让人读之而倍感其苦,咏之而更感其心。读此曲而不泪下者不明其意也。
这首小令之所以获得如此高的赞誉,一方面是由于它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虽然低沉,但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它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比较明显的特点是:
1.简约与深细相依
古人曾用“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来形容美女身量的恰到好处。文字之精炼,也可以说达到了不能再增、减一字的程度。全篇仅五句,二十八字,既无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勾勒出这样一幅生动的图景: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至于游子为什么飘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自己去想像。这首小令,确实不愧为言简意丰、以少胜多的佳作。小令的前三句,十八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作者没有写这些事物的方位,也未写这些事物与游子活动的关系,但读者又可以想像得到,并把它们紧密地联系起来。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天净沙秋思改编散文篇六
这首小令之所以获得如此高的赞誉,一方面是由于它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虽然低沉,但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它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比较明显的特点是:
古人宋玉曾用“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来形容美女身量的恰到好处。《天净沙秋思》文字之精炼,也可以说达到了不能再增、减一字的程度。全篇仅五句,二十八字,既无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勾勒出这样一幅生动的图景: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至于游子为什么飘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自己去想像。这首小令,确实不愧为言简意丰、以少胜多的佳作。小令的前三句,十八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作者没有写这些事物的方位,也未写这些事物与游子活动的关系,但读者又可以想像得到,并把它们紧密地联系起来。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天净沙秋思》的艺术效果,又得力于成功地运用映衬技法。作者将许多相对独立的事物同时纳入一个画面之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更显出环境的幽静;“西风”与“古道”相映,使道路更见苍凉;在作者勾勒的秋景图上,一面是枯藤、老树、昏鸦在秋风萧飒中一派灰暗,一面是落日的余晖给枯藤、老树、昏鸦涂上一抹金黄的颜色;“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从整个构图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但人是主体,景物是人活动的背景,把背景写充分了,主体就被烘托出来了。这正是相互映衬的妙用。
诗言志。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思想感情,是抽象的东西,难于表达。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的可感的事物,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方使人感到具体生动。正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与“水”本无联系,但作者借江水之多,喻愁之多,二者有“恰似”之处,用江水东流之景,表达无限的悲愁之情,十分深刻。自然景物本来是没有思想感情的,但当诗人把这些客观事物纳入审美的认识和感受之中,这些事物便被赋予感情的色彩,同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了。“小桥流水人家”,不过是极常见的普通景色,但当它与“断肠人在天涯”同处于一个图景之中时,便不再是孤立的景物,而成为使“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使图景带上悲凉的气氛。所谓“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就是这个道理。《天净沙秋思》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
天净沙秋思改编散文篇七
阵阵秋风吹来,扫去了人中的躁热,也扫去了夏天的一抹生机,为初秋的到来平添了一抹凄凉。又有谁能懂那“秋的心”,那是无限的“愁啊”!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我骑着一匹体力已经不支的瘦马在路上行走,马腿是跛的,即时走的很慢也会摇摇晃晃。
或许它在年轻时也曾会想自己“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吧。我以前也是这样,每每都为了功名而四处奔波,漂泊无定。
林间,荒废已久的古道上,杂草长时间没有被清理,已经长到马小腿,我望向前方无尽的路。看了看自己胯下的马,竟有种惺惺相惜之感。“老朋友,这一路上也只有你陪着我了。一个名与利的虚影,却让我为之追赶了半生。如今,我想回家看看了。”马似乎听懂了,竟嘶鸣了起来,我抚摸着它饱经风霜的鬓毛,翻身下了马,牵着他继续向前走。
黄昏早已降临,天空中不知何时出现了几个小黑点,只见它们越来越近。我定睛一瞧,原来只是一群乌鸦。它们“哇哇”的叫着,飞向了林中那些缠绕满枯藤的树,飞向了它们的巢。树上的枝子已经枯黄,一碰就会传出细微的碎裂声响。乌鸦们陆续回到了自己的巢,我看着它们远去的身影,轻叹了一口气。竟不禁羡慕起它们来,思乡之情又浮上我心头,“乌鸦也有躲避风雨的家,而我呢……”
夕阳落下,天色渐渐黑了。古道上,只剩下断肠的游子与一匹瘦马……“天冷了,家人是否给被子添了新棉花……”
天净沙秋思改编散文篇八
瑟瑟的`秋风无情的袭来,带着阵阵凉意,西边,一轮残阳从荒坡上斜射过来,地面的一切都笼罩在一片血色之中……落叶凋零,划过脸颊,却是百般疼痛,渐渐侵蚀着我的灵魂。
我独自走在这荒僻地田间小径,路边地杂草任风蹂躏,就像我一样漂泊他乡,无处归家,也只有那匹瘦骨如柴地老马伴我左右,静静地马蹄声毫无生机,一脸蓬头地我,不断地唉声叹息,在这片荒凉地古道前方,似乎总也望不到尽头,这样地流浪生活,没有方向,没有前进地步伐,只是走一步算一步。
我停留在一刻垂垂老矣地树下,我望着仅剩几根脆弱地树枝,早已失去了当初地花样年华,黯淡无光,何来生机勃勃!盘绕在树干上地几根枯藤,更是弱不禁风,完全看不到生命地影子,何时地它生命力如此旺盛,迅速地攀爬,紧紧地缠绕……哎,这是岁月地流逝,是风雨地摧残,我已步入黄昏,冲刷了淡淡地日暮,落日下,乌鸦地叫声划破天空,如此孤寂而尖利,虽显几分生机,却这般刺耳。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不要问我从哪里来,也不要问我去到那里,因为前途一片茫茫。
流浪、流浪,流浪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