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感动中国人物陈斌强事迹篇一
滴答,滴答,中国在等待你的回答。你的夜晚更长,你的星星更多,你把时间无限细分,你让速度不断压缩。三年一腾飞,十年一跨越。当第五十五颗吉星升上太空,北斗,照亮中国人的梦。
【人物事迹】
谢军,1959年出生,山西临汾人,中共党员,研究员。1982年毕业于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电子技术系雷达专业,获学士学位;1987年毕业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通信与电子系统专业,获硕士学位。历任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4所副所长、所长,北斗二号导航卫星总设计师。现任北斗三号工程副总设计师、北斗三号导航卫星首席总设计师,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副总设计师。
谢军与北斗的故事很早就开始了。1982年,谢军大学毕业后即投身航天工业,参与了东方红二号通信卫星、风云二号气象卫星、海洋二号卫星等国家重大航天工程,并用了3年多的时间,让北斗卫星用上了自主研制的精准的原子钟。20__年,谢军担任北斗二号导航卫星总设计师。
20__年6月,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最后一颗卫星发射成功,这代表着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全面完成。北斗三号卫星研制中,谢军团队创造性地实现了卫星批量化生产,仅用1年零14天将19颗导航卫星送入太空,创造了航天发射史的新纪录!
感动中国人物陈斌强事迹篇二
六十多年了,吃苦一直是传家宝,奉献还是家常饭。人们都在向着幸福奔跑,你们偏向艰苦挑战。为国家苦行,为科学先行,穿山跨海,经天纬地,你们的身影,是插在大地上的猎猎风旗。
【人物事迹】
国测一大队自1954年建队以来,先后完成和参与完成了全国大地测量控制网布测,中蒙、中苏、中尼边境联测,京、津、唐、张地震水准会战,20__国家重力基本网的布测,全国天文主点联测,珠穆朗玛峰高程测量,南极中山站建站和第21次南极科考测量,国家gpsa、b级网、国家高程控制网、中国公路网gps测绘工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原点的建设、施测和管理等国家重点测绘项目,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测绘保障。
珠峰高程测量工作是由自然资源部第一大地测量队完成的。这是国测一大队第七次深入生命禁区测量珠峰,并创造了中国人在珠峰峰顶停留时长新纪录。
20__年5月,国测一大队第7次测量珠峰高度,最终测定珠穆朗玛峰的最新高程为8848.86米,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测绘科技的巨大成就。两下南极,7测珠峰,39次进驻内蒙古荒原,52次深入高原无人区,52次踏入沙漠腹地……自1954年建队以来,国测一大队徒步行程累计6000多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1500多圈。国测一大队的历史,就是一部挑战生命极限的英雄史。建队以来,有46名职工牺牲,还有许多人姓名难以寻找,连一块墓碑也没来得及立。他们的生命传奇唯有大地作证。
【特别致敬】抗疫英雄
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
《感动中国》把这一年的特别致敬,献给了所有以生命赴使命、用挚爱护苍生、舍小我顾大局的抗疫英雄们。此外,要致敬的还包括14亿人当中的你我他,我们应该为自己点赞,因为每个人都了不起!
感动中国人物陈斌强事迹篇三
1998年1月5日,从全军数千名优秀飞行员中选拔出的首批14名航天员进驻航天城,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正式成立。这一天,从此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的生日。此后的20年,航天员大队圆满完成6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实现多人多天、太空出舱、交会对接、航天员中期在轨驻留等一系列重大突破,先后有11名航天员被授予“航天英雄”、“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刘伯明就是其中光荣的一员。
20__年的秋天,神舟七号以天马行空的优美姿态在太空绘就了当年最美的中国画面,刘伯明与翟志刚、景海鹏三位航天员经过了68个小时多的中国第三次载人航天飞行后,将这一壮举留在了所有中国人的记忆里。
在入选航天大队之前,刘伯明和另两位航天员翟志刚、景海鹏一样都曾经是飞行员,对于航天事业的热爱,促使他报名并经过严格的选拔,进入了航天大队。十几年来,在航天大队里,他经历了严格的训练,做好了随时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出征太空的准备。在这一次的神七载人航天任务中,他终于梦想成真,实现了自己作为航天员的最高理想,并为祖国和人民带来了成功太空漫步的捷报!
往返40多里路,也因此要比别的孩子早起两三个钟头。为赚学费,刘伯明暑假到附近砖厂做力工。冬天的依安特别冷,即使不下雪,刘伯明骑到学校时也是脸上、脖子上、身上挂满了白霜,衣服都是湿的,被同学们戏称为“小雪人”。但是无论雨多猛、雪多大,他从未迟到或早退过。父亲刘志生说,虽然每天骑车往返20公里很辛苦,但是刘伯明高中3年从未生过病,连感冒都没有过。高中3年,锻炼了刘伯明强壮的体魄和坚强的意志,为他日后奠定了坚实基础。
正是从高中时代的一篇英文课外资料中,刘伯明第一次接触到了“航天”这个词。“‘对个人来说,这只是小小的一步;但对人类来说,却是一大步。’读到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时说的这句话,我很震撼。他的境界很高,航天的确是全人类的事业。”刘伯明事后表示。
感动中国人物陈斌强事迹篇四
最先出发,最快抵达,为危难的乡亲奉上最好的年华。欠身体一台手术,欠妻子一个告别,欠父母一次团圆。洪水汹涌,你是浪尖上的逆行者,大雨过后,你是天空中灿烂的霞。
【人物事迹】
陈陆(1984年2月-20__年7月22日),男,汉族,籍贯江苏江都,出生于安徽合肥,大学本科学历,20__年12月参加消防工作,20__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队级正职、一级指挥员消防救援衔,曾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抗震救灾先进个人。
20__年夏天,安徽庐江县遭受百年一遇洪灾。7月22日,庐江县石大圩漫堤决口,约6500人被洪水围困,情况危急。当天,安徽省庐江县消防救援大队政治教导员陈陆带领大队辗转5个乡镇,连续奋战,成功转移群众2665人。在营救过程中,决口突然扩大,救援队员所乘橡皮艇被卷入激流漩涡侧翻,年仅36岁的陈陆英勇牺牲。“放心,我会守好庐江”,是陈陆对父亲的承诺,也是他用生命兑现的对国家和人民的承诺。
20__年1月,被追授20__年“最美应急管理工作者”称号;1月7日,被追授“安徽省防汛救灾先进个人”称号;2月17日,陈陆被评为“感动中国20__年度人物”。
感动中国人物陈斌强事迹篇五
感动,如沁人心脾的甘泉。畅饮甘泉,我们的内心变得澄澈而又明亮。
感动,如熏人欲醉的海风。感受海风,我们的内心变得纯净而又宽敞。感动,如令人心折的白雪。领略白雪,我们的内心变得安静而又平和。
当这个世上已无感动的足迹的时候,那它也就随之成了一个冰封的天地。冷酷,亦无情。然而我想,真正的感动,的确伤感,可是它补心,并且化作继续前行的信心与勇气。有的时候,感动让人脆弱,因为它总是触碰你内心里最软弱的地方,但更多的时候,感动让人坚强,因为当你看到身边还有那么多人,有尊严,善良坚强的活着的时候,你,也就多了更多向前走的勇气。
当我看完《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节目中的10个英雄人物,伟大的感人事迹令我的心灵震撼,并为之动容。同时也引发了我的深思。其中,有几个人物令我记忆犹新。“春风化雨,秋月生辉,用救赎的力量点燃心灯,用坚强的意志见证奇迹。”这是组委会给孙炎明的颁奖词。
从警28年来,孙炎明爱岗敬业,恪尽职守,扎根基层,默默耕耘,把全部精力与心血都奉献给了公安事业。7年前得知自我患有脑癌时,乐观向上的他决定只给自我一个小时时间的悲伤,并在手术后以高度的热情和职责心投入到工作中,用自我的爱心感化羁押在看守所的失足人员。
对于孙炎明来说,20__年过得十分充实、幸福、欢乐,十分有收获,这让他有强大的信任感,用心去做值得做的事情。他的体会是:如果你想人生有意义,就从本职岗位、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孙炎明没有惊天动地的英雄壮举,没有振聋发聩的豪言壮语,有的只是朴实的情怀和默默的奉献,一朝爱岗不难,难就难在从业几十年如一日地敬业,孙炎明难能可贵地做到了,对梦想的执着追求,对事业与岗位的执着坚守,让他这个平凡的基层监管人民警察不再平凡。说完了爱岗敬业的孙炎明,再来说一说诚信仁义的孙家兄弟。人间有真情,有真爱。“信义兄弟”孙水林、孙东林,他们兄弟俩20__以诚信为本,每年坚持大年三十前将工人们的工钱一分不少地发到每一个农民工手中。20__年年关,在北京承建工程的哥哥孙水林为赶在年前把工钱发到农民工手上,返乡途中遭遇车祸,一家五口身亡。在天津的弟弟孙东林为了完成哥哥的遗愿,来不及处理哥哥的身后事,赶在腊月二十九回到湖北黄陂,在账本丢失的情景下,按照农民工自我报的账目,给60余位农民工发放了33、6万元工钱。信义兄弟坚守“新年不欠旧年薪,今生不欠来生债”的信念,用生命和行动诠释了道德的真义、职责的力量和人格的伟大。
“不论是建筑领域还是其他领域,无论干任何事,诚实守信最可贵,得信义者得市场,诚信是立身之本。孙家兄弟的壮举,足以让那些克扣工钱拖欠工资的老板汗颜,”有关专家认为,孙家兄弟的义举是一个家族对忠信的传承,是一个商人对传统道德的坚守,是一个企业家对现代契约职责的履行。哥哥遇不幸,弟弟义无返顾接力送薪,替哥哥发放良心工钱,这是诚信仁义的真诚体现,是中华民族恪守的道德标准,是对传统道德的可贵坚持。孙家兄弟的行为充分体现了道德与职责是社会前行的基石。
感动中国人物陈斌强事迹篇六
2014感动中国人物事迹
1、黄旭华: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
(1926.3.12-)著名船舶专家,核潜艇研究设计专家。1964年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各项性能也均超过美国1954年的第一艘核潜艇。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原籍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县玉湖镇新寮村,出生于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
1949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船舶制造专业,先后从事过民用船舶和军用舰艇的研究设计工作。
1958年开始参与并领导我国核潜艇的研究设计,历任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第七一九所副总工程师、副所长、所长兼代理党委书记,受国防科工委任命为核潜艇副总设计师、总设计师。现为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从事核潜艇研制工作30多年,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刘盛兰:高龄老人拾荒助学子
刘盛兰,男,91岁,山东省烟台市蚕庄镇柳杭村村民,“五保”老人。
刘盛兰是位普通村民,年轻时在外打工,后来在一家企业作保管员。73岁的时候,老伴去世,他成了孤寡老人。为了让自己老了无力行动时,身边会有一个照顾他的人,他开始了助学。这是老人的初衷。但后来,他助学的规模远远的超出了自己的想像。,刘盛兰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救助报道,从那时起,73岁的他就将自己微薄的工资捐出去。而受捐助的学生,也逐渐从周边几个地市“扩张”到全国各地。最多的时候,他同时资助着50多名学生。每天清早,刘盛兰起来弄点简单的饭菜,就骑着自行车走村串巷去了,直到捡回一大堆破烂。他几乎未尝肉味,没添过一件新衣,“吝啬”的连一个馒头都舍不得买,可捐资助学总计7万多元,资助了100多个学生。刘盛兰一直没进养老院,这样能拿到每年4000元的生活补贴。这些钱他全部捐给了贫困学生。刘盛兰唯一珍藏的是一个深蓝色布袋,里面装满了汇款单和回信。这么多年过去了,老人也不记得汇出去多少钱、收了多少封信。8月,因为肾病,刘盛兰住进了医院,但他仍然惦记着捐资助学,担心汇款中断和没到位会断了孩子们的希望。得知老人住院,很多受资助的孩子回来看望他,照顾他。
3、陈俊贵:守墓老兵
陈俊贵,男,汉族,55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尼勒克县乔尔玛筑路解放军指战员烈士陵园管理员。
1979年,陈俊贵随所在部队到新疆参加修筑天山深处杜库公路的大会战。1980年4月6日,部队被暴风雪围困在天山深处,面临断炊的危险。四名战士奉命带着最后的干粮出门求援,在风雪弥漫的生死关头,班长把最后一个馒头给了年龄最小的陈俊贵。班长和战友陆续牺牲了,陈俊贵终于找到了人群,部队得救了。接受4年冻伤治疗后,他复员回到辽宁老家,始终没有忘记班长的临终嘱托:希望陈俊贵可以去他的老家看望一下自己的父母。陈俊贵不知道战友的家庭地址和父母姓名,多方打听无果,1985年冬天,陈俊贵作决定,带着妻子和刚刚出生的儿子,来到班长和战友牺牲的新疆天山脚下,为战友守墓。20多年里,他从未停止对班长父母的寻找。终于,他从一名扫墓的老战友口中得到班长在湖北省罗田县白莲乡的地址。10月,陈俊贵赶赴罗田县,得知班长父亲母亲都已去世。陈俊贵跪在班长父母坟前说:“对不起,我来晚了,你们不要牵挂,今生今世我都将守在郑林书坟前,让他永不寂寞!”目前,陈俊贵已将班长和副班长的遗骨,从新源县移到新扩建的尼勒克县乔尔玛筑路解放军烈士陵园安葬,还担任了这里的管理员。陈俊贵说:“我不仅可以和班长在一起,还可以守护为修筑天山独库公路牺牲的战友们了!”
4、段爱平:老百姓的贴心人
段爱平,女,57岁,山西长治市襄垣县王桥镇返底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19,段爱平嫁进了返底村。为改善生活,她借钱做起了焦炭生意,两年下来赚了几十万元。当时的返底村是个名副其实的穷村,村小学的教室是危房,孩子们没有教师上课。没上过学的段爱平决定出资为村里建一所新小学。,段爱平在没有参加候选的情况下,高票当选为返底村委主任。上任后,段爱平先后给村里盖了学校,建了养老院。为了建养老院,她没时间陪肝癌晚期的老伴,为了使村民发家致富,她带领村民种植药材,改造全村电网,投资园林建设,栽植树木,而这些项目中段爱平自己就贴了十几万。去年,段爱平被诊断为淋巴癌,经过化疗、电烤,她的脖子已经看不到完整的肌肤,每天就靠葡萄糖和止疼药度日,身体已经到严重透支的地步。就是这样,她也没有离开工作岗位,每天想着的是要尽力再为村民做更多的事。
5、沈克泉、沈昌健:“油菜花父子”35年追梦路
沈克泉,男,享年74岁,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杨桥村村民。
沈昌健,男,46岁,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杨桥村村民。
1978年,养蜂人沈克泉在贵州山区发现了3株花期长,生长结构好的野生油菜,将其带回家乡播种,想为养蜂场提供新的蜜源。继而想到改良培育出产量高的油菜品种,为家乡解决吃油难的问题。一开始,乡亲们嘲笑他“泥腿子想当科学家”。 直到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沈克泉培育出了优质油菜种,得到了乡亲们的认可。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于沈克泉的油菜品种未经国家审定,当地部门对沈克泉进行了罚款、拘留。但他仍刻苦自学有关油菜遗传育种和生产栽培的知识。在没有专业分析、没有专业仪器的情况下,父子俩用肉眼观察,凭记录总结规律。,家里为搞油菜研究欠债不少。沈昌健卖掉中巴,带着卖车款回家投入油菜研发。,沈克泉父子繁育的“贵野a”不育系获国家发明专利证书。,沈克泉带着自己培育的巨型油菜“独闯”在武汉召开的第12届国际油菜大会,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沈克泉去世,沈昌健依然是坚持着油菜育种。家人将沈克泉葬在离试验地不远的山坡上。家人知道,这些油菜是老人最后的心愿和牵挂。如今,沈昌健的“沈油杂”202、819已进入区域试验环节,五亩送检试验田里有300个单株样本,每个样本送检一次就是200元;300亩的示范片里还欠着两万多的工钱,马上要施肥又是两万的肥料钱。对于已经35年没有主业收入的沈昌健一家而言,“吃饭靠田,科研靠借”。几十年来,沈克泉、沈昌健父子自筹资金150多万元,这几年政府也常有资助,可沈家里欠下了不少债,“几乎所有亲戚都借遍了。”家里最值钱的是两台用来贮藏油菜种子的冰箱。35年父子相继,只为一株油菜的梦想。沈昌健说等现在的种子通过审定了,会卖给种子公司,拿着资金去滚动开发下一代油菜杂交新组合。自己的油菜育种路也许得“慢慢走”,但怎么也会走下去。
6、方俊明:迟到的荣誉、不悔的信念
方俊明:男,56岁,湖北省武汉市武昌人。
1985年8月,28岁的方俊明为救一个假装落水的顽童,跃入河中,造成颈椎骨折,高位截瘫。直到月,方俊明终于获得了迟到28年的见义勇为荣誉称号。虽然荣誉迟到了28年。但方俊明从来没有后悔那次行动。一个家庭的艰辛,一个生命的委屈,这一切都见证了善良在人们心中的恒定不变的价值。
7、格桑德吉:悬崖边上的护梦人
格桑德吉,女,西藏自治区墨脱县帮辛乡小学的一名教师。
,格桑德吉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毕业之后她并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选择留在大城市工作,而是毅然回到西藏。为了让雅鲁藏布江边、喜马拉雅山脚下的门巴族孩子有学上,格桑德吉放弃拉萨的工作,主动申请到山乡小学教学。墨脱县帮辛乡,因常年泥石流、山体滑坡,是墨脱最后一个通公路的乡。为了劝学,格桑德吉天黑走悬崖、在满是泥石流、山体滑坡的道路上频繁往返;为了孩子们不停课,别村缺老师时她不顾六个月身孕、背起糌粑上路;为了把学生平安送到家,每年道路艰险、大雪封山时,格桑德吉过冰河、溜铁索,把四个月才能回一次家的学生们平安送到父母的`身边。这些年,为了教好孩子们,格桑德吉将自己的女儿央珍从两岁时一直寄养在拉萨的爷爷家,当一年之后格桑德吉再到拉萨的时候,女儿已经不认识她了。年,时逢格桑德吉荣获“最美乡村教师”,节目组特地邀请了格桑德吉的丈夫和女儿来到北京。同时,这也是格桑德吉与女儿的第五次见面。
十三年来,在格桑德吉的努力下,门巴族孩子从最初失学率30%,变成到今天入学率95%。她教的孩子有6名考上大学、20多名考上大专、中专,而她自己的女儿却留在了拉萨,一年才能见一次。村民们亲切地称她为门巴族的“护梦人”。
8、姚厚芝:绝症母亲为孩子留学费耗时3年绣出清明上河图
姚厚芝,女,38岁,重庆市巫溪县塘坊镇红土村村民。
19,姚厚芝嫁给了王以朝,婚后一起赴山东煤矿打工。随着两个孩子的出生,姚厚芝专心在家带孩子,丈夫在煤矿挖煤。,一场病魔突袭,彻底摧垮了这个家。姚厚芝查出乳腺肿瘤,需立即做切除手术。面对高额的手术费,姚厚芝选择了“药疗”。几年下来,病情没有丝毫好转。202月,姚厚芝从电视上得知,绣十字绣也能卖钱。第二天,她坐车辗转十余小时,咬牙花2800元购回一幅6.5米长的十字绣《清明上河图》十字绣样。这次的“先斩后奏”,让一向疼她的丈夫火冒三丈,觉得她是在瞎折腾,可姚厚芝有自己的想法。从此,姚厚芝过起了“两点一线两头黑”的生活,每天绣十字绣长达17个小时。7月,经过3年零5个月的昼夜追赶,这幅共需127万针才能刺制而成的《清明上河图》终于落针。有收藏家上门出20万收购,姚厚芝拒绝了。姚厚芝想将十字绣保存下来,即便有一天自己不在人世了,再把它卖出去,孩子们上大学的钱就不用愁了。姚厚芝的儿子王锐读初中,女儿王琼读小学。王锐说长大了要当医生,给妈妈治病。不善言辞的丈夫,不知道怎么劝说妻子,本身患有肝病的他只是拼命地下井,希望能早点挣够钱给妻子治病。第一幅十字绣完工后,姚厚芝又买回了一幅长22米、宽0.85米的《清明上河图》十字绣样。这幅刺绣的难度、时间和价钱是第一幅的好几倍。姚厚芝偷偷找以前的工友七拼八凑了一万元,瞒着丈夫说只花了两三千元。她怕丈夫心痛和着急,因为家里实在是负担不起。从20到现在,姚厚芝花去的医药费已达10多万元。如今,王以朝仍在山东挖煤,姚厚芝在家照料两个孩子的生活。姚厚芝说,第二幅《清明上河图》已绣了快6米。希望老天能再给她3年时间。她现在就是一个与时间赛跑的人,不知道自己生命何时会终结。她没有其他奢求和心愿,只是想尽自己所能多给孩子留点什么。
9、龚全珍:将军梦,守护情
龚全珍,女,90岁,现居江西莲花县琴亭镇金城社区。
1957年8月,开国将军甘祖昌主动向组织上辞去新疆军区后勤部长职务,回家乡江西省莲花县坊楼乡沿背村务农,龚全珍相随而归。那一年,她34岁。将军当农民,甘祖昌是新中国第一人。龚全珍完全理解和支持丈夫的决定:“老甘不是一个普通的农民,正像他说的那样,‘活着就要为国家做事情,做不了大事就做小事,干不了复杂重要的工作就做简单的工作,决不能无功受禄,决不能不劳而获’。”从新疆到江西,全家11口人的行装只有3个箱子,却带了8只笼子,里面装着新疆的家禽家畜良种。当时甘祖昌每月工资330元,生活上十分节俭,把2/3的工资用来修水利、建校舍、办企业、扶贫济困。他一共参加建起了3座水库、4座电站、3条公路、12座桥梁、25公里长的渠道。龚全珍全力配合丈夫,也把自己工资的大部分花在支援农村建设上。回到莲花头几年,她没有做一件新衣服。龚全珍在家里呆不住。步行25公里到县文教局联系工作,被分配在九都中学任教。这所学校条件很差,只有3名老师,她却一点不嫌弃,第二天就搬铺盖去了学校,开始把自己赤忱的爱投入到这片红土地。
1961年,县文教局安排龚全珍到同乡的南陂小学当校长,在那里一呆就是13年。后来,她又被调到离家不远的甘家小学当校长,依然还是老作风,吃住在学校,全身心地扑在工作上。1986年3月,甘将军因病逝世,一只铁盒子是他留给妻子和儿女唯一的遗产,里面用红布包着3枚闪亮的勋章。离休后,龚全珍积极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倾力捐资助学、扶贫济困,开办“龚全珍工作室”,服务社区、服务群众,从青春岁月到耄耋之年,为广大群众做了大量的实事好事,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尊敬和爱戴。2013年9月26日,龚全珍获得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称号。
10、胡佩兰:来坚持每周出诊6天的百岁仁医
胡佩兰,女,98岁,解放军3519职工医院和郑州市建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医生。
1944年,胡佩兰毕业于河南大学医学部,70岁时才从郑州铁路中心医院的妇产科主任位上退休。退休后,她一直坚持坐诊。胡佩兰生活节俭,舍不得在自己身上多花一分钱。但她经常大方地给病人垫付医药费。她还拿出微薄的坐诊收入和退休金,捐建了50多个“希望书屋”。胡佩兰患有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进出都要坐小推椅。2013年7月,98岁胡佩兰心脏病突发,经抢救后,第二天她依然准时到医院坐诊。胡佩兰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平时看病不太依靠高科技仪器。因为慕名找上门的病人多,胡佩兰每天都会坚持看完所有病人才下班,对患者也极有耐心,给病人开药,很少超过一百元。如今,胡佩兰的记忆明显下降,耳朵也不如以前,但病人的情况她却记得清清楚楚,耳朵里放着助听器,听不清的地方,便由旁边的学生解释。胡佩兰对病人的态度有目共睹,她经常说:“医患关系搞不好是因为交流不够,医生只要对病人认真负责了,病人也自然会对医生极力配合,不管面对哪一个病人,都要把患者当成自己的第一个病人来对待。”直至今日,胡佩兰已经在一个工厂职工医院和现在的地方,连续坐诊20年,坚持每周出诊6天,风雨无阻。
感动中国人物陈斌强事迹篇七
扎根乡村36年的最美教师支月英
航海家郭川
抗癌女护士王威寻亲大姐吕顺芳
维和士兵申亮亮
神舟十一号航天员景海鹏、陈冬
宁波守塔人一家五代守塔百年
王锋,男,38岁,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广阳镇古城村人。
王锋的事迹报道后,全国各地爱心人士纷纷慷慨解囊捐款相助,至5月底捐款达250余万元。10月1日下午,王锋因多脏器衰竭离开了人世。
感动中国人物陈斌强事迹篇八
“我人生的价值在于改变了一代人,不管有多少数量,只要他们过的比我好,我就满足了!”这是张桂梅校长在接受采访时说的一段话,她的一生贡献给了教育事业,作为一名知识的传播者,她是伟大的,无私的。看完了她的事迹,也让我对于自己的人生价值有了更深刻的反思。
我出生在云南的一个边陲小镇,所幸,我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但在我身边也有过同样的事情发生,我清楚的记得我的一位初中同学,没有上完初中就回家了,她的家在云南的一片山区里,后来我在朋友那里得知,她是回家结婚了,家里给介绍了一个对象,所以只能放弃了上学的机会,那时对于我来说,还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现在想来,也许那个同学的一辈子就被圈禁在了大山深处。
人们常说知识改变命运,对于小时候的我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我也还没有明白知识是如何能改变人命运的,但是,现在的我,在错过了最好的学习环境和最佳的学习时间后,我明白了,还记得高中时,我妈妈也常和我说让我好好的学习,不要一辈子就蜗居在一个不大的城市,以为自己所处的这一片天空,就是整个世界。那时的我处于青春的叛逆期,干什么都要和父母对着来,现在我也曾不止一次后悔过当时没能早点懂事,没能听父母的好好学习,但是错过了就是错过了,人生没有重来一次的机会。
踏入教育这个圈子是我没有想到过的,在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我也有想过要读教育,但是在父母的劝说和自己对于未来的迷茫下,我放弃了,而是选择了在当时看来似乎比较吃香的计算机系,走进教育的圈子,也算是偶然,在大学时,朋友介绍我去做一个兼职,是市教委给的一个初中生科学实践课程,我当助教。有一次,因为安排上的失误,有两个孩子没有安排老师上课,负责人让我临时带两次,那是我第一次作为一个老师上课,课后的成就感是巨大,后来我开始在不同的机构做兼职,毕业后来到了高思,也算是正式走入这个圈子。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做教育是一个神圣的职业,肩负着教育强国的重担,一开始,我也想亲自和学生们传授知识,但是我自身的能力限制了我,后来我想,给学生们介绍适合她的老师,能够从侧面帮助到也是好的,一开始这个工作确实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成就感,特别是在家长找我,说老师特别好,孩子有提升的时候,这种满足感上升到了一个极点。进入教育行业,我的初衷就是想让更多的孩子学到更有用的知识,让他们的未来有更多的选择性,这样就够了。虽然我们是以营利为目的,但是确实帮助了一些孩子不是吗?但是当这份工作给我带来满足感的同时,也有家长的投诉和谩骂,我也动摇过,也想过要不要继续下去。但是今天这则新闻给了我很大的冲击,张校长在创立学校之初,也遇到过很多的困难,也有过很多人的不理解,但是她为了心中的信念坚持下来了,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影响的不只是一代人,起码是三代人会因为读书而改变自己的未来,我感受到了教育强国的重要性。
北京的教育环境确实比一些山里的环境好了太多,给我们的感受自然也没有山里老师那么强烈,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想,我们肩负的不仅仅是一个孩子学习成绩的提高,同时也是肩负了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希望和信赖,更肩负了教育强国,国家兴亡的使命感。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而我们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是少年强的重要一环。我们的力量很弱小,小到可能对一个孩子的未来起不到决定性的作用,但我们的力量也可以很强大,只要被家长和孩子们信赖,我们同样可以改变千千万万个孩子的未来。
我还记得小时候的第一位语文老师,那是一个从大城市来的语文老师,很漂亮,普通话也很标准,正是在她的教育下,我的普通话没有大多数南方人的口音,那是我的启蒙老师,我也记得我的最后一位语文老师,一位有着几十年教龄的老教师,我是他的最后一届学生,也是他告诉我,年轻就要敢拼,敢闯,多看看外面的世界,会有着我意想不到的精彩。这两位老师都在我人生的重要时期对于我有着特殊的意义。我更加记得去年的高思年会,年会上须老师向我们展示了高思和其他一些边远学校的合作,也带着我们的产品走遍了中国的每一寸土地,也告诉我们有无数的孩子可以享受和北京同样的教育资源,对于北京的孩子来说,这可能没有什么稀奇的,但是对于那些孩子来说,可能就是开启了人生的另一扇窗,人生因此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人们常说一个词——言传身教。我想新闻里那个想考到东三省的女孩,也是受了张校长的言传身教吧,不想自己的人生以后局限在一个地方,想要有很多的精彩,能看到,她说起目标时,眼睛里都是有光的,是对未来的期待。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能做的还是太少,我也许不能影响一代人,但是我能努力做到影响身边的人,不忘教育的根本,也不忘我的初心。我想如果有机会,我也想去教教那些孩子,也想有一个亲自改变他们的机会,也想亲口告诉他们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从思想上改变他们。
感动中国人物陈斌强事迹篇九
1988年刘秀祥出生在贵州省望谟县,这个地方四周都是大山,贫困闭塞。直到xx年11月才刚刚摘掉贫困县的帽子。在小秀祥四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了,丢下了三个孩子。母亲不堪生活的重压,患上了间歇性精神病,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
后来,哥哥出外打工,杳无音信;姐姐也离开了家,不知去向,家中只剩下母亲和小秀祥孤儿寡母两个人。那年小秀祥11岁,独自撑起了家庭的重担,一个人照顾母亲。
他身单力薄,无力下田干活,就把家里的农田租了出去,换些口粮和母亲糊口。小秀祥一边照顾着母亲的生活起居,一边捡垃圾、挖药材换些生活开支,就这样和母亲相依为命,勉强度日。
小秀祥从小就具有远见卓识,他认准了只有文化知识,才能改变贫穷落后的生存困境。因此小秀祥学习格外努力,小学毕业时的成绩排在全县第三。可是由于家里经济条件的原因,无法去上最好的县中学,而是去了县里的一所民办中学,以摸底考试第一的成绩免费入学。
小秀祥带着母亲离家来到县城上学,举目无亲,首先要解决的是食宿问题。小秀祥自力更生,在学校旁边的山坡上搭了一间窝棚,在地上挖了锅灶,作为自己和母亲的容身之处,就这样安顿了下来。小秀祥还利用课余时间捡废品、打零工赚点花销,支撑着把书读下去。
三年后,初中毕业,小秀祥考入了安龙县第一中学。
小秀祥又带着母亲来到安龙县开始了高中的求学生活。在县里租不起住房,这里也没有条件再搭窝棚,小秀祥就想办法租下了农户不用的猪圈,每月只需支付十几元钱。小秀祥将猪圈打扫干净,用编织袋遮挡住四周,勉强能够遮风挡雨,算是解决了两人的住处问题。
小秀祥还是一边勤工俭学,一边刻苦读书。长期的营养不良再加上巨大的精神压力,小秀祥终于在高考前病倒了,高考落榜了。
这个多年来一直支撑着他的精神支柱,轰然倒塌了。小秀祥再也坚持不住了,他要离开,永远地告别这个带给他这么多痛苦和磨难的世界。小秀祥默默地收拾着东西,做着离开前的最后准备。
他翻看着自己的一本日记,自己曾经写下的一句话蓦地映入眼帘:“当你抱怨自己没有鞋子时,却发现旁边还有没有脚的人。”
这句话像一道闪电击中了他,小秀祥突然醒悟了。“难道就这样放弃吗?就这样抛下自己的母亲离开吗?我有手有脚,有母亲,还有家,比起那些无依无靠的人不知幸福多少倍,我还可以重新来过!”
小秀祥又振作起来了,他找了个学校复读,准备再次参加高考。在这一年的时间里,小秀祥发奋苦读,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努力。第二年的夏天,小秀祥收到了来自临沂师范学院(现在的临沂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小秀祥成功了,他抱起母亲喜极而泣。
可是随之而来的学费、路费问题又摆在了眼前。小秀祥下定了决心,“只要能够答应他带着母亲去求学,解决学费和路费问题,他可以不惜任何代价,并且签下协议。”
秀祥带母求学的经历被媒体报道了出来,牵动了亿万人的心,也感动了校方。校方为他和母亲提供了住处,还给他安排了勤工助学的工作,秀祥顺利地开始了大学生涯。
秀祥的生活开始慢慢好转,同时他也没有忘记回馈社会。秀祥把自己省吃俭用攒下的钱寄回家乡,给他一起拾破烂时结识的三个弟弟妹妹,资助他们上学。
大学毕业在即,秀祥来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面对就业该何去何从的难题,摆在了秀祥面前。此时他一直资助上学的一个妹妹打电话告诉他,她要嫁人了,她不想再继续读书了。
这个电话让秀祥感到非常震惊,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放弃留在城市的机会,毕业后返回家乡,做一名教师。“我要回去,我要告诉他们,梦想的力量有多大。”回到家乡,他可以帮助那些和他曾经是一样的孩子们,通过教育改变他们的命运,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家乡更需要他。
感动中国人物陈斌强事迹篇十
“她急着赶回村里,心里记挂着村里的事情。可是谁也没想到,她就这样消失在滚滚山洪中……”在北京广西大厦,黄文秀 同志生前同事蒋丹丹在报告会中动情回忆壮烈一幕。
黄文秀 生前是广西百色市委宣传部干部。2016年她从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后,考取广西定向选调生,回到家乡工作。后来,她主动请缨到百色市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带领贫困群众脱贫。今年6月17日凌晨,她在突发山洪中不幸遇难,献出了年仅30岁的宝贵生命。
连日来,黄文秀 同志先进事迹 报告会在北京广西大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山西长治学院举行。报告团成员有黄文秀 担任过第一书记的百坭村党支部书记周昌战、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同学陈丽美、黄文秀 姐姐黄爱娟、广西广播电视台记者汤婧等。
宣讲人从不同的角度,回顾了黄文秀 短暂而壮美的一生,表达了对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精神的无比崇敬。
忆起北京师范大学毕业时黄文秀 的选择,陈丽美说,面对工作与家庭,黄文秀 也有压力,但她选择了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她俩曾彼此勉励:“农村是片广阔天地,大有可为。”黄文秀 的事迹 让陈丽美更加坚信当初的信仰,感到对黄文秀 最好的告慰,就是继承她的遗志,继续前行。
“我们村是一个深度贫困村,黄文秀 刚来到我们村的时候,我看她文文弱弱、秀秀气气,像个大学生。”周昌战说,没想到她工作起来像大男人一样“冲锋陷阵”。她走村入户,访遍全村190余个贫困户,并标注在自己绘制的地图里。
广西广播电视台记者汤婧用镜头追寻黄文秀 走过的路,被她的故事深深感染。“脚下有泥土,心中有真情。愿这份感动永远陪伴我们。”汤婧一步步走进黄文秀 的真实世界,用心用情宣传她的事迹 ,激励更多的人前行。
7月1日,中宣部向全社会宣传发布黄文秀 的先进事迹 ,追授她“时代楷模”称号。
在北京广西大厦,赶来聆听报告的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博士生黄尚尉说,黄文秀 的事迹 令他十分震撼。他表示,自己也来自广西,从事新能源方面的研究,希望能将自己所学用于家乡建设。
在山西长治学院,曾经给黄文秀 上过课的教师任红霞聆听报告时,忍不住哽咽起来。“她特别开朗、爱笑,她的父母都有疾病,但从来没有跟我和同学们说过困难。”任红霞说,黄文秀 将小我融入大我,启发我们思考怎么活出人生的价值。
长治学院中文系学生顾帆听了报告会后深受感动:“我在长治学院编排的短剧《文秀同学》中看到过她的事迹 。黄文秀 学姐用短暂而精彩的人生,让我们看到了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给我们上了一场深刻的党课。”
北京广西博士生联谊会会长鄂尔江说,黄文秀 服务家乡、扎根基层,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要学习她不畏艰险的奋发精神,倾情投入、奉献自我,谱写新时代的青春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