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观察叶子的感想篇一
近期,结合培训班的作业要求与自身的工作需要,将《观察儿童》翻阅了一遍。翻阅第一章,就被这本书吸引了。因为内容是我现在工作研究所需要的,其次,这本书不似一些书讲述高深理论,离我们感觉很远。它的陈述方式更像有一位导师,就在你的身边向你娓娓道来你在观察中的一些问题,并用具体的案例,可借鉴的解决的方法让我知道今后该怎么做。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引发我进一步深读它的兴趣。
实施教育,观察先行。教师应通过有目的、有步骤、有计划的观察,获得大量具体、真实的信息,理解和评价幼儿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学会科学地观察幼儿,就成为每个幼儿教师都必须掌握的教育技能。在实际工作中,教师要很好地把握科学观察的方法,使观察的过程得到完善。
观察,观为看,察为思。结合现实工作中,看到了许多观而不思的行为及被搁置在文本上的那些可记可不记的记录。书中“观察的价值在于它们的运用,而不是作为文档的收集”的观察价值与目的,引起了我的共鸣。那如何助推教师开展有意义的观察?使观察成为教师推进幼儿发展的自然实施的教育手段,我们能为教师做什么?此书给了我启示。
意大利的瑞吉欧教学思想中有这样一句话:“接过孩子抛过来的球,并抛还给孩子。”它告诉我们,作为一名教师,要随时注意观察幼儿,及时捕捉幼儿中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再把问题“还给”幼儿,让他们“接过球”,投入新一轮的思考、探索,从而使主题活动不断深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虽然在运动、游戏中注意观察儿童,注重了幼儿的个性,但没有深层地科学地去观察。通过学习使我懂得了要以欣赏、包容、研究的态度观察幼儿。要有一种开放性的心态,充分了解儿童,解读儿童的行为,理解儿童的行为。
在活动中,我们可根据教育活动目标的达到程度对幼儿进行观察,教师提出教学目标是一致的,要观察幼儿在完成教学目标中的困难在哪里,教师提供的活动材料是否适合,充分,是否有可操作性。还需要有“鹰”一般的目光,捕捉每位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和个别差异。然后根据孩子发展的水平来调整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提供有利于进一步发展的材料,使教学活动目标性更强。
无论什么样的观察活动都可以让观察者获取大量的信息,但观察者从不同的角度获取的信息,其价值是不同的。因此,观察者首先应根据观察目的,选取合适的观察角度,以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实际工作中,有些教师就因为没有根据观察目的选取合适的角度,而使其“客观描述”笼统、简单,致使观察活动流于形式,失去意义。例如,某教师对一位新生入园适应情况进行观察,观察记录中仅有一句“xx小朋友走到教室门口,抱着妈妈说不愿上幼儿园”。可以说这是一次意义不大的观察,教师无法通过这次观察寻找有效的教育切入口。我们都知道,大多数新生在入园时都有哭闹现象,不同幼儿有不同的表现,教师只有通过对幼儿哭闹持续时间、父母处理方法、幼儿情绪变化过程等细节的观察,才能针对不同幼儿的特点寻找切实有效的新生入园教育策略。
“参与”就是教师要学会在活动中成为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与引导者。幼儿探索活动的过程,是幼儿与教师共同建构、共同表达、共同成长的过程。没有参与,就没有观察。
“倾听”就是教师要学会做孩子的忠实听众。在“童声”中理解幼儿的生活,在“童声”中推动幼儿的探索。只有学会了倾听,教师才能与幼儿产生互动的心灵感应,才能更好地帮助幼儿在探索活动中不断地成长。例如:某教师要教小朋友用三个圆做成一只小蜜蜂,孩子们兴趣很大。在孩子操作中,教师一会在这桌帮忙一会又到那桌说说话。她的行动在告诉我们她在观察孩子的操作,并试图发现需要帮助的孩子以便及时的提供援助。结果她并没有发现她所认为的不会做的孩子,只能机械的等待孩子呼喊她“老师,我不会”。很显然,老师错过了观察孩子、了解孩子最好的时机。她所理解的观察是主观的,被动的。在参与的过程中,她没有倾听到孩子真正的需要,她的孩子是否需要她的参与、哪里需要她的参与,她没有获得这些信息,所以她的观察毫无结果和意义。
但是,我们所强调的参与和倾听并不是独立的两个观察的前提和条件,他们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在探索活动中,对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师生互动要求很高。很多老师在孩子的活动中能很好的参与,并认真观察孩子操作情况,也能很好的倾听孩子的讲述,但是这样的参与有很多的盲目性,这样的倾听也比较形式主义,所带来的观察也只能是粗浅的、表面的。观察孩子在探究活动中的表现,首先要参与,但这样的参与不是老师主观的或是活动要求的参与,而是认真倾听孩子的需要,孩子需要老师、欢迎老师、愿意和老师一起操作,这样参与进来观察到的孩子是最自然的、最生动的,了解到的信息也是最真实的,而我们反馈给孩子的也将是最及时的、对他的操作最有意义的信息。
在观察幼儿的操作活动时,很多教师常常重结果、轻过程。如某教师这样记录:“xx到美工组玩了一会儿,什么也没画出来,就到别的组去了。”这位教师只注意了操作结果,对幼儿在操作过程中是否有兴趣、如何摆弄材料等细节却忽略了,而这些信息往往更能使教师受到启发,并促使教师进一步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促进该幼儿在现有水平上的发展。因此,教师应重视对幼儿操作活动过程的观察。
教师所做的观察记录应该是对幼儿活动情况的真实而客观的反映。有些教师的观察记录中,发现他们持续观察的时间较短,没有将幼儿放在一个完整的情境中进行了解,教师往往只抓住幼儿说的几句话或几个动作就结束了观察。用这种不够到位的观察来指导教育行为,难免带有主观性。还有些教师记录的观察内容并非亲眼所见,而是根据其他幼儿反映的情况记录的,这就很难保证真实、客观、全面,教师据此分析孩子的发展情况也不一定与实际相符。
因此,我们应科学的观察幼儿,这是在实践中不断探讨、学习的基本功。应以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指导自己的教育行为,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成为最好的观察者。
好书,是能引发读者思考。这本书无论是内容还是编撰的格式,给了我工作思路上的触动。以上是初浅的认识,今后会再细细研读,改变自己,完善自己。
观察叶子的感想篇二
我在暑假里买了一公一母俩只虎皮鹦鹉,我叫它们小绿和小蓝。
我先来普及下虎皮鹦鹉的知识:虎皮鹦鹉头羽和背羽一般呈黄色且有黑色条纹,翅膀花纹较多,毛色和条纹犹如虎皮一般,所以称为虎皮鹦鹉。
虎皮鹦鹉属于鹦鹉科中的小型品种,其羽毛颜色光艳,性情活泼且叫声清脆、天真可爱、易于驯养,在我国是大众鸟友最喜欢的鸟种之一。它头部呈圆,喙部有钩曲,喙上方有蜡膜(多数虎皮鹦鹉的性别可通过蜡膜颜色来分辨)。虎皮鹦鹉腿部比较短,四趾,其中第二三趾向前,第一四趾向后,易于其攀树、攀物。
下面就让我来介绍下我的虎皮鹦鹉,蓝颜色羽毛的鹦鹉是公的,绿颜色羽毛的鹦鹉是母的。
它们爱干净,很爱清洁和整理自己的羽毛。
我每天都会教它们说“你好”,但是他们回应我的总是两声“吱吱”。虽然它们现在还学不会,但我想它们已经能听得懂我的说的话了,并且正在慢慢学习。希望有一天能让大家听到我的鹦鹉对大家说“你好”。
观察叶子的感想篇三
今天上课,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一位新“朋友”——小仓鼠。
这只小仓鼠穿着灰白相间的“衣服”,圆圆的脑袋,一双黑黑的小眼睛,鼻子上面还长着几根胡须,那小巧的嘴巴里长着牙齿,吃起东西来可快了!还有它那四个软软的小爪子,十分灵活!
刚开始,躲在笼子里的小仓鼠有些害羞,我们想摸摸它,可是,它不敢过来。我只好拿出好吃的诱惑它,我先把我最爱吃的绿豆糕分享给它,没想到它马上就吃了,接着我又拿出一点饼干,果然它又吃了起来,原来小仓鼠这么贪吃啊!
吃饱喝足以后,小仓鼠的胆子渐渐地变大了,跑来跑去好像在做运动。但是不一会儿,它就回到木屑里睡着了,我发现小仓鼠除了贪吃还很贪睡呢!
后来老师告诉我们,小仓鼠是夜行动物,所以它喜欢白天睡觉,晚上出来活动。到底老师说的对不对呢?我准备继续观察找到答案。
观察叶子的感想篇四
阅读本书我采用了两种方法,一是略看,二是精读。第二部分的第4、5、6、7、8、9、10、11、12、13、14章以及第三部分的第17章精读,其它章节略看。
全书围绕一个关键词“观察”来讲述,主要表达这样两点内容:一是作为儿童教育工作者为什么要观察儿童,二是如何去观察。
首先,对儿童的观察是如此重要,如果不具备观察能力,不能以有意义的方式“看”和“听”,我们就不能与我们正在照看的儿童有效互动,无法理解并促进他们的生长和发展,也不能保护他们免遭危害。
其次,观察,尤其是自然情境中的观察是了解儿童、了解他们知道什么以及他们能够做什么的最真实的评价方式之一。
一线教师每天和孩子们呆在一起,融入到孩子的一日生活中,作为参与式观察者,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更能保证观察的隐蔽性,保证获取观察资料的真实性。
那么,如何观察呢?
为此要增强观察技能
观察的有效性(正确性)和完整性取决于你观察时所依据的理论观点以及你的观察技能。
增加你观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的三个方面:客观描述、解释或说明、评价
为了保证观察的有效性,观察不是偶然的随机的,在观察之前要知道观察什么,到哪里观察,以及怎样观察。在观察过程中,切记“行为是观察和记录的核心要素”。
第二部分的第4、5、6、7、8、9、10、11、12、13、14章,详细阐述八种观察和记录方法:(1)叙述性描述(2)时间取样(3)事件抽样(4)轶事记录(5)日记记录(6)频次统计(7)检核表(8)等级评定量表。
对于每种观察和记录方法都有很详尽的讲解,并以举例子的形式很清晰地阐明了各类观察和记录方法如何使用,以及它们的优缺点,其中提供的一些观察记录表,我们在设计自主性游戏观察表中,可以借鉴和使用。
在介绍完观察方法后,又以新生儿(0—1个月)、婴儿(1—24个月)、幼儿(2—5岁)、学龄阶段(6、7—8岁)三个阶段孩子的身体、动作、感知觉、情绪、社会行为、语言发展、认知与智力发展、游戏、情感行为等方面,进行观察练习的具体讲述。这部分内容具有可操作性,试用价值较大。
去“听”,从孩子的观察中会收获很多,学会观察的同时,不仅更加了解幼儿,也是在一次次的真实性观察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观察能力,不断提高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日积月累中专业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懂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学会观察”,从观察中有所思、有所行!
观察叶子的感想篇五
近期,现场安全管理部组织各事业部安全管理人员进行《安全观察》培训。我有幸参加了培训,一堂课下来受益匪浅,之前对于“安全观察”的定义仅仅停留在现场检查发现问题上,殊不知安全观察也是一门管理学问。
通过学习,知道真正的安全观察是对员工行为(实际应用中也包括物的状况,但以行为为主)进行有计划性、非惩罚性地观察、沟通和干预,强化安全的行为,纠正不安全的`行为,总结分析全员不安全的行为的变化趋势,主动采取有效措施预防事故发生。
安全管理人员每天去现场落实安全措施、办理票证、检查违章行为已成了惯例,很多时候我们只是进行了安全检查,而不是安全观察。到达作业现场后往往是对表面进行简单的检查落实,对现场检查发现的不安全行为进行纠正和考核,这样起到的效果可能不是特别明显,更使安全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的潜在“矛盾”加深,有时候更像是“警察抓小偷”。
学习了《安全观察》之后,不仅要去纠正作业人员的不安全行为,纠正时更需要选准时机,作业人员正在进行高危作业时不要去惊动他,可能因为此时的“惊吓”,作业人员发生事故。可以等到作业人员处于安全的状态时再进行沟通,对作业人员刚才的行为进行简单的评价,肯定他好的做法,告知其违反规章的不安全行为和严重后果,并对此达成一致意见,让员工做出相应的安全承诺,交换意见、了解需求,更要对员工的积极配合表示感谢。
当然,安全观察不仅仅限于人员行为,但是人员行为确实最难控,它涉及的人员心理、动作、反应,都是千变万化的。今后,我将会以更理解、更尊重、更合理的方式做好安全观察与沟通,确保我们的作业过程安全可控。
观察叶子的感想篇六
外婆家有一条可爱的小狗,它的名字叫“花豹”。因为它身上有黄色和白色的不规则花纹,远远看去像一只威武的小豹子;更因为它的脸上一部分是黄色,一部分是白色,中间却是黑色,像一朵花,又像戏剧里的花脸,配上全身不规则的花纹,叫它“花豹”,那是名副其实了。
“花豹”是一只机敏的小狗。它的耳朵尖尖的,像两个三角形,一听到有异样的声音,就竖得高高的,眼睛还灵活地转动,像个特工在侦查敌人的动静,有趣极了!
我读二年级时看见过它一次,现在读三年级,是第二次见到它。上个星期我去外婆家,半年不见,看见我,它就摇着尾巴过来,还认识我呢!它的记性可真好。如今“花豹”长大了好多,小狗变大狗,好像比过去稳重了许多。它在我脚边转悠着,我忍不住想抱它,可太重,我都抱不动了!
小时候的“花豹”很淘气,老是在地上打滚,现在长大了,特别听话,它给外婆看家,可能王了。有了“花豹”陪伴,外婆的日子越过越有意思。
可爱的“花豹”,我真喜欢你!
观察叶子的感想篇七
今天,我在楼下观察了小狗。
小狗腿上的毛是洁白的,到了背上就变成了土黄土黄的颜色了,而到了头上,就只有眼睛和嘴巴周围的毛是洁白的了。它虽然只有半岁,但已经长得非常大了,像一只小山羊。它的力气也很大,有一次,我出门时,他就拉着我往院子里跑,那次,我跟着它拜访了院子里所有的树和垃圾桶。
小狗吃东西很快。我刚把剥下壳的花生米放在地上,它就跑过来,用爪子在地上刨呀刨,想把花生刨到自己嘴巴边上来。刨到嘴边后,它飞快地咬起花生米,跑到门卫室里去,生怕别人把它的花生米抢走。它望了望四周,确定没有其他人来抢后,就开始津津有味地吃起来。只见它嘴巴一上一下地动着,就像妈妈做饭时熟练地用菜刀切土豆丝一样,迅速极了,很快花生米就没了踪影。
小狗特别挑食。喝水不喝白开水,要喝牛奶,要不然一滴都不会喝。吃饭也只吃甜的的东西和花生米,米饭一粒都不会吃,这让我很伤脑筋,真希望它能知错就改,改掉这个坏毛病。
我还发现,动物之间也有友谊,它每见到邻居家的小狗,就会撒欢儿似地跑起来,边跑边使劲地冲着邻居家的小狗摇尾巴。而邻居家的小狗也跳上楼梯,伸出爪子要和我家的小狗握手呢!
小狗真可爱,我希望我永远都是小狗的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