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优秀8篇)

时间:2024-11-27 作者:曼珠

岗位职责是指根据组织的要求和工作内容,明确工作职责和权限。接下来是一些范文的实例,可以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篇一

“氧化还原反应”是人教版高一化学新教材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对于氧化氧化还原反应,在初中阶段从得氧失氧的角度分析理解;在化学必修1中要求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能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来初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以及了解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即可;通过后续课程如金属及其化合物及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学习,对氧化还原反应有了更多更具体的认识后再要求学生深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知识。本节课既要复习初中的基本类型反应及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重要知识并以此为铺垫展开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较深层次的学习,还将是今后联系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纽带。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是高中化学的重要理论知识,不仅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也是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

1、知识与技能:初步掌握根据化合价的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方法;学会用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

2、过程与方法:体验氧化还原反应从得氧失氧的原始特征到化合价升降的表面现象再到电子转移的本质原因层层推进,逐步深入的发展过程,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本质的分析,学习由表及里和以辩证的观点来思考问题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氧化和还原这一对典型矛盾,它们既相反又相互依存的关系的认识,深刻体会对立统一规律在自然现象中的体现,树立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学习化学知识。

4、重难点设置:

重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难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及其中的对立统一的关系。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难度大,要使同学们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不是一件那么容易的事情。因此,必须精心设计教法,力求深入浅出,而且还要调动学生的思考积极性,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成为学习的主体者。所以我采用“问题解决法”教学,通过设计富有驱动性的、环环相扣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归纳,并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微观过程化抽象为形象化微观为宏观,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逐步将学生的思考方向引向深入。

问题的设计由以下几个问题的环环相扣来完成。

问题一:让学生回忆出初中学过的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并举出一些典型的例子。

同学们根据初中的知识从得氧失氧这一方面来判断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其回答可能会有很多个反应。此时老师挑选出两个比较典型的反应式来进行分析。如:。但初中学习时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分别介绍的,所以我接着让学生讨论:

问题二:以为例,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分别独立进行的吗?

学生通过讨论很容易发现还原反应与氧化反应是并存的,有得氧必有失氧,将一个反应中同时发生的两个过程人为地分割开,是不恰当的,也不能反映该类反应本质。所以我们要不断完善,深化对各种问题的认识,以科学的态度来学习。通过这个问题不仅深化了学生的认识,渗透了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教师还可趁势引入新课,从得氧失氧角度归纳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以上问题的设置可以说是为引入新课作了坚实的铺垫,学生在这些问题的解决的过程中既复习了初中知识,又将学生思维的兴奋点调动起来,使得新课的学习既源于初中,又高于初中。

问题三:标出上述反应的各元素的化合价,观察化合价有无变化,变化有无规律?

学生通过练习、观察不难发现凡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是氧化反应,化合价降低的反应是还原反应。此时老师重点强调:凡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定义为氧化还原反应。紧接着让学生分析:

问题四:没有得氧失氧,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

从分析中学生可以得知尽管没有失氧和得氧的关系,但是发生了化合价的升降,因此也是氧化还原反应。由此可见,用化合价的升降来定义的氧化还原反应大大扩展了其内涵。

氧化还原反应及其有关概念从元素化合价的升降到电子转移的过渡,是其概念的升华和对其本质的认识过程,也是教和学的关键环节,也是教学的难点。我紧接着设问:

在这一过程的教学中我会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弄清化合价的数值和正负跟原子的电子得失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此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把氯气和金属钠的反应、氯气和氢气的反应制成动画,把氯化钠和氯化氢的形成过程中电子的转移加以形象化。这样化抽象为具体,化微观为宏观,大大降低了学生理解和想象上的难度,也顺利突破了难点。

至此,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基本已顺利完成,为了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教师可提出问题:在初中所学到的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中,哪些反应类型是氧化还原反应,哪些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并对同学们得作答做出解释和说明。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我通过环环相扣的五个问题把整个课堂串联起来,学生在这些问题的思考、讨论过程中多种感官同时合作,多项信息综合运用,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学习抽象思维、逻辑推理的方法。教师在其中发挥了主导作用,而学生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充分贯彻了新课程的“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篇二

中学阶段的化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中,氧化还原反应是非常重要的知识点,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课标要求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真正理解反应的实质,正确探究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贯穿于整个中学阶段化学知识的学习始终,是非常重要的理论知识。

本节的教学思路是通过分析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所含元素的化合价是否有变化,建立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并探讨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通过分析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所承担的角色,引出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概念,加强对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1.课标要求

(1)通过熟悉的化学反应,使学生认识到有的化学反应中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建立氧化还原的概念。

(2)通过实验和思考,分析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转移。

2.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能举出生产生活中氧化还原反应的实例。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反应中元素化合价的变化,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提出问题,引入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氧化还原反应,认识到氧化还原反应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无处不在,而且有利有弊。只有充分学习和研究,才能避免有害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发生,让更多的氧化还原反应造福于人类。让学生关注化学与生命活动的联系,体会化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1.教材分析

本节包含三部分内容: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和还原剂,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以往教学通常将本节分为3课时,每一部分为一课时。为了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科学探究的能力,教师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时,以“氧化还原反应”为线索,通过“化合价变化”这一氧化还原反应的标志揭示其实质为“电子的转移”。本节课在设计时注重化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由学生熟悉的五彩缤纷的焰火引入,以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结束,交相呼应。

2.学情分析

本节知识内容是中学化学中重要的理论知识,比较抽象,是高一学生在学习了物质的量、电解质之后的又一难点。将这两课时合为一课时,也成为教师教学设计时必须考虑的问题。如果在一节课中将多个概念传授给学生,那就是一节失败的课。真正能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层层递进地学习、理解这些概念,领悟相互之间的关系,自主地进行探究和思考,那才是一节成功的课。

1.重点

分析化合价的升降,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2.难点

理解电子转移是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

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在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上设置疑问,并引导学生通过思考、练习、实验来解决疑问。例如,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后,利用学生熟悉的氢气还原氧化铜反应引出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概念,教学过程顺理成章,易于学生接受。问题的设置应有梯度,循序渐进,由现象到本质,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解决新知识学习中的疑问。由于本节内容理论性较强,教学中多处采用举例教学,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和熟悉的化学反应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标志和实质。通过练习,巩固理论知识的学习,讲练结合,实现高效教学。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中最为直观的教学方法。通过实验引发学生思考,发现问题的本质。

1.情景导入

很高兴引领大家学习氧化还原反应,今天我们将走入氧化还原反应的世界。氧化还原反应是一类十分重要的反应,它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

同学们还记得2008年北京奥运会那29个由焰火组成的神奇大脚印和绚丽多彩的焰火吗?这就是由一系列的氧化还原反应产生的。我们学习过的化学反应也有很多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大家请看屏幕(展示图片)。

2.设计思路

氧化还原反应对学生来说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导入环节的设置就是先给学生一个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建立熟悉感,更好地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3.引入正题

给出常见的几种化学反应,让学生标注化合价。然后分成两类,我们把化合价变化的称为氧化还原反应。在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教学中,先提出问题“什幺因素引起了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呢”,然后以氯化钠的形成为例,以图片的方式展现钠原子和氯原子之间电子的转移。

假设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是由电子的转移引起的,接下来学生进行分组实验:铁钉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可以解释为铁失去电子转移给了溶液中的铜离子,铜离子得电子生成铜,并在铁钉上析出。理论分析如此,那幺实际是否符合理论分析呢?采用演示实验,把铁钉和铜片分别连接导线,串联电流表后插入硫酸铜溶液中。按照理论分析电路中应该有电流产生,则电流表的指针应该发生偏转。实验现象证明确实有指针偏转,说明理论分析正确,电子转移引起了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有机结合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究精神,又节省了时间,达到了实验效果。最后归纳小结,提炼精髓。

4.概况整合

实质标志:电子的转移,化合价变化形成氧化还原反应。

5.课前准备

(1)搜集教学素材,如氧化还原反应的视频、生活中氧化还原反应的图片、防腐剂图片等。

(2)设计幻灯片辅助教学。

(3)准备一个演示实验和两个分组实验。

(4)设计教案,设计、印刷导学案。

氧化还原反应是中学化学中重要的理论知识,比较抽象。这节课循序渐进、有条理地将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概念一一介绍给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层层递进地学习、理解这些概念,领悟其中的关系,自主地进行探究和思考。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帮助学生把难懂的理论知识学得更加轻松,是本节课希望达到的最佳效果,也是最终目的。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篇三

高中化学概念理论教学的教学设计应遵循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学生才是化学科学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基于这样的观点,我在设计中特别重视概念形成与发展的思维过程,即知识建构的动态迁移过程。分析教学内容的知识线索,确定教学的知识脉络;分析学生的已有概念与科学概念间的差异,确定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知脉络;分析教材的活动线索和sts线索,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和探究能力,确定教学过程的问题线索。在教与学的方式上敢于突破传统教学模式,采用问题引导互动启发式教学,讨论式合作学习、自主建构知识学习。与此同时突破教材局限,挖掘深层教学资源,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紧扣“生活走向化学,化学服务社会”的主题,认识到科学的最高价值在于应用。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氧化还原反应》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本节内容特点,我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做如下设定:重点是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本质;难点是从电子转移的微观角度来分析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只有目标明确,才不会迷失方向。所以下面让我们一起看一下本节课的目标分析,根据教育部制定的化学教学课程标准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和技能目标:从化合价升降及电子转移的观点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并进一步理解四种基本反应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演示实验,提高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充分运用对比类推的方法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进行对立统一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体验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本节课不仅要让同学们掌握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本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应用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分析化学反应,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教学方法:问题引导互动启发式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及教师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不断进行设疑、析疑和解疑。

教学程序:采用“生活引入-问题引导-实验迁移-抛锚式建构-强化概念-拓展联系-结合应用”程序教学。

设计意图:以学生自己为主体,以已有经验为起点,把学习过程和认知过程有机地统一起来,化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使学生自主完成知识建构,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1、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从得失氧的角度知道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而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具备了常见元素化合价和原子结构的知识了,基本可以运用原子结构及元素化合价的基本理论分析氧化还原反应过程中电子转移的本质。

2、学习方法指导:

(1)实验揭示本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利用实验解决问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使素质教育真正的落实到课堂当中来。

(2)教法引导学法: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特征到本质、从未知到已知。让学生懂得举一反三,真正能够做到知识的迁移。

(3)理论结合应用: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能力。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适当的分析生活中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同时提高学生应用学科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倡导的是交流合作、主动探究的理念,这也是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要积极探索的一个问题。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会学。也正因为这样我把我这节课分成以下四个过程,即新课的导入、概念的建构、关系的建构和拓展视野四个部分组成。

本着贴近生活的原则,我从食盐及氯化钠的制取方法引入,再从化学方程式入手,问题引导,分析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变化,引导思考其变化的本质原因,进而从特征和本质上形成完善的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第三部的建构关系是指建立氧化还原反应与四大基本反应类型之间的联系,最后再联系生活,结合应用,进入视野拓展的环节。

问题引导:上面曾多次提到问题引导的方法,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的具有引导启发性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七个,这七个问题形成问题串,循序渐进,层层深入。

第一部分新课的导入,本节课的导入我采用的是贴近生活的实例引入,问题启发法。联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的周边生活出发,激发同学们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关键物质nacl,再趁热打铁,继续追问实验室制备方法得出钠在氯气中燃烧这个关键反应,并用实验演示的方法验证这个反应。

第二部分是概念的建构,由化学方程式 2na+cl2=nacl入手,从微观角度分析反应实质,再进一步通过nacl微观形成动画揭示反应过程中发生的微观变化,标出化合价,分析化合价前后变化,从而初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再通过原子结构基本理论知识启发学生思考化合价发生变化的本质原因是什么,继而通过实验演示揭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发生转移。到这里,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本质已经得出,所以接着引导学生根据特征和反应本质给这类反应命名,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特征巩固和对本质的理解。

概念形成之后,第三部分就是建立氧化还原反应与四大基本反应类型的联系。让学生在交流讨论的基础上,回忆初中所学四大基本反应类型,完成所列出的例题,用不同标准给所列反应分类。问题的选择也有意设计了一定的障碍,那么在启发学生可以用化合价变化的标准给反应分类之后,我们可以总结出把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而且这样的分类更加本质。根据反应的特征引导学生完成能示意其联系的一张脸谱图,概括其内在联系,通过这个设计吸引同学注意,不仅有助于激发学习激情,同时还深刻揭示了其内在的本质联系,而且便于同学理解记忆。

之后进入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那就是氧化还原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入一组生活中涉及氧化还原反应应用的图片,我们能清楚的观察削皮之后的苹果一段时间会变锈色,绿茶久置也发生颜色变化,钢铁生锈腐蚀。那么这时候我们就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知识,可以解决我们生活中的哪些现实问题。由此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在生活中的主要应用:

1、金属防腐,食物防腐,及时解决图片中的问题;

2、实现物质的转化,与课前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相呼应;

3、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与原电池的实验演示再一次前后呼应;

这一块的设计意图就是要前后呼应,联系生活,提高学生对化学服务于生活,促进社会发展的认识。

化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学习化学并不仅仅是学会做题、学会考试,最重要的是我们要让学生能主动建构知识脉络,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这也是教师在化学教学过程当中急需注意和加大比例的内容。以上就是我对这节课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在设计过程中注意知识的贯通和衔接,一气呵成顺理成章。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在微观层面上对反应的分析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迁移。而本节课最突出的教学特点就是问题启发、实验迁移、主动建构、理论联系应用,体现化学的学科特点。

最后让我们来看一下我这节课的板书设计,通过简单的文字和示意图涵盖了本节课的所有知识内容。简洁清晰、提纲挈领、一目了然。

以上就是我对“氧化还原反应”这节教材内容的认识和教学过程的设计。

总之,对课堂的设计,我始终努力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已有知识为基础,以问题启发为主线;体现“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的思想,彰显学科特征,理论结合实验,化抽象概念为可视过程;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计划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和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以上就是我本次说课的所有内容,希望各位专家批评指正,谢谢!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篇四

氧化还原反应是穿插在高一化学第四章囟素中进行学习的,这节内容的学习,在中学化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为中学化学学习过程中有很多与氧化还原反应密切相关的反应、理论及应用。如:金属的冶炼与防护,化学电池等。只有掌握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直观地理解反应的本质,才能更好地学习更多的相关知识,形成知识系统的良性循环,所以本节内容在中学化学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1、本节教材包括两节内容: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和氧化还原的本质,其中的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被氧化、被还原、氧化产物、还原产物等几种概念极容易混淆。如按教材的授课顺序,不能最好地突出重点和难点,解决本节课的主要问题,所以本人在授课过程中,以教材为基础,重组了新的知识网络:通过从三个角度分析教材,从而掌握四组概念,理解氧化还原反应本质。三个角度:得氧失氧的角度、化合价升降的角度、得失电子的角度。体现了在二期课改过程中,教师的课程观要发生相应的改变。从传统的“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

2、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反应物分子通过断裂旧的化学键形成原子或原子团,原子或原子团再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化学键,从而形成新生成物分子的过程。这是一个微观世界的反应行为,人的肉眼是看不到了,反应速度也是极快的,为了让微观的世界行为以宏观的形式反应出来,使学生更形象,更直观,更生动地理解反应过程,体现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有效整合,结合多媒体教学,体现多媒体教学的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节内容。

3、氧化还原理论,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好题材,氧化和还原是一对典型矛盾,既是相反的又是相互依存的,通过认真引导使学生逐步理解对系统规律在自然现象中的体现,又会帮助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学习化学知识。

结合我校学生知识基础较薄弱、解决问题能力较差的弱势,适当地创设问题情境,问题的提出,不仅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求知的欲望,启发学生的思维,同时也要注意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不能对所要回答的问题失去信心。在问题情境中,使学生产生认知失调,通过解决问题达到更高一级的认知体系。

1、知识目标:使学生从电子转移的观点加深对氧化、还原、氧化剂、还原剂、氧化还原反应等到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学会用电子转移的观点来判断氧化还原反应,学会用箭头的方法来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2、能力目标:通过同化、组织精加工学习策略的训练,培养学生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能力,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从电子转移的观点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等概念,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难点:从电子转移的观点来分析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因为观察反应的外部特征比较容易,但透过现象揭示本质时,学生往往较难理解。

激活同化模式

同化学习,组织精加工学习策略

能使目标1:准确掌握四组概念能灵活运用

能使目标2:揭示氧化还原反应的内部本质即用电子转移的角度定义氧化还原反应

能使目标3:总结氧化还原反应的外在特征即用化合价升降的角度定义氧化还原反应

能使目标4:产生认知失调,用原有旧知识学习新知识,构建新的认知体系

起点能力:知道运用得氧失氧的角度来定义氧化还原反应

学生原有知识体系激发动机

总结归纳练习反馈

灵活运用

教师复习旧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探索新知评价

(一)引入新课

1、复习旧知识——原有旧知识体系

2、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动机

(二)探索新知识

1、氧化还原反应的外部特征——元素化合价升降

2、氧化还原反应的内部本质——电子的转移

3、归纳总结四组概念

4、用单、双线桥表示电子转移

(三)练习反馈

(四)小结、布置作业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篇五

氧化还原反应是化学课程中十分关键的内容,对探究物质反应原理、理解生产生活实例、改进化学实验等内容有极其重要作用。这一知识板块在高一化学必修教材中,属于基础性知识,但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这个板块成为很多学生的恐惧,经常性犯错,失去化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由此可见,展开氧化还原反应的研究是有必要的。

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过氧化还原反应,对这种反应类型有不同的认识,甚至有的学生错误地认为这是关于“氧”的反应。高中阶段,教材从电子本质转移的角度对氧化还原反应进行分析。很多教师认为氧化还原的本质过于简单,忽略向学生传授的细节,导致很多学生在今后学习中产生困惑,甚至怀疑自己的正确认知。

教材将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知识分散到不同章节,贯穿整个化学教学过程。面对抽象的化学概念,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由表及里,通过交流和总结的方式探索相关知识。问题的研究遵循从特殊到一般、从个性到共性的规律。教师应该从学生了解的部分入手分析,利用教材不断深化,将尽可能多的内容联系在一起,做出螺旋式的内容升级,帮助学生理清知识框架。

氧化还原反应知识具有迁移价值,帮助学生理解其他类型的化学规律和知识。从反应类型看,给学生开设新视角,从电子转移的角度认识反应;从能量转化看,反应中电子的定向移动产生了热能、电能等其他形式的能量,让学生对能量本质有新的了解;从物质性质看,帮助学生理解物质之间的反应规律,了解物质的价态变化,预测物质的特性。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对化学课程的教学具有极强的启发性。这部分知识体现高中化学学科内容的特点,具有化学学科的研究特性,值得教师们深入分析。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按照概念、电子转移、化学分类的顺序进行了解。每部分内容都要按照外在、共性、本质特征的顺序进行讲解,让学生认清本质和类别。本节根据个人教学经验对氧化还原教学设计进行了详细说明。

无论怎么说,氧化还原反应教学是在抽象思维的基础上开展的,需要让学生从概念理解开始,逐步接近电子转移核心知识。这部分内容是氧化还原反应中最根本的内容,也是帮助学生在练习中排除干扰的根本依据。根据教材的安排,课堂以“fe2o3+3co=2fe+3co2”为例进行讲解,启发学生思考反应方程式中化合价的变化。在学生对本方程式有充分了解后,将氧化还原反应与其他三种反应类型进行比较,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共性:反应前后发生了电子转移。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教师要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分析氧化还原反应”这个问题。在课堂引导下学生会自动思考采用怎样的方式可以将氧化还原反应的各个要点信息标明,以便更好地利用物质的性质。课程内容自然而然地进行“双线桥法分析电子转移”和“电子转移守恒定理”.每个学生都要跟随教师的思路进行双线桥法分析电子转移,在方程式上明确标出各个元素化合价变化,分析元素化合价的升降。双线桥法和电子守恒定理是氧化还原反应分析中最关键的方法和依据,教师应该将课程的一部分时间留给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化学方程式中各个物质的升降变化,使得学生不仅理解这种方法,更利用这种方法和定律分析问题,得到自己需要的信息。

氧化剂、还原剂是对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的直接应用。虽然氧化剂、还原剂是在概念章节接触到的知识,但这部分知识如同桥梁,将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进行归纳,帮助学习者思考物质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规律。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需要梳理清楚思路,按照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串联和讲解。

这一部分教学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向学生讲解氧化剂、还原剂的概念,从最简单的反应方程式(如:2cu+o2=2cuo)入手分析,利用电子转移和化合价进行定义,让知识前后相连,思维相接。第二阶段:在此基础上研究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做出对氧化剂、还原剂的初步利用探索,并在大量化学反应案例中分析氧化剂、还原剂存在的规律;第三步:以氧化性和还原性为跳板,进行知识迁移,将其延伸到其他章节,主要包括原电池、电解池两方面内容,思考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价值。如此便可以将氧化还原反应与原电池、电解池的原理和内容联系起来,让学生对后面的内容有所期待。

经过两个阶段的教学课程,学生从概念、电子转移本质、方程式判断方法和原则、氧化剂和还原剂、氧化性和还原性等具体角度了解整个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框架和知识价值,对氧化还原反应在其他章节的利用不感到陌生。如此师生便可以在短时间内将整个氧化还原反应知识体系盘活,帮助学生将知识转变为解题能力。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内容并不只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化学知识体系思维,将各部分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不断解决学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教师应该看到化学知识的特点,按照化学学科的规律展开教学活动,带领学生理智性、层次性地学习化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1]宋伟定.不同教学设计对高一学生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理解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xx.

[2]汪宁.氧化还原反应在高中化学教科书中位置的分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xx(09).

[3]刘知新.化学教学论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篇六

从本节课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过程来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比如学生阅读、交流讨论,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体验、经历探究活动,真正的将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从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上,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了学习的全过程,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周老师具有良好的课改意识。

本节重点是引导学生用相关知识从化合价的升降和电子的转移的观点认识氧化、还原、氧化还原反应等概念,从而引出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本质。

在教材的处理上,周老师在深入研究教材、学生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合理的调整充实与处理。他从生活中的氧化还原现象——苹果变色、铁钉生锈,引出化学中的氧化还原反应,本来氧化还原反应是非常枯燥的理论知识,这样的引入方式一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新颖又深刻。然后由此回顾初中知识分析有氧参与的氧化还原反应,再进一步启迪学生思考无氧参与的氧化还原反应,使学生认识到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然后设计了大量的练习,既很好的巩固了这个知识点,又引出氧化还原反应与四大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这个新知识点,设计合理巧妙,使学生很好地掌握了该重点知识。最后通过让学生阅读教材、交流讨论、观看动画视频认识到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内容。

周老师注重初高中知识的衔接、逐步提高、逐步过渡。在引导、练习中逐步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且在课堂中,不断进行知识点小结,从而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提升,使学生从更高的角度去认识本节的知识内容。教学过程中思路的层次、脉络清晰,课堂上教学思路运作的效果较好。这一点是很值得我学习的。

周老师的课堂教学目标制订全面、具体、适宜,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维目标”来确定;教学目标明确,重视课堂教学中的多媒体教学,体现化学学科的特点;符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从目标达成来看,教学目标很好地体现在课堂教学每一环节中,课堂教学中通过老师的课件演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讨论、学生的阅读活动和观看动画视频,课堂的教学手段都紧紧地围绕着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的重点突出。

课堂教学各环节的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时间分配合理。本节课堂中师生的互动时间充足,课堂中有学生个人独立思考,且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高,师生的互动流畅,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科学的学习方法的掌握,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和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运用灵活、多样,有问题解决、分析与讨论等,做到“教”的方法与“学”的方法的统一。在教学中能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同时充分利用书本、板书等多种媒体手段开展教学,使课堂教学充满感染力,又富有艺术性。

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扎实,板书设计科学合理,简洁、重点突出。教态自然,声音抑扬顿挫、富有感染力,举止大方,师生情感融洽。在声音、语言方面,我也得多向周老师学习。然后能够熟练的利用各种媒体,并达到良好效果。课堂中,学生在宽松自主的课堂氛围中,思维活跃,气氛热烈,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所有得。

之后我也上过这一节课,因为我带的是平行班,基础较差,有的学生甚至不知如何标化合价,所以在化合价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练习中我花了更多的时间。然后在ppt的数量上我有所减少,尽量做到ppt与板书不重复。最后那个氧化还原反应与四大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图我是一个关系就出来一张图的,做成的一个动画,也是考虑到平行班的学生基础及注意力问题。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篇七

“氧化还原反应”是人教版高一化学新教材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对于氧化氧化还原反应,在初中阶段从得氧失氧的角度分析理解;在化学必修1中要求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能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来初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以及了解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即可;通过后续课程如金属及其化合物及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学习,对氧化还原反应有了更多更具体的认识后再要求学生深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知识。本节课既要复习初中的基本类型反应及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重要知识并以此为铺垫展开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较深层次的学习,还将是今后联系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纽带。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是高中化学的重要理论知识,不仅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也是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

1、知识与技能:初步掌握根据化合价的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方法;学会用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

2、过程与方法:体验氧化还原反应从得氧失氧的原始特征到化合价升降的表面现象再到电子转移的本质原因层层推进,逐步深入的发展过程,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本质的分析,学习由表及里和以辩证的观点来思考问题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氧化和还原这一对典型矛盾,它们既相反又相互依存的关系的认识,深刻体会对立统一规律在自然现象中的体现,树立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学习化学知识。

4、重难点设置:

重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难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及其中的对立统一的关系。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难度大,要使同学们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不是一件那么容易的事情。因此,必须精心设计教法,力求深入浅出,而且还要调动学生的思考积极性,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成为学习的主体者。所以我采用“问题解决法”教学,通过设计富有驱动性的、环环相扣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归纳,并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微观过程化抽象为形象化微观为宏观,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逐步将学生的思考方向引向深入。

问题的设计由以下几个问题的环环相扣来完成。

问题一:让学生回忆出初中学过的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并举出一些典型的例子。

同学们根据初中的知识从得氧失氧这一方面来判断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其回答可能会有很多个反应。此时老师挑选出两个比较典型的反应式来进行分析。如:。但初中学习时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分别介绍的,所以我接着让学生讨论:

问题二:以为例,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分别独立进行的吗?

学生通过讨论很容易发现还原反应与氧化反应是并存的',有得氧必有失氧,将一个反应中同时发生的两个过程人为地分割开,是不恰当的,也不能反映该类反应本质。所以我们要不断完善,深化对各种问题的认识,以科学的态度来学习。通过这个问题不仅深化了学生的认识,渗透了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教师还可趁势引入新课,从得氧失氧角度归纳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以上问题的设置可以说是为引入新课作了坚实的铺垫,学生在这些问题的解决的过程中既复习了初中知识,又将学生思维的兴奋点调动起来,使得新课的学习既源于初中,又高于初中。

问题三:标出上述反应的各元素的化合价,观察化合价有无变化,变化有无规律?

学生通过练习、观察不难发现凡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是氧化反应,化合价降低的反应是还原反应。此时老师重点强调:凡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定义为氧化还原反应。紧接着让学生分析:

问题四:没有得氧失氧,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

从分析中学生可以得知尽管没有失氧和得氧的关系,但是发生了化合价的升降,因此也是氧化还原反应。由此可见,用化合价的升降来定义的氧化还原反应大大扩展了其内涵。

氧化还原反应及其有关概念从元素化合价的升降到电子转移的过渡,是其概念的升华和对其本质的认识过程,也是教和学的关键环节,也是教学的难点。我紧接着设问:

在这一过程的教学中我会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弄清化合价的数值和正负跟原子的电子得失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此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把氯气和金属钠的反应、氯气和氢气的反应制成动画,把氯化钠和氯化氢的形成过程中电子的转移加以形象化。这样化抽象为具体,化微观为宏观,大大降低了学生理解和想象上的难度,也顺利突破了难点。

至此,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基本已顺利完成,为了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教师可提出问题:在初中所学到的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中,哪些反应类型是氧化还原反应,哪些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并对同学们得作答做出解释和说明。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我通过环环相扣的五个问题把整个课堂串联起来,学生在这些问题的思考、讨论过程中多种感官同时合作,多项信息综合运用,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学习抽象思维、逻辑推理的方法。教师在其中发挥了主导作用,而学生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充分贯彻了新课程的“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

文档为doc格式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篇八

本节教材是化学1(人教版)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第三节,在这一章的第一节《物质的分类》,我们已学习了简单的分类法及其应用。在第一节的“思考与交流”教学活动,学生曾对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进行了简单的分类。

(一)学生在初三已学习过化学反应从得失氧的角度分类可分为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的多少把化学反应可分为四种基本反应类,即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学生掌握情况参差不齐。

(二)学生在初三已经学习了化合价,初步认识了化合价的变化跟电子的转移有一定的关系。

(三)经过第二章第一节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树状分类法,知道了分类依据不同,分类结果不同。

(四)学生素质较好,有学好化学的愿望,有一定的理解和分析问题能力,但知识迁移能力、科学的学习方法方面仍有待于进一步的培养和提高。

采用“三维教学目标”,既重视知识与技能,又重视能力与方法,同时兼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具体如下:

(一)知识目标:

1、复习巩固初中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以及从得氧、失氧角度划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化学反应的多种分类方法,并由此得出划分的依据不同而有不同的使用范围的结论。

2、学会用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判断氧化还原反应;

3、初步掌握根据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方法;

4、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就是发生了电子转移。

(二)技能目标:

通过“活动式”学习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思考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理解氧化跟还原的相互依存和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重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难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就是发生了电子转移。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探索新知(学生活动)—归纳总结(教师评价)

根据学生的现有知识和思维水平以及教材特点,对教学策略作了以下设计:

(一)设计学生活动。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组织学生活动,学生相互讨论,以学生活动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通过活动,学生主动探究,不断建构氧化还原反应新概念,最后教师评价,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建构。

(二)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本节内容较多,“跨度”比较大,微观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子转移的关系有一定难度,用动画模拟,直观明了,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与化合价升降的关系,突破重难点。

初中阶段学生是从得氧、失氧的角度形成氧化和还原的初步概念,若将其发展到从电子转移来分析,是一个深化和扩大知识的过程,这两部分知识之间的“跨度”比较大。因此,学生学习会感到难以理解。鉴于学生对元素化合价比较熟悉,把化合价的升降作为两者之间的过渡,设置“桥梁”,是突破重难点所必须的。因此本节教学中,根据学生和教材实际,侧重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来设计教学目标。我们设计了如下的3个活动:

2cu+co2的反应作进一步研究,让学生在实例分析中认识得氧或失氧时必然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得出“凡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从而完成从得氧、失氧到元素化合价的升降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过渡。设计“活动2”,通过分析nacl和hcl形成过程,把化合价的数值和正负跟原子的电子得失或偏移联系起来,然后把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概念过渡到从电子转移的角度去认识,使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深化提高。从而完成由元素化合价的升降到电子转移的过渡。第二个过渡中,由于涉及到微观结构,学生在知识的建构上有一定的难度,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微观模拟演示nacl和hcl形成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与化合价升降的关系,从而更易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就是发生了电子转移,理解氧化还原的相互依存和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得到知识与技能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升。设计“活动3”,让自己学生总结“化合价升降”与“电子转移”以及“氧化还原反应”三者之间的关系,讨论交流,分享学习成果。

课堂小结时,用一个“趣味动画”小结 “化合价升降”、“电子转移”和“氧化还原反应”三者之间的关系,增强学习的兴趣。

高温(1)2cuo+c

2cu+co2

(2)caco3+2hcl cacl2+h2o+co2

高温(3)fe2o3+3co

2fe+3co2(4)cao+h2o ca(oh)2

高温(5)caco3 cao+co2

相关范文推荐

    专业数控加工中心实训报告(通用19篇)

    整改报告旨在总结工作经验和教训,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工作质量,确保工作顺利进行。在下面的竞聘报告样例中,你可以了解到如何把握表达的节奏和重点,以吸引雇主的注意力。

    2023年树叶拼贴画大班教案及反思(优质7篇)

    5.五年级教案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它能够帮助教师有序地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接下来是一些精选的初一教案范文,希望能为大家教学工作提供一些实践经验和启

    最新安慰病人的短信(优质8篇)

    提出意见建议是一种主动参与的行为,它展示了个人对于问题解决的责任和担当。在社区治理中,我建议加强社区居民的参与,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安慰病人的短信篇一今

    赞颂老师的诗歌(汇总8篇)

    通过阅读范本,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某个文体的规范要求,从而提高自己在这个领域的表达能力。范文六:关于社会问题的范文,让我们关注和思考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法。赞颂

    公司三八节祝福语(优秀8篇)

    岗位职责是对一个员工在工作岗位上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任务的明确描述。下面是一些关于提出意见建议时应注意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供大家参考借鉴。公司三八节祝福语篇一各位领导

    2023年肥皂泡教案说课稿(通用8篇)

    教学评估是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的过程,通过评估可以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过程的优缺点。以下是一些经验丰富的教育专家编写的大班教案,大家可以参考借鉴

    赠汪伦小说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赠汪伦的教案(通用17篇)

    自我介绍是在人际交往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它可以让他人快速了解你的基本信息。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这些范文范本吧。赠汪伦小说无删减全文免费

    银行工作人员工作心得(通用11篇)

    军训心得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之处并寻找改进的方法和途径。[范文6]银行工作人员工作心得篇一银行柜面营销的第一个注意事项是要发自内心的去为客户着想,要想到

    2023年幼儿园三八妇女节活动总结(优质11篇)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提升学习效果。[知识点总结范文]-数学图形的性质和运算法则总结。幼儿园三八妇女节活动总结篇一迎着轻柔的春风,沐浴

    小学语文观潮教案(通用6篇)

    编写一年级教案还需要教师关注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包括认知、情感、能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下面是一些经典的二年级教案案例,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小学语文观潮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