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九年级语文出师表教案(案例18篇)

时间:2024-09-14 作者:薇儿

教学工作计划是教师权衡课程目标、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后的有序安排。通过学习这些范文,我们可以提高自己制定教学工作计划的能力。

最热九年级语文出师表教案(案例18篇)篇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说“或为出师,鬼神泣壮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杰作。(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能背诵),读得要有抑扬顿挫,感情充沛,使学生产生激情。要求学生注意体会老师的读法,并画出生字词。

2.指导学生朗读(片断),要求富有感情。

三、检查预习:

1.要求一生简介“表”的有关常识。

2.一人简述本文的写作背景。

3.一人简介诸葛亮。

四、指导划分层次结构。

1.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独立思考,拟出初步答案。

2.同组交流,取长补短(段意不要求统一)。

3.抽样提问,师生共评(同时板书)。

第一部分(1-5)指明危机,提出建议。

第二部分(6-7)追忆往事,陈述理由。

第三部分(8-9)分清责任,表明决心。

五、理解分析第1、2自然段。

1.学生结合注释自译课文1、2段(问题2、3),教师补充以下词语:

疲弊:指国家贫穷衰弱秋:关键时刻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盖:原来。

2.提问四人各对译课文1、2段,学生进行评价更正,教师肯定小结。

3.思考问题:

(1)为什么说当时是“危急存亡之秋”?

(2)作者指出当时蜀国的形势如何?内外大臣如何表现?内外大臣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大臣如此,做国君的应如何做?作者提出的两条建议是什么?(问题4-9)。

教师抽个别中下生提问,再请中下生补充,不行再请中上生小结。

板书:开张圣听(广开言路)赏罚严明。

4.指导分析“以”的连接用法。

(1)教师复习“以”的介词用法---“用、把、拿、凭”等。

(2)分析“以”连词的用法。

学生思考这两段中的“以”哪些表达目的,哪些表达结果。

教师提问,学生不同意见可补充。

板书:以:表目的(用来)---以光先帝遗德,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表结果(以致)---以塞忠谏之路也。

5.指导背诵:

(1)要求学生理清每一段内的意义层次,顺着因果和作者思路默想、记忆、背诵。

如:形势危急---大臣表现---两条建议。

(2)学生试着自己背。

(3)抽优生背。

(4)全班齐背。

6.老师总结:引导学生学生诸葛亮的爱国精神。

六、布置作业:

a.熟练习背诵1-2段,准备默写。

a.预习翻译3-7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课文3-5段,归结第一部分内容;了解作者亲贤臣远小人的进步主张。

3.理解“寓情于议”和“寓情于叙”的写作方法。

4.学习诸葛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指导自己的行为。

重点难点:了解作者亲贤臣远小人的进步主张教具;理解“寓情于议”和“寓情于叙”

教学过程:

一、检查默写1-2段(2)。

一人上黑板,其他在下面写。

二、分析课文3-5段。

1.指导朗读,要求有层次感。

二优生分别读第3第4段后齐读第5段。

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问题1)。

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教师提出几个问题抽查:

是以:痛恨:所以:计日而待:良实:亲贤臣,远小人。

3.思考:第3、4两段写什么?第5段作者又提出了什么建议?(问题2、3)。

师生共同分析,边分析边板书:

荐贤臣:宫中之事---先帝简拔之臣---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营中之事---先帝称能之臣---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提建议:亲贤远佞(正反教训)。

4.小结第一部分:

(1)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治国大计,特别是第三条“亲贤远佞”是作者反复强调的。这三条在今天看来也是正确的。

(2)讲解“寓情于议”的特点:诸葛亮谈形势,教方法,摆先帝任贤事实,引历史经验教训,其目的都是希望后主能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的道理。这种把诚挚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摆事实、讲道理中的论证手法,就是“寓情于议”。作者之所以采用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意在使后主能容易接受建议,达到规劝目的。

三、分析第二部分:

1.创设情境:

刘备“三顾茅庐”使诸葛亮万分感激,平时又言听计从,临终时也曾把儿子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也一直在努力报效刘备的知遇之恩,所以一生竭尽所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试图为刘备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下面我们再学习6、7两段,看诸葛亮是如何表述他的知遇之恩的。

2.教师补充几下注释,学生思考自译课文:

3.复述诸葛亮的经历(根据课文内容)。

要求一位表达能力强一点的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4.独立思考问题:两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叙述的对象以及叙述的内容是什么?(要求扣课文中句子回答)。

昔日:生平志向。

感激原因。

廿年经历报先帝忠陛下。

当今:出师理由。

5.讲解“寓情于叙”

如下所述,这两主要是追述20xx年来的经历,陈述出师的理由,抒发报先帝忠陛下的心愿。表达方式是寓情于叙。例如第6段在叙述生平志向、感激的原因之后,又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这句充满感情的话,既高度概括了他追随先帝、为之奔走的艰难历程,又抒发了他感恩报效的一片忠心。

引导学生从作者忠君的同时看到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努力学习,完成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7.小结第三部分层次:回顾历程,抒发感激之情。

表示伐魏决心,报先帝忠陛下。

五、布置作业。

a:课后背诵课文3-7段;预习翻译8、9段。

b:默写课文3-7段。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理解8、9段。培养说话艺术(委婉)。

2.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

3.背诵,练习巩固。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抽一中等生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二、理解分析第三部分。

1.学生齐读8、9段,要求读出作者感情及诚意,创设情境,进入新课。

2.指导翻译第8段:这一段翻译较难,老师要多做些点拨。

学生先独立翻译,教师给予指点,后集体讨论解决。

3.分析第8段层次:师生共析:

第1句是自请“出师”,表达“讨贼兴复”的决心,意志坚定。

第2句是两个分句,是分清责任,提出期望。

第3句表达感激之情。

板书:请命出师----表决心。

叮嘱陛下:用贤臣---兴德之言。

宜自谋---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遗诏。

表达感激之情。

4.讨论:如果第1句话后面用分号,“以彰其咎”后面用句号,好不好?

明确:不好。一是不能分清内外责任,二是不能突出作者请命出师的决心,三是内外大臣“兴德之言”顺势提出希望“陛下亦宜自谋”,不致使刘禅反感。

自由发言,有道理就行。

三、朗读指导,进行背诵:

同样要求注意层次性,采用多种方式背诵相结合。

四、布置作业。

a、默写全文(可分段进行)。

b、熟练背诵全文。

最热九年级语文出师表教案(案例18篇)篇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说“或为出师,鬼神泣壮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杰作。(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能背诵),读得要有抑扬顿挫,感情充沛,使学生产生激情。要求学生注意体会老师的读法,并画出生字词。

2.指导学生朗读(片断),要求富有感情。

三、检查预习:

1.要求一生简介“表”的有关常识。

2.一人简述本文的写作背景。

3.一人简介诸葛亮。

四、指导划分层次结构。

1.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独立思考,拟出初步答案。

2.同组交流,取长补短(段意不要求统一)。

3.抽样提问,师生共评(同时板书)。

第一部分(1-5)指明危机,提出建议。

第二部分(6-7)追忆往事,陈述理由。

第三部分(8-9)分清责任,表明决心。

五、理解分析第1、2自然段。

1.学生结合注释自译课文1、2段(问题2、3),教师补充以下词语:

疲弊:指国家贫穷衰弱秋:关键时刻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盖:原来。

2.提问四人各对译课文1、2段,学生进行评价更正,教师肯定小结。

3.思考问题:

(1)为什么说当时是“危急存亡之秋”?

(2)作者指出当时蜀国的形势如何?内外大臣如何表现?内外大臣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大臣如此,做国君的应如何做?作者提出的两条建议是什么?(问题4-9)。

教师抽个别中下生提问,再请中下生补充,不行再请中上生小结。

板书:开张圣听(广开言路)赏罚严明。

4.指导分析“以”的连接用法。

(1)教师复习“以”的介词用法---“用、把、拿、凭”等。

(2)分析“以”连词的用法。

学生思考这两段中的“以”哪些表达目的,哪些表达结果。

教师提问,学生不同意见可补充。

板书:以:表目的(用来)---以光先帝遗德,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表结果(以致)---以塞忠谏之路也。

5.指导背诵:

(1)要求学生理清每一段内的意义层次,顺着因果和作者思路默想、记忆、背诵。

如:形势危急---大臣表现---两条建议。

(2)学生试着自己背。

(3)抽优生背。

(4)全班齐背。

6.老师总结:引导学生学生诸葛亮的爱国精神。

六、布置作业:

a.熟练习背诵1-2段,准备默写。

a.预习翻译3-7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课文3-5段,归结第一部分内容;了解作者亲贤臣远小人的进步主张。

3.理解“寓情于议”和“寓情于叙”的写作方法。

4.学习诸葛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指导自己的行为。

重点难点:了解作者亲贤臣远小人的进步主张教具;理解“寓情于议”和“寓情于叙”

教学过程:

一、检查默写1-2段(2)。

一人上黑板,其他在下面写。

二、分析课文3-5段。

1.指导朗读,要求有层次感。

二优生分别读第3第4段后齐读第5段。

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问题1)。

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教师提出几个问题抽查:

是以:痛恨:所以:计日而待:良实:亲贤臣,远小人。

3.思考:第3、4两段写什么?第5段作者又提出了什么建议?(问题2、3)。

师生共同分析,边分析边板书:

荐贤臣:宫中之事---先帝简拔之臣---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营中之事---先帝称能之臣---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提建议:亲贤远佞(正反教训)。

4.小结第一部分:

(1)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治国大计,特别是第三条“亲贤远佞”是作者反复强调的。这三条在今天看来也是正确的。

(2)讲解“寓情于议”的特点:诸葛亮谈形势,教方法,摆先帝任贤事实,引历史经验教训,其目的都是希望后主能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的道理。这种把诚挚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摆事实、讲道理中的论证手法,就是“寓情于议”。作者之所以采用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意在使后主能容易接受建议,达到规劝目的。

三、分析第二部分:

1.创设情境:

刘备“三顾茅庐”使诸葛亮万分感激,平时又言听计从,临终时也曾把儿子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也一直在努力报效刘备的知遇之恩,所以一生竭尽所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试图为刘备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下面我们再学习6、7两段,看诸葛亮是如何表述他的知遇之恩的。

2.教师补充几下注释,学生思考自译课文:

3.复述诸葛亮的经历(根据课文内容)。

要求一位表达能力强一点的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4.独立思考问题:两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叙述的对象以及叙述的内容是什么?(要求扣课文中句子回答)。

昔日:生平志向。

感激原因。

廿年经历报先帝忠陛下。

当今:出师理由。

5.讲解“寓情于叙”

如下所述,这两主要是追述21年来的经历,陈述出师的理由,抒发报先帝忠陛下的心愿。表达方式是寓情于叙。例如第6段在叙述生平志向、感激的原因之后,又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这句充满感情的话,既高度概括了他追随先帝、为之奔走的艰难历程,又抒发了他感恩报效的一片忠心。

引导学生从作者忠君的同时看到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努力学习,完成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7.小结第三部分层次:回顾历程,抒发感激之情。

表示伐魏决心,报先帝忠陛下。

五、布置作业。

a:课后背诵课文3-7段;预习翻译8、9段。

b:默写课文3-7段。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理解8、9段。培养说话艺术(委婉)。

2.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

3.背诵,练习巩固。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抽一中等生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二、理解分析第三部分。

1.学生齐读8、9段,要求读出作者感情及诚意,创设情境,进入新课。

2.指导翻译第8段:这一段翻译较难,老师要多做些点拨。

学生先独立翻译,教师给予指点,后集体讨论解决。

3.分析第8段层次:师生共析:

第1句是自请“出师”,表达“讨贼兴复”的决心,意志坚定。

第2句是两个分句,是分清责任,提出期望。

第3句表达感激之情。

板书:请命出师----表决心。

叮嘱陛下:用贤臣---兴德之言。

宜自谋---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遗诏。

表达感激之情。

4.讨论:如果第1句话后面用分号,“以彰其咎”后面用句号,好不好?

明确:不好。一是不能分清内外责任,二是不能突出作者请命出师的决心,三是内外大臣“兴德之言”顺势提出希望“陛下亦宜自谋”,不致使刘禅反感。

自由发言,有道理就行。

三、朗读指导,进行背诵:

同样要求注意层次性,采用多种方式背诵相结合。

四、布置作业。

a、默写全文(可分段进行)。

b、熟练背诵全文。

最热九年级语文出师表教案(案例18篇)篇三

1、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2、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3、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自主预习。

一、对联导入新课。

1.“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

2.“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武侯书堂》)。

3.“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病起书怀》)。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说“或为出师,鬼神泣壮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二、解题,简介时代背景。

1、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心雕龙》)此外,还有一种专议朝政的文章,又统称“表”。“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向刘禅(刘后主)的言事呈文。

一、内容概述:诸葛亮写这篇表文的目的是,希望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使他“北定中原”的计划得以实现。本文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抒情。全文主旨是使后主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开头谈论形势和治国方针,六次提到“先帝”,勉励后者继承遗志,这是寓情于议;中间叙述来的经历,抒发自己对先帝的感激,表达效忠刘氏父子的心愿,这是寓情于叙;结尾更以“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集中表达了作者感恩图报,担当大任的心情。

二、中考链接: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死亡)。

(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时候)。

(3)以光先帝遗德(发扬光大)。

(4)陟罚臧否(陟,提升,提拔。臧,好。否,恶。)。

(5)不宜异同(应该)。

(6)作奸犯科(律条)。

(7)以昭陛下平时之理(彰明,显扬)。

(8)使内外异法也(内,指宫中。外,指府中)。

(9)此皆良实(忠良信实)。

(10)志虑忠纯(精神,思想)。

(11)志虎忠纯(忠诚纯正)。

(12)悉以咨之(商议,询问)。

(1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选拔,选择)。

(14)必能裨补阙漏(裨,弥补,补助。阙,缺。)。

(15)性行淑均(公平,平均)。

(16)晓畅军事(谙熟,精通)。

(17)先帝称之曰能(有能力)。

(18)远小人(人格卑鄙的人)。

《出师表》是一篇文质兼美、感情真挚文章。由于本文的注释比较多,多数学生都能结合注释读懂课文,所以学习这篇课文时我采用“先学后教”的模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先读课文,基本读熟后再读注释,然后抽学生翻译课文——每人翻译一段。第二课时让学生先做练习题,然后练习背课文,通过20分钟的背诵练习,基本能集体背过,我认为我这一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体现了教学设计的.“听说读写全面发展相互促进的原则和语文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的原则”,教学效果从总体上来说是理想的。

为了落实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解决学生畏惧学习古文的困难,我设计了讲故事比赛,要求学生讲《三国演义》中的精彩故事,以此来激发他们学习热情。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我就接着提醒他们:“宋朝诗人陆游在《书愤》中写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你们是否知道,这又是一段怎样的故事?”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已经被激起,我想本课教学的序幕已经拉开了!

但文章内容上的重点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学生往往把握不住;诸葛亮是怎样突出他的论述重点的,学生更难以体会得深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把课文的重点、难点化成若干足以启迪学生思维的问题,并把这些问题按合理的顺序编排,进而把学生的阅读思考活动导向深入。

如何让学生学好文言文,我认为应把好四个关,即“读”“译”“赏”“用”,但怎样读,如何译,如何引导鉴赏和运用,需要提炼有效的方法。本课教学设计运用“断句朗读”和“口译朗读”两种方法通读全文,突破传统“教师译,学生听”,“盲目读,收效微”的弊端,对训练学生语感,积累语言有积极的作用,同时省时省力,为学生所接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教材学习的重点,也是指导学生学习鉴赏的范例。

教学过程中不足的是临场点拔不够到位,鉴赏分析和知识点的落实尚不能自然有机的结合,教学的空间拓展不够。还有就是师生互动这个环节没有展开好,主要是学生没有积极的配合,这是失败的地方,以后在这方面自己要多下一些功夫。因为重情感体验,所以在字词咀嚼的精微程度上还远远不够。争取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既能够尽可能地多积累品味字词,又能让学生对人物和主题有较为深入的理解,这才是文言教学的最佳效果。

最热九年级语文出师表教案(案例18篇)篇四

一、内容概述:诸葛亮写这篇表文的目的是,希望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使他“北定中原”的计划得以实现。本文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抒情。全文主旨是使后主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开头谈论形势和治国方针,六次提到“先帝”,勉励后者继承遗志,这是寓情于议;中间叙述21年来的经历,抒发自己对先帝的感激,表达效忠刘氏父子的心愿,这是寓情于叙;结尾更以“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集中表达了作者感恩图报,担当大任的心情。

二、中考链接: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死亡)。

(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时候)。

(3)以光先帝遗德(发扬光大)。

(4)陟罚臧否(陟,提升,提拔。臧,好。否,恶。)。

(5)不宜异同(应该)。

(6)作奸犯科(律条)。

(7)以昭陛下平时之理(彰明,显扬)。

(8)使内外异法也(内,指宫中。外,指府中)。

(9)此皆良实(忠良信实)。

(10)志虑忠纯(精神,思想)。

(11)志虎忠纯(忠诚纯正)。

(12)悉以咨之(商议,询问)。

(1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选拔,选择)。

(14)必能裨补阙漏(裨,弥补,补助。阙,缺。)。

(15)性行淑均(公平,平均)。

(16)晓畅军事(谙熟,精通)。

(17)先帝称之曰能(有能力)。

(18)远小人(人格卑鄙的人)。

最热九年级语文出师表教案(案例18篇)篇五

教学目标:

1.分析课文3-5段,归结第一部分内容;了解作者亲贤臣远小人的进步主张。

3.理解“寓情于议”和“寓情于叙”的写作方法。

4.学习诸葛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指导自己的行为。

教材分析。

重点:目标1、2。

难点:目标3。

教具:

教学过程:

一、检查默写1-2段(2)。

一人上黑板,其他在下面写。

二、分析课文3-5段。

1.指导朗读,要求有层次感()。

二优生分别读第3第4段后齐读第5段。

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问题1)()。

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教师提出几个问题抽查:

是以:痛恨:所以:计日而待:良实:亲贤臣,远小人。

3.思考:第3、4两段写什么?第5段作者又提出了什么建议?(问题2、3)()。

师生共同分析,边分析边板书:

荐贤臣:宫中之事---先帝简拔之臣---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营中之事---先帝称能之臣---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提建议:亲贤远佞(正反教训)。

4.小结第一部分:()。

(1)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治国大计,特别是第三条“亲贤远佞”是作者反复强调的。这三条在今天看来也是正确的。

(2)讲解“寓情于议”的特点:诸葛亮谈形势,教方法,摆先帝任贤事实,引历史经验教训,其目的都是希望后主能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的道理。这种把诚挚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摆事实、讲道理中的论证手法,就是“寓情于议”。作者之所以采用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意在使后主能容易接受建议,达到规劝目的。

三、分析第二部分:

1.创设情境:()。

刘备“三顾茅庐”使诸葛亮万分感激,平时又言听计从,临终时也曾把儿子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也一直在努力报效刘备的知遇之恩,所以一生竭尽所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试图为刘备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下面我们再学习6、7两段,看诸葛亮是如何表述他的知遇之恩的。

2.教师补充几下注释,学生思考自译课文:()。

3.复述诸葛亮的经历(根据课文内容)。

要求一位表达能力强一点的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4.独立思考问题:两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叙述的对象以及叙述的内容是什么?(要求扣课文中句子回答)。

昔日:生平志向。

感激原因。

廿年经历报先帝忠陛下。

当今:出师理由。

5.讲解“寓情于叙”

如下所述,这两主要是追述21年来的经历,陈述出师的理由,抒发报先帝忠陛下的心愿。表达方式是寓情于叙。例如第6段在叙述生平志向、感激的原因之后,又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这句充满感情的话,既高度概括了他追随先帝、为之奔走的艰难历程,又抒发了他感恩报效的一片忠心。

引导学生从作者忠君的同时看到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努力学习,完成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7.小结第三部分层次:回顾历程,抒发感激之情。

表示伐魏决心,报先帝忠陛下。

四、布置作业。

a:课后背诵课文3-7段;预习翻译8、9段。

b:默写课文3-7段。

最热九年级语文出师表教案(案例18篇)篇六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写作脉络。

2、感受诸葛亮忠诚尽责的可贵精神。

导入语:。

课前播放音乐《三国演义》主题曲。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命已逝,但却永远活在后世人的记忆里。诸葛亮就是这样的一个英雄,他舌战群儒、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六出祁山、七擒孟获、空城退敌、一生辛劳、万古流芳。他是人民心中智慧的化身,诸葛亮不仅智慧超群,他的文采韬略也令人倾倒,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出师表》,通过他撰写的《出师表》来了解他的忠肝义胆。

教学过程:。

1、再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重点关注:文章先后写了哪些内容,试着把文章的思路整理出来。

分析:一共有三条:开张圣听,赏罚分明,亲贤远佞。这三条建议是诸葛亮在充分分析了当前形势后提出来的,诸葛亮就是要求刘禅能够广开言路,听到真话,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国家才不至于一片混乱,蜀国是弱国,如果不发展,必遭灭亡。而要发展壮大,必须按照诸葛亮说的去做。亲贤远佞这一条建议是这三条建议的思想基础,只有做到亲贤远佞,才能广开言路,才能做到察纳雅言,才能不至于忠奸不分,赏罚不明。

3、(过度语)这一条建议提的最为具体,把自己举荐的人的具体特点和优势都讲出来了,大家能从文中找出来吗?文官有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他们的特点是“良实”“忠纯”。武将是向宠,他的特点是“性行淑均,晓畅军事”。

4、举贤荐能,诸葛亮可谓是用心良苦,坦诚进言,可谓是竭尽忠诚。除此之外,文章还写了什么?明确:追述以往经历,写出了自己出师伐魏的的有利条件和迫切愿望,表达了自己“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明确诸葛亮回顾了哪些事情?“稳居隆中,三顾茅庐,襄阳兵败,白帝城托孤,南征孟获”的事。

5、作者追述自己二十一年来的经历,里面蕴含着诸葛亮怎样的情感?内心充满了对刘备知遇之恩的感激与报答之情,并把这种忠诚转移到了刘禅的身上。

(过度语)全文从提出建议到回顾历史再到表伐魏兴汉的决心,应该说至始至终都贯穿着这样的情感,所以说《出师表》中6个字是全文的文脉,报先帝、忠陛下。

总结,本文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刘备的遗志,开张圣听,赏罚分明,亲贤远佞,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现了诸葛亮“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和对蜀汉忠贞不二的品质。诸葛亮是我国家喻户晓的人物,有关他的故事很多,你是如何评价诸葛亮的呢?请以“千秋诸葛我评说”,谈谈你的看法。

作业:。

今当远离,诸葛亮写了感人肺腑的《出师表》,假如你是刘禅,看了此表后,思绪翻滚,情不自禁,请同学们以刘禅的身份写一篇《报诸葛相父》吧!

最热九年级语文出师表教案(案例18篇)篇七

上完了《出师表》这篇文章,我们一定对忧心国事,鞠躬尽瘁的一代忠臣--诸葛亮心生敬佩。下面,查字典语文网小编还邀请大家一起来完成该篇文章的一些同步练习,希望完成练习后,同学们可以更好的做到温故知新。

一、《出师表》作者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二、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三.字词解释。

(一).重点词语。

1.崩殂:死.崩.古时指皇帝死亡.殂.死亡。

2.秋:时3.殊遇:优待.厚遇。4.光:发扬光大。

5.恢弘:发扬扩大.6.引喻:称引譬喻。

7.义:适宜.恰当8.臧否:善恶。

9.陟:奖10.昭:表明,彰显11.理:治。

12.简拔:选拔13.遗:给予14.咨:询问。

15.裨:弥补16.性行淑均:淑:善均:平。

17.驱驰:奔走效劳18.不毛:不长草的地方。

19.攘除:排除,铲除20.损:除去21.益:兴办.增加。

22.慢:怠慢.疏忽23.彰:表明.显扬24.咎:过失。

25.诹:询问26.效:实现27.诚:确实。

(二)通假字。

1.简通拣:挑选。

2.阙通缺:欠缺.不足.缺点。

(三)古今异义词。

1.卑鄙:古义:身份低微.见识短浅今义:品质低劣.下流。

2.痛恨:古义:痛心遗憾;今义:十分憎恨。

3.感激:古义:感动今义:激动感谢。

4.开张:古义:扩大今义:指商店开始营业。

(四)成语归纳。

1.开张圣听:打开圣明的听闻,要后主广泛地听取别人意见。

2.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

4.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触犯法律5.苟全性命:苟且保全性命。

6.斟酌损益:处理事情斟酌情理.有所兴革7.感激涕零:形容感激得留下了眼泪。

8.不知所云:不知道说些什么9.三顾茅庐:用来泛指诚心诚意一再邀请。

12.危急存亡:情势危险急迫,关系到生存或灭亡。13.裨补缺漏: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

四.条件句。

1.分析蜀国(益州)当时形势不利的客观条件:。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

2.作者分析当时有利的主观条件: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

3.表达蜀国形势危机,令人担忧的语句: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

4.形成有利主观条件的原因是:盖追先帝之殊遇,预报之于陛下也。

5.作者向后主刘禅提出的三条建议是:。

(1)开张圣听(广开言路)(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严明赏罚)。

(3)亲贤臣,远小人(亲贤远佞)。

6.作者提出“开张圣听”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7.“妄自菲薄,引喻失义”造成的结果是:以塞忠谏之路也。

11.第二段中提出怎样的劝诫: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不宜偏私。

15.表明作者出身的句子: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16.(1)写作者生活恬淡,无意于功名利禄的语句(表明作者的志趣,抱负,品格高远,生性超凡脱俗.不求功名,默默为蜀汉效力)。

(2)作者自述心志,表明自己志趣淡薄,无意于功名的名句。

(4)与”人到无求品自高”一句,表达了一种旷达高远的人生境界,意境相同的句子。

19.作者为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愿为先帝奔走效劳的句子: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20.(1)写作者与先帝患难与共的语句(临危受命,写尽作者一生的千古名句):。

(2)诸葛亮深情回忆追随刘备创业时期处境艰难的句子(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句子)。

(3)刘备被曹操战败,诸葛亮临危请命,出使东吴,以图联吴抗曹大计,在本文中自述为。

21.体现”白帝城托孤”的句子: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22.受命以来的心情是(北伐的思想基础):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23.受命以来的行动是: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24.表明伐魏时机成熟的句子(出师前的有利物质基础是):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25.诸葛亮提到“先帝临崩寄臣以大事”,“大事”指(写出师表的战略目标,自己的职分的句子)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27.作者对汉室刘氏父子衷心,可以用六个字概括为:报先帝,忠陛下。

28.作者向后主提出的希望是: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五、问答题。

1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表中向后主刘禅陈说了什么请求和愿望?)。

希望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使“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计划得以实现。

2诸葛亮对刘禅提出的三条建议是什么?哪一条是主旨所在?为什么?

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

主旨是:亲贤远佞。

这样才能让后主认识到只有做到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的使命。(只有以广开言路为基础,用赏罚分明的手段,方可达到亲贤远佞的目的。)。

3.全文的抒情线索是什么?

希望刘禅能够继承先帝遗志,成实兴复汉室的大业。

4.本篇开篇有何特点?(为什么先分析不利的客观条件,再分析有利的主观条件呢?)。

5.诸葛亮为什么要自叙本志和白帝城托孤?

表现刘备的知遇之恩和对他的极度信任,说明了创业维艰,表达了自己“报先帝,忠陛下”的心情希望后主支持北伐。

6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自叙本志和出身的?

对先主刘备的怀念,感激之情,以及对刘氏父子的效忠之情。

7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为全篇议论作铺垫。

8“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其中“报先帝”一语呼应上文哪两件事?

三顾茅庐和白帝城托孤。

10如何理解第六段是以陈情的方式为下文作铺垫?

作者自叙本志,为了突出先帝的三顾之恩,而“出师北伐,”“北定中原”正是为了完成先帝未竟的事业,报答先帝的深恩,由此自然引出下文.

11请写出刘备给后主的遗诏,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遗诏: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体会:今天,我们仍要坚持以德服人。生活中对于小的缺点或恶劣的坏事要防微杜渐,因为小错不改,慢慢会变成一种恶习,而不断的积累善行,却可以铸造成优秀的品质,形成高尚的人格,最终赢得人们的尊重。

亲贤臣,远小人。刘禅亲小人远贤臣,宠信宦官,昏庸无能,不辨忠奸。

有宽宏的气度和不耻下问的品德。

“受恩感激”,“报先帝”’,“忠陛下”的思想感情贯穿全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刘备父子的无限忠诚。

15.谈谈亲贤远佞在当今的现实意义。

例: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只有亲近贤人,才能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从中吸取丰富的营养;也只有疏远小人,才能避免他们的不良影响。“孟母择邻”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亲贤远佞无论对于领导干部还是平民百姓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借先帝之意,告诫后主(刘禅)要亲贤远佞”;“亲贤臣,有利于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亲贤臣,远小人,有利于国家强盛发展”;“亲贤远佞,才能治理好国家”

最热九年级语文出师表教案(案例18篇)篇八

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率军北驻汉中,准备征伐曹魏。因后主刘禅昏弱,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深怀内顾之忧,临行前上此表文,给后主以告诫和劝勉,希望后主认识到必须亲贤远小,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同时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对后主的一片忠心及“北定中原”的决心。

二、结构内容。

本文分三部分,全都着眼于“出师”二字。第一部分谈治国的大计,是为了消除出师的后顾之忧。诸葛亮这次出师时,刘禅才20岁,又昏庸无能,不懂得治理政事,如果受坏人蛊惑,必将导致国内政局不稳,对前方产生重大影响。正因为如此,诸葛亮在这个部分里不仅向刘禅反复阐明开张圣听、严明赏罚和亲贤远佞的道理,而且荐举人才来管理“宫中之事”和“营中之事”。消除了这个后顾之忧,诸葛亮才能专力伐魏。第二部分是关于出师这一决策的说明。这种说明不同于奏议,不是反复陈说出师的利弊得失,而是陈情式的,就是陈述作者的心愿。为此,诸葛亮历叙身世,从“躬耕”说到“遂许先帝以驱驰”,又从刘备临崩寄大事说到自己的决心,其间五次提到“先帝”,极力表达自己“感激”和“忧叹”的心情;最后集中到一点,将出师伐魏视为“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这样来说明出师的决策既能打动君主,又有利于说服持不同意见的人。第三部分归结全篇主旨。由此可见,本文结构具有重点突出、逻辑严密的特点。

三、议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

由于本文是秦章,是作者出师前向后主刘禅一地的恩主先帝刘备的儿子,现今的蜀国皇帝陈述意见,提出修明政治、兴复双室的主张,因此,全文以议论为主,在议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以做到对刘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而达到劝谏的目的。论述切中要害,分析透辟,针对性强,寓情于议,值理交融,言词恳切,说服力强。叙事寓情于事,委婉动人,感情真挚。所叙之事,如推荐贤才,讲身世,谈经历,都是为议论服务,使他对刘禅提的建议与要求,有理有据,更能使人信服。

由于诸葛亮深感先帝知遇之恩和托付国家大事之任,此文全篇为他的“报先帝”、“忠陛下”之情所贯穿。在文中,他满怀深情念先帝(提到先帝之处13次),满腔挚爱谏后主(7次提及陛下),他对刘弹的反复幼谏,谆谆叮咛,言辞恳切,语重心长。忠义之理,殷切之情,处处洋溢,感人至深,充分表现了他这位元老重臣对刘氏父子的忠肝义胆。

统观全文,开篇论及形势以警其(刘禅)心,继之以进谏举贤以正其治,转而自述平生以动其情,结尾点明兴汉之主旨以励其志。文中13次提先帝,7次提陛下,更增加哀婉恳切之情。全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理至情浓,情理交融,使文章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从而成为千古“至文”,历来为忠良义上推崇和传诵。

四、质朴、恳切而精练的语言。

全文只624字,13次提先帝,7次提陛下,“报先帝”、“忠陛下”的思想感情贯穿全篇,处处不忘先帝“遗德”、“遗诏”,处处为刘禅着想,殷切期望他继承父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光复汉室”之大业。作者此情此意,形成了本文率直、质朴、恳切的语言风格。他心之所想,笔之所写,请之所注,理之所喻,皆醒目而感人。全文不用典,无比喻,去华丽,重真情实感,处处不失臣子的身份,又切合长辈的口吻。

本文语言精炼,多以四字句行文,兼用一些工整的排比对偶句式,如‘特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上忘身于外”、“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这体现了东汉末年骈体文流行的时代风尚。本文有大量的合成词,是出于诸葛亮的首创,不少词经过他的提炼,后来成为富有生命力的成语,沿用至今,如“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作*犯科”、“苟全性命”、“斟酌损益”、“感激涕零”、“不知所云”等。

五、读讲议结合的教学方法建议。

读,就是要反复诵读,首先要读准字音,划分停顿,然后根据练习第一题的要求,读得层次分明。朗读应贯穿教学过程始终,讲一段,背一段,最后连贯背诵全文。讲,就是疏通文义,上面已经说过,这里只补充一点:讲,不是由教师包办,也要让学生参加,即使只能说出字面上的意思也是好的,要借此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议,就是讨论文章的理路和主旨。

以上三者,读为主,讲次之,议为轻。三者交互进行,再辅之以简明的板书,必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六、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涵的教学方法建议。

由于课文内涵较深,教师必须重视疏通文义的工作。不能停留在把课文译成现代汉语上,更不能过多的涉及语法,把本来简单的内容变得复杂起来,而要讲讲作者说话的`背景、原因和意图,使学生能较好的理解那些话的内涵,这样才有助于记诵。

较难处理的是说话的背景。讲背景不宜过细,不能把它变成讲故事,但偶尔用之也未尝不可,例如“乐不思蜀”的故事确实说明刘禅说话存在着“失义”的情况。有些地方只需要点一下,例如讲到“亲小人”时就应指出刘禅宠信宦官黄皓。在讲完某些段落后,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也可用简要的史实作补充说明,例如讲完第三、四、五段后,可以指出诸葛亮死后,蜀汉政权还维持了29年(234—263),主要原因就是诸葛亮选好了接班人;讲完第八段后可以指出,这次北伐失败后,诸葛亮自贬三等,去丞相号,说明“不效则治臣之罪”决非虚语。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一、介绍背景。

认真阅读“阅读提示”的内容,了解本文写作的背景,目的和全文主旨。

刘备死后,刘禅继位,国事无论巨细,莫不取决于诸葛亮。

公元227年,诸葛亮认为伐魏的条件已经具备,但在内政方面,还觉得放心不下,因此临行前上《出师表》给刘禅,希望他亲贤远佞,修明政治,保证北伐成功,彻底完成“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帝王之业。充分流露出忧心国事以及临行依恋的心情。

二、阅读分析。

1.自读“阅读提示”,了解下边几个问题:

(1)“表”这种文体的一般内容和作用。

“表”的一般内容是议论和叙事,往往有抒情色彩;它是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王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

(2)本文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的?

最热九年级语文出师表教案(案例18篇)篇九

一、对联导入新课。

1.“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

2.“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武侯书堂》)。

3.“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病起书怀》)。

《出师表》文言文复习。

一、内容概述:诸葛亮写这篇表文的目的是,希望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使他“北定中原”的计划得以实现。本文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抒情。全文主旨是使后主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开头谈论形势和治国方针,六次提到“先帝”,勉励后者继承遗志,这是寓情于议;中间叙述来的经历,抒发自己对先帝的感激,表达效忠刘氏父子的心愿,这是寓情于叙;结尾更以“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集中表达了作者感恩图报,担当大任的心情。

二、中考链接: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死亡)。

(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时候)。

(3)以光先帝遗德(发扬光大)。

(4)陟罚臧否(陟,提升,提拔。臧,好。否,恶。)。

(5)不宜异同(应该)。

(6)作奸犯科(律条)。

(7)以昭陛下平时之理(彰明,显扬)。

(8)使内外异法也(内,指宫中。外,指府中)。

(9)此皆良实(忠良信实)。

(10)志虑忠纯(精神,思想)。

(11)志虎忠纯(忠诚纯正)。

(12)悉以咨之(商议,询问)。

(1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选拔,选择)。

(14)必能裨补阙漏(裨,弥补,补助。阙,缺。)。

(15)性行淑均(公平,平均)。

(16)晓畅军事(谙熟,精通)。

(17)先帝称之曰能(有能力)。

(18)远小人(人格卑鄙的人)。

《出师表》是一篇文质兼美、感情真挚文章。由于本文的注释比较多,多数学生都能结合注释读懂课文,所以学习这篇课文时我采用“先学后教”的模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先读课文,基本读熟后再读注释,然后抽学生翻译课文——每人翻译一段。第二课时让学生先做练习题,然后练习背课文,通过20分钟的背诵练习,基本能集体背过,我认为我这一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体现了教学设计的.“听说读写全面发展相互促进的原则和语文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的原则”,教学效果从总体上来说是理想的。

为了落实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解决学生畏惧学习古文的困难,我设计了讲故事比赛,要求学生讲《三国演义》中的精彩故事,以此来激发他们学习热情。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我就接着提醒他们:“宋朝诗人陆游在《书愤》中写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你们是否知道,这又是一段怎样的故事?”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已经被激起,我想本课教学的序幕已经拉开了!

但文章内容上的重点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学生往往把握不住;诸葛亮是怎样突出他的论述重点的,学生更难以体会得深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把课文的重点、难点化成若干足以启迪学生思维的问题,并把这些问题按合理的顺序编排,进而把学生的阅读思考活动导向深入。

如何让学生学好文言文,我认为应把好四个关,即“读”“译”“赏”“用”,但怎样读,如何译,如何引导鉴赏和运用,需要提炼有效的方法。本课教学设计运用“断句朗读”和“口译朗读”两种方法通读全文,突破传统“教师译,学生听”,“盲目读,收效微”的弊端,对训练学生语感,积累语言有积极的作用,同时省时省力,为学生所接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教材学习的重点,也是指导学生学习鉴赏的范例。

教学过程中不足的是临场点拔不够到位,鉴赏分析和知识点的落实尚不能自然有机的结合,教学的空间拓展不够。还有就是师生互动这个环节没有展开好,主要是学生没有积极的配合,这是失败的地方,以后在这方面自己要多下一些功夫。因为重情感体验,所以在字词咀嚼的精微程度上还远远不够。争取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既能够尽可能地多积累品味字词,又能让学生对人物和主题有较为深入的理解,这才是文言教学的最佳效果。

最热九年级语文出师表教案(案例18篇)篇十

教学目标:

1.喜欢读谚语,有主动学习谚语的愿望。

2.借助拼音认识12个生字,正确、工整地书写8个字,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初步感知谚语包含的意思。

教学重点:

认识12个生字,会写8个字。

教学难点:

让学生采取不同的形式朗读,要读得正确、流利,初步感知谚语告诉的道理。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教师。

搜集低年级学生能接受的谚语。

学生。

回忆以前学过的谚语和平时听说过的谚语。

教学过程:

一、交流谚语,引入新课。

1.回忆以前读过的谚语,背给大家听。

2.教师有激情地问小朋友:还想读更多的谚语吗翻开课文第二课自己读读吧!

二、自学生字,交流评议。

1.借助拼音读通课文,勾出不懂的字词。

2.再字读课文,自主解决不懂的字词。

3.学生交流,相互提醒把字音读准,说说字词的意思。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适当点拨。

4.复习生字词,用开火车等形式巩固生字。

5.齐读课文,想一想:谚语讲了什么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三、朗读谚语,领悟意思。

1.自由朗读,感悟谚语的意思。

2.齐读或男女生对读,说说读后有什么收获。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自己明白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春光的美好、时光的宝贵。

四、朗读谚语,交流谚语。

1.小组内同学赛读,比比谁读得流利、有感情。读得好的同学上台诵读。

2.完成课后第二题,把你知道的谚语与同学交流。

最热九年级语文出师表教案(案例18篇)篇十一

从整个教学流程来看,本课时内容是在前几课时的基础上进行的,前提是熟悉课文。研读与赏析的'过程是按照段落层次展开的,从局部到整体,从思想内容到写作特色。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提高阅读分析的能力。最后将课文内容拓展延伸到课外阅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书面表的能力。

就《出师表》一文的研读与赏析这一课时而言,我觉得有以下成功经验:

文言文、现代文一脉相承,许多语词、语用、语义是相通相连的,学生生活中就大量存在耳熟能详的成语、名句,学生积累的知识经验、已有的学习方法本身就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基础。这些与学生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的经验因素一旦得到尊重并被充分调动,文言文与学生的距离感就会大大消除。以《出师表》为例,有关三国的故事、人物是深入人心的,让学生讲讲他们知道的民间故事,说说影视戏剧中的人物形象,谈谈对人物的看法,促使这些经验介入教学过程,远比照搬教参讲深讲透的分析效果要好得多,学生在把握诸葛亮的思想感情、理解三个建议等方面也会简单快捷得多。

语文学习是以认知基础上的体验、感悟、熏陶为主的。然而在现实中,我们却每每发现学生与文言文文本之间缺乏对话,学生“活生生的体验”及“自我的精神体验”得不到重视和尊重,属于学生自己的、自由的体验被冷漠无趣的所谓讲解翻译所代替,学生学习的诗文似乎是与己无关的,与趣味、精美无关的一堆符号。因此,调动经验之后,还须对学生的情感体验予以充分关注。所以让学生以自己的感知为基础,以吟诵品味为情感投入和个性理解为切入点,最终达到学生与文本、与作者的“心灵沟通”。在本课时中,我设置了这样一个情境:假如你是刘禅,看了诸葛叔叔的《出师表》以后,会有怎样的心情和感受?学生畅所欲言,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在实践中我发现,课前应放手让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络等多种途径充分占有相关资料,之后须有一个交流经验的反思过程,有一个整合资料的合作过程。课中在疏通基本文意之后,应有一个领会的过程,有一个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和情感经历“自由地言说”、自主地表达自己观点的过程。本课时的课后作业是让学生搜集有关诸葛亮的资料,评判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并写一篇小作文,题目为《我看诸葛亮》。学生的作品虽然很多是从小说中找的资料,但说的有理有据。

不足之处须改进。比如,没有穿插太多的历史材料加以补充等等。今后,凡与历史有关的文言文,尽量多穿插一些史料介绍,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有声有色的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后,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相关内容并进行研究性学习,把研究性学习成果汇编成册。

最热九年级语文出师表教案(案例18篇)篇十二

1、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2、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3、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一、对联导入新课。

1.“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

2.“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武侯书堂》)。

3.“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病起书怀》)。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说“或为出师,鬼神泣壮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二、解题,简介时代背景。

1、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心雕龙》)此外,还有一种专议朝政的文章,又统称“表”。“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向刘禅(刘后主)的言事呈文。

一、内容概述:诸葛亮写这篇表文的目的是,希望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使他“北定中原”的计划得以实现。本文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抒情。全文主旨是使后主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开头谈论形势和治国方针,六次提到“先帝”,勉励后者继承遗志,这是寓情于议;中间叙述21年来的经历,抒发自己对先帝的感激,表达效忠刘氏父子的心愿,这是寓情于叙;结尾更以“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集中表达了作者感恩图报,担当大任的心情。

二、中考链接: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死亡)。

(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时候)。

(3)以光先帝遗德(发扬光大)。

(4)陟罚臧否(陟,提升,提拔。臧,好。否,恶。)。

(5)不宜异同(应该)。

(6)作奸犯科(律条)。

(7)以昭陛下平时之理(彰明,显扬)。

(8)使内外异法也(内,指宫中。外,指府中)。

(9)此皆良实(忠良信实)。

(10)志虑忠纯(精神,思想)。

(11)志虎忠纯(忠诚纯正)。

(12)悉以咨之(商议,询问)。

(1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选拔,选择)。

(14)必能裨补阙漏(裨,弥补,补助。阙,缺。)。

(15)性行淑均(公平,平均)。

(16)晓畅军事(谙熟,精通)。

(17)先帝称之曰能(有能力)。

(18)远小人(人格卑鄙的人)。

《出师表》是一篇文质兼美、感情真挚文章。由于本文的注释比较多,多数学生都能结合注释读懂课文,所以学习这篇课文时我采用“先学后教”的模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先读课文,基本读熟后再读注释,然后抽学生翻译课文——每人翻译一段。第二课时让学生先做练习题,然后练习背课文,通过20分钟的背诵练习,基本能集体背过,我认为我这一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体现了教学设计的“听说读写全面发展相互促进的原则和语文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的原则”,教学效果从总体上来说是理想的。

为了落实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解决学生畏惧学习古文的`困难,我设计了讲故事比赛,要求学生讲《三国演义》中的精彩故事,以此来激发他们学习热情。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我就接着提醒他们:“宋朝诗人陆游在《书愤》中写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你们是否知道,这又是一段怎样的故事?”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已经被激起,我想本课教学的序幕已经拉开了!

但文章内容上的重点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学生往往把握不住;诸葛亮是怎样突出他的论述重点的,学生更难以体会得深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把课文的重点、难点化成若干足以启迪学生思维的问题,并把这些问题按合理的顺序编排,进而把学生的阅读思考活动导向深入。

如何让学生学好文言文,我认为应把好四个关,即“读”“译”“赏”“用”,但怎样读,如何译,如何引导鉴赏和运用,需要提炼有效的方法。本课教学设计运用“断句朗读”和“口译朗读”两种方法通读全文,突破传统“教师译,学生听”,“盲目读,收效微”的弊端,对训练学生语感,积累语言有积极的作用,同时省时省力,为学生所接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教材学习的重点,也是指导学生学习鉴赏的范例。

教学过程中不足的是临场点拔不够到位,鉴赏分析和知识点的落实尚不能自然有机的结合,教学的空间拓展不够。还有就是师生互动这个环节没有展开好,主要是学生没有积极的配合,这是失败的地方,以后在这方面自己要多下一些功夫。因为重情感体验,所以在字词咀嚼的精微程度上还远远不够。争取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既能够尽可能地多积累品味字词,又能让学生对人物和主题有较为深入的理解,这才是文言教学的最佳效果。

最热九年级语文出师表教案(案例18篇)篇十三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赏析诗词的三个基本方法。

2、体会苏轼心系民生的感情、乐观豁达,胸怀宽广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

学会勤诵读、多联想、抓意象的赏析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苏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怀大爱的宽广情怀。

一、导入:

周杰伦的《东风破》这首歌怎么来的?是词作者方文山根据苏轼的词《东风破》改编而成,东风破是词牌名。我们刚学过苏轼的词《江城子.密州出猎》,诗《赠刘景文》,唐诗宋词,诗词是中国文学中很重要的二种体裁,那么诗词有些什么区别呢?词有词牌名,诗只有题目,词可有题目也可没有题目,词的句式长短不一,诗则字数一致。词牌即词的格式有一千多种,而诗只有几种,故词自由得多。

二、对于诗词,我们该怎样去欣赏呢?请同学们先说一说。

今天我们就以苏轼的《浣溪沙》为例,来学习诗词赏析的一些基本方法。

1、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所以勤诵读是一个鉴赏的好方法。

先请一个学生读一读,要求准确流利,字正腔圆。请学生评价。老师指正:上下片要停顿长些。再请学生读。

足蹈也叫踏歌,请学生脚踏节奏读。然后手舞足蹈配合读。

古人作诗词讲究平仄,平声应读得舒缓,仄声应读得短促。学生试读平仄。

再手舞足蹈并读出平仄。老师手势指挥齐诵读。

2、人们品读诗词时,常说诗中有画,是因为文字给了人以丰富的想象。所以赏析的另一个好方法就是多想象。

请学生再品读《浣溪沙》,边读边想象。说说读着读着,你仿佛看见了什么?

小结:有了联想,平面的文字就变得立体起来,有了生命力,所以赏析诗词,一定不能失去想象。

3、赏析诗词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抓意象。意象是用来寄托作者情感的客观物象,一般是自然景物。

请学生在词中找出认为是意象的事物:枣花、古柳、缫车、牛衣、黄瓜、日、野人家。

这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农村氛围?发展生产,安居乐业。

看着这幅农村图景,想象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欣慰,愉快。

可是苏轼有什么好高兴的呢?简介背景。因为和朝廷革新派王安石政见不合,苏轼自请外调到了杭州,不多久,被迁调到偏远的密州(今山东诸城),四年后又被调迁至徐州(今江苏,靠近山东),到了徐州,又适逢大旱。碰上这么多不顺心,假如是你,会感觉怎样?(沮丧,失望、忧郁等)。

不以个人得失为意,心中装的是国家兴盛,百姓安居乐业的大志。乐观豁达,爱民如子,亲民,胸怀宽广。

下片中有一个词很能体现苏轼亲民的特点,是哪个?“试问”。

怎样才算“试问”?客客气气,不想打扰。杜甫《石壕吏》中“有吏夜捉人,老妇前致词,吏乎一何怒”,和苏轼的“试问”形成何等鲜明的对比。所以离开徐州时,百姓都依依不舍,所以苏轼到今天仍被后人景仰,决不仅仅因为他杰出的文学才华,还因为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心怀大爱的人格魅力。

5、总结赏析诗词的三个基本方法:勤诵读、多想象、抓意象。

三、作业:运用学到的方法,赏析张志和的《渔歌子》。

最热九年级语文出师表教案(案例18篇)篇十四

学习目标:

认知目标:会读会写生字葵字。

情意目标:体会古诗中告诉我们的惜时的道理,激发努力学习做事的情感。

技能目标:体会诗句的感情,有感情地读诗。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古诗。(板书古诗两字)同学们,看到古诗一词,你想到了什么?

生:可能想起学过的古诗,就让其背诵;或想起学诗的方法,引导学生补充,教师板书;或问本节学哪首诗,板书课题--长歌行。

师:是呀,古诗语言凝练,有许多千古流传的名句,告诉我们深刻的人生哲理。(如果前面没有提到,这里引出我们今天又要学习古诗了,还记得学古诗的方法吗?说自己学诗的方法,师适时板书学诗要点)。

二、学习。

师:请同学们各自放声读一读。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生:读课文。(教师关注读的不好的学生)。

师:谁愿意来读一读?请其他同学认真听,评价他们读得怎样?

(指名几个学生读,大家评价)。

师:诗中还出现了一个我觉得不好写,不好记的生字。谁来提示大家哪里容易出错?你怎么记住这个字的?(读通)。

生:说不懂的字句。

师:请你和同桌议议这些字句的意思。

师:这首诗写了什么?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读懂)。

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些诗句中体会到的?请和小组的同学互相讨论交流。

生:讨论交流。

(指名有感情读诗)(悟情)。

配乐唱。

三、总结。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了这首诗,你知道了什么?

生:或是从中获得的道理;或是别的惜时名言诗句。

(根据情况出示今日歌和明日歌,选择你喜欢的背诵)(延伸)。

师总结:是呀,燕子去了,会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可是我们的日子,却是一去不复返的。“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希望我们少壮多努力,老大不伤悲,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呀。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整体感悟作品的能力。

2.了解五首诗词所表现出的诗人情怀,学习诗词中一些不同的表现手法,领会这些诗词所具有的深厚的艺术感染力。

3.了解与这些诗词有关的文学常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词的方法。

2.语感的培养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难点:

学生对作品的写作背景缺乏一定的了解,给作品的整体感悟带来某种困难。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解说:这个导语既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交代了这一课的教学安排,同时引发大家的思考和想像。)。

二、解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事,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因而这是一首干谒诗。“干谒”的意思是:对人有所求而请见。

范仲淹所处的北宋时期,其主要边患是辽和西夏。1040年到1043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等职,抵抗西夏侵扰。其间他作了《渔家傲》词数首,写边镇劳苦,今只存这一首。词中着力渲染了边塞的悲壮气氛,抒写了思念家乡的情绪和抗击侵扰、巩固边防的意志。此词首开边塞词之作,其格调苍凉悲壮,感情沉挚抑郁,一扫花间词派柔靡无骨、嘲风弄月的词风,成为后来苏轼、辛弃疾豪放派的先声。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将三首唐诗和一首宋词的录音听一遍,之后再将《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和《渔家傲》的录音各听一遍。然后给6分钟时间让学生读背这两首诗词,看谁背得既快又准确。(解说:这样做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快速读背的兴趣,并在熟读的基础上背,学生一般能较快背出。)(2)教师范背这两首诗词(学生注意教师是否有背错的地方),然后与学生共背一遍。

(解说:教师作出读背的表率,既激发大家学习的兴趣,又营造一种读背诗词的氛围,师生共学,融为一体。让学生注意教师是否背错,是为了使学生听得更认真。)。

(3)补充注释。

涵虚:指水映天空。

济:渡过。

端居:闲居不仕。

耻:有愧于。

坐观:旁观。

徒有:空有、白白地有。

(4)让学生再结合这两首词的有关注释进行诵读、理解,形成自己的认识。

(5)打出课件d、e,让学生的理解与认识跟课件展示的画面相对照,看看在理解上有何不同,有什么新的认识。

2.课文研讨。

(1)孟诗的三、四两句是写什么?

明确:这两句是实写洞庭湖,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云梦泽”是古代的一个大泽,“气蒸”写出了湖的广阔浩大,蓄积丰厚。“波撼”衬托湖的澎湃动荡,力量巨大。这两句写出了洞庭湖的广大与活力。

(2)如何理解最后四句的诗意?

明确:最后四句由前面的写景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是作者面对广袤的湖水而触发之想。其实这是对自己现状的一个比喻:我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被录用进入士大夫之列却没人接引,这正如要渡过湖去却无舟船一样。为了不失自己的身份,推说自己闲居不仕是有愧于当今的圣明天子的。最后两句揭出了自己目前的感受:旁观别人垂钓,空有一番期望得到鱼的心情。言下之意是:我也很希望做一个垂钓者,希望张九龄能给我解决渔具,以实现获鱼的心愿。最后两句隐喻想做官而没有门径。

(3)如何评价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明确:干谒诗是不大容易写好的,它往往会写得低三下四,露出寒气相。这首干谒诗却写得得体,有分寸,不失身份,委婉含蓄又表达充分。在写洞庭湖的广阔浩大之后,巧妙化用《淮南子?说林训》中的“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这一古语,翻出新意,实属难得。

【板书设计】。

最热九年级语文出师表教案(案例18篇)篇十五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通过原诗与改写诗歌停连、重音、关键词、换行的对比品析,感受诗歌情感意蕴,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诗歌鉴赏能力。(重点)。

2.进行仿写训练,提高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难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1.读题目,说说自己心中的“四月天”。

2.诗歌重点写“你”还是“四月天”?从诗歌中找出依据。

3.要表达心中所爱用“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不是更直接更热烈,为什么诗人却选择用“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来抒发“爱”的情感?这一句又出现在诗中哪些地方?说说你的看法。(诗意•诗眼)。

二、课堂活动:我读•我比。

看看展示的诗歌与原文哪儿不一样?比一比哪个更能写出“四月天”的美。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一句爱的赞颂。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声点燃了四面风;

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换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柔软,

星子在无意中闪烁,

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

鲜艳百花的冠冕你戴着,

你是天真,庄严,

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

新鲜初放的绿,你是;

柔嫩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花开,

是燕在梁间呢喃,

——你是爱,是暖,是希望,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这一环节主要进行重点词句“点亮”与“点燃”,“交舞”与“交换”,“柔”“闪”与“柔软”“闪烁”,“细雨点洒在花前”与“细雨点,洒在花前”等词语、断句的比较,换行的品析,重音与节奏的感受。所有的活动在朗读的基础上开展。

(通过停连、节奏、重音、换词比较等方法进行朗读活动,品析诗歌意蕴,读出“四月天”之美妙绝伦。)。

三、课堂活动:我悟•我说。

1.由副标题“一句爱的赞颂”回归题目,挖掘诗歌内涵。

因为爱“你”,“你”人间的“四月天”。用心中之美景写心中所爱。

2.“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品析主旨句。

有爱就有温暖,就有希望,未来如此,生活亦如此。

四、课堂活动:我心•我写。

仿写“你是……”

五、课堂活动:我情•我抒。

师生合作完成配乐朗诵。

六、作业。

荐读《最美人间四月天》,摘抄感受最深的语句,写写自己的体会。

最热九年级语文出师表教案(案例18篇)篇十六

1、诵读几遍;解释划线的词句及加点的词语。

2、找出《浣溪沙》词押韵的平仄规律。[作者简介]李璟(916-961)字伯玉,徐州(今属江苏)人,一说湖州(今属浙江)人,李昪长子,史称南唐中主。璟多才艺,好读书,文士韩熙载、冯延巳、李建勋、徐铉时时在其左右,相与讲论文学。《江南野史》说他“时时作为歌诗,皆出入风骚”。但流传下来的作品,只有一首律诗和四首词。其词蕴藉含蓄,深沉动人。王安石盛赞其“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王国维则称其“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

[品读与探讨]。

1、这首词中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这首词中塑造了思念远人的思妇形象,抒发了孤单寂寞之情。

2、为什么历来人们都称颂“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两句?

[明确]因为这两句词在写法上虚实结合,寄托深远:“梦回鸡塞远”是虚景,在睡梦中见到遥远的边关而去找寻想念的人;“细雨”是醒来后的实景,细雨迷蒙正与梦境的迷离相结合——边关何其遥远。后句“玉笙吹彻”为实,“寒”字写人的内心凄冷,为虚,渲染了抒情女主人公不堪迟暮的感伤心情。

3、请说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并说明理由。

’是梦残也,‘小楼吹彻玉笙寒’是曲残也,人在残年感已多,‘多少泪珠无限恨’,矧(况且)更‘倚阑干’对此残景乎?全阕脉络贯通,若拆散便不可得其解;而意相联属,似亦并不宜摘句以欣赏之耳。”

4、简介李煜词《乌夜啼》的大致词意,初步整体理解词意。

[又:讲析已经批阅的作业,强调“花间词派”两大代表作家不同的词风。][布置作业]。

1、背诵冯延巳《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体会该词上片直抒胸臆,下片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体会词中“闲愁”的连续性。

最热九年级语文出师表教案(案例18篇)篇十七

诸葛亮终究是一个悲剧式的英雄。史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我理解为,应顺天意遂民心也。国家的统一是民心,无利于人民的政府迟早要分裂。诸葛亮的悲剧不是“愚忠”,而是不能顺任天意。违背“休养生息可以强兵,穷兵黩武可以亡国”的道理,无休止的征战,又辅助一个愚蠢无能、听信谗言的昏君与畸形政权,焉有不败之结局。

写到这里猛然想起杜甫的两首诗,其一:广德二年春,他归成都时所写《登楼》一首:“花尽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咏》”

虽然这是老杜由北极朝廷想到蜀后主,由西山的寇盗想到诸葛亮的能靖边患,借刘禅比李豫,借诸葛亮以自喻,叹空怀壮志,恨不逢时。却更为那锦官门外的先主庙宇,西配殿是武候祠,东配殿是后主祠而感到愤愤不平,这太辱没了诸葛亮的光辉形象!

最热九年级语文出师表教案(案例18篇)篇十八

教材简介:

《浣溪沙》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是“亲近文学”单元中的一篇课文。

教材以优美的诗文,丰富的文学语言,为学生提高文学素养打下基础。教材要求精读,阅读1课时,诵读1课时。通过反复诵读,进入诗歌所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情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品味诗意。理解词人情感主线,背诵全诗。

2、过程与方法:体味描写的精妙。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培养学生乐观旷达的情怀和受挫之后振作精神的力量。

教学重、难点:

1、诵读词,把握词所表达的词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2、体会词的意境:

教学设想:通过authorware制作的课件,朗读,讲解,无形的意境转化为有形的画面,更直观的展现词的意蕴和妙处,加深学生对词的感性认识,鼓励学生参与鉴赏,增强学生对诗词的兴趣。

教学手段:authorware多媒体课件,苏轼的图片,古典音乐。

教学步骤:。

一、

由古典乐曲引入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欢快的音乐,介绍苏轼的风格导入新课,介绍苏轼及背景:

1、由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自由发言,后教师总结:苏轼又叫苏东坡,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他虽然政治道路曲折,但是他性格直率开朗。他写这首词是在“讥讽朝廷’’被贬至黄州时写的。

2、在面对这样的艰辛处境的时候苏轼用什么心态去生活的呢?此时映入苏轼的画像及全词内容。

二、诵读:。

由学生在音乐声中自读,体会朗读要领。教师提示下理解:(子规—布谷鸟,白发—代表老年,黄鸡—代指时光流逝)。

三、吟读:按照诗的个性来读,按照自己的体会来读。读得较慢,有时有拖音。

2.教师示范(读出节奏.韵脚读重音,读出感情)。

3.学生摇头晃脑地自由吟读。

4.男生齐声吟读,女生一起吟读,看谁读得更有味。

四、背读:

1抽选学生背读,检查预习效果。

2、全班同学齐声吟诵这首词。

五、教师对词文进行讲解,分析词句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讲解句子的含义后并让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概括其中的内涵,复述词句的含义。

六、理解作品的主题。

1、词中哪些句子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2、结合课后注释赏析,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总结:苏轼旷达乐观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它指引我们积极乐观,奋发向上,对人生充满信心。尤其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勇往直前。

七、板书:苏轼《浣溪沙》。

情—宁静自适。

景—清淡幽静。

情感理交融。

理—旷达乐观。

八、课后练习:

a、《浣溪沙》上阙写景,描绘了哪三幅画面?画面有何特点?

答案:山下小溪边,生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山上松间沙路洁净无尘,黄昏时流涕细雨中杜鹃在啼叫。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

b、下阙转入抒怀,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答案:由西流的溪水,联想到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驻,大可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九、教学反思:

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意象的分析加入丰富的想像和联想对诗词做出多义性的解读并揣摩诗人的情感。

诗词中蕴藏着丰富的精神营养,它对青少年成长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诗词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习中华民族优秀的语言文化,而且可以使学生了解民族语言的演变和渊源。诗词深奥的语言,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同时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感受力和想像力。诗词想像的思维方式以及诗词审美的再创造性,有助于开发学生创性思维,它的“暗示性”原则,对艺术、通感以及它的绘画,音乐美可以不时刺激学生在心灵迸发审美创造的火花。

相关范文推荐

    热门科学发展观的论文(模板19篇)

    范本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写作的思维逻辑和语言表达能力。以下是一些范文素材,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灵感。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

    最热夏季防治心得体会版范文(18篇)

    心得体会是对个人成长和发展的记录,可以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以下是一些备受推崇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参考和借鉴。

    实用三年级经典诵读活动总结(通用21篇)

    活动总结是对于活动组织和管理的评估,可以帮助我们改进活动策划和执行的方法和措施。以下是一些写作活动总结的经典范文,供大家学习和借鉴。“经典诵读”活动作为学校校本

    最优买房契约合同(汇总13篇)

    通过签署合同协议,双方可以明确业务流程和双方责任,提升工作效率。小编在这里整理了一些关于合同协议的案例分析,供大家参考。债权转让契约合同要怎样写的呢?以下文书

    最新房产销售个人工作总结和计划书(模板19篇)

    销售工作总结是对销售团队和个人销售能力的反思和提升。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份精彩的销售工作总结范文。本年度是我公司快速发展的一年,也是我学习、管理的销售工作

    优秀影楼摄影活动策划书(通用21篇)

    活动策划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包括市场营销、人际沟通、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能力。这些活动策划范文涵盖了不同类型和规模的活动,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热门承包租赁协议分成协议书(汇总17篇)

    租赁市场是一个快速发展的领域,它为人们提供了便利和多样化的选择。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租赁经验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现有甲方将出租车___转让给乙方,甲乙双

    优秀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心得体会(通用19篇)

    心得体会是对人生经验的总结和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类似的情况和问题。这里是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写作的启发。随着掌声一阵又一阵的响起,

    热门贷款公司调研报告大全(14篇)

    调研报告可以为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帮助解决问题,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调研报告的诸多要求需要我们在撰写过程中注意把握,确保报告的权威性和可信度。根据xx文件精神,

    2023年个人社会实践心得(汇总17篇)

    参与社会实践可以让我们接触到真实的社会问题和挑战,从而增强我们的应变能力和抗压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社会实践范文,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示.今年暑假,我和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