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学期总结,我们可以对自己在学习上的优点和不足有更清晰的认识,为今后的学习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借鉴。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学期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学生的信息技术学期教学总结报告(优质18篇)篇一
现在,信息技术教育正在红红火火地各地开展,为了培养具有“信息素质”的新一代的建设人才,我们的信息技术课程该怎么教呢?通过信息技术课要使学生掌握什么知识呢?培养他们什么能力呢?对此,我认为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为什么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首先,信息技术课不同于其它学科,它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为计算机的操作是建立在各种软件的基础上,从这一点上讲,信息技术教学其实就是在教学生如何使用这些软件。而各种各样的软件涵盖了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同时新的软件也以惊人的速度层出不穷,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就不可能使学生掌握每一种软件的使用,这就使我联想到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应当培养学生举一反三、不断探索、具备创新精神的能力。
其次,信息技术教学的目的不仅只程序设计,而更应该多的是要与其它学科的整合,而在此过程中则更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及他们的认知水平,在小学阶段传授计算机的各种编程语言是不合适的。第一,他们所具备的旧知水平还不具备学习计算机程序。第二,他们逻辑思维能力还没有达到程序设计所需的水平,在小学阶段教程序很容易使学生对计算机失去兴趣,当然,也可以在小学阶段给孩子一些适当的、简单的、应用性强的、符合小学生兴趣爱好、实用的编程软件。通过对这些软件(比如文字处理软件,绘图软件、多媒体软件、logo等)的教学,可以很好地整合其它学科,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运用其它学科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探索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创新教育的前提
在教学中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应该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素质教育的实施,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应得到了极大的尊重,由于学生积极参与,由于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重视,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接受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积极参与以促进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不单是上好一节课,而是怎样充分应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把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即获得知识的方法交给学生,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开拓学生思维来获得新的知识。在创新教育体系中,师生关系将进一步朝着教学相长的方向转化和深化。
(二)、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教学环境,这包括教学心理和信息技术教学环境的营造,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欢迎学生与自己讨论要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的意识。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某个学生提出了与教师截然不同的见解,教师不应只是简单的否定学生,而应引导学生审视其观点,并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做可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进行独立学习及创新的自信心,使之与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创设创新教育的大环境,使之与创新能力培养相适应,信息技术教学应该是一个开放式的教学体系,教师要注意计算机发展的最新动态并把它及时地反映在平时的教学之中,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其教学从课内扩展到课外,从校内扩展到校外,要加强与其它学科的交叉渗透,将计算机巧妙地用于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加强学科创新能力之间的有效迁移,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创新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各学科教学之间应加强联系与合作,使学生的创新能力达到整体提高的目的。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潜力,学校要采取措施构建创新的教育环境。如在校内组织网页制作比赛,对学生的创新成就进行奖励,并将优秀作品在网络上交流。这不仅为学生提供自主性、首创性和个性化表现的机会,还可在校园中形成浓郁的崇尚创新、尊重创新人才的氛围。
(三)、激发创新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学生学习,要有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学习才会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产生了兴趣,才会有动机,这样思维活动得以启动运行,获得信息,检查信息,使自己的知识水平由量变到质变,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因此信息技术教学中,我采用多种方法激活学生的思维。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学生的信息技术学期教学总结报告(优质18篇)篇二
新余市第一中学周海燕。
[摘要]在信息产业日新月异的今天,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尤为显得重要,本文就针对了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介绍了一些相关知识。
[关键词]创造力、创造意识、信息技术、创造教育环境。
在经济和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人才的创造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重要。形势的发展,客观上要求作为人才摇篮的学校应在培养学生创造力方面作出新的贡献,信息技术课不仅仅是让学生按部就班地动手进行常规性操作,取得一定的成果,还应让学生的创造力在此过程中受到锻炼和提高。因此,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信息技术课的安排及其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作为教师,我们首先应该明白开设这门课的目的是为了适应社会的信息化,实施素质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培养目标是让学生了解计算机文化,初步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增强信息意识,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应用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以便其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参与社会竞争。教学时要时刻注意信息技术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而是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创造力。
一、兴趣是培养创造意识的基石。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对某一事物感兴趣时,认识就快;而毫无兴趣时,认识就慢,或者不予接受。因此若想唤起创造意识,就必须首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学习兴趣又从何而来呢?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兴趣的源泉在于体会到智能能统帅事实和现实,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要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所以兴趣是一种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可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为创造意识的产生奠定基础。
――精心设计任务。任务设计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一个好的任务,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知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录入文章、修改文章一般是学生不感兴趣的事。可设计一个小任务:输入题目为“我的爱好”的小作文,内容可围绕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定。这样学生在饶有兴趣完成任务的同时,不仅可掌握录入文章的基本规则,而且当发生输入错误时,还可学会修改文章的技巧。
再比如,画图软件中图案的放大、翻转及拉伸的技术是比较晦涩的,为了解决这一难点,可让学生画一幅“小小树林”的图画,在图画中设计大小不同的小树,并使它们在太阳的照射下,在地面上投影成一片片的阴影。由于该任务的生动有趣,可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掌握知识难点。
――讲解内容少而精。少而精主要是指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在量上少讲,把大量时间留给学生去自学、去思考;在质上精讲,排除学生已经掌握的和通过自己能理解并掌握的知识。重在教学中给学生点明问题的关键,发挥创造意识解决问题的方法,以锻炼其独立探讨问题的思维能力。
比如,教学边框和底纹时,只详细讲解对话框中的一个标签――“边框”的操作,至于“页面边框”和“底纹”两个标签,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它的使用方法。
――运用“罗森塔尔效应”。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就应充分运用“罗森塔尔效应”这一行之有效的理论。一个人创造力的发挥离不开自信,自信是实现自我和取得成功的必要前提。对学生恰如其分的鼓励,会使学生满怀希望和自信心,使兴趣从外在因素向内在因素转化,从而巩固兴趣。
例如,在每堂课即将结束时,进行作品展示。当自己的作品出现在投影仪或网络上时,学生们将获得成功感和自信心,以此激励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努力探索新的技巧和操作方法。
二、营造良好的创造教育环境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关键。
营造有利于创造的教学环境,这包括教学心理和计算机教学环境的营造,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欢迎学生与自己争论、交流,要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学生逐步具有创造的意识。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某个学生提出了与教师截然不同的见解,教师不应只是简单的否定学生,而应引导学生审视其观点,并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做可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进行独立学习及创造的自信心,使其创造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创设创造教育的大环境,使之与创造力培养相适应,计算机教学应该是一个开放式的教学体系,教师要注意计算机发展的最新动态并把它及时地反映在平时的教学之中,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其教学从课内扩展到课外,从校内扩展到校外,要加强与其它学科的交叉渗透,将计算机巧妙地用于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加强学科创造力之间的有效迁移,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各学科教学之间应加强联系与合作,使学生的创造力达到整体提高的目的。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力,学校要采取措施构建创造的教育环境。如在校内组织网页制作比赛,对学生的创造成就进行奖励,并将优秀作品在网络上交流。这不仅为学生提供自主性、首创性和个性化表现的机会,还可在校园中形成浓郁的崇尚创造、尊重创造人才的氛围。
计算机教学本来就是一个寓教于乐、上机实践的活动过程,所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只是一个起点。如何保持学生的兴趣,是个漫长的过程。计算机教师如何影响学生,帮助学生分析其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循序渐进,逐步走向成功,并让这种成功的感觉一直激励他们,期间有着许多环节。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在处理课堂教学时,针对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过程,充分考虑各个教学环节,把知识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组织每一课堂教学时,可设计高潮来调节课堂气氛,这种高潮设置的时机没有一定的模式,教师可视具体情况灵活确定。
三、重视个性发展,培养创造意志。
1、尊重个性发展,树立新型师生关系尊重学生个性对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具有重要作用。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并贯穿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树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每届新生开始本学科学习的第一节课,我都请学生回答一份问卷,以了解他们对信息技术的掌握情况及对计算机学科的态度。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表示他们愿意学好并希望得到老师的帮助。我为孩子们的求知欲望感动,更加确信只要公正地对待学生,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能有所进步、有所创造。同时我还确信,充满爱心和个性化的课堂,是以促进达到最根本教学目标为中心的;在这样的课堂上,所有的学生不论学习好坏都受到欢迎。上机实习课,我把学生分成小组,学生在小组里共同讨论问题,学会尽情地思维、用心地学习、大胆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表达自己的观点,达到了相互促进的目的。在小组里学生逐渐意识到:学习需要团结协作而不只是竞争,进而感到全班同学、学校乃至国家与自己的利益休戚相关,决不能仅仅考虑个人进步、成功与否。平时,我则尽可能地了解学生,并且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在这种学生可以感受到尊重、信任和鼓励的环境中,他们可以精力充沛地学习、全神贯注地获取知识和能力。
在课堂上,我与学生间形成的良好的关系也培育了学生真正好学的风气。我号召学生成为“探索者”,要求学生在平等的师生关系面前展示他们的才能。在授课时,我一般只是把一些最基本、最简单的操作先讲解以下,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能够获得轻松自在的感觉,能以通常习惯的方式展示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学习成绩的新标准取决于教师对他们尊重和信任的新标准。而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则取决与教师对他们尊重和信任的程度。
2.尊重学生的主体精神,培养主动性。
没有主动性,便无法充分挖掘潜在的创造力。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经常思考:学生的潜能怎样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他们学会学习了吗?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课程,尤其注重学生实践。上机实习时,我总是提出问题,让学生去解决。开始时,个别学生有畏难情绪、依赖性很强,总是希望老师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我故意不理他们,也不许相邻的学生帮忙。这些想“偷懒”的学生只有自己摸索,当他们自己最终解决了问题时,特别兴奋,有一种特殊的成就感,以后也就乐于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又启迪了学生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有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意志.有的学生在计算机学习阶段总结中说:“最大的收获就是通过基本的知识能自己摸索出别的知识与技巧。”我认为学生的这种收获,就是教师的最大欣慰。
四、强化教学民主意识。
教育实验证明,民主式教育效果最佳,而权威性教育严格地限制了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对学生能力的发展最为不利。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一个民生、和谐、奋进的课堂气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给学生充分的信任。
教师的信任对学生尤其重要。这种信任是培养、增强学生自信心的基础,而自信心又是发挥学生创造性不可缺少的因素,所以学生在发表见解、动手操作时,教师可用语言、眼神等给学生以鼓励,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2.减少不必要的规定。
在课堂上规矩太多会阻碍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因此,课堂上可打破传统的课堂模式,比如:交流作品时,可允许学生在教室内走动以便于观摩、讨论等,对于有较好基础的学生可让其担任“小教师”。
3.适时评判。
有关研究证明,当被试者在操作过程中被告知结果将被评判时,他们的创造性会明显降低。所以当学生在课堂上尝试实践时,教师不要轻易评判,以免扰乱其思路,应该让学生在安全的心理感觉下自由思想、操作,充分发挥其创造力。比如:学生用计算机画树时,其画出来的树可以是三有形的、也可以是椭圆的、多边形……只要其创造的理由能使老师和同学觉得有道理就可以。
五、重视实践,培养创造力。
1、优化合作学习是培养创造力的基础。
在计算机课教学过程中,应自始至终贯穿的教学思想是:创造尽可以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学生只有在不断的使用过程中才能学好用好计算机。由于现有实际条件的限制,信息技术课教学中一般要两个学生合用一台计算机,这就要求教师在分配计算机时注意运用合作学习理论,合理搭配,科学分组。特别是对于一些羞于动手或对计算机操作有一定顾虑的学生,更应该特别关注。对学生上机的时间要分配清楚,比如:对每个学生操作几分钟,谁先操作,谁后操作,到什么时间应该“换位”等教师要严格要求,以避免出现少数学生“霸占”机器,致使一些学生长期无机会接触机器的问题发生。此外还要注意发挥合作学习方式的优势,加强学生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通过辩论、比赛等在竞争中相互启发补充、共同发展提高。这样,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提高,有利于刺激学生的创造兴趣与创造思维。
2、教学中,教师要把学法指导作为促进学生创造法潜能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突破口,通过学法指导,使学生敢于探索,达到有所发现、有所前进的目的。从而主动地认识和把握知识,使思维和探索性和创造性得到培养。
六、良好的多媒体手段是培养创造意识的保证。
对于计算机教学而言,最有效的多媒体手段是多媒体网络教室、计算机、投影机。充分地利用这些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可以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地进行教学,使学生顺利地掌握计算机知识,提高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加强学生创造意识的培养。
――布置任务。布置任务,如果仅仅靠语言的描述,显然是很苍白的,有了画面就直观、易懂,任务明确的同时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上课之前,先用计算机投影仪将本节课要完成的任务展示出来,或是一幅画,或是一篇文章。
――辅助讲解。当需要讲解一些必要的操作时,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实时播放教师的操作过程,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清晰、准确地看到,从而明确操作方法。
――交流讨论。当某个学生需要介绍自己的学习经验时,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将他的计算机画面和他的声音,传送到整个网络,使每个学生都能看清他的操作过程,听清他的声音。与此同时,其它的学生可以提出不同意见,从而达到交流讨论的目的。
――作品展示。当学生的任务完成时,利用多媒体网络展示学生的作品。使学生的自我成就感得到满足,延迟兴趣的持续时间,从而为创造意识的产生奠定基础。
总之,教师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要从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兴趣入手,营造良好的创造教育环境,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保证学生有创造的时间和空间,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他们成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中国电化教育》、《计算机报》、《中小学电教》、《中国电脑教育报》。
学生的信息技术学期教学总结报告(优质18篇)篇三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教给学生的知识让学生终身受用是不可能的,各种软件应用知识会被层出不穷的新软件、新功能、新操作系统所代替,编程语言也在不断地演变和改进。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讲,这些都不是信息技术课最重要的内容。专家指出,在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信息、创新信息的能力。
一、传统的教学,是一套完整的、严密的理论方法体系。
但其中存在着一个较大的弊端: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全部教学都围绕如何“教”,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教学的机会很少,大部分时间被动接受知识,这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更抑制了人才的成长。但大部分学生只会答一些死记硬背的题目,做以前翻版式练习。而且很多的老师有这样的困惑:这节课讲的内容经过多次的翻版式练习后看上去好像掌握了,但由于课后练习的机会少,到了下节课就有一批学生忘了操作步骤。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教师在讲解的时候往往讲解的是这个题目的操作步骤,学生也就只会记下步骤。这种死记硬背的结果当然可想而知,一个星期就已忘掉大半,更不用说一个长假之后,等到进入社会,这一年所学到的也就所剩无几了。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而不是让学生淹没在信息的海洋里。信息技术课要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创设实践条件,让学习者自主地去探究、去发现,教师从完全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向知识传授者、指导者、设计者的多维角色发展,同时给予学习者以发表自己意见和成果的机会,让其充分展示自己。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地去寻找信息。
根据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结合实际,让学生感到自己动手去探索、收集、总结相关的知识,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
(二)在学习中,应让学生弄清楚每一步该做什么,如何去做,在哪里可以获得帮助,管理自己在整个过程中的学习。
很多情况下,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告知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当然可以通过自己手头上的所有信息技术课发下来的资料,可以与身边的同学交流,可以借阅有关方面的书籍,可以上网查找所需的资料,等等。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是信息素养品质最基本的一种思维方式。
(三)以任务驱动为手段。
在充分给予学生自主性的同时,教师必须给以一定的任务驱动。这个任务可以是近期的,也可以是远期的;可以是一堂课的,也可以是一两个月的,但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决定。任务应从简单的开始,让学生慢慢地适应,由简入繁。
(四)推行小组协作形式。
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群体中,必须学会从身边获得所需的知识。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协作能激励学生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能促进学生间互相帮助,共同提高。萧伯纳说过:倘若我有一种思想,你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我们每个人就拥有了两种思想。小组协作可以达到增进交流的效果,这也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发展信息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分组的确定方式:可以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已有的信息技术基础,采用小组平衡(考虑学生操作技能,家中是否有电脑、是否可以上网,男女比例,等等),每组可以有5至6人,然后给予每组一定的任务。
(五)成果体验。
我们并不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的成果有多少研究价值,有多少实际的意义,重要的是让他们在学习的实践探索中开阔了视野,锻炼了能力,培养了创造性思维,具备了自我学习、自我探索的能力。正如苏姆霍林斯基所言:“在活动的实践中,学生能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体验到智慧的力量和创造的欢乐。”只要有这种深刻的体验,学生就会激发浓厚的兴趣和探求新知识的动力。
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有成果体验,用这种成果不断地激励他们去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比如制作一张贺卡,制作一份调查表,等等。如果将学生的成果以某种形式展示,使学生感到自己的努力得到老师及大家的承认就更能激发学生的动力。
(六)日常生活中信息技术的使用。
毕业后,一部分同学会从事软件编程,但很大部分同学会应用计算机工作,也就是说计算机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一种工具被使用。因此,要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利用这个工具去做事情,比如学生可以用word编辑一篇自己的文章,用excel清算自己的日常开支,用powerpoint给同学制作一张生日卡片,用e—mail发信件,用frontpage制作个人主页。要让学生自觉地去使用这个工具,并让他们意识到这个工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把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计算机养成一种行为习惯,形成信息素养的品质。
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期间,教师是一个组织者,要安排好各个阶段的学习任务及学生之间的协作;是一个指导者,并不需要告诉学生应该如何做,但应帮助学生寻找,以获得帮助的途径;是一个提供良好环境的人,要提供学生获得帮助的学习工具和信息资源,大量的文字资料、书籍,cai软件,音像资料,最好还能够让电脑接入internet,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最重要的是一个督促者,其主要手段就是考核,教学是否有效只有通过考核评价才能了解。
参考文献:
[2]郭普渡。计算机与创造教育。北京景山学校。
[3]王旭卿。美国中小学信息素养教育。外国中学教育,2000,2。
学生的信息技术学期教学总结报告(优质18篇)篇四
摘要:信息素养包括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信息的能力、评价信息的能力、应用信息的能力和传达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信息素养,要坚持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要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要采取分层的教学模式,要将思想品德教育融入教学当中。
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是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目的之一,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更是提升学生整体素质的必然要求,是高中生能够全面实现自身价值的关键所在。所以说,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是非常必要的,能够为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奠定基础。那么,怎么才能够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呢?文章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旨在为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成效,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提供借鉴。
一、坚持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
什么是任务驱动教学法呢?所谓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根据学生要学习的内容,教师进行多级任务的布置,一步一步地进行知识的学习,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的教学方法。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一个比较好的学习思路,让学生在学习任务的驱动下进行高效学习。怎么实施呢?应当根据信息技术的教学要求确定任务的级数,一般分为四个等级,分别是提出任务、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总结评价。比如在教学电脑组成时,首先提出任务,即要完成的任务就是“电脑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然后布置自主学习任务,比如“什么是硬件,什么是软件”。其次,布置协作学习的任务,“电脑的硬件有哪些,软件有哪些”。最后,进行总结评价,得出最终的任务结论,即电脑的组成。通过这样的布置,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寻找所需要的信息,通过各种信息的汇总和分析,最终得出结论。这样的做法就是一个完整的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过程,每深入一个环节就是对学生信息素养的一次提升,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
二、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
活跃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虽然信息技术教学在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上的倾向越来越多,但是它的技术性特点决定了教学的难度。在教学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枯燥无味的情况,只有营造出活跃的课堂氛围,才能够将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效果最大化。活跃课堂氛围的方法有很多,针对信息技术来讲,首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可以连接网络,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网络获取更多的信息,并且通过教师的示范来指导学生怎样寻找信息。其次,可以采用专题教学的方式。什么是专题教学呢?专题教学就是将信息技术的知识进行大类的分组,然后根据大类进行教学。比如关于办公软件的教学就可以作为一个专题来进行。最后,可以通过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以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能够让学生体验信息的获取和信息的传递过程,让学生在游戏当中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比如在进行邮件投递教学的时候,就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用肢体动作传递信息的游戏。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信息的传递情境,也可以提升课堂的活跃程度,让信息技术课堂充满欢乐。
三、采取分层的教学模式。
分层的教学模式是根据因材施教思想而出现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化,即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层次的`确定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性格爱好和学习成绩来确定。所以,在信息技术教学当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信息素养的差异来进行分层教学,让教学效果更加明显,从而推动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比如对于信息收集能力比较差一点的学生,教师应当多布置相应学习任务;对于分析能力比较弱的学生,教师应当对其逻辑思维能力进行适当的训练;对于应用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让其进行相应的实践活动。通过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薄弱方面进行训练提升,可以补上学生的短板,从而提升学生整体的信息素养,让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学生成长成才奠定基础。
四、将思想品德教育融入教学中。
将思想品德教育融入到教学当中,主要是提升学生的信息分析和辨别能力。网络的发展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风险,平时学生在上网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信息,有些信息对学生的成长不利,需要学生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有选择地加以利用。所以,将思想品德教育融入到教学当中是很有必要的。高中生因为生活阅历浅显,根本就意识不到很多行为是触犯道德和法律的。比如不健康视频的传播和有害信息的进入等等。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融入思想品德教育,不仅可以教会学生怎么去辨别和分析信息,还可以让学生充满正能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拍一些充满正能量的多媒体资料,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这也是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的一个重要方面。
五、结束语。
信息素养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高中学生的学习时间非常紧迫,需要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将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到一定水平。相信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学生的信息素养一定能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得到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2]黄松爱,董玉琦.高中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08).
学生的信息技术学期教学总结报告(优质18篇)篇五
信息技术虽然已经发展了很久,但其主要体系依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万变不离其宗,只有掌握了信息基础知识,才能更稳固地继续向前探索,因此,夯实学生的信息知识基础,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保证信息技术课程收到良好效果的前提。
1.营造立体教学环境,让学生融入信息学习中。
信息知识是信息学习的理论支持,也是信息素养的基础,但是在通常情况下,与灵活有趣的操作过程相比,信息理论却是抽象且枯燥的,这就需要教师营造一个生动立体的教学环境,将枯燥的理论知识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例如,二进制是计算机技术的基础运算方法,但是对日常使用十进制的学生来说却很难转换思路,且单纯的语言和数字讲解又过于抽象,因此,教师可以制作一个简单的二进制时钟flash,用动画来表示基础算法,这不但增添了教学的趣味性,也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和学习兴趣。
2.课堂内容时刻与社会信息技术接轨。
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更新换代的周期也在不断缩短,这不但给信息技术的研发者带来了挑战,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来说更是一种无形的压力。虽然现阶段的初中信息技术教材已经压缩了改版的时间,但是要做到随时跟进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是不现实的,而陈旧的信息知识教学也浪费了学生的精力和时间,因此教师要肩负起将课堂教学与社会信息技术接轨的重任,不断丰富自己的信息理论知识,将社会上最先进的信息知识带入课堂,以弥补教材的不足。
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的重心,也是将信息意识和信息知识转化为实践的重要一步,其旨在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操作能力,而将学生的信息能力培养成一种可发展的、能为其未来服务的能力,是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标。因此,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和实践机会方面下功夫,更好地提升学生的信息理解和接受能力。
初中生虽然对信息技术没有很深的.了解,但也正是因为如此,他们不会受到现有信息技术的限制,可以充分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升信息素养。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做的是给学生指出思考的方向,并进行一些技术指导,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生活经验,并结合已经学到的知识来动手操作。例如,在教授“flash动画制作”时,教师可以先展示一些可爱或者搞笑的动画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在好奇的心态下根据所学内容,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尝试自己制作动画。这样,学生在探索中找到了学习的乐趣,并有效地提高了信息技术操作水平和综合信息素养。
2.增加学生信息实践的机会。
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将所学知识加以运用,但是初中生的学习压力并不小,课后实践机会有限,因此,学校和教师要共同加大课堂实践的投入,只有使学生牢牢把握课堂实践的机会,才能真正提高其动手操作能力。从学校方面来看,学校要加大对计算机硬件方面的投入,不但要保证一人一机,而且要保证机器性能的优越;从教师方面来看,教师要合理分配理论教学、实践讲解和实践操作的时间,在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可以给其更多的上机操作机会,让其独立探索。
三、信息道德教育保证学生的发展方向。
人们,要想在社会上立足必须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而对处于成长阶段的初中生来说,道德修养的培养更是关系到学生人格的塑造。
1.帮助学生在信息中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有很多内容与社会信息有关,而社会信息、纷繁复杂、多种多样,难免会出现负面信息,因此,教师要教导学生在参与社会信息活动时,注意筛选健康、积极的内容,对消极、低俗的信息有明确的甄别能力并能坚决抵制。例如,在带领学生了解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社会上阳光的信息,并在对这些信息的学习中树立正确的道德观,而面对一些不实消息不去造谣、传谣,更不能参与违法信息的传播。
2.信息技术与道德教育并行。
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时,教师要同时教导相关的道德规范,让他们在日后的信息技术操作中遵纪守法,不损害他人和国家的利益,并有主动维护信息安全、个人及国家利益的意识。例如,在教授“病毒”这一内容时,教师不但要讲解基本的病毒种类及其危害,更要告诉学生,参与病毒的设计和传播是一种危害社会的违法行为。学生可以将所学技术运用到信息技术的维护中,为信息技术的发展保驾护航。
四、总结。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教学并不只是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那么简单,更不是一种应试教学,而是培养学生从树立信息意识、学习信息理论到实践操作的综合教学,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来保证其发展方向的正确性。因此,面对社会信息技术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需要,我们必须进一步完善信息教学的内容,促进学生信息技术综合素养的提升。
学生的信息技术学期教学总结报告(优质18篇)篇六
一、引言牛津分析公司执行董事长戴维・扬被称为“把握信息时代脉搏的人”,在他的眼里,“信息是一种力量,是一种教人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法”。面对全球信息化的挑战,我们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具备及时、准确地掌握信息,科学、有奖地利用信息为自己服务的能力,这即是信息社会中高素质的人才必须具有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获得终身教育的基础。因此,美国早在八十年代,就开始了对包括中小学在内的学生进行系统培养,并开设了多种信息问题解决方案的课程,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他们的批判性思维以及掌握完整的信息问题解决方法和技能,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也促进了美国信息化社会的发展。由此看来,在逐步信息化社会的中国,从小学阶段就开始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非常重要的。近些年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也逐步认识到,并开始了信息素养教育的尝试。在这里了,我也想谈一谈我对小学阶段信息素养教育的点滴设想。二、信息素养的涵义及内容探索信息素养教育,首选我们需要弄清什么是信息素养,它包含哪些内容。早在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提出了信息素养的含义:所有经过训练、在工作中关于运用信息资源的人就是具有信息素养的人。他们知道运用多种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资源使问题得到信息解答的技术和技能。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主管委员会关于信息素养的报告中认为:要想成为信息素养的人,应该能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拥有确定、评估和有奖利用信息的能力。信息素养包含诸多方面的内容:传统文化素养的延续与拓展;使受教育者达到独立学习及终身学习的水平;对信息源和信息工具的了解和运用;必须拥有多种信息技能:如对所需文献或信息的确定、检索,对所检索到的信息进行评估及处理等。可以说,完整的信息素养包括三个层面:文化素养(知识层面)、信息意识(意识层面)、信息技能(技术层面)。三、小学需要培养哪些信息素养从信息素养的三个层面来看,小学生正处于接受教育的初始阶段,他们的信息意识、文化素养以及信息技能三个方面都是很薄弱的。对于小学生而言,信息意识的培养,即是让他们认识到信息是资源,及时有奖地利用资源可以使问题得到全面、深入地解决就可以了;文化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正是语言教学努力的主要任务;信息技能的培养,指的是对小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信息处理能力是涉及信息知识以及对具体的信息获取、组织、处理、加工、表达、通讯、评价等的能力,这是个人信息素养的基础。文化素养是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因为文化素养的培养是小学语言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一门大学问,在这里我就不班门弄斧了。我想把讨论的重点放在对小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上。四、对我国小学阶段信息素养教育的粗浅认识在我国,信息素养这个概念的提出是近期的事,但并不等于我国的教育忽视了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这一点,从引导中小教学方向的高考试卷中就可以略窥一斑了。终身教育的提出,更促进了学校教育针对性地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其中蓬勃发展的小学语言教学改革和实验也在表明,我国的小学语言教学并未忽视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特别是小学语言教学“大语言观”的提出,引导语文教学课走出课堂,注重学生课内外知识的融会贯通,正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有力证明。在大语文观的指导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打破了死扣书本、烦琐地分析课文的局面,重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重视学生有意识地查找资料的能力,重视学生能够有奖地把已有资料运用到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去,从而利用自己已有的课内外知识去理解课文。这些都是在明确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以促进学生适应信息社会。当然,小学语文教学提倡学生查找资料,课内外知识有机结合起来的时间还不长。因此在实际的教学当中,特别是课堂阅读教学中,也不乏缺乏经验的例子。比如,一些学生不知去哪查资料,不知查哪些方面的资料;一些学生查到资料后,不知道哪些对自己有用,哪些对自己没有用;课堂回答问题时,常见学生拿出自己查到的资料照本宣科地机械宣读;常见学生能够选出相应的资料,却无力针对资料谈自己的理解等等。这些都在提醒我们:系统全面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迫在眉睫。五、对培养小学生信息素养的设想根据对美国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即信息解决方案课程的思考,我在想:能不能结合中国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点滴尝试,我想进一步尝试提出自己的`小学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的设想。因为信息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学生的实践,所以我还是把小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有意识地融进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一)信息意识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向学生灌输信息资源的概念,并引导学生认识利用信息资源的重要性。同时,树立一些能够恰当运用已有信息资料回答问题的模范学生,并对于积极查找信息资料的学生鼓励甚至奖励,这样就会逐步使学生认识到获取信息资源,主动利用信息资源回答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性。(二)信息的确定信息的确定能力,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学生能够确定哪些问题需要查找信息资料解决的能力;二是学生确定为完成任务所需要的信息的能力。我们上一节阅读课,通常一篇课文的篇幅不短,知识点很多,到底哪些问题可以通过信息资源得到更圆满的解决呢?这个过程是训练学生确定信息问题的大好时机,千万不能忽视。我们可以以一篇课文为例,带着学生一起体会确定信息的过程。首先我们可以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比如《海洋――21世纪的希望》一课,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说海洋是21世纪的希望?海洋与我们人类有哪些关系?人类是从哪些方面开发、利用海洋的?为什么必须保护海洋,珍惜海洋资源?我们可以怎样保护海洋?……这些问题的提出,实际上就是确定信息任务的过程。然后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哪些问题的解决可以借助查找信息资料,从而使学生下一步的活动明朗化。(三)信息的获取信息的获取指的是:确定信息来源、选择最佳信息来源源;检索信息来源、在信息来源中查找信息。我们提出了这些问题,到哪些地方去找信息资料呢?这一步同样需要教师的引导。比如《长江之歌》一课?我们可以确定信息任务为:你了解长江吗?长江的风采与气概怎么理解?长江还体现什么精神?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明确:长江的位置与所流经的地方耐心查找地图;长江的风采与气概可以观看系列片《话说长江》片段或听录音《长江之歌》或查找相关图片;长江体现的精神可以阅读有关对长江的赞誉的诗词和文章,有关长江的传说故事等等。信息来源有了,需要解决技术问题,怎样查找?我们可以和学生讨论怎么去查找。比如:电视、广播、报刊杂志、图片、图书等等,在信息社会的今天,学生开始使用的重要的信息来源还有网络资源等等。(四)信息的整理信息的整理指的是对信息的组织和处理:学生在信息来源通过阅读、观察、聆听、触摸等方式来感受信息、筛选出有关信息。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细致深入地锻炼学生因为有了明确的信息任务,有了明确的信息来源,对信息资料的整理的训练就水到渠成了。我们需要训练的是引导学生根据信息任务和信息来源判断现有的信息资源是否有用,然后有条理地整理出来。这时,我经常引导学生把自己认为有价值的资料摘抄下来,或者用笔勾画出来,这个方法有一定的效果。(五)信息的集成(加工和表达)信息的集成是指把来自多种信息来源的信息组织起来、把组织好的信息展示和表达出来。能否适时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这个环节是关键一环,检验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最佳体现。教学中可以浅显地告诉学生:读懂你的信息资料,试着用你自己的话说出来,还可以谈谈你的想法。这个环节比较难,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地引导和示范。比如:学生说他查到了人们对牡丹、菊花等十种花的命名,如人们称牡丹为花中之王,称兰花为花中仙子,称……这时候老师可以引导:我特别想知道荷花被称为什么?花中君子!老师追问:为什么荷花被称为花中君子呢?从而引导学生从荷花的称呼联想到荷花的高贵品质上来。再比如:学生看到了壁虎,对壁虎产生了兴趣,于是去查有关壁虎生理特点的资料。大多数学生迷惑的问题是:壁虎为什么紧紧地贴住墙壁?为什么不会掉下来?学生提出问题,就需要学生用信息资料来解答。原来是壁虎趾下有皮瓣,皮瓣上有数以万计的细毛(大约有100微米长),每一细毛中又有许多的分叉(大约有100~1000个分叉出来的微细毛)的关系,有关资料对这个问题的描述,还用了一些专业词汇,念起来特别拗口,如果课堂上让学生念出一大堆自己都不明白的专业词汇来,其他学生就会更困惑了。我引导学生,用你自己的话说说?……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慢慢有意识地学会加工和表达自己的信息资料了。(六)适时的评价这个过程有两个层面,一是学生之间讨论交流并评价这节课上哪些信息资料用得好,从而加深学生对处理信息过程的认识;二是教师对这节课运用信息资料的过程做一个引导性的评价。说说哪些同学在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是大家需要努力的方向。因为有具体的事例,学生理解起来更容易些。更好的方法是带领学生重新回顾一遍这一信息的运用过程,具体分析每一个环节最好的程度。这样,学生的进步会更快。六:结语信息素养是信息社会人的整体素养的一部分,让我们高度重视并认真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其终身受益。
上一页[1][2]。
学生的信息技术学期教学总结报告(优质18篇)篇七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由于各种原因,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至今没有明确具体的课程标准。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学目前的依据是什么呢?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比较简单笼统,时间上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之前,不能较好地体现新课程理念和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领域中关于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描述不够清晰具体,难以对新课程实施给出有效指导。面对新课程,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发出了“其它学科都有课程标准,我们的地位还不如体音美学科”的感慨。在今年暑假初中信息技术教师新课程、新教材培训活动中,我们仔细分析了其它学科高中、初中课程标准之间的共同点,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信息技术)》(以下简称《课标》)的相关理念、方法指导初中信息技术新课程培训工作,取得了大家都比较认同、满意的效果。
一、《课标》的基本理念是实践初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基础。
高中和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在课程的总目标和课程的基本理念方面应该是一致的。这可以从两个方面印证:一是《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有关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并没有区分高中、初中、小学,这说明各学段的主要任务是一致的;另一方面分析其它学科高中、初中课程标准有关课程基本理念部分的描述,其核心思想也是相同的。因此,评价目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是否符合新课程理念,我们以《课标》的五条基本理念为指导,落实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就是看教学目标是否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总目标,是否精心创设了符合教学实际的教学环境,是否实施了有效的分层教学,是否引导学生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是否开展了真实的合作与交流。清晰明确的标准,成为目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努力方向,初中信息技术教师手中既有了“本”(教材),又有了“纲”。
二、《课标》对当前初中教学中一些热点问题的解决有重要指导意义。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必然会遇到一些突出的、对教学活动有重大影响的问题。广大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但是,有些是课程目标和要求方面的问题,是国家对该门课程的要求。《课标》对解决此类问题有很好的指导作用。例如,学生信息技术基础差异很大,如何进行教学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分层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教学策略,但是由于缺乏相关理论、方法的指导,一些教师总怀疑分层教学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在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下,总是习惯于按统一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结果教学效果和预设相差甚远。《课标》对此作出了明确的指示:“建议在保证基本教学目标达成的前提下,设计分层次的学习目标,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不同发展水平和不同发展特点的学生,都能够作出符合自己学习的选择。”《课标》要求“所有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并没有规定“所有学生都必须发展到某种程度”,关注的是相对的提高,这就为我们实施分层教学提供了依据和指导性建议,为教学目标分层提供了方向。
三、《课标》“实施建议”对初中教学实施新课程提供了具体途径。
教学活动是实现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根本途径。从某种意义上说,实施新课程就是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在充分考虑学生、教材、环境等背景因素下,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在师生组成的共同体中,通过师生交往为主的活动过程,达到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总目标的教学活动。《课标》从五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教学实施建议,为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实施新课程提供了具体途径。譬如,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适应新课程要求,传统的教学方法能否在信息技术课中应用等,是摆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师面前的迫切课题。《课标》从三个方面提出建议:一是借鉴其它学科中适合信息技术学科特点的教学方法,教师借鉴已有的经验,最容易取得教学成功;二是强调了适合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两种教学模式:“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和“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成为信息技术教学首选的教学模式;三是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学科,需要加强探索和积累,信息技术学科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创造源泉。
四、《课标》提供了丰富的活动主题和标准案例。
初中信息技术教育是初中综合实践活动的一部分,对应于分科课程,它是一门综合课程;对应于学科课程,它是一门经验课程。因此,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贯穿于各个实践活动之中。《课标》在“内容标准”部分,针对每一个内容主题,都给予了具体的活动建议。譬如,在“多媒体信息表达与加工部分”,活动建议“设计并制作一个多媒体作品,例如‘可爱的家乡’‘保护水资源’等等。采用小组合作方式确定主题、规划内容、选择媒体、策划创意、设计信息呈现方式,完成作品。在班级或年级内展示,相互交流,共同欣赏。”在初中“用powpoint制作多媒体作品”教学中,教师可以直接借鉴和运用,同时为教师创造更多的活动主题开阔了思路。《课标》在“案例”部分提供了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案例和案例分析,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在充分学习理解的基础上,比较容易地进行教学设计,并付诸教学实践中。
五、《课标》“评价建议”可以作为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依据。
《课标》“评价建议”从评价原则、评价内容与评价方式、评价的组织实施三方面对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评价给出了系统、具体、明晰的建议,是迄今为止有关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评价最权威的论述。“评价建议”中大部分描述是关于整个信息技术的教学评价,而不仅仅局限于高中学段。因此“评价建议”也可以成为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依据,教师可以根据其精神,结合初中学段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制定合理的评价量表,进行有效的评价、合理地应用评价结果,反思和改进教学效果。
在培训活动中,我们和教师一起学习和研究《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和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综合实践活动领域中有关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论述,结合新课程通识培训中的有关内容,进行专题教学案例研究,对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如何实施新课程的理念,方法,转变教学方式,有了具体的、可操作的思路和体会。在秋季开展的优质课和说课评比活动中,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培训效果显现出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人民教育出版社。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魏雄鹰主编《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
学生的信息技术学期教学总结报告(优质18篇)篇八
摘要:文言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也是重点。但是,作为语文教师却一直没有找到更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展现文言文的魅力,来让学生喜欢上文言文,而且,文言文教学还走进了一个固定的教学模式,即,教师逐字翻译――学生死记硬背。可见,在这样的被动学习状态中,即便是再有价值的文本也会失去兴趣,因为学习的目的只有一个――考试。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引导学生主动地走进文言文教学之中,以确保文言文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高。
关键词:文本背景;自主学习;主体性。
“以生为本”是课改下所提出的新的教学理念,目的就是要将课堂的主体地位归还给学生,使学生能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因此,在课改下,我们要在文言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文言文学习当中,进而逐步构建出高质量的文言文课堂。
一、自主了解文本背景。
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的,对于现在这个被白话文统治的社会,文言文已经失去了应用的空间,所以,在一个没有文言文语境的环境下,让学生去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去了解文本当时的时代背景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也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们可以先从自主了解文本背景开始,鼓励学生在相关资料的辅助下理解文言文所包含的思想情感,以确保高效课堂的顺利实现。
例如:在教学《报任安书》时,为了让学生能够真切地体会到文本中表现出的作者身受极刑后忧愁幽思、激愤慷慨的.情感,也为了让学生能够学到司马迁忍辱负重的精神,在本节课的授课之前,我先引导学生借助网络、课外资料对司马迁的相关资料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等进行了解。之后,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并试着理解文本大意。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培养学生自主搜集资料、获得信息的能力,而且,对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自主翻译文本内容。
众所周知,我们的文言文翻译都是教师一字一句地进行讲解,并让学生对重点句子的翻译进行背诵,以方便应对考试。但是,这样就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了依赖性,导致学生在脱离了教师这根拐杖的时候就不知道该怎样走路了,所以,在考试时,一些学生干脆直接跳过有关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试题。因此,在课改下,我们要培养学生自主翻译的能力,要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认知和理解去试着翻译文言文,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而且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理解能力的提高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陈情表》时,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翻译能力,也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质量,在本节课时,我选择了小组自主翻译的模式,首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并结合教材下的注释试着进行翻译,并将所遇到的问题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最后,再将未能解决的问题反馈给我。比如:有小组提出“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还有小组提出:“臣之进退,实为狼狈。”等等。接着,我在对文本进行整体翻译之后,在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和讲解,这样,一来能够培养学生之间的交流能力,二来能够让学生在自主翻译中积累翻译经验,掌握技巧,提高能力。
三、自主阅读,培养语感。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就是说,反复的阅读能够轻松地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对文言文教学来说也是这样,我们也是提倡让学生多读,让学生在读中形成语感,在读中能够理解文本大意,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也有助于文言文质量的提高。而且,语感的培养还能让学生学会停顿,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也有助于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逐渐形成一定的语感,继而,大幅度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借助多种形式来鼓励学生去自己学习,让学生在自主阅读、自主翻译、自主整理中养成良好的学习文言文的习惯,并努力使文言文教学走出低效,走向高效。
参考文献:
学生的信息技术学期教学总结报告(优质18篇)篇九
由于中考取消了对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考核,导致初中阶段很多学校停开了信息技术这门课,即使有的学校开设了,通常也是让学生自己在机房玩,教师很少去讲解内容,从而导致了高中阶段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和素养水平参差不齐,同时也使学生降低了对信息技术课的期待和热情。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硬性地按照学业水平测试的要求进行教学,会导致学生除了高一刚开始的前几节课和对搜索引擎教学内容感兴趣外,其他时间大部分学生好像已经失去了学习的热情,认为学习内容枯燥乏味。
那么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如何持久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呢?这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因此笔者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做了如下一些尝试:
一、精心准备高一学生的开学第一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学生刚踏入高中的大门,对于第一节课,每位学生都充满了期待,他们想了解这门学科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科?相较初中的内容,高中的学习内容有哪些新颖和不同之处?因此,上好第一节课至关重要,通过精心准备的第一节的教学必定会激发起同学们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
使用幽默的语言来吸引学生,并同时告诉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每位同学在老师的眼里都是平等的,没有学习好的和学习不好的学生。充分尊重每位学生,使学生立即对老师产生好感。由此也对信息技术这门课产生好感。
二、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鼓励学生的“调皮捣蛋”
每一个学生都渴望在学习上缺的成功,都希望自己的进步能够得到老师的赞扬。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心理上已经对自尊心有一定的自我认识,有时还会表现出强烈的争强好胜心。作为老师应当根据学生自身的性格特点在日常的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胆创新,培养他们敢攀高峰的坚强意志。
在信息技术课上,鼓励学生提一些关于计算机的任何问题,利用网络为学生解答这些问题,允许学生修改和“破坏”计算机系统,只要能从中学到一点东西,计算机系统或者一个程序出错了都是值得的,因为学生在“破坏”的过程中有所收获了。在收获的过程中也提高了对于信息技术科的学习热情。
三、精心为每节课准备一个计算机小常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
”兴趣是积极探索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是求知的起点,是思维培养和能力提高的内在动力。对信息技术课程感兴趣的学生,往往都能主动学习,听讲时全神贯注,也积极参加动手实践的活动;不感兴趣的学生,则是被动应付,精神涣散,参与性不高。
在每节课的前几分钟时设计一个由学生轮流介绍一条计算机应用技巧或心得的教学在课程教学时将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每个学生为了能让自己的计算机“招数”赢得大家佩服的目光,学生们不但课上勇于亲自探索尝试,甚至课下还经常浏览各类计算机书籍,到各大论坛切磋探讨,以获取更多更实用的计算机知识。学生收集到的东西可谓五花八门、包罗万象,有时连我这个计算机专业毕业从教5年的信息技术教师也不得不为之惊讶,感觉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
四、使每位学生学习上都有成就感。
在讲解文字处理教学内容,让每个学生为班级做一个黑板报,做好后让全体同学作为评委进行评价,自行设立各种特色奖项进行评比。此外还可以让学生给同学,家长,朋友运用学习到的信息技术手段制作电子贺卡等等。设计网页制作的教学内容时,可以让每个同学做一个介绍自己的'小网站发布到学校的校园网上。这样通过各种与我们实际联系的方式使学生既掌握了知识也提高了学习的热情,学习的效率大大的提高了。
五、充分尊重学生,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无论是自己的学生时代的亲身体验还是和其他同仁的交流,都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一个学生喜欢那个任课老师,那么他对这么学科就会投入极大的热情。如何让一个学生喜欢自己呢?首先当然要“学高为师”,自己的知识要全面,学生任何时候求知的欲望都能满足,他将会对老师产生敬意。其次,对待学生要平等,要充分尊重每个学生。在学习上要多鼓励,平时上课回答问题后正确的就多夸奖,错误的也要鼓励,比如:“不错,非常好”“这个想法有想象力”多用这些煽动、鼓励性的语言学生一定会在情感上得到满足,从而对自主学习和这门课产生热情。
总之,让学生在鼓励与赞美声中尝试成功,学生渴求知识,热爱学习的激情就会提高并持之以恒。
教学是一门艺术,如何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的确需要广大教师的苦心探讨与摸索。总的说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方法不是单一的,枯燥的,而是多向性的,趣味性的,只要教师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注意变换多样性的方法,课堂气氛一定会鲜活起来,学生的学习热情一定会得到充分的调动与舒张。
学生的信息技术学期教学总结报告(优质18篇)篇十
摘要:信息素养主要是指人们可以了解何时需要使用信息,并且将信息的作用发挥出来的能力。但是在小学计算机教学当中,许多老师没有意识到信息素养的重要性,使得学生只能掌握教材上的知识,而无法形成完善的信息素养,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面对这种情况,本文进行分析信息素养的具体内容,并且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制定有效的信息素养培养计划,以达到促进小学生信息素养不断提升的目的。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需要在传授计算机知识的同时,进行培养学生的学习素养。在实际教学当中,可以通过设置愉快的教学气氛、丰富教学内容、加强伦理道德教育等措施,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只有进行培养小学生的信息意识,才能使小学生在信息意识的驱使下主动进行了解新的知识,提高信息对学生的影响力,使学生获得更多的信息知识[1]。首先通过信息技术课可以让学生在使用计算机的时候,可以从网络当中获取各式各样的信息,感受信息世界的神奇。其次由于小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不多,老师需要指导使学生在计算机前,感受网络的神奇魅力。最后要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学会使用计算机进行处理各种事物,使学生了解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例如在课堂上,可以在局域网当中设置资源共享,并且根据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制作和学生生活、学习比较接近的网页,如可以设置“老师信箱”“今日信息”等栏目。老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浏览这些网页,了解网页当中的内容。对于一些互动性内容,学生可以积极参与,感受信息共享的用处。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分析信息的能力,也可以激发学生进行探索信息知识的兴趣,促进计算机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寓教于乐,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基本技能。
小学信息技术课进行是传授信息技术知识的重要途径,学生掌握各种信息技术,并且将其用于与人交往和信息查询,是小学生基本的信息素养。在合理应用信息技术之后,小学生不仅可以通过编辑文字和他人交流,也可以使用计算机进行处理各种信息,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这也是提高小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方法之一。为了提高小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积极性,在实际教学当中,需要根据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使学生可以接受计算机知识的同时,掌握使用计算机的使用技能[2]。例如在学习“输入”这一章的时候,可以给学生的计算机下载金山打字通,并且教会学生进行操作软件中的打字游戏,通过学生不断的指法练习,会逐渐提高打字速度。
三、加强伦理道德教育,提升学生的信息伦理道德水平。
信息伦理主要是指个人在信息活动当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德情操,其可以合理地使用信息进行解决自身和社会存在的问题,使信息的价值得到有效发挥[3]。老师需要给学生进行讲解信息伦理的内容,指导学生正确使用信息伦理,使其遵守网络的法律法规,正确使用网络进行处理事务。同时需要给学生列举一些网络的不法事件,使学生在上网的时候可以提高防范意识,准确分辨网络行为的是非,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例如在学习“信息安全和信息道德”这部分内容的时候,老师可以使用ppt或者视频给学生播放有关信息安全的.实例,使学生可以感受到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犯罪的危害,使学生可以合理使用信息技术,文明上网,使计算机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课堂活动的开展,对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进行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的时候,老师可以通过开展各种有关教学内容的活动,使学生活动当中合理利用所学的信息技术,使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同时老师以不同节日为主题,开展有针对性的信息活动,让学生应用计算机进行操作,可以了解信息技术对人们学习生活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对信息技术学习的重视度。例如,在母亲节即将到来之际,老师可以给学生进行示范,如何使用计算机进行制作节日贺卡。在学生学会之后,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将喜欢的图画和想对妈妈说的话加入到节日贺卡设计当中。在计算机上设计完成之后,使用打印机打印出来或者使用电子邮件传给自己的母亲。在贺卡制作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合理利用所学的信息技术,从网上搜集大量的素材,并且加入自己的想法和创意,制作出与众不同的贺卡,使用电子邮件发送给母亲。通过这个活动,学生不仅可以有效提高自身的信息综合处理能力,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进教学效果大幅度提升。
五、结语。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只有不断提高小学生的信息素养,才能使小学生在掌握信息技术的同时,具备良好的网络伦理道德,因此需要提高对培养小学生的信息素养的重视度。但是在实际教学当中,许多老师只是将关注点放在如何丰富学生的计算机知识上,而忽略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合理开展教学活动、加强伦理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等方法,使学生得以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学生的信息技术学期教学总结报告(优质18篇)篇十一
1.增加信息教学面。
语文教学中知识的积累是非常重要的,在教材与课堂的基础上,还要注重课外知识的拓展阅读。但是,在短短的课堂时间里,教师要给学生灌输那么多的课外知识是不可能的。因此,教师只能在课堂上增加信息教学面,激发学生对于课外知识的浓厚兴趣,帮助学生树立信息意识,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在课外去收集资料,并自主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教学内容的宽泛性与教学时间的局限性这一矛盾问题得到解决。同时,通过对于课外知识的阅读,又能够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加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样相互作用的循环过程,能够大大提升语文的教学质量。
2.开发信息的`载体。
在高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学生收集信息的渠道越发丰富,在原有的图书馆、阅览室、计算机房的基础上,当下的掌上电脑甚至于手机等等,都能够随时随地上网,是学生查找资料的最便捷途径。但是,很多学生并没有意识到对这些渠道的利用,反而用来听音乐、看电影、玩游戏等等,造成了这些资源的极大浪费。教师要有效地开发这些信息的载体,积极地调动这些信息载体来帮助学生高效获取丰富的信息资源,使学生具备自己的信息圈子,养成随时查找信息的习惯,树立基本的信息意识。
二、培养学生主动形成信息能力。
1.收集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方法。
在信息铺天盖地的今天,教师还要教给学生分辨处理信息的能力,提升其学习效率,使其能够在一大堆资料中找到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并将其有效地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比如说,先通过查找关键词的方式大致筛选出所需要的资料,然后再通过快速浏览的方式来锁定目标,最后对锁定的目标进行精读,以此来得到自己想要的资料。这样的处理方法就能够节约很多时间和精力。同时,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做笔记的习惯,当学生再一次需要同样资料的时候,只要再查找笔记就可以了,这样不仅节约时间,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于该知识点的记忆。
2.表达、传递信息能力的培养方法。
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学会表达是语言的一大要求。教师还要培养学生表达、传递信息能力的方法,通过这方面技能的提升,能够使学生快速地从其他人或者一些影像资料上获取自己想要的资料,并将其归纳整理成条理清晰的信息,用自己的口头语言有条理、有重点的转述或复述给他人。这样的能力在当下这样一个快节奏的时代是非常必要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描述能力,把看到的图像、经历过的事情有效地转化为口头信息转述给他人。总之,面对全球信息化的挑战,信息是决定一个人能力的重要因素。同时,信息素养也是进行终身教育的基础之一。学生只有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能力,才能够使适应现今社会的激烈竞争。教师一定要重视、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我国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尖端人才。
学生的信息技术学期教学总结报告(优质18篇)篇十二
信息技术课程是高中基础教育的一门学科。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培养学生适应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顺应时代要求的一个平台。因此,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要注意凸显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索信息技术的奥秘。
一、以学生为主体,制订合理的教学目标。
根据以往的教学方式,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往往以教师为主体。但这种教学方式不能突出新课标三个方面的要求,即知识与技能并重、过程与方法同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时培养。因此,信息技术教学中要综合考虑,多思路、多角度地确定学生主体性的教学目标,才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由于信息技术课程起步较晚,各地区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掌握的水平参差不齐。所以,教师在制订以学生为主体的'课时计划时,不仅要将书面上的知识给学生灌输,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考查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方法,避免被动式教学和填鸭式教育,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以学生为主体,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发展。
三、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信息技术的一大特色。在新时期,信息技术的革新凸显了信息技术创新在其发展中的重要性。因此,在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中,教师要用于创新,提高教学的艺术水平,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常用的创新教学方法有:(1)演示操作法。通过难度较大的知识进行直接或间接演示,使学生加深印象。(2)任务驱动法。主要是针对过渡章节,拓展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索能力,通过任务设置对学生进行考查。(3)实践教学法。通过实践活动,如信息技术竞技等活动,让学生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实现个性化发展。
参考文献:
刘玉鹏。浅谈中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j]。经营管理者,(15)。
(作者单位湖南省邵阳市新邵县第四中学)。
学生的信息技术学期教学总结报告(优质18篇)篇十三
本人将结合自身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与各位同行在此分享一二。
一、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活学生生活感知。
心理研究表明,学生往往对与自身生活经验相贴近的事物感兴趣,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途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搜集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贴近的素材,并对教学内容进行实例扩充,使学生强烈感觉到学习内容的生活气息,从而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例如,在教学“表格信息加工和处理”时,其中涉及计算、排序、分类、汇总、筛选、数据透视等多方面的知识,但是教材中的描述并不具体,缺乏足够的实例进行支撑。此时,教师可以从学生所熟知的内容着手,如,成绩单、运动会的排名表、开销明细等,让学生针对这些内容进行实践,通过计算、筛选、分类、汇总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表格的应用能力。
二、设置相应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深入探究。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学习者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经历对学习材料的亲身体验和发展过程,才是学习者最有价值的`东西。”可见,问题情境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问题情境”作为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教学环境,不但存在于客观世界,而且存在于学生的内心世界。从客观意义上讲,问题情境具有一定的客观性,是看得见的教学背景,既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又可以是文本中的问题;从心理意义上来讲,它充分反映了学生自身的主观愿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课堂学习活动中。一个好的问题,就犹如一粒激发学生思维涌动的石子。因此,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要善于设计巧妙问题,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问题中心,并在自主探究中有所发现、有所收获。
三、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融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有着传统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优越。
性,多媒体动画、视频技术可以将“学生难懂,教师难讲”的抽象知识点形象具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给学生强烈的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与“消化”知识的速率。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独创性,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结构,体现多媒体课件的优势。
总之,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进行方法的革新,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与创新性,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实现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
(作者单位吉林省磐石市磐石第二中学)。
学生的信息技术学期教学总结报告(优质18篇)篇十四
摘要:高中物理是普通高中科学学习领域的一门基础课程,它有助于学生继续学习基本的物理知识与技能,对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所以,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积极将探究性教学模式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充分展现学生主体的过程中,促使学生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高中物理;问题讨论;小组自主学习。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所以,教师要将探究性教学模式引入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使学生能够在独立思考、探索的过程中,找到学习物理的积极性,给学生留足发展空间。
一、问题讨论,提高探究欲望。
物理作为一门科学性学科,一定的问题意识是创新的前提,是物理学发展的动力。而且,强化学生问题意识既是提高学生主体素质的重要途径,又是有效达成高中物理新课程目标的关键。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因为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已经习惯了依赖教师,每当学生遇到不能解答的试题他们就会主动放弃,等待着教师的教,学生缺少主动性,缺乏问题意识。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素质教育下,要有意识地给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逐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自己的探究欲望,并让学生在成功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树立学习物理的信心。
例如,在学习《自由落体运动》时,本节课从生活实践出发,结合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观察,初步了解自由落体运动,使学生在独立获取物理知识、探究物理规律、解决物理问题等方面获得具体的成果,让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享受成功的愉悦。所以,在导入课时,我让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重的物体和轻的物体谁下落得更快一些呢?学生的回答基本上都是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我随机取出一个一枚硬币和一团纸,随手一抛结果是下落速度基本差不多。为什么会产生矛盾呢?接着,我向学生引入了自由落体运动,进而使学生明白自由落体运动的实质是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在矛盾中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热情,增强学生的物理知识应用意识。
二、小组自学,培养自主意识。
引导者转变,并且逐渐向“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高度迈进。二是学生可以在小组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展示自己的主体性,发展自己的个性。所以,教师在实施小组自学的过程中,大胆地对学生放手,给学生留出足够的自学时间,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进而使学生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摩擦力》时,由于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对摩擦力有所简单了解,所以,在上课的时候,我选择了小组自学的方式,首先,我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之后,我又将本节课需要掌握的`知识点、重点、难点板书给学生。如,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以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目的是让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目的性,这样一方面可以节约学生的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突破重难点内容后,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有人曾经说过:“21世纪的人才不再是目不识丁,而是不会学习的人”。也就是只有能够自主学习的人,才能更好地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所以,教师要充分发挥探究性教学模式的作用,充分展示学生的自主性,最终使学生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潘荣成。高中物理自主探究性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中学教学参考,(35)。
(作者单位江西省宜春第一中学)。
学生的信息技术学期教学总结报告(优质18篇)篇十五
在信息技术课中我们要求学生养成最基本的信息素养习惯。第一:要求学生遵守机房的规章制度。要求学生上课时应对号入座,操作时要规范,不浏览不良网站,不沉溺虚拟游戏,不要为了躲避老师,乱拔网线或是破坏键盘等,要爱护设备。第二:保持机房整洁美观。学生进入机房要穿布鞋套,除跟上课有关的都不允许带入。第三: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在必修教材最后一章中我们也讲到信息资源的管理:如何有序管理好信息资源,使之井井有条。比如电脑中文件夹的管理、桌面的管理等等。通过信息资源管理来提高信息利用的效率,更好地实现了信息的价值。生活中处处包含信息素养的影子。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模块旨在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认真研究教材,发现教材中有用的信息素养内容,运用到教学中去。
例如我们在教学选修教材中“网页设计”这一节中,以绿色和地球为方向,让学生找有关绿色和地球相关方面的资料和图片,进行制作和加工,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自己动手,分工合作,这样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不仅学会了网页制作中图片、文字的应用和选题立意规划,还提高了学生信息获取的基本操作能力和处理能力,而且对学生进行了极具说服力的环保意识的培养,同时这种教育也得到了升华,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做为地球主人的责任感和危机感,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再比如,在讲计算机病毒这一章节时,可同时进行加强道德法律教育。
我校竟然有学生在百度贴吧里创设东南中学吧,然后对老师进行言语攻击,此外还公布老师生活中的私人照片等等,这给老师们带来了很大的伤害,也给学校造成了不良影响。老师应该是学生的良师和益友,怎么会有那么多恨和怨,有什么不能好好说的,这恰恰说明了学生缺乏信息伦理道德,所以加强道德法律教育是很重要的,也是很必要的。
计算机病毒、网络上不健康的'、反动的内容,还有版权问题、应遵守的道德规范和相关的法律法规等,需要老师培养学生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做个社会和网络文明人。
三、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发展学生的自主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的信息素养。
学生填鸭式教育,让他们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就不能自我解决。信息技术教学是以操作为主,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比如,在学生上机练习时发现,有的学生操作时对话框中已提示出错,但他们还是按照错误的操作继续重复或等老师来解决。对于这种情况,不能让他们等待老师来告知结果,应该让学生根据信息提示和帮助菜单尝试解决问题。比如,学生在模拟试题库做习题时,最后显示的评分窗口应直接点击“关闭”按钮,才能一次性关掉这一套试题,这样才能进行下一套练习,而有的同学根据以往经验,直接点击窗口右上角的“x”,结果只是关闭当前的评分窗口,并未关掉整套试题。等做同一题库中另外一套试题时怎么也打不开。这时候我们应该要考虑,一般打开的窗口在任务栏上都有显示,万一操作不当,我们可以直接关闭任务栏上最小化窗口,而不是定向思维式重复打开试题库但却怎么也打不开。所以教学最终目标的不是会一个问题,而是要获得处理、解决这个问题的能力,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最终目标信息素养。
教师是信息的传播者,所以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信息素养。老师们不仅仅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基本技能和网络知识,而且要培养和强化自己的信息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用自己的榜样力量教育学生,把信息素养的培养渗透到教学中去。
总之,信息技术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中心,使学生的信息素养真正成为有用的基本技能,这就需要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把信息素养作为一个基本条件和重要手段,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
[2]张晓如、张再跃《中学计算机教育学》.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
学生的信息技术学期教学总结报告(优质18篇)篇十六
江-主-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科技创新,总是步人后尘,经济就只能受制于人,更不能缩短差距”。因此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新一代,关系到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成败。二十一世纪需要的是有创新意识、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然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并不是先天就有的,它需要通过后天的有目的培养才能获得,为了培养具有“计算机文化”素养的21世纪创新型人才,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学会独立思考,突出创新意识的培养,强调创新能力的提高。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对某一事物感兴趣时,认识就快;如果毫无兴趣,认识就慢,或者不予接受。若想提高创新能力,当然要激发创新思维,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大量的调查表明,学生对信息技术课非常感兴趣,但是这种兴趣却只是对“计算机”本身的兴趣,他们的目的在于“玩儿”——玩游戏、上网等,而对教师所讲授的教材上的内容却觉得“不好玩儿”,由此,就出现了学生喜欢上电脑课,却不喜欢电脑老师的现象,当然原因只有一个:老师不允许他们“玩儿”。
对于这种现象,我认为教师应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等方面入手,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正确引导学生,使其对电脑的兴趣发展为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良好的开端是奠定一节课成功的基础,因此每节课的开始,教师的“导”是很关键的,是一节课的开场白,既可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愉悦身心,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
文字编辑是小学信息技术课最主要内容之一,然而不少学生认为,文字编辑不就是“打字”吗?只要会输入文字不就可以了,一些连简单的插入、删除还没有学会的学生也觉得它“没意思”。为了使他们感兴趣,我在上“文字编辑”这节课时,从科学家发明了一种“特殊的纸”,用作练习本入手,引入本节课的内容,这种“特殊的纸”具有容量大、易修改,无污染等特点,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如手机短信、商务通、电脑等,使学生在体会信息技术对人类日常生活深刻影响的同时,感受到文字输入的重要性,从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知道,兴趣是学习的巨大动力。实践也证明,学生如果对所学的内容有浓厚的兴趣,便会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强迫学变为自觉学,心情会变得愉快,进而使注意力变得集中和持久,观察力变得敏锐,想象力变得丰富,创造思维更加活跃,从而保持昂奋的学习劲头。作为信息技术学科,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学生本来就有浓厚的兴趣。为了保持这种兴趣,我们更应精心设计教学任务,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
比如,录入文章、修改文章一般是学生不在意甚至是不感兴趣的事。为了使他们掌握这部分概念,我设计了一个小任务:让学生输入一段题目为“我的家”的小作文,作文的内容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编写。于是学生们饶有兴趣地完成了任务,他们不仅掌握了录入文章的基本规则,而且当发生输入错误时,还学会了修改文章的技巧,可谓是一箭双雕。
再比如,在学生进行指法练习的时候,内容单一、乏味。如果不优化教学内容,学生很容易失去兴趣。针对这一情况,我精心挑选多种软件,如cai指法练习、金山打字通等让学生练习,学生用金山打字通中的测试程序“吃苹果”、“打地鼠”等游戏进行单个字母的练习,接着在“青蛙过河”中练习单词的输人,最后在“警察抓小偷”中进行综合测试,并结合竞赛形式,这样一步步,循序渐进,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不仅练习了指法,也激发好强和好胜的心理。
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教师富有哲理和情趣的幽默,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使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教师的幽默是赢得学生喜爱,信赖和敬佩的重要条件。
沉闷化为轻松,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使学生乐意学。如我在讲解软盘的使用时,5寸软盘是将缺口封上为写保护,3.5寸软盘则是将写保护划片打开时为写保护。学生在学习时很容易认为3.5寸软盘和5寸盘一样都是将口封上为写保护,记忆起来有点困难,讲到这一点时,我拿出了一张3.5寸软盘,将写保护划片打开,让盘片上二个孔对在两只眼位置上,告诉学生,3.5寸盘上有两只眼睛,当二只眼睛都瞪着时,是处于高度警惕的戒备状态,别人是侵犯不了的(写保护了)。当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时(把划片封上)是放松警惕的状态,因此就没有进行写保护。听到这一比喻时,学生都欢笑不已,点头称是,至此,这一教学难点在幽默的情趣中解决了。
《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学生的信息技术学期教学总结报告(优质18篇)篇十七
教学反思:课堂上要尽量调动学生发言兴趣吕芝辉的工作室教学反思课堂要尽调动学生发言兴趣。
我觉得,引导学生上课积极发言,既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又可以培养学生养成落落大方的.性格。因此,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养成敢于发言积极发言的习惯。这样,使学生的思维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也更加活跃,也提高了课堂效果。
如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设计说话训练时段,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畅所欲言。同时,分层次要求学生,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要求稍低一些,可以说几句话或两三段内容,只要把中心意思说出来就可以了;而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我要求他们讲话要有条有理,层次要分明。学生之间交流时,我鼓励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敢于发言,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多鼓励、引导,让他们反复去练习。这样,学生们上课的情绪会调动起来,发言也会踊跃。
学生的信息技术学期教学总结报告(优质18篇)篇十八
微课是一种较为先进的教学手段,微课的核心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目前,大部分教师应该开始在教学中应用微课,以此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效果。微课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创新应用,有利于提高高中生的探索能力和理解能力。微课仅仅是对一两个知识点进行讲授,没有较为复杂的课程体系,也没有设置教学目标及教学对象,从表面上来看,微课呈现的是碎片化的学习内容,实质上微课是针对一定的目标人群,并且微课自身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全面性。
一、微课的概念。
随着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娱乐已经离不开网络。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到最前沿的信息,这很好地扩大了人们的知识面。近些年,移动电子设备得到了普及,人们的学习与沟通不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微课,是运用信息技术按照一定的认知规律,碎片化地呈现学习内容及过程,以此扩展素材的结构化数字资源。微课的出现满足了人们随时随地进行学习的需求,微课在高中信息教学中的创新应用,使得信息教学不再受时间和地点的局限。
(一)有利于教学形式的创新。在传统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信息技术教师采取的教学形式较为单一、传统,通常为信息技术教师照搬教材中的内容进行讲解。长此以往,高中生难免觉得信息技术课程枯燥、乏味,大大降低了高中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微课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创新信息技术教学形式。微课的核心内容为教学视频,其时长通常控制在5到8分钟。而传统的教学课时一般为40或45分钟,与传统信息技术教学相比较,微课的教学时间较短。例如,信息技术教师在讲“word修饰文章”时,可以通过微课视频的方式,将相关的基础知识制作成结构图,利用视频直观地呈现给高中生,以此促使高中生充分了解word基本结构,并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印象,这样可以使高中生在以后的微课学习中更具有目的性。微课结束后,信息技术教师再根据教学内容进行详细的讲解,加深高中生对word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微课,有利于高中生信息技术知识水平的全面提升。
(二)有利于拓宽教学手段。微课是一种全新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有效地满足了高中生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望[1]。微课是对一两个知识点进行全面且细致的讲解。微课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高中生可以对自身的信息技术知识结构进行查漏补缺,有选择性地进行学习,以此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水平。微课的应用通常是针对信息技术教材中的某一知识要点、难点、易混点及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某一环节而展开的信息技术教学活动。特别是近几年,互联网得到了普及,传统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是促使高中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信息技术学习成绩。而微课的应用,则侧重于教会高中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运用方法,并非是为了应付考试,提高学习成绩而进行学习,这样不仅有利于提升高中生自身的知识水平,还有利于提高高中生的学习效率。
(三)有利于缩短高中生之间的差异。微课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创新应用,有效的更新和补充以往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并不是完全的替代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形式,这就充分体现了微课的作用具有一定的目的性。高中阶段,高中生面对较大的升学压力,缺乏对信息技术知识学习的重视,高中生之间的信息技术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微课的出现,使得高中生可以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学习,高中生可以通过移动电子设备,在线学习信息科技内容或者下载学习。微课可以将信息技术知识按照知识结构进行分解,以此开展具有一定针对性的微课教学[2]。另外,教师可以将微课视频分享到网络中,便于高中生自主进行选择,这样既有利于缩短教学时间,又有利于高中生整体构建完整的信息技术知识体系,以此缩短高中生之间的差异性,从而实现高中生整体信息技术知识水平的提升。
(一)课前教授。信息技术教师在开展微课教学前,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教授学生熟悉并掌握微课学习的方法,教师可以将制作完成的微课上传至班级学习交流平台,如微信群、qq群等,学生可以自行下载微课并进行学习。
(二)课堂自主学习。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计算机、多媒体等观7月看微视频,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根据微课提示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小组自主探索学习,并共同探讨不明白的操作问题。假设还有不能理解的知识点,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统一讲解,学生在教师讲解的基础上再对照微课,能有针对性地进行二次理解,并完成微课资源中的专项练习题。
(三)课后巩固练习。教师根据本节课的重点问题进行分析,然后有针对性地制作能突出重点问题的微课,供学生在课下继续巩固学习。学生还可以根据自身的具体学习情况,有选择性地下载并进行学习,从而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发展空间,提高学生水平。
(一)微课的制作。1.准备阶段。在制作信息技术微课的准备阶段,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制定一个较为详细的教学设计,将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讲的每句话进行认真的推敲,并转换成文字的形式,语句要合理、通顺,以教学设计为重要依据,准备好微课录制所需要的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包括文本、图片、视频、音频等。在选择录制信息技术微课的地点时,应该选择一些较为安静的地方,以此保障在录制信息技术微课的过程中不被外界因素所影响。2.制作阶段。在信息技术微课课件的制作阶段,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将全部的教学资源进行有机的结合,大多数的信息技术教师采用ppt课件进行教学演示,无论选择什么样的信息技术教学形式,都需要注重设计课件的精美,排版需要整齐,合理选择文字的大小,教学课件的模板,以及画面的风格需要具有一定的艺术性,总而言之应该做到最大化地吸引高中生的注意力,充分体现信息技术教学课件设计的亮点。3.录制阶段。在信息技术微课的录制阶段,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在录播教室进行录制,也可以利用一些软件进行录制,录制画面必须清晰、稳定,吐字需要清晰,语言表达要具有一定的亲和力,教师讲解的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必须与课件的画面保持一致,对于知识要点与难点要做出一定的提示,微课录制接受后,对于其中存在的瑕疵进行后期剪辑处理。
(二)微课的使用。微课的主要呈现形式是视频。在高中信息技术微课的使用阶段,高中学校需要具备计算机和网络平台等教学资源[3]。根据信息技术学科本身的特点,其教学是在计算机房进行的。因此,微课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进行使用。由于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不同,部分微课是在教学前或者教学完成后进行使用的,因此,就需要具有联网功能。目前,我国部分高中学校已经建立了网络空间站、电子阅览室及视听多媒体教室,全天开放,并且有专门的人员负责。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只需要在本校局域网内发布微课,高中生就可以进行使用。高中生在放假休息期间,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聊天软件共享信息技术微课视频,促使每一名高中生都能够看得到,也可以在一些视频网站上进行发布。
(一)加强微课教学硬件设施建设。微课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政府应该加强高中学校微课教学硬件设施建设,以此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水平。针对教师录制微课过程中存在的拍摄问题进行积极的解决,并且加强对专业录播教室的`建设,同时为信息技术教师微课课件的制作提供一些专业的协助人员。
(二)加强对信息技术教师的微课培训。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微课的过程中,笔者发现部分信息技术教师对微课概念的理解不够全面,这部分教师未能够对微课进行深入了解。因此,高中学校需要加强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微课培训,其中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微课的制作方法及各种设备的使用,尽量采用实例演示,具体的规范讲解过程,清晰的明确演示过程,具体化微课步骤等。
(三)提高微课的质量。微课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创新应用的选题阶段,并不是信息技术教材中全部的知识点都能够制作并录制微课。而是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一部分重要知识点和难点、易错点。微课的使用有效地扩展了知识面,高中生需要通过信息技术教师的讲解才能够充分地掌握相关知识。
(四)及时对应用效果进行评价。教学结束后,信息技术教师应该针对微课的使用效果进行综合评价,一方面,对信息技术教师课程讲解中的顺畅性及高中生的满意度进行评价,可以利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来完成,信息技术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设计一份调查问卷,对高中生课堂教学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行调查;另一方面,针对高中生是否充分地掌握了信息技术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和难点,教学目标是否实现,这些方面的问题,教师都可以通过随堂练习和课后感的阐述来充分了解。
综上所述,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地深入,微课这项全新的教学手段被提出,现阶段已经被广大教师所认可,并积极地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微课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不仅有利于提高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与效率,还有利于激发高中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同时,微课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也有利于教学形式的创新、拓宽教学、缩短高中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因此,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应该高度重视微课的运用,通过加强微课教学硬件设施建设、加强对信息技术教师的微课培训、提高微课质量等多种有效的途径来实现微课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3]王甲云.微课:让学习变得简单而有趣:浅谈微课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与评价,(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