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范本能够为我们提供写作思路和结构,使我们的作品更加规范和有条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选的范文范本,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参考和借鉴。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指南(汇总19篇)篇一
进入中班后孩子们变得勇敢了,从谈话中我常常知道他们有的能够独自在房间里睡觉了,有的敢下水游泳了……但是我也发现随着学习负担的加重,有部分孩子产生了退怯、自怨的消极心态,甚至有的产生了极不健康的心理,《纲要》中提出要注重孩子健康发展,不仅体现在身体素质上,更要从心理上去呵护他们,所以产生了本次活动。由说勇敢找勇敢到听听大人们的寄予,帮助孩子们树立自信,形成遇事不慌张、不放弃,勇敢地面对困难、解决困难的良好心理品质。
【活动目标】。
1、在看看讲讲找找中积累生活中各种勇敢的经验,能够围绕话题大胆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想法。
2、鼓励幼儿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勇敢面对并解决它,对自己要有信心。
3、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4、教幼儿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态度。
【活动准备】。
前期经验:幼儿有独处的经历、日常活动中感受过自己勇敢。
物质准备:录音磁带(广告录音、家长的话)、字卡、抗震小英雄图片等。
【活动过程】。
一、认读字卡,说一说勇敢。
要求:大胆说说自己在生活的勇敢表现,了解克服恐惧心理很勇敢。
1、提问:什么是勇敢?你是勇敢的孩子吗?表现在哪里?
你有一个人在家的经历吗?当时心情怎样?有什么办法让自己不害怕。
2、情景——独处时有人敲门,怎么办?
3、小结:除了不怕疼,不哭很勇敢,独处时克服恐惧,遇到突发事件能想出办法也是勇敢的表现。听了你们的介绍,的确比以前勇敢了。
二、看看说说,找一找勇敢。
要求:进一步认识勇敢的行为,知道学习时面对困难有信心也是勇敢的表现。
1、听广告——夸夸爸爸的勇敢。
提问:谁的爸爸很勇敢?什么行为并不是勇敢的表现?
2、出示图片,找一找勇敢的人。
提问:为什么说他们是勇敢的人?
理解词语:见义勇为,舍己救人。
3、爸爸妈妈们有些什么话要对我们说,我们一起来听听。
提问:xx妈妈说了什么?为什么学本领时不抱怨,不放弃也很勇敢?
【活动反思】。
一、培养“四会”,形成良好的听课习惯。
1、会听。听讲时要边听边想边记忆,抓住要点。不仅要认真听老师的讲解,还要认真听同学们的发言,并能听出别人发言中的问题。
2、会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首先要给学生观察权,不要以教师好心的“讲”取代学生的“看”。凡学生通过自己看、想,就能掌握的东西,教师一定不讲或少讲。在课堂练习中要多设计一些能引起观察兴趣旨在训练观察能力的题目。使学生学会运用已掌握的概念进行观察比较,作出判断,在观察中发展智力,逐步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
3、会想。首先要肯想,课堂上要学生肯动脑子想问题,除了靠教师教学的启发性外,还要靠“促”,促使他动脑子。
4、会说。语言是思维的结果,要说就得去想。课堂上抓住要学生尽量多说这一环,就能促进学生多想;要会想,想得出,想得好,就得认真听,细心看。抓了会说,就能促进其它三会,因此要十分重视学生口答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二、学会思考,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学会思考,首先要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能创造条件并能激发学生思考。要让学生在对数学材料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判断的过程中,掌握思考方法。思考的方法,单凭认真听“讲”是听不来的'。思考的方法是要靠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来领悟。只有学生不断地体尝到思考的乐趣,才能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1、激发思考的欲望,明确思考的目标。
2、提供适量的思考依据。
3、要留有充裕的思考时间。如果思考时间太短,多数学生还没有“想出来”甚至后进生还没有“想进去”,就让思维敏捷的同学发表意见,势必会挫伤多数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
4、及时组织多项交流。在讨论中,同学们会进一步明确目标,互补互助,有交流就可激起新的思考,在交流中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得到训练,思考能力随之提高。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指南(汇总19篇)篇二
1.懂得学会让自己时刻保持愉快的心情,萌发互相关爱的情感。
2.通过绘画描述自己的心情,并能在大胆讲述,发展口语表达能力。
1.照片—狮子1。
2.趣味练习各种面部表情。
一、导入。
1.谈话引题。
教师:哎哟,明天的天气怎么样呢?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呢?
引导幼儿说出,可以听天气预报。
嗯!老师知道了,通过听天气预报,我们就可以知道天气情况。
2.你们有没有听说过心情预报呢?我们就一起来听一听好吗?
(教师走到电视机框后面,带上头饰播报心情预报)。
二、展开。
1.问题讨论。
(1)刚才我们听了心情预报,今天狮子的心情是怎样的?
(2)为什么狮子的心情是雨天?可能因为什么事?
(幼儿大胆猜测)。
(3)到底是什么事呢?
2.出示照片—狮子1。
(出示狮子生病躺在床上的图片)。
(1)原来狮子生病了,生病时的感觉是怎么样的?
(幼儿自由发言)。
(2)森林里的小动物听到狮子的心情预报后,会怎么做呢?
(3)后来狮子的'心情发生变化了吗?为什么?
(4)如果你们的好朋友遇到困难了,你们会怎么做呢?
3.情感教育。
出示图片--各种面部表情。
(1)心情预报太好了,小朋友们想不想也来当回主持人,请你来播报心情预报。
(2)教师根据各种不同的表情图,讲解播报要点,请幼儿手拿话筒,站在电视机框后播报。
(3)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我们的心情有时会不好,有时会好,如果一直心情不好,我们应该怎么样?
怎样才能让自己的心情变成晴天呢?
三、延伸。
幼儿画心情、说心情。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指南(汇总19篇)篇三
1、懂得情绪愉快有利与身体健康。初步学习正确的方式排解不开心的情绪。
2、引导幼儿逐渐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活动准备:
4个木偶、一个开心枕重、难点分析:
学习正确的方式排解不开心的.情绪。
(一)、感受快乐拍手入场,进行开心碰碰碰的游戏。
(二)、开心与烦恼1、刚才玩的真开心,你们想想平时你还遇到过什么开心的事?
4、不开心的时候你会怎样?(用动作表现)5、你喜欢开心的自己还是不开心的自己?
小结:不开心就是生气,生气不仅不让人喜欢,还会对我们身体产生坏的影响。生气的时候,人吃不下饭,睡不好觉,身体越来越差,所以我们要尽量不让自己生气,把生气这个坏习惯消灭掉。
(三)、化解不开心1、生气商店:谁知道什么是消气商店?
2、我们来看看谁来消气商店了?
3、依次出示小动物,请幼儿帮他们想办法!
4、你觉得消气商店好吗?为什么?
5、如果你生气了,你会想哪些办法让自己消气呢?
小结:每个人都有生气的时候,你生气的时候,可以唱唱歌,跳跳舞,玩玩玩具,看看电视或者大声的哭一哭,这样你就能消气,让自己快乐起来。
(四)、让自己开心1、介绍开心枕。
2、传递开心,让每个幼儿和"开心枕"抱一抱,亲一亲。
3、说一说抱着"开心枕"有什么感觉?
4、把开心枕送给其他人来感受一下开心的滋味。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指南(汇总19篇)篇四
五月份是心理问题的高发期,为了引导同学们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在情绪波动时懂得自我调节.同时,也为了迎接“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的到来。
20xx年x月x日晚上。
xx教室。
xx全体同学。
1.活动前期:策划活动的内容,步骤,细则,班委讨论具体活动策划书。
2.活动中期:准备教室,材料,人员安排,班委从下午开始精心地布置教室。
3.活动中期:按照策划书上的活动安排,由主持人引导,让全体同学对心理与成长有个初步的了解,大家一起参加到班会活动中.
1、通过这次班会,我们了解了我院心理健康和教育的.管理,服务机构以及服务内容,心理委员的发言,让我们更深的了解了心理与个人成长的重要关系.
2、在班会安排的自由发挥时间里,xx勇敢的走上台为大家表演节目,带动了大家的活动积极性.
3、整个活动过程中,同学的热情都很高涨,绝大多数同学都参与进来了,加强了我们对心里健康的重视。在“讲优点”环节中,几乎每个同学都指出了另一个同学身上的优点,有助于同学之间的了解,增加了同学之间的交流。再来谈谈本次活动的主持人。主持人由xx跟xx担任,他们为此次活动投入了相当大的精力,会前积极认真的准备台词,会中积极配合并鼓励大家参与活动。
4、活动中准备的小游戏,除了x个人以外,大家都参与到了游戏中来,抛开谈话节目的严肃氛围,大家玩在一起,乐在一起,奔入我们快乐成长,团结生活的主题。
5、班会结束后大家一起打扫教室。
6、在活动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对心理键康与成长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助,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了解,达到了本次活动的目地。所以说,本次活动相对而言是比较成功的。
7、本次活动的相关照片。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指南(汇总19篇)篇五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指南》中里面这样说到:幼儿园的教育是孩子们接受教育的启蒙性阶段,所以要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关注幼儿的健康发展,针对幼儿的心理状况提出指导性的对策,给孩子们一个美好的童年。幼儿园孩子的年龄处于3至6岁,在这个阶段,由于孩子们刚刚接触到老师和小朋友,心理的塑造性比较强,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比较依赖父母,情绪往往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所以在这个心理教育的关键性阶段,如果不对孩子们进行良好的教育和指导,会直接影响到孩子人格的塑造和个性的发展。在本篇文章中,我将通过分析我国现阶段的现状,针对这些现状提出指导性的策略,希望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借鉴。
在我国现阶段的幼儿教育中,由于大部分的幼儿园并没有给幼儿设置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只是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给幼儿进行零散的教育,对幼儿心理健康的教育并没有提出明确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更缺乏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以致于某些幼儿出现心理问题时,教师无法给予正确的指导。所以完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体系很有必要。
教师是幼儿学习的引路人,同时也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指导者。而当前的幼儿园普遍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教师,无法给幼儿们及时进行正确的引导;另外,由于幼儿教师之间存在着教学和评职称等方面的竞争,教师的心理压力也比较大,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提升幼儿教师的心理素质和专业能力势在必行。
(三)家长的忽视和幼儿的不配合。
由于现在大部分的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父辈们在生活中往往不注重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经常满足孩子们的所有要求,溺爱孩子,从而使孩子们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惯,比如脾气大、爱哭、不尊重老师等;另外,即使家长们偶尔对幼儿进行思想教育,孩子们也不配合家长,往往造成不良的后果。
要改善现阶段我国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状况,需要国家和学校的不断努力,建设一个完整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首先,国家和社会要支持体系的建设,加大对实验室的投资力度,为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建设提供先进的教学设备,从而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建设提供便利;其次,幼儿园要完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体制,从课堂的建设到教师的教学再到教学的评估等,从而形成一套先进的完整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从而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基础;另外,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进行中,教师要分析幼儿的心理特点,从教学前的准备,教学过程中的教育活动,教学结束之后的反思等方面入手,关注幼儿的接受能力和适应状况,从而促进幼儿教师的高效教学。
(二)对幼师进行专业的培训。
在中,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首先幼儿园要与培养专业“幼儿心理教育”的.师范院校进行联系,为幼儿园引进一批具有专业素质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其次,幼儿园要经常给教师组织一些专题性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系列讲座,从而给教师进行“充电”,不断提升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另外,教师要真正关注孩子们的心理健康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定期给幼儿组织一些新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从而提升幼儿的参与能力,完善幼儿的人格。
(三)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家庭是幼儿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所以对幼儿进行良好的家庭教育,构建和谐的家庭氛围很有必要。首先,幼儿家长要在实际的教育中给幼儿树立模范作用,指导幼儿在家庭中养成按时吃饭、礼貌待人、热爱学习、帮助长辈的良好行为习惯,并定期给幼儿讲述一些心理启发教育性的故事,比如“孔融让梨,少年和果子狸”等故事,教导幼儿要尊敬老人,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其次,幼儿园定期要给家长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使教师和家长保持高度的联系,从而使家长及时了解自己孩子的心理状况,并针对具体的状况采取合适的教育模式,从而为幼儿心理健康发展铺平道路。
在实际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由于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特别的个体,他们对这个世界有自己的认知方式和理解能力,再加上每个幼儿的家庭环境,生活状况等各有差异,所以每个幼儿呈现出来的心理发展特点也是不一样的。因此教师要针对幼儿们的这种个性差异,分别提出针对性的教育建议,实施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从而促进幼儿平等健康发展。
首先,在每个学期的开学之前,教师把每个幼儿带到园内的心理健康测试实验室给幼儿进行一次全面的心理健康测试,并给每个幼儿建立一个心理健康的档案,在不同的时段给幼儿进行测验,从而针对不同时期的心理健康特点分别提出针对性的教育模式,从而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其次,在实际的幼儿心理健康教学活动中,教师给幼儿组织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活动,比如“找一找,比一比,猜一猜”等,认真观察每个幼儿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的反映和行动,从而对幼儿的心理健康进行一个大概的了解,并针对幼儿的活动能力及时与幼儿的家长进行沟通,采取鼓励或者动力教学法,不断改善“问题幼儿”的行动和思想模式,促进幼儿的快乐成长。
在现阶段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幼儿心理发展的差异性,针对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提出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学模式,从而使每个幼儿在快乐的、轻松的、和谐的环境中进行高效的学习,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发展。
[1]黄芳,袁爱玲.课程视野下广州市现状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xx.
[2]齐明华.的对策研究[j].科学中国人,20xx,(09).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指南(汇总19篇)篇六
[提要]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幼儿时期心理状况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其一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关注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对当前幼儿健康成长和教育策略的转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幼儿教育过程中,人们往往只重视身体健康教育而忽略了心理健康的教育。心理健康已成为健康这一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应该看到,幼儿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是同等重要的问题。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关注个人的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文明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具有文明意识的人都知道,对正常人来说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而且直接影响其劳动效率及对社会的贡献,而如果一个人患有精神和心理疾患则会成为社会的一种负担。古今中外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健康康的成长。关注孩子长大后未来社会中是否具有生存能力,我们不能不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对处于关键期的幼儿来讲,培养良好心理素质,进行心理的自我保护更是十分重要。
幼儿园是儿童成长的第二环境,是儿童最早加入的集体教育机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动环节,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学活动,而是把教学活动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心理健康教学活动的教育作用,在活动组织形式上采用融合模式,打破班级界限,由小、中、大班各级组间、各班级间幼儿互相参与活动,从单一的同龄伙伴交往发展到混龄伙伴交往,扩大了儿童交往场合和机会,提高了他们的合群性和合作性。作为教师,更应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幼儿阶段,教师在这方面的作用显得十分重要。教师的作用发挥的好,可以维护和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反之,则会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
爱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必要的环境因素。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教师如何爱孩子。”实践证明,一个充分受到教师正确而有理智的爱的孩子,总是充满自信、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反之,被教师忽视的幼儿则经常自暴自弃,形成一种自卑感反社会的心理。比如,平时有些孩子上课时“喜欢”捣乱,活动时常打人,这往往是由于我们对他付出的爱太少所致。他想通过“捣乱”、“打架”来引起教师对他的关注,进而获得老师对他的爱。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无论孩子美或丑,也无论聪明或愚钝,我们一定要有一颗热爱孩子的心,用我们的爱给幼儿带来自信、安全感、信任感,让我们怀着一颗爱心走近幼儿,并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爱的策略,多给幼儿一些关怀与微笑,分享他们心中的快乐,分担排解他们心中的忧虑与不安。同时教师对幼儿的爱需要贯穿于各类活动的始终,切忌忽冷忽热、喜怒无常,让我们以自己的爱和真诚鼓励幼儿学习爱和真诚,用爱心呵护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幼儿良好的心理,也可使幼儿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和错误心理观念得以纠正。幼儿心理呈现出的各种不良预兆,教师要及时纠正,积极防治。如“问题家庭”的孩子,心灵上都受到过创伤,若缺少正确的引导,往往容易形成自卑、不合群、胆怯、多疑等消极心理特征。因此,对这一类幼儿要多施爱,从而有效地防治此类幼儿的心理扭曲。又如,身体发育畸形和有生理缺陷的幼儿。此类幼儿往往自卑、敏感、多疑,若我们不注意、不关心他们,就很容易使他们的心理发展偏离正常轨迹而变得仇视社会,淡漠人生。因此,对这一类幼儿千万不能取笑、不能嘲讽。同时,对这类小孩子比较好的办法是培养他们各方面的兴趣特长,如乐器、画画、书法等等,并鼓励他们不断努力,取得成绩,这样他们因有了某方面的兴趣或特长而会逐渐产生优越感,性格也会在活动中因得到锻炼而日益坚强、日渐开朗,从而形成一种积极正常的心态。
二、创设良好的家庭育儿环境,推动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
家庭是幼儿生活中第一个接触到的环境,是幼儿心理发展的最重要、最基础的环境。完善的家庭结构,良好的家庭人际环境,家长本身的素养及对子女的教育观、教养方式,都会给幼儿心灵烙上深刻的“印记”,幼儿的早期经验对心理的影响特别重要。
家庭是幼儿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组织,家庭环境的教育功能会影响儿童的健康发展。目前大多数家长只注重孩子的智力投资,而不重视对孩子进行良好的情感教育,有的家长甚至教孩子“别人打你一下,你就还他两下。”于是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在幼儿园表现很好的孩子,到了家里却对父母、长辈发脾气,蛮不讲理。这就要求家长要多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可以通过看书、学习、与幼儿老师沟通、听关于幼儿教育的讲座等,让自己了解幼儿的心理常识,掌握幼儿健康心理教育的方法、途径,以便采取有利的措施,配合幼儿园做好幼儿心理健康的工作,真正达到幼儿园与家庭教育同步进行,共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
时代在发展,教育在改革,孩子在成长,坚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德育教育的标志,是提高幼儿整体素质的关键,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刻不容缓的重大课题。所谓“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不可能给予孩子应对一生的知识和技能,而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探求新知和创造的激情与精神、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习惯,才是我们应赋予孩子的珍贵财富。作为教师要用爱拨亮每位幼儿心中的那盏“灯”,扬起前进的风帆。只要人人都去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一切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这一核心问题就能实现,那么教育这朵花会越开越美。
参考文献:
3.杨凤池.让家庭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乐园(m).深圳新胡同出版社..137页.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指南(汇总19篇)篇七
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关注个人的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文明人的一个重要标志。新《纲要》指出“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首先应该能逐渐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向上的心境。高兴和生气是人的两种情绪,高兴是一种积极的情绪,过度的`生气是一种消极的情绪。这种消极情绪体验如果长期得不到控制、调节,会引起幼儿生理上、心理上的各种问题和疾病,老师应该注意帮助幼儿逐渐学会驾驭自己的情绪,应付那些与自己的需要和愿望有冲突的情景和场面。使自己生活得像其他小朋友一样开心、快乐。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指南(汇总19篇)篇八
新《纲要》指出“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首先应该能逐渐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向上的心境。高兴和生气是人的两种情绪,高兴是一种积极的情绪,过度的生气是一种消极的情绪。这种消极情绪体验如果长期得不到控制、调节,会引起幼儿生理上、心理上的各种问题和疾病,老师应该注意帮助幼儿逐渐学会驾驭自己的情绪,应付那些与自己的需要和愿望有冲突的情景和场面。使自己生活得像其他小朋友一样开心、快乐。
本活动依据小班幼儿年龄特征:行为明显受情绪支配,情绪仍然很不稳当,容易冲动,常会为一些小事大哭大闹。依据幼儿的成长特点和本班幼儿的已有经验来设计活动的,将心育目标与语言目标有机融合。游戏是幼儿的生命,活动始终以游戏贯穿始终。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戏中,发挥增效作用。活动还有机整合了各领域的教育内容来促进幼儿全面的发展,并采用卡片联想、生活经验联想来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在游戏中认识日常生活中高兴和生气的表情。
2、学习用语言表达感受,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
3、体验关爱、亲情、共享的快乐。
正确认知自己的情绪,学习合理疏泄、控制自己的情绪。
(一)语言导入。
1、以红星娃娃发出作客的邀请导入。
2、幼儿手拉手一边唱歌一边去作客。
3、幼儿按老师说的门牌号找高兴娃娃(123)和生气娃娃(456)的家。
(二)认识高兴和生气的表情。
1、说说高兴娃娃和生气娃娃的表情。(脸上、眼睛、嘴巴)。
2、做做高兴和生气的`样子,在高兴娃娃和生气娃娃的家留个影。
(三)说说高兴与生气的事。
1、卡片联想。
(1)说说高兴和生气的事(幼儿找好朋友一起说)。
(2)游戏:“点芝麻”教师或幼儿点,被点到的幼儿说说卡片上的高兴和生气的事(如果是你会怎么样?)。
(3)把卡片送回家。
(4)验证卡片。
2、生活经验联想,引导幼儿说说高兴与生气的事及做法。
(1)你平时有什么高兴的事?高兴的时候你会怎么样?
听听音乐、做做游戏等等,这样很快就没事了。
教师小结:原来每个人都会有高兴的时候、生气的时候,当你高兴的时候,应该让大家分享。当你生气的时候也不要发脾气,大家都会来帮助你解决困难的。生气并不是一件坏事情,如果生气时伤害了自己,防碍了别人,就是件坏事情,如果经常生气是一种不好的行为。
(四)做做高兴生气的脸谱。
幼儿按意愿选择材料制作脸谱。
(五)做做高兴的游戏。
1、幼儿在手上套上自己做的脸谱找朋友一起唱表情歌。
2、教师带幼儿到操场上做高兴的游戏。(老鹰抓小鸡的游戏)。
提问:如果你是小鸡,你被老鹰抓到了你会不会生气?
如果小朋友不小心撞到了你,你会怎么做?
本活动是在创园区特色“幼儿心理健康特色园”的一次尝试活动。活动是追随幼儿的经验和生活,解决孩子的实际问题而设计的。想通过有目的活动来进一步的了解幼儿,发现幼儿的差异和面临的问题;想通过有目的的活动来寻找幼儿良好心理的培养和各领域目标的结合点。从而发挥幼儿良好心理培养的增效作用。通过活动发现了幼儿行为所反映的新线索与新内容,由此生成新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形成一系列的主题网络。例活动后,幼儿了解了人的两种情绪,认识了高兴和生气的表情,也能根据生活经验来感受体验高兴和生气的事情,但幼儿情绪、情感的培养不是一次活动都能解决的,幼儿还有着以自我为中心,容易生气的倾向,调控自己情绪的能力很差,于是就生成了“做个快乐宝宝的主题活动”,这样,便使心理健康教育与其它领域的整合式教育走向生成式的、持续发展的、整体性的教育。
活动以游戏贯穿始终,充分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幼儿在每一个环节中都有积极的体验和主动的学习。例如:手拉手唱着歌去春游,幼儿情绪愉悦,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同伴友爱的快乐。
幼儿能根据以有的经验积极主动的来寻找“高兴娃娃”和“生气娃娃”,通过找同伴讲述和游戏“点芝麻”使活动面向全体,人人有说的权利,“点芝麻”的游戏深深的吸引了幼儿,被点到的幼儿在大家叫出名字后有一种自豪感,几个平时不爱说话的幼儿也积极的参与了讲述活动。“送卡片”活动,巩固了幼儿`的经验,幼儿树立了自信心。整个活动为幼儿创设了良好的心理氛围,教师的一个微笑、拥抱,一句夸奖的话时时激励着幼儿,教师和幼儿的平视交流、和幼儿一起表演唱拉近了老师和幼儿的距离。幼儿制作表情娃娃材料的层次性,调动了每一个幼儿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一个幼儿体验成功。
这次活动是成功的,孩子不仅达到了心育目标的要求,活动还促进了幼儿各种能力的提高。不足之除是在教具“卡片”的制作上还需改进,可以有几张便于集体观看的便于引导的重点大卡片,这样更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更能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指南(汇总19篇)篇九
[提要]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幼儿时期心理状况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其一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关注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对当前幼儿健康成长和教育策略的转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幼儿教育过程中,人们往往只重视身体健康教育而忽略了心理健康的教育。心理健康已成为健康这一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应该看到,幼儿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是同等重要的问题。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关注个人的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文明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具有文明意识的人都知道,对正常人来说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而且直接影响其劳动效率及对社会的贡献,而如果一个人患有精神和心理疾患则会成为社会的一种负担。古今中外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健康康的成长。关注孩子长大后未来社会中是否具有生存能力,我们不能不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对处于关键期的幼儿来讲,培养良好心理素质,进行心理的自我保护更是十分重要。
幼儿园是儿童成长的第二环境,是儿童最早加入的集体教育机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动环节,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学活动,而是把教学活动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心理健康教学活动的教育作用,在活动组织形式上采用融合模式,打破班级界限,由小、中、大班各级组间、各班级间幼儿互相参与活动,从单一的同龄伙伴交往发展到混龄伙伴交往,扩大了儿童交往场合和机会,提高了他们的合群性和合作性。作为教师,更应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幼儿阶段,教师在这方面的作用显得十分重要。教师的作用发挥的好,可以维护和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反之,则会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
爱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必要的环境因素。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教师如何爱孩子。”实践证明,一个充分受到教师正确而有理智的爱的孩子,总是充满自信、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反之,被教师忽视的幼儿则经常自暴自弃,形成一种自卑感反社会的心理。比如,平时有些孩子上课时“喜欢”捣乱,活动时常打人,这往往是由于我们对他付出的爱太少所致。他想通过“捣乱”、“打架”来引起教师对他的关注,进而获得老师对他的爱。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无论孩子美或丑,也无论聪明或愚钝,我们一定要有一颗热爱孩子的心,用我们的爱给幼儿带来自信、安全感、信任感,让我们怀着一颗爱心走近幼儿,并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爱的策略,多给幼儿一些关怀与微笑,分享他们心中的快乐,分担排解他们心中的忧虑与不安。同时教师对幼儿的爱需要贯穿于各类活动的始终,切忌忽冷忽热、喜怒无常,让我们以自己的爱和真诚鼓励幼儿学习爱和真诚,用爱心呵护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幼儿良好的心理,也可使幼儿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和错误心理观念得以纠正。幼儿心理呈现出的各种不良预兆,教师要及时纠正,积极防治。如“问题家庭”的孩子,心灵上都受到过创伤,若缺少正确的引导,往往容易形成自卑、不合群、胆怯、多疑等消极心理特征。因此,对这一类幼儿要多施爱,从而有效地防治此类幼儿的心理扭曲。又如,身体发育畸形和有生理缺陷的幼儿。此类幼儿往往自卑、敏感、多疑,若我们不注意、不关心他们,就很容易使他们的心理发展偏离正常轨迹而变得仇视社会,淡漠人生。因此,对这一类幼儿千万不能取笑、不能嘲讽。同时,对这类小孩子比较好的办法是培养他们各方面的兴趣特长,如乐器、画画、书法等等,并鼓励他们不断努力,取得成绩,这样他们因有了某方面的兴趣或特长而会逐渐产生优越感,性格也会在活动中因得到锻炼而日益坚强、日渐开朗,从而形成一种积极正常的心态。
二、创设良好的家庭育儿环境,推动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
家庭是幼儿生活中第一个接触到的环境,是幼儿心理发展的最重要、最基础的环境。完善的家庭结构,良好的家庭人际环境,家长本身的素养及对子女的教育观、教养方式,都会给幼儿心灵烙上深刻的“印记”,幼儿的早期经验对心理的影响特别重要。
家庭是幼儿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组织,家庭环境的教育功能会影响儿童的健康发展。目前大多数家长只注重孩子的智力投资,而不重视对孩子进行良好的情感教育,有的家长甚至教孩子“别人打你一下,你就还他两下。”于是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在幼儿园表现很好的孩子,到了家里却对父母、长辈发脾气,蛮不讲理。这就要求家长要多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可以通过看书、学习、与幼儿老师沟通、听关于幼儿教育的讲座等,让自己了解幼儿的心理常识,掌握幼儿健康心理教育的方法、途径,以便采取有利的措施,配合幼儿园做好幼儿心理健康的工作,真正达到幼儿园与家庭教育同步进行,共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
时代在发展,教育在改革,孩子在成长,坚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德育教育的标志,是提高幼儿整体素质的关键,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刻不容缓的重大课题。所谓“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不可能给予孩子应对一生的知识和技能,而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探求新知和创造的激情与精神、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习惯,才是我们应赋予孩子的珍贵财富。作为教师要用爱拨亮每位幼儿心中的那盏”灯",扬起前进的风帆。只要人人都去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一切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这一核心问题就能实现,那么教育这朵花会越开越美。
参考文献:
2.冯丽静.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m).广东幼儿教育出版社.20xx.25页.
3.杨凤池.让家庭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乐园(m).深圳新胡同出版社.20xx.137页.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指南(汇总19篇)篇十
何谓心理健康呢?总的来说,心理健康并不是一种固定的状态而是一种不断发展的过程。心理健康也不是对任何事物都愉快地接受,而只是在对待环境和问题的反映上能更多地表现出积极的适应倾向。心理健康指的是整个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的相互协调、适度发展、相对稳定,并与客观环境相适应的状态。心理健康与心理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心理发展可以说是心理健康的基本内容,心理健康是以心理发展为基础,同时心理健康又为心理的继续发展提供保证。
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主题,也是幼儿教育的主题3-6岁的学前儿童还处在心理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可塑性,由于他们在心理上极不成熟,自我调节、控制水平较低,自我意识还处在萌芽状态,极易因环境等不良因素的影响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与否,将会对他们的认识、情感、个性、道德的发展和社会适应等产生极其深刻的,有时甚至是难以逆转的影响。幼儿园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奠基阶段,它不仅是为小学阶段学习、生活做好准备,更重要的是为他们一生的发展、成才打好健康心理和人格素质的基础。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国际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心理学会,为了保护儿童的心理健康提出了《儿童权利公约》、《儿童心理权益宣言》等文件。把维护儿童的心理健康放到了极其重要的地位。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变革,未来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每一个人具有面对现实,不怕困难,开拓进取的精神,具有关心他人、家庭、社会、自然的意识和责任感,具有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自主、自信、自强的人格品质。这意味着,跨世纪的一代,不仅要有良好智能素质,更要具有一种健康的心理。
目前儿童中相当普遍地存在着独立性差、心理脆弱、怕苦畏难、任性、不懂得关心人、缺乏创造性、缺乏合作交往意识和能力、自控能力差等问题,不少儿童还存在种种心理和行为偏差。如孤僻、攻击性行为、胆怯、多动、情绪障碍等等。这种状况如不加以重视,势必影响一代人的素质。因此,重视和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儿教育改革中一个极其重要和无法回避的课题。
(一)尊重幼儿心理权益,把心理教育落实到教育行为上。
联合国于1959年颁布了“儿童基本权益宣言”,主要倡导满足儿童在生活、营养和受教育方面的需要。在幼儿园教学中教师的教育行为要努力用亲切的微笑驱散孩子的自卑,用信任的目光消除孩子的胆怯,用慈爱的抚摸鼓励孩子的进步,用赞赏的话语肯定孩子的成功。“你真棒”,“老师相信你能行”、“别害怕,你一定会成功”等话语句句注入孩子们的心田,唤起他们的活泼、开朗和自信。
(二)在校内外环境中渗透教育。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体化是指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共同关注,形成合力,开张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幼儿园是生态环境中学前教育子系统的支柱,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起着导向作用。幼儿园应该主动与社区沟通,优化社区的教育环境,使幼儿从自然的、社会的、规范的环境中,心理得到健康发展。家庭是幼儿赖依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组织,家庭环境的教育功能会影响儿童的健康发展。
1、学校环境。
其中包括创设有利于幼儿健康心理养成的物质环境,如:为幼儿创造温馨的生活空间,小班幼儿的桌椅是粉红的,中班幼儿的桌椅是柠檬黄的,大班幼儿的桌椅是湖蓝的;幼儿园大环境中创设了富有童趣的玩沙、玩水的小世界;而营造一种良好心理素质培养的心理氛围更不容忽视,如:和谐温馨的师生关系、友好合作的伙伴关系,团结互助的教师之间的关系,使幼儿在这种良好的心理氛围中产生"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促使其健康心理的养成。
2、家庭环境。
温馨的家庭环境是幼儿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摇篮。要把端正家长教育观念,改进家长教育方式,促进家长自身素质提高、完善这一工作放在家长工作的首位。如:定期开展相关内容的家长讲座,每月出好一份相关内容的家园小报,利用家长园地、家长观摩活动、家教经验交流等途径加以宣传,许多家庭能主动配合学校做好自己小家庭中的物质、心理方面的准备,为幼儿养成健康心理打下扎实的基础。
3、社区环境。
走向社会,争取社区的支持也是培养幼儿健康心理的不可忽视的重要手段之一。能抓住每一契机,如:学雷锋做好事,树立助人为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思想;使幼儿能合作、乐群、创新,养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游戏是幼儿的生命,一日活动中游戏是贯穿于始终的活动。除了游戏本身的教育作用外,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戏中,就能发挥发挥增效作用。游戏是合群性的养成、独立性的培养的极好手段。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对游戏主题的确立、角色的选择、情节的发展等活动中,学会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自我意识的良好发展、合群情感的发展,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协调发展,无疑是有意义的。不是所有的游戏对心理健康教育都是行之有效的,有意义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游戏应该具有目标性和针对性。归纳为三个原则:游戏的功能性原则;儿童需要原则;针对性原则。依据三大原则灵活采用一些有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体育游戏、民间游戏、角色游戏、区角游戏等。通过游戏,让儿童体验合群的愉悦,增强合群意识,提高合作的能力。以游戏的开展使幼儿获得一片更广阔的天地。
心理健康教育是把教学活动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教学活动的心理健康教学活动的教育作用,而不是就事论事,“阳春面浇头”外在式的;也不是对原有材料中内含的心理因素视而不见,不考虑儿童的心理反应,一味地灌输渗透或是把各类教学活动互相割裂开来。可采用唱歌、绘画、舞蹈、故事、儿歌等对幼儿进行教育培养,在实践过程中,能根据课题内容、阶段目标有目的地选择课程内容,创立了园本课程,其中包括一些大型活动的内容。
大量的日常生活是儿童人际交往相对频繁和心理品质自然显露的时刻。生活需要合群,合群性可以在生活中培养。利用幼儿的生活活动进行随机教育。设立生活角,开展编织、绣花、种花等活动,使儿童在共同合作中锻炼能力,感受一种群体感。
4、体育活动和感觉统合训练促进合群性发展。
体育活促进幼儿大脑的发育,更是促进合群行为发展的有效方法。尤其是感统训练培养团队精神、合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良好的心理品质和道德品质同步提高,相互促进。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根据儿童在幼儿阶段的生理和心理上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的教育。重视幼儿群体心理健康的同时,必须十分关注个体儿童的心理健康,实施个别教育。
1.开展个别辅导。
儿童合群性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每一个儿童都是独一无二的。重视对幼儿的个别辅导,是取得心理健康教育实效的重要原因。组织案例讨论,学习幼儿心理卫生的理论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从大量的案例中积累经验,揭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规律性东西。
2.开展问题儿童的心理治疗。
在幼儿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儿童,心理矫治也是面向全体幼儿不可缺少的一项工作。在同一时空,每一个幼儿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就如每个幼儿都会生病一样。在发展的某些阶段,儿童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偏异行为的现象是十分普遍的。并不是只有发展性和预防性的心理卫生工作是面向全体幼儿的。对这部分幼儿的异常心理,不给予关注和帮助,忽视了整体中的部分,实际上就是没有面向全体幼儿。每一个幼儿都有可能需要心理矫治服务,因此正确认识矫治的全体性,有利于提高幼儿心理卫生重要性的认识和幼儿心理卫生工作的水平。对胆怯倾向型的儿童运用行为塑造法,取得良好效果,对孤独型、被动倾向型的儿童运用认知行为疗法、暗示法等。
总之,幼儿心理健康关系到儿童一生的健康发展,是幼儿期不可忽视的问题,所以对于幼儿心理健康的教育是家庭、幼儿园、社会共同的任务,共同的职责。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指南(汇总19篇)篇十一
[提要]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幼儿时期心理状况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其一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关注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对当前幼儿健康成长和教育策略的转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幼儿教育过程中,人们往往只重视身体健康教育而忽略了心理健康的教育。心理健康已成为健康这一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应该看到,幼儿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是同等重要的问题。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关注个人的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文明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具有文明意识的人都知道,对正常人来说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而且直接影响其劳动效率及对社会的贡献,而如果一个人患有精神和心理疾患则会成为社会的一种负担。古今中外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健康康的成长。关注孩子长大后未来社会中是否具有生存能力,我们不能不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对处于关键期的幼儿来讲,培养良好心理素质,进行心理的自我保护更是十分重要。
幼儿园是儿童成长的第二环境,是儿童最早加入的集体教育机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动环节,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学活动,而是把教学活动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心理健康教学活动的教育作用,在活动组织形式上采用融合模式,打破班级界限,由小、中、大班各级组间、各班级间幼儿互相参与活动,从单一的同龄伙伴交往发展到混龄伙伴交往,扩大了儿童交往场合和机会,提高了他们的合群性和合作性。作为教师,更应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幼儿阶段,教师在这方面的作用显得十分重要。教师的作用发挥的好,可以维护和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反之,则会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
爱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必要的环境因素。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教师如何爱孩子。”实践证明,一个充分受到教师正确而有理智的爱的孩子,总是充满自信、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反之,被教师忽视的幼儿则经常自暴自弃,形成一种自卑感反社会的心理。比如,平时有些孩子上课时“喜欢”捣乱,活动时常打人,这往往是由于我们对他付出的爱太少所致。他想通过“捣乱”、“打架”来引起教师对他的关注,进而获得老师对他的爱。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无论孩子美或丑,也无论聪明或愚钝,我们一定要有一颗热爱孩子的心,用我们的爱给幼儿带来自信、安全感、信任感,让我们怀着一颗爱心走近幼儿,并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爱的策略,多给幼儿一些关怀与微笑,分享他们心中的快乐,分担排解他们心中的忧虑与不安。同时教师对幼儿的爱需要贯穿于各类活动的始终,切忌忽冷忽热、喜怒无常,让我们以自己的爱和真诚鼓励幼儿学习爱和真诚,用爱心呵护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幼儿良好的心理,也可使幼儿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和错误心理观念得以纠正。幼儿心理呈现出的各种不良预兆,教师要及时纠正,积极防治。如“问题家庭”的孩子,心灵上都受到过创伤,若缺少正确的引导,往往容易形成自卑、不合群、胆怯、多疑等消极心理特征。因此,对这一类幼儿要多施爱,从而有效地防治此类幼儿的心理扭曲。又如,身体发育畸形和有生理缺陷的幼儿。此类幼儿往往自卑、敏感、多疑,若我们不注意、不关心他们,就很容易使他们的心理发展偏离正常轨迹而变得仇视社会,淡漠人生。因此,对这一类幼儿千万不能取笑、不能嘲讽。同时,对这类小孩子比较好的办法是培养他们各方面的兴趣特长,如乐器、画画、书法等等,并鼓励他们不断努力,取得成绩,这样他们因有了某方面的兴趣或特长而会逐渐产生优越感,性格也会在活动中因得到锻炼而日益坚强、日渐开朗,从而形成一种积极正常的心态。
二、创设良好的家庭育儿环境,推动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
家庭是幼儿生活中第一个接触到的环境,是幼儿心理发展的最重要、最基础的环境。完善的家庭结构,良好的家庭人际环境,家长本身的素养及对子女的教育观、教养方式,都会给幼儿心灵烙上深刻的“印记”,幼儿的早期经验对心理的影响特别重要。
家庭是幼儿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组织,家庭环境的教育功能会影响儿童的健康发展。目前大多数家长只注重孩子的智力投资,而不重视对孩子进行良好的情感教育,有的家长甚至教孩子“别人打你一下,你就还他两下。”于是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在幼儿园表现很好的孩子,到了家里却对父母、长辈发脾气,蛮不讲理。这就要求家长要多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可以通过看书、学习、与幼儿老师沟通、听关于幼儿教育的讲座等,让自己了解幼儿的心理常识,掌握幼儿健康心理教育的方法、途径,以便采取有利的措施,配合幼儿园做好幼儿心理健康的工作,真正达到幼儿园与家庭教育同步进行,共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
时代在发展,教育在改革,孩子在成长,坚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德育教育的标志,是提高幼儿整体素质的关键,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刻不容缓的重大课题。所谓“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不可能给予孩子应对一生的知识和技能,而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探求新知和创造的激情与精神、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习惯,才是我们应赋予孩子的珍贵财富。作为教师要用爱拨亮每位幼儿心中的那盏”灯“,扬起前进的风帆。只要人人都去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一切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这一核心问题就能实现,那么教育这朵花会越开越美。
参考文献:
3.杨凤池.让家庭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乐园(m).深圳新胡同出版社.2006.137页.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指南(汇总19篇)篇十二
健康的心情能陶冶一个人地情操,使人充满活力。如果一个人开朗乐观,不论他遇到什么困难或遭到什么不幸,都能过得洒脱、自如。所以,作为幼儿教育者,更有义务让每一位幼儿有健康的心理。
当今世界,心理健康已成为健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越来越多各阶层人们的广泛关注,而幼儿期正是一个人心理发展人格形成的关键期,个性和很多心理品质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可塑性大,心理上极不成熟,自我调节控制水平低,极易受环境等不良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这一阶段加强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国内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对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做出了大量的调查研究,许多儿童都普遍存在着嫉妒、任性、孤僻、焦虑、情绪反常、社交困难等心理问题。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品行问题。
当今的儿童大多是家庭的过分溺爱中成长,许多家长因为是独生子女就一味的满足孩子的需求。而长此以往,在儿童心中就会形成以自我为中心,蛮横霸道,随着年纪的增长,逐步会发展到破坏课堂纪律、说谎、打架等劣迹行为,甚至违反社会法纪,这常常令家长追悔莫及。
(二)情绪问题。
情绪是对一系列主观认知经验的通称,是多种感觉、思想和行为综合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最普遍、通俗的情绪有喜、怒、哀、惊、恐、爱等,也有一些细腻微妙的情绪如嫉妒、惭愧、羞耻、自豪等。在儿童时期,其情绪问题极易受到家长们的忽视,如果父母不从小就注重孩子情绪培养的话,可能孩子成长后将很容易产生各种问题行为。
(三)人际关系问题。
荀子曰:“人之生也,不能无群。”意思是说,人要通过交往、通过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过社会生活。调查表明,许多儿童都存在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这种人际关系的障碍会对儿童个体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幼儿时期培养孩子人际交往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四)性格问题。
性格是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在儿童阶段,性格问题主要表现在胆小、害羞、自卑、怯懦、暴躁、身体或语言攻击等众多方面。儿童由于胆小、害羞等性格,会经常难于完成家长让他做的如表演、和别人比赛、主动和别人玩等事情,这样会使他们更加恐惧做这样的事,反而加重了儿童的心理障碍。
(一)遗传素质及来自社会的影响。
1、遗传素质。
遗传是指父母的生物特性传递给后代的现象。遗传因素是幼儿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幼儿是在这种生物的物质前提下形成自己的心理。遗传的不同奠定了幼儿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每个幼儿都具有他自己的遗传特性,这些遗传特性会影响该幼儿心理发展,如性格内向或外向,行为退缩或攻击,情绪焦虑或抑郁等。
2、来自社会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经常处于紧张之中,心理上的种种冲突、压力和焦虑不断地增加。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对幼儿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网络等先进科学技术与幼儿的生活日益密切,儿童与各种社会传媒的接触,直接影响了儿童道德观念和行为的形成,对其身心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1、家庭结构简单,生活空间狭小。
现在大多数的独生子女家庭,都是二加一的简单结构。父母是双职工,白天上班,晚上一家三口独居单元房,孩子缺少同伴交流玩耍。长此以往,势必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2、父母教育方式不当。
在有的家长看来,家长的任务是让幼儿吃好,穿好,不生病。家长对幼儿的衣食及身体保健舍得投资,却忽视了幼儿的心理健康。
(1)独生子女家庭中对孩子过分溺爱,已成普遍问题。“溺爱型”的家长对孩子处处包办代替,致使孩子依赖性强、懦弱、缺乏独立性,导致孩子任性、霸道,不会和同伴友好合作,是非不分,随心所欲,缺乏自制力,形成唯我独尊的不良心理,和集体格格不入。
(2)有些家长对孩子过于严厉,使孩子在“绝对服从”的高压环境中形成自卑、胆怯、畏缩等不良心理品质。
(3)家长整日忙于自己的事业,很少抽出时间关注孩子的发展。缺少父母的陪伴、关爱成了孩子形成不良心理品质的诱发剂。
(4)父母经常吵架或离异对孩子的影响。父母离异,对孩子心理上的伤害是巨大的,年龄较小的孩子会出现攻击行为、退缩行为,并表现出害怕、拒绝、孤独等问题行为。
教师的教育方法是教师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教育手段、方式方法。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不仅充当教育者的角色,同时还是母亲或亲人的角色,因此,教师的教育方式不仅直接影响到教育活动的开展,而且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个性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做为幼儿步入社会的第一任启蒙者――幼儿教师,在处理每个问题时,教师所体现的个性待征和教育方法都会对幼儿的心理产生影响。因此,适合幼儿发展、幼儿乐于接受的教育方式,将会对幼儿的心理发展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一)用爱心拥抱孩子,是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先决条件。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教师如何爱孩子”。世界上不存在没有不爱的教育,没有不需要爱的孩子。教师只有把爱心献给孩子,孩子才能积极接受教师的教育。
(二)教师要注意自身言行对幼儿潜移默化得影响。
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心灵也很脆弱。幼儿教师尤其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一次不经意的谈话,一个不小心的失误都会对孩子造成很大的伤害,成为影响儿童人格发展的重要因素。幼儿教师对自己的言行,甚至是一贯认为正确的做法都应该做深刻的反思,以免不经意中使儿童幼小的心灵受到创伤。
一个健康的幼儿,既是一个身体健全的幼儿,也是一个愉快、主动、大胆、自信、不怕困难的幼儿。教师在集体教育活动中,要以恰当的方法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充分发挥幼儿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努力将幼儿的兴趣与必要的规则相结合,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同时培养幼儿在活动中要学会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学会用理智去控制情绪,保持健康的情绪,处理好与小朋友之间的人际关系。
《纲要》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由此可见,家园达成共识,协调教育方法,统一教育要求,是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保证。家庭是幼儿成长的摇篮,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方式对孩子健康人格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因此,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讲座”“家长园地”等家园合作方式,帮助家长提高认识,促使他们改变不正确的教育观念。这样家园互通,形成合力,使孩子学会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已,形成自尊、自信、自主、自控、独立性强、有责任感、善于社会交往等积极情感,让幼儿从小开始学习做人,成为具有健康心理的,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和挑战的一代新人。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把幼儿培养成为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和挑战的一代新人,是我们幼儿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让我们从幼儿细微的心理表现入手,引导幼儿行为,疏导幼儿心理,让不良心理夭折在萌芽期,并不断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心方法,为祖国培养出积极健康向上的新一代!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指南(汇总19篇)篇十三
为了培养幼儿从小就有一个健康向上、自信、积极、活泼开朗的好性格,我们很重视对幼儿进行良好个性的培养。为此,我们做了以下工作:
一、在良好的生活环境中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
由于幼儿初次离开家庭走进一个陌生的环境,有的孩子会因为想妈妈而哭,有的孩子会因为不熟悉环境而害怕,还有的孩子会因为性格上的问题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老师要抓住有利的时机,在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的过程中,对幼儿进行良好个性的培养。
例如:(1)我们经常在活动区里投放一些幼儿喜欢玩儿的玩具,幼儿之间通过玩儿玩具,学习交往、学习合作,不断提高交往能力和分享合作的愉快。
(2)通过引导幼儿在自然角里培育植物,孩子们会在每天为植物浇水的过程中,增强责任感和求知欲。
(3)通过鼓励幼儿饲养小动物,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和热爱小动物的情感。
(4)在春暖花开的季节,我们把课堂搬到户外,让孩子们在看“迎春花吹喇叭”、看“柳姑娘的长辫子”;在炎热的夏季,孩子们在捉蚂蚁,找蚯蚓,捕蝴蝶,观看雨后彩虹的快乐中,争论着“蚂蚁到底是六条腿还是八条腿”;凉爽的秋季,我们带着孩子们在捡落叶的快乐中学会了分类、学会了搜集、学会了制作标本;在寒冷的冬季,孩子们在寒冷的风雪中感受堆雪人、打雪仗的快乐,体验着什么是克服困难?什么是勇敢?什么是坚强的意志……满足了孩子们的好奇心,扩大了孩子们的眼界,培养了孩子们良好的性格,健康了孩子们的心理。在良好的生活环境里,幼儿克服困难的勇气被不断地激励起来。在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中,认知、情感、能力、个性等越来越提高了。孩子们在玩儿中学,在学中乐,在乐中愉悦了情绪,在愉悦中健康了自己的心理。
二、在游戏中促使幼儿良好个性的形成。
健康的游戏和有兴趣的劳动,满足了幼儿渴望实践的要求。有助于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能促进幼儿逐渐形成良好的个性。
在幼儿的实践活动中,教师若能积极地参与他们的活动,并在活动中给予幼儿大力的支持、合作和引导,将有助于幼儿形成坚韧的性格和有“主见”的个性。有一次,许多孩子想玩儿“警察抓坏蛋”的游戏。但是,由于谁都不想当“坏蛋”,孩子们的游戏有点儿进行不下去了。这时候,老师及时地参与到孩子们的游戏中,并在游戏中扮演“坏蛋”,不仅促成了幼儿玩儿“警察抓坏蛋”游戏顺利进行,而且还引导孩子们在抓“坏蛋”的过程中,通过躲藏、追逐、周旋、抓捕、狙击等过程,培养了孩子们的机智,锻炼了孩子们的胆量,提高了孩子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当孩子们齐心协力把“坏蛋”抓到手的时候,他们对什么是爱?什么是恨?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邪恶等有了基本的认识和区分;他们对团结合作,齐心协力,不怕困难,夺取胜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游戏中谁都不想当“坏蛋”和敢于同“坏蛋”周旋、勇敢抓捕“坏蛋”的行为,就是孩子们良好个性逐渐形成的最好证明。
三、用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对幼儿进行良好个性的培养。
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是向幼儿进行良好个性培养的源泉。在对幼儿进行良好个性培养的过程中,我们很注重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当时发生在幼儿身上的事情,来创编幼儿能理解的、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儿歌以及儿童歌曲等。用发生在幼儿身边的事情,去教育幼儿本人。例如:在故事《小手回来了》讲完之后,在孩子们中间引起强烈的反响。许多孩子都对不爱劳动的嘟嘟进行批评,都赞扬波波是一个聪明、勤劳、爱劳动的好孩子。他们表示要学习波波,不让爸爸妈妈操心,学做自己能做的事,做一个有独立性的好孩子。
四、把爱、尊重和严格要求融入到幼儿良好个性的培养中。
在对幼儿进行良好个性培养的过程中,教师把爱、尊重和严格要求融入到培养幼儿良好个性的工作中,是幼儿的个性得以巩固和发展的重要保证。幼儿虽然年龄小,但是,他们也是有独立意识的个体,有渴望参与成人活动的愿望。我们常常问自己:为什么要尊重幼儿?尊重幼儿什么?怎样做才能尊重幼儿?其实,就是把我们自己也当做孩子的一员。在孩子们发生“矛盾”的时候,认真倾听孩子们的争论,然后再引导幼儿在争论中明辨是非,学会友好交往和团结友爱,不断培养孩子们优秀的性格。
五、家园携手共育幼儿。
家园共育幼儿,是培养幼儿良好个性的最佳途径。由于幼儿每天往返于家庭和幼儿园两个生活场所中,因此,如果孩子们在幼儿园里受到的教育在家庭中得不到巩固,幼儿良好的个性培养就得不到衔接,就会出现“事倍功半”的效果,幼儿就会出现“两面性”的倾向。这不利于幼儿良好个性的形成。为此,我们做了以下几点工作:
(1)向家长宣传“理性”教育孩子的重要性。帮助家长克服溺爱孩子的心理,尤其是祖孙三代居住在一起的家庭,更应该保持家庭成员教育孩子的一致性的态度。
(2)帮助家长走出教育孩子的“误区”。引导家长对孩子进行合理的培养,不强迫孩子去做不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事情,重视对孩子进行能力培养,引导孩子参加社会活动。
(3)真诚的向家长提供有关家教方面的书刊,指导家长在孩子面前如何以身作则,如何摆正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增强家庭成员在教育孩子和检查孩子言行方面的作用。
参考文献。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指南(汇总19篇)篇十四
一、不要过分关心孩子,过分关心孩子,容易使孩子过度以自我为中心,结果成为自高自大的人。
二、不要贿赂孩子,要让孩子从小知道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不尽义务不能享受权利。
三、不要太亲近孩子,应该鼓励孩子与同年龄人一起生活、学习、玩耍,这样才能学会与人相处的方法。
四、不要勉强孩子做一些不能胜任的事情,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由成功慢慢培养起来的,强迫他们做力所不及的事。
五、不要对孩子太严厉、苛求甚至打骂。这些做法易使孩子形成自卑、胆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或导致反抗、残暴、说谎、离家出走等异常行为。
六、不要欺骗和无谓地恐吓孩子,吓唬孩子会丧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以后的一切告诫,孩子就不会服从了。
七、不要在小伙伴面前当众批评或嘲笑孩子,这会造成孩子怀恨和害羞的心理,大大损害孩子的自尊心。
八、不要过分夸奖孩子,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绩,略表赞许即可,过分夸奖会使孩子沾染沽名钓誉的不良心理。另外,赞许必须针对具体的事,让孩子知道自己优点的同时感到你的赞许是真诚的,而不是虚的、哄他的.。
九、不要对孩子喜怒无常,家长对待孩子时,如果自己的情绪总是不稳定,喜怒无常,孩子会感到无所适从,变得敏感多疑,情绪不稳,胆小畏缩。
十、不要在孩子面临困境时不闻不问,要帮助孩子对目前的困境进行分析,教会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要帮助孩子解决困难,但不是代替他们解决困难。
如何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呢?父母一定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用正常的心理原则来训练孩子,希望上述介绍给大家带来帮助。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指南(汇总19篇)篇十五
摘要:科学高效的幼儿教育以及教师和家长的有效引导,是提高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有利于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幼儿心理教育中,家园合作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可开设家长指导讲座,邀请家长担任义工,定期开展亲子游戏,利用网络共享信息,组织各类联谊活动,家园共建,提高幼儿教育效果。
关键词:幼儿园;幼儿教育;心理健康;家园合作;
家长是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伴,要想更有效地提升幼儿教育效果,就必须实现家园合作,秉承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为幼儿的心理健康成长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幼儿教师应该注重与幼儿家长建立互动关系,定期与家长分享教育经验,引导家长发挥教育能力,形成教育合力。
一、开设家长指导讲座,加深教育层次。
在实际幼儿教育工作中,很多幼儿家长对家园合作的理解不透彻,很少深入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过程的每个环节之中,难以发挥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幼儿园可以开设幼儿家长的指导讲座,为家长讲授幼儿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提高家长的自我修养,促进家长掌握幼儿的特点,提升家庭育儿的水平。还要使家长们端正认识,引导幼儿家长用高尚的思想品德和情操去启迪幼儿的心灵,教导幼儿做人的道理,从而形成新的幼儿教育观,加深教育层次。如为幼儿园小班学生家长开设幼儿入园的心理疏导讲座,让幼儿轻松跨过焦虑期,克服入园恐惧心理;为幼儿园中班学生家长开设幼儿科学育儿讲座,帮助幼儿健康成长,合理饮食和作息;为幼儿园大班学生家长开设幼小衔接讲座,逐步完成幼儿以游戏为主向以学习为主过渡,提高幼儿适应能力。
二、邀请家长担任义工,促进幼儿成长。
为了增强幼儿园、教师、家长对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让彼此深刻地认识到自身的义务与权力,幼儿园可以邀请幼儿家长到幼儿园参与教学,担任义工,与幼儿建立起情感交流,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家园合作,促进幼儿健康、茁壮的成长。比如我们大班赵嘉怡小朋友的妈妈是一位心理医生,我们邀请她到幼儿园为教师和幼儿们讲解“幼儿心理健康与行为习惯的培养”,利用视频和音频等方式,极大地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互动的氛围很活跃。通过这次活动扩大了幼儿教师的知识面,便于更好地开展幼儿教育。再比如我们小班张欣欣小朋友的爸爸是一位交警,我们邀请他到幼儿园为小朋友们介绍交通规则,让幼儿学习简单的交通指挥手势,教幼儿学看交通标识,教育幼儿要遵守交通规则,学习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让家长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使小朋友感到一种新鲜感,激发了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三、定期开展亲子游戏,增加展示机会。
幼儿园开展亲子游戏有利于密切亲子关系,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获得的对事情的处理方法和人际交往的态度会影响幼儿的一生。还有利于家长及时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采取适当的方法对幼儿进行启蒙教育,增加幼儿展示才华的机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倡导多样化的亲子游戏,如“我给爸爸妈妈穿衣服”,一名家长在终点,幼儿在起点,哨声响起时,幼儿拿起衣服跑向终点,给其家长穿上衣服,拉上拉链后,家长背起孩子迅速跑向起点,先到者为胜。再如“快乐一家人”,幼儿和爸爸妈妈围在桌子前,共同去绘画自己温馨的家,要充分展示出自己家的特点,最终评选出优秀作品和创意作品。这种亲子游戏,极大地促进了父母与幼儿之间的情感交流,使幼儿的心理获得安全感,家庭氛围更加和谐,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也得到锻炼。
四、利用网络共享信息,拓展交流平台。
如今,随着网络的普及,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不再拘泥于课堂,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和现代通信技术,为幼儿带来丰富的学习资源。幼儿教师可以到幼儿教育的专题网站下载教育资源,提高幼儿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为幼儿播放心理健康教育短片,重视对幼儿情感情绪进行有效疏导和培养;建立幼儿心理健康档案,为全面了解幼儿的心理健康情况提供依据;开展主题教育,请家长将幼儿创编的故事、绘画作品和各种相片带到幼儿园展示,增强幼儿自信心。同时,家园合作也要充分利用网络共享信息,及时了解幼儿在幼儿园和家里的状况,便于幼儿园和家长明确教育目标;逐步拓展交流平台,建立幼儿园班级qq群或微信群等,有效地利用视频通讯实现远距离的交流,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
五、组织各类联谊活动,提升幼儿素养。
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实践活动,幼儿园可以组织各类联谊活动,给幼儿带来愉悦的心情,提升幼儿的心理素质。比如举办“有爱相伴,互助成长”———城乡幼儿联谊活动,在六一儿童节到来之际,城市里的幼儿走进农村,为农村的小朋友送去礼物,以此培养幼儿们的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有效挖掘幼儿心中的爱,促进共同成长。再比如重阳节的时候,幼儿教师和家长可以带领幼儿到附近的敬老院去看望老爷爷和老奶奶,为他们送去关心和温暖。小朋友们有的唱歌,有的跳舞,还有的朗诵诗歌,为老人们带来了精彩的表演。小朋友们为老人们讲故事,给老人们捶捶腿,用实际行动为老人带来快乐。通过各种各样的联谊活动,让幼儿园的小朋友们懂得了分享和关爱,让他们对生活充满了期待。
总而言之,幼儿时期心理状况的优劣将直接影响他们今后的健康成长,在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家园合作必将成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需要及时了解家长的心理需求,充分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合理安排亲子活动,及时听取家长反馈信息,提高家长在幼儿教育中的积极性。同时,还要积极落实“家园”共育的理念,开设家长课堂,加深合作层次,提高科学育儿水平,让幼儿心理健康发展迈向新的里程。随着时代的不断更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园合作也必将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指南(汇总19篇)篇十六
动机是为满足个体的需要并促使其活动的诱因。需要是个性对生存、发展的一定要求和欲望。幼儿在活动中不断产生需要和满足需要,但也有受挫的时候。所以,儿童要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处理动机冲突的简单技巧,以协调动机需要与现实的反差,保持平衡的心态。
(二)自我意识
幼儿的自我意识虽不成熟、不稳定,但对其人格发展和行为适应影响很大。幼儿通常是通过成人的评价和态度,通过与同伴的比较,通过在游戏与交往中的成败来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调节行为与情绪。自我意识不强的幼儿,对挫折、冲突缺乏预测性和处理技巧,往往造成任性执拗、攻击性行为、退缩行为等情绪和行为障碍。所以,应该加强自我意识的培养,保护幼儿的心理健康。
(三)情绪
焦虑、恐惧的情绪对幼儿心理健康起消极作用。焦虑使幼儿怀疑自己的能力,夸大自己的失败,常处于紧张与不安之中。恐惧会使幼儿产生剧烈的'生理和心理变化,过度的焦虑严重损害幼儿的心理健康。
(四)气质
气质对儿童的行为、情绪、个性发展的影响作用。
儿童在兴趣和坚持性等方面的气质特征与其学业和认知能力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在两三个月时已有所体现,坚持性较好的婴儿建立操作性条件反射的速度较快。儿童的出生头一年表现出来的坚持性水平与幼儿时期智商成绩有明显的联系。入学以后,儿童的较高坚持性水平继续与其较高的智商、学习学业成绩能力相关,而注意力分散、适应性差、对新环境消极逃避等气质特点则常常与低水平的学业成就相关。儿童在情绪、交往方面的气质特点与其言语发展有一定的联系。气质对儿童的社会行为有重要影响,儿童的气质通过对周围人的影响而间接影响幼儿心理发展。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指南(汇总19篇)篇十七
摘要:个体早期的心理健康发展,影响其一生的幸福。农村留守幼儿由于特殊的成长环境,其心理健康发展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亟需重视和解决。本文对我国有关农村留守幼儿心理健康方面的相关研究进行文献梳理,发现:从现状来看,已有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6岁以上的留守儿童,对3-6岁留守幼儿关注较少,从影响留守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来看,大多单方面强调了家庭和幼儿园的影响,忽视了家园之间的相互作用。然而,留守幼儿是留守儿童中的低龄群体,其心理发展状况在个体的一生中起着重要奠基作用,留守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于我国公民的整体素质也有重要影响,因此学界和政府应该对待这一问题给予重视。
农村留守幼儿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务工而被留在农村生活、年龄在3-6岁的低龄儿童。留守幼儿是伴随着大批农民工进城务工后出现的社会弱势群体。有专家认为,留守幼儿现象,全世界只有中国才有。[1]的确,经济发展的需求使大批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被遗留在农村的留守幼儿规模和数量不断扩大和增加,也因此,留守幼儿的身心发展出现一系列问题,如情绪不稳定、和同伴交往困难、社会适应不良等。20《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系列报告会的研究发现,由于父母与亲生骨肉长期分离,9.7%的留守儿童对父母的生死也漠不关心。[2]由此可见,我国农村留守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凸显,亟需尽早重视和解决。然而,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对留守儿童问题进行研究,研究内容涉及了人口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卫生学等方面。这些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和结论,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对3-6岁的留守幼儿调查和研究较少,且理论阐述较多,实证研究较少,针对性不强。本文拟以3-6岁农村留守幼儿为对象,梳理我国已有的关于农村留守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文献,以期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心理健康是人的内心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平衡,是自我与他人的平衡。[3]而幼儿心理健康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认知水平正常、情绪反应适度、人际关系协调、性格良好,没有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等。通过查阅文献,笔者发现,对我国农村留守幼儿心理健康的现状研究中,主要集中在对留守幼儿和非留守幼儿的横向对比研究、不同年龄和不同性别下留守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几方面。在使用方法上,不同的学者采用了不同的方法。有的使用了心理健康测验量表、sci-9o量表和埃里克森人格问卷,如王东宇的研究表明,留守幼儿的个性在n量表上的得分明显高于常模[4],也有的使用了自编的学前儿童心理健康问卷[5]等。虽然方法不一,但最终都得出了一致的结论:我国农村留守幼儿心理健康状况低下。从这些文献来看,学者们对农村留守幼儿的心理健康较为关注,整体来看,留守幼儿心理健康状况低于非留守幼儿,且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与留守男孩相比,留守女孩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和行为偏差,更容易焦虑和孤独[6];留守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随着年龄升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呈下降趋势。[7]中国教科院刘占兰教授组织开展了一项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和促进项目,对江苏、重庆等地的590名留守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现留守幼儿已经表现出了明显的负面情绪的阴影,他们不爱说话,眼神躲闪,喜欢安静的活动,没有家人陪伴就谁不着,在陌生人面前害羞,退缩行为严重等。[8]从以上研究均可以看出,我国农村留守幼儿心理健康状况堪忧,他们在情绪情感、人际交往、行为习惯、社会适应方面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了一些问题,需要及早采取措施给予改善。
2.1、生理因素。
生理因素主要包括遗传、孕妇健康级儿童出生后的机体损伤和疾病等。已有的研究表明,儿童孤独症、精神分裂症等大多和家族遗传有关。另一方面,胎儿期母体的情绪状态、营养状况等会影响胎儿发育,继而影响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此外,出生时先天畸形、矮小、皮肤黑、肥胖、瘦小、意外伤害造成的四肢残缺、失眠、耳聋等,会导致幼儿自卑、情绪低落、智力低下等心理障碍和行为问题。
2.2、家庭因素。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个体成长的第一环境。[9]幼儿期由于身心发展不成熟不完善,外界环境对其发展影响重大,年龄越小,越依赖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结构、家庭氛围、家长教养方式、家长素质都会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家庭教育的缺失是影响农村留守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由于长期的亲子分离,留守幼儿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性格变得过分依赖、不自信、自私等。甚至有的祖父母常常拿“爸爸妈妈不要你了”这类话来吓唬留守幼儿,给孩子带来了心理伤害。莫艳清[10]也对此有所提及。此外,家庭成员榜样作用的发挥也影响着幼儿的心理健康。很多父母不健康的观念和行为方式在留守幼儿身上体现明显。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情感上的亏欠使很多父母更多地从物质上弥补留守幼儿,这也让幼儿养成了许多不良的行为方式。因此,家庭在维护农村留守幼儿心理健康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
2.3、幼儿园因素。
幼儿园是幼儿生活的重要社会环境,也是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就幼儿园而言,幼儿园的人文环境尤其对留守幼儿的心理健康影响较深。如幼儿园氛围、师幼关系、幼幼关系等。农村幼儿园经济条件有限,教师对留守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重视程度不高,对留守幼儿缺乏足够的关心,也欠缺相关的心理知识,未能为留守幼儿的心理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精神环境。
目前,我国主要从家庭、幼儿园、社会和政府几个方面探讨了促进我国留守幼儿心理健康的对策和建议。
3.1、家庭层面。
家庭是幼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亲子陪伴的质量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精神分析理论和生态学理论都认为,婴儿在早期从安全型依恋所获得的温暖、信任和安全为以后健康的心理发展奠定基础。[11]农村留守幼儿由于特殊的家庭环境,缺乏父母长期的陪伴,其心理健康发展势必受到影响。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已经得到了学者们的反复验证。一些学者提出,为了促进留守幼儿的心理健康,家庭必须发挥好自身的教育作用。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在学前期,父母尽量陪伴孩子的成长,或者选择就近的地方务工,方便和孩子团聚;平时通过电话、微信、书信等方式多和幼儿进行沟通和交流,让幼儿感受到父母的关爱。选择临时监护人时一定要考虑其监护能力,并加强联系;鼓励主要抚养者积极参加培训和学习,增进对留守幼儿心理发展特点的了解,尊重幼儿的想法,关注其身心和谐发展,采取科学的教育方法,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
3.2、幼儿园层面。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主要是在幼儿园中开始的。留守幼儿长期和父母分离,家庭关怀缺失,幼儿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幼儿的情感和社会性发展的空白。因此,幼儿园对留守幼儿的心理健康影响不可忽视。近年来,国内学者强调了幼儿园教育在维护和促进农村留守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大家认为,幼儿园不仅应该建立留守幼儿的成长档案,了解和记录其发展情况,主动关心园中留守幼儿的生活。还应及时与其父母加强沟通和联系,定期开展家访,向幼儿的监护人传递科学的育儿观念,共同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同时,还可以设立悄悄话热线或一封家书活动等,为留守幼儿的亲情需求创造条件,满足留守幼儿情感发展需要。
3.3、社会层面。
社会环境作为个体成长的宏观环境,同样影响其心理健康。全社会应协同努力,给予留守幼儿更多的关爱、引导和支持。农村留守幼儿长期生活在农村,周围大多都是和自己一样的留守幼儿同伴,他们游戏活动少,较多的时间以电视为伴。因此,一方面,各类社会团体可以开展多种公益活动或关爱留守幼儿工程,丰富其精神生活。这一点在诸多研究者的文献中都有论述。另一方面,净化留守幼儿周围的环境,减少赌博、暴力等不良风气的影响,发挥电视、广播等传播媒介的作用,为留守幼儿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从已有的研究不难看出,我国农村留守幼儿心理健康发展较差,亟需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帮助和改善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但目前来说,这些研究大多属于经验概括和总结,定量研究有待深入,尤其是对农村留守幼儿心理健康的促进项目追踪研究较少,实践性不够。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应扩大定量研究的样本数量,把重点放在促进留守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实践研究方面,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增强其促进策略的可操作性,发挥留守幼儿周围环境的合力作用,共同为维护留守幼儿的心理健康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王丽萍.农村留守儿童品德教育研究[d].晋中:山西农业大学,.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指南(汇总19篇)篇十八
摘要:个体早期的心理健康发展,影响其一生的幸福。农村留守幼儿由于特殊的成长环境,其心理健康发展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亟需重视和解决。本文对我国有关农村留守幼儿心理健康方面的相关研究进行文献梳理,发现:从现状来看,已有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6岁以上的留守儿童,对3-6岁留守幼儿关注较少,从影响留守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来看,大多单方面强调了家庭和幼儿园的影响,忽视了家园之间的相互作用。然而,留守幼儿是留守儿童中的低龄群体,其心理发展状况在个体的一生中起着重要奠基作用,留守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于我国公民的整体素质也有重要影响,因此学界和政府应该对待这一问题给予重视。
农村留守幼儿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务工而被留在农村生活、年龄在3-6岁的低龄儿童。留守幼儿是伴随着大批农民工进城务工后出现的社会弱势群体。有专家认为,留守幼儿现象,全世界只有中国才有。[1]的确,经济发展的需求使大批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被遗留在农村的留守幼儿规模和数量不断扩大和增加,也因此,留守幼儿的身心发展出现一系列问题,如情绪不稳定、和同伴交往困难、社会适应不良等。2017年《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系列报告会的研究发现,由于父母与亲生骨肉长期分离,9.7%的留守儿童对父母的生死也漠不关心。[2]由此可见,我国农村留守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凸显,亟需尽早重视和解决。然而,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对留守儿童问题进行研究,研究内容涉及了人口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卫生学等方面。这些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和结论,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对3-6岁的留守幼儿调查和研究较少,且理论阐述较多,实证研究较少,针对性不强。本文拟以3-6岁农村留守幼儿为对象,梳理我国已有的关于农村留守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文献,以期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心理健康是人的内心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平衡,是自我与他人的平衡。[3]而幼儿心理健康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认知水平正常、情绪反应适度、人际关系协调、性格良好,没有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等。通过查阅文献,笔者发现,对我国农村留守幼儿心理健康的现状研究中,主要集中在对留守幼儿和非留守幼儿的横向对比研究、不同年龄和不同性别下留守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几方面。在使用方法上,不同的学者采用了不同的方法。有的使用了心理健康测验量表、sci-9o量表和埃里克森人格问卷,如王东宇的研究表明,留守幼儿的个性在n量表上的得分明显高于常模[4],也有的使用了自编的学前儿童心理健康问卷[5]等。虽然方法不一,但最终都得出了一致的结论:我国农村留守幼儿心理健康状况低下。从这些文献来看,学者们对农村留守幼儿的心理健康较为关注,整体来看,留守幼儿心理健康状况低于非留守幼儿,且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与留守男孩相比,留守女孩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和行为偏差,更容易焦虑和孤独[6];留守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随着年龄升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呈下降趋势。[7]中国教科院刘占兰教授组织开展了一项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和促进项目,对江苏、重庆等地的590名留守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现留守幼儿已经表现出了明显的负面情绪的阴影,他们不爱说话,眼神躲闪,喜欢安静的活动,没有家人陪伴就谁不着,在陌生人面前害羞,退缩行为严重等。[8]从以上研究均可以看出,我国农村留守幼儿心理健康状况堪忧,他们在情绪情感、人际交往、行为习惯、社会适应方面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了一些问题,需要及早采取措施给予改善。
2.1、生理因素。
生理因素主要包括遗传、孕妇健康级儿童出生后的机体损伤和疾病等。已有的研究表明,儿童孤独症、精神分裂症等大多和家族遗传有关。另一方面,胎儿期母体的情绪状态、营养状况等会影响胎儿发育,继而影响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此外,出生时先天畸形、矮小、皮肤黑、肥胖、瘦小、意外伤害造成的四肢残缺、失眠、耳聋等,会导致幼儿自卑、情绪低落、智力低下等心理障碍和行为问题。
2.2、家庭因素。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个体成长的第一环境。[9]幼儿期由于身心发展不成熟不完善,外界环境对其发展影响重大,年龄越小,越依赖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结构、家庭氛围、家长教养方式、家长素质都会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家庭教育的缺失是影响农村留守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由于长期的亲子分离,留守幼儿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性格变得过分依赖、不自信、自私等。甚至有的祖父母常常拿“爸爸妈妈不要你了”这类话来吓唬留守幼儿,给孩子带来了心理伤害。莫艳清[10]也对此有所提及。此外,家庭成员榜样作用的发挥也影响着幼儿的心理健康。很多父母不健康的观念和行为方式在留守幼儿身上体现明显。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情感上的亏欠使很多父母更多地从物质上弥补留守幼儿,这也让幼儿养成了许多不良的行为方式。因此,家庭在维护农村留守幼儿心理健康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
2.3、幼儿园因素。
幼儿园是幼儿生活的重要社会环境,也是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就幼儿园而言,幼儿园的人文环境尤其对留守幼儿的心理健康影响较深。如幼儿园氛围、师幼关系、幼幼关系等。农村幼儿园经济条件有限,教师对留守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重视程度不高,对留守幼儿缺乏足够的关心,也欠缺相关的心理知识,未能为留守幼儿的心理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精神环境。
目前,我国主要从家庭、幼儿园、社会和政府几个方面探讨了促进我国留守幼儿心理健康的对策和建议。
3.1、家庭层面。
家庭是幼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亲子陪伴的质量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精神分析理论和生态学理论都认为,婴儿在早期从安全型依恋所获得的温暖、信任和安全为以后健康的心理发展奠定基础。[11]农村留守幼儿由于特殊的家庭环境,缺乏父母长期的陪伴,其心理健康发展势必受到影响。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已经得到了学者们的反复验证。一些学者提出,为了促进留守幼儿的心理健康,家庭必须发挥好自身的教育作用。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在学前期,父母尽量陪伴孩子的成长,或者选择就近的地方务工,方便和孩子团聚;平时通过电话、微信、书信等方式多和幼儿进行沟通和交流,让幼儿感受到父母的关爱。选择临时监护人时一定要考虑其监护能力,并加强联系;鼓励主要抚养者积极参加培训和学习,增进对留守幼儿心理发展特点的了解,尊重幼儿的想法,关注其身心和谐发展,采取科学的教育方法,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
3.2、幼儿园层面。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主要是在幼儿园中开始的。留守幼儿长期和父母分离,家庭关怀缺失,幼儿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幼儿的情感和社会性发展的空白。因此,幼儿园对留守幼儿的心理健康影响不可忽视。近年来,国内学者强调了幼儿园教育在维护和促进农村留守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大家认为,幼儿园不仅应该建立留守幼儿的成长档案,了解和记录其发展情况,主动关心园中留守幼儿的生活。还应及时与其父母加强沟通和联系,定期开展家访,向幼儿的监护人传递科学的育儿观念,共同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同时,还可以设立悄悄话热线或一封家书活动等,为留守幼儿的亲情需求创造条件,满足留守幼儿情感发展需要。
3.3、社会层面。
社会环境作为个体成长的宏观环境,同样影响其心理健康。全社会应协同努力,给予留守幼儿更多的关爱、引导和支持。农村留守幼儿长期生活在农村,周围大多都是和自己一样的留守幼儿同伴,他们游戏活动少,较多的时间以电视为伴。因此,一方面,各类社会团体可以开展多种公益活动或关爱留守幼儿工程,丰富其精神生活。这一点在诸多研究者的文献中都有论述。另一方面,净化留守幼儿周围的环境,减少赌博、暴力等不良风气的影响,发挥电视、广播等传播媒介的作用,为留守幼儿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从已有的研究不难看出,我国农村留守幼儿心理健康发展较差,亟需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帮助和改善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但目前来说,这些研究大多属于经验概括和总结,定量研究有待深入,尤其是对农村留守幼儿心理健康的促进项目追踪研究较少,实践性不够。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应扩大定量研究的样本数量,把重点放在促进留守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实践研究方面,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增强其促进策略的可操作性,发挥留守幼儿周围环境的合力作用,共同为维护留守幼儿的心理健康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王丽萍.农村留守儿童品德教育研究[d].晋中:山西农业大学,2013.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指南(汇总19篇)篇十九
长期以来幼儿园普遍注重智力开发,强调卫生保健,很少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人们,尤其是父母对幼儿的物质生活、知识学习比较重视,却往往忽视了幼儿的心理健康。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应该是预防和发展,对象应是全体幼儿。通过多种途径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提高幼儿的整体心理素质,维护和增进幼儿的心理健康水平,这是当前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策略。
物质环境应该具有安全、舒适、卫生、实用等特点,园内设备和材料应丰富多彩,能满足不同幼儿的不同需要和多种需要。活动室作为幼儿的主要生活空间,应宽敞明亮,布置上要体现立体化、平衡化、净化、儿童化和教育化。环境布置的内容要随教学内容、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优美、整洁的物质环境能唤起幼儿对生活的热爱,充实幼儿的生活内容,陶冶幼儿的性情,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激发幼儿的求知欲,让他们能在自由的探索中发现周围世界的奥秘。幼儿教师应加强自我的心理卫生保健,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以健康的人格影响儿童。
幼儿教师的健康人格是维护和增进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幼儿教师要不断改善自己的个性品质和心理健康状况,极力避免将个人的不良情绪带到幼儿园来。对于幼儿教师而言,重视和加强自身的心理卫生保健已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而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义务。
二、开展专门的教育活动。
专门的教育活动是指教师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幼儿主体性活动的方式,丰富幼儿必要的一般的心理健康知识,调节和维护其心理健康。专门的教育活动要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要求,有针对性地解决幼儿身心发展中的问题。由于幼儿心理过程常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他们独立活动的经验和能力水平跟不上他们的需要,因而在对他们进行专门的教育活动时,应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尽可能的具体化、形象化、新颖化,多采取情境表演、故事、游戏、讲授、行为训练等不同的形式方法。通过一些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专门教育活动,帮助幼儿理解和掌握一般的心理健康知识和自我保健方法,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重视幼儿的问题性教育,提高其心理素质与能力。
在幼儿教育的实际工作中,应当注意以幼儿间实际发生的问题为教育素材,对幼儿进行讲解、分析,组织他们在矛盾、冲突的情境下,自己可能会如何做,应如何做才更恰当、有效。抓住实际正在发生的冲突事例进行更具体、更直接的方法指导,并让幼儿实践、运用这些方式,这就是问题性教育。问题性教育要求教师在幼儿教育实践工作中,转变对幼儿身上发生问题的价值的认识,对幼儿交往中各种性质的行为保持敏感,善于从幼儿的具体行为和幼儿间发生的事件中选择出恰当而重要的教育点,并精心设计有关的教育活动。教育中要注意发挥幼儿的主动性、独立性,注意引导幼儿自己思考解决冲突的多种方法,尽量不要包办代替。同时要组织幼儿讨论、进行角色扮演及情境模拟实践,交流自己扮演不同角色时的心理感受和做出不同情绪行为时的亲身体验。这些都是进行问题性教育的有效方法。
幼儿心理发展的辅导主要包括人格辅导、学习辅导和生存辅导几个方面。幼儿人格辅导的内容包括感受爱,接受愉快的情绪体验;在和同伴、师长交往、交流时懂得基本的交往原则,对尊重、正直、合作、宽容、帮助等良好交往品质有初步的体验;有初步的真、善、美的感受能力和判断能力,并能学习以此来衡量别人和自己的行为;有乐于自主选择、做出决定并努力实现的倾向和初步的能力。幼儿学习辅导主要包括教育教学活动中激发和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努力挖掘其学习潜能,如听说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记忆能力、理解能力等;充分利用幼儿感知发展迅速的优势引导幼儿掌握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的方法;培养幼儿初步的学习能力,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愉悦。幼儿园生活辅导的内容主要包括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同时,逐步形成积极的、健康的生活方式;乐于探索、体验多方面的生活,平和地接受生活的复杂性,并有相对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有初步的安全自护意识和自主自立意识;有初步的责任感。
五、密切家园协作,增强教育合力。
幼儿多数时间在家庭中度过,其各种心理问题都可以追溯到生活经历中的某一环节,即可从其父母的行为中找到原因。父母的行为与幼儿的心理问题相关,父母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重视家庭环境的教育和影响,密切家、园协作是至关重要的。幼儿园应通过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座谈、交流讨论等多种途径,向家长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和重要意义,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让每个家长在关注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也能主动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父母应为幼儿营造宽松、和谐的家庭氛围,做幼儿信赖的朋友,促进亲子沟通,给幼儿提供与同龄人交往和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满足幼儿的各种需要。家长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规范自己的行为,为幼儿树典范、做楷模,用自身良好的心理和行为影响幼儿。
幼儿园和家庭应经常保持联系,相互了解幼儿的心理发展和学习情况,相互交流彼此的认识和见解,帮助每个家长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纠正不良的家庭教育倾向及教育方式,掌握疏导孩子心理障碍的技巧,支持和配合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家、园还要共同商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共同采取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做到家、园教育一致,保持心理健康教育的持续性和有效性,增强家、园教育的合力,共同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
总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科学。随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专业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科技化程度的提高,未来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将会在现有的基础上,克服自身的问题,不断前进,新生的一代将得益于时代为他们提供的这一新的教育活动,健康顺利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