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方舱个人工作总结(通用5篇)

时间:2024-10-22 作者:HT书生

总结不仅仅是总结成绩,更重要的是为了研究经验,发现做好工作的规律,也可以找出工作失误的教训。这些经验教训是非常宝贵的,对工作有很好的借鉴与指导作用,在今后工作中可以改进提高,趋利避害,避免失误。优秀的总结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总结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方舱个人工作总结篇一

2020年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新冠肺炎的爆发让整个国家紧锣密鼓地展开了一场抗击疫情的战斗。而作为疫情最为严重的地区,武汉更是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在这段特殊的时期里,全国各地都纷纷向武汉伸出援手,其中最为令人感动的是来自各地医疗队的支援。我有幸成为其中的一份子,前往武汉方舱医院参加支援工作,此行让我受益匪浅。

第二段:第一次见到方舱医院

抵达武汉后,我们直接前往方舱医院。当我第一次走进这个大厅时,眼前的景象令我惊讶不已,因为我曾经在电视上看到方舱医院的样子,这里虽然很简陋,但是整洁、卫生,而且还配备了先进的医疗设备和充足的生活必需品。这让我对于武汉的收治、医疗体系感到深深的佩服。

第三段:工作中的体会

在方舱医院里,我主要担任临床医生。并且担当的是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在工作中,我深刻认识到临床做好每一个细节的重要性,认真听取患者的诉求和病情,每一个改变都可能影响病人的生命,这也让我更加努力地工作,时刻关注着病人的生命体征变化并进行及时的救治。在工作的过程中,我也结识了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同事,我们相互配合、助力,共同奋斗,也增进了彼此的友谊。

第四段:体验不同的生活

在方舱医院的另一个收获是体验了不一样的生活。作为医疗队员,我们每天的生活都按照严格的规划进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和责任区域,但是同时也有着充裕的时间交流和互动。我们会一起健身、聊天以及吃饭,这让我体验到了从未有过的人生经历。

第五段:不要忘记

在经历了这一次支援武汉方舱的志愿工作之后,我体会到了所谓的使命和担当,我也更加感恩父母的养育和祖国的保护。我们是不能忘记这段历史,更不能忘记医生们和抗疫一线的人们在这些日子里所做的付出。同时,我也想告诉大家,疫情并没有过去,每一个人都应该加强自我保护和防护,以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结尾

在这段时间里,我有了一份特殊的经历和感悟,我相信这次支援武汉的志愿工作将永远铭记在我的心中。在这里,我想向全国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公安民警、志愿者、特别是在武汉一线的战士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真挚的祝福,愿每一位战士都能早日归来,愿武汉早日的平静美好。同时,也期望大家能够加强自我防护,共克时艰,战胜疫情。

方舱个人工作总结篇二

4月11日下午,正在上班的我接到援沪通知后,立刻安排好手头工作,并联系其他4名一道出征的同事领取防护物资。回家与家人简单地交待一番,便开始收拾行李。一通准备下来,已是晚上10点多,这时才想起女儿要我今晚陪陪她。推开房门,她已靠在床上睡着,心底顿时泛起一阵心酸与愧疚。

第二天上午,带着院领导的嘱托与期望,我们5人于11点来到高铁西站与大部队集合。作为一名党员,吉州区分队队长,重任在肩,我感到光荣且忐忑。

当天下午5点50分到达虹桥站。一下车,一大群“大白”早已等候在站,热情地招呼我们,帮助我们转运防疫物资及行李。一位大叔说到:“感谢你们的到来,你们是我们的恩人!”

坐上大巴驶离时,窗外的“大白”们列队整装,向我们敬礼致意。这一幕深深感动着我,身为井冈儿女,我要充分发扬井冈山精神,和上海人民共同努力,早日战胜疫情,让这座城市重现往日的繁华与生机。

首进方舱

今天是援沪的第七天,也是爱都路保税区方舱开舱的第三天。我们接到通知,将作为第一批进入该方舱的医疗人员,队友们颇有几分奔赴战场的豪壮感。

进入方舱,换上防护服时,心里还是情不自禁地打起鼓来,倒不是害怕,主要是担心有限的人力无法安置好庞大的病人队伍。每个方舱配置不同,可借鉴的经验不多,万事开头难,只能临场应变了。

面对一车车的病人蜂拥而入,我立刻集中精力,调整好状态,做好分工。我和两名医生对病人进行评估筛选,其余人员分布到不同的楼层各个区域,做好病人的引导安置。因为方舱是刚建好开放,后方的安置难免有疏漏之处:物资发放混乱、水电故障、很多病人寻求医疗帮助……一个个问题接踵而来,我们只有不停地做好调整和安抚工作。

不知不觉到了交班时间,如果说舱内的工作好比战斗,那出舱脱防护服就像排雷,必须高度集中精力,每一个环节都要小心谨慎,一不留神就会暴露导致感染。队友们小心翼翼地做好每一个步骤,最后顺利出舱。

回到酒店,一番消杀后已是凌晨2点多,躺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作为组长,我第一次承担如此艰巨的任务,有太多的问题等待解决,于是起床将问题一一罗列,思考解决方案,不断修改工作流程,争取下一次进舱能更有序高效地开展工作。一番思索下来,已是清晨,看着天边泛起的微光,仿佛看到胜利就在前方。

经过两天的紧张忙乱,工作渐渐步入正轨,队友们配合得越来越默契,我们互相帮助、分享经验、随时补位。每一次下班后,我们都会在大巴车上总结本次的不足,讨论下次的工作目标和计划。

方舱战“疫”

日复一日地奔赴战斗中,不知不觉来沪已经十天。从最初登上大巴时的沉重紧张,到现在的从容镇定,记载了我们一次次的成长与蜕变。

记得刚进舱那几天,面对庞大的病人队伍,接踵突发的状况,我的思绪就像一团乱麻。负面情绪的困扰曾让我陷入过短暂的抱怨和自我否定,但一想到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不畏艰难、勇于进取是共产党员的本色,我心中顿时充满了力量。我绝不能退缩,必须迎难而上,做一面鲜红的旗帜,带领大家穿越黎明前的黑暗。

接下来,我迅速调整状态,理清思路。要管理好偌大方舱,仅仅依靠我们9人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

当然,保障方舱的正常运行,仅仅依靠外援是不行的,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在有限的人力资源下,每个人必须具备独当一面的能力,发挥最大的潜能。于是我根据个人特点,对楼层进行定人管理,制定出通用的工作流程和应知应会内容。经过几次磨合,队员各自的楼面管理做得越来越好,每次下班后,听着大家如数家珍地总结时,我由衷地为他们感到自豪。

除了人员能力的培训,计划的制定也是保障工作高效运行的重要因素。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每天上班前,我会向上一班确认工作进度,并逐条查看工作群内消息,将工作任务、工作重点、注意事项汇总,随后组织小组讨论,进行初步的分工、优化流程、拟定突发情况的应对策略,最后达到各楼面同质化管理。这样才能做到人人思路清晰、反应迅速、忙而不乱。

今天我们班负责950人的解离出舱及第三方人员的核酸采集工作。在吸取昨天办理解离出舱的经验教训后,我们调整策略按楼面组织出舱,大家各司其责、密切配合。短短4小时,我们小组完成了852人份解离单的填写、742人上车出舱、210人次的核酸采集。下班后,脱去防护服,一身早已湿透的我们心中全是满满的成就感。

感恩遇见,让我们成为并肩战斗的伙伴,收获弥足珍贵的战友情;感谢困难,让我们在一次次的磨练中成长提升。没有翻不过的山,没有渡不过的河,打赢这场战斗,治好上海,让魔都重现往日的繁华,我们有信心!

方舱个人工作总结篇三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全国各地的医疗队陆续前往武汉支援抗疫。我作为其中一员,被派往位于武汉洪山体育馆的方舱医院。在方舱医院工作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我有了很多的感想和体会。

第二段:生活与工作

在方舱医院里,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都非常规律。我们每天早上六点半起床,到医疗区进行排队,认领桶、领取早饭和膳食资料等,然后开始值班。由于方舱医院的空间较为狭小,所以医生、护士、志愿者和患者都要共同生活和工作。我们每天要进行多次体温测量、服药管理、患者陪护等工作。每天的工作非常繁忙,但我们都非常投入。

第三段:救治病人

在方舱医院里,我们遇到了许多病人,他们大多数都是轻症患者,但也有一些人需要进行住院治疗。在治疗过程中,我们要帮助患者进行身体康复、营养补给等方面的工作。我们还与心理医生一起为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或者耐心倾听他们的倾诉。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患者康复出院,这让我们深感振奋和感动。

第四段:团队合作

在方舱医院里,我们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拯救病人的生命。因此,团队合作变得非常重要。作为一个团队,我们共同面对着各种挑战和困难,但是我们却从未放弃。我们总是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协调和解决问题。同事之间也非常建立良好的关系,我们不仅只是同事之间的合作者,更是朋友之间的互助者。

第五段:收获和感受

在这次支援武汉行动中,我受益匪浅。在方舱医院的工作期间,我体验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奉献。我收获了许多的感动和教训,许多对于疾病、生命以及社会的认识也有了新的深度理解。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身为医者的自豪感以及责任感。

结论:

支援武汉的方舱医疗队是代表着全国各地的医疗团队去支援抗疫的,是中国最美的人群之一。我们一直坚守着我们的岗位,默默地付出着自己的力量,我们必将战胜疫情,冲破困境。我相信,当这场疫情过去后,这些奋战在前线的医疗队员,将成为人们心中最伟大、最令人尊敬、最感动的群体之一,他们历史上的努力和付出将被永远的铭刻在人们的心中。

方舱个人工作总结篇四

经过近两个月的连续奋战,从4月28日起,长春市逐步解除全市社会管控,有序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吉林省疫情防控取得又一个重大阶段性成果。在此轮吉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中医药全程深度介入,发挥出了独特优势。

5月3日,长春中医药大学支援长春通源方舱医院完成抗疫救治任务,胜利休舱。

长春通源方舱医院主要收治轻型和无症状感染者,医疗队主要以“消除症状、截断病情、快速转阴”为原则,根据不同阶段患者的病机变化及症状表现,制定不同治则及处方。中医药100%全覆盖,高效高质完成救治任务,鏖战57个昼夜1368小时,长春中医药大学支援通源方舱医院医疗队的队员们做到了。开舱期间,医疗队累计收治患者4068人,治愈出院3931人,转出137人。其中,年龄最大的患者94岁,最小的仅11个月,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7.88天,最短4天解除隔离。解除隔离不是终点,在患者解除隔离进行7天居家健康监测时,医疗队还会继续给予中药巩固治疗,并且通过微信进行远程全面康复指导,促进患者身心快速康复。

党旗飘扬,发挥先锋堡垒作用

3月初,吉林省本轮疫情告急,长春中医药大学党委第一时间做出决策,选派具有一线抗疫经验的救治专家团队进驻重点地区。校长冷向阳亲自部署,靠前指挥,在学校附属医院主持召开疫情防控工作会议,下达抗疫动员令。

战疫打响,请战书纷至沓来“我是党员,我先上!”临时党支部、党员突击队、党员先锋岗,一个个战斗堡垒迅速建立,一袭袭白衣冲锋在前。他们克服家中老人多病、孩子幼小,双职工参与抗疫等困难,听党指挥、勇担重任、恪尽职守,把鲜红的党旗插在疫情防控第一线,用实际行动践行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百姓筑起了一道坚固的“红色防线”。

3月9日,以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为主体的162人组建的医疗队赴长春市九台区支援九台区中医院,经过3天时间完成九台区中医院的改建工作后,根据工作需要,于3月13日返回长春,继续完成支援通源方舱医院的工作,和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共同接管通源方舱医院。在治疗过程中,吉林省肿瘤医院和通源医院补充了部分医护人员,医疗队扩增至271人。面对仍未竣工的新楼,并不完善的楼内网络、水电等设施设备,医疗队经过两天两夜不眠不休的改造,使这里成为了具备收治3000余名患者的方舱医院。医疗队员们发挥共产党人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从医护人员变身力工,搬、扛、运等全部亲自上阵,以最快速度完成了既定任务。3月15日晚,长春通源方舱医院正式开舱收治患者,3000余张床位很快全部收满,中医疗区负责1522张床位。

精准救治,发挥中医药优势

医疗队专家王檀教授根据查房、治疗中所得到的临床信息,结合武汉雷神山、舒兰、通化等地抗疫经验以及本次奥密克戎传播的特点,并对其他定点救治医院反馈的患者临床特征进行提炼、分析、总结,形成了《长春中医药大学寒湿疫(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感染)防治方案(第六版)》。通源方舱医院开舱期间,医疗队根据《国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和《长春中医药大学寒湿疫(奥密克戎感染)防治方案(第六版)》,以“消除症状、截断病情、快速转阴”为原则,从整体上把握新冠肺炎发病规律,为改善相应人群寒湿状态、提高免疫力、减少新冠病毒感染风险提供了中医策略。

针对轻型、普通型患者采用分层用药;为重症患者提供“一人一方、一人一策”精准治疗方案;在疾病恢复期给予中药口服巩固疗效,减少复阳率。同时,医疗队通过微信平台、症候评估表24小时不间断跟踪患者情况,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诊疗方案。为了做好服务保障,医疗队将“流动智能应急中药房”开进通源方舱医院,确保24小时内随时能够调剂中药配方颗粒,有力保证了患者用药需求。除中药全覆盖外,医疗队还在方舱医院内通过开展揿针治疗等中医治疗技术的应用,帮助患者尽快消除症状。

在吉林省本轮抗疫过程中,中医药在新冠肺炎治疗和康复中的独特优势作用效果显著。在通源方舱医院,病人服用中药后,1天退热率为72%,3天退热率为96%。症状消失的病人,从用药后第4天开始检测,按照间隔24小时的连续2次核酸检测阴性为出院标准,6天出院率均达到69%以上,住院时间明显缩短。

人文关怀,营造人性化医疗环境

白衣天使执甲逆行,在帮助患者战胜病毒的同时,也不忘进行人文关怀,展现出了医护人员的大爱无疆和医者仁心。在通源方舱医院,医疗队注重人性化治疗。他们在护理站建立爱心墙,营造人性化医疗环境,彰显患者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将医护人员们对患者的关注、关心、关爱融入每个细节。“感谢每天生活在我身边默默工作的大白,因为你们,让我更有信心,愿我们都平平安安的!”这是长春中医药大学支援通源方舱医院爱心墙上一位患者的留言。爱心墙、给患者的一封信、温馨提示、八段锦练习等暖心举措,展现了中医药救治的人文关怀,医疗队收到患者表扬信、感谢信60余封。

大疫如大考,考出了中医人的责任与担当,考出了中医药的优势和自信。长春中医药大学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从前线逆行到后方护航,在疫情预防、技术支持、患者救治等方面跑出了抗击疫情的“加速度”,打出了同心抗疫的“组合拳”,为吉林省打赢疫情防控保卫战、歼灭战、阻击战贡献了长中医方案、长中医智慧和长中医力量,为吉林大地守护了最美的春天,也将“相信中医”的信念播种在吉林百姓的心中。

方舱个人工作总结篇五

护士,我肚子饿了,有没有吃的东西?

护士,我今天核酸结果出来了吗?

护士,我要什么时候才能出去?

这只是我每天在方舱工作的一个小场景。从4月7日至今,我进入上海国际博览中心方舱医院已整整一个月。从坚定奔赴到勠力同心,从矢志抗疫到曙光初现,大家付出的每一分努力、挥洒的每一滴汗水,都凝结成抗疫取得阶段性成效的喜悦。

出发援“沪”

4月3日,接到援“沪”的紧急通知后,主动请战的我转头看了看正在熟睡的小宝,眼神中透露一丝犹豫。父母看出了我的担忧和不舍,立刻给出了一颗定心丸:“梅梅,你放心,家里有我们在,小宝我们会照顾好,你就安心地去上海支援,但也一定要保护好自己!”

4月4日凌晨,我们抵达上海徐汇区。

4月5日,我们开始练习穿脱防护服,熟悉各种工作流程,学习最新版新冠肺炎诊治方案,确保进入方舱医院后能顺利开展工作。

初入方舱

经过两天紧张的培训和准备,4月7日凌晨,我和小伙伴们进入上海国际博览中心n4方舱医院开始方舱工作。

一进方舱,我们就接到预检分诊的电话通知,到方舱入口迎接86名新入院的患者办理入院手续。由于刚接管n4舱的工作,操作系统、工作流程不够熟练的我们有些紧张、吃力,但仍然坚持在舱内工作了近八个小时,滴水未进,直到把所有的诊疗工作都做完后顺利交接给下一个班次。

在方舱里,我穿着防护服又闷又热,一会儿防护服就被汗水浸湿了,一会儿又被自己的体温烘干了,过了一会儿又被汗水浸湿了,湿了又干,干了又湿,我开玩笑地和方舱同事说:“这可是高级的方舱桑拿啊!”

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导致我出舱的时候,眼前一黑,差点摔倒在地。

方舱纪事

(一)

我所在的n4舱是国际博览中心治愈率最高和出入量最多的一个舱,从4月6日开始收治了4000多名患者。

我在方舱内的工作岗位是主班,面对的都是一些琐碎而繁杂的事情,每次我都是第一个进舱,最后一个出舱。只要患者有需求,我都尽量满足,从不叫苦叫累。

每天都重复着接患者入舱,逐一进行健康预检、安置床位、登记入区、核对患者信息、询问疾病史过敏史家族史、健康宣教、病情观察、贴核酸检测条码、及时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跟进治疗方案,积极与患者沟通,到最后出院通知工勤人员进行终末消杀……从最初的紧张不安到现在的得心应手,方舱见证了我的成长和坚守。

(二)

为了让新入院患者尽快适应方舱环境,安心配合治疗,争取早日康复,我耐心地对她们进行心理疏导,安抚她们的情绪,增强战胜新冠病毒的信心。

对每一位新入院患者,我都会仔细告知他们方舱内的注意事项、手卫生的步骤、佩戴口罩的方法、采集核酸的注意事项和开窗通风的重要性,并将患者对用餐的特殊要求记录下来进行交接。

(三)

让我感触最深刻的是4月12日,方舱200多名患者康复出院,看到她们满心欢喜地离开,我的眼眶湿润了,反反复复地说着一句话,“你们回家后一定要做好防护,保护好自己!”

4月23日,我在方舱里为一个和我女儿一般大的小朋友采核酸后,她甜甜地对我说:“谢谢阿姨”,我心里倍感温暖,觉得自己又充满了力量。

并舱再战

5月5日下午,我们接到江西省援沪疫情防控前方指挥部通知,将上海国际博览中心n4方舱医院的200多名患者转移至n1方舱,休舱不休战。听到这个消息后,我默默地许下一个愿望:愿所有的方舱医院早日完成使命、关门大吉!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彼此携手,咬定目标,持续攻坚,疫霾终将散去,胜利就在前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