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散文阅读训练牛的路散文阅读训练(大全8篇)

时间:2024-09-07 作者:FS文字使者

公司宣传语需要与实际情况相符,不能虚假夸大,以免给消费者造成误导和失望。公司宣传语的创作过程中,可以借鉴其他行业或公司的宣传语,但要确保与自身品牌形象和市场定位相符。用心服务,超越期待。

散文阅读训练牛的路散文阅读训练篇一

悠悠东江

陈雪

一切都在静谧中孕育,在喧哗中诞生。罗浮山在蔚蓝的天穹下,静静地静静地注视着这条千年不息的河流。

东江以她银亮亮的身躯,用客家村姑的姣美身材,扭动水蛇般的腰肢,弯弯曲曲、从从容容地流来。她从赣南的千沟万壑的山涧飞泻而出,一路清冽,一路欢畅,一路呼朋唤友,汇无数清泉小溪成汹涌河流,浩浩荡荡,悠悠南流。

流到中下游这片平坦的地带,河面也宽阔起来。东江来到了这里,如同一位人到中年的母亲,变得慈祥而宽厚,智慧而平静。西枝江旁逸而出汇进了母亲的怀抱,宽阔的河面更加宽阔,博大的胸襟更加博大。缓缓水流把沙土冲积出一块绿洲,绿洲的四周分割成清幽幽的湖泊,于是,惠州便傍湖而起,依江而立。

东江的每一朵浪花都在诉说着一个远去的故事,东江的每一粒沙子都沉淀着一种顽强的记忆,东江的每一棵水草都摇曳着客家人的炽热情怀,东江的每一丝苔藓都飘忽着客家人跳跃的万千思绪。

很难想象,这条江上曾有秦军十万逆江而上,赵佗挺立船头,旌旗猎猎,战鼓轰鸣,中原大兵与东江涛声共同演奏了一曲平定南越、镇守边关的雄浑乐章。

很难想象,这条江上,东晋的葛洪循江而上隐身罗浮潜心修功炼丹,著《抱朴子》,传中国医学化学文化于海内外,使道教文化如同这滔滔江水流淌不息,源远流长,广济天下。

很难想象,还是这条江的涛声,吸纳了大迁徙的足音,让江边的围屋土楼升腾出袅袅炊烟,从那茂密的竹林飘动弥散与氤氲的江水合成烟波渔舟。那纤夫的缆绳,那东江的号子,那阡陌的鸡犬,那晚归的牧童,在交织和演绎着客家人代代自强不息的田园歌谣。

苏东坡趟过了这条河,合江楼的高耸和东江的悠悠水流淘洗了诗人的一腔愤懑,催生了蕴含岭南秀色的诗词歌赋。

文天祥趟过了这条河,渡口的宽阔和江中的激流坚定了革命者的忠贞不屈,用中流砥柱般的气魄谱写了一曲震撼山河的《正气歌》。

东征军趟过了这条河,北城门的险要和江中的`汹涌涛声为勇士们摇旗呐喊,义无反顾地爬墙攻城,用血肉之躯熔铸起一座巍峨不朽的丰碑。

东纵战士趟过这条河,愤怒的河水风起云涌,惊涛拍岸,与东江儿女同仇敌忾共同谱写了一曲抗击倭寇的壮丽诗篇。

东江负载了太多太多,东江孕育了太多太多。

正像一个多子多累、默默无闻的勤劳母亲,养育着数以千万计的客家儿女。它又是一个伟大的母亲,培养了廖仲恺、邓演达、叶挺这些杰出的儿子。纵使如此,母亲不孤傲,母亲不矜持,母亲不夸张,母亲也不炫耀,她仍然默默地在守望着这座城市,仍然用汩汩的乳汁哺育着她众多的子子孙孙。

东江公园,是母亲河上的一座丰碑还是献给母亲生日的一份礼物?毕竟有人想到了母亲,想到了她的久远,她的负累,她的功绩和她的操持,毕竟有了这份悠悠的感恩情愫。

我们全然无可顾及了,只看到高楼缘水而起,青山缘水而起,山歌缘水而起,白鹭缘水而起,惠州的男女老少、游人过客的笑脸缘水而起。

(选自《惠州日报》2008年6月22日)

散文阅读训练牛的路散文阅读训练篇二

在一次,我在外地一地摊上发现了一头用石头雕刻而成的牛。石牛黑黝黝的显得粗糙,蒙了一层尘土,似乎已卧在那儿好久了。

我花了8元钱将石牛抱了回来。把它放在了书橱的一个角落里。我孩子不喜欢它,嫌它笨重丑陋;我妻子不喜欢它,嫌它黯然无光。开始我取书的时候,还向那个角落里瞥上几眼,然而时间久了,我似乎也将石牛遗忘了!

终有一日,一位朋友登门。他将石牛托在手上瞧了瞧,然后极为肯定的说:“这是唐货!”这下,我可惊呆了,要知道,朋友可是鉴赏文物的行家。这么粗陋的东西,竟然是文物。

一日,家里来了几位远方朋友。饭后,我照例捧出石牛,递给在座朋友们,并且极为得意地说:“这可是唐货,好东西!”我的朋友都很惊奇,眼光立即就拉直了。石牛在朋友们的手中传来传去,朋友们连声说这是好东西。我正洋洋得意,忽然“啪”地一声,石牛不知被谁不慎滑落在地,定睛看时,可怜的宝贝已被摔碎了!我脑袋“嗡”的就大了,站在那里一动不动,朋友们都闭了气,看我的脸色*。过了好一阵子,我才低声说:“不要紧,不要紧!”朋友们走后,妻子怨,孩子怨,我也恼得直跺脚。可石牛已经被摔得不成样子了!

过了几天,那们鉴赏文物的行家来到我家。我将石牛被摔碎的经过告诉了他。他直为我可惜。最后,朋友意味深长地说:“那石牛虽说不凡,可是它已过惯了那种寂寞、平凡的生活,一旦改变了生活方式,受到众人的.仰慕,反而使它走向毁灭!”

我默默点了点头,从朋友的话语中似乎悟出了许多。(摘自《作文报》)

1、“我”一家人对石牛前、后态度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

2、石牛在“我”家的“生活境遇”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请你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出来。

3、文章倒数第二自然段,画线的句子的含义是什么?

4、选择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

a、这是一篇托物寓意的散文,写的石牛,讲的是人生。

b、石牛曾因浑身黝一黑,黯淡无光,工艺粗糙,受到家人的冷淡。

c、文中“我”一家人对待石牛态度的变化,说明“我”一家人的势利。

d、朋友(文物专家)“这是唐货”一句话,使石牛成了“稀世珍品”,改变石牛在“我”一家人心目中的地位。

e、文章对当今社会生活中,以貌取人、见钱眼开等现象进行了有力的讽刺。

名家赏析:

文章叙述了一头石牛“独处——受捧——摔碎”的故事,石牛在众人“拉直”了的“惊奇”眼光里,出尽了风头,“乐”极生悲,落得个粉身碎骨一下场,这一令人遗憾的结局,向人们昭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

当荣誉表彰、事业成就、地拉升迁------笑着向你走来时,你千万不要抛弃“寂寞与平凡”,否则等待你的只能是失败与人生价值的毁灭。

散文阅读训练牛的路散文阅读训练篇三

牛的路

李广智

一头慢慢腾腾行走着的牛,它走到哪儿了呢?在一块开犁的农田里,在一条坑坑洼洼的土路上,一头牛正在熬尽它一生中的一段路,努力地丈量着每一步的距离,它一定把所有的路都当成自己的了。牛或许是路上的思考者。

我们村子能赶出的黄物已经不多了。牛大概走得太慢,路上没人等,走着走着,自己先迷了路,找不到回来的路,回不了家了。或者,那牛相中了一片草,那片草太肥太美了,它想吃光了再回来。这是那头牛一直想做的事,现在它正忙着,无暇回来了。我们不也一样吗?许多人花了一生的心思去寻找一条幸福的路,找到了,就再没几个人会回到老路上了。这不能怪一头牛,或许牛能选择的路不多,目的也很单纯,它只是想填饱肚子,这比人简单得多了。

我想,我们屯子已经不需要太多的牛了。分地时,那个聪明的生产队长,他把地都让给别的'屯子了。分完地后,他向屯人交代,地分多了太累,反正没粮食吃了,国家会给救济,大伙谁都饿不死,他替屯人当了一次家。屯里的后生们,现在常抱怨没地种了,连国家的种地补贴都摊不上。他们压根就不知道,那个老生产队长,在许多年前,就给屯子的人们选择了一条路,一条不需要太多牛的路。牛在一个土地不多的屯子,它一定没有多少路可以走。牛可能在会拉犁驾车的时候,就只选择了一条路。这让在我们屯子的牛,嫌路太短,把路走到别的屯子或村子去了,它肯定不愿回到像生产队长那样的人身边。

牛的一生都在行走,我是这样想的。它在行走中,犁完一块地;在行走中,拉起一架牛车;在行走中,吃完了一片青草。或许,牛在行走的劳动中,把所有的劳累随时都卸下去了,那它就不知道累了。爷爷在农田的劳作里生活了一辈子,他从不愿闲下来一天,他把一生的精力都用在了那些地上。在更多的时候,他扛着一把锄,耪掉苗间一棵多余的草芽;拿着一把镰刀,割掉苗旁一些不知趣的草木;在土地闲下来时,捡一些粪放在田里,壮地。爷爷大概是想分担一些牛的劳累。或者,压根就把自己当作一头牛了,毕竟屯子里的牛少了。可爷爷说,人不能闲下来,牛也不能闲下来。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东西一旦闲下来,那就会是一种截然相反的结局。一把镰刀闲下来,它就会生锈,不再锋利了;一座房子闲下来,它就会败落,走向坍塌了。牛也许更早地知道了这个道理,它才永远在路上。

牛还是被牵走了,好像那就是牛最后的路。当我们再一次遇见它时,或许只是遇见它的皮和肉,我们再也无法遇见那头牛的形体。那些牛们默默无闻地耕作了一生,我们除了给予牛们一生的鞭打之外,什么都没给。这些食草动物,最后被我们分掉了肉和皮毛,我们毫无羞愧地用掉了牛的一生。在一头牛的世界里,我们会不会卑微地抬不起头来。

(选自2007年《鸭绿江》)

重点突破题

1.根据文意,说说牛为什么“把所有的路都当成自己的了”。

2.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1)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东西一旦闲下来,那就会是一种截然相反的结局。

(2)牛还是被牵走了,好像那就是牛最后的路。

3.结合文中爷爷的描述,谈谈你对“路”的理解。

散文阅读训练牛的路散文阅读训练篇四

世界上有一种人,可能你觉得他没有学识,没有光鲜的衣着,言语粗俗,双手粗糙不堪,还有一颗和手一样粗糙的心。

你甚至不敢和他交谈,因为他从来不会顾忌,不管那对你来说是多么不可示人的谈话,他都可以音量大到足以让对街的人听到。你也不敢让他靠近你优雅的裙裾,因为他的双手刚刚蹭过他满是尘垢的鞋面。更让你不安的是,他本人似乎并未意识到他的双手和你那价值不菲的衣裳有多么格格不入,他的唇正蠢蠢欲动,因为他并不习惯这样的安静――总得说点儿什么吧!

内心的惊惧让你不着痕迹地提起衣裙,对他笑笑说:您这是去哪儿呀?

他会以眉飞色舞的热情迎接你,既而说起此行的目的:儿子在省城某某大学读书,他妻子心疼儿子,给儿子炖了只鸡,正好他进城打工,让他捎过来。几个月没见他了,去看看……他絮絮叨叨地说着,还是那么肆无忌惮,周围的人纷纷侧目,你觉得有些尴尬,想和他撇清关系,可是他那种掏心掏肺的劲儿,让你无论如何也无法把那句“我们不认识”说出口。

他继续旁若无人地说着自己苦难的生活:高龄的母亲瘫痪多年;孩子妈身体不好药没停过;大大小小三个孩子,大儿子上大学的钱靠借靠捐才凑够,孩子们的学杂费也总是班上最后一个交上的;自己在工地上得做多少事情,有多忙有多苦……似乎是一肚子苦水倒不完。可是你听着,却觉得很困惑:怎么在他脸上还是洋溢着快乐和幸福呢?这么苦难的生活被他讲出来,倒像是在给你说一个别人的故事。

正在你发呆的时候,他费力地背起他那沉沉的行李,说要下车了,仍然是谦恭地和你道别。可是此时,你忍不住帮他递过行李,发自内心地说声:您慢走!

车厢里又恢复了城市人所习惯的冷漠和宁静,然而,却有一种不一样的情愫流淌在你心里。

那时,正是你为自己的前程拼搏的'时候,背负了太多的希望让你觉得身心俱疲,想放弃,想抛下一切。可是这所有的思想在这位看上去老实巴交的民工的叙述下被轻轻击碎。你自以为高人一等,自以为深谙世事无常的道理,可是这一切都敌不过那个看似粗糙,却活得踏实、知足而快乐的人。不管生活对他有多么的不宽容,他总能在那些生命的碎屑中找到只言片语的快乐。他没有空闲的时间去思考自己有多可怜,或者,他压根儿就没觉得自己可怜过。他就敢这么艰难地前行,往前走哪怕一点的距离都能让他欣喜若狂,而不会因为目的地还那么遥远而沮丧。

这也许便是愚钝的力量,不对,也许这就是大智若愚。只有坚强的心才能有这么大的力量吧!粗糙,却像野花一样充满生机。(摘自2007年11月12日《广州日报》)

1.简要分析文中“他”的形象。

2.文章第二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4.当那个人要下车时,“你忍不住帮他递过行李,发自内心地说声:您慢走!”分析作者这样写的原因。

散文阅读训练牛的路散文阅读训练篇五

在古代文论中,我们常常见到“文”和“质”这一对词语。它们被用来评论作家作品,概括一定时代的文学风貌,还被用来说明文学的发展等,因此准确理解它们的含义十分重要。

“文”字的本义是指线条交错或者色彩错杂,由此引申出华丽、有文采的意思。而“质”字,凡事物未经雕饰便叫做“质”,犹如器物的毛坯、绘画的底子,因此含有质朴、朴素的意思。这一对词语最初不是用于评论文学,而是用来评论人物的。《论语·雍也》记载,孔子曾说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话。这段话中的“文”“质”,人们一般解释为:“质”是指“诚”一类内在的道德,“文”则是指文化知识一类外在的东西,“文”和“质”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其实按孔子原意,这里的“文”“质”是指文华和质朴,都是就一个人的文化修养、言谈举止、礼仪节操而言的。一个人若是缺少文化修养,言辞拙朴,不讲礼仪,便如同“草野之人”;相反,若是过分地文饰言辞,讲究繁文缛礼,就如同那些掌管文辞礼仪的史官了。这里不存在本末内外的关系。

以“文”“质”二字论文学、论社会政治生活,与用它们来论人物有着密切关系。《韩非子,难言》论述向国君进谏之难:“繁于文采,则见以为史。……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这句话可能就是本诸《论语》。其中“繁于文采”即“文”,“以质信言”即“质”,分别指两种不同的语言风格。再后来,东汉班彪说《史记》“辩而不华,质而不俚,文质相称,盖良史之才也”,很可能也是从《论语》的话而来。“质而不俚”是说文风质朴而不至于俚俗鄙野。“文质相称”是说文饰润色恰到好处,无过与不及之弊。魏晋以后文论中用“文”“质”二字,多数情况下也都是指作品的外部风貌而言;只有少数场合可理解为近似于今日所谓的形式和内容。

总之,古代文论中经常出现的“文”“质”这对词语,大致上具有一以贯之的含义。古代批评家要求文学作品能够呈现出一种文质彬彬的动人风貌。当他们不满于文坛风气过于靡丽时,便强调“质”的方面;而当文风过于质朴时,又有人出来强调“文”的方面。“文”“质”这对概念,体现了古人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要求和他们对文学发展规律的认识。(摘编自王运熙《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文质论》)

1.下列有关“文”和“质”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和“质”这一对概念在评论作家作品、概括时代文学风貌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必须准确理解它们的含义。

b.在中国古代,“文”是华丽有文采之意,“质”含有质朴、朴素之意,这两个字从一开始就是用来评论人物的。

c.人们一般认为,“文质彬彬”就是形式和内容互相协调,其中“质”是指内在的道德,“文”是指外在的表现。

d.孔子认为,“文”有文华之意,“质”是质朴之意,“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就是文华与质朴相配得当才能成为君子。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这里“文”和“质”是就一个人的'文化修养等而言的,“野”和“史”也没有本末内外的关系。

b.韩非子说“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其中“以质信言”是指以质朴的语言进谏,“鄙”则与孔子话中的“野”意思相同。

c.班彪说《史记》“文质相称”,这可能是借用了《论语》的意思,从文学角度对《史记》外部风貌作出了高度评价。

d.魏晋以后文论中“文”“质”二字的含义也大都沿用了孔子的意思,只有少数场合可以大体理解为形式和内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非子·难言》指出,如果分别采用“文”或“质”不同的风格,就无法达到向国君进谏的目,的。这是“文”“质”涉及社会政治生活的一个例子。

b.“文”和“质”这一对概念的含义,不但在古代文论中大致上是一以贯之的,它跟最初评论人物时的意义也是一脉相承的。

c.从古代文论来看,如果人们在文学创作中兼用华美和质朴的语言,那就会使文学作品呈现出一种文质彬彬的动人风貌。

d.当古代批评家不满于文坛风气,要求加强“文”或“质”的时候,就意味着当时文坛可能已经过于质朴或过于靡丽了。

散文阅读训练牛的路散文阅读训练篇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随风吹笛

林清玄

远远的地方吹过来一股凉风。风里夹着呼呼的响声。

侧耳仔细听,那像是某一种音乐,我分析了很久,确定那是笛子的声音,因为萧的声音没有那么清晰,也没有那么高扬。由于来得遥远,使我对自己的判断感到怀疑;有什么人的笛声可以穿透广大的平野,而且天上还有雨,它还能穿过雨声,在四野里扩散呢?笛的声音好像没有那么悠长,何况只有简单的几种节奏。

我站的地方是一片乡下的农田,左右两面是延展到远处的稻田,我的后面是一座山,前方是一片麻竹林。音乐显然是来自麻竹林,而后面的远方仿佛也在回响。竹林里是不是有人家呢?小时候我觉得所有的林间,竹林是最神秘的,尤其是那些历史悠远的竹林。因为所有的树林再密,阳光总可以毫无困难的穿透,唯有竹林的密叶,有时连阳光也无能为力;再大的树林也有规则,人能在其间自由行走,唯有某些竹林是毫无规则的,有时走进其间就迷途了。因此自幼,父亲就告诉我们“逢竹林莫入”的道理,何况有的竹林中是有乱刺的,像刺竹林。

这样想着,使我本来要走进竹林的脚步又迟疑了,在稻田田埂坐下来,独自听那一段音乐。我看看天色尚早,离竹林大约有两里路,遂决定到竹林里去走一遭——我想,有音乐的地方一定是安全的。等我站在竹林前面时,整个人被天风海雨似的音乐震慑了,它像一片乐海,波涛汹涌,声威远大,那不是人间的音乐,竹林中也没有人家。竹子的本身就是乐器,风是指挥家,竹干和竹叶便是演奏者。我研究了很久才发现,原来竹子洒过了小雨,上面有着水渍,互相摩擦便发生尖利如笛子的声音。而上面满天摇动的竹叶间隙,即使有雨,也阻不住风,发出许多细细的声音,配合着竹子的笛声。

每个人都会感动于自然的声音,譬如夏夜里的蛙虫鸣唱,春晨雀鸟的跃飞歌唱,甚至刮风天里滔天海浪的交响。凡是自然的声音没有不令我们赞叹的,每年到冬春之交,我在寂静的夜里听到远处的春雷乍响,心里总有一种喜悦的颤动。

我有一个朋友,偏爱蝉的歌唱。孟夏的时候,他常常在山中独坐一日,为的是要听蝉声,有一次他送我一卷录音带,是在花莲山中录的蝉声。送我的时候已经冬天了,我在寒夜里放着录音带,一时万蝉齐鸣,使冷漠的屋宇像是有无数的蝉在盘飞对唱,那种经验的美,有时不逊于在山中听蝉。后来我也喜欢录下自然的声籁,像是溪水流动的声音,山风吹抚的声音,有一回我放着一卷写明《溪水》的录音带,在溪水琤淙之间,突然有两声山鸟长鸣的锐音,盈耳绕梁,久久不灭,就像人在平静的时刻想到往日的欢愉,突然失声发出欢欣的感叹。

但是我听过许多自然之声,总没有这一次在竹林里感受到那么深刻的声音。原来在自然里所有的声音都是独奏,再美的声音也仅弹动我们的`心弦,可是竹林的交响整个包围了我,像是百人的交响乐团刚开始演奏的第一个紧密响动的音符,那时候我才真正知道,为什么中国许多乐器都是竹子制成的,因为没有一种自然的植物能发出像竹子那样清脆、悠远、绵长的声音。

可惜的是我并没有能录下竹子的声音,后来我去了几次,不是无雨,就是无风,或者有风有雨却不像原来配合得那么好。我了解到,原来要听上好的自然声音仍是要有福分的,它的变化无穷,是每一刻全不相同,如果没有风,竹子只是竹子,有了风,竹子才变成音乐,而有风有雨,正好能让竹子摩擦生籁,竹子才成为交响乐。失去对自然声音感悟的人是最可悲的,当有人说“风景美得像一幅画”时,境界便低了,因为画是静的,自然的风景是活的、动的;而除了目视,自然还提供各种声音,这种双重的组合才使自然超拔出人所能创造的境界。世上有无数艺术家,全是从自然中吸取灵感,但再好的艺术家,总无法完全捕捉自然的魂魄,因为自然是有声音有画面,还是活的,时刻都在变化的,这些全是艺术达不到的境界。

最重要的是,再好的艺术一定有个结局,自然是没有结局的。明白了这一点,艺术家就难免兴起“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寂寞之感。人能绘下长江万里图令人动容,但永远不如长江的真情实景令人感动;人能录下蝉的鸣唱,但永远不能代替美丽的蝉在树梢唱出动人的歌声。那一天,我在竹林里听到竹子随风吹笛,竟忘记了时间的流逝,等我走出竹林,夕阳已徘徊在山谷。雨已经停了,我却好像经过一场心灵的沐浴,把尘俗都洗去了。

我感觉到,只要有自然,人就没有自暴自弃的理由。    (选自《林清玄散文集》有删改)

1.请联系全文,概括竹笛天籁的特点。

2.请解说文中划线句子。

(1)作者为什么说“失去对自然声音感悟的人是最可悲的”?

(2)“再好的艺术一定有个结局,自然是没有结局的”的含义是什么?

3.文中为什么用大量篇幅写蝉声、溪流声等?

4.请指出最后一段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

1.远听:清晰高扬 ; 近听:波涛汹涌,声威远大; 心觉:深刻震撼。

2.(1)自然的声音是声画组合而成的变化无穷的天籁,而要听到天籁需要福分。

(2)艺术虽有变化却有尽头;自然变化无穷,没有止境。

3.写蝉声、溪流声等,这些都是天簌,是为了映衬笛声;是为了突出笛声的深刻、清脆、悠远、绵长。

4.含义:自然能令人兴奋振作;作用:卒章显志、画龙点睛。(意对即可)

散文阅读训练牛的路散文阅读训练篇七

开始关注林清玄的作品,是从《有风格的小偷》一文开始,一篇文稿间出乎意料的善意的赞赏,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轨道,从此,世上又多了一个善良的灵魂。确实,拿着放大镜去看别人的缺点是件容易的事,但是,拿着显微镜去找一个劣迹斑斑的人身上的优点却不是谁都可以做到,但是,林清玄做到了。恬淡自然,字间总不自觉透出禅味,小小的故事折射大大的哲理,这就是林清玄的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在不经意间让人深思人生道理。读林清玄的文章,我那原本浮躁不安的心会旋即安定下来,解开心锁,放下心中的负担。

简单平实的生活故事,蕴含着细腻的情感,几句平淡的话语,足以让人一遍遍地反复回味,这就是林清玄散文的魅力。我喜欢在床头放着一本林清玄的书,睡觉前细细地阅读几篇,来一次心灵的洗涤方可安静地睡去,一切禅理在梦中参透。

他说:“山谷的最低点正是山的起点,许多走进山谷的人之所以走不出来,正是他们停住双脚,蹲在山谷烦恼哭泣的缘故。”无数的低谷,使我们在挫败中流泪,不是说不允许哭泣,你可以蹲下来好好抱抱自己,但是,请不要放弃,山的明媚就在山的顶点,你需要做的是整理一下心情重新攀登,坚持不懈、努力追求,人生又是一片春光灿烂。

他说:“生命是在水上写字,第二笔还未落下,第一笔已流到远方。”时光如潺潺流水,抓不住的它一点点地在流逝,生命一点点地在逝去,再长也不过数十年,人生有多少个十年能让我们挥霍呢?珍惜吧。大学,就这么过了三个学期,我又做了什么呢?当初的理想呢,我与它的距离又变小么?我在思量着,也困惑着。

他说:“安静无言并不是陷入空白,而是有一个更深广、更澄明的所在;最好的表达是沉默,而不是语言。”面对误解,请选择沉默;面对挫折,请选择沉默;面对辱骂,请选择沉默。有时候,解释是多余的,那时候沉默,能是最有力量的语言。

他说:“‘世界光如水月,身心皎若琉璃’,这个世界的水月不再光明剔透了,做为一个渺小的人,只有维持自心的清明,才能在这五浊的世间唱一首琉璃之歌吧!”还是那个淡水河口,但是周围的风景已经变了,不是以前那个美得单纯的河口,“少年时代的情怀与往事,都已经去远了,是镜花,也是水月,由于一条河的败坏,更感觉到那水月镜花是虚幻不实的”。然而,心若仍然是纯粹的,纯净如琉璃,这个世界的浑浊便不会将我们侵蚀,给自己的心留一片净土吧,哪怕你已经看过太多的黑暗!

那一切的水月河歌,虽曾真实存在过,却已默默流失,这就是无常。

是的,也许只有他——林清玄,才能写出这样的文字:

如果我们的内心就是一个花园,人生的哪一天不是最美的花季呢?

如果我们的内心春风洋溢,人生的哪一个时候不是最好的春天呢?

如果我们有着怜爱、珍惜、欣赏的心,即使在人生的无寸草处行走,也会看见那美丽神奇的一瞥。

默声的温柔——读《林清玄散文集》有感

有些东西使你不得不静下心来。——题记

翻看林清玄的散文之前,对它的最初印象是想到了周国平,暑假里看过《周国平作品精选》,那本书让我觉得,它静静地摆放在那里的时候,它是平面的,使人想起时,脑中只有直直的平行线,那是一个没有生机的,枯燥的,干瘪的存在。但当你翻开的时候,才会知晓这里面到底是怎样一个复杂的多维世界。林清玄的散文虽不至于留给人硬板呆滞的印象,在翻开之前在脑海浮现的却也只是几笔粗线条而已。

可是这样的书就是要让你去翻开,在闲暇的时刻,一杯咖啡或者清茶,一张摇椅,一点阳光和几朵白云,捧着它,便是一生一世的永恒。它们不似柜台上的畅销书,声名浮躁间,街头巷尾皆是议论。它们默默,默默地如白云,似流水,不会有成为焦点的时刻,却是常在不衰。

林清玄的散文就像是一副素描,简单的几笔,却勾勒出一个人心底繁杂的世界。

亲情与乡情是必不可少的主题。他写到浴着光辉的母亲,虽不是他的母亲,但天下的母亲一般的爱子心。就是一句宝贝不怕,便透露出一个母亲对孩子无限的关怀。某些感动就是从这些细枝末节衍生出来的,不必轰轰烈烈,就是那么一句话,而生活中所见到的也许比一句话更简短粗略,但却实实在在。作者的眼睛就是如此善于抓住生活中的点滴,被人遗忘的点点滴滴,在他的笔下重现,带给人真实的触动。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永远说不尽道不完的,作者的有一句话,我觉得说的很好——对于父母亲的爱,我们也是“提得起来,就是我们的”,趁还提得动,行李箱还有空间,就多塞一点爱进去吧!在这些尚在的时间里,也许我们应该对父母说出自己的心意,不带半点羞涩地毫无保留地道明,正像他们给予我们毫无保留的爱。

对于故乡,我其实是没有太多的感慨与在意的,毕竟没有出过远门,没有机会体会到思乡的离愁别绪。但作者在文中将家乡与亲人联系起来,我忽然就觉得,也许它比我想的远有意义的多。作者说,他出门旅行时总带着一杯故乡的水土,那会给他力量,因为那里面承载的不只是故乡之爱,还有母亲的祝福。这是很实在的话,中国有句古话:儿行千里母担忧,说的不就是如此么?乡情中,更多夹杂的是亲情吧,对亲人对故友的思念。

书中不经意间泄露出来的阳光,也总让人心安,舒适。那些是字里行间的温柔,那些阳光是作者想要给予读者的最神圣的礼物。散文中多有关于阳光的字句,总带给人一种如沐春风的享受,即便是周围没有阳光,但是心中却升起了一轮骄阳。那句“不论世事如何变幻,人世多少凄凉,即使你到了边疆,阳光也会洒在边疆”总是让人莫名地感动。阳光何处不在,如心里的念想一般,去往何处都不会消逝。在另一篇文章里,作者借阳光给了我们一个忠告,阳光常在,岁月无改,但是属于我们的年代却不会停留,作者劝我们珍惜“阳光照在我们身上的岁月”,阳光不会为我们停留,再伟大的艺术家也留不住它。时光是我们一生中最珍贵的事物,但愿我们不会让身边的一切成为记忆中匆匆而模糊的流年。

对于人生的见解也是不可或缺的。作者的人生观念是不去追求虚茫的物质条件,只要每天都有一点甜美,有一点幸福的感情,就很好了。我喜欢这种知足常乐的心态,只有心静的时候,想想每天发生的幸福的事情,哪怕你只有在某一时刻感受到了,那就是幸福。这也让我想起了《瓦尔登湖》里的意境,每天与自然为伴,每天都过得开心快乐。最原始的快乐,往往是最真实的。生活不过是那句“瓠仔也好,菜瓜也好”。而在社会上生命所要承担的责任却是不重亦不轻的。在对别人负责之前,我们要对自己负责,做我们自己。梦想,于人生是极为重要的一程,我们有努力就有收获,哪怕那是戏剧性的终局。

世事离戏只有一步之远。

人生离梦也只有一步之遥。

作者说,生命最有趣的部分,胜过演戏与做梦的部分,正是它没有剧本、没有彩排、不能重来。生命最有分量的部分,正是我们要做自己,承担所有的责任。

这话分量极重。不在于人理解或不理解,只在于人是否想过要去理解。我一直认为,一个人的想望比他实际是否做过更重要,因为想望是未来的,而判断一个人是否做过一件事,是看其过去。只要你想过要过好每一天,只要你的愿望足够强烈,它便会驱使你去行动,直至成功。

林清玄的散文里总有一股清新的气息,许是有流水的声音,许是洒进了阳光的温暖,又许是有风吹过的清凉。总之,这一切都使你不得不安静,在冬日人烟稀少的书店,当你坐下翻开这本书的时候,就已有弹奏琴弦飘出的琴音安抚了你浮躁的心。它让你不知不觉地静下心,不知不觉地专注于这字里行间的温柔。这便是一本书的魅力所在。像是一个禅师在向你说教,声音低低的,柔柔地,却丝毫不差地进入你的耳中,落入你的心里。

所以,花季的时候,不要忘了在自己的心里种花。

散文阅读训练牛的路散文阅读训练篇八

窗外的大树

周有光

我在85岁那年,离开办公室,回到家中一间小书室,看报、看书、写杂文。小书室只有9平方米,放了一顶上接天花板的大书架,一张小书桌,两把椅子和一个茶几,所余空间就很少了。

两椅一几,我同老伴每天并坐,红茶咖啡,举杯齐眉,如此度过了我们的恬静晚年。小辈戏说我们是两老无猜。老伴去世后,两椅一几换成一个沙发,我每晚在沙发上屈腿过夜,不再回到卧室去。

人家都说我的书室太小。我说:“够了,心宽室自大,室小心乃宽。”有人要我写“我的书斋”。我有书而无斋,我写了一篇《有书无斋记》。我的坐椅旁边有一个放文件的小红木柜,是旧家偶然保存下来的遗产。

我的小书桌桌面已经风化,有时刺痛了我的手心;我用透明胶贴补,光滑无刺,修补成功。古人顽石补天,我用透明胶贴补书桌,这是顽石补天的现代翻版。

一位女客来临,见到这个情景就说:“精致的红木小柜,陪衬着破烂的小书桌,古今相映,记录了你家的百年沧桑。”

顽石补天是我的得意之作。我下放宁夏平罗“五七干校”,劳动改造,裤子破了无法补,急中生智,用橡皮胶布贴补,非常实用。

林彪死后,我们“五七战士”全都回北京了。我把橡皮胶布贴补的裤子给我老伴看,引得一家老小哈哈大笑!

聂绀弩在一次开会时候见到我的裤子,作诗曰:“人讥后补无完裤,此示先生少俗情!”我的小室窗户只有一米多见方。窗户向北,“亮光”能进来,“太阳”进不来。窗外有一棵泡桐树,20多年前只是普通大小,由于不作截枝整修,听其自然生长,年年横向蔓延,长成荫蔽对面楼房十几间宽广的蓬松大树。

我向窗外抬头观望,它不像是一棵大树,倒像是一处平广的林木村落,一棵大树竟然自成天地,独创一个大树世界。

它年年落叶发芽,春华秋实,反映季节变化;摇头晃脑,报告阴晴风信,它是天然气象台。

我室内天地小,室外天地大,仰望窗外,大树世界开辟了我的广阔视野。许多鸟群聚居在这个林木村落上。

每天清晨,一群群鸟儿出巢,集结远飞,分头四向觅食。

鸟儿们分为两个阶级。贵族大鸟,喜鹊为主,骄据大树上层。群氓小鸟,麻雀为主,屈居大树下层。它们白天飞到哪里去觅食,我无法知道。一到傍晚,一群群鸟儿先后归来了。它们先在树梢休息,漫天站着鸟儿,好像广寒宫在开群英大会,大树世界展示了天堂之美。

天天看鸟,我渐渐知道,人类远不如鸟类。鸟能飞,天地宽广无垠。人不能飞,两腿笨拙得可笑,只能局促于斗室之中。

奇特的是,时有客鸟来访。每群大约一二十只,不知叫什么鸟名,转了两三个圈,就匆匆飞走了。你去我来,好像轮番来此观光旅游。

有时鸽子飞来,在上空盘旋,带着响铃。

春天的燕子是常客,一队一队,在我窗外低空飞舞,几乎触及窗子,丝毫不怕窗内的人。我真幸福,天天神游于窗外的大树宇宙、鸟群世界。其乐无穷!

不幸,天道好变,物极必反。大树的枝叶,扩张无度,挡蔽了对面大楼的窗户;根枝伸

展,威胁着他们大楼的安全,终于招来了大祸。一个大动干戈的砍伐行动开始了。大树被分尸断骨,浩浩荡荡,搬离远走。

天空更加大了,可是无树无鸟,声息全无!

我的窗外天地,大树宇宙,鸟群世界,乃至春华秋实、阴晴风雨,从此消失!

      11.综观全文,如何度晚年生活的?(6分)

1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并说说有什么作用。(4分)

13.对鸟儿有着怎样的感情?(4分)

14.对窗外的大树命运给予怎样的态度?据此探究“窗外的大树”在心中的含义。(6分)

11.与老伴举杯齐眉,安度恬静晚年;身处简小书室,看报看书写文;欣赏窗外风景,其乐无穷。

12.采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动形象地写出了窗外大树的形象、功用和在心中的地位。为下文写鸟和写大树被砍做铺垫。

13.喜爱鸟儿,羡慕鸟儿的自由自在飞翔,分享鸟所带来的快乐。

14.惋惜又无奈。我身处斗室,透过窗外大树,知道春华秋实、阴晴风雨,开阔视野,神游树鸟世界,其乐无穷。窗外的大树,这个贴近自然的世界,是我晚年生活的一个寄托。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