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范本是我们进一步提升自己写作能力的工具,通过研究和模仿范文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方式,我们可以找到自己的写作风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范文范本,希望能够激发大家写作的灵感和动力。
数学教育中的加法与减法教学(实用15篇)篇一
对于小数加法和减法或多或少已有一些基础知识,上课之前通过对全班同学的观察和了解,他们利用竖式计算时,有些同学认为应该从左往右对齐,有同学认为应该把末尾对齐。有一半多的同学知道应该把小数点对齐,但不知道齐中的道理。在教学的过程中,“计算时要把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要对齐”我强调得过多,而没有引导学生去理解清楚“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对齐”的其中道理。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用小数表示元、角、分”,让他们去理解在相加、减时,元和元相加、减,角和角相加减,分和分相加减。这样学生可能更容易理解“相同数位要对齐”的其中道理,如教学4.75+3.4时,可以让学生结合具体的数量进行思考,4.75元是4元7角5分,3.4元是3元4角,所以,计算时分别把“元”“角”“分”对齐写,便于相加。同时也可以从小数的意义着手,4.75是由4个1、7个0.1、5个0.01组成的,3.4是由3个1、4个0.1组成的。根据整数加减法的经验,相同计数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除此之外,我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激趣这块还做得不够到位,教学本节内容时,我应该从“小学生买东西算帐”这个敏感的话题入手,“买东西算帐”对于小学生来说是非常有趣的,就连二、三年级的小朋友也知道怎么算帐,只是他们不理解其中的算理,从这个角度去教学新课,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能就浓厚多了。
数学教育中的加法与减法教学(实用15篇)篇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结合具体的情境,用类比、迁移的方法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小数加减法并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合作交流,共同总结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新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数位对齐的道理。
教具准备:
多媒体、答题纸、淮东校徽若干等。
教学方法:
自主探索、类推、迁移法、合作交流、讲练结合等。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大家看(出示淮河东路小学的校徽),认识吗?
生:认识,这是我们学校的校徽。
师:那我们学校的校徽漂亮吗?
生:(齐)漂亮。
师:想得到它吗?
生:(兴奋)(齐)想。
师:希望这节课大家能够大显身手,发挥你们的一技之长,争取得到它,好吗?
生:好。
开始上课。
二、激情导入:
生:(齐)喜欢。
师:谁能说一说你为什么喜欢抽奖?
生1:可以获取奖品。
生2:很刺激。
生3:还可以中大奖。
生:(齐)好。(学生很兴奋)。
师:好的,如果大家能把这几道题都做对了,我们就开始抽奖。
1、口算。
25+37=250+235=72+138=。
2、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列各数变成一位小数或两位小数。
4.804.519。
练习的时候“开火车”,学生基本都能直接说出答案,练习完之后,教师:
师:我们四(四)班的同学果然出手不凡,希望同学们在下面的学习中能够表现的更加出色。
师:从估算的结果来看,我们能比较出哪个队抽到的总金额多吗?老师来采访一下,为什么我们比较不出来呢?(随机找一名学生)。
生:估算的结果一样,比较不出来。
师:那怎么办呢?请大家小组自由交流、讨论。哪个小组愿意来汇报你们组讨论的结果。
生:必须笔算,精确计算才能比较出来。
师:这种方法,你们觉得怎么样?
生:(齐)好。
师:那怎样列式呢?
生:两个数相加。
师:好的,那就请大家动手计算吧。这两名抽奖的同学请在黑板上各自算各自抽到的总金额。现在大部分同学都已经计算出了结果,请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生:把4.8看成4.80,先把百分位上的数相加等于4,十分位上的数相加等于9,然后点上小数点,再把个位上的数相加等于6,最后再把十位数上的3移下来,所以答案是36.94。
师:你讲的真好,奖励一个校徽,我们其他同学听明白了吗?
生:(齐)听明白了。
师:好的,我们再看一看黄河队的总金额,答案是36.93,有问题吗?
生:(齐)没有。
师:那也就是说在计算时要……。
生:从低位向高位算起,数位对齐,数位不够的要在数的后面用0补足。
师:谁能清楚的给大家讲一讲?
生:把19看成是19.00,先把百分位上的数相加等于3,十分位上的数相加等于9,然后点上小数点,再把个位上的数相加等于16,写6进1,最后再把十位数上的数相加等于3,所以答案是36.93。
师:你说的很清楚,谢谢你。为什么要从百分位开始算呢?
生:三年级讲过,要从低位向高位算起。
师:那也就是说要从左向右算、数位对齐,在小数加减法中也就是要小数点对齐。好了,现在第一轮结果已经揭晓。我们祝贺长江队获胜,请长江队的同学每人为自己贴上一个校徽。
师:同学们,关于这样的小数加法大家会计算了吗?
生:(齐)会。
师:好的,下面请大家笔算一道题。
28.28+11.62=39.9。
28.28。
学生计算,老师巡视并收取四位同学的答题纸,待全班同学都做完的时候,在展台上一一展示。
师:好了,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大家做的和这几位同学做的一样吗?
师:第一题,答案是1.05,同意吗?
生:(齐)同意。
师:第二题,……。
生:(齐)有。
师:好的,看来呀,大家都会笔算两位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了,那么就请大家帮助明明、豆豆和乐乐检查一下他们做的题目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请帮助他改正,同桌两人先互相说一说吧。(之后找学生汇报)。
明明豆豆乐乐。
12.4。
生:不对,小数点没有对齐,对齐之后答案是12.92。(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一步步出示)。
师:大家同意吗?
生:(齐)同意。
师:我们向这位同学表示祝贺,奖励一个校徽。谁来分析一下豆豆的做题情况?
师:你说的真清楚,把掌声和校徽一同送给他。最后,我们再来看一看乐乐的做题情况。
生:不正确,小数末尾的0要去掉。
师:同意吗?
生:(齐)同意。
生1:做题时,小数点要对齐。
生2:做题的时候,要认真、仔细,该进位的要进位,不够减的时候要向高一位借1,借1当10。
生3:算出的得数末尾有0的,要把0去掉。
生4:被减数不够减的,要在末尾用0补足。
生5:计算的时候要从低位向高位算起。
生6:……。
(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见后面板书)。
师:老师相信,你们在做题的时候一定会认真、细心的计算。
三、练习巩固。
生:(齐)想。
师:好的,如果我们把这几道题都做对了,我们就可以看到了。
师:为了节省时间,我们每一大组算一题,然后找同学公布答案。
学生计算。
师:谁来说一说第一题的答案?
生:5.75-2.3=3.45。
师:同意吗?
生:(齐)同意。
师:第二题。
生:7.46-3=4.46。
老师用期待的目光看着全班学生。
生:(齐)同意。
师:第三题。
生:0.26+0.35=0.61。
老师用期待的目光看着全班学生。
生:(齐)同意。
师:我们马上就可以看到那激动人心的场面了。最后一题,全都会啊(几乎全班学生都举手了),一起说吧!
生:(齐)0.37+14.3=14.67。
师:大家表现的真棒!下面,我们就让我们一同再来感受博尔特在奥运会上百米冲刺那激动人心的场面吧。
观看博尔特100米短跑视频。
师:9.69秒,让我们记住这个让全世界为之震感的数字吧。同学们,奥运会虽然结束了,但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精神却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中国人,为了弘扬奥运精神,看,小亮的学校也举行了100米短跑比赛(幻灯片出示,播放录音)。
师:小亮比博尔特慢了多少秒呢?请同学们自己动手计算。
学生计算,片刻之后。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生:13.85—9.69=4.16(秒)。
师:他说的正确吗?
生:(齐)正确。
师:小亮同学体育很出色,可在生活中他却遇到了难题,你能帮助他吗?大家看:(幻灯片出示略)。
师:小亮能直接够到帽子吗?
生:不能够到。
师:那你能帮助小明想办法够到帽子吗?
生1:可以,蹦一下就可以够着了。
生2:踩在凳子上。
师:可以吗?
生3:不可以,因为小亮身高1.42米,凳子高0.33米,1.42+0.33=1.75(米),1.75〈1.85,所以够不着。
生4:不对不对,还有胳膊的长度呢,要是加上胳膊的长度一定能够到。
师: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5:我可以拿一个晾衣杆,就可以够到帽子了。
生6:……。
四、课堂总结(略)。
数学教育中的加法与减法教学(实用15篇)篇三
今天在教师基本功大赛上,我上了一节数学课《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课后我对这节课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自己觉得还有几点不足之处值得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借鉴,现总结如下:
1、课堂上学生进行了自主探究,效果较好,但汇报所花费的时间较长,导致课后习题处理的时间所剩无几。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备课时对学生在此处会出现的问题估计不足;教师语言不够简练、没能直奔重点;教师的现场调控能力较差,让学生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但也浪费了一些时间。
所以通过本课的教学,我自己今后在备课时应做到多备学生,多思考学生会在哪里出现问题?会出现哪些问题?怎样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还要做到及时调控课堂,适当删减同类型习题,让学生做题做的有质量。
2、关于本学期所研究的.教学模式,通过本课的教学,我觉得基本环节可以定下来了。但具体每一个环节应怎样操作,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应分成哪几类操作,应作为我们下学期的研究内容。现在提出要进行“有效课堂、高效课堂”的研究,我觉得有效的课堂就是全体学生在一堂课中学会知识,高效课堂就是学生在一节课堂上以一种轻松姿态,在充满探究的氛围中学会比较多的知识,并很好的应用。所以我们研究的重点要放在具体环节的操作上,以“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研究教法”为主线,设计好每一节课。
数学教育中的加法与减法教学(实用15篇)篇四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这个内容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节的内容,本单元共有两个内容,包括《小数的认识》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这个内容是在以前学习的整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安排的。为以后学习较复杂的计算做准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小数加减法的算理,会正确计算一位小数加减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重点难点:总结并理解算理。
教学用具:课件。
二、说学情。
三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经认识了小数,了解了小数中各个数位的含义,并且学习了整数的加减法,很清楚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所以对于这个知识的学习并不会感到困难。
三、说教法、学法。
1、教学方法:因为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有内在的联系所以采用迁移类比法引入,并根据这个教学内容的特点,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
因为这个内容简单清晰,所以通过学生的自学,同桌互查,小组内交流展示完全可以学的会。
四、说教学程序。
一段:学什么。
(1)学生用竖式计算。
(2)你是怎样计算的?(说算理)。
师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小数加减法》师板书。
2、出示学习目标:
(1)通过计算探索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地列竖式计算。
二段:我来学:(共有四个环节)。
1、用情境导入法出示课件――购物情境图(书上96页),引导学生观察,说说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
2、课件出示:文具超市里的三种文具学生说出名称和价格:
卷笔刀:0.8元,橡皮铅笔:1.2元,绿铅笔:0.6元。
3、出示自学提示:
(1)根据已有信息提出一个加法问题和一个减法问题。(口头提出问题)。
(2)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先独立计算,再同座互查。
(3)小组讨论: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试着总结出计算方法。
(4)时间为10分钟左右。
设计理由是:首先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的能力,然后在通过独立学习,同伴互助、小组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4、学习后一个或两个小组板前展示,老师针对共性问题进行点拨和强调。
三段:我来用。
因为本课内容需在计算的基础上总结计算方法(算理),所以安排以下有基本算理练习、典型的错例分析练习、解决问题练习等系列练习活动。
1、填空:列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将()对齐,也就是(),再从()位算起,得数里的小数点要和横线上的小数点()。(先自读再自己填完整,然后齐读。)。
2、下面的计算正确吗?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5+2.4=2.97.5+1.5=8.03.2-1.6=2.6(给出竖式,判断)然后列出正确的竖式。(先独做再小组检查)指名说说每道题错哪了,应该怎么做。
3、列竖式计算。
98页3题选4道题(同桌互查后说出结果,错的改过来)。
4、解决问题:《动脑筋》6.8元《童话故事选》3.4元。
(1)《动脑筋》和《童话故事选》一共多少元?
(2)《动脑筋》比《童话故事选》便宜多少元?
先独立完成再小组内互查。投影展示讲评,各组长检查一下有错的吗?如果有改正过来。
5、根据自己的实际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一件上衣:27.9元一条裙子:54.6元一条裤子:38.7元。
四段:我来思。
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和自己的学习情况谈谈本节课的收获,老师对学生进行评价和鼓励。
板书:
小数点对齐,从末位算起。
学生板演。
数学教育中的加法与减法教学(实用15篇)篇五
4月27日上午第一、二节在本班上了一节校内教研课:《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这是高效课堂模式下的两节课。这是在学习整数加减法和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学习的,这节课要让学生知道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小数点对齐,从低位算起等,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合作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我在设计导学稿时,关于教学情境,教材上呈现的“2004年雅典奥运会跳水”的主题图,其意图是让学生观察主题图中的几轮成绩去学习小数的加、减法。然而我经过反复琢磨,决定放弃教材上的主题图,理由有二:1、对“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没有什么印象,他们那时才三、四岁;2、学生跳水比赛规则不熟悉,不知道成绩是怎么计算的,另外对于一些外国的国旗、选手名字很陌生,读起来甚至很拗口,这些都不便于学生自主探究。基于以上的认识我直接出示计算题目,让学生尝试计算。计算题目分为三个层次:相同数位的小数相加减,不同数位的小数相加减,整数与小数的相加减。
我采取了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学习,让学生独立的尝试列竖式计算,然后通过小组讨论,自己辨别哪种竖式是正确的,哪种竖式是错误的,并集体分析错误的原因,说说正确的竖式该怎么列,最后集体展示。
课堂教学时我发现只有少部分学生尝试独立完成用竖式计算时会受到整数加减法的影响,考虑到末位对齐,也有几个学生把整数和整数对齐、小数和小数末位对齐,绝大部分学生完全能凭借学习整数加减法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经验,通过自学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上完课后感觉学生的表现还不错,课堂上发言很积极,个个都参与学习,所有学生对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都能掌握。不足之处:应设计改错题目,这是防微杜渐的练习,预防小数点不对齐,计算结果不化简,掌握计算方法但计算不仔细等。
我们不可能走进两个完全一样的课堂,正如“人不可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教学如棋局,如何提升我们的课堂驾驭能力,我想只有:厚积薄发!
数学教育中的加法与减法教学(实用15篇)篇六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教材第10页例1)。
二、教学目标。
1.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和在100以内),会正确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2.经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过程,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法则。
3.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根据情况选择恰当方法的意识。
三、重点难点。
重点: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难点:能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一、复习引入。
口算,并说出算法。(老师提问,学生齐答)。
54+5=。
26+9=。
20+40=。
15+30=。
47+42=。
师:前面4个加法算式利用我们学过的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的算法就能够进行口算,那最后一个如何口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类似47+42这样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板书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二、学习新课。
教学教材第10页例1.
(1)创设学习情境。
师:学校组织全校学生乘车去参观“世博会”,客车马上就要来了,可是一年级的小朋友们却遇到了一个难题: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呢?大家能帮他们算一算吗?(课件出示教材第9页情境图)。
(2)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组织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并进行汇报。(板书学生的汇报)。
方法一:35+30=6565+4=69。
方法二:30+30=605+4=960+9=69。
师:同学们都很棒,已经学会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并能通过多种方法求解。方法一中通过将一个两位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的和,使问题转化为求两位数和整十数、两位数和一位数的和;方法二中通过将两个两位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的和,使问题转化为求整十数和整十数、一位数和一位数、整十数和一位数的和,而这些都是我们利用所学知识能够解决的。
师:现在我们来看另一个问题,二(1)班有39人,二(2)班有44人,那么二年级的小朋友们要买多少张车票呢?联系前一个问题中的两种方法,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点名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方法一:39+40=7979+4=83。
方法二:30+40=709+4=13。
70+13=83。
方法三:39+1=4040+43=83。
(3)引导学生比较并总结两位数加法的口算方法。
师:问题(2)中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和的十位上为什么是8而不是7呢?(点名学生回答)。
师:说说我们应该如何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学生交流讨论,老师总结)。
三、巩固反馈。
完成教材第10页“做一做”。(点名学生回答)。
(1)35+36=71(张)。
(2)36+38=74(张)。
(3)(答案不唯一)五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41+42=83(张)。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例1:35+34=69。
方法一:35+30=6565+4=69。
方法二:30+30=605+4=960+9=69。
39+44=83。
方法一:39+40=7979+4=83。
方法二:30+40=709+4=1370+13=83。
方法三:39+1=4040+43=83。
1.注重规范表达,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学生都会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然而要他们说出计算方法,大多数学生不会表达。如35+34=?学生有的会说成是3+3=6,5+4=9,所以35+34=69。正确的表达是30+30=60,5+4=9,60+9=69,所以35+34=69。要让学生清楚十位上的3表示的是3个十,应该说成是30。
2.注重知识梳理,提升学生的归纳能力。
大部分学生基本上能够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且计算方法比较多。但是归根结底还是转换到了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整十数的计算方法上。小部分学生似乎对口算并不感兴趣,仍然使用笔算,老师可以加以引导。
数学教育中的加法与减法教学(实用15篇)篇七
教学伊始,教师运用回放录像与解说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创设了雅典奥运会的情境,真实、亲切,很容易把学生引入情境中,促使学生进入学习活动。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充分地欣赏中国跳水运动员在比赛中珠联璧合的完美发挥,回味雅典奥运会上中国体育健儿创造的辉煌成绩,感受竞技运动带给人类的无穷乐趣。同时体会小数加减计算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体会到若不学好会影响我们的生活,不学不行。有了这种感受,学生才会将“要我学”转换为“我要学”,才会积极主动,兴趣盎然地加入到学习中去。
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所有信息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在众多信息中选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按自己的意愿提出问题,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处理信息的过程,也是一个学生自主思考,学习的过程。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的知识做铺垫,教师就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尝试,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在课堂上创设交往、互动的协作学习环境,有利于群体智慧共享。学生在这种人格平等的环境中,自发释放自己的生命活力,享受快乐的学习生活,从而更自觉地承担学习任务。
由前后两次讲课对比来看,使我深刻认识到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应当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合作交流,互争论、共探究,同发展的过程。教学方法的研究,应该着眼于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现象具有好奇心,并能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并用数学方法加以探索研究和解决。在活动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动探索能力、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及责任感、终身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鉴于此需要我们重新审视数学课堂教学,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流程。在全面发展的教育观下,构建一个以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现象为切入点,以促使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为核心,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主要特征的数学课堂教学程序和策略。
数学教育中的加法与减法教学(实用15篇)篇八
学生由于在之前对整数加减法接触较多,通过对整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回忆(即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应该能顺利迁移到小数加减法上来。
为了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学数学、用数学,充分挖掘“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原型,在众多的生活实例中选取“奥运会竞赛成绩”这一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并通过创造性的劳动恰到好处地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揉合在一起。在课堂上,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劳丽诗和李婷的竞赛成绩,使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在分析数据的同时提出数学问题,由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发问题,发挥学生积累的竞赛经验,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的探索必然是积极主动的,从而对小数加减法作出不同水平的解答。
面对“列竖式为什么要对齐小数点”这个重点和难点,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从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中,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些在传统教学中需要教师总结、归纳的学习重点,在学生充分体验、感受的基础上被自主发现,成为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的成果。也掌握了小数加减法计算时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要对齐,然后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通过教学,发现学生对计算方法掌握得很好,列竖式计算的正确率也很高。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的小数位数少的计算题,学生常常会受整数减法的影响,将末尾的数对齐。为此,通过举例子,引导学生讨论,发现:“凡是遇到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的小数位数少时,可以先在被减数的末尾补0,使被减数的小数位数与减数的小数位数一样多,再按照整数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这样一来对位就较容易。学生按照这样的方法列竖式后,正确率明显提高;对个别学生则提出强制的要求,必须记住这种方法。
2.在口算整数加小数时,学生会将这个整数与小数的末尾对齐后加。如:8+1.2=2,0.46+4=0.5等。究其原因,学生在口算时不仔细看题,当作整数加法进行口算,要速度,不要质量。对此,就要加强口算训练,日积月累,长期训练,逐步提高正确率。
3.在列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如果算出的结果是83.90。学生往往会忘记化简或者是在写到横式上时把化简的过程显示在横式上,而不是把最后的答案写在横式上。对于常犯这样错误的学生,他们并不是不会化简或不明白为什么可以化简,只是一味的追求速度而导致的结果。对于这样的学生吗,只能在做作业时多多的提醒,沉下心来做作业。慢慢克服浮躁的毛病。
4.在列竖式计算时,如果末尾两个数加起来是10的话,那个应该写在末尾的0会不写,计算出错。这都是学生粗心,浮躁导致的结果。
这个单元的教学下来,感觉到对于学生会常犯的一些错误,在平时的新授课的教学中要适当的穿插在其中,这样才能减少学生自己在做作业时犯错的频率。要在学生犯错前先把这种错误示范出来。
数学教育中的加法与减法教学(实用15篇)篇九
内容提要:
本文从“加强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培养广泛、浓厚的数学兴趣;以‘严’治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三方面阐述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加强对学生学习品质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从而使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提高,自觉性不断增强。
关键词:加强教育培养兴趣以严治学。
小学数学教学除了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外,还必须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也就是要加强对学生学习品质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我在长期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从以下几方面对培养学生的养成教育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一、加强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经常发现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很差,他们在课堂上经常不难认真听讲,做小动作,做作业粗心大意,有的作业经常不能自觉完成,要靠老师再三督促才能勉强完成,究其原因,主要是现在的学生条件较好,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家里他们是小皇帝、小公主,家里什么事也不要他们做,有些学生连穿衣、系鞋带等都有不会,家长教育无方,使学生养成了不良的学习品质和习惯,学习效果当然就更谈不上了,这对学校的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麻烦。因此,在学校要狠抓学生的养成教育,这决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效的,教师必须进行持久的思想教育工作。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取决于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在数学教学中,计算来不得半点马虎,如果有一点儿粗心,算错一步或点错一个小数点都会造成重大失误。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注意做到不仅传授知识,而且注重加强对学生学习品质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我对学生进行树立远大理想,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我采用树立榜样的方法,向学生讲述伟人少年立志、刻苦学习的故事,如讲敬爱的周总理中学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请身边的英雄、模范现身说法,更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我经常对学生讲一些数学家的故事,如讲华罗庚是一个初中生,后来自学成才成为一个著名的数学家,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讲陈景润立志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而废寝忘食的故事,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信念。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勤奋学习。同时我做到关注每一个学生,相信他们有各自的潜能。小学生探究学习的价值取向,需要环境,特别是人际氛围的支撑,营造探究学习的氛围,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活动中主动探索,并从中体验其乐趣与成功。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了以下几点:
1、尊重和爱护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使自己成为学生的朋友,平等相待,同时切忌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2、课堂上给所有学生充分展示自己、表现自我的机会,而且机会均等,特别是不善于表现自己的同学,要让他们体验成功,感受到“我也行”。
3、成功不分大小,都要给予激励性的.评价。让师生们一起分享每个人的成功与快乐,培养学生追求和探索的心理品质。
二、培养广泛、浓厚的数学兴趣。
数学教学必须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入手,使学生由被动、机械的学习转变为主动、创造学习。教师是课堂心理环境、课堂氛围的直接创造者。我根据教学内容,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准学习的起点。尽可能做到对教材既能钻进去,又能跳出来,发挥教师自身的创造性,以数学特有的美感和自己的教学特色与魁力去感染学生,融抽象知识于生动形象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从而打开思维的闸门,创设全员参与的学习氛围。
我还注意到应充分利用一些直观的教学手段,同时交给学生一些时间去想象、去思考,抓住了事物的本质特征来探讨,使学生通过现象看到本质,在探究与争论中学会了认识事物、探究知识的方法。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有意思,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由此产生强烈的学习需求。使学生形成持久的学习内驱力。
三、以“严”治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培养学习品质的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数学教学对学生严格要求,严格训练,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因此,我在教学实践中着重抓了:听、看、疑、想、讲、做、查的习惯,做到具体要求具体抓,扎实有效促提高。
1、认真听讲。我在上课时,要求学生认真听,让学生听讲时要边听边记,抓住重点。不但要听老师讲课,还要认真听同学们的发言,并随时准备补充,纠正别人的回答,踊跃争辩,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不会分散,并且使学生在急辩中增长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为了训练学生听的能力,我并尝试进行了口算题由教师口述,学生直接写出得数来;教师口述应用题,让学生直接写出算式,适当提问。
2、注意观察。我在上课时,要求学生目光注视老师,眼看黑板,有时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我就有意识地叫他们回答问题,如果学生问题回答不出,或是答非所问,这时候他们就会自觉在下次加强注意力。并注意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凡是学生通过自己看,自己想就能掌握的知识,我则不讲或适当点拨,同时在教学中提供给学生充分的观察材料。观察材料做到准确、鲜明,要能引起学生的观察兴趣,由教师带领学生观察,给学生观察提纲提示,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作出判断。同时,我还尤其注意到让学生看数学书的习惯,数学的性质、法则、定律、公式等概念,比较抽象,较难理解。面对这种情况,我从新学期的第一天就加强进行了严格的训练,对数学的性质、法则、定律、公式等概念,除了让注意让学生知其所以和知其所以然外。并要求学生必须从头看到尾,不能只看结论,同时让学生回忆推导过程,让学生用笔划出关键词语,提出思考问题,边看边思考,鼓励学生积极思维,激发看书兴趣。
3.勇于质疑。常言道,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课堂上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质疑提问,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又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养成敢于提问题的好习惯。鼓励学生向老师挑战,向课本挑战,向一切不明白的问题挑战,树立提问题的意识和勇气,给学生创设机会,培养自主探求,积极思考,追求真理,探求真知的良好学习品质。
4.善于思考。在开放式的课堂教学中,我注意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和解决问题,并能注意提高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和灵活性,为创新思维提供了条件。课堂上要给学生足够的动脑筋去想的时间,让学生有机会肯动脑筋去想问题。这除了靠老师的启发外,还要靠“促”,促使他们动脑子,使学生对老师的问题人人都动脑去想。教学时留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对学生未成熟的意见不过早地干涉和暗示,允许学生走一些弯路。教学时尽可能做到不把学生的思维框在一个小圈子里,让学生往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坑里跳,真正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不禁锢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真正体验探索过程。教学中,让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发挥个人的智慧和潜能,在同学交流互动中提供相互沟通、碰撞的机会,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性学习能力,形成灵活变通的思维方式,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培养,增强了思维广度与灵活变通性。
5、积极发言。语言是表达思维的重要方式,要说就要去想。在课堂上我尽量让学生多说,并促进学生多想。学生要会想,想得出,想得好,就得认真听、仔细看。抓住了会说就能促进其它三会,因此在课堂教学时,我十分重视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我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能踊跃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做到举手发言,声音响亮清晰,讲完整话,对一些计算过程及公式的推导过程,要求学生做到完整叙述。
学习应用题时,让学生自己讲,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讲,同时做到让学生在分析应用题时,能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分析。这样既达到教学目的,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6.注重实践。实践是创新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问题的解决往往只靠单一的思维方式会有一定困难。如果学生养成了手脑并用,利用大脑左右半球的协同作用,注重动手操作实践,不仅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还有利于促进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萌发智慧潜能。动手画,动脑想,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有时会使解决问题的方法更高。因此我在教学中,训练学生勤做题,勤于动手操作。做作业是检查教学效果的的可靠保证,因此,我要求学生写作业时要全神贯注、一丝不苟,书写工整、美观,严格按照书写格式并按老师的要求去做。通过对学生的严格训练,养成了学生无论是做作业还是进行考核,都能做到整洁美观、且错误率很少。
7、仔细检查。我在教学实践中,注意做到养成学生主动检查、自学验算的习惯和主动订正、及时交作业的习惯,有的学生学习较草率,写完作业即交,从不进行检查,我及时找他谈话,从思想上对他进行教育,告诉他,如果计算出现错误,在医院要出医疗事故,我国的卫星要上不了天,发射的导弹就会偏离方向,后果是不可设想的。对于应用题的检验,我教给学生检验应用题的方法,每次作业或是考核,均要求学生在自己的草稿本上进行检验,必要时,我还要检查学生的草稿本。同时。我还采用了让学生互相进行检验的方法,让学生互相检查、互相促进,从而使得学生答题的准确率较高。
通过以上方面的训练,我不但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品质和学习习惯,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提高,自觉性不断增强,并逐步使学生从过去的“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学生课堂上注意力集中,认真听讲,老师提问抢着回答,气氛非常活跃,作业也能按时完成,书写工整,学习效果也比较好,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敢想、敢说、敢争论、敢创新,同时也使学生形成了一种相互撞击、相互补充、相互启发、相互激励的学习氛围。
江苏省江阴市青阳镇旌阳小学:蒋仪。
数学教育中的加法与减法教学(实用15篇)篇十
根据《标准》的要求,笔算加减法限定于三位数加减三位数,本单元主要教学三位数加减法。本单元是在二年级下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学习了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本单元主要学习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中连续进位加和连续退位减。
本单元三个部分的教学改变了过去单纯出计算式题教学的形式,都是通过具体的生活问题和或者生活情境引出计算问题,并注意在练习中安排一定数量的应用问题,以加强计算教学与实际应用的联系,使学生感受计算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根据《课标》提出的“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的要求,加减法的教学均按照先估算、再计算的顺序安排,增强估算意识,培养数感,并结合部分例题,体现算法多样化。教材在编写时对法则不作全面呈现,仅在重点和关键处进行提示和引导,以体现合作学习方式在教学中的应用。
针对计算教学练习比较枯燥的问题,练习的安排加强与实际应用的联系,努力做到形式多样,并设计了一些思考和开放题,提高学习兴趣。
1、使学生学会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的估算,进一步领会加减法估算的基本方法,增强估算意识。
3、理解验算的意义,会对加法和减法进行验算,初步形成检验和验算的习惯。
4、使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学会与人合作学习。
重点:
1、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掌握验算方法。
难点:
1、连续进位加法。
2、连续退位减法。
突破方法:
1、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计算。
计算往往是和实际问题中引出的,教师可利用教材提供的背景,引出数学问题,学习数学方法,也可以利用身边熟悉的事例进行教学。
2、运用“迁移”的方法进行加减法的计算教学。
本单元是在学习了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基础上学习的,在教学时可采用尝试、讨论等方式学习,发挥知识的迁移效力,体现学习自主性。
3、加强估算,培养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教材都安排了“先估计一下“的环节,同时也可以利用练习中提出的估算要求,培养估算意识和能力。
4、恰当、适时的运用合作学习方式。
教师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交流探索和讨论。
课时安排:(共9课时)。
数学教育中的加法与减法教学(实用15篇)篇十一
社会课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对小学生进行社会常识教育的一门新课,是融“社会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常识、地理常识、法律法规常识”为一体的重要课程。如何在社会课堂上落实素质教育,教会学生学习,提高其整体素质,我认为必须做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会实践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我就这方面的问题结合《长江三峡》这一课的教学实践谈一谈。
一、创设直观情景,调动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书)已不再符合时代的要求,已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了引导学生做到“我要学、我想学”,我平时十分注重直观教学,充分利用挂图、实物、录音录像、投影等手段,使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讲长江三峡的组成和各段特色时,我采用了“神游三峡”的教学方式。在放录像的同时,我充当“导游”:“各位游客,大家好,我们已经来到了长江三峡,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雄奇壮丽的瞿塘峡,……。”到了有关的景点,再让一些学生讲述“刘备托孤”、“神女峰的传说”等故事,学生们兴致勃勃地跟着我“观瞿塘”、“赏巫峡”、“过西陵”,他们深深地被长江三峡美丽神奇的景观所吸引,这样,就自然而然地想了解三峡的形成、怎样才能保护好三峡等念头。
二、营造动态情景,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精神对智力素质中思维能力要求特别突出。智力五要素在总的科技创造中作用大小的排列如下:思维能力、记忆能力、想像力、观察力、操作能力。思维能力排在第一位,这说明思维能力在创新过程中作用最大,即该素质是最重要的。创造性思维是创造人才具备的基本特征。在课堂上要有目的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想象思维、联想思维、逆向思维、类比思维的训练。
小学阶段学生的抽象思维水平低,要他们仅看着长江三峡的`景色想象它的成因是十分困难的。这时教师应营造一些动态变化情景来帮他们培养思维能力。我事先做好了一个“河流对山体的切割作用”课件。在学生想了解三峡成因时拿出来播放,然后鼓励学生发言,让他们各自谈谈对三峡成因的看法,各抒己见。教师只作适当的引导和补充,让学生们在获得新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也得到提高。
三、设置实践情景,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社会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实践,即教师根据教材的要求,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它在社会教学中有着重要地位。小学社会课的突出特点是具有社会性。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光靠课堂教学是达不到教学目的的,必须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大课堂,参加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社会常识的理解,在实践中验证和应用所学的社会知识。例如:讲寄信和打电话,就要让学生亲自写封信寄给好朋友或打电话给同学。
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长江三峡部分的实践可以转入模拟实践。我在带领学生“神游三峡”来到西陵峡时,看到“西陵滩如竹节稠,滩滩都是鬼见愁”的景观,就放了一张“浅滩”的投影。问学生:“这样的河段在航行时安全吗?有哪些问题?你有办法解决这些问题吗?”让他们自由讨论可能出现的事情和解决的办法。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深刻地体会到,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已经淘汰。在21世纪的竟技场上,人才素质是决定胜负的重要因素,素质教育则是当务这急。我们必须转变观念,在各门课程的教学中,都要教会学生学习,培养他们“敢想、敢问、敢说、敢做”的个性,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数学教育中的加法与减法教学(实用15篇)篇十二
本单元内容分为三小节,其逻辑联系性强。先学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理解相同单位的分数相加减的算理,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学习搭好阶梯;再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引入转换的思想方法,即将异分母分数转换成同分母分数计算,形成基本的分数加法运算能力;最后学习加减混合运算,学习整数加法运算律推广到分数,提高分数运算的合理性和灵活性。
本单元的教学应注重以下四个方面:
1、加强直观,凸显过程,培养数感。
学习分数加、减法的关键是让学生理解“只有相同分数单位的数才可以直接相加、减的算理”。让学生经历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应注意充分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加强直观认识,借助直观图的演示或学具操作,建立表象,理解算理;另一方面要为学生创设参与、探索、概括计算法则的空间,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的过程。鼓励学生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揭示算理,培养数感。
2、加强对比,沟通联系,促进迁移。
本单元虽内容较少,但无不体现着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种内在联系,注意对比沟通,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感悟新旧知识之间的共同点,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学习新知,这样更能省时、突出重点,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迁移、类推能力。
3、重视口算,强化关键,培养能力。
本单元中涉及的分数分子、分母都较小,应提倡学生口算,以便提高学生的计算熟练程度和口算能力。除此之外还应注意练习的针对性,注意指导学生的计算法则,适当省略计算步骤,简缩思维过程,培养求简思维。
4、认真审题,自觉检查,培养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关注学生的审题能力培养,引导学生整体感知算式的特点,从而确定运算顺序,重视教给学生检验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检验习惯。
数学教育中的加法与减法教学(实用15篇)篇十三
《小数加法和减法》是在学习整数加减法和三年级学习得《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这节课要让学生知道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小数点对齐,从低位算起等,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合作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试教时发现只有少部分学生尝试独立完成用竖式计算时会受到整数加减法的影响,考虑到末位对齐,也有几个学生把整数和整数对齐、小数和小数末位对齐,考虑到绝大部分学生完全能凭借学习整数加减法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经验,通过自学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所以我采取了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学习,让学生独立的尝试列竖式计算,然后通过小组讨论,自己辨别哪种竖式是正确的,哪种竖式是错误的,并集体分析错误的原因,说说正确的竖式该怎么列,上完课后感觉学生的表现还不错,课堂上发言很积极,个个都参与学习,所有学生对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都能掌握,知道把计算结果化简。
自我感觉几处较好的地方:
1、小数加减法的算理。例题:4.75+3.4,学生不大容易讲出算理,但通过小组合作,全班讨论的方式,针对错例,有学生说出了错的理由:元要加元,角要加角,分要和分相加,也有学生说出3.4的4应和4.75的7对齐,接着我就追问为什么3.4的4应和4.75的7对齐,有的学生说4表示4角,7表示7角所以4要和7对齐,也有学生说4表示4个十分之一,7表示7个十分之一个所以4要和7对齐,还有学生说4在十分位上,7也在十分位上所以4要和7对齐,然后我话锋一转问那这题错在哪儿呢,学生比较自然的说出相同数位没对齐或计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相加减等。
2、学生的发言比较理想,这节课对于学生以前旧知的迁移还是比较重要的,所以一开始我就复习了用竖式计算整数加减法,并让学生根据竖式说出算理,这样为下面的学习节约了很多的时间,而且学生也有话可说,有几处学生的发言还是很精彩的。
自我感觉不足之处:
1、我作为一名教师,本身素养需进一步提高。
2、由于时间的限制有个别学生的问题没有在课堂上解决,如小组竞赛。
最后说说教学这节课的一些个人经验。
1、例题尽量放手,但算理要清楚,算法要明白,要让学生知道怎样算,还得知道为什么要这样算,不能那样算。
2、对于要化简的题型,第一次出现,让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原来去掉小数末尾的0,更简洁,让学生上展台修改,其他学生对照修改,这短短半分钟一定不能少。
3、练习要有层次和趣味性:
(1)列竖式,学生判断竖式列的是否正确,方便中下等学生熟悉列式的模式。
(2)只有横式,要求学生自己列式计算,这是完整的计算巩固。
(3)改错,这是防微杜渐的练习,预防小数点不对齐,计算结果不化简,掌握计算方法但计算不仔细等。
(4)小组计算竞赛,既达到练习的目的,又能增强小组的合作精神,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整个课堂掀起学习高潮。
文档为doc格式。
数学教育中的加法与减法教学(实用15篇)篇十四
一、重视加法含义的体会,突显分与和的思想。
加法的含义既是加法计算的.依据,又是用加法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的基础。教学例题时我利用多媒体动态呈现情境,引导学生看变化的过程,说清楚图意(原来有3个小朋友在浇花,又来了2个)。接着我以提问的方式告诉学生第三句话:一共有多少个?通过一起说一说,大本领的“小老师”领着说,指名说等环节让学生结合情境描述,初步建立条件与问题的概念。再抽象出“3人和2人,合起来是5人”,让学生对“合起来”要有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通过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让学生体会到“把两个数合在一起,求一共是多少用加法算”,让学生将形象上的“合”和意义上的“合”结合起来。
对于3+2的计算,可以是由图上数出,也可以想3和2合成5,在这里我问:“你是怎么知道一共有5人的?”有学生说是数出来的,但回答不出是想分与合,这时我引导他们用学过的分与合知识计算,有孩子想到“3和2合成5”,让学生自觉地与已经学过的分与合的知识建立联系,从而感悟计算的方法。
二、练习设计注重层次性,拓展学生的能力。
“想想做做”第1~3题的练习中,分别是引导学生通过看图数、画圆圈、和想分与合的方法来计算加法。第1题我重点指导学生说清楚图意,归纳成“3只小鸡和1只母鸡,合起来是4只”,“2只青蛙和2只青蛙,合起来是4只”突显加法含义,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把两个数合在一起用加法计算。第2题通过画图操作进一步理解加法的含义及计算方法。第3题重点指导“几和几合成几”的方法来口算,引导学生说好一句话“因为几和几合成几,所以几加几等于几”。练习题从直观形象逐步过渡到抽象概括的过程,同时给学生充分的空间拓展能力。
立足教材内容,尽可能让每个孩子参与学习是我追求的目标,本课将“理解加法含义,领悟计算方法”作为重点,鼓励学生结合动态情境图体会感悟加法含义,突显分与合的思想学会加法口算。
数学教育中的加法与减法教学(实用15篇)篇十五
本节课通过对一系列知识的复习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培养了数感,提高了课堂效率。在复习的方式上采用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复习的热情,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复习中去。
复习课的主要目的是查漏补缺,让易错或不理解的知识通过复习使学生能辩清,能分清。复习除了补学生知识上的缺陷,还要让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系统化,网络化。另外复习课并不是简单地回忆所学的知识,还要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我感觉美中不足的是:在比较大小结束后没有总结比较大小的方法,而是直接开始其它知识的复习,在这里错失了使学生加深理解的机会。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