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堂教学设计(热门18篇)

时间:2024-12-24 作者:灵魂曲

教学计划应该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教学计划范文中的教学效果和评估结果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科的要求进行分析和总结的。

初中课堂教学设计(热门18篇)篇一

历史与社会教学,尤其是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审视当前农村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实施素质的情况,人们发现其并未发挥出应有的基础作用,传统教学中满堂灌、填鸭式、高耗低效的现象依然存在。时代呼唤新型的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需要一场革命和思想解放运动,通过历史与社会课堂生活的重建,让历史与社会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真正的基础作用,本文针对农村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作一些粗浅分析,并提出一些针对性的矫治策略。旨在提高农村初中历史与社会教育效果。

初中课堂教学设计(热门18篇)篇二

能够完成脚背正面踢球的技术,90%踢球比较准确。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法、游戏法、探究的学习方法进行教学和练习,发展学生奔跑、跳跃的能力,提高速度、耐力、灵敏、协调身体素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

提高合作能力,培养互帮互学、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增强学生团队意识。

【重点】。

脚踢球的部位,身体正对来球,脚背正面触球。

【难点】。

判断来球的路线与速度,膝、踝关节放松以增强缓冲效果,踢球时全身的协调配合。

(一)开始部分。

教学组织:四列横队;要求:快速、安静、整齐。

(二)准备部分。

1、一般准备活动:伸展运动;体转运动;踢腿运动;踝腕关节运动;

2、专项准备活动:小步跑、车轮跑、后蹬跑、高抬腿跑;

教学组织:两列纵队;要求:动作充分、规范,防止受伤。

(三)基本部分。

导入:学生复习脚内侧踢球以及脚背内侧踢球等技术动作,通过以上技术动作的练习为接下来的新技术的学习奠定基础。

1、技术动作的示范讲解。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两种踢球的方式,接下来我们将再学习一种踢球的方式—脚背正面踢球,大家仔细看老师的动作,老师的助跑路线、支撑脚的位置、摆动腿的动作、击球部位都是怎么样的呢?。”

学生对技术动作要点总结教师进行补充:直线助跑,最后一步稍大,支撑脚积极的以脚跟着地,踏在球的后侧方10—15厘米处,膝关节微曲,足尖正对出球方向;摆动腿以膝关节为轴,大腿带动小腿屈膝积极向前摆动,当膝关节摆置接近球的垂直方上方时,小腿做爆发式的前摆,使膝关节处在球的正上方时用脚背正面击球的后中部。击球时脚面绷直,踝关节紧张,上体稍前倾,两臂配合协调摆动。

教学组织:四列横队,第一、二蹲下,三、四列稍息。

要求:仔细观察教师的技术动作。

2、学生两人一组做踢固定球练习。

两名学生一组一名学生脚踩足球的上部,另一名学生原地练习模仿踢球姿势,感受脚背正面踢球的部位,踩球同学对踢球同学的技术动作进行点评。

教学组织:两人一组轮换。

要求:体会踢球的部位及击球点。

3、学生两人一组做互踢练习。

两名学生距离大约15—20米,面对面站着,球固定到面前,助跑用脚背正面踢球,将球踢给另一名学生,另一名学生再将球踢回。

教学组织:两人一组。

要求:注意踢球的准确性。

4、教师巡视指导,纠正错误动作。

5、游戏:中区射桶。

全场使用一个球,在中圈内分布10个标志桶,两队均在中圈以外,其中一队控制球为进攻方,另一队为防守方,进攻方距中圈不得少于15米,防守方防止进攻方射中中圈内的标志桶。射击必须用脚背正面,射击球穿过中圈可以被再次控制,停留在中圈则成为“死球”,原控制球队失去控球权。防守一方获得控球权后必须从中圈15米以外开始进攻。比赛进行到全部标志桶被击倒后为一回合,击倒一个标志桶得一分,积分多的队为胜。

教学组织:分为人数相等的两队。

要求:采用脚背正面踢球的方式。

(四)结束部分。

1、老师针对今天上课的情况进行简单总结。

2、伴随着舒缓、优美的音乐进行放松操。

3、值日生归还器材,教师宣布下课。

场地器材:足球场、标志物、足球。

练习密度:50%;练习强度:中等;平均心率:120—130次/分钟。

初中课堂教学设计(热门18篇)篇三

课堂教学目标作为课标下教学观念与现代课堂的融合,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目标实施与设计存在问题的原因来看:很大一部分是地理老师的教学观念、课程观念跟不上新课改的要求。鉴于此,教学目标设计之前,必须整合指导理念与思想进行。

1.课程理念是正确定位目标价值的基础。课标最核心的要求是将学科发展变成学生发展,通过注重地理探究、学习需要、地理素养,将学习过程与结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这也可以看出:当代高中地理教学更注重学生发展,老师不仅要注重学生发展,更要从知识传输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问题是一切思维产生的源泉,科学的问题对激发探索欲望、提高思维活跃性具有重要作用。为了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科学提问对解决问题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它能快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在这期间,问题有效性具体体现在深刻性与开放度,通过注重实施层次,达到帮助学生挖掘潜力、激发思维的要求。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能否自然高效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有着重大联系。在充满自信、和谐的氛围中,学习效果与效率较好。因此,在现代高中地理教学中,必须在学生独立学习的条件下,教师通过帮助学生发挥积极性与主动性,做好小组讨论,并且对教学中的薄弱环节进行深层反思、监控、补救、调整,以此激发学生的效能感。在创建小组时,结合学习差距与个性特征,让整个课堂氛围更加融洽。

1.展现三维融通。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方法与过程、价值观与情感态度、技能与知识三个维度既相互制约,又相互联系,其中技能与知识是条件,同时也是价值观、情感态度、方法实现的有效载体,方法与过程是关键,它是实现整个情感态度、技能知识以及价值观的中介。因此,在现代教学目标设计中,必须整合学生状况、知识技能与实施方式,尽量做到实践与目标设计的统一,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价值观与情感态度功能。

2.关注主体差距。自课标推广以来,它要求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目标始终围绕学生发展。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试验)》中,它指出:必须关注学生的不同需求,而“最近发展区间”与多元功能则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很好的梯度。因此,在实践中,我们应该根据不同要求与层次的目标梯度,让学生全面发展,这样才能保障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3.优化地理课程标准分析。在新时代的教学设计中,要求在教学设计之前,对教学系统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通过深入教学目标与基础设计,深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地球的圈层结构”中,它的`课程要求是:掌握地球圈层结构,并且概括圈层特征。建议通过示意图绘制或者利用学具、教具,明确地球圈层构造。在这道题中,它指出了该章节的学习目标,掌握地球圈层特征与结构,活动建议是针对目标或者要求提出的建议,不仅是教学媒体组合与选择的依据,还能辅助学生认知,生成良好的媒介。这两个建议重在体现方法与过程,同时也是价值观与情感态度得以实现的方式方法。另外,通过示意图或者学具进行教学,还能有效激发学习兴趣。

1.领会课标精髓。地理课程作为地理教学实践、教材编写、教学评价的衡量标尺和依据,为了提高教学有效性,必须从渗透教学精神,贯彻课标要求出发,引导学生掌握探究地理的技术方法与手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与持续发展观。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必须将技能知识、方法与过程、态度与情感有机地贯彻到一起,这样才能将其生成互相联系的整体,最后推进学生发展。

2.挖掘资源,协调关系。随着教育职能的深化与发展,高中地理教学目标不仅体现在地理知识、规律、原理、技能上,它要求关注实践过程与探索方法,让学生树立起良好的资源观、人生观、全球意识与环境观。地理教学作为环境资源、人口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也是爱国主义与国情教育的重要渠道。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自主探索,大胆实践,这样才能推动学生长远发展。教无定法,高中地理教学并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为了不断提高教学有效性,必须结合教学目标,在实践中总结、反思,在创新中求发展,这样才能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陈炜单位:江苏省盐城市田家炳中学。

初中课堂教学设计(热门18篇)篇四

朱慧许颍。

教学设计以现代教育观念为指导思想,运用现代学习与教学心理学、传播学、教学媒体等相关的理论与技术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设计解决方法、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设计的系统过程。获得更有效的教学。

我们在这里所讲的教学设计主要是以课堂为中心,运用系统方法,在全面考察课堂教学传播系统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策略、制定教学方案、对教学效果作出评价。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实现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提高教师理论素养与实践技能,形成具有本学科的教学设计理念,构建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的应用模式,对今后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一、任务的设计。

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课到底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是不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更多的命令、操作,就是最主要的目标?我们认为不是。而是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达到多方面素质的共同提高。激发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有兴趣地学习、使学生接受多方面的情感教育如审美、环境、合作、爱国等等,使学生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在知识、技能、能力、情感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所以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对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1、教学内容的安排。

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尽管教材是具体的教学内容,但在实际教学中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不是随意进行的,要根据学科的特点、教学需要、学生实际等方面考虑教学内容的详略,不能一概扩展内容,也不宜把教学内容完全局限于教材内容范围内。

西城区小学计算机试验教材第二册中的第七课,研究的是windows画图软件中的“粘贴自”和“复制到”两条命令。教材中的第七课包括两个知识点:

(1)会利用“粘贴自”的命令插入图片;

(2)学会利用“复制到”的命令保存图片。

根据我们对学生的了解和教材的分析,认为这两个知识点如果作为命令教学、功能教学,操作难度小于理解难度,让学生照着学、试着做几个练习会比较容易,花费的时间也不多,但是,学生在课上恐怕只能学到一两个好用的方法,而他们各方面的能力提高不会很多。信息技术课是在学习技术,但是,作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绝不仅仅负有学习技术的责任,而是应该担负起多重职责。只有设计一个有趣的、有意义的任务,使学生产生对知识的需要,进而主动探索、获取知识,并在掌握知识后能应用于实践,解决问题,同时进一步理解、巩固了知识,获得多方面的收获。这样,为了让学生在课上得到更多的时间,去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我们决定将本课教材的教学内容重新进行组织安排,将“粘贴自”命令单提出来,作为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应加以拓展。

2、教学目标的确定。

插入图片是本课的操作技能。只要告诉学生一两个图片文件的位置,学生就可以试着运用“粘贴自”命令将图片从文件中调出,操作即可完成。但是,这样完成一个任务实在有些无趣。从信息技术学科来看,和其他学科的整合已经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对于“画图”部分的教学,它和美术课的关系绝对是密不可分的。要画一幅画,要在图中插入图片,就有一个美学问题,如审美能力问题。学生在“画图”中完成的作品,是他们运用计算机所提供的特殊工具,发挥其美术方面的才能完成的。在计算机课中,老师同样应该渗透审美教育,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所以,本课从能力方面,涉及考虑到应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另外,情感教育在各个学科中都是逐步渗透的,在计算机学科中也不例外。根据计算机学科的自身特点,学生的合作意识是逐步加强的、他们的探索精神是不断培养的,这些教育是要渗透在每一节课、每一项任务中的。再有,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的任务本身也会带给课堂一些教育点:如爱国主义、环境教育等等。根据本课的任务,也考虑到一些相应的'情感教育目标。

根据以上想法,我们认为教学目标应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知识:(1)理解“粘贴自”命令的含义及作用。

(2)学会利用“粘贴自”命令插入图片。

能力:(1)逐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完成作品创。

作的能力。

(2)逐步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情感:(1)鼓励学生与人合作、互相启发、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2)强调植物、动物都是人类的好朋友,培养对自然的热爱。

(3)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二、任务教学的设计。

为适应本课的教学需要,考虑到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做一件有趣的事。我们采用“任务驱动”探索式的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是指教学全过程中,以若干个具体任务为中心,通过完成任务的过程,介绍和学习基本知识和技能。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适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相对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好朋友”的外延很大,可以是自己的同学朋友,也可以是大自然中的动物朋友、植物朋友,这样,不仅学生能够充分地使用“粘贴自”命令,而且可以让画面变得更加丰富漂亮,同时也符合现代社会讲爱护环境、爱护动物植物的思想。

因此我们的任务教学设计主要可以归纳以下几点:见表1。

表一《在“画图”中插入图片》。

教学目标实现教学目标的任务途径。

知识学会在画图中运用“粘贴自”命令插入图片。1.插入“好朋友”的自画像图片2.插入“动物、植物、背景”图片,完成作品“我和好朋友”

情感1、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互相学习、互相启发的合作精神。2、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进行创造。3、渗透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渗透植物、动物都是好朋友。1.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各阶段的任务。完成任务时,要求学生互相帮助、提示要点、出谋划策。2.碰到问题,鼓励学生自行解决、小组内、小组间共同协作解决。3.鼓励学生创造与众不同的作品来表现“好朋友”这一主题。4.在“好朋友”主题下提供的资料包括同学的自画像、各种可爱动物、美丽植物的图片,演示作品中也设计为既有人、又有动物、植物,暗示好朋友的范围,调动学生的环境意识。

通过这个方案的设计和实践,我们和学生都实现了预期的目标。达到了对课堂教学中的难点突破。这个突破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从对比“复制、粘贴”和“粘贴自”两种方法中我们只选择研究“粘贴自”的方法。

在同一文件中对部分图形进行复制粘贴,是学生的已有知识,但这个操作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难度,它涉及操作系统中一般情况下隐蔽工作的“剪贴板”,学生若想真正理解,必须运用想象力,(即便给学生演示了“剪贴板查看程序”以后),并且要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这样在一个文件中如此,而在两个文件之间进行复制粘贴就更难。现在,要让学生到两个文件之间去复制粘贴,学生若想真正理解,必须在头脑中建立较为完整的分析过程,然而对于逻辑推理能力较弱的三年级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除了要考虑本身的技术问题之外,运用复制粘贴方法插入图片,还有可能对源文件造成改动,从而破坏原有文件,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还要考虑文件的只读属性,累加起来的难度更大,部分学生只能做到模仿。而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教师还要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活动时间,与其学生弄一个一知半解,不如还是放弃这部分教学,专心研究“粘贴自”。

2.“粘贴自”命令的教学。

“粘贴自”命令的操作难度并不大。但是如果想把它彻底讲清楚是很难的。它同样涉及内部不可见的变化,这种变化到底要不要讲给学生,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讲,是不合适的。

因此,我们就在让孩子根据已有经验自行探索“粘贴自”命令的使用方法上下功夫。“粘贴自”的命令名由老师告诉学生,它有怎样的作用呢?它应该如何操作呢?我们交给孩子自行去探索。让学生在有了一定的感性经验以后,感受这个命令的作用,感受它的方便快捷。然后,让学生根据个人的领会,解释“粘贴自”的“自”,这个字理解准确了,这个命令就比较明白了。

四、重视细节处理,合理安排教与学。

1、课前的知识准备。

整个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大到整个小学阶段、小到一个学期、一个单元或一节课,应该有整体的设计和构想。让知识、任务前后联系、学习成果互相利用、同学之间达到共享,可以提高教学效率。知识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一项学习成果如果能多次利用,却又有很多新意,不仅可以节约时间,学生也不会生厌。

在前面的画图教学中,安排学生画“自画像”,复习了学生对各种画图工具的使用,颜色的调整等等画图知识。对于学生画画的要求就是:仔细观察自己的特征,表现、适当夸张这种特征,看谁画的最像自己。学生对这项任务非常感兴趣,画自己毕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这个任务帮助学生把画图的种种工具串联了起来,哪种工具适合完成什么样的操作、哪种选项适合完成什么效果他们都会在实践中更加深入的领会。在完成这幅作品的时候,老师注意了与美术课融合的问题,请美术老师给学生讲脸部的造型、讲画人像的基本技法,这样,学生在用计算机画画的时候,所掌握的就不仅是计算机知识,他们的美术知识也不仅只应用于美术课堂。

另外,完成自画像还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关于对文件进行保存的操作。文件的保存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操作,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它也是一项比较难的操作。而“粘贴自”命令要求学生必须到指定的文件夹寻找制定的文件,他们必须对文件的保存有较为清晰的认识、掌握较为熟练的操作方法。画了自画像,可以帮助学生自然地提出保存要求,强调保存文件的操作重点,使学生在运用“粘贴自”命令时相关难度降低。

自画像完成之后,安排了一个与之相关的新任务---做你的双(多)胞胎兄弟姐妹。学生对完成这个任务兴趣高涨,在完成过程中,就涉及了对图片的选定、复制、粘贴、移动、改变大小和位置等多项操作,这些都为本课的教学作了良好的铺垫,这些方法、技巧在完成本课的任务时都用得上,而且教学非常自然、毫不生硬,前后也不重复,学生会通过若干课程的连续学习逐步发现,自己的本领越来越大,作品越来越生动有趣。

2、课堂的引入。

灵活、新鲜的课堂引入是上好课的重要环节,引入要有趣、能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本课老师利用了学生们画的自画像,设计了“猜猜这是谁”的环节。让学生猜猜画面上的同学是谁。这样,学生的情绪就被调动起来,而且,能够很自然地引出:我们自己在画面上多孤单呀,要是能和好朋友在一起多好!从而进入新课的学习。

3、学生的合作。

小学计算机房的实际情况是:不可能做到一人一机。这当然给教学带来不便,有限的教学时间之内,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练习要占用的双倍时间。但这也给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带来了自然的需求。学生两人一组,必须学会与人合作,否则就会出现矛盾,影响双方的学习。当然,教师还应该给与指导。如:什么时候两个人分别练;一个人练习的时候,另一个人做什么;什么时候两个人一块做,一块儿做的时候两个人怎样分工等等。两个人出现矛盾的时候,教师也要给与解决并及时给与方法的指导,使学生逐步养成较好的与人合作的习惯,并在这个过程中,及时发现别人的优点,同时鼓励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多向其它同学去学习。

4、重视学生之间的差异。

估计没有哪个学科在体现学生的差异方面有计算机课这样明显。种种主客观原因造成在计算机课上,有些学生可以说是一点就通、举一反三,而又有不少学生基础较弱,学有困难。这样,光靠老师一人的力量,真难得面面俱到。在本课中,就有这样的情况,有的孩子很快就能完成任务,对这样的孩子,一般要给他们安排一些新任务,以补充他们的时间,还可以请他们作为老师的助手,去帮助学有困难的同学。这样,大家都有事情做、慢的孩子也能得到更多的帮助。

恰当的课堂教学评价可以激励学生不断进取。教师评价应以鼓励为主,指出不足时,应该用希望的语气,指导学生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的时候,也应该鼓励学生多看别人的优点并正视自己的不足。

五、教学实践体会。

最后,从本课的教学实践过程看,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为主。教师只在“粘贴自”操作的菜单作了画龙点睛式的讲授,大部分时间是通过师生对话和学习讨论,加上教师总结来得出结论。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全节课学生基本处在兴趣状态。一开始从自画像基础上做合影这任务吸引了学生,引起学生兴趣。在学生练习基础上,展示了更好的内容,进一步引起学生的求知和实践的欲望。最后,提出了要取图中某部分的图怎么办?为下次课打下了伏笔,难度适中。

2.对本节课的知识点:“粘贴自……”,不但进行了强化的处理,而且对有关概念进行了由浅入深的教学:如开始利用“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既烘托了气氛,又为后面教学做了铺垫,也进行了语文的教学,一举多得。后面通过学生的解释、讨论,不但使学生把简单的操作上升为概念(知识的意义建构),也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3.通过“粘贴自”的讨论,不但解决了难点,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也进行了情感方面的渗透教育。

4.这节课不但学习了信息技术,而且也涉及到友爱(把同学的自画像粘贴到一起),语文、构图、爱护动物等知识。是一个综合性课,但又显得自然,不是贴标签、生拉硬拽。

5.这节课不仅仅是学习具体的操作,而是把计算机作为工具,学习信息处理方法,学习其他美学、语文、思想等知识。

但是,本课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还不够充分,学生思路还不够放开,今后需要进一步改进。

以上是我们从不同的方面对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进行了一些尝试,旨在考虑教学设计不仅仅是如何讲授任务的设计,考虑的层面应是多角度的、相互之间是融合的。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差异,教学设计应该有侧重,如何实现最优化的教学设计效果,尚需要进一步与广大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北京市学会计算机教育研究会“计算机学科实施教育的点滴体会”

2、“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电化教育研究第4期。

3、西城区小学计算机实验教材-吕品主编。

4、教育科学研究20第8期。

姓名:朱慧、许颍。

初中课堂教学设计(热门18篇)篇五

通过本单元学习,培养学生对足球运动的兴趣,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学习足球的基本技术,知道足球比赛的简单规则,了解和掌握一些足球基本技术,建立正确的技术概念,拓展足球运动的价值。通过练习、游戏和比赛以及专项素质练习,增强学生力量、速度、耐力与柔韧、灵敏、协调等身体素质,发展足球实践能力。

足球有世界第一运动的美名,对于初一学生来说,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和锻炼价值。脚内侧传接球是足球技术中的最为关键的技术,学好这一技术不仅是个人技术能力的集中体现,同时熟练的掌握和合理的传接球对控制比赛节奏、丰富战术变化都有实际意义。

本班有学生44名,男女各占一半。初一的学生活泼好动,喜欢具有挑战性的运动,注意力的指向性较弱,但是学习新知识的速度快,模仿能力强,具备一定的探索能力。因此,本课本着求实、探索、创新的思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教”是引导,学生的“学”是主体。

认识目标:了解足球脚内侧传接球动作技术结构,并能用自己的语言陈述动作要领。

技能目标:学生初步掌握脚内侧传接球技术,模仿的动作具有一定的规范定型。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精神。

重点:支撑脚的位置和踢球的部位。

难点:支撑腿的弯曲、主动迎球、后撤时间的`掌握。

教法:无球模仿训练——有球练习(单人、双人、多人)——竞赛、游戏练习。

1)老师示范,学生先无球模仿动作,领会动作要领。

2)对墙传球。

3)原地传球,两人一组,一人踩球,一人上一步传球模仿练习。

4)两人一组相距5米,互相传球练习。

5)距墙5米,在墙上0、5米高处画一横线,要求传出的球击在横线以下。

6)足球高尔夫游戏。

7)三人三角传球。三人站成三角形,彼此相距5—7米,做接球后再传出和不经接球,直接传出。

8)四人站成正方形,边长5——7米,使用脚内侧传球法传球。

(1)课前身体活动、游戏导入明确目标阶段:大约7分钟。

体育委员整队,师生亲切问好、宣布上课内容,用精炼的激励性语言使学生情绪高涨。

游戏“抢传球”:6人一组,一人中间抢,其余5人传球。

(2)诱导准备活动阶段:大约4分钟。

学生按教师提示的传球方法与要求,两人一球自主分组练习。教师进行“脚内侧传球”的技术诱导,引导学生模仿学练,教师再诱导过程中,注意观察并找出练习中传球技术较好的学生。

(3)自学自练、互帮互学和自由分组的学练阶段:大约10分钟。

请传球比较好的4个同学示范脚内侧传球球,教师示范讲解动作方法,动作要点:传固定球时一般支撑脚踏在球侧方10——15厘米远,脚尖对准出球方向,传球时,支撑腿的膝关节微屈,重心稍下降,摆动腿髋关节外展,使脚内侧对准球,以小腿膝关节为轴,积极前摆,脚腕保持紧张,脚跟前送,用脚内侧触球的后中部,将球传出。传出后,随球跟进。由这四名学生各自带领同学进行分组学习、教师轮流检查辅导。

(4)师生互动,提高技术阶段:大约5分钟。

请学生讲要点做示范,教师纠正补充动作,从层次上强调动作的重点和主要环节,让学生们明确正确规范的动作技术及练习要求,教师提出学练要求,用竞赛评比看哪个小组学生传球技术好、传球准。

(5)竞赛法强化巩固提高阶段:大约8分钟。

足球“打靶”比赛:分小组进行比赛。设置不同分值的标准物,击中瓶子,就得瓶子上标注的1、2、3分,每人三次机会,得分高者赢。

(6)课课练:带球快速跑30米2组7分钟。

(6)整理放松舒缓身心阶段:大约2分钟。

跟教师一起轻挑抖动大小腿放松。

(7)评价阶段:大约2分钟。

小结本课上课的优点与不足,宣布下节课内容、归还器材、师生再见下课。

足球22只,旧矿泉水瓶(装满水)12只。

学生在老师的组织下积极参与练习,课堂气氛活跃。预计绝大部分学能初步掌握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练习密度在40%左右,心率140次/分左右,平均心率110次/分左右。

初中课堂教学设计(热门18篇)篇六

能够说出排球正面下手垫球的动作要点,80%学生能做出正面下手垫球的动作。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各种教与学的方式,学会排球的基本技术,发展协调、灵敏等身体素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团结、勇敢、不怕困难,勇于进取的心理素质和体育精神。

【重点】。

击球时手臂的动作。

【难点】。

击球时手臂与球的接触点。

(一)开始部分(3分钟)。

1.课堂常规:体委整队,报告人数,师生问好,教师简要介绍教学内容,检查服装,安排见习生。

组织教学:四列横队。

要求:快、静、齐。

(二)准备部分(7分钟)。

1.花样跑。

方法:学生成两路纵队绕排球场地慢跑三圈,期间插入高抬腿跑、小步跑等动作。

2.徒手操:老师喊节拍带领依次活动头部、肩部、胸部、髋关节、膝关节、手腕脚踝、压肩、压腿。

组织教学:四列横队体操队形,教师边做示范,边提示动作要领,语言激励学生,及时表扬鼓励。

要求:拍节准确,动作到位,有节奏感。

(三)基本部分(30分钟)。

1.导入。

大家说的都非常的不错,里约奥运是中国女排时隔12年后再次获得世界冠军,让中国女排重回世界的巅峰,同学们想不想像这些姐姐们学习为国争光呢?今天就让我们从排球的最基础的技术—正面双手垫球学起!

2.示范。

教师进行正面与侧面示范。

组织教学:四列横队,前两排蹲下。

3.讲解。

动作要点:

垫球的站姿:双脚开立与肩同宽或略大于肩,双脚向前,膝盖弯曲保持身体有弹性,身体前倾。

双臂及手的摆放:双手重叠,双臂伸直,双肩放松。

4.练习。

(1)原地做垫球的徒手模仿练习。

组织教学:四列横队体操队形。

(2)一人持球于腹前,另一人做垫球动作或垫吊球,体会击球点和击球部位。

(3)自抛一次、自垫一次的方法进行练习,动作熟练后逐步过渡到连续向上垫球。

纠错:在刚刚的练习过程中老师发现了一个问题,大家在垫球的时候,会有屈臂的现象,这样会导致垫球方向和力度都不够准确,大家可以来进行徒手模仿练习,或者用“信号法”来提示对方。

(4)个人技术熟练后,可进行两人对垫或者三人垫球。

5.检验—优生展示。

组织教学:以体育小组为单位,每组推选出两名代表分享技术动作。

6.教学比赛—垫球接力游戏。

组织教学:方法:将参加游戏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人数不一定相等),每组选出一名技术掌握的队员,站在与本组队员面对面约3米左右远的地方,本组其他队员成纵队站立。游戏开始,这名技术好的队员把球抛向对面队员,对面队员用双手垫球方法垫给技术好的队员后,自己跑回纵队最后,技术好的队员和本组其他队员继续对垫,并计算连续对垫的次数。当教师发出停止垫球号令时,以连续垫球次数多的队为胜。

规则:纵队站立的学生按所站位置依次垫球,不能漏人;游戏过程中只能用手垫球,否则算失误,重新计算次数;出现“连击”现象时算失误,重新计算次数。

(四)结束部分(5分钟)。

1.放松活动—配乐放松操。

组织教学:四列横队体操队形。

要求:放松活动,身心充分放松。

2.课堂小结:教师总结学练情况,表扬先进,激励全体学生。

3.宣布下课、师生再见、回收器材。

排球20个、秒表、口哨、排球场。

练习密度:35%~40%左右;平均心率:100~120次/分;运动强度:中等。

初中课堂教学设计(热门18篇)篇七

【课程标准】知道牛顿第一定律。

【内容分析】牛顿第一定律是力学中重要的基本定律之一,也是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推理能力很好的素材。本节课是在学习了运动学和力学知识基础上,首次将力和运动联系起来,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和规律的知识,本课内容在初中物理知识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后面平衡力等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教材比较注意科学地编排内容,它把理论联系实际,还把物理知识融入到生活中去,能让学生觉得物理就在身边,从而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物理的兴趣。本节需要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安排学生实验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第二课时要理解惯性的内容。

【学情分析】通过实验并不能直接得出牛顿第一定律,它是总结事实,分析、概括、推理得出的,这方面要注意强调。

【学习目标】1、通过分析具体事例,知道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3、通过教师整合说明,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内容;

4、通过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科学想象能力。

【评价设计】1、通过问题1、2、3、4、5、6检测目标1的达成。

2、通过问题7、8、9、10、11检测目标2的达成。

3、通过教师整合说明和问题12检测目标3的达成。

4、通过问题8、9、10、11检测目标4的达成。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教师根据学生看到的演示实验,在设置问题,引发深入思考)。

出示斜面、小车演示:

(1)、用力拉小车在水平木板上前进。

(2)、停止用力,小车停止。

问题1:什么原因使小车前进?

问题2:能否说物体运动必须受力?

问题3:运动需要力来维持吗?

(3)、将小车放在斜面上,放手后让小车滑下。

问题4:到水平面上后会立即停止吗?

问题5:小车能一直运动下去吗?

(4)教师总结:学生形成两种不同结论分别代表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运动需要力来维持;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运动不需要历来维持。(板书他们的观点)。

(5)教师总结:阻力会影响物体的运动。

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通过教师创设问题,转化成可操作性强的具体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同时,进行了合作、交流、思考,同时知道了自己应支持谁的观点)。

问题8:小车在水平面上前进的距离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师让学生充分猜想后,总结:斜面坡度,小车质量,小车起始高度,水平面的阻力。)。

问题9:研究小车在水前进的距离和水平面对它阻力的关系,你应该如何设计实验?

(学生猜想,小组讨论,分享猜想设计的依据和研究方案。)。

教师总结:运用控制变量法必须让其他因素相同,表面粗糙程度不同。即在同一斜面上用同一小车在同一位置开始运动,分别在不同粗糙程度不同的表面进行多次试验。

选择合理方案,让学生分组进行试验。

教师根据实验引导学生分析:

问题10:三个表面相比,哪个阻力最小,哪个阻力最大?

问题11:小车在木板上运动得最远,在毛巾表面上运动得最近。其原因是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阻力越小,前进的距离越远,若表面更光滑,则小车所受阻力更小,前进的距离更远;若表面非常光滑,则小车所受阻力将非常小,速度减小得也将非常慢。

进一步推理问题12:如果物体不受力,它将以一个恒定的速度永远地运动下去。

通过比较推理的结果,让学生思考后用自己的话说出实验结论,得到运动和力的关系,并指出自己支持两位谁的观点。

三、教师整合说明(根据推论引出牛顿第一定律,让学生明确它不是实验结论)。

英国科学家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一条重要的物理规律:牛顿第一定律(板书课题)-----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板书内容)。

四、教师强调说明:(让学生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1)“一切”表明这条规律的普遍适用性,不符合这条规律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2)“不受力”是定律成立的条件,这是一种理想情况,它也包含物体在某一方向上不受力的情况,通常把受平衡力看成不受力。

(3)“总保持”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只有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两种可能,要改变这种状态,物体必须受力的作用。

(4)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5)它虽然不是直接由实验得来的,但经受了实践的检验,是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

五、小结。

【板书设计】:

牛顿第一定律。

亚里士多德(物体运动需要力来维持)。

伽利略(物体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初中课堂教学设计(热门18篇)篇八

数学概念是数学命题、数学推理的基础,数学学习的真正开始是从对数学概念的学习开始的,作为一名初中数学老师,我也常常在思考,如何进行概念教学?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45分钟,让学生真正理解概念?通过这次国培,给我们今后的数学概念教学提供了一种可以借鉴的教学模式:即“创设问题情景,归纳共同特征——建立数学模型,抽象出概念——在交流中深化概念,辨析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巩固、应用与拓展。”概念教学注意以下几点: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的每一个概念都是一个数学模型,老师们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了许多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现实背景与材料,极大的鼓起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通过一组实例,分析共性,找共同特征。

课堂教学的优秀与否,既要看预设,又要看生成。做到了新知不新,新概念是在旧概念的基础上滋生和发展出来的,她们这样的引入,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需要,教师适时搭建了一个新旧知识的桥梁,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观察,学生就会印象深刻。

把学生对概念理解中的易错点、易混淆点列出来,让学生判断、研究可以让学生对概念理解更深刻。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形成数学概念,正确的理解和掌握概念是极为重要的,这是学好数学的基础之一。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概念,要把握好以下三点:

一要注重联系生活原型,对概念作通俗解释,体验探究数学问题的乐趣;

二要注重揭示概念的本质,准确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三要注重概念的实际应用,实现知识的升华。

初中课堂教学设计(热门18篇)篇九

这段时间我认真学习了《初中数学中函数课堂教学设计》这节专题讲座,我觉得收获比较大,通过学习,我认识到在函数的教学中,应突出“类比”的思想和“数形结合”的思想。这也是我平时教学时常忽略的方法。采用类比的教学方法不但省时、省力,还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老师的讲解非常的紧凑,各环节紧扣,这也是我今后教学要努力的方向。

一直以来都觉得函数这部分不好讲。函数教学是整个中学数学教学的难点,也是重点,更是每年中考的考点。所以老师们都想尽一切方法去教学,但教学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最怕函数,特别是二次函数,而做为老师的我也认可这种观点。因为函数从客观现实中抽象出来,又超越了千变万化的客体的个性,内涵深刻,外延广泛,上课感到特难教。听了专家的讲座,才使我意识到在函数的教学设计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从“数”与“形”两方面体现函数与方程(组)、不等式的联系。

2、抓住数与形的转换点理解函数与方程(组)、不等式的联系。

教学中抓住这一转换点,能有效的促进对函数与方程(组)、不等式的关系的理解。那就是,函数图象就是点的'集合,函数图象上的每一个点的`坐标,就是一组自变量与函数值的对应值,因此数与形的转换点就是图象上的点及其坐标。

3、使学生明确学习函数与方程(组)、不等式的意义。有些学生可能觉得,用函数的方法求方程(组)与不等式解的方法一点也不简单,比以前的方法复杂、繁琐多了,那为什么还要学习呢?如果学生意识不到所学数学知识的价值与意义,势必影响学习效率。

在函数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让学生经历绘制函数图象的具体过程并认真观察。

(2)切莫急于呈现画函数图象的简单画法。

(3)注意让学生体会研究具体函数图象规律的方法。

另外我还学习了如何处理函数中的一些难点处理,比如:反比例函数的增减性问题。用函数来求解方程(组)、不等式问题。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实际应用问题。

经过这次培训,让我充分认识到自己教学中的不足之处。今后我一定会努力的去完善,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教学设计,能让我的学生轻松愉快的学好函数。

初中课堂教学设计(热门18篇)篇十

1、培养学生多角度构思的能力。

2、让学生学会构思散文片段,可用设置悬念、引人入胜的方法。

3、学会比较鉴赏。

1、学会观察生活,捕捉生活中的经典画面,来诠释生活的真谛。

2、学会感动生活,体味人间真情。

一、切入(2-3分钟)

二、教师给出话题,学生分组讨论,并且有专人记录(10-15分钟)

请同学们以“误会”为话题,构思一篇文章,表现一个主题,并且给文章起一个题目,抓取其中的一些画面来表现主题。

切入:

一件物品……………一块手表、一支钢笔、一本书……

一个地方……………湖边、柳树下……

一句话语…………“你真是无可救药,你这个差生……”

某个时间春天、秋天、晚上、8月28日……

一个动作………“v”……

一个眼神………鼓励、鄙视、不屑、关爱……

三、小组代表发言(一个说、一个写)(10分钟)

1、将刚才选好的题目写在黑板上

2、复述主要情节及文章表达的主题

3、捕捉生活场景或情景画面。

四、观看电视散文《艺艺》(7-8分钟)

五、学生将自己构思的文章与《艺艺》作比较(小组再讨论)(5-8分钟)

比较方向:(教师可铺路搭桥)

1、从文章的题目:《平凡的人,伟大的心》

2、从文章的情节:构思的巧妙在何处?

3、从选取的画面:

电视散文中有没有让你感动、流泪或者震撼的画面,说说为什么?

六、结束语(2-3分钟)

七、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比较鉴赏、取长补短。

捕捉生活画面、诠释生活真谛。

感动人世生活、体悟人间挚情。

教师心语:学习语文,不一定要做诗人,但一定要有诗人的气质。

不一定要做作家,但一定要有作家的情怀。

学会感动,感动即是一种幸福……

初中课堂教学设计(热门18篇)篇十一

《心里的世界》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冀教版)一年级上册第17课。

孩子眼中的世界是奇妙的,孩子心中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一棵小草,一缕阳光,一朵鲜花……在孩子的眼里却是博大的世界,因为孩子在用心灵拥抱这个世界。诗歌内容浅显,意境悠远,是一篇适合儿童阅读和学习的课文。

由于前面的教学把识字和阅读作为重点,所以本班学生对阅读和识字掌握得比较好。学生能利用以前学过的字识记生字,并能在生活中识字。课堂上学生能积极思考,提出简单的问题,而且特别喜欢以四人小组的形式讨论交流,张扬自己的个性,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课文能展开适当的想象。

1、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及认知规律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的能力和收集资料的能力。

3、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4、使朗读成为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读懂诗歌,感悟诗歌意境。

5、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留下足够的空间为学生张扬个性。

1、正确认读本课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中感悟诗歌意境。

3、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想象的奇妙,并仿照课文进行创造想象。

4、在小组交流中,体验合作的乐趣,增强竞争意识。

1、歌曲导入(伴随着《郊游》的音乐声,学生自由做动作)。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旅游吗?(喜欢)老师也喜欢旅游,今年我就游览了几个景点,这就是老师在这几个地方拍下来的。(在黑板上贴出一棵小草,一朵鲜花,一朵浪花)快来猜一猜老师都去了哪里?并说出猜的理由。

2、学生自由交流。

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说得都有道理,老师告诉你们,我春天去了石梯子沟桃花庙会观赏桃花,暑假去了内蒙古和北戴河游览了草原和大海,而且还把看见的都用录像机录了下来。你们想看看吗?(在黑板上贴出草原、果园、大海图)。

组织学生看剪辑的草原、果园、大海风光片断,引导学生说看完的感受。

3、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老师告诉你们,随我们一起去的还有一位小诗人,他和你们一样,被这几个地方的美景迷住了,回来后就写了一首诗,也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第17课《心里的世界》。

板书:心里的世界。齐读课题。

1、自由读课文,注意本课所学习的生字。

2、你喜欢哪个字就站起来当小老师,领同学们读一读。

3、除了课文外,你还在哪里见过这些字?(分小组出示学生搜集到的有这些字的报刊、杂志、商标等,念给同学听)。

1、学生自由读书,由4人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质疑问难,讨论解疑。

2、全班交流。

重点讨论交流:

(1)、看到眼前这小小的世界,我想得很远很远。我想到了什么?

(2)、理解“拥抱”一词,能用它说话。

(3)、我为什么要拥抱草原、大海、果园、蓝天?

初中课堂教学设计(热门18篇)篇十二

新编初中物理教材,从提高学生素质出发,以学生接受能力为线索,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拓宽了知识面,增强了趣味性。教材注重知识、技能、智力的和谐发展,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学习参与实践,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针对新教材的诸多特点,我们在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根据新教材对物理概念叙述通俗、简洁、浅显的特点,在教学上可以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自学。为了使学生的自学目标明确,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设计问题要力求由易到难、由浅入深。问题要具有启发性、针对性、趣味性,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根据学生的自学的情况进行点拨,引导学生自学,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物理概念、规律比较抽象,要求物理教师在各个教学环节上要求趣、求新、求活。

所谓求趣,即教学中努力创造条件,增强趣味性,把学生的直接兴趣转化为对物理学科持久的浓厚兴趣,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刻苦学习。

所谓求新,就是深入挖掘教材,使学习方法及教学手段都赋予新意。并不失时机地介绍新科技,运用幻灯录像等现代化手段使课堂活动不断变换形式、力求出新。

所谓求活,就是在教学中满足学生活泼好动的心理,给学生说话和动手操作的机会,努力创设和谐、活泼的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取知识。

新教材与原教材相比,实验项目和数量都有所增加。教师要精心设计小实验、小制作及课外小实验,直观、形象、有趣的小实验能收到比任何语言描述都好的效果。

教师设计小实验要考虑到课外小实验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有些难度稍大的实验制作,在布置学生时要提示学生怎样做,以及注意事项,杜绝意外事故的发生。

教师在指导学生实验制作过程中,应有目的地让学生独立设计操作,分析实验结果和成败的原因。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判断、推理的习惯,同时又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验设计操作的能力。

求异思维又称发散思维,教学中充分运用每节教材后面的“想想议议”提出的信息、精心设计“想想议议”活动。培养学生求异思维,树立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

总之,教师要依据教材特点设计课堂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诸多方面的能力,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贡献力量。

初中课堂教学设计(热门18篇)篇十三

1.概括北京胡同文化内涵的内容要点,体会作者由对胡同文化的描述流露的情感内蕴,《胡同文化》教学设计19。

2.学习作者用平时朴素的语言叙事抒情的手法。

3.初步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4.培养学生一种全新思维方式,即善于透过现象看到事物隐含的文化现象。

教学重点

1.总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用简要的语言从不同方面加以概括。

2.理清作者思路的基础上,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通过对具体的词语的品味,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

2.通过对北京胡同文化的理解,初步体会文化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教具准备

北京胡同的相关照片、图片、投影仪、录音机、胶片、磁带

1课时

[教学要点]首先简要介绍作者及其作品风格,之后以资料的形式让学生对“文化”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一个初步的理解,最后以自读练习的形式,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概括重点,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写作意图。

[教学步骤]

同学们,说起胡同,我们并不陌生,有的甚至熟视无睹了,不论是农村还是城镇,往来于胡同之中的经验是有的。但对于胡同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却不大注意。北京的胡同独具特色,一般人习以为常,有一位作家却能以独到的眼光,凭深厚的文化底蕴,审视北京的胡同,发掘出了北京胡同的文化意蕴,认为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汪曾祺的《胡同文化》。

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职大中国文学系。此后,当过教师、编辑等。不平凡的生活经历,使之对社会、对人生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尤其给人深刻印象的是汪先生对市井民居的熟悉,经他的描述,那一方水土中鲜明特色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体感强的油画,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难以忘怀。其人有“短篇圣手”之称,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

汪先生的《胡同文化》是篇序文,原文有小标题“摄影艺术集《胡同文化》序。”这是一篇匠心独运,充分显示作者个性风格的小品文。

作者把这普普通通的胡同,从来源到起名分类和这数不清的胡同中凝聚浸透着独有的胡同文化自然融化起来,使我们对北京胡同文化和那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北京人的文化心态有了如些生动、深刻的理解,从中也流露出作者对胡同文化怀旧伤感的感情,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胡同文化》教学设计19》。

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

——英·泰勒《原始文化》

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辞海》

五、自读练习

1.北京的胡同有何特点?(出示图片或照片或投影仪)

明确:(提示学生用找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的方法寻找)可以得到如下概括:方正、取名、宽窄、网络等。就其“方正”而言,使得北京人方位意识极强;从“取名”而言,其原因很多,有计数、物件、行业、人物、形状等但都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从“宽窄”而言,可反映出人的阶层不同;就“网络”来说,也体现了生活方便、安静这一特点。

2.胡同文化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封闭”“满足”“袖手”“忍安”。

3.让学生回答在胡同文化的众多特点里,他喜欢哪一点,不喜欢哪一点,为什么?

4.作者是如何从“胡同”里发现“文化”意蕴的?

明确:作者通过介绍评论北京的胡同来剖析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态,从而揭示胡同文化的丰富内涵。共15个自然段,文章开始从方正的胡同写起,写了胡同名称的来源,胡同的宽窄,胡同的作用,并由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谈到了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说明了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接着引用、举例将其具体化: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文化、居民们似乎都承袭了祖宗安土重迁传统,蜗舍再破也不舍得“挪窝儿”;北京人的理想住家是独门独院,但也讲究处街坊,婚丧嫁娶随份子,但“休管他人瓦上霜”却也浸透着胡同文化的特点;由于北京市民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易满足;北京人爱瞧热闹,但不爱管闲事;并用事例说明其文化精义是“忍”,即所谓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5.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描写中,包含了什么感情?

明确:作者对胡同,对胡同中的市民生活,对胡同文化的同情、理解、批判及文末的怀旧、留意略带伤感的情感。

6.放录音:“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再见吧,胡同。”思考如下问题:

明确:意在说明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

隐含义是北京的胡同将随着商品

初中课堂教学设计(热门18篇)篇十四

高中新课程试验,对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多媒体技术应用(即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新形势下的新课题,它对落实新课程计划有着特殊的意义。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是试验中教学手段改革的物质基础。但多媒体技术不应只以手段论,应从教学新理论新思想的高度上使多媒体技术成为教学设计的一部分,完成从手段到方法、从实践到理论,以此彻底改革传统教学观,形成完善的教学观。为达到这一目的,多媒体教学设计尤为重要,这是由于教学设计是教学思想的具体体现,是教学方法实施的总体构想。本文试图在多媒体课堂教学设计的基础理论上展开讨论。

怎样的教学思想就会导致怎样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如果是以传统思想作指导,就一定是把多媒体作一种单纯的先进教学工具,不可能融多媒体优越性于教学过程中,抑制功能优势的发挥,难以转变教学方式,将电化教学变为“电灌”,这样将可能适得其反,会把传统的应试教学的弊端推向极端,对新课程试验将产生消极的影响。

以建构学生认知结构,倡导自主学习的建构主义,已成为多数人认同的先进的学习理论基础。它与新课程试验的重视基础,面向现代化,提高能力,培养综合素质,面向全体学生,发展学生个性有着相当的共性。试验中的课堂教学,必须建立在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的基础之上;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形成平等的师生关系,使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又是学生认知形成、探索未知世界的引导者。

这就是说,多媒体教学设计,首先要突破传统的学生被动受教育的格局,使老师学生都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共同协调发挥作用,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和学习空间;其次要改变传统教学中,只能以顺序方式进行教学的落后教学形式,使教学过程具有交互性、交叉性、拓展性和研究性,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创新意识;再次要转化学生听、看单一的剌激反应形式,将教学过程变为:教师的感染力、示范性与生动运动的形象、丰富的色彩、轻松愉悦的声乐融于一体,学生在犹如亲临其境的环境中,各种器官协同发挥作用,在学习的情境中全面发挥学生的潜能。

师个人的教学魅力、学生的主动学习、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交流、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和认知结构的优化,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来评价。传统的应试标准不应为新试验下多媒体教学效果评价的准则。

多媒体教学是当前和未来教学的一种普遍形式,它的教学设计直接地影响教学的质量,也是推广应用多媒体技术必然的准备。根据多媒体教学的指导思想和多媒体技术的特点,我们认为,多媒体教学的教学设计基本原则是:

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教学,使教师过去文字、符号的讲授,语言启发思考的静态刺激形式变得丰富多彩,课堂能够组织、输出更多的信息形式和信息量,使课堂变成一个较大的学习空间。但是每一堂课的信息情境不能是简单的声像堆切,不能将媒体演播变为讲授式的新变化,也不能一味地将无连贯性的未经选择的声像干扰学生的注意力,应该在意义上有一定秩序形式,在情境中有趣味,能为教学目标服务的生动的信息集合。多媒体课堂教学,既要创设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更要对信息资源、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环境进行设计,达到信息情境与学习目标的高度一致。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试验乃至今后教学的主要教学思想。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学生对各种信息的接受与处理应有全新的方法。学生要在丰富的情境中利用自己某一方面的信息加工优势,灵活地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因此,教师不能是对每条信息都进行解释,或者是一味地进行“启发”,当然也不能让学习像看电视节目或听音乐各自为政不放任自流,教师应站在超前于学生智力发展的边界上(最邻近发展区),进行前缘性的引导;应适度分析当前的信息,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研究归纳,引导学生优化认知结构进行意义建构。这样既可排除非主要信息给学生带来的干扰,同时又积极使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我们在教学中,要克服过多的启发,避免抑制学生主动性的发挥,也要通过恰当的引导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品质、形成并改善认知结构。

任何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都应遵循学生生理发展的规律,按照其特点组织教学。我们知道,较大的刺激量,能使学生增强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而过度的刺激会引起过早疲劳,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降低学习效率。多媒体教学应根据教学要求,设计刺激的方式,准确把握刺激量的大小,积极调动学生的各种情绪即利用非智力因素,以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一般的多媒体教学,其课堂容量往往比传统教学形式下的容量要大,给学生的刺激程度也较高,这样加速了学习的进程,增加了单位时间内的学习内容,同时也就减少了学生理解记忆时间。如果不充分认识到这一问题,就全造成欲速而不达事与愿违的后果。大量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由于对刺激量大小的认识不足和控制不当,结果事与愿违。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安排的刺激量适度,把握教学节奏,使学生有充分理解记忆的时间和过程。

多媒体课堂教学通过超文本链接和网络学习,能够实现人机的交互学习,增大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这是多媒体教学中的一大显著特点。在教学中,学生可以脱离教师进行学习,而我们许多的教师,也容易依赖于机器,使讲课的对象与教师分离,减少了师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情感交流,忽视了教师的形态、教师的参与及教师的个人气质和教学艺术魅力对学生情感和知识掌握的巨大影响力。因此在教学中既要充分发挥人机交互的作用,更要在协作学习中,体现师生的相互作用,注重师生交际,使交互与交际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由多媒体课堂教学的目的和特点,以及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我们得到,多媒体课堂教学的几个基本环节:

情境创设环节

观察引导环节

认知建构环节

交互反馈环节

整体归纳环节

多媒体课堂教学要设计什么,怎样进行设计,是我们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根据多媒体课堂教学的任务,我们要遵循其教学基本原则,确立如何去实现教学目的,解决信息的组织和输出方式,明确教学中教师的地位和学生学习的方式及学习效果等问题,从整体上去设计教学。

多媒体信息是多样化的,信息要进行合理、适度的组合,达到某种能够刺激学生,实现当前学习主题和教学目标。

· 信息资源的设计 确定为实现教学目标所需的信息资源的种类、各利资源以突出主题进行组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可接受性,深化学习主题、突破难点突出重点。

· 情境创设的设计 通过有关的信息资源,使教学内容在社会文化背景下,逼近实际生活和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吻合。通过生动、直观、运动的形象,营造与学习主题气氛一致的声态环境,并动静结合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联想,引起积极的观察,唤醒学生长期记忆中的相关知识和感受,从而使学生有新的认识,有新的理解、掌握深化的知识,进行新的建构。情境创设要使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中选择其适合他们个人的学习兴趣和爱好,主动地发现和探索,激发学生参与交互式、协作式的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教师前缘性的引导,使学生在营造的氛围里感受新的事物,完成对问题的理解,进而运用新的知识、形成意义建构。

· 信息刺激的设计 情境的创设与刺激量密切相关。要正确处理各种信息输出方式、时机和量度的问题。动态有促于引起注意,超量则容易造成可记忆时间的缩短、深度的分析理解不能完全消化,从而浮于表面,对知识的自我链接不牢靠;音像有促于营造气氛形成新的感受,使学生在愉快中、在与学习内容一致的氛围里引起共鸣,可减轻学习疲劳,但使用不当会干扰对事物的深入分析和干扰严密思考的进程。因此,信息刺激的设计要从方式、时机、量度、动态、声态几个方面进行全面的安排,达到和谐。值得注意的是,多媒体课堂教学,由于显示内容相对较多速度高于一般情况,特别是显示的内容屏与屏之间无残留性,学生对知识系统的整体感受相对下降,因此要通过概括性的小结和高度浓缩,刺激学生回忆、记忆和进一步理解教学内容,使学生感受系统的完整和连贯,完成知识系统的建构。

多媒体教学的特点能够很大的改变也必须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多媒体课堂教学中学习方式的设计,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影响多媒体教学目的的实现。

· 交互式学习设计 交互式学习设计要体现各种学生层次的需求,并由不同基础向深化知识趋近,使学生主动地通过交互式的对话,引入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因此,交互的内容要有随机的进入和随机的处理方式,能够通过选定的典型问题、情境,引导正向迁移;也要通过框架式、树式等形式的填充使学生形成整体认识。交互式学习设计的三个主要要素是主动性、引导性和探索性。

· 协作与引导学习设计 协作学习是自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通过分组讨论、协商,以及小组之间提出各组统一见解的学习,是用集体智慧深化个体理解的方式。协作学习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指导,在教师设计的问题范围内进行充分的思考。因此,协作学习可以是在每堂课的初始期,由教师提出能引起争论的议题开始,并通过设计,步步向教学目标靠拢的后续问题,统一学习认识,使学生在协作之中发挥主动性,进行认知建构;也可以是在教学中对遇到的实际疑难问题展开讨论,教师通过一些变式的问题组让学生明辨是非,深化对问题的理解。在协作学习中,教师的主导性要充分地发挥,让学生在老师教学艺术的感染下,在其魅力的呼唤下,进入智力邻近发展区,达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主地解决问题的目的。

初中课堂教学设计(热门18篇)篇十五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并分角色表演。

(3)情感目标: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表演。

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

教学课件。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师:小朋友们,你们看,这是什么?(教师用简单的线条在黑板上勾画出一座大山。)

生:是一座大山。

师:在这座大山里呀,一棵小松树和一棵大松树之间发生了一件事。

请小朋友们拿出手指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师板书课题,课题竖向书写,“小松树”三字在上,“大松树”三字在下。“小松树”三字偏小,“大松树”三字偏大。)

2、谁来读读课题?

(1)提示学生把“小”字突出读来。可给予相应评价:老师听出来了,你心中的小松树不大。

(2)提示学生把“小”字读得轻细,把“大”字读重长。可给予相应评价:小松树是小松树,大松树是大松树,二者大小有别。你读得真好!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

要求:

(1)画出生字词,圈出生字,自由拼读,读准字音,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2)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想想各段的主要内容。

学生自由读,互相交流。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

(2)逐段指名朗读。指名认读,结合实际正音,齐读生字词。

(三)指导朗读,感悟体验。、我们先来读读课文一节,看看对小松树会有哪些了解?(出示第一小节,生自由读。回答。)

1、能通过读,把你知道的告诉老师吗?

2、哪儿有一棵小松树,老师听得不太清楚。(“山上”加重语气读)

3、老师听出来了,如果能看着黑板上的简笔画,一边读一边做上动作,老师会知道得更明白。(生读,加上动作。)

4、大家能向他一样边读边做上动作告诉老师吗?(生自由练读第一节。)

5、小松树在山顶上,看到太阳公公从东方升起,白云姐姐在空中自由自在散步,还看见了远处连绵起伏的群山……(师边描述边画简笔画)如果你是小松树,看到这些,心里会有什么样的感受?(生答。)

6、是呀,小松树看到了如此壮观的景象,心里不禁想:我是世界上长得最高最高的松树了。它转脸一看,看到山下有一棵大松树。(师出示第2节)请小朋友们接着读读2节,看看能读懂什么?(生自由读第2节。)

(1)能读懂什么吗?(读不懂我们不怕,下面我们就来细细品读课文,来读懂它。谁先来把这段话读给老师听听?)

(2)指导读好“喂”这个字。小松树这样跟大松树说话,你觉得小松树怎样?(没有礼貌。)

(3)再读一下这句话。体味小松树的语气。(读出小松树长在大山上,把小松树读得再高一点)

(4)小松树说这段话时,会是怎样的表情?

(5)此时,大松树会怎样想?

7、小松树的话被风伯伯听到了,他是怎样和小松树说的呢?(出示第3节,生自由读。)

(1)指名读。

(2)谁摸过你的头?

(3)当时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4)你能读出这种感受吗?(生再读。)

(5)究竟高多少呢?看着图想一想。

(6)能通过读告诉老师吗?师给予具体评价,如:老师这次听出来了,大松树比小松树高多了。

8、听了风伯伯的话,小松树会怎样呢?(出示4节,生自由读、体会。)

(1)“惭愧”是什么意思?

(2)这时候小松树心里会怎样想呢?

(3)现在老师就是大松树,你是小松树,有什么话想跟我说吗?(师:没关系,你是个知错就改的好孩子。希望你快快长得高大起来。)

(4)小松树还会想什么?是谁把它托起来的?(应该谢谢大山爷爷。)

(5)现在我就是大山爷爷,你是小松树,有什么话想跟我说吗?(师:孩子,记住长得再高也不要骄傲。)

(四)总结

多媒体出示课件中的“做人要谦虚,有礼貌。不能骄傲自满,瞧不起别人。”

初中课堂教学设计(热门18篇)篇十六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背下来。

3.引导学生从父母对孩子的评价中体会到父母对孩子的爱。

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从父母亲对孩子各自不同的评价中体会父母对孩子的爱。

2 课时

1.说出“糟糕”的反义词和“极”的近义词。

1.检查预习情况。

2.学生当场识记生字词。

3.互相交流识记方法。

1.学生默读课文,也可以轻声读书,同时思考下列问题:

(1)课文讲的是什么故事?

(2)“精彩极了”是什么意思?“糟糕透了”又是什么意思?它们有什么关系?

(3)哪些语句写了母亲对巴迪的赞扬,哪些语句写了父亲对巴迪的批评?你觉得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写得好?读一读,说说为什么。

2.讨论交流。

1.教师范读课文后,学生朗读课文,可采取自由朗读或分角色朗读的形式。最后请几位学生朗读个别段落。”

2.从这篇课文中,你还了解到些什么?

1.抄写文中要求掌握的生字、词语。

1.听写以下短语。听写后自己对照课文订正,再读一读。

眼睛(发亮)既(腼腆)又得意洋洋有点(迫不及待)怀着(一种)自豪感

实在(等不及)了(一如既往)地鼓励我把头埋得(低低的)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

2.背记自己喜欢的三两个句子,互相交流启发。

1.课文中讲了作者成长过程中的哪几个阶段?

(七八岁时;几年后;现在。)

2.“精彩极了”是什么意思?“糟糕透了”是什么意思?它们有什么关系?

(文中的“精彩”也好,“糟糕”也罢,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3.哪些语句写了母亲对巴迪的赞扬,哪些语句写了父亲对巴迪的批评?你觉得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写得好?为什么?(学生说到哪段,就读哪段,理解哪段。)

4.“我”儿时真的是“多么幸运”的吗?为什么?

(母亲的爱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而父亲的“警告”则时常提醒自己“小心,注意,总结,提高”。他既拥有母亲慈祥的爱,激励他满怀信心地前进;又拥有父亲严厉的爱,使他不至于被一时的成功冲昏头脑。)

要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相机诱导,但不要把自己的认识强加于学生。

5.我们知道“精彩”和“糟糕”是一对反义词,那父亲和母亲到底谁说对了,谁说错了呢?(世界并不是简单的是非组合体,他们都对,但父亲似乎过火了点。母亲善意的谎言,动机是好的,也没错。肯定容易,否定也容易,难的是有机结合,恩威并济。俗话说得好:“要让小儿安,七分饥来三分寒。”可见,适度的否定必不可缺。)

6.假如父母都说“精彩极了”或“糟糕透了”,想想那又将如何。

生活当中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呢?

你要成功,得依靠许多人的帮助和指教。世界上最难的事可能是“自己战胜自己”,切记:站直了,别趴下。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表扬(满怀信心) 批评(沉重)

(慈爱)母亲我父亲(严肃)

写第一首诗

一、教材特点:本文是学生很容易产生兴趣的一篇文章,全文紧紧围绕“精彩”“糟糕”这对反义词展开。建议教师在教学中也以这对反义词为切入点,以“我的诗到底是精彩极了,还是糟糕透了?父亲和母亲的话谁说对了?你的理由是什么?”来引入,并以这几个疑问继续展开教学,最后还用这几个问题来总括全文,引发学生思考这对反义词背后都是“爱”的原因。

二、教学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用朗读感悟的方法,也可以采取辩论中体会的方法。让学生先选择一种观点,找出理由辩论;通过辩论来深入体会父母的做法其实都是“爱”的体现,都是孩子成长必需的道理。

初中课堂教学设计(热门18篇)篇十七

多途径地理论知识学习,确保从根本上认识提问,研究提问。研讨学习并总结出现阶段我们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以及关于提问的理论知识和解决策略。

(二)找准根源,把握方向

通过阅读文献资料和分析实际的语文课堂,我研究发现我们语文课堂提问存在的一些问题:

2.提问的个人主观性太强,太随意。在一节课中的提问多的可达几十个问题,少的却只有几个问题。特别是在常态课上,这类问题非常严重。

3.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教师只注重自己问,忽视了让学生提问。答案开放的问题比较少,不敢放手。

4.存在口头语式提问。比如“是不是”、“对不对”。这样的问题学生没有任何思考过程,顺水推舟就回答“是”“对”。在实际应用中,这种现象普遍存在。

发现问题了,我就来解决问题。首先,我制定了严把课堂提问的三个环节:“课前备课中设问”、“课堂实践中精问”、“课后总结中思问”。把课堂提问研究的意识渗透在每个环节,并落实行为。确立了这个教学行为的目标和要求,我心里就有底了,研究起来也更有方向性了。那就是提高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为了提高语文课堂中提问的有效性,我们有计划的开展了多节课堂教学听、评课活动,主要从提问的数量要求少而精、提问的难易适度、提问要切中要害等几个方面入手对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进行研究。我们在同讲一堂课活动中,就特别留心了各节语文课堂提问的质量,同时观察课堂中老师们的提问技巧,学生们的提问能力,从中吸取对自己有用的经验和教训,在评课中,每位老师也都针对课堂提问发表了看法。

在课堂中,我首先转变自己的观点。努力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是这么做的:

(1)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教师应相信学生的潜力,给予学生提问的机会,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及时反馈,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给予表扬。

(2)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课堂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疑惑和见解,即使学生的问题很幼稚,也应给予积极的肯定。

(一)取得的成绩。

1.通过对《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有效性研究》这一课题的自主学习研究,我真正认识了课堂提问,明确了课堂提问对于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性,学习了提高课堂提问的策略,并通过实践证明了真正有效的课堂提问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使得事倍功半。由此我撰写了教学反思、案例分析、阶段报告。

2.学生们则在老师精心设计的“精问”、“设问”中争当学习小主人,改变了被动、懒惰、依赖等不良学习习惯,很大程度上激发了他们探究课堂问题的兴趣,思维得到锻炼。

(二)今后的改进措施。

1.进一步落实教学研究。在课堂实践中注意提问层次和梯度,并根据问题的难易提问不同的学生,使得学生全面发展。以及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应注意趣味性,课堂提问的内容新颖别致,富有情趣和吸引力,使学生感到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学习,做学习的主人。

2.进行多渠道的学习,注重平时积累。

3.继续充实完善个人研究资料夹,装载每次研究过程中的个人研究成果以及个人撰写的案例分析、教学反思、教育教学心得体会、教学论文、优秀课例、等,便于随时查看自己的成果,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不断反思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研究素质。

初中课堂教学设计(热门18篇)篇十八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呼风唤雨、出乎意料、改观、程度、依赖、农耕社会、腾云驾雾、寄托、幻想、洞察、原子核、程控电话、因特网、联系、哲学家、归根到底”等词语,并能够运用所学过的方法正确文中词语的意思。

2、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妙的兴趣。

3、学习文章的说明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1、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2、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1、查找相关资料。

2、教学课件。

二课时

一、单元导读,梳理要点。

1、阅读“单元导读”。

2、明确本单元的学习要点。

二、谈话交流,激发兴趣。

1、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他们过去的生活相比,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变化?

2、引入新课的学习,板书课题。

三、检查预习,解析题目。

1、检查读书情况。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2)评价朗读。

2、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1)出示生字:指名读生字。

(2)全班交流。

3、检查词语理解情况。

(1)出示词语:指名读词语。

(2)交流“出乎意料、改观、程度、依赖、农耕社会、腾云驾雾、寄托、幻想、洞察、原子核、程控电话、因特网、联系、哲学家、归根到底”等词语的意思。

4、理解题目中“呼风唤雨”的意思。

(1)“呼风唤雨”是什么意思?

(2)如何理解题目的意思?

四、交流资料,了解作者。

(1)学生交流所查阅的有关作者的资料。

(2)教师总结。

五、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由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快速默读课文,划出感兴趣的句子,在句子旁边简单写出感受。

3、交流感受。

4、全班交流查阅的资料。在交流资料的基础上,初步感受20世纪科学技术的魅力,感受人类生活的变化。

5、自由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六、总结。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课文内容,感受到在20世纪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都是科学技术带来的。20世纪确实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七、布置作业。

1、继续查阅相关资料。

2、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多读几遍。

一、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学生谈收获。

3、引入对新课的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谈上节课的学习收获,对学习内容进行再次整理,做以简单的回顾,同时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初步的基础。)

二、提出学习要求。

请大家阅读课文,从课文的哪些地方你能体会到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把有关的句子画下来,进行简单的批注,也可以和其他同学讨论讨论。

(设计意图: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地学习,获得初步的学习体验。)

三、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对课文内容产生自己的理解,有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自己学习之后,通过和小组其他同学的交流,完善自己的学习收获,增进对课文的理解。在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加深体会。)

四、汇报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学习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1、句子:

“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20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

(1)读到这句话,你都想到了什么?

(2)指导朗读。

(3)课件展示文中所列举的典型科技成就:看到这么多成就,你心情怎么样?

(4)再读这句话,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5)谁还能举出科技成就方面的例子?

(6)20世纪人类取得了这么多的科技成就。我们怎能不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设计意图:这一句子,展示了人类在20世纪取得的科技成就。引导学生联系所查阅的资料,想到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等事情的意义,想到电视、电话等事物的飞速发展;再通过课件出示有关文中列举例子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科技的发达;同时,通过朗读的指导,使学生感受科技的巨大成就,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2、句子:

“人类生活的舒适和方便,是连过去的王公贵族也不敢想的。科学在改变着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活。”

(1)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感受。

(2)课件展示电视的发展变化:感受人类生活的舒适和方便。

(3)指导朗读。

(4)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到底有什么改变,联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谈一谈。

a、以前是农耕社会,依赖自然;现在,人类利用科技改善自己的生活。

(课件出示农耕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图片对比)

b、以前,没有电灯、电视、收音机、汽车等,现在这些事物都有了。

c、以前,人们的很多美好愿望只能寄托在神话中;现在,很多愿望都实现了。

(课件出示“嫦娥奔月”和“人类登月”以及“嫦娥一号”图片对比)

(5)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这组句子展现了科学技术给人类生活带来的改变。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有自己的体会,但一般比较空泛。因此,通过课件展示“电视”这一常见事物的发展,再引导学生联系身边生活的变化,感性地认识到科技改变了生活。同时,引导学生联系第三自然段,在三、四自然段的对比中感受生活的变化,并通过一些图片的对比,加深学生的感受,体会到科学技术的力量。)

3、句子:

“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

(1)课件出示诗句。理解诗句的意思。

(2)指导朗读。

(3)从这句诗中能感受到科技发展的什么特点?

(4)课件展示20世纪的一些科技成就:用心看,谈感受。

(5)如果让你在这些科技成就的后面加上一个标点符号,你想加上什么?

(6)再读诗句,加深体会。

(设计意图:这句诗形象地写出了20世纪的科技发展。通过理解诗句的意思,引导学生感受科技发展速度惊人、成就喜人。为了让学生有更深刻的体验,用课件展示一些科技成就,使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有更深的感受。让学生加标点符号的目的同样是为了学生对科技的发展获得更真切的认识。)

4、学习写法。

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中,作者是用了什么方法让我们感受到人类生活的改变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两段的内容进行简单的回顾,并初步学习到课文的一些方法。)

5、自由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感受科技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变化。

(设计意图:将第三、四自然段放在一起学习,是为了使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内容,获得整体上的阅读体验,避免出现理解上的琐碎现象。两个段落同时学习,学生在对比中的感受更深刻、更真切。这一部分的学习,建立在师生对话的基础之上,通过交流、朗读等方式逐步加深理解。)

五、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是谁呼风唤雨?靠什么呼风唤雨?

2、学生谈,教师板书。

3、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最后一句话:理解“发现”和“发明”。

(1)“发现”和“发明”有什么区别?

课文中举的这些例子中,哪些是发现?哪些是发明?

本单元的其他课文中讲的内容哪些是发现,哪些是发明?

(2)“发现”和“发明”有什么联系?

4、指导朗读,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设计意图: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改善了人类的生活。要让学生弄清“发现”和“发明”的区别与联系,辨析用词的准确性,体会科技在人类生活改变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六、学习课文最后一段。

1、英国数学家、哲学家伯特兰·罗素说:“归根到底,是科学使得我们这个时代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时代。”

课件出示句子:回顾20世纪的百年历程,科学的确是在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神话,科学正在为人类创造着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美好的生活。在新的世纪里,现代科学技术必将继续创造一个个奇迹,不断改善我们的生活。

2、进入21世纪,你觉得科学技术还会怎样改变我们的生活?

3、学生畅想。

(设计意图:学习了课文之后,学生对科学技术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这种情况下,引导学生畅想未来科技的发展,有利于增进学生的学习感受,激发其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

相关范文推荐

    意识形态工作分析研判报告(通用20篇)

    报告能够提供详尽的资料和数据,对于决策和解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们越来越需要具备良好的写作能力和沟通能力,以下的报告范文或许能给我们

    测量员个人工作述职报告(通用17篇)

    通过撰写述职报告,我们可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沟通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借助下面的述职报告范文,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写述职报告的基本要素和结构。紧张的20xx

    对其他党员的批评意见(模板14篇)

    范文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优秀作品的结构、思路和表达方式。在范文范本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运用了各种各样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手法,令人叹为观止。意见是指上级机关或有关主管部

    乡镇优化营商环境问题(精选21篇)

    范文范本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它让我们在写作过程中更自信,更有信心。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些优秀范文范本,供大家参考和借鉴。根据公司党委《关于认真组织召开20x

    六年级班级文化建设方案(优质15篇)

    在编制建设方案时,应该注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避免对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我们可以从这些经典案例中学习,了解如何将创新理念应用于实际项目。2、呈现三(2)班学生

    教室多媒体设备管理制度(热门20篇)

    规章制度是为了规范组织内部行为而制定的一系列准则和规则。如果你对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有困惑,下面的范文可能会对你有所帮助。1、使用多媒体教室须提前一周提出计划,

    招商引资合作框架协议(通用18篇)

    合作需要大家共同协调、合作,互相支持和理解,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合作中的挑战和困难是不可避免的,下面是一些应对挑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促进______工业经济的

    群团工作年度计划(精选20篇)

    年度总结需要客观地对待过去的经历和成果,既要看到成功和进步,也要看到挑战和教训。以下是一些经典的年度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和参考。为全面搞好xx

    培训班研讨会主持词(汇总15篇)

    大家好!欢迎来到今天的活动现场,我将全程为大家服务。下面是一些获得极高评价的主持人的作品,我们一起来欣赏他们的专业能力和艺术魅力。各位领导、同志们:这次会议是经

    职称评审专业技术报告(优秀19篇)

    报告的写作过程中应注重调查研究和数据分析,以提供有力的论据和支持。如果你对如何写好一篇报告还有疑问,可以参考以下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报告范文。本人名叫xxx,20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