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实用17篇)

时间:2023-12-04 作者:影墨

教学计划要求细致入微,将知识点分配到不同的课时,并合理安排复习和巩固的时间。如果你正在为制定教学计划而犯愁,不妨看看下面这些范文,或许能够找到一些解决方法。

初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实用17篇)篇一

1、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主要推理过程和推论,知道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会用惯性解释一些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观察生活中的惯性现象,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3、理解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对力和运动关系的不同认识,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性。

2、感悟科学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

1、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3、理想实验。

1、力和运动的关系。

2、惯性和质量的关系。

1课时。

[引入]。

师:同学们,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怎样描述物体的运动,知道了物体的一些运动规律,但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同一个物体不同的情况下可以做出不同的运动,究竟是什么决定了物体的运动情况?要讨论这个问题,就要研究运动与力的关系。所以,从今天开始,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运动与力的关系。

一、据生活现象思考探究。

师:现在请同学们结合日常生活经验,分组探讨一下运动和力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并试着回答以下一些问题。

1、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吗?是不是有力物体就能运动,没力物体就静止。给物体一初速度,物体在不同平面上滑动,体会物体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物体的运动方向跟力的方向一样吗?

以抛粉笔为例。

3、物体的运动仅由力决定吗?

抛粉笔为例。

4、物体什么情况下做直线运动?什么情况下做曲线运动?

以抛粉笔为例。

5、物体做直线运动时,什么情况下加速?什么情况下减速?

以抛粉笔为例。

【牢记】: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没有力物体也能运动:匀速直线运动;运动方向与力的方向无必然联系;当速度与力同一直线时,物体做直线运动;速度与力不在同一直线时,曲线运动;同一直线时,力与速度同向,加速;力与速度反向,减速。

要让学生明白:物体此刻的速度是由上一刻的速度和上一刻的受力决定的,此刻的速度及此刻的受力决定下一刻的速度。(比方:今天的结果是前面的表现决定的,要想今后的结果能改变,必须从现在开始。)。

二、历史上人类对运动与力的关系的认识。

师:爱因斯坦曾把一代代科学家探索自然奥秘的努力,比做福尔摩斯侦探小说中警员破案的过程。在侦探故事中,有时候明显可见的线索却把人们引到错误的判断上去,也就是说光凭经验来做判断是靠不住的。

师:长期以来,在研究物体运动原因的过程中,人们的经验是:要使一个物体运动,必须推它或拉它。因此,人们直觉地认为,物体的运动是与推拉等行为相联系的,当不再推、拉的时候,原来的运动便停止下来。根据这类经验,亚里士多德得出结论: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便要停止。我想不仅是亚里士多德这样想,就是在现在,很多人还是这样想的,因为它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经验相一致。但这却是个错误的结论。是由明显可见的线索引出的错误判断,而且这个错误结论竟维持了近两千年。直到三百多年前,伽俐略创造了有效的“侦察”方法,发现了正确的线索,揭示现象的本质,成为物理学中的福尔摩斯。

师:伽俐略注意到,当一个球沿斜面向下滚动时,它的速度越来越大;向上滚动时,速度越来越小。他由此猜想:当球沿水平面滚动时,速度应该不增不减。实际上他发现,球越来越慢,最后停下来。伽俐略认为,这是由于摩擦阻力的原因,因为他同样还观察到,表面越光滑,球便会滚动得越远。于是他推断:若没有摩擦阻力,球将永远滚下去。

师:伽俐略为了说明他的思想,设计了一个实验(伽俐略斜面实验):让一个小球沿一个斜面从静止状态开始滚下,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升到原来高度。减小后一斜面的倾角,小球在这个斜面上仍然达到同样高度,但这一次为了达到同样高度,比第一次滚得远些。继续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小球达到同一高度时将会滚得更远。于是他问道:若将后一个斜面放平,球会滚动多远?结论显然是,球将永远滚动下去。这就是说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没有力物体也可以运动(比如在光滑水平上,只要给物体个初速度,物体将以这个速度永远运动下去),而力恰好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运动速度)的原因,比如物体加速和减速时都需要受到力的作用。当然我们不能消除一切阻力,也不能把水平木板做得无限长,所以这个实验是“理想实验”带领学生观察动画及视频文件,先看理论动画,再看演示实验。

注意:理想实验不是空想实验,它是可靠实验事实加上理论推导。

师:与伽俐略同时代的法国科学家笛卡尔补充和完善了伽利略的观点。明确指出:除非物体受到外力的作用,物体将永远保持静止或运动状态,永远不会使自己沿曲线运动,而只保持在直线上运动。他还认为,这应该作为一个原理加以确立,并且是人类整个自然的基础。

牛顿物理学的基石???惯性定律。

伽俐略和笛卡尔的正确结论在隔了一代人以后,由牛顿总结成动力学的一条基本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注意: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大家已经对亚里士多德这个名字很熟悉了,并且每次提到的都是他的错误观点,好像成了反面教材,这里我要向大家说明一下:亚里士多德是个非常伟大的人。恩格斯称亚里士多德是最博学的人,亚里士多德的研究涉及生物、天文、气象、数学和物理等,成果十分丰富,是西方文化的奠基人。他追求以世界的本来面目来说明各种自然现象,比如说:他认为天上的运动应该是完美的匀速圆周运动、地上的物体都应该是静止的。他认为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是与大量的“事实”相一致的。他一直追求真理,只不过因为当时研究物理总是靠直觉和思维来进行。因此,他的这一错误观点影响了人们两千多年。

伽利略实在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他第一个意识到了摩擦力??一个本质至今还没有被认识清楚的问题。有了这一点,加上他又具有丰富、发散而有严谨的科学思维能力,设计出其理想实验就显得比较自然了。我们认为理想实验首要的意义在于它摒弃了那种单纯依靠思辩来研究物理的行为方式,而确立了实验在物理研究中的基本地位。从物理史实上可以发现,这时伽利略认为的地面上的物体除静止外的另一本来面目是匀速圆周运动(而不是匀速直线运动),伽利略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在物理史上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是因为他第一次确立了物理实验在物理研究中的重要性,研究物理不再是单纯地靠直觉和思维。是笛卡尔第一个明确指出:除非物体受到外力作用,物体将永远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确实是人类思想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因此,笛卡尔认为上述论断应该作为一个原理加以确立,且是人类整个自然观的基础是十分合理的。笛卡尔当时还指出:在太空环境中可以实现物体不受外力的作用,这时物体的运动就满足理想实验的条件(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拓宽了看问题的视野)。

牛顿所做的工作不仅是进行了总结,更是从物理上赋予了明确的内涵,这其中包括惯性和力作为科学概念地提出,以及惯性参考系等,同时明确了力和物体运动及其变化之间的直接因果关系。

【牢记】:

2、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所以牛顿第一定律是理想定律,不能用实验来验证。

3、物体具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这种性质称惯性。所以牛顿第一定律又称惯性定律。

师:生活中许许多多的现象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牛顿第一定律。例如冰壶。冰壶在冰面运动时受到的阻力较小,可以在较长时间内保持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不变直到它再一次受到杆的打击或碰到障碍物,才改变这种状态。

四、惯性。

带领学生观看多媒体文件。

生活中的例子:将斧头和木把往下敲。木把受到敲击突然停止了。斧头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继续向下运动,使斧头和木把套紧。

1、问:什么样的物体具有惯性?物体什么时候具有惯性?

答:一切物体均具有惯性。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物体任何时候都有惯性,惯性是一种固有属性。

2、惯性可以被克服吗?

答: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不是力,不能避免或克服。

3、速度可以突变吗?

答:当有外力作用迫使物体改变运动状态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会在原有的基础上发生变化,惯性的大小就表现为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正因为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在原有的基础上一点点变化的,所以速度是不能突变的。

4、物体的惯性大小由什么决定呢?与速度有关吗?

答:惯性的大小仅由质量决定。

这里有一个易错点:很多同学认为速度大,惯性大;速度小,惯性小。原因是他们把“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理”理解为“物体从运动到静止的难易程度”。

分析:正是因为有外力的作用才使得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所以要比较两个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最起码要给它们相同的外力作用,才好进行比较。(不恰当的比方:想看两个人一天谁挣的钱多,最起码要给他们相同的本钱)。

要比较速度变化的难易程度其实就是比较物体的加速度,加速度反映了相同时间内物体速度变化的大小关系,而在相同的外力作用的情况下,物体的加速度大小是仅仅是由质量决定的。所以惯性仅仅由质量决定。(a大,速度变化容易;a小,速度变化难)。

惯性的大小仅由质量决定。但由于惯性是属性不是物理量,所以不能具体讲1千克的物体有多少惯性。例:如手挡相同速度的篮球和汽车。如果一辆空车和一辆装满货物车在相同的牵引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运动,它们的运动状态改变的情况并不相同,空车的质量小,在较短的时间内可以达到某一速度,运动状态容易改变。装满货物的车,质量大,要在很长的时间内才能达到相同的速度,运动状态难以改变。惯性大小在实际中是经常要加以考虑的。当我们要求物体的运动状态容易改变时,应该尽可能减小物体的质量。歼击机的质量比运输机、轰炸机的质量要小得多,在战斗前还要抛掉副油箱,以进一步减小质量,就是为了要提高歼击机的灵活性。相反,当我们要求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容易改变时,应该尽量增大物体的质量,抽水站的电动抽水机和水泵都固定在很重的机座上,就是要增大它们的质量,以尽量减小它们振动或避免意外的碰撞而移动。

初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实用17篇)篇二

关键词:平衡力、阻力、速度、静止状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一、教学理念。

1、教育教学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的教育理念。

运用实验法图象法、数学极限法、受力分析法、等效法,逻辑推理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2、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

从生活中找出二力平衡的例子,过渡到学习牛顿第一定律,降低学习的难度,最后又通过学生练习,将所学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

3、注重探究历程。

让学生在实验基础上,经历实验分析与论证,交流与合作,培养科学方法、实验能力,有助于学生对“物理与生活”的认知。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活动与分析让学生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二、学情分析。

牛顿第一定律是初中学习的重点也是学习难点,它是通过实验对比分析推理得出的理想状态下物体不受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与它紧密相连的是惯性及应用惯性解释简单惯性现象。人教版原有的书本知识顺序:先上牛顿第一定律,再上二力平衡的知识,打破这个顺序,先上二力平衡知识,再上牛顿第一定律,从教学实践上看,学生更易接受这样的顺序安排,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在实验基础上结合运用图象法、数学极限法、受力分析法、等效法,逻辑推理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三、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1、教学目标。

(1)学会应用实验方法来研究物理问题。

(2)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科学想象能力。(3)运用数学图象法、极限法和二力平衡知识过渡到研究物体在不受力时的运动状态。

2、教学重点。

在实验基础上结合数学图象法、极限法、等效法推理牛顿第一定律。

3、教学难点。

四、教学设计:

1、教学用具:小车(1辆)、长木板(两块)、毛巾(1张)、玻璃(1块)。

2、教学处理。

先学习二力平衡知识后再学习理想状态下物体不受力时的牛顿第一定律。

3、教学过程。

演示实验:出示一辆小车,用手推小车运动,停止用力后,车向前运动一段距离后停下。

启发:前面我们学习过二力平衡知识,物体受平衡力作用时保持平衡状态即保持匀速直。

(1)电线下吊着的一物体原来处于静止状态,电线突然断了,物体在重力作用下显然会下落,改变了运动状态而不能保持静止状态。

(2)如图a所示,一竖直下落的物体受到重力和阻力作用,重力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一致,而阻力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由于重力作用效果大于阻力作用效果,致使这个物体运动越来越快。

(3)如图b所示,一竖直上抛的物体受到重力和阻力作用,重力方向、阻力方向都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在两个力的作用下致使这个物体运动越来越慢。

总结:物体在非平衡力的作用下不能保持平衡状态。只有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会保持平衡状态。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结果,让学生看本节的“探究”部份内容。b.设计实验。

让小车从同一斜面同一高度处滑下以获得到达斜面底端相同的速度,接着让小车以这样相同的速度在毛巾、木板、玻璃粗糙程度不同的平面上运动,并比较小车在不同的平面上运动路程的长短。

提问:做此实验注意什么问题?

答:保持斜面倾斜度不变,每次小车都从同一斜面同一位置处滑下。c、进行实验。

(a)图是减速运动,(b)是加速运动,(c)匀速运动。故选(a)图象来表示运动速度与时间变化关系。

画出小车在毛巾、木板、玻璃平面运动时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推理:继续换用比玻璃更光滑的平面,所得到的图象倾斜度越来越小,当平面无限光滑时,图象将与横坐标平行,得到与(c)图相同的图像,即物体作匀速运动。

v初。

t

运动小车不受任何阻力时,等效于运动的物体受平衡二力的作用,据二力平衡知识可知物体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物体的运动方向和运动快慢保持不变。当物体静止不受力作用时也等效于受平衡二力的作用,物体将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介绍伽利略、笛卡儿的运动思想,物体不受阻力作用时,运动快慢不变作匀速运动。可见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力只是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对牛顿第一定律的说明:此定律适用于一切物体。

(1)定律前提条件: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或在某一方向上不受力的作用,还可以推广到物体受平衡力的作用,或在某一方向上受到平衡力的作用。

(2)结论: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在不受力的方向上将保持原来的相对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受平衡力或在某一方向上受平衡力作用亦如此。

f、巩固练习:(1)重为50n物体在光滑水平面上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作用在这个物体上水平拉力是n。

(2)一本重为80n的书静止在桌面上,如果书所有受到的力突然全部消失,书将处于状态。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收获了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请同学们从以下方面进行表述。

初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实用17篇)篇三

(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

l_知道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会用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分析一些典型实例。

教材。

重点。

难点重点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凶,和利用结论分析实例。

难点利用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教具小钢球、磁铁(条形)。

教学。

方法讲授活动讨论。

教学过程。

投影:熟透了的苹果从树上下落。

思考与讨论。

1.苹果未熟透前为什么不会从树上下落?

2.熟透了的苹果从树上下落说明苹果的运动状态是否发生改变?

3.是什么原因导致苹果下落的?

教师归纳苹果未熟透前,由于受到平衡力的作用而保持静止状态。

熟透的苹果从树上下落,说明苹果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而导致苹果运动状。

态发生改变的原因是树对苹果的拉力没有了,苹果只受到重力的作用,即苹。

果原来的平衡状态破坏了,物体就沿着另一个力的方向运动起来了。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

思考与讨论。

1.小孩用细绳拉住氢气球,一旦脱手,气球将升空。你能说明气球升空的原因?

小孩用细绳拉住氢气球时,氢气球由于受到平衡力的作用而静止。

(1)若发动机牵引力大小等于汽车行驶时受到的阻力,汽车将怎样运动?

(3)如果要使停止着的汽车重新启动,则驾驶员应怎样做?此时,汽车受力平衡吗?

(1)当汽车发动机牵引力大小等于汽车行驶时受到的阻力时,汽车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2)若驾驶员关闭发动机,汽车失去了发动机的牵引力,则汽车会在阻力作用下逐渐减速,最后汽车处于静止状态。

(3)要汽车重新起动,驾驶员应起动发动机(汽车受力不平衡),在牵引力的作用下,汽车由静止运动起来。

实验或投影:磁铁的吸引力使钢珠改变运动方向(如图2—3—1)备注。

想一想从上述实例和实验中,你能总结出一条什么样的结论?

物体运动速度大小的改变和运动方向的改变都是在______作用下发生的。

即:力是使物体_________发生改变的原因。

例1下列情况下,物体的运动状态没有发生改变的是()。

a关闭发动机后向前滑动的汽车b.正在拐弯的汽车。

c.扔向空巾的手榴弹d.正在匀速降落的伞兵。

讨论下而两种情况中他们的运动状态是否发生了改变?

(1)运动员在繁个自行车比赛中。

(2)滑冰运动员沿着冰道转弯时。

解(1)运动员在整个比赛中运动状态是发生改变的^。

(2)沿着水道转弯说明运动方向在发生改变即运动状态在改变。

例2关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则肯定受到了力的作用。

b.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c.物体运动越快,所受的外力一定越大。

d.静止的物体,一定没有受任何外力作用。

解析根据力和运动的关系可知,物体的运动跟物体是否受力及力的大。

无关。而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则一定是受到力的作用。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则物。

体可能是受平衡力的作用,也可能是不受外力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通常是受。

衡力的作用。故正确选项为a。

备注。

板书设计:

四力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

物体运动速度大小的改变和运动方向的改变都是在不平衡力作用下发生的。

教学。

后记。

(反思)。

初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实用17篇)篇四

由此可推理出:如果小车不受力,小车将。

2、关于惯性,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静止时有惯性,运动时没有惯性b、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才有惯性。

c、物体受力作用时才有惯性d、物体的惯性与运动状态或是否受力无关。

3、我国公安部门规定:在高速公路上,汽车驾驶员和乘客都要系上安全带,主要是为了减轻下列哪种情况下可能造成对人身的伤害()。

a、汽车加速b、汽车速度过快c、紧急刹车d、汽车突然启动。

4、一本书放在水平桌面上,下列哪一对力是书受到的平衡力()。

a、书的重力和书对桌面的压力b、书的重力和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c、书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书的支持力d、书对桌面的压力和桌子受到的重力。

5、惯性是造成许多交通事故的原因,下列不是为了防止由于惯性而造成交通事故所制定的交通规则是()。

a、某些地段要对机动车辆限速b、车辆快速行驶时要保持车距。

c、车辆靠右侧行驶d、小型客车的驾驶员必须系安全带。

6、跳伞运动员在空中张开落伞后,跳伞运动员匀速下降,这是因为跳伞运动员()。

a、没有受到重力作用b、受到的重力小于阻力。

c、受到的重力等于阻力d、受到的重力大于阻力。

7、画出在平直公上匀速行驶的汽车受力的示意图。

8、惯性和惯性定律不同之处在于:描写物体运动规律,描写物体本身的性质;的成立是有条件的,而是任何物体都具有。

能力提高。

9、举例写出你观察到的在生产、生活以及交通运输等方面发生的惯性现象的两个例子,并结合所举事例分别说明如何防止或利用惯性。

10、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认为: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物体就会静止。这个结论是亚里士多德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观察总结出来的。人们确实看到,用力推一个木箱它就运动,停止用力,木箱就静止。因为这种现象,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在两千多年里被人们普遍接受,直到后来伽利略推翻了这个观点。

你认为亚里士多德错在了什么地方?怎样解释上述“推木箱”的现象?

11、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要求:写出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并比较二力平衡的条件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条件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

初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实用17篇)篇五

1.识与技能: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知道惯性的概念及应用。

2.过程与方法:认识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方法;通过活动体验任何物体都有惯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产。生活实践中,感受科学就在身边,强化sts的要求。

【教学重难点】。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知道惯性的概念及应用。

2.通过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产。生活实践中,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2.世界上的一切物体都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师讲解:

1.研究力和运动关系的历史回顾。

2.探究力与运动关系的实验:伽利略理想实验。

提问复习内容:

注意引导力与运动可能存在的关系,引出本章所学内容。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观察四幅图,思考物体最终停下来的原因。

二、讲解及注意点。

阅读课本,回顾20xx年以前的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介绍300年前伽利略对力与运动的探究和他的理想实验。

比较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观点的不同,设计实验探究结论。

要求预习课本,注意探究的方法,明确探究实验的目的。仪器。步骤。准备就绪后,教师演示实验,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同时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明确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对实验现象进行归纳和总结,得出实验结论。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情况下,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强调“一切物体”、“不受外力”、“总保持”和“或”的意思。

适当补充练习。回忆以前所学,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明确要研究的对象。巩固以前所学。

按要求观察课本上的图形,分析物体最终停止的原因。了解历史上的科学家对力和运动的研究历程,体会人们对真理的不懈追求,树立努力学习的信心。知道伽利略理想实验。

明确探究实验的目的。仪器。步骤。进一步复习探究问题的方法和步骤。找出实验的注意事项。认真观察实验现象,积极思考,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讨论实验现象并进行归纳和总结,得出实验结论。

明确定律内容,分析定律的关键点,明确定律适用的范围和条件。

初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实用17篇)篇六

这节教材首先对人类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作了历史的回顾,介绍了四位科学家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思想方法及卓越贡献。然后讲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物体惯性的概念。这是初、高中知识相衔接的一节课程。学生已经了解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基本内容,高中阶段的学习,首先应该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纠正一些片面的、不恰当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和提高对相关问题的认识,所以在教学设计上应以教材中有关“力是运动的原因还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这一问题认识的发展历史为线索,以科学思想、科学方法教育与思维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让学生思考亚里士多德是一个非常博学的人,为何他的错误观点能影响人们两千年呢?牛顿所做的工作不仅是进行总结,更是从物理上赋予了明确的内涵,这其中包括惯性和力作为科学概念的提出。教学的侧重点应放在理解人类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研究、思考、推理过程,学习科学研究中常用的理想实验方法。在牛顿第一定律内容的学习上,注重知识的理解及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为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思维的积极性,本课采取学生自主探究模式组织教学。

学生在初中学习中,已经了解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基本内容,了解了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但是对其认识还不够深入。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还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学生还不是很清楚。要正确认识它,就要克服日常经验带来的错误认识,让他们通过观察、思考,来澄清错误的认识。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特别注意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注意它忽略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的科学研究方法,课堂教学中,还应要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学习创设情景。

(一)知识与技能:

2、知道惯性的概念,知道惯性大小跟质量有关,能够正确解释有关惯性的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回顾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尔及牛顿等物理学家的科研过程,感受他们的研究方法,重点感悟伽利略的物理研究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对力和运动关系的不同认识,通过对笛卡儿的观点和牛顿第一定律的比较分析,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性。感悟科学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

【重点难点】。

重点:

2.科学思想的建立过程。

难点:

2.质量是惯性唯一量度的理解。

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基础,考纲对其要求属于理解、应用级别。

【学习内容】。

问题1:

问题3:马如果不拉车,车为什么总要停下来呢?

一、理想实验的魅力。

1、伽利略的理想实验。

(1)(实验事实)。

(2)(科学推想)若另一个斜面光滑,则小球一定会滚到另一斜面的高度。

(3)(科学推想)若减小另一个斜面的倾角,则小球高度,不过,在另一个斜面上将滚得更远。

(4)(科学推想)若把另一个斜面改成光滑的水平面,则物体将。

理想实验是建立在可靠的实验事实基础上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爱因斯坦评价伽利略: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所用的科学的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而且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问题5:阅读课本69页第三段,笛卡尔的观点是什么?

二、牛顿物理学的基石——惯性定律。

牛顿在伽利略、笛卡尔等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得出牛顿第一定律。阅读课本69页第。

四、第五自然段完成下面的填空:

1、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状态或状态,除非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

思考:牛顿第一定律能不能用实验来验证?什么时候可以看作不受力?并举例说明。

(1)明确了惯性的概念。

(2)确定了力的含义。

定律的后半句话“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实际上是对力的定义,即力是改变物体(速度)的原因,并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牛顿第一定律指出物体时的运动规律,他描述的只是一种理想状态,而实际中的物体是不存在的,当物体所受为零时,其效果和不受外力的作用效果相同。

列举演示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并解释本科开头的两个视频。

三、惯性与质量。

1、惯性与力的关系。

(1)惯性力,而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性质,因此说“物体受到了惯性作用”“产生了惯性”“受到惯性力”等都是错误的。

(2)力是改变物体的原因,惯性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惯性越大,运动状态改变。

(3)惯性与物体的受力情况。

2、惯性与速度的关系。

(1)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性质。

(2)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与物体是否有速度及速度的大小均。

初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实用17篇)篇七

本节是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第一节。本章是在前面三章对力和运动分别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物体的运动状态变化和物体的受力情况间的关系。牛顿运动定律是帮助学生理解力和运动关系的桥梁,是动力学的基础,也是整个经典物理理论的基础。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运动和力的关系,是牛顿物理学的基石,力学的第一原理,它破除了长达两千年以来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改变了人类的自然观和世界观,本身还包含着力、惯性和参考系的科学概念,是物理学理论的支柱和基石。在教学中,不能把它看做牛顿第二定律的特殊情况,它意在引导学生了解科学的发现和发展。本节课采用的理想实验法,在物理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中体现的科学思想理解牛顿第一定律,掌握惯性,力与运动的关系。教学难点牛顿第一定律是理想定律,描述的是物体在不受力的情况下遵循的运动规律,与生活实际有一定距离,部分同学从日常经验出发,往往会产生错误的认识,这就使学生在理解上容易出现障碍。也是历来学生在做这部分习题时容易出现问题的原因。惯性现象是自然界、生活中的普遍现象,但是概念是抽象的。对“惯性”概念的理解对学生是一个难点,尤其是对于惯性现象进行科学的解释。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道它是逻辑推理的结果,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要能透过现象了解事物的本质,对物理问题决不能主观臆断;通过对大量实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综合能力。善于思考、善于总结,把物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知道科学研究过程的艰难,领悟实验加推理的科学研究方法。

(2)利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认识惯性与质量的关系。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并学以致用。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是践行新课程所倡导的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知识的获取过程,并通过动手实验和利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根据新课改要求,本节采用探究式教学,以物理史实为线索引导学生得出物理规律。物理学是一门与自然、生活、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有着最为广泛联系的科学。采用讲授灌输式教学方式,远离科学探究乐趣,他们是不可能热爱物理课程的。所以要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物理规律,在物理史实中领略思维的力量和美。本节课的设计特点是注重体验物理规律的发现和发展。科学家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和敢于置疑、坚持真理的献身精神成为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好素材。另外,探究式实验验证是本节课必需要的。

课前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小车、长木板、棉布、毛巾、小球、自制理想斜面实验器(每3人一组:2人配合实验,1人记录整理)、刻度尺、木块、气垫导轨、滑块等。知识准备:力的概念及力的作用效果。

课时计划:1课时。

4、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视频导入嫦娥二号发射过程:将卫星发射到太空必须要有推力强大的火箭。力与运动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由此引出本章内容。常识导入(图片)。

2、展示一张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照片——亚洲飞人柯受良驾车飞越黄河,他凭什么有这种胆识去飞越气势磅礴的黄河呢?情景导入动手做一做:用手推桌上的书,然后停止用力,观察书的运动状态变化。由此看来,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运动;没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就不运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就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这个结论正确吗?学生讨论,教师借机导入新课。观看、聆听、动手体验、思索、渴望探究力与运动的关系。通过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引起学生探求物理知识的兴趣,同时为惯性的学习打下伏笔。

(二)新课教学。

历史回顾之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在得出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后)设问:你认为这个观点有什么问题?(学生思考后回答)指导学生实验:设计斜面小车实验:在学生提出的观点后指出: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虽然错误,但一直维持和统治人们的思想近两千年,你能用桌面的器材设计实验推翻他的说法吗?(介绍器材:小车、长木板、棉布、毛巾、)提出指导问题:

(1)、如何让小车初速度相同?

(2)、毛巾、棉布、木板的粗糙程度怎样?

(3)、如何减小小车在水平面上的滑行距离?

价值观渗透:亚里士多德说法虽然错误,但他在当时提出了很多观点,有时候提出问题比证明一个问题更难,所以说亚里士多德毫无疑问是伟大的。

1、思考、回答问题。

2、设计实验、感受领悟:力并不一定能维持运动,小车停下来正是因为力(摩擦力)阻碍了运动。

对力的作用效果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学生也许有不同的观点,由于初中已学习过这部分知识,所以学生会得到此观点是错误的,但不少同学心中的疑虑还是存在的。既然有疑虑,那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去破除疑虑。同时,为提出伽利略理想实验打好伏笔。

历史回顾之伽利略。

指导学生实验:指导学生动手操作,重温伽利略理想实验,重点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推理。

演示实验:尽管现实生活中没有绝对光滑的平面。但可以创造比较光滑的平面去证明伽俐略的想法——气垫导轨上物体近匀速的运动。

视频观看:体育项目——冰壶球运动,由于球运动过程阻力很小,能以几乎不变的速度前进。

小结及价值观渗透:

(1)伽俐略理想实验对科学研究的意义。

(2)介绍伽俐略其人其事。

让学生意识到:

一个规律的发现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不是一开始的认识就是对的,而是需要人类不断探索才能形成的,并明白科学研究过程的艰难和科学家为此所付出的努力和心血。动手操作,观察记录,推理分析,领悟实验加推理的科学研究方法。伽利略理想实验虽然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实现,但却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之上,通过科学推理得出,因此是完全正确的`。

结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如果没有受到摩擦阻力,物体将沿水平面以恒定的速度持续运动下去。体会领悟爱因斯坦对伽利略的评价。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思维过程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去探求物理规律的真伪,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深刻体会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通过理想斜面实验,说明物理研究中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必要性,同时也展示了物理研究思想的美妙和逻辑的力量。让学生学习体会前辈科学家敢于质疑权威,勇于探索的精神品质。

历史回顾之笛卡尔。

指导学生阅读笛卡尔相关内容提醒学生思考笛卡尔说法与伽利略说法的异同:与伽俐略同时代的法国科学家笛卡儿,补充和完善了伽俐略观点。他认为:如果没有其他原因,运动的物体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他支持了伽利略力不是物体的运动的观点,并且还强调没有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情况。他还认为,这应该要作为一个原理加以确立,并且是人类整个自然界的基础。价值观渗透:科学理论的完善不是一蹴而就,需要科学家们不断地推进。阅读理解,分析笛卡尔说法的进步性。让学生体会科学理论的发展完善过程。

1、提出终极论断——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上状态,直到有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2、继续设疑,引导学生加深理解:既然牛顿第一定律更完善,那么它从几个方面阐述了力和运动的关系?(让学生讨论交流并回答)。

在学生回答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对定律的理解指出:

(1)物体运动不需要力。(不受力时,运动物体会一直运动下去,静止的物体会一直静止),提出“惯性”概念。

(2)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设疑:牛顿第一定律能否用实验来验证?结论:不能,因为不受力作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受力但合力为零可看做不受力。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出肯定,并指出:牛顿第一定律虽然所描述的是一种理想化状态,但它却正确揭示了自然规律。价值观渗透介绍牛顿——“经典力学之父”的成就,指出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力学系统中的基础。牛顿的谦虚。

2、讨论交流,深刻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培养学生的推理分析能力,并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

回答引入部分的两个问题:

(1)司机为什么必须系好安全带?(观看视频:汽车碰撞模拟实验)。

(2)柯受良为何能飞越黄河?播放视频(车上抛球),请同学解释。要求学生分组讨论收集生活中的有关“惯性”的现象,并解释。

思考、讨论、观察、推理、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物理是一门与生产生活联系密切的科学。要能学以致用。

(三)小结通过板书,总结本节主要内容:

1、回顾历史,各位科学家的贡献,强调一下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意义。

即(1)物体都有“惯性”。

(2)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思考、整理知识点,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通过小结,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课后作业拓展。

1、完成本节课后练习。

教学反思:

通过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准备和教学,让我在教学中得到了一次较好的锻炼,在教学理念上有了较大的改变。我也将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思索、探讨,让我的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更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完善和提高的过程,自己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在不断的学习和进步。

djp模式教学让我们的教学走在了新课改的前列。

学生活动分组、合作探讨,更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探讨知识的成因,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竞争意识。

课堂教学中的师生评价和生生互评更有利于学生感受学习的价值,增强对知识的探究的兴趣和爱好。

实验演示和分组实验更有利于提高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本节课的重点是作好实验,通过实验,即能为学生生动具体的形象,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学习科学的事实求是的严谨态度。该实验是让同一小车从同一高度沿斜面滑下,分别滑到铺有毛巾、棉布和光滑木板的平面上,做该实验之前,应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

一是为什么要用同一小车从同一高度沿斜面滑下?

二是毛巾、棉布、木板这些不同表面对同一小车的摩擦阻力有何影响?

并指明让学生观察的内容,这样学生对该实验的目的、方法及注意的问题就会十分清楚,也就能把握关键抓住要害,结合实验,取的实验结果该实验实际是实验是桥梁,要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层层深入,若表面逐渐光滑,直到没有摩擦时,小车速度的改变及前进的距离将如何?学生会很顺利地得出,若表面绝对光滑,阻力为零时,小车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并静止的物体不受外力这两种情况作了总结概括,引导学生想象推理的过程。这样的教学,让学生以经验为基础,层层深入,逐渐升华,符合学生的认知观点,更主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解决科学知识的方法。

初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实用17篇)篇八

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中,学生虽然除了“惯性与质量”这一问题没有专门学习外,关于本节其他的知识都有了大致地了解,但是他们只知道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总是错的,只知道伽利略做了个理想实验就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首先应该在已有认识的基础上,纠正一些片面、不恰当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和提高对相关问题的认识。其次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再现伽利略的斜面实验的过程,让学生深刻体会伽利略伟大的科学方法和思维历程。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几位科学家们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有关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历史发展过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论教育。

2、通过对分组实验的探究过程,使学生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

3、通过对生活中惯性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发现牛顿第一定律历史过程的了解,培养学生辨证看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的科学探究精神。

1、科学思想的建立过程。

自制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激趣入境。

播放视频短片,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通过观看视频,学生思考物体的运动是否需要力来维持?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引体验。

2、引导学生思考小球上升高度和运动距离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4、组织学生演示自己的实验设计方案。

学生分组实验,体验实验过程,分析总结实验现象的原因。

积极思考,大胆猜测。

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得出正确实验结论。

归纳总结实验的现象及产生的原因。

通过学生亲身体验,感受力和运动的关系。

通过学生的猜测,培养学生积极探索自然科学的精神。

学生分组讨论,归纳总结。

阅读教学,思考笛卡儿对力和运动关系的认识。

分组讨论,思考问题。

积极思考,主动发言。

思考问题,列举生活中的实例。

通过对科学家研究过程的讨论,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通过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通过对惯性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训练达标。

引导学生利用惯性的知识,思考下列问题:

1、怎样才能把一个较轻的泡沫小球扔到天花板上?

2、利用什么方法将混杂在一起的米粒和碎纸片分离开来?

学生思考讨论,分小组完成实验任务,思考如何利用惯性的知识解释实验现象。

课堂小结。

3、惯性及其应用。

回顾本节课探究过程以及所学到的知识。

回顾知识,加深印象,有助于引导学生养成阶段反思的习惯。

拓展延伸。

积极思考,课后讨论。

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释实验现象的能力,并将所学知识延伸到课外。

【板书设计】。

1、力和运动的关系。

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儿、牛顿。

(1)内容。

(2)意义。

3、惯性及其应用。

1、教学目标。

从学科、教学单元方面来看,这节课是本章的第一节,是在学生学习了力和运动之后,探究力和运动关系的第一节课,在整册书当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从力和运动最简单的关系入手,探索不受力时物体的状态,从而为物体受力时的运动规律埋下了隐形的翅膀!

从学生基础方面来看,这节课在初中学生已经学习过,但是初高中的教学目标是完全不同的。初中学习这节课时,只是要求学生能够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能够用惯性的原理解释一些简单的实例。而高中教学时要求学生不仅知道定律的内容,还要知道内容得出的过程,科学家们的研究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从片面到全面的艰苦的过程,从中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精神的培养。

教学中,一切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都是有效的(摘自《学习的本质》)。课题教学的开始,从生活中的实例入手,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既有助于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顾,又引导学生对新知识的思考。在突破重难点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观察—猜想——验证—总结的探究过程,再现了伽利略通过理想斜面实验,对力和运动的关系的思考。通过这样的探究过程来实现教学目标,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突破重难点,更为学生今后进行科学探究指明了方向。

2.教学方法实现“高参与度”。

采取的教学方法:启发法、实验探究法、小组合作法和体验法。教学方法主要是借鉴和改进。

以上几种教学方法,在本节课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环环相扣、互相弥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课堂的引入环节从生活的实际出发提出问题,启发全体同学参与思考、合理的猜想,通过小组合作提出实验探究的方案,对自己的猜想进行实验验证。实验过程中,针对出现的问题,改进和优化实验方案,得出最终的结论。在学生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结论之后,清楚了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之后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生活中几个惯性的应用,并进行合理的解释,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3.学科素养具体化、显性化。本课认知过程合理性如何体现?如何实现知识迁移?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实验探究尤为重要,更是培养物理学科素养、培养实验探究精神的具体体现。

本课的学习过程中,在学生已有先知的基础上,从生活实例出发提出问题,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引导学生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世界。课题引入之后,启发学生思考不同的科学家对力和运动关系的描述有何不同?有哪些区别与联系?学生遵循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尔和牛顿的足迹,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本节课重点和难点的突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小组互助的学习,学生得出了科学道理,再引导学生体悟生活中的实例,并用得出的结论加以解释。本节课学生按照生活观察—科学猜想—实验验证—规律推理的顺序进行学习,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有效的实现了知识的迁移!

物理学科的学习过程,就是科学探究的过程,而物理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因此在物理课上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尤为重要。而在三百多年前,伽利略就得出了合理的科学实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我们需要将此种方法在每一节物理课上渗透给学生,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可以达到此目的,适合利用实验的方法探究物理规律的课型。

初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实用17篇)篇九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学习科学的实验方法.。

情感目标。

对任何现象的发生不能够想当然,要有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法建议。

3、重点讲述伽利略理想实验的科学思想,让学生学会一种科学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对伽利略理想实验的理解;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教学难点:对伽利略理想实验的理解.。

示例:

一、历史的回顾。

1、人类对力和运动关系的最初认识及亚里士多德其人.(见扩展资料)。

2、伽利略理想实验:

(3)介绍伽利略.。

2、惯性:物体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3、注意:(通过实例分析)。

(1)惯性与惯性定律不同.。

(2)惯性是物体的固有性质,任何时候物体都具有惯性,这与物体处于什么状态无关.。

(3)力和运动的关系: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速度的原因.。

4、实例参考(要让学生充分参与讨论):

分析刹车时人往前倾;启动时人往后仰.。

做小实验:惯性实验器演示惯性现象,并分析.。

让学生举例分析,并指出哪些惯性现象有利,哪些惯性现象有害.。

探究活动。

题目:可以观察的惯性现象。

组织:小组或个人。

方案:自己设计小实验并展示、讲解,由同学互相评判.。

评价:具有可操作性,让学生把学过的知识灵活应用.。

初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实用17篇)篇十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著名的牛顿第一定律(又称惯性定律)。

说明:。

牛顿第一定律表明,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即:物体不受力,运动状态不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改变必定受力。

牛顿第一定律是建立在观察和实验基础上的一种大胆的假设和推想。实际上,不受任何外力的物体是没有的。但不能否定其正确性,因为我们总是可以找到在某一方向上不受外力或在某一方向上受力为零的情况,这种情况就是牛顿第一定律中所说的“不受外力”。定律中“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实质是物体保持原状态不变,即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原来静止的物体仍然静止;原来处于运动状态的物体会保持原来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直到有外力改变这种状态。

伽利略的小车实验:

伽利略通过斜面小车实验认识到运动物体受到的阻力越小,它的速度减小得就越慢,它运动的时间就越长。他还进一步推理得出,在理想情况下,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它的速度将不会减慢,这时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笛卡儿的推论:

法国科学家笛卡儿进一步补充了伽利略的结论,指出如果运动物体不受任何力的作用,不仅速度大小不变,而且运动方向也不变,将沿原来的方向匀速运动下去。

初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实用17篇)篇十一

1、识与技能: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知道惯性的概念及应用。

2、过程与方法:认识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方法;通过活动体验任何物体都有惯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产。生活实践中,感受科学就在身边,强化sts的要求。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知道惯性的概念及应用。

2、通过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产。生活实践中,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一、复习导入

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2、世界上的一切物体都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师讲解:

1、研究力和运动关系的历史回顾。

2、探究力与运动关系的实验:伽利略理想实验

3、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提问复习内容:

注意引导力与运动可能存在的关系,引出本章所学内容。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观察四幅图,思考物体最终停下来的原因。

二、讲解及注意点

阅读课本,回顾20xx年以前的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介绍300年前伽利略对力与运动的探究和他的理想实验。

比较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观点的不同,设计实验探究结论。

要求预习课本,注意探究的方法,明确探究实验的目的。仪器。步骤。准备就绪后,教师演示实验,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同时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明确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对实验现象进行归纳和总结,得出实验结论。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情况下,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强调“一切物体”、“不受外力”、“总保持”和“或”的意思。

适当补充练习。回忆以前所学,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明确要研究的对象。巩固以前所学。

按要求观察课本上的图形,分析物体最终停止的原因。了解历史上的科学家对力和运动的研究历程,体会人们对真理的不懈追求,树立努力学习的信心。知道伽利略理想实验。

明确探究实验的目的。仪器。步骤。进一步复习探究问题的方法和步骤。找出实验的注意事项。认真观察实验现象,积极思考,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讨论实验现象并进行归纳和总结,得出实验结论。

明确定律内容,分析定律的关键点,明确定律适用的范围和条件。

初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实用17篇)篇十二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注意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了学生学习的多样化,进行了较多的学生活动环节,通过生活体验、实验探究、问题思考等方式,基本实现了课程的三维目标。整个课堂环节衔接较好,思路明确,但也存在较多问题。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有:

一、板书部分较差,主要是字体不美观,今后还要努力才行。

二、课堂上调动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的能力有待加强,主要是应变能力较差,语言表达的精准性欠缺,提问方式单一乏味等。

三、课堂中教师表达的过多,语言不够简练,学生表达机会就相对少了。

四、评价方式较少,对学生评价缺乏发展的观点。

五、课堂教学在教师的整体设计框架下进行学习探究,引导学生思维的突破,这样的方式较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但对于学生自我的思维发展可能存在一定的制约,今后应该适当改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初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实用17篇)篇十三

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定律的基石,正是因为它破除了长达近两千年的亚里士多德的错误,改变了人类的自然观和世界观,才导致牛顿第二定律得出。与此同时,它本身还包含着力、惯性、和参考系这些极富成果的科学概念,成为物理学理论的支柱和基石。另外,伽利略的研究过程蕴涵了重要的科学方法,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领会牛顿第一定律的含义,充分说明伽利略“理想实验”的实验基础和推理过程,展示了伽利略斜面理想实验的猜想依据、推断结果这一思维过程,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确运动和力的关系,提升对力、惯性、质量等基本概念的理解。惯性是学生学习运动和力的基础,因其抽象难懂而成为难点。

新课标中本节内容对学生有以下基本要求:

1.了解亚里士多德对力和运动关系的论述及存在的错误。

2.认识伽利略研究运动和力关系的思想方法,了解理想实验的.作用。

3.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

4.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能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有关现象。

5.知道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知道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6.运用惯性概念,解释有关实际问题。

初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实用17篇)篇十四

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1、重点:物体的惯性

2、难点:牛顿第一定律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观察图11.5—1的几幅图,思考运动的物体最终停下来的原因是什么?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给出截然相反的解释。“运动需要力来维持”,“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二)讲授新课

1、牛顿第一定律

(1)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按照书本第35页的实验进行探究不同表面,物体的运动距离不同

向学生交代清楚实验的条件和做法:三种粗糙程度不同的表面;每次实验用的是同一辆小车;每次都在同一位置滑下,以保持小车到达水平表面的速度相同。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变化的条件是表面的粗糙程度改变,而其他条件没有改变。

根据观察结果,得出结论:小车受到阻力越小,它运动得越远,引导学生进一步推理:如果小车不受任何阻力,小车的速度将保持不变,永远运动下去。

介绍得出该结论伽利略用了推理的方法。从而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解释:物体不受力时,原来静止的物体将永远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将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改变。

2、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学生活动:(1)体验图11.5—4的实验

(2)体验物体掉杯中的实验

(3)观看教学vcd

通过观察图11.5—6,尝试用惯性的知识解释怎样利用惯性和防止惯性产生的危害。

3、二力平衡

学生探究:按照图11.5—9进行探究实验,做好记录

引导学生从记录中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

(三)课堂小结

1、牛顿第一定律是怎样表述的?

2、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利用惯性的例子,防止惯性产生危害的措施?

3、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什么?

(四)布置作业

1、书本第39页第1、2、3题

2、完成同步练习

初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实用17篇)篇十五

【内容分析】牛顿第一定律是力学中重要的基本定律之一,也是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推理能力很好的素材。本节课是在学习了运动学和力学知识基础上,首次将力和运动联系起来,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和规律的知识,本课内容在初中物理知识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后面平衡力等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教材比较注意科学地编排内容,它把理论联系实际,还把物理知识融入到生活中去,能让学生觉得物理就在身边,从而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物理的兴趣。本节需要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安排学生实验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第二课时要理解惯性的内容。

【学情分析】通过实验并不能直接得出牛顿第一定律,它是总结事实,分析、概括、推理得出的,这方面要注意强调。

【学习目标】。

1、通过分析具体事例,知道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4、通过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科学想象能力。

【评价设计】。

1、通过问题1、2、3、4、5、6检测目标1的达成。

2、通过问题7、8、9、10、11检测目标2的达成。

3、通过教师整合说明和问题12检测目标3的达成。

4、通过问题8、9、10、11检测目标4的达成。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教师根据学生看到的演示实验,在设置问题,引发深入思考)。

出示斜面、小车演示:

(1)、用力拉小车在水平木板上前进。

(2)、停止用力,小车停止。

问题1:什么原因使小车前进?

问题2:能否说物体运动必须受力?

问题3:运动需要力来维持吗?

(3)、将小车放在斜面上,放手后让小车滑下。

问题4:到水平面上后会立即停止吗?

问题5:小车能一直运动下去吗?

(4)教师总结:学生形成两种不同结论分别代表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运动需要力来维持;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运动不需要历来维持。(板书他们的观点)。

(5)教师总结:阻力会影响物体的运动。

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通过教师创设问题,转化成可操作性强的具体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同时,进行了合作、交流、思考,同时知道了自己应支持谁的观点)。

问题8:小车在水平面上前进的距离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师让学生充分猜想后,总结:斜面坡度,小车质量,小车起始高度,水平面的阻力。)。

问题9:研究小车在水前进的距离和水平面对它阻力的关系,你应该如何设计实验?

(学生猜想,小组讨论,分享猜想设计的依据和研究方案。)。

教师总结:运用控制变量法必须让其他因素相同,表面粗糙程度不同。即在同一斜面上用同一小车在同一位置开始运动,分别在不同粗糙程度不同的表面进行多次试验。

选择合理方案,让学生分组进行试验。

教师根据实验引导学生分析:

问题10:三个表面相比,哪个阻力最小,哪个阻力最大?

问题11:小车在木板上运动得最远,在毛巾表面上运动得最近。其原因是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阻力越小,前进的距离越远,若表面更光滑,则小车所受阻力更小,前进的距离更远;若表面非常光滑,则小车所受阻力将非常小,速度减小得也将非常慢。

进一步推理问题12:如果物体不受力,它将以一个恒定的速度永远地运动下去。

通过比较推理的结果,让学生思考后用自己的话说出实验结论,得到运动和力的关系,并指出自己支持两位谁的观点。

三、教师整合说明(根据推论引出牛顿第一定律,让学生明确它不是实验结论)。

英国科学家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一条重要的物理规律:牛顿第一定律(板书课题)-----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板书内容)。

四、教师强调说明:(让学生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1)“一切”表明这条规律的普遍适用性,不符合这条规律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2)“不受力”是定律成立的条件,这是一种理想情况,它也包含物体在某一方向上不受力的情况,通常把受平衡力看成不受力。

(3)“总保持”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只有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两种可能,要改变这种状态,物体必须受力的作用。

(4)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5)它虽然不是直接由实验得来的,但经受了实践的检验,是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

初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实用17篇)篇十六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节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课程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七个方面进行说课。

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及时了解学生的特点和发展变化,我所面对的学生是初一学生,他们的思维尚处在由经验型向抽象型转化的阶段,需要由我运用抽象与形象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来逐步引导学生对科学建立起严谨、深刻的认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课程中,要以知识与技能为中心,渗透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将两者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之中,因此,本节的课程目标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推理过程,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理想实验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学情的分析及课程目标的确立,本节的重点有:

难点:探讨力和运动的关系。

为了顺利的突破重点,解决难点,达成教学目标,实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本节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演示法,讨论法,练习法等。通过这些方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下面主要谈谈我对本节教学过程的设计。

首先是新课导入环节,本环节我主要采用了创设情境的导入方法,为此我设计了两个小实验:1学生实验,如何让课桌上的字典运动?停止用力会怎么样?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容易得出与亚里士多德相同的谬论:物体运动需要靠力维持。这时我演示第二个实验:推动一个玻璃球,撤去推力,小球没有立即停下,这样学生就得出了与之前相反的结论: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在学生好奇之时,我顺势出示亚里士多德与伽利略两个截然不同的观点,并告诉学生们,在学习了本节的知识后,你们就知道谁对谁错了。

意图:这样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

然后是学习新课环节,通过学生小组实验,学生观察实验后思考问题:如果轨道的'表面绝对光滑,小球将受到哪些力?这些力是怎样的?对小球的运动有没有影响?小球会如何运动下去?思考完毕后学生自由发言,并由我进行点评归纳,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和问题的思考学生不难总结出:当物体不受力或受到的合力为0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变。为了引出牛顿第一定律,我向学生解释,在伽利略那个年代还没有出现力这个概念,所以直到牛顿的出现,在引入力这个概念并对前人的成果总结后,才有了今天的牛顿第一定律也称惯性定律。

意图:这样设计体现了教学的直观性原则,通过演示实验,学生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变难为易,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为了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学习和应用,我带领学生进入巩固提高环节,学生先自主阅读“牛顿第一定律”部分,了解什么是惯性。然后由我演示实验,桌面上放一斜面,斜面末端放一铅块,在斜面顶端先后两次释放同体积的木球和铁球,观察铅块被撞开的距离。观察试验后思考讨论:惯性跟什么因素有关?根据实验结合生活实际,学生不难回答,惯性与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在学生回答后,我及时给予鼓励,并强调:惯性是标量,只与质量有关,与其他因素没关系。

意图:这样设计,学生可以通过实验自主思考问题,总结规律,锻炼学生了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的最后是小结作业环节,本环节,学生同桌之间以互问互答的方式回顾本节内容,提问的问题可以是:理想斜面实验说明了什么,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影响惯性的因素是什么等等,课后独立完成思考与练习,并书面上交作业,作为下节课复习的载体。

意图:学生通过问答和练习,了解了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强化了对知识的巩固和理解。在后续的学习中有的放矢。

为了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便于理解,我做出如下板书设计,这样设计重点突出,一目了然。

初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实用17篇)篇十七

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常识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1.通过斜面小车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实验分析,初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概括、推理).

1.通过科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教育.

2.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给学生以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教材首先通过回忆思考的形式提出问题:如果物体不受力,将会怎样?通过小车在不同表面运动的演示实验,使学生直观的看到物体运动距离与阻力大小的关系,为讲解伽利略的推理作准备。然后讲述伽利略的推理方法和通过推理得出的结论,再介绍迪卡儿对伽利略结论的补充,牛顿最后总结得出的牛顿第一定律。通过这些使学生了解定律的得出是建立在许多人研究的基础上的,正如牛顿所说:“如果说我所看的更远一点,那是因为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最后指出牛顿第一定律不是实验定律,而是用科学推理的方法概括出来的,定律是否正确要通过实践来检验。给学生以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本节课的重点是揭示物体不受力时的运动规律,即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1.学生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困难在于从生活经验中得到的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观念,认为物体的运动是力作用的结果。如推一个物体,它就动,不再推它时,它便静止。为使学生摆脱这种错误观念,首先要把运动和运动的变化区别开,树立从静到动和从动到静都是“运动状态改变”的概念,这是为了揭示力和运动的关系做的重要铺垫。其次,通过实验确立“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的概念。再通过推理建立“不受力运动状态不变”的概念。

2.通过演示实验的比较、分析、综合、推理是本节课的核心,可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科学推理方法的教育。在此演示实验中可通过设计不同的问题渗透研究方法。

3.本节课可按着人类对知识的认识顺序组织教学,让学生体会规律的认识过程,对学生进行学史教育。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伽利略的研究——笛卡尔的补充——牛顿的总结。

相关范文推荐

    幼儿园骨干教师培养工作计划(精选16篇)

    幼儿园工作计划需要根据幼儿发展的阶段和特点,制定相应的教育目标。以下是一些经典的幼儿园工作计划样本,可以帮助教师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能有机会成为xx市幼儿园骨干

    知了的夏天(热门16篇)

    通过写优秀作文,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请大家认真阅读以下优秀作文范文,并从中学习到写作的技巧和方法。知了叫了,夏天来了,知了就是夏天的代名词

    公司资料员年终总结大全(22篇)

    年终总结是一份个人的成长记录,可以反思自己的成长轨迹,为未来的发展做好规划。下面是一些年终总结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希望能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资料是工程一个重要

    公共节能周宣传活动总结(优质21篇)

    活动总结的内容应该包括活动的背景、目的、过程、结果和反思等方面的内容。以下是一些活动总结的典型样本,通过阅读这些样本可以学习到一些总结的方法和技巧,提高总结的质

    旅行的乐章(优质20篇)

    作文是表达思想和情感的一种重要方式,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可以展现出一个人的才华和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启发和借鉴。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年范文(18篇)

    毕业论文是对学生的专业素养进行检验和评估的重要途径,通过毕业论文写作可以展示学生在专业领域的独特见解和创新能力。以下是一些毕业生分享的毕业论文经验和写作技巧,给

    幼儿园资助金申请书(热门21篇)

    更多申请书的写作过程也是对我们自身能力和职业规划的一次反思和总结。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更多申请书范文,供大家参考。这些范文包括了个人陈述、推荐信、自荐信等,希

    买卖合同管辖权(汇总20篇)

    买卖不仅发生在实体市场,还包括了在线购物、电子商务等新兴形式。希望大家在买卖中能保持诚信守法的原则,追求真实和公正的交易环境,共创发展与繁荣。范文一:上诉人(原

    春节开展送暖走访慰问活动总结(专业19篇)

    活动总结是对活动的目的、过程和效果进行梳理和总结的一种重要方法。在这里,我们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经典的活动总结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思路和参考。

    施工技术员个人工作总结范文(17篇)

    技术工作总结是对工作过程中所遇到问题和解决方法的梳理和总结,以便在类似情况下更加得心应手。以下是一些技术工作总结的成功范文,希望对你的写作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