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热门17篇)

时间:2023-12-04 作者:书香墨

教学计划需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教学计划范文五:中学物理教学计划,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科学思维。

五年级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热门17篇)篇一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古诗是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瑰宝,今天又到了欣赏古诗的时间了,首先,让我们来进行背诗大赛。

先让学生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然后小组选择喜欢的方法,共同学习古诗教师桌间巡视。

小组选出代表汇报自学情况。

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指导,

1、重点词语绿。

2、时句的意思。

3、几个问题。

(1)为什么诗人觉得只是“一水”“只隔”呢?

(2)体会明月何时照我还的用法。

(3)作者这两句诗提到了三个地方之间的距离,他到底要说的是什么意思呢?”“京口和钟山离得很近,这与作者有什么关系呢?”

1、熟读成诵。

2、练习背诵。

3、改写短文。

4、你离开过家吗?你能体会思念家乡的滋味吗?用几句话写下来。

学生自由谈本节课的收获。

指名背诵泊船瓜洲,总结上节课的学法。

1、出示古诗。

2、指名朗读。

分组自学后两首古诗,教师巡视指导排忧解难。

小组代表汇报本小组的学习情况,集体纠正。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重点指导。

1、有感情的朗读,杜仲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时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3、指导背诵。

读一读第五课学习的三首古诗,想一想这三首古诗有什么共同点,(都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但是使人在表达方法上却各有特色,比较一下这三首古诗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你还知道那些古诗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之情?课后收集一些读或被给同学听,比较一下这些诗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五年级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热门17篇)篇二

1、学习古诗词《秋思》《长相思》,感知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用词的准确。

2、能有感情地吟诵。

学习重点背诵古诗。

学习难点默写古诗。

自主学习(7分钟)。

合作探究。

1、让学生通过查字典,理解字词含义。

2、同桌互批,检查字词。

1.引导学生读熟课文,理解大意。

2.引导学生探讨并适时点拨。【激情导入,介绍作者、作品】。

张籍:唐代诗人。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等。

纳兰性德:清代词人,被称为“清代第一词人”。

【独学探究】。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意万重:行人:榆关:

那畔行:风一更:聒碎:

2、理解词义:

意万重:恐:行人:

那畔:聒:故园:

【群学互助】。

1、小组讨论理解诗句意思。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1.小组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1.同桌互批,纠错。

2.集体纠正存在的问题。

【课堂检测】。

一、给加点字选择恰当的意思,并在括号里写上序号。

书:1.装订成册的著作;2.信;3.文件;

4.写字。

1.郑板桥号称诗书画“三绝”。()。

2.欲作家书意万重。()。

二、根据古诗填写。

根据不同季节,抓住不同景物进行描写,从而抒发诗人的思乡之情,是本课三首诗词的共同特点。

1.《泊船瓜洲》写的是()季,描写的景物是。

表达了诗人:

2.《秋思》写的是()季,描写的景物是。

表达了诗人:

3.《长相思》写的是()季,描写的景物是______________。

五年级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热门17篇)篇三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课时安排:3课时。

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牧童》。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而我要说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今天,咱就一起来试试。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

(注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学生反馈并质疑。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5.指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2.交流读懂了什么?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齐读全诗。

四、三读古诗,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把体会到的情感,记录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4.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自由读诗,注意读出诗歌表现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

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

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4.练习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教学《舟过安仁》。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写儿童的诗,这节课我们学习另外一首写儿童生活的诗。和前一首诗有所不同的是,前一首《牧童》只写了一个小孩子,而这首诗中写了两个顽皮的孩子。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杨万里写的《舟过安仁》,感受不一样的童年生活!

二、初读感知,理解大意。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篙、棹、遮)。

2.同桌互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

3.全班指名朗读全诗,正音,注意停顿。

4.自读理解,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5.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篙:撑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杆。棹:船桨。怪生:怪不得。遮头:为头部遮挡住风雨。使风:借助风的力量。

6.全班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伞。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打伞,原来是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

三、入情入境品读诗句。

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读了这两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感受两个孩子淘气可爱、天真顽皮。(从张、使风等动作中看出)。

3.诗人喜欢孩子吗?你喜欢他们吗?为什么?

4.带着自己的体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请学生用彩色笔把想象的画面画出来,再把想对两个顽皮的孩子说的话写在下面。(诗中两个孩子的顽皮举动,肯定会让学生有话想说,把这些话写下来,老师加以点拨就是思想感情)。

5.汇报展示:用投影仪展示部分学生的画,并让学生加以解说。

(以伞借风力让船行驶,肯定是行不通的,但这种举动却反映了两个孩子的聪明和顽皮,同时诗人对两个顽皮孩子的喜爱和赞赏。)。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感情朗读,带着顽皮、喜爱的情感自由朗读古诗。

2.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3.诵读古诗。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牧童》《舟过安仁》。

2.默写《牧童》。

3.选择其中一首古诗,根据诗意画一幅图画,或者改编成一篇小短文。

第三课时教学《清平乐村居》。

一、导入,解题。

1.板书课题,读题。

2.解题。

清平乐是词牌名,并不是题目,乐读作yu。词是诗歌的一个种类,因为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称长短句。古代的词,都可以伴乐歌唱,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清平乐本来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来当做词牌。村居才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农村闲居的人家。《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是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作品。

二、自读全词,正音。

1.自由读词,注意读准字音。

2.难读字正音,引导学生读准:檐、媚、翁、媪、亡赖、剥。

3.指名读,全班齐读。读出韵律节奏。

三、再读全词,理解词意。

1.自由读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语意思。

2.交流自己读课文的收获,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茅檐:茅草盖的屋子。醉里:喝了酒后,微微有点醉意。吴音:吴地的方言。这里泛指南方方言。相媚好:彼此之间很亲密和睦的样子。翁媪:老翁、老妇人。锄豆:在豆田里锄草。无赖:音同无赖,这里指顽皮、可爱。

3.同桌结合插图和注释,讨论理解句子意思,全班交流:

房子是用茅草盖的,屋矮檐低;门前有一道溪流,岸边长满青草,绿水青草相映,更显得碧清可爱。不知是谁家的两位斑斑白发的老夫妻喝过几杯酒后,醉醺醺地用地道的土语对话,互相取悦,语调柔媚亲昵。

大儿子在河东的豆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子,只有我最喜欢的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爬着卧着剥莲蓬玩。

四、品读全词,体悟感情。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闭目想象画面。

2.请学生自由谈所看到的画面。

3.再读全词,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乡村条件简朴,但环境优美,夫妇恩爱,孩子勤劳,生活温馨,难怪令人陶醉。

4.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悟。

5.全班朗读,注意表达思想感情。

6.熟读成诵。

五.课外拓展,激发兴趣。

1.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2.改编歌曲,用自己喜欢的曲调唱《清平乐村居》。

3.收集、背诵其他描写童年趣事的古诗词。

五年级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热门17篇)篇四

设计理念:

语文,是洋溢着灵性的美!语文教学,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在平等交流中来感受和积累这一美的过程。中国古代经典诗词,更是灵性与唯美的集中体现,所以理解这首词时要让学生借助注释,结合画面展开丰富的想象,体会诗人的心情,读出诗的韵律美,体会诗的内涵。在感悟诗词要多去“会”、去“意”、去“悟”,少一些支离破碎的分解,多一些体验诵读!

教学目标。

1、学会文中生字,能从字正腔圆的、通顺流畅的朗读过渡到情感诵读,培养语感。

2、通过想象画面、情景体验和诵读的方法,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相思之情和人性之美。

3、初步了解诗词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古代经典诗词的方法。

教学重点。

在想象、情景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相思之情。

教学难点。

在想象中构建“征途”、“故园”情景,体味“思乡情”。

导学案:

1、读准这首词。能正确读写“榆关、那畔、千帐、聒碎”等词语。

2、借助注释、查阅资料、工具书等,感知这首词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边读诗词边展开想象,体会作者在征途中是怎样的情景,心情是什么样的?

4、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之前我们已经读准了这首古诗,现在我们再来读,要注意诗的节奏,做到字正腔圆。

二、品悟古诗。

1、过渡语:长相思啊长相思,作者为什么要如此的长相思呢?学词只有印象和感受还不行,这还需要走进词人的心灵世界。现在请大家在走进课文,细细感悟作者的内心世界。

2、你都是用哪些方法理解古诗,总结(多读几遍、借助注释、结合插图)。

3、学生自由理解。

4、师:说说作者的“身”在哪里?(板书:身在征途)。

征途中,作者是怎样的情景?

展开联想,构建“征途”意象。

开放思维,创造想象,描写浪漫生活,构建“故园”意象。

小结:一个远离,一个牵挂,远离越久,牵挂越长,征途越远,相思越长,所以题目是《长相思》。

5、师谈话:美好而浪漫的画面和场景,却在现实中破碎,在征途中破碎,只有“聒碎乡心梦难成”(板书:碎)。

指导悟读。谁来再读读《长相思》?

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杨柳依依,春暖花开,没有亲人的关怀和问候,只有————。

在这里,没有(学生写的场景)只有————。

6、齐读。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都是——长相思,请同学们想象画面,进入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心灵,齐读《长相思》。

三、拓展升华。

交流资料: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满洲正白旗人。清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官一等侍卫。生平避谈世事,故词也主要写离别相思及怨夏悲秋等个人生活感受。词的风格直抒胸怀,婉约清新;但过多哀思,情调消沉。

四、课堂总结:

收集思念家乡的其他古诗词。

板书:

长相思。

身在征途。

心想故园。

五年级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热门17篇)篇五

一、教材把握:

教材简析:

精读课文《落花生》,是一篇叙事散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的主旨,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许地山始终没有忘记父亲对他的教诲和希望,他以“落花生”作为自己的笔名,时刻激励自己,做一个有用的人,并用行动实践了这一心愿,成为优秀的作家。

设计理念:

1、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落花生》这篇课文,要抓住重点句子,引导学生加深理解,让学生学得充分,学得深刻。学习时教师应抓住父亲所说的这几句话,作为学习该文的突破口,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要善于质疑,设置悬念,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去思考和解决问题,才能培养学生求异性思维。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是借物喻人,赞扬的是落花生奉献精神。落花生没有努力去炫耀自己,而是默默地生长,虽外表不好看,但它有用,有益于人类,有着内在的美,有一种默默奉献的精神。文章否定的是那种“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

3、在学习该篇课文时,应该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二、过程方案:

教学目标:

1.能分角色朗读课文,朗读中体味情感,并能在合作与探究中提高自主思考能力。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3.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

教学重点: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应该做一个有用的人。

教学难点:1、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2.初步理解详略得当和借物喻人的写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在朗读中品味,在探讨交流中提高。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趣,揭示课题。

1.老师出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它是哪种植物。“根根胡须入泥沙,自造房屋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花生)。

2.出示花生的课件,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教师解题:花生又叫落花生,因为花生的花落了,子房柄就钻到士里长成花生,所以叫落花生。

二.初读课文,理清记叙线索。

1、教师提问引导:课文围绕题目写了哪些内容?请同学们用简练的话概括出来。

(全文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

2、分开层次,确定重点。

请学生们结合文本找到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的相应段落。(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共用了2个自然段,议花生用了13个自然段,借以引出本文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3、确定学法。

“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略学,“议花生”详学。(情景引入:一起回到一家人谈花生的夜晚)。

三、读中感悟,突破难点。

1、想象情景,学生自由读再分角色朗读一家人谈论花生的部分。

2、教师提问:从这段对话中知道了花生的哪些好处?(榨油、味美、价钱便宜)。

3、重点读父亲的两次对花生的评价。

父亲第一次谈论花生:“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的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课件出示花生和其它果实的图片并完成表格,请学生画出写花生及其它果实特点的词语,教师在对比讲解中让学生明确花生的特点。并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埋在地里”“鲜红嫩绿”“高高地挂在枝头上”“矮矮地长在地上”等进行分析,体会花生的默默无闻,朴实无华。)。

4、学生再读父亲的话,体味父亲的话。要求学生把二者的不同读出来,并分角色读出他们的不同生长特点。

5、随机提问:他们有着不同的生长特点,但他们的相同之处在哪呢?(激发学生兴趣,畅谈自己的想法)。

四、合作探讨。

1、学生自由交流想法,思考父亲的话的深意。

2、师生探讨“落”的好处。(落到土里才结果,更能体现出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质。)。

3、学生齐读父亲第二次议花生部分并交流作者听了父亲的话后的感受。请学生说出对父亲话的理解,并用相应的句式来表现:

所以你们要像花生,他虽然,但。

五、拓展延伸:

1、引导提问:

如果给你一个选择的权利,你愿意做什么样的人?如果你不能选择呢?(启发学生思考花生的价值,进一步懂得做一个有内在的人的重要性)。

2、师引导,生举例:生活中的落花生,由课文走进生活,进一步教育孩子要做有用的人,学习花生的品质。

4、略讲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并适当举例。

六、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1、学生齐读最后一自然段,读出作者的感受,即“深深的印在心里”

2、出示作者简介,引出许地山的一句话,做有用的人。作者受父亲的启发,所说的这段话是全文的中心所在。它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做人的道理,赞扬了脚踏实地、埋头苦干、谦逊朴实、不计名利、有真才实学而不炫耀自己的人;赞扬了一切默默无闻,为人民多做好事,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批判了那些只求表面,贪图虚名,不学无术,对社会没有用的人。父亲的教导深深印在作者的心上,“落花生”的精神贯彻在他一生的做人、写作和教学之中。

3、练习:

写一写你身边像落花生一样的人的故事。

七、板书设计:

落花生。

主次分明。

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

借物喻人不图虚名、默默奉献。

五年级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热门17篇)篇六

1、师提出自学要求,生自由组合,选择其中的一首合作学习。进行品读理解。

自学要求:

(1)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或与组员探讨,理解字词,初步理解诗歌大意。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4)把想象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形象、流畅地描述出来。

(学生自主学习)。

2、交流反馈。

学习《牧童》。

(1)理解字词。

(2)精读诗句,理解诗意,领略诗境,领悟诗情。

a.“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两句。

b.“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说说诗句的意思和感受,然后感情朗读。

可以感受到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那么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c.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呢?从哪里看出来的?

是一个可爱、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小牧童。

(3)诵读古诗,感受意境。

学习《舟过安仁》。

(1)理解字词。

(2)品读诗句,入情入境。

a.“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读了这两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b.“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两个孩子淘气可爱、天真顽皮。(从“张”、“使风”等动作中看出)。

c.你喜欢他们吗?诗人喜欢吗?为什么?

(3)带着自己的体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

五年级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热门17篇)篇七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重点词。

3、感受词中田园生活的情景,使学生感受到美的熏陶,体会作者所。

要表达的感情。

学习重点能借助注释、结合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

学习难点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的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ppt师导案生学案。

自主学习(7分钟)。

本文写作背景:辛弃疾曾历任江西、湖南、湖北安抚使,任职期。

间,打击贪官,救济灾民,颇有政绩。淳熙八年被劾职,退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2、结合以下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

茅檐:

醉里:

吴音:

相媚好:

翁媪:

锄豆:

无赖:

3、解题。

“清平乐”是------,------是诗歌的一个种类,因为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称“--------”。古代的词,都可以伴乐歌唱,词的曲调名称叫-------。“清平乐”的“乐”要读成“------”,清平乐本来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来当做词牌。“村居”才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农村闲居的人家”。《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是南宋爱国诗人------的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作品。

1.引导学生读熟古诗词,理解大意。

2.引导学生探讨并适时点拨。

1.朗读词后,说说这首词上片主要写了什么?下片主要写了什么?

2.通过了解写作背景,你认为作者想要通过本文表达什么感情呢?

1.小组讨论,交流。

2.学生互相交流,班级展示汇报。这首词的主题是什么?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同桌互批,纠错。

2.集体纠正存在的问题。

1、“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根据“相媚好”的意思,想象两位老人聊些什么?想想当时情景,写一段对话。

2、“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句子中,“卧剥莲蓬”是怎样的情景,用心想象一下,描绘出来。

五年级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热门17篇)篇八

教学目标:

1.训练朗读,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2.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3.抓住关键词句品味赏析,体悟作品内涵

教学重难点:

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教学过程:

诗人会触景生情,更喜欢借景抒情,让诗词情景交融。李白孤独时看山,山亦孤独;杜甫国破时赏花,花亦落泪;苏轼思亲时望月,月亦有恨。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在驻守西北边关时,看见塞外奇景,会引发怎样的感情呢?我们走近范仲淹的《渔家傲》。

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词人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抵御西夏发动的战争。在他镇守西北边疆四年期间,对边地的生活和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了解,治军也颇有成效。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深为西夏所惮服,当地民谣说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词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上片侧重于写

下片侧重于写

1.上片写了何时何地的景物?哪个字统领全部景物特点?

2.上片里我们都看到了哪些景?“异”在何处?

3.上片通过对这些景物的描写,渲染出怎样的气氛?此景会让人产生什么样的感觉?

在下片中寻觅深藏词人内心的那份情愫。用“我从xxx句中,感受到xxx”来谈一谈

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此词所展现的画面。

《渔家傲·秋思》这首词通过描写边塞的战地风光,写出了边塞将士的艰苦生活,抒发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整首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读来真切感人范仲淹以其守边的实际经历首创边塞词,为苏、辛豪放词开辟先路。

积累有关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1.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李贺《雁门太守行》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3.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5.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6.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

五年级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热门17篇)篇九

一、教学设计:

1、认识古诗生字,指导书写“蓑”,准确,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2、通过注释,边读边想象的方法,感知诗歌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歌大意。

3、通过对诗歌的感受、体验诗歌中所表达的童乐、童趣,感悟诗人的心。

二、教学重点:

能通过读、想象,体验诗歌的境界。

三、教学难点:

是人的心理,并能正确,有感情的朗读。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诗人导入,整体感知。

1、导入: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两位诗人(板书:吕岩、杨万里)。吕岩,我们对他很陌生;杨万里呢?(引导背诵杨万里的小诗)。看来大家很熟悉它们了。但是老师要说,看似陌生的诗人,其实我们早已耳闻他的大名;看似熟悉的杨万里,但我们并未真正走进他的内心。相信吗?不信,等我们认真学完它们的古诗,你一定会恍然大悟。

2、你们说,怎么学?(读准-〉读懂-〉读出感受)。请同学们慢慢地,认真、仔细地将这两首诗读三遍以上。(老师板书课题)。

3、谁有勇气单独为大家朗读这两首诗。

(评价、正音。指导书写“蓑”字:手和老师一起书空,默记5秒钟)。

4、故事读正确,读通了,我们还应该争取把诗歌——(读懂)。请大家借助注释,理解故事的大意。同学们可以单独思考,也可以前后左右相互提醒学习,还可以询问老师。

5、学生说故事大意,老师纠正。

6、从刚才同学对故事的理解,你能发现这两首诗有很多共同点吗?

(1)、都是些孩童的故事。

(2)、都是表达一种愉快的心情。

(3)、都表达了诗人向往孩童生活的闲适。

(学生如果说不全:老师相信同学们学完他们的两首古诗,一定还会有更多地发现)。

(二)、从形象入手,教学《牧童》。

2、让我们认真地读,没读懂,细细体会,你一定会从诗句中找到牧童的形象。

3、大家说你从古诗的哪些字句中看到了牧童?

[预设一]: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1)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牧童?

(你看他,正撑着小肚皮,一路归来,吃饱了,喝足了。困了,就往草地上一趟,有清风明月为伴)。

(2)这样的生活真是——?(板书:悠闲、自在、无拘无束)。

(3)请同学们想象一下,牧童会是怎样归来呢?(展开丰富的联想)。

(4)如此悠闲、自在、轻松的牧童,谁能将他读出来?(指导朗读,范读)。

[预设二]: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1)你能给我们描述一下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在一片葱茏的广阔原野上,牧童正在逗弄他的短笛,偶尔吹出几声清脆的笛声,好不自在)。

(“铺”:着一“铺”字,让我们想起眼前绿草葱茏,一片生机。

“六七里”:眼前是无限宽阔的原野。随身一躺,都似乎躺进了大自然的怀抱。

(3)你能读出这样的原野吗?

(4)眼前绿草茵茵,我们耳畔似乎又听到什么?

(清脆悦耳欢快牧童的笛声。你是从哪个字中,听到了这样的笛声。)。

(板书:童乐)你能读出这样的快乐吗?

5、你向往这样的生活吗?读出你的向往。

6、吕岩又为何要写这样的牧童呢?(展开吕岩小传)你知道了些什么?

7、总结:生于兵荒马乱的吕洞宾更渴望能过上这样安悠、快乐的生活。谁能读出这种渴望。

(三)、从场景入手,学习《舟过安仁》。

(课件: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你看到了什么)。

2、看到这样的一幕,假如此时你也和杨万里立于船上,心中会发出怎样的疑问?

3、诗人也和我们一样百思不解,左思右想,愣是想不明白。大白天撑着一把雨伞,撑篙、船桨叶放在船上。忽然,他明白了,他——(恍然大悟),原来是用伞使风,让船前进,你是从哪里读出了诗人的恍然大悟?——怪生(理解“怪生”)来,谁能读出这样的恍然大悟?(知道朗读)。

4、请同学们想象:假如是你,假如你便是杨万里,恍然大悟,你会是怎样的表情?(体验诗人情绪——〉引出童趣)。

5、小结:一个“怪生”让我们看出了诗人的恍然大悟,还让我们看到两个有趣的孩童,更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对孩童的喜爱之情。

6、如此有趣的一幕,如此可爱的诗人,谁能用你的读书声,传递给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呢?

7、拓展:诗人杨万里,还写过其他描写孩童的诗篇呢。请同学们读读这几首诗,再看看我们今天学的诗歌(轻音乐起),结合起来,你能见到诗人一颗怎样的心?(喜爱儿童,未泯的童心)。

8、总结:诗人杨万里就是这样一位对孩童充满喜爱之情,童心未泯的大诗人。杨万里还写了许多其他的田园杂诗,每一首诗的背后,我们都能见到诗人深藏的美好的心。

四、诗人结尾,两手整合。

1、现在我们在读这两首诗(老师范读),你发现他们还有什么共同点?

2、陌生的诗人:吕岩,其实我们早已认识,今天更让我们看到了吕岩对悠闲、安定生活的向往。熟悉的诗人:杨万里,之前我们并没真正走进他的内心,今天让我们看到了他那颗未泯的童心。千百年前的诗人,今天依然呈现他们那么美好的心,让我们怀着对诗人的崇敬,齐读一遍,老师引读。你们愿意了解更多的诗人吗?那就去读更多的诗,是个给我们指明了一条走进诗人内心的路。

第二课时。

清平乐•村居。

课前预热。

1同学们,你在农村生活过吗?

2和城里相比,有什么特别的感受?

一、导入。

1、时光如水,岁月如流,今天让我们一起慢慢回头,走进南宋词人辛弃疾笔下的田园,去品味那个时代的乡村生活------一起读:《清平乐•村居》。

2自己读一读这首词,看看和我们平时所学的诗有什么不一样?(读)。

交流:(词牌名上下片押韵长短句)。

二、初读。

1、打开课本,自己读读课文,注意读正确,读流利,争取读得有感情。

2、谁来读一读。(1-2人)。

3、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再读一读,看看你能读懂哪些词句。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1)学生自由读。

(2)交流:我们来交流交流,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

a翁媪:根据字形就能猜测它的意思。

在这首词里,老爷爷和老奶奶的关系是?(夫妻)所以,在这首词里“翁媪”的意思是?(一对年老的夫妻)。

相媚好:你认为呢?

吴音:吴的地方话!

醉:知道意思吗?可能是谁喝醉了?你们认为呢?

无赖:调皮的样子。

卧剥:谁知道?(躺、趴)。

词语的意思你们都读懂了,这首词你们读懂了吗?谁来说一说。

三、品读。

(一)自由读:自己读一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这个问题。

(二)交流:(感悟大儿、中儿的勤劳孝顺)。

这个问题读懂了吗?谁来说一说。

1、学生发言:我觉得儿子勤劳孝顺,他们才相媚好。

2、你是从哪儿读懂的?

出示: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3、你是怎么理解的?

大儿子正在锄草,他觉得父母年纪大了,想尽孝心,体谅父母。(谁来补充的?你认为呢?你是怎么想的?你是怎么理解的呢?)。

二儿子正在织鸡笼虽然没有哥哥力气大,能干,但也很尽力。

(三)感悟小儿调皮可爱。

1、你是从哪儿读懂的?点击“_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2、为什么喜欢?(小儿子调皮可爱)。

3、自己读一读这句话,哪些地方写出了小儿的调皮可爱?

无赖:a一般情况下“无赖”是指什么样的人呢?(蛮不讲理游手好闲)。

b在课文中是这个意思吗?

c从“无赖”这个词你读懂了什么?(老夫妇对小儿特别喜欢,是对小儿的爱称)。

卧(点击图)。

a“卧”可能是什么姿势?(躺趴)。

b从“卧”字你感受到了什么?你是怎么理解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天真可爱调皮可爱)。

c练习说话:看看图,想象一下小儿顽皮的样儿,可以自己说一说,好可以同桌讨论讨论。

4指导朗读:小儿顽皮的样儿该怎么读出来呢?

(1)听老师读一读?

(2)你觉得老师哪些词读得好呢?(好在哪儿)。

(3)谁能读出小儿的顽皮?

小结过渡:大儿、中儿勤劳孝顺,小儿调皮可爱,难怪他们“醉里吴音相媚好”

过渡:还有什么原因让他们相媚好呢?(再读读课文,想一想)。

(四)感悟景美。

1、生回答:我觉得还有一个原因:这儿的景色很美。

2、你从哪儿读懂的?

3、谁来读读这句话:[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4、从青青草你读懂了什么?(草青草茂盛生机勃勃)。

5、他们就生活在这样优美的山村,你能按顺序说说这乡村的美景吗?(可以由远到近,也可以由近到远)。

a自由练说。

b指名说。

6、指导朗读:这么美的风景,真是如诗如画呀!你能读好吗?

指名读。(草真青啊!)。

7、小结:瞧这一家子,生活在山清水秀的农村真是自有一番乐趣呀。

那就让我们走进画中,听他们聊聊吧!

(五)感悟: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1、自己读一读,想一想,你仿佛听到老两口在说什么?

2、自己说一说,然后同桌讨论讨论,

3、交流:(假如你是老爷爷、老奶奶,你会说什么?)。

4、小结:乡村的景色如此优美,农家的生活如此幸福,真令人陶醉呀!

5、指导朗读:女生齐读,男生齐读。

四、感情朗读全文。

1、喜欢这首词吗?自己练习读一读,注意把感情读出来。

2、老师读上阕,谁来读下阕。

3、还有谁愿意读的?你读上阕,老师读下阕。

4、回过头来,我们来看看作者的生平:

(向往之情油然而生)。

(2)羡慕有多深,忧愁就有多深,面对如此美景,诗人自然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让我们在静静地聆听中走进他的忧愁,读懂他的向往。

5、配乐吟唱。

五、拓展积累。

宋词历来和唐诗并称双绝。每首宋词都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婉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课后,找来宋词读读,感受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

五年级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热门17篇)篇十

意境的想象、语言的品味、情感的诵读,这几方面体现了古诗词教学的共同规律。我们要重视古诗词的教学,不断探索,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古诗三首五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最新6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吟诵,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应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情感。在文义的设计中,重点抓住描写动作的关键字眼,勾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充分感受其中的情味和韵味,轻松地理解诗意。

教学目标。

1.会写“熏、杭”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理解诗歌的意思。

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以及对统治者醉生梦死的讽刺,激发爱国意识。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古人表达爱国情感的方式多种多样,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陆游的《示儿》,感受了诗人直接表达的方式。这节课,我们看看林升是怎样表达爱国情感的。

二、课前预习布置。

1.自学生字;

2.熟读这首诗,并读出感情。

三、解诗题。

1.出示诗题,明确“题、邸”的意思。

题:题写,把诗句写上。

邸:官员居住的地方。

题目的意思:写在官员府邸上的诗句。

板书:题临安邸。

2.介绍诗人。

林升,字云友,又名梦屏,南宋诗人,约生活于南宋孝宗年间(1163~1189),生平不详,浙江平阳(今浙江苍南县繁枝林坳)人。

四、读诗句。

1.大声朗读诗句。

2.根据节奏,带着感情小声朗读诗句。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3.在读的过程中根据注释解决生字词。

五、释诗意。

轻声读诗句,用下面几种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看注释、查字典、查资料将诗句译通译顺。

学生汇报,教师指导。

六、入诗境。

师: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地方?都描写了什么?给你什么感觉?哪个字词句让你感到了美?

七、悟诗情。

1.引出诗歌主题:爱国。

师:从诗句来看这是一首描写什么的诗?你是怎么知道的?(写作背景)。

2.抓住含义深刻的诗句。

品味:西湖歌舞几时休?(对统治者的辛辣讽刺,作者的无奈)。

暖风熏得游人醉(暖风:温暖的风;上层社会的糜烂奢华之风。“熏”与“醉”的解析)。

直把杭州作汴州(直:简直。作:当作。这些人简直把杭州当成了自己的都城汴州。作者直斥统治者忘记国耻家丑的丑态,蕴含讽刺、愤怒及无穷的隐忧。)。

3.填空。

《题临安邸》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对统治者()。

板书:忧国忧民对统治者的辛辣讽刺。

4.有感情地读诗。

师:(放音乐)请大家跟着音乐练习读诗,读出诗句的含义,读出作者的感情。

八、作业设计:

1.背诵这首诗。

2.在网上找表达爱国情感的诗歌,并背诵下来。

2课时。

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教学过程。

《牧童》、《舟过安仁》两首诗以轻松、诙谐的笔调描绘出悠然自得、无忧无虑的牧童和两个张伞使风的顽皮儿童,凝练的诗句中充满了童真、童趣。《清平乐•村居》以轻快、流畅的语言,徐徐铺开一幅恬淡、惬意的农家生活图,令人深深地沉醉其中。

1、自由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蓑”、“遮”的读音和写法。

2、指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通过评读、赛读、合作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读通诗歌,读出节奏。]。

1、引导学生观察此课题与其他诗歌题目的区别。

2、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3、师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结合课前预习,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自主发现词与诗的区别,掌握词的有关知识。]。

4、初读全文,读准读通。

(1)自由读词,读准字音。(注意:醉、媚、锄、媪、亡赖、剥)。

(2)合作探究,理解字词。(可以查字典、看图、联系上下文,也可以相互讨论)。

(3)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且读且评,读出韵律节奏。

来源:网络整理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content_2();。

五年级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热门17篇)篇十一

1、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人的代表作品。

2、通过对古诗词分析鉴赏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1、全面领会并用恰当的语言准确概括诗词意境及所用的艺术手法。

2、通过对古诗词分析鉴赏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让学生在阅读中将诗词的情感体验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而陶冶情操,理解人性的丰富、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建构其精神生活的基本范式和人文底蕴。

涵咏、赏读、点拨、讲析相结合。

导入语设计:

走进古典诗歌,就是走进了一个神奇的境界。在古典诗歌的清芬中,我们的前人会从一张张薄薄的书页中立起,踏着秦砖汉瓦,穿越唐山宋水,衣袂飘飘地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对古典作品的解读和鉴赏总是存在着一定的障碍。在我们眼中,古诗仿佛是一枚好吃的坚果,虽然我们知道那里面的果仁儿是有营养的,但我们却无法突破那坚硬的语言外壳。诗歌鉴赏真的就像大家想象的那么困难么? 是否有法可依?今天,我们以《山居秋暝》为例一起作个探讨。

五年级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热门17篇)篇十二

(4)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诗歌)等。

2、讲解一般的鉴赏方法。

(1)看题目,抓题眼,明诗词含义;

(2)看作者,知经历,晓风格流派;

(3)看背景,知来历,悟作者情志;

(4)找意象,析意境,知典故,看手法,品语言,明主旨。

3、按照鉴赏内容分类训练,形成能力。

纵向:从时间上分成几个朝代,重点关注唐朝。

横向:同一时期的不同类别及其代表作,分别练习。

4、从课内拓展到课外。

查漏补缺,强化训练,提升能力。

看题目,抓题眼,明诗词含义。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首诗的题目中就包含着所叙之事和所抒之情。诗人叙述了自己的所见,描绘了春夜雨景,表现了对春雨润物的喜悦之情。

看作者,知经历,晓风格流派。

从军行。

唐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作者杨炯,作诗擅长五律,叙写边塞生活的诗作尤为突出,多表现为国立功的战斗豪情,气势轩昂、风格豪健,是不满浮华靡丽诗风而给诗坛带来清新刚健之风的“初唐四杰”之一。

这首诗是他的从军、出塞之作,风格雄浑刚健,慷慨激昂,为边塞诗代表作。

思想内容:它写出了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表现了诗人忠君报国和建功立业的思想,也反映了当时唐王朝的强盛和同仇敌忾的民族心态。

看背景,知来历,悟作者情志。

别云间。

明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背景和来历:这首诗是明末抗清英雄夏完淳被捕之后,押解离乡之前所作。

情志:“泉路”、“灵旗”表达了宁死抗清的决心,“南冠”和“毅魄”既有誓死如归的悲壮,又有江山沦陷、诀别故土的悲愤。

找意象,析意境。

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意境,“意”是作者的主观情思,“境”是诗中的自然景物。意境就是作者的主观情志与富有特征的客观物象的有机融合而形成的审美氛围或境界。

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的《已亥杂诗》多用象征隐喻,想象丰富奇特;善用意象手法,创景抒情。

此诗中写的是自己辞官别家离京时的情景。

诗中的意象有白日斜、天涯、吟鞭东指、落红、春泥护花等。

前两句“斜日”和“天涯路”烘托离愁,让人体会到苍茫迷惘的意境,看到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后两句即景抒情,诗人以落红和春泥来比喻辞官归隐的自己,表现了他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

知典故,看手法。

赤壁(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从表现手法上看,诗人运用了周瑜火烧赤壁打败曹操的典故,托物咏史,“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那么东吴将曹操所灭,二乔也将被虏而藏在铜雀台中了”。用形象性的议论点明了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和社稷安危,同时又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抒发了抑郁不平之情。

古诗常用典故:“投笔”、“楼兰”、“鸿雁”、“尺素”、“折腰”、“东篱”、“折柳”、“雕虫”、“柳岸”等。

品语言,明主旨。

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分析写色彩的词语:

本诗运用“黑”、“金”、“燕脂”、“紫”、“红”等字眼,使所描写的景物更加色调鲜明,渲染了一种凝重、惨烈、悲壮的氛围。

“黑云压城”,敌军压境,形势危急。但是守军却并未退缩,而是严阵以待。“金鳞开”,铠甲闪着金光,则象征着积极乐观的心态和血战到底的决心。

作者热情地歌颂那些浴血奋战、以身殉国的将士,正表现了他对当时叛乱不定、国无宁日的社会现实的不满,以及他热切希望朝廷能重用贤才,平定海内的思想感情。

(一)唐诗流派。

盛唐:

浪漫主义诗人李白。

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山水田园诗派。

孟浩然《过故人庄》、王维《使至塞上》《送元二使安西》等,继承陶渊明的思想,以山水风光和闲适生活为题材,充满诗情画意和生活情趣。

边塞诗派。

以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为代表,描写戍边守战部队的艰苦环境以及报国思乡的情绪。有的情绪高昂,有的气势悲壮,有的哀怨动人。

中唐:

新乐府诗派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

韩孟派韩愈、孟郊、李贺等。

晚唐:

杜牧,李商隐,温庭筠。

(二)古诗词鉴赏歌诀。

一看题目明含义二看作者悟情志三看背景知来历。

四看意象析主旨五看典故解用意分析风格与手法。

时代、流派要牢记诗经表现是现实楚辞浪漫多比喻。

汉代乐府很灵活北魏风骨颇大气两晋山水寄情意。

陶潜首推属第一南朝爱情缠绵意北朝边塞铿锵诗。

唐代鼎盛两高峰李诗浪漫杜现实白诗兼备李杜风。

无题含蓄刘禹锡初唐清新有四杰晚唐哀婉数李煜。

词生唐代兴于宋豪放、婉约两分枝苏词、辛词多豪放。

高歌“大江东去”低吟“廉颇老矣”婉约首推李清照。

国恨家愁蕴笔底元代诗型有变异曲中可寻诗痕迹。

明清诗作讽现实锋芒毕露抒胸臆古诗源远一脉承。

多吟、多背、多深思。

(三)常见意象的寓意。

古诗中的意象,一般有相对固定的寓意,如:“梅”是“孤独”、“寂寞”、“孤芳自赏”、“高洁伟岸”的代名词;“蝉”是“惜时光”、“痛别离”、“苦远游”、“感身世”的同义语。

送别诗中常用“柳”、“月”、“长亭”等意象;

抒愁写恨诗常用“流水”、“春雨”、“春草”等意象;

表达思念的常用“雁”、“红豆”等;

表现志节的常用“竹”、“兰”、“梅”、“菊”等。

1、研读题目。题目有时能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所以可以作为诗歌解读的切入口。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春夜洛城闻笛》等,从题目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本诗的主要内容和感情基调,“左迁”是被贬官,而“任”是去赴任,感情基调自然不同。

2、了解作者和时代。如果本诗作者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他的生平和写作风格就会有助于我们进行鉴赏;如是不熟悉的作者,时代也会给我们一些帮助,如当时的历史事件,风俗习惯等等。

3、借助注释。诗后的注释,都是拟题人认为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必须了解的知识,除了帮助解读诗歌的难点外,还会有指导鉴赏的作用,所以必须认真读。

细审题干。设问时为了题意清晰,拟题者会尽可能加一些限制,这些限制对答题的导向作用非常鲜明,一定要充分利用。

一、宿建德江(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说说“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句诗歌表达出了什么样的景色。(3分)。

答:

2、说说全诗所表达出来意思。(50字左右)(3分)。

答:

二、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一二句是怎样写出了送朋友辛渐时的离情别绪的?(3分)。

答:

2、这首诗歌的中心思想是什么?(3分)。

答:

三、绝句(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1、说一说“两个黄鹂鸣翠柳”这句诗的意思。(3分)。

答:

2、整首诗歌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

四、瀑布联句(香禅师、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香禅师)。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李忱)。

1、诗以言志,说说禅师和李忱(唐宣宗)的诗句各表达了什么志向?有什么共同之处?(3分)。

答:)。

2、请谈谈这首诗歌的艺术特色。(3分)。

答:

五、赠柳(李商隐)。

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1、古时有临别赠柳的习俗,其中一个原因是“柳”字谐音“___”字。这首诗描写的对象是______。(2分)。

2、样理解“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所表达的形象?(2分)。

答:

3、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意旨?(2分)。

答:

六、新晴野望(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1、这首诗歌的语言与陶渊明《归园田居》的语言都有__的特色。(3分)。

答:

2、全诗重点在写景,写人只有后两句。你能想象得出“农人”的劳动情景吗?(3分)。

答:

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与诸子登砚山(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注]羊公碑:后人为纪念西晋名将羊沽而建。

(1)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请就这种体裁形式的特点做简明解说。(3分)。

答:

(2)从这首诗的四联中任择一联,联系全诗,就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谈一下你的看法。(3分)。

答:

八、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暮过山村(贾岛)。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岁,边烽不过秦。萧条桑柘处,烟火渐相亲。

(1)诗的首联重在表现什么?请简要说明。不得超过50个字。

答:(2分)。

(2)“边烽不过秦”上什么意思?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答案不得超过35个字。(2分)。

答:

(3)尾联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答案不超过60个字。(2分)。

答:

九、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诗后两题。

暮江吟(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答:

2)诗人为什么觉得“九月初三夜”是可怜的?试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3分)。

答:

十、阅读下面两首唐诗,读后回答。(6分)。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著名的诗篇。从内容看,都是写(),从抒情手法看,李诗(),王诗()。

答:

(2)诗人的禀赋个性不同,诗歌的感情色彩也不同,试比较这两首诗不同的感情色彩。

答:

参考答案:

一、宿建德江孟浩然。

1.原野空旷无边,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加接近。

2.这首诗描写作者旅途中夜泊江上,在船中所见的景情。

二、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1.首句写秋雨连江,夜暮降临,以淒清的景物来烘托离情别绪。

2.作者不因流落他乡而改变志节,始终保持着高尚纯。

三、绝句杜甫。

1.两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上鸣叫。

2.整首诗歌营造了一种清新、欢快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无比欢。

四、瀑布联句香禅师、李忱。

1.香诗表达了坚韧不拔、志向远大的胸怀。李诗表达了排除万难、勇往直前的坚定信念。二者语意贯通,表达了一种的勇气。

五、赠柳李商隐。

1.答:留/柳。

2.答:柳花怒放,象雪一样在空中飞舞,扑动着青楼的酒旗。

3.答:反映了作者借柳树轻盈多姿、缠绵多情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柳树的热爱。

六、新晴野望王维。

1.平淡质朴。

2.山青水秀的村庄里,农民们一家大小在田地里欢快地忙碌着,他们的笑声在青山间回荡。

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与诸子登砚山(孟浩然)。

1.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四联八句,每句五个字;第2、4、

2.首联勾勒出阔大的时代背景,包含着对。

八、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暮过山村(贾岛)。

1.重在描绘山村的宁静。前句从听觉上用数里外就听到。

2.表明山村没有遭受战火,表达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

3.写出了由惧转喜的心境变化,“亲”字更表现出内心亲近温暖。

九、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诗后两题。

暮江吟(白居易)。

1.这是因为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

2.“可怜”意为可爱。诗人看到江边的草地。

十、阅读下面两首唐诗,读后回答。(6分)。

1.送别;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也可);直接抒情。

2.李诗豁达(旷达,乐观),王诗离愁中带洒脱。

五年级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热门17篇)篇十三

1、学会“篱、疏、蝶、吴、莲、徐、剥、锄、蓬、赖、媚、檐”十二个生字。

2、理解诗句意思,了解古代儿童的生活乐趣。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古时候儿童的生活情景是怎样的呢?我们通过阅读古人留给我们的诗文就会知道。

《宿新市徐公店》的作者是宋朝诗人杨万里,他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儿童追春图。新市,古县名,在今湖南省攸县北。徐公店,即姓徐的人开的店。诗人留宿在新市的徐家客店,用他那善于观察的眼睛,发现了这样具有诗情画意的一幕。

“篱落疏疏一径深”。篱落,篱笆。疏疏,稀疏。径,小路。深,幽深。这句的意思是:稀疏的篱笆下,一条小路伸向远方。

“树头花落未成阴”。未,没有。阴,树阴。这句的意思是:树上的花落了,但是叶子还没有长茂密。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急走,奔跑。这两句的意思是: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黄蝴蝶飞入黄色的菜花之中,再也找不到了。

这首诗描写了南方农村的暮春景色。在一派田园风光中,穿插了儿童追捉蝴蝶的场面,写出了儿童的天真烂漫,富有儿童情趣。这首小诗突出特点在于设色:黄黄的蝴蝶,飞进大片的金黄的油菜花中,一下子看不见了,这是一种绝妙的不同事物的色彩融合。面对这样一种情景,追赶蝴蝶的顽童会是一种怎样的神态?对照前面“急走”的情形,我们不难想象,孩子是多么希望捕捉到那美丽的.蝴蝶!然而,蝴蝶更加顽皮,它置身大自然这一切生灵的守护神的怀抱中,是大自然的博爱掩护了那娇小的蝴蝶。这时,孩子会有些惆怅,但小诗给我们读者留下的却是盎然的春意,别样的情趣!

《清平乐》的作者是宋朝的辛弃疾。这首词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江南生活劳作的图景。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茅,茅屋。溪,小溪。这句的意思是:茅屋又小又低,小溪上长着绿油油的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醉,酒醉。吴音,具有南方口音的话语。媚,柔媚。好,问好,闲谈。这句的意思是:酒醉中,有人用柔媚的南方话语相互问好、闲谈。

“白发谁家翁媪?”翁,老翁。媪,老婆婆。这是谁家的老翁、老婆婆呢?

“大儿锄豆溪东”。这句的意思是:大儿子在小溪的东边锄豆子。

“中儿正织鸡笼”。这句的意思是: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无赖,无聊,无所事事。这句的意思是:最可喜的是小儿子感到无聊,趴在小溪岸边剥着莲蓬。

今天读到“茅檐低小”“白发翁媪”时,我们眼前出现的画面也许有些凄凉、衰败,但和“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以及三个儿子的活动联系起来,传达给我们的则是一幅温馨、充实、和谐。辛弃疾用极其简练的文字,勾画了一幅古时南方农人依山水而居,勤于农时,满足、悠闲的生活画面。

五年级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热门17篇)篇十四

《牧童》、《舟过安仁》两首诗以轻松、诙谐的笔调描绘出悠然自得、无忧无虑的牧童和两个张伞使风的顽皮儿童,凝练的诗句中充满了童真、童趣。《清平乐•村居》以轻快、流畅的语言,徐徐铺开一幅恬淡、惬意的农家生活图,令人深深地沉醉其中。

设计理念。

吟诵,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应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情感。在破解文义的设计中,重点抓住描写动作的关键字眼,勾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充分感受其中的情味和韵味,轻松地理解诗意。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而我要说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今天,咱就一起来试试。

二、初读古诗,想象画面。

1.自由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蓑”、“遮”的读音和写法。

2.指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通过评读、赛读、合作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读通诗歌,读出节奏。]。

三、品读古诗,领悟诗意。

1.师提出自学要求,生自由组合,选择其中的一首合作学习。进行品读理解。

自学要求:

(1)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或与组员探讨,理解字词,初步理解诗歌大意。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4)把想象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形象、流畅地描述出来。

(学生自主学习)。

2.交流反馈。

学习《牧童》。

(1)理解字词。

(2)精读诗句,理解诗意,领略诗境,领悟诗情。

a.“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两句。

b.“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说说诗句的意思和感受,然后感情朗读。

可以感受到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那么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c.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呢?从哪里看出来的?

是一个可爱、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小牧童。

(3)诵读古诗,感受意境。

学习《舟过安仁》。

(1)理解字词。

(2)品读诗句,入情入境。

a.“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读了这两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b.“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两个孩子淘气可爱、天真顽皮。(从“张”、“使风”等动作中看出)。

c.你喜欢他们吗?诗人喜欢吗?为什么?

(3)带着自己的体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

四、再读古诗,陶冶情趣。

比较两首诗,你有什么话想对谁说?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默写《牧童》。

(3)选择其中一首古诗,可自创一幅图画,也可改编成一篇小短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哪个孩子给你留下了_深的印象?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另外几个男孩,走进他们的生活。

[通过回忆,既巩固了旧知,加深了印象,又自然地引出新知,激发了学习兴趣。]。

二、揭题解题,获得知识。

1.引导学生观察此课题与其他诗歌题目的区别。

2.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3.师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结合课前预习,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自主发现词与诗的区别,掌握词的有关知识。]。

4.初读全文,读准读通。

(1)自由读词,读准字音。(注意:醉、媚、锄、媪、亡赖、剥)。

(2)合作探究,理解字词。(可以查字典、看图、联系上下文,也可以相互讨论)。

(3)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且读且评,读出韵律节奏。

三、品读全文,获得美感。

1.边读边想象画面,谈谈有什么感受,试着用一个词语概括。

2.课文中,什么给你留下了_深的印象?

(1)“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_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感情练读,读出孩子们的轻松、活泼、愉快。

(2)“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他们会亲热地说些什么呢?

这句中的哪个字生动地写出了他们的心情?(“醉”。)。

难道仅仅是酒使他们醉了吗?说说你的体会。

(3)“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结合图画,说说感受。

四、再读全文,升华情感。

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悟情。

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欣赏到的画面描绘出来吗?

配乐朗读或背诵。

五、课外拓展,激发兴趣。

1.背诵这首词。

2.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3.改编歌曲,用自己喜欢的曲调唱《清平乐•村居》。

4.收集、背诵其他描写童年趣事的古诗词。

五年级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热门17篇)篇十五

《牧童》、《舟过安仁》两首诗以轻松、诙谐的笔调描绘出悠然自得、无忧无虑的牧童和两个张伞使风的顽皮儿童,凝练的诗句中充满了童真、童趣。《清平乐•村居》以轻快、流畅的语言,徐徐铺开一幅恬淡、惬意的农家生活图,令人深深地沉醉其中。

五年级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热门17篇)篇十六

1.师提出自学要求,生自由组合,选择其中的一首合作学习。进行品读理解。

自学要求:

(1)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或与组员探讨,理解字词,初步理解诗歌大意。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4)把想象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形象、流畅地描述出来。

(学生自主学习)。

2.交流反馈。

学习《牧童》。

(1)理解字词。

(2)精读诗句,理解诗意,领略诗境,领悟诗情。

a.“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两句。

b.“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说说诗句的意思和感受,然后感情朗读。

可以感受到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那么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c.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呢?从哪里看出来的?

是一个可爱、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小牧童。

(3)诵读古诗,感受意境。

学习《舟过安仁》。

(1)理解字词。

(2)品读诗句,入情入境。

a.“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读了这两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b.“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两个孩子淘气可爱、天真顽皮。(从“张”、“使风”等动作中看出)。

c.你喜欢他们吗?诗人喜欢吗?为什么?

(3)带着自己的体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

五年级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热门17篇)篇十七

吟诵,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应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情感。在文义的设计中,重点抓住描写动作的关键字眼,勾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充分感受其中的情味和韵味,轻松地理解诗意。

相关范文推荐

    幼儿园地震逃生总结大全(23篇)

    地震的发生通常伴随着巨大的能量释放,产生巨大的声音和震感。下面是一些地震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有用的思路和参考。为了建立有效的防范和处理火灾

    大学育人教师心得(模板12篇)

    心得体会是个人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一种概括性总结。下面是一些真实而深刻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新的思路和见解。张桂梅同志是边疆民族贫困地区教师的优秀

    你的我懂初三(精选24篇)

    优秀作文是展现作者才华和思维深度的重要表现形式,我们应该学习优秀作文的写作技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作文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欣赏和学习吧。

    论文点评报告论文点评报告(热门20篇)

    通过撰写报告范文,我们能够向他人传递我们的观点和见解,并为进一步的研究和讨论提供基础和参考。如果对报告范文写作不太了解,不妨先参考一下下面的这些例子,或许会有所

    六一儿童节谢谢妈妈(热门22篇)

    6.优秀的作文往往能够给读者带来思考和启发,具有积极的社会影响力。下面是一些优秀作文的精彩片段,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它们的魅力吧。用欢笑可以忘记烦恼,用开心可以忘记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教学总结(优质20篇)

    教学工作总结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绩,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做出积极贡献。接下来是一些教学工作总结的经典范例,供大家参考和学习。一学期的教学结束了,

    数学教学研修报告范文(17篇)

    报告范文的语言应该简练明了、客观中立,避免主观色彩和个人情感的影响。请大家关注下面的报告范文,每一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希望能为你的写作提供一些支持和启示。

    致北京奥运的一封信(精选17篇)

    北京的气候四季分明,寒冷干燥的冬季和炎热潮湿的夏季是其特点之一。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北京的总结文章,供大家参考。浙江省平湖市东湖小学301赵屹。20xx年

    妈妈斩妖初一(热门17篇)

    优秀作文是通过对自然、社会、历史等方方面面的观察和思考,将感悟和思想转化为文字的一种方式。接下来是一些优秀作文的经典篇章,相信能够给大家带来启发和帮助。

    中班德育工作总结上学期(优质19篇)

    德育工作总结是促使学校反思德育目标的关键,只有通过总结才能进一步提高德育水平。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德育工作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这同样也见证了我们教师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