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是我们在生活中不断成长和进步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宝贵财富。优质的心得体会该怎么样去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节课地理心得体会篇一
地理是一门研究世界各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学科,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我即将开始学习地理的过程中,我对这门学科充满了期待和好奇。第一节课地理带给了我许多新的认识和感受,让我对地理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第一段
第一节地理课,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地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让我更加明确地理学对于我们生活的重要性。地理学的核心就是研究地球的各种现象,包括山脉、河流、气候、土地利用等等。而这些现象又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比如,我们每天都要呼吸地球大气中的氧气,而地理学可研究大气的成分和变化规律。同时,地理学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地区的风俗文化、经济发展情况,为我们的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第二段
在课堂上,老师通过丰富的图片和视频,将我们带入了不同的地理环境中,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地球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我们看到了大片的沙漠,广袤的原始森林,奔腾的河流,连绵的山脉等等。这些景象让我惊叹于地球的美丽与壮观,也深刻意识到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和保护的迫切性。同时,也让我更加好奇地想要了解这些地理现象背后的原理和规律。
第三段
在学习过程中,我还学到了一些地理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术语。比如,我了解到地球是一个由多个板块构成的巨大系统,地震和火山喷发等现象都与板块的运动有关。我还学习到了地球的纬度和经度,它们可以帮助我们定位不同地区的位置。这些知识的学习让我对地理学的实用性和科学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我相信通过学习地理,我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探索世界。
第四段
除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地理学也培养了我对世界的好奇心和观察力。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我开始主动观察身边的环境和现象。比如,我会注意到每天的天气和天空的变化,我也会关注各地的新闻和自然灾害的发生。这些观察和思考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地理现象的原因和影响,也让我学会了独立思考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第五段
第一节地理课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和理解世界。地理学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得到一个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让我学会了如何欣赏和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通过了解地球的奥秘和美丽,我更加坚信我们需要尽力保护地球,让后代子孙也能够享受到这样的美好。
总结
通过第一节地理课的学习,我对地理学的重要性和科学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地理学的学习让我对世界有了全新的认识和观察力,也加深了我对地球的珍惜和保护意识。我期待未来的地理学习,希望通过学习地理,我能够更好地探索世界,为保护和改善地球环境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一节课地理心得体会篇二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五种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能够根据所需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
2.了解交通运输线、点组成的交通运输网及其布局的影响因素。
过程与方法
结合具体的案例,学会分析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和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2.培养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五种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教学难点
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因素。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自学讨论法、合作与探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要想富,先修路”,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交通运输。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五章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现代主要交通运输方式
『播放青藏铁路视频』
【教师提问】:刚刚播放的视频当中,为我们展示的是哪一种交通运输方式呢?
【学生回答】: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五种交通运输方式都有哪些特点呢?
1.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2.合理选择交通运输方式
【学生活动】:展示表格,指导学生在导学案上勾选,完成后请学生在电脑上勾选出来
【教师点拨】:选择运输方式的时候,既要根据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又要根据货物的类别、数量、运距等综合因素,本着多快好省的原则,作出最合理的选择。
『播放视频交通运输的变化』
3.交通运输的发展方向
高速化——缩短运输时间,增加通过能力
大型化——扩大运输工具的装载量
专业化——发展集装箱运输技术
4、交通运输网及布局
(1)概念
(2)组成要素:
交通运输中的线:铁路、公路、航道等。
交通运输中的点:车站、港口、航空港等。
影响交通布局的因素
【学生回答】:东部密集,西部稀疏。东部地形以平原为主,相比西部更为低平和缓。而且东部经济发达,人口与城市众多,对交通的需求量大。
【教师点拨】:由此看来,交通运输的布局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来具体分析影响交通布局的因素。
【学生活动】:『播放视频南昆铁路』思考:了解了南昆铁路之后,请同学们阅读教材80的案例1,思考一下这样几个问题:
(2)南昆铁路沿线有哪些资源分布?
(3)铁路沿线民族分布、经济水平如何?
(4)在复杂的自然条件下我们是凭借什么去克服困难的?
【学生回答1】:南宁海拔低于100米,昆明海拔大致在2000米以上。由于铁路位于西南喀斯特地貌区,所以地形险峻、地质条件复杂、地势起伏大,且多地震、滑坡,南昆铁路的修建必须克服这些自然障碍。
【学生回答2】:因为铁路沿线有丰富的资源。
教师点拨:具体有哪些资源分布呢?
【学生回答2】:铝矿、煤矿、石油等自然资源,以及峰林、溶洞等喀斯特地貌旅游资源。
【学生回答3】:南昆铁路途径19个县(市),沿途有十多个少数民族,这里也是我国贫困人口较多的地区。
【学生回答4】:先进的科学技术。
【教师总结】:回答得非常好!在复杂的自然条件下我们必须要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保证。所以南昆铁路沿线建有桥梁476座,隧道258座,整条线路31%都是桥梁和隧道。南昆铁路也是我国科技含量的铁路之一。
通过南昆铁路的案例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因素有:经济、社会、自然、科技四大因素,其中经济是主导因素。
【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需要同学们了解五种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能结合运输货物的特点、运输量等对交通运输方式作出合理的选择;我们还了解到现代交通运输的主要特点;交通运输网的布局特点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当前来看,社会经济因素是决定性的因素,而技术则提供了保证,自然条件的影响越来越小。
【板书设计】: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一、交通运输方式:
1、五种方式及其特点;
2、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3、发展趋势
二、运输网及布局
1、基本要素:交通网中的线和点
2、影响因素:自然条件、经济水平、社会发展、技术水平等
第一节课地理心得体会篇三
地理是一门关于地球的科学。作为一名初中生,我第一次接触到地理这门课程,虽然只是短短的一节课,但我深深地被它所展现的奇妙和广阔所吸引。下面是我对于第一节课地理的心得体会。
首先,这节地理课让我对地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们班的地理老师带我们一起探索地球的各种特征,从地球的形状到各大洲的分布,再到地球上的各种天气现象,我们一一了解。我惊讶地发现,地球原来如此丰富多样,孕育着无数惊奇和奥秘。更重要的是,我认识到我们所生活的地球是一个整体,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积极保护和爱护它。
其次,地理课让我重新审视了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图示,我明白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利用,以及这种利用对环境的影响。比如,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的扩大,我们不得不在原有的土地上建设房屋和基础设施。然而,建设过程中的污染、破坏和资源消耗也使得地球面临着严重的挑战。这让我意识到,作为地球的一员,我们要对自然环境负起责任,采取积极的行动保护我们的家园。
第三,地理课教会了我一些实用的生活常识。地理并不只是关于地球的科学理论,它也涉及到我们的日常生活。比如,我们学习了如何利用地理知识来预防自然灾害,比如地震和洪水。我们还了解了如何根据地理条件来选择适合种植的农作物,以及如何利用地形来规划城市和交通。这些知识对于我们的生活十分实用,并且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和改善环境。
此外,地理课也启发了我对于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地理是一门前沿的学科,它涉及到人类社会、自然地理和地球科学等多个方面。通过学习地理,我不仅可以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还可以认识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挑战。这使我深深地被吸引,我希望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探索,能够更好地理解世界,为未来的发展做出贡献。
总结起来,第一节地理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这节课,我对地球有了更全面和深刻的认识,意识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学习到了一些实用的生活常识,并且对地理学科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我相信,在接下来的地理学习中,我会进一步扩展我的知识,了解更多关于地球这个神奇星球的奥秘,为保护地球、改善地球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一节课地理心得体会篇四
我很荣幸地被选为华中师范大学的第46期党校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学员,周五晚(10月9日)的第一节党课,让我再次接受了党组织的教诲,为我进步的意愿再次添加了无限动力。
周四晚党课开学典礼上,我们聆听了城环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管理学院的各位老师的谆谆教诲与激励,同时还有对我们的期望与要求。开学典礼一开始,全体老师和同学集体起立唱响《国际歌》的时候,一想到将有机会加入神圣而又光荣的中国就无比自豪。回想过去无数的志士仁人艰苦奋斗的历程,我们将与他们共举一面旗帜,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体会了之一庄严的时刻。
本次党课,也是本期党校的第一课,是王茂胜教授讲的《中国纲领》,王教授用生动幽默的授课风格,给我们讲解了什么是纲领,一个政党为什么需要纲领,及中国最高纲领、基本纲领和最低纲领。然后自然而然地谈到我们该怎样地正确认识党的最高纲领与现阶段的基本纲领的问题,接着我们一起讨论了党在现阶段的任务与党的基本路线,最后分析了*人为实现党纲而作的努力奋斗并对我们学生提出了基本要求。
当然,王教授的课讲得很丰富,旁征博引,联系实际,剖析社会,在这里不必过多地回放其精彩的讲课,但这次讲课,的确给了我一些新的思考与体会:
首先,王教授让我们思考的两个问题:1.怎样看待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2.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突飞猛进,垂而不死又怎样看待?对于这两个问题,我相信大多数同学像我一样,已经很多次的听到过,但坦白地说,对于这些问题,我从来都没有搞清楚,我根本没有找到讨论这种问题的方法,以前在上社会主义政治课时,我也不是很明白,直到现在还不是很明白。这节课上,王教授就谈到,其实,列宁早就说过:“每个时代都有而且总会有个别的、局部的、有时前进、有时后退的运动”,但这种个别的局部的后退运动决不会改变历史发展的大趋势。这样,我们再结合历史的大潮流,就不难理解这种“特殊情况”了。
同时,在讲到这个问题时,王教授还加重语气重复讲到这句话里的“都有而且总会有”和“决不会”,这跟马恩19世纪宣布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一样,他们都是伟大的先驱名言,它们跟马恩自己创造的历史唯物及辩证看待问题矛盾吗?显然不矛盾。资本主义制度现在看似强大,但犹如一个花甲之年的老人,尽管身体非常健壮,但其总有一天会走向生命的尽头。而社会主义则如同一个新生的生命一般充满朝气和生机。所以我们看问题是应当透过现象看到其本质,着同样适用于我们日常的学习生活。
最后让我感到震惊的是最近华尔街的游行活动,也同样出现在王教授的讲述内容里,在我们大多数人只是将其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时,老师却深入思考其中症结,讲得头头是道,我想,这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之一吧:不停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自己! 三个小时的课程在王教授的知识授予,结合实例以及旁征博引精彩的讲述下结束,不光我个人收获很大,在课后与许多同学的交流中得知,在听了这节课后对党的知识有了更近一步的认识,同时听取了党的先驱者在那个艰苦的时代不屈不挠的奋斗历程后,是我们认识到,处在当今文明、富强、和谐的时代我们要更加努力的学习、工作。用先进科学的党的指导思想武装头脑,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贡献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此为第一节党课的学习感想,请党组织批评指正!
第一节课地理心得体会篇五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会主动去探寻,深入研究,从而取得满意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努力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如:创设情景、幽默的教学语言、生动的cai课、难忘的野外实习等,都可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应积极创新,大胆尝试。如我在讲述“大气的水平运动”时,采用生动的体态语言“手势法”,手心向上,大拇指与四指垂直,四指代表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拇指代表实际风向,在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使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大气运动的原理,增强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如在对初中学生讲述时,由于学生的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这就更需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经常性的加上一些小插曲,如联系时事热点,学习的一些诗词句子,使课堂更具感染力和启发性,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要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还需掌握良好的学习习惯。重点应抓住三个环节:课前、课堂、课后。首先,课前应注意必要的预习。当然作为非重点科目,学生对其预习的效果可能会差些,这就需要在课堂上加以补足,利用上课前花上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本堂课知识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为更好的提高课堂效率打下基础。其次是课堂应认真听取教师的讲解、指导。通过课堂上必要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学习地理的技巧。当然也可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乐趣。如小组讨论、知识竞赛等,强调学以致用,充分发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展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发挥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并且还需让学生大胆质疑、解疑,鼓励他们积极地探索新事物,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例如:在学习“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时,可让学生思考:如果地球不自转,还会有昼夜现象吗?如果有,此时昼夜交替的周期是多少?这样的一系列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了他们大胆地探索书本以外的知识,从而逐步地充实自己,提高了对地理知识地认识水平。最后当然也少不了课后的巩固。除了完成相应的作业,还应注意生活中收集观察,体会中学习地理。生活中的学习习惯尤其重要,这也是终身受益的好习惯,所以应不时的提醒学生去观察、体会、挖掘、收集,勿让“生活大舞台”上的知识白白溜走。
在学生创造力的形成上,课外活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这种活动中,学生不仅获得所需的良好环境,而且开始了真正的创造活动。作为一名地理教师,更应大力开展一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如:组织兴趣小组、开展演讲比赛、进行正反辩论赛、实地考察撰写小论文、参加多种多样的公益活动等,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课堂内所不能学到的知识。开拓了视野、培养了创新能力,树立了良好的人格品质。这对以后的学习都有着重大的影响。为此,努力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使学生的创造性得到自由的发挥,激发他们去求知、探索,努力使他们成为符合跨世纪需要的新型人才。这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
第一节课地理心得体会篇六
style="color:#125b86">2021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节教案3知识目标
1.了解四种主要地质灾害(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和滑坡)的成因及危害;
2.了解地质灾害的关联性,理解监测防御地质灾害的重要性;
3.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质灾害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了解关于地质灾害方面的科学研究的进展。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能正确评价地质灾害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2.增强学生面临地质灾害时的应变能力;
3.读图获取信息能力。
情感目标
强化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使学生具有环境保护意识和防灾、减灾意识。
教学建议
关于地质灾害防御的教材分析
教材最后讲述地质灾害的防御。教材中讲了三方面的问题,其核心为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减轻灾害的基本途径。对第一点和第三点比较好理解。在防灾、抗灾、减灾的诸多领域中,首先需要对地球系统的整体性有更多的认识,寻找各种自然灾害发生的规律及其灾害间的相互联系,这一切都要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一些具体的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的设计和实施,也要有科学技术的支持。对第二点则可以作进一步的解释。加强灾害管理法制建设和健全减灾规划管理制度是灾害管理的重要方面。国家要制定减灾总体规划,各有关部门、各级政府在其指导下要建立切实可行的减灾规划;要制定各级政府重大灾害的应急行动计划,用于指导政府、有关部门、厂矿企业及居民在重大灾害发生后做出紧急反应,协调行动,减轻灾害损失。有了这些法规和措施,减灾工作才有可能纳入法制的轨道,一旦灾害发生,就可以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我国在长期的减灾实践中形成了由政府内灾害管理职能部门、辅助救灾部门、救灾决策指挥机构和临时性协调机构所构成的灾害管理组织体系。在重大灾害发生地区,各级政府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各有关部门分工协作,接受救灾决策指挥机构的领导,实行岗位责任制。我们在有关灾害的报道中可以看到,凡遇到地震等重大灾害,当地政府首长都要亲临现场,指挥抗灾减灾工作,正体现了这种灾害管理组织体系。
关于地质灾害关联性的教材分析
在前面分别讲述地质灾害的基础上,本课从各地质灾害之间的关系上进一步做了分析。这段内容在以往的高中地理教材中是没有的,它从一个比较新的角度说明了地质灾害就其个体而言,有着偶然性和地域的限制,但从总体上看,它们之间以及与其他自然因素之间,有着明显的相关性。这种动态的观点、联系的观点不仅对深入分析地质灾害的成灾原因是必要的,而且符合教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的要求。
教材通过具体例子介绍了地质灾害三方面的关联性。第一方面说明了同一地域地质灾害生成的关联性。第二方面说明了一次地质灾害中原发灾害和诱发灾害的成灾关联性,教材例子中提出的由地震诱发的其他灾害,不局限于地质灾害,这更说明了灾害之间的联系十分广泛。第三方面说明了人类活动与灾害的关联性。现在由于人类活动而引发或诱发地质灾害的事件越来越多。有资料表明,全世界的滑坡灾害中,70%以上与人类工程活动有关。
关于主要地质灾害的教材分析
地质灾害的种类很多,例如地震、地裂缝、构造断裂、火山喷发、滑坡、泥石流等。从课时容量考虑,我们选择讲述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四种地质灾害。教材对这四种灾害的表述方法基本相同:一讲成灾原因;二讲灾害本身的一些基本知识,如“地震”一段介绍了震级,“火山”一段介绍了火山的类型;三讲危害,这是教材的重点内容。教材中虽然没有总结地质灾害的基本特点,但是通过对每种灾害的讲述可以归纳出来,即地质灾害具有分布广泛,危害大、伤亡多,突发性强等基本特点。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滑坡和泥石流虽然诱发的原因不同,但主导因素都是斜坡重力作用,分布的地区也基本相同,为了减少重复,教材把这两者放在一起讲述。
关于四类主要地质灾害的教法建议
本节主要介绍了地震、火山喷发、滑坡和泥石流四类地质灾害。考虑到学生一般很少直接接触到这几类灾害现象,因此,应该尽量使用多媒体的视频、音频、图片等素材让学生获得最初的感性认识。教师应注意在教学中把握各类灾害的成因、危害,但也不能忽视对基础知识的教学。
在理解地质灾害的发生原因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总结这些灾害在空间的分布有和特点,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分析为什么那些地区会有这些地质灾害的发生,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地质灾害大部分都不是人类行为造成的(例如大部分的地震都是构造地震),而是地球运动过程中的自然现象,有其自身的发生规律。我们生活在地球上,这是无法回避的。但我们可以加强对这些灾害的研究,并积极防御,减少由于人为原因诱发地质灾害的发生。在介绍火山喷发产生的灾害时,应该引导学生从正负两方面来考虑。即火山是强烈地质作用的表现,火山既摧毁了旧的土地,也创造了新的土地,火山活动的研究是了解地球内部运动规律的窗口。许多火山本身就是十分独特的旅游景点。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四种主要地质灾害(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和滑坡)的成因及危害;
2.了解地质灾害的关联性,理解监测防御地质灾害的重要性;
3.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质灾害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了解关于地质灾害方面的科学研究的进展。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能正确评价地质灾害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2.增强学生面临地质灾害时的应变能力;
3.读图获取信息能力。
三、情感目标
强化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使学生具有环境保护意识和防灾、减灾意识。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课前准备】将学生分组,使搜集与地质灾害相关的各类资料。
【教学过程】
【课件演示】唐山地震图片,有配音。
【学生回答】略
【课件演示】主要地质灾害目录
【观看录像】地震基础知识
【提问】地球为什么会有地震呢?
【学生回答】(板块边缘,地壳不稳)
【观看录像】地震发生的原因
【教师总结】知道了地震发生的原因,我们不难知道世界地震的分布。
【观看图片】展示“世界地震分布图”和“六大板块的分布图”
【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略
【教师补充】我们很容易看到地震带来的直接危害,而实际上,地震常常会带来其它一些间接危害,这些间接的危害往往造成更为惨重的损失。例如地震引起的火灾,引发的瘟疫等等。
【过渡】刚才我们看了世界地震分布图,事实上世界火山的分布和地震分布基本上是一致的。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些火山的基础知识。
【播放录像】“火山的基础知识”
【学生思考回答】略
【教师总结】科学家们之所以提出休眠火山,正好说明了我们对于火山喷发规律的不甚了解。要确切了解这方面的知识,还需要更多更深入的科学研究。
【过渡提问】为什么意大利,日本是火山活动频繁的国家?火山喷发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课件演示】展示板块碰撞的动画。
【分组讨论】火山喷发也是破坏性很大的地质灾害,但是,除了危害之外,火山喷发有没有有利的方面呢?请举例说明。
【课件演示】对火山喷发这种地质灾害应该有正确的评价。(1)从灾害的角度看(2)从资源的角度看。
【承接过渡】地震和火山喷发是危害非常大的地质灾害。它们分别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和岩浆活动在地表的体现,而另外两种地质灾害同样不容忽视。这就是滑坡和泥石流。
【课件演示】请大家看下面的这组图,思考后面的问题。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地质灾害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危害,我们应该积极的防御,尽量减少这些危害造成的损失。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地质灾害的发生也十分普遍。
【动画演示】请大家观看我国的地质灾害图。
【提问】这么多的地质灾害似乎有些耸人听闻,但这都是不能回避的事实,我们应该如何进行防御呢?请大家观看下面的录像,看看日本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播放录像】日本地震灾害的防御
【分组讨论】在地震多发地区的人们,应该如何防御地震?(分地震前,地震来临时和地震发生后三个阶段各应该做些什么事?)
【教师总结】请参考扩展资料“地震发生时的应变”,接着总结地震灾害的防御措施(三方面)。
【动画游戏】让学生回答,地震发生时在不同场景应该如何自我保护。
【课件演示】思考并回答问题,通过学生回答问题,总结出地质灾害的关联性特点的三个方面。结束授课。
探究地质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活动题目】地质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活动目的】
1.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
2.使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精神;
3.使学生通过总结探究活动的成果,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尤其是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质灾害产生的间接和直接影响,以及如何对地质灾害进行有效的防御。
【活动步骤】
1.将学生分组,以便大家可以合作完成探究活动;
2.搜集典型的四类地质灾害(地震,火山喷发,滑坡和泥石流)给人类造成的影响。例如比较典型的地震灾害,典型的火山喷发灾害等等。
3.整理筛选搜集的资料,挑选最典型和深刻的资料,其中这样几个方面值得重视:
(1)应该区分哪些灾害是人类活动影响的结果,哪些不是;
(2)应该从正负两个方面来对地质灾害进行评价,尤其是火山喷发;
(3)应该尊重客观事实,正确对待地质灾害以及对灾害所进行的研究,并对如何积极防御地质灾害提出合理的建议。
【成果展示】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展示探究活动成果的方式:
1.论文方式,要求资料准确,引用得当,观点明确;
2.制作成板报,要求精简内容,条理清楚,形式美观,用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制作成电子演示文稿,用计算机完成演示(适合条件较好的学校)。
第一节课地理心得体会篇七
以前一直听说,党课的课堂是桂子山上规格最高的课堂。2月16日,在9-21教室上完自己的人生的第一节党课以后,觉得真是名不虚传。虽然当今的许多年轻人有时候非常反感党的各种宣传和说教,坦率的说我也不例外,但上了第一节党课后,我心中有一个非常强烈的感受,那就是在这样的课堂上,只要你认真去听,总是会有收获的。
我的第一节党课的主讲老师是文学院分党委书记谭根稳,以前也曾有机会接触过谭书记,感觉他是一个非常平易近人的领导,坐在下面听他讲课时,我愈发能感受到,我之前的感觉是正确的,近90分钟的讲课,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谭书记发自内心的对学生尤其是对文学院学生的爱,他恨不得把自己脑子所有有用的东西告诉每一位同学,虽然说得主题依然是“高高在上”的党的理论,但我丝毫没有感到有一点的矫揉造作,相信每一个人都能够在话里行间感受到他得真诚。谭书记自己也说:“真正会做领导的人绝对都不是高高再上的,绝对都是平易近人的。”要是我们党的领导同志都能够这么样,那该多好啊。
我收获最大的就是要想真正成为一个员,那么就必须端正自己的入党动机,入党要真心。中国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它代表了中国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了中国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了最广大的人民的更本利益。从党的90多年发展历程中所提炼出来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先进性的集中体现。面对如此先进的一个组织,如果我们不能够端正动机,让自己打心眼里接受党,听从党的召唤,那就是对党的不负责,更是对自己的不负责。那么如何才能端正入党动机,如何才能真心入党呢?我个人希望能从以下几点来要求自己。
第一,认真学习党的历史和党的理论。要想正在加入一个组织,那么就必须要了解这个组织的过去和现在,真正知道这个组织的优秀之处在那里,一旦了解了这些,那么这个组织自然会对你产生向心力。中国*30多年的浴血奋战史、30多年的探索前进史和30多年的改革开放史所创造出来的巨大成就是让整个世界都瞩目的,党所形成的毛泽东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也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理论,如果我们真正了解了这些东西的精髓,那么它们自然会变成入党的“诱惑”。
第二,向优秀的党员学习。中国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能够入党的人绝对都是各行各业的先进人物,而且我觉得一个优秀的员首先是一个优秀的人,他身上一定有许多闪光点值得我们学习。不管是媒体上报道的党员代表也好,还是我们身边的优秀大学生党员也好,我们要想让自己真心入党,要想让自己有所提高,他们肯定是我们的榜样。
第三,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在我看来党那么多理论的总结起来其实就两点,即先进性和为民性。党始终是先进的,党始终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工作的宗旨,这就是党的理论的核心。对于我们来讲,在没有正式入党之前,就要学着将这两条融入自己的实际生活。首先,搞好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让自己也先进起来。其次,要学会奉献,敢于担当,乐于为自己周边的同学服务,为自己所在的集体贡献力量。如果我们真正能够在学习生活中践行了这两点,肯定会离党越来越近。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能有机会来接受党的教育是一种荣幸,更是一种责任。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从心开始,学着让自己成为一名真正的员。
第一节课地理心得体会篇八
1. (2020六上·肇东月考) 判断题(请将正确答案填在答题卡上,正确请写“正确”,错误请写“错误”。)
(1) 在地球仪上,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2) 地球公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3) 赤道是南北半球分界线。
(4) 南、北半球的季节相反。
(5) 地轴是真实存在的。
2. (2019七上·交城期中) 判断题你会判断吗?
(1) 地球的实际形状是一个正球体。
(2) 如果在北极点盖一间房,房的四周都是朝南的。
(3) 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0°和180°经线构成的经线圈。
(4) 在同一条纬线上,方向只有东西之分
(5) 下列现象都是由地球自转引起的:昼夜交替、时间差、一年四季。
(6) 北半球夏至日,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
(7)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容易形成河流的部位是山谷,爬山较省力的是陡坡。
3. (2019七上·泉山月考) 除赤道以外,地球上相同纬度的纬线都有两条。
第一节课地理心得体会篇九
今天,我参加了由xx中学组织的“改变课堂提问、营造学生全面参与氛围”活动。通过这次活动,我观摩了波航中学地理教师杜老师精心准备的《澳大利亚》这一节课。杜老师带来了精心准备的课程设计和新颖的教学理念,让我受益非浅。现将听课活动及心得体会,汇报如下: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却不容忽视。课堂导入设计得巧妙,不仅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还可以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主动地去获取知识。例如,杜老师讲《澳大利亚》时,首先展示了一组有关澳大利亚的国徽、自然景观的图片,学生从情感上产生了浓厚的学习欲望,增强了学习兴趣,效果很好。在课堂中充分利用导学案。使学生学得轻松、老师组织的到位。充分体现了“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在今后我们的课堂上应该少用“上节课我们讲了”“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之类的语言导入,应尽量将课程的导入设计地巧妙一点,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次听课活动中,杜老师在课堂教学上注重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去理解知识,收到深入浅出的效果。她讲解《澳大利亚》的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时所选取的例子都是从现实生活中选取,一步步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最后再来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使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学生发言热烈,思考积极,参与学习的主动性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再枯燥无味,课堂的效率自然也能提高。
本次听课活动,杜老师在设计问题方面做得非常好。她注重问题设计地启发性。例如杜老师提出这样问题:为什么《澳大利亚》的养殖业发达?既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也围绕本节课主要内容逐步展开探究学习。这样以问题为起点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变成了主体,由原来被动听变成主动学习探究,学生主动去思考,主动在上课时讨论,主动寻求答案,学生学习的兴趣浓厚,积极性比较高,学习的效率也自然就高。
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不但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杜老师准备的导学案内容充实,增加了课堂的容量,提高了课堂效率。课件设计精巧,导学案设计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令人耳目一新。
今天,我从不同学科的实际课堂教学中体会到了新课程教学的意义所在,我既可以领略她的成功的妙处,又可吸取她的失误的教训。同时我也感到自己的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有许多问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完善。
第一节课地理心得体会篇十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课程的设置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对于地理学科来说,必须变革“学科中心”“知识本位”下的地方志式的地理课程,努力创设一种以区域地理和乡土地理作为学习载体的地理课程,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中学地理教育的使命。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综合性。地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性质与社会科学性质的综合性科学。第二,地域性。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变化规律。第三,重要性。地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
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2.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反映全球变化形势,突出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区域差异、国土整治、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等内容。使所学内容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
3.改变地理学习方式。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和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4.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地理课程要充分重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课程,从而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5.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在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和教学评价中,要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
6.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地理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举、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创设一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机制。
1.地理要素采用单独列出和与区域地理结合两种方式。例如,世界地理的自然部分只列出气候,地形、自然资源等不再单独列出,而是放在地区和国家的学习中,减少内容的层次和难度。无论是中国地理还是世界地理,均大幅度减少部门地理的内容,重点突出能够说明地理问题和实现区域地理教学目标的内容。
2.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分区部分,只列出区域的基本要素和学习区域地理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以及必选区域的数量,而不再规定必须学习哪些区域。具体区域的划分和选择由教材编写者和老师决定,以增强课程的开放性和弹性。
3.提倡把乡土地理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学生可以通过收集身边的资料,运用掌握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进行以环境与发展问题为中心的探究性实践活动。
1、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学校条件,选择地理教学方式方法。
如:在学习经纬网知识时,教师可以采用“问题解决”式的教学方式。
1)将学习内容转化为“问题”。教师提出问题:一艘海上遇难船只如何向别人报告自己所在位置?并在一个球体表面上标出假想遇难船只的位置。
2)理解“问题”。让学生边观察边议论。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这实际上就是“如何在地球表面确定一个点的位置”的问题。进一步引导学生运用生活经验,提出确定某一学生在教室里的座位或者在电影院里找座位的方法。
3)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确定“座位”的方法概括为利用“行”和“列”定点的方法。把已找到的方法运用到“问题”解决的实际情境中。学生会联想到可在空白球面上通过“遇难船只”这一点画两条十字交叉的线。但怎样向别人描述这两条线的交点是一个新问题。教师由引出经纬线、经纬度和经纬网的知识。学生观察地球仪并阅读课本,理解经纬线、经纬度和经纬网等概念。
4)“问题”的解决。遇难船只报告它所处经纬度(船上配有显示经纬度的仪器),让别人知道其在茫茫大海上的位置。
2、提倡探究式学习,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3、重视地理教学信息资源和教学媒体的利用
地理图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教师应重视利用地理图像,通过阅读、使用地理图像和绘制简易地图,帮助学生掌握观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逐步发展对地理图像和地理事物的理解、想象、分析等思维能力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如:关于“世界人种”的教学,可指导学生运用计算机网络查询资料,整理并制作成展示作品。
1)学生自愿组成小组,在网络上分别查找和整理三大人种资料。
2)将查找到的资料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做成计算机展示作品。
3)学生轮流演示、讲解自己的作品,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点评。
4、重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需要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地理教学的开放性,鼓励学生对所学地理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保证教学的弹性,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