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上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模板17篇)

时间:2023-12-18 作者:念青松

教学计划的编写可以提前帮助老师规划好教学的步骤和内容,提高课堂效率。这些教学计划范例涵盖了不同难度和类型的教学内容,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四上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模板17篇)篇一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2、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具准备:

1、录音机及磁带。

2、小黑板。

教学过程:

揭示课题,整体感知。

1、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见过爬山虎?

你见过的爬山虎是怎么样的?

2、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去看看叶圣陶爷爷写的《爬山虎的脚》,去了解爬山虎,欣赏爬山虎。

4、展示预习成果:学习生字新词。

5、听录音读课文,学生思考作者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爬山虎的?

(爬山虎生长的地方、叶子、脚三方面)。

6、师生交流哪几方面介绍爬山虎。

深入研读:

1、同学们现在想先探究哪一点呢?(生回答)。

2、自读课文描写爬山虎脚的第三、第四、第五自然段,思考作者是从哪几方面生动、具体的介绍爬山虎的脚的?(脚的样子、爬的样子、脚巴在墙上很牢固)。

3、师生交流,概括出几方面的内容。

4、交流描写“脚的样子”的第三自然段,找出相关句子。

交流重要的词。(反面、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嫩红)让学生了解作者是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来写的。

5、读描写“脚的样子”的句子。

6、请学生上台画爬山虎的脚,并说说为什么这样画。

7、交流描写“爬的样子”的第四自然段,找出相关句子,并读这些句子。圈出这些句子中与“爬”有关的动词。

8、理解句子: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一脚一脚”能否换成“一步一步”?为什么?(前者要慢,更能体现出爬山虎的顽强,爬墙时的艰辛,很牢固)理解时可联系上下文。

9、交流描写“脚巴在墙上很牢固”的第五然段,找出相关句子,并读这些句子。句子中“要是……休想”体现了什么?(很牢固)。

“要是……休想”能不能造一个句子?(学生造句)。

积累语言:

有感情的朗读第三、四、五、自然段,课后背诵三、四两段。

四上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模板17篇)篇二

一、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4、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从叶老对《一张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2、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课题。

1、同学们,我们在第二单元学过一篇课文《爬山虎的脚》,还记得作者是谁吗?(生:叶圣陶)。

2、你对叶圣陶先生都有哪些了解?(学生自由发言:叶圣陶先生是一名伟大的作家、教育家)。

3、对,叶圣陶是我国著名的作家、教育家。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著名作家肖复兴写的,有关叶圣陶老先生的课文——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点击幻灯,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提出读书要求:

a、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b、想一想,课文讲了几件事。

2、同学们在学习课文之前,先来解决本课的生词,谁来读一读。

3、出示词语:修改、删掉、增添、密密麻麻。

愣住、意外、融化、莫名其妙。

认真、平和、质朴、春风拂面。

绿葱葱、沉郁、虎虎有生气。

4、你能猜猜老师为什么将这些词语用不同的颜色标出来吗?

5、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两件什么事,也用词语来概括?(根据汇报,板书:修改作文邀请做客)。

6、他们分别是哪几个自然段:1-5为修改作文6-10邀请做客。

四、仔细研读、深入体会。

请同学们默读1—5自然段,思考叶老先生如何为“我”修改作文?“我”有什么感受?分别用横线画和波浪线画出相关语句,然后轻轻地读一读。

(一)初看作文。

1、当我一翻到修改后的作文时是怎样的感受?(理解“愣”就是呆了,简直不敢相信。)。

2、你看到了什么?(重点词“密密麻麻、到处”)。

3、同学们,这“密密麻麻”什么样,你知道吗?

是啊,也许比你想象的还要满呢!让我们看一看叶老修改的作文。(课件展示叶老修改的原件)。

4、这可真是“密密麻麻”呀,几页纸上到处都是钩、直线、曲线……密密麻麻呀!同学们,我们该怎样读这段话呢?来,读读吧。指名读。听了你的朗读,我眼前已经出现这“密密麻麻”的修改稿了。

5、看到这儿你,你想对也老说些什么?

(二)细看修改后的作文。

1、请让我们再来仔细看看,叶老先生如何为我修改的,看了之后我有什么感受?

(1)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

(2)(出示这段话)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删掉原句中“包”这个动词,使得句子干净了也规范了。而且“书皮”改成“包书纸”更确切,因为书皮可以认为是书的封面。

a:你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干净”一词的意思吗?

(3)(指名读,课件出示)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a:春风拂面是什么感觉?看到叶老这么为我修改作文,春风不仅吹到脸上,都吹到心里了,孩子们,我们该怎么读呀?自己试试。

b:叶老先生当时是教育部的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总编,他的工作十分繁忙,可他仍然会挤出时间来,为我们这些孩子一篇一篇地修改作文。这时你该怀着怎样的心情读?(指名读)。

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当时的叶老已经是年近70岁的人了,可老人还在牵挂着我们这些孩子们的成长呢!所以你又该怎么读——(指名读)。

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三)叶老的评语。

叶老先生不仅这样认真地批改我的作文,还在后面写了评语。读着这段评语,相信你还会读出很多更深的情感。请你们细细品读。(课件出示)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情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

1、如果你就是当年的肖复兴,读着这样的评语,你感受到了什么?

(这则短短的评语,是那样亲切,使“我”树立发写作的信心,致使我走上了写作的道路。)(鼓励、热情、肯定、称赞)。

2、那我们就带着这样的感情,一齐朗读这段评语。

当翻到我的那一篇作文时,我(愣住了)。

当我仔细看了叶老的修改后,我(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当我看到叶老简短的评语后,我(树立了写作的信心)。

a:徐老师想和你们一起合作来读一读这段话。请你们读红色的部分。

五、课堂小结、留有悬念。

同学们,学到现在课文只字未提爬山虎,却为什么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这个问题我们下节课细细研究?接下来请同学们翻开课堂作业本第26课,完成一、二、三、五大题。

四上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模板17篇)篇三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4、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

1、从叶老对《一张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2、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一、谈话激趣、导入课题

1、同学们,我们在第二单元学过一篇课文《爬山虎的脚》,还记得作者是谁吗?(生:叶圣陶)

2、你对叶圣陶先生都有哪些了解?(学生自由发言:叶圣陶先生是一名伟大的作家、教育家)

3、对,叶圣陶是我国著名的作家、教育家。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著名作家肖复兴写的,有关叶圣陶老先生的课文——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点击幻灯,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提出读书要求:

a、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b、想一想,课文讲了几件事。

2、同学们在学习课文之前,先来解决本课的生词,谁来读一读。

3、出示词语:修改、删掉、增添、密密麻麻

愣住、意外、融化、莫名其妙

认真、平和、质朴、春风拂面

绿葱葱、沉郁、虎虎有生气

4、你能猜猜老师为什么将这些词语用不同的颜色标出来吗?

5、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两件什么事,也用词语来概括?(根据汇报,板书:修改作文邀请做客)

6、他们分别是哪几个自然段:1-5为修改作文6-10邀请做客

四、仔细研读、深入体会

请同学们默读1—5自然段,思考叶老先生如何为“我”修改作文?“我”有什么感受?分别用横线画和波浪线画出相关语句,然后轻轻地读一读。

(一)初看作文

1、当我一翻到修改后的作文时是怎样的感受?(理解“愣”就是呆了,简直不敢相信。)

2、你看到了什么?(重点词“密密麻麻、到处”)

3、同学们,这“密密麻麻”什么样,你知道吗?

是啊,也许比你想象的还要满呢!让我们看一看叶老修改的作文。(课件展示叶老修改的原件)

4、这可真是“密密麻麻”呀,几页纸上到处都是钩、直线、曲线……密密麻麻呀!同学们,我们该怎样读这段话呢?来,读读吧。指名读。听了你的朗读,我眼前已经出现这“密密麻麻”的修改稿了。

5、看到这儿你,你想对也老说些什么?

(二)细看修改后的作文

1、请让我们再来仔细看看,叶老先生如何为我修改的,看了之后我有什么感受?

(1)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

(2)(出示这段话)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删掉原句中“包”这个动词,使得句子干净了也规范了。而且“书皮”改成“包书纸”更确切,因为书皮可以认为是书的封面。

a:你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干净”一词的意思吗?

(3)(指名读,课件出示)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a:春风拂面是什么感觉?看到叶老这么为我修改作文,春风不仅吹到脸上,都吹到心里了,孩子们,我们该怎么读呀?自己试试。

b:叶老先生当时是教育部的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总编,他的工作十分繁忙,可他仍然会挤出时间来,为我们这些孩子一篇一篇地修改作文。这时你该怀着怎样的心情读?(指名读)

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当时的叶老已经是年近70岁的人了,可老人还在牵挂着我们这些孩子们的成长呢!所以你又该怎么读——(指名读)

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三)叶老的评语

叶老先生不仅这样认真地批改我的作文,还在后面写了评语。读着这段评语,相信你还会读出很多更深的情感。请你们细细品读。(课件出示)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情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

1、如果你就是当年的肖复兴,读着这样的评语,你感受到了什么?

(这则短短的评语,是那样亲切,使“我”树立发写作的信心,致使我走上了写作的道路。)(鼓励、热情、肯定、称赞)

2、那我们就带着这样的感情,一齐朗读这段评语。

当翻到我的那一篇作文时,我(愣住了)。

当我仔细看了叶老的修改后,我(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当我看到叶老简短的评语后,我(树立了写作的信心)。

a:徐老师想和你们一起合作来读一读这段话。请你们读红色的部分。

五、课堂小结、留有悬念

同学们,学到现在课文只字未提爬山虎,却为什么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这个问题我们下节课细细研究?接下来请同学们翻开课堂作业本第26课,完成一、二、三、五大题。

四上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模板17篇)篇四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流利的朗读课文,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2、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背诵3、4自然段。

教学准备:

(2)爬山虎实物。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引起注意。

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二、回忆旧知识。

我们种丝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爬山虎,也是一株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有脚。)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你们平时看见的是爬山虎的什么?(叶子)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

三、对课题质疑,提出目标。

四、整体感知课文,学习字词,理出重点。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注意这样两个问题:

(1)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

2、交流反馈:

(1)请认为自己是学习最认真的一个同学当小老师,领读词语。

嫩绿舒服均匀重叠空隙漾起拂过叶柄蜗牛紧贴蛟龙枯萎逐渐牢固。

(学生当小老师,增强自豪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2)课文那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五、自主探究,理解3-5自然段。

交流话题: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

1、自读第三自然段2、拿起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交流反馈:为什么这样画?3、脚的样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4、实物对照,朗读。交流话题:怎么爬的1、自读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触、巴、拉、贴)“一脚一脚”换成“有步一步”有什么不同?看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

2、觉得有趣吗?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吧。

谁能汇报你读这段的收获?(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

“……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六、总结评估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七、引发期待,布置作业。

1爬山虎的脚让我们大开眼界,爬山虎的叶子也与众不同哦,同学们可利用课余时间去观察学校的爬山虎,并把看到的记录下来。我们下堂课在交流吧!

2、背诵课文3、4自然段。

四上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模板17篇)篇五

教学目的:

1认识爬山虎的脚的颜色、形状和生长部位。

2重点理解爬山虎的脚是怎么样一脚一脚爬上墙的。

3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和口语表达的能力,结合发展学生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学习作者抓住爬山虎脚的特点,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具准备:

文字教材、多媒体课件。

教学思想:

创设审美情景,感受祖国文字的语言美。

教学过程:

(一)设问激趣,整体感知。

出示谜语。

a上搭架,下搭架,开黄花,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b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也是一种蔓生植物,它搭架吗?(这个问题的提出,学生展开形象思维,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25课《爬山虎的脚》看看叶圣陶爷爷是如何把爬山虎怎样爬墙的这一幅美丽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的。

(二)理清条理,扶放结合。

自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结合以下四种学习方法自学:

1、整体感知:学生的自学(1)问答法(2)提问法(3)朗读法(4)画图法。

2、理清条理:汇报学习情况,师给予适当地点拨。

3、课件出示:指导朗读,重视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

(三)结合课件,披文入情。

直奔重点,播放课件,品味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1、把握整体:学生快速跳读,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2、深入部分:你认为这部分描写中那些语句写得好,好在哪儿?找出有关词句。

3、课件演示:动画感受,让语言的描述升华为形象的`感性认识。

4、指导朗读:感受爬山虎如何爬墙,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四)指导学法,领悟爬山虎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不同情况。

1、总结学法:针对课堂上相关学法加于小结。

2、指导自学:这一段描写哪几种情况下的爬山虎的脚?找词句来分析,用学习上一部分的方法来学习这一部分。

3、汇报自学:理顺条理的基础上完成对黑板板书的补充。

4、教师小结:结合课件,指导体会作者的喜欢、愉快的心情。

(五)总结评价延伸课外。

1、编儿歌或谜语。

(1)生畅所欲言。

a小小叶儿多又多b爬山虎呀真厉害c是虎不是虎。

春风吹来会跳舞高楼大厦任你爬有脚只会爬。

几根细丝长茎上不怕高来不怕累紧贴墙上绿。

使你疑是小蛟龙勇往直前不退缩离墙便枯死。

2、展示生活中的其他蔓生植物。

(1)生上台展示(通过简介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培养表达能力)。

(2)教师综合性评价。(结合观察方法、写作运用几方面来谈)。

3、总结评价后布置作业。

(1)按描写爬山虎的脚的方法展开想象写你看到的大自然中的有关动物、植物为适应周围的生活需要而进行的相关的生理调节(沙漠中的骆驼、仙人掌;猫的脚垫等等)。

(2)课堂所得,课后的采集编绘成小报或设置展览角组织学生浏览。(结合爱科学、学科学的思想教育)。

四上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模板17篇)篇六

《爬山虎的脚》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课。本文主要描写爬山虎的叶子和脚,以及它是如何一脚一脚向上爬的。作者通过对爬山虎的细心观察表达了对爬山虎的喜爱。

1、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2、使学生了解作者是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继续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仔细观察,合理想象,讨论交流,适当点拨。

学生提前预习,课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趣,创设情境。

同学们,大家都喜欢猜谜语吧!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个谜语,大家一起猜一猜吧!什么虎沿着墙壁跑?(打一植物)。

同学们真聪明,都猜出来是爬山虎了。爬山虎是一种攀援植物,它不用搭架子就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带着疑问来学习《爬山虎的脚》吧!

(二)整体感知。

1、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课文,划出课文中出现的生字。根据课文中的拼音自己试着读读生字。

2、请这一排的同学开火车来读这些生字。(均、匀)。

3、大家阅读完课文,认识了这么多生字,也对整篇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那位同学能说一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小组赶快讨论一下。

同学们读的可真仔细。这篇课文主要描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和脚的样子,还写了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接下来我们就仔细的阅读课文吧。

(三)理解感悟。

1、研读第二段。

大家还记得我们观察爬山虎的时候,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什么吗?

那谁能说说你看到的叶子是怎样的吗?

同学们看到爬山虎的叶子特别绿、很茂密。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中作者是这样描写爬山虎的叶子的。

大家先自己阅读一下第二自然段。

作者眼中的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作者重点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叶子?(指名回答)。

板书。

知道了爬山虎叶子的变化,同学们能通过阅读把这种变化读出来吗?(指名读)。

2、研读第三段。

默读第三自然段,用“——”划出写爬山虎脚的句子。

哪一位同学能用课文的语言来描述一下爬山虎的生长位置、形状和颜色。(指名回答)板书。

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脚写的那么形象具体,说明了什们?课文中那个词语突出了这一点?(指名回答)。

大家以前可能也不知道爬山虎是怎么爬上去的,现在大家都知道爬山虎其实是有脚的。那么大家一起来读一下第三自然段,在脑海里想象一下它的样子。下面大家开始读吧。

3、研读第四段。

大家再看一下课文用”。”标出爬山虎在墙上爬的动作。(指名回答)。

板书:触、巴、拉、贴。

考验大家阅读能力的时候到了。请这一排的同学一人读一句。

4、研读第五段。

看到第五自然段,同桌相互把这一段读给对方听。

我们观察爬山虎是最引人注意的是它的叶子,可是作者却能把隐藏在叶子间的脚写的这么具体详细,说明了什么?(指名回答)。

第二课时。

(四)练习积累。

1、导入。

2、复习生字。

开火车读生字,并组词。(均、匀、茎)。

3、熟悉课文。

指名让学生阅读课文。

(五)考核总结。

1、指名让同学上黑板默写生字,其他同学在下面写。

2、根据实际情况,讲解生字。

(六)作业延伸。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大家也试着描写一种植物的样貌特征。

刚长出来的叶子:嫩红——嫩绿。

长大了的叶子:绿得新鲜,一顺朝下。铺的均匀。

爬的动作:触、巴、拉、贴。

四上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模板17篇)篇七

2.请自由读全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那些给你留下了较深印象。(学生初步感知,初步交流即可)。

二、读通读熟用图感悟。

1.这篇文章是叶圣陶爷爷写的。文章用词准确,语言优美,感情真挚,所以要多读读,多体会。下面请大家小声读课文,要求读懂文章。

2.自己尝试一下,读几遍可以把文章读得熟练。同桌比一比,看谁书读得更流利。

3.观察课文插图,试着用课文的句子来表述图意(相机进行第二自然段的朗读指导和训练);不翻书,能用上课文的句子来表述图意吗?(相机进行第二自然段的背诵指导和训练)。

4.观察课文右上角的小插图,看看这副图中爬山虎的“脚”到底是怎样的?也试着用课文的句子来表述图意(相机进行第三自然段朗读指导与训练);再来比一比,不翻书,看谁最快最准确用上课文的句子来表述。(相机进行第三自然段背诵指导与训练)。

5.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爬”的呢?先看小插图,再读课文第四段,合上书想象它“爬”的过程,把想象到的画出来。同桌翻书对照检查,自己画得恰当吗?用书上的语言描述自己画的内容,注意说清楚爬山虎怎样“爬”的过程。(这个环节,要求能初步理解爬山虎的爬的过程即可,重点是读懂和背诵)。

三、揣摩字词体会感情。

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下列句段:

(3)爬山虎叶子的叶尖为什么一顺儿朝下?为什么“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叶子和脚之间的联系:爬山虎的茎上有许多叶子,每片叶子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都有脚,每个脚都是拉着茎和叶子往上爬,它生命力极强,哪里有空的地方,就会努力往那里爬,所以爬山虎能够爬满整个墙,显得均匀;无论它向什么方向爬,爬山虎的脚用力的方向总是向上的,因而反面的叶尖肯定都全部朝下,从而体会上面的句子。

可以采取自读、抽读、引读、男女生分组读、看图读,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2.在字词中体会作者表达的准确。

(1)师:这篇课文以观察准确、用词准确而闻名。你能在读中发现这个特点吗?请读书后举例具体说明。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下列句段:

(2)读一读上面的段落,用圆点标出能表现爬山虎“爬”的动作的词语,再读一读。

(3)自由朗读,抓住这些“爬”的动词,以不同的方式与大家交流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往上爬的?(可以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自述爬山虎爬墙的过程。可以学一学,表演爬山虎的脚变化爬行时的样子。)。

(4)先自读自悟,再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理解爬山虎的脚触着墙时的一系列变化:细丝原先是直的,巴住墙就弯曲了;启发学生体会“弯”“拉”“紧”的因果关系:由“直”到“弯”,缩短了距离,所以产生了拉力;由于产生了拉力,使它在墙上贴得很紧。

四、学习观察习作运用。

1.读课文,我们会发现文章教了小读者许多观察方法。你能总结一下,并举例说明吗?

(1)哪些看出作者观察细致?

(2)哪些说明作者观察有顺序?

(3)哪些看出作者观察时间长?

(4)哪些看出作者观察了动态和静态?

2.托尔斯泰平时随时揣着观察的记录本(看课后“阅读链接”)。今天,我们也学习叶老,学习托尔斯泰,自己准备一个观察记录本子。

教师拿出一种学生熟悉的植物让学生现场观察,再按下列格式填写观察记录。(也可以观察校园内的一种植物,还可以根据自己平时观察过的植物来填写)。

3.根据自己的观察,进行小组交流,把自己观察到的写一个片段下来。

五、总结陈述结束教学。

世间万物就是这般奇特而美妙,它们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同学们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就有可能发现事物的奥秘,认识事物间的联系,这是多么有意思的事啊!

总评与感悟:我们常常看到,有的教师为了把课上得新一些,总是大量引进课外阅读资源,总要用够让人眼花缭乱的课件,这样一来,教材却被搁置,被冷落,似乎教材根本就不重要。看多了这样的课,常常使人怀疑:难道不用补充资料,不用课件,重点依凭教材资源去设计就不能上出一堂好课?本课的教学设计就回答了我们:“否!”本课教学设计,努力发掘教材里的资源,用好了教材资源,是一篇朴实扎实的教学设计。

就本课教材资源来说,除了文章词句内容外,本文题目写植物,却是带有动物味道的名称,很有发掘空间;插图有爬山虎场景,也有爬山虎“脚”的特写,自然可以运用;文中的“泡泡”提示可以通过画图的方式感悟“爬”的动作过程,还提示注意作者观察时间长的特点,很有启发性;课后练习的要求反映了文章重点和对学生的训练要求,“阅读链接”再给学生以观察方法指导。上述这些教材资源,詹老师都注意发掘运用,虽然本课设计环节不多,但依凭教材资源,学生训练处处落实,所以是一节有特点的课,一节务实扎实的课。

看来,不依赖课件,不滥用补充资料,好好发掘教材资源,用好教材资源完全可以设计出好课,上出好课来。(此文发表在《小学教学参考语文》7-8期上)。

四上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模板17篇)篇八

1、我能学会生字新词,正确读写“均匀、重叠、空隙、痕迹、触角”等词语。

2、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要背诵下来。

3、我要积累描写爬山虎叶子的句子,了解爬山虎的脚的样子。

《爬山虎的脚》作者叶圣陶,这篇文章细致描述了爬山虎脚的特点,通过学习这篇文章,要学生学习做着的观察方法和表达能力,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1、读读课文,要求读通顺、读正确。碰到不认识的字,查阅字典并读准字音。

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叶圣陶及其主要作品。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会认5个生字。

2、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学习第一部分。

2、检查生字预习情况。

(1)一个学生领读,全体学生齐读。

(2)任选生字,指名学生认读。

(3)查字典,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均匀蜗牛触角蛟龙萎。

3、指名讲述课文大意。

小组探究:

1、全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并总结段落大意。

2、学习第一自然段(第一部分)。

(1)齐读,思考:这两句话从哪些方面介绍了爬山虎?

(2)填空:

爬山虎生长的特殊环境————————————————————。

爬山虎是生长——————————。

爬山虎生长的特点是————————。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一、目标导学。

1、谈话导入。

2、明确学习任务。

二、引出行为。

1、明确自主独学任务。

2、指名反馈并点评。

三、呈现材料。

1、出示合作研学任务。

2、师点评小组学习情况。

四、反馈学习。

1、小组汇报展示。

2、教师小结。

教学后记。

四上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模板17篇)篇九

1、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颜色;它是如何一步步向上爬的;以及它与墙的关系。

2、学习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具体地描写事物。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教学重点】。

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教学准备】。

实物爬山虎、小黑板、学生用的彩笔。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二、明确学习任务,交代学习方法。

三、导学第三自然段。

1、学习自读,找出爬山虎的脚的关键句子,读一读。

2、请在这3个关键句中找出写位置、形状、颜色的关键词。

3、小结。

四、讨论完成第四自然段。

1、点读本段,圈出写爬山虎怎么爬的动词。

2、学生汇报。

3、学生自主探究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4、重点理解什么叫一脚一脚往上爬。

5、小结。

五、独立学习第5自然段。

1、对比学习,触着墙与没触着墙的不同情况。

六、总结。

【板书设计】。

四上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模板17篇)篇十

这篇课文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这篇课文的篇幅较长,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比较多。这样的文章对刚刚升入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很有难度。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往往停留在文字表面,对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不容易理解,对文中所表现的叶老关爱下一代的精神也缺少深刻的感受。基于此,我想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和感受叶老认真的态度,以及对下一代的关爱就是教学难点。感受叶老的人品和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就是教学重点。教学中力图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不同内容的对比,补充课外资料等方法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学习目标。

通过自主阅读,批注,交流:

1.体会作者对叶老先生的认识。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叶老对作者的影响。

学习重点。

体会作者对叶老先生的认识。

学习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具ppt课件。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入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板书课题,强调“片”和“虎”两个字的写法。

二、出示学习目标。

通过自主阅读,批注,交流:

1.体会作者对叶老先生的认识。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叶老对作者的影响。

师:围绕目标如何具体学习这篇课文呢,回忆文章分为那两部分,按部分来学。

生回忆文章的两大部分。

三、学习第一部分。

出示自学提示一:

默读课文,叶老先生是怎么批改“我”的作文的?用直线画出。

批改得怎么样?用语句在旁边批注。

“我”的感受呢?用曲线画出。

从中看出叶老是个什么样的人?

1.学生自学。

2.四人小组交流。

3.汇报。

4.叶老先生做事一丝不苟、关心下一代,写文章写真话、抒真情。

相机讲述“春风拂面”(多媒体出示)。

师:未见其人,叶老先生就给“我”留下了这样亲切、温和的印象,那么见了面呢?叶老先生有何举动,又给我留下了什么印象?下面学习第二部分。

四、学习第二部分。

出示自学提示二。

1.学生自学。

2.汇报。

相机板书“平易近人”

3.猜猜当时叶老和“我”谈了什么?

四人小组交流。

师出示资料一。

4.两处环境描写让我们感受到爬山虎的美丽,“我”心情愉快,出示课件,指导有感情朗读,用意是景美,人更美。

五、学习最后一段。

出示自学提示三。

文章结尾说“在我的眼前,那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含义深刻,谈谈你的体会。

1.生自学。

2.汇报。

3.同桌交流体会。

出示资料三和四。

4.小结。

这句话是借景抒情,作者抒发了对叶老先生的敬佩、感激、难忘之情。让我们深情地朗读课题。

六、作业。

以肖复兴给叶老写一封信。

随着二三六教学模式的推进,今天由我执教了《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此文是小学语文人教版第七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组教材以“成长的故事”为主题进行编排。课文记叙了肖复兴回忆少年时代叶圣陶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去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近人,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课文借景抒情,感人至深,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教育性。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及我校开展的二三六模式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自主阅读、批注、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了课堂教学。

首先,从二三六模式上来看,在出示目标的时候我注意键入了学习方法,使学生学起来更清晰明了,接下来引导生分部分学习课文,分别出示了自学提示,在对自学提示的表述上,我明确了学习方法,尽量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在课件处理上,我采用了醒目的黑红两色,给学生视觉上的冲击,通过画一画,做批注,读一读,想一想,学生的自学真正落到了实处。为小组合作做了良好的铺垫,整节课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索,探究之中。

其次,从本课的特点来看,本课内容较多,不易理解,在被选入课本时,内容又有删减,使其更难理解。比如:“我”去叶老家做客,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他们都谈了什么,文中没有,我适时补充了资料一,轻松化解一个难题,对文章中的景物描写,用意何在,我引导简洁、明了,生一下捕捉到了叶老先生的人品和作品,心灵美,思想美,自觉这个难点,处理十分得当;在对文章结尾那句含义深刻的话学习时,我组织学生同桌交流,阅读资料二和三,升华了中心,理解了题目。

第三,作业的布置,我认为也很成功,以肖复兴同学的身份给叶老先生写一封信,其实是对文章内容的再回顾,深化了思想,理解了文意,复习了书信。

总之,这节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语文教学应该以读文本,这节课我自觉读的很不到位,是由于当时考虑到本课内容多,所以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感情朗读,指导的功力也很不到位,另外,在交流展示的时候,指名说时较多,形式单一,可以在考虑,把这些时间挤出来让给朗读。

通过本节课,我进一步认识到:二三六教学模式贵在坚持,经常运用,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必然提高,即便眼下看不出学生的进步,从终身学习来谈,它是很有用的,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四上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模板17篇)篇十一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推荐、演练、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读通、读顺课文。

3、能读懂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初步感知叶圣陶先生认真、平和的人格。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语把课文读通顺;

教学难点:理解文本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一、提出学习目标。

1、正确读写"推荐、演练、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读通、读顺课文。

3、初步感知叶圣陶先生认真、平和的人格。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

1、学生轻声自由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能正确读写"推荐、演练、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等词语。

2、同桌互相朗读课文,形式自定。互相评议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

3、指名分段向全班展示朗读。其他同学做评委,听后评议。教师相机小结:读书要正确、流利,不多字,不少字,不回读,不错读。

(二)学文悟情展示(小组内)。

1、各小组自己互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汇报对叶老批改“我”的作文的感受。

3、让个别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三、激发知识冲突(适时进行)(5分钟)。

1、通过读课文,你觉得叶老是一个怎样的人。

2、学生交流。教师注意激励学生。

四、知识拓展延伸(2分钟)。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对老师批改作文的感受。

四上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模板17篇)篇十二

(1)学习本课生字,生词。

(2)自渎课文,重点学习本课第1、2段。

(3)学习作者描写事物的方法,学习如何去观察一个事物。

(4)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2)通过对词语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一、导入。

二、初读课文,解疑,学习生字。

1、自读课文,划出本课的生字、生词,并通过上下文理解词义。

2、可见出示本课生字,生词,学生读,师纠正。

3、读课文,找出课文的哪几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4、教师讲解本课体裁说明文。

三、讲读课文。

1、课文的1、2自然段写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a、个别读课文,思考:第1自然写什么?

b、这两处地方有什么共同点?

c、齐读思考:你能从这两句话中看出爬山虎的什么特点?

2、讲读第2段、

a、指名读第2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讲什么?

b、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写什么?

c、叶子颜色的美表现在哪里?

d、叶子的均匀、整齐表现在哪里?

3、导读。

e、当风吹过,满墙的叶子也很美丽。

4、理解:拂漾。

5、齐读课文,个别读。

6、归纳短意。

四、背诵第二自然段。

五、小结,准备下课。

四上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模板17篇)篇十三

清明节到了,我们一家回时村老家祭祖,祭祖后,我们到贡山的姑姑家去爬山。

来到贡山脚下,我抬头一看,贡山连绵起伏,漫山遍野都是大大小小的乱石头,周围很荒凉。这是一座名副其实的荒山哦!我们在向导小表哥的带领下向贡山进军,一路上那是蝴蝶在为我们跳欢迎舞;野鸡在为我们唱前进歌。不知不觉间,我们爬到了半山腰。这时,妈妈和姐姐越朝下看越害怕,渐渐打起了退堂鼓。不到山顶非好汉,我和爸爸相互鼓励,历尽千辛万苦,终于登上了山顶!

爬山可真好玩哦!

三年级:王兴旺。

上一篇:我的生日礼物——文具盒。

下一篇:手机涂改带

四上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模板17篇)篇十四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一)复习导入。

1.爬山虎的叶子是什么样儿的?

2.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爬山虎的脚的?指名读。

(二)讲读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讨论:

(1)用铅笔画出课文中描写爬山虎脚的词句。

(2)这一段讲了爬山虎脚的几个特点?每个特点是什么?

(3)从哪一句可以发现作者是注意观察的?

(三)讲读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它能够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原因是什么?

3.小结:

作者抓住了爬山虎的叶子、脚会爬的特点,向我们介绍了爬山虎。作者细致入微的描写,在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那满墙的爬山虎。

(四)讲读第五自然段。

1.齐读第五自然段。

2.思考:这一自然段讲了几层意思,主要意思是什么?

明确:(1)触着墙的爬山虎才能生存;(2)爬山虎的脚能牢固地巴在墙上。

(五)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2.读后思考:爬山虎的叶子为什么能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

(六)指导背诵三、四、五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三、四、五自然段,并逐段背诵。

2.指名背诵。

(七)总结。

这篇课文采用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观察的写作方法,生动地向我们描绘了爬山虎会爬的秘密。

(八)布置作业。

1.用“舒服”、“均匀”造句。

2.课后3、4题。

(九)板书设计。

1.教师注意在阅读教学中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变化的观察方法和抓住特点细致入微的描写的表达方法,从而了解爬山虎的叶子、脚的特点。从而培养学生观察事物时要有认真、仔细的态度。

2.注意运用教学软件,投影片等现代教学手段来突破难点,理解课文内容。

四上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模板17篇)篇十五

今天是个让人放松的星期天,别人有着自己的计划,而我们家是去爬高度不超过1000公尺的山鸡公山。一到那里,山上清新的空气让人心旷神怡,还看到了许多不同种类的动植物,例如:松鼠灵活的跳跃穿梭于茂密的树林间,还有不时听到悦耳的鸟叫声,感觉这里与都市截然不同,很像世外桃源。

没多久我们开始爬山,这座山虽然不高,但是有一点陡峭,由于这座山是独立的,不与其它的山连起来,从远处看这座山会觉得有点一柱擎天的感觉。沿途尽是百花盛开,虽然曾经遭受了风灾的重创,但复原的速度也很快,只有比较严重的地方未复原外,其它地方几乎看不到风灾过后的痕迹。步道途中有着一条河,这条河被风灾破坏的痕迹依旧存在;河上的桥也因日积月累的沖刷,桥墩也偏移了许多成了s形,走在上面还会摇摇晃晃的。道路的尽头有一处几乎可算是90度的峡谷,看着古道中的峡谷吊桥,不禁让人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到了山顶后,竟发现这里有着一间餐馆和庙宇,而且这里人声鼎沸,好不热闹!我们在那边吃完饭后,就坐在庙前的广场欣赏这里的风景,把景色尽收眼底。到了下午山上开始起了浓浓的大雾,有如孙悟空驾着筋斗云在云雾中穿梭一样,置身于云雾中,后来我们便带着依依不舍的心情回家去了,也结束了这趟愉悦的旅程。

这个星期天,不仅让我心情无比轻快,还可以解除一周来的疲劳,真是一举两得,而我们也应该好好的爱惜这片美丽的好山好水,给后代的子孙留下一片美好的家园。

四上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模板17篇)篇十六

教学过程:

2、板书课题爬山虎的脚

3、齐读课题思考:从课题看,课文主要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4、质疑看到课题同学们想知道一些什么呢?(学生自己提问)

(1)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

(2)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是不是与我们人的脚是一样的)

(3)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写爬山虎的!

2、再一次齐读课文,边读边想,解决新词的读音问题

1、解决第一个问题

(2)说说你找出的这段话中哪一句准确地描写了爬山虎脚的位置,认真读一读(2—3遍,个人读,齐读)——————原来,爬山虎的脚是长在茎上的。

(3)我们已经知道了,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那么,如果让你来画一画爬山虎的`脚,你还需要知道那些信息呢?(回答第二个问题)我们来找一找这些信息!

(大屏幕展示)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让同学注意标号的词)

(4)动手画,比一比

(5)肯定同学的正确答案,再引导大家注意划线的词,读一读

2、解决问题三

(1)大屏幕上出示第四段的内容,让同学们找找动词,用横线画出来,读一读这几句话

(2)看到这些动词,你的脑海中战线了爬山虎向上爬的形象吗?

(3)学生困惑

(4)课件展示动画[爬山虎其中一只脚巴在墙上的过程,仔细观察脚的变化]

(细丝由直到弯曲,到长出小圆片,最后巴在墙上)

(5)爬山虎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向上爬的。

3、如果爬山虎的脚要是没有触到墙又会是什么样子呢?

(1)生齐读第五段,在读中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读一读,比一比连痕迹也没有——巴在墙上非常牢固

爬山虎的脚

位置茎上

脚怎么爬触——巴——拉——贴

没触墙萎了

变化

触着墙牢固

四上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模板17篇)篇十七

2、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

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

一、板题、读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六课爬山虎的脚(叶圣陶)。

二、检查上节课的.学习情况:

1、上课前先检测一下同学们对于生字的掌握情况。

(听写:重叠、均匀、逐渐、触角)。

2、背诵第二自然段(指名背、齐背)。

三、新授:

过渡:听了同学们的背诵,让老师再一次感受到了爬山虎叶子的美,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着密切联系,课文的第三、四、五自然段详细的描写了爬山虎的脚。这节课我们随着叶圣陶爸爸一起去学习写“脚”的部分。

1、出示问题、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想一想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把你喜欢的部分读一读。指名回答。(板书:位置、形状、颜色;爬;触着墙,没触着墙)。

2、学习第三自然段。

那书上是怎样介绍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的呢?请找出来自己读一读。

(1)指名读。

(2)出示课件填一填。

(4)评一评,是否画得准确(出示课件,师引导学生体会“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描写得生动具体)。

(5)通过作者的描写,我们体会到了作者写得非常细致,那么为什么作者会写得细致呢?因为他……(生答后板书:仔细观察),你从本段的哪个词语看出来的呢?(抓“注意”一词)。

(6)让我们一起细致、认真地来读一读第三自然段吧。

3、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1)合作学习:

a、指名读合作学习要求。

b、合作学习。

c、反馈。

(2)抓住“巴”字(老师请一名同学上台,老师演示“巴”这一动作,请一名同学说出“巴”的感受),结合第四、五自然段,你还从文中的哪些句子中可以体会到爬山虎的脚就紧紧地“巴”在墙上的。

(4)齐读三、四、五自然段四、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学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启发?

五、作业。

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课后去观察葡萄、丝瓜、冬瓜等并试着去写一写。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副主任述职报告(优质12篇)

    这是一份重要的贡献和成果的回顾,用于检验自己的工作效果和职业发展。这些范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述职报告的结构和要点。我叫周运丹,男,现年34岁,大专文化,中共

    小学语文教案集锦(汇总20篇)

    通过编写教案,教师可以合理安排教学时间、教学资源等,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参考一些优秀的小学教案范文,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教育教学理论。1、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意义心得(汇总13篇)

    通过写学习心得,我们可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及时改进。以下是一些优秀学习心得的摘录,供大家参考学习和借鉴。“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今年乃至今后

    党课讲稿新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精选18篇)

    党课是提高党员干部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通过党课学习,我们可以不断提升自身的政治能力和业务水平。下面是一些党课学习的案例,仅供参考,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

    幼儿园教师毕业实习心得体会(优秀20篇)

    实习心得体会是在实习期间对自己的工作表现和所获得经验的总结和归纳。实习心得范文中的观点和见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规划未来的职业道路。几年前,我开始了在x

    大学生暑期的社会实践心得体会范文(17篇)

    社会实践是连接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的桥梁,使我们的学习更具实用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社会实践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时光飞逝,告别短暂的暑期工作

    督导组明主生活会讲话(专业20篇)

    通过演讲稿的撰写,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演讲能力,更好地展示个人素质和才华。接下来,让我们一起阅读一些优秀的演讲稿范文,相信你会从中受益并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师德师风自纠自查报告版(模板20篇)

    自查报告的撰写过程可以让我们更加有目的性地进行学习和工作,提高效率和质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自查报告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教师是教育过程的

    元旦放假通知的(精选12篇)

    通知的撰写需要简明扼要、内容准确明确,以确保信息传达到位。为了方便大家查阅,以下是通知范文的精选,希望能帮到大家。2018元旦假期将至,首先向全体员工致以节日的

    党风廉政工作总结下一步打算(汇总18篇)

    工作总结是提升自己工作能力和素质的重要环节,它可以激励我们不断进步和成长。如果你正在为写月工作总结发愁,不妨看看以下的范文,或许能够帮助你排忧解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