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范文(15篇)

时间:2023-12-28 作者:雁落霞

教学计划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时间安排所要开展的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计划。它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帮助教师有条不紊地组织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以下是一些教学计划的经典案例,对于教师们编写教学计划具有很强的启示作用。

五年级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范文(15篇)篇一

1、知识目标: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理解与掌握方程的意义,弄清方程和等式两个概念的`关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渗透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3、情感目标: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弄清方程和等式的异同。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作业纸。

教学设计。

师生谈话:同学们,你们玩过跷跷板吗?

(课件出示:在美丽的大森林中,山羊、小猴、小狗、小兔在做游戏)。

让学生猜测如果让山羊和小猴玩跷跷板,会出现什么结果。

(课件演示验证学生的回答,出现跷跷板不平衡的画面)。

提问:怎样才能让小动物开心地玩起来呢?

学生:让小狗、小兔加入到小猴那边。

(课件演示:跷跷板逐渐平衡。并能一上一下动起来。)。

教师小结:当两边重量差不多时,跷跷板基本保持平衡,就能很好地玩游戏了。

[评析]:动物是学生们喜欢的形象,以故事情境导入,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借助多媒体课件演示的优势,使学生初步感受平衡与不平衡的现象。从而紧紧抓住学生的“心”。

师:在我们的数学学习中,还有一种更为科学的平衡工具,猜猜是什么?

1、直观演示,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一架天平,教师向学生介绍它的工作原理。

让学生仔细观察,现在天平处于什么状态。

提问:能用一个式子表示这种平衡状态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50+50=100。

2、继续实验,自主发现。

1)分小组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做(每个小组发一些有重量的砝码和学生自己手中的书本等)。

要求:三组设计平衡状态,三组设计不平衡状态。并据此列式。

2)学生实验,教师巡回作指导。

3)学生交流汇报,教师板书:

平衡状态的:

50+10=60。

50=20+书……。

不平衡状态的:

50+30两本书。

50三本书……。

4)学生动手把不平衡状态的天平调平衡并列式。

50+30=四本书。

50+10=三本书。

5)师生一起把书用字母代替:

50+10=60,

50=20+x,

50+302x,

503x。

50+30=4x。

50+10=3x。

3、整理分类,认识方程。

1)学生把上没面的式子进行分类。

2)让学生明确:像这些含有等号的式子都是等式。(板书:等式,标出大集合圈)。

观察右边三个等式与左边一个等式有什么区别?

学生很快明确:右边的等式里都含有未知数。(在等式前面板书:含有未知数)。

教师总结:我们把右边这三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

3)学生齐读方程的意义,同桌互相说出一个方程。

[评析]:这部分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动手去操作,去合作。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尝试分类、交流,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并初步渗透了数学中的集合思想。

课件出示两个小动物争吵的画面。

小狗:我知道了,所有的方程一定是等式。

小兔:不对不对,应该说所有的等式一定都是方程。

判断谁说的对,并叙述理由。

学生阅读数学小知识“你知道吗?”

练习十一的1题。

教学反思。

1、利用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

生活是兴趣的源泉,体验是主动参与的动力。通过直观演示、学生实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的热情,每一个学生都积极的加入了学习的热流中来。教学当中始终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2、关注情景教学。

在本节课中,将枯燥的方程概念融于浅显生动的情景中。导入利用小动物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教学背景,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对天平的所有情景保持着浓厚的兴趣。通过天平称重的实验,让学生尝试用数学知识来描述实验现象,使学生获得了等式和不等式的知识。

五年级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范文(15篇)篇二

1、使学生知道分数的产生和其它数学知识一样是由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际中产生的。

2、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单位“1”的含义及分子、分母的含义。

3、培养学生形象思维,抽象概括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4、使学生受到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观念的启蒙教育。

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讲清单位“1”的含义是本节课的难点。

电脑软件一套。

每人一张正方形纸片、每组一个信封里面装有一张圆形、长方形纸片,4个苹果图片,6个玩具熊猫图片。

课前组织教学。

今天我们和许多小动物一起去参加小猴的生日聚会高兴吗?你们看小猴准备了许多好吃的、好玩的东西(电脑显示画面)请同学们观察一下都有什么?它还想测测同学们的智力利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帮它分一分、算一算能做到吗?(上课)。

板书:分数。

1。把小猴准备的一部分礼物装在信封里,倒出来看一看都有什么?下面小猴要利用这些东西测测同学们的智力,看哪一个小组表现的好?听要求小组同学研究想办法表示出每种东西的。小组研究汇报。

2、根据刚才分的过程,把这些物体归两类,为什么这样分?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一个物体、一个整体(解释整体的含义)。

说明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许多物体组成的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叫做单位“1”

上面我们分的这些物体就可以用一句话表示出来谁能说出来?(把单位“1”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

3、请同学们看屏幕,仔细观察回答问题。

(1)把一块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

(2)把一张正方形的纸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其余的3份是它的()。

(3)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它的()其余的是它的()。

(4)同时显示以上3幅图,让同学们认真观察它们的分法和表示每一部分的分数有什么异同?小组讨论汇报。

4、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苹果和熊猫图片,平均分看有几种分法,其中的一份用什么数表示,小组讨论汇报,电脑显示平均分的苹果和熊猫图画,让学生按照第一幅图的说法说一说其余的几幅图的意思。

5、电脑同时显示一块饼、一张正方形纸、一条线段、四个苹果、六只熊猫图,提问:刚才我们分了这些物体都是把谁看作单位“1”?谁来说一说什么叫做单位“1”?电脑显示单位“1”的含义。

6、根据刚才所学的知识小组讨论到底什么样的数叫做分数呢?引导学生总结分数的意义,电脑显示分数的意义。

7、根据分数的意义指名说出刚才写的这些分数表示的意义。

8、教学分子、分母的含义:电脑显示分数各部分的名称,指名回答分子、分母各表示什么?写几个分数让学生说出分子、分母所表示的含义。

9、做一做电脑显示。

1、让同学们闯三关,电脑显示三关题。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一个物体。

一个计量单位单位“1”2/34/155/11。

一个整体。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五年级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范文(15篇)篇三

本节是学生首次学习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所以字母表示数是学习本章节元知识的基础。按照教材的编写意图,要利用天平让学生亲自参与操作和实验,借助天平平衡的道理建立等式、方程的概念,以加深理解。因此本信息窗安排了三个内容,第一个首先利用天平平衡原理理解等式的意义。第二和第三个红点部分是学习方程的意义。

1、这节课要求学生进一步认识并掌握用字母表示数,初步了解方程的意义,为以后学习运用准备。

2、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3、学习本节课是今后继续学习代数知识的基础,同时对发展学生的多向思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节教学方程的意义,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有关方程的知识。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及生活经验,鼓励学生多观察、多讨论、多探究、多协作、多操作,采用了观察法、讨论法、探索协作学习法和操作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经过探索,掌握方程的特点和意义。

1.能利用天平,通过动手操作理解等式的意义。

2.结合具体实例和情景,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用方程表。

达简单的等量关系。

3.培养保护动物的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

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方程意义的理解难点:建立等式、方程的概念。

五年级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范文(15篇)篇四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问题,使同学们学会用解方程和用方程解决具体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结合课本内容和实际问题来使同学们形成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方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同学们对于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同学们克服困难的品质,培养同学们探索新知的勇气和信心。

1.复习方程概念。

什么是方程?你能举出方程的例子吗?(老师板书出方程的例子)这里用字母表示等式里的什么?指出:字母还可以表示等式里的未知数。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就叫方程。(板书定义)

判断下面是不是方程:

3x+56+8=146x=157x+315

(通过这个教学使学生充分理解方程的定义)

让学生先独立解课本p61.t1.两道解方程的题目再让学生说说是怎样解的。

通过这里的两道练习复习小学所学习的解方程的方法(即根据等式的性质来解。)

2.解简易方程。

复习61页第二题

首先让学生找出这三个题的等量关系,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讨论,在小组内说一说怎样找的等量关系。然后请学生在班内汇报一下。再请三位同学演板,并请演板的同学解释自己的做法。

(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首先学会找出题目的等量关系,再根据等量关系去列方程,使学生养成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时候,要懂得方程是根据等量关系列出的。)

集体订正:解(1)方程是怎样想的,检查解方程时每一步依据什么做的.。(2)方程与(1)有什么不同,解方程时有什么不同? 师生共同小结解方程的一般步骤(略)。怎样检验方程的解对不对? 增加找数量关系练习。

1.六一班有50人,其中男生有28人,女生有多少人?

2.六一班有22名女生,男生比女生的2倍少16人,男生有多少人?

首先让学生独立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然后让同桌2人互相说一说,然后再解答。

引导学生做课本巩固练习题

1.解方程。组织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让学生上去讲一讲解题的方法。

2.看图列出方程,并求出方程的解。首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解决的方法,再请学生汇报交流。

3.看图理解题意,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再列方程解答。请学生演板,演板后组织学生讨论。

4.理解文字题,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并求解。请学生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再让学生完成。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解决了那些问题,还有那些困惑?

(通过学生的汇报,查漏补缺,找出这节课可能没有涉及到的问题加以解决。)

1.课本62页第5题。这里的两个小题,第1小题是用字母表示,学生要想用字母表示出来,必须先找出题目的等量关系。第2小题是用方程解决问题,除了要找出等量关系外还要列出方程并解答。

2.课本62页第6题。这是一道拓展性的习题,是数与形的结合,通过这道题的练习,除了锻炼学生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复习了有关几何的知识。

五年级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范文(15篇)篇五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9册57―5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解方程的方法有两种,并掌握这两种方法。

2、使学生初步掌握解方程,并理解解方程及方程的解的概念。

3、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1、理解并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2、理解解方程及方程的解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探索新知,出示课本主题图(课件)。

(1)根据图画列方程。

(2)反馈:

a、x+3=9。

b、9―x=3。

c、9―3=x。

(强调:列方程时x不单独出现在等号的一边,因为这样这个方程没有意义。)。

(3)以x+3=9为例教学解方程。

三、课堂练习:

1、完成做一做第一题。

2、解下列方程。(用两种方法解决)。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跟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五年级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范文(15篇)篇六

1、使学生知道分数的产生和其它数学知识一样是由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际中产生的。

2.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单位“1”的含义及分子、分母的含义。

3.培养学生形象思维,抽象概括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4.使学生受到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观念的启蒙教育。

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讲清单位“1”的含义是本节课的难点。

电脑软件一套。

每人一张正方形纸片、每组一个信封里面装有一张圆形、长方形纸片,4个苹果图片,6个玩具熊猫图片。

课前组织教学。

今天我们和许多小动物一起去参加小猴的生日聚会高兴吗?你们看小猴准备了许多好吃的、好玩的东西(电脑显示画面)请同学们观察一下都有什么?它还想测测同学们的智力利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帮它分一分、算一算能做到吗?(上课)。

一、分数的产生。

板书:分数。

1.把小猴准备的一部分礼物装在信封里,倒出来看一看都有什么?下面小猴要利用这些东西测测同学们的智力,看哪一个小组表现的好?听要求小组同学研究想办法表示出每种东西的。小组研究汇报。

2.根据刚才分的过程,把这些物体归两类,为什么这样分?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一个物体、一个整体(解释整体的含义)。

说明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许多物体组成的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叫做单位“1”

上面我们分的这些物体就可以用一句话表示出来谁能说出来?(把单位“1”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

3.请同学们看屏幕,仔细观察回答问题。

(1)把一块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

(2)把一张正方形的纸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其余的3份是它的()。

(3)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它的()其余的是它的()。

(4)同时显示以上3幅图,让同学们认真观察它们的分法和表示每一部分的分数有什么异同?小组讨论汇报。

4.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苹果和熊猫图片,平均分看有几种分法,其中的一份用什么数表示,小组讨论汇报,电脑显示平均分的苹果和熊猫图画,让学生按照第一幅图的说法说一说其余的几幅图的意思。

5.电脑同时显示一块饼、一张正方形纸、一条线段、四个苹果、六只熊猫图,提问:刚才我们分了这些物体都是把谁看作单位“1”?谁来说一说什么叫做单位“1”?电脑显示单位“1”的含义。

6.根据刚才所学的知识小组讨论到底什么样的数叫做分数呢?引导学生总结分数的意义,电脑显示分数的意义。

7.根据分数的意义指名说出刚才写的这些分数表示的意义。

8.教学分子、分母的含义:电脑显示分数各部分的名称,指名回答分子、分母各表示什么?写几个分数让学生说出分子、分母所表示的含义。

9.做一做电脑显示。

三、课堂练习:

1.让同学们闯三关,电脑显示三关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五年级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范文(15篇)篇七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充分理解了四则运算的意义和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学重难点是结合具体情境理解等式和方程的意义和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本信息窗展示的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鳍豚、大熊猫、东北虎的图片以及相关文字说明。其主要信息有白鳍豚数量的变化情况;野生和人工养殖的大熊猫数量的关系;与人工繁育东北虎数量的比较。根据上述信息,引导学生提出相应问题,进而研究方程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方程的意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2、借助天平让学生亲自参与操作和实验,在经历天平由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动态过程中,加深对方程及等式意义的理解。

3、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唤起学生保护珍稀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方程的意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唤起学生保护珍稀动物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今天老师带来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几幅图片。(课件出示信息窗1的三幅动物图片)我们应该保护这些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今天这节课,就以这三种动物为话题,来研究其中的数学问题。

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1、找出白鳍豚这组资料的等量关系,用字母表示。

(1)提问:我们先来看白鳍豚的这组资料,你获得了哪些信息?白鳍豚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濒临灭绝。1980年约有400只,比多300只。

(2)根据情境图所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引导学生提出:根据1980年约有400只,比20多300只这句话写出等量关系式。

(4)教师板书2004年只数+300只=1980年只数这个等量关系式,并提问:你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这个等量关系吗?先自己想一想,再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学生汇报:如用a表示2004年的白鳍豚只数,上面的等式就可写成a+300=400。

(5)教师小结:刚才大家用了不同的字母来表示未知数。其实一般情况下,我们用字母x来表示未知数。上面的等式就可写成x+300=400(板书)。

2、借助天平理解等式的意义。

根据x+300=400:等号左边求得是哪一年的只数?(1980年的`只数)等号右边是哪一年的只数?(1980年的只数)像上面这样表示左右两边相等的等式有哪些特点呢?下面,我们借助天平研究一下。(出示天平)。

(1)提问:你对天平有哪些了解?(如果学生对天平的用途、构造及使用方法不了解,教师可以做简单的介绍。)。

(2)天平的左盘放了一个正方体,右盘是100克的砝码。放正方体的一头重。提问: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想办法让天平平衡吗?右盘加上50克的砝码,天平平衡了。

(3)天平左盘放入10克砝码,右盘放入20克砝码。提问:观察天平平衡了吗?如何使它平衡?(左边再加上10克的砝码就平衡了。)提问:根据天平平衡的道理,你能用一个等式表示这个天平左右两边的关系吗?10+10=20(板书)。

(4)天平左盘放入一个20克砝码和一个小正方体,右盘放入50克砝码。谈话:小正方体的重量我们不知道,可以用x克来表示。用一个等式表示天平左右两边的关系,可以怎样写。20+x=50(板书)。

(5)出示两台平衡的天平:一台左盘放两个50克砝码,右盘放一个100克砝码。另一台左盘放4个x克的小方块,右盘放一个200克砝码。要求:用等式表示出天平左右两边的关系。50+50=1004x=200(板书)。

(6)谈话:通过前面的实验,我们知道天平平衡的现象可以用等式来表示。像前面我们研究的x+300=400借助天平就容易理解了。

3、找出大熊猫这组资料的等量关系,再写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

(1)提问:继续看大熊猫的资料,你获得了哪些信息?2004年,我国野生大熊猫约有1600只,是人工养殖大熊猫数量的10倍。

(3)学生打开教科书57页,结合图示进一步理解以上等量关系。

4、找出东北虎这组资料的等量关系,再写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

(1)提问:继续看东北虎的资料,你获得了哪些信息?预计到20,全国最大的东北虎繁育基地的东北虎数量将达到1000多只,比20的3倍还多100只。

(2)提问:根据以上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引导学生提出:先用文字表示出东北虎2003年的只数与2010年只数的等量关系,再用含有x的等式表示,最后画一画,在天平上表示出这个等式。

(3)先自己写一写,再与小组同学交流。学生汇报:2003年的只数3+100=2010年的只数列式为:3x+100=1000(板书)画图为:天平的左盘是3个x和一个100,右盘是1000。提问:这里的x表示什么?(x表示2003年的只数。)。

5、揭示方程的意义。

(1)提问:刚才我们研究出这么多的等式,像x+300=40010+10=2020+x=5050+50=1004x=20010x=16003x+100=1000,你能给它们分分类吗?引导学生分成两类:含有字母的是一类,不含字母的是一类。我们把含有未知数的这类等式叫做方程。(板书)。

(2)组织学生讨论:x+5是不是方程?2+3=5是不是方程?说明理由。

(3)组织学生交流:判断是不是方程,你觉得必须符合什么条件?方程必须含有未知数,还必须是等式。

三、巩固练习加强应用。

1、出示自主练习1下面哪些式子是方程?让学生说说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2、出示自主练习2,看图列方程。学生独立完成,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出示自主练习3,填一填。学生独立完成。

四、回顾反思总结提升。

谈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总结:这节课我们以国家保护动物为话题,认识了方程,方程可以为我们的解决问题带来很多方便。

五年级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范文(15篇)篇八

1、引导学生经历探究分数意义的过程,理解分数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及单位“1”的含义。

2、认识分数各部分名称及分子、分母表示的意义。

3、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4、体验学习数学的成功和愉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充分理解分数是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每个小组一个圆片、一条10厘米长的线段、6根彩笔、一张长方形纸、熊猫组图、苹果组图、玻璃球、多媒体课件一套。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谈话导入:

拿出4个苹果,提问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多少?

有2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多少?

有1个苹果,平均分给1个人,每人分得多少?

“半个”这个结果还能用整数表示吗?用分数1/2表示。

师:实际生活中,人们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为了适应这种实际的需要,于是就产生了分数。从而揭示课题。

二、探索交流,建构分数。

1、教学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

找分子是1或几的分数:

(1)师提出要求,生动手操作。(出示课件)。

(2)组织汇报交流。

交流中引导学生说出找分数的过程,体验分数的意义。

2、教学把一个整体平均分。

(1)师提出要求,生动手操作。(出示课件)。

(2)组织汇报交流。

a交流苹果组图,引导学生说出找分数的过程,把谁平均分。

b联系上一环节中的内容比较被平均分的东西有什么不同?

c教学“整体”,教师点出像4个苹果这样的多个物体就称之为一个整体,8个苹果平均分,也叫把一个整体平均分。

d利用“一个整体”概念这个新知来理解在“熊猫组图”中找到的分数。重点沟通相对量与具体量之间的'联系。

3、教学单位“1”

师指出:像这样的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用自然数1来表示,就叫做单位“1”。

追问:谁可以做单位“1”?

4、根据板书师生共同归纳分数的意义,补充完整分数的意义及课题。

5、随机练:a说出黑板上的分数表示的意义。

b联系生活,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把握分数的意义。

(二)自学课本,认识分数的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

1、师提出自学要求,生自学课本。

2、生举例汇报自学所得。

3、随机练:拿出6支彩笔的()/()——1/2、分母是6、分子是1、2/3。

生说出理由。

三、分层练习,深化提高(见课件)。

1、快速动笔,课本中做一做。

2、轻松片刻。(游戏:摸一摸,说一说)。

一个器皿里装有8个玻璃球,生摸出后说出占整体的几分之几。

四、总结。

文档为doc格式。

五年级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范文(15篇)篇九

1、了解分数的产生,理解分数的意义。

2、理解单位“1”的含义,认识分数单位,能说明一个分数当中有几个分数单位。

3、在理解分数含义的过程中,渗透比较,数形结合等数学思考方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理解单位“1”,认识分数单位。

学具: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绳子等。

教具:课件,磁扣。

一、复习导入。

1出示四分之一。

学生思考回答、

2老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对于以前学过的知识记得还挺清楚,今天我们将要继续学习有关分数的知识。请和老师一起半数课题。板书课题:分数的意义。

1、操作探究。

老师:请拿出你们准备的学具,认真阅读屏幕上的活动要求,开始操作。

学生动手操作,老师巡视。

2、反馈交流。

老师:现在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表示四分之一的?

3、归纳小结,认识单位“1”

老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现在请同学们再次观察你们刚刚完成的这些作品,看看他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先自己想一想,在和同桌说一说。

学生:相同点都是平均分成了四份,取其中的一份。不同点是分得东西的总体和东西的数量不同。

老师: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我们都平均分了什么?对了,我们平均分的可以是一个物体,也可以是一些物体(板书)我们在平均分时,把这一个物体或者一些物体都看做了一个整体(板书)把这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四份,其中的一份用四分之一表示。这个整体我们也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我们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板书)。

老师:以前我们认识分数时知道: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想怎样更新分数的定义呢?学生自己归纳,并找几位学生说一说。

老师: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还可以把哪些东西看做单位一?

4、再次研究四分之一,四分之三。

老师;同学们,老师这里也有一幅图,可以用来表示四分之一,课件出示。

现在大家能看到的正是这幅图的四分之一,你能猜到这幅图的整体是什么样子吗?

5、研究几分之几。

老师:看来你们都理解了四分之一和四分之三的含义了,接下来就请你们任意写一个人数,再和你的同桌说一说这个分数表示的意义。哪位同学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写的分数?(用分数的意义说)。

三、认识分数单位。

老师:同学们都说的很不错,下面同学们打开课本46页完成做一做。

课件出示统一订正并出示分数单位的含义。

出示几个分数,让学生或说他的分数单位。

四、练习。

1、48页6,7题。

2、课件拓展练习。

五、看课件了解分数的产生。

六、总结。

五年级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范文(15篇)篇十

1、使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知道方程的解、解方程的意义和验算的方法,能正确解方程。

2、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和再创造意识。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自觉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

六一儿童节快到了,文峰大世界推出学生用品大展销,这里是选取其中的几件。

商品上标价分别为(字母表示的为商品价格不知道的):

上衣65元巧克力y元。

钢笔40元皮鞋60元。

书x元文具盒20元。

如果拿100块钱去买商品,用钱的结果会有哪几种不同的情况?

(三种情况,大于、小于、等于)。

如果请你自己购物的话,你准备选择什么。

把上面的式子分类,你认为可以怎么分?

1。小组讨论,介绍如何分。

2。教师指出:像这些用等号连起来的算式我们都叫它等式。而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师板书。

3。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方程。(板书课题)。

4。提问:这里哪些算式是方程?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用集合圈圈出方程。

知道了什么是方程,你能写出一些方程来吗?试试看,在随练本上写出一个方程。

5。汇报:说说你写的方程是怎样的?

提问:如65+x是方程吗?为什么?

由此看出:具备方程的两个条件是什么?

可以用一句话或者图来表示吗?

说起方程,老师这儿还有一个故事呢:我们都知道《九章算术》是我国著名的《算经十书》之一,是十部算经中最重要的一部。《九章算术》共收有246个数学问题,绝大多数内容是与当时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其中方程术是《九章算术》最高的数学成就,是它在世界上最早提出了方程的概念,并系统地总结了方程的解法,比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希腊丢番图方程要早三百多年。

《九章算术》反映出我国古代数学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取得在全世界领先发展的地位,作为一部世界科学名著,它在隋唐时期就已传入朝鲜、日本。现在,它已被译成日、俄、德、法等多种文字在世界上广泛流传。

听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感想?

1、师:大家知道这些方程中的未知数的值是多少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练习求未知数,指名板演。(两题)。

刚才我们求这个方程的解的过程就是解方程。因此,我们在解方程时写个“解”字。师补充写解。

其实我们以前求未知数x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在解方程。

2、选出方程的解,并画上横线。

x+8=30(x=38x=22)。

x=5是方程()的解。15x=36x=30。

12—x=8(x=4x=20)。

提问:你是怎样找出方程的解的?

3。检验。

师:我们在解方程的时候,也可以用这种代进去的方法算一算,如果它的等式结果和右边相等,说明是正确的,这种就是方程的检验方法。

请大家把书翻到80页,看一下方程的检验过程。

需要注意的是检验的格式,自己任意挑选一题进行检验。

做个游戏,好吗?

1、分组出五题判断题,写出式子,可以是方程,也可以不是方程的,考考其他组,看看哪个组编的题最好。

2、求出最好这组中的两道方程中的解,并检验。

五年级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范文(15篇)篇十一

这一次学校开展了活动,在活动中我们集体备课选定了《方程的意义》一课作为研讨课。这课的难点是区分“等式”和“方程”,为能突破这一难点我们精心设计了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新课前先是出示了口算卡:接着在方程意义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能明白什么是相等关系,我们先用了一把1米长粗细均匀的直尺横放在手指上,通过这一简单的小游戏使学生明白什么是平衡和不平衡,平衡的情况是当左右两边的重量相等时(食指位天直尺中央),紧接着引入了天平的演示,在天平的左右两边分边放置20+30的两只正方体、50的砝码,并根据平衡关系列出了一个等式,20+30=50;接着把其中一个30只转换了一个方向,但是30的标记是一个“?”天平仍是平衡状态。得出另一个等式20+?=50,标有?的再转换一个方向后上面标的是x,天平仍保持平衡状态,由此又可以写出一个等式20+x=50。整个过程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演示、观察、思考、比较、概括等一系列活动,由浅入深,分层推进,逐步得出“等式”――“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方程”。虽然整个教学任务好象是完成了。但从学生的练习中我们发现还有一部分学生对“等式”和“方程”的关系还是没有真正弄清,例好在练习题中有一道讨论题:“方程都是等式,而等式不一定是方程。”这句话对吗?(答案是对的)但是通过小组同学的合作学习和争论,答案不一。虽然做错的同学最后被做对的同学说服了,但这也说明了“等式”和“方程”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问题。其实我们是忽视了“等式”和“方程”的直接对比我们的口算题引入本来是为这节课的学习进行铺垫,但在第一次上课时,口算题我们做完后没有再回过头来再充分利用。课后经过大家的评课和科培中心老帅的指点,看起来是很简单的几道口算题,其中隐藏着等式和方程的关系。第二节课中我们通过改进,在讲完“等式”和“方程”后又回到口算卡,将口算卡的题通过变化――只是等式|,――既是等式又是方程,这样进行对比使学生对“等式”和“方程”的'关系就弄得明明白白了。

《方程的意义》教学反思《方程的意义》这是一块崭新的知识点,是在学生熟悉了常见的数量关系,能够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教学,但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数学教学过程,首先应该是一个让学生获得丰富情感体验的过程。要让学生乐学、好学,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下面就结合我所执教的方程的意义这节课,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做法和看法。回顾我的教学,我认为有如下几个特点。一、设置情景引导,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执教,《方程的意义》一课时通过天平的演示:认识天平,同学们说天平的作用、用法。在这个环节要充分发挥低视的动手能力,但要注意对学困生的引导,在这个方面应该给学困生更多的机会去接触天平,起码让他们对天平建立起一个初步的认识。二、合作交流,总结概括通过对天平的观察得出等式的概念,接着应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通过比较等式与方程,以及不等式与方程的不同,得出方程的概念,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不应该替学生很快的说出答案,在将出方程的概念后,应该让学生通过变式训练明白不仅x可以表示未知数,其他的字母都可表示未知数。在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当一个导游的角色,站在知识的岔路口,启发诱导学生发现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将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放到小组中,采用合作交流的方式加以解决,逐步的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向纵深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和合作意识。

五年级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范文(15篇)篇十二

1.解决独学中的疑难问题。

3.小组代表展示、汇报。

4.总结升华。

把________________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________的________分数,叫做通分。

5.我能行:完成课本94页“做一做”。

五年级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范文(15篇)篇十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分数的产生过程。

2、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同样是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产生的。

教学重点难点:

教具准备:

米尺,长方形、正方形的纸。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复习分数的知识。

( )。

( )。

( )。

(学生通过回忆说出已学过的分数知识。可能会回答分数各部分的组成,也可能讲到分数的意义。)。

(2)点击出示:

师:这个分数如何读?

师:你能说出这个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吗?(根据学生回答分子、分母、分数线点击出现结果。)。

2、复习分数的表示方法。

(1)师:回忆一下,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来表示分数?

(学生可能回答:用图、线段或正方形来表示分数。)。

(2)点击出示:用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

师:通过刚才的复习,我发现大家对于分数已经有了很多的了解,但分数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分数与我们的生活又有些怎样的联系呢?今天我们就继续来了解分数。

二、新授。

探究一:通过故事和动手实践,认识分数的产生过程以及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1、点击出示书60页第一幅图片。

(学生可能回答:用分数表示。)。

师:对,古埃及人将一根绳子平均分成了若干份,再去测量。这样就能具体记录石头的长度,古埃及人就是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把不足一段绳子长度的石头或超过一段绳子长度的石头用分数的表示方法记录,才能在没有精密仪器的情况下将金字塔建造得非常坚固,石块的接缝也是非常紧密,这也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大奇迹。

2、实践感知。师生合作测量黑板的长度。

师:虽然我们现在已经用到了米尺、三角尺、直尺等常用的学习工具,但在具体测量物体的长度时,也不一定正好是整数的结果。下面就请一名同学上台和老师一块来测量一下黑板的长度,看看能否用整米数表示。

(师生合作测量黑板的长度。)。

(学生可能回答:不能)。

师:在进行测量时,有时不能得到整数结果,这时常用分数来表示。(点击出示)。

探究二:用分数计算。

1、点击出示书60页第二幅图片。

师:大家看图,小明和小丽在分东西,桌上有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一个西红柿、一块蛋糕、一包饼干)。

师:如果把西红柿平均分给两个人,可以怎样分?你可以用算式表示吗?

(学生可能回答:1÷2,在三年级学习的基础上,有的学生能回答出个。)。

师:1÷2的结果能用整数表示吗?(不能)。

师:我们知道1÷2就是将1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是多少?()。

师:那么将一个西红柿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是多少呢?(个)。

师:看看小明和小丽是如何分的?

(点击出示:       )。

2、小练习。

师:那么同样的,小明和小丽每个人平均分到几块蛋糕?几包饼干呢?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可能回答,并简单表述将一块蛋糕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是块。)。

3、小结:

在人们实际生产和生活中,人类在测量和计算的时候,往往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就需要用一种新的数来表示,这样就产生了新的数—分数。

(点击媒体出示:在进行测量、分物或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是常用分数来表示。)。

4、资料介绍。

师:最初,人们只认识一些简单的分数,如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等。而且也不是一开始就出现现在的表示方式。

点击出现:

师: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回答,教师提醒,补充说明。)。

三、练习。

1、说出下面图形所表示的分数。

( ) ( ) ( )。

2、填空。

(1)将1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可以分到 个苹果。

(2)将1个苹果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可以分到 个苹果。

(3)4个小朋友分一块蛋糕,如果每人分到的蛋糕相同,每人分到 块蛋糕。

(4)将1堆糖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人分到这堆糖的 。

师:这里可不可以说每人分到粒糖?(引导学生辨析将1粒糖平均分成5份与将1堆糖平均分成5份的区别。)。

四、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很早以前我们人类为了解决实际生产和生活中不能用整数表示结果的问题,就已经开始用分数来表示了,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我们对于分数的应用也变得更熟练更广泛。希望通过学习,我们每一位同学也能更多的了解分数,更好的学习分数知识。

五、作业。

将一张长方形或正方形纸平均折成若干份,然后将其中的几份涂上颜色,用分数表示。

五年级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范文(15篇)篇十四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好,这一节课又是我们的数学课,数学,顾名思义,“学习数”,当然,“学习数”并不是我们数学的全部,但是,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数。请同学们告诉老师,我们都学过了哪些数啊?(单数,双数,小数,整数,质数,数,自然然,等等……)。

师:对,我们已经学过了这么多数,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分数,研究分数的意义。

二、学习新课。

(一)分数的产生。

1、再现旧知识。

生:平均分,从中间切开。

师:哦,同学们都说,从中间分开,平均分。老师知道了。这样分。(操作课件分饼)。

师:嗯,这个方法真不错,那你能用学过的分数表示每们小朋友分得的份数吗?

生:12 (师演示操作。)。

师:你能说说这个12 它表示什?

生:表示把一个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个小朋友分得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饼的12 。

对,在进行分物,测量或者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分数来表示。

2、你还能说出哪些像这样的分数。你能分别指出它们的名称吗?

生:12 ,24 ,57 ……。

1、认识单位“1”。

(1)动手操作:

同学们,我们已经熟悉了分数的各部分名称,现在请你们用不同的方法表示四分之一,看谁做得又快又好。(折一折,或画一画)。

(2)展示学生成果。

(3)出示课件,在每一幅图上表示出它的四分之一。(交流,汇报,师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说出每个分数所表示的意义)。

(4)概括总结:

师:刚才同学们在表示四分之一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吗?

学生甲:都是把物体平均分成四份,表示其中的一份。

学生乙:有的是把一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有的是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四分,每份是这个整体的四分之一。

师:对,一个实物好理解,但是有的是由几个单个的物体组成的,我们可以把它看作一个整体。一个物体,一些物体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5)像这样的整体,你还能举出一些例子吗?(一筐鸡蛋,一堆煤,一个年级的人数,一些桃子,一个年级的人数………………)。

师:也就是说,单位“1”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也可以表示一些物体,它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少,可以很多也可以很少。

(6)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强调平均分)。

2、学习分数单位:

(1)出示课件:师引导学生填一填。

(2)说说,这些分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就是分数的分数单位。

(4)分数单位的特点。

a、都是几分之一。为什么:分数单位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的数就是分数单位。

b、分数是由分数单位组成的,因为不同分母的分数,把单位“1”平均分成的份数不一样,所以不同分母的分数有不同的分数单位。

三、课堂作业设计。

四、总结。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呀?你学会了吗?

五年级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范文(15篇)篇十五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图形的变换,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数学广角和综合应用等。

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因数与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因数与倍数,在前面学习整数及其四则运算的基础上教学初等数论的一些基础知识,包括因数和倍数的意义,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教材在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分数的加法、减法,结合约分教学最大公因数,结合通分教学最小公倍数。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图形的变换、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认识图形的轴对称和旋转变换;探索并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及表面积公式,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学习有关众数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知识。在学习习近平均数和中位数的基础上,本册教材教学众数。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比较稳定、可靠,但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中位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可靠性比较差,但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众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也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当一组数据中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适宜选择众数或中位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分数的加法和减法、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向学生渗透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进行整数、小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2.掌握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等概念,以及2、3、5的倍数的特征;会求100以内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3.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会解决有关分数加、减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5.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6.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以及将简单图形旋转90°;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7.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8.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9.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1.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

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

四、班级情况分析。

五(3)班的个别学生思维活跃,常有独到的见解,语言表达比较清晰。有极个别的学生自觉性太差,完不成作业,上课没养成倾听得习惯。大部分学生动手能力较强。这一学期应继续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和个别后进生的转化。

五、教学措施。

1.、体现数学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2、注重沟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加强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3、注重动手实践与自主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4、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逐步形成从数学的角度进行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六、课时安排。

一、图形的变换(4课时)。

二、因数与倍数(6课时)。

1因数和倍数2课时左右。

三、长方体和正方体(12课时)。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粉刷围墙1课时。

四、分数的意义和性质(20课时)。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五、分数的加法和减法(7课时)。

六、统计(3课时)。

七、数学广角(2课时)。

八、总复习(4课时)。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范文推荐

    消防安全活动演练方案版(模板19篇)

    制定活动方案需要有清晰的目标,并将其分解为可行的步骤。下面是一些经典的活动方案,与大家分享,希望对你有所启发。。为深入贯彻落实潍坊市教育局《关于印发全市教育系统

    材料员管理工作总结范文(15篇)

    在工作总结中,我们可以评估自己的目标完成情况,找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并为下个月的工作制定更好的计划。在下面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在月工作总结中提到了自己取得

    水浒传十一章读后感(热门20篇)

    读后感是读者在阅读一本书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对书中内容进行总结和表达的一种文学形式。以下是一些畅销书的读后感范文,让我们一起来评判这些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心理辅导试讲教案(模板20篇)

    教案模板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用来指导教师教学活动的一种文档,它包括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等内容,是教师备课的基础。我们需要一个好的教案模板来指导我

    幼儿园庆祝六一儿童节的发言稿(优质17篇)

    发言稿的撰写应充分考虑听众的需求和背景知识,为他们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观点。你可以从以下发言稿范文中学到如何通过用词和语气塑造影响力。各位老师、各位家长、小朋友们

    森林防火宣传教育工作方案合辑(专业22篇)

    工作方案的质量和执行力是评估工作成果的重要指标之一。下面是几种常见工作方案的范文,希望能够满足你的需求。总结是对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得到的经验和教训等方面情

    三国演义读后感想大全(19篇)

    读后感是读书过程中的心得和体会的总结和反思,可以帮助我们提升自己的思维和表达能力。现在,请大家欣赏一些精选的读后感,希望通过这些作品的分享,能够激发你对阅读的热

    县镇在巡察组工作座谈会上的表态发言(模板24篇)

    发言稿是在会议、演讲等正式场合中用来传达观点、表达意见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具有语言准确、逻辑清晰的特点。发言稿范文是发言者准备演讲的重要参考,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

    职工在安全生产月演讲稿精彩三分钟(热门14篇)

    安全演讲稿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各类安全问题,并通过有效的沟通方式提醒他们保持警惕。以下是一些经典的安全演讲稿范文,希望能够激发您在写作上的创造力和灵感。

    中班数学公开课彩色的风筝教案(通用22篇)

    中班教案涵盖了语言、数学、科学、艺术等多个领域的教学内容,全面促进幼儿全面发展。阅读中班教案范文有助于教师增加对教学的思考和创新,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