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中的日本地理知识应用(实用20篇)

时间:2024-11-25 作者:曼珠

范文范本是一种参照和对比,通过对比范本,我们可以找出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进和提升。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推荐一些优秀的范文范本,供大家参考学习。

地理教学中的日本地理知识应用(实用20篇)篇一

长期以来,地理教学中一直存在着重知识教学、轻能力培养的应试教学倾向。课堂教学以老师讲授、学生记忆为主,学生处于接受知识的被动位置,思维处于抑制状态,不利学生素质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低下。

怎样通过课堂结构的改革,把学生的学习情感由抑制状态升华到激动和亢奋状态,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既能活跃学习气氛,增添教学生机,又能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几年来,在教学实践中逐步摸索出一套:读、议、讲、练四段一体的教学模式。

一、教学过程。

(一)读。

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教师指导学生独立阅读教材,自我质疑、思疑、解疑。具体方法有:

1、以趣话诱预学,兴趣是开发学生智力的催化剂,预学前教师针应对课文内容运用幽默风趣而富有启发性的“开场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造成欲知道理何在,须看课文分解的心理状态。以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预习的自觉性。如在教“洋流”一节内容时,就采用了下面一段开场白:14,航海家哥伦布在航行途中遇到意外:一艘帆船沉没,另一艘帆船上的船员又不听指挥,航行遇到极大困难。于是他向西班牙国王写信汇报一切。他把这封信装入椰子壳,外面涂满沥青加以密封再投入海里时漂流。他急盼这封信能尽快漂到西班牙,让国王火速派人来增援他,帮他流过难关。可是这只椰子壳漂呀漂,竟被漂到大西洋比斯开湾一个荒滩上,一搁就是358年,直到1856年才被遭遇风暴而停泊到那里的船员们发现。椰子壳怎么会漂到比斯开湾呢?在海洋中传递“邮件”的信使是谁?他不是别人,而是今天我们要学的“洋流”。学生听了这一开场白,大大提高了预学的积极性。

2、给提纲引预学。

自读课文前,先公布阅读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预学;使学生按教师设计的教学思路预学。阅读提纲要紧扣重点,纲目明确,多层次,多角度引发,富有指示性。如教洋流这一内容时,出了下面几个预习题:

(1)形成洋流的原因有哪些?

(2)洋流的分布有什么规律?

(3)画出太平洋洋流的分布示意图。

(4)洋流对地理环境有何影响?这些问题的提出可用口述,挂小黑板,也可将问题写在胶片上用投影机放出来等方法进行。

3、针对地形预学。

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指导学生进行读图、做图练习,形式有:

(1)根据课文内容指导同学阅读各类地图。

如景观图、示意图、等值线图等。看图前要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图。

(2)画示意图。

学生在阅读课文和地图的基础上,要求以示意图的形式,把有关内容在图上加以反映,如在水循环图中,可把水循环的各个环节在图上加以反映。

(3)填地图。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板图。要求一个学生上黑板填图,其他同学可在下面跟着填,也可以挂大幅的填图挂图,让大家一起跟着填。这样,学生把所学的地理知识依附在地图上,形成空间概念,不仅牢固地掌握知识,并能引起一系列的联想,获得更多的新的地理知识。在教学中,凡能从地图上获取的地理知识,都应该让学生从地图上获取;同时又要善于使学生把课文中各地理事物相互联系性的知识在图上加以落实。通过做图训练,一方面同学们的知识技能得以提高;另一方面教师也从中接受了反馈信息。

(二)议。

对“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议论、讨论,具体可分为:

1、自议。

同学们在读的过程中,碰到一些问题进行自己设疑、解疑。通过查资料,翻图册,寻找知识答案,扩展解题思路。

2、同桌互议。

同桌两同学之间,根据每位同学自己碰到的问题,互相设疑、互相解疑或经过讨论得出共同答案。

3、小组讨论解疑。

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和“读”的过程中产生问题的多少,确定小组人数的多少,如前后2课桌4位同学面对面作为一组,也可以临近4张课桌的8位同学作为一组。集思广益,充分讨论,博采众长。轮流组织。

针对自己发现的问题,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自学讨论,学生发言积极,讨论热烈,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活跃。讨论中,学生间取长补短,互相帮助,共同认识,共同提高,学生学习热情不断高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边巡视边参与学生的讨论,对差生可以特别照顾。如遇困难,教师应启发并正确引导,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在理解和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寓能力培养于无形之中。

(三)讲。

同学们根据“读”、“议”情况。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讲述,给予归纳和补充。在“读议”的过程中,学生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期待教师给予讲解,教师应抓住时机导其所需,就能很快打开学生被关闭的思想闸门,使其从“山重水复疑无路”中,升华到“柳暗花明又一村”。解疑讲疑的方法较多,但要注意以下几点:

1、示范性。

授人一鱼,顿餐之食;授人一渔,终身受用。对学生中出现的疑难问题不能就题论题地提示一下,或讲讲答案了事。要通过对疑难问题的分析、归纳,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仅要以良好的师德,严谨的治学态度,深湛的知识,广阔的视野和对待科学知识的浓厚兴趣给学生示范教育;而且要用具有鲜明性、逻辑性和生动性的规范化语言对学生“诱”、“启”、“导”,促使学生效法、悟道、解惑。

2、重点性。

学生容易糊涂和困难较多的问题,多集中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新知识的关键点、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上。只有抓住“二点一线”重点架桥,开路引导,才能使学生的思维破关夺隘,深刻而系统地理解和掌握课文。

3、趣味性。

巧用典型生动的事例、谚语进行点示,将抽象的理论通俗化、形象化,使学生听之有趣,思之有理。

(四)练。

在学生基本理解和掌握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所学知识不断深化并能应用,常用方法是:

1、一课一练。

根据每堂课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学生要当堂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如当堂课内完成填图册中的几个题目,或画一幅示意图,也可以用讲议形式当堂完成。采用当堂抽查和课后面批、详批等不同方法进行检查,从中获得反馈信息。

2、小结练习。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每完成一个章节,指导学生用图表或书面语言列出该单元的知识逻辑系列和知识纵横结构,使之系统化,便于复习和掌握。

3、拟题练习。

课堂指导学生自拟练习题、测验题和单元复习题,每人一份,相互解答,相互评卷。学生通过出题、评题,一方面有助于搞清各地理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及教材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自练兴趣,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体会。

1、简易可行,机动灵活,便于推广。不同年级段,不同教学内容,不同学校都适宜使用。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提高自学能力。

3、有利于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互帮互学,发扬集体主义精神。

4、便于穿插其他教学方法,如直观演示法,讲解法等。

5、有利于发展智力,开阔思路,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

6、有利于调动学生动眼、动脑、动手等多种感觉器官。

7、有利于因材施教。教师可以深入到基础差的同学处,进行个别指导;也可以选择基础好的同学进行提优辅导。

读、议、讲、练四个环节,相互联系,相辅相成。“读”,是基础;“议”,是关键;“练”,是应用;“讲”需贯穿始终。只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不同情况,正确把握好“读、议、讲、练”之间的关系,一定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地理教学中的日本地理知识应用(实用20篇)篇二

在地理教学中,地理图像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教师在教学时,会过度使用地理图像,造成学生对地理理论知识认识不足。由于种种因素,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图像的运用也有很多不足之处。因此,对地理教学的优化建议是非常重要的。

一、地理图像概念分析。

地理图像是根据一定的法则,利用特殊的地图语言,呈现地球上的地理事物以及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是空间布局或者空间组合在平面上的一种映射。地理图像包含一定的信息量,因此,通过对图像的学习、信息的提取,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地理事物的特征、成因等,同时,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运用地理图像的习惯。

教师要帮助学生,让学生养成使用地理地图的良好习惯。首先,指导学生能够看懂地图,达到能够对地图中地理位置、地理特征进行描述;其次,能够阅读地图,对地理知识有全面的掌握,并能够运用地图;最后,能够找出地理事物间的区别与联系,能够对地图熟练掌握。

2.教师要培养学生挖掘地理图像信息的能力。

地理图像是人们对各地重大事件以及世界分布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能够在地理图像中分析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的能力,实现学生在地理图像运用中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地理图像的.深层分析,能够使学生巩固地理知识,培养学生对问题的解决能力。

3.教师要指导学生对简单的地理图像进行绘制。

对地理图像进行绘制,能够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识,并能够加强知识的巩固,培养地理图像绘制的技能。教师可在教学中指导学生绘制简图,通过绘制,让学生在动手的同时,也在动脑,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地理学习的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运用地理图像是高中地理中有效的教学手段,通过地理图像来学习是学生学好地理的重要的方法和途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地理知识的传授时,要把握地理学科特点,改善教学方法,积极探索地理图像在教学中的运用,充分发挥地理图像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高艳玲。地图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d]。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8(05)。

[2]王琰。新课标高中地理图像导学教学模式的探讨[j]。教育新天地,2013.

地理教学中的日本地理知识应用(实用20篇)篇三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殖健康及医疗保健需求的变化,医学模式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为适应医学模式转变和社会发展的进程,妇产科护理教学也随着现代护理学发展趋势而发展。教学方法的改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资源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通过科学地组织课程教学,树立整体护理理念,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来提高教学效果。运用所学护理程序等知识、科学管理方法为护理对象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活动,为学生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妇产科护理岗位需求,从事护理专业打下良好基础。

关键词:妇产科;护理教学法;体会。

《妇产科护理学》是护理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现代护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完整的护理及相关理论体系,它是诊断并处理女性对现存和潜在健康问题的反应,为女性健康提供服务的科学。随着人们对生殖健康和医疗保健需求的变化以及我国二孩政策的开放,妇产科护理更加引起广泛重视。为适应医学模式转变和社会发展的进程,为学生未来从事护理专业打下良好基础,为护理对象提供科学有效、令人满意的护理服务。因此,《妇产科护理学》在护理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妇产科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动手能力,所面对的学生是高职护理,相对于本科学生来说对知识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差,上课时有些同学注意力不集中,甚至不听课。再加上手机的普及,课堂玩手机现象比较严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气氛的调节是很有必要的。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根据教学内容因材施教,应用适当的教学技巧,活跃课堂气氛,促进教学双方的沟通,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学方法是体现教育理念,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手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1]。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和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采取有效的策略,教授学生丰富的妇产科护理学知识。笔者就近年来在妇产科护理教学过程中采用的多种教学方法体会总结如下。

1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不受时间、空间等客观因素的限制,是最常用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也是未来教学的必然趋势。多媒体可以把相关护理操作采用文字、图片、动画和视频等结合起来,把抽象内容变得形象、生动和直观,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教学效果。在多媒体教学模式下,尤其对一些动态变化和连贯动作的知识,有着其他教学方式不可替代的优势。在讲授到分娩机制及正常分娩时,由于分娩机制是比较抽象的,可以采用动态的三维动画展示整个分娩过程,还可辅助应用教具骨盆和胎儿模型进行动态演示,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在讲解分娩期三个产程时,先给学生播放产程观察及接产的视频,然后再对接产过程中如会阴冲洗、保护会阴、接产、脐带结扎等分步进行讲解以加深印象,学生注意力集中,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气氛活跃了,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在临床实习中尽快进入角色打好基础。同时多媒体教学又节约了教师板书、擦黑板的时间和减少粉笔使用量,实现了绿色教学,使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变得容易,优化了教学过程。

2情景模拟教学法。

“平铺直叙”教学法对学生吸引力小,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位置,在课堂上容易产生疲劳感,注意力不集中,影响学习效果。在讲到异位妊娠、妊娠高血压疾病等内容时,笔者采用角色扮演的形式,在课前1周布置学习任务,设计1个典型的临床病例,学生积极参加预习,认真阅读课本、参考资料及搜索网络等查阅相关资料,精心编写剧本。将学生分为4个小组,每个小组又由同学推荐或自荐4人以上分别扮演医生、护士、患者及患者家属,还可增加辅助科室医生实施情景教学。先由一名同学表演“病人”的临床表现,第二名同学扮演“医生”对“病人”进行问诊和体格检查,然后开具相应的检查单,另外一名同学作为“辅助科室医生”出具相应的检查报告单,最后根据全面的病例资料做出临床诊断及护理诊断,制定相应护理计划和实施护理措施。每组各抽两名同学作为评委进行评分,最后评出一、二、三名次,对获得不同名次的同学适当加分,通过增加他们的平时成绩来鼓励同学积极参与,同时也培养了她们的`竞争意识。在角色扮演中突出“以病人为中心”,锻炼“护—患”之间、“护—护”之间沟通能力,培养了整体护理理念及临床思维能力,锤炼了专业素质的修养,展现了护士的专业形象。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患者沟通能力、进行健康教育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深受同学们欢迎,学生参与度高,课堂气氛活跃,注意力集中,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明显。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培养护生的基本途径,情景模拟模式正是结合理论和实践的方法之一[2]。

3病例讨论教学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课堂讲授是教学的重点和中心,缺乏教与学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使课堂枯燥乏味,对于抽象的理论护生无法应用到具体的病例当中去,无法将理论知识升华为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3]。在病案教学法中,教师的角色是指导者和推动者,如在讲到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及妊娠滋养细胞疾病等内容时,在前一次课末给出1份详细完整的典型病例资料,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疾病发生发展、治疗经过及实验室检查等。在教师的引导下,指导学生课前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仔细阅读和查找相关病案资料,课堂上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对实际病案的讨论和分析,以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老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使整个教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可以锻炼学生应变能力、口头表达、临床思维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为学生进入临床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病例教学法作为一种生动、直观的教学形式,能活跃课堂气氛,既能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也有利于从灌输式教学向启发诱导式教学的转化,使学生自觉、主动、创造性的学习[4]。

4应用模型。

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应用模型也不容忽视,图像效果是无法与模型的直观效果相比的。使用教学模型可以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所要学习的内容,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想像空间,能缩短学生的理论知识到临床知识的距离,使抽象性理论知识变得具体化、形象化。如在讲解生殖系统解剖中的骨盆组成、胎产式、胎先露、胎方位、分娩机制、影响分娩因素的骨产道及狭窄骨盆等均可借助于骨盆、胎儿模型进行演示。如进行产前检查中的骨盆外测量,应用骨盆模型找到骨性标志,分别对每条径线进行展示,更直观且学生理解更透彻,同时给出一组数据让学生判断骨盆测量是否有异常,从而加深学生的记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会觉得课程生动而有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另外对于老师来说,这种模型的使用也使得他们在上课时可以稍微的轻松一些,因为很多的内容是很难通过语言来描述清楚的。总之,在妇产科护理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根据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因材施教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教授他们丰富的妇产科护理学知识,使教学具有新鲜感,通过整合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交流沟通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为国家培养更优秀的妇产科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3]杨再兰.案例教学在妇产科护理学教学中的效果比较〔j〕.中国医疗前沿,,5(9):81,91.

作者:罗银碧单位: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护理系。

地理教学中的日本地理知识应用(实用20篇)篇四

信息时代的来临除为新教改带来诸多新契机的同时,也为教师和学生角色的互换,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要求之间矛盾的和缓等提供了极大的助力。对于学生的厌学情绪、教师以自身的课堂讲解为主导思维、信息技术局限于课堂上而被忽视课下延伸的情况等,还是需要从教学实践的现实需要出发,从根本上找到问题存在的原因,进行一一应对。

一、熟练掌握惯常用法,重梳知识网丰富应用手段。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信息技术融入,多用来辅助课程教学,比如教师对《翠鸟》的讲解,借用网络可直接调取关于翠鸟的信息,如视频中的翠鸟形象,描述翠鸟习性的音频介绍等,相对于单纯依靠教师的描述和学生的想象而言,此种教学方式更为直观。虽然小学语文大纲已经确定了每学期的教学要求,但是这并非完全具有不可变更性,语文课本的不同单元中的一些内容其实是可以融会贯通的。比如,识字的过程中也可以融入诗词的学习,而练习写作时课文中的一些较好的范文案例也可以成为被借鉴的对象。如此教师实际可以将类似的文体,如诗歌中任意抽选出一首,以微视频的形式来拍摄,拍摄展示及讲解的过程,在被学生熟练掌握后,可引导学生自行按照教师的讲解方式制作微视频,教师和各个事先选取出的小组长作为评判者选出优秀的微视频,在课上和课下为学生展示、共享。此种教学方式不仅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样可为学生对同题材课程的深入研究提供平台。

二、贴近生活取材,以情感为导塑造分析主题。

学生知识范围和社会经验较少,在小学阶段对知识的记忆多依赖于将文字以某种方式在脑海中形象化的成型,进而增加自身的记忆能力。据心理学专家研究表示,小学阶段的学生惯性以脑海中已有的知识点作为新知识点的学习基础,即在记忆的同时,潜意识中会寻找已有记忆中是否存在与之相仿、存在一定关联性的知识点,甚至是在记忆原有知识点时与新知识点可以共用的学习模式等。在加大信息技术应用的课外延伸方面,可配合课堂作业的课下实践延展来进行。比如《夜莺的歌声》一课的学习中,为巩固学生的课堂学习成效,可在课下为学生留查找“你心目中的夜莺与战争”的主题型作业。学生在课下做作业的过程中,按照老师布置的任务自行使用网络查找资料,如此又将重温一遍课程内容,这也是教师强化学生课堂记忆的一种形式。

三、创编电子课本,利用多媒体拓展学习空间。

计算机与网络中各类丰富的技术其实还可以换种方式呈现。比如教师指导学生在互助、自主的'学习分类中,将单一化的教材制作成形态各异的电子课文,然后进行小组电子课文的整理,使得课文可以凭借电子网页课文的形式,与教师所创设的语文信息分享网站链接起来,从而便于教师去分享和分析课本知识。电子课文按照其题材和内容的不同可分为课文分析、字词积累、课文导入、课文朗读、精彩片段、自主测试等多项。课程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其实也可将学生习惯使用的如微信、微博等模式切实利用起来,在教师创建站的过程中,利用网络环境来开设各类主题网页,运用微信的群组平台来开设语音完善课程,在微信群组中发布学习某课的微课链接,分享其他教师精品课程视频、课件等。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融入实质上是具有多种方式的,教师不必拘泥在传统的使用多媒体播放各类素材方面。语文教学本身可依靠的教材形态多样,教材的不同表达方式和教材的多样化内容,都可以作为信息技术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冯翠琼。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50):236—237。

[2]孙唯。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现状的研究[d]。延边大学,。

地理教学中的日本地理知识应用(实用20篇)篇五

据不完全统计,高中地理教材中共有近100个知识点适合运用地理比较法进行教学。

其中,第二单元大气应用的地理比较法最多,占到各单元应用地理比较法总数的21%,其次是第三单元陆地和海洋和第五单元人类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各占20%和16%,第八单元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应用的最少,占到6%。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地理教学中的日本地理知识应用(实用20篇)篇六

地理学是一个高度跨学科性的学科,它研究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开发和保护地球表面的自然资源,协调自然与人类的关系。

“地理”一词最早见于《周易·系辞传》:“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易经》是我国古老而又灿烂的文化瑰宝,它广大精微、无所不包,《吕氏春秋》评价其“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何谓易?关于“易”的解释很多,说法之一是“上日下月为易”,即易是古人在对宇宙中日、月等天体运行规律观察后概括归纳出来的。孔子在《周易·系辞传》中提到“生生之谓易”,他认为易经的一个核心观念就是生生,生是天地的功能,是先天的,生生是后天的,指人类应体察先天之“生”,使宇宙创造生命的精神继续不断,生生不息。笔者认为,以上“易”的解释与地理学“人地关系”这一研究内容和高中地理课程“可持续发展”这一核心论题的提法是一致的。

《易经》被尊为“群经之首”,它是中华文化的总源头,中医、风水、数术、兵法等诸多的中华文明即脱胎于此。风水又称地相,古称堪舆术,风水研究的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微观物质(空气、水和土)和宏观环境(天地)的关系,其核心思想是人与大自然的和谐。近年来,以易经风水知识为主要元素的悬疑小说很流行,高中生对此亦很感兴趣。

鉴于以上原因,笔者尝试着寻找易经风水与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的交叉点、渗透点,并将其融入课堂教学,以帮助学生有趣、轻松、高效地完成高中地理学习,同时从易经风水角度入手也为学生理解地理问题提供了新的角度和思路,使学生体会到地理学科的自然与人文之美,并增加其对地理学科的热爱。

一、“冬至—阳生”

在“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一课学习中,不同节气地球位于公转轨道面的位置、该日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状况及其年变化是学习的重点和学生理解的难点。

笔者在教学中先给出冬至节气的由来:夏至、冬至等农历二十四节气是华夏祖先历经千百年的实践创造出来的宝贵科学遗产,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然后简单介绍《易经》八卦的两个基本符号“—”“--”,其中“—”为阳爻,性刚属阳,“--”为阴爻,性柔属阴,并给出《易经》中八卦符号和农历二十四节气的对应关系(见下表),以说明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阴气渐去而阳气始生,是节气循环的开始,因此称为“冬至—阳生”。最后给出古人对冬至的提法: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本文,故曰“冬至”,以此概括冬至日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状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帮助学生掌握该重点内容。

表农历二十四节气、农历月份与八卦对照。

二、“气”、天气与“生气”

在“地球上的大气”一章学习时,锋面、低压带和西风带控制下多雨等处,学生普遍感觉较难理解、难记忆。笔者选取了《葬书》中的一段文字作为导入:“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谓之生气。”借助“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的提法,在黑板上画出冷暖气团相遇的图示,用“升而为云,降而为雨”随之画出形成锋面、暖气团沿锋面抬升进而凝云致雨的图示。通过强调“升而为云,降而为雨”,帮助学生理解大气的垂直上升运动与天气的关系,并用“不管是大气的'水平运动还是垂直运动,如果气流在运动过程中出现气温降低,更易出现阴雨天气”来归纳低压带和西风带控制下多雨的原因,帮助学生化解难点。

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节教学中,笔者再次选用了这段文字,并且在文字最后增加“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的描述。借助该段文字,帮助学生从整体性的视角来理解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之间的联系,教学效果较好。

三、“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在“河流地貌的发育”一节学习时,河流曲流处“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是本节内容学习的重点和学生理解的难点,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笔者将《晋书·郭璞传》中的一段文字作为本重难点内容的探究素材:“璞以母忧去职,卜葬地于暨阳,去水百步许。人以近水为言,璞曰当即为陆矣。其后沙涨,去墓数十里皆为桑田。”通过让学生简单解释古文的含义提高学生兴趣,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何最初去水百步,其后去墓数十里皆为桑田?”“郭璞为何这般能掐会算?”设计这样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贯穿本知识学习始终,使学生带着疑问来听课、积极动脑主动思考,尽可能自己去解决疑问,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

四、“山南水北谓之阳”

在“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内容学习时,笔者用“山南水北谓之阳”作举例,帮助学生从日照角度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我国处在北半球,全年而言正午时太阳更多的是从南往北照射,因此山的南面获得更多日照为阳坡,山北为阴,而河道下凹因此河道的北岸获得更多日照为阳,水南为阴,即“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

笔者进一步对学生进行启发,多角度理解“山南水北谓之阳”。“从城市建筑方位的选择角度来理解这句话也是正确的:人们一般把城市建筑的方位选择在阳面,即山坡的南面和河流的北面。山的南面好理解,为何人们会把城市建筑的方位选择在水的北面呢?你可以从地转偏向力角度予以合理解释吗?”通过对相关知识点的回忆,学生自己分析得出结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绝大部分大河的流向是自西向东,在北半球由于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河流右岸(南岸)更容易受到河水的侵蚀而左岸(北岸)流水的堆积作用更强,因此较为平缓的北岸更适合人类作为城市建筑的选择之地。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适当引入中国传统易经风水知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使其在学习过程中更乐于、更易于接受相关的地理信息。选择合适的易经风水内容用于导入、探究等课堂教学环节,有助于教师在增加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同时促使其更积极主动地调用日常经验和已有知识、提升学生思维品质,从而帮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牢固掌握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

地理教学中的日本地理知识应用(实用20篇)篇七

随着gis应用逐步产业化和社会化,它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和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而gis数据来源多、空间层次多、更新速度快、信息加工深、信息多源头、产品多形式的应用特点,则使得它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成为必然。在当今信息时代,地理信息更加趋向多样化,地理科学的发展,地理知识的更新异常迅速,地理教育目标不再是掌握和占有地理知识,而是培养地理观念和地理信息的收集与筛选能力,而gis恰好符合这一变化。由于社会的飞速发展,自然和社会环境也在加速变化,而我们在进行环境教育时所用的地理数据很多是已经过时,与现实状况不相符的。但gis具有数据更新快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gis软件工具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

土地沙漠化是人类所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危害之一,它直接破坏着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全球荒漠化土地的面积约3600万平方千米,约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24%。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荒漠化面积267万平方千米,约占国土面积的28%。由于各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西北地区则成为我国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在区域地理“西北地区荒漠化”这一节的学习中,荒漠化形成的原因是一个重点内容,同时也是一个比较难把握的问题。它的成因分别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尤其是自然因素的学习,利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很难理解掌握。因此在这一节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先利用mapgis或arcgis等gis软件制作一幅“西北地区荒漠化分布示意”图,然后利用示意图讲解形成因素。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包括土质疏松、土壤沙化,大风天数多和干旱持续时间长等。由于基础数据缺乏,这里只就土壤这一因素进行分析。步骤如下:

(1)收集数据。可以根据所需地图的精度直接在网络中寻找“西北地区荒漠化分布”图和“中国土壤”图。

(2)把“西北地区荒漠化分布”图和“中国土壤”图分布作为两个图层。

(3)将两个图层分别矢量化。提取“西北地区荒漠化分布”图中西北地区荒漠化分布的边界作为线文件,对“中国土壤”图也进行处理;提取不同类型土壤的分布区作为区文件并建立起属性数据表,包括土壤类型名称和图例号等。

(4)最后,将两个图层叠置,得到西北地区荒漠化示意图。

二、启示与展望。

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普遍较低,尤其是教师的地理信息技术素养更是直接影响到gis教学的.效果。因此,无论是国家、学校还是教师都应该为gis在教学中的普及努力。其次,gis在中学地理环境教育中的应用更是少之又少。

从目前大量的有关gis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应用的论文来看,大都是应用了gis的空间性、可视化、动态性以及多维特征辅助演示地理教学中较为抽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自然地理的演化过程,而涉及到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环境问题的实例却很少,甚至没有。反观国外的gis教学,则有很多gis与学生实践生活尤其是与社会普遍关注的环境问题结合的实例。

不过随着新的国家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这一状况将会逐步得到改观。本次新的课程改革充分借鉴了世界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其中地理课程标准对中学地理教育提出了适合未来人才竞争和发展变革的要求,特别是提出了要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的理念。这为gis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依据,更为加强gis在中学地理环境教育中应用的提供了有利条件。

总之,随着我国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工具将被引入到中学的教学中。随着环境教育意识的增强,环境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手段也逐渐增多,gis这一以前只有专家和专业人士才能使用的现代信息技术也将为我们的中学地理环境教育所采用,并发挥其应有作用。

地理教学中的日本地理知识应用(实用20篇)篇八

应用题教学,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应用题教学中充分运用比较法,能使学生在比较中理解数量关系,在比较中掌握解题方法。

1.简单应用题与复合应用题比较。

任何一道复合应用题都是由若干道相关的简单应用题复合而成的。在教复合应用题时,先让学生做若干道与之相关的简单应用题,然后引导学生将这些简单的应用题合并成复合应用题,再比较简单应用题与复合应用题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很自然地掌握解答复合应用题的关键,并把复合应用题分成若干道简单应用题。这样就有效地提高了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2.互逆关系应用题的比较。

有许多应用题,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具有互逆的特点。比较它们的解题思路,明确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可使各个零碎的知识串成线、联成网,从而构建起完整的知识结构。

3.应用题“多变”中的比较。

[1][2]。

文档为doc格式。

地理教学中的日本地理知识应用(实用20篇)篇九

初中是一个学生学习生涯的基础阶段,在这一阶段上必须要有夯实的基础,不能马马虎虎,否则对以后的学习有害无益。然而初中地理知识具有枯燥性,为此我们要达到的目的就是既要让学生能打好地理课程的基础,又要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即想学习、愿意学习,所以情景教学法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下面笔者就来谈一下情景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作用及方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初中地理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通过对“学科本位”“知识中心”的教育观念的转变,实现有针对性的情景设计,提高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究与挖掘能力,激发学生的自主性意识。情景教学中需要有合适的场景进行模拟,而地理是一门学科知识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学科,能够很好地创设出这样的情景,在地理知识和情景教学的结合中起到发散学生思维的作用,同时在这种情景教学中学生也能够更好地体会到学习地理的真谛。

(一)创设地理情景。

1.教学内容是地理教学的核心。教师要设置一些带有疑问的问题,将学生带入到特定的情景中去,如,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该如何对青藏高原加以描述,描述时应如何表达出该地区的高寒气候以及低压环境,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体会到:在喜马拉雅山脉上的珠穆朗玛峰,是世界第一高峰,通过启发式的问题创设情景,将学生带入到老师创设的.环境中,使得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被激发,愿意并能够积极地去掌握地理知识。

2.人类一直在进步,获得知识的渠道也越来越多,现在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能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怎样容易获得知识,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可以将数字化的多媒体技术应用起来,即可使得死板僵化的黑板知识变为活灵活现的多媒体画面,增强了对学生思维的刺激,促使其更快更好地掌握知识。如,全球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运用多媒体操作可以将整个世界地图展现在学生面前,加以颜色上的区分使得画面感增强,最终就可以达到让学生快速记忆、高效掌握地理知识的目的。

3.初中地理课程当中有很多的地理景观,比如各种地貌,高原、平原、丘陵、盆地,教师可以通过搜集各种图片,然后展示在学生眼前,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并配以与各种图片相匹配的地理故事,帮助学生更牢固地掌握地理概念。

4.风俗习惯也是初中地理学科的特点之一,创设地理情景可以将某地区的风俗习惯和该地区的自然环境相结合,如“北方的窑洞”是与北方冬凉夏热的气候密切联系的,让学生从身边环境中找出与所学地理知识情境一致的情景,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会认为,地理知识确实是不用远求的,而是隐藏在自己身边的,它需要我们细心地去发现,耐心地去挖掘,只有让学生将地理学科知识与身边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学生探究地理学科知识的热情就会膨胀,积极主动地去寻找地理知识,从而对地理学习的目的性有更深的了解,使地理学习不单单是为考试而学习,更是为自己的生活而学习,通过对地理学习目的性的明确,可极大地提升学生学习的效率。

(二)情景教学中要注重地理情景的语言。

运用情景教学法时也要注重地理情景的语言,对不同的课程内容要注重使用不同的地理语言。教师要让学生听懂自己所讲授的地理知识,一个知识要用最浅显易懂的语言传授给学生,同时要和学生建立友好关系,通过语言使得老师与学生的距离缩小,对学生的学习是大有裨益的。

二、初中地理情景创设教学法的意义。

(一)改变传统教学方式。

在教育不断更新的背景下,运用情景教学方式可以改变陈旧的教学方式,在过去的教学方式中,因为初中地理的教学方式存在单一化、简单化的特点,学习氛围相对枯燥乏味,也就不能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通过运用情景教学与其他地理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方法,可以提升学生的主动性探究意识,增进地理学科知识与生活的关联。在教学中只有大胆地进行教学方法和模式的创新,只有时刻关注知识接受者即学生的反馈,才能更好地根据其反馈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

(二)提升初中地理教学的开放程度。

总之,只有学生想学习,爱学习,对学习充满期待,教师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这就意味着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学生如何学习,更是教学生如何才能爱上学习。传统教育法将学生引入学习的环境,情景教学法将学生引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同时教师也能在和学生欢快融洽的交流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智焕。高中地理体验式教学方法初探[j]。广西教育,2012(42)。

[2]李玲华。地理课堂体验式教学探微[j]。快乐阅读,2012(23)。

[3]王永东。高中地理教学体验式教学模式之探[j]。考试:教研,2011(05)。

地理教学中的日本地理知识应用(实用20篇)篇十

神经病学是与神经解剖学、病理学等学科紧密相联的学科,理论与实践之间具有高度的联系。由于神经病学教学内容多,专业性强,涉及症状体征较复杂,在既往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感受到在有限的理论教学时限中充分掌握神经病学知识存在一定的难度。近年来我们在重视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将多媒体教学技术应用于神经病学教学中,取得了一些经验,同时也发现了部分不足。

1多媒体教学方法的优点。

1.1多媒体教学能够将静态和动态相结合,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化生动化。

神经病学知识内容涉及到许多的神经解剖等方面的知识,而对于学生在学习神经病学课程时以往的解剖学知识遗忘较多,所以单纯讲解神经病学知识学生理解起来感到抽象,不易理解和接收。这就需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将解剖基础知识回顾,为神经病学的理解打下基础。既往的教学模式是用挂图、画图等形式讲解,比较单调,不易被学生理解和消化。而多媒体教学能够将丰富的图像和动态的画面结合起来,更容易清晰地向学生展示。例如:神经系统定位诊断中运动、感觉系统的定位讲解,单纯地理论讲解运动或感觉传导通路解剖知识,学生可能是课堂上理解,课后就遗忘,但应用了多媒体教学后,我们将运动和感觉传导通路制作成动画,将静态与动态相结合,将三级传导通路逐一显示,再加之讲解,对于浅、深感觉的通路,以不同色彩形成鲜明的对比,可以使学生一目了然地理解二者的共同与不同传导之处,从而在损伤不同的传导部位会产生相应的症状与体征,为神经病学的定位诊断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学生们反映即使课后有遗忘,但当回忆到动态的图解就能自己逐步推理出每一步的定位诊断,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1.2多媒体教学能够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多媒体教学能够将丰富的临床资料信息载入教学之中,扩大了教学内容,并且将生动形象的临床病例带入课堂。使神经病学知识内容生动、形象化,更大的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在通过单纯文字的表达的基础上同时更多的应用了声音、动画、图像等形式,把抽象知识更加直观形象化的展现,它能够分解知识信息的复杂性,使要说明的问题一目了然,使学生容易理解,同时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讲解中,我们使用了自制拍摄的视频动画,将典型的面瘫患者口角歪斜、闭目不能、额纹消失等体征,在课堂中真实地展示给学生。能够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更有效的掌握,通过课后的问卷调查与反馈,多媒体教学在神经病学的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了现代教学的优势,利于学生的记忆与理解,教师向学生传达更多的信息,有利于解决重点和难点问题,提高了教学效率。

《随着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实施和病人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志愿作为教学资源的患者越来越少,这给临床见习教学带来很多困难…。临床教学医院带教义务与患者享有自主权之间存在一定矛盾性,在这种不可避免的情况下,多媒体教学在临床见习过程中有着一定的帮助作用。我们的做法是将典型的病例体征自制拍摄视频,在见习过程中,结合理论知识的复习,先应用多媒体向同学们演示,如若有典型病例或患者配合的情况下,指引学生操作,加强实践性。例如:神经系统查体,让学生反复观看标准的多媒体视频片,然后相互之间实践操作,最后对有阳性体征的病人进行查体。这样避免了冒然对病人查体,学生不知所措,患者也对学生表现不满意继而不配合的现象发生。另外在学生见习阶段,有些同步的见习内容病区不一定有相应的典型病例,这时也可以采用多媒体视频演示向学生展示典型病例,继而填补了学生见习过程中的不足。

2多媒体教学方法存在的不足之处。

2.1多媒体课件准备不足。

有些教师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由于对于多媒体的理解把握不足或是过份依赖多媒体课件,只是将教科书内容过多的文字形式制作在课件上,文字满篇,与传统的板书无明显差异,造成枯燥无味,不能体现重点与难点。而另外一种极端是过度使用多媒体技术,将课件制作很色彩斑斓,无关的画面、动画都大量使用,造成喧宾夺主,课堂学生注意力分散,结果适得共反。

2.2教师对于多媒体教学理解不够。

多媒体课件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是让教师能够更好地讲授知识,学生更好地接收信息。所以教师的讲解才是最重要的。过份依赖多媒体,避免照本宣科尤其是青年教师很容易忽视的问题。部分教师在应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不能够与学生互动交流,忽略了学生的感受,造成了教师在一味的念,而学生在一味的看,而没有达到实际真正吸纳、消化知识的目的。

3解决方法。

(1)多媒体教学是衔接理论与临床实践的强有力的手段,所以我们在应用它的过程中应该扬长避短,将现代与传统的方式相结合,相辅相成。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应用它的优势将神经病学的难点重点以直观的方式展示给学生,将典型的病例以视频形式向学生演示,这样弥补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带来的神经病学教学资料不足现象。同时应该对于多媒体课件严格把关,做到有重点,有特色,避免片面追求画面的漂亮和动画效果,分散学生注意力。

(2)对于教师的培养应不仅局限于课件制作的优劣,同时应注重在讲授中与学生的互动,避免学生只是观看课件,通过提示、讲解,使学生对所学的课程做出积极地反应,努力创造出一种让学生敢想、敢问的课堂教学气氛。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也对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教和学双方都起到了促进作用。

总之,在信息技术时代的今天,一个优秀的多媒体课件,是不能缺少有关的视频素材,在课件中插入教学视频,课件才能展示出文、图、声、像并茂的特点,多层次、多角度地呈现教学内容,实现人机交互运用。教师的教学水平除了与授课的多媒体课件有关外,还与本人的学识、言语,有一定关系,所以在神经病学教学中在应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教师也应该与传统教学相结合,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能力,最终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优秀合格的医学人才。

文档为doc格式。

地理教学中的日本地理知识应用(实用20篇)篇十一

1.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目前,我国的地图已经有了电子版,更加具有真实性,通过互联网技术,教师和学生之间实现跨时空的信息交流。如学生将自己生活、旅游的所见所闻分享给教师,教师可以综合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调整教学内容,从而使得地理教学更加具有实用性。总的来看,电子地图可以为教学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总之,地理教学中的地图应用方法及技巧,需要针对地理教学内容、学生的内在发展需求来实现,将地图巧妙地转化为立体、生动形象的地理知识,通过各大优势的组合,全面提升地理教学质量,锻炼学生的地理综合素质。具体的应用方法及技巧,还需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而定。

参考文献:

[3]宋金敏.论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地图能力存在的问题与培养方法[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

地理教学中的日本地理知识应用(实用20篇)篇十二

时事热点及时传达了不同地理位置、国度发生的最新资讯和信息,在材料中我们可以提取出更多的有用资讯,并运用到高中地理教学当中,真正做到知识的活学活用。地理老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应该准确、及时地把握实时信息,在瞬息万变的世界中,提取出新鲜资讯来满足课堂的教学内容。

一、重要作用。

将时事热点材料和高中地理教学相联系的教学方式,符合地理教学的新课程改革要求,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阔学生的眼界都大有裨益。这种教学方式的转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知识储备,提高了教学质量。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地理教学中,往往有很多枯燥的地名和河流名词需要记。

其学习的热情。

2.深入分析,加深理解。

深入分析时事热点材料反映的表面信息,透过表象发现深层隐含的信息。地理课本由于其课本篇幅局限,对于有些知识的介绍并不全面,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结合时事热点可以给学生传授更多的知识,并结合实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对于恐怖主义的解读中,老师可以让学生深层地思考恐怖主义的'根源、中东国家的宗教信仰等问题,通过让学生积极地开动脑筋思考,加深其对问题的理解能力。

3.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是新课改教学中的主要要求,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将身边发生的事情和枯燥的理论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基本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问题分析能力,形成独立的思维能力。同时在地理课程中,学生不光学到了地理知识,也广泛涉猎了历史知识、人文思想、军事知识等,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的地理教学中,部分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导致课堂效率低下、学生积极性不高,这种问题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原因引起的。

1.学生意识淡薄。

学生学习任务繁重,很少有时间接触及时的时事热点新闻,迫于升学的压力,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基础课知识的学习上,很难有时间了解时事资讯。此外,在有限的课余时间内,学生都把精力放在网络游戏、手机联络上,造成了对时事新闻一窍不通的现象。

2.教师意识和能力的缺乏。

另一个原因是部分教师的意识和能力缺乏,教师没有转变原有的授课方式,依然采用照本宣科的讲课方式,部分教师对于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意识淡薄,没有充分意识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性。同时,部分教师也缺乏能力来驾驭这种授课方式,造成授课效果不理想。

三、措施。

在地理新课改的最新要求中,转变地理教学方式是重中之重,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践,把最近发生的时事热点运用到教学中。针对这一教学方式在课程教学中的普及,要采取以下两种措施:

1.增强学生的意识,丰富资讯获取方式。

首先要增强学生的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地关注周围的热点新闻,主动思考其问题发生的根源,有意识地培养自我的结合意识和思考能力,扩大自我的地理眼界。再者学校也应该注重学生的时政教育,有意识地拓宽时事热点的获取渠道,在教室配置电视机、多媒体大屏幕等,定期定时地组织观看新闻节目,同时增加时政课的授课课时。

2.增强教师的意识和能力。

教师在授课方式转变上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师要增强时事热点材料的运用能力,平时注重热点材料的收集,并设想出如何把材料运用到理论学习中。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实际和理论的结合时机和方式,在地理课程中,要把最近发生的经济、体育、文化、地区冲突、气候变化等热点新闻联系到课程的知识中。例如,在世界地理位置的教学中,可以将城市位置和其拥有的足球球队联系起来,把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和球队皇家马德里联系起来;在对中国领海的学习中,可结合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南海争端问题。

总之,时事热点材料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地理知识学习,也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对于学生兴趣爱好、成绩、能力,甚至价值观的提升都有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作者单位四川省遂宁二中)。

地理教学中的日本地理知识应用(实用20篇)篇十三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已将地理教学模式全新提升,帮助学生得到了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地理学科综合性强,独特区域性这两个特点又决定了地理教学内容具有大量地图、图表、资料背景、对比分析、纵横联系等等方面知识的交叉,多媒体技术则为地理课堂提供了极佳的交流通道,它改变了地理教学中传统模式,使地理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更加多样化、多元化,变得更加多姿多彩,增添了课堂教学魅力,作为地理教师应当积极利用好多媒体的优势。

【正文】:。

地理学科知识跨度大,空间性、综合性强,每章节都有不同的授课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在地理课堂上教师必须以灵活多样、生动有趣的方法去捕捉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学到知识,提高自己的地理思维和运用能力。而在当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已将地理教学全新提升,帮助学生得到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多媒体技术在地理学科应用的优势。

一、地理课的学科特点。

(一)地理学科具有整体性。

地理学科所研究的对象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各个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其中一种要素的变化会影响其他要素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整个地理景观的变化,而任何一个要素和部分的发展变化也要受到整体的制约。

(二)地理学科具有空间性。

地理研究的对象具有一定的空间性,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是学习地理极重要的方面。学习一个区域,首先要了解这个地区的空间位置,包括经纬网位置、海陆位置等等信息;其次弄清地区内部地理事物如地形、河流、湖泊、气温、降水、植被等的空间分布及其原因,以及经济资源、工业部门、主要农林牧产品、交通运输线的空间分布规律及配置原因。

(三)地理学科具有动态性。

现存的地理事物是由过去发展的结果和未来发展的起点组成的。学习地理就要求我们从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把地理事物同它所处的时空位置及其它事物联系起来思考。这也是地理学科独特的地理思维培养的方向。

二、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一)多媒体技术具有直观性特点。

能突破视觉的限制,多角度地观察对象,图文声像并茂,并能够突出要点,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有助于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

(二)多媒体技术具有交互性特点。

学生有更多的学习参与机会,通过创造反思的环境,学习更为主动,有利于反映概念及过程,有利于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三)多媒体技术具有可重复性。

(四)多媒体技术还具有针对性。

多媒体技术让教师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成为可能,大信息量、大容量性,节约了空间和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

(一)创设学习情境的优势,培养学生地理思维的能力。

多媒体技术能在课堂创设真实的学习情景,这一切能确保学生有机会进行清晰的表述,“使缄默的`知识变成清晰表述的知识”。关于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学说,我们常常会告诉学生:在2亿5千万年前,目前分成各个洲的大陆是连在一起的,之后,完整的泛大陆开始四分五裂,逐渐形成了现在的7大洲。生硬的课本理论远离了学生的客观体验,我们是不是可以换个方式,运用多媒体动画呈现这个漂移的过程。板块是如何漂移的,是如何逐渐形成现有规模的,就会变得清晰,学生一看就明白了,而且这个过程不仅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二)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把一些地理事物化虚为实、化繁为简。

中学地理涉及的内容多、范围广,一些地理事物是大家难以直接体验或者是根本看不到的地理环境。在教学的过程中仅仅依靠语言或图片进行讲解,学生存在难以理解的问题。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把一些地理事物化虚为实,使学生感知大量的无法实地观察或者抽象的地理事物以便形成正确的表象,对地理事物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比如说:极地地区的自然景观。我们在学习地理的时候都知道南极地的别名“白色沙漠”“风库”,在北极有庞然的北极熊,在南极有绅士的企鹅,但是这些我们普通人是看不到的,平时的课堂只能通过语言和图片理解。但是多媒体技术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学生可以看到难以直接观察、接触到的各种地理生物环境。师生在地理课堂中共同探寻大自然的奥秘,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三)帮助学生获取课外知识,弥补知识结构。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多媒体技术就把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同时调动起来,既激发了兴趣,又强化了课本知识。如结合区域地理的学习,运用多媒体技术,展视云南独特的建筑、风土人情、自然景观等景象。它的民族风情之美,使学生在欣赏少数民族文化与热带自然景观完美结合,得到美的享受的同时,体会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和历史底蕴的不断传承。有些知识是在课堂之外得到的,这也是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去发现价值美。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作为一种认知、协作工具,结合课内的知识的同时,学生会积极主动的去寻找更多地理奥秘。

(四)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发展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

多媒体技术具有图、文、声并茂甚至有活动影象这样的特点,对于教育、教学过程来说是特别宝贵的特性与功能,这些特性与功能是其他媒体(例如幻灯、投影、电视等)所不具备或是不完全具备的。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现的地图具有形象、空间感、直观的作用,可以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发展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可以进一步明白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联系、空间组合。波斯湾石油外运航线的讲授,要求学生找出波斯湾石油外运的三条主要航线所经过的海洋、海峡、运河和所到达地区。这个知识点需要学生良好的地理识图能力,空间感的培养。如果只是单纯的告诉他们海峡、运河的名字,一点实用性都没有。学生的掌握情况也不好,但是运用多媒体动画技术展现外运航线(中东地区与美国、日本、欧洲石油运输的轨迹),知识点变得更直观,更真实,学生也易于理解。

钱学森将地理学研究的对象统称为“地理系统”,而且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提供丰富的、真实的背景资料,它不仅能反映知识在实际中运用的方法,它还能要求考虑实际问题的复杂性并从中进行探索,以便学生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地理教学,用各种相关资源丰富封闭、孤立的课堂教学,使地理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更加多样化,这一切变得轻而易举,变得更加多姿多彩,更加具有课堂教学魅力。

文档为doc格式。

地理教学中的日本地理知识应用(实用20篇)篇十四

上饶县第二小学.谢晓慧。

内容提要:在小学阶段的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中,受小学生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的限制,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应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的形象、直观、生动等多方面优势,及时有效的对几何形体的知识点进行分解、组合、分析,使学生从观察到认识,从认识到理解,从理解到掌握,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优势时机。

几何初步知识在小学数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但是,由于小学生缺乏空间观念,空间想象能力较弱,因此在这部分内容教学时学生很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形象、生动地在学生面前展现几何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认识周围事物间的数量关系和形体特征的兴趣和意识,提高同学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一、发挥多媒体的优势。

1、直观性的优势。我在教学中根据几何初步知识每节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从新知识的导入到新概念的建立;从新概念的建立到新知识的巩固,均借助计算机的直观演示,为学生创设和谐优美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充分感知。例如,我在教学三角形意义时,学生回答在日常生活中见到过三角形物体后,计算机将红领巾、三角板的颜色去掉,只留下其外框,教师指着这些外框让学生数一数这些三角形有几条线段围成,这样抽象出三角形的特征。随后计算机屏幕上三条边依然闪动并发出声音,对三角形是三条线段围成的这一意义给学生深刻的印象,对新概念建立起到了教师用语言描述而达不到的作用。

2、趣味性优势。多媒体辅助教学一改过去课堂上尽是静态信息辐射的局面,使原本呆板的东西动起来。例如,在三角形意义这一概念建立时,在屏幕上出现三条线段,然后通过画面移动三条线段围成一个封闭的图形。再如,在建立三角形高这一概念时,屏幕中的三角形一个顶点及它的对边闪过后,由这个顶点慢慢下来一条垂线,垂足落在它的对边上,并且随着打出“高’’、“底,,的字。这样通过对屏幕上图形移动的变化,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意义和高的意义这两个概念的理解,而且吸引了学生上课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3、形象性优势。在教学时有些概念的建立只靠教师语言传递,学生往往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而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则能弥补这一缺陷。如三角形的特性是“不变形,稳定性“,当问及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应用三角形这一特性时,学生一下就能说出电线杆、凳子及自行车等,但是,当具体问及这些物体的哪个部位利用三角形稳定性原理时,学生则露出无奈的神情。可见,三角形稳定性特性在学生头脑中仍然是非常抽象的。现在计算机只要在其有关部位闪示几下,学生就会一目了然,为什么要在这些部位应用三角形这一特性,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4、深刻性优势。三角形的作高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为突破这一难点,我通过课件设计,让计算机演示在锐角三角形内作高,显示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为高及直角所对斜边的高,演示作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其中两条在外)。在演示过程中,学生不仅了解了作高的过程和方法,了解了每一种三角形都有三条高,而且加深了对高的概念的深刻理解。

5、艺术性优势。计算机辅助教学具有较高的艺术品位,在“声”“形’’“色”“体”的结合上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从而将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与学生学习心态结合到一块。它通过“声“传递师生心灵深处的语言,通过“形”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通过“色”描绘师生所要描绘的五彩图。

二、及时有效的把握应用时机。

虽然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有独特的优势,但是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环节,严格及时的把握好应用的时机。

1、辅助于建立清晰表象之时。表象是思维想象的依据,能否在学生的脑中建立清晰的表象,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在几何形体知识教学中,往往要求学生掌握一些作图的方法,常规教学中,教师常用三角板、圆规等教具在黑板上的板演、,但由于受到教师的手、粉笔或视角的不同而形成视觉阻碍。我们在制作课件时,将这部分内容均用计算机模拟演示,使模拟作图过程或其它知识点的讲授,既不受视觉阻碍,又产生强烈的感官刺激,易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深刻的感性认识,为教学过程的进一步深入埋下伏笔。

2、辅助于渗透数学思想及方法之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要求“在教学中要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及其方法”,在几何形体知识的教学中有一些公式的推导往往涉及到一些中学才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这些数学思想方法只可让学生意会,不可言传,这在常规教学中往往是令教师头痛的一件事,而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往往化难为易。课件《圆的周长》中,周长公式c=2氕r的推导涉及到不完全归纳法,我在课件中是这样设计的:先出示直径分别为8cm、12cm、14cm的圆,然后令其依次在一线段上滚动,在滚动直径的1倍、2倍、3倍距离时依次出现记号,滚完后显示其滚过路程的距离。演示完后,老师让学生观察圆滚过的路程既周长与圆的直径关系,学生有这三个圆环滚动的动画作为依据,很容易归纳出圆的周长是圆的直径的三倍多一些的结论。

3、辅助于概念阐明之时。在小学数学几何知识教学中,涉及周长、面积、体积、高、棱等概念,由于这些概念带有一定的抽象性,对于以接触感性知识为主的小学生来说,往往易混淆圆的周长及面积的概念,弄不清体积与表面积的区别,不能正确理解高与底的对应关系等,而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后,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课件《圆的面积》的复习模块中,为了帮助学生分清周长与面积的概念,我设计了两幅动画,第一幅是一只小猫绕圆一圈,跑过的地方同步改变颜色;第二幅是将圆的平面部分从上到下涂上黄颜色。配合师生的问答,学生很快理清了周长与面积的关系。

4、辅助于培养学生空间观念之时。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学习“体“部分知识的困难性,而采取常规教学手段往往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针对这一情况,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课件中,我充分发挥了多媒体的三维动画的功能。如圆柱体的表面积一直是教学中的难点。在该课件中,我运用了三维动画的变形功能,将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变为一个长方形。学生看了动画后就很容易明白圆柱体的表面积是二个圆形面积加上以圆的周长为长、圆柱体高度为宽的长方形面积之和。这里三维动画软件中所制作的动画,为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空间观念,弄清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的特点及其表面积公式的由来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5、辅助于知识向技能转化之时。掌握知识是为能应用于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即形成技能。我们在课件制作中也注意到这一点。在圆的认识课件中,我制作了三幅动画:轮胎分别为正方形、椭圆形、圆形的摩托车在路上行驶;学生观察后要求其运用所学的知识说明原因。学生在计算机的进一步提示下(出示放大的摩托车轮胎,半径及圆的闪烁),能说出由于圆形轮胎的轴心到地面的距离不变,所以摩托车行驶比较平稳的道理。

这样,学生既理解了几何知识的概念又掌握其内涵,让学生从观察到认识,从认识到理解,从理解到掌握,提高了我们数学教学的质量。

参考资料。

1、《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李秉德。

2、《现代教学论发展》钟启泉。

地理教学中的日本地理知识应用(实用20篇)篇十五

空间思维能力是地理学科的主要能力之一,是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而重视学生的探究活动,不仅是地理课程还是这次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许多高中地理内容可以开展探究式教学,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形成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一、演示式探究――化“抽象”为“具体”

演示式探究是指教师运用直观教具、多媒体等演示手段,向学生展示感性材料,引导学生把未知知识与所学知识联系,化“抽象”为“具体”的探究方法。高中地理教材中有很多抽象的原理和规律,尤其是必修1第一章“行星地球”(前教材“宇宙中的地球”)。演示式探究可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拓展学生的学习思路。演示过程中教师提出相关问题,要求学生自己寻找答案,引导学生发现演示所包含的原理或规律,有助于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

二、假设式探究――化“复杂”为“简单”

某些地理问题,通过设计虚拟的逆向思维的情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下以大气环流的形成为例说明此类探究步骤。第一步:假设大气是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而且地球不自转,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在复习热力环流的基础上,让学生比较理想状况下赤道与极地近地面、高空气压的高低,标出大气运动方向。第二步:在第一步的基础上,进一步假设地球自转――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引导分析三圈环流的形成,分析赤道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在形成原因上的不同。第三步:进一步假设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影响。让学生探究北半球气压带、风带周期性的季节移动规律,进一步探究南半球冬、夏季移动规律,进而归纳气压带、风带随直射点移动而移动。第四步:进一步假设由于海陆分布的影响,探究亚欧大陆、太平洋气压中心的变化,带状分布的气压带断裂成块状。再分析东亚冬、夏季盛行风向的改变,讨论性质、影响。

三、观测、实验式探究――化“理论”为“实践”

地理原理和规律常以简洁的语句、理想化的图式来表示。教学中可以通过设计适当的实验让学生亲手操作、观察、讨论,在轻松的氛围里使地理原理真正让学生理解。讲授“地方时东早西晚”时,准备一个地球仪,用醒目的金属线制成大圆,作为晨昏线。让学生选择某一纬线上两点,演示自转,观察东边的地点是否先经过晨昏线。可让学生进一步探究自转方向改变的影响。地方时、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是必修1第一章的难点,也是高考重要知识点。可设计观测实验来化“理论”为“实践”。地理课外兴趣小组在二分二至日测得旗杆不同时间的影长,影子最短的时候即为正午,根据此刻北京时间计算学校的经度;根据学校的纬度计算正午太阳高度,并同测量结果比较。

可作进一步引申探究:在不同北京时间旗杆影子的方向;经长期观测后绘制正午影长变化曲线,分析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为提高学生的野外生存能力,可设计综合实践活动方案,指导学生用手表和太阳定向,培养野外定向能力。让学生联系所学知识,分析用手表与太阳定向的两种方法运用的基本原理。让学生收集其它野外定向方法,思考包含的地理原理。拓展探究:本地新城市规划如何充分利用光照资源;本城市有大气污染工业企业的布局。

四、观察式探究――化“感性”为“理性”

运用世界及分区地图进行地理事物空间分布分析,利用区域地图进行地理区域的定位和区域综合分析,是中学地理学习中常遇的课题,也是高考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宜采用观察式探究教学,活化图象,让学生掌握观察式探究学习的方法。

1、运用世界及分区地图对学生进行读图能力培养。

具体措施:选择对世界地理区域的学习有重要影响的经纬线(如0°经线、30°e、60°e、90°e、120°e、180°、120°w、70°w、60°w、0°纬线、23°26′n、40°n、60°n、23°26′s、66°34′s)为线索,沿着经线方向和纬线方向,分别通过运用世界地形图、世界政区图和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等指导学生观察,并让学生进行自我探究学习。首先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网格状经纬仪,并想像其自转起来,明确线与线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及与晨昏线的动态关系;第二步,在复习大洲、大洋的基础上,让学生脑海中想像,上述经纬线穿过的大洲、大洋,重要地形区,气候区等;第三步,在复习高中系统地理和区域地理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丰富沿线穿过的地理事物,如城市、交通点、地形区界线、交通线、工业区、农业区等地理点、线、面。还可进一步探究某些经纬线所构成的区域及其特征。

2、利用区域地图对学生进行空间定位、区域综合分析。

具体程序是:(1)设置从高考试卷、高考模拟试卷、互联网中选取的有关区域地图的例题,以及自制有关区域地图的例题。(2)让学生观察区域地图,解读相关信息。(3)提取有效信息,思考如何利用图中的经纬度、各种界线定位。应联想重要地理事物的经纬度位置,联想重要国家、地区、中国重点地区的经纬网分布情况,注意界线地理事物、典型地理事物相对位置的关系,再使用推理、比较、排除等思维方法正确定位。(4)思考本区域的区位,运用相关学科知识探讨现状,分析发展及发展的影响。(5)对比探究,分析相关区域的区位、现状、发展。(6)可分组进行,组内分工合作,探究结论,派代表相互交流和阐释观点,其它组可提出疑问,提出不同的解释。

地理空间思维探究式教学方法,以“启发”式为方法论的指导思想。实施上述探究教学方法时,离不开空间想象和空间联系,还常辅以比较分析法、发现质疑法、发散探究法等多种方法。教师应特别注重指导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学会合作交流,学会发现与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地理教学中的日本地理知识应用(实用20篇)篇十六

日趋激烈的国际化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素质的竞争,在经历了市场经济最初洗礼的今天,在即将进入高科技、高竞争的21世纪的今天,我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科学的重要性。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其开放性、创造性、科学性深受教师和学生的喜爱,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到教学中。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较,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越性更是无可比拟的。下面我就谈一谈在教学《长方体的'初步认识》一课中是如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一、在准备阶段,利用多媒体,从具体到抽象,初步建立空间概念。

在这一课中,我本着自主学习的模式,分准备、自学、研讨、试作等6个步骤进行。在准备阶段,先通过多媒体出示一组平面图形,然后出示立体实物图形进行区分比较,请同学们在实物中找出一种形状是长方体的物体,学生指出是牙膏盒和香皂盒。把这两种物体平移到长方体提示符下,然后以香皂盒为例,先把边框加重勾勒出来,使学生把抽象图形与具体实物相结合,头脑中有一个自然的过渡,然后,香皂盒面逐渐淡去,只剩下长方体框,给学生一个抽象的图形,揭示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长方体。通过这一细小环节,学生们清楚的意识到长方体的概念,以及它的空间形态。这对于初次接触立体几何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铺垫和迁移过程。利用多媒体手段,化繁为简,易于学生接受。

二、在研讨阶段,利用多媒体化呆板为神奇,课堂气氛空前活跃。

1.在认识面的教学中,哪几个面完全相同?利用多媒体是这样出现的:上下两个面闪,老师问:这两个面位置是什么样的关系?学生答:相对。左右、前后面如法炮制,只是在操作中不再发问,最后问:你们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结论?学生异常活跃,争先举手回答:相对的面完全相同。以往繁琐的演示,罗嗦的讲解,如今只通过两个步骤就轻松明了的解决了。学生们看的清楚,看的明白,思维活跃,变老师讲为学生观察后自己说,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又增加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2.在认识棱的特点时,哪些棱的长度相等,出示的方法和面的基本相同,不同之处是先演示相对的两条棱闪,然后重合,以此类推,最后相对的4条棱完全重合,得出:相对的棱长度相等。这相对的4条棱变成红色,另外2组也分别变成粉色、绿色。这时,教师暗示: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我在试讲时没有应用多媒体演示,只是利用模型反复分析,结果多数学生能说出分成3组,还有一部分认为分成2组的,6组的,我只能一一引导、订正。利用多媒体后,学生眼明心亮,全班82名同学齐刷刷地举起了3根手指,正确率达到100%。我深深感到多媒体辅助教学模式把死教知识,变成了活学知识,学生们感到新鲜有趣,一些动画效果逼真、生动,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牵系在课堂上,事半功倍。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氛围浓厚,教学效果很好。

三、在教画立体图过程中,实物、例图相结合,实现思维立体化。

查字典本站()。

在教画长方体时,我是这样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我先要求学生把长方体模型放在桌子上,自己观察最多能看到几个面,然后让学生到计算机旁,用鼠标点击他所最多看到的3个面,学生所点到的面立即被颜色所填充,这时,老师总结:我们看到的这3个面把长方体后面的部分挡住了,所以我们在画长方体时,被挡住的部分通常用虚线表示出来。这时,计算机屏幕显示虚线一点点画出来,这一环节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又通过多媒体显示,从感知到表象,既掌握了长方体画法,又明白了为什么要这样画,产生了自己动手画一画的冲动和愿望。同时,又能迁移到其他立体图形的画法当中去,使他们不懈地追求新知识,积极地投入学习。

以上是我在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和经验。利用多媒体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易被激发,求知欲强烈,新鲜的画面,生动的动画都是开启学生动手动脑,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钥匙。

在科学知识激增、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的今后要努力拓宽自己的视野,将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中,提高教学质量,为教育改革添砖加瓦,贡献力量。

地理教学中的日本地理知识应用(实用20篇)篇十七

摘要:奥妙无时不在,学问无处不在。落实到高中学校内部的物理教学实践当中,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应用技术参与到教学实践当中,给物理教学增添了新的活力。以多媒体课件参与为引导,分析其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高中物理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全体高中生的科学素养,如逻辑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培养和物理思维方法的掌握是相辅相成的。正如所有的学科一样,学生运用知识规律去解决问题的前提是要对所运用的知识规律本身有一个清晰、全面、深入的理解。

一、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创设出动态情境,以鲜明的色彩和活动的画面把活动过程全面展现出来,既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化抽象为具体,又可促进思维导向由模糊变清晰。这样的课件参与教学,带给学生的是有趣、形象的学习内容和画面,让学生在真正参与中受益。

例如,在机械波的形成和传播这一节中,教师可以用动画演示波的`形成和传播时的动态过程,在这里绳子被分成无数个有相互作用的质点,用不同颜色的小球来表示,学生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当一个小球波源振动起来时,就带动和它相邻的小球质点振动,这个小球又带动和它相邻的质点振动,这样质点依次振动起来波就由近及远地传播开来,而且还可以清楚地看到当波向前传播时每一个质点都不沿波的传播方向迁移,只是在平衡位置附近振动。

二、教学形式丰富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思考。

物理课程是一门重理性、重逻辑的学科,在高中物理的实践教学课堂上,教师简单的讲解和分析,对学生来说,其思维想象以及思考会出现一定的局限性,多媒体课件的参与和辅助,带给学生无限的可能。

例如,楞次定律的小动画一定要在实验演示进行过程中让学生先自己判断感应电流方向,感到模糊有疑问时再用课件显示原磁场的磁感线穿过某个面的磁通量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等一系列抽象的物理概念和变化的物理过程,会让学生有眼前一亮的感觉,思路立刻清晰起来。

综上所述,帮助学生理解物理知识,形成物理图像,掌握物理方法养成,物理思维方式,这是多媒体技术带给学生新的思维和逻辑上的理解,是新技术在现代高中物理实践参与中真正的落实和参与。相信在以后的实践教学中,高中物理会以新的教学方式造福于学生。

参考文献:

马俊峰。中学物理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d]。延安大学,2010.

地理教学中的日本地理知识应用(实用20篇)篇十八

伴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的掌握对于现代社会来说也越来越重要。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现代科技型人才,各高校也纷纷设立了计算机教学专业。计算机技术课程同其他的专业学科不一样,它除了需要掌握大量的理论知识以外,还要掌握其计算机操作技术,以此来应用到实践中。将多媒体技术引入到计算机教学上无疑能够成为广大计算机教学工作者的青睐。其应用于计算机教学中的优势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1.1改进了以往的计算机教学模式。

以往的计算机教学中,以填鸭式教学最为突出,教师们经常将大量的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这样制约了学生们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得不到技术扩展和实际运用的机会,也制约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高职计算机教学上,由于多媒体技术本身具有形式变化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及其交互性较强的优势,能够吸引学生们的眼球,使学生在课堂上变得思维活跃,较为互动,有助于帮助学生思维的创新和想象能力的丰富。同时有利于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所学的内容,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也就“化简为繁”了。与此同时,也提高了高职计算机教学的上课效率。

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上课最为常见的现象就是,学生们前半堂课还可以很精神的听课,后半课堂便出现一副病恹恹的样子,出现了课堂乏味沉闷的氛围。而在高职院校学生当中,学生们对于计算机学习课程通常都是比较被动的。为充分调动学生们的上课热情,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接近生活中的案例和主题。在课堂上,ppt展示学生设计的作品,或是利用多媒体技术在班上向其他同学展示学生制作的flash动画,这样可以激起学生们想要自己进行制作的欲望。这样一来,既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也提高了他们对计算机课程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1.2创新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师生互动性。

虽然计算机技术需要掌握大量的理论知识,但是也不能将学习只停留在理论知识上,现代社会的要求是要掌握实践操作能力。故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上,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够让学生们自行动手操作,教师发现学生在作业上存在问题时,可及时纠正。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们在操作中熟悉了操作技术,还能增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也增加了老师与同学的互动环节,而不是仅仅只通过老师讲课,让学生听课的教学过程。有利于促进师生情感。

2.1存在教师观念陈旧落后现象。

近年来,在教育改革上虽然有了一些改善,国家教育部门一再强调教育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要现代化、信息化、素质化。但是在众多高校中,仍然存在着许多教师墨守成规的现象。他们对于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并没有重视,使用其进行教学的积极性并不高,偶尔用了也是为了要应付上级的检查。而高职院校中,多媒体技术应用已经较为广泛,如果教师不懂得利用,其一,教学效率得不到提升,其二,不能符合现代高职学生的接受教育需求。

2.2多媒体课件质量偏低。

高职计算机教学中,教学内容还是要以教材为主,但是教师在对教材进行设计成利用多媒体展示的课件的时候,由于比较费时,且有些教师对于多媒体技术的操作不是很擅长,所以在制作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抵触的意识,于是,就将它简单的表达制作出来。这样的话,课程也就变得不生动有趣,学生们也就不感兴趣。如果课件上不会利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形象化的内容来吸引学生的眼球的话,这对于教学质量也将大大降低。

2.3学生与教师之间没有互动性。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上,带来的作用之一就是,能为教学课程提供一个很好的教学环境和学习氛围。但是尽管这样,如果教师与学生之间没有借助这种辅助去进行互动的话,还是会出现传统的“照本宣读”课堂气氛。久而久之,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创新思维。

3.1对教师而言。

教师要转变自身的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好多媒体技术在计算机教学中的作用。由于高职课程中,计算机成为一门为适应现代化社会而开展的专业课程,它意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培养学生对现代技术的意识。故教师要根据学校要求,认真制作课件,切不可为了应付教学而到网上购买课件。除了教师本身要提高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力外,还要带领学生认识到多媒体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实用性。

3.2对学生而言。

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学生的自制力较差,对于学习缺乏耐心和学习兴趣。但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其内容丰富多彩,图文并茂,音频相结合的特点引起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注意,并且愿意从“播音员”、“放映员”的教学模式转换过来,更大乐趣地去学习计算机课程。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就会变得有主动性,积极性。此外,通过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将原本难以理解的计算机课程内容变成图片和flash动画展示出来,使得内容变得更加“通俗易懂”了。学生对于学习计算机技术课程的自信心也增强了。

3.3对学校而言。

高职院校中,学校可以根据此来建立一个多媒体教学素材库,以此来强化教师的多媒体技术及其应用水平。注重多媒体技术在软件上的开发应用,不能因为配备大量的计算机硬件设施而忽略了多媒体技术在软件上的开发。

4结束语。

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高职计算机教学上,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自主性,还能有效的改善计算机教学的质量。这就要求计算机教学工作者要充分掌握基本的多媒体技术操作能力。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来说,多媒体技术作为被众多计算机教学工作者大力支持的一种教学手段,它既减少了教师板书的上课时间,还减少了教师对于计算机教学的工作量。在规定的时间,以学生感兴趣的上课方式传授更多的知识,提升了教学效率。但在教学上,对于仍然存在的一些问题,只有通过教师的不断努力,学校的大力支持,以及高职学生的配合,才能将多媒体技术真正有效的利用到高职计算机教学上,只有学生掌握了计算机技术,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现代化社会。

地理教学中的日本地理知识应用(实用20篇)篇十九

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改革,多媒体教学不断的推广和普及,极大地推动了教育改革的步伐。多媒体应用地理教学是一个前景十分广阔的领域。地理学科极其丰富的时空变化,五彩缤纷的自然风光和层出不穷的地理事件用多媒体电脑进行描述是最能发挥其功效的。目前一些现成的教学软件与课堂衔接困难,做为一名一线教师总感达不到好处的效果,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使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的服务课堂教学。下面就以自己制作一些课件为例浅谈一下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地理课堂教学的作用。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味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注意力集中,思维主动活跃,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并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兴趣又是一种有积极作用的情绪,这种情绪在一定的情境中极易产生,因此,利用cai课件与课堂内容相应的情境气氛,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意识。

例如:在《台湾省》、《黄河》、《长江》等课件的片头分别加入“阿里山的姑娘”、“黄河颂”、“长江之歌”等视频影像歌曲,当学生一进入教室,悠扬的音乐、悦耳的歌声、美丽的画面,一方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另一方面又可以把学生分散的心一下子集中到课堂中来,一首首熟悉的歌曲用来导入新课,让学生既轻松又新颖。又如,当讲到台湾的旅游资源时,一幅幅美丽的风光画面展示在学生面前,一边欣赏一边还可以听到优美动听的解说,犹如亲临其境,乐而忘返。就这样,让学生处于一种亲切的情境中,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有助于提高和巩固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求知欲,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二化繁为简,突出重点。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除通过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外,还要借助地图、挂图和其他教具教学,但一些挂图内容繁多,重点不突出,而且其内容又是静态的、无声的,给学生的印象依然是孤立的、缺乏联系的。如采用多媒体cai辅助教学,恰恰弥补了地图教学的不足之处,加大了课堂密度,又提高了课堂质量和效率,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例如:在《台湾省》、《广东省》、《东南亚》、《澳大利亚》等分区分课件的设计制作中,把位置、地形、矿产、经济、人口、城市、旅游等各个地理要素分开显示,能起到化繁为简、突出重点的作用;而类似“土地类型”、“中国降水”、“人口迁移”等图幅,可制作成类复合投影片,如“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图”则把它分解成:耕地分布、林地分布、草地分布、沙漠分布等图幅,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逐一显示。又如,在“世界人口迁移”的教学中可分解成二战前人口迁移路线图和二战后人口迁移路线图,这样,既利于教师重点讲解,又可起到化繁为简的作用。

在《水循环》课件中,把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内陆循环分别制作成三个动画,在讲解时一一显示,最后又把三个动画结合在同一动画上显示水循环的整个过程。这样,学生不但可以清晰地了解各个循环类型的环节,同时还可以让学生知道,这三种循环不是孤立的,而是有联系的,通过水汽输送和径流输送将它们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化静为动,形象直观。

在以往的地理教学中,教具主要是挂图并结合课本插图在教学中使用,由于不能看到地理事物的运动变化,学生便难于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识,在课堂上较为被动,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利用多媒体cai课件进行动态模拟,使静止图像成为动态图像,从中观察到整个变化过程,学生边观察、边操作、边思考讨论,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能动作用,使教与学成为有机的整体。例如:在《板块构造》、《地壳运动》课件里,制作了多个动画(二维动画、三维动画),把“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喜马拉雅山的形成”、“褶皱”、“断层”、“火山的形成”等等,都变成了动画显示,学生看后一目了然,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如“向斜成山,背斜成谷”这一动画,先把画面作成水平岩层,在力的作用下,岩层慢慢发生变形弯曲,形成相应的向斜、背斜,这时显示的图像是“各斜成谷,背斜成山”,然后再显示背斜轴部在张力作用下容易发生张裂,遭受外力侵蚀的速度较慢,差异性的'侵蚀继续发展,使背斜部位渐渐成为谷地,向斜部位反倒转为山峰,即“向斜成山,背斜成谷”。这一动画的模拟显示,使学生难以理解的地形倒置现象变得形象、直观、使学生印象深刻经久不忘。

此外,很多自制的cai课件里,在动画显示过程中适当配上声音或音乐,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地形雨形成的过程”、“冷暖锋过境前后的天气变化”、“气旋反气旋形成的天气”等动画显示过程中,相应配上雷声、雨声;在《中车降水》课件里,一边通过动画模拟“锋面雨带移动”的全过程,同时配乐朗读:“夏季风,雨祖宗,五月在南岭,六月在江淮,七八向北去,入黄进辽松,九月回江南,十月去无踪”。这样,就能把雨带移动的时间、路线深深地刻在学生的脑子里。

四化远为近,生动副真。

传统的课堂教学把知识局限在书本上,无论教者怎样发挥语言的才能和教具的演示,都无法直观、生动地再现自然地理环境的发生和演变过程。但在自制的cai课件里,倘若适当插入avi或mpg格式的视频影像,就能把课堂上看不到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呈现在学生面前,如火山爆发、地震、海底地形等;也能把十分遥远的地理事物展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领略各种大自然的奇观:如宇宙空间、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等。例如:在《太阳系》课件里,以热字连接的方式插入了“太阳活动”、“九大行星的自转运动”、“月球漫步”、“太空实验室”、“登陆火星”、“木彗相撞”等视频片段。在上课过程中,不时把学生带到星光璀璨的太空遨游,对提示宇宙的奥秘,提高学生对天文知识的了解和认识,起到了宏观、生动的效果。

所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之中,只能作为一种教学辅助工具,它发展的最终目标是象其它教具一样,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使用的。

地理教学中的日本地理知识应用(实用20篇)篇二十

随着信息技术使用的普及,网络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工具,它的介入,丰富了教学内容、改进了教学方法、也改变了教学方式和教学观念,为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重要的契机。那么如何利用网络让一直沉闷单调的古典诗词教学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呢?笔者作了以下尝试:

一、利用网络的多媒体感受诗情画意。

古典诗词的语言凝练、意境深邃、内容丰富,离我们时代又久远,而中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在理解和欣赏上无疑会存在许多困难。所以要教学生理解和欣赏一首诗歌,教师必须要利用一切有助于优化教学的手段。网络是一片资源丰富的海洋,为我们优化教学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在古典诗歌教学中,利用网络丰富的教学资源,我们能将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和生动有趣,能使课堂有立体感。因而,每上一堂课,我总要上网搜索尽量多的相关资料,借助这些资料深入地研究教材,细致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让课堂有声有色,让学生有乐有得。

l.用音乐营造气氛,让学生获得深切的体会和感受。

每一首古典诗歌都是一支优美的歌曲,都藏着一个动人的情境。教古典诗歌必须利用好音乐,才能让学生获得深切的体会和感受。如教学李清照的《声声慢》时,我先以二胡曲《二泉映月》作背景音乐,引导学生深情诵读,然后又反复播放该词的音乐版,让学生在音乐中获得对词作的美的感受,体会词人内心悲凄万分的感情。

2.用图片或视频作平台,让学生入境生情。

古典诗歌重形象,重意境,欣赏古典诗歌则要特别重视想象,只有运用想象才能入境生情。然而想象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让现代中学生面对一首古典诗词去想象其情境,更是不容易。现代网络为我们准备了许多与古典诗词有关的图片或视频,利用这些资源,我们就可以为学生搭建一个引入诗歌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3.为学生合作、交流架设桥梁。

现代教学特别强调合作和交流,要想让学生开展深入有效的合作和交流,就要为他们架设起通畅的桥梁。网络是我们组织学生互助合作、交流探讨的一座极为便利的桥梁。如在教学《王维诗四首》时,我要求各小组先认真阅读教材文本,然后利用网络收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接着开展组内交流,求同存异,提出对诗歌的基本看法,最后用发言稿或制成课件的形式在课堂上交流。下面摘要第五小组的发言稿: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之一,与孟浩然齐名,世称“王孟”。以前我们学过他的作品《鹿柴》、《鸟鸣涧》、《山居秋暝》,他的山水田园诗境界空明,宁静优美。宋代大诗人苏轼称赞他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欣赏王维的另一首诗《积雨辋川庄作》。(课件展示这首诗)这首诗描写了久雨中辋川别业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农家田园生活。久雨不停,丛林上面静谧宁和,炊烟袅袅升起;女人们蒸藜炊黍,准备好饭菜,送到东面的田间地头。在一片广漠空旷的水田之上,白鹭翩翩飞舞,在一片层峦叠翠的丛林之中,黄鹂正用甜美的歌喉唱歌。尾联是诗人与世无争的表白:既然我早已去机心,绝俗念,随缘自适,还有谁会无端地猜忌我呢?我应该可以脱离世间烦恼,悠游于林泉之中了。通过这种合作和交流,使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探讨既有一定的广度,又有一定的深度。

实践证明,在古典诗歌教学中融入音乐、画面和视频等网络手段,将以往平面的课堂立体化,不仅可以营造出与古诗词内容相吻合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他们的想象,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提高他们鉴赏的能力。

二、利用网络进行广泛交流。

中国古典诗歌是一片无边无际而又深不可测的海洋,即便是一首短小的.绝句,它里面也有一个广阔的世界。课堂短暂的四十分钟,无法让学生穷究更多的问题,也无法让学生将诗歌玩味透彻。而网络的资源是海量的,而且它的高级搜索功能和广阔的交流平台更有利于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和探究。因而,今天,我们进行古典诗歌教学时应利用这一手段拓宽教学空间,引导学生走向更广阔的诗歌阅读天地,深入学习和探究。为此,我尝试了如下一些做法:

如学完《唐诗宋词元曲选读》中“唐诗之旅”部分,我让学生围绕“李白专题”、“杜甫专题”、“王维专题”、“白居易专题”等专题,根据自己的兴趣,利用网络探索和选编诗人的其它优秀作品,进行阅读,深入地学习和探究。我要求各小组组员围绕本组的研究专题,分工去深入阅读相关资料,并把自己的学习成果整理出来,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汇总成果,最后让各组派代表进行交流。这一学习过程既强化学生对诗词学习的兴趣,又能进一步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2.创建更为自由亲密的生生交流和师生交流渠道。

课堂上,师生的交流以“说”为主,每次只能是一个学生发表意见,客观上会造成一些思维比较迟缓、个性较内向的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减少,学生活动受到限制。而在网络环境中,通过创建班级论坛和电子信箱,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学生更自由进行学习和交流,更自由地与老师进行讨论和交流。如学完《咏物诗四首》后,我进入班级论坛发现有几个同学在讨论“象征”和“托物言志”这两种手法的不同。我赶紧回帖,第二天课堂上我再强调了这两种手法的不同。这种师生通过在留言版或电子邮箱进行交流的方式可以让我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辅导,教学内容也更有针对性。

近年来,网络的发展是极为迅速的,然而将这种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应用于古典诗歌的教学却仍然是一个崭新课题,笔者不揣浅陋,谈谈自己的一点尝试和心得,以期交流探讨。

相关范文推荐

    大学生职业规划计划书(汇总15篇)

    职业规划是指一个人在职业生涯中为了实现自身职业目标而进行的有计划、有目标的行动。以下是一些职业规划的成功案例,希望可以为大家提供一些启示和参考。21xx年xx月

    大学生职业规划书(热门18篇)

    职业规划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职场的现状和未来趋势,从而做出更明智和前瞻性的决策。职业规划中会遇到各种挑战和困难,以下范文分享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实践报告(实用16篇)

    实践报告是对实践活动进行总结和概括,帮助我们形成完整的实践思考链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实践报告示例,供大家参考和借鉴。计算机专业暑假社会实践个人总结20x

    乡镇财政所个人工作总结指南(优秀20篇)

    月工作总结是对一个月时间内工作表现的概括和总结,有助于回顾自己的工作进展和成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精选月工作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我于xx年xx月

    乒乓球体育课的心得体会(通用23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思考和反思的结果,有助于我们不断提高自己。下面是一些写心得体会的好例子,希望对大家在写作过程中有所帮助。第一段:介绍乒乓球的背景和重要性(200字

    书法爱好者教学总结大全(20篇)

    范文范本可以帮助写作者正确把握文章的结构和逻辑,使作品更加合理和有序。以下是大量范文范本的汇总,希望对大家的写作能够起到指导作用。一年级的书法课一直都是我最头疼

    学生和教育研究人员的合理化建议活动方案(热门23篇)

    活动方案也是一个团队合作的过程,需要各个成员密切合作,分工明确,共同努力实现活动的目标。活动方案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以下是一些关于活动方案的相关资料和研究报告,供

    情况报告班子成员履行一岗双责(热门23篇)

    情况报告是对某一情况的客观描述和分析,可以为我们提供决策和制定计划的依据。现在,我们将分享一些来自不同行业和领域的情况报告,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情况

    学生防性防侵害心得体会(专业14篇)

    心得体会是一种对自我成长和进步的总结和回顾,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规划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心得体会是在学习和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对于个人的成长和提升起着重要作用。

    幼儿园园长的工作总结报告(热门18篇)

    通过幼儿园工作总结,可以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小编为大家精选了几篇优秀的幼儿园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在写总结时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