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读书笔记的重要性(实用15篇)篇一
彼得德鲁克是继“科学管理之父”泰勒之后二十世纪管理学的又一位伟大的思想大师,作为现代组织管理理论的创始人,他的诸多作品流传至今,仍被许多大企业和组织的管理者用作指导组织管理和企业创新发展的指导原则。其中《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著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是德鲁克的主要研究精力从政治社会学转向组织管理学之后的又一管理学著作。
书中主要从卓有成效是可以学会的、掌握自己的时间、“我能贡献什么”、如何发挥别人的长处、要事优先、决策的要素和有效的决策共7个方面阐述,最终得出管理者必须卓有成效的结论。
德鲁克指出,有效的管理者具有不同的类型,有效的管理者与无效的管理者之间,在类型方面、性格方面及才智方面,是很难加以区别的。有效性是一种后天的习惯,既然是一种习惯,便可以学会,而且必须靠学习才能获得。
重视目标和绩效,只做正确的事情;
一次只做一件事情,并只做最重要的事情;
作为一名知识工作者,明白自己所能做出的贡献;
注重的是出色的绩效和正直的品格;
知道增进沟通的重要性,有选择性地搜集所需要的信息;
只做有效的决策。
经过认真研读结合我的实际工作和个人认知,本文将从读书心得和实际工作体会结合的角度,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阐述。
1、德鲁克最先意识到“知识工作者”将成为社会生产力的主流,并需要不同于蓝领工人的管理方法,提出了“每个人都是管理者的概念”,管理的本质是为了提升效率并创造价值,组织管理理论的发展最终证实具有“高效组织”的企业得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争得资源成为具备全球竞争能力的国际跨国公司。简言之,德鲁克将“知识分子”的组织效率问题提升到的企业生存发展的核心高度。
作为启源设计院下属监理公司的一名普通管理者,所面对的环境属于知识密集型企业,管理的类型通常属于通过知识做出决策,并管理促进组织产生成果的知识工作者。然而知识工作者的产出是需要经过思考、设计、决策等无形的东西,很难被量化。因此根据德鲁克的理论可以得出三个新的衡量指标,即成果,主要有三个特征:首先成果能落地,知识工作者的产出只有付诸行动,才会发挥作用;其次成果有效率,如果一个管理规定在制定后半年才开始执行,可能就会失去其生效的最佳时机;最终成果需要作用于组织外部,停留在内部的只能叫成本。
然而现实中,往往也有一些困难阻碍管理者追求卓有成效的脚步,例如管理中难免存在一些受制于组织流程机制的制约,在我日常工作中,从事办公室管理事务时,时间比较碎片化且大部分“属于”别人,对于最重要的事情的处理偶尔感到精力不足。因此,学习如何掌握自己的时间提升效率对我是至关重要的。
相较于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类资源,时间资源是最稀有的,它丝毫没有弹性,无法调节、无法贮存、无法替代。但是任何工作又都需要耗费时间来完成,因此,一个有效的管理者最显著的特点就在于珍惜并善于利用有限的时间。
对此德鲁克提出了三个步骤:首先是要记录自己的时间,找到“时间都去哪儿”了,处理完某一个工作后就立刻记录,不能事后凭记忆补记;其次分析并进行系统的时间管理,找出哪些时间是不必这么花费的,那些不产生效益、浪费时间的事情,可以从日程表里删除。例如参与人员过多效率低下的会议、将常规工作放权交办下属,在解放自己的时间同时不影响办事效果,尽量消除浪费时间的活动;减少浪费别人的时间,比如有些会议,往往会有很多无关的人被拉进来,生生陪着开会,这就浪费了大多数人的时间,有效会议只需要找到核心成员就可以了,其他成员通过会议纪要也可以了解会议内容;还要集中自己的时间,减少非生产性工作所占用的时间。这里德鲁克提到了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值得借鉴:作为管理者应该多问问下属,让大家一起想想:“到底我做了什么,浪费了你们的时间?”如果能够得到真话反馈,那管理则会更加有效。
这里我感触最深的是授权,其实授权并不是直接将自己的工作交给别人去做,否则容易引起同一件事情责任人和承办人不一致的情形。正确授权应该是,事情交给下属去做,但结果把控还是在自己手里。因此,真正的授权的意思是,把可由别人做的事情交付给别人,这样才能做真正应该由自己做的事情。这些都是管理的有效性的基础。
最后,还要给自己留出整块的时间做重要思考,留有余地,去做可能艰难但却比较重要的事。
管理者的思维是要时刻警醒我“想做什么、有能力做什么、现在应该做什么”。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提升效率。进一步细分,就是劳动生产率、组织效率和个人效率。
提升绩效的关键之一是重视贡献。“贡献”是即指对外部环境、社会资源也值对目标客户的直接贡献。管理格局不应仅受限于组织内部,考虑公司内部甚至部门得失,不大关心外部环境及市场的真正需求,只有重视贡献,才会凡事想到业主、想到服务对象,其所作所为都考虑是否为甲方效益尽了最大的努力,才能达成互利双赢。有效的管理者需要重视组织成员的贡献,并以取得整体的绩效为己任,争取提升效率,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更大的收益,使边际效益最大化。
聚焦有效的管理,永远集中在少数领域中,建立有效的工作秩序,并不是什么都做,德鲁克认为有效性的秘诀在于“专心”,有效的管理者做事必“先其所当先”,而且“专一不二”。因为要做的事很多,而时间毕竟有限,而且总有许多时间非本人所能控制。因此,有效的管理者要善于设计有效的工作秩序,为自己设计优先秩序,并集中精力坚持这种秩序。当一大堆工作扑面而来的时候,还是要分清主次,有优先顺序。如果做事胡子眉毛一把抓,其有效性势必会大打折扣。
德鲁克提出在提升工作绩效时主要考虑有三个主要方面的绩效:直接成果、企业价值的实现并树立企业的价值观、未来的人才储备并培养企业自己的人才,帮助企业持续生存。企业的直接成果是销售额和利润,针对监理公司的工作,就是为业主把好关、对建设工程的质量和全生命周期负责,以成果为核心的原则,能够保障在时间冲突的情况下,一切任务都要以成果为第一要务;价值的实现指的是社会效益,企业应为社会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未来的人才开发可以始终保证企业后继有人,如果公司仅能维持今天的成就,而忽视未来的行业发展趋势,那它必将丧失其适应能力,不能在变动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生存。
对个人而言,我认为在处理日常工作时也应时刻保持要事第一的法则,要事就是管理者必须做的事情。“要事优先”的两个原则是:第一、摆脱不再具有价值的过去。经常检讨工作计划,不断问自己“这件事情还有继续做的价值吗”,如若不是非办不可就放弃,把人力资源转移到其他有价值的事情上。第二、掌握正确的优先顺序。做重要的事,而不是紧迫的事。重要的工作瞄准了未来,紧迫的工作是应付过去。
德鲁克认为:组织的目的是使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事,自身应从组织需要出发,承担自身发展和工作安排的责任。
企业或部门的发展不单单依赖于凤毛麟角的天才。考察一个部门是否优秀,要看其能否能使普通员工取得比其单个叠加看来所能取得的更好的绩效,能否使其成员的长处都发挥出来,并利用每个人的长处来帮助其他人取得绩效。部门的组织任务还在于使其成员的缺点最好能相抵消,这其中包括了发挥自己的长处、用领导的长处、用同事的长处以及使用下属的长处。这其中,另我觉得较为新颖的是德鲁克先生特别提出了管理上司的理念。
管理上司并不是要挑战领导的权威,而是形成对领导的影响力,以便寻求更多的配合与资源协调,此时需要充分考虑自己的领导取得的成就,需要什么帮助,又如何发挥他的长处?管理上司要做到三点:不勉强、不抱怨、不改变。
管理的对象是人。管理的任务是让人们能够合作,将每一个人的长处都发挥到极致,使他们的短处无关紧要,使其相互信任组织里的每一个人,最终实现组织绩效的最大化,而不是仅仅依靠个人。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治”,要达到这个境界,管理者就得学会激发被管理者进行自我管理。
自我管理的前提,是管理者能够用人所长。善于发挥领导的长处、挖掘出每个部属的长处,看到下属的闪光点,善于用其所长为他们立下近期与远期的目标,让他们更上一层楼;于此同时还要针对其个人弱点,定下对策,使他们在发挥自己长处的同时,不至于受到弱点的牵制。专注于发挥自己的长处,把自己放到那些能发挥长处的地方;同时也要尽可能少把精力浪费在那些自己不擅长或不能胜任的领域上,毕竟从“0”开始要比从一流到卓越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就个人而言,我认为对自身的自我管理也尤其重要。学会自我发展,对自己有深刻的认识,不仅清楚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也知道自己是怎样学习新知识和与别人共事的,并且还明白自己的价值观是什么、自己又能在哪些方面做出最大贡献。必须知道把自己放在什么样的位置上,才能做出最大的贡献,因为只有当所有工作都从自己的长处着眼,才能真正做到卓尔不群。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我保持着高度的警觉和投入,得明白自己应该擅长什么样儿的工作,目前,某些情况下我只知道自己不擅长从事某项工作,然而,要提升工作的绩效,成为高效的管理者,只能靠发挥自己的长处,如果从事自己不太擅长的工作很难达到目的或取得成果,且更不用说那些自己根本干不了的事情,因此我还需要知己所长,才能知己所属努力培养个人兴趣和职业发展的结合点。
实际上,今天的公司并不怎么管员工的职业发展,作为知识工作者必须成为自己的主宰者,清楚何时需要改变发展道路,并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不断努力、干出实绩。德鲁克说:“管理的本质,其实就是激发和释放每一个人的善意。”因而,一位真正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正是如此,能够用自己的真诚与信任,点燃他人的梦想,成就组织更美好的明天。
德鲁克在书中阐述,管理者的角色复杂、任务繁多,“决策”是管理者特有的任务。有效的管理者,并不做太多的决策,但做出的决策都是重大的决策。做的必须是是有效的决策。决策是一套系统化的程序,有明确的要素和一定的步骤:首先要判断是否需要做出决策;其次对需要决策的问题进行分类并界定对组织内外的影响范围,判断什么是正确的,弄清事实真相,把握问题根源,才能以最少成本,做出正确的决策;而后让别人接受决策;再将其转化为行动,并用实际结果检验决策;最后归纳总结分析得失为提升下一次的管理风险抵御能力做好准备。
老好人不会是好的管理者,有效的决策往往是力排众议,而不是在“众口一词”的基础上做成的。比如杰克韦尔奇砍掉通用电气的业务线,背负着巨大的压力,不成功便成仁,如果始终跟群众路线保持一致,那么必然把车开到沟里去。
事实上,一项决策如果没有列举一条一条的行动步骤,并指派为某某人的工作和责任,那便不能算是一项决策,最多只是一种意愿而已。
加强执行力建设,刀锋直指“不作为、少作为、慢作为”现象。比如,以往要求基层单位报方案、拟计划,不少单位总是拖拖拉拉,慢慢腾腾。这种“不作为、少作为、慢作为”不仅是态度问题,更是执行能力问题,它完全违背了执行力建设的宗旨,是必须彻底摒弃和消灭的。为了彻底改变这种陋习,公司各级管理人员结合企业自身状况查原因、开处方、打补丁,用苦口婆心的说教,用潜移默化的帮扶,用有的放矢的整治,努力“唤醒”那些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依然不在状态的人。
(一)加强执行力建设的理论学习。
组织学习企业各项管理制度和管理规定,准确把握企业各项制度要求,并通过拓展学习《执行重在到位、关键在于落实》、《细节决定成败》、《执行力是训练出来的》等理论书籍,使员工做到学习有心得、有体会、有效果。
(二)注重执行力建设的活动实践。
通过组织开展技术竞赛活动,把执行力建设的目标融入日常的工作和生产中,使执行力建设与日常工作紧密结合;把年度任务层层分解,明确到责任人,真正实现人人肩上有担子,人人身上有指标。很多时候,企业用工有了明确的目标,做事情才会有方向。很多情况下,员工的工作出现偏差本身就是目标不明确造成的。建立领导干部24小时值班制度,明确“干部在现场不能发现问题是失职,发现问题不会处理是不称职,发现问题不处理是渎职”。
(三)加大执行力建设的责任追究力度。
广泛树立“马上就办,办就办好”的执行理念,使企业每一项制度、决策、部署都能深入贯彻、落到实处。同时,严格责任追究,建立健全严格的检查督办和责任追究制度,做到有问题必发现,一经发现必严查,一经查实必问责,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对存在的管理失职和执行不力等事件给予相应处罚。
(四)建立执行力建设的考核体系。
以坚持奖罚公平、公正、公开为原则,开展季度考核工作。通过与奖金挂钩的方式,评价部门相互间合作意识情况、沟通协调情况,工作纪律情况、工作成效情况等。同时深化绩效考核,对年初制定的各项目标和指标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整体评价和适当奖惩,充分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细化执行力建设岗位职责。
通过“一岗双责”把各项工作目标细化到每一个工作人员,真正做到责任明确,任务清楚,执行到位。部分单位开展了履职履责宣誓活动,就如何在各自工作岗位更好地履职履责做出了庄严保证。各单位在执行过程中主要通过四个方面落实岗位职责,提高执行能力。持续推进全面预算,采用试点先行的方式,进一步完善全面预算体系与项目管理体制,加强预算执行的过程监督,加强目标执行结果考核,确保预算目标执行到位;生产进度方面,按照帮促后进项目、整改问题项目的原则,逐个项目进行细化部署,落实进度、质量和成本管理;合同管理方面,清理管理死角和管理陋习,突出签订各类合同协议的时效性和程序性,严格实行分包月结算制度,规避管理风险;强化设备物资管理,对物资设备管理问题进行针对性整改,突出设备物资计划的落实,使成本数据更加紧贴实际,真正做到系统管理“纵向到底”落实于现场;安全管理方面,加大惩处力度,将检查存在问题及时通报并责任到人、责令限时整改,对未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给予相应的惩罚。
(六)选树执行力建设学习典型。
注重以正面的宣传和先进管理经验、事迹做典型引导,对在执行力建设年活动中开展优秀的项目部和先进个人及时选树,认真组织学习其在执行力建设活动中的先进经验和做法。
最后想说的一点是我们总是计划地很美好,目标定得很具体,但落地执行,却一塌糊涂,最终只能是不了了之,黯然收场。没有执行力,再好的思想也只是纸上谈兵。基层管理者的成长不是预先规划的,而是在知道了自己的长处、工作方式和价值观后,准备把握机遇时水到渠成的。知道自己属于何处,如何使一个勤奋、有能力但原本表现平平的普通人,变成出类拔萃的工作者。
以上是我读完《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后一点心得体会,不足之处希望老师指正,谢谢!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读书笔记的重要性(实用15篇)篇二
美国德鲁克编著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论述了一个管理者如何做到卓有成效。这本书是德鲁克最著名的管理学著作之一。以下是读书笔记摘录:
1.他一生致力于在延续和变革之间寻求平衡,创新是保持动态平衡的变革手段,而延续的基础则是维系人类社会存在的那些普世价值观,包括同情与包容、诚实与正直,以及让个人享有自由与尊严并同时承担起责任。
2.管理得好的工厂,总是单调乏味,没有任何激动人心的事件发生。这使我们认识到有效管理的重要性,有效就要防患于未然,将例外管理变成例行管理。
海尔:创造了日清工作法,即日事日毕,日清日高,将每项工作的目标落实到每人、每天,形成事事有人管,人人都管事的氛围,大到一台设备,小到一块玻璃,都有人负责。每天下班前要根据目标对工作完成的情况日清,而日清的结果又与其本人的奖罚激励挂钩,这样便形成了目标、日清、激励三者间的闭环优化和良性循环。
3.德鲁克所言,在组织而言,需要个人提供其贡献,在个人而言,需要组织作为达到个人目的的工具。即每个人对组织的贡献,是体现在如何能以最快速度去创造和满足用户的需求;而组织为个人所提供的工具,就是要支持其实现这一速度。
正如德鲁克所言,总有人单独作战,无一部属,然而仍不失为管理者。
4.但是判断管理者的标准并不是下属的多少,而是其成果对公司的影响。德鲁克将那些促进机构有效运转,负有行动和决策责任的知识工作者都称为管理者。并提出了现代组织管理的核心在于自我管理的思想。
5.德鲁克认为:作为一个有效的管理者,必须在思想上养成如下的习惯:(1)知道如何利用自己的时间;(2)注意使自己的努力产生必要的成果,而不是工作本身,重视对外界的贡献;(3)把工作建立在优势上他们自己的优势,善于利用自己的长处,上级、同事和下级的长处;(4)精力集中于少数主要领域;(5)善于做出有效的决策。
6.管理者的价值在于依靠自身的知识、才干和贡献意识,促进组织产生成果。
7.孔子曰: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8.第一个决策要领是,弄清决策事项的性质。有效的决策者绝不会就事论事寻找对策或方案,而总是把遇到的麻烦当做表面现象,相信真正的问题一定隐藏在背后;必须设法弄清楚事实,弄清楚这是一件什么事情,弄清楚事情的本质和全貌;然后形成思想观念,形成所谓的高层次概念性认识;最后从高层次观念入手,寻求解决问题的系统方案。
9.对有效的管理者来说,真正需要做的决策不会太多,也不可能太多。这里的关键是,要学会区分例常事件和例外事件,学会制定原则、政策、制度或规程,通过授权,让工作者或当事人去处理重复发生的例常事件。
10.第二个决策要领是,确定目标及其边界条件。
卓有成效是管理者必须做到的事,但是在所有的知识组织中,每一位知识工作者其实都是管理者——即使他没有所谓的职权,只要他能为组织做出突出的贡献。
管理者的成效往往是决定组织工作成效的最关键因素;并不是只有高级管理人员才是管理者,所有负责行动和决策而又有助于提高机构工作效能的人,都应该像管理者一样工作和思考。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读书笔记的重要性(实用15篇)篇三
有效的管理者在做决策时,重视分辨什么问题是例行的,什么问题是策略性的。他们致力于找出情势中的常数。他们需要的是决策的结果,而不是决策的技巧;他们需要的是合乎情理的决策,而不是巧妙的决策。
有效的管理者知道什么时候应该依据原则做决策,什么时候应根据实际的情况做决策。
最骗人的决策,是正反两面折中的决策。
在整个决策过程中,最费时的不是决策的本身,而是决策的推行。一项决策如不能付诸行动,就称不上是真正的决策,最多只是一种良好的意愿。也就是说,有效的决策虽然是以高层次的理性认识为基础,但决策的推行必须尽可能地接近工作层面,必须力求简单。
组织如果没有竞争力,就很容易变得刻板和僵化,无法适应变化,无法谋求自身的发展。以技术为基础的组织,应该以将来作为对手,有无前途,都视其技术能否日新月异。
即使在今天,恐怕也没有多少人能了解所谓研究,其实是“旧世界的破坏者”和“今天的否定者”,目的是创造一个不同的明天。大多数研究机构都进行的是防御性的研究,但求能维持“今天”。
历史上著名的企业家,解决问题都着眼于最高层次的观念性的认识。先透彻的思考该决定的是什么,然后研究制定决策应采用的原则。他们的决策,不是为了适应当时的临时需要,而是战略性的考虑。当然,他们的大决策,也引发了很多争议,因此与当时“众所周知”的看法不同。
决策的五个要素:
2、要确实找出解决问题时必须满足的边界条件;
4、决策方案要同时兼顾执行措施,让决策变成可以被贯彻的行动;
5、在执行过程中重视反馈,以印证决策的正确性及有效性。
问题的性质一般可以分为四类:
第二类,虽然是在某一特殊情况下偶然发生,但在实质上仍然是一项经常性问题;
第三类,才是真正偶然的特殊事件;第四类,首次出现的“经常事件”。
真正偶然性的例外事件实在少之又少,但是一旦发生时,我们必须自问:这究竟是一次“真正的偶然事件”,还是另一种“经常事件”的首次出现?有效的管理者常需花费不少时间来确定问题的属性,因为如果把问题的类别定义错了,其决策必将错误。
除了上述第三类“真正偶发的特殊事件”外,其余三类问题均需要一种“经常性的解决办法”。也就是需要制定一种规则、一种政策或一种原则。一旦有了正确地原则,一切类似问题的解决就将易如反掌。
管理者常犯的第一种决策错误,是误将“经常问题”视为一连串的“偶发问题”。没有充分了解问题症结所在的基础,其结果自然是失败与无效。出现这类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管理者自己所谓的“实用主义”,他们不重视建立原则,奉行“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管理者还应该警惕第二种决策错误:误将真正的新问题视为旧病复发,因而仍然应用旧原则。
管理者常犯的第三种决策错误,是对某些根本性问题的界定似是而非。
管理者常犯的第四种决策错误,是只看到问题的部分,而没有看清全貌。“一知半解”有时比“全然不知”更为可怕。
有效的管理者遇到问题时,总是首先假定该问题为“经常性质”,总是先假定当时的证据是一种“表面现象”,另有根本性的问题存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最显著的一项事实是:暂时性的事物往往具有永久性。
有效的管理者所做的决策应该越来越少。因为他已经设计了规则和政策来解决经常事件,就可以运用有关规则来解决绝大多数的问题。西方有一句谚语:“法律越复杂,律师越无能”,同样的道理,一位管理者如果天天要做决策,时时要做决策,那恰恰说明他是个疏懒和无效的人。
边界条件说明得越清楚、越精细,则据此做出的决策越有效,越能解决问题。探索边界条件,就是探索“解决某一问题应有什么最低需求”。战争中发生过因为“边界条件含混不清”的决策,导致了重大失败。
什么是最危险的决策?就是勉强可行的决策,是唯有一切顺利的情况下才能达成目标的决策。
如何识别出最危险的决策?当然是具备清晰的边界条件,且管理者理解这些边界条件。任何人都可能做出错误的决策,事实上任何人也确实做出过错误决策,但是任何人做决策,都不能不顾及边界条件。
研究“正确”的决策是什么,而不能研究“能为人接受”的决策是什么。管理者在听取管理咨询建议时,应鼓励他人:“你不必为了使你的建议容易为我接受而想到折中”。
所谓折中,实际上有两种:第一种,即俗语所谓“半片面包总比没有面包好”;第二种,则可用所罗门王审判两位妇人争夺婴儿的故事来说明,“与其要回半个死孩子,不如保全婴儿性命,将婴儿送给对方更好”。
关于决策是否容易被他人接受的问题,如果老是要考虑如何才能被他人接受,又怕他人会反对,那就完全是浪费时间,不会有任何结果。世界上的事,你所担心的往往永不出现;而你从来没有担心的,却可能忽然间变成极大的阻碍。这就是说,如果你一开头就问:“这样做恐怕别人不肯接受吧!”那你永远不会有结果。因为在你这样考虑时,通常总是不敢提出最重要的结论,所以你也得不到有效和正确的答案。
考虑边界条件,是决策过程中最难的一步;化决策为行动,则是最费时的一步。然而打从决策开始,我们就应该将行动的承诺纳入决策中,否则便是纸上谈兵。事实上,一项决策如果没有列举一条一条的行动步骤,并指派为某某人的工作和责任,那便不能算是一项决策,最多只是一种意愿而已。
若要化决策为行动,首先必须明确无误地回答下面几个问题:谁应该了解这项决策?应该采取什么行动?谁采取行动?这些行动应如何进行,才能使执行的人有所遵循?特别是第一个和最后一个问题,通常最容易被人忽略,以至于即使有了结果,也是灾难性的。
决策行动还必须与执行人员的工作能力相适应。而且绩效的衡量及标准,和有关激励的制度,也都需要配合改变。
军事组织早就知道仅仅发布命令是没有用的,必须同时建立反馈制度,可以检讨命令的执行;而最可靠的反馈,却在于亲自视察。
自从电脑问世以来,决策者和执行者之间的关系可能更加疏远。如果管理者老坐在办公室,不到工作现场,他和实际情形必将越来越脱节。若想了解赖以做出决策的前提是否仍然有效,或者是否已经过时,只有亲自检查才最为可靠。
我们需要组织化的信息作为反馈。我们需要数字,也需要报告,可是如果反馈不能反映实际情况,我们又不肯亲自察看,那么我们缺乏有效性也就不该怨谁了。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读书笔记的重要性(实用15篇)篇四
读了彼得·德鲁克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我最大的收获是一些管理理念的转变,书中的很多案例都能和日常工作结合起来,可以更加辩证地看待和分析目前企业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个传统的制造型企业,聚菱燕已经发展了二十年,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生产经验,也培养了一大批熟练的产业工人。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诸如设备逐年老化、员工老龄化、成本不断升高等一系列困难,同时,我们的一些思想观念也比较守旧。近年来整个汽车产业发展遇到瓶颈,也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我们突然发现,“狼”是真的来了。
在新的形势下,以前一些传统经验已经不适用。例如,过去推崇的“合理库存”现在变成了占用流动资金;以往的“大而全”也逐步被“小而专”取代。当我们站在客户的位置上想客户所想时,很多问题就要重新分析考虑了。
书中有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例子,美国汽车的安全性问题,一开始业界关注的是车辆本身的安全、公路工程以及驾驶人员的训练,事实也证明了这些都行之有效,但安全事故仍然持续上升。直到人们进一步分析发现,3/4的事故是由于醉驾或有“行车肇事倾向”的人所致,这类问题又恰恰是前述管理方案无法企及的。汽车制造商改变思路,在考虑“正常驾驶”时安全的同时,更要考虑“不正常驾驶”下的安全,事故也就大为减少了。
按照精益生产的理论,我们要做到“不接受、不生产、不流出不良品”。我们通过原料的品质前置监控,能够最大限度地杜绝原料不良品的使用,但由于种种客观原因,仍然无法全部避免不良原料流入,而这些原料必然会直接影响最终产品的质量。
如果我们能够尽早发现不良原料,在制造时提前变更适合的配方,制造出合格的产品,就可以减少返工造成的浪费。而适合的配方,就是针对以往不合格原料的“不良原因”积累而做出的改良。对于同一牌号产品,预先设计几组配方,然后“对症下药”。
当然,找出不合格原料的“不良规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工作,需要我们多年来各类数据的统计分析,这恰恰是我司的优势,我们有大量的技术、生产、品质数据,再加以专业的分析,一定可以总结出规律,并加以推广,从而达到降低成本、减少浪费的目的。
同样,我们已经生产了二十多年,使用了日本制钢所、东芝和国产典型的挤出机设备,在制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同样有规律可循,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如果我们集中人力、物力,将所有故障的发生频率、原因汇总、解决方案等统计分析,做成可视化手册,再通过不断的模拟训练以提高员工应对水平。在实际故障发生时,一线员工在逐级上报同时,在授权下也可以根据手册说明妥善解决,这样能够大大减少等待处理的时间,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诸如此类,在变化中发现问题,找到新的解决办法,我们有充分的信心和理由,确保公司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永远保持永久的战斗力!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读书笔记的重要性(实用15篇)篇五
全书以提牵引与实际的管理实践联系甚为紧密,此书还非常确定的回答了一个问题“卓有成效是否可以学会?”答案是肯定的。与此同时发现自身在管理实践中确有很多方面考虑欠周全。
书中开篇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是管理者,书中将“管理者”的定义扩大为能为组织作出贡献的知识工作者均可称之为“管理者”。我认为,现代意义的管理者可以有更为宽泛的理解,即拥有“管理需求”的人均可称之为管理者。这是一个泛概念。例如一个清洁工,他需要管理自己的工作以及支配自己因以怎样的方式和时间来完成工作,只要自身有“管理”这方面的需求,那么,我认为他就可以称之为管理者,至少是自我管理者。
对于管理者,真正的制约不是金钱或是其他资源,而是时间。所有的资源都可以创造而唯独时间是无法被创造且是绝对固定的。但由于他的免费,很多人都忽视了。那么,对于这样真正稀缺和高价值的资源,我们应当给予绝对的重视和精确的管理,把自己的时间花在真正创造价值上。这里,德鲁克提供给了我一个方发,抽样记录自己一个月的时间消耗,不要事后回忆,要马上记录,这样可以不断查看自己的时间支出,以作出正确调整。此外,德鲁克还提出,时间应当整块运用而不是零散支出,比如一个报告,我花3小时写完要比我每天10分钟花18天写完质量高出许多,这点我深以为然,并在实际中应用。
管理者自身还应当准确定位自己在组织中的位置,想清楚自己能贡献什么。这是我作为sife队长和学生会副主席欠思考的问题,在sife,考虑的事项过于细节,求全责备,结果弄得自己比较疲惫,周边的伙伴也跟陀螺一样跟着我转。与此相比,在学生会我就不尽责了,很少主动策划事情,更多的是事来受命,虽能解决问题,但毕竟未能作到自己的最好(做到自己的最好也未必就是最好,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考虑),如此说来只是说明自身未能很好的给自己定位,以明确自己在组织中的“贡献点”在何处。想清楚这个,还需要重点花功夫的就是人际关系和有效会议了,通过这两者来控制组织的作为以及体现自身的贡献。
组织中的人不可能劝全是“通才”,往往是各种人才都有,这样的组织也才平衡。从我的角度来开展工作就需要明确他们各自的长处和需求是什么,然后关注他们的长处并发挥他们各自的长处来提高业绩,而不是把焦点放在短处,这样往往选出来的人是“不差的人”,而组织需要的是“优秀的人”哪怕只在一方面。但这并不是不考虑短板,这对于不同的工作或岗位来说有不同的标准和底线,这是我需要把握清楚的。同时,应该明确什么事情是重要的事情,可以按照“紧急”、“重要”来划分四个维度从而决定做事的先后顺序。
我在组织中的工作其实大部分就是做决策,那么决策的有效性就直接决定组织工作和我自身贡献的有效性。德鲁克给出了很好的参考准绳,即,以结果为导向。把所有决策的焦点放在最后的结果上,这样就不至于偏颇。
通过此书的一些启迪,我非常赞同德鲁克先生的观点,“管理者必须卓有成效”。否则,是对社会资源的一种浪费。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读书笔记的重要性(实用15篇)篇六
德鲁克所说的卓有成效管理者的四个局限性概括:(1)自己的时间不由自己控制(2)忙于日常事务(3)有效性通过别人得以实现(4)身处组织内部,了解外部世界受到局限。
德鲁克说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的5大要素:时间管理、重视贡献、扬长避短、要事第一、善于决策。和史蒂芬柯维总结的7个习惯有一定相似之处。
诊断时间的三种方式:(1)找出根本没有必要做的事情(2)找出可以请人代劳的事情(3)找出自己浪费他人时间的事情。
浪费时间的因素:(1)缺乏制度和远见(2)人员过多(3)组织不健全,表现为会议过多。(4)信息功能不健全。
如果参加会议的时间占到总时间的1/4以上,那一定是一个浪费时间的不健全的组织。
贡献的有效性,表现在3个方面:(1)自己工作的内容、水准和影响(2)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上司、同事、下属等等(3)各项管理手段的运用,会议、报告等。
只有外部世界,才是产生成果的地方。
一般机构对成效的要求表现在3个方面:(1)直接成果(2)树立新的价值观以及对这些价值观的重新确认(3)培养未来所需要的人才。
管理者的失败,因素很多。常见的原因,应该是他本人在出任一项新职位时,不能或不愿为适应新职位的需要而改变。
有效的人际关系的要素:(1)互相沟通(2)团队合作(3)自我发展(4)培养他人。
一般人都是根据自己设定的目标和要求成长起来的,知识工作者更是如此。他们认为自己应该有怎样的成就,就会有怎样的成就。如果他们对自己的要求都不严,就只能原地踏步,不会有任何发展。反之,如果对自己要求很高,他们就一定能成为杰出的人物,而所费的功夫也不见得比那些没有出息的人更多。
才干越高的人,其缺点往往也越多。
世界上才能过来没有发生过下属的才干反而害了主管的事情。
因人设事的结果,是为了安插某一个人,一大群人都受到连累。
能建立起第一流经营体制的管理者,通常不会与周围的同事及下属保持过分亲密的关系。
有效管理者用人之道:(1)职位不能责备求全(2)职位要求严格,涵盖广泛(3)先考虑某人能做些什么,而不是考虑职位要求什么(4)用人之所长的同时,必须容人之所短。
正直的品格本身并不一定能成就什么,但是,一个人如果缺乏正直和诚实,则足以败事。所以,人在这方面的缺点,不能仅视为绩效的小指。有这种缺点的人,没有资格做管理者。
做一项新工作,本身就是一场赌博;倘若在另聘新人来做,就是赌上加赌了。
确定事情优先级顺序的原则:(1)重将来而不重过去(2)重视机会,不能只看困难(3)选择自己的方向而不盲从(4)目标要高,要有新意,不能只求安全和方便。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读书笔记的重要性(实用15篇)篇七
1.他一生致力于在延续和变革之间寻求平衡,创新是保持动态平衡的变革手段,而延续的基础则是维系人类社会存在的那些普世价值观,包括同情与包容、诚实与正直,以及让个人享有自由与尊严并同时承担起责任。
2.管理得好的工厂,总是单调乏味,没有任何激动人心的事件发生。这使我们认识到有效管理的重要性,有效就要防患于未然,将例外管理变成例行管理。
海尔:创造了日清工作法,即日事日毕,日清日高,将每项工作的目标落实到每人、每天,形成事事有人管,人人都管事的氛围,大到一台设备,小到一块玻璃,都有人负责。每天下班前要根据目标对工作完成的情况日清,而日清的结果又与其本人的奖罚激励挂钩,这样便形成了目标、日清、激励三者间的闭环优化和良性循环。
3.德鲁克所言,在组织而言,需要个人提供其贡献,在个人而言,需要组织作为达到个人目的的工具。即每个人对组织的贡献,是体现在如何能以最快速度去创造和满足用户的需求;而组织为个人所提供的工具,就是要支持其实现这一速度。
正如德鲁克所言,总有人单独作战,无一部属,然而仍不失为管理者。
4.但是判断管理者的标准并不是下属的多少,而是其成果对公司的影响。德鲁克将那些促进机构有效运转,负有行动和决策责任的知识工作者都称为管理者。并提出了现代组织管理的核心在于自我管理的思想。
5.德鲁克认为:作为一个有效的管理者,必须在思想上养成如下的习惯:
(1)知道如何利用自己的时间;
(2)注意使自己的努力产生必要的成果,而不是工作本身,重视对外界的贡献;
(4)精力集中于少数主要领域;
(5)善于做出有效的决策。
6.管理者的价值在于依靠自身的知识、才干和贡献意识,促进组织产生成果。
7.孔子曰: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8.第一个决策要领是,弄清决策事项的性质。有效的决策者绝不会就事论事寻找对策或方案,而总是把遇到的麻烦当做表面现象,相信真正的问题一定隐藏在背后;必须设法弄清楚事实,弄清楚这是一件什么事情,弄清楚事情的本质和全貌;然后形成思想观念,形成所谓的高层次概念性认识;最后从高层次观念入手,寻求解决问题的系统方案。
9.对有效的管理者来说,真正需要做的决策不会太多,也不可能太多。这里的关键是,要学会区分例常事件和例外事件,学会制定原则、政策、制度或规程,通过授权,让工作者或当事人去处理重复发生的例常事件。
10.第二个决策要领是,确定目标及其边界条件。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读书笔记的重要性(实用15篇)篇八
这一章为我们解答了为什么需要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谁是管理者、管理者必须面对的现实、卓有成效能否实现等问题。作者认为:智力、想象力及知识,都是我们重要的资源,但是,资源本身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只有通过管理者卓有成效的工作,才能将这些资源转化为成果。因此,要成为一个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必须在思想上养成的习惯:掌握自己的时间、我能贡献什么、如何发挥人的长处、要事优先、有效的决策。
对于第一个问题,作者做出了这样的解答:需要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的原因有两点:
1、“有效性”只是知识工作者的一种特殊技能,而知识工作者直到最近才逐渐增多;
2、知识工作者本人必须自己管理自己,自觉完成任务,自觉做出贡献,追求工作效益。
另外,对我有直接指导性的启示是作者对要成为一个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必须要在思想上养成的习惯这一问题,作者这样答道:
3.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善于利用长处,不光善于利用他们自己的长处,而且也知道如何利用上司、同事及下属的长处。
这一章和第二章其实是相互呼应的,做到了要事优先了,那么时间上也就有了很好的管理和分配,因此,这一章内容是前面一个很好的补充。
卓有成效的秘诀就是集中精力,在一段时间内只集中努力做好一件事,这一点和第二章提到的整块时间的运用有相似之处。
这里还提到了摆脱昨天,摆脱不再有价值的过去。先后次序的考虑,最重要的并不是分析,而是拿出应有的勇气来。
通过阅读这一章,我懂得的是不论每天遇到了多少事,我们都要知道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没那么重要,再根据事情的重要程度进行处理,一件一件做好,这里与人力资源管理中用到的“文件筐管理法”相似,知道主次。
这一章主要针对决策的要素说问题,即:
1、要确实了解问题的性质,如果问题是经常性的,那就只能通过一项建立规则或原则的决策才能解决。
2、要确实找出解决问题时必须满足的界限,换言之,找出问题的“边界条件”。
3、仔细思考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案是什么,以及这些方案必须满足那些条件,然后再考虑必要的妥协、适应及让步事项,以期该决策能被接受。
4、决策方案要同时兼顾执行措施,让决策可以变成被贯彻的行动。
5、在执行的过程中重视反馈,以印证决策的正确性及有效性。
按照项目管理的九大知识领域,我们可以理解成:
是否是项目。
2.范围3.时间、成本和质量。
5.监控过程。
这一章讲到了个人见解和决策的关系、反面意见的运用以及新决策的原则。后半部分还讲到了电脑是新生力量,电脑在人们日常工作中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这一块是值得我们重视的,运用日益发达的高科技手段,进行工作处理,协助我们更好地工作。
第8章则是对整本书的总结了,德鲁克指出,要做到卓有成效,首先要做到的第一步,是记录好时间的使用情况,分析时间的记录,以及消除不必要的时间浪费。
然后,管理者应该把眼光集中在贡献上;要充分发挥人的长处;要事优先与掌控自己的时间;最后重要的是进行有效的决策。对组织而言,需要个人为其做出贡献;对个人而言,需要把组织当成实现自己人生目标的工具。
哲人总能给我们以智慧,我们需要从中获取精华以便更好地指引我们前进的道路。读完德鲁克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让我对管理这一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从中受益匪浅。我相信,平凡的人,也一样可以做出不平凡的事。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读书笔记的重要性(实用15篇)篇九
管理时间。
统一安排时间。
时间对管理者的压力。
在时间管理之前,管理者一定要认识到,时间对于他是有压力,他并不是随时可以控制时间,甚至没有太多自己的时间。只有意识到自己的现状和无法避免的问题,才能促使其积极的应对时间管理。
【这点我深有感触:因为我习惯早起,并且下班时间较长留在办公室去处理一些东西,很多时间看起来都花在自己身上,但是其实最终产出是怎么样,哪些时间是否真的用到了应该用到的事情上面,这个是不得而知的。
如何诊断自己的时间。
第一步:记录其时间耗用的实际情况。
第二步:做有系统的时间管理。
1.首选找出什么事根本不必做,这些事做了也完全是浪费时间,无助于成果。
2.时间记录上哪些活动是可以由别人代为参加而又不影响效果的?
【很多,可以列出很多出来,都是泪】。
消除浪费时间的活动。
1.找出由于缺乏制度或者远见而产生时间浪费的因素。
一项重复出现的危机应该是可以预见的。
同一个危机如果反复出现,往往是疏忽和懒散造成的。
2.人员过多,也常造成时间浪费。
判断人员是否过多,有一个考的住的标准。
如果一个高级管理人员,不得不将工作时间的1/10花在处理所谓“人际关系问题”上,花在处理纠纷和摩擦上,处理争执和合作等等问题上,那么这个单位就嫌人数过多了。
【好吧!再次证明我们这边人员的利用并没有做的很好】。
3.另外一个常见的浪费时间的原因,是组织不健全。其表现就是会议太多。!
【是的之前会议太多,其实是管理者缺乏主见的表现】。
4.最后一项浪费时间的因素,是信息功能不健全、或者信息表达方式不当。
【嗯嗯!要好好加强自己的沟通能力】。
统一安排可以只有支配的时间。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读书笔记的重要性(实用15篇)篇十
通过他人对企业的最终成果产生影响的人。
管理者本身的工作绩效依赖于许多人,而他必须对这些人的工作绩效负责。
管理的主要工作是帮助同事发挥长处并避免用到他们的短处。这也是管理者的价值所在。
管理就是承诺——承诺目标、承诺措施、承诺合作。“其中承诺目标就是要回答做什么以及做到什么程度的问题;承诺措施就是回答如何做这个问题;承诺合作就是回答与谁做这个问题。
在一个现代的组织里,如果一位知识工作者能够凭借其职位和知识,对该组织负有贡献的责任,因而能实质地影响该组织的经营能力及达成的成果,那么他就是一位管理者。
管理有效性的关键,不在于有效地管理别人,而在于有效地管理自己,不在于如何管理他人,而在于如何管理自己。
管理者的自我提高往往要比卓有成效的训练更为重要,管理者必须增进其知识与技巧,必须养成各种新的工作习惯。个人理解,是一种螺旋形的成长!
现代组织管理的核心在于“自我管理”。
德鲁克先生认为没有一个有效管理者是天生的,他们之所以有效只是由于在实践中学会了一些有效的管理习惯。
首先,企业的管理必须有效,否则企业无法生存。
其次,没有组织和个人在管理上相辅相成的有效性,就难以应对信息化时代的挑战。就组织而言,需要个人提供其贡献,在个人而言,需要组织作为达成个人目的的工具。
最后,管理者都应该学会有效性,这是成为一名有效的管理者的必经之路。
关注时间管理。
关注系统思考。
关注培养接班人。
管理者的时间往往只属于别人,而不属于自己。管理者往往被迫按照老一套方法开展工作,被迫忙于”日常运作“只有当别人使用管理者的贡献时,管理者才又具有有效性。管理者深处组织之内,需要认识到组织的局限,但如果他要有效工作,还必须努力认识组织以外的情况。德鲁克认为有效的管理者必须在思想上养成如下习惯:知道如何利用自己的时间。注意使自己的努力产生必要的成果,而不是工作本身,重视对外界的贡献。把工作建立在优势上——他们自己的优势,善于利用自己、上级、同事和下级的长处。精力集中于少数主要领域。善于做出有效的决策。
有效的管理者如何掌握自己的时间?这是门设计面很广的课程,《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高效人士的五项自我管理》《假如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三部作品可以说是时间管理方面的经典之作,而我从大学三年级就接触并实践的《高效人士的五项自我管理》可以说是我进行时间管理的启蒙作品,至今6年过去了,我依然在用这种办法进行时间管理,受益很大!而德鲁克用他的视角和理论之处时间管理的三大方法如下,尽管简单,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以上三种方法,用李践的行动日志这个工具好,用公司的行程管理也可以,关键是日常的坚持!当然在这个移动终端非常发达的时代,行事日历也是很不错的掌上时间管理工具!
找出由于缺乏制度或远见而产生时间浪费的因素,如一些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的问题,必须在第一出现时就采取措施,予以彻底解决,并通过制度或sop流程予以规避,避免二过。如果一个错误重复出现,往往是疏忽和懒散造成的。余世维博士曾说过一句经典的话,大意是:第一次犯错是不知道,我原谅你,第二次犯错是不小心,我还原谅你,第三次犯错就是你故意的了。
人员过多,人浮于事,也容易浪费时间。
会议太多,没有时间去做具体的工作,也是一种很严重的浪费时间的活动。一位管理者在会议上花费的时间过多,则是组织不健全的表现。会议管理也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有专人研究,个人以为张晓彤的《高效会议管理技巧》这个课程是最好的会议管理课,值得反复琢磨。
信息功能不健全,导致重复做表,做的表其他部门无法使用,做完了也没人看,使得很多”表哥“”表姐“徒伤悲!
海尔公司的日清工作法:日事日毕,日清日高。将每项工作的目标落实到每人、每天,形成“事事有人做,人人都管事“的氛围,大到一台设备,小到一块玻璃,都有人负责。每天下班前要根据目标对工作完成的情况”日清“,而日清的结果又与其本人的奖罚激励挂钩,这样便形成了目标、日清、激励三者间的闭环优化和良性循环。
帮助上司晋升是下属成功的捷径。
把眼光集中在贡献上。
自己的工作,包括工作内容、工作水准及其影响!专业勤奋完美是目前我的工作的一个衡量指标!
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包括对上司、对同事和对下属;
各项目管理手段的运营,如会议和报告等,对于管理工具,个人目前正在整理,感觉是一个很庞大很系统的工程,管理手段的收集是第一步,对于每一个手段的实践和不断精进则是第二步,也是至为重要的一步,需要穷尽整个职业生涯去修炼,方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业绩:直接成果。
理念:树立新的价值观及对这些价值观的重新确认。
带人:培养开发明天所需要的人才。
能够产生卓越贡献的管理者,都必备有效的人际关系,包含:相互沟通、团队合作、自我发展和培养他人。
管理者的任务就是用目标、奖励和批评这些手段,充分运用每个人的长处,共同完成任务。用人所长:用其同事之长、用其上级之长、用其本身之长。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必须在人员管理的招用育留上有自己的一套,但万变不离其宗,必须符合以下四个原则:
任何人事任命都是一场筹码,而只有经过实践考验的人才,才能获得晋升机会。
用上司之长,就是要发挥上司之所长,不能靠唯命是从,应该从正确的事情着手,并以上司能够接受的方式向其提出建议。个人以为,领导固然看中一个下属的执行力,但更看重一个人的思考力,即对一件事情有自己的见解,而非人云亦云。
孔子曰:“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尽道矣!”
重视未来而不是现实。
注重机会而不是现实压力。
注重外部而不是内部。
注重贡献而不是安全。
注重创新而不是盲从。
决策的反面是不做任何决策,有时候不做任何改变,事情也不会出问题。
要做出正确的决策,最好的办法就是从两边的辩论中寻求事实真相。个人认为,在实际工作中,定期的走访市场或邀请各地代表进行座谈集思广益,即走出去和请进来是一种很好的进行决策的方法!
要确实了解问题的性质,如果问题是经常性的,那就只能通过一项建立规则或原则的决策才能解决。
要确实找出解决问题时必须满足的界限,换言之,应找出问题的边界条件。
决策方案要同时兼顾执行措施,让决策变成可以被贯彻的行动。
在执行过程中,注重反馈,以印证决策的正确性及有效性。pdca的精益管理思想就是很好的决策执行工具!
1、从最高层次的观念方面去寻求解决方法。
2、在于确实了解决策应遵循的规范。
3、化决策为行动。
4、在决策中建立一项信息反馈机制以便经常对决策所预期的成果做实际的印证。
之前学习过麦肯锡解决问题的七步成诗法,更为经典!
1、误将“经常问题”视为一连串的“偶发问题”
2、误将真正的新问题视为旧病复发,因而采用旧原则。
3、对于根本性问题的界定似是而非!
4、只看到问题的部分,而没有看清全貌!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读书笔记的重要性(实用15篇)篇十一
彼得·德鲁克是一个具有魔力的管理大师,每次读他的书,总是棒卷在手,思维顿开。虽然他的书我已经读了很多,有的已经读了数遍,甚至开了专门的培训讲题,比如眼前这本《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是在2006年11月,学校派我去参加在北京召开的纪念彼得。德鲁克去世一周年纪念论坛,与巨匠的作品对视,从此爱上,一发不可收拾。
和今天许多挂着管理大师名头的作者不同,彼得。德鲁克是一位深入企业实践、并基于实践提出解决办法的实战型管理咨询者。避开艰深的术语,通俗易懂地传递管理者的实践,是这位现代管理之父著书的特点,在他的书中,我们几乎看不到管理模型和数据分析,有的只是一位长者、智者娓娓道来的智慧分享。
彼得德鲁克是一位真正的以第三方身份深入企业,以“影子”观察者的视角透视企业或成功、或失败的经验和教训,尤其关注管理者的行为规律,进而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并从多个案例中找到规律性的东西,加以提炼升华,最终成书。
这和我们通常意义上说的企业家自己著书立说又有不同,企业家成功地经营了企业,便总结经验著书立说固然很有借鉴意义,但由于身在其中,往往容易流于个体的经验主义,或禁不住地夸大些东西,掩盖些东西,让读者看到的总是被粉饰后的案例和观点。
彼得德鲁克是一位高产作家,一生著书立说39部,且几乎都成为了世界管理界的.重量级畅销书,每一部书都是观点详实,通俗易懂。我最爱读、也是受其影响最深的有三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成果管理》、《管理:任务、责任、实践》等。
昨日整理书橱,再次翻阅《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这本书,忍不住又脑洞大开,立刻将其部分观点融入到下周我即将开设的课程里,并辅以现实案例。
感谢大师,这才是真正的管理鸡汤。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读书笔记的重要性(实用15篇)篇十二
曾以为是抽象大道理,但实操性很强。
事实证明,在学习时,不能自负。往往公认的经典教材,是应当认真读,仔细读。常读常新。分享几个最有价值的内容,均为书中要点析出。
一、学会管理时间。
充分记录时间消耗,并且分析出必要和不必要的花销,不断调整时间耗费。定期审查自身时间的使用。审查后,需要作出决策,即减少时间浪费。包括在行为、人际关系、工作重心上做出改变。
二、绩效至上。
以成果为导向,而不仅是方法。思考如何更好地完成,而非单纯地执行上司命令。思考自己还需要做什么才能将价值最大化。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挖掘潜力,学习新东西。
三、充分利用人的长处。
在组织中,把目光放到人的长处,而不要过多批评人之短处。要知道,没有人是完美的。加强组织内沟通,鼓励员工自发学习奋进。将个人目标与组织相融合。
四、做出正确的决策。
确定问题是否为经常性的,订立边界,避免迎合众人。决策之后,要明确决策的告知对象和决策的完成方式,积极执行。最后,建立反馈机制。
五、要事优先。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明白组织最重要的即是决定最重要的事情,并推动其落地。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应当具备远见、自信和勇气。
六、自我提升。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会持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学习各领域知识。在此过程中,养成新的习惯,破除旧有习惯。
一、时间管理是工具,不是目的。
不要陷入为了计划而计划,为了管理而管理的误区。可以寻找管理工具,但要知道行动才是达成效果的原因。
二、列好计划,做事分优先级。
列三个abc不同优先级的事,并一定按计划完成。每天早晨或前一天晚上做好计划,每个优先级最好都要安排,而非全部都是第一优先。
三、记录时间消耗。
连续记录自己时间的花费,并不断与预期目标调整。要发现时间黑洞,尽快摒弃低效、无效的时间使用。
四、进一步提升时间利用价值。
能不做而不影响效果的,不做;能给他人做不影响效果的,给他人做。关注反复出现的浪费时间的行为。关注结构性问题。
五、时刻更新。
时间管理是长期的,而非一劳永逸的。所以,要不断根据每天的新信息、新情况,更新时间安排,并找到自己做的不好的地方予以改正。
六、保留完整的时间块。
碎片化的时间无法达成高效,应该将琐事集中处理,并且把重要的事情留作完整的时间块去完成。
七、留出容错的时间。
计划总会有偏差,要留出几个小时的容错时间,不能安排过满。
管理者需要面对的现实是,他们应当具有有效性,而又因不得不面临的挑战而很难达到有效性。
具体原因有四点:
一、别人的时间。
管理者的很多时间都耗费在处理下属的具体事项上,而非进行全局规划。这是时间管理的失误,造成管理低下。
二、琐碎的工作。
管理者很可能因日常繁重而琐碎的工作、具体的业务,而无法分清重点,忽视了大方向上的决策。
三、融入组织。
管理者只有在其被其他人充分利用时,才尽到管理的实质。因为知识工作者是每个领域的专家,所以他们的关注点很可能是单一而不同的,管理者应当将组织的内涵融入其中,把所有人互相结合起来。甚至要利用好其他部门的人、自己的上级所能提供的帮助。
四、关注组织之外。
有效性最终看的是组织外的成果,即产品终端是客户。客户购买产品,才算是有效。但是,因为管理者自身身处组织之中,很多时候会被组织内的信息蒙蔽,而分析组织外事情时,往往带有组织内的先决思想。所以,一方面管理者要多关注组织外的信息,另一方面要减少自身被组织内信息带偏的风险。
现在,电脑帮助管理者提供内外部环境的分析,但管理者应当小心自己失去判断力。因为电脑逻辑只能分析给出的概念和数据,而不能分析未给出的新的现实。
一、加强沟通。
管理者有可能与下属出现分歧,特别是优秀的知识工作者,看问题的角度可能与主管不一致。此事,应当耐心询问下属:“你认为怎样做才能把你的知识和能力发挥到极致?”下属经过思考提出他认为可以做出的贡献后,主管才有权利和责任对他所提的建议是否可行做出判断。沟通的目的不在于对错,而在于把事情做好。
二、团队合作。
知识工作者往往是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各路专家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展现所长,而非仅仅依靠传统的组织结构。团队合作以贡献为中心,每一名专家都应是团队中负责人的成员,在具有自发性之后,还应有相应的沟通和合作。
三、提升自己。
如果对自己的要求高,则会在此方向付出努力,也就会有提升。时刻问自己:能为组织带来怎样的贡献才是最大化的,为实现这些贡献我还应该学习哪些知识。不断提升自己,与重视贡献是互促互进的。
四、培养他人。
管理者在提升自己的同时也要关注对他人的要求。管理者的要求是以任务为基础的要求,以绩效为导向。以此,管理者就能启发他人,寻求自我发展。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读书笔记的重要性(实用15篇)篇十三
买书的初心其实并不是我自己想做一个管理者,而是想看看别人是否是一个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但是阅读了大部分内容以后,我发现其实不必要关心自己是不是管理者,因为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自己的管理者,管理自己每天的日常工作、时间、决策等等。其实它对我们的帮助还是比较大的,可以从多个纬度来帮助我们怎样合理的管理自己的工作方式。我们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观察作为领导者,是不是作出了一个合理的决定以及我们怎么面对这些情况。
卓有成效是可以学会的作为管理者必须是卓有成效。智力、想象力以及知识,都是我们重要的资源。但是资源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的,只有通过管理者卓有成效的工作,才能将这些资源转化为成果。
为什么需要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对于“体力工作“而言,我们所重视的只是“效率“。所谓的“效率“,可以说是“把事情做对“的能力,而不是“做对的事情“的能力。体力工的成果,通常可以用数量和质量来衡量。知识工作者并不生产本身具有效用的产品。他们需要把自己的想法应用到实际行动上。因此,知识工作者必须做到一些体力工作者不需要做的事,他必须具有有效性。
谁是管理者在这里,将“管理者“泛指知识工作者、经理人员和专业人员。由于其职位和知识,他们必须在工作中做影响整体效果和成果的决策。
我们只有通过改进工作的手段来充分发挥人的能力,而不应该期望人的能力突然的提高。我们需要学会建立这么一种组织的方式:若某人在某一重要领域具有一技之长,就要让他充分发挥这一特长。我们不能一味的拔高能力的标准来期望管理者的绩效,更不能期望万能的天才来完成绩效。
考虑到组织的需要,有效性应该受到优先的重视。同时,有效性也是管理者达到目标和绩效的必要手段,因此更应该受到高度优先的重视。
有效性并不是一种天赋,它是可以培养和学习的。那么我们从哪些方面来学会卓有成效呢,首先我们需要有一个认识就是:人人都具有做好该做的事情的能力。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在实践中都要经历一段训练,这一训练使他们工作起来能卓有成效。所有有效性是一种后天的习惯,是一种实践的综合。下面的五项是要成为一个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必须在思想上养成的习惯:
有效的管理者知道他们的时间用在什么地方;时间管理,时间的有效性;
有效的管理者善于利用长处,包括自己的长处、上司的长处、同事的长处和下属的长处;
管理者经常受到种种压力,迫使他们不得不花费一些时间在非生产性的和浪费时间的事物上。
对于管理者来说,他在组织中的地位越高,组织对他的时间要求往往越大。每一位知识工作者,尤其是每一位管理者,要想有效就必须能将时间做整块的运用。如果将时间分割开来零星使用,纵然总时间相同,结果时间也肯定不够。
组织人数越多,有关人事的决策也肯定越多。对于人事的问题决定的太快,很容易铸成错误。人事决策往往需要大量的时间,因为决策所涉及的一些问题,只有在反复考虑多次之后才能看清楚。
今天的生活水准之所以提高,是以不断创新和变革的经济为前提的。创新和变革,形成了对管理者时间的过度需求。如果时间短促,一个人就只能考虑他已经熟悉的事只能做他曾经做过的事情。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读书笔记的重要性(实用15篇)篇十四
彼得德鲁克是继“科学管理之父”泰勒之后二十世纪管理学的又一位伟大的思想大师,作为现代组织管理理论的创始人,他的诸多作品流传至今,仍被许多大企业和组织的管理者用作指导组织管理和企业创新发展的指导原则。其中《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著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是德鲁克的主要研究精力从政治社会学转向组织管理学之后的又一管理学著作。
书中主要从卓有成效是可以学会的、掌握自己的时间、“我能贡献什么”、如何发挥别人的长处、要事优先、决策的要素和有效的决策共7个方面阐述,最终得出管理者必须卓有成效的结论。
德鲁克指出,有效的管理者具有不同的类型,有效的管理者与无效的管理者之间,在类型方面、性格方面及才智方面,是很难加以区别的。有效性是一种后天的习惯,既然是一种习惯,便可以学会,而且必须靠学习才能获得。
重视目标和绩效,只做正确的事情;
一次只做一件事情,并只做最重要的事情;
作为一名知识工作者,明白自己所能做出的贡献;
注重的是出色的绩效和正直的品格;
知道增进沟通的重要性,有选择性地搜集所需要的信息;
只做有效的决策。
经过认真研读结合我的实际工作和个人认知,本文将从读书心得和实际工作体会结合的角度,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阐述。
1、德鲁克最先意识到“知识工作者”将成为社会生产力的主流,并需要不同于蓝领工人的管理方法,提出了“每个人都是管理者的概念”,管理的本质是为了提升效率并创造价值,组织管理理论的发展最终证实具有“高效组织”的企业得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争得资源成为具备全球竞争能力的国际跨国公司。简言之,德鲁克将“知识分子”的组织效率问题提升到的企业生存发展的核心高度。
作为启源设计院下属监理公司的一名普通管理者,所面对的环境属于知识密集型企业,管理的类型通常属于通过知识做出决策,并管理促进组织产生成果的知识工作者。然而知识工作者的产出是需要经过思考、设计、决策等无形的东西,很难被量化。因此根据德鲁克的理论可以得出三个新的衡量指标,即成果,主要有三个特征:首先成果能落地,知识工作者的产出只有付诸行动,才会发挥作用;其次成果有效率,如果一个管理规定在制定后半年才开始执行,可能就会失去其生效的最佳时机;最终成果需要作用于组织外部,停留在内部的只能叫成本。
然而现实中,往往也有一些困难阻碍管理者追求卓有成效的脚步,例如管理中难免存在一些受制于组织流程机制的制约,在我日常工作中,从事办公室管理事务时,时间比较碎片化且大部分“属于”别人,对于最重要的事情的处理偶尔感到精力不足。因此,学习如何掌握自己的时间提升效率对我是至关重要的。
2、善于利用有限的时间。
相较于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类资源,时间资源是最稀有的,它丝毫没有弹性,无法调节、无法贮存、无法替代。但是任何工作又都需要耗费时间来完成,因此,一个有效的管理者最显著的特点就在于珍惜并善于利用有限的时间。
对此德鲁克提出了三个步骤:首先是要记录自己的时间,找到“时间都去哪儿”了,处理完某一个工作后就立刻记录,不能事后凭记忆补记;其次分析并进行系统的时间管理,找出哪些时间是不必这么花费的,那些不产生效益、浪费时间的事情,可以从日程表里删除。例如参与人员过多效率低下的会议、将常规工作放权交办下属,在解放自己的时间同时不影响办事效果,尽量消除浪费时间的活动;减少浪费别人的时间,比如有些会议,往往会有很多无关的人被拉进来,生生陪着开会,这就浪费了大多数人的时间,有效会议只需要找到核心成员就可以了,其他成员通过会议纪要也可以了解会议内容;还要集中自己的时间,减少非生产性工作所占用的时间。这里德鲁克提到了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值得借鉴:作为管理者应该多问问下属,让大家一起想想:“到底我做了什么,浪费了你们的时间?”如果能够得到真话反馈,那管理则会更加有效。
这里我感触最深的是授权,其实授权并不是直接将自己的工作交给别人去做,否则容易引起同一件事情责任人和承办人不一致的情形。正确授权应该是,事情交给下属去做,但结果把控还是在自己手里。因此,真正的授权的意思是,把可由别人做的事情交付给别人,这样才能做真正应该由自己做的事情。这些都是管理的有效性的基础。
最后,还要给自己留出整块的时间做重要思考,留有余地,去做可能艰难但却比较重要的事。
3、注重边际贡献,要事第一,提升工作绩效。
管理者的思维是要时刻警醒我“想做什么、有能力做什么、现在应该做什么”。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提升效率。进一步细分,就是劳动生产率、组织效率和个人效率。
提升绩效的关键之一是重视贡献。“贡献”是即指对外部环境、社会资源也值对目标客户的直接贡献。管理格局不应仅受限于组织内部,考虑公司内部甚至部门得失,不大关心外部环境及市场的真正需求,只有重视贡献,才会凡事想到业主、想到服务对象,其所作所为都考虑是否为甲方效益尽了最大的努力,才能达成互利双赢。有效的管理者需要重视组织成员的贡献,并以取得整体的绩效为己任,争取提升效率,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更大的收益,使边际效益最大化。
聚焦有效的管理,永远集中在少数领域中,建立有效的工作秩序,并不是什么都做,德鲁克认为有效性的秘诀在于“专心”,有效的管理者做事必“先其所当先”,而且“专一不二”。因为要做的事很多,而时间毕竟有限,而且总有许多时间非本人所能控制。因此,有效的管理者要善于设计有效的工作秩序,为自己设计优先秩序,并集中精力坚持这种秩序。当一大堆工作扑面而来的时候,还是要分清主次,有优先顺序。如果做事胡子眉毛一把抓,其有效性势必会大打折扣。
德鲁克提出在提升工作绩效时主要考虑有三个主要方面的绩效:直接成果、企业价值的实现并树立企业的价值观、未来的人才储备并培养企业自己的人才,帮助企业持续生存。企业的直接成果是销售额和利润,针对监理公司的工作,就是为业主把好关、对建设工程的质量和全生命周期负责,以成果为核心的原则,能够保障在时间冲突的情况下,一切任务都要以成果为第一要务;价值的实现指的是社会效益,企业应为社会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未来的人才开发可以始终保证企业后继有人,如果公司仅能维持今天的成就,而忽视未来的行业发展趋势,那它必将丧失其适应能力,不能在变动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生存。
对个人而言,我认为在处理日常工作时也应时刻保持要事第一的法则,要事就是管理者必须做的事情。“要事优先”的两个原则是:第一、摆脱不再具有价值的过去。经常检讨工作计划,不断问自己“这件事情还有继续做的`价值吗”,如若不是非办不可就放弃,把人力资源转移到其他有价值的事情上。第二、掌握正确的优先顺序。做重要的事,而不是紧迫的事。重要的工作瞄准了未来,紧迫的工作是应付过去。
4、组织的目的是使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事。
德鲁克认为:组织的目的是使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事,自身应从组织需要出发,承担自身发展和工作安排的责任。
企业或部门的发展不单单依赖于凤毛麟角的天才。考察一个部门是否优秀,要看其能否能使普通员工取得比其单个叠加看来所能取得的更好的绩效,能否使其成员的长处都发挥出来,并利用每个人的长处来帮助其他人取得绩效。部门的组织任务还在于使其成员的缺点最好能相抵消,这其中包括了发挥自己的长处、用领导的长处、用同事的长处以及使用下属的长处。这其中,另我觉得较为新颖的是德鲁克先生特别提出了管理上司的理念。
管理上司并不是要挑战领导的权威,而是形成对领导的影响力,以便寻求更多的配合与资源协调,此时需要充分考虑自己的领导取得的成就,需要什么帮助,又如何发挥他的长处?管理上司要做到三点:不勉强、不抱怨、不改变。
管理的对象是人。管理的任务是让人们能够合作,将每一个人的长处都发挥到极致,使他们的短处无关紧要,使其相互信任组织里的每一个人,最终实现组织绩效的最大化,而不是仅仅依靠个人。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治”,要达到这个境界,管理者就得学会激发被管理者进行自我管理。
自我管理的前提,是管理者能够用人所长。善于发挥领导的长处、挖掘出每个部属的长处,看到下属的闪光点,善于用其所长为他们立下近期与远期的目标,让他们更上一层楼;于此同时还要针对其个人弱点,定下对策,使他们在发挥自己长处的同时,不至于受到弱点的牵制。专注于发挥自己的长处,把自己放到那些能发挥长处的地方;同时也要尽可能少把精力浪费在那些自己不擅长或不能胜任的领域上,毕竟从“0”开始要比从一流到卓越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就个人而言,我认为对自身的自我管理也尤其重要。学会自我发展,对自己有深刻的认识,不仅清楚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也知道自己是怎样学习新知识和与别人共事的,并且还明白自己的价值观是什么、自己又能在哪些方面做出最大贡献。必须知道把自己放在什么样的位置上,才能做出最大的贡献,因为只有当所有工作都从自己的长处着眼,才能真正做到卓尔不群。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我保持着高度的警觉和投入,得明白自己应该擅长什么样儿的工作,目前,某些情况下我只知道自己不擅长从事某项工作,然而,要提升工作的绩效,成为高效的管理者,只能靠发挥自己的长处,如果从事自己不太擅长的工作很难达到目的或取得成果,且更不用说那些自己根本干不了的事情,因此我还需要知己所长,才能知己所属努力培养个人兴趣和职业发展的结合点。
实际上,今天的公司并不怎么管员工的职业发展,作为知识工作者必须成为自己的主宰者,清楚何时需要改变发展道路,并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不断努力、干出实绩。德鲁克说:“管理的本质,其实就是激发和释放每一个人的善意。”因而,一位真正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正是如此,能够用自己的真诚与信任,点燃他人的梦想,成就组织更美好的明天。
5、培养有效决策的能力。
德鲁克在书中阐述,管理者的角色复杂、任务繁多,“决策”是管理者特有的任务。有效的管理者,并不做太多的决策,但做出的决策都是重大的决策。做的必须是是有效的决策。决策是一套系统化的程序,有明确的要素和一定的步骤:首先要判断是否需要做出决策;其次对需要决策的问题进行分类并界定对组织内外的影响范围,判断什么是正确的,弄清事实真相,把握问题根源,才能以最少成本,做出正确的决策;而后让别人接受决策;再将其转化为行动,并用实际结果检验决策;最后归纳总结分析得失为提升下一次的管理风险抵御能力做好准备。
老好人不会是好的管理者,有效的决策往往是力排众议,而不是在“众口一词”的基础上做成的。比如杰克韦尔奇砍掉通用电气的业务线,背负着巨大的压力,不成功便成仁,如果始终跟群众路线保持一致,那么必然把车开到沟里去。
6、取得成效的关键还是要深入企业实际,执行力至关重要。
事实上,一项决策如果没有列举一条一条的行动步骤,并指派为某某人的工作和责任,那便不能算是一项决策,最多只是一种意愿而已。
加强执行力建设,刀锋直指“不作为、少作为、慢作为”现象。比如,以往要求基层单位报方案、拟计划,不少单位总是拖拖拉拉,慢慢腾腾。这种“不作为、少作为、慢作为”不仅是态度问题,更是执行能力问题,它完全违背了执行力建设的宗旨,是必须彻底摒弃和消灭的。为了彻底改变这种陋习,公司各级管理人员结合企业自身状况查原因、开处方、打补丁,用苦口婆心的说教,用潜移默化的帮扶,用有的放矢的整治,努力“唤醒”那些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依然不在状态的人。
(一)加强执行力建设的理论学习。
组织学习企业各项管理制度和管理规定,准确把握企业各项制度要求,并通过拓展学习《执行重在到位、关键在于落实》、《细节决定成败》、《执行力是训练出来的》等理论书籍,使员工做到学习有心得、有体会、有效果。
(二)注重执行力建设的活动实践。
通过组织开展技术竞赛活动,把执行力建设的目标融入日常的工作和生产中,使执行力建设与日常工作紧密结合;把年度任务层层分解,明确到责任人,真正实现人人肩上有担子,人人身上有指标。很多时候,企业用工有了明确的目标,做事情才会有方向。很多情况下,员工的工作出现偏差本身就是目标不明确造成的。建立领导干部24小时值班制度,明确“干部在现场不能发现问题是失职,发现问题不会处理是不称职,发现问题不处理是渎职”。
(三)加大执行力建设的责任追究力度。
广泛树立“马上就办,办就办好”的执行理念,使企业每一项制度、决策、部署都能深入贯彻、落到实处。同时,严格责任追究,建立健全严格的检查督办和责任追究制度,做到有问题必发现,一经发现必严查,一经查实必问责,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对存在的管理失职和执行不力等事件给予相应处罚。
(四)建立执行力建设的考核体系。
以坚持奖罚公平、公正、公开为原则,开展季度考核工作。通过与奖金挂钩的方式,评价部门相互间合作意识情况、沟通协调情况,工作纪律情况、工作成效情况等。同时深化绩效考核,对年初制定的各项目标和指标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整体评价和适当奖惩,充分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细化执行力建设岗位职责。
通过“一岗双责”把各项工作目标细化到每一个工作人员,真正做到责任明确,任务清楚,执行到位。部分单位开展了履职履责宣誓活动,就如何在各自工作岗位更好地履职履责做出了庄严保证。各单位在执行过程中主要通过四个方面落实岗位职责,提高执行能力。持续推进全面预算,采用试点先行的方式,进一步完善全面预算体系与项目管理体制,加强预算执行的过程监督,加强目标执行结果考核,确保预算目标执行到位;生产进度方面,按照帮促后进项目、整改问题项目的原则,逐个项目进行细化部署,落实进度、质量和成本管理;合同管理方面,清理管理死角和管理陋习,突出签订各类合同协议的时效性和程序性,严格实行分包月结算制度,规避管理风险;强化设备物资管理,对物资设备管理问题进行针对性整改,突出设备物资计划的落实,使成本数据更加紧贴实际,真正做到系统管理“纵向到底”落实于现场;安全管理方面,加大惩处力度,将检查存在问题及时通报并责任到人、责令限时整改,对未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给予相应的惩罚。
(六)选树执行力建设学习典型。
注重以正面的宣传和先进管理经验、事迹做典型引导,对在执行力建设年活动中开展优秀的项目部和先进个人及时选树,认真组织学习其在执行力建设活动中的先进经验和做法。
最后想说的一点是我们总是计划地很美好,目标定得很具体,但落地执行,却一塌糊涂,最终只能是不了了之,黯然收场。没有执行力,再好的思想也只是纸上谈兵。基层管理者的成长不是预先规划的,而是在知道了自己的长处、工作方式和价值观后,准备把握机遇时水到渠成的。知道自己属于何处,如何使一个勤奋、有能力但原本表现平平的普通人,变成出类拔萃的工作者。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读书笔记的重要性(实用15篇)篇十五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这本书,仿如良师益友,书中重点阐述了成为一个卓有成效管理者的五项要素,包括:有效的善用有限的时间,重视工作的贡献,善于利用各人的长处,集中精力于重要领域,善于做有效的决策。
“善用时间、关注结果、善用人才、要事第一、有效决策”此五项说起来绝对比唱的好听多了,但是试问世间能做到这五项的人又有多少呢?我吗?你吗?他吗?所以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并不多,失败的管理者比比皆是。
对于管理者而言,此五项说起来容易,要落实到具体问题和实践中去,就必须做到重视目标和绩效,做正确的事情;一次只是一心一意做一件事情,要集中精力于少数重要的领域,但并不是说只做那些最重要的事情,要学会小试牛刀;作为一名管理者,知道自己所能做的就是要创新管理思维并且推陈出新、思考集体的远景和理念、思考未来;在选用人员时,要注重其是否有出色的绩效和正直的品格;要知道增进与人员沟通的必要性,但要有选择性地搜集所需要的社会最新资讯;还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具体问题必须具体分析,注意处事要坚持适度原则。
怎样才能做一个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呢?读完《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这本书,使我茅塞顿开。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知道如何掌握自己和集体的时间;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会格外重视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最大化而努力;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善于利用自己、他人、以及一切世间具体物质和一切抽象物质的长处,包括自己的长处,上司的长处,同事的长处,下属的长处,还有一切可以利用的外界有利因素。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要集中精力于少数重要的领域。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必须善于做有效的并且是正确的经营战略。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还要注意培养个人的人格魅力,努力提高个人的信用指数。
愚昧无知的我,在此之前竟然认为管理是需要天分的,而书本的知识更多的是纸上谈兵,书本的东西只有权利出现在书本里,而没有义务出现在实践中,无法真正地在管理实践活动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恰逢此时,《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改变了我的想法。
讲到“知识工作者的生产力,就是‘做好该做的事情‘的能力,也就是有效性。”。依我看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这么说日常生活中的我们也都是一位管理者,因为我们许多时候要为自己的未来决策,例如,大学生职业规划等等。因此,无论是为了将来能踏上理想的工作岗位,或者仅仅是为实现满足自己的现实生活之需,我们都应学会使自己参与的管理工作卓有成效地进行。
由此可知,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就应该努力的去接受训练,接受类似的管理训练,培养使自己处事会显得卓有成效的生活习惯。于我们学生而言,就已经是一种莫大的成功了吧。
管理者应该学会管理时间,用有限的时间创造无限的价值。作者在时间上的论述对我启发很大,因为我身为一名学生,我同样也有感到时间明显不足。而且很多时候,一开始感到时间挺充分的,但是到最后依然不能完成预定的计划,也只好仰天大喊罢了——实属无奈之举啊。难道都是被逼的吗?呵,既然时间会逼得我们很无奈,反过来,依照事物的可逆性,我们也可以逼着时间,直到把时间挤出来。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发挥了自己的长处,然后又发挥他人的长处,不仅可以与他人更融洽地相处下去,而且可以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以上仅仅是我此次阅读《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后的阅读笔记,我想,经典之所以被称之为经典,就在它有经久不衰且无穷无尽的价值,管理大师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确实值得我们认真去读,认真去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