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范文,我们可以在不断练习中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请大家阅读一下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范文范本,相信其中的写作经验和技巧会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
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实用19篇)篇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思想道德教育,而思想道德教育必须根据语文的特点,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这里,新课标对怎样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指明了方向。因此,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应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
第一,语文课上的思想道德教育应该从文章的内容出发,是内在的而不是外加的。
第二,学习课文,就得披文入情,不能脱离语言分析内容。
第三,语文课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应贯彻“文道统一”的原则,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因此,语文教学担负着双重任务,既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就需要正确地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使其相辅相成,互为联系,既教书又育人。教学时忽略了任何一方面,都是不科学的。因此,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思想教育呢?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在朗读训练中渗透。
朗读,既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有效途径,也是向学生渗透思想教育的好方法。尤其是感情朗读,既能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把消极语汇变成积极词汇,把课文中规范化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又能激发情感,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有不少文章抒情性很强,文字却明白如话。教师如能适当地组织学生对课文进行表情朗读训练,必然能起到分析讲解所起不到的作用。在学习“感悟亲情”这个单元时,我都让学生多读课文,让学生自己体会理解文中作者的那份感情。
在教朱自清的《背影》时,我先让学生听录音,又出示了一组图片让学生体会感悟那份情感,在讲课时,我被作者父亲对孩子的那份深深地爱所感动,父亲对孩子的爱是此处无声胜有声,特别是父亲为“我”买橘子的那段文字,我更是让学生反复朗读,通过对父亲外貌、动作、语言的描写来体会父亲那无言的,深沉的爱。此时教室里静悄悄的,每个学生都被感动了,一些女生还哭了,她们肯定想起了自己的父母,想起了他们对自己的无微不至的关爱。
后来,我又让学生找来有关亲情的文章来读,其中一篇文章《娘,我的疯子娘》让班里成了哭泣的海洋,每个学生不仅仅为文中的那位疯子娘对孩子的爱所感动,而是更深刻的理解了自己的父母亲。一瞬间,每个学生都长大了,变得懂事了,知道在家里替父母做事了,看到此,我打心眼了为自己的学生而高兴。可见,对作品进行朗读,学生能从朗读中了解作品的动人情节,领略人物的品格、风采,感受人物的艺术形象,领悟文章的思想。
另外我还通过移情入境的品析训练渗透思想道德教育。使用这种教学方法,首先要求教师自身必须深入课文的境界,深刻感受、领会、理解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与思想感情,使自己的思想感情与作品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只有这样,才能运用语言艺术手段并配以必要的表情手势,生动形象地把课文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把学生引入到课文的境界中去,使他们受到艺术的感染,获得思想道德教育。
例如教学《最后一课》,我先通过情绪饱满并富有感情色彩的生动的讲述,在特定的情景中,让学生设身处地,发挥想象,感受、理解韩麦尔先生的崇高形象,深刻地体会他的爱国之情。学完这一课后,我班的学生受到了很大的教育,爱国热情油然而生。特别是我我班的一个贪玩、不爱学习,思想不够进步的学生,也被老师的爱国情绪所感染,变成了一个想学习的学生。最后,我让学生写学后记,学生们在日记中用不同方式表达了自己学完课文后的感想,很多学生还由此明确了今后的学生目标和方向。学生们从本课中获得思想道德教育的感染与教育,也许对他们一辈子都有好处。这比平时我们架空分析进行的说教好多了。“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在教学片段中教师通过语言描述,朗读感悟,创设一种浓厚的情感氛围,使学生在这样的气氛中学习,激发学生的情感,让生命去感动生命,点燃学生心灵亲情的火焰。
二、在阅读欣赏中渗透。
这是一种以写促读的教学方法。河南省教研室的孟素琴老师说过,语文教学的三件法宝是读背写。因此,在课外阅读中我有意的不去讲解,而是让学生自学,边看书边做笔记,积累文中的优美句子并自己试作赏析要求在自己认为优美的句子旁边做批注,重点是写上自己的感悟。这样学生带着欣赏作品的心情来看书,带着自己独特的阅读感觉来读书,自由性和乐趣性很强,他们就能集中注意力来学习。
比如,我让学生读关于陶渊明的诗歌《饮酒》时,我让学生课外读他的其它诗歌,并做上批注。在潜移默化的'阅读欣赏中,学生对陶渊明这个人有了全面深刻的了解,然后,我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进行欣赏。比如用词的妙处、句子的含义、表达的感情、描写的方法、写作的方法、表达方式等等角度进行细腻的品读,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欣赏水平。
提高了阅读欣赏水平,就可以更好的做到古为今用,让古人的思想情操、人格灵魂陶冶影响学生,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三、在讨论认识深化中渗透。
真理愈辩愈明。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我让学生就课文中所涉及的思想道德问题,展开讨论,集思广益,以求得认识的深化。讨论不仅可以增长学识,培养与提高求异思维、逻辑思维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受到思想道德教育,其作用是多方面的。
在教授《谈骨气》这篇课文时,在学生理解了课文之后,要求学生做过这样一件事:文中所摆的三个事例都是相对于我们来说是前人,在现在社会高速发展,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是否还有骨气的人或事迹?或是没有骨气的人和事迹?我要求学生去观察、去发现,然后把大家所观察到的人或事进行课堂讨论,使学生明确:有骨气的人在社会中到处都是,他们处处受到人们的尊重和赞美;没有骨气的人也有不少,但他们最终的结局是受到人们的轻视、唾弃。讨论过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写了一篇短文《我怎样才能做到有骨气》。这样,经过课堂分析、课后练习、讨论、写作等方法,使学生的思想认识不断提高,甚至去规范自己的言行,“教其行文,使其明道”。
四、在榜样感召中渗透。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使爱国这个词能够让儿童一听到它就激动得心跳,那就必须---形象地说---悉心耕耘儿童意识的土壤,并且用美的种子来进行播种。”要在学生的心灵里播下爱国的种子,就必须充分利用语文课堂教学。我们中华民族创造了数千年来的人类文明,同时也孕育了无数的爱国民族英雄,这些在语文教材中有着较多反映。木兰女扮男装“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辛弃疾“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些民族英雄宁死不屈、气咨胶拥钠概荡人心魄,可歌可泣。
我们应通过课堂语文教学让学生与这些民族爱国英雄的思想产生共鸣,使他们在对英雄人物的敬慕中产生爱国主义情操,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课文中的英雄模范以及其他优秀人物的良好品德行为思想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积极进取,从而培养学生的高尚的道德情操。
综上所述,把中学语文教学与思想道德教育有机结合、坚持文道统一,这是一项持久性的工作。中学生灵魂的塑造,不是某一科、某一课就可以完成的,它要靠师生长期的共同努力。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重视思想政治、道德品质教育并有机地加以渗透和结合,不露痕迹,达到随风潜入的境界,这可以说是真正贯彻了文道统一的思想。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自觉地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的实践,真正实现叶圣陶所说的“千教万教,教做真人。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文道合一。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实用19篇)篇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思想道德教育,而思想道德教育必须根据语文的特点,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这里,新课标对怎样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指明了方向。因此,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应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
第一,语文课上的思想道德教育应该从文章的内容出发,是内在的而不是外加的。
第二,学习课文,就得披文入情,不能脱离语言分析内容。
第三,语文课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应贯彻“文道统一”的原则,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因此,语文教学担负着双重任务,既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就需要正确地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使其相辅相成,互为联系,既教书又育人。教学时忽略了任何一方面,都是不科学的。因此,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思想教育呢?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在朗读训练中渗透。
朗读,既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有效途径,也是向学生渗透思想教育的好方法。尤其是感情朗读,既能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把消极语汇变成积极词汇,把课文中规范化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又能激发情感,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有不少文章抒情性很强,文字却明白如话。教师如能适当地组织学生对课文进行表情朗读训练,必然能起到分析讲解所起不到的作用。在学习“感悟亲情”这个单元时,我都让学生多读课文,让学生自己体会理解文中作者的那份感情。
在教朱自清的《背影》时,我先让学生听录音,又出示了一组图片让学生体会感悟那份情感,在讲课时,我被作者父亲对孩子的那份深深地爱所感动,父亲对孩子的爱是此处无声胜有声,特别是父亲为“我”买橘子的那段文字,我更是让学生反复朗读,通过对父亲外貌、动作、语言的描写来体会父亲那无言的,深沉的爱。此时教室里静悄悄的,每个学生都被感动了,一些女生还哭了,她们肯定想起了自己的父母,想起了他们对自己的无微不至的关爱。
后来,我又让学生找来有关亲情的文章来读,其中一篇文章《娘,我的疯子娘》让班里成了哭泣的海洋,每个学生不仅仅为文中的那位疯子娘对孩子的爱所感动,而是更深刻的理解了自己的父母亲。一瞬间,每个学生都长大了,变得懂事了,知道在家里替父母做事了,看到此,我打心眼了为自己的学生而高兴。可见,对作品进行朗读,学生能从朗读中了解作品的动人情节,领略人物的品格、风采,感受人物的艺术形象,领悟文章的思想。
另外我还通过移情入境的品析训练渗透思想道德教育。使用这种教学方法,首先要求教师自身必须深入课文的境界,深刻感受、领会、理解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与思想感情,使自己的思想感情与作品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只有这样,才能运用语言艺术手段并配以必要的表情手势,生动形象地把课文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把学生引入到课文的境界中去,使他们受到艺术的感染,获得思想道德教育。
例如教学《最后一课》,我先通过情绪饱满并富有感情色彩的生动的讲述,在特定的情景中,让学生设身处地,发挥想象,感受、理解韩麦尔先生的.崇高形象,深刻地体会他的爱国之情。学完这一课后,我班的学生受到了很大的教育,爱国热情油然而生。特别是我我班的一个贪玩、不爱学习,思想不够进步的学生,也被老师的爱国情绪所感染,变成了一个想学习的学生。最后,我让学生写学后记,学生们在日记中用不同方式表达了自己学完课文后的感想,很多学生还由此明确了今后的学生目标和方向。学生们从本课中获得思想道德教育的感染与教育,也许对他们一辈子都有好处。这比平时我们架空分析进行的说教好多了。“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在教学片段中教师通过语言描述,朗读感悟,创设一种浓厚的情感氛围,使学生在这样的气氛中学习,激发学生的情感,让生命去感动生命,点燃学生心灵亲情的火焰。
二、在阅读欣赏中渗透。
这是一种以写促读的教学方法。河南省教研室的孟素琴老师说过,语文教学的三件法宝是读背写。因此,在课外阅读中我有意的不去讲解,而是让学生自学,边看书边做笔记,积累文中的优美句子并自己试作赏析要求在自己认为优美的句子旁边做批注,重点是写上自己的感悟。这样学生带着欣赏作品的心情来看书,带着自己独特的阅读感觉来读书,自由性和乐趣性很强,他们就能集中注意力来学习。
比如,我让学生读关于陶渊明的诗歌《饮酒》时,我让学生课外读他的其它诗歌,并做上批注。在潜移默化的阅读欣赏中,学生对陶渊明这个人有了全面深刻的了解,然后,我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进行欣赏。比如用词的妙处、句子的含义、表达的感情、描写的方法、写作的方法、表达方式等等角度进行细腻的品读,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欣赏水平。
提高了阅读欣赏水平,就可以更好的做到古为今用,让古人的思想情操、人格灵魂陶冶影响学生,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三、在讨论认识深化中渗透。
真理愈辩愈明。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我让学生就课文中所涉及的思想道德问题,展开讨论,集思广益,以求得认识的深化。讨论不仅可以增长学识,培养与提高求异思维、逻辑思维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受到思想道德教育,其作用是多方面的。
在教授《谈骨气》这篇课文时,在学生理解了课文之后,要求学生做过这样一件事:文中所摆的三个事例都是相对于我们来说是前人,在现在社会高速发展,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是否还有骨气的人或事迹?或是没有骨气的人和事迹?我要求学生去观察、去发现,然后把大家所观察到的人或事进行课堂讨论,使学生明确:有骨气的人在社会中到处都是,他们处处受到人们的尊重和赞美;没有骨气的`人也有不少,但他们最终的结局是受到人们的轻视、唾弃。讨论过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写了一篇短文《我怎样才能做到有骨气》。这样,经过课堂分析、课后练习、讨论、写作等方法,使学生的思想认识不断提高,甚至去规范自己的言行,“教其行文,使其明道”。
四、在榜样感召中渗透。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使爱国这个词能够让儿童一听到它就激动得心跳,那就必须---形象地说---悉心耕耘儿童意识的土壤,并且用美的种子来进行播种。”要在学生的心灵里播下爱国的种子,就必须充分利用语文课堂教学。我们中华民族创造了数千年来的人类文明,同时也孕育了无数的爱国民族英雄,这些在语文教材中有着较多反映。木兰女扮男装“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辛弃疾“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些民族英雄宁死不屈、气呑山河的气概荡人心魄,可歌可泣。
我们应通过课堂语文教学让学生与这些民族爱国英雄的思想产生共鸣,使他们在对英雄人物的敬慕中产生爱国主义情操,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课文中的英雄模范以及其他优秀人物的良好品德行为思想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积极进取,从而培养学生的高尚的道德情操。
综上所述,把中学语文教学与思想道德教育有机结合、坚持文道统一,这是一项持久性的工作。中学生灵魂的塑造,不是某一科、某一课就可以完成的,它要靠师生长期的共同努力。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重视思想政治、道德品质教育并有机地加以渗透和结合,不露痕迹,达到随风潜入的境界,这可以说是真正贯彻了文道统一的思想。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自觉地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的实践,真正实现叶圣陶所说的“千教万教,教做真人。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文道合一。
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实用19篇)篇三
语言文字是表达思想的工具,文章则是作者思想的载体。古人写文章、评文章讲究“文以载道”,要求文道统一,说明中国历史上语文教育和德育是密不可分的。只是怎样在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德育标准。不同的人才需求,影响并产生了不同的语文教材。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与世界的逐步接轨,需要怎样的人才的问题再次引起人们的思考。开始推广的语文新教材和新课标,加强了人文性的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心理特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品德,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创造性。这让人感到:语文,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凭借;它,也是观照社会、观照时代、观照人生、观照自我的窗口。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责无旁贷努力探索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我有以下几点粗浅的体会:
1通过阅读教学进行德育渗透。
小学语文教材编选的都是文质兼美、脍炙人口、具有教育意义的好作品。因而,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进行德育渗透的主渠道。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思想和感情的熏陶。如《落花生》这篇课文借“它的果实埋在地里……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这句话向学生昭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个道理;花生那种“不求虚名、默默奉献、从不炫耀自己”的品格,只有通过反复的多种形式的朗读,才能使学生有所领悟,而且对花生产生敬佩之情。这种直觉的情绪体验,为品格的'内化和健康道德的形成作了充分准备。
阅读教学进行德育渗透重在于文学作品的熏陶、感染。学生读这些文质兼美课文,一方面感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也是学生产生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绪体验。如读《白杨》一课,教师可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领悟到:在那茫茫的大戈壁上,高大、挺秀、直而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的,不单单是白杨树,还有那些象白杨树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无私奉献的边疆建设者们。本文中最能启迪学生心灵的是结尾一句:“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种“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无私精神,能唤起学生长大后也要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把祖国的西部、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的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促使学生产生相类似的道德行为。
2通过写作教学进行德育渗透。
写作教学也是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师要利用写作教学,调动学生的情感进行德育渗透。写作之前,首先要让学生懂得人品与文品的关系,苏轼说:“文如其人”。鲁迅先生告诉我们,写作固然要有精熟的技巧,但更需有进步的思想和高尚的人格。教师要让学生懂得,要写好文章,不仅要有好的语言素质和写作技巧,更要有好的人品。其次,在作文教学时,我们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作文命题要切合学生实际,使之有话可谈,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我们可以在读写的结合中让学生进行思想的熏陶;我们还可以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让学生去观察感受大自然,学生在草地上漫步,在花下徘徊,直接面对大自然,会产生创作的冲动,写出一篇篇优美的散文,在锻炼了写作能力的同时,也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达到了德育渗透的目的。当然,我们更可以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写社会调查,让学生了解社会,关心社会,培养健全的人格。在作文讲评时,不仅选优秀作文,还要找一些后进生的作文,挖掘其优点,通过表扬,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有帮助。可以说,德育伴随着写作的整个过程,学生在写作的同时,也受到了教育。特级教师魏书生说:“日记是‘道德长跑’,每天坚持,使人心灵求真、向善爱美。”绝大多数学生写日记时都说真话,说心理话,这便起到了使人求真的作用。“写日记能规劝自己上进,劝人改过。许多学生在日记中针砭假恶丑,赞扬真善,这便起到了教人向善、爱美的作用。”教师应充分利用日记这种写作形式的德育功能,在写日记中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
3通过语文活动进行德育渗透。
通过语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是语文整体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语文课外活动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熏陶。德育活动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并注意有层次性和针对性。例如低年级学生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独立性与依赖性错综复杂,充满矛盾的时期,他们的行为富有模仿性。所以课外活动还要坚持选择正面良好的榜样,以培养优良品质、积极进取精神、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情感。高年级学生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时期,无论是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已走向成熟,独立判断能力增强。教师要根据这些特点来组织语文课外活动,例如举办朗诵会、演讲会、辩论会、故事会以及建立兴趣小组、文学社团等,这些听、说、读、写活动形式生动活泼,很受学生欢迎。通过这些活动渗透道德品德教育,把语文能力训练与品德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寓德育于语文课外活动中。
总之,没有语文,德育像是没有绿叶的光杆;没有德育,语文也只是剩下河床的枯河。语文中有德育,但语文本身并不能代替德育,语文只是渗透了德育。我们语文教师感到自豪的是:语文因其表达的艺术性丰满了德育,增强了文章内容的“含金量”;也因为表达的艺术性,语文坚持了自身的品格,养成独立的学科性质,而不是德育的附庸。有意识地引导启发学生主动积极地接受人生观、道德观、理想前途观、生死观、荣辱观等多方面的思想教育,让他们的逐渐完善,成熟,深沉起来,为提高素质尽一份绵薄之力,是每个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利用各种契机,积极进行德育渗透,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实用19篇)篇四
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在为人们提供相对便利、优质生活条件的同时,工业的发展也对社会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和破坏,对人类未来在社会中的生存和繁衍产生了不良影响。近几年,气候变暖、大气污染、水资源短缺等生态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威胁社会大众的身体健康,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的现代化建设和发展,也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所以社会大众应该在生活中加强对环境保护工作的认识,通过实施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培养人们的环保意识。基于此,生态道德教育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中,并受到社会大众的广泛重视,甚至将生态道德教育思想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从小学教育阶段帮助和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环保观念、培养学生的环保能力,提高学生的生态道德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生态道德。
道德这一概念最初产生于我国传统历史文化中著名思想家老子的相关学说,其中“道”具体指一种存在于自然界中特定的规律或者发展原则,而“德”则主要指社会中人所表现出的品质、思想和德行等[1]。生态道德观念是我国近代提出的一种学术观点,虽然随着环境问题的日渐加重,学术界加强了对生态道德研究的重视,但是由于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到如今依然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一部分学者在研究中指出生态道德理念的坚持是人类生活与自然界中必须承担的一种社会责任,也有学者提出生态道德观念重点研究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两种学术观点都认为生态道德这一思想是在道德思想的基础上生发的,并且主要研究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需要引导学生树立相应环保意识的当今社会,将生态道德思想与小学语文教学相结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值得深入研究。
(二)生态道德教育。
生态道德教育简单地说是在原有道德教育的基础上融入生态教育思想而演化出来的一种相对新颖的德育教育基本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思想主要应该保护自然环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进而通过人与自然的相互促进,进一步深化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而结合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和谐发展需求制定合理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道德素养,促使其在未来社会生活中更好地服务于环保教育,为社会健康稳定发展作出相应的贡献。
语文学科教学与学生的文字学习产生极其紧密的联系,文字教学中的多种素材都与生态道德教育息息相关,能够对学生实施生态道德教育,无需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开设特定的专项教育课程,仅仅将生态道德思想渗透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就能够实现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基本目标[2]。此外,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目标中极其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这一教学目标与生态道德教育的基本目标相吻合。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思想能够进一步提高生态道德教育的效率,为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和环保意识的强化创造条件,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要在小学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思想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将生态道德教育思想与合适的教学内容相融合。小学语文教学作为人文性较强的学科,不仅能够通过相应的文学教育引导深化学生对于生态道德思想的理解,还能够通过专项教育引发学生对于生态道德的认同,进而自觉在生活中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作出一定的贡献。
识字教学是当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基础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的起点。在新课程体制的要求下,当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不仅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调动学生的识字积极性,还应该通过细致的讲解让学生在学习生字的过程中学习道理,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3]。对于生态道德教育来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思想,就可以将生态道德教育与识字教学相结合,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生字与生态道德思想之间构建一种便于学生理解的关系,进而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生态道德教育思想,充分发挥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的生态认识和道德素养。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爷爷和小树》一课的课文内容就以冬天爷爷为小树做保暖,保护小树健康成长,夏天小树为爷爷遮阳为主要内容,在让学生学习生字的基础上,也在学生的思想中初步烙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要求学生仿照课文例子进行简单的诗歌创作,如“春天,我给小花浇水,小花健康成长;夏天,小花为我开花,给我满屋芬芳”等,不仅能够让学生认识更多的生字,还能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进而在后期发展中形成个性化的环保思想,为环保教育的发展作出贡献[4]。
受到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影响,我国教育界历来对环保问题相对重视,小学语文教材中也包含了一定数量的生态道德教育资源,不仅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关系,还存在了一部分以生态环保思想为主要内容的课文,主体以动植物和自然风光的分析为主,对学生生态道德思想的养成产生相应的积极影响[5]。例如《柳树醒了》、《春天的色彩》、《小蝌蚪找妈妈》、《植物妈妈有办法》等一系列课文都在一定程度上向学生介绍了大自然,在此类文章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适当渗透生态道德思想,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之情,进而促使学生养成自觉保护自然的良好习惯,为学生健康发展创造条件。例如教师在讲解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恐龙的灭绝》这一文章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带领学生阅读文章让学生对恐龙灭绝这一知识形成初步认识,然后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课外阅读,探究近几年生物灭绝的资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当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自然界发展造成的不良影响。促使学生形成一定的保护动植物观念,在生活中自觉爱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学生生态道德素养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生态道德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师还可以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和教学需求适当组织学生参与课外环保活动,通过环保实践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环境保护对当前人类发展的重要性,进而深化学生对于环保工作的认识,自觉在生活中践行环境保护思想[6]。这样,教师就可以将生态道德教育由直观的环境教育和思想教育引申为更直观的教育形式,为学生带来不一样的生态道德学习体会,提高学习成效。例如在讲解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课文《和我们一起享受春天》的过程中,教师在向学生讲解战争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产生破坏、让学生认识到战争危害的同时,还可以适当在其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思想。战争本身是人类生活矛盾激化的产物,也属于人类破坏自然环境的一种行为,学生应该正确看待战争的危害性,并产生相应的生态道德思想,激发学生热爱和平保护环境的意识,促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7]。同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相应的课外活动,让学生调查本地区战争中破坏自然环境的历史史实,在调查研究中深化对于环境保护的理解和认识,在生活中自觉践行生态环保思想。又如在讲解《趵突泉》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分析现阶段济南泉眼逐渐消失的原因,分析水资源浪费对自然环境和人类发展的不良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设置相应的节水活动,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节水方法,简要说明参与节水活动的感受等,增强教育实效。在当前我国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的生态环保思想,十分有必要渗透生态道德教育,引导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中逐步养成正确的环境意识和人生价值观念,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创造条件。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结合具体语文教学内容进行生态道德教育,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生态道德教育,促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也为我国未来环保工作的开展提供相应的人力资源保障。
参考文献:
[5]陈尧玉.生态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评价原则探究[j].新课程学习上旬,(11):2-2.
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实用19篇)篇五
摘要:
从上世纪开始我国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就日益严重,虽然国家在建设发展中已经开始认识到生态环保工作的重要性,但是粗放型经济模式对环境造成的损害不是一夕之间就能够恢复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生态问题已经逐渐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在未来发展中要想真正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就应该从小学教育入手,让学生通过深化对于环保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养成良好的生态环保习惯,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入手进行分析,希望通过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为国家环保事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实用19篇)篇六
小学生正处于成长高峰阶段,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在快速成长,高质量的体育学习能促进学生骨骼发育、增强体质,同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心理发泄渠道,有效舒缓学生的不良情绪,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起到巨大的辅助作用。而在传统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主要以各类田径运动学习为主,学习过程枯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将体育游戏融入小学体育教学当中,能有效弥补传统体育教学中的不足,让学生在愉悦的心理环境下进行体育学习,既达到教学目标,保证教学质量,又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体育游戏的类型。
常见的体育游戏有很多种,根据其特征大致划分为四类。一是趣味型,这类游戏内容生动有趣,符合学生心理特征,游戏形式开放,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节学习情感。二是情节型,将某一主题或故事内容贯穿整个游戏过程,如“龟兔赛跑”“老鹰抓小鸡”等,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进行游戏。这类游戏一般有着严格的规则要求,主要训练学生的策略思维。三是教育型,将某一教学目标,尤其是思想品德内容放置在体育游戏当中,通过游戏过程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品意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四是益智型,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及创造力。这类游戏一般较为开放,只有游戏目标而不限定游戏过程,任由学生自我发挥,从而达到教学目的。一般来说,在体育教学中运用的游戏都具有高度综合性,具有上述四类游戏的两种或多种特征。体育游戏一直在不断丰富,不断发展,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实际,创造性地发展游戏内容,使其更符合教学需要,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二、体育游戏的选取。
体育游戏是教学行为,教师选取体育游戏要经过多方面思量,既要保证体育游戏生动、新颖,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又能进一步挖掘学生的身体潜能,增强学生体质,达到相关教学目标。首先,要考虑是否符合教学目标。体育游戏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为特定教学目标所服务,教师在选择体育游戏时要紧密联系教学内容。其次,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性格,大致可分为两类,对于活泼好动的学生,教师可以设置竞技性较强的游戏;而对于偏安静的学生,教师可以选取具有艺术性、益智型游戏,教师既要做到大范围统一,方便教学,又要做到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及发展需要制定不同的教学游戏,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提升。最后,体育游戏要具有一定内涵,包括思想性、趣味性,学生能通过游戏过程得到感悟或体会,实现拓展提高。例如在学习羽毛球双打时,教学活动涉及分组、配合、对抗等多方面教学内容,学生搭档之间的磨合往往是教学难点,这时教师可以选择“两人三足跑”,既训练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又训练学生的体能,增强学生的耐力。体育游戏的选取是体育游戏教学成功的关键,教师要全方面考虑,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激发学生的个体潜力。
三、体育游戏的运用。
1.在课堂导入阶段应用传统体育课上“万年不变”的慢跑或热身操缺乏新意,严重降低学生的上课热情,尤其是热身操部分,学生存在动作不到位、偷懒等现象,难以达到预期热身的目的。教师可以将雄鸡斗架、象形追赶等游戏运用到课前热身当中,转变以往单调、枯燥的课前热身方式,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课堂学习做好充分准备。2.在技能学习阶段应用技能学习往往要靠反复训练,在长期学习中,小学生需要忍耐枯燥的动作练习,不断纠正、不断提升。而运用体育游戏,能有效改善学生学习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投入度。例如在学习乒乓球发球时,初学者很难将动作做到位,更不用说将球发到指定位置,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发球比赛,从发球姿势、运动路线等多种方式评判学生,对得分较低的学生采取一个小的'惩罚措施,如唱一首歌、慢跑一千米等。通过抓住学生好胜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
四、恰当的评价。
合适的评价机制是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的重要保证,体育游戏同样要有健全的评价机制。首先是教师评价学生,在评价中既要指出学生的优点及展现的发展潜力,又要揭示学生的短处,给予相关发展建议,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次是学生评价教师,教师要不定期听取学生对相关教学活动的评价,从学生角度出发,了解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及时予以补救,提高教学质量。只有通过不断评价与反思,总结体育游戏在课堂教学中的得失,才能最大程度发挥体育游戏在教学中的优势,使得教学效率最大化。结语体育游戏的引入改变了传统体育课堂方法落后的教学状态,让体育课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也使得学生对体育学习更感兴趣。本人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提出了以上四点关于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课堂的开展建议,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打造高效、趣味的体育课堂,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2]何仕媛.素质教育下小学体育游戏教学的方法探析[j].速读旬刊,2015(6).
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实用19篇)篇七
高中生物学科教学是指学校课程中进行的高中生物学科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的生态道德教育是指依据《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和《中学德育大纲》的要求,以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为依托,以高中生物学科教材为主线,以课堂渗透和课外活动为实践手段,对学生进行维护生态平衡、珍惜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教育,以促进学生生态道德知识、生态道德情感、生态道德意识的发展,养成学生的生态道德行为。我国已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章,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已成为基本国策,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是对合格公民的新要求。在生态文明教育中,生态道德教育是核心和基础。因此,在生物学科教学中实施生态道德教育,既是培养合格公民的需要,也是落实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需要,是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但目前中学生物学科教学中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现状并不乐观。
我们调查发现,目前中学生物学科教学中进行生态道德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在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进行生态道德教育,需要有明确的目标,有可供学生学习和教师施教的教学资源。构建生态道德教育的目标体系,深入挖掘和整理高中生物学科的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体系,就成为有计划、有目的、科学地实施生态道德教育的基础。《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生态道德教育目标不明确,高中生物学科的教材是以生物学科本身的逻辑体系编写的,生态道德教育内容或显性或隐性地散布于教材之中不成体系,所以挖掘、整理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就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从理论上讲,加强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是培养合格公民的需要,也是落实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需要,是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但在实际工作中,在高考的重压下,教师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育人的现象普遍存在。生物教师仍然将完成考试需要的学科知识、技能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开展生态道德教育的意识不强。
调查发现,绝大部分的教师认为生物学科教学能成为生态道德教育有效的切入点,但多数教师对如何在学科教学中开展生态道德教育缺乏系统的思考和认真的研究,没有明确的生态道德教育目标,也没能找到有效的实施途径和方法。他们的生态道德教育是零星的、随性的,仅仅停留在生态道德知识的层面,很少深入到生态道德情感、意识和行为的层面,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
(四)生物学科教学中学生的生态知识还没有升华为内在的生态道德。
根据我们的调查,多数学生在回答生态的相关知识,辨别生态行为正确与否时,表现良好。但当学生真正面对有违反生态道德准则和规范的行为时,学生的生态道德意向缺乏主动性和生态责任感,生态道德意志薄弱;在个人利益和生态道德发生冲突时,会由于抵挡不住利益的诱惑而放弃生态道德操守以达到个人目的。这就需要生物学科的教学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相关的生态知识,还要升华为生态道德。因此,在教会相关生态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内化为学生的生态道德情感和意识、外显为生态道德行为才是生物学科教学中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原动力。
我们在三年的实践研究中,以行动研究为主要的研究方法,历经了基础理论研究、调查研究、实践探索、总结提炼,最终探索出了“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生态道德教育的实施策略”,可归纳为“123”策略,即1个载体,2条途径,3个结合。
(一)一个载体―――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进行。
生态道德教育的目标体系和内容体系课题组通过深入挖掘生物学科教材中生态道德教育的渗透点,构建了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的生态道德教育的目标体系和内容体系,系统地确立了高中生物教学中生态道德教育的目标、内容,生态道德教育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生态道德教育有了一个良好的载体。1.目标体系生态道德的组成要素主要有:生态道德知识、生态道德情感、生态道德意识、生态道德行为,几者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掌握生态道德知识是基础,激发生态道德情感是保障,形成生态道德意识是核心,践行生态道德行为是升华。据此,课题组研究构建了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目标体系。(如图1)2.内容体系依据生态道德教育目标体系,以人教版的教材为依托,深入挖掘教材内容中蕴含的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构建了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体系。(1)生态道德知识教育内容体系(如图2)(2)生态道德情感教育内容体系(如图3)(3)生态道德意识教育内容体系(如图4)(4)生态道德行为教育内容体系(如图5)。
(二)两条途径―――课堂渗透和活动引领。
课堂渗透重在生态道德知识教育,激发生态道德情感,形成生态道德意识。主题活动重在强化生态道德情感,磨炼生态道德意识,养成生态道德行为,由此进一步巩固生态道德知识。1.课堂渗透在生态道德教育的目标体系和内容体系中,我们系统挖掘和整理了教材内容的渗透点,依据渗透点,按照“知情意行”4个目标层次,采用情景导入、知识拓展、引发思维等方式进行渗透,潜移默化地对学生实施生态道德教育。例如在讲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时,教师用多媒体展现了环境污染带来的国际七大公害事件,这样的适度的知识拓展、触目惊心的情景导入,激发了学生的生态道德情感,产生了强烈的生态忧患意识,激起了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欲和责任感。2.活动引领按照确立主题-设计方案-实施活动-总结展示的.一般步骤进行四大主题活动:认识生态系统、调查生态问题、生态节日活动、生态实践活动。主题活动一:认识生态系统。带领学生认识校园生态系统、池塘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制作生态瓶,从生态平衡的角度出发,在活动中巩固学生的生态道德知识,在体验中激发生态道德敬畏感、正义感和责任感,在实践中磨炼生态道德意识,养成生态道德行为。主题活动二:调查生态问题。与研究性学习课程结合,成立生物学科研究性学习小组,对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激发和陶冶学生生态道德情感,强化生态道德忧患意识、生态责任意识和生态保护意识,养成生态道德行为。主题活动三:生态节日活动。学校团委和政教处配合,在每年的3月12日植树节、4月22日世界地球日、爱鸟周、6月5日世界环境日、6月6日国际禁毒日、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等特殊节日举办相应的展览或主题活动。如“世界环境日”举行了“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的主题讲座和展板展示活动、《节能环保低碳生活》校园签名活动。从珍惜资源的角度出发,发展学生的生态道德知识,形成生态道德意识,养成保护物种扩大植被、节约资源合理消费、保护环境减少污染的生态道德行为。主题活动四:生态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和“劳动与技术”教育结合,进行环境保护社会宣传活动、美境行动、细胞模型制作、生态瓶制作等活动。从保护环境和珍惜资源的角度出发,发展学生环境保护的技能,锻炼学生的生态道德意志,践行生态道德行为。
(三)三个结合―――与学科知识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各种组织相结合。
1.与学科教材知识点相结合―――主要解决生态道德教育的载体问题。2.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结合(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主要解决生态道德教育活动的时间问题。3.与学校政教处、团委会、学生社团相结合―――主要解决生态道德教育主题活动的组织保障问题。
我们课题研究形成的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实施生态道德教育的“123”策略,较为系统地解决了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生态道德教育的载体、途径、方法、时间和组织保障等问题,补充完善了现行高中生物课程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成为生物教师实施生态道德教育的指南,为高中其他学科德育提供了借鉴。但也存在以下问题:
由于我们的研究水平有限,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生态道德教育的“目标体系和内容体系”不尽完善,尤其是内容体系还很粗糙。同时,在新课标背景下,由于高中生物课程理念、结构和内容等都发生了变化,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体系需要在目标体系的引领下进行重新完善。
该课题研究形成的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生态道德教育的实施策略,仅在自贡市部分学校中进行了推广,今后我们将在更大范围不断推广,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修正提升,使研究进一步深化,完善生态道德教育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积累更多课堂渗透的课例、活动引领的案例,开发更加丰富多彩的生态道德教育课程资源,提高策略的可操作性和普适性。
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实用19篇)篇八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朗读是沟通读者与文本互动的桥梁,是读者和作者思想情感交流的通道;朗读是我国语文学习的传统方法,是现代语文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但在日常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在农村小学中,朗读往往成为课堂的匆匆过客,学生的朗读准确率低、流利程度差、缺乏感情等情况普遍存在。
究”这一课题研究。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课题组成员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了大量语文朗读教学方面的资料,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整理,我们认为,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研究中一个历久而弥新的课题。古人早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之说。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等语文教育专家对加强朗读教学发表了许多讲话和文章。俞平伯先生在论及诗词的阅读和欣赏时,认为“目治”,即一般的阅读,仅能达到“泛览”水平;只有“耳治”,即朗诵或吟哦,才能深入地理解作者的真意。朱自清先生在《朗诵与诗》一文中指出:“语言不能离开声调,诗文是为了读而存在的”,“只有朗读才能玩索每一词、每一语、每一句的义蕴,同时吟味它们的节奏。”沛县五段中心小学开展了“朗读教学在语文课中运用微探”课题研究。县城的不少学校在这方面也已作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如沛县歌风小学的“在小学语文阅读中培养学生语言能力”课题研究、沛县实验小学的“让朗读成为阅读教学的主旋律”课题研究等。所有这些同类课题的研究成果,既增强了我们开展好课题研究的信心,也为课题实施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资料。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及预期目标
(一)研究朗读教学中的问题。一是角色错位。教师仅仅是学生朗读召集人、旁听者、捧场人,学生的个体学习缺乏指导。二是学而不思。学生在朗读中自读自悟,缺乏学习交流、情感体验。三是思而不学。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虽有交流,但仅是泛泛而谈,语言表达苍白空洞,缺乏个性。
(二)增强学生的朗读意识。一是节奏意识。了解和逐步掌握朗读情感激越时节奏的加快、声调的昂扬,情感悲戚时节奏的舒缓、声调的压抑等,把握适当的停顿在朗读节奏中的'重要意义。二是角色意识。启发学生去揣摩体悟角色的思想和情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朗读,在具有角色意味的绘声绘色的朗读中心领神会,表达出深刻含义和丰富感情。三是问题意识。通过多读多诵,在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质疑问难的思维能力,用自己的语言提出问题、回答问题。
(三)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主要包括诵读、吟读、咏读、讲读等,让学生走进文本,靠近作者,在朗读中理解主题,感受内蕴美;展开想象,激发情感美;辨析语言,体悟艺术美。
(四)形成朗读教学策略。一是语言表达的形象化。促使学生对抽象的语言文字具体化、形象化,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二是语言表达的准确化。通过反复阅读、揣摩、品尝,对语言文字地把握更为准确,追求一种独到的顿悟。三是语言表达的整体化。指导学生在依托具体的语境,整体着眼,上下联系,融会贯通。四是语言表达的想象化。指导学生调动生活积累和生活经验,重组记忆表象,再造相关形象,并逐渐进入作者所描绘的世界,去感受鲜活的人物、动人的场面、秀丽的景色,去体味作者所表达的喜怒哀乐。
四、课题研究的操作措施及做法
(一)研究对象。以本校3-6班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重点研究,其他各班作为同年级对比班级。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对小学朗读教学的资料和研究的成果进行收集、整理、比较和归纳,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筛选有效经验,运用于本课题研究。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研究》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实用19篇)篇九
摘要:小学语文教育是教育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其教育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交流谈吐、理解、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关系到学生语言文字能力培养和正确思想观点的塑造;小学语文教育不仅是学生本身对人生认识的基础课,更是国家培养人才的基础课,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性。
传统教育中,小学语文教学多以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为主要内容进行,现如今一切教育都从学生发展和学生素质培养方面出发,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效率,因此,小学语文教学的方法也要进行必要的改变,研究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策略也势在必行。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进行探索。
一、以学生为主体地位,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育都是依托于教学板书和教师的口语表达,教师在讲台上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即学生在下面“听”和“记”,这种以教师为主导地位的教学方法,致使上课氛围枯燥,学生的学习情绪低沉,上课容易出现走神、开小差、做小动作等的课堂不良现象。要提高教学的效率,教师要认识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进而调动学生、发挥学生的主题地位,将学生作为主体,教师为辅,进行创新教学。简单来说便是:教师要走下讲台,观察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状态,了解学生的学习盲点,找出学生学习困难的地方,倾听学生的学习想法,对症下药,做到“精准”教学;教师要围绕学生展开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必要引导,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尽最大可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
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就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小学生的学习自控力差,而且上课注意力集中能力也差,需要教师变化教学方式,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性格特征,以其易接受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情境教学、分组比赛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师在进行课文讲解时,可以根据小学生爱看动画片的特点,以放影像的方式,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通过讲故事、扮演动画人物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利用小学生的求胜心理,在对字词的记忆内容上,以比赛的方法,进行生词生字的教学,如此小学生的学习效率将会大大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也会相应提高。
三、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
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是教育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工作,对提高教学效率很有裨益。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语文教学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相比数学、英语等其他学科来说,具有较强感性认识的特点,教师在上课前,为学生安排一定的知识进行预习,或者进行导学案教学,使学生对于将要学习的知识能提前有一个认识和熟悉的过程,这样教师在课堂上教学过程中能减少对新知识的引导时间,也使节约的时间能花在对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的教学中,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教师也要为学生安排一定量的课后练习,对所学知识进行及时总结,使学生能对课堂中学习的知识进行及时的强化和巩固,这些强化和巩固对于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意义。
四、重视手抄背诵方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
俗话说:“眼看十遍不如手写一遍,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手抄生字生词,对于小学生生字生词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有着重要作用。现如今,随着电子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许多小学生受到社会或成年人的影响,喜欢玩电子产品,主观的认为手写生字生词毫无意义或者意义不大,这种错误观念,造成学生或者教师对于课后抄写生词生字有抵触心理。所以教师一定要认识到手抄生词生字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还要引导小学生转变观念,勤于手写,少用电子工具代替手写。采用手抄方法使学生在生字生词学习方面能有牢靠的记忆,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效率,间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小学语文教育是教育课程中的基础课程,对于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直接影响到小学语文的教育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重视手抄背诵等这些方法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希望能给广大从事小学语文教育的教育者提供参考。除此之外,小学语文教师还要结合时代的变化和小学生心理的变化,积极探索新的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方式方法,教师也要结合教育和学生需要,不断完善自己,创新思维,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使学生成为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2]司霞霞.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分析[j].学周刊,2014,15:39.
[3]张洪侠.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研究[j].考试周刊,2016,15:38.
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实用19篇)篇十
在表面上看语文知识是教师传授给学生的,其实学生学习语文知识这一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或者其他人的帮助下,并利用学习资料而获得的,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教学思想要与教学手段相结合,教学模式要以学为主,这样才能让小学语文的教学更加高效。
2、改变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
我国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变化一直很小,教学模式单一,这都会影响小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改变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和语文教学内容,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很大帮助。例如,利用多媒体教学就是典型的例子。多媒体教学让学生的听觉与视觉并用,加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记忆,这种多种感官并用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更高。另外,多媒体教学还可以提高小学生学习的兴趣,一些课本上问的字和图片难以展示的知识,在多媒体上可以利用视频的方式进行展示,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知识。多媒体的使用还更加方便,教师省去了在黑板上板书的工作,多媒体教学手段不仅可以用于课堂教学还可以用于课外辅导,优势很大。
3、充分利用资源。
语文知识具有涉及的知识面广,涉及领域多的特点,借助这一优势,可以充分利用资源来丰富语文教学内容,获取语文资源的途径多种多样,例如教材中附带的光盘、网络上下载的资源等都可以用来学习语文知识。学校主管部门以及教师要对当地的教育资源以及远程的教育资源进行收集和整理,使其能够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工作中充分发挥作用。
4、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参与性。
合作学习的意思就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人在一起学习。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学生与其他人在一起学习可以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有利于学生之间形成和谐的关系,而且合作学习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提高合作意识。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都参与其中,学生在学习中会积极查阅资料,相互讨论交流彼此的观点,这有利于知识的共享与拓展。学生在合作学习的交流中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都得以展现,有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探索意识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也很有帮助。
5、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也是促进学生学习最大的动力。兴趣可以让学生保持长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例如利用多媒体教学;增加实践活动;组织课堂讨论等,这些措施都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活动中的学生发挥自身的特长;在课堂讨论中学生可以展现自己的个性等,这都对学习语文知识有很大帮助。
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实用19篇)篇十一
针对当今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需采用一些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主要策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学制定教学目标。
首先,制定知识和运用能力的教学目标。新课改的形式下,小学语文教学要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打下基础。通过语文的学习,使学生获得语言的交流和理解的能力,掌握记忆思维能力,获得学习语言的经验和方法。其次,方法和过程的目标,在教学的方法和过程上设立目标,鼓励学生积极的学习语文,锻炼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发展。最后,是情感和价值观的目标。小学语文的教学,也是培养学生道德素质的重要方面,比如,在学习后,学生应当学会感恩、爱国等。
(二)采取积极的教学方式。
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重视语言能力的应用和表达,在教学的方式上积极响应新课改的号召,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比如,教学中采用对话的形式来演绎语文的学科魅力。此外,还可以采用朗读、背诵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在教学时,还可以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促进学生的交流和沟通。
(三)认真落实教学的计划。
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小学语文的教学应当细化教学的目标。比如,在进行字词的教学时,教学目标应当细致到字、词。字的拼音、字形、字义,并在此基础上,扩大知识面教授学生与这个字相关的词语。还要根据小学语文的教学特点,分层实施教学目标。比如,在教学的过程中,鼓励学生注重积累优美的词汇和句子,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细致讲解,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理解。充分使用多媒体,在教学工作结束后,对教学工作进行深刻的反思。
(四)加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馈。
在课堂教学时采取各种不同的方式向教师反馈相关的教学信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在进行课后复习时,少布置或者不布置书面作业,需要加强在口语方面的.训练,具体形式是朗诵课文、复述课文,或是根据课文讲故事。比如,教师完成《天鹅的故事》教学任务后,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将这个故事讲给同桌、朋友或父母听。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教学内容,也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总结。
语文既是一个教学科目,又是一个语言传播的工具。语文传授的是语言中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对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小学生沟通交流能力的培养,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强化了小学生对字词、阅读、写作的能力培养,同时强化了对其实际能力的要求。新课改的小学语文教学,激发了学生的观察记忆力、创造力和想象力。让小学生积极的学习语言的文化,同时凝聚语言文化的力量,探索语言文化的魅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实用19篇)篇十二
有些学生在面对做错的数学题常常还变现这样一种心理,觉得反正这些题我都会做了,只是笔误的问题,在草纸上都算对了,就是写卷子上错了,没什么大不了的,再考试一定不会犯这样低级的错误了。而且潜意识里将这些因失误而丢的分加在卷子己得的分数里,还在沾沾自喜,这种心态是导致继续做错题,解题正确率不高的罪魁祸首。这种态度不端正的现象是最令人头疼的。所谓态度决定一切,就是说如果对以后的学习也没有端正自己正确的学习态度,这种现象是不会扭转的,只会愈演愈烈。学生养成浮躁的性格,会使学生的数学成绩越来越差。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考虑群体参与性。
在小学生数学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树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小学生成为数学课堂上的主宰者,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加入到教学活动行列,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在美好的生活中体会学习的乐趣,加强对学习的热爱。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在教学中主体地位的重要性,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参与群体活动。我们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图形的变换》为例,在此课程学习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选派一个小组长,再给每组发三张大的不同颜色的彩纸,让学生们自己剪裁所知道的图型图案。如果能将这些图案联系实际物体,而这些物体是有颜色的事物那就更好了。最后将每个小组所剪的图案数量进行比拼,剪的图形最多,颜色利用最好的小组获胜。这样的游戏形式,不仅仅让学生掌握了图形的概念,还扩展了学生对图案颜色的了解,还提高了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进而认真起来,解题细心有耐心,进而提高数学解题正确率。
三、培养学生在错误中反思的能力。
在数学学习中,之所以会产生错误,归根结底就是没有对知识进行全面地掌握,没有正确理解解题策略,致使在解决数学问题中存在障碍,没有进行学习总结和反思,处于对知识一知半解的状态。所以,在面对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从根源上掌握数学知识,从错误中找到问题所在,对问题进行剖析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提高小学生解题正确率。要重新给学生制造一个知识概念的训练模式,让学生从本质上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吸收,摒弃错误的'理念,从新开始认识知识点,掌握知识要领。例如在」匕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分数与除法》学习中有这样一个例题:“运来的水泥有24吨,运来的水泥是黄沙的。运来的黄沙有多少吨?”教师就可以将这道题交给学生们,让学生们自己交流讨论,最后得出答案。教师只需在教课中给同学点暗示,如在这道题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说一说题中的等量关系是什么、对于未知数在方程中应该什么来表示、所列方程的依据是什么、方程解答和算术方法解答各自有什么优点与不足,“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时,可采用什么方法……接下来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讨论,几个人一组,一人指出线索黄沙的等于24吨,设黄沙x吨,一人歹j方程x一24,x一24一,x一60即最后得到答案为60。这种授课方式,不仅能加强学生间的交流,增进彼此间的友谊,还能提高学生动脑思考,分析问题能力,还能扩展学生的思维,进而提高数学解题正确率。
四、建立激励制度,提升学生学习自信心。
每个人都需要夸奖,都喜欢别人夸奖自己,尤其是刚刚进入课堂的小学生们,年轻气盛,有着这个时期的骄傲和虚荣心,因此,要想有效地对这些孩子进行激发式的教育,就需要教师利用孩子这个时期的特殊特点,给予同学们适当的激励与赞扬,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这样的教育模式会让同学们体会到教师的关心,同学们的关注,更加希望自己变得越来越优秀,获得更多的赞美,大大地激励了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如在每个学期的期中考试结束后,当成绩结果公布之后,教师可以依次单独找同学谈话,分析在试卷中出现的问题,影响原因及解决办法,并在最后结束谈话时给予学生鼓励,鼓励学生再接再厉,突破自己,你永远是最棒的。这样的鼓励,不仅仅使孩子们得到安慰,更多的是让孩子们的内心得到温暖,心理存有感恩、感谢的情结,促使学生在心理鼓励自己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辜负老师的厚望,不能让教师失望,要给自己挣脸,用优异的成绩回报老师对自己的关爱,进而端正学习态度,提高数学解题效率。
结束语,总而言之,提高小学高年级数学解题正确率工作是一项漫长而又繁琐的工作,是需要一点点积累的,这就要求数学教学工作者要有善于灵活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完善和改进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应用新时期技术教学手段和方法,加强自身教学能力的培养,更新教学方式,尽最大努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解题正确率。
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实用19篇)篇十三
本文是由语文教案工作室上传的:小学生作文评价策略探究。
作文是学生认知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当前,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对学生的文章评价缺乏指导性、针对性、启发性,评价往往凭自己的心意乱写一通,应付了事。没有从文章的字、词、句、篇等方面综合评价,有的写得空洞、抽象,学生看了也一头雾水,看不出哪些地方要改正或补充,看不出自己成功在什么地方,只是过多地关心自己的等级。那么,教师对小学生的作文评价要采用什么方法呢?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评价一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要考虑到每次作文的写作要求。这些要求既是“课程标准”对所在年级学生的写作要求,又是教师根据各个单元训练项目和学生实际总结出来的具体训练要求。对按要求完成写作任务的给予表扬,对偏离要求或不按要求做的要指出存在的问题,使学生养成认真审题、按要求写作的好习惯。其次要考虑到文章的特点。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写作能力、性格、兴趣的差异,所写文章的风格特点要避免千篇一律、大同小异等不良倾向。
1.鼓励性。
不仅要在总体上对文章的优点给予充分肯定,而且要对文章一些小的优点,某一方面的长处也应给予表扬和鼓励。尤其对后进生的文章闪光点,哪怕一个词或一句话用得好也要给予鼓励,以此培养学生写好文章的自信心。
2.指点式。
学生文章有不足之处或缺点错误,教师一要提出来,二要指点。指点式评价要求学生必须按评价指点进行修改或补充,可以把补充添改的句段写在小纸条上,夹在该页中,也可以在添改的地方编号写在文章后面。文字少的补充和修改可直接在作文的间隔处进行。改完后最好指导学生对修改前后的文章进行比较,从而领悟教师的评价,体会修改前后的优劣。这种形式的评价对作文能力差的`、特别是那些平时作文无话可说的学生,会产生显著的效果。
3.商讨式。
以商量的语气对文章中不尽完美的地方提出建议或要求,指导学生以更高的标准、从更广的角度去审视、去修改。商讨式的批语评价更适合那些作文较好的、写作兴趣较浓的学生。
1.联系前次作文批语。
教师要表扬那些按批语要求发扬优点、改正缺点的学生,充分发挥批语的导向作用,让学生养成认真看批语、按批语要求改正作文毛病的习惯。
2.联系阅读教学批语。
学生在作文中能用上阅读教学中学到的新的表达方法、写作知识,甚至新的句子、新的词语等,在批语中都要予以肯定和鼓励,引导学生把语文课上学到的知识自觉运用到写作中去,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3.联系生活实际评价。
学生作文内容离不开他们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思,也必然反映出他们的学习生活,表达出他们的思想感情。写批语时,对文章所表现的这些内容与了解到学生本人的真实表现进行联系,给予鼓励表扬。这样不仅评价了文章,也评价了学生的行为习惯。
作文评价是对一篇文章优缺点所作的分析、指点和改进说明,是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的评语和等级一般要起三个作用:一是导向作用。学生从批语中明确今后写文章的方向,在哪些地方努力,克服哪些缺点,知道自己文章的优缺点,估价自己的写作水平;二是指导作用。学生可按评价批语指出的问题,对文章进行修改和补充,使文章更完美,让学生知道写文章的方法;三是教育作用,教师的批语对文章记叙描写的事物和表达的思想,进行分析和评论,帮助学生获得正确的认识,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恰当的评价对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总之,作文评价要根据文章的具体情况,尽量按照以上三个方面灵活而恰如其分地写好.使学生一看就知道自己的作文好在什么地方,哪些地方还存在什么问题,应该如何改正,让学生更好的扬长避短,练有目标,起到导向作用和指导作用,只有这样,学生的作文水平才能,一次比一次有所提高。
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实用19篇)篇十四
没走上三尺讲台时一直以为语文教学是件很轻松的差事,给学生讲讲作家、时代背景、作品主题、做做练习就可以了,但是从步入大良高中,第一次给领导说课时,虽然事先做好了充足的准备,还是有些词不达意。我知道自己是理科出身,文学素养、文学品味等相对于专科出身的老师来说,有着天壤之别。所以,我不断地克服自己语言拖沓的毛病,尽量使语言简洁、有趣味。平时也注意多听同行教师的课,取长补短,但总觉得还是缺少点什么。 很荣幸地能够再次学到《语文教学策略》这门课程,真是学海无涯啊!大学里学到的那点只是皮毛,是纸上谈兵。现在有了实践,能够理论结合实践,相互补充。对于阅读教学这块确实是一块难啃的骨头,无论是平时阶段性检测还是最终的高考,这项都占有很重要的分值。所以以前都是很功利的去教学,讲方法,讲解题技巧……这些都脱离了文本,并没有把学生作为一个主体,后来我尝试着让学生自由地去解读,让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大家针对其中的问题一起讨论,逐渐将主题明确,然后再去看问题。
关于写作教学,我尝试每周给学生一节自由阅读课,课前规定好阅读范围,用20分钟时间讨论交流自己的阅读心得,并将出彩的地方记录下来,以备作文之用。
关于口语交际,每节课前我都会让一名学生(抽签选择)到讲台前讲成语,讲诗歌,讲故事,锻炼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与大家交流的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策略》学习心得体会 转眼间,为期三天的继续教育即将结束,在尹老师的`细心讲解和自己的潜心学习下,我明白了语文的精髓,知道了教学的重中之重。这次学习让我对语文知识的教学又有了新的认识,似一盏明灯照亮我今后前进的道路。
意引导示范,把精彩内容介绍给学生,以逐渐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除此之外,要想有高效的语文课堂,作为教师的我们还应该认真研读课标,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个案研究和收集;要牢记验证课标和检验教材的实验任务。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 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改变新的教学方法,希望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主动的学习,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有较大的提高。在实践工作中,我将不断总结反思,撰写教学日记、教学案例、教育随笔等;努力把教学工作做得更好,使课堂教学呈现出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新面貌。
我觉得“开卷有益”确实是一个真理,每当我“开卷”时,总能获得一些收获,这正是激励我不断学习的动力所在。
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实用19篇)篇十五
语文教学一直是教育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学科,也是各个学科中最基础的一个学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语文教学的方式和策略一直是困扰着教师们的问题。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和教育理念的更新,语文教学中出现了许多新的策略和方法,这些方法都是在不断的实践中总结和提炼出来的。本文将探讨其中的一些策略,并进行一些心得体会。
第二段:认知策略。
在语文教学中,认知策略可以说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种策略。认知策略注重学生思维技能的培养,主要包括阅读理解、归纳总结等方面。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比如阅读理解小组讨论、语文知识抽象演绎等等。这些活动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其语文表达能力,从而更好地完成语文学科任务。
第三段:情感策略。
除了认知策略之外,情感策略也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种策略。情感策略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教师可以采用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来提高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比如课前预习、课后讲解、小组讨论、写作等等。这些活动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使学生对语文学科充满热爱和感情。
第四段:交互策略。
交互策略主要注重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交互策略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主动与学生沟通,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度。教师可以采用各种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交互参与度,比如互动演讲、语文知识探究小组等等。这些活动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完成语文学科任务。
第五段:总结。
综合以上三种语文教学策略,我们可以发现,在语文教学中,认知、情感和交互策略是不可或缺的。这些策略通过不同形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好地体验到知识的乐趣,从而达到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的目的。当然,具体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还需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进行调整和改变,反复实践,不断总结,才能不断完善和改进语文教学,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更快地成长为优秀的人才。
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实用19篇)篇十六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新的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要有主动学习的愿望,强调学生要喜欢学习,有兴趣学习,从中感受学习的兴趣。
2、图文并茂。丰富认识能力色彩鲜艳的情境图把学生带入了美的境界。它形象地展示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万物。在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情境图训练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丰富学生的语言,并把它与学习汉语拼音有机的联系起来。学生在看图学拼音说话中,由一个词发展到一个短语,由一个短语发展到一个长句,由一个长句发展到一个句群。
在公园里等实际生活中与拼音部件相似的事物。这些都是小学语文教学方法。
4、教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有些课文可让学生放手自学,教师有效地指导即可。
文教学方法已经有所了解,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这次期中考试我考了全班第二名的好成绩,我自己有几点学习的体会提出来与同学们交流,希望同学们给出宝贵建议。
一、学数学
学习数学,重要的是理解,而不是像其它科目一样死背,数学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举一反三”,做会了一道题目,就可以总结这道题目所包含的方法,再用总结的`方法去解决这类题,收效就会更好。
学习数学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从基本的下手,稳稳当当的去练,不要求全部题都会做,只求做过的题不会忘,会用就行了。我们这个年龄,在做题的过程中,最忌的就是粗心大意,往往一道题目会做,却因粗心做错了,是很不值得的。所以在考数学的时候,一定不要太急,要条理清楚的去计算,思考;这样速度可能会慢一些,但可以使你不丢分。
我认为数学不是靠做题做出来的,方法永远比单纯做题更重要,在老师讲课前,我先预习一下,用笔划出不懂的地方,在老师讲课时认真听讲,并在原先预习时不懂的地方加以解释,写好步骤;在课上,认真听老师所讲的例题,然后再记下重要的步骤和方法,易错的地方和自己不容易想到的地方要重点标出来,重要结论一定要熟记;课后要善于总结本堂课的内容,并在脑中梳理自己不懂的但经老师讲后才明白的例题的步骤并总结方法。
二、学英语
对我们学过的单词,短语,单句、对话、生活习语要经常复习。在复习的过程中还要大声读出来,我们考试中好多题目都是出自我们的短语,这些熟悉了,选择题就没有问题了;为什么要大声读,因为我们英语中有一道题选择读音,读熟了这些题就变得简单了。
还有一点就是平时看些简单的英语读物,在看的过程中遇到不熟悉的词句,用本子把它们记下来。时间长了,词汇就多了。
三、学语文
多阅读、多观察、多练习和多思考就是学好语文的基本功。
总之,学习是一个积累和运用的过程,学好的一个必要前提便是要注重平时的积累和运用,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取得好的成绩。谢谢大家!
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实用19篇)篇十七
作文。
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也是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强弱的一个体现。从实际教学探究中发现,具备良好写作能力的学生,往往具有良好的语文素质。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转变,教师使用的还依旧是比较传统的语文写作教学方法,从而也就导致学生的写作能力长期以来都无法得到提高。鉴于此,本文主要针对关于培养小学生写作能力策略这一相关主题内容进行探究。
一直以来,写作都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同样也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相比于其他题型,小学生在写作练习中往往也会遇到更多的问题。加上他们的学习水平普遍不高,因此,如果没法及时得到教师的有效指导,其写作能力也难以获得良好的培养。本文以苏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为例,并在此基础上对如何有效培养小学生写作能力进行探讨,也是希望能推动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
1.写作积极性不够。很多时候,写作质量高低实际上和学生自身的学习积极性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当学生积极性高的时候,自然也会将更多真实情感融入到写作之中,反之,他们在整个写作过程中都会显得尤为被动,即便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也难以写出优秀的文章。在对“南京某小学三年级学生”展开写作活动调查的时候,就发现70%的学生不喜欢写作文,以至于每次教师开展写作训练课活动,他们都会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由此也可以看出,小学生早已失去了对语文写作的兴趣,而如果这一教学现状得不到改善,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则难以取得良好的成效。
2.极其缺乏想象力虽然语文写作要求内容真实,情感真实,但是对于学生想象力的提高,同样提出了诸多要求。尤其是在素质教育理念的背景下,很多语文作文训练题目也开始变得更加新颖,这一方面使传统写作教学法受到了冲击,而另一方面则是对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可是,很多语文教师都反映,小学生虽然处于一个想象力丰富的年龄阶段,但是他们却无法在写作中有效运用自己的想象力,而这其实也是小学生想象力遭到禁锢,且无法发散出来的体现。久而久之,他们写出的语文作文也千篇一律,并逐渐失去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
1.确保作文命题方式的多样化培养小学生写作能力,首先就是要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作为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则要尽可能地确保作文命题方式的多样化。同时,还要尽可能的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并能引起他们兴趣的话题。比如:《我和小树交朋友》,虽然这个题目是固定的,但是却将小树拟人化了,学生在写作中,也将小树当成自己的朋友,并想象和小树之间所发生的有趣故事。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半命题的形式,比如:《我最喜欢的》,只要在写作范围之类,学生可以对其内容进行任意补充,总体而言,也算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加开阔的写作空间。
2.借助课文内容进行教学。鉴于很多小学生都不擅长写作文,且对写作还产生诸多抵触情绪,因此,教师最好不要直接开展写作教学活动,而是可以借助课文进行启发式的教学,这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也将提高整个课堂的教学效率。比如:在教学苏教版《画杨桃》这一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发现学生对于相应的提问都没法给出正确的回答。于是,教师就可以从侧面启发学生,并提问:“哪位同学见过杨桃?谁知道它长什么样子?”由于杨桃是生活中很常见的一种水果,很多小学生也都见过,在问题提出之后,学生会发现那些难以回答的问题其实也是很贴近生活的,经过仔细思考之后也能找到更加准确的答案。总之,通过这样的启发式教学,学生将在潜移默化中意识到写作的道理,即要对同一事物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考虑。
3.写作教学要具有针对性。每一个班级学生的写作问题都是不同的,为了培养小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在写作教学活动开展之前,一定要对学生的具体写作情况进行分析,从而才能促使整个写作教学变得更加具有针对性。以苏州某小学为例,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的时候,发现学生在“按顺序写作”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但考虑到学生普遍对写作不是很感兴趣,此时,教师为了培养学生遣词造句、连句成段等方面的能力,就可以以苏教版教材中的《参观人民大会堂》这一课为例,并重点指导学生应该怎样对某一事物进行顺序描写,比如:由上到下,由左到右,或者是由整体到部分等。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会明白:想要写好一处景物,除了按照一定的观察顺序,还要把景物形状、大小、高低、颜色等细节特点也写下来。
4.鼓励学生积累写作素材不难发现,很多优秀作文素材都是来源于生活的,相比于室内课堂,小学生多数更喜欢课外这一课堂。鉴于此,除了在课堂上进行写作教学以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到野外参与各种有趣的活动,比如:采集昆虫、树叶等制成标本。与此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做一个有心人,比如:在旅游的时候,多观察美好的景物,感受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同时还要做好相应的记录,这样不但能够丰富学生的见闻,而且也能帮助他们获得更多更加真实、生动的情感体验。久而久之,学生也将会积累到越来越多的写作素材,相应的,他们以前写作时所遇到的障碍也将随之减少,而自身的写作能力必定会得有效地增强。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写作能力,一直以来都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新课改的必然要求。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这项工作的开展是极其具有挑战性的,而且也是教学工作中的一大难点。因此,即便目前我国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事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依旧任重而道远。
[1]石会波.勤于积累,敏于感悟,善于想象———浅谈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策略[j].教育科学:引文版,2017(07).
[2]许丽梅,冯敏.浅析提高小学生作文写作能力的方法和策略[j].管理观察,2016(10).
[5]咸金霞,黄丽萍.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的创新策略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7(05).
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实用19篇)篇十八
语文教学是一门很有挑战性的教学工作,因为它既需要传授知识,还需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因此,语文教学策略的研究至关重要。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不断探索并实践了各种语文教学策略,下面是我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第一段: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
在传统教学方法中,老师通常采用讲解的方式来传授知识,并通过纸笔练习或测试来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这种教学方法的弊端是:缺乏趣味性、学生难以吸收知识、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兴趣。因此,我们应该寻求新的教学理念,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二段: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我认为,合作学习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例如,老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完成某个任务。在合作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讨论、交流,从而更好地理解知识,并培养交际能力和合作意识。此外,在合作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领导力。
第三段:多元化的评价方法。
虽然测试仍然是常用的评价方法,但我们也应该将其他的评价方法引入到教学中。例如,口语表达、写作、听力等方面都可以用各种方式进行评价。在评价过程中,老师应该注重挖掘学生的优点,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同时也应该给予学生明确的指导和建议。
第四段:创新教学方法的实践。
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过许多创新的教学方法。例如,我曾采用游戏化教学法来教授汉字,通过游戏的形式,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汉字,记忆效果也更加显著。另外,我还曾尝试用影视作品来启发学生的思考,引导他们自主探索知识。通过这些创新的教学方法,我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都有很大提高。
第五段:总结体会。
综上所述,我认为语文教学策略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可以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以适应不同的学生和教学情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和评价方法,我们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和学习成效。最终,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热爱语文、掌握语文、运用语文的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实用19篇)篇十九
最近阅读了《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感触颇深。我是刚毕业的师范生,虽说在校期间讲过课,实习过,但仍对课堂教学了解不够深,也不了解课堂上应怎样熟练应用教学策略。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才发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一种创新,都是一种智慧。语文课堂相对于数学课堂而言更灵活,这是学生表现自我,展示自我的舞台。我们不能否定任何一个学生,因为他们每个都是优秀的,独特的。 这本书主要分为这几个部分:识字与写字教学策略,阅读教学策略,作文教学策略,口语交际教学策略,综合性学习指导策略,课外活动指导策略,教学模式运用策略。
在识字与写字教学策略方面,我了解了识字教学包括情景识字,探究性识字,趣味识字,指导性识字等识字方法;写字教学策略包括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写字姿势,教给学生基本的汉字知识,指导学生用“田”字格等。在这方面,教师不可粗心大意。通过本书的学习,教会了我在学生识字过程中,要引导他们找到适合自己记忆生字的方法,并学会应用适合自己的方法,使他们懂得怎样可以又快又好的学好生字,而不是一味地死记。在书写上,一定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这样就可以写出一手漂亮的字。
在口语交际教学策略方面,我学到了在练习这方面时,一定要创设交际情境,让学生喜欢交际,还要营造良好的交际氛围,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说话的机会,并且要多提供实践机会,不仅是在课堂上,课下也要和学生多交流。不仅如此,教师还应做好示范指导,让学生学会交际。希望通过这样的方法能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和交际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在阅读教学策略方面,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阅读习惯,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应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情感活动中去,发挥自己的想象,活跃自己的思维,加强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教师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不能以书本上的答案为标准,要尊重学生的思维能力。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要经过一定的时间才能形成,还要通过其他学科的学习,相互渗透。所以在学习中,不能将所学学科机械地分割开来。教师要培养学生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和有创意的阅读,拓展学生的阅读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在阅读教学中还应注重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还应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要鼓励学生有选择的阅读材料,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人都能成才,就要改变评价观念。在我以后的教学生涯中,我一定要做到积极评价每一位学生,引导激励他们,使他们拥有成功的机会。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加强自身师德修养,不断提高个人素质,努力钻研,虚心请教,多读书,多听优秀教师的课,坚持不懈,加强教育教学研究,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合格的创新型教师。
暑假我仔细阅读了《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细细品味发现原来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一种创新,一种智慧,语文课堂就是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展示自己成功的舞台。语文课堂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乐园。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还应注意学生阅读时的心理卫生和用眼卫生。
读了《小学语文教学》,我有如下几点感悟:从教师来讲,要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第一:语文教学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性的语言表达能力上。要对学生进行创造性的语言训练。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不能脱离创造性的语言训练,要在创造性语言训练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在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方面,可从丰富学生的想像力入手,以发展学生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训练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在创造性的语言训练方面,可进行扩展性、重组性、变换性的语言训练等。
第二:要转变教学观念,要相信学生是有创造力的,学生不必事事听老师的;教师要具有创造意识和民主意识,会去营造一种适合发展学生创造力的师生和谐的民主环境,使学生敢于、善于表达自己的意见。
第三:要改变机械单一的教学方法。要在积累迁移中教会学生运用语言,才能发展学生语言的创造性。要善于解除教学参考和标准答案的束缚,要给学生留出发表自己观点的余地。
力。
第五,语文教学要向生活开放、向课外阅读开放。要把学生带到大自然和社会中去,学习生活中鲜活的语言;要引导学生进入课外阅读的大课堂,丰富知识,开阔思路,积累语言。要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语言的创造性,关键是教师教学的创造性,而教师教学的创造性主要体现于教学的个性上,我们每位教师的教学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第六,语文教学要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融入大自然,在社会实践中提高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正所谓实践出真知。
读了《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我对语文教学又有了新的感悟,希望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能学以致用,不断提高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