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中教学反思篇一
语文在高考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为重要,但是,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读书的时间越久,语文学习的热情越低,尤其是到了高三,更是轻视语文学习,表现出种种消极心理。现在我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对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及成因作一些分析,并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表现
1、漠视语文
漠视语文的学生表现为对语文的学习抱无所谓态度,常常是上课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课后作业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不做甚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特别是语文基本功较好的学生,认为语文过去学得不错,可以先放一放,临上阵前再搞突击,于是,语文就被他们打入了“冷宫”。他们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因为学得再认真,在高考中也考不到数理化那样的高分,不认真学,分数也低不到哪儿去。
2、应付老师,平衡自己
他们从不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积极的思考,从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更谈不上读一些课外书籍,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3、担忧焦虑却不知所措
这类学生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但由于基本功差和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尽管在语文学习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试成绩不见提高甚至出现倒退,于是,他们便对语文学习失去了信心,怕上语文课,怕碰语文书,对能否学好语文存在忧虑。随着考试的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情绪慌乱,时刻担心失败,并想象失败后的情境,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这样几个轮回之后,他们有种一筹莫展的感觉,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4、投机取巧
有些学生不是不能学好语文,也不是不知道语文重要,而是认为高考语文不考课本,试题全部来自课外,抱着投机取巧的心理,大搞题海战术,今天一套资料,明天一套试题,见题就做,企图能够“碰”上高考试题,对老师提出的紧扣课本、多读文章、培养语感的要求充耳不闻。还有一些学生,题目也不做。他们抱着“我聪明”、“我运气”的心理,等到考场“超常发挥”。这是一批最典型的投机取巧者。
语文教案中教学反思篇二
下面是查字典语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发布的2015年初中语文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需要的人。
说实话,在语文教学岗位上也已经有三十多个年头了。见识了太多的墨守成规,见识了太多的矫情造作,见识了太多的陈词滥情,自己总是与现实不够合拍,跟不上形势。有同行问我,你是怎么样上语文课的?其实每节语文课就要像一篇散文,让学生欣赏其中。
几十年来,我的语文课总是给学生以不同的感觉,每一节课都像散文一样,力求做到形散而神不散,课堂上我喜欢放开,说这说那,东拉西扯,海阔天空,信马无疆,但不能脚踩西瓜皮,溜到哪里算哪里,要做到形散而神不散,放开教学,就是要放得开,也要收得回。学生其实在我瞎扯时是最认真的时候,也就是教学效果最佳的时候,他们听着听着,一不留神,就下课了。让自己那充满智慧的语言、灵动的语言、个性的语言、幽默的语言、甚至是勇敢的语言,更甚至那些语惊人倒的语言,全都犹如钉子般一个一个地钉进学生的心里,一翻学生作文,写下的全是我慷慨激昂的气势,看到这样的作文,如果我改的卷子,我还有什么理由不给高分呢?所以学生总是对我的课充满着期待,希望我带他们到处神游,好不快活。自己的肚皮“吃”得饱饱的,并富有全面的营养,然后,“大腹便便”地走上课堂。一番神聊海侃,学生就得要领,就得新知,就解学生心中之惑,使难点疑点就通通变成亮点,真是事半功倍,挣得满堂悦色。
一篇语文课要达到多少教学目标,一定要做到心中明白。如《背影》就可能有这些目标:1感受并理解文中表达的父子真情。2理解真实、真情是写好文章的基础。3学习选择生动的细节、运用朴质的语言表情达意的方法。4理解文章前后部分写家境惨淡和父亲老景颓唐对于表达父子感情的作用等。当然有些目标一个学期,几个学期,甚至几年,也是达不成的,有些目标根本就是虚的。这也不假,但我们不能因为这就不要课堂目标,这是不对的。一种价值观,一种情感,一种能力,不是靠某一课堂上的某一环节来完成,但我们必须在潜意识里不断的按目标渗透,而后才能达到一种自然而然的效果。
一节课四十五分钟,根本就来不及讲几个笑话,根本就讲不了一个精彩故事,根本就来不急一次精彩的辩论,根本就来不及一次朗读比赛,也根本就来不及一次口语比赛。所以以每节课为单位备课上课,必须要有目标。否则什么也完不成。
以课本为主,一定要形成自己的体系,真正做到授人以渔,让学生头脑清晰,一学起来,学生兴趣昂然,群情激奋,人人陶醉。开阔开阔眼界,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文的魅力…… 我认为这才算语文课。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二
自教育改革以来,特别是新课标,新课标向所有奋战在一线的教师提出了一个最基本的且最具震撼力的口号:“教育理念的更新”。这个响亮的口号尤其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语文学科,搭建了一个更科学更合理的的教学平台,为语文教学行为提供了一个适合学生发展,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大舞台。笔者现结合新课标中的新理念,对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些普遍行为进行反思,以便对新课标新理念认识得更为深刻一些。这些普遍行为是:
一、德育渗透力度不够
语文是综合性最强的一门人文学科。通过教学不仅要求学生获得语文知识,而且更要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目的。但在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往往偏重于对语文知识的传授,对句子的理解分析,修辞方式的运用等等,而忽视了语文的教育功能;文章所传达的思想,精神、人生观、心理状态等,以及对于学生应该从中借鉴什么,学习什么、批判什么…… 如《愚公移山》这篇课文,要渗透德育教育是:“愚公精神”,什么事愚公精神呢?可归纳为:他就是克服困难的精神。或者说:1具有“挖山”的信心和勇气;2具有坚持不懈、长期艰苦奋斗的精神;3具有远大的目光和发展变化的观点。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愚公精神。有人提出移山不合算,还是移屋合算。其实这是一种诡辩,是不合理的,是和这篇寓言故事的目的相违背的。新课标则提出了“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更高要求,尤其更强调“育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在成长中如何以健康的心态面对人生的种种挑战。
二、作文教学流于形式
三、评价方式过于简单
教学中,我们往往用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好坏,忽略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以及情商在学生成 长中的作用。例如某个勤奋的学生经过努力语文考了95分,没有上优秀,我们则不会称他为好学生,也许会说他脑子慢再学也不行。这样做的结果会让他自卑而沮丧。新课标提倡尊重和赞赏学生,让学生的闪光点在我们正确的评价中熠熠生辉。 诚然,教学行为因师而异,因人而变,但无论怎样的不同,只要遵循新课标中的新理念, 语文课堂就会在我们教师的科学耕耘下,成为学生成才的良田活土。
四、课堂教学盲目追求形式
特别是新课标的实施,我们很多语文老师用素质教育为幌子,一味强调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实践,很大程度语文课上成了活动课,深陷“兴趣爱好”之中,这种现象是对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曲解,它明显带有表层和功利性的毛病,这样盲目追求形式,是因为没有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样的行为是不可取的,也是有害的。
语文教案中教学反思篇三
随着意味新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尽管在每次培训中,我都能认真参加,刻苦钻研,对语文这门课程的性质;语文的读、说、听、写四种基本能力的培养;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实践中的综合实践性学习等方面,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理念系统,有比较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和自我发展观。
在具体的新教材使用,教学过程中,能紧扣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语文教学规律,选择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中,尤其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尽量让每堂课都有琅琅的读书声、能点燃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每一个学生或多或少地享受到多资多彩的精神生活。新课程理念中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真正在教学中,自主合作可以组织,但在探究方面存在一定的困惑和难度。一分组,学生自主合作,这样自由度大,学生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不可能完成最基本的学习任务,再加上探究方面学生缺乏课外资料的收集、阅读,探究不出新意,也就不能建构新知。
通过学习“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内容,才知晓其中的奥秘:新课程自由度大,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要有创造性实施力,恰当合理地调整教学进度和内容,要对教材有重新整合的能力。新教材安排的课时内容具有灵活性,这就需要教师要认真观察、了解、分析学生,密切联系生活,要立足于人的培养, 我认真反思了几年来的语文教学,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就是使全体学生都能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一个要点是面向全体,落实到人人;一个要点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有意识地把“语文素养”凸现出来。
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其特点是综合性和实践性。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一句话,语文素养是整合的、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语文素质。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将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和不懈追求。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在这方面,主要应体现在发挥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加强实践性,遵循汉字、汉语自身规律上。
语文课程人文内涵十分丰富,它对一个人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和发挥语文课程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要既学语文,又学做人。还要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在文学、情感诸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语文学习极具个性化,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往往是多元的,常言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是形成良好个性、激活创造力的需要。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这种能力必须在丰富的语文实践中培养。以往我们有一种失之偏颇的认识,认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要靠系统的讲授语文知识,要靠在严整体系指导下的一步一步的语文训练。我们忽略了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这一基本事实,忽略了母语教育的诸多特点。母语教育与外语教育有本质的不同。母语教育有基础,有语境,有资源,这些是母语教育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学习母语应有别于学习外语,主要不是靠传授知识、揭示规律,而是靠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感悟、习得,逐渐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语文实践,一要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实践的机会;二要不断开发、充分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语文教育资源,使学生凭借丰富的资源和大量的实践,在学语文、用语文中渐渐习得语文学习规律,不断提高整体把握的能力。
注:查看本文相关详情请搜索进入安徽人事资料网然后站内搜索初中语文教案教学反思。
语文教案中教学反思篇四
9月24日,终于盼到上诊断课了。说句心里话,心情既紧张又兴奋。从教十四年,从来没尝试过(应该是没机会)在那么多优秀的老师面前上课,更谈不上在其他学校借班上课。紧张的心情难免。但想到有这么一个难得的锻炼机会,又倍感珍惜和兴奋。在第七册的课文中,《中国结》这篇文章最吸引我的眼球,所以我毫不犹豫选择它作为上诊断课的文本教材。尽管之前对这节课做了一定的准备,自我感觉教学设计还不错,但在课堂操作起来,还是碰到不少的问题。课后,得到了张滴珍和周存辉两位导师,以及同组学员对我这节课作出的点评,使我受益匪浅。
《中国结》这篇课文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的一篇课文,通过介绍近几年来流行受宠的饰物中国结,表达了中华儿女“同根生”与“心连心”凝聚的浓情。课文首先描写了人们对中国结的喜爱,接着说明了中国结丰富的寓意及人们寄托于它的浓浓的情谊,指出了中国结已经成为向世界传递祥和和喜庆的象征。课文表面上写的是中国结,实际上表达的是中华各族儿女对祖国深深的热爱。本文具有感情强烈、语言精炼、意境优美、音韵和-谐等特点。尤其是第二、三、四自然段有些句子对仗工整。入情入境,令人陶醉,适合朗读。第五自然段是文章的中心段落,要反复朗读,引导学生体会中国结是炎黄子孙同根生、心连心的象征。
在设计教案时,我考虑到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对于中国结这种饰物很喜欢,但对于它所包含的深刻寓意并不了解,学习时他们很可能忽略对句子词语的深刻解读。于是,我把“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中国结的寓意,体会其中饱含的中国情、中国心”定为本课教学的重点。而把对于“头”这个词的理解定为本课教学的难点。在教学环节的构思中,我主要采用层层深入,循序渐进的方法。先是激趣导入,通过游戏引出课题。然后结合生活实际和课本内容谈中国结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说明它受宠,抓住了“风韵”和“装点”这两个词,重点理解了“中国结以它那特有的风韵活跃在人们的视野里,装点着中华大地。”这句话。接着由小小的中国结引出它丰富的寓意。出示排比句式,从中领悟代表的寓意很多。而且联系生活实际,感悟中国结在特定的地方所代表不同的寓意。最后进一不深入、过渡到中国结更深的一层寓意“中国结表现着中国心,包含着中国结”,通过把实物说明与象征意义结合起来,使学生明白中国结这个“头”包含有两层的意思:表面指的是编结中国结的那根绳子的起点,实际上指的是自己的祖国,自己的乡土。我通过循循善诱,让学生细细品读课文中的含义深刻的句子和精美的词语,从而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进而小结课文,得出课文的主题“喜爱中国结,热爱祖国”。到了最后,结合国庆,让学生回家做一个中国结,以此表达自己对祖国热爱的.情感。
整节课的设计意图是想循序渐进,让学生理解中国结丰富的寓意,通过自然的过渡,而达到水到渠成的目的。但在这个教学设计实施过程中,让我认识到这节课存在的不足:
一、教学的设计构思欠妥
本来我的教学是想采用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去理解课文内容这样的一种设计思路,但在课堂上实施起来,让听课的老师和同学感觉有点凌乱,整堂课好像没有一条主线,其实这篇文章最关键解决的问题是很显浅,那就是“体会中国结丰富的寓意和理解”头“的 含义”。在课堂的组织环节上,未能体现“初步整体感知课文—精读感悟—总结课文”的 策略步骤。正因为如此,就好像周存辉指导老师所说的 一样,没有体现出语文课堂教学“文本—生活—文本”的 模式。
二、“读”的环节没有落到实处
三、欠缺教学机智
这节课,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同时为了不拖堂,我感觉自己好像跟着时间走,有些教学的环节只是走过场。而有些教学的环节却是因为紧张而漏讲,例如在理解“头”的含义时,本来设计好台湾大风灾、汶川地震,海内外同胞同手协力的几个生活中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心,中国情”。但一下子又遗忘了,而未能受到预设的效果,而造成遗憾。
四、没有真正发挥多媒体的辅助作用
尽管在课前准备时,寻找了大量的关于中国结的图片资料,也确实让学生欣赏得津津有味,连声称赞,但课后,自己感觉这些精美的中国结图片其实在课堂上发挥的作用并不大,好像只是停留在供学生欣赏而已,应该在理解深刻句子时结合图片一起分析、体会,可能收到的效果更好。
总的来说,这节课让我意识到自己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还要不断地实践总结,不断反思提高,尤其在个人的综合素质方面。感谢骨干培训带给我这个难得的锻炼、诊断机会。
注:查看本文相关详情请搜索进入安徽人事资料网然后站内搜索语文高中教学反思范文。
语文教案中教学反思篇五
从本次考试从成绩来看,初二(2)班稍有进步,(5)班退步较大。从学生的试卷中可以看出来学生还存在很多不足,作为老师我也有需要反思的地方。下面结合学生的主要问题谈谈下一段工作的措施:
1、基础知识部分本试卷中的基础知识几乎都是课本上的,老师强调的,但是学生失分还是较多,说明基础知识的落实不够。可能和平时我对学生的要求仍然不是很严格有关,以后要将基础知识教学和课外知识积累落到实处。通过作业、默写等方法督促学生,加深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严格检查学生有关基础知识积累的作业。
2、阅读理解题方面本次考试三篇阅读中一篇课内阅读,一篇课外阅读和文言文阅读。
课内阅读学生失分较少,但课外阅读学生失分率较高,即使是高分的学生失分也较多,失分原因有两个:一是学生的.审题、理解、表达能力差,二是平时老师在这方面做得不够。虽然平时也做了相应的阅读理解题,但由于学生的水平不同,课堂上又不能浪费太多时间给学生详细讲解,所以导致了学生能力参差不齐。以后要增强学生阅读训练,课堂教学上引导学生主动理解课文内容,做题时重视阅读题,并且要进行方法的指导,循序渐进,投入时间和精力。
3、语言应用方面这方面主要依靠课堂教学的拓展与延伸以及平时的课外阅读进行积累的。这一向是学生的弱点,学生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较差,以后要靠课堂上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强化方法的指导,课外作业的布置需要更有针对性。
4、作文方面记叙文的写作平时训练的不少,学生能做到叙事清楚、语言流畅,但缺少细致的描写,写作技巧不够,文章不能感人。以后写作方面要充分利用大量阅读课让学生多读书,积累素材,学习写作技巧,利用作文课和周记练笔,锻炼并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希望通过这些措施的实行能使学生的语文水平能获得提高。
本次考试从成绩来看,初二(五)、(六)班学生的总体水平暂有进步,但从学生的试卷中可以看出来学生还存在很多步足,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的不够好,平时学习不够扎实,对自身要求不够严格,还有相当部分同学阅读理解能力差。另外知识的扩展和积累不够,以下是我的反思:
1、 基础知识部分方面失分较严重。本试卷中的基础知识几乎都是课本上的,老师强调的,但是学生失分较多,说明基础知识的落实步够,平时,老师对同学们的要求仍然不是很严格。
2、阅读理解题方面本次考试三个阅读中有两个是课内文言文阅读和一个课外眼袋问阅读,课内文言文阅读学生失分较少,但课外阅读学生失分率较高,即使是高分的学生失分也较多,失分原因有两个:一是学生的理解能力差,二是平时老师在这方面做得步够,虽然平时也做了相应的阅读理解题,但觉得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水平不同,课堂上又不能浪费太多时间给理解能力差的学生详细讲解,所以导致了学生理解能力参差不齐。
3、课外知识的积累方面平时课外知识主要*课堂教学的拓展与延伸、大阅读以及《伴你学》进行积累的,这些都使要*学生的自觉性的。本次考试课外积累并不难,贝多芬的名言“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绝不能使我屈服。”应该有部分同学会,因为老师布置学生回家积累关于贝多芬的资料了,学生之所以全军覆灭,是他们学习积极性不够以及老师的要求步严格造成的。
4、作文方面记叙文的写作平时训练的步少,学生能做到叙事清楚、语言流畅,但缺少细致的描写写作技巧步够,文章不能感人,针对自己以上不足,今后我打算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
1.将基础知识教学和课外知识积累落到实处。通过作业、抽写等方法督促学生,加深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严格检查学生有关课外知识积累的作业。
2. 增加学生阅读训练。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主动理解课文内容,做题时重视阅读题,并且要进行阅读题做法的指导,循序渐进,投入时间和精力。
3. 写作方面充分利用大阅读课让学生多读书,积累素材,学习写作技巧,利用大作文课和周记练笔,锻炼并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语文教案中教学反思篇六
前教育部发言人王旭明对现代语文教学也颇有微词。在听完一堂名为《怒吼吧,黄河》的公开课后,他曾怒气冲冲的说道:“这是典型的假语文!”这让那位刚刚讲完的年轻老师十分尴尬。但王旭明却“不依不饶”,他操起手机又写了一则微博:“??先放五分钟音乐(音乐课),问听出什么感情(大而空),老师朗诵并配乐朗诵《五月的鲜花》(个人炫技型的艺术指导课),让学生念冼星海和光未然生平(音乐理论课),反复讲爱国达十多次(思品课),要命啊,是所有课独非语文课??”
无独有偶,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也与王部长有着相同的疑惑。见识了太多的墨守成规、矫情造作和陈词滥情,让我对未来的路茫然无措。是该坚守自己对于文学最初的热爱和理解来讲出有自己风格的课,还是和老教师一样,臣服于传统,一板一眼的按照“常理”出牌?其实,很多老教师们也曾和我一样,有过探求文学,别具匠心的愿望,却被残酷的考试成绩达标评比残忍的摧毁。是啊,着重培养文学底蕴的课堂,论应试成绩怎能比得上针对试题进行专题讲座的课堂呢?论观赏性也无法与集多媒体、配乐、动画、朗诵、表演与一体的课堂相媲美。然而,文学美感的培养,怎么会有速成班?怎么可能小锣打鼓、皆大欢喜?博大精深的国学,从《诗经》到诸子百家,从唐诗到宋词,从明清小说到《白鹿原》,这些由中国的文字组成的如此美感的文学世界,我们却无法用一颗平常心来传递给学生们。在语文教学中,似乎越激情越亢奋越好,教师的个人表演能力成了国学如此悠久历史和底蕴的代名词。可是我却认为,相比较这样极端的教学方式,语文教学更应注重润物细无声的课堂效果,更应传达文学中的温文尔雅,韬光养晦。我们自然可以在文学的世界中展开想象力,天马行空,恣意狂狷的挥洒自己的才华,但是,传递这种能量的方式应该是隐忍的、是内敛的。教师的激情固然不可缺少,但这种激情应该是情到深处的自然流露,而不是病态的亢奋和剑拔弩张的课堂氛围。
当然,传统的存在必定有它存在的理由和价值,对于应试为目的的教育来说,前辈们摸索出来的讲课的思路与模式确实是培养语感与得分两者兼得的最佳方式。我个人并不是很赞成每逢课改就对以往的讲课模式进行批评。每一种得以传承的教学方法,必定有其独特的作用而被广为借鉴。不能因为要改革就批判旧有的模式。课改,到底应该如何改?这本应是一个让人望而生畏的问题。古今中外,对于教学尚且无法推选出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我们面对如此多元化的学科,却非要定出一个标准来执行,让穷尽一生研究教育理论的学者们情何以堪?我想推行课改的学者们也必定是为了传递一种更科学的价值观在努力。没错,课改必须得进行,然而,需要优先改革的却是我们的选拔制度。语文教学只有推行了正确的、科学的考核制度,剔除教条死板的阅读和死记硬背的基础,将文学的灵动通过文章,通过更灵活更主观的阅读体现出来时,一切对课堂教学的改革才会得以彻底的贯彻,发挥其原本被赋予的作用。
不守旧、不盲从,不偏激,我想应该是一名青年教师应有的特质。在感恩传统赋予我们课堂力量的同时,批判的接受和学习,放宽眼界,虚心求教,敢于批判,才会尽到新时代语文教师应有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