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端午的鸭蛋教学目标 端午的鸭蛋教学反思(优质10篇)

时间:2024-12-23 作者:念青松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端午的鸭蛋教学目标篇一

虽然在备课时经过了精心准备,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存在不少不足之处:

一、在主题情感的挖掘上不够到位,还要加强朗读教学。

我对“为什么以端午的鸭蛋为题”这个整体感知的部分把握不够,为了进入下一个环节,让学生活动不够到位,因此,有些体现学生主动性的动手、动口的活动还不够到位,未让学生很好的展开讨论,感受不够深入。在分析体味语言时,有些同学的发言未尽,也是轻轻点过,未让学生畅所欲言,挖得不够深。个别学生的口头表达声音过小,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表达。

二、在知识点的归纳上、在板书的设计上缺乏完整性。

板书的得出比较急,不够自然,应该因势利导,而且板书过分注重情感的表述,整体性不够。同时,在学生品析完语言后,未能做及时完整的归纳,知识点的体现也不够系统。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引起注意、重视。

关于语文的教学设计,我力争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本着这一原则,我在设计《端午的鸭蛋》这课时,也是以此为出发点的,重视探究性阅读过程的指导,并抓住几个主要问题,适时、适度地巧设妙问,引导学生感悟隐藏其中的深刻内涵,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透彻,对人物情感的把握更准确,发现和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也进行较好的语言和思维的训练。

端午的鸭蛋教学目标篇二

《孙中山破陋习》这篇课文以鲜活的文字叙述了孙中山亲眼目睹了姐姐被迫缠足的痛苦和母亲疼爱而又无奈的情景,因而在辛亥革命成功后,他首先废除缠足陋习的事。故事旨在让学生学习和体会孙中山对缠足这一封建陋习的憎恨和他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精神。刘老师的课对这一难点的把握十分到位。

一、线索十分清晰

刘老师从:姐姐为什么会由原来活泼开朗的女孩变得再也没有笑脸和歌声“入手,在学生充满疑问的时候,引出”缠足“,体会这一陋习的“陋”之所在。接着引出孙中山和妈妈的对话,通过朗读,让学生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到了妈妈的伤心和无奈,也了解到了孙中山的心痛和愤怒。最后回到文章结果,孙中山破陋习,感受人物之伟大。刘老师整节课的教学走的是一条情感的主线,学生也很入情,也能悟情。

二、结合课后练习中的句子比较训练,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渗透其中。

句子的比较法是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刘老师很好的抓住了这一点,让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如何把句子写具体的训练。

如:“这件事刺痛了他的心。”与“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他的心。”两句话的比较,问学生哪一句话最能反映此时孙中山的内心。让学生体会到“深深地”、“幼小的”两词说明他虽然年纪小,但永远不会忘记的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了,把句子写具体,可以写出人物的心理活动,这是一种很好的写作方法,一举两得。

三、充分朗读,感悟人物性格特征。

本文主要是孙中山与他妈妈的人物对话,感情真挚动人。在教学中老师指导学生默读,分角色朗读,师生朗读;以不同的形式,花了很多时间进行朗读训练;再通过读来表达自己所体验的情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妈妈的伤心和无奈,了解孙中山的`心痛和愤怒。

四、练习说话,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搜集资料的能力。

刘老师在教学中,设计了让学生讲讲回去了解的缠足的事,想一想孙中山当时的心情,还有让学生看看小鞋的图片,自己谈谈感受,到最后出示孙中山图象,请学生用孙中山爷爷,我想对您说:“…………”的句式来说话练习。这些说话练习,结合图片,激发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语言文字表情达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借助多媒体,画龙点睛。

我想,学生水到渠成的感悟除了老师引领学生感悟课文的语言文字比较透彻外,多媒体的运用,不可小看,这是文字所没有办法所表达出来的信息。这篇文章所说的陋习离我们学生的时代比较久远,刘老师就利用多媒体让学生看到当时封建社会妇女穿的小鞋,女人被缠足后的畸形的小脚,加上她声情并茂地解说,学生就加深了对缠足的了解,深切地感到缠足这种陋习对中国妇女的残害实在是太深了,从而到最后在交流感悟时,学生自然而然地说出孙中山的伟大,孙中山破缠足陋习真的是解放了广大中国妇女。

端午的鸭蛋教学目标篇三

八年级语文的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本着这一原则,我在设计《端午的鸭蛋》这课时,也是以此为出发点的。这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个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文章涉及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以及民间艺人轶事,文笔生动,妙趣横生。而《端午的鸭蛋》这篇文章十分典型地体现了汪曾祺散文“小叙事”的特点。文章信笔写来,从容闲适;文笔自然生动,语言平实有味。所写内容虽然简单,但作者灌注深情于文章,写出了其中的人生滋味。

准确理解和领会教材是合理的教学设计的前提。所以在备课时,我从这一单元的主题以及课文特点入手,制定了如下几个目标:

1、了解各地端午风俗,了解作者家乡独特的端午风俗,体会作者的情感。

2、朗读课文,感受作者散文闲适自由的创作风格。

3、揣摩语言,品味作者平淡而有味的语言特色,学习本文传神的写法。

我用了两个课时完成了《端午的鸭蛋》的教学,通过教学,完成了预期的目的,教学目标基本达成,让学生掌握了课文的基本线索,结构,同时,也让学生理解了作者通过写家乡的.端午、家乡的鸭蛋和端午的鸭蛋,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在进行语言的特点分析时,由于按照教学设计不能达成教学目标,课堂上临时进行了改变,让同学们自己去感受语言的特点,同学们能从中感受语言的通俗美,语言的幽默感!

通过教学实践,让我进一步认识到,在课堂环境设置中,在教学中,有许多规则是不能违背的,一旦违背,所造成的影响之大,不能估量。

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也表现出许多让我感觉特别的地方,由于对同学们作了具体的要求,所提出的问题较为具体,大家在思考问题时,还算灵活,回答也还如意,往往能让我感觉高兴。如在思考通过作者写的家乡的端午、家乡的鸭蛋,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时,大家的回答非常准确,使我感觉特受用。这并不是因为大家回答正确的缘故,而是大家能回答问题了,敢于回答问题了,影响同学们学习的因素很多,主要还是因为同学在知识积累较少,学会去识记的地方不多的缘故罢。当我们思考文章的前后与标题的关系时,大家对于散文的特点忘记得一干二净,居然在回答问题时,一点也不知道,这让我又感觉到吃惊,因为这一知识点我在之前才讲过没有几天。

在今后的教学中,一要注意引导同学们注意知识与技能的积累,活学活用知识与技能,二要让同学注意到,在学习某种文学体裁时,分析与理解与体裁是密不可分的,不能将文章分析与文章体裁分开,虽然教科书要求淡化文体知识,然分析文章与体裁的关系却不能分开;三要让同学注意到分析文章必须与社会背景相联系。

端午的鸭蛋教学目标篇四

5月14日早上第三节课,我带着一份匆匆的焦虑与紧张快步迈进了八年级(3)班教室,今天要上一节同堂异构的语文公开课,教室来了很多听课的老师,同学们有点小紧张,但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我强制自己镇定下来,一定要给孩子们一个好的气场,我暗自给自己打气,我镇定的扫视了全班同学一眼,暗示他们。课堂在同学们诵读诗歌预备中开始了。45分钟后,一节瑕疵较多的公开课画上了句号。

静坐于桌前,我开始反思这节课:

1.准备不够充分是本节课做致命的弱点。在研读教材时,也翻阅了很多资料。最后确定了4点教学目标。在课堂的45分钟里,其中第二个教学目标:用心品读课文,品味作者的语言风格。未能涉及,仔细一想,这是个很大的`漏洞,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我竟然没设计与之相关的教学环节。现在想想,补救措施有两种:

(1)将品析分散到每一个读文的环节中去,在完成问题解读时不漏痕迹的加以品析。

(2)如果第一种不能做到,那么这一教学目的完全可以舍弃。在备课之初,将其设置为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

2.问题设置不明显,有些问题及早出现。难度拔高,学生很费解。比如:让学生了解到高邮的咸鸭蛋的特点后马上命学生为其写宣传标语,虽说是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但问题出现过早,突如其来的训练让学生有点应接不暇。比如:“作者写端午写端午的鸭蛋重点写了什么,在此,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再比如:在合作探究中,“汪老先生不惜笔墨,侃侃而谈,如此津津有味谈论咸鸭蛋有意义吗?在这两个问题设置上缺少为学生做铺设环节,学生反馈亦见难色。因此,问题生成效果未能达到最佳。我在处理时也操之过急,总结归纳有越俎代庖之嫌。

3.教法略显单一。一问一答的形式充斥课堂。老师讲得多,学生回答少。

4.教育机智不足。在上课35分钟时,一同事在教室后面举手善意暗示我:还有5分钟下课,于是我迅速决定将c版块中谈及作者行文思路的问题决然舍弃。忽视了本属这节课的知识重点,匆匆进入下一环节。在学生做练笔之际悄悄问及学生时间,他告诉我还有6分钟下课,内心暗自叹道到不妙。仔细回想,这是对课堂偶发事件应变机智不足明显体现,自己对课堂时间掌握有失稳妥。

纵观以上四点来看:备课不够充分,只注重了备教材,忽视了备学生,做预设。虽有好的新理念,新方法但课堂收效甚微。

决定重新整改后,在八年级(1)班再上一次,争取达到预定目标。

端午的鸭蛋教学目标篇五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不少不足之处:

在指导学生分析体味语言时,有些学生的发言未尽,挖得不够深时,自己未让学生畅所欲言,取而代之的是找另一个同学来回答或自己的点评总结,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长此以往将挫伤学生对阅读的积极性。在这样时候应该沉着,应及时捕捉教学机智,调节课堂气氛,顺势深入引导,激活学生的思维。

汪曾祺的语言特点是“平淡有味”、“文白结合”、“大词小用”等,这些语言风格在学生品味后在拎出来效果可能更好。

整堂课下来学生的发言不够积极,在文句的揣摩上还不够到位,像一些富有表现力的词,如“鸭蛋的秀气”“蠢”还没品读出来。

端午的鸭蛋教学目标篇六

6月12日下午第2节课之后,纠结了十多天的公开课终于尘埃落定。紧张的心情终于可以舒缓片刻,但随即又得为自己今天的表现自我反省。

走上讲台快两年了,然而面对公开课,仍会紧张;面对听课的老师们,还是不能把他们当成“冬瓜”“南瓜”。因此,慢慢去克服公开课的紧张情绪是首要任务。

之前一直被提醒这次是高效课堂比赛,不能拖堂,于是害怕自己的内容太多而拖堂。从开始上课起,就不停地在赶,自我感觉不够从容。这也导致了最后尴尬的两分钟的煎熬。检讨:时间没有把握好。

接下来,谈谈我这堂课的过程及反思。

导入部分提了三个问题:1、我脖子上挂的是什么?2、同学们对于端午印象最深刻的物件是什么?接着赠送手工品——鸭蛋袋子给同学们,迅速调动了大家对于端午节的兴趣。3、通过预习,咱们知道汪曾祺先生对端午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以此自然而然地进入到汪曾祺先生的这篇文章《端午的鸭蛋》。在这一部分中,我自以为导入还算有亮点,但是如果我准备的鸭蛋袋子够多就好了,因为有的同学没拿到,觉得很遗憾。

课堂主体部分:(一)分析家乡鸭蛋的特点,(二)分析家乡端午的风俗有哪些,(三)分析家乡端午的鸭蛋带给一个孩子怎样的乐趣。

(一)在分析家乡鸭蛋的特点时,学生发挥得不错。但是没有完全找出家乡鸭蛋的特点:历史悠久。作者引用袁子才的腌蛋一条,可见高邮鸭蛋有名已有至少两百年的历史。另外也可以看出作者确实很喜爱自己家乡的咸鸭蛋,因为他本身是个美食家,不仅懂得吃,还会做,所以他很不屑于袁子才不会做菜,道听途说而写成的《食单》。但是即便他不喜欢袁子才,看到袁子才夸赞高邮鸭蛋,他“不计前嫌”,反而引用袁子才的原文。

陶鑫同学分析”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这句时,虽然我配以了诱人的咸鸭蛋的图片,可是却没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先想象这幅画面来感受着这鸭蛋的油多的特点。

付泽川同学朗读: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后,我应该再请一位同学尝试,而不应该由我直接点出要强调那些字眼。

对于这部分的`表现得作者的情感,学生到位得太快,加之我又下意识地赶时间,所以没能让大家根据具体的语句来揣摩作者的情感。

这部分的一个亮点环节:为高邮腌蛋创作一句广告词。“鸭蛋恒久远,一颗永流传”“高邮鸭蛋一年卖出7亿个,蛋壳围起来可以绕地球2圈”“以后吃方便面再也不用油料包了,高邮鸭蛋,真的有油哦”……学生妙用连珠,而我只会连声叫好,而忽略了点评。惭愧!

还有,本来的设计是:在总结完这部分内容和情感后,全班齐读第2、3段。但是怕时间不够,竟然不敢读了。策略失误!

(二)在分析家乡端午的风俗有哪些时,胡翔宇同学一步到位,准确找出了高邮端午的七种风俗,我抓住“吃十二红”提了几个问题后,就又下意识地赶时间,完全不记得自己课前设计的环节:给时间让大家谈谈自己家乡的端午与高邮的端午有哪些不同的风俗,我都准备了赛龙舟的图片也没有机会展示出来。遗憾!

(三)在分析家乡端午的鸭蛋带给一个孩子怎样的乐趣时,陶冶文同学也一步到位,完整地找出了四种乐趣。仍然觉得自己太赶,本来想在这里指出:用鸭蛋壳装萤火虫应是晚上的乐趣,可见一枚端午的鸭蛋能给孩子带来一天的快乐。孩子是天真的,最简单的事物就能获得最真心的快乐。另外课前设计的环节:让同学们谈谈自己在端午节,一枚鸭蛋还能带来别的什么乐趣吗?如果学生没有的话,我就回忆自己小时候会跟小伙伴“碰蛋”。以自己的经历,唤起同学们去寻找端午的快乐。遗憾!

三个部分分析完,之后,让学生看着ppt上展示的文章脉络,在归纳文章的结构特点;让学生回想刚刚大家对作者语言的分析和点评,归纳出文章的语言特点。陶鑫同学和胡翔宇同学分别一步到位,这与他们平时爱思考有关。我想与我们平时在课堂上的训练也有些关系吧,是以我心里小小地得意了一下!

最后归纳文章主旨,全班同学绝大部分都能到位,最后在黄馨怡同学与李泽浩同学的合作下,将文章的内容和主旨都清晰准确地表达出来了。于是在此基础上,我点出作者的家乡高邮的鸭蛋多双黄,作者的这篇文章主旨也是个双黄蛋,全班同学很快反应到是:故乡情+童年趣。欣慰!我立即在黑板上画了抽象画——双黄,并板书。

时间还有10分钟不到的样子,时间大概是够的吧,我心想。于是我开始了本课的拓展部分,将话题自然转入到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的事件,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的看法。我只请了罗家俊、余竞涛、谢雨虬三位同学回答,他们回答得都很好!但是,这个环节,我应该给同学们多一些的讨论时间,多请几位同学发言。这个环节本该是这堂课的一大亮点的,而我自己却迫不及待熄灭了它。自责!

接着同学们齐读ppt上展示的“一切物质资源都会因枯竭而消失于无形,惟有文化能生生不息,传承千古……”之后,我呼吁大家“用实际行动保护我们的民俗,传承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端午的鸭蛋教学目标篇七

20xx年6月12日下午第2节课之后,纠结了十多天的公开课终于尘埃落定。紧张的心情终于可以舒缓片刻,但随即又得为自己今天的表现自我反省。

走上讲台快两年了,然而面对公开课,仍会紧张;面对听课的老师们,还是不能把他们当成“冬瓜”“南瓜”。因此,慢慢去克服公开课的紧张情绪是首要任务。

之前一直被提醒这次是高效课堂比赛,不能拖堂,于是害怕自己的内容太多而拖堂。从开始上课起,就不停地在赶,自我感觉不够从容。这也导致了最后尴尬的两分钟的煎熬。检讨:时间没有把握好。

接下来,谈谈我这堂课的过程及反思。

导入部分提了三个问题:1、我脖子上挂的是什么?2、同学们对于端午印象最深刻的物件是什么?接着赠送手工品——鸭蛋袋子给同学们,迅速调动了大家对于端午节的兴趣。3、通过预习,咱们知道汪曾祺先生对端午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以此自然而然地进入到汪曾祺先生的这篇文章《端午的鸭蛋》。在这一部分中,我自以为导入还算有亮点,但是如果我准备的鸭蛋袋子够多就好了,因为有的同学没拿到,觉得很遗憾。

课堂主体部分:(一)分析家乡鸭蛋的特点,(二)分析家乡端午的风俗有哪些,(三)分析家乡端午的鸭蛋带给一个孩子怎样的乐趣。

(一)在分析家乡鸭蛋的特点时,学生发挥得不错。但是没有完全找出家乡鸭蛋的特点:历史悠久。作者引用袁子才的腌蛋一条,可见高邮鸭蛋有名已有至少两百年的历史。另外也可以看出作者确实很喜爱自己家乡的咸鸭蛋,因为他本身是个美食家,不仅懂得吃,还会做,所以他很不屑于袁子才不会做菜,道听途说而写成的《食单》。但是即便他不喜欢袁子才,看到袁子才夸赞高邮鸭蛋,他“不计前嫌”,反而引用袁子才的原文。

陶鑫同学分析”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这句时,虽然我配以了诱人的咸鸭蛋的图片,可是却没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先想象这幅画面来感受着这鸭蛋的油多的特点。

付泽川同学朗读: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后,我应该再请一位同学尝试,而不应该由我直接点出要强调那些字眼。

对于这部分的表现得作者的情感,学生到位得太快,加之我又下意识地赶时间,所以没能让大家根据具体的语句来揣摩作者的情感。

这部分的一个亮点环节:为高邮腌蛋创作一句广告词。“鸭蛋恒久远,一颗永流传”“高邮鸭蛋一年卖出7亿个,蛋壳围起来可以绕地球2圈”“以后吃方便面再也不用油料包了,高邮鸭蛋,真的有油哦”……学生妙用连珠,而我只会连声叫好,而忽略了点评。惭愧!

还有,本来的设计是:在总结完这部分内容和情感后,全班齐读第2、3段。但是怕时间不够,竟然不敢读了。策略失误!

(二)在分析家乡端午的风俗有哪些时,胡翔宇同学一步到位,准确找出了高邮端午的七种风俗,我抓住“吃十二红”提了几个问题后,就又下意识地赶时间,完全不记得自己课前设计的环节:给时间让大家谈谈自己家乡的端午与高邮的端午有哪些不同的风俗,我都准备了赛龙舟的图片也没有机会展示出来。遗憾!

(三)在分析家乡端午的鸭蛋带给一个孩子怎样的乐趣时,陶冶文同学也一步到位,完整地找出了四种乐趣。仍然觉得自己太赶,本来想在这里指出:用鸭蛋壳装萤火虫应是晚上的乐趣,可见一枚端午的鸭蛋能给孩子带来一天的快乐。孩子是天真的,最简单的事物就能获得最真心的快乐。另外课前设计的环节:让同学们谈谈自己在端午节,一枚鸭蛋还能带来别的什么乐趣吗?如果学生没有的话,我就回忆自己小时候会跟小伙伴“碰蛋”。以自己的经历,唤起同学们去寻找端午的快乐。遗憾!

三个部分分析完,之后,让学生看着ppt上展示的文章脉络,在归纳文章的结构特点;让学生回想刚刚大家对作者语言的分析和点评,归纳出文章的语言特点。陶鑫同学和胡翔宇同学分别一步到位,这与他们平时爱思考有关。我想与我们平时在课堂上的训练也有些关系吧,是以我心里小小地得意了一下!

最后归纳文章主旨,全班同学绝大部分都能到位,最后在黄馨怡同学与李泽浩同学的合作下,将文章的内容和主旨都清晰准确地表达出来了。于是在此基础上,我点出作者的家乡高邮的鸭蛋多双黄,作者的这篇文章主旨也是个双黄蛋,全班同学很快反应到是:故乡情+童年趣。欣慰!我立即在黑板上画了抽象画——双黄,并板书。

时间还有10分钟不到的样子,时间大概是够的吧,我心想。于是我开始了本课的拓展部分,将话题自然转入到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的事件,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的看法。我只请了罗家俊、余竞涛、谢雨虬三位同学回答,他们回答得都很好!但是,这个环节,我应该给同学们多一些的讨论时间,多请几位同学发言。这个环节本该是这堂课的一大亮点的,而我自己却迫不及待熄灭了它。自责!

接着同学们齐读ppt上展示的“一切物质资源都会因枯竭而消失于无形,惟有文化能生生不息,传承千古……”之后,我呼吁大家“用实际行动保护我们的民俗,传承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端午的鸭蛋教学目标篇八

《端午的鸭蛋》一篇是很好的生活习俗类的课文,但我却上了一节失败的课,。我觉得我在课件上的设置是没问题的,安排了两节课的内容。第一节以读与思为主,把握文章内容,体味汪曾祺先生散文闲适自由的风格;第二节以议与写为主,体味民俗风情,培养生活情趣,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热情,热爱民族的自豪感。

为了体现这节课的特色,我讲了第一课时的内容,品味语言。结果,内容没完不说,学生对品味语言毫无兴趣。课堂上,我的串词还是比较流畅的呀。课后,我问了语文课代表。她说,老师我们都觉得这篇文章和我们平时说话一样,没什么特别呀。听课的年级校长和语文组组长也问我对这篇文章的构想,他们也觉得在这篇文章里品味语言不是主要的,带着说说就行,如果以第二课时的内容为主,效果会好一些,最主要的是学生熟悉能接受,有话可说。哎,现在想想也是,本文的确是汪先生用闲聊的笔调来写的,说起品味语言,对孩子来说,真的是生搬硬套。看来语文课堂也要考虑学生的实际,不能一味的迷信教辅资料。最重要的是今后我要多钻研学习,一定努力达到课堂上的“共享式”。

端午的鸭蛋教学目标篇九

《端午的鸭蛋》是一篇极富语言个性的散文。作者运用闲适自由的语言风格叙写了家乡端午的鸭蛋,文章从容散淡,于悠然、恬适之间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我确立本节课重点是引领学生品析、运用作者的语言特点、写作特点。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值得反思,以便改进。

1、通过提前布置预习,课文的整体感知部分进展非常顺利。但师生在进行问题互动时,缺乏激情、情感不够投入。作为教师应该创设好一个与课文吻合的课堂氛围,激活学生的情感思维,使语文课堂结构趋于更加合理、完善。

2、全体同学在课堂小组合作探究中,能够积极参与。在小组汇报展示过程中,竞争意识也较突出。但教师一定要注意在听取学生的意见过程中,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发言。只要学生能谈出来的,就让他们充分地表达。教师突然间的打断,不仅会扰乱学生的思路,显得不尊重学生,同时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在大胆放手的同时,把握好适时点拨的时机,起到引领的作用。

3、对于文章语言特色的品析学生虽然也能从各个角度品出一些,但作为语文教师,示范、引导作用也要适时有所体现才对。这就是需要今后把握好收、放自如的分寸了。

4、在进行仿写地方特色或风俗习惯之前,应在小组内有一个简单的交流和引导,学生在仿写时,才会有的放矢。

总之,预先设计好的教学流程在实际操作中,总会出现一些不尽人意之处。而这些恰好就是我们要去克服和提高的。

端午的鸭蛋教学目标篇十

虽然在备课时经过了精心准备,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存在不少不足之处:

一、在主题情感的挖掘上不够到位,还要加强朗读教学。

我对“为什么以端午的鸭蛋为题”这个整体感知的部分把握不够,为了进入下一个环节,让学生活动不够到位,因此,有些体现学生主动性的动手、动口的活动还不够到位,未让学生很好的展开讨论,感受不够深入。在分析体味语言时,有些同学的发言未尽,也是轻轻点过,未让学生畅所欲言,挖得不够深。个别学生的口头表达声音过小,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表达。

二、在知识点的归纳上、在板书的设计上缺乏完整性。

板书的得出比较急,不够自然,应该因势利导,而且板书过分注重情感的表述,整体性不够。同时,在学生品析完语言后,未能做及时完整的归纳,知识点的体现也不够系统。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引起注意、重视。

关于语文的教学设计,我力争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本着这一原则,我在设计《端午的鸭蛋》这课时,也是以此为出发点的,重视探究性阅读过程的指导,并抓住几个主要问题,适时、适度地巧设妙问,引导学生感悟隐藏其中的深刻内涵,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透彻,对人物情感的把握更准确,发现和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也进行较好的语言和思维的训练。在语文组各位老师的帮助下,我基本上完成了本堂课的教学,同时也有很多的收获,也更加深了对于新课标的理解,谢谢各位老师的指导。我想,自己平时还应多学习,多积累,争取在新课改中努力创新,进一步实现新课标的精神。

下一页更多精彩“端午的鸭蛋教学反思”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