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两步加减法应用题教学反思篇一
教学中我组织学生围绕问题的解决获取与之相关的信息,创设开放性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自主地理解、分析数学信息,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解题的思路,初步学习解决两步计算应用题的解题步骤与方法。课堂上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从而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自觉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这节课使我认识到:信任学生,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让学生自己去学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让学生自己去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讲的,让学生自己去讲。总之,教师在数学教学中重组与激活教学内容、设计弹性化的教学结构、组织动态化的教学过程、实施激励性的教学评价目的在于打破以“课堂中心”的封闭性教学时空,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开放性,目的在于打破以“教师中心”的灌输式,进行沟通与对话,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文档为doc格式
两步加减法应用题教学反思篇二
玩是小学生的天性,学是小学生的天职。南宋朱熹说过“教人未见趣,必不乐学。”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新的数学课程改革标准中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已成为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而游戏是学生生活离不开的一部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把一些教学知识用游戏的方式传授给学生有助于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学习巩固新知识。
本人在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教学中,一开始就运用猜谜游戏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使他们兴奋起来。在游戏里渗透解决应用题的两要素“两条件,一问题”,为例题教学做了铺垫。例如,师:同学们,我们一起玩猜谜游戏好不好?。生:好!(教师出示一只装有铅笔的袋,从中拿出6支红铅笔)师:你能猜到袋中原来有多少支铅笔吗?为什么?生:不能,因为现在袋中有几支笔还没告诉我们,所以不能知道袋中原来有多少支铅笔。
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游戏教学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激发学生人人想参与,人人想表现自己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拼图游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游戏,本人将课前的单人游戏转变为合作游戏。师:游戏名字叫做“拼一拼,算一算”,每四人小组都有一份资料,里面有多个条件和问题,看谁能拼出多道应用题,而且拼得又对又快。生1:学校里有40盒粉笔,又买来30盒,现在有多少盒粉笔?生2:学校里有40盒粉笔,用去26盒,又买来30盒,现在有多少盒粉笔?生3:学校里有40盒粉笔,用去26盒,现在有多少盒粉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教学以游戏结束,使学生再次达到学习高潮。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教师要善于捕捉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数学贴近生活,要尽量地去创设一些生活情境,从中引出数学问题,并以此让学生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
例如,在教学"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时,本人使用电脑制作了课件模拟到商店买商品的情境,从进入画面开始,学生就像身临其景,很容易就进入学习状态,使他们立刻产生了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师:今天,老师想带大家一起到商店里购物好不好?生:好!(兴致雀跃)(电脑显示情景)师:商店里有各种各样的文具,这是什么?生:皮球。师:我们一起看电脑的演示,看看你会不会根据图的意思编成一道应用题吗?谁来编一编?(学生编,教师整理板书)看着电脑一步步的演示,学生很快就编出一道应用题,生:商店24个皮球,卖出20个,还剩多少个?……通过电脑演示情景,有利于学生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编成应用题来解答;通过电脑演示情景,比起只是文字的呈现显然来得更生动、活泼、有趣多了;也是因为通过电脑演示情景使生活被悄悄的走进了数学课堂。
又如,在例题教学完后的对应练习中,我选择了一道和购物有关的题目,这时就可以继续利用例题出现的情景来强化新知。师:商店里除了皮球外还有许多文具供大家购买,看看我们还可以买些什么。(电脑显示题目)生:我们还可以卖书包。……虽然情景是虚构出来的,但是,用学生身边的事情呈现的教学内容增加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和现实性,使学生在学习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时,就不再感到枯燥乏味,增强了教学实效。
一切科学知识都来自生活,受生活的启迪。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生活经验是否丰富,将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注重联系学生实际,借助他们头脑中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去学会思考数学问题,从而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上下车问题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小孩子同样也有上下车的经验,当生活经验被挖掘时,学生会发现“数学就在我身边”。
两步加减法应用题教学反思篇三
首先课的开始,通过“公园游玩”的话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数学的问题与生活实际更加贴近,让学生在上课之前对本课堂充满了兴趣。然后小组讨论在主题图中能发现什么并在组内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级交流解决问题方法。
然后让把学生把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1)22+13=35(人)(2)22—6=16(人)
35—6=29(人)16+13=29(人)
观察比较两种方法的联系,先独立回答,有困难的可以在小组内互相解决,因为本节课的主要目的是让深处独立自己解决问题,教师起引领作用。本节课中尤其在这个环节中小组合作比较合适,而且效果也很好,学生评价的内容也比较丰富,与此同时也进行自己独立思考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两步加减法应用题教学反思篇四
例2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
使用范围: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解决问题》p5页例2
作者:郭晓燕
单位:浙江省临海小学
撰稿时间: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价值。
2。学会使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并了解小括号的作用。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体验到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乐趣,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学习重点:
学会根据已有素材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学习难点:
使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知道小侦探柯南吗柯南机智勇敢,破解了很多复杂的案子。柯南为
什么那么厉害呢他每当案件发生之后,总是仔细收集线索,开动脑筋,理清线索之间的关系,一步步分析推理,最后找出狡猾的凶手。今天,我们将要去数学世界里寻找一些使用隐身法的狡猾的家伙,只有像柯南一样聪明机智的人才能将它捉住,你们愿意迎接这个挑战吗让我们看看,谁是最厉害的数学小侦探。
设计意图:运用学生感兴趣的小侦探柯南的故事引入,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有利于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
二、新课教学
教学例2:出示书本第5页的主题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在这里,你们知道了哪些信息
(先自己想想,然后和同桌互相说说。)
1.选择两条已知数学信息,发现隐含数量:我一共做了54个面包,第一队小朋友买了8个。
师:通过这两条信息,你能知道什么
生:我知道第一队买了后,还剩下54—8=46(个)。
师:有不同意见吗哦,同学们真厉害,通过“一共做了54个面包,第一队小
朋友买了8个”这两条数学信息,我们推算出第一队买了后,还剩下46个面包。这个数量很狡猾,它使用隐身法把自己隐藏起来,这样的数量我们可以把它叫“隐含数量”。
师:小朋友们还能发现隐含数量吗
学生略一思索,很多小手高高举起。
预设:第一队小朋友买了8个,第二队小朋友买了22个,根据这两条数学信息,
可以推算出两队小朋友共买了30个。
师小结:看来,我们班的同学们都有一双敏锐的眼睛,都有一个善于思考,分析
的头脑。不愧是数学小侦探。但接下来的案子会更加复杂,你们敢挑战吗
2。根据三条已知数学信息,发现隐含数量:我一共做了54个面包,第一队小朋友买了8个,第二队小朋友买了22个。
师:请大家独立思考,有困难的课同桌讨论,你能发现什么隐含数量
生:同样,通过“一共做了54个面包,第一队小朋友买了8个”这两条数学信
息,我们推算出第一队买了后,还剩下54—8=46(个)。(让学生复述54、8、46分别指什么)
生:我知道两队买了以后还剩24个面包,用第一队买了后还剩下46个,第二队
小朋友买了22个,推算出来的。
师:你是把第一次推算出的46个当作新的信息,结合第二队小朋友买了22个,
求出还剩24个面包。同学们能听明白吗
生:我还有不同意见。我是通过“第一队小朋友买了8个,第二队小朋友买了
22个”这两条数学信息,推算出两队小朋友共买了8—22=30个。然后把共买的30个面包当作新的信息,结合一共做了54个面包,求出还剩下24个。设计意图:发现、收集、整理信息的是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数学信息转化、抽象成为纯数学信息,在整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把有关的数学信息进行筛选组合,渗透分类的数学信息。
3。呈现两种分步算式。(板书)
(1)54—8=46(个)(2)8+22=30(个)
46—22=24(个)54-30=24(个)
要求全体学生说说每步算式的意义。
师:这两种算式的做法不一样,但最后求的都是
生(齐答):还剩多少个
课件出示问题。
4。这两种方法能列成综合算式吗
(1)生轻而易举的完成第一种。54—8—22=24(个)。
(2)那第二种呢,又该怎样列式同学互相讨论一下:如果写成一个算式,应该怎样列式
师:在把22+8=30和54—30=24写成一个算式时你们遇到了什么困难生:要先算22+8,但是又要把22+8写在54—的后面。
师:你有什么办法来解决这个困难吗
四人小组讨论、汇报。
生6:我的方法是在22+8的前面和后面加一个小括号,表示要先算22+8。列式
为:54—(22+8)=24(个)。
师:你从哪里知道要加小括号的
生:我从书上看到的。
师:你真会学习,你是学习的小主人。(出示课件5小精灵的话。)师介绍小括号(点击课件6)。
“()”的自述:
设计意图:通过对方法的交流和提炼,进一步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认识小括号,体会小括号的作用。
5。读算式。
学生试读,老师范读,个别读,同桌互读(54减8加22的和)。
师:小朋友真聪明,学会了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
在这些方法中,有的用连减的方法(从总数里面先去掉一部分,再去掉一部分),有的是用先加后减的方法(先把要去掉的两部分合起来,再用总数去减这两个数的和)。
板书:连减,先加后减。
6。对比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
7。在这两种解法中,你们最喜欢哪一种方法呢
设计意图:学会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解决问题教学的重点,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和概括,提炼和提升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培养了学生的解题能力。
师:森林里的小动物啊,听到小侦探柯南说你们很厉害,它们就想出几道题考考
你们,你们愿意继续接受挑战吗
三、联系实际,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出示练习一的第2题(改编成连线题):(喜羊羊的问题,见课件。)
(1)指名说图意。
(2)连线。
(3)全班交流。
2.完成练习一的3(用两种方法计算)。(出示课件)
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强调小括号的使用。
3.对比练习:(只列式不计算)
(1)一本故事书共58页,老师第一天看了20页,第二天看了19页,还有多少页没看(请用2种方法解答)
学生独立完成后,校对。
对比两题的异同,发现相同的条件,不同的问题计算方法截然不同。
4.学生找生活中用连减计算解决的数学问题。
(1)学生独立思考。
(2)请个别学生先在班级交流。
(3)然后学生在小组里交流(学生有所评价)。
5.完成练习一第5题先让学生仔细看图,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四、归纳小结
1。师:请同学们说一说,在今天这节课中你有哪些收获
生1:我学会了把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算式。
生2:我学会了如果算式在后面,但是要先算,可以用小括号。
生3:我学会了有小括号表示有先算。
生4:我学会了用我们的知识去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师:请同学们做一名有心人,用课本学习的知识去解决我们身边、生活中的实
际问题。
五、作业
练习一第4题。教学反思: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出现需要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意识,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化、小括号的正确使用以及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教学难点是使学生明确小括号的作用和使用方法。因此,本节课我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提问,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两步加减法应用题教学反思篇五
二年级下册的“两步计算应用题”是简单应用题的提高,是学生思维的飞跃。
在教学这部分时我有两点感受:
(1)、学生读题的习惯不是很好:不会看图,弄不清题意,对于图文的题目不会综合分析,题目里面隐含的条件较难找出来,因此导致诸多错误。比如:画面上有两个筐,框里放8个西瓜,问题是:6个筐里放多少个西瓜这道题用一步计算的同学真不少,他们看一遍就做,8×6=48,没有看见图中画的是两个筐,你必须想一个筐里放的是4个,才能算6个筐里放多少,应该8÷2=4(个),4×6=24(个)。
(2)、有的'学生只看教师判的对错,自己并不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列式。比如:整理和复习第三题,让学生看图提问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要运24筐水果,一辆三轮车每次能运4筐。可以提出“几次可以运完”或“要一次运完,需要几辆三轮车”第一种做法,24÷4=6(次)大部分学生能理解;第二种做法,24÷4=6(辆)只有一部分的人理解,但说不出理由。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的关键在于要引导学生分析题意,理解题目的过程。
1、充分利用小组开展讨论,整理出图文信息,在教学中多问“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挖掘题意,做到能完整表述应用题。学生能在讲题的过程中,保留有用信息,通过有条理讲题,理解题意。
2、尽量让学生多说,说出每一步算式的意思,充分理解题意。
3、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各条件之间的关系,找对中间问题,理清解题思路。
4、教师在细致分析每一道题时,要对学生的各种算法做出及时恰当的评价,鼓励学生用自己能理解的方法解答,不要一味追求标新立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