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合理的教学计划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和安排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计划范文,希望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一等奖(通用17篇)篇一
3、 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目标2
一、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
幻灯一:屈子冤魂终古在, 楚乡遗俗至今留。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略)
今天我们不说屈原也不谈龙舟,就来看鸭蛋。一只小小的鸭蛋有什么好看的?那么我们就一起欣赏著名作家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我们就会知道他是如何把玩鸭蛋的。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看看课文分别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内容?
幻灯二:端午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鸭蛋络子)
简单吧!这就是文章的写作思路!
三、品读课文,欣赏“鸭蛋”
1、那么作者家乡的鸭蛋到底是怎样的?我们一起来品读2、3两段。
课文的思路就是如此简单,那么课文中哪两个段落详细地介绍了家乡的鸭蛋?
家乡的鸭蛋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呢?
幻灯三:小组合作,假如你是当地的厨师,请你给旅游的客人介绍咸鸭蛋的吃法;
假如你是一只充满灵性的高邮鸭蛋,你怎样表现自己的个性。说一段话。
(赞美,自豪)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
想想作者仅仅是在赞扬高邮的鸭蛋吗?
小结:家乡的鸭蛋是与众不同的,声名远播的,历史悠久的,吃法多样的,美味可口的,色彩鲜艳的……一提起家乡的鸭蛋,作者就用那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诉说内心的赞美和自豪。这种赞美,这种自豪都缘于作者那浓浓的思乡之情,缘于那深深的故乡情结吧。
2、写鸭蛋——抒故乡情,这种写作方法是:借物抒情
3、写“端午的鸭蛋”——鸭蛋络子
幻灯四:童年趣味
读的真好这两种玩法中,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种玩法?为什么?
小结:端午的这一天,是幸福的一天,快乐的一天。孩子们挑鸭蛋——装鸭蛋——挂鸭蛋——吃鸭蛋——玩鸭蛋,多么富有童真和童趣,家乡的鸭蛋在孩子们的手中发挥了最极致的价值!让我们一起来朗读一遍,感受一下节日带来的幸福和快乐吧!
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画一笔虎、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
小结:看看我们自己,一提起吃就是肯德基,一提起穿就是耐克,一提起节日首先想到的就是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在对照对照作者,有谁今天还这样虔诚地吃鸭蛋?有谁把端午吃鸭蛋还当作一种幸福和快乐?有谁还在一年之中早早地期待着端午节幸福地到来?因此,我们要热爱,要珍视我们的传统文化。
最后,我要送大家一句话:
幻灯七:我们必须珍视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就像珍视自己生命的价值一样
对于本民族文化的珍视是一个国家屹立千年的基石
四、作业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一等奖(通用17篇)篇二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其来历及风俗习惯。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知道了端午节吃粽子,那粽子如何包啊?需要我们提前准备什么材料啊?(学生自由回答)。
师:下面让我们一起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和。
1、教师范读。学生可以轻声跟读。
2、学生分小组读。
3、读了这篇课文你了解什么?小组之间互相说说,教师抽查一个小组汇报。
三、深入理解课文。
1、文章有几个自然段?(四个自然段)。
2、师:读文章第二段,说一说包粽子前要准备什么材料?
生:箬竹叶、糯米、红枣、线。
师:下面我们来观看一下包粽子的过程吧。(播放视频)。
3、师:同学们,平时吃过什么馅的粽子啊?
生:红枣、蜜枣、豆沙??
师:那外婆给“我们”煮的什么馅的粽子啊?
生:红枣、红豆、鲜肉。
4、师:同学们,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吗?
生: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师:谁能给大家讲讲屈原的故事?(学生可以试讲,教师补充)。
屈原的故事。
屈原,名平,战国时代楚国人,他是楚国的三闾大夫。屈原早先很受楚王的器重,但他革新政治,推行强国的主张,遭到了守旧派的反对。他们不断地在楚怀王面前讲屈原的坏话。
公元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的八座城池。看,这里就是秦国,这里是楚国。
秦国攻占了楚国的八座城池后,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他知道秦国的议和是假的,是骗人的。秦国要灭掉楚国才是真的。
屈原冒死进谏,叫楚怀王不要去议和。你们看,这是屈原,这是楚怀王。可是楚怀王不但不听屈原的劝告,反而将屈原赶出了楚国的都城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大家再猜猜会是什么结果呢?对,楚怀王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了。他悔恨交加,忧郁成病,三年后就客死在秦国了。
楚顷襄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襄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了郢都。
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都被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他所有的救国救民的理想都破灭了,富国强民更是不可能了,屈原仰天长叹一声,抱着大石头投入了滚滚的汩罗江。
师:同学们,听了故事以后,你能说说屈原是个怎样的人吗?
生:屈原是个忧国忧民的人,爱国的诗人,和祖国共存亡的人。
师:屈原投江以后,老百姓又是怎么做的呢?
生:每年五月初五端午节吃粽子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四、课外拓展。
师:同学们,人们为了纪念屈原,除了吃棕子还干什么?
生:赛龙舟、挂香包等。
师:为什么吃粽子?为什么赛龙舟?(学生可能不知或不完整)。
师:因为人们为了防止鱼虾伤害屈原的尸体,就用粽叶包上糯米投入江中。后来就有了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因为人们为了防止水怪伤害屈原,就把小船装扮成龙的形象,水怪以为是龙王来了,就会被吓跑。这就形成了赛龙舟。
五、总结全文。
端午节的习俗还有很多,如:饮雄黄酒、游百病、悬钟馗像等。中国传统的端午节,给我们展示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我们要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板书设计:
吃粽子、赛龙舟。
端午节。
爱国之情。
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课后反思:
教学时我把本课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所以在课前我布置学生收集有关端午节和屈原的材料,在课堂上交流、反馈,加深本文了解,也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爱国热情。
同时,在教学时我始终以读为主,让学生从带着问题读到读通、读顺,让学生充分朗读,静心品味,感受到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让他们加深对屈原了解和尊敬。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一等奖(通用17篇)篇三
了解端午文化,感受鸭蛋中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
能力目标。
1、朗读课文精彩语句,感受本文的情趣。
2、整体把握文意,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引导他们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
2、激起学生对儿时生活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的感情,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1、指导朗读,读出情趣。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用心体验生活,品味生活。
指导学生从生活小事中挖掘深刻的主题。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延伸拓展法。
多媒体课件。
问:同学们,你们喜欢过节吗?哪位同学能向老师介绍一下你们家乡的节日都有哪些风俗?(学生回答)导入:现在,我们来一同走进《端午的鸭蛋》,看看作家汪曾祺的家乡端午节有哪些风俗?(多媒体显示课题)。
(1)跳读课文,圈划出文中有哪些风俗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学生回答后,多媒体显示有关图片,给学生以感性认识)。
(2)家乡的鸭蛋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高邮鸭蛋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呢?
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再自由发现并说话,学生可能会说:双黄的,质细而油多,黄白柔嫩,历史悠久有趣的等等。在学生发言之后,老师综合全篇,归纳全文内容(多媒体显示板书)。
小小的鸭蛋在作者的笔下是那样出色,那样富有情趣,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呢?请同学们在文章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并大声地读一读,仔细地品一品。(这一环节通过学生的找、多种形式的朗读及教师的示范朗读,以此来达到对文章情感把握以及对作品语言风格的初步了解。)。
教师归纳:
情感:由衷的赞美、自豪,对儿时生活的怀想——热爱家乡、热爱生活。
教师过渡:小小的鸭蛋饱含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对儿时生活的怀念。童年岁月中富含生活的情趣,日常生活中饱含人生的韵味。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平淡以及诗意,才算真正体验到生活的滋味。请同学们拿起笔,就我们刚才说到的家乡的风俗写一个小片段,尝试一下能不能将家乡的风俗写得像《端午的鸭蛋》那样富有情感,富有生活的情趣。(这一环节可通过学生的写、谈来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凡生活的美点,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一等奖(通用17篇)篇四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请文章思路。
2、学习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
3、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
非常不错,大家懂得还真多。播放幻灯片。让同学们说说幻灯片上显示的是哪个节日的活动、物品,并让同学们自由地说说这个节日的风俗习惯。不过今天我们就来看鸭蛋,有人会说鸭蛋有什么好看的?我们就来一起欣赏著名作家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看看他笔下的鸭蛋是什么样的,他又是怎样玩鸭蛋的。
自由朗读课文,在弄懂字词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简单概括课文重点写了哪些内容,体会文章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1、文中哪几小节写家乡的鸭蛋,家乡的鸭蛋有什么特点?
小组合作。
请以“这是____的鸭蛋,因为______(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为句式说一段话。
2、写鸭蛋——抒故乡情,这种写作方法是:借物抒情。
3、有人说,本文写得最有趣的要属四、五两段了。你认为有趣在哪儿呢?
谈谈通过今天这篇文章的学习你有那些收获或不足?
读________,我感到了________。读________,我想到了________。
最后,我要送大家一句话:
我们必须珍视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就像珍视自己生命的价值一样。
片段作文: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介绍印象最深的童年时代的物件或者经历。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一等奖(通用17篇)篇五
这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我用了一节课时间完成了教学任务。我采用激趣导入,在上课一开始,我就以体现思乡情感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导入,让大家产生一些联想,马上融入一个思乡的氛围当中;在接下来的整体感知中,我则用“作者家乡有哪些风俗,为什么作者仅对家乡高邮的鸭蛋情有独钟?”这个问题引入阅读。因为关于家乡风俗生动文字浅显,所以我没有讲解,只是让学生自由朗读,在书上勾画,在读书基础上把这些风俗找出来;在总结完作者家乡端午的风俗后,我还以一些课前准备的有关端午节的小饰品,与课文介绍挂钩,提起同学的兴趣,以求营造一种端午过节的气氛,同时以此引入民俗、文化的体验。
这节课设计的一个指导思想就是从文本语句的揣摩,品味上。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在“如何把握作者情感”这个问题的设计上,我设计的原则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从宏观感知入手,微观品味着眼。“端午的风俗”为何事隔多年仍记忆犹新?“家乡的鸭蛋”为何如此津津乐道?“端午的鸭蛋”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三个问题逐一提出,同学们结合课文,联系实际便能体会到作者那份浓浓的思乡情。但这一枚小小的`鸭蛋为何难忘,其实不仅凝聚着故乡情,更是民俗文化的一个体现。这些感情都要在读书的过程中去品味,去揣摩。其实这个过程就是与作者进行心灵沟通的过程。
整堂课的高潮落在“夸鸭蛋”和精读课文,“品情感”上。而感悟文章情感的最好方法就是诵读。为了较好的理解,我上课时让学生反复的诵读品味,反复的揣摩、分析,进行多样化的朗读,这个设计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品读来体会,这样既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活动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虽然在备课时经过了精心准备,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存在不足之处:
1、在主题情感的挖掘上不够到位。
我对“为什么以端午的鸭蛋为题”这个整体感知的部分把握不够,为了进入下一个环节,让学生活动不够到位,因此,有些体现学生主动性的动手、动口的活动还不够到位,未让学生很好的展开讨论,感受不够深入。在分析体味语言时,有些同学的发言未尽,也是轻轻点过,未让学生畅所欲言,挖得不够深。
2、课堂中有缺憾的几个地方。
原先自己认为对“筷子头一扎下去??”一句的读和品是比较成功的,但老师们点评时认为还可以做得更好,学生两次读成了筷子一扎下去,如果此时比较辨析一下筷子和筷子头,就能进一步体会到油多的特点,并且在此处质细的特点也有所体现。我也想到,“一??就??”这个关联词语也非常值得品味。有老师谈到,作者写鸭蛋,不光是因为好吃,还有好玩。在这两者上面写出作者的生活情趣,教学中我只把重点放在前者上了,这显然是不全面的。
在《端午的鸭蛋》这篇散文中我们看到的什么是中国的传统?什么是民族的传统?学生能够说出民俗是中国的传统之根。但是这节课的不足之处也体现在这里,我没有给学生充分讨论发言的机会,而是直接引出了传统文化对于年轻一代人的重要性,如果设置小组讨论发言的环节就好了。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一等奖(通用17篇)篇六
教学目标:
1.读好文中的长句子,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粽子的构造,并初步感受祖国的传统节日文化。
3.积累课文中表示颜色的叠词,提高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突破方法:出示相应的图片和视频给予学生直观的认识,补充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读好文中的长句子,让学生初步感受祖国的传统节日文化。
教学难点:积累表示颜色的叠词短语,提高对词语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突破方法: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找出描写粽子颜色的叠词,结合图片和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如何用准确的词语来描写粽子,提高学生应用词语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趣,激趣导入。
1.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学生认读。2.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3.师创设情境导入。
二、理解课文内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1.学习第1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第1自然段,读完以后想想:外婆是什么时候盼我们回去?你从这一自然段中的“总会”和“盼着”两个词体会到了什么?(2)指名学生交流,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师适当讲解。(3)指导朗读。
(4)全班齐读第1自然段,注意读出感情。2.学习第2自然段。
(1)指名学生读第2自然段,读完后想一想:外婆的粽子是用什么做成的?(2)指名学生交流,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师板书。
(3)在这段话中用了几个表示颜色的叠词来描写粽子,请同学们在课文中画出来后读一读。
(4)学生小组交流后,师指名回答。(5)拓展练习。
(6)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分别从几个方面来描写粽子的?粽子的味道是什么样的?(7)指名学生交流,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师适当讲解并扩展。(8)指导朗读。
(2)指名回答。
(3)出示本段最后一句话,大家齐读,问:从这句话中说明外婆是个怎样的人?
(4)指导学生读好这一自然段中的最后一个长句子,师范读,指名读。
4.学习第4自然段。
(1)师过渡,提问:端午节我们为什么要吃粽子?(2)学生自由读第4自然段找答案。(3)指名回答。
(4)师过渡,引出视频动画《端午节的由来》。
三、课外拓展。
1.同学们,在端午节人们为了纪念屈原,除了吃粽子,还干什么?2.同学们,说一说你们家乡端午节的习俗。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板书设计。
材料:箬竹叶。
糯米。
枣
味道:清香。
又黏又甜。
意义:纪念屈原。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一等奖(通用17篇)篇七
学生朗读文章第2、3自然段。
提问:家乡高邮鸭蛋有何特点?作者着重写了哪些内容?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本文的语言魅力主要靠反复朗读才能体会得出。有些语段还应指导学生读出语气语调、读出韵味。通过朗读,感受本文的情趣。
提问:朗读文章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点。
提问:说说你的家乡过端午节的风俗,谈自己的体会。
《端午的鸭蛋》一文,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成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是汪曾祺先生的魅力所在。文章读来从容闲淡,大有月下听长者谈古论今之感,悠然恬然之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不做刻意的雕凿加工,也不刻意追求结构的严谨,但在随意之中也体现了构思的严谨与和谐。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一等奖(通用17篇)篇八
虽然在备课时经过了精心准备,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存在不少不足之处:
我对“为什么以端午的鸭蛋为题”这个整体感知的部分把握不够,为了进入下一个环节,让学生活动不够到位,因此,有些体现学生主动性的动手、动口的活动还不够到位,未让学生很好的展开讨论,感受不够深入。在分析体味语言时,有些同学的发言未尽,也是轻轻点过,未让学生畅所欲言,挖得不够深。个别学生的口头表达声音过小,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表达。
板书的得出比较急,不够自然,应该因势利导,而且板书过分注重情感的表述,整体性不够。同时,在学生品析完语言后,未能做及时完整的归纳,知识点的体现也不够系统。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引起注意、重视。
关于语文的教学设计,我力争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本着这一原则,我在设计《端午的鸭蛋》这课时,也是以此为出发点的,重视探究性阅读过程的指导,并抓住几个主要问题,适时、适度地巧设妙问,引导学生感悟隐藏其中的深刻内涵,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透彻,对人物情感的把握更准确,发现和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也进行较好的语言和思维的训练。在语文组各位老师的帮助下,我基本上完成了本堂课的教学,同时也有很多的收获,也更加深了对于新课标的理解,谢谢各位老师的指导。我想,自己平时还应多学习,多积累,争取在新课改中努力创新,进一步实现新课标的精神。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一等奖(通用17篇)篇九
活动目标:
1.在情境中进行操作练习,目测数群,增强数数能力。
2.乐意参与数学游戏活动,体验生活中运用数学的快乐。
3.愿意用语言表述操作的结果。
活动准备:
1.白板课件《装粽子》。
2.白板、投影仪及电脑。
3.幼儿操作材料(纸球、贴纸等)。
活动过程:
一、介绍活动“装粽子”。
出现画面一。
教师:端午节快到了,食品公司生产了很多粽子,我们来帮忙把粽子装到礼品盒里!
二、装粽子。
(一)讲解要求,示范练习。
出现画面二。
出现画面三。
教师请个别幼儿上来示范做一次练习:按要求将6只粽子拖到礼品盒里。
提问:他把粽子怎样装的,一共是6只吗?
(二)幼儿独立完成“装粽子”的练习。
提出要求:做完练习以后,两两相互检查并说一说几和几合起来是6。
幼儿目测数群,将小纸球按要求贴在贴纸上,使得总数量为6。
三、借助白板,梳理检验。
1、出现画面四。
教师:两层的礼品盒你们怎么装的,是不是6只粽子?
请幼儿演示。
2、出现画面五。
教师:三层的礼品盒你们怎么装的,每层一样多吗,是不是6只粽子?
请幼儿演示。
3、出现画面六。
教师:六层的礼品盒你们怎么装的,每层几只粽子,一共6只吗?
请幼儿演示。
“装粽子”活动课件设计说明。
画面一。
画面描述:出现很多粽子。
制作要求:
静态图片:形态各异的粽子若干。
画面二。
画面描述:三种不同的礼品盒。
制作要求:
静态图片:大小不一、具有远近空间感觉的粽子礼品盒(3个)图片一幅,画面上有一个2层的礼品盒、一个3层的礼品盒和一个6层的礼品盒。
画面三。
画面描述:3层的粽子礼品盒的俯视图。
制作要求:3层的粽子礼品盒的俯视图一幅,每层礼品盒的大小、形态相同。
画面四。
画面描述:2层的粽子礼品盒。
静态图片:具有远近空间感觉的、3层的粽子礼品盒图片一幅。
画面六。
画面描述:6层的粽子礼品盒。
制作要求:
静态图片:具有远近空间感觉的、6层的粽子礼品盒图片一幅。
活动素材设计说明。
收集的素材。
形态各异的粽子。
制作的素材。
无
设想所需素材(使用文字描述)。
1.静态图片:形态各异的粽子若干。
2.静态图片:大小不一、具有远近空间感觉的粽子礼品盒(3个)。
3.静态图片:3层的粽子礼品盒的俯视图。
4.静态图片:具有远近空间感觉的、2层的粽子礼品盒。
5.静态图片:具有远近空间感觉的、3层的粽子礼品盒。
6.静态图片:具有远近空间感觉的、6层的粽子礼品盒。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一等奖(通用17篇)篇十
“美是文学的基础,是我们活下去的理由”(曹文轩),具有民俗美的《端午的鸭蛋》,能让读者饶有兴味地读下去!作者汪曾祺(1920~)现、当代作家。江苏高邮人。1939年考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深受教写作课的沈从文的影响。1940年开始写小说,他的作品,写出了家乡五行八作的见闻和风物人情、习俗民风,富于地方特色。体现出对老师沈从文的继承,其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显现奇崛,情韵灵动淡远,风致清逸秀异。特别是80年代复出后,他的“小叙事,大风格”写一地鸡毛的文章引起了文坛轰动,开创了小说散文化的先河。
《端午的鸭蛋》正是这样一篇体现了他“小叙事,大风格”特点的民俗散文。它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咸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文章读来从容散淡,大有月下听长者谈古论今之感,悠然恬然之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处处透露着民俗文化味;语言平实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偶用文言,又显典雅之韵。
文章标题虽然是《端午的鸭蛋》,却花了大量的笔墨去写端午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趣事,看似东拉西扯,实则体现出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充分把握首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于课文的阅读,应该以此原则为指导,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许可他们的质疑。在生动具体的阅读实践中,使学生主动热情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从而使其思维和运用能力得到真正的开掘和提高。这样做,必然会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成了阅读的主人,从而改变昔日那种被动接受的口袋角色和见色行事的奴隶地位。
另外,理解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对初中学生来说不算太难,但要激起情感共鸣,集中兴奋点怕是有一定难度。这就要求教师拓展视野,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远程教学资源,搜集处理资源信息,并对这些资源进行整合创新,设计出符合新课标和课改精神的教案、课件,充分运用多媒体资源化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神奇,营造出学习的氛围,让学生在生动和谐的课堂教学中如沐春风,熏陶渐染,学会阅读,学会欣赏。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一等奖(通用17篇)篇十一
2、能力目标:诵读课文,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
3、情感目标:认识民俗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整体把握文章的框架,感知课文内容。
体味文章蕴含的情感,体味作者的.语言风格。
体味作者的语言风格。
1、预习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搜集有关家乡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习俗知多少?我想请同学来说一说家乡的习俗。
吃粽子,赛龙舟,有关屈原的故事,挂艾草菖蒲……。
还有初五早,人们纷纷上野外,挖集“午时草”(即各种药草),如蛋早、慕香、野艾、鬼针草、一点红、木荷、龙牙草、积雪草、澎蜞菊、麦穗癀、稞叶……采集了一大筐,洗干净之后装入大锅烧“午时水”,以备全家人洗澡、清洁肌肤,消除疾病,再且百草百药,以药草蒸蛋,蛋吸入百味草中的药理性能后,人吃了“午时蛋”,能杀菌、消病、健身,又曰:“吃午时蛋能顶雷阵雨。”初五忙了大半天,午餐吃顿美味水面,随后洗澡。
这些习俗有些渐渐地被省掉了,没有几个人会说这些俗语,但是在老人家的口中,他们能用莆田话将其演绎地很美。今天我要带大家走进汪曾祺的家乡,领略一下他们家乡的端午。
汪曾祺,是个美文家,他的作品《受戒》、《大淖纪事》、《蒲桥集》,为读者所欢迎。这人还有“二美”之称,一个是美学家,还有一个则是“美食家”。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标序段序,疏解疑难生字词,请同学读一读生字,检查预习情况。
腌门楣苋菜肃然起敬囊萤映雪。
2、同桌互动,理清文章脉络,思考交流:文章写了哪些内容?(自由作答)。
教师点拨:找出中心句,即可很容易地找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1、作者为什么要在高邮的鸭蛋上大做文章呢?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各言其说,言之有理即可)。
教师点拨: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说自己不喜欢袁枚这个人,因为这人只会说,不会做,唯一能让他觉得亲切的是《腌蛋》,这里的蛋不是别的地方出产的,正是自己的家乡高邮出产的。
教师明确:作者对童年快乐的怀念,家乡的怀念,为家乡自豪。而高邮的鸭蛋给他的生活带来的不仅仅是生活情趣,更是人生意味。写对儿时生活的怀想,既是对故乡的热爱,也是对生活的热爱。
2、小组讨论交流,根据课后练习题二,体味语言特色。
明确:平淡而有味——(亲切自然)“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
地方特色——“白嘴吃也可以”
淡淡的幽默——“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是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
平淡有味给人以亲切自然,方言入文脱口而出,直率朴素,文言色彩典雅之美,幽默引人入胜。
我们要学会发现生活,日常生活是富含情趣,富含人生意味的。生活不一定要惊涛骇浪,如果能在平淡的生活中,寻找快乐的源头,那这样的生活也就赋予了平淡的诗意。现如今的社会,平平淡淡,简简单单的生活是来之不易的。因此,我们要发现简单的生活美,学会热爱我们的生活。
1、思考文章的写作手法。
2、完成字词练习。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一等奖(通用17篇)篇十二
这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个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文章涉及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以及民间艺人轶事,文笔生动,妙趣横生。而《端午的鸭蛋》这篇文章十分典型地体现了汪曾祺散文“小叙事”的特点。文章信笔写来,从容闲适;文笔自然生动,语言平实有味。所写内容虽然简单,但作者灌注深情于文章,写出了其中的人生滋味。
从文章出发,在自主探究这个环节中以语言为教学立足点,关注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和积累。首先引导学生朗读、揣摩品味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子,使学生深入领会文中的思想情感。接着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合作探究,体味好词好句。学生在朗读讨论后,找到了许多体现情感,以及语言特点的句子(比如:对比、字词生动、文白夹杂等)。语言离不开生活,为了让学生的语言发展得更好,我让学生在分析时先朗读,自己感受作者的情感,然后再说一说自己的感受。这时我适当地给予一些评价、点拨。比如:在体会作者对家乡鸭蛋的自豪之情时,学生找到了作者拿其他地方的鸭蛋与家乡鸭蛋那对比的句子,但分析不够到位。我提示说:“作者还有哪些话没说出来,意犹未尽呢?”教学就转入了情感体会,学生立刻融入角色,揣摸音调、神态、领悟作者的心理感受。回答到:“别的地方的鸭蛋哪里有我们高邮的鸭蛋好,还是我们高邮的鸭蛋是真正的鸭蛋。”再如,说到文章为什么引用元稹的诗句”除却巫山不是云”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引用文言诗句的作用,我结合了以前学过的《春》这篇课文,提问说:我们以前学过哪篇课文的引用使用得较好,好在什么地方?学生很快得出引用的作用:简洁、凝练。而语文课堂教学就是在这种探究、品味、互动的过程中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语言的赏析能力。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一等奖(通用17篇)篇十三
3、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目标2。
一、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
非常不错,大家懂得还真多。下面我给大家一首诗,请你们猜猜这首诗写的是哪一节日?
幻灯一: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略)。
今天我们不说屈原也不谈龙舟,就来看鸭蛋。一只小小的鸭蛋有什么好看的?那么我们就一起欣赏著名作家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我们就会知道他是如何把玩鸭蛋的。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看看课文分别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内容?
幻灯二:端午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鸭蛋络子)。
简单吧!这就是文章的写作思路!
三、品读课文,欣赏“鸭蛋”
1、那么作者家乡的鸭蛋到底是怎样的?我们一起来品读2、3两段。
课文的思路就是如此简单,那么课文中哪两个段落详细地介绍了家乡的鸭蛋?
家乡的鸭蛋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呢?
幻灯三:小组合作,假如你是当地的厨师,请你给旅游的客人介绍咸鸭蛋的吃法;
假如你是一只充满灵性的高邮鸭蛋,你怎样表现自己的个性。说一段话。
那么,那么作为高邮人的汪曾祺老先生一定会带着怎样的感情来介绍自己家乡的特产呢——。
(赞美,自豪)。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
想想作者仅仅是在赞扬高邮的鸭蛋吗?
小结:家乡的鸭蛋是与众不同的,声名远播的,历史悠久的,吃法多样的,美味可口的,色彩鲜艳的……一提起家乡的鸭蛋,作者就用那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诉说内心的赞美和自豪。这种赞美,这种自豪都缘于作者那浓浓的思乡之情,缘于那深深的故乡情结吧。
2、写鸭蛋——抒故乡情,这种写作方法是:借物抒情。
幻灯四:童年趣味。
读的真好这两种玩法中,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种玩法?为什么?
小结:端午的这一天,是幸福的一天,快乐的一天。孩子们挑鸭蛋——装鸭蛋——挂鸭蛋——吃鸭蛋——玩鸭蛋,多么富有童真和童趣,家乡的鸭蛋在孩子们的手中发挥了最极致的价值!让我们一起来朗读一遍,感受一下节日带来的幸福和快乐吧!
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画一笔虎、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
小结:看看我们自己,一提起吃就是肯德基,一提起穿就是耐克,一提起节日首先想到的就是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在对照对照作者,有谁今天还这样虔诚地吃鸭蛋?有谁把端午吃鸭蛋还当作一种幸福和快乐?有谁还在一年之中早早地期待着端午节幸福地到来?因此,我们要热爱,要珍视我们的传统文化。
最后,我要送大家一句话:
幻灯七:我们必须珍视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就像珍视自己生命的价值一样。
对于本民族文化的珍视是一个国家屹立千年的基石。
四、作业。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一等奖(通用17篇)篇十四
1、了解汪曾祺及其散文小叙事的创作特点。
2、了解作者家乡独特的端午习俗,理解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态度与情感。
1、注意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
2、激起学生对儿时生活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的感情。教学重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教学难点。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由图片引入端午节。
介绍节日的来由。
了解端午节的习俗。
二、介绍作者。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朗读课文。
2、理清课文思路。
3、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可否把十二红与其它内容调换?
4、作者为什么会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5、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段的`争议?
四、品析语言风格。
五、研讨问题。
文章如此津津乐道谈论咸鸭蛋有意义吗?
六、拓展迁移。
谈谈你喜欢的节日风俗,你为什么喜欢它?
七、小结。
八、作业。
1、阅读汪曾祺的作品,散文、小说均可。可做一些读书摘录。
学生介绍。
学生朗读。
学生快速浏览、思考、归纳、交流。
学生思考、交流。
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分析。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
学生自由发言激发阅读兴趣,了解习俗。
文学常识。
板书设计。
汪曾祺。
端午的风俗对儿时生活的怀想。
家乡的鸭蛋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一等奖(通用17篇)篇十五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片段,感受课文情趣。
2、掌握品读语言的方法。
用心朗读课文,品味作者的语言风格。
关注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1、解读文本内在韵味,体会文章蕴含的情感。
2、认真品读,体会作者的独特语言风格。
引导学生调动自身体验,关注日常生活中的情趣。
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幻灯片出示资料。
资料(陆建华《汪曾祺和高邮咸鸭蛋》。
有人对汪曾祺说:“汪老,除了秦观,高邮---就您了。”汪老听罢笑着说:“我只能排第三,前头还有(高邮咸鸭蛋)。”
以上的资料可以看出高邮咸蛋在汪曾祺心中的地位,今天,我们就走进高邮,看看汪曾祺笔下的那枚鸭蛋究竟装着什么,让他念念不忘。
二、温故知新。
三、明确目标。
四、品语言找趣味。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就自己找到的趣句在组内范读,并和小组同学交流感受,品出趣味。适时介绍品味语言方法,品出作为高邮人的汪曾祺又用怎样的情感介绍家乡特产。
五、赏风格感魅力。
1、介绍汪曾祺的语言风格。
a平淡而有味。
b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方言入文文言入文)。
c有淡淡的幽默。
2、学生自由选例,结合课后题进行品味评析。
3、归纳语言特色。
a、平淡而有味。(读起来亲切自然)b、方言入文。(脱口而出,直率朴素)c、淡淡的幽默。(增强文章趣味性)d、文言点缀。(使文章增添了书卷气和典雅之美)。
六、拓展延伸:说风俗。
1、让学生说出自己知道的传统节日,并说出这个节日的习俗?
七、小结。
八、布置作业。
自己的家乡有什么民俗让你难忘?或者家乡的某些特产给你留下了什么深刻的印象?请以“一说起家乡,我就想起了家乡的------”为开头写一段话,字数不限,但要写出自豪感,语言生动传神。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一等奖(通用17篇)篇十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片段,感受课文情趣。
2、掌握品读语言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用心朗读课文,品味作者的语言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1、解读文本内在韵味,体会文章蕴含的情感。
2、认真品读,体会作者的独特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调动自身体验,关注日常生活中的情趣。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幻灯片出示资料。
资料(陆建华《汪曾祺和高邮咸鸭蛋》。
有人对汪曾祺说:“汪老,除了秦观,高邮---就您了。”汪老听罢笑着说:“我只能排第三,前头还有(高邮咸鸭蛋)。”
以上的资料可以看出高邮咸蛋在汪曾祺心中的地位,今天,我们就走进高邮,看看汪曾祺笔下的那枚鸭蛋究竟装着什么,让他念念不忘。
二、温故知新。
三、明确目标。
四、品语言找趣味。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就自己找到的趣句在组内范读,并和小组同学交流感受,品出趣味。适时介绍品味语言方法,品出作为高邮人的汪曾祺又用怎样的情感介绍家乡特产。
五、赏风格感魅力。
1、介绍汪曾祺的语言风格。
a平淡而有味。
b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方言入文文言入文)。
c有淡淡的幽默。
2、学生自由选例,结合课后题进行品味评析。
3、归纳语言特色。
a、平淡而有味。(读起来亲切自然)b、方言入文。(脱口而出,直率朴素)c、淡淡的幽默。(增强文章趣味性)d、文言点缀。(使文章增添了书卷气和典雅之美)。
六、拓展延伸:说风俗。
1、让学生说出自己知道的传统节日,并说出这个节日的习俗?
七、小结。
八、布置作业。
自己的家乡有什么民俗让你难忘?或者家乡的某些特产给你留下了什么深刻的印象?请以“一说起家乡,我就想起了家乡的------”为开头写一段话,字数不限,但要写出自豪感,语言生动传神。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一等奖(通用17篇)篇十七
活动一:小组自主互助识记字词。
阅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活动二:问题探讨(学生自主互助)。
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这与写高邮鸭蛋有何联系?
家乡高邮鸭蛋有何特点?作者着重写了哪些内容?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活动三:学习课文学习部分。
提问: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这与写高邮鸭蛋有何联系?
学生朗读文章第2、3自然段。
提问:家乡高邮鸭蛋有何特点?作者着重写了哪些内容?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一、复习旧课听写词语,学生互评。
二、学习课文第三部分学生讨论、交流。
三、研究性学习:(学生讨论、交流)。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本文的语言魅力主要靠反复朗读才能体会得出。有些语段还应指导学生读出语气语调、读出韵味。通过朗读,感受本文的情趣。
提问:朗读文章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点。
四、拓展训练,感受家乡的风俗:
提问:说说你的家乡过端午节的风俗,谈自己的体会。
五、小结。
《端午的鸭蛋》一文,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成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是汪曾祺先生的魅力所在。文章读来从容闲淡,大有月下听长者谈古论今之感,悠然恬然之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不做刻意的雕凿加工,也不刻意追求结构的严谨,但在随意之中也体现了构思的严谨与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