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数学学生素质的教学管理论文(案例23篇)

时间:2023-11-07 作者:JQ文豪

通过阅读范文范本,我们可以学会如何运用不同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精彩范文范本,相信大家一定会从中受益匪浅。

精选数学学生素质的教学管理论文(案例23篇)篇一

中学物理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却没有一种是普通适用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不同的教学方法所适用的情况和取得的效果是不同的。为了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以现代的教学思想为指导,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设备条件,不同水平的学生,选择一种或几种最优的教学方法,综合加以运用,这是我们中学物理教师的一项基本功。本文就优选教学方法的依据和运用的原则谈一些见解。

一、优选教学方法的依据。

1、重视德育,寓德育在物理教学之中。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发挥教材的德育功能,在传授知识过程中渗透爱国主义,政治思想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使智育和德育有机结合,使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

2、开发智力,寓能力培养于传授知识之中。

物理知识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又在生产技术中有广泛的应用。在中学阶段打好扎实的知识基础是十分重要的.。在探索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知识是开发智力的基础,智力的发展又会进一步促进知识的掌握。通过物理教学,既使学生获得物理知识,又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创造性的人才。

3、教学相长,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的认识过程,学生既是教学对象,又是认识活动的主体,教师应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更充分地参与教学活动,发扬我国教学相长的优良传统。

4、加强实验,创造学习物理的情景。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教学也必须以实验为基础,教师要大力加强实验,为学生学习物理创造一个良好的物理环境,使学生在特定的物理情景中感知和思维,并且还能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发展学生的操作技能。

二、运用教学方法的原则。

1、择优性原则。

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它的特点,亦有它的不足之处。教学实践表明,不同的教学方法所取得的教学效果是不相同的。我们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等具体因素,选择比较合适的教学方法。例如:初中“物理的沉浮条件”一节课的教学方法,可以有下列三种:

(1)讲授法。

因为这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的“二力平衡条件”知识密切相关,是属于派生性的知识,可以运用讲授法,通过物体在液体中的受力分析,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

(2)观察法。

教师可以通过下列几个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演示实验的现象,步步深入,从而得出物体的沉浮条件。

a、把铁块、木块放入玻璃缸的水中,铁块沉入水底,而木块浮在水面。

b、把一枚大头针和木块(大头针的重量小于木块)放入玻璃缸的水中,大头针仍然沉入水底,木块浮在水面。

c、把一个小铁盒竖着放入水中,则沉入水底,而平放时却浮于水面。

(3)实验法。

如果把上述三个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通过学生亲自操作,分析实验所提供的物理情景,从而认识物体的沉浮条件。

这三种教学方法,各有优点,可根据学校实验设备条件和学生的基础水平,以及教师本身的擅长加以选择。

2、综合性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获取,智力发展和非智力因素培养,不能只靠一种教学方法,也不能只采用一种固定的教学方法,而应该博采众法之长,加以综合运用。一般来说,一节课应以一至二种教学方法为主,辅之以其它的方法,发挥各种不同教学方法的特点,扬长补短,相互配合,相辅相成。如“物体的沉浮条件”这节课的教学,往往是以讲法加以配合,边讲边实验法为主,用讲授法加以配合,边讲边实验,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又知,“光的直线传播”这节课的教学,开始可以用讨论法和讲授法相配合,讲述光在同一媒质射向另一种媒质时要改变传播方向,由于学生对此缺乏感性认识,就要用观察法或实验法。最后,关于光的传播速度,是介绍性的知识,可以指导学生用自学法解决。

3、相关性原则。

制约教学方法运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教师应权衡利弊,抓住有利的主要因素,避免不利因素的消极影响。例如:有的课运用实验法费时较多,但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培养动能能力有好处。如果教学时间允许,就要用实验法进行教学。但是,如果教学时间实在难以调剂、安排,也就只有割爱了。

有的教师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但对教学效果考虑的比较少,也有的教师习惯于某一、二种教学方法,担心进行教学方法改革会影响教学质量,我们既要有改革创新精神,又要着眼于实际效果。

总之,只要我们坚持不断地学习教育科学理论和积累总结经验,在教学实践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业务水平,就能得心应手地优选并综合运用教学方法。

精选数学学生素质的教学管理论文(案例23篇)篇二

师:许多同学不明白,“瓶子里的水为什么会渐渐升高?”我们来研究一下。

(出示句子: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

师:同学们读一读句子,想想乌鸦是怎样把石子放进瓶里的?

(生读句子)。

生:乌鸦是一个一个地把石子放进瓶子里的。

师:“一个一个地放”是怎样放?

生:一个一个地放就是放完一个再放一个。

生:一个一个地放就是放完一个再放一个,放了许多个。

师:(示意第二位发言的同学)请你来放给大家看一看。

(拿出预先准备的装有半瓶多水的窄口瓶和一包石子,生上台,拿起石子一个一个放进瓶里,放三个后,师示意生暂停)。

师(问同学):这样是一个一个地放吗?

生(齐):是。

师:把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瓶里,瓶里的水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请大家要注意看,认真想。

(师示意学生继续一个一个地放石子直至水将升至瓶口)。

师:瓶子里的水怎么样?

生:升高了。

师:很快升高吗?

生:是慢慢升高。

生:是一点一点地升高。

生:放进一个石子,水就升高一点点,再放进一个石子,水又升高一点点。

师:因为石子是一个一个地放,所以水是一点一点地升高,慢慢升高,书上用哪个词来说?

生(齐):渐渐。

师:为什么放进石子,水就会升高?

生:石子放进水里,沉到水里去了。

生:石子沉下去,水就升上来了。

生:石子沉下水,占了水的位置,水没地方住,就跑上来,升高了。

师:想得好,也说得好。那乌鸦是怎么想出这个办法来的?

生:乌鸦看见旁边有许多石子,就想出办法来了。

生:乌鸦看到瓶子旁边有许多小石子,就想,把石子放进瓶子里,水就会渐渐升高,我就可以喝到水了。

师:乌鸦真聪明,注意看,积极想,就想出办法来了。我们同学更聪明,认真读书,积极动脑筋,弄明白了乌鸦是怎么喝着水的。

精选数学学生素质的教学管理论文(案例23篇)篇三

[摘要]数学教学应强调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即在发展学生智力因素的同时也发展非智力因素,以提高全体学生的数学素质。

[关键词]数学概念学生智力因素学生非智力因素。

数学教学应强调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即在发展学生智力因素的同时也发展非智力因素,以提高全体学生的数学素质。下面就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谈一点我个人的认识。

一、讲清楚概念的实际来源。

由于数学本身具有理论的抽象性、逻辑的严谨性等特点,使学生望而生畏。事实上,不少数学概念等内容都可以找到它的实践原型。如:正负数、数轴、绝对值、点到直线的距离、函数等,都是由于科学与实际的需要而产生的。讲清楚它们的来龙去脉,可使学生不会感到抽象乏味。就“数轴”来说,是规定了原点、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单单这样讲,学生不易接受。其实人们早就懂得怎样用“直线”上的点来表示各种数量,如秤杆上用点表示物体的轻重,温度计上用刻度表示温度的高低,它们都有数轴三要素:度量的起点、度量的单位、明确的增减方向。这些“模型”都是学生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数,从而引进“数轴”的概念。

二、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教学,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是由形象思维为主,过度到经验型的抽象思维为主,并逐步向理论型的抽象思维发展。学生对数学中抽象的概念、理论的学习往往由于社会实践经验相对缺乏,而停留在表面上的一知半解。因此,教学中要借助生动形象的`直观教学,丰富学生的感性材料,把具体的东西和抽象的东西联系起来,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学会观察、分析、归纳,帮助学生的思维从具体上升到抽象,从而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同时,通过学生的透彻思维,牢固掌握数学知识。

三、应用一题多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的基础是理解。据相关资料介绍,目前数学教学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学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不善于用数学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创新的前提是对数学概念及数学思维过程的认识和理解。从知识能力再到数学的意识,把数学的真谛理解透而不是仅仅会解儿道数学题。要着重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技巧,要培养学生知难而进,别出心裁,独立思考的数学品质。“一题多解”就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切入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求解同一题目。少数学生受固定思维方式的束缚,不善于寻找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不善于从多方面多角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了避免这些现象,在解题时,应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要别出心裁,标新立异,找出更多更新的切实可行的解题途径。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创新意识。

四、重视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教师应阐明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的教育。如我教“实数”的一节课时,向学生简介了从自然数产生到整数、分数出现再到无理数的出现,告诉学生数的产生与发展不是人们主观臆造出来的,它是人们实践活动的产物。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数学和科学技术方面有着辉煌成就,结合教材内容,介绍我国数学科学的历史,使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如介绍古代刘微的“海岛算经”,祖冲之保持千年世界记录的“圆周率”、“勾股定理”,杨辉的“三角形定理”,现代华罗庚的“优选法”,陈景润的“歌德巴赫猜想”等等。这都是我国数学在世界上值得骄傲的成就。

在教学中可以有目的地介绍一些数学家的成长故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针对个别学生数学基础差、意志薄弱、对学好数学失去信心,我给他们讲数学家张广厚的故事,从数学不及格没考上中学到艰苦努力考上了北京大学数学系,终于成为数学家。学习他不怕挫折、持之以恒的精神。个别学生取得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我给他们讲数学家高斯的故事。高斯是近代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而他总是十分谦虚,坚持不懈,永远探索。学习他谦虚谨慎、迎难而上、百折不挠的精神。

总之,加强学生数学素质教育是时代的呼唤,历史的必然。我们每位教师身上肩负着培养人才,振兴中华之重任。我们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他成为祖国有用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吴兴长.数学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北京教育行政学院,教育心理学讲座,,(1).

精选数学学生素质的教学管理论文(案例23篇)篇四

班主任是学校的德育工作者,是班级的管理者,是班级教师集体的核心。

在工作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班主任与一般科任教师最大的区别在于除了教好自己的某一学科担任“教师”这一角色之外,还扮演着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管理者的角色;在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中,起着导师的作用,并负有协调本班各科的教育工作和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教育之间联系的作用。这就使得班主任具有其他各科任教师所不具备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也就担负着更多的义务和责任。

一、抓住教育契机,明确行为要求。

在日常生活中,当一个人换了新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时,总有给人留下好印象的想法和愿望,希望在新的环境中扬长避短重塑自我形象,学生亦如此。新学年初,学生面对新的课程、新的老师与同学,好奇心与要重新有一个良好开端的想法交织在一起,那些不良行为习惯有所收敛。抓住这个契机,我们要结合学校的有关规定,开学第一天,带领学生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规章制度,利用黑板报宣传中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学期初的前两周,我们还深入到学生日常行为的每个细节,加强个别指导。行为要求的明确,为学生自我教育、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奠定了基础。

二、充分利用班会,培养、提高后进生的自我效能感。

由于班会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有效形式和重要阵地,一次成功的班会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对后进生自我效能的培养自然是功不可没。教育工作者、班主任深深地明白了这一点后,在平常工作中就要努力做到充分利用每一节的班会课,以正面教育、肯定为主,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当然,我也注意到了班会的形式应当丰富多彩,同时还必须相信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班会中唱主角,班主任只是起主导作用。所以班主任应了解学生心理,捕捉学生敏感的问题,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三、多给魅力,少给压力;多宽容引导,少批评束缚。

现在作为教师,大都感到学生一批比一批难教,学生厌学严重;而我们老师是越教越不会教,越活越累。无数强有力的对手铺天盖地而来,在和我们争夺学生的注意力,我们处于明显的劣势。因此,我们必须拿出我们自己的'真正优势,去开发吸引学生的资源,那就是教师的人格魅力。如果我们很有人格魅力,热爱生活,充满激情,师德高尚,做事公正,业务能力强,善于体察学生的心思,能真正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和心灵的保健医生,那么任何对手都无法和我们竞争。同时,如果老师爱学生,学生也爱老师,就形成了真正的情感交流,这样给学生的印象才是终身难忘的。敞开心扉,摘下面具,亮出真实的自我,怀着从容不迫的自信,青春焕发地走上讲台,尽情展示我们人格的魅力吧!千万不要给学生压力,动不动就批评,因为我爱你;讽刺挖苦,因为我爱你;把你赶出教室,因为我爱你;甚至连体罚也是爱。这样的爱就像瀑布一样,飞流直下,砸得学生喘不过气来。我们不能拿爱当武器用,不能用爱迫使学生就范,给学生人为制造精神压力。一个真正的老师,应该十分注重尊重学生的情感,不断地用人格的魅力去吸引学生、教育学生,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四、处罚要有度。

中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年龄层,逆反是普遍的心理标志。这就决定了中学生的教育是困难的,也是特殊的,英雄还是恶棍,往往取决于这个阶段的教育。当学生犯错误甚至违法时,处罚也应当不同于成年人,可以考虑高高举起、轻轻放下,帽子拿在手中,法外施仁,给机会,给时间。过激的处理,可能是为丛驱雀、为渊驱鱼。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惩罚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

曾有一位父亲怀疑自己的孩子在家偷了钱,孩子坚决不承认,于是父亲来找老师,请老师调查这件事。调查的结果,老师相信学生的说法,但这位父亲不同意,坚持要继续查证,并想借助司法人员进行。他认为,钱不是大事,但事关道德,决不能放过。老师问他:“你是要事实呢,还是要孩子?一旦这样做了,不管真相如何,你可能从此失去这个孩子!”这位父亲因此放弃了他的想法。他的想法不是没有道理,但他忽略了少年与成年的区别。几年后,这个学生出外留学回来,他问老师:“在当时,没有更多的证据为我证明,你不怕自己的判断是错误的吗?”老师说:“首先,老师要信任自己的学生,也要信任自己对学生的影响。其次,即使老师的判断是错误的,起码也保护了学生,当这个学生感到内疚时,他不容易再犯相同的错误。这不同样达到教育的效果了吗?”

俗语道:办法总比困难多。经过这段时间班主任工作的磨练,与学生一起“摸爬滚打”,期间总不免坎坎坷坷,但也不乏趣事乐事,班主任工作真可谓苦中有乐。

总之,班主任工作是一门艺术,班主任的知识越多、越广泛、越精深,越容易博得学生的爱戴和尊重,在学生中的威信越高。做班主任并不难,难就难在做一名让学生爱戴的称职的班主任。班主任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只有注重实践,努力探索和研究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尊重学生,才能把班级建设成为文明、守纪、勤奋、进取的集体。

精选数学学生素质的教学管理论文(案例23篇)篇五

摘要:随着旅游行业的飞速发展,对旅游管理人才的专业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为此,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搜集数据,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素质的内涵及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结合该专业客观实际,从政府、学校、企业、学生四个方面,对提高学生专业素质提出具体办法。

一、研究基础。

1.研究背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出去旅游的人络绎不绝,旅游业不断发展壮大。在国家积极引导全方位推行全域旅游的形势下,我们的传统旅游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对各大高校旅游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2.研究意义。

旅游行业发展形势好,就业形势却不容乐观。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既要面对来自各大高校旅游本科专业人才的挑战,又要面临形势下失业的危机。学校不断扩大招生,只重“量”,不重“质”,旅游经营者苦于“招聘难”,旅游专业人才苦于“就业难”。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素质培养方面的研究很有必要。

专业素质是指能解决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包括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不同的素质对应相应的能力。

(一)基于调查的分析。

1.对旅游专业的认同度。12.6%的学生非常喜欢自己的专业,47.4%的学生比较喜欢旅游专业,34.7%的学生一般喜欢,仅有4.2%的学生不喜欢旅游专业。由此可知,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绝大多数喜欢旅游专业,对本专业有较高的认同度。2.是否从事旅游相关行业。根据调查数据显示,49.5%的学生比较愿意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其中35.8%的学生希望成为教师,11.6%的学生希望从事导游工作,仅有8.4%的学生希望从事餐饮行业。总体来看,大多数学生毕业后愿意从事专业相关的工作,但是有9.5%的学生不愿意从事专业相关的工作,而是选择考公务员、事业单位或者进企业等。3.不愿从事相关工作的原因。由以上数据我们得知有49.5%的学生比较愿意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9.5%的学生不愿意从事专业相关工作。9.5%的学生不愿意从事专业相关工作,主要原因有:社会地位低、工作劳累、工作环境差、工作时间长、没有前景、薪酬低等,其中工作劳累占28.4%,认为工作时间长、没有前景的各占20%,因社会地位低不愿从事与专业相关工作的占17.9%,另外因自身原因的占24.2%。4.是否有一个清晰的职业规划。调查结果显示,5.3%的学生有非常清晰的职业规划,24.2%的学生有比较清晰的职业规划,38.9%的学生职业规划一般清晰,但是有26.3%的学生职业规划比较模糊。5.高职旅游管理的专业素质构成。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认为该专业素质按其重要程度排列依次为:积极的职业态度、灵活的变通思维、较高的文化修养、过硬的操作技能、能吃苦耐劳、坚忍的意志等。6.本专业的课程设置是否合理以及建议。据调查显示,2.1%的学生认为目前课程设置非常合理,37.9%的学生认为课程设置比较合理,39.0%的学生认为一般合理,15.8%的学生认为比较不合理,5.26%的学生认为课程设置非常不合理。

(二)调查结论。

1.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度不高。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很多喜欢自己的专业,却不愿从事专业相关工作,很多是因为来自亲朋对旅游行业的刻板印象,认为旅游行业是一个“朝不保夕”的工作,缺乏对旅游行业客观的`看待,间接导致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流失。2.缺乏职业测评和职业规划。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中仅有职业规划是不够的,从某种角度上看,职业测评甚至比职业规划更重要。职业规划解决的是“我想干什么”,而职业测评重点解决的是“我能干什么”、“我适合干什么”,因此在职业测评上还有待加强。3.缺乏实践操作培训课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户外实习在大一的下学期,时间1—2天不等。在实习的过程中,学生更多的是以一个“旅游者”的身份去学习当地的旅游文化、观赏秀美山水、考察旅游市场,而不是以一个“从业者”的立场、一个导游的身份,导致实习活动达不到预期的效果。4.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不足。高职旅游管理学生的培养方案只要求学生通过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就可以,虽然培养方案从培养提高学生的英语基础的角度来设计,但是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高职旅游管理应该要求通过全国英语四级考试。

(一)政府的角色。

政府应该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提高旅游管理技术以及做好旅游行业的宣传工作。通过报纸、杂志、公益广告等形式,树立起一个崭新的旅游行业形象,如导游知识渊博。除此之外,应该给专业行业从业者一些看得到的实惠,比如旅游淡季,导游工作的安排、详细的导游等级薪酬制度等,让我们的行业从业者觉得这是一个有前景的行业,有奋斗目标,工作有干劲儿。

(二)学校的任务。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提高专业认同度。学校应该正确的引导学生的职业观念,建立起任何工作都需要从基层干起的理念。强化教师队伍,优化课程设置。一方面要强化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实践经验和技能,以培养出“双师型”的“学生”;另一方面可适当增加实验课程的课时。

(三)企业的角色。

企业可以制定明确的岗位职责和晋升标准,以便于旅游从业者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同时,可以根据岗位要求制定员工的晋升标准,进行各种方式的培训,将加大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也使员工有努力的方向,同时,旅游企业必须使薪酬与员工的能力和岗位业绩直接挂钩,工资绩效最好公开透明,按章计算,以理服人。

(四)学生自身。

1.认清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随着各大高校的不断扩招,几乎每年毕业都是学生的“就业最难季”。这种“难”却是相对的,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出游观念的转变,使旅游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应该认清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先就业再择业,抓住行业机遇,占据就业制高点。2.加强学习,扎实理论功底。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他们的文化理论知识要弱于旅游管理本科生。因此,学生应该加强学习文化知识,扎实理论功底,尤其在英语方面,应该对自己严加要求,化不利因素为有利条件,争取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

四、结语。

高职旅游管理作为高校旅游管理队伍之一,应该“多平台助力,全方位培塑”,但是提高整体旅游管理高职生的专业素质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需要政府、学校、企业以及学生共同努力,如此才能将旅游管理高职生培养成为旅游行业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

参考文献:

[1]罗凯敏.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思路[j].智富时代,2015,(7).

精选数学学生素质的教学管理论文(案例23篇)篇六

体育素质薄弱学生是那些或是由于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或是由于后天培养的缺陷,致使其身体条件、运动素质、体育知识技能不如其他同学,在体育教学中跟不上进度,难以完成任务的学生。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做好体育素质薄弱学生的转化工作,对于全面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做好体育素质薄弱学生的转化工作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素质教育具有全球性、全面性、基础性和主体性等基本特征。它要求提高每位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好基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素质教育是一种弘扬学生主体性的教育,素质教育尊重学生人格,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它要使每位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成,不求个个升学,但求个个成才。因此,我们必须把培养人格的着眼点放在全体学生身上。体育素质薄弱学生的进步,往往是逼出来的,他们往往有特长,要培养这些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就要尊重他们的心灵自由,开发其潜能资源,促使其把体育锻炼作为一种自觉行为,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奋斗目标,为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奠定基础。

二、如何做好体育素质薄弱学生的转化工作。

1.深入调查研究,弄清体育素质薄弱学生形成的原因。

了解体育素质薄弱学生形成的原因,是做好转化工作的前提。在实际教学中的学生来自不同家庭、不同环境,因此教育的程度不同,个体差异较明显。例如:有的学生矮小、瘦弱或胖,有的学生是过去缺乏锻炼,运动素质较差。如:身体高大的学生进行协调技巧类的项目时较差,进行耐力跑练习时,心肺功能差的学生普遍感到焦虑或恐惧,意志品质薄弱;有的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障碍。针对体育素质薄弱学生形成的不同原因,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必须采取不同的办法,只有“对症下药”,方能凑效。

2.提高心理素质。

体育运动与学生的心理、情感、意志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以竞争性、创造性、教育性为媒介,使人获得心理方面的改善,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发展。体育可以培养学生乐观、进取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锻炼学生勇敢、顽强、坚毅果断等优秀品质,教人正确看待成功与失败,增强自我调节心态的能力和承受压力的能力,培养竞争意识,创造性和自信心,养成豁达、开朗的个性。

3.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实现自我超越。

教师应根据体育素质薄弱学生的不同情况,帮助他们制定符合实际,经过努力可以达到不同的教育目标,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进行因材施教,指导他们一点一滴地学习,对他们主要不是要求限期赶上或超过其他同学,而是实现自我超越,鼓励他们,逐步达到教学最基本的要求。在保证共同内容完成之后,留有一定时间,采用运动处方的形式进行区分。让学生自己选择练习伙伴、场地、器材、思考练习方法,使教学与学生的锻炼方法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实效。

4.加强教学过程评价,使学生获得愉快和成功的情感体验。

对于体育素质薄弱学生的转化,必须加强教学过程评价。教师不应把注意力盯在他们完成了什么动作,达到什么标准等学习结果上,而要侧重于学生的学习态度,练习积极性、付出的种种努力与得到的点滴进步上。因为前者他们都是可以做到的,而后者正是他们由弱变强的转化条件。如:在教排球的上手发球时,一名学生就是发不过去,我让他站前面一点发球,结果球发过去了,能发过去就是一种进步,就是一种自我超越,这就是一种成功。适时地、恰当地给予激励性评价,有助于他们建立自尊心和自信心,获得愉快和成功的情感体验和新的学习动力。

5.发挥群体的力量,加强意志力的培养。

教师应把体育素质薄弱生的转化工作置于班集群体之中,发挥群体的力量。如:把后进生排在最后,利用优生影响后进生,这种秩序不但可以活跃气氛,激发练习动力,还能引发学生“比、帮、带”,影响有恐惧感的学生,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教师通过风趣诙谐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比喻,即时消除学生胆怯的心理。如:“他能做,我也可以完成”,“你的技术差点超过他”等。同时,要教育素质强的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关心后进生而不是排斥他们,鼓励他们而不是讽刺他们。例如:当弱生胆怯时,信心十足地说一句:“我给你担保,保证没问题!”当弱生取得一点进步时,发自内心的喊一声:“好!”都将对弱生产生强烈的震憾,使他们感到集体的温暖和力量。

与此同时,教师还必须站在育人高度上,在转化过程中,加强体育意识的培养,利用体育特殊的凝聚力和感染力,制定一些必要的特殊规则,强制参加,让体育素质薄弱的学生由不习惯到习惯进而主动参加,使其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上来,真正体验到体育的乐趣和无穷的魅力。

体育素质薄弱学生的转化,得到的决不仅仅是他们体育的进步和素质的提高,更主要的是教会他们如何强身健体,最终达到终身受益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宝兰:《教改形式下中学生的体育素质的训练》[j],科教园地,

[2]王娴:《培养中学生体育素质教育的途径探讨》[j],经验交流,

[4]张蕾:《学生自我体育素质能力培养的四环教学模式》[j],体育师友,。2。

[5]王芳:《做好体育素质薄弱幼儿的转化工作》[j],研究与探索,。11。

精选数学学生素质的教学管理论文(案例23篇)篇七

论文摘要:课堂教学是在一定的课堂教学情境中,师生透过语言和非语言信息工具相互交流信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实现预期交往任务和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的教学活动。有效的课堂交往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

一、课堂交往教学与学生的主体性发展。

课堂教学是师生在课堂环境中,进行信息、情感、思想的交流和互动,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边多向的交往。课堂交往本身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活动存在的基本方式,是在课堂教学这一社会体系的运行过程中,师生、生生主体间以知识、情感、态度、价值等为信息相互交流和相互作用,以完成交往任务、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在新课程理念之下,课堂交往的核心目标是实现学生的发展,是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

学生的主体性是在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生活的主人后,由课堂教学活动赋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生成、发展的,是教师主体引导学生主体依据认识规律进行学习、认识与实践,以获得发展的对象性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方向性、自主性、创造性。王策三教授指出;“主体性,这是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特征,”是学生个性素质发展的根本条件也是重要内容。所以,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及全面发展,“教师应把教的重点转向引领和规范学生的活动(交往)方式,并指导学生反思和调整自己的活动(交往)方式,优化知识的掌握和价值观念的形成,让活动(交往)方式也经过自己的尝试、筛选、整合与积累,逐步做到有序、定型、熟练,转化为能力。”

二、以学生主体发展为导向,建构有效的课堂交往教学策略。

1.深化师生交往认识。在传统教学交往中,学生的角色以及交往目标、方法是由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在发展学生主体性的课堂交往中,学生可以在具体情境中对交往目标、方法进行调整以更加适应学习任务,是自我做主的体现,有时学生采取的交往方法比教师提供的要更具有新意、更有效。以学生主体性发展为导向的课堂交往教学是学生为了更有效的学习而主动进行的。如果教师不具备开放的课堂交往意识,不具备组织、引导多形式交往的智慧技能,如果学生习惯于听从、记录教师的讲授,没有进行交往的兴趣、习惯以及交往的能力,那在此情况下,要么学生根本没有机会参与交往,要么由于无效或低效的交往活动没有带来较好成绩而降低主动性。教师对课堂交往的认识首先体现在对课堂交往的权力关系的理解上,吴康宁教授在课堂教学的教师角色研究中,指出“教师的`领导力度愈大,学生的自主程度愈低,反之亦然。”

做交往中的主人学生在课堂交往中要有主人翁意识,认识到自己是交往中的主人,不是他人的“牵制品”和“被控制者”,才会在课堂交往中发挥主体作用,显示出个人的独特魅力。学生要主动地参与交往首先要让他们有交往兴趣,并形成良好的交往习惯,这些习惯包括认真倾听他人的发言、理解他人的观点,观察别人的神情状态、操作行为,尊重他人的表现,遇到争论点采取民主协商、合作的方式,不发生随意喊叫、辱骂、歧视等。做交往中的主人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交往能力,有学者将交往能力构成分为交往认知能力、交往表达能力和交往调节能力。

2.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课堂交往教学力求不拘泥于某种教学方法,力求以课堂互动促进学生主体发展为主旨,结合学生学习对象的不同特点和学生认知、情感的实际,创造和采用合理、灵活、适用的多种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

首先,以问题为中心带动师生、生生之间的交往。在教学中,师生共同创设情境,挖掘、引发不同的疑问和想法,提出假设或问题,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讨论。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要求把教学内容根据要求转化为一组面向全体学生的序列性问题,设置“问题情景”,刺激学生的好奇心,以问题引发学生的交流和课堂交往,引发师生的互动促使问题解决并引导反思,让在学生的交往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规律。在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往频繁,交往方式多,交往质量高,在探究解决问题中,学生主体性得到发展,从中也获得了发现的乐趣。

其次,以课堂讨论带动交往教学的开展。教师可通过预先设计与组织,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激发、调动学生的经验、意向和创造力,探讨寻究。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总结。讨论式课堂教学有利于师生间、生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因此,也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品质的发展,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3.以探究性学习深化交往教学的开展。例如:设计需要走向社会调查实践的探究性课题——探究顺德的祠堂文化。课题在两个星期之前发给学生,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走向社会调查,甚至借助网络查找资料,整理成合作作品,在课堂上展现探究成果。它需要学生合作学习,需要社会人事的协助,需要教师、学生共同探讨,提供给学生多向交往深刻交往的时空,提高了学生的交往能力,促进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

首先,要构筑“学习与生活共同体”。传统的课堂教学生活中,班级授课制“缺乏真正的集体性,每个学生独立完成学生任务。教师虽然向许多学生同样施教,而每个学生各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掌握。每个学生分别地对教师负责,他们即学生与学生之间并无分工合作,彼此不承担何责任,无必然的依存关系。”“学习与生活共同体“由教师和学生群体组成,在这个团体中,所有人都是需要获得发展的对象,如果仅仅靠教师一个人的力量很难实现全体的共同发展。“学习与生活共同体”的内部运行机制是师生交往与生生交往活动,通过交往来实现“学习与生活共同体”的形成。而一旦形成“学习与生活共同体”将增强内部成员的团体凝聚力,促进更有效的交往活动,使每一个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展。

传统课堂教学由于重集体轻个人、重竞争轻合作,学生实质上处于集体生活中的“单干户”这样一种孤立的生存状态。可见,传统的课堂教学生活并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与生活共同体”。“学习与生活共同体”不是对个人自由的压制,而是为个人自由和主体性的充分发展提供了实现的场所,因为“共同体”中的学习者由于集体更加有成功的自信,更加关注共同学习的过程。

其次,优化课堂交往环境。优化课堂交往环境是指建立一个有利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健康的交往环境,包括精神环境和物理环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拥有自由表达、畅通交流的机会,不受话语霸权、时空的人为的不合理限制,从而扩大每一个学生的交往空间,拓展学生的“学习语脉”。

课堂教学气氛主要指集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情绪情感状态。它是在课堂教学情境的作用下,在学生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情绪、情感状态,包括了师生的心境、精神体验和情绪波动以及相互关系等,它反映了课堂教学情境与学生集体之间的关系。泰戈尔说,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心灵与心灵约会的关系,“心灵约会”的前提是理解与平等。对于学生间关系而言,“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关系比任何其他因素对学生学习的成绩、社会化和发展的影响都更强有力。但课堂上同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往往被忽视。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儿童健康的认知发展和社会化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如果仅仅只是个别学生处于强势中心地位,会剥夺其他学生的交往机会。例如,有些教师反映现实课堂交往中总有小组成员不愿意参与交往的情况存在,更愿做呆滞的“观望者”、思维“游离者”或是故意“搅局者”,而这类学生恰好是很不受大家欢迎的学生(比如成绩差,爱打闹),所以往往被小组交往活动排除在外。所以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想方设法来促进学生之间情感的交融、思维的碰撞,优化生生关系。

三、结语。

在新课程教学理念中,一切教学活动以学生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点,是以发展学生主体性和健全学生的人格为目的的教学价值观。学生的主体性不是与生俱来的,也无法主观上自主生成,而是在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活动中的参与者、主动者之后,在多边多向的交往活动中生成和发展的。有效的课堂教学不但能够使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有选择的机会,而且能够自主控制课堂活动,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建构有效的课堂教学环境,使学生在与教师、与同学的信息交流中获得主体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2]王策三.教学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3]王道俊,郭文安.主体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4]吴康宁.课堂教学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精选数学学生素质的教学管理论文(案例23篇)篇八

语言是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情感、交流生活……的重要工具。语言交际能力的高低,将会在人的各种活动范畴中带来重大影响。然而,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就必须从小加强学生的说话训练,使他们掌握“说话”这一人们赖于交际和沟通思想最常用、最快捷的工具。

如何在说话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素质呢?

一、激发欲望,让学生“想”说。

当一个学生对某种学习产生兴趣时,他总是积极主动而心情愉快地进行学习,不觉得是一种负担。例如,对于刚升入一年级的学生,我用问题引导学生说话。

1.你叫什么名字?今年几岁了?

2.家中有几口人?他们是谁?

我让学生分别回答后,指名把四个问题连起来说,这便成一段话,我还出示:

1.你昨晚看了什么少儿节目?

2.在学习上,你帮助过谁?怎么帮的?

3.你喜欢干什么?

这些问题贴近学生生活,又加上学生有好胜心,什么事都想试一试,我一番动员,学生就踊跃发言,这就激发了学生的说话欲望,使学生想说、愿说。

二、想方设法,让学生“敢”说。

其实,学生的口头表达可以在活动中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高。平时在开展训练时,我常利用课前一两分钟时间让学生作一个简短的自我介绍,人人参加练习。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人人都有说话的机会,慢慢对“抛头露面”习以为常。

三、多种形式,让学生“练”说。

“说话”能力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能力,只有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反复训练才能提高。

1.在阅读教学中渗透“说”的训练。

读书朗朗上口、熟读成诵是大量积累语言材料最有效的方法,运用时就脱头口而出,我们要发挥小学生记忆力强的优势,把讲读课上成真正的读书指导课,如,《草原》一课,我在授课时诱导学生循着文章的思路,抓住重点感知、理解、想象文中描述草原的'美景和主人的热情,这是教学的重要环节。

2.在课后作业中加强“说”的训练。

课后作业提供了丰富的说话空间,其中读读写写词语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说话训练的好材料。如,《吃水不忘挖井人》一文课后作业2:提供8个词语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这些词语分布在各个自然段中,利用这些词语穿针引线,加强对“说”的训练,既增强了说话训练的密度,提高学生说话的能力,又为学生今后书面语言的运用积累了丰富的词汇。

3.在班队活动中增加“说”的训练。

利用班队活动时间可以召开学生读书读报演讲活动;开展“读后说”“听后说”“观后说”的活动;也可以开展讲成语、讲故事比赛,讲完后可以评出一个“成语大王”或“故事大王”,这样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很高,既练习说话,又活跃班级气氛,从而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

4.在生活中结合“说”的训练。

在课外,我还布置一些诸如“留心生活中人们的对话”“倾听市场上买卖双方的交谈”等听话训练,养成学生向生活、向老百姓学习口头语言的良好习惯,为学生今后口头表达做了准备。

四、传授方法,让学生说“好”

“慧于心而重于口”。要想让学生说得好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先想后说的习惯,说话时要抓住最本质、最核心的东西迅速做出思考。不要一句一句地想,而是选择几个最关键的词语,然后连词成句,连词成段,这样就能说出一段条理分明、完整连贯的话来。

总之,“说话”训练是集语言、思维、观察、表达、听说读写和课内课外为一体的综合训练。因此,教师应扎扎实实地从低年级起,有意识、有计划、有目标地进行学生的说话训练,有效提高学生素质。

(作者单位福建省漳州龙海市隆教中心小学)。

精选数学学生素质的教学管理论文(案例23篇)篇九

随着现代护理学的发展,以及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使得人们对护士角色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为此,卫生部于开始要求医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技术、人文关怀和心理支持,这对护士的知识结构和自身修养提出了新的标准。为适应现代护理的要求,护理教育就要通过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人文修养,培育爱岗敬业的精神,使他们日后能够勇于面对和克服困难,在临床特殊环境中保持冷静,操作有序,展示其美好形象,用爱心和信心臝得患者及其家属的信赖,促进患者康复,从而提高职业成就感。因此,在护理教育过程中贯穿美学思想尤为重要。

1.美学思想渗透于现代护理实践。

1.1美学理念处处体现于优质护理服务之中。

人类的实践活动创造了美,美不能脱离人的实践活动,美是以真和善为前提的,美的特殊本质就表现在它与“真’、“善”的相互关系之中。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生活的本质有着密切的联系。墨子曾说:“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美学研究正是顺应人们的需求而产生的。护理美学运用护理学与美学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护理领域中的美学现象和审美实施及其规律。护理美学中的“真、善、美”的密切关联与和谐统就是把护理工作中认真严谨的作风“真”与高度责任感和同情心所体现出的“善”有机地结合起来,展现由敬业精神、精湛的技艺和良好的礼仪风貌所构成的护理“美”从而完成促进、恢复人体美,达到患者健康的职责。优质护理服务处处体现“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使护理美学在医院这个特定的环境中得以实践应用,使护患双方达成共识。

1.2美学在护理工作中的外在表现形式。

着名哲学家康德在关于美学的论述中指出,美包括两方面:一是美的内容,二是美的外在表现形式。在审美活动中,人们首先接触的是外在形式,如果外在形象引起了人的美感,将有助于对内容的接受。优美的医院环境、整洁的病区、精良的仪器设备、周到的便民措施,加之护理人员整洁大方的仪表、文雅礼貌的举止、良好的沟通能力、规范娴熟的护理技术,使患者感到亲切,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使患者处于最佳的生理、心理状态,积极配合,尽早恢复健康。护理人员按照美学原理,对病区环境进行美化,达到护理环境布局美、安静美、整洁美、舒适美、色彩美。譬如,在病房挂上风景秀丽的图画,摆上充满生机的植物或花卉,这些美化环境的装饰充满了人文关怀,使患者感到舒适,调节心理状态,促进患者的康复,同时护理人员在良好的环境中工作也会感到心情愉快,提高护理质量。

1.3护理美学体现在整体护理的工作内容之中。

南丁格尔曾说:护理工作是精细艺术中最为精细者。护理工作就是创造美的工作,它是护理人员在感受美、鉴赏美的基础上,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美的过程。护理创造美孕育于护理实践活动中,如组织结构分工明确的层次美;有章可循的制度和规范的程序美;操作过程的节奏美;和谐关系的协调美等。护理工作虽然繁琐,但只要按照上述护理活动的形式美的审美要求进行实施,使护理工作循序渐进、互为因果,就可以达到“繁而不乱、琐而不碎”的优质、高效的护理目标,使护理工作呈现出一种协调美。如,护理管理从护理部主任、科护士长、护士长进行三级分层管理,使工作一层层落实。在抢救休克患者时能迅速做出反应,进行徒手心肺复苏时有条不紊地娴熟操作,正确实施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的频率、正确把握按压力度和深度,整个过程呈现出护理人员的果敢和节奏美感。在铺床时采用弓箭步,双臂自然舒美学教育与护理学生素质的构建,既省力又快捷优美。为不能自理的患者清洁身体,梳理头发,保持整洁美观的容貌,使他们在生病时也能感受到尊重,对护理人员给予的人文关怀充满感激,这体现出护患关系的'和谐美。

美好的护理职业形象是外在美与内在美的有机结合。外在美包括护士的容貌、着装、言行举止等方面。内在美包括护士的知识能力、心理状态、精神风貌等方面。美好的护理职业形象能潜移默化地美化人们的心灵,唤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使护患双方交往时感到愉悦、温暖,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但由于职业环境的独特性,护理人员经常面对的是患者的愁苦面容、残损的肢体、各种刺鼻气味与排泄(分泌)物等,这就需要护理人员善于在工作中调整好心态,排除不利因素,运用美学原理去发现和弘扬工作中的美,使之成为护患环境的主体,通过各种途径帮助患者消除痛苦,使患者恢复健康美。同时护士也感受到了护理的美感价值——白衣天使、生命的守护神,从而进一步加深对护理工作的理解与热爱,刻苦钻研,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努力塑造完美的护士形象。

2.美学思想在培养护理新人中的重要性。

护理学专业生源大多数为理科生,人文知识相对缺乏,加之长期以来唯分数论,学生更为重视技能型的知识,造成知识结构缺失。护理美学涉及自然、艺术、科学、人文、护理等方面的知识。法国艺术家罗丹曾说:“美是到处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文学艺术能为护理学生开启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正如顾城诗中所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去寻找光明……”。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美学思想,有助于学生重建知识结构,引导学生加强美学意识,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珍视美,调动其潜能去创造美,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珍视生命。通过美学思想的教育,使学生知道护理人员是护理工作中的审美者和创造者,如果缺乏审美能力,即便置身于美的事物或过程中,也不能完全获得和领略审美的愉悦,更谈不上按照美的规律从事护理工作,进行护理美的创造。

由于缺乏社会实践,学生对专业不了解,加之受到社会偏见的影响,认为护士做的就是打针发药的简单机械工作,缺乏创造性,没有成就感,致使护理学专业在一类本科院校往往很难完成招生计划,而二类本科院校的护理学生受到不良影响造成专业思想不稳定,学习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下降。国内专家研究显示,护理本科生的职业态度是影响护理队伍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2。这种现象若长期存在,势必会影响未来的护理队伍的质量与素质的提升。

着名国学大师王国维指出:美育能使人“忘一已之利,而入于高尚纯洁之域”这正是美学教育的内涵建设所达到的境界。通过护理美学的教学,让学生掌握美学的基本原理、美的形式规律、认识护理人体美、增强护理美感等,从而意识到护理美能带给患者愉悦,对其身心健康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南丁格尔曾说:护士,其实就是一个没有翅膀的天使,是真、善、美的化身。通过护理美学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其品德修养和提高审美能力,以塑造完美的护士群体形象。只有提高护理人员的审美能力,才会在工作中发现美、创造美,护理美学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与此同时,护理工作者在扞卫人类健康的平凡工作中感受到大爱在身上的体现,满足其实现自身价值的心理需要,从而珍视和热爱自己的职业。

2.3美学教育应顺应新时期人才培养要求。

爱美、审美是人的天性,而“美”的标准是随着社会、人类的发展及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而有所不同,并且因行业的区分而各具特色。在护理专业教学中,重视护士美学教育,对社会、对他人或是对护士自身的全面发展,都有其积极肯定的价值,也是理想的教育价值观的体现。随着人文护理时代的到来,护理美学得以在临床实践中的广泛应用,正是适应了现代卫生事业的需要,也是医院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高等教育院校不仅只传授专业知识技能,而且要着力于熏陶和培养受教育者理想的人格、精神素养、价值观、生活态度。尤其在护理专业的大学教育中应特别重视人文精神的建立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4。早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护理界就提出“缺乏人文和社会科学基础的学生在医学生活中往往会丧失智力挑战的能力和应答这种挑战的能方’。《美国高等护理教育标准》也明确要求将人文教育纳入护理职业教育中,还强调哲学概念和职业观念对护理行为的影响,关注人权、个性和隐私5。为了向社会输出现代护理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就要从学校的教育入手,将临床实践中护理美学体现的价值展示给护理学生,让他们能够正确认识到美学思想对未来职业生涯的重要性,从而加强对护理美学知识的学习与实践,成长为符合新时期需求的护理人才。

美学教育要贯穿于护理教育的全过程。在美学教育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课堂除了教授美学理论外,还要增加护士职业礼仪、公共礼仪、演讲、形体训练等实训内容,同时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开展美学相关知识讲座、书画展览、手工制作、寝室设计、充满人文关怀的病房设计、演讲、时装表演、文艺演出等活动,让学生将美学知识充分运用到生活中,在生活中得以体现美带给人的愉悦与享受。同时在教学中引入护理实践案例,并将护理美学知识贯穿于护理技能操作的教学与训练中,做到动作轻稳柔美,准确高效,同时体现爱心、耐心。在后期专业课程的学习中也要融入美学思想,将模型视为真人进行教学并体现出人文关怀。这样学生就会对本专业增进了解,重建知识结构,强化学生的专业思想,自觉遵照职业要求,努力从外在美到内在美进行自我训练,为适应职业生涯奠定良好的基础。

精选数学学生素质的教学管理论文(案例23篇)篇十

摘要:大学英语教师的发展问题是关系到高校英语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本文通过整理研究大学教师评价的文献归纳出大学教师评价制度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并以周文霞职业发展四阶段论为基础解析大学英语教师的职业特性,探索构建以促进大学英语教师发展为目的的多元化评价反馈体系,以期指导大学英语教师评价工作,解决高校教师评价制度实施中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评价反馈体系。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2.大学教师评价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2.1评价主体边缘化。

教师是课程四大要素中的决定性因素,也应是大学教师评价的主体。但高校现行的大学教师评价制度主要是由相关行政部门组织实施,评价主体以行政管理人员、同行专家和学生为主。学校行政管理人员多以教师的学历、职称为基础,通过量化教师所承担的教学工作量,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专著的数量和等级以及申请到的科研项目及科研经费等对教师工作业绩的考核评价。同行专家组织会议对教师教学进行更全面更权威的评价,学生则以自身感受评价教师的教学态度和讲课安排等。总体而言,我国的教师评价制度由行政管理部门自上而下施行,行政色彩浓厚;虽然评价主体多元化,但教师本人几乎没有参与评价过程,只能被动地接受评价结果,成为边缘化的评价主体。这造成很多教师忽视评价过程,部分老师抵触评价结果的不良局面。

2.2评价结果单向反馈。

反馈是大学教师评价制度中的重要一环,评价结果及时高效的反馈既能够为学校领导制定决策、管理教师提供重要根据,也能够帮助教师准确明了自己在教育教学和专业科研过程中的长处和缺点,及时反思自我,改正不足之处。但许多高校现行的教师评价反馈属于单向反馈,评价结果向学校管理者反馈的居多,向一线教师反馈的少。施行大学教师评价制度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评价结果单向反馈使得教师评价制度所能发挥的作用大打折扣。

单向反馈不仅让大学教师无法获取教学信息,找不到改进的方向,还易导致一线教师职业认同度不高,缺乏存在感和主人翁意识,从而挫伤教师的教学科研热情。

2.3评价结果功利化应用。

评价结果的应用关系着评价目的的导向,应用得当会调动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参与热情,并促进学校发展、教师进步和学生成长,反而言之则会阻碍学校的提升发展,甚至扭曲教师的价值观,打消学生评教的热情。目前高校管理者多注重管理学校,将教材当作管理对象,把评价结果直接作为教师晋升职务、岗位考核和评优考评的参考依据,同时也与教师的效益津贴和年终奖金等福利挂钩。评价结果的功利化应用反映出高校教师评价制度以行政管理为目的,而非以促进大学教师专业发展和素质提升为目的。功利化应用评价结果无法洞察教师教学科研过程中的内在动机,容易扭曲学术发展的规律和大学教师学术角色的特殊性,影响学术风气。同时,也缺乏对教师自身专业发展主动性的支持与理解,背离了评价的初衷。

3.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发展特性。

我国学者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关注教师发展理论,并进行了“本土化”的探讨。其中颇有影响力的是周文霞提出的职业发展四阶段论,即职业探索阶段、职业建立阶段、职业中期阶段、职业后期阶段。本文以周文霞的职业发展四阶段论为基础探讨我国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发展的特性,为构建大学英语教师多元化评级反馈体系提供具体依据。

3.1职业探索阶段。

刚入职的大学英语教师处于职业探索阶段。此阶段的教师一般具有硕士学位,对职业现状基本满意,正处于职业新鲜感之中,对学生和教学投入了极大的热情,比较喜欢站在三尺讲台的感觉。在教师评价结果中,处于职业探索阶段的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多呈现出英语语言知识欠缺和高效掌控课堂经验不足的问题;在科研中多具有不善挖掘教学科研的切入点的特性。在职业发展上也没有明确目标规划,有两种不良心态倾向:或好高骛远且不愿付诸实施,只感叹评职称的困难;或制订目标过低且安于现状,不愿改变只求安逸。

3.2职业建立阶段。

职业中期阶段的大学英语教师处于事业稳定期。经历了事业稳步上升期,此阶段的大学英语教师职称级别较高,多担任管理职务,工资待遇和工作环境相对不错,对工作现状比较满意,但要兼顾教研、管理和家庭三个不同的社会角色也有不小的压力。在教师评价结果中,处于此阶段的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方面管理学生和课堂得心应手,课程内容越来越精彩;在科研方面申报项目经验丰富,发表论文级别较高。在职业发展上,设立的目标已基本实现,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再接再厉,修正完善。

3.4职业后期阶段。

职业后期阶段的大学英语教师进入事业隐退期。由于上世纪末我国大学英语教师队伍师资紧缺,聘用了很多本科毕业生,导致目前部分处于职业后期阶段的大学英语教师学历不高。在教师评价结果中,此阶段的教师实践经验丰富,教学很受学生欢迎;在科研方面,一部分教师经过进修锻炼获得更高学位,论文专著众多,科研成果显著,成为德高望重的专家,另一部分教师注重课堂教学,但科研理论匮乏,缺乏科研意识,低学历也成为其评职称和申请项目的阻碍。在职业发展上,注重教学的教师深爱课堂,对评职称不抱太大希望,注重科研的教师则追求科研的更高突破。

4.构建大学英语教师多元化评价反馈体系。

高校教师评价制度不应是简单地用评价结果来奖惩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行为,而是要为广大一线教师创造一个开放的平台,充分挖掘发挥自身的巨大潜能。建立系统化、多元化的评价反馈体系是解决目前教师评价过程中评价主体边缘化、评价结果单向反馈和功利化应用等问题最为切实可行的方法。构建多元化评价反馈体系应依据学校各学科自身的特点进行分类,同时还要针对不同层次、不同职业阶段的教师制定不同的反馈方法,支持教师的个性发展。

4.1建立以促进大学英语教师成长发展为目的的学习型组织。

良好的学习型组织能够激励促进处于职业探索阶段的大学英语教师迅速发展成长。以大学教师评价结果反映出的问题为导向,建立由同行专家指导,教学能手协助,旨在帮助新入职教师成长的学习自治组织。首先,帮助处于职业探索阶段的大学英语教师分析决定个人职业生涯的个人因素、组织因素和社会因素,引导他们制订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明确未来发展的目标。在教学方面,鼓励新教师多与教学能手交流学习,组织集体备课、经验谈论、观摩资深教师讲课等多种活动,协助处于弱势地位的新教师编写教案,做好专业准备,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在科研方面,引导大学英语教师学习教育理念,关注外语教学理论的最新发展情况并吸收其合理成分,大力增强他们的科研理论意识,推动他们进行基于教学实践的学术研究。此外,行为科学理论认为,组织中的个体都有参与组织管理的意识,并期望发挥自己的作用,一旦这种期望得到满足,可以调动个体的积极性,唤醒主体意识。学习型组织是教师学习自治组织,在教学事物和学术研究等方面能够满足每个年轻教师的发言权,使处于职业探索阶段的大学英语教师感觉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唤醒教师的主人翁意识,为学校的建设增添新生力量。

4.2建立完善的教师发展机制,激发教师的内在发展需求。

通过大学教师评价结果发现,处于职业建立阶段的大学英语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稳步提升,职业发展目标明确,迫切需要顺畅的教师发展机制来帮助他们实现目标。高校一方面要重视大学英语教师的重要地位,为英语教师进修培训创造更多机会,如定期召开短期培训班,支持教师参加学术研讨会,到国内外著名高校学习进修,鼓励教师攻读博士学位等,并给予适当经济支持,帮助事业上升期的'教师扩大学术交流圈子,提高专业素养。另一方面,高校应正确引导大学英语教师的职业发展理念,营造全校教学与科研并重的良好学术氛围,拓展自由公正、团结协作的学术生态环境,激发大学英语教师潜在的内在发展需求。在心理学中,需求是指人体内部一种不平衡的状态,对维持发展生命所必需的客观条件的反应。内在发展需求是指对实现自我价值的追求,蕴含着青年教师无穷的内在潜力。学校要努力激发教师的内在发展需求,一旦发挥出他们的内在潜力,教师就会拥有强大的工作动力,更有激情挖掘教育教学科研项目,克服申请项目的困难压力。处于职业建立阶段的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自然会因此显著提高。

4.3发挥榜样作用,倡导终身学习完善自我的职业发展理念。

经过早期在教学上勤奋耕耘,在科研上努力突破,处于职业中期阶段的大学英语教师已基本实现预定目标,进入事业稳定期。学校应选取大学教师评价结果优秀的职业中期阶段的教师为典型人物,号召广大青年教师以他们为学习榜样,努力奋斗,追求理想。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青年教师来说,以身边的优秀教师为榜样,不但能够了解他们成功的心路历程,近距离地与他们相处学习更能鼓舞青年人的士气,增强青年教师的自信。对处于职业中期阶段的教师来说,被树立为榜样是对其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的肯定,有助于提升教师满意度、成就感和职业忠诚度。此外,事业的稳定并不代表职业发展走到了尽头,为进一步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应倡导终身学习完善自我的职业发展理念,开展反思实践活动,支持处于职业中期阶段的教师组织参与校际观摩交流、国内外学术研讨等活动,利用自身丰富的教学和科研经验申请科研项目,促进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4.4关心职业后期阶段大学英语教师的精神需求。

处于职业后期阶段的大学英语教师为学校教育奉献了最美好的青春岁月,见证了学校一点一滴的发展历程,了解学校的一草一木,热爱学生和课堂。学校管理者应认真听取老教师对大学教师评价结果的反馈意见,虚心听取老教师的建议,尊重老教师参与民主管理的权利。对于注重课堂教学、缺乏科研意识的老教师要给予情感关怀,学校领导要与他们保持一定频率的交流互动,在评职称方面尽可能地对他们给予照顾,同时也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和安慰,及时化解他们的心理压力。对于注重科研,成为学术带头人的老教师要倾听他们的心声,帮助解决他们在科研工作中遇到的外在困难,鼓励他们带领青年教师攻克学术难题,实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针对职业后期阶段的大学英语教师的文体活动,如开展合唱团、运动会、书画展等等,丰富老教师的精神文化生活,展现他们的别样风采。

5.结语。

大学英语教师多元化评价反馈体系能够与教师评价制度相辅相成,并弥补其实施中的不足之处。高校通过建立学习型组织、完善教师发展机制、树立榜样和关心精神需求等措施来解决评价主体边缘化、评价结果单向反馈和功利化应用等弊端。大学教师评价的结果不再只是精英群体的表彰会,多元化评价反馈体系让每一位大学英语教师都能分享到大学教师评价制度带来的福利。

参考文献。

蒋玉梅.大学英语教师的职业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外语,2012(7).

肖鸿雁.高校教师校本培训改革刍议[j].教育评论,2014(11).

闫艳.基于专业标准的教师评价指标体系框架探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

周文霞.职业生涯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周燕.教师是外语学习环境下提高英语教学水平的关键[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4).

精选数学学生素质的教学管理论文(案例23篇)篇十一

大多数学生苦于作文难,一提到作文就头疼,写一篇作文要憋上半天儿才能完成,学习写作的兴趣更无从谈起,可是作文在语文中又占据很重要的位置。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练习作文是为了一辈子学习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不是为了应付考试,也不是为了当专业作家。长期以来,在作文训练中,大多数教师都是按固有的模式去要求学生,甚至为了应付考试,在考前背诵作文,这样的训练辅导方式又怎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呢?因此,要提高学生的作文素质就必须冲破写作公式的禁锢,改革作文辅导的方法。

一、教学生写生活。

我国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了作文教学的任务:小学生做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了解学生生活,抓住写作时机,创设写作情境,指导学生对发生在身边的真人真事做及时、客观的报道。我班学生刘龙在上学的路上拾到一个书包,里面有现金、活期存折、所有证件以及书本,显然是某个学生丢的。刘龙平时是个淘气的孩子,可他一到校就把捡到的书包交到我手里。我紧紧抓住这个好机会,立即给学生上了一节作文课,向学生介绍了这个书包的样子及里面所装的财物。学生一听都来了兴趣,一连串的问题提了出来,如:谁捡的?你当时是怎么想的?你的身边当时有没有旁人?,刘龙同学都一一作了回答。就这样,师生在一种民主平等、主动求知的交流和评议环境中互问互答,共谈共评,不到半节课的时间,同学们既了解了刘龙捡包的全过程,又了解了刘龙同学的想法,对他有了更新的认识。当同学们都没有问题时,我说话了:你们问刘龙同学在捡包时是怎么想的,钱为什么不自己要?他又是怎么说的?你认为他这个人怎么样?学生们都一时无语,过了一会儿又都举起了手。一位同学是这样说的:他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要',说明刘龙同学不占便宜。另一同学接了一句这就叫'拾金不昧'。最后我给学生作总结:同学们,这件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我们的生活中,你们想不想把它写下来呢?同学们异口同声:想!接下来就是沙,沙,沙的写字声了,直到下课铃响了,同学们都还不愿停下手中的笔,再也没有咬笔头,皱眉头的学生了。经过这一堂作文课,学生们都恍然大悟:噢,原来作文就是写自己的生活,自己所经历的事呀,真有意思。

二、教学生学会表达。

所谓表达就是用恰当的语言文字把看到、听到或经历的事情表现出来。常听到老师和家长们抱怨:没少让孩子读书,积累句子,可这孩子怎么还是不会表达呢?我认为要想让学生写好作文,学会表达是关键。选材再好,观察再仔细,表达不清还是没有用。这种茶壶里煮饺子--肚子里有货倒不出来的人已经不能满足二十一世纪的需要了,只有能言善辩,既能办好事又善于表达的人才方能适应新世纪的需要。如果平时只让学生读、欣赏,而不教会他们去表达,那么他们只会停留在理解的基础上,不会有大的提高。我国小学教学目的明确规定要让学生达到能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理解只是前提,运用才是最终目的,理解了并不一定会运用,从理解到运用是一个质的飞跃,要想从理解上升到运用,还需要加强训练。

我认为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方法有很多,但有一条最重要,就是要以教材为本,抓住每篇课文表达的特点,加强仿写训练。这不是教学生写八股文,因为选入课本的每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编者之所以把它们编入课本中,不仅仅是因为让学生去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去学习人家的写法。语文学科具有很重要的工具性,例如:有的文章过渡句或过渡段很突出;有些文章的标点符号很典型;有些文章结构清晰;还有些文章的修辞方法运用生动准确;,教师就应根据文章的特点有选择地让学生仿写,通过各种仿写的训练,达到会写的目的。我在教学《我们的军长》一课时,根据文章对话形式多样的特点,让学生也采用这几种形式写一段对话;教学《珍贵的教科书》一课时,根据这篇文章省略号的使用使文章生动、准确的特点,让学生也仿写一段话,用上省略号。慢慢地,学生把学到的表现形式、手法不自觉地用到了自己的作文中来,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拓展学生的写作新思维,发挥创新精神,才能写出有新意的文章来。

学生掌握写作新思维是写好作文的重点,小学生怕写作文就是因为思路打不开。针对这个问题,我积极改革一件事只有一个中心的教学模式,改革辅导作文的方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创造性地进行写作。我在指导内容为跳绳比赛的习作时,就鼓励学生这样去想。一节课后,一篇篇见解独到、灵活多样的作文便跃然纸上:有的写了训练跳绳时的苦、累、汗,体会到了训练很辛苦;有的写的还是训练中的事,可写的是怎样思考和练习,摸索出了跳好绳的门道;还有一个同学写了自己被磕伤,受到同学的关心、帮助,体会到了集体的温暖;有的.则写的是比赛的经过和最后的胜利,总结出比赛胜利的结果,明白了磨刀不误砍柴功的道理。通过这种多思维、多角度的写作,既可以使学生突破应试教育固定、僵死的思维模式,又可以使学生写出灵活多样、内容丰富、新颖、见解独到的好文章来。

四、通过作文辅导,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

我认为作文就是写生活,既然生活是真实的,作文也就应该是真实情感的体现。我在一个下雪天指导学生即兴作文时,让学生静静地坐在座位上凝视着窗外飘扬的雪花,观察了五分钟,然后让学生以《雪》为题写一篇短文,描写雪中的景色,还要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古今中外,历代的作家诗人写了不少赞美雪的诗文,但诗人与孩子的感受不会相同,学生们各自的感受也不会完全一样。有的学生写雪花自由自在地飘在空中,希望自己也能像雪花一样自由,不受拘束,不再上这补习班那辅导班;有的学生写雪花落到地上,像回到家一样,找到了归宿;有的则由雪想到了那些纯洁如雪的人;还有好动的学生希望雪花快快落,多多地落,好出去打雪仗;。同样的时间,同样的景物,观后却有着不同的感受。由于这些都是学生内心的真实体验,因而每篇文章都真实感人。

作文是最富创造性的学习,是素质教育的最有利阵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会继续不断地深化作文教学改革,提高学生作文素质。

精选数学学生素质的教学管理论文(案例23篇)篇十二

中学物理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却没有一种是普通适用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不同的教学方法所适用的情况和取得的效果是不同的。为了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以现代的教学思想为指导,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设备条件,不同水平的学生,选择一种或几种最优的教学方法,综合加以运用,这是我们中学物理教师的一项基本功。本文就优选教学方法的依据和运用的原则谈一些见解。

一、优选教学方法的依据。

1、重视德育,寓德育在物理教学之中。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发挥教材的德育功能,在传授知识过程中渗透爱国主义,政治思想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使智育和德育有机结合,使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

2、开发智力,寓能力培养于传授知识之中。

物理知识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又在生产技术中有广泛的应用。在中学阶段打好扎实的知识基础是十分重要的。在探索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知识是开发智力的基础,智力的发展又会进一步促进知识的掌握。通过物理教学,既使学生获得物理知识,又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创造性的人才。

3、教学相长,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的认识过程,学生既是教学对象,又是认识活动的主体,教师应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更充分地参与教学活动,发扬我国教学相长的优良传统。

4、加强实验,创造学习物理的情景。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教学也必须以实验为基础,教师要大力加强实验,为学生学习物理创造一个良好的物理环境,使学生在特定的物理情景中感知和思维,并且还能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发展学生的操作技能。

二、运用教学方法的原则。

1、择优性原则。

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它的特点,亦有它的不足之处。教学实践表明,不同的教学方法所取得的教学效果是不相同的.。我们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等具体因素,选择比较合适的教学方法。例如:初中“物理的沉浮条件”一节课的教学方法,可以有下列三种:

(1)讲授法。

因为这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的“二力平衡条件”知识密切相关,是属于派生性的知识,可以运用讲授法,通过物体在液体中的受力分析,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

(2)观察法。

教师可以通过下列几个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演示实验的现象,步步深入,从而得出物体的沉浮条件。

a、把铁块、木块放入玻璃缸的水中,铁块沉入水底,而木块浮在水面。

b、把一枚大头针和木块(大头针的重量小于木块)放入玻璃缸的水中,大头针仍然沉入水底,木块浮在水面。

c、把一个小铁盒竖着放入水中,则沉入水底,而平放时却浮于水面。

(3)实验法。

如果把上述三个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通过学生亲自操作,分析实验所提供的物理情景,从而认识物体的沉浮条件。

这三种教学方法,各有优点,可根据学校实验设备条件和学生的基础水平,以及教师本身的擅长加以选择。

2、综合性原则。

[1][2]。

精选数学学生素质的教学管理论文(案例23篇)篇十三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增长,人民的消费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剧烈变化。当代大学生作为一支新兴的消费力量,其消费观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本文对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特点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当前造成大学生不良消费观的原因,最后提出了增强大学生科学消费观的观念。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观;教育;文化建设。

消费观是指人们对消费水平,消费方式等问题的总的态度和看法,是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社会经济上的反映。消费观是社会经济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一种意识观念,它会反作用于社会经济,并对其产生深刻而重大的影响。我们研究消费观,是为了建立正确的消费理念,建立合理的生活方式,并以此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运行和持续发展。

大学生消费观是指大学生在日常消费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一定规范性、系统性的消费行为,并对大学生满足自身需要所进行的消费行为具有主导作用。在整个社会消费体系中,大学生算是比较特殊的一个群体,他们的消费观发展往往超前于整个社会,对消费需求相对旺盛,可以说一直走在社会消费的前列,从侧面反映着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趋势,引领着整个社会消费的潮流。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不仅对学校、家庭、社会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同时也对自身的生活方式、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起着重要的作用。

目前大学生的消费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既有物质消费也有精神消费,主要可以分为学习体验消费(也可以称之为发展型消费),日常生活消费(也就是生存型消费)和休闲娱乐消费(即享乐型消费)三个方面。[1]学习方面主要是指书籍等学习资料的购买,参加各种辅导班的费用,参加各种考试的报名费用等;日常生活可以分为日用品的消费、饮食消费、衣物消费等;休闲娱乐消费指看电影、看演唱会等演出,外出旅游等消费。从大学生消费结构入手,我们可以总结出大学生消费的几个特点,这里面既反映出了大学生消费积极合理的一方面,也反映出了部分不合理不理智的消费特征,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我们可以从这些特点中了解当前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以及消费观念。

1.注重时尚消费和品牌消费。当代大学生十分注重产品的品牌,在一定程度上认为品牌就代表着产品的质量,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生活品位的提升。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消费不再是单单为了满足基本需求,而是更加注重商品的质量、设计、风格等,而这个现象在大学生身上体现的十分突出,大学生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对事物更加敏感,正是追求时尚的年纪,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有品位的消费能够体现出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但是从另一方面也有很多大学生一味盲目的追求名牌,唯品牌为好,也反映出他们生活经验不足,难以从产品材质等其他方面分辨产品质量好坏,同时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消费水平,胡乱花钱。

2.注重休闲和享受型的消费。大学生消费水平逐步开始由生存型向享受型发展,他们对于基本生活消费的比重逐渐降低。而且对于传统的衣食住行也追求高品质方向的发展。不满足于简单的看电视等一般休闲活动,而是追求新鲜刺激的休闲活动方式如攀岩、蹦极等。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适当的.休闲和享受型消费有助于大学生开阔眼界、增长见闻,如很多学生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或者用奖学金或兼职攒下的钱出去旅游,或者去看演唱会、音乐会等,不仅能起到休闲娱乐的作用,还从另一方面陶冶了个人情操。但同时也有很多学生把大把的金钱用来去泡酒吧,逛夜店。

3.注重学习上的消费。当代大学生在学校的教育消费比例不断增长,除了每年固定的学费外,还有各种培训和考试。当代社会竞争激烈,大学生身上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很多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即使勉强有工作也很不满意。于是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很多家长不惜重金供自己孩子参加各种培训,参加各种考试,以提高个人竞争力。在这其中,有能力等级考试如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等,有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如司法考试、注册会计师考试等;还有各种培训班,如新东方的英语培训,还有各种考研培训、司法考试培训等。有很多学生都从这些学习中提高了自己,达成了目的。但是也有一些学生盲目跟风,自己不努力学习却希冀报一些所谓的代替自己的努力,而这些“包过班”往往是花费不菲。

4.网络消费明显增加。网络是大学生必不可少的学习工具和生活伴侣,大学生不仅在网上浏览知识,也可以通过网络购买他们必要的书籍和日常生活用品。现在电商发展迅速,像淘宝、京东等网上商城已经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消费方式,而大学生正是网上消费的主力军。当代大学生网络操作能力强,信息获取途径多,往往能在网络上轻松找到自己心仪的商品。网购成为了当代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网购不仅能够轻松地货比多家买到便宜的商品,也能够轻松地解决地域的限制,即使远隔重洋也能方便地购买产品,很多大学生能够在网购中买到便宜实惠的产品。但是坊间也有这样的话:一入网购深似海,从此省钱是路人。的确如此,很多大学生,尤其是女生,往往没有很好的自制力,看到网上玲琅满目的商品,不能克制自己的消费欲望,花费了大把的时间和金钱在网购上,结果是买了很多不实用的装饰品等。也有很多大学生在网购中受骗,花了钱却买到了假货。

5.攀比消费现象严重。攀比消费行为是指消费者盲目地仿效和追求他人更高的消费水平的消费行为。这是当代大学生虚荣心的一种反映。一些同学看见其他同学买了新的好的东西,便会产生羡慕心理,促使其也买一个一样的,甚至是更好的东西,这些都显示出大学生消费的模仿趋向,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大家相互攀比消费。在衣服和数码产品的消费上尤其体现出这一特点,现在数码产品更新换代迅速而且价格不菲,很多学生一个学期换一部新手机、新电脑,有的学生不仅有手机、电脑还购买平板电脑、mp3、手持游戏机,甚至数码单反等都成了现在大学生的标配。很多学生家庭经济情况一般,都跟风购买贵重的商品,甚至频繁更换。6.注重人际交往和情感消费。当今大学生在情感方面的花费在全部消费中占较大比例。在校期间,除了维持日常生活所需之外,绝大部分消费用在了同学之间的交往上,请客吃饭,建立友情。人际交往在大学生的生活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经调查发现,大学生情感上的消费主要在人际交往支出和恋爱支出上。有很多学生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离不开这些必要的经济支持,在大学校园里请客吃饭已经是蔚然成风,甚至过生日、当选学生干部、过节等送礼也成了大学生人情消费的日常部分。这无形中给很多同学巨大的经济压力,很多家庭贫困的同学难以招架,这种风气也不利于良好校园文化的塑造。

二、大学生消费现状原因分析。

由以上大学消费特点可见,当代大学生消费观念中不乏积极合理的一面,有很多的优秀大学生都能够合理节制并且有意义地进行消费,将自己有限的金钱用来学习知识、提高技能、增长见闻以及进行合理健康的娱乐休闲;但也有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不能清楚地规划自己的消费,花钱大手大脚,盲目攀比,不知节制,甚至把金钱用来进行一些不健康的活动。[2]造成大学生这些不理智不合理的消费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大学生自身心理方面的原因。大学生正处在一个将成熟而未成熟的时期,从小受到父母的关怀体贴,很多人上了大学才是真正自己一个人生活,缺乏自己独立生活的意识和技能,更不要说理财的能力。在上学时期家长往往让自己的孩子专心学业,不会让他们了解家庭的经济状况。所以很多学生上了大学还不知道金钱来之不易,也对自己家的实际经济状况不甚明了。大学生心智还不完全成熟,极易受不良消费观的误导,花钱缺乏合理规划,往往出于虚荣心和一时情绪意气等就大把花钱。另一方面大学生生活经验不足,对于这个社会很多方面都缺乏认识或认识不清,在消费中往往极易受骗,极易受误导,从而导致了他们不良的消费观和消费行为。[3]同时大学生出于自我发展的考虑,不惜花费大量的金钱参加各种培训和考试,也出于自我包装的需要,购买很多贵重的衣物饰品和数码电子设备。

2.家庭原因。现在家庭中往往是独生子女,家长娇纵孩子,往往对自己子女的消费无条件的满足,同时缺乏正确的消费理财指导,从而渐渐养成了大学生错误的消费观念。同时有很多父母自身的消费观念也不正确,有很多做生意的父母,往往赚钱之后不是合理投资而是用来赌博。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在潜移默化中就养成了孩子挥霍金钱的不良习惯。而一些优秀的家长往往能够做到从小培养孩子的理财观念,并以身作则养成勤俭节约的家风。

3.社会原因。当今社会,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奢侈浪费等不良的消费观念盛行,影响了大学生,造成了他们相互攀比的消费心态和花钱大手大脚毫不规划的消费方式。这些社会现象让学生错误的认为消费是人生的最高目的,甚至有学生为自己的挥霍行为进行辩解,说是为了拉动内需。同时在学校的周边有很多的娱乐场所都把学生作为主要的消费群体,推出各种面向大学生的“优惠”,从而诱使大学生在休闲娱乐上过度消费。

4.学校因素。学校是大学生生活的主要地区,理应成为学生消费观教育的主要阵地。但是现在很多学校只重视就业率,而老师都在忙着做项目拉资金,往往没有把精力投入到学生的素质教育之中,至于理财教育更是一片空白,这是大学生消费观存在误区的一大重要原因。校园文化缺失,健康有益的活动匮乏,造成很多大学生业余活动贫乏,只能通过消费来填补空白的人生。

鉴于目前大学生消费观中出现的问题,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合理的消费观。

1.加强大学生“三观”教育。为了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当务之急是帮助其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大学生认清什么是正常消费,什么是盲目攀比消费。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让大学生自觉抵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奢侈浪费等不良风气。在我国历史中,有很多勤俭节约的优秀事例,更有“成由勤俭败由奢”这样的名言警句,可以说,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新一代大学生当然应该继承,而不是被西方消费主义所影响,从小就养成不理智的消费习惯。

2.加强消费观教育。消费观教育严重缺失也是我国教育的一大败笔,是造成现在学生消费观不合理的重要因素。正因为我国传统文化中有视金钱如粪土的意识,反而使得消费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一直缺乏,而事实上,消费教育是培养学生合理消费观的重要一步。通过消费教育,学生可以认识到,消费不仅有物质消费,还有精神消费;不仅是个人行为,还反映了社会经济因素。个人的消费与社会的持续发展、生态平衡等都有深刻的关系。同时认识到什么是正确的消费计划、消费方式和消费结构,并对消费品的选择、维护、评价等都能正确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合理运用,培养自己合理的理财能力和技能。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我们都知道,环境的影响作用是无意识的,是潜移默化的。校园文化对于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养成也同样是润物细无声的效应。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在日常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消费观。反观现在的大学校园,不唯学生,甚至老师中都是拜金主义盛行,商业气息笼罩校园,难怪大学生中盲目攀比的消费方式日趋严重。当前校园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塑造以师生思想道德建设、个人素质提高、传播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为主的文化环境迫在眉睫。

4.改善社会风气。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时流传的“犹龙世第,旋马家风”等故事就告诫我们要养成朴素的生活作风。现在总书记更是提倡我们要勤俭节约,反对奢侈浪费,因此,政府应该和网络,媒体,甚至是企业联合起来,提倡和塑造我们整个社会的良好的消费风气。

参考文献:

[1]姜柳.当代大学生消费观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0.

[2]郭玉莲.高等教育新课题: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3]陈建华,赵志平.引导大学生确立理性消费观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3).

精选数学学生素质的教学管理论文(案例23篇)篇十四

(文山学院,云南文山663000)。

[内容提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大学生就业压力日趋增大,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分析其原因,既有大学生就业观念保守,个人知识能力水平较弱等主观原因,也有大学生就业体系有待完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实际需要相脱节等客观原因。本文试从大学生、高校和社会用人体制三者协调发展的角度,思考促进大学生科学择业,顺利就业的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竞争;就业能力;培养。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突现的问题。

(一)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国家调整高校招生政策,高校开始扩大招生规模,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从我国-高校毕业学生人数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处于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我国高校毕业生是114万人,20为145万人,为338万人,经过九年的发展,20我国高校毕业生达到623万人,较20净增了509万人(见下表)。应该说高校扩招,极大地提高了广大劳动者特别是高层次人力资源的文化素质;同时,也为人力资源市场注入更多的高层次人才,满足了社会对人才的大量需求,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受社会经济和产业结构发展的制约,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导致社会对毕业生的有效需求下降,进一步加剧了人才供求关系的不平衡,大量毕业生走向社会,大学生就业压力日益增大,就业问题日益突出。自起,我国每年有近30%的大学毕业生不能按时就业。大学生就业不仅是学生、家长关注的焦点,同样也成为社会稳定,国家经济发展,和谐社会建设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

[1]。

年度。

2009。

623。

毕业学生人数。

559。

(万)当年未就业学。

75.6160。

生人数(万)。

当年未就业率28.6%。

(二)地方经济、院校“品牌”和学历层次结构等因素之间的差异,增大了大学生就业难度。

业竞争,使得待业人数增加;同样使得经济欠发达地区高层。

次人才流失严重,制约了地方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

2.大学的“名牌效应”,加大了一般院校大学生的就业难度。

毕业学校的类别一直以来都是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的一张“名片”。用人单位或多或少都会用毕业院校的“名气”来衡量学生的实际能力。求职过程中若一名知名大学毕业生和一名普通大学毕业生同时申请一个岗位,你认为谁会先得到面试机会?答案不言而喻。由于较好的社会声誉带来的“名牌效应”,使得名牌大学毕业生需求旺盛,一般院校毕业生供大于求。大学的“名牌效应”加剧了一般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3.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学历层次的高要求,加大就业难度。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学历层次的要求有明显提高,学历已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道门槛。以前专科生可以做的事现在要求进本科生,而本科生能胜任的工作要进研究生来做。因此,研究生需求旺盛,本科生供求基本持平,而专科生则供大于求。当前用人层次结构导致了高学历毕业生竞争日益激烈,专科层次毕业生职场空间越来越小。在招聘会上,很多用人单位都提出应聘者应具备本科以上学历的要求,其实,其岗位任务是专科学历毕业生完全能够胜任的。因为用人单位对学历层次的更高要求,很多低学历层次毕业生被拒于求职大门之外,就业困难,从而造成了人力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导致用人层次结构的失衡,加大低学历层次毕业生的就业困难。

第8期施应凤: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及思考脱节,实践能力低下,并且职业目标不明。毕业生们展现出的实际能力水平距用人单位希望的一专多能、德才兼备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相差甚远,自然与就业擦肩而过。

二、原因分析。

(一)高等教育的滞后性导致高层次人才培养不能及时有效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许多新兴行业应运而生,社会对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需要不但人数增加,要求提高,而且受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市场发展需要等因素影响严重,人才需求瞬息万变。高等教育由于本身具有的滞后性和周期长的特点,使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结合不够紧密。有的高校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仍沿袭着传统的培养模式,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忽视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所培养出来的学生虽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但创新能力不强,不能较好地适应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部分高校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使,盲目增设“热门专业”和“短、平、快”的低层次专科专业,导致人才培养脱离社会需要,造成人才的积压和浪费。

(二)传统就业观念影响了毕业生进行正确、科学的择业。

近年来,虽然我国社会经济在各个领域都得到了较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在就业观念上有相当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和家长仍然受“铁饭碗”思想影响较深,他们认为大学毕业就应该进入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或高薪外资企业,只有这样才算是“铁饭碗”,今后的生活才有保障。他们对民营、个体以及乡镇企业等的招聘信息不屑一顾,由此导致很多急需人才的岗位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很多高层人才被激烈的就业竞争所淘汰。传统的就业观念束缚了很多大学生接受聘任制等灵活的就业形式,造成了“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的社会现象。

(三)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培养和就业指导工作抓得不实。

用人单位对求职者学历和综合素质能力的要求逐年提高,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主要原因。目前,多数用人单位在进行人才招聘时,即考虑应聘者的学历层次又注重其实践能力和技能,希望应聘者不但具有较高的学历层次,同时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马上胜任工作。然而,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教学偏重理论教育,轻实际能力培养,造成了大学生眼高手低,实际能力低下。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的缺乏减少了大学生就业机会。

(一)政府和社会深化改革,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保证。

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而。

61。

培养大批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素质人才是竞争取胜的第一。

资源。如果说就业在一定程度上是个人生存发展的问题,那么发展高等教育,培养大批高质量人才和劳动者,则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未来的生存发展问题。因此,政府、社会各界和高校应加强联系,深化改革,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促进高等教育健康发展,实现人才兴国战略。

(二)高校面向市场,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渠道。

高校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地。各高校要保持同经济和社会直接、亲密的沟通和联系,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实际需求合理设置专业;要面向基础、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要按适应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来设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要突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强调实践实训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以就业和社会实际需求为导向,调整现有专业结构,改革传统培养模式,加强实践环节教育教学,突出学校办学特色,强化学生知识和职业能力培养。有条件的学校可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制度,为学生的就业竞争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措施。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具有教育过程的长效性和对象的全员性等特点,应将其贯穿于大学生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层次分明,重点突出,以达到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指导学生科学择业,顺利就业的目的。针对大一新生,通过开展入学后适应教育、介绍院系概况、本专业的发展前景和毕业生就业情况等,指导学生更好地适应环境,利用资源,发现和保持兴趣爱好,考虑如何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人生;对大二、大三年级的学生,加强专业技术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教育,通过课程学习、第二课堂的有效补充等途径,指导学生进行专业学习定位,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实训,明晰职业兴趣,不断完善个人职业取向,全面发展学生能力。对毕业年级学生,通过报告会、讲座等形式,指导学生正确解读国家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式,解析行业信息,掌握正确的求职技巧,提供必要的求职信息和指导,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理想职业,实现“充分”就业。同时,高校应不断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团队建设,确保全面、有效、系统地开展学校就业指导工作。

(四)大学生刻苦学习,全面提高综合素质是提高其就业能力的关键。

大学生是富民强国的生力军,是祖国建设发展的坚实力量。因此,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充分认识自身潜能和职业取向,科学规划自己的职业人生,努力学习,扎实专业基本功,挖掘潜力,促进自己全面发展,为毕业就业或自主创业打下坚实基础。

[1]阮美飞.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2009,2.

[2]韦光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拓展与创新[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9,1.

[3]杨娇华.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及就业能力培养[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

[4]张瑾.新时期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问题与对策[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11.

精选数学学生素质的教学管理论文(案例23篇)篇十五

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也是许多学生头痛的问题。因为阅读几乎包含了语文的所有知识与能力,而且经常涉及其他学科的知识与能力,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话虽有一定的片面性,但它说明了读书的重要性。宋代朱熹关于文章有“三熟”(读时熟,看时熟,玩味时熟)的论断,更加具体而深刻地说明了阅读的重要性。因此,阅读并非是单纯地为朗读而朗读,为浏览而默读;也不是阅读的次数越多越好。而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阅读,达到理解字词,读懂句子,能给课文分段和概括段落大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归纳中心思想,了解写作方法和技巧,并从中受到教育和启迪的目的。无论课程改革怎么创新,它变化都不会离开其内在的本质。

那么,教师应该怎样指导学生去读懂一篇课文呢?我认为应分为五步进行。

一、初读课文。

教师要先指导学生审清课题,了解课文意思。然后再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弄清字形,了解字义。同时提出不理解的词、句和问题,达到扫清阅读障碍,对课文有个初步印象的.目的。

二、再读课文。

教师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一句一句地读,一句话一句话地分清楚,尽力读懂每个词、每句话的意思。特别是对不理解的词,一定要放到句子里去加以理解,这样词义才更准确。而句子呢?则要联系上下句去思考,才能读懂它的意思,达到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

三、熟读课文。

教师指导学生带着课后作业中提示的问题和自己质疑的问题去进一步读课文,读到一层意思完的地方,再想想它的层意,并理解有关的问题。这样一步一步地读,一层一层意思地想,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直到读完全文为止,达到全面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

四、细读课文。

教师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按作者思路,理清课文的层次脉络,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然后再连接每段段意,这便抓住和掌握了课文主要内容。

五、精读课文。

在透彻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一方面了解作者写作的目的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即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并把它归纳出来;另一方面了解作者谋篇布局的方法和技巧,从而在思想感情上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

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这就是从“审题入手,自读设问,以问促读,读文思义,细读入情”的读问结合的“五步阅读法”.如果教师能够按照此步骤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一定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由语言感知课文传达的情和意,引起大脑神经系统的思维活动,理解知识和获取知识,并不断产生学习新知的需要,进而推动其更加自觉积极地学习。阅读能力的提高绝非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只有随时贯穿能力培养的方方面面,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才能逐步提高。

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数学学生素质的教学管理论文(案例23篇)篇十六

从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出发,把数学教育的改革同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联系起来,使数学教育在提高学生素质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数学教学的任务不仅是数学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也同样担负着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多项任务。

数学学科的基本特点,决定了通过数学教学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培养学生,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1.数学是学生不可缺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对基础的理解也在不断地变化,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范围和内容也在发生着变化。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教育改革中,如何使数学教育的内容更适合未来人才素质的要求,是一个应当引起人们重视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数学是训练学生思维、提高学生智力水平的重要学科。

数学高度的抽象性和严谨的逻辑性,决定了数学这门学科在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方面有着特殊的作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还应该进一步研究数学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的问题,制定出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

3.数学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有着特殊的意义。

现在社会信息的快速增长、科技的高速发展,竞争的日益加剧,要求培养出的学生不仅有扎实的文化基础,而且还有敏锐的思考力、强烈的求知欲、广泛的适应力和顽强的意志力。这些良好的心理品质要通过多种渠道对学生进行教育,而数学无疑是培养学生这些心理品质的最好的学科之一。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对数学的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生可以学会许多重要的思考方法。通过精心设计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数学问题,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锻炼了意志品质和精益求精的态度。特别是那些需要学生经过周密思考,反复研究才能解决的问题,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品格和克服困难的`精神。

二、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进行数学教育改革。

数学教育的改革要超越数学学科本身的限制,以提高民族素质为目标,从整体上思考数学教育内容、方法等一系列改革。

1.完善课程内容。

建国以来,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经过几次较大的修改,可以说从总体上基本符合社会的要求,但是从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从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高标准出发,数学教材的结构、要求和具体的内容还应该作进一步的改革和完善。从总的说应该在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加强和改进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一是体现或渗透现代化的内容。

数学教育的大众化、生活化,这是当今数学教育改革的一大趋势。我们希望培养和造就更多数学家,但是基础教育中数学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培养未来的数学家,而是使未来的每一个公民接受必需的、有用的、能够学会的数学。数学本身是抽象的,但数学的原型是具体的,是来源于生活实际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可以用具体的事物、具体的情境表示出来,由具体到抽象、由学生生活实际中的事物出发,就会使大多数学生感到数学不是那样神秘、那么遥远。

[1][2][3]。

精选数学学生素质的教学管理论文(案例23篇)篇十七

我国的小学教育长期存在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传授,轻德育教育的不良倾向,畸轻畸重之下,学生的综合素质往往难以得到很好的发展。国内教育理论界己经注意到语文课程的德育功能。例如,赵玉厚指出:“语文学科的教育理论是由教化论、教学论、以及教导论构成的。其中,直接决定学生的生活态度、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当属教化论系统。以小见大:小学语文教材选取了大量戏曲或散文,这些文学对生命的礼赞。丰富多彩地描画了美的人生,其感染力量能使学生得到情感的陶冶和升华。语文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学,语言文学的`背后则是人的情感世界、精神生活。根据课纲规定,现代文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占用课程时数最多的组成部分。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它应耗用80课时以上的教学计划。因此,利用好现代文阅读,就几乎掌握了小学语文教育的半壁江山。阅读教学有强大的思想教育功能,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渗透思想道德教育,而渗透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手段,是以小见大。以笔者的教学实践为例,在讲授课文《好雪片片》时,就可以让学生通过体会作者对流浪老人的衣着、外貌、睡态的刻画,以及老人把奖券装进红色塑胶套和为我扣子等细节描写,感受流浪老人在困苦的逆境中窘迫,能够勇于直面人生、积极乐观、拼搏进取的崇高精神,以及送他人以温暖的善良人性。再如讲授《哦,香雪》时,可以提示学生学习香雪登上火车时的果断执着和勇于战胜困难的拼搏进取精神。很多课文篇目,都可以体现社会对小学毕业生素质的期望的某一侧面。我们的阅读教学要在课堂中有意识地深化课文影响,把教育的目标指向受教育者本身。

简单直接的道德宣讲不容易引发学生共鸣,教学效果低下。并且这也会干扰语文教学本身的正常开展。要融德入文:语文教学的策略应是披文入情,以情感人,以美扬善。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的小学教育长期存在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传授,轻德育教育的不良倾向,畸轻畸重之下,学生的综合素质往往难以得到很好的发展。因此很多毕业生在结束学校教育、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常常因为素质能力的欠缺,职业发展不能令本人和家庭满意,并且影响到他们对企业和社会作出的贡献。

三、结论。

小学学校的语文课程,应当放在素质培养的整个框架体系中,从整体着眼,协调好与专业课程的联系,做到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参考文献:

[1]戴云刚.小学教师课堂德育工作的探索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4(09).

[2]林金辉.小学学校德育课教学生活化路径初探[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

[3]许颖峰.浅谈小学德育课堂教学活动化[j].生物技术世界,2014(08).

[4]刘济良主编.德育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5]秦怀玉.职业院校语文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m].天津大学出版社,2014.

[6]陈若君.苏霍姆林斯基阅读教学观及其启示[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2(44).

[7]王剑珍.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

精选数学学生素质的教学管理论文(案例23篇)篇十八

语文学科所表达出来的美感是其它学科所无法比拟的,这也是从古至今语文学科最具独特魅力的地方,而诵读则是有助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一方面诵读可以让学生准确把握文字的节奏和韵律美,尤其是在诗词歌赋的教学中,我倾向于让学生一读再读。比如在学习现代诗《再别康桥》的过程中,我会在让学生了解大致写作背景的基础之上鼓励学生一遍一遍的朗读这首诗,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的轻盈柔和、虚实相间的写作手法、流动美丽的画面、唯美动人的意境和对康桥依依的不舍,只有在不断的朗诵中,学生才能真切的感受到这首诗所彰显出来的紧凑的节奏感与韵律感,从而真正的体味到从《再别康桥》字里行间传达出来的美。另一方面诵读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文章内容的美。高中教材中所涉及到的一些文章和诗词都是编写者精心挑选的一些最有代表性的佳作,无论是简洁的诗词还是洋洋洒洒的文章都描绘出了一片片唯美的景色和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这些景色和故事或是感动我们、或是警醒我们,它之所以能让编写者和学生“深陷其中”就是因为其独特的美。而让学生大声的将其诵读出来又何尝不是对美的诠释和升华呢?在学习《长亭送别》这篇课文时,我选择让学生自由扮演文中的角色进行一遍一遍的诵读,尤其是其中所涉及到的几首脍炙人口的诗词,同时我还会为学生的朗诵配以相应的音乐,这样学生在多次朗诵之后自然会感受到张生和崔莺莺之间真挚的爱情以及送别的时的伤感之情,这远比教师苦口婆心的让学生死记硬背这些这些内容和情感要有效的多。有的学生在诵读了《长亭送别》之后得出了以下的感悟“远行的人或是有爱人的思念、或是有亲人的牵盼、或是有朋友的祝福,以上种种造就了远行的人必将在各种情愫的促使下回到原地,这就是美。”短短的一句话便是学生在诵读之后得到的最深切的感悟。

二、在辩论讨论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语文学科在通过文字传达出生活美与故事美的同时也透露出理性的特征,这就需要我们的学生不仅要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更要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在语文的学习中,学生可以认真思考文本写作的整体思路和技巧表达,从而认识到文该如何写、话该如何说。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不仅会让学生学会咬文嚼字和整体感知,同时也会通过各种讨论辩论活动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学习《林黛玉进府》时,有的学生就提出了疑问“林黛玉当时不过几岁而已,然而她的言行举止却大大超出了实际年龄应该具有的`特征,这是不是曹雪芹在写作上的失误呢?”借此我就以“林黛玉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主题在班级里组织了一次主题讨论会。在讨论中有的学生认为“林黛玉就是个爱哭的姑娘,有理由没理由就会哭一场,实在是太矫揉造作了。”、“林黛玉爱耍小性子,贾宝玉一句错话就会引来几天的冷战。”、“林黛玉过于敏感,别人简单的一句话,她都能咀嚼出好几个意思。”学生的这些看法虽然都有理有据,但是结论多是具有批评的口气,在学生一片热烈的讨论声中也有学生持有不同的见解“我觉得林黛玉并不是你们所认为的那样,她表面上所表现出来的爱哭、任性、敏感和小气其实都是出于保护自己的伪装,从林黛玉年龄幼小却寄人篱下的成长背景来看,她的这些反应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了,相反我觉得与其她姑娘相比,待遇更大方、更有正义、更坚强。”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这位学生还给我们举出了具体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对此我给予了这位学生大大的鼓励,他的观点不仅新颖独特,从他的观点中我看到了其思维的小火花正在快乐的跳动,无论学生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他们思考的能力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和褒奖。

三、在写作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果说阅读是输入,那么写作就是输出,高中生在历经多年的语文知识积累之后,必将在语文知识输出的过程中具有更多的创新能力。众所周知,写作是语文教学中难度较大的一块教学内容,很多学生都觉得写作无话可说或是不知该如何说,这已经成了现如今学生写作中的诟病。因此在写作教学中我更加注重学生语文知识的输出能力,让学生抛开那些所谓的体裁和内容的限制,让学生发挥其丰富的想象,写自己想写的东西,表达自己想表达的感情。如在作文写作中我给学生布置了题目为“圆”的作文,我只是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了大大的“圆”,然后让学生结合作文题目展开激烈的讨论。一开始学生的思维仅仅局限于圆的形状或者是周围圆形的物体,但是在不断的讨论中学生的思维逐渐得到了释放,有的学生说道“:圆像老师您的眼睛,尤其是生气时眼睛睁的大大的。”、“圆是中秋节的圆月亮,是团圆的象征,每到中秋节我就希望远在外地的父亲可以回家团聚。”、“圆是国家的公章,有关人员只有严于律己,才能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利去造福百姓。”、“无数个圆堆积起来便成了一个圆柱,知识和生活也都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等等,学生逐渐由简单的圆形想到了更多,创新的火花和创作的灵感也会不断的迸发出来,学生的创新创作能力自然就得到了一定的培养。由上可知,新时期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对其未来的发展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所以我们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思维和创新等方面的能力,从而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语文的熏陶下逐渐的形成和成熟起来。

精选数学学生素质的教学管理论文(案例23篇)篇十九

从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出发,把数学教育的改革同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联系起来,使数学教育在提高学生素质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数学教学的任务不仅是数学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也同样担负着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多项任务。

数学学科的基本特点,决定了通过数学教学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培养学生,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1.数学是学生不可缺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对基础的理解也在不断地变化,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范围和内容也在发生着变化。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教育改革中,如何使数学教育的内容更适合未来人才素质的要求,是一个应当引起人们重视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数学是训练学生思维、提高学生智力水平的重要学科。

数学高度的抽象性和严谨的逻辑性,决定了数学这门学科在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方面有着特殊的作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还应该进一步研究数学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的问题,制定出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

3.数学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有着特殊的意义。

现在社会信息的快速增长、科技的高速发展,竞争的日益加剧,要求培养出的学生不仅有扎实的文化基础,而且还有敏锐的思考力、强烈的求知欲、广泛的适应力和顽强的意志力。这些良好的心理品质要通过多种渠道对学生进行教育,而数学无疑是培养学生这些心理品质的最好的学科之一。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对数学的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生可以学会许多重要的思考方法。通过精心设计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数学问题,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锻炼了意志品质和精益求精的态度。特别是那些需要学生经过周密思考,反复研究才能解决的问题,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品格和克服困难的精神。

二、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进行数学教育改革。

数学教育的改革要超越数学学科本身的限制,以提高民族素质为目标,从整体上思考数学教育内容、方法等一系列改革。

1.完善课程内容。

建国以来,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经过几次较大的修改,可以说从总体上基本符合社会的要求,但是从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从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高标准出发,数学教材的结构、要求和具体的内容还应该作进一步的改革和完善。从总的说应该在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加强和改进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一是体现或渗透现代化的内容。

数学教育的大众化、生活化,这是当今数学教育改革的一大趋势。我们希望培养和造就更多数学家,但是基础教育中数学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培养未来的数学家,而是使未来的每一个公民接受必需的、有用的、能够学会的数学。数学本身是抽象的,但数学的原型是具体的,是来源于生活实际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可以用具体的事物、具体的情境表示出来,由具体到抽象、由学生生活实际中的事物出发,就会使大多数学生感到数学不是那样神秘、那么遥远。

教学内容中体现大众的数学、生活的数学,就要对数学的教材结构进行调整。要进一步精简繁难的内容,适当地引入具体的内容,贴近生活的内容。比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工具越来越多,越来越普及,在生活实际中需要计算的时候,人们更多地是用到估算和简单的计算,而比较复杂的计算可以借助于计算器和计算机等计算工具来完成。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关计算的内容应该作进一步的调整。学生要掌握计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遇到一个具体问题要知道用什么方法去解。同时要比较熟练地掌握基本的口算和笔算。在这个基础上,学生要学习一些估算和近似计算的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结构进行适当地调整,就能保证学生学会这些解决具体的数学问题的操作策略。

在数学教材内容中加强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的内容,更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和求知欲。学生看到所学的内容与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情直接相关,就会使他们感到自己每天都可以接触到数学问题,数学并不神秘,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数学教育的现代化问题,早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开始的“数学教育现代化运动”中,就非常尖锐地提出并在实践中付诸实施。当时所提出的观点和方法,至今对数学教育的改革还起着重要作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主要是17世纪以前就已经形成了的数学体系。这些内容中许多仍是现在的学习与生活所必须的,但随着科学和数学的发展,仅掌握传统的数学知识和方法是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对教育内容的现代化,应该理解为两个方面的含意。一是引入现代数学的内容;一是用现代数学的一些观点和方法去认识和理解传统内容中的某些问题。实践表明,只能少量地增加前者的内容,过早或过多地直接引入现代数学的内容,效果并不好。而教改实践表明,结合有关内容体现或渗透一些现代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不但在实践中完全可以办得到,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对相应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用现代数学的一些观点和方法表示有关的内容,使学生在理解这些知识内容的同时,对所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也有了一定的认识。这为学生用现代的数学方法思考问题,特别是将来进一步学习打下了基础。

2.更新数学方法。

未来社会的发展要求学生具有探索精神、适应能力、创造能力、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应该在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上下功夫。学生在校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他们走向社会以后,需要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方法,适应新的环境。这一切都需要学生在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的同时,具备独立地学习新知识、探索新问题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更新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着眼点,应该放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在实际教学中要提倡活动式、启发式、问题解决式的教学方法。

活动式教学方法就是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具体活动的材料和活动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对数学知识的探索、发现和认识的过程。运用这种方法,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被动地获取知识,不是简单地接受现成的数学概念和方法,而是主动地去认识数学的概念和原理。学生在活动中能够亲自体验到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能够通过自己的活动和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积极主动地探索和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探索精神、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运用活动式教学法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为学生准备与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相适应的活动材料;二是为学生创设活动的情境。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际中,活动式教学法的使用还受到许多条件的限制。为适应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必须研究活动式教学法的模式、方法,开发适合小学数学教学使用的各种活动材料。

启发式教学思想在我国已有很长的历史。启发式的教学对于我们来说似乎是一个老问题,但还没有从根本上在教学中得到贯彻和落实,应该进一步研究启发式教学的基本模式和操作方法。启发式的核心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数学教学中贯彻启发式,关键在于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提出问题、设计疑点、启发思考,使学生处于主动思考、积极探索的状态中。这就需要教师创造性地、有针对性地设计、改造和提出问题。把教材中的范例变成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由浅入深的问题,这就是一个对教材内容深入理解并进行创造性思考的过程。比如,讲分数的基本性质时,老师让学生观察和思考1/2转化成2/4和4/8转化成2/4的过程,然后提出这样几个问题:仔细观察几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是怎样变化的?这三个分数之间有什么关系?从中能发现什么规律?这些问题都是针对分数基本性质的实质提出来的。学生在思考和回答的过程中,对所学的内容有了较深入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

学习数学的核心在于解题。问题解决式的教学方法是数学教学中值得重视和研究的教学方法。在数学教学中运用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从广义上说,任何一个数学内容的学习都是解决一个问题。建立一个数学概念是从实际的问题入手,从对具体问题的比较和分析,抽象出一般的数学表达方式。一个计算法则的学习,一个数学公式的建立,都是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认识一般的方法和原理。因此,也可以把整个学习数学的过程看作是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解决的方法就是要教给学习解题的方法、解题的策略和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学生有了这些能力不仅对于解决数学问题是重要的,而且可以提高学生一般的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用这种“解题的策略”、思考的策略解决他们所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运用问题解决式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的一般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应该把研究和探索问题解决法作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除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外,数学教学手段、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评价等一系列问题都是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站在学生全面发展的总目标的高度来看待数学教育的改革,就能够从整体上认识数学教育中的具体问题,就能够用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来对待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精选数学学生素质的教学管理论文(案例23篇)篇二十

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在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重视,此项工作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接受。同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工作的一个新课题,各校都能处在积极探索的过程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下面,就我们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向各位领导、专家、同仁汇报如下:

一、提高认识,增强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自觉性。

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八十年代以来,也把培养青少年健康心理的问题摆到了重要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四十四条明确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更是把心理素质培养作为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标准之一,要求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科技文化、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中学德育大纲》也把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作为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李岚清副总理在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上讲过:“提倡素质教育其本质是要按照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要求,使学生成为品德高尚、身心健康、知识丰富、学有所长、思路宽广、实践能力强,能适应社会发展‘四有新人’。可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党和国家对学校教育的要求,是学校和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我们深深地体会到,要实现我校“全面打好基础,发展个性特长,培养创造精神,提高人才素质”的办学指导思想必须以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基础”。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以“高科技、高效率、高竞争”的“三高”为特征的现代社会要求人们具有高耐挫力,以正常的心态,正确地面对竞争中的挫折和失败,学会合作,防止消沉、颓废、沮丧、偏激的心态出现,在此背景下,心理卫生学、心理健康学应运而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也是现代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从本世界五六十年代以来,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世界教育改革的浪潮此起彼伏,涉及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其目标可以归结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让学生“学会学飞”、“学会创造”、“学会生存”的教育主张,这一切都必须以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前提条件。

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解决日趋严重的心理问题的重要手段。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各种竞争的加剧,人们的心理负荷在加重,心理问题在上升趋势。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估算,20%的人存在心理卫生问题和精神障碍,至于日常生活中就可观察到的各种各样的轻微的心理问题在人群中更是大量的存在。当代中学生由于正处于身心发展的激烈变化时期,心身发育的未成熟,社会阅历的缺乏,心理随能力差使他们对生活、学习中所发生的各种心理冲突不善处理,因而心理和行为就更容易失常。特别面对升学压力和繁重的课业负担和家庭盼子成龙成凤的压力,他们的各种心理困惑、心理失衡,甚至心理疾患得不到及时地排解,消除与矫治,这就便得中学生心理不健康或还无全健康的比例更大。据上海1984年的调查表明,34%的中学生具有心理障碍,要排解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使学和在应知能力、人格特征、情感意志和人际适应方面都得到健康发展,学校必须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心理是人一切行为活动的基础和背景,是人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和身体素质的基础构成因素,就学校而言,学生的心理状化、劳动技能和身体素质的基础构成因素,就学校而言,学生的心理状况如何,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首先必须认真关注和考虑的,因为一切教育活动的效果,如知识技能的掌握智力的挖掘与培养,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与发挥,美好情感的培养与激发以及顽强意志的培养与锻炼,无不取决于学生当时的心理状态,从此种意义上可以说,心理素质成为各项素质教育的基础,要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各项要求,首先要做好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工作,这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基础,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突破口。基于以上认识,我们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二、加大工作力度,扎扎实实地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建立机构,配备专兼职人员。要使心理学真正走进中学校罗,要使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实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去,必须寻求一种适合我国目前中学教育实际需要而又便于操作的模式,纠正那种说起来重要,做起来忘掉,实际上无人管的状况。我校在92年成立心理咨询室的基础上于5月份正式成立了山东省实验中学心理健康指导中心,作为全校分管心理素质教育的专职机构,该中心配有正主任一人,副主任两人,“中心”设有心理咨询室、热线电话、心理测试室、放松训练室、心理档案室、心理辅导站和《校园心理》编辑部。面积在120平方米以上。下设高一、高二、高三三个心理辅导站,年级组组长任站长,成员由班主任担任。“中心”购置了必需的心理测量软件、生物放松治疗仪和二台微机及其他相关设备,以适应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中心”主要职责是制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划,培训业务骨干,直接对学生施加心理教育影响,开展测量、咨询,编辑《校园心理》,开设讲座和心理健康教育课,探索研究中学心理教育的规律和模式。同时为规范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的工作,专门制定了心理指导中心工作章程,建立了例会制度,典型案例会谈制度。工作接待制度,热线电话答疑分析分类制度。为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有专人负责,建立专兼职的工作队伍,我们从山东师大教育系要了一位本科毕业生,专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在校内选择了两位教学经验丰富、工作能力强、热心于此项工作,又经过专业培训的教师作为专职的学校心理教育工作者;一名校医也成为了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中的一位专职工作人员。同时对47位班主任进行培训,使他们作为兼职的心理教育工作者。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教师队伍中也出现了一批妆职的心理教育工作者,同时教育的实践也使我们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心理咨询是一项理论性的技术性都较强的、专业色彩较浓厚的工作。这对于中学教育工作者来讲,是一个全新的范畴和领域,为了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严肃性,我们聘请了山东师大教育系主任张承芬教授、戚万学教育、孟海兰教授作为我们顾问,聘任毛伟宾主任、刘瑞光硕士、健女士为我们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指导教师,从而保证了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规范可信。

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成立后,制定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纲要。纲五部分:目标体系;组织网络;咨询系统;档案管理系统;测试系统。并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即帮助学生排除心理障碍,预防心理疾患,开发心理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健全人格,促进全面发展,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根据这种认识,我们制定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积极向上的情绪,高尚的情操,豁达的胸怀,健康的兴趣爱好,坚强的意志,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促进学生健康成材同时,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参考有关的理论文献,确定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学习心理教育、健康情感教育、坚强意志教育、人际适应教育、反应适度教育。各年级心理健康的主要内容是:

高一:学习适应教育,学习方法指导,集体主义与主体意识教育,人际关系教育;

高二:社会责任感教育,人生观教育和承受挫折能力的培养;

高三:升学与择业教育,应考心理辅导。

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纳入教育教学计划。将心理学的基本常识直接引进课堂,通过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这是学校实施心理素质教课取直接的一种手段,也是当今中学实施心理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它为所有学生都能够接受到基本的心理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保证。我们所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包括“中学生学习方法指导”和“中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两门,二者在目标任务上各有侧重,在内容安排上各有特点。学法指导课重在对学生学习心理与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包括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高效率地学习、记忆规律、记忆策略、思维方式等。心理健康指导课主要在高一年级开设,间周一课时,上课时以班为单位,每一课围绕一个中心,对学生的中学生活适应、情感、意志,以及人际交往等进行指导,包括适应教育、挫折教育、青春期教育、人际交往技巧训练等,并运用故事法、情景法、角色法、讨论法、设想法等方法,在老师精心设置的轻松、愉快的情景中完成应和矫正、人格重塑、心理调适等。对高二、高三年级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结合目标,针对年级的实际,进行不定期专题讲座的形式来进行,同时注重各学科的有机和谐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优化课堂教学过程,自觉地遵循有机、有意、有序地渗透心理素质教育,有效地避免和防止了学科教学中心理问题的发生,对于这个问题,在我校刚刚结束的“学科教学与素质教育研讨会”上,部分教师做了有益的探索。班主任则结合学生心理特点,适时地召开心理教育主题班会,加强家访和个别谈话,基本形成了班主任、各学科教师、全校教职工都关心和实施心理素质教育的新局面。3、开展多种形式的个案咨询,尽心为学生服务。

为了拓宽师生间心理交流的渠道,加强对学生的个别心理辅导,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每周二、四课外活动时间开展面询。“中心”的热线电话(0531-6038925)每周五7-9点向全校学生开通,“中心”在学生集中的两座教学楼分别设立了心理咨询信箱,并委派专人定期开箱时回信。为提高咨询人员的水平,我们要求面议教师对咨询电话都要作好记录,事后整理成文,回信要一式两份,并将其中一份与原信合订在一起,按其内容归纳分类,针对学生提的问题组织学习,开展研究,以提高咨询人员的水平和咨询质量。以上形式的心理咨询活动深受同学们的欢迎,帮助同学解决了在学习心理、青春期、人际关系、学习方法、考试焦虑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了促进作用。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化,心理健康教育受到了学生的欢迎。面询时间,学生主动去咨询,有时还要排队,热线电话本来是周五晚上7-9点开通,可是每次开通都要延长时间,甚至至11-12点,仅上学期16个星期的统计,面询已接待学生200余人次,回信百余封,电话接待68人次。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反映了学生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在我们的校园里,心理教师成了学生的知心朋友,心理课程成了学生欢迎课程之一。心理健康讲座成了学生欢迎的讲座,《校园心理》成了学生喜欢看的杂志。一位属名“惊”的学生给《校园心理》编辑部的教师来信说:“今天是12月21日夜里11点1刻,我看完了《校园心理》第二期,然后我就变得崭新,治愈了我,我将用我的笔来笔来感谢你”。接着,“惊”给《校园心理》杂志的凡人俗语栏目写了一名话:“活着不要象铃铛,只有让人摇才响”。戴丽丽和马正美同学在接受电视台记者采访时说:“我们虽然以较高的分数考进了实验中学,但有的同学心理素质较差,特别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现在学校上心理课,对我们的学习和以后走向社会都非常有用”、“我们的房老师(心理课)教师很年轻,就象我们的知心大姐姐一样,既理解我们,又能帮助我们学会如何去解决问题”。4、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研究。

为更好地做好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加强科研资料的积累,我校自1994年开始建立学生的健康档案,并将档案输入微机,实行计算机管理。心理档案由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负责保存管理。档案中记有学生的学习成绩,心理健康状况和各种心理测试结果和个别咨询的情况。班主任老师也要将学生的德智体方面的表现提供经给“健康中心”记入档案。学生在心理健康指导教师的指导下也可看个人的心理健康档案,使学生能正确地认识自己,面对现实,积极进取。班主任老师根据工作需要,在十分注意保密的前提下,可随时借阅本班学生的迟到理健康档案,使健康教育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同时我们也加强心理健康的理论水平,取得教育对象信赖,不断深化心理健康教育,使其深入持久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保证。我校是以课题为龙头的。以课题带群题,以群题促课题。我们申报了省级科研课题《重点中学学生心理辅导系统的研究》该课题已被省科研规划领导小组批准立项,经过二年多的研究实践,已取得阶段性的成果。97年我们又参加了中央教科所“面向21世纪,提高教育质量的实验研究”、“中小学学习问题的研究”两个课题组,并被列为重点研究学校。我们也加强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调查,仅从scl-90调查来看,学生心理障碍主要表现敌对性症状,偏执、抑郁、强迫症状、焦虑等,我们对上述症状和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通报给班主任、重点观察,加强个别辅导并作为专题研究,并于今年4月份召开了全校班主任工作研讨会,不断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向纵深发展。此外,我们还加强了同兄弟学校,省内外科研机关的经验交流,多次参加省内外学术交流,我校副校长王春光当选为省青春期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赵修贵主任当选为全国学校心理卫生协会理事。

5、提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调适的机会与场所,促进学生良好心理健康的形成。

现代教育理论十分强调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认为只有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学会学习,才能使其学习和发展卓有成效,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我们十分注意为学生提供自我教育、自我调适的机会与场所。

(1)提供心理自助餐,开展读书征文活动。

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来自学积累心理学的知识与经验,逐步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方面的自我教育能力,是学校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和重要任务。为此,我们为学生提供了心理自助餐,购置了一部分有关心理知识方面的杂志、报刊、书籍,在“心理中心”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图书阅览角”,组织了心理教育征文活动,《校园心理》每期都发表一定数量的学生文章。(2)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测试。

[1][2]下一页。

学生达11000人次,从而为我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

(3)编辑出版《校园心理》。

针对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还刚刚起趟,不少人缺乏心理学的知识,对心理健康教育还认识不深,我们编印了《校园心理》(校内刊物),现已出版三期,每期在3万字左右,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整体素质。这本小册子的出版,受到了广大师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的欢迎。97年11月和12月在上海、石家庄召开的全国中小海陆空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上,与会者都对《校园心理》给予了高度评价,并且认定这是全国第一本由中学主办的心理杂志,具有开创性意义。它对解答中学生的疑惑,疏导中学生的各种心理障碍,帮助中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都起到了很大作用。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增强了师生心理保健意识,提高了学生整体素质。

意识观念的更新,是一切新事物得以出现并发展壮大的先决条件,心理健康教育要在广大中小学得以普及推广,也必须依赖广大教师和学生观念的更新。在学校教育中由于重智育轻德育,在健康教育中由于重生理健康轻心理健康的旧观念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整体工作中还缺乏应有的地位。六年来,我们坚持不断组织教职工学习心理学的知识,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在学生中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广大师生心理保健意识明显增强。不少教师过去轻视心理健康教育,认为这是软任务,可有可无,现在他们不但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而且,主动介绍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去心理健康中心咨询,主动在学生中宣传心理健康教育。济南市百佳教师张可柱常对人们说:心理健康档案使我们对学生真正的了解,是我们对学生教育的科学依据,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现在,不少班主任与学生谈话前、家访前都要先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熟记学生心理测试的内种数据,气氛住学生心理活动的脉搏。过去认为的软任务,现在成了教育学生中不可忽视的硬任务。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必然带来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因果关系。六年来,我校学生在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水平方面均有明显提高,心理障碍的发生率明显下降。97年应届毕业生近800人没有发生一例明显心理障碍者,年级组长魏明老师说:这种变化主要是得益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心理素质的提高为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从德育看:我校学生政治热情高,有远大的理想,六年来每届毕业生中均有半数学生参加党课学习,600多人写入党申请书。据统计,98届学生已有128人写了入党申请书,学校党组织已研究准备发展6名学生入党。“团结、勤奋、求实、开拓的校风和良好的班风已经形成,学生有着较强的自治自理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留学生中的英雄剑平的事迹也充分反映了我们学生的精神风貌。从智育看:我校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学习习惯好,方法科学,自学能力较强,爱好举广泛,广大同学的潜能得到了较好的开发。我校的升学率稳定在98%以上,学生的特长得到了充分发挥。近来,我校有393名品学兼优的学生衩保送直升高校,在市以上学科竞赛中有千人次获奖,先后有25人入选学科夏令营或国家集训队,有5人参加国际奥林匹克中学生数、理、化、生比赛,获得1金4银的好成绩。心理健康也促进了学生的身体健康,学生身体素质较好,体育合格率达99%,在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获16连冠的优异成绩。我校有3人1队参加世界中学生或成人运动会,荣获5枚金牌。98届高三?3班学生在班主任老师、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副主任林昭军老师的指导下,所取得的进步就是我校进行心理教育成绩的缩影。该班班风正,同学关系融洽和谐,每位同学都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同学情绪稳定,精神状态较好,三年来学习成绩稳步上升,很多在高中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都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其中4位存在明显心理障碍的同学在老师疏导下逐渐排除了障碍,顺利完成了高中学业,取得了明显进步。在这个班里,64名同学无论成绩高低大家都有一种平等的感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目标,都有一种奋发向上的干劲。高三第一次统考全年级前400名中,该班有47人,列全年级第一、其中三科平均分列年级第一。”

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也得到了社会和家长的认可和好评。山东省电视台、齐鲁晚报、济南时报、山东教育报都多次向社会报导了我们的作法,并给予了高度评价。齐鲁晚报在“咨询员专业队伍在成长”一文中指出:“省实验中学是省内开展心理咨询较好的学校,”山东电视台在正午时光栏目中介绍了了我们的作法,并指出“在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山东省实验中学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不少家长也反映,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表达了他们的心声,帮助他们解决了学生成长中的许多问题。有的家长说:“逢从孩子在学校上了心理课,我们父子关系也得到了改善。”还有的家长主动向《校园心理》投向,介绍他们教育子女的经验。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时代的需要,是未来社会的需要,也是学生及其家长的需要。

四、我们的几点体会。

自1992年成立第一个心理咨询室到正式成立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经过了六年的时间,实践告诉我们,要做好心理素质教育,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领导重视。一个学校搞好搞不好,关键在校长。一个校长的水平,就是学校的水平,对于心理素质教育也是如此。校长认识到了它的重要性,校长服一定的心理素质教育理论,学校的心理素质教育就能很快开展起来。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之所以能深入持久的开展,重要原因还在于校长的正确决策、关心和指导。2、不断提高认识,转变工作观念,是不断提高教育水平的重要条件。六年来,我们通过各地种渠道,向教职工宣传心理学知识,不断提高教职工的认识,从不认识到认识,行动上发生了重大变化。如有的老师开始对心理测试都不同意搞,认识提高后,他本人就主动向学生讲解心理健康知识,并动员学生如有问题要及时向心理教师请教。现在全校心埋教育之所以进展顺利,广大教职工的认可与赞同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3、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开创性工作,必须培养一批热心工作、甘愿奉献、有一定专业水平的骨干力量。我校心理素质教育之所以搞得比较有成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有这样一批人,他们刻苦学飞,不断充实自己,工作中勤勤恳恳不计报酬,而且思维敏捷,接受新事物快,在学校心理素质教育中贡献了力量。

4、加强师德教风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近几年来,我们加强了教师队伍的建设,在教师中实施了以“倡师德、铸师魂、练内功、树形象”为主题的教师素质工程,制定了《十要十不准》、《十应十忌》和《山东省实验中学贯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意见》,以加强师德教风建设,倡导教师“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关心、爱护和尊重学生,有利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有效地防止了“师源性”心理障碍。

总之,万事开头难,心理健康教育还刚刚起步,还需要领导专家们的大力指导、支持和广大教职工和学生进一步认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还需要加强学习,进一步提高水平、资金、设备还需要增添……。在前进的道路上学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我们相信,经过中学心理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定会迎来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灿烂春天。

上一页[1][2]。

精选数学学生素质的教学管理论文(案例23篇)篇二十一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课程,不仅因为它是母语的载体,还因为语文具有综合性。在语文教学中,涉及到人文、历史、自然科学、哲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还有关于艺术方面的知识,如诗歌、戏剧、美术等,更有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语文中的人文知识和专业的历史、心理学不同,语文中的这些学科知识大多蕴含在文学作品中,通过阅读来体会,具有“寓教于乐”的效果,将抽象的知识变成具体的故事情节,比直接陈述更加让人容易接受。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学习人文知识,通常更容易理解。像勇敢面对挫折,如果要阐述这个道理,就会显得晦涩难懂,但在语文中,通过诗词,散文的体现,让人感受到这种精神境界。像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通过对赤壁之战的追思,抒发了对周瑜的敬仰。再联系到苏轼的生平,他有周瑜的才华,但一生蹉跎,到老也无所建树。造成这种境遇,并不是苏轼的过错,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很大关系。最后,那句“一樽还酹江月”既表现了他的无奈,也表现了他的豁达。就这样一首词,不到一百字,却和历史、政治、心理学文学都有关联。这就是语文的`综合性特征。道德教育作为单独的科目,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求学生做到有气节,有民族情怀,从专业层面上很难达到。但从语文中的文学作品中却能将这些思想渗透到学生心灵中。像儒家经典中的的《论语》、《孟子》通过一些小故事说明了自我修养的重要性,一些文学作品中,通过诗歌、小说歌颂了气节、责任感的可贵。心理学也是这样,通过文学作品反映的,比直接传授的印象更深。像司马迁的《报任安书》,通过稳重例举的古人事迹,充分诠释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道理,这些世纪不仅给了司马迁力量,也给无数生活在困境中的人带来了希望。这就是心理承受能力强的重要依据。

利用语文教学来培养师范生的人文素质,主要从课堂教学、课外阅读和写作中来进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课文中蕴含的人文知识讲解分析给学生,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方法,阅读方式是理解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来反映人物情感,以及一些创作方式来突出故事情节和蕴含的道理。掌握了阅读方式,就可以方便学生自己阅读。课外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可以补充语文课堂教学的不足,还可以涉猎到其他人文知识,像中外文学作品,中外历史,这些在课堂学到的都是有限的一部分,大多数需要自己在课外阅读中来完善。比如文学作品中的名著阅读,课文中只能选择一个章节,完整的作品还需要课外阅读。语文教学中的写作,是学生语文学习的综合体现,写作需要将平时学过的语文知识投入到运用中,也是学生性格、爱好的重要体现,每个人在写作中都要反映自己的人格特征。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的写作来了解学生的性格、心理活动,可以针对性地对这些不足做出补充。教师在写作方面,要让学生放开手脚,写真事,说真话,这样才能发现学生真实的内在情感。让学生写自己的父母、老师、同学,能让学生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增强道德观念。除了要求讲真话,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来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无论是写自己身边的事,还是写想象力丰富的诗歌或者小说,都要用到各种人文知识,像历史知识,地理知识,自然科学知识,这样也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去学习这些知识。在语文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写作,教师要在评论方面给予真诚地鼓励和帮助,在评语方面要真诚地和学生交流,鼓励他们抒发真实的感情,摒弃大话套话,形成自己的风格特点,只有个性鲜明的人,才能成为有担当的教师。

参考文献:

[1]丁钢,李梅.中国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培养状况调查与政策分析报告[j].教育研究,2014(11).

[2]郝佳.高师院校师范生人文素养现状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3.

[3]金荷华.当代师范生素养的价值追求[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

精选数学学生素质的教学管理论文(案例23篇)篇二十二

摘要:本文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对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学中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和提高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素质教育是国家培养新世纪全面发展人才的需要,是高校教育的主要目标。在高校音乐教学中,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主要是通过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和音乐鉴赏能力来实现的。

音乐是通过歌唱、演奏等独特的表现方式反映生活与大自然的方式和手段。它是一种通过鲜明的节奏、欢快的乐曲、优美的歌声和丰富的情感,去感染、教育、启迪人的特殊艺术形式。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它通过特殊的表现形式赋予教学独特的魅力,对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有直接的作用和功能。

1.提高学习积极性。

在普通高校音乐教学中,学生积极性高,课堂气氛活跃,音乐课成了最受大学生欢迎的课程。近年来音乐课堂教学出现了许多可喜的新现象,音乐课堂生机盎然,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了发挥,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课堂气氛热闹非凡。很多音乐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都在努力探索如何在教学中实现互动,提高学生对学习音乐的兴趣和乐趣,真正实现培养学生音乐素质的目的。

2.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

音乐欣赏活动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有人认为“欣赏是音乐活动的中心”,音乐的创作、演唱、演奏,最终都是为了听,所以在音乐教学中,欣赏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1]。

音乐是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它的最大特点是感染人。音乐欣赏的过程是感情体验的过程,它既是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又是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2]。音乐欣赏具有普遍性,无论是音乐专业学习者还是非音乐专业学习者,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都能有所体验,只是感情体验的深度与广度不同而已,由于每个人的个性差异,所欣赏的角度不同,欣赏深度也就不相同。在音乐教学中,提高大学生的音乐素质是最好的方法和手段。

3.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在音乐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习惯时,要帮助学生树立对音乐正确的音乐审美观念。只有建立正确的音乐审美观,才能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激情,逐渐地培养音乐素质[3]。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是现阶段我国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建设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高校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目的是进一步增强学生参与音乐的兴趣,使学生掌握必要的音乐知识与技能,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体验和鉴赏音乐的能力,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意识,促进当代大学生身心和谐与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是提高学生音乐文化素养的重要手段。要具备良好的音乐审美能力,学生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学会感受音乐、体会音乐,感受音乐作品丰富的情感,体会音乐作品中美的境界。这样有利于学生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提高文化修养,为提高音乐素质做好铺垫。

4.因材施教,区别对待。

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由于前期受教育程度和个人自身条件不同,以及各地区教育发展不均衡,普通高校大学生音乐素质是存在差异的,普遍的问题就是音乐素质往往不高,而音乐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整体音乐素质。高校音乐教育的目的是面向全体大学生的,每一位大学生都可以接受音乐教育,每一位音乐教师的最终目的都是把每一位受教育者的音乐潜能挖掘出来,使学生的音乐素养得到普遍提高,最终喜欢音乐,终身受益。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及课本的不断改革和深化,我们要使学生形成基本的音乐素养。高校音乐老师要明确学生间的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为不同程度的学生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的音乐素质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在音乐中享受快乐。音乐教师应该不断开发音乐课程,完善音乐课程体系,推动学生音乐素质的全面发展,在培养全面音乐素质人才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5.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在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中,我们要致力于挖掘学生的音乐潜能,培养创作精神和创造能力,激发音乐创造力,为以后学生的音乐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创造力的培养不仅可以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更可以最大限度地开发他们的音乐潜能。

6.结语。

总之,在普通高校音乐教学中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关系到学生的全面成才与发展。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要结合实际,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和音乐理论,在音乐教育过程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学生今后步入社会,适应、满足社会需求,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3]叶高峰.高中音乐鉴赏能力结构分析[j].中国音乐教育,.

精选数学学生素质的教学管理论文(案例23篇)篇二十三

新的历史时期,老干部工作面临着许多新问题、新挑战和新要求。为了适应这一新形势、新挑战和新要求,就必须建设一支“学习型、服务型、和谐型”的老干部工作队伍。老干部工作者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扎扎实实地做好老干部工作,以适应老干部工作的新发展,做一名新时期的合格老干部工作者。

一、提高认识、增强感情是做好老干部工作的前提。

和基础。

老干部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功臣,半个多世纪以来,他们把个人的命运与党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曾为共和国的昨天前赴后继、浴血奋战,又为新中国的建设呕心沥血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他们是建功立业、无私奉献的一代,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基铺路的一代,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他们。尊重老干部就是尊重党的历史,关心老干部就是关心党的事业。因此,我们要牢固树立“四种观念”即:老干部无论过去、现在和今后都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的观念;老干部工作是党的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的观念;老干部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特殊群体的观念;应当采取特殊政策给予照顾的观念;做好老干部工作是老干部工作者应尽的政治责任的观念。只有正确的认识和看待离退休老同志的历史贡献,把老干部工作作为一种政治责任来履行,才能真正地带着感情去关心他们,发自内心的去亲近他们,从思想上、感情上贴近老干部,真正做到“深怀尊老之心,增强爱老之情,恪守敬老之责,善谋为老之策,多办便老之事。”

虽然党和国家为关心和照顾好老干部做出了巨大努力,但客观上由于国家财政支出和实际需求存在缺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尊老敬老的风气有待于进一步形成和完善,在工作中,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面对这些,作为老干部工作者一方面要把老干部的心声及时传递给党和政府,另一方面要把党和政府的'关怀及时送到老干部心里和手中,真正在老干部与党和政府之间架起一座沟通交流的桥梁。要树立对国家、民族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树立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老干部服务的高尚品德。要有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要懂国家的改革、法律,熟悉老干部的有关政策。要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及胸怀大局、淡泊名利、忍辱负重、无私奉献的思想境界和事业的使命感。要发扬不畏艰难,任劳任怨、脚踏实地、坚韧不拔的工作作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老干部亲身感受到党和国家对他们的关怀和照顾。

二、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掌握严谨细致的工作方法。

老干部队伍是我们干部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老干部工作也有其特点和规律。老干部工作者要坚持实事求是,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不搞花架子,不搞形式主义,不敷衍应付。要不断研究新形势新时期老干部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探索和改进加强老干部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要从做细致的思想工作入手,做好服务管理工作。要注意因地、因时、因人、因事而异,善于因势利导,防止片面和过激言行的发生。努力做到“六心”、“六不要”:一要热心,不要冷淡。在和老干部交往中,要接待热情、谈话热情、办事热情、服务热情。对老干部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一定要满腔热情地予以对待,切忌冷淡。二要诚心,不要只说不做。作为老干部部门和老干部工作者一定要以诚相待,实实在在做实事、做好事,宁可做不到的不说,也不要说了的不做,更不要说假话、套话、大话、空话。三要细心,不要马马虎虎。遇事要设身处地多为老干部着想,把方方面面的问题尽可能考虑得成熟一些、周到一些。要注意勤交流、勤观察、勤动脑、勤动手、勤跑腿,当好老干部的参谋和贴心人。四要耐心,不要急躁.老干部资历高,阅历深,政治思想水平较高,但人老时易于固执己见。因此,做工作时一定要耐心,注意把握闪光点,一时不通的要耐心等待,切忌急于求成,防止矛盾激化。五要恒心,不要一曝十寒。做老干部工作,切忌自己高兴时,热情过度,自己不愉快时,热情降到“冰点”,以至影响老干部工作的整体效果。六要同心,不要离心。每个老干部工作者对凡涉及老干部的事情,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切忌部门或个人之间互相扯皮、推诿,努力形成积极向上,团结和谐的工作氛围。

三、加强学习,不断提高理论素养。

熟知身体状况熟知爱好特长熟知生活习惯熟知家庭情况等。还要具备全面的知识能力。一般而言,除了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有较深的理解外,必须懂一些老年心理学社会学营养学有关法律法规等。只要是老干部爱好的,老干部工作者都要抽空学一点懂一点钻一点;只要是老干部们需要的,如常见病的预防一般用药的名称和用量及其一些保健知识等,都应有所掌握和了解,以适应老干部工作的全面需要。

四、提高能力,不断上升老干部工作水平。

老干部工作绝不是简单性的事务工作,而是具有较高专门性要求的服务性、管理性的工作。因此,老干部工作者必须提高以下几个能力:

一是提。

高组织协调能力。老干部工作常常涉及社会各方面、各有关部门等多方面之间的关系。这就要求老干部工作者必须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善于协调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关系,善于化解矛盾、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一要协调好劳动、社会保障、人事、财政和所有涉老单位之间的关系,为老干部铺设“绿色通道”,促进老干部的“两个待遇”按政策规定落实到位。二要协调好老干部之间、老干部与单位之间、老干部与工作人员之间、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使其关系融洽、和谐相处。三是协调好单位部门和人员之间的工作关系,使老干部的有关问题共同研究、协商办事,维护好老干部的切身利益。四是协调好党支部工作,经常与支部沟通情况,上传老同志的意见和建议,下达党的方针、政策和党委工作部署,为支部较好的开展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进而增强支部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二是提高调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新形势下,老干部部门的调查研究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它是我们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一把钥匙,是科学决策的前提,是老干部工作者的一项基本功。因此,老干部工作者在工作中善于观察分析,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进行有效的调查和科学的分析判断,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新经验,努力提高工作水平和工作质量。党员先进性教育以来,我办党委十分注重调研工作,每年开展两次调研活动,把调研工作作为我办提高老干部工作水平的重要途经。在当前的调研活动中,全办参加调研的干部达80%以上,是历年来参与调研人数最多的一次。大家就老干部工作的重点、难点和老干部关心的热点等问题积极调研,通过调研提高了大家正确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三是提高做好老干部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在我们实际工作中,许多工作都是从做过细的思想政治工作入手的,许多矛盾也是因我们没有做好过细的思想政治工作而引发的。因此,善于做过细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每一个老干部工作者必须掌握的又一基本功。做好老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首先要与老干部沟通思想,开展经常性地交心谈心活动,倾听老干部的心声,并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引导工作。其次是组织老同志学习政治理论,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他们的头脑。工作中注意把握两点:一要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针对老同志反映出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学习讨论的重点,正面加以引导。二要帮助老同志理性地认识我们党在前进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只有通过不断发展创新,开拓进取,才能得到解决。再次是把平时自己的学习体会、积累的资料和传达的中央有关精神,用更贴近老同志的语言进行宣讲。要针对老同志的思想、生活和需求,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管理服务之中,融入各项文化娱乐活动之中,融入解决困难、办实事之中。

相关范文推荐

    最优中小学骨干教师的评选工作方案(汇总12篇)

    工作方案中的每一步都应该具体明确,这样才能确保我们按照计划有序地推进工作。通过参考这些工作方案范文,我们可以了解到在不同领域和行业的工作中,不同的方案设计和执行

    优秀参观葡萄园的心得体会(模板13篇)

    心得体会的写作可以锻炼我们的思考能力和写作能力,提高我们的表达能力。下面是一些心得体会的范文,其中包含了一些写作技巧和注意事项,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选个人不诚信的检讨书(模板14篇)

    检讨书是我们审视自己过去行为的一面镜子,通过它我们可以更加客观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这段时间公司出现了一些问题,我们总结了一份检讨书,希望能推动问题的改进。

    优质露台使用协议书大全(21篇)

    合同协议是商业活动中,确保交易安全和权益保障的重要工具。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合同协议的典型范本,供大家参考。合同编号:商标使用被许可人(乙方):根据《中华人民共

    优质建造协议书范文(18篇)

    合同协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供交易保障,增加交易的可预测性和稳定性。小编为大家提供了一些常见合同协议模板,供您参考,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甲方:乙方:甲方在小区

    2023年股东股权分配协议书范文(21篇)

    合同协议的有效性需要符合法律规定并经过双方的真实意愿和合法授权。如果你对合同协议还不够了解,以下范例可以帮助你更好地掌握合同的结构和用词。转让方:(甲方)受让方

    2023年预备党员的培训心得体会(模板12篇)

    培训心得体会是对培训内容的思考和反思,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吸收和应用所学知识。曾经苦恼于写作培训心得体会?现在不用担心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以下范文,相信会给你带来

    优质武器常识心得体会大全(16篇)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在某一件事情上的体会和感悟的总结和概括,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反思和提升自己。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成功人士的心得体会,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思考与启示

    专业县人事局双拥工作总结(汇总21篇)

    在工作总结中,我们可以评估自己的目标完成情况,找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并为下个月的工作制定更好的计划。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月工作总结的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

    精选启蒙党课心得体会(模板14篇)

    心得体会是对工作、学习或者生活中所获得经验的一种总结和反思。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写作心得体会的常见错误和不足,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思考和改进。启蒙党课是为了帮助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