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学反思(专业16篇)

时间:2024-11-14 作者:BW笔侠

教学反思是在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总结和思考的过程。教学反思是对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经验和不足进行反思和总结的过程,它对于教师的成长和教学质量的提升至关重要。我觉得我需要对这次的教学进行一次反思。那么如何进行一次有效的教学反思呢?我们可以从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学生的学习表现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以下是一些教学反思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希望对大家写好教学反思有所帮助。

小学音乐教学反思(专业16篇)篇一

识谱是打开音乐大门的钥匙。但在我教小学音乐这短短的半年时间,便有着这样的深刻的体会:学校音乐重视识谱教育,但学生最没有兴趣,最弱的也是识唱简谱.对于音乐识谱教学,本人根据自己的教学,做了以下几点反思:。

音乐学习的各个方面都涉及到听觉的作用,审美主体对于音乐的各种听觉感受能力(节奏感、音高感、旋律感、和声感、结构感、形象感等等)是审美能力的基础。学谱的基础也应该首先放在听觉能力的培养上。听得多了,就自然会有一些音高的感觉,有了先入为主的音高再唱简谱,学生更容易掌握音准的概念.

比如,在教唱新歌前我首先让学生欣赏,以听领先。重视“听”的教学,强化“听”的功能。当学生进教学时我用的音乐就是今天要学的歌曲,让学生有个无意识印象,但这种欣赏教师是有意指导,为下一步学好歌曲作好辅堑,而这时学生却在无意中学会倾听。在真正要学习这首歌曲前,我又安排了一次有意欣赏,这属于诱导性的欣赏,启发学生:“刚才你们在进音乐教学时听到歌曲是什么情绪的?你听了有什么感受?”……诱发学生联想,指导学生欣赏,从而对歌曲的情绪、节奏、表现的内容等有初步了解,同时旋律、节奏,在学生脑中有一定印象,起来了熟悉旋律等作用。这也是许多老师提出的先唱歌词再唱简谱的方法.但一遍一遍的唱学生很容易分心,也提不起兴趣.所以在听的时候要变化多种形式,在给学生美的感受的同时强化他们听的感觉.

创造性能力培养应该贯穿于音乐学习的各个环节、整个过程。识谱教学中的各项内容和能力培养,都应该以即兴活动的形式给学生机会,创造性地探索节奏、音响、旋律等音乐基本要素的各种变化和重新组合。在即兴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敏锐听觉、迅速反应、富有表现力的节奏感,对音乐结构、形式的感知、对音乐的形象、表现的理解、高度的集中注意和默契的相互配合。

以教五年级学生唱〈唱支最美的歌〉为例。由于这首歌曲具有鲜明的民歌特点,所以在学唱新歌之前,我将乐曲中的旋律顺序打乱,以短小动机为单位排列在一起,先让同学们听每组动机的音高,在根据自己的感觉重新排列成流畅的旋律,并一起弹唱。这样,以听为先导,创编为手段,然后再让大家来听一听,唱一唱教材上的歌曲,这样提高了学生的识谱能力,也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同样的,创编旋律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在学唱新简谱之前创编,也可以在学完了新歌之后来创编。这样都能让同学们在乐趣与自己的成就感之中学习简谱。

我在网上看到过金彩云老师讲到的“识谱集中教学法”,我觉得很有道理。长期以来,我们的音乐教学都是把识谱随课文分散教学的,要求有条件的学校在小学阶段基本完成简谱识谱任务,在初中阶段基本完成五线谱识谱任务。事实上,这个任务远没有完成,也不可能完成。首先,这种过分分散的识谱教学法违反了记忆规律。音乐课不是每天都有的,更不是每堂课都只学识谱内容,很难及时组织复习。学生往往是学了后面忘前面,缺少连续性,形不成系统,效果自然不佳。其次,分散识谱教学束缚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按目前课程的编排体系组织教学,学生不可能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期内获得初步的识谱能力。小学学了两三年甚至四五年仍然无法独立视唱简谱。

单的独立视唱技能,使他们学得积极主动,进一步激发兴趣,到小学或初中毕业时,他们就基本上具备了应有的识谱技能,能够比较熟练地听唱和视唱简单的曲谱了。

当然,运用“集中识谱教学法”,必须由专职音乐教师或识谱能力较强的老师任教。同时,音乐教材要按“集中识谱法”的要求重新编写,在时间分配上也要适中,不是越集中越好。因为过分集中会使难度增大,学生接受不了。

新的课程标准让我们一改以前依*灌输,偏重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的传承式教学取而带之的是一种综合知识的运用和注重创造性思维的现代教育理念。在音乐识谱教学中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需要充分发挥和调动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主动走入音乐中去寻找,探索和创造,在美妙的音乐中挖掘自己的潜力,培养并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审美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奥尔夫曾说“让孩子自己去寻找、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我们应大胆放手,让孩子们在多样而开阔的活动空间自主并自由地寻找、感受和体验音乐带给他们的快乐,并在快乐中更好地体验音乐的美妙。

小学音乐教学反思(专业16篇)篇二

音乐教室里,我正陶醉在《回忆》的旋律中,上课的学生来了。“嘿!这是什么呀?蛮好听的。”“这是《猫》。”“前几天人民大会堂刚演完,票巨贵。”听着学生们的对话,语气里充满着兴奋、好奇,我迟疑了一下,直到上课铃响了,才把牒机关上。在我组织教学后,告诉同学们今天的教学内容是欣赏中国最有名的二胡曲《二泉映月》时,教室里突然一阵骚乱,有一位胆子大的学生说:“老师,给我们介绍《猫》吧,我们想看《猫》。”接着几乎是全班都在恳求着我。看着同学们从来没有过的兴奋、渴望的眼神,我突然意识到,这不正是贯彻新课标所提倡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想要、教他们想学的好时机吗?既然学生有意向要看《猫》,我何不抓住他们的兴趣,顺势而为呢?于是我决定同意学生们的建议,临时更换内容,今天就给同学介绍音乐剧《猫》。

接下来的一节课,我向同学们介绍一切关于《猫》的背景、轶事。介绍了音乐剧、托尼奖、韦伯、沙拉·布莱曼,欣赏了“猫的命名”、“点点猫”、“摇滚猫”、“回忆”等经典片段。间插着同学、老师的点滴体会、感悟。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同学们从来没有像这节课这样专注过音乐,专注过音乐作品,专注过音乐课。下课铃响了,初次步入音乐剧殿堂的孩子们还久久不愿离去,一直缠着我,问“老师,这盘哪买的?”“老师,您还有别的音乐剧盘吗?”“老师,您能把盘借我吗?”“老师,中国有音乐剧吗?”我被学生的热情所感染,尽量详细解答他们的问题,那一刻,我真正体会到了兴趣的力量以及音乐的魅力。直到预备铃响了,同学们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了音乐教室。

每次回想起这节课,我都能强烈地感觉到当时同学们学习热情的高涨和求知的渴望。仿佛推开了一扇音乐之门,这个班在以后的音乐课上对于音乐的兴趣、对音乐课的喜爱、课上的发言、对音乐作品的诠释及风格的把握都表现得较其他班突出。这也让我开始重新思考我的课程安排。

小学音乐教学反思(专业16篇)篇三

新课程以全新的理念出现,作为一名年轻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有幸赶上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咀嚼着新课程提倡的新理念有人欣慰:培养下一代创新人才有望了;有人自豪:赶遇课改,老师也幸福;有人感叹:“新瓶”真的能装“旧酒”吗?……经过几年的尝试,新课程的教师也基本能大胆,积极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改变学生以往爱音乐而不爱上音乐课的现状,音乐课堂教学确实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在某些方面也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探讨和反思。

新课程不仅是课程内容,教材的变化,更重要的是音乐教学理念发生了巨大变化,教师的角色,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1、从教师的角色上看,以往我们的音乐教育是以音乐学科的知识体系和技能的训练为中心进行教学的,忽略了学生带有个性倾向的生活体验,学生只是听老师说什么就做什么,久而久之就养成了惟师是从,惟书是从的习惯。这样的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传承教学趋势必将会牢牢地禁锢住学生的思维,扼杀学生可贵的创造力。如有一次我在上课的时候问:小朋友你们知道什么动物是一蹦一跳的呢?孩子们回答的什么都有:兔子、小青蛙、小袋鼠、小猴子……突然有个孩子说:“跳蚤”当时我一愣,但还是及时的表扬了那个小朋友夸赞他很有创意,与众不同,那个孩子得意的坐下了。于是其他孩子也纷纷回答还有:虱子、蚂蚱……当时我愣住了,孩子们不管这些昆虫究竟会不会跳,一下子就说出了几十种即不可爱又不益孩子模仿的虫子,我赶紧把孩子的思路拉了回来,让他们进行游戏律动,把孩子们分成了四组模仿小兔子、小青蛙等会跳的小动物,和着音乐教室里进行律动。一切进行的很顺利,当轮到第三组小朋友表演的时候,有个孩子居然伸着舌头,一蹦一跳地朝我过来,我惊奇的问你模仿的是什么?“我模仿的是僵尸”说完还双手掐腰,得意洋洋。惹的大家哈哈大笑,教室里一片闹哄哄的现象。于是我狠狠的批评了这个小朋友,后来的律动游戏他怎么也不肯参加。课后我困惑了,一个7岁的孩子如此固执地坚持他在大人眼中并不正确的举止,他心理的动机是什么呢?对于他“奇思怪想”我们老师应该怎么对待呢?而如今新课程构建了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平等、民主、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已一改昔日传统的“唯师是从”“师道尊严”的状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由“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参与者”“组织者”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沟通交流的关系,如“你真了不起”,“你真棒”等等即尊重学生又激励了学生,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2、从教师教学方式上看,教师已经改变了传统单一枯燥的专业化技能训练,大胆的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提供开放式的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反馈,注重课程的整合与延伸,注重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感知、体验、表现音乐,激发学生对学生的兴趣,努力缩短音乐艺术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着眼于学生的艺术发展,融合众多艺术风格于一体。如在歌曲《闪烁的小星星》一课中体验音的强弱,有一位教师首先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经验直观形象的模仿音的强弱如:老虎的叫声?蚊子的叫声?接着就用做游戏的方法在一面鼓上撒上小米,用不同力度的敲击鼓,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然后用朗读歌谣的方式来体验音的强弱,最后在律动实践中理解音的强弱。这样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的学习方式还学生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一个亲身实践的空间;一个情感沟通的空间。

3、从学生学习的方法上看,由于教师的教学思想已从培养专业人才转变为培养人为出发点,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以及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因此,在课程学习中学生也改变了传统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积极主动的感知音乐,体验音乐,表现音乐。如在欣赏歌曲《玩具兵进行曲》教师让学生说说你听后的感觉?有的学生会说:“我仿佛来到了一个童话王国和小士兵们一起在玩耍。”还有的小朋友会说:“我仿佛在梦境中,梦到了许许多多的木偶在跟我跳舞。”等等。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能根据音乐的感知不确定性的特点,给学生极大空间的想象力,让学生大胆阐述自己对作品的独到见解。

小学音乐教学反思(专业16篇)篇四

音乐课即唱歌课,但仅仅唱会歌曲的多,唱好歌曲、唱得有滋有味的少。他们在课堂的相当一部分时间里(课的后半部分)唱歌却是“老太婆念经,有口无心”。既不用心,何来之味、又何来之情,更何从谈感!音乐课里的歌不好听、不够味,那当然会到课外去找。找他们处认为好听、够味的歌来唱,还工工整整地把它们抄在精心挑选的小本本里,装在兜里,并引以为豪。

音乐课即技能课,枯燥乏味、机械训练的多,兴趣激发、情感抒发的少。我们的一些教师片面地理解了技能,过于偏重技能,使得我们的中小学音乐课成了音乐基本功训练课,把音乐当作机械的技能去训练,把中小学生当作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训练。这样做,可能在表面上或许在一段时间里,一部分学生会有一些效果,但却有可能因此而削弱了绝大部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甚至磨灭。实际上这样的音乐学习与课堂教学,从根本扭曲了音乐作为人类情感艺术、精神火花的本性,也背弃了“国民音乐教育”的初衷,是与音乐教育的基本原理背道而驰的。

音乐课以教师为中心的多,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少。在我们的音乐课里,很多教师不是笑脸相迎,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几乎坐在琴凳上不挪窝、指手划脚,不管学生学得如何,只顾按照已备的教案、时间表灌之。学生回答问题顺我者表扬、逆我者斥之并不少见……这样的课堂教学,是一个不平等的教与受的关系,从未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从来只把学生当成知识的接受器,教师绝对是主宰而非主导,学生是完全被动的。这样的音乐课学生哪来的情、哪来的兴趣?也就无从说“我喜欢音乐课”了。

教师做够做足“教”字这篇文章的多,创设良好环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体验的功夫不足。我听过少的音乐课,也看过很多老师的教案,总发现我们的教师在构思一堂课伊始直到完成教案及教学全过程,他们经常在考虑的是我该怎样做、怎样教,很少考虑学生怎样来学、怎样来体验。一些教案连教师说的每一句话都有了,惟独没有“这时学生该干什么、此时学生会出现什么”。他们只想课堂分钟我该怎样安排,却没想到作为“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向互动过程”。音乐学习本身是一个复杂多样的变体,神经质的信息输入不是单一的,应该包括听觉、视觉、运动觉全方位的。而这种信息的输入,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学习者的主动参与、积极体验,那“学”的过程、“学”的结果就想而知了。

把教师的意志强加给学生的多,聆听学生心声、把握学生心智、愿意做深切朋友有少。“老师的疾话对的”、“我是老师,学生应该听老师的话”,恐怕是我们很多老师常有的心态和所说的话。因此,许多教师挖好一个个的陷阱让学生一个个往里跳的事总是很乐意去做的。比如说:“对不对?“对”“好听不好听?”等等。尽管老师自己都觉得多余,有时还显得底气不足,但总是乐此不疲。

小学音乐教学反思(专业16篇)篇五

来到沙河二小已经许多年了,起初的时候我在想我到底应该怎样来教我的学生,怎样达到新的教学目标要求?果然我的担心不是多余的,一开始的教学就没有我想的那样简单,我一直把自己在以前的教学经验运用到教学当中去,可是我却忽略了一个重点:从来没上过音乐课的孩子们在音乐接受能力、音乐表现力、音乐实践能力等方面,因此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我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了改进,选择和摸索更适合这些孩子的教学模式,主要又以下几个方面:

提示即可了,这时他自己也会觉得不好意,所以注意力自然就到你这里了。再制作一些适合音乐教学的幻灯片教学,抓住学生好奇心理。其中还有教师上课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多进行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开心了自然就学了。

(2)增加学生对音乐本身的兴趣。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认为,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如果孩子本身对音乐感兴趣的话不需要教师花太多的时间去提醒她,而是他自己就有想学心理现象。好奇心是很值得利用的心理现象,比如给孩子们一些乐器的学习,音乐认识的简介等学习。

作为一个教师应该应该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从而对课堂纪律进行有效的调控。在低年级的音乐课堂上,前几十分钟,同学们的配合还是相当不错,但是很快课堂就出现难以收拾的“热闹”。本学期,我主要是从事低年级的教学,根据年龄特点,必须把握好课堂的前15分钟,提高课堂的效率。为此我对自己的教学安排做了相关的调整,我通常把师生问候,练声及复习前一首曲目的时间把握在前5分钟,通过简短的导入然后直奔主题,这样一来学生能很好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及难点知识。而导入的方式也必须引起学生的兴趣,对于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对于图画导入,故事导入或者聊天的方式导入都是相当感兴趣,因此,把握好学生的心理特征,课堂的效率已经可以提高一半。

最初的我一直都是按着自己的教学思维在走,没有为孩子考虑得太多,只知道按着教学参考书上的教学任务,教学建议来固定我的思维,结果恰恰是时间不够。由于农村的孩子很少接触专业的音乐教育导致他们在学习音乐的时候接受力是有限的,基本上学习一首歌曲都要一节课的时间,而教参上的设计内容太多了,(基本都有音乐欣赏)一节课时间不能好好把握,学生学唱歌曲时间太短了还加上有游戏活动等。因此我把学习歌曲和欣赏分开教学,游戏适当穿插,并且在上新课之前都是进行了复习的,这样的改动让我在学习歌曲上还是取得了进步的。我还在上课时尽量运用电子琴教学,这样不仅能够对孩子的音准进行更正和掌握,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还用了音乐当中的模唱教学法和跟唱法来学习歌曲,在学习歌曲前都是先把歌词用节奏来教学生的,这样对歌曲的节奏能够很好把握。

才开始上课的时候这些孩子都很胆怯,让他们自己起来自我介绍都是扭扭捏捏的,还很害怕,很没有自信。为了调动学生的自信,我把舞蹈、音乐表演等活动运用到教学当中得到了不错的收益。舞蹈、游戏在课堂的恰当运用,是可以把课堂的气氛变得最活跃。而且舞蹈、音乐表演是你能很好培训学生的节奏感。对于刚刚接触接触音乐的同学,他们会觉得学习节奏是一大难点,如果只是简简单单叫他们跟着老师来拍掌,这样枯燥的学习是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在某些节奏性强的歌曲中,先让学生跟着我用嘴和手同时打节奏,并强调嘴和手要一致。然后我再作示范,,最后每组学生中挑选几位出来表演。通过他们的表演和我的引导,下面的学生很清晰看到台上哪位学生打的是正确,那些是错误的。反复地练习多几遍,学生便很快把节奏打起来。而且这样学习节奏,会让他们感到趣味性增强了,学习起来就变得简单。而在某些民族歌曲的学习中,我就会简单介绍该民族的舞蹈手型或脚位,也上按照乐器的方式进行,这样学生就很容易跟着歌曲跳动起来。

在音乐游戏方面我经常叫他们进行音乐接龙,音乐情景再现(小学的低断年级大多都是有情节的,在这种情况我就把快要学会的歌曲让学生上台表演,下面的跟唱),在室外的游戏大多都是设计的逮到了就要上前表演。

这就是我在小学音乐教学的一些算不上经验只能说是一些反思,其实在课堂上还是有很多的不足,我希望自己在将来越做越好,要想学到东西,我觉得更多的是要像那些老师多学习学习实践方面知识这样自己在实践方面才会越做越好。

小学音乐教学反思(专业16篇)篇六

海南岛的西北部有一个俗称诗乡歌海的地方———儋州市,是海南岛汉族人民居住最为集中的一个地区,儋州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这主要源自于深受当地居民喜爱的两种音乐形式,即“儋州调声”与“儋州山歌”。“儋州调声”是儋州民歌的两大种类之一,儋州调声历史悠久,产生于西汉时期,发源于儋州市北部沿海三都、峨蔓、木棠、兰训、松林、光村一带,是一种以儋州方言演唱,体裁近似民间小调的汉族民间歌曲;儋州调声的内容以表达爱情、幸福生活为主,以曲调优美和群体娱乐的特点也同样流传于儋州、三亚、昌江、白沙、东方等地。“儋州山歌”也是儋州地区两大类民歌之一。儋州山歌的文本可以称得上是一种民间文学体裁,历史悠久,深受人民的喜爱,古时候开始流传于西南一带,流行一种绕口令,亦称急口令,拗口令,实际属民间歌谣。它将若干双声、叠韵或发音相同、相近的语词组成有趣的韵语,因通俗易懂,生动有趣,节奏鲜明,适宜口头传唱。西汉以前,这种绕口令在儋耳地区普遍流行。随着各个朝代的更迭,儋州山歌始终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地进步和发展,用自己的“语言”记录了民族的蓬勃发展历程。如今,由热爱本土音乐文化的企业家和民间艺术家联合创办的”儋州山歌剧团”也为当地的老百姓和游客送上了不少优秀的剧目,有些优秀剧目情节感人,演员的唱腔和娴熟的表演深受广大观众和听众的喜爱。

既然儋州山歌、儋州调声和儋州山歌剧如此受当地老百姓的喜爱,本地区中小学的孩子们对它的了解情况如何?本地区中小学音乐教师课程分配情况如何?本地区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本土音乐知识掌握情况如何?学校的音乐教学设施如何?儋州地区的中小学本土特色音乐教材的`编写和推广情况如何?带着以上这些问题,我们分别对儋州市第三中学、儋州市第四中学、儋州市海头中学、儋州市海头小学、儋州市长坡中学、儋州市王五中学等学校的师生进行了走访和调查。从调查中看到,只有33%的学校有1架钢琴,33%的学校有多媒体设备,还有67%的学校只有大教室供老师使用,专职音乐教师占50%,音乐教师100%来源于海南省内高校。除此之外,我们还在以上学校的支持下对18位音乐教师的教学内容、使用教材、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进行了深入的听课和访问,同时也对所在班级的部分学生做了相关的访问,得出了以下的结果。首先,是教材使用:教师主要使用全国通用教材,78%以学校统一颁发的音乐课本为主,22%的教师选择学生喜欢的课外曲目教学,课外曲目中,流行音乐占主导地位。其次,是教学理念方面:87%的教师认为应该把本土音乐形式作为辅助教学,13%的音乐教师认为本土音乐元素在学校课程中可有可无。最后,是教学方法:受访教师上课方式和教学方法基本相似,均采用比较传统的说、教、唱、学等比较保守的授课方式,从大部分受访学生处了解到,很多班级实际上是不开设“体、音、美”课程的,受到一些升学压力的影响,这些课时经常被主要考试科目抢占,相关的教材也不够人手一册,音乐教师根据教师用书的教案形式进行教学,授课内容大都以教唱歌曲为主,基本不涉及乐理基本知识和音乐素养的渗透,基本无创新。

第一,音乐教学总体设施过于简陋,无法完成正常的音乐课程教学任务和目标;第二,艺术教育在青少年发育阶段的重要性等知识有待普及;第三,海南省师范类音乐人才培养模式已相对滞后;第四,海南省本土音乐教师教育专业招生政策也有待改进;第五,儋州地区教育部门和学校对本土特色音乐课程开发工程认识有待加强;第六,社会各界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艺术素养和爱家乡、爱国家的情操熏陶工程急需改善和提高。

首先,更新中小学音乐素质教育的教学观念,加大音乐教学基本设施的配套设备,从陈旧的应试教育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明确素质教育的理念与重要性,并切实有力的支持。全面开发音乐教育,重视民族音乐教育教学事业的发展。因为,艺术教育是提高人类精神文明基本素养,也是培养民族地区青少年热爱家乡、热爱国家、保护家园、民族责任感等高尚情操的最好的途径和方式。优秀的音乐更是净化人类灵魂的工具,早在西方文明古国的古希腊时期,音乐占据着最崇高的地位,其中,梭伦作为音乐的首倡者,他希望给年轻人传授音乐教育,以此推动道德强建和公民责任感,他认为这是城邦国家的福祉、力量与声誉的基础所在。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对音乐进行了最为深入的美学和伦理学讨论。在他为主流的希腊哲学中,音乐在艺术中占首要地位。他在《蒂迈欧篇》中说过:音乐的目的绝不仅是娱乐,而是和谐的教养、灵魂的完善与激情的中和。由此可以看出,音乐的基本公用是教育作用,按古代世界的理解,教育指的是人格与道德的建立。当下,正值我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好时期,用美好的音乐教化我们可爱的孩子们,更是时代的要求,让我们以文明、和谐、诚信、友善、爱国、敬业的民族精神更加快速步入法制、富强、民主、和谐和社会主义新时代。其次,海南省相关部门应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建议适当放宽艺术生艺术技能考试的门槛,鼓励少数民族和本土青少年报考音乐教师教育专业,挑起传承本土音乐文化的重担。再次,相对于五指山、乐东、保亭等市县来说,编写儋州市地方特色音乐教材地任务已经相当迫切,音乐课堂引入“山歌”、“调声”教学,正是给中小学的音乐课堂注入新鲜的活力,更符合新课标体制建设下的我国音乐教育发展政策。建议该地区地教育和相关部门组织音乐骨干教师走出去参观学习,同时也可结合当地文化部门和民间音乐专家、音乐教育家参与课程的开发和编写工作。最后,注重学生的审美情趣需求,大胆创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儋州“山歌”与“调声”虽然深受人们的喜爱,但有很多青少年觉得老土单调,根据其他地区本土特色教材的推广情况来看,民族传统文化进课堂,想要调动更多的学生学习的兴趣,必须做到选材的趣味性和适应性。除此之外,作品的编写还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在原作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简化,教材的编写避开难度过高的误区,还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审美需求、身心发展规律等因素,编写时融寓知性、趣味性、表演性、欣赏性和科学性于一体,提升学生们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多数学生喜欢通俗歌曲,在创编时可以适当加入一些流行音乐的元素。调声本身比较具有时代性,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曲调通俗易懂,歌曲线条起伏不大,脍炙人口,因此,在歌曲的演绎上可以多种形式呈现,例如合唱、对唱、轮唱、小组唱、独唱,其中独唱可以编配成吉它或钢琴伴奏版边弹边唱。吉它和钢琴是中小学生最为喜爱的乐器,在课堂上要会利用教师的专业本领去表演灵活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兴趣。另外,由于到孩子们喜欢操作性的活动,可以发动学生亲自加入资料的搜集和采风活动,在编写教材时,适当选择由学生们亲自搜集的资料,我们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民族音乐应该得到平衡的教育教学,尤其是乡村的中小学校,尽快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投放更多的教学设备以及师资力量,抓紧民族音乐教师的培养与专业提高。优化教学环境,争取尽快突破陈旧的教育教学的局面,全面展开素质教育的观念和教学活动,加快海南省音乐教育和本土音乐学校传承教育的发展步伐。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海南省教育厅配合执行国家教育部和财政部从20xx年实施的国培计划已初见成效,每年都有海南省部分高校师范类毕业实习生上岗置换到区县及偏远地区的中小学教师岗位,以保证被置换的中小学教师脱产到高校参加学习和培训。海南省目前实施的国陪计划已初见成效,儋州市音乐教师也是国陪计划的直接受益者,在如此给力的国家政策支持,海南省现有的音乐教育状况将有望快步提高。愿儋州市乃至海南省的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在新背景下能够早日呈现崭新的局面。

小学音乐教学反思(专业16篇)篇七

识谱唱谱是音乐课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但课堂上能使小朋友们兴高采烈的往往是唱歌、律动、游戏,一旦让他们识谱,顿感索然无味,课堂气氛也会出现冷场,音乐情感美的熏陶无从谈起。

音乐新《课标》指出:要求同学具有一定的识谱能力,规定了不同学段不同的要求。因此,识谱教学要符合音乐学习的规律,它是学习音乐的工具和手段,而不是音乐教育的目标。那么在音乐教学中如何有效的使用这个“工具”呢。

音乐学习的各个方面都涉和到听觉的作用,识谱的基础也应该首先放在听觉能力的培养上。听得多了,就自然会有一些音高的感觉,有了先入为主的音高再唱简谱,同学更容易掌握音准的概念。所以,我提出先唱歌后识谱。如:在一节唱歌课中,当同学走进音乐教室时,我用的音乐就是今天要学的歌曲,并让同学和着音乐做简单的律动,使同学对音乐有了听觉上的印象,为下一步学好歌曲作好铺垫。然后让同学欣赏歌曲、感受音乐,从而激发起同学学习音乐的兴趣。再通过让同学唱歌,在不知不觉中解决了歌谱中的难点,使同学在识谱时降低难度,让同学感觉识谱并不太难,从而增强其自信心,加深对音乐的热爱。然后,再通过对歌谱的视唱、理解,又反作用于唱歌,使演唱更加完美。先唱歌后识谱就是先让同学放下心理负担,让同学先唱唱歌,用自身的声音去表示音乐,从而激发同学的兴趣,让同学感到这节课是轻松愉快、有所“成绩”的,而且有表示自我的空间。

发明性能力的培养应该贯穿于音乐学习的各个环节,识谱教学也不例外。发明性地探索节奏、音响、旋律等音乐基本要素的各种变化和重新组合,以即兴活动的方式给同学发挥发明想象的空间和机会。其实,创编旋律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丰富的创编形式能让同学们在乐趣与自身的成绩感之中学习简谱,并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在提高综合素质的今天,小学音乐教育对识谱的要求是:“立足课堂,面向全体。”根据同学的认知规律,把理性的识谱从感性入手来教,融入音乐实践活动,形象生动,深入浅出。利用识谱这个学习音乐的好工具,培养同学的音乐感知能力、表示能力、鉴赏能力、发明能力。让每个小朋友真正的走入音乐,去寻找,去探索,去发明。

小学音乐教学反思(专业16篇)篇八

20xx年,我在镇教研会中,与音乐教师们一起看了音乐录像课《剪羊毛》,现在就此课在这里谈谈我的观后感。

《剪羊毛》这一课主要体现“感受——表现——创作”这一认知规律,通过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探索,合作学习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寓教于乐,有效促进三维目标的达成。

在创编歌曲这一环节中,教师能够有效地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质量,注意到了以下2个方面:一、合理组建合作小组。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组织能力、性别、个性、兴趣、特长等合理搭配好,保证组内成员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二、教师注重合作学习中教师角色转换。美国教育家多尔说:教师在师生关系中的地位是“平等中的首席”。由此看来,教师和学生是互相合作的双方。在《剪羊毛》小组创编环节中及时发现小组中的意外事件,重视定位自己的角色,走到学生当中,能够与学生一起探讨、一起表演,建立一种相互融合的和谐关系,参与到学生的表演中来,共同体验学习过程中成功与快乐。

在课堂进行的始终,教师都能够注意用艺术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例如教师在课堂中针对不同环节,进行具体的评价。如在唱歌中,“你的附点音符唱得很准确!”“你的吐字比以前清晰了。”在拍节奏环节中,“这个切分节奏你拍得很准!”在口风琴吹奏中“你的指法真熟练!”在小组合作中“你和同学的配合越来越好!”“你的组织能力真不错!”……等等。在这些具体的评价中,能使他们看到老师对他的重视,因而倍感自豪,学习更加努力,始终保持兴奋的情绪积极的学习。

总之,新课标理念倡导的音乐学习方式更多地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及对学习环境、学习内容、认知方法的取向方面,而本课从这些方面都得到了有效地体现,这是我今后教学中要学习和掌握的,本次听课让我得到了很大的收获。

小学音乐教学反思(专业16篇)篇九

《森林的歌声》这堂课连试教共上了三次,每次上课的教案、课件都有所改动,我在不断试教中寻找着更好的教学思路。今天趁热打铁,把一些感想写写出来。

1、师生互动很重要。

教师的教学状态时刻影响着学生,而学生的上课表现也时刻牵引着老师的发挥。在第二次试教中,从一开始我就没有进入教学状态,而有些学生也没有很好地投入,导致整堂课平淡乏味。虽然在教学环节的安排上有一点新意,但因为师生没有互动,这些“金子”就不可能被学生挖掘出来。而在今天的公开课上,我吸取了昨天试教的教训,将课堂气氛完全调度起来,我教得开心,学生也学得开心了。

2、深入分析教材很重要。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经常会觉得一些教学内容根本无从下手,所以在上课时就轻轻带过。《森林的歌声》我以前也上过,但只占一堂课的1/4,甚至1/5。虽然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教学的最终目标根本没有达到,那就是让乐曲深入人心,感受音乐带来的美感。几节课后再让他们聆听,他们又会感觉比较陌生了。而这次我上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包括反复聆听乐曲,寻找乐曲中特有的动物声音,查找各种相关资料。这些准备工作对我的教学非常重要,虽然花了很多时间,但是教学效果却让我很欣慰。

3、教学思路清晰很重要。

在第二次试教时,因为准备不是很充分,所以对一些环节不是很清楚,有时候不知道进行到哪一步了,而是用课件才勾起模糊的思路。所以那次试教失败了。而今天在上公开课前,我反复看了教案,对课件也反复熟悉操作,理清楚了教学思路,显然今天的教学比前几次好得多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音乐教学反思(专业16篇)篇十

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感受生命的丰富多样和提高自我认识有积极作用。本课把小雨作为学生感受自然的桥梁,“沙沙”很形象地描绘了小雨落地的声音。引导学生观察春天的小雨,展开想象,画一画雨中...

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感受生命的丰富多样和提高自我认识有积极作用。本课把小雨作为学生感受自然的桥梁,“沙沙”很形象地描绘了小雨落地的声音。引导学生观察春天的小雨,展开想象,画一画雨中的小草和小花活着小动物。本课反思如下:

1.在实际的教学中,我通过听觉和视觉启发学生回忆下小雨时回忆,说一说下雨时你是怎么做的?有什么样的感受和心理活动?通过这段交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接着通过游戏的方式,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现小雨,这时候同学们想到用线条、点、小雨滴形状都可以表现小雨。那么请两位同学继续画雨,大一点的雨和小一点的雨怎样用同样的符号表示呢?同学们发现线条越长越粗表示雨下的越大,相反,线条越短越细表示雨下的越小。

3.我发现同学们的认知水平还没有意识到线条密集的不同效果,于是我继续‘出难题’——在原有基础上,再让雨下大一点,只能用线条添画,你怎样画呢?这时候同学们尝试着再多添画了很多线条,我引导学生跟刚才的作品进行比较,同学们很快发现,线条的疏密跟雨的大小也有一定关系。这样临时性的处理是我比较满意的,课堂预设发生变化时,我们应当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力求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4.解决了第一个重点问题,接下来我创设了“小剧场”的教学情境,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画的雨,表演小草小花或者小动物的的表现。同学们很快进入角色,仰起头,张开嘴巴,大口大口的‘喝水’。那么如何用画面表示出来呢?老师在黑板上画出花朵的形状,请学生加上五官,要求要表现出仰头的动作。课堂中有位同学提出植物是靠根吸收水分,对于这突如其来的科学探究问题,我感慨学生的知识非常深厚,值得提出表扬。并告诉学生美术作品中的形象可以夸张、拟人,把他们变得更生动。同学们将嘴巴画在上面,眼睛画在下面,这样就表现出来仰头的动态。

总体来讲,这节课中对重难点的处理上都符合一年级学生特点,能在有趣的活动中解决重难点,方便学生理解。当然,本课也有一些遗憾,在课前收集图片和音频时还不够充分。

小学音乐教学反思(专业16篇)篇十一

最近一段时间,听了所有音乐老师的课,深有感触。作为校本教研重要形式之一的案例研究,随着校本研究的不断深化、发展,目前在我国“微观教育领域”已经掀起了一场“案例”研究、学习、撰写的热潮,这是一种极好的教育发展的态势,将对当前的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起到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将有利于教师专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如何撰写案例,本人谈点看法:

从案例的范畴而言,曾有人将“案例”划分为二种:既可以是一个典型的教学情景故事,也可以是一篇教学个案。只是对教学个案没有加以必要的界定。于是乎,在众多的案例或许多的案例集中就出现不少以为案例来对待。这种现象,是否会对我们开展案例研究产生一种误导呢?教学个案不是某个教学个体的主观设计,至少应该是在某个特定的群体中,诸如一个校级教研组或或者片区教研组教研大组,经过集体研究,用来探究的教学个案,甚或是已经过实践检验,被公认为是具有借鉴或推广价值的个案,其中一定的区域内或时空中带有一定的代表性或具有典型性。因此可以这样说,教案并不完全等同于案例。

本身就是一个寻求、发现、追求真理的过程。任何事情如果都从正面加以阐释、肯定,回避不当的,那么与真理处于对立面的谬误就难以让人去发现,真理与谬误就难以区别和比较,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失去了正反两面的客观依据。如今年《中国音乐教育》第二期杂志上看到的一篇《对当前音乐课堂几种常见现象的思考》的文章。

文章的表述形式看来只有“现象”与“思考”两个内容。但如果我们有意识地将该作者的内容加上必要的“背景资料”、将“现象”看作一个教学情景故事,然后添上相应的“教学对策或教学策略”,最后将“思考换成”反思“或”教学点评“(当然也可以换成其他的表述形式)。不就成了一篇从反面角度来撰写的教学案例,而且应该说这篇案例还是带有一定的典型性,或具有普遍性的,能引起人们共同关注和思考的好案例。

而目前我们见到的案例,极大部分都是从正面的、成功实践的角度来进行撰写;当然也有从正反两方面结合着来撰写,只是很少很;而纯从反面来撰写的几乎是没有的。这种现状对案例的研究和发展似乎并不是很理想的,也不十分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

对于如何撰写案例,我觉得比较典型的案例应该具有“三性——典型性、客观性、启发性。对于这样的提法无可厚非,但对于“典型性”来说,我觉得如何区分、认定案例的典型性,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就好象不同对象、不同境遇、不同心态或心情的人,欣赏同一个音乐作品,给人的心境感受是截然不同的一样。案例的典型性,也应该是因事、因人、因地、因境等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区分和认定的。同样是学生和教师,但有城市和农村的区别,有素质优劣之分等。有的案例,对城市的学生和教师而言,可能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普遍意义,但对于农村的学生和教师来说,可能就没有什么现实意义。就教育规律的提示而言,农村与城市在一定的程度上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因此,在案例的`“典型性”的区别、认定上,应该也有农村与城市之别。我们大家都是处在农村的学校中,希望多把目光集中在我们的学校学生上,把这一空间表现具有共性的、普遍性的典型案例。

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认为运用案例教学可以将接受式培训导向参与式培训,在分析案例、情景模拟、角色换位、多角度思考、交互式讨论、开放性探究的过程中,加强教师的能力建设、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效能);是教学理论的故乡(推断:一个典型的案例有时也能反映人类认识实践上的真理,从众多的安全中,可以寻找到理论的研究过程中所带来的“传话接力”式的偏差。)。可以说,上述对案例作用的论述是十分精辟,非常独到的。

目前,对于撰写教学案例,从各地撰写的案例来看,都有一定的格式和字数要求,要求也大同小异。字数一般都要求至少20xx字以上,5000字以下。而且以下几个要素基本都要具备:背景、主题、细节、结果、评析。对于背景、主题、细节、评析(点评或反思),这些要素的确是必不可少的。主题可以单独进行表述,也可以寄寓于事件的叙述中;至于细节和结果(我理解为是对整个故事的描述及教师采取何种策略,期间教师与学生是怎样是状况,及最后带来怎样的结局等)也是必须交待清楚的;评析是案例的画龙点睛的之处,不可忽视,更应精辟。

然而,对于所谓的背景,是否需要像有的关于案例定作指导文章那样描述的撰写?如背景,包括课程、教材、教学、教师、学生等教育环境信息。案例需要向读者交代案例发生的有关情况: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如介绍一堂课,就有必要说明这堂课是在什么背景下进行的,是一所重点学校还是普通学校是普通班级还是实验班级,是经过准备的“公开课”还是平时的“家常课”,等等,我认为,作为一个故事,只要交待清楚了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及起因,是在课堂教学进程中的哪一个时段——导入展开、总结中的某个时段发生的就可以了,不需要面面俱到的详加介绍,如此不仅可以省略许多笔墨,也可以少费读者许多时间。

小学音乐教学反思(专业16篇)篇十二

音乐课即唱歌课,但仅仅唱会歌曲的多,唱好歌曲、唱得有滋有味的少。他们在课堂的相当一部分时间里(课的后半部分)唱歌却是“老太婆念经,有口无心”。既不用心,何来之味、又何来之情,更何从谈感!音乐课里的歌不好听、不够味,那当然会到课外去找。找他们处认为好听、够味的歌来唱,还工工整整地把它们抄在精心挑选的小本本里,装在兜里,并引以为豪。

音乐课即技能课,枯燥乏味、机械训练的多,兴趣激发、情感抒发的少。我们的一些教师片面地理解了技能,过于偏重技能,使得我们的中小学音乐课成了音乐基本功训练课,把音乐当作机械的技能去训练,把中小学生当作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训练。这样做,可能在表面上或许在一段时间里,一部分学生会有一些效果,但却有可能因此而削弱了绝大部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甚至磨灭。实际上这样的音乐学习与课堂教学,从根本扭曲了音乐作为人类情感艺术、精神火花的本性,也背弃了“国民音乐教育”的初衷,是与音乐教育的基本原理背道而驰的。

音乐课以教师为中心的多,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少。在我们的音乐课里,很多教师不是笑脸相迎,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几乎坐在琴凳上不挪窝、指手划脚,不管学生学得如何,只顾按照已备的教案、时间表灌之。学生回答问题顺我者表扬、逆我者斥之并不少见……这样的课堂教学,是一个不平等的教与受的关系,从未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从来只把学生当成知识的接受器,教师绝对是主宰而非主导,学生是完全被动的。这样的音乐课学生哪来的情、哪来的兴趣?也就无从说“我喜欢音乐课”了。

教师做够做足“教”字这篇文章的多,创设良好环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体验的功夫不足。我听过少的音乐课,也看过很多老师的教案,总发现我们的教师在构思一堂课伊始直到完成教案及教学全过程,他们经常在考虑的是我该怎样做、怎样教,很少考虑学生怎样来学、怎样来体验。一些教案连教师说的每一句话都有了,惟独没有“这时学生该干什么、此时学生会出现什么”。他们只想课堂分钟我该怎样安排,却没想到作为“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向互动过程”。音乐学习本身是一个复杂多样的变体,神经质的信息输入不是单一的',应该包括听觉、视觉、运动觉全方位的。而这种信息的输入,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学习者的主动参与、积极体验,那“学”的过程、“学”的结果就想而知了。

把教师的意志强加给学生的多,聆听学生心声、把握学生心智、愿意做深切朋友有少。“老师的疾话对的”、“我是老师,学生应该听老师的话”,恐怕是我们很多老师常有的心态和所说的话。因此,许多教师挖好一个个的陷阱让学生一个个往里跳的事总是很乐意去做的。比如说:“对不对?“对”“好听不好听?”等等。尽管老师自己都觉得多余,有时还显得底气不足,但总是乐此不疲。

教材是教学之本,依教材上课“没商量”。我们国家的教材建设已有了长足的进步。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首先打破全国一纲一本的格局而出现了一纲多本、多纲多本,这对于拓展符合各地不同的人文环境、不同教育水平和与社会发展相吻合的教材空间,形成新的教学格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毕竟人们的国家太大了,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经济发展又是如此的不平衡,要用几套教材来作“教学之本”,实在是勉为其难。。就从我们浙江省新编的“。

小学音乐教学反思(专业16篇)篇十三

教学一开始,我从孩子们的生活入手,通过创设情境,让孩子们先玩了一个打电话的小游戏,知道了应该怎么打电话,紧接着通过给航天英雄打电话致以歌声的问候,巧妙地让孩子们进行了发声训练,再通过航天英雄的回话,激起学生想跟星星交朋友、打电话的兴趣,继而引出了充满好奇、喜欢探索的,并与星星都交了朋友的奇奇,巧妙地创设了情境,让奇奇摇身一变成了音乐小神童,将自己与星星之间的事编成了一首歌,让学生在欣赏奇奇才情的同时,还激励学生们一边专心、投入的听音乐摇摆,一边期待着他将小电话放到自己的手里与他交朋友,这种交友式的导课方式,充满童趣,深受孩子们的喜欢,既培养了学生们仔细聆听的习惯,又让学生们听时兴趣浓厚、充满期待。

然后再创设情境,并不急于先让学生用言语来表达听歌的心情,而是让学生们先别急着说,暂时保密,用眼神和表情传达自己听歌时的心情,再次激起学生聆听的兴趣,充满乐趣和神秘之感。

在感受音乐时,我更是不断创设情境,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每一次的聆听都有不同的收获。学歌曲前,又巧妙地创设情境,激起学生想听、想唱的',引导学生有节奏的读歌词————对口型唱、轻声唱、纵声、如痴如醉唱、歌曲感情处理、深情唱、领、齐唱。

在教学特别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对学生习惯养成教育(如:学生拿书姿势、唱歌姿势、静静聆听等常规性的习惯养成)的培养,言语诙谐幽默,示范准确而又生动、形象、有趣,评价语自然、贴切而又趣味横生,引导到位,让学生们体会到音乐的美,不仅用眼、耳朵,甚至用心灵去体会,便“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浓厚、主动性高,体现了"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在不知不觉中将音乐的美扎根在学生心里,对音乐课兴趣昂感。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更好的钻研教材和学生,不断寻找适合学生发展的新方法,让师生水平在教学中都有所提升,可谓“芝麻开花节节高”!

小学音乐教学反思(专业16篇)篇十四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学唱歌曲《卡普里岛》。教学目标是:指导学生用热情、奔放的情绪演唱歌曲。

世界音乐文化又似一个浩瀚的海洋,不可能全部呈现给学生。这里,我们只是采撷几朵浪花,打开学生的音乐视野,让他们知道音乐世界是那样的博大,引起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在歌曲演唱方面,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之下,进一步独立视谱演唱歌曲,除继续提高演唱技巧外,还要进一步提高歌曲的表现力。如《卡普里岛》的热情、奔放,通过欢快、跳跃、有弹性的歌声表达歌曲的情感。在感受与鉴赏方面,要求学生能感受意大利民歌《卡普里岛》热情、奔放的音乐风格。

我的教学思路如下:

1、用学生对意大利的.了解引入意大利歌曲《卡普里岛》,再从“卡普里岛”的美丽入手使学生进入到一片美景中。

2、启发学生理解歌词并掌握歌曲的情绪。

3、演唱歌谱的同时对歌曲进行分析。如:a段节奏、情绪的特点与b段的不同,认识反复记号。

4、学生自填歌词。

5、各种方式演唱熟歌曲。

6、拓展。听赏其它意大利民歌,从而对意大利民歌有更多的了解。

这堂课是一节实实在在的教学课,主要是通过聆听和演唱,感受歌曲热情、奔放的情绪,表达对故乡及对人民的喜爱。我认为:短短的一节课不应该负载过多的东西,而要实实在在。对于音乐课来说,最好的方式是通过音乐语言,通过带领学生对音乐的直接感受、体验、参与、表演(唱)等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情感的升华,不需要过多的语言。本节课的优势在于主题突出、主线明确,因此收到了好的教学效果。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我之前布置学生查找关于意大利的资料,但没有限制范围,结果发现学生查找的资料与课堂联系不够紧密,把学生估计得有些理想化。在学唱歌曲时,尽管我从歌曲的意境到一步一步的教唱都很有层次,可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没我想象中好,这就引起了我的思考,为什么每个环节都是精心设计的,但始终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反思,我认识到我最大的问题是自己上课的状态。一是要放松。二是要有感染力,这样整个课堂气氛就不会那么紧张,学生也会随着重老师而动起来。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跟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根据孩子的天性跟学生年龄段的特点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通过自己的激情和感染力,不断感染他们,鼓励他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让学生自己在愉快的音乐氛围中突破难点,学会歌曲,把被动的学变为主动的学。这样不仅为学生创设一个好的课堂氛围,更重要的是要营造一个音乐的氛围,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音乐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小学音乐教学反思(专业16篇)篇十五

1、熟悉弹唱歌曲《小蚂蚁避雨》。

2、歌曲图谱:6张3、幼儿学前。

知道蘑菇、小蚂蚁的主要特征和习性。

学习掌握歌曲,分唱切分音,知道歌曲间奏中不唱。

1、师幼问好,玩《山谷回音》游戏,进行练声。

3、幼儿用自己的话来帮述图片内容,师进行点评和进一步引导。

4、师总结,将歌词按节奏(配旋律)完整展现给幼儿,引导幼儿对照学习2~3遍。

5、学唱歌曲《小蚂蚁避雨》,完整教唱歌曲。

7、提高难度,将歌曲中的部分图谱抽去,让幼儿试着唱出歌曲,可以从1张逐步抽掉全部图谱,或是从1张直接跳过抽去全部图谱(根据幼儿掌握情况而定),从而检验幼儿的歌词记忆和歌曲掌握程度。

时间真快啊,我们学习的时间一下子就结束了,小朋友回家后把这首好听的《小蚂蚁避雨》唱给大家听哦。歌曲里说了什么呢?小蚂蚁在搬东西,天空突然下雨了,两个可爱的小蘑菇帮助了它们,非常感激小蘑菇。我们一起来帮助小蚂蚁对小蘑菇说声谢谢吧,在生活中,小朋友有遇到过困难吗,是谁帮助了你呢,你身边的同伴有没有遇到困难的时候,(举个例子说一说)你有帮助他们吗?引导教育幼儿在生活中要乐于帮肋别人,特别是有困难,需要帮助的人。

《小蚂蚁避雨》是一首叙事性的歌曲,它以故事的形式展开,讲述了小蚂蚁在搬东西时遇到下雨,两个小蘑菇叫小蚂蚁到它伞下避雨,后来雨停了,小蚂蚁感谢小蘑菇,小蘑菇说不客气。歌词内容是以故事的形式存在的,所以对于中班幼儿来说是符合她们的年龄特点的。在活动中我也特意找了一个flash动画,让幼儿在边听边看的过程中帮助幼儿理解歌曲内容。再通过启发性的提问帮助幼儿理解歌曲内容先让孩子大体了解主要情节,再随音乐伴奏按节奏说歌词,让孩子初步感受歌曲的节奏。我在说唱的时候都用动作给幼儿做出了提示,孩子们能够较正确的唱准休止符。

没有用歌词里的话来提炼内容活动中明显感觉幼儿对歌词没有掌握,问题出在分图欣赏时我没有及时用歌词里的话来提炼故事内容,没有给幼儿一种听觉节奏的刺激。因此,过渡到唱的环节时,幼儿歌词都不成清楚的情况下,无法顺利演唱。因该在每幅图出示时,幼儿自由表达图片内容后,教师用歌词里的话对内容进行提炼。这样,幼儿有了听觉上对歌词内容与节奏的刺激,面的活动就会进行的很顺利。每幅图出示后都进行一个提炼,这样幼儿对歌词的把握就会更快更准确。这是一个歌唱活动,重点在于幼儿唱得过程,唱得轻松、唱得开心。但是我在活动的最后,我注重了幼儿的创编动作,幼儿表演的成分较多,导致忽略了歌词的深入和曲调的把握。创编环节是我班孩子的优点,每次歌唱活动,我总是让她们自编歌曲动作,此今天的活动我也让孩子,创编动作,但是从效果来看,孩子还没有基本上会唱歌曲,因此在编的过程中虽然孩子已经能把每一句的歌词转变成动作语言,但是她们不能完整的连贯的边唱边做。但是由于今天是第一次活动,对于这样的标准对中班孩子来说,经是不简单了,已经是不容易的了。相信他们在第二次音乐活动中,她们会表现的更加棒的!

总之,通过这次音乐活动,从准备到实施都使我收获颇多。对音乐活动的热爱会促使我不断学习与探索,我敢于尝试、敢于历练,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总结经验与不断反思,争取快速成长!

小学音乐教学反思(专业16篇)篇十六

《音乐课程标准》中“关于教学内容的几点提示”部分提出:演唱歌曲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歌唱技能的练习,应结合演唱实践活动进行……要重视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表现力,尽早建立与他人合作演唱的经验,培养群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

歌曲《红蜻蜓》的主旋律起伏较大,音域从“。

—”达十度,和声式的第二声部围绕主音“1”起伏不大,使歌曲的和声色彩非常浓厚。全曲虽短小,但曲调非常优美抒情,三段歌词却将美好童年的生动情景展现在人们的眼前,令人难以忘怀。在这首歌曲的教学中,我充分挖掘歌曲的曲调美和情景美,创设意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和表现歌曲的艺术美。学生对这首歌曲的喜爱程度是我课前没有想到的。他们审美感受力强,歌曲演唱优美动听,两个声部的配合协调。我想,这不仅是因为歌曲优美,更重要的是挖掘了歌曲的美,学生感受到了美,从而表现了歌曲的艺术美。

虽然学生能演唱好这首合唱歌曲,但是学生的合唱技能还需不断提高。合唱技能的学习是唱好一首歌曲的基础,节奏不稳、音准和声感不好、声音不美是不可能唱好一首歌的,也不可能很好地体验和领会到乐曲丰富的美感的。

合唱中声音不美,并且经常“跑调、乱节奏”,究其原因一般都是因为平时不注重合唱技能训练的结果。合唱是音准、节奏、声音、咬字吐字均要协调统一的声音艺术,合唱技能的学习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今后在平时的教学中努力做到有计划、有方法地进行训练,不断提高合唱技能,让学生充分享受和表现合唱的艺术美。

相关范文推荐

    旅游规划师的景区文明旅游倡议书(精选18篇)

    范文范本的阅读可以激发我们对写作的兴趣,提高我们的写作积极性。对于写作,每个人都需要一些范文范本来提供参考和指导,帮助我们不断进步。广大游客朋友:创建文明和谐的

    电信诈骗方案的实施与预防(精选21篇)

    范文范本是学习写作的重要资源,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写作水平。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范本,供大家学习和参考,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启发。为深入推进社会治理和平安建设

    满月酒爷爷致辞的意义(通用14篇)

    致辞的撰写要根据不同场合和受众的需求,灵活运用感人的故事、幽默的笑话等手法,以增加吸引力。下面是一些优秀致辞范例,从中你可以感受到情感的传递和思想的启迪,相信你

    狐狸与仙鹤寓言(精选17篇)

    通过分析范文范本,我们可以了解不同写作风格和表达方式,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揭示范文魅力:通过阅读这些范文范本,你将深刻体会到文字的魔力和韵味。狐狸和矮羚羊搭伴去

    疾病控制与传染病防控(专业20篇)

    范文范本是指在某一领域或某种写作类型中,具有代表性和标杆意义的文本。随后小编为大家提供了一些精选的范文范本,供大家参考学习。在上级部门的领导下,由于全校师生的大

    培训心得体会分享(通用22篇)

    培训心得体会是一种思考和反思的过程,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培训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更好

    深入教学反思的重要性(专业20篇)

    教学反思是一种能够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校发展的重要工具和手段。随后是一些教学反思的实践方法和步骤,希望能够为大家进行教学反思提供一些指导。我国古代早就提出了反思

    教育工作者分享教育名著读书心得体会(通用22篇)

    工作心得体会的撰写过程可以促进我们对工作的思考和反思,从而提升我们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优秀的工作心得体会范文,相信会给你带来一些启示和

    物业管理人员的转正述职报告(精选21篇)

    通过撰写述职报告,我可以清晰地回顾和思考过去一段时间内的工作表现,进而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和能力。我们特意搜集了一些出色的述职报告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以提高自

    钢琴老师实践心得体会范文(19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的得失和感悟,它能够帮助我们不断成长和进步。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加深对该写作形式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