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教师的语言力读后感(优质5篇)

时间:2024-09-10 作者:雁落霞

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读后感文章怎么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教师的语言力读后感篇一

利用假期之余,我拜读了李进成老师的《教师怎样说话才有效》,收获很大。

一个人,一座城,一张讲台站一生。从登上讲台那一刻起,我就告诉自己要做一个受学生喜欢的好老师。可是在真正的教学生活中,却发生了太多的事与愿违。该书中,李进成老师将nlp的理论引进教育教学中,任何实践都是有理论依据的,只有不断反思,才能进步,才能完善自己。

该书中有十几条核心观点,其中这么几条我印象特别深刻:

1.爱心是基础,教师要注意经营“情感银行”;

3.理性对待学生的错误,学生犯错是成长的必然,作为老师不能对学生产生刻板印象,要公平公正地看待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有点,长善救失。

4.体验大于说教,我们面对的是孩子不是成年人,最好的教育是让孩子从直接经验中自己获取,创设相应的情景,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感受行为的结果,反过来用结果影响当前的行为。

该书句句是箴言,书中每一个真实的案例都让我觉得似曾相识,通过学习,希望能在即将到来的新学期里灵活地运用该书中的所得所感。做一个真正会说话的老师!

教师的语言力读后感篇二

都说“说话是一门艺术”,懂得并且善于运用这么艺术的人在人际关系上犹如锦上添花,正确运用说话之道,在工作上也是有非常大的助益的。我作为一名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沟通是不可避免的,但有时也会感觉沟通无效,心有余而力不足。

《教师怎样说话才有效》记载的是李老师在教育实践中所遇的案例,并总结出一些经验所得,使他的理论更加真实科学,我迫不及待地打开这本书,希望能早日学习,有所收获。

李老师在书中还提到一个很好的观点“个别谈话大于集体说教”,确实老拿一个人的错误来对全班进行集体教育,老师的目的也许是在“打预防针”,希望其他同学不要犯同样的错,但是有的学生会觉得这是某某学生的错不关我的事,于是老师的说教变得无效空泛,我也要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谈话,减少空泛的集体说教。

“当你们三年后走进大学,再由大学走向社会时,衡量你们的已经不仅仅是一份成绩单了,想想还有什么能证明自己的优秀。”这是一句很有深意的话,没有说多余的话,让学生自己思考现在的自己、未来的自己,反思自己是否“优秀”,如果不优秀或还不够优秀,那么现在就得努力了。每次遇到学生对学习失去目标、失去兴趣时,我总是说:这是一个大家都要必经的过程,我们只有坚持,想要有所收获就必需有所付出。现在想想我这句话说的没错,却说不进学生的心里,没有引起共鸣,也就是与学生沟通无效。

李老师的经验化成一本书,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学生的关爱,让我感受到自己的教育经验之浅薄,还需要不断学习、积累、改进,也开始反思自己以往的不足之处,希望自己能做的越来越好,成为一名受学生喜爱,能帮助到学生发展的一名教师。

教师的语言力读后感篇三

不知不觉一个多月又过去了,我想起“须臾”“刹那”“弹指”“fast”等词,总之,时间过得很快。在过得很快的这段时间里,我慢慢地读完了一本书——《教师怎样说话才有效》。

知识就是力量。《教师怎样说话才有效》的作者“李进成”老师就成功地把心理学的知识转化成了班级管理的力量。在这本书里,他从“新生沟通”“课堂管理”“常规管理”“违纪管理”“养成教育”“化解矛盾”“心理辅导”“与家长沟通”“与同事沟通”等九个方面,分享了他的宝贵经验。我从中摘取一部分,跟大家分享。

与新生沟通,要建立情感银行。多往银行里存钱,谨慎取钱,避免透支,杜绝破产。所谓存钱就是指鼓励、肯定、赞美、支持、关爱。取钱指求助、需求、下指令。透支指批评指责。破产指出卖欺骗。

例如有一位班主任没收了学生的手机,学生为了减少麻烦,请老师不要告诉家长。而老师也答应了学生的这个请求。但老师在和家长交流的时候忍不住说了出来,学生知道后有一种被出卖的感觉,对该老师的教育由尊重、听从变成了对立、反抗,后面麻烦不断,师生双方可谓是两败俱伤。

这部分内容使我联想起一个评论,大致内容是:企业无论什么样的管理制度创新,量化也好、责任制也好、军事化管理也好、绩效考评也好,凡是工人多付出了精力,却没有多拿到回报的革新,就是糊弄鬼,兔子的尾巴长不了。不管什么教育理念,什么管理风格,对学生的关爱是不能变的。教师给与的温暖,就是学生的回报。违反了这一点,就成了劳民伤财的形式主义。

每一个行为背后都有一个正面动机。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所做的一些事情,不是为了得到一些乐趣,就是为了逃避一些痛苦。如果老师发现学生错误行为背后的正面动机,那么学生也容易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勇于改正,因为当学生行为背后的正面动机被肯定被接受之后,他的潜意识会感到放松,会有一种被理解的感觉。如果老师只是看到学生的错误行为,忽视或否定了背后的正面动机,甚至给错误的行为贴上负面的人格标签,那么就会激发学生的抗拒心理,造成越沟通矛盾越深、越处理问题越多的局面。

书中还有很多案例,令我感受到作者的心理学素养比较深,说话中总是能敏锐迅速地找到对方的潜台词、内心需求、正面动机。人情练达,了不起。做教师应该锻炼这方面的能力。

学生犯错恰恰是他成长的契机,学生出现问题不是问题,老师用怎样的态度和方式来对待问题才是问题。如果老师动不动就发火、批评、责备、惩罚,那么只能换来学生本能的自我防御和辩护。不利于让学生真正的改正错误。应该让教育充满精神关怀,关注学生的心理、生活、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等方面的成长和发展。当教师的关注焦点是学生成长的时候,就会发现我们的教育充满了无限的挑战和创意。

学生违纪只能说明这个行为不对,不要轻易和人的品格相联系,不要轻易给学生贴上懒惰自私等人格的标签。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尤其对于成长中的学生,更适合采取动态的评价,不能一锤定音。作者关于学生违纪的认识,十分科学。采用这种认识方式,就包含了无限的可能。

批评要做好善后工作,批评惩罚完学生之后,老师一定要补做善后工作,给被惩罚的学生安慰,无论多么正确的惩罚都会带来不良的情绪反应,善后工作就是要消除学生的这种不良情绪,老师不能因为批评是为学生好的理性认识而看淡了批评带来的不良情绪,成长中的学生还没有那么多的理性,所以过后老师要主动找学生谈心,接纳学生的部分情绪,认可他行为的合理之处,甚至找出他的正面动机,表扬他勇于认错的态度,顺便多肯定一下他的优点,经过这种善后处理之后,学生内心的不愉快才会消除,才会更亲近老师,配合老师的教育,理性从来不能取代感性,善后工作必须做好。

人性就是人的本性。解决人的问题就要顺着人的本性。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批评要做好善后工作”这个道理,放到任何上级对下级的地方都成立。历史上不按这个道理办事,而亡国丧身的例子不少。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空间和界限,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了解和尊重对方的界限而不能随意侵犯,就像我们不愿意他人侵犯到自己的界限一样。没有谁比谁的信念系统更正确,我们需要尊重和理解对方的信念系统,即便是对一些不能接受的行为,我们也应给予关注和理解,因为他们这些行为的背后存在着可以被接受的正面动机。当我们尊重了对方的信念系统,便等于尊重了对方的人格,于是沟通可以更顺利的进行,当然学生的信念系统还处于未成熟期,这就需要老师进行引导,而不是简单的否定和说教。

距离产生美,只要距离足够小,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所以清官难断家务事。界限的问题大概是婆媳关系中最常见的问题了。许多婆媳之间并没有真正的矛盾,包括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等等,往往只是一方不被重视,不被关注,得不到呼应等等造成的小情绪,而并没有真正的矛盾。同样的,许多同学之间的矛盾,也并不是什么矛盾,而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情绪。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接纳才是正解。

一般家长责难老师往往是因为某些事情让家长感觉不愉快,甚至认为他们的孩子在学校受到老师不公正的待遇,老师对他们的孩子有偏见。当然这份感受往往是因为误解而产生的。因此有效处理家长责难,就要先处理家长这种不愉快的感觉。方法就是理解和接纳,让对方的情绪有倾诉的机会,获得认同。这样家长的情绪会慢慢稳定下来,能够理智地和老师交流。引导家长比较分析,让家长决定该如何做。当双方达成共识的时候,老师要通过问话引导家长分析不同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这个时候家长往往会变得更理性,当他们推论出自己的行为方式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时,自然不会再坚持自己的行为,对于这个时候切忌得理不饶人,更不能对家长搬起面孔说教,否则会伤害家长的自尊心。老师通过问话引导,把决定权留给家长,聪明的家长肯定知道该如何做。

家校关系是脆弱的,具体的事情自然有具体的原因,我们先不论这些。从总体上看,社会进步,信息发达,各种应激迅猛增多,人们疲于应付,很容易浮躁和焦虑。不冷静,就没有办法“发现问题、预防问题”,也没有办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烦恼即菩提,辩证的看待问题,让智慧压过烦恼,不要让烦恼压过智慧。

教师的语言力读后感篇四

老师和父母一样,都需要高水准的交流能力。学生进步时如何表扬?学生犯错时如何批评?学生有矛盾时如何化解?学生缺乏自信时如何激励?作为老师,第一步要做到的的教育行为就是如何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指点学生的行为,开展常规的教育教学工作。作为一位新老师,这些都是需要我去学习与掌握的。

合格的老师用语恰当得体。因为他们知道,学生获得多少知识有赖于老师教学的风格。因此,他们能够善解人意,在对话中传达出孩子的尊重和理解,敏锐地感觉到哪些交流方式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以下是我的几点体会:

一、爱是基础

有教育家说过“教育需要爱,也要培养爱。没有爱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不能培养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这一教育名言也告诉我们,爱是教育的生命,爱学生是做好老师的关键。归根结底,其实就是一个原则:尊重生命。用自己的爱去感染学生,从根本上去了解学生的需要,要求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而不能盛气凌人,更不能利用教师的地位和权力污辱学生。

二、

先肯定而不是否定

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待学生犯错的态度。面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应该用“空杯心态”了解事实真相,在没有确定事情真相之前放下主观评价、违纪行为的定性,少问why(为什么),多问what(是什么)和how(怎么做)、尽量不当面批评等方法。只有接纳学生的错误,学生才会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卡耐基说:“要改变人而不触犯或引起反感,那么,请称赞他们最微小的进步,并称赞每个进步”。我们要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特长与优点,每个人的潜能都是无限的,只不过暂时没有被开发而已。因此,教师在与学生交流时尽量使用表扬、激励式的语言,正面激励他们的内在动力,挖掘他们的潜在能力促使其成长。

说话,既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作为教师应当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成为会“说话”的老师,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教育教学实效。

教师的语言力读后感篇五

今天和大家一起来分享李进成老师的《教师怎样说话才有效》一书,读完这本书,我感受到了经典书籍的魅力,感受到了教学专著给我的教学带来的帮助。翻开此书的目录,一个个生动的题目便吸引了我的眼球:课堂管理,怎样说才有效?常规管理,怎样说才有效?心里辅导,怎样说才有效?化解矛盾,怎样说才有效?与家长沟通,怎样说才有效等等,李老师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引导我们去做一个研究者,做一个思考者,做一个探索者。下面我谈谈读这本书的几点感悟: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人的成长都是在不断地犯错和改错中进行的,换句话说,犯错是孩子成长的必然过程。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待学生犯错的态度。从李老师身上,我知道了如何面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李老师让我学会用“空杯心态”了解事实真相,在没有确定事情真相之前放下主观评价、违纪行为的定性,不轻易和人、品相联系、优化语言模式,少问为什么,多问是什么和怎么做、尽量不当面批评。当他面对一位在课堂上吃棒棒糖的学生时,并没有大发雷霆,而是请他起立,说说吃棒棒糖有哪些好处?学生尴尬地笑,无言以对。李老师又问在课堂上吃棒棒糖有哪些坏处?这时,学生有话可说了,如不尊重老师、不礼貌、违反课堂纪律等。李老师幽默而机智的提问正是体现了说话艺术的魅力,既避免了师生对立情绪的产生,又引导学生进行了自我教育。

现实社会中,学校的重视、父母的期盼、繁重的课业负担都影响孩子们学习的热情与信心,有不少的孩子为此产生了厌学情绪。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老师就应该经常地鼓励学生,感受学习的安全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当然,老师对学生的赞美也是要实事求是的。不要单纯地对孩子说:“你真棒!”、“你是个好学生”之类的话,因为这会让孩子觉得他各方面都做得都很好了,而这是很不现实的。所以我们必须特别强调那些使学生满意的具体行为,我们赞美越具体,孩子对哪些是好的行为就越清楚,遵守这些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大。李老师的一名学生对写作缺乏信心,觉得自己的作文写得很差。李老师首先肯定了这名学生作文的优点,并告诉这位学生:“不要说自己作文写得差,而应该说自己哪个地方还有待提高。”学生欣然接受,写作的自信心也得到了提高。有效交流,有效对话,激励表扬,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提高了自身的教学艺术。

在笑容中,微笑最自然大方,最真诚友善。卡耐基说:“行为胜于言论,对人微笑就是向他表明我喜欢你,你使我快乐,我喜欢见到你。”老师在课堂上保持微笑,既让自己显得自信从容,也容易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微笑也是调整不良情绪的良药,微笑很容易让自己变得心境平和。书中写到当我们心情不佳的时候,请在走进课堂之前先强迫自己微笑3分钟,千万不要让你阴郁的脸色破坏了课堂气氛。

在一次上课前,值日生黑板擦得不太干净,和我的要求不符。为了提醒,我对黑板做了点评:“你们看,这黑板擦得多有层次感啊!”全班哄堂大笑。第二节课,黑板就擦得很干净了。从李老师身上我学会了说话,能够充分运用说话的艺术,以激励的方式,找出孩子身上的优点,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会对孩子多一份理解,少一份抱怨,多一些引导,少一些指责,成为会“说话”的老师,把话说到学生的心窝,用语言帮助学生,用语言肯定学生、关爱学生,做一名睿智,会说话的老师!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