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读后汉书有感 后汉书的名言(大全5篇)

时间:2023-10-09 作者:FS文字使者2023年读后汉书有感 后汉书的名言(大全5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读后汉书有感篇一

班超字仲升,扶风郡平陵县人。他胸怀大志,不拘小节。章帝建初三年,班超率领疏勒等国的士兵共计一万多人进攻姑墨国的石城,攻破城池,杀敌七百多人。班超想趁势平定各国,就上奏书请求增兵。奏书交上去后,章帝知道他可以成就功业,就和朝臣商议要给他派兵。平陵人徐幹向来和班超志同道合,上奏书表示愿意奋力投身辅佐班超。起先莎车以为汉朝不会出兵,就投降了龟兹国,而疏勒的都尉番辰也再次反叛。正值徐幹到来,班超就和他一起攻打番辰,大败对手,斩首千余人,活捉了许多俘虏。建初八年,朝廷任命班超为将兵长史,授予他享用大将才能享有的仪仗乐队和旗帜。授予徐幹军司马官职,另外派遣卫侯李邑护送乌孙的使者,将锦帛赏赐给乌孙的大昆弥、小昆弥及其臣下。李邑刚到于窴国时,正值龟兹国攻打疏勒国,他因恐惧而不敢前行,就上书陈述说西域的功业无法成就,又大肆诋毁班超拥着爱妻,抱着爱子,在国外安乐享受,根本没有顾念国家之心。班超听说后,感叹说:“我没有曾参的美德,却也屡遭谗言的攻击,恐怕要遭到朝廷上下怀疑了。”于是就送走了妻子。章帝深知班超的忠诚,就严厉责备李邑说:“纵使班超拥着爱妻,抱着爱子,那一千多个渴望归乡的将士,怎么又都能和班超同心呢?”于是命令李邑到班超那里接受他的调度。章帝诏示班超说:“如果李邑还能在域外任职,那就留在你身边做事。”班超马上就派遣李邑带着乌孙送来做人质的王子返还京城。徐幹问班超说:“李邑先前亲口诋毁您,想败坏西域的事业,现在为何不依照诏书将他留下,派遣其他的官吏护送质子回去呢?”班超回答说:“你这话就说得太浅薄了。就是因为李邑诋毁我,我这才把他送回去。我问心无愧,为什么还要怕人言是非呢。贪图一时的痛快把他留下来,这不是忠臣的行为。”班超在西域生活了三十一年。和帝永元十四年八月回到洛阳,被封为射声校尉。当初,班超被召回来时,朝廷任命戊己校尉任尚为都护。和班超进行交接。任尚问班超说:“您在国外三十多年,而我是年轻后辈,却要承接您的事业,任重道远,但心中没有长远的计划,您应该有什么可以教导我的吧。”班超说:“我年老糊涂,而您一直身处高位,我班超哪里比得上您呢!一定要说的话,我就提一些愚笨的建议。塞外的将士,本来就不是恭敬孝顺的子孙,都是因为犯了罪而被发配到边疆的。而蛮夷民族性情接近禽兽,难以驯养,容易出事。如今您性情严厉急躁,但水太清澈则没有大鱼,政治过于苛刻则难以使民众和睦。应该减少约束简单从事,对小的过失要宽容,只要把握大的方向就可以了。”班超离开后,任尚曾私下对自己亲近的人说:“我以为班超肯定会有一些出奇的策略,谁知说的都是些极其平常的话。”任尚到西域几年后,西域就开始谋反叛乱,他因而被征召回朝治罪,果然出现了班超所劝诫的那些情况。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读后汉书有感篇二

近期,我选择了一本书——《汉书》作为我的阅读材料。在这一段时间里,我深深地被这本书所吸引,不断地沉浸在其中。除去观看这本书所带来的知识和历史背景方面的收获,我也在思考自身的一些问题。于是,我决定写一篇文章,总结并分享一下我在阅读《汉书》中得出的一些体会和心得。

一、勤勉是成就历史的基础。

《汉书》中大量细致的记载反映了汉代以及汉代历史学上的钻研。汉武帝时期有《考工记》,可谓是整个文化史上最早的百科全书。班固为刘迅之子,家传书香,自幼喜读诸子,博览史籍。他也曾多次授课讲学,培养出了不少杰出的学生,例如王粲、孔安国、班彪等人,后来成为文学、史学、政治等领域的重要人物。班固之所以能写出《汉书》,与他勤学苦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汉书》中,多次反映了历代显赫人物的勤奋向上、精益求精的精神。这些人们凭借不懈的努力,才能在历史上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记。

二、治国安邦重在具有时代意义的领袖。

一个伟大的帝王,往往需要具备卓越的政治、外交和军事才能。而在《汉书》中,武帝被奉为模范君主,也正是因为他的历次政治决策和发展方向,对汉代乃至于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武帝的统治下,中央政府制度稳定,中央权力得以加强。他坚持走平衡国内外关系和自力更生的路线,着力开拓新疆、推进经济发展等方面,为后来的东汉、唐代等历史时期奠定了基础。

三、历史事件中的人物与民众:坚定理想信念。

《汉书》的作者班固笔下,出现了一些特别的人物,他们可以说是从另一个角度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真实、有血有肉的历史。例如,被消极论断的汉昭帝又名刘弗陵,在世时疾恶如仇,特别是他利用阎差、范增等人杀了好几个皇后之后,公然迫害内外史、北宫斩等人,乱伦、杀人一手包办,像流氓无赖一样行凶,胆大妄为。但是,他死后却又被班固赞誉为“圣明神验、颇具气节”。这其中的原因不仅有汉昭帝的悲惨经历,也表明了主人公坚定的信念对历史取向的影响。

四、历史书中折射的生活态度:社会应该具备公平正义与关爱精神。

在《汉书》中,读者可以看到很多时代感非常强烈的细节。这些记录并不是空洞的文字,而是将孔子的经典思想付诸于实践的历史事件。例如,官吏执法多有公正之风,不贪渎侵侵袭盈,以为光宗耀祖。在《汉书》中,官员们为民众争取实惠,正义之声不断。同时,在对待匈奴等外族方面,所呈现的是仁和义的准则。这种生活态度不仅影响了当时的人们,也激励着后代的人们秉承遵循。

五、历史与我们的联系:亲身感受传承的财富。

阅读《汉书》的快乐和收获,正是因为书中记载的不仅仅是过去,更是对未来的实际启示。汉代历史也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的时期,我们可以通过《汉书》深入了解到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社会等各个方面。同时,我们也会觉得历史太貌似抽象,无法完全关联自我。然而,我们应该明白,历史是不可忘却的。历史是我们的遗产,通过读书,我们可以感受到历史的深层意义,把握文化的厚重传承。

总之,《汉书》让我开阔了视野、深刻了历史的内涵、理解了文化的底蕴。我认为,《汉书》无论是在史料价值上还是文学性上,都是一部值得我们尊重、并一定要认真阅读和思考的书籍。历史文化的传承,需要我们每个人努力做出自己的贡献。而我们今天的生活又长远地关联着未来,我们能否继承历史文明并创造出新的文明,甚至会在我们的时代中得到确认。

读后汉书有感篇三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建初三年,率疏勒等国兵一万人攻姑墨石城,破之,斩首七百级。欲因此叵平诸国,乃上疏请兵。书奏,帝知其功可成,议欲给兵。平陵人徐幹素与超同志,上疏愿奋身佐超。先是莎车以为汉兵不出,遂降于龟兹,而疏勒都尉番辰亦复反叛。会徐幹适至,超遂与幹击番辰,大破之,斩首千余级,多获生口。八年,拜超为将兵长史,假鼓吹幢麾。以徐幹为军司马,别遣卫侯李邑护送乌孙使者,赐大小昆弥以下锦帛。李邑始到于,而值龟兹攻疏勒,恐惧不敢前,因上书陈西域之功不可成,又盛毁超拥爱妻,抱爱子,安乐外国,无内顾心,超闻之。叹曰:“身非曾参而有三至之谗,恐见疑于当时矣。”遂去其妻。帝知超忠,乃切责邑曰:“纵超拥爱妻,抱爱子,思归之士千余人,何能尽与超同心乎?”令邑诣超受节度。诏超:“若邑任在外者,便留与从事。”超即遗邑将乌孙侍子还京师。徐幹谓超曰:“邑前亲毁君,欲败西域。今何不缘诏书留之,更遣它吏送侍子乎?”超曰:“是何言之陋也!以邑毁超,故今遣之。内省不疚,何恤人言!快意留之,非忠臣也。”超在西域三十一岁。十四年八月至洛阳,拜为射声校尉。初,超被征,以戊己校尉任尚为都护。与超交代。尚谓超曰:“君侯在外国三十余年,而小人猥承君后,任重虑浅,宜有以诲之。”超曰:“年老失智,任君数当大位,岂班超所能及哉!必不得已,愿进愚言。塞外吏士,本非孝子顺孙,皆以罪过徙补边屯。而蛮夷怀鸟兽之心,难养易败。今君性严急,水清无大鱼,察政不得下和。宜荡佚简易,宽小过。总大纲而已。”超去后尚私谓所亲曰我以班君当有奇策今所言平平耳尚至数年而西域反罪被征如超所戒。(节选自《后汉书·班超列传》)

读后汉书有感篇四

第一段:引言(200字)

《汉书》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史书之一,它是一部记录汉代历史的百科全书,它记载了西汉刘邦建国后的200多年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方方面面的内容。今天,我们在读《汉书》的时候,可以一窥古代汉朝的辉煌与沧桑,了解古代人物的故事和他们创造的历史时代。

第二段:感悟古代人物的伟大(200字)

在《汉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的历史名人,如刘邦、霍去病、张良等,他们每一个人都有着伟大的品质和卓越的才华。他们是一个个历史的见证人,为中国古代的繁荣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通过读《汉书》,我们可以深刻了解到古代人物的奋斗史,从而激发我们对未来的信心和勇气。

第三段:从历史变迁中汲取智慧(300字)

《汉书》虽然是一部历史书,但是其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思想,它将西汉的历史变迁展现得淋漓尽致。通过阅读《汉书》,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到中国古代的政治和社会制度的演变,以及这些变迁对古代人民的生活带来的影响。同时,在这些变迁中,我们也可以汲取到很多有益的思想智慧,这些思想智慧可以启示我们在当下社会的发展和生活中如何应对挑战和克服困难。

第四段:品尝历史文化的滋味(300字)

《汉书》是一部弘扬中华文化的史书,它记录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和经典。在它的篇章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豪情壮志,也可以品味到中国古代艺术的独特魅力。通过阅读《汉书》,我们的文化素养可以得到提升,同时也可以培养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守护。

第五段:思考历史的启示(200字)

通过观看《汉书》的时候,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从而让我们深受启发,对今天的生活有着不一样的理解和思考。历史是给我们留下的精神财富,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认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我们应该对历史保持敬畏之心,不断从中汲取智慧,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付诸实践,才是真正发扬历史的光彩。

总结:通过阅读《汉书》,我们不仅能够认识到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了解到古代人物的伟大和智慧,也能够从中找到自己的信仰和归属,让我们继承传统,弘扬中华文明。

读后汉书有感篇五

光武帝刘秀的这个“中兴”,和中国历史上所有的“中兴”都不同。别的“中兴”都是在原有的王朝框架内中兴,惟独“光武中兴”是原有的王朝已经不在了,再来“中兴”,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一次。南宋陈亮在《龙川文集·酌古论一》中就说:“自古中兴之盛,无出于光武矣。”实际上,刘秀不仅仅是“中兴之主”,还是一位“定鼎帝王”,后汉的江山能够建立,实是他一刀一枪拼出来的,他的庙号称为“世祖”(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应劭曰:始取天下为祖,高帝称祖是也;始治天下为宗,文帝称太宗是也。颜师古曰:祖,始也,始受命也。宗,尊也,有德可尊),确是名副其实。

那么为什么汉亡了居然还能中兴?要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可能还需要了解前汉亡的原因和背景。

前汉之亡其实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外戚势力过大,一个是刘室宗亲过于分散,而皇帝一系(就是前面说的“大宗”)又衰微,到平帝死后,连找一个近支宗亲都困难。于是,这两者共同作用,使王莽能够凭借外戚的势力,倚靠手中的权力,在平帝死后一步步向帝王宝座靠近。

不过前汉末期的背景则更让刘室宗亲有复起的机会。据《汉书·平帝纪》,前汉末刘室宗亲已超“十有余万人”,遍布全国各地,从理论上说,他们都可以有“奉大宗”的权利。这些人虽然有的已经没落,但不少人在地方上还具备一定的资财、地位和声望。此外,前汉立国200多年,其中的高祖、文帝、景帝、武帝、昭帝、宣帝都还可以算是不错的皇帝,到宣帝时,汉王朝又是四海名声大震,士民之心已固,而元帝的好儒,又使民间崇尚正统。宣帝死到王莽篡汉,才距离50几年,老人们对匈奴单于来朝、西域诸国送质、诸羌纷纷臣服等津津乐道的事情肯定还是记忆犹新,所以“民心向汉”是不争的事实。三辅的老吏们见刘秀的部属经过时垂涕道:“不图今日复见汉官威仪”,就有力的证实了这一点。它也有助于解释为什么王莽末天下大乱,无论是农民起义军也好还是地方实力派也好,多数都立刘室宗亲或者奉汉年号。

再则,前汉虽然外戚盛,但主要势力多集中在京畿一带,他们的根基和影响力也基本上都局限在社会上层,而对下层的平民老百姓没有多少文化上的影响力。王莽的篡位和一系列的改革,不仅仅触犯了散布在全国各地刘室子孙的利益,也触动了普通老百姓的利益,再加上天灾人祸,流民失所,他根本无法在社会下层建立起自己的民意基础。他让刘歆搞什么“相生五德”,终究无力挽回民心;而他对周边少数民族的一系列举措,又使边疆也一刻难以安宁;他用以造势的图谶,更是为光武等人效仿去作为起兵、称帝的`借口。所以,王莽在位的这十几年,他的所作所为,实在是乏善可陈,一到天下争相起来造他的反,他的灭亡就已经只是迟早的事了。这时,刘室宗亲凭借着汉朝200多年的民意基础,终于可以找到复起的机会。

的诸帝又能灵活采用分化、瓦解、怀柔、和亲等政策,使前汉末期王朝四周没有能和汉一较短长的力量。所以,当王莽进行朝代更替及王莽末天下大乱时,没有一种势力能够象后来的蒙古人或者满族人一样趁虚而入。光武即位以后,西域诸国争着送子到洛阳为质,这也说明,在有过前汉对外大规模的战事以后,周边对汉朝的实力颇为忌惮。

于是,外面的敌人不敢进来,中国内乱就只是关起门来在里面打。王莽灭亡以后,各参战的不管是真是假,领头的都称高皇帝的子孙,打完了,天下一统了,把门一开,天子还是姓刘,家还是这个家,最后的胜利者就是“中兴之主”。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