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语文上册听课笔记推荐阅读篇一
试卷讲评,最需要下功夫。最起码要知道测试出现了哪些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补救措施如何。如果简单地拿着试卷,再与学生一起对遍答案,强调一些要点,意义不大,学生的收获也寥寥。我在点评这节课时说,我听课时感觉无聊,就把自己设想成各类学生。如果我是优生,老师讲解的内容我大多都会,谁有耐心一遍遍地听那些婆婆妈妈呢?如果我是差生,老师强调要求记住的知识我仍然不会,粗略地听三遍和听四遍有什么区别呢?如果我是中等生,我肯定对已经掌握的知识不屑再顾,对做错了的题目格外关注,为什么不能把全部的时间都用来让我学习“不会的内容”呢?
一人难称百人意。一讲到底的课堂,站在讲台上的纵是神仙,也难免听讲的小鬼打盹。
如果利用对子,解决掉最基本的字词;利用小组,筛选出有疑难的问题;再带着问题或讨教,或质疑,或展示──精力还会流失吗?如果教师的点拨把握住火候,在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时,提纲挈领,简明扼要,那讲解的语言就像久旱迎来的甘霖,饥渴的学生会不喜欢吗?再如,利用小组对抗,引入竞争机制,让b层出题考c层,由a层做裁判,谁都不闲着,谁都有事做,谁都做自己该做和能做的事,这样的课堂,还会有学生厌学吗?
这些道理很简单,只是落实起来有些麻烦。再说小学的课。
我对小学教学很陌生,听的课也不多,但我发现小学生的好奇心与表现欲一点儿也不比中学生差。他们是那么守规矩,那么爱表扬,那么好挑逗,语文老师干吗把课件做得那么死,干吗非得把学生的答案引导得和你的电脑预设的一致?我承认这位老师教学基本功特扎实,教学用语规范、流利、清晰、洪亮,仪态大方,板书美观。流程的安排和时间的掌控,如流水线大生产一样,有条有理,一丝不乱,布置完作业,下课铃响起。这是位年轻的老师,表现得却那么老道,这让我感到传统课堂的可怕。
我没有评课,只是心里想,孩子们那么爱表演课本剧,一半当演员,另一半来点评,然后对调,都参与进来,效果会怎样?教师别肢解课文,把那些词语连线题去掉,换成让学生交流读书笔记,让学生展示自己发现或创作的精美语句,效果又会怎样?语文不就是听说读写吗?只要听得尽兴、说得得体、读得投入、写得酣畅就是最好的课堂呀!
当然,用传统的标准来衡量,这是一节好课。而在我眼里,真正的好课是第三节。
上课铃响后,师生问好。一位学生登台演讲,另两名学生谈听后感,用时约3分钟。
师板书,点评角度:1.客观景物,2.主观感情。
学生再度质疑、答辩、展示。读课文,谈体会,写心得。每个学生都很专注,认真,脸上洋溢着开心的微笑。
一学生说,“乐是忧的另一种表达方式”,我欣赏红太阳那幅画,这叫“以乐景写哀情”。生鼓掌,师点评,“说得真好!大学问家王国维有这样一句话,‘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意思是说,外界的景物受心理的影响。比如,我们高兴时,看到鸟儿为你歌唱,花儿为你弯腰;而你郁闷时,看什么都不顺眼,遇到小石子,也想踢得远远的。是这样吗?”
生谈体会,并在黑板上列出课文中提到的景物:竹、水、树、石、蔓、鱼……
师在“水”上画了个圈,在“主观感情”后补了个“忧伤”──过渡到下一环节。“一千多年过去了,这片小石潭还保存着柳宗元参观时的风貌,现在某旅游公司要开发,请你拟写广告词,招揽游客。数分钟后,学生自主到黑板上书写:
1.快乐时,到小石潭看绿竹清水;悲伤时,到小石潭赏落日欢鱼。
2.休提天上瑶池,足比人间西湖。
3.桂林山水甲天下,石潭山水赛桂林。
4.莫说石潭不美,此乃人间仙境。
5.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见。
6.谭闲有竹春常在,山静无人水自流。
7.要啥广告呀,我就是柳宗元,喂!我的粉丝在哪里?
8.借问文宗何处寻,导游遥指小石潭。
9.这潭溪水,已为你流淌了千年!
下课了,学生还想展示自己的创作,陪我听课的三位校领导也感觉余味无穷,这就是好课呀!这位老师整节课,讲的时间没超过5分钟。
语文上册听课笔记推荐阅读篇二
近期,我参加了湖北省青年教师优质课观摩活动,感受颇深:这样朴实,有趣的课,让我对小学语文教学有了新的认识,让我大有收获。下面就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1、语文的魅力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更好,谁就能震慑学生的心灵。当我听到老师们的课时,感觉她们的语言亲切,自然,简洁,准确。她们大多数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带着学生在课文的创设的情境中遨游,带领学生感受课文。
2、自读感悟,开放引导
新课标中提到:学生自读感悟是第一位的。感悟,就是有所感触而领悟,就是让学生知有所获,性有所感,理有所悟。“感悟”贵在悟,而教师的引导是第二位的。着眼于阅读教学,应该是一个“先读后教,先读后导”的过程。我想老师们的教学过程,就是这种模式的一个充分体现吧。这些课通常教学有这样三个层次:1、初步阅读阶段的自读感悟;深入课文自读感悟。例如,在学生自读感悟时,老师向学生提出这样要求,轻声朗读课文,遇到数字圈起来;第二个阶段的自读感悟,让学生想;老师的课亲切自然,看似平淡,却彰显出多么精湛的语言功底和高超的教学智慧。
3、处理把握教材
老师对教材的处理和把握有其独到之处,她们都根据课文的具体要求,紧紧抓住题眼,步步深入文本。
4、评价语言
老师评价学生的语言是那么贴切,到位,如有的老师老师运用“你最聪明“来鼓励学生;”你会更加努力的“、”我的孩子,你真是个宝”、 “你的眼睛已经告诉我答案了”等。这些朴实,自然的语言,对我感触很深。在以后的课堂上,我也试着让我的学生感受这些美丽的评价语言。
总之,这次听课学习,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在以后的教学中,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提升自身素质方面去努力,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学习机会积淀教学素养,亮丽自己的教学生涯。
语文上册听课笔记推荐阅读篇三
上周我校的“学洋思”课堂教学赛上,各科参赛选手经过精心准备,给我们献上了一个个精彩的教学片段。其中11月27日下午,语文组的李秋娟老师的《说屏》和王佳惠老师的《陈太丘与友期》又是我们12月4日教研活动的中心内容,通过说课、评课,我感受很多。
1、“听、说、读、写”基本能力的训练是语文课的要点。而我平时语文课堂上“写”的训练太少。
2、注意讲读课和自读课的教法,相信学生,学生能做的老师别再说。
3、语文课堂上引用故事一定要用正面事例,如果稍不注意用反面事例子对学生不好。
4、教师课堂用语要规范,要注意尊重学生、少说废话。
少一些这样的语句:
“你给我答一下。”
“你给我说一下。”
“懂吗?”
多一些这样的语言:
“老师的话说明白了吗?”
“你愿意告诉同学你是怎么想的吗?”
“××小老师,请你给点评一下。”
“你真棒!这么复杂的问题都没把你难倒。”
“你真聪明,这个方法老师真没想到,谢谢你教给我们这个好方法。”
“谁有不同的想法,谁敢挑战他?”
“怎么想就怎么说,老师相信你能行!”
“再来试一试,好吗?”
“没关系,多思考一会儿,老师等你。”
当学生被鼓舞时,他们会学得更好。俗话说:“十个人中,有九个爱听好的。”这里的好,也就是对其的肯定、表扬。
5、注意学生的合作学习。
6、分角色朗读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读。
7、“合作探究”的问题应是有难度的、有深度的问题。
8、古诗文背诵要指导方法。
语文上册听课笔记推荐阅读篇四
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孩子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可见童年时代的广泛阅读是孩子积累知识的基础,能为他们以后的发展提供广阔的智力背景,甚至还会对孩子将来正确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所以,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更有责任教会孩子去热爱阅读和享受阅读。那么,如何才能指导好学生的课外阅读呢?在这里我想将自己在学生课外阅读方面的点滴做法分享与大家。
积极、和谐的阅读氛围,是激发学生阅读欲望的前题。我的方法是,利用榜样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课堂上,每当学生说出一些精妙的词语或精彩的语段时,我就大张旗鼓的给予表扬,并趁机说读课外书如何如何的好;当有学生道出一些在课堂上无法了解到的科普知识时,我就因势利导,让他当回讲解员,向同学介绍知识的来处,并马上推荐相关的一些好书籍。我还用教师的语言影响学生。平时,我要求自己多读书,锤炼自己的课堂语言,课堂上,我经常出口成章,令学生羡慕不已,我就告诉他们,这些都是从书本上得来的,只要多读书,你们也能像老师一样出口成章。我也讲述一些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是阅读滋养了他们,升华了他们的人生。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读书的渴望。这样不用催促,学生自然而然的都投入到课外阅读中去了。
书籍浩如烟海,如果不加以选择,学生的阅读效果肯定不理想。
所以,要真正地做好课外阅读,很有必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读物。我采用的是三根据:根据教材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根据大部分学生为住校生的状况,我为学生推荐一些好书。(1)、平时多推荐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书籍,做好语文内容的补充与延伸。另外,小学语文课文多是名家名作的节选,只能窥一斑而未见全貌,所以我引导学生去读作品的全部。(2)、小学生喜欢渴望神秘、冒险、刺激,仰慕机智、勇敢、轰轰烈烈等。于是从校图书室精心挑选学生喜闻乐见的经典儿童读物,如《海底两万里》、《木偶奇遇记》、《吹牛大王历险记》,以及安徒生、格林兄弟、中国寓言甚至迪尼斯的故事等书。让学生阅读(3)、班级办图书角。让学生将自己的课外读物带到学校,放置在在教室一角,以一本书换取几十本书来读,达到资源共享、有源源活水的目的。这样书籍有了,我又鼓励学生多读书,与好书为伴。
要使学生的课外阅读收到良好的效果,必须确保和固定学生有课外阅读的时间。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每周开设两节课外阅读课;二是让学生利用中午休息时间自由阅读课外书;三、教学中尽量减少学生的书面作业,以布置读课外书为作业,这样学生就有充足的时间大量阅读。
只有在丰富的读书实践活动中,学生的读书兴趣才能激发,能力才能逐步形成。我的做法是:
1、举行多彩的读书活动:每一学期我都在班内积极组织开展了故事会、读书心得交流会、赛诗会、语文乐园竞赛、辩论会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感受到读书的乐趣。
2、精彩5分钟:每节语文课前5分钟是学生们轮流上讲台来介绍自己的阅读的收获。可以说一个故事、笑话、科学常识,或是谈谈自己喜欢书的原因等。之后,稍加点评,拓展些相关知识,启发学生再阅读。
3、每月举行一次读书笔记展评活动,树立起优秀学生典型,成为“读书之星”评选的依据。
总之,只要正确指导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学生就会喜爱阅读,有效阅读,广泛阅读。学生的心灵也因为阅读,而变得更加美丽更加智慧!
语文上册听课笔记推荐阅读篇五
近日,在秀水小学参加了关于“课堂读书时间不少于10分钟”的集中培训,有幸聆听了三位教师的阅读指导课,下面就结合“课堂读书时间不少于10分钟”这一主题,谈一点粗浅的认知:
朗读历来是小语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新课程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浙江省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建议》第13条更是对课堂读书提出了明确要求:“重视和加强读的训练,力求在课堂内达到读通、读懂、读好三个层次的要求。每堂课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般应达到10分钟左右。朗读与默读并重,能根据教学需要并结合教学情境指导学生的朗读、默读、诵读和背诵。”
然而语文课不闻读书声和少闻读书声由来已久,至今亦然。“满堂灌”时代也好,“满堂问”时代也好,一节课读书时间不足10分钟,一篇课文学过大部分学生都难得读上一遍,一年课堂阅读时间不足几十个小时,然后分析训练做题、合作讨论交流,只听老师滔滔不绝、小组活动热热闹闹而不闻学生书声琅琅的阅读课不是好的阅读课。语文学习不读书,没有了感受,联想、思考、领悟、积淀、提升的过程也就偏离了语文教学的轨道。
有老师认为读还不容易?不就是10分钟的事情,我就做足10分钟给你看,我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齐读挨个儿上演;我读句、读段、读全文轮番上演,别说10分钟,就是30分钟也不在话下。确实,有心凑这10分钟并不是难事,但《教学建议》提出的10分钟读书是“质”与“量”的统一,10分钟只是完成了“量”的问题,而 “质”则要求在这不少于10分钟的读书时间里达到“读通、读懂、读好”这三个层次的目标,并且在达到这样目标的过程中能结合情境指导学生朗读、默读、诵读和背诵。
因此,我所理解的课堂不少于10分钟的读书时间应是有效的读而不是机械的读。然而要做到有效读书,现今的语文课堂除了读书时间太少之外还存在以下问题:
1、朗读的目的性不强。齐读,分组读,个人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
2、朗读的面太窄。语文教学最基本的目的之一就是会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又怎么能达到会读呢?
3、教师的朗读指导单一。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带着xxx语气读一读”,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溶“导”、“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常听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
萨特曾说过:“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那么,教师应如何有效的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悟出文章的内涵,使课堂不少于10分钟的读书时间成为精彩的华章而不是匆匆走过场呢?
我想首先语文老师应对朗读引起足够重视。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保证充分的读书时间。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特别是自学性课文,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
2、注重朗读评价。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
2、扩大朗读训练面。朗续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别是低段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分角色读,表演读,分小组比赛读,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
3、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
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朗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相辅相成的,必须有机结合。
4、形式多样,合理运用。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
语文上册听课笔记推荐阅读篇六
科目:语文 听课内容:新闻两则 讲课人:王莉莉班级:八七 听课时间:上午第一节
1、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2、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指出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
3、精读课文(分读、齐读) ,具体说说新闻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 按什么顺序报道,为什么?
学生读课文后,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三个思考题分别针对新闻结构的三部分:标题、导语、主体)
教师导学
(讨论了以上三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导语。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
教师布置思考题:
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讨论后明确: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内容总结;方法归纳。
【评价:将方法的教学融入到具体教学内容中,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将我们的思维引向了一个新的领域。值得大家借鉴。】
语文上册听课笔记推荐阅读篇七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每位小学语文教师都在思考、探索、研究的问题。根据个人在教学工作中所得,我认为自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要想使学生真正成为认识和实践的主体,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必须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始终。由于学生年龄小,注意力、控制力差,兴趣的激发显得更为重要。教师应充分运用启发式的提问、直观的教具演示,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或就文发挥个小故事,做个小游戏,来个小表演,这些都不亚于播洒兴奋,会使疲乏的学生又振奋起来,进入主动求知状态。
由于学生知识少而有限。能够真正理解一篇课文是比较困难的。特别是理解课文的内涵尤为困难。如此这样,就需要教者巧妙设计问题,逐步由浅入深对课文进行探究。如在教学《甘罗》一课时。我首先启发学生:课文要介绍罗甘罗什么事?经过读文后,学生大部分认为是写了甘罗替爷爷上朝的事。其实其理解与编者的享图大相经庭。但是我没否定学生的看法,而是把学生四人为一组,要求把课文改成课本剧,并自编自演,通过几组演出比较,是学生抓住了课文的关键:甘罗巧使妙计,让皇帝说出了男人不能生孩子这一事实,从而否定了自己逼使大臣为自己寻找公鸡蛋的错误命令。这正是语“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体验。
最后学生终于认识课文的故事表现了甘罗善于动脑想办法、聪明机智。从而达到了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善于动脑、想办法,用自己的智慧解决问题。
不论哪个学生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后,总是希望得到老师的赞扬与肯定。因此,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老师还要注意课堂上的评价,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善于发展学生自身的闪光点,以鼓励为主进行评价。如当学生的回答远离标准完全不对,或根本无价值时,就可以从他发言的声音、说话的口齿、站立的姿势等其他的方面去鼓励。如有一次在讨论一个比较深奥的问题时,平时一个从不敢发言的同学举起了手,他们回答引起了哄堂大笑,但这个同学还是坚持把话说完,就从这一点上表扬了他,使他树立了信心,逐渐由取举于发言道有问必答,而且回答问题的效果越来越好。对于基础差的同学,他们在学习中常常处于不参与或被动参与学习的状态,他们能问解答,那本身就是一种进步,评价时就要鼓励其积极参与。对学生的评价要因人而异。如有些同学性子急、爱冲动,他们往往没经过深思熟虑就说就问。这时评价就重在帮助其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习惯。另外,根据心理学家的分析,儿童长期处于满足状态,会失去进取和探索欲。因而,对于基础好的学生,评价就要提高要求,重在鼓励创新。如在让学生《关爱》中的第一篇课文《这条小鱼在乎》读写课文时,全班同学几乎都围绕小鱼得救后向小孩表示感谢来读写。但在我得引导下,有几基础好同学把课文中散步的男人因为受儿童救鱼的影响也跟着救鱼为内容来读写,这时我又
问:“男人可以受到教育,那么别的游人会不会受到他们俩人的影响呢?”这几个学生恍然大悟,进而又读写下去,更多的游人不断参与救鱼的活动,最后所有的鱼都得救了。
心理学家通过实践证明,人们的思维有一种套用习惯的定式倾向,这种倾向愈强,思考问题的方式就越单调,思路就越狭隘、呆板、就不能进行灵活的创造性的思考。在教学中当学生一时思路阻塞,跳不出定式的影响,老师就要看准时机,巧妙地加以引导,挑起争论,激起波澜,让他们从迷茫困惑中一下子豁然开朗,越思越勤、越思越精、乐趣无穷。
语文上册听课笔记推荐阅读篇八
精彩的课堂需要老师的引导,所以最让我受益的还是朱老师的课堂教学艺术了。
首先,因为上的是二年级的课,面对的是低年段的小朋友,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吴老师特别注重对学生的激励表扬语言的运用。这样做不但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说的在教学《一株紫丁香》的时候,有一个环节,就是让个别学生朗读词语,吴老师就说:“等他读完了,我们小朋友就给他鼓鼓掌。”“还有谁想赢得大家的掌声。”这一系列的话比那些“你读得真好”,“你真行”有用多了,这些话更能激起学生的竞争念头,所以课堂气氛就浓郁起来了,活动起来了。
在这次的上课过程中也有许多,如在齐读课文这一环节时,有一部分同学的课本是放在桌上的,所以吴老师亲切地说了一句:“把课本拿起来会读的更好。”许多小朋友都乐于接受,很听话的拿起来读了。这么和蔼、亲切的一个老师比一个大吼大叫的老师更易于被人接受。
其次,直观形象的教学设计。在感悟词语的时候,吴老师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起点,有重点的、有选择性的挑了几个学生自己难以解决的词语(雪中送炭助人为乐、索取、奉献、热忱、真诚等),甚至在帮助学生理解的时候也是用不同的方式的。直观感受:运用多媒体播放动画,让学生看,看完了在说,加深他们的印象;形象代言:分别用蚕和老鼠,让学生来“对号入座”,并且要说说为什么。此外还有用两个句子来比较“热情”和“热忱”;用辨析法来理解“真诚”等等。这些都是让学生更好理解词语的方法,从中可见吴老师对学生的了解有多深了,真正的名师风采。
第三,从生活实际出发。吴老师在帮助学生理解词语以后,都进行了适当的拓展活动,如:学习了“雪中送炭”之后,老师就问如果一个人很饿,我们要送什么?在家中,谁代表“奉献”,谁又代表“索取”?而且蚕和老鼠是生活中的物体,学生容易接受。特别是最后的活动体验,播放了《西游记》的音乐,然后给四个朋友送卡片,用这个形式巩固词语,学生更有兴趣。
总体来说低年级的学生,学习的持久时间不是很长,吴老师就运用了多种多样的形式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有学习的动力。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吴老师都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活动中去,在游戏中掌握知识,在自主学习中,在相互学习中巩固知识,让学生在乐中学习,在乐中掌握。
之后我们又听了吴老师的讲话,真是有很大的收获。在备课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因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如果自己的教学方法不适应自己的学生,就是你有再渊博的知识学生也是接受不了的;如果你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那么要上好课也是一句空话。学生重要,教材也是重要的,因为有了自己的理解就能更好地运用它,不一定要用本本条条去限定它,这样的教学才是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这样的老师才是新的老师。所以我们也要学会与书本对话;学会与学生对话。
而我在备课的时候,自己的思维总会受到教参的影响,所以没有很好的了解教材内容,没有自己的理解,而对于学生,我只考虑到能否激起他们的兴趣,忽略了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他们的知识起点。所以这些方面我还要多多学习,让自己快乐上课,学生快乐学习,真正的寓教与乐。
这样的课我们应该要多听,这样的老师我们应该要去多问。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语文上册听课笔记推荐阅读篇九
9月28日,我们小学部语文组一行六人观摩了在龙港一小举行的20xx年苍南县小语名师工作室暨省市教坛新秀教学展示活动。此次活动中,每一堂课都具有学习意义,每一位教师的精心展示不仅令学生陶醉痴迷,对于正在语文教学路途上摸索前进的我来说,无疑也是醍醐灌顶,收获颇多。
下面我就谈谈我对此次活动的心得体会:
第一、吃透教材是最根本的。听完几位老师的优质课后,我认为他们对教材的把握都有其独到之处,但都能抓住题眼,一步步的深入文本。李爱粉老师在教学《母鸡》时,她出示了一组词,让学生选个词说一句话,这样不仅引导学生积累了词语,又使学生在词语中感受到了词语不同的特点,为学生学习新课打好了扎实的基础。李老师还抓住拟人、夸张等手法把母鸡的形象阐述得淋漓尽致。陈爱春《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中,她抓住文章中比喻的修辞方法,引导学生对描写四季的句子进行分析比较。最后,她从颜色、动物等不同角度引导学生进行对四季的扩展,激发了学生的无限乐趣。整节课在陈老师优美生动语言中层层展开,使听者回味无穷。
第二、注重启发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学。新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这个主体的引导者。这几位老师都充分的做到了这点。例如梁鸯鸯老师在上《小桥流水人家》时,通过对小桥、流水、人家的层层深入体会,引发学生想象力,让学生理解了借景抒情、借事抒情、直接抒情三种手法;由此再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从而说出了许多优美生动的句子。
第三、注重引导学生朗读。大部分老师都非常注重指导学生朗读,但决不是为了读而读,而是在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去读,并且对读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例如朱小青老师在上《伯牙绝弦》这课时,首先让学生大声自由的读并古文的理解;再读课文,让学生找出“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抓住重点词句朗读,文章就是成功了一半;配乐读,让学生深情并茂的体会文言文的奥秘之处。学习中还穿插着齐读、开火车读、示范读,进而激发同学阅读兴趣,让学生在阅读中更好的领会文章所表达的爱的精神,层次非常清晰。
第四、注重学习习惯的养成。很多老师会在课堂上穿插着一些学习方法,让学生收获这些学习的方法,当他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时才能够用自己的力量解决。例如李海雁老师在上《巨人的花园》就要求在正文学习前为每段标上序号,便于在学习课文时迅速找到所讲的内容。她还要求在读文章时对有生字或读不通的句子多读几遍,这样就能“读书百遍,其意自见”。林上幸老师在上《青山不老》时,他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及时的纠正文字的发音,潜移默化的教导学生字音要读准的习惯。还有的老师一直强调“不动笔墨不读书”,有利于培养学生集中精力的好习惯。
第五、亲切的评价语言。几位老师评价学生的语言是那么贴切,到位,如有的老师运用“你最聪明、你会更加努力的、我的孩子,你真是个宝、你的眼睛已经告诉我答案了”等来鼓励学生。这些朴实,自然的语言,对我感触很深。在以后的课堂上,我也试着让我的学生感受这些美丽的评价语言。
通过此次活动,我对语文教学应是动情去读去感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培养学生去有意识的修辞炼句,善于发现、善于反省和领悟情感。这些能力的习得需要语文老师去教,去想方设法的教,多种形式,但要求实效。我想我是应该阅读更多的书,更努力地钻研教学这门学问了,还要从心底爱上这门课。
语文上册听课笔记推荐阅读篇十
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江苏电视台的益智节目“一站到底”, 这是一档形式新颖,趣味十足,在挑战中发掘个性,又充满悬念的全新益智攻擂节目,当时我就在想,有机会把它用在我们的读书活动中。
名著读书竞赛活动还在酝酿之中,恰巧有县里的老师来听课。我计划教学我们教材最后一个单元生字的整合,以往也上过生字整合课,面对枯燥的生字教学,对于五年级的孩子来说似乎没有什么兴趣。我想,如何让课堂活跃起来。突然间一个想法诞生了,对,把“一站到底”节目融进语文识字课堂。于是我花费了一上午的时间,把8单元的生字进行归类,精心做成课件。
果不其然,课堂上孩子们兴味盎然。从活动热身到开始,孩子们积极性很高。一关一关的比赛,让参赛队员充满了紧张,整个课堂火药味浓厚。要求认读的字,要求会写的字到文章内容的概括。孩子们已经忘记了这是一节语文课。学得趣味浓浓。
下课铃声已经敲响,孩子们还沉浸其中。
“老师,以后还这样上呗。”博博同学高兴地告诉我。
看来,要想让课堂充满乐趣,有时候需要一些趣味“调味剂”。
语文上册听课笔记推荐阅读篇十一
:xxx—4—1
:谢xx
:xx沛鸿民族中学
:不祥
:《背影》
(一)、导入
父母是爱我们的,你在生活中从哪里感受父母的爱。
(二)、介绍朱自清所写的《背影》的来历及写作背景。
(三)、检查预习的效果
① 给下列画线字注音
② 根据意思说出相应的词语
(四)、朗读课文,把认为课文内容写得好的地方记录下来。
(五)、你对课文的感受,哪些让你感动的地方。
(六)提问,既然课文是写父爱的,为什么用《背影》作为题目?(说明:背影在这有特别的涵义)。
(七)、课文共有几次提到“背影”(四次)。
① 第一次在课文哪里提到背影,有什么涵义?
② 第二次提到背影又出现在课文的哪里,有什么意义?
③ 第三次的背影出现在课文哪里,起到什么作用?
④ 第四次的背影在课文哪里出现,有什么涵义?
语文上册听课笔记推荐阅读篇十二
情景教学法是教师根据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创设出形象鲜明的投影图画片,辅之生动的文学语言,并借助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再现课文所描绘的情景表象,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仿佛置身其间,如临其境;师生就在此情此景之中进行着的一种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因此,“情景教学”对培养学生情感,启迪思维,发展想象,开发智力等方面确有独到之处。
那么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从哪些方面着手创设教学情景呢?
清代学者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语文教学可以依据文章情景营造“情景即在眼前”的境界,使学生在教学情景中与课文内容产生心灵对话,形成情感共鸣,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感知理解课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现行小学语文新课标试验教材突出对学生的兴趣培养出发,教材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情景内容。如教科书采用的彩色图画,情景对话内容,教材紧密结合儿童好奇、爱活动、善模仿、爱说、爱唱、爱跳、爱表演的特点编排和设计教材的内容与形式。教材中安排了一些儿童喜闻乐见的课文内容。比如:一年级课文中有美丽的童话故事:《夏夜多美》、《小壁虎借尾巴》,诗歌:《柳树醒了》,还有一些有趣的字谜、游戏等。这些课文内容非常符合孩子们的认知特点并能很好地激起他们的关注热情。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善于寻找孩子们感兴趣的切入点,老师要用孩子们喜欢听的儿童语气去讲述,孩子们喜欢把自己当作其中的一个角色去读、去演,去感受情景中角色的喜怒哀乐。这些举措都能很好地把孩子带入文字所描述的鲜活的情景中,在享受、愉悦、轻松与快乐中让孩子学有所得,使老师教有所获,达到两全其美。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其信息量大、直观、形象的特点被广泛运用,小学语文教学中,利用诸如多媒体之类的教学手段进行情景创设,使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感染力强,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一年级上册的《静夜思》时,由于诗作离孩子们的生活久远,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如果老师配以与诗文内容相符合的画面,优美的旋律、精美的画面,营造出了诗作的氛围,学生们沉浸其中,就能较快地克服学习障碍,轻松地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多媒体技术能为课堂教学提供形象逼真的环境,鲜活生动的图像,动静结合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景,提高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多媒体技术教学遵循了学习者学习的心理规律。灵活运用各种电教手段,例如利用投影仪、投影片来教生字,清楚易懂;利用录音机、录音磁带听课文朗诵,培养学生的听力、语感;利用vcd、电视机来观看与课文有关的动画片,教学直观明了,能够充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用电化教学手段,拓展了教学情景,多方面地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多渠道地获得信息,从而加大了课堂教学的密度和容量。
孩子们的心灵深处有着和儿歌,游戏,童话亲密的情感,在讲一篇课文过程中,如果能够充分挖掘运用这些教学手段,大大增强孩子们学习乐趣和情趣。比如学到《四季》这篇课文时,千万不要忘了在一个恰到好处的教学环节处,让孩子放飞激情唱一下《春天在哪里》,因为孩子们喜欢新鲜多样化,老师可以让孩子把优美或有趣篇幅教短的课文自己自由“谱曲”用热情也唱一唱,在这种音乐学习情景中,可以激活孩子们已经疲惫的大脑,从而达到一举多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儿童与游戏有着天然的联系。小学生的有意注意保持得时间很短,在课堂上适当地有意识地增添一些趣味性游戏,创设丰富的游戏情景,使孩子们觉得好玩,从而延长注意的保持时间,更有效的参与教学。而且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还要善于捕捉利用更多的巧妙因素,在认生字的时候也要精心设计一下,比如:我在让孩子们认生字的时候,其中有一个“掉”和“完”字,在出示“掉”的之前我故意让“掉”字不小心滑落在地,这时同学们连声大喊“掉了!掉了!”,当发现确实为“掉(diào)”的时候,孩子们异常兴奋。我把“完”字故意放在最后出示,同学门异口同声喊出“完!”在这个时候同学们达到了学习兴趣的高潮,不知疲惫,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联系学生的生活创设教学情景,就是捕捉课文内容与孩子们的实际生活相符的情景,以之来渲染气氛,在相似的类比中来感受课文的符号形象,使课文内容生活化,亲近化,孩子们才更有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讲究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学生是有情感的,学生的情感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效果,只有积极、肯定的情感才能使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得到发展,学生的思维才能更加活跃。对那些胆子较小的学生,轻声亲切地鼓励:“你真棒!棒极了!”每当学生回答正确时,及时地说一声:“你真了不起!”以示表扬。教师的肢体语言即教态是无声的语言,它能对教学情景起到恰到好处的补充、配合、修饰作用,可以使教师通过表情让情景的表现更加准确、丰富,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教师亲切而自信的目光、期待而专注的眼神可以使学生产生安全感,消除恐惧感,缩短教师与学生的感情距离。教师热情洋溢的微笑、友善慈祥的面容可以使学生获得最直观、最形象、最真切的感受。大方潇洒得体的身姿手势,无时不在感染着学生,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记忆,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情景中去。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挖掘和发现更多更生动更实用的情景因素,开拓更多的学习空间。小学语文教学要使学生爱学、乐学、善学。充分利用“情景教学”这一重要方法扩展教学形式,培养、维持和发展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提高语文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