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范文范本可以帮助我们摆脱写作的迷茫,找到适合自己的风格和表达方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一些范文范本,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灵感和思路。
小学数学教育的创新课程设计(模板18篇)篇一
论文摘要:“改革”与“创新”是当今教育界喊的最火的两个词,不少教师都在践行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道路上使出了浑身解数。伴着时代的发展与教育环境的变化,传统的教育理念确实已经难以符合当代教育背景下的实际需要。因此,作为一名数学教师,笔者深深感到在教学改革的道路上还任重而道远。
小学数学教学不仅是教师与学生共同交流经验、交流情感、互相启迪心智共同创造的过程,更是学生参与认识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互相作用中统一发展的过程。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作为学生课堂行为的引导者,教师教学水平的优劣也与教学质量的高低息息相关。笔者认为,创新教学思想,改革教学方法,不断学习和充实自身的教育教学手段,是当代教师必须要做的重要工作。
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开展创新教育的前提。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师应从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上入手,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真正把提高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落到实处,激发学生潜能。
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将是21世纪最具竞争力,最受欢迎的人才。提高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我们广大数学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在数学教育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探究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对某些定理、公式、例题的结论或其本身进行深人、延伸或推广。创新意识具有求异性、探索性、开创性。这就要求数学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转变,教学要创新,教学思维要创新,教师能力和教学水平要提高,要求教师基本功扎实,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具有驾御全局,随机应变的能力;具有开展数学活动的能力,创设“问题情境”的能力。创新意识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具有发现新规律、新事物、新理论、新学说、新概念、新设计、新方法的强烈愿望和主动探索精神,是一切发明和创造的源泉。
通过数学课程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注重例题的选择及变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设民主氛围,激发主体意识是关键;允许“插嘴”,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空间,动手和动脑相结合,释放学生时间,拓延学习空间等。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时下流行的新课程教学模式明确指出:新时期的小学数学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人翁地位。说的通俗一点,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不要低估学生的思维,给学生一个思考的广泛空间,学生会还给你一方享受教学的理想乐土。教师要想办法让学生通过不同途径问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让学生获得喜悦、自信,从而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好的问题应充分体现必要性和实用性,能激发认知需求,好的问题能诱导积极探索,促进知识的深化;好的问题往往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内在联系的交叉点,更是创新思维的启动点;好的问题能促进学生展开积极的活动(包括操作性活动和思考性活动及实践性活动),从而获得主动的发现机会。
笔者认为,在培养学生自主性探究式学习习惯的时候,要注意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强化好奇心,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精神。如科学巨匠牛顿、爱因斯坦和大发明家爱迪生,不仅具有惊人的观察力,而且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数学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启发学生从熟视无睹,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现新东西。这样做不仅能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强化学生的好奇心,而且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与辐射。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要多看学生的成绩和优点,多看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并及时予以鼓励。对爱提“怪”问题的学生,不要动辄训斥,轻易否定,而要善于发现他们思想的闪光点,要采取多种方法,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要让学生学会寻找事物产生的原因,探求事物发展的规律。这种品质在小学阶段培养尤其重要。
21世纪是名副其实的信息时代,教育在与时俱进的风口浪尖也开始借助多媒体强大的图形处理功能和动画处理功能,出色地完成着每一堂数学课。小学数学是一门集数形关系知识于一身的学科,而多媒体教学的交互性、可控制性、大容量性、快速灵活性,正好符合数学教学的要求。
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数学教学,可以在数学课的开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思绪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对一堂数学课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数学课直白地提问、复习、引入新课过程平淡无奇。如果能够运用多媒体的声光、色形、图象的翻滚、闪烁、定格及色彩变化、声响效果,则必将能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闸门,使学生由被动到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轻松愉快地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多媒体强大的交互性,使得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与教师能自由调整和控制学习进程。尤其是对于重难点的巩固练习上的效果非常好,能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娱乐性的分层测验,轻松巩固已学知识,切实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兴趣,达到课堂教学目的。可以看到的是,多媒体辅助教学进入数学课堂的实践时间已经不短了,虽然对于传统数学来说,确实是一次深刻的变革,尚处在探索、实验和研究阶段,但是,城市里不少有条件的学校已经广泛开展了多媒体教学。作为教师,我们要借助这一现代化的工具真正丰富数学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效果。
4、结论及建议。
随着教育环境的发展变化,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发生了较大变革,对我们一线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我们不断总结成功经验和科学方法,并及时推广普及,才能做一个问心无愧的教育工作者,为培养出更多更好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服务。也可以说,只有在信息时代和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春风中探索出小学数学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的新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切实贯穿数学思想,充分展示数学美,才能真正让数学课程吸引每一位学生。
参考文献:
[1]关文信.小学数学创新性教学指导[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小学数学教育的创新课程设计(模板18篇)篇二
帮忙学生了解自己的注意特点、培养自己的注意本事。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力、提高注意的稳定性。
(一)导入。
师:同学们同学们坐在教室里听讲,教师讲相同的资料,为什么学习的效果不一样呢这除了与本人的努力程度有关,还与注意力集中不集中有关。下头我们学习一课与注意力有关的课文,题目是《学习要专注》。
(二)学礼貌理。
(1)教师读一篇课文,然后让学生默读一遍。
(2)(分组讨论:吴义为什么成绩不佳,学习时为什么要专注)。
(三)学生活动。
1、说一说,讨论后,找代表发言。
吴义为什么成绩不佳除了自己努力程度不够以外,更主要的是上课精神不集中,学习不专注,边听边玩,经常走神儿,所以教师讲的知识他没有听到,作业当然就不会了。
帮忙学生归纳出以下几点:
a、要用眼,仔细看。
b、要用耳,仔细听。
c、要用脑,勤思考。
d、要动口,敢发言。
e、要动手,认真写。
请记住:课堂学习是我们小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听讲时要努力排除干扰,自觉听讲。
2、走迷宫。
能够让同学们自己先走,看能不能走出,然后同组相互启发,培养合作精神。
想想做做:三年级的学生还不能很好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力,注意力容易分散,经过“想想做做”或在规定时间内开展竞赛,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注意力。
3、做一做。
根据小学生注意力不能持久集中和控制本事差的特点,经过行为规范进行训练,一旦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注意力也就集中了。
训练时异常注意三点:
a、坚持良好坐姿:趴在桌上听讲容易疲劳,也容易影响身体的发育。
b、注意排除干扰:课桌上不要放容易分散注意力的文具,当自己注意力分散时,心理就要暗示自己,写出明显的警示语提醒自己。
c、怎样调节自己的课堂行为呢:人注意某一事物的时间是有限的,一般来说,刚上课时需要注意力转移,尽快转移到这节课上来。当我们听讲或思考一段时间后,就会产生疲劳;当教师在抄板书的时候,我们能够放松一下;教师总结和归纳时,又要集中精力,把重点记住。
小学数学教育的创新课程设计(模板18篇)篇三
当前,在小学教学课程中,数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结合了思维理解和逻辑推算等方面的学习能力,时常会使部分学生在学习上感到十分困惑,难以理解数学内容。同时,信息技术在教学方面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能够对教学活动进行一定的创造性设计,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如何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数学难点教学上的优势是各大学校首先应当解决的问题,下面主要介绍了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应用,希望以此增强人们对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优势给予一定的关注。
小学数学教育的创新课程设计(模板18篇)篇四
一、引导学生从生活事件出发,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现象。
新课标指出在教学空间与图形时应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应注重使学生在观察、操作获得对简单几何和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
让学生都能举出生活中许多有关平移、旋转的现象。如:国旗冉冉升起时做上下平移运动;汽车在公路上行驶时做平移运动车轮却在做旋转运动;路上行驶的火车是在做平移运动……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让学生不仅仅只动手,还运用了其他肢体语言。
平移、旋转的现象在生活中虽随处可见,但平移旋转的特点要让学生用语言表述很难。于是,我用动作的准确性(用手势比划、肢体演示)弥补语言表达的不足。解决了数学知识的高度抽象性和儿童思维发展具体形象性的矛盾,而且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对平移、旋转现象有了深刻的理解。
三、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
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墙面在方格中向哪个方向平移了几格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师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自主思考的机会,并让学生想办法验证得到正确的结果,先让每个学生通过数一数、移一移,研究墙面平移的距离;再让学生数一数、小组交流讨论,得出确定图形平移的距离以及确定的方法,教师适时结合多媒体课件随机移动墙面的每一个特征点,在多次数墙面任意一点的平移结果后,学生感悟出平移的本质,我们以后数一个图形平移了几格,只要在这个图形上找到一个点,看这个点平移了几格,它所在的图形就平移了几格。
本节课的教学也存在不足的地方:突发事情上,教学机智还不够;许多教学环节设计的比较好,但是没有更好的落实。评价语言有些单调,教学语言还不是很精练、准确等。在小鱼的平移上,我们的小朋友都是把鱼转了一个头,我觉得这里我还解释的不够。本人将在以后的教学中尽量克服以上缺点,还要克服口头禅,使我的数学课的教学能够尽善尽美。
小学数学教育的创新课程设计(模板18篇)篇五
国家教委制定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以下简称《课程计划》),已将活动课正式纳入课程内容,把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国家安排)设置为学科类和活动类两部分,使得课堂内外、校园内外的教育和教学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这一开放式的素质教育课程模式,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的社会教育特征,是发展基础教育、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
随着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初中毕业应成为每个公民人生旅途的中转站,社会需要的分流点。数学教育不仅要给初中毕业生以“双基”和能力的素质,还应使之获得相应的特长(这特长是技能的提高、是专长的基础),以切实帮助学生顺利地步入新的人生旅程。这是义务教育及《课程计划》的精神实质。既有素质又有特长的人,在下一世纪必定具备更强的生存能力,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课程即课业(教学内容)的进程,是为达到教育目标而规划出的学生与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及教学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期望课程的学科和活动两个系统合理设置,产生多种价值。笔者认为按“人人掌握有用的数学”的要求优化学科课程以培养素质,开设活动课程以发展特长,并进行有关学科和活动的全面考核,应该是一种可取的思路。我们应该树立全面、科学的课程观,让学科和活动这两个轮子一起旋转,切实发挥它们的整体功能,并设置选修课程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使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走上一条“愉快”教育与“成功”教育完美结合的道路。
义务教育阶段尽管存在小学后的分流情况,但从教育战略、课程策略及培养目标来说,义务教育阶段有着鲜明的整体性,小学和初中不应该各自为政。本文拟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活动课程设计,并兼及数学选修课程的思考,以求抛砖引玉,促进《课程计划》的顺利实施。
(一)活动认识。
我们应该确认:活动课程是以学生发展、知识体系及社会需要等因素为依据,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的主动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和实践特长为主的`课程。通常称谓的课外活动,是弹性极大的一种辅助性学科课程形式或思想品德教育活动。这里,“课外”指的是国家安排的正式课程之外,“活动”泛指各地安排的各种教育性非正式课,故课外活动与活动课程不可同语。活动课程的开设意义不在于它与杜威当年搞的“活动课程”究竟有何异同,而在于它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独特功能及其有效、顺利地实施。
“活动在实施全面发展教育中与学科相辅相成”,它们是同一促进学生发展过程的两个不同方面。学科课程以培养素质、打好基础为主旨,编排上侧重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其教学中间或进行的实验、参观、演示、练习等直观性活动,是理性间接经验习得过程中必要的感性认识;活动课程则以增长才干、发展特长为主旨,它强调学生认知发展的心理顺序,注重学生的亲身实践,以直接的体验、探究及发现为认识途径。
[1][2][3][4]。
小学数学教育的创新课程设计(模板18篇)篇六
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新课改碰撞,产生了许多矛盾,这些矛盾导致教学的犹豫与模糊。有很多老师会把“有效”简单地理解为“大题量训练”,学生的作业负担沉重;也有一些老师会忽视教学的本质,形式大于内容。这样的教学方式实际上会伤害学生对数学的感情,影响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和数学素养的提高。
小学数学教育的创新课程设计(模板18篇)篇七
在创新教育中,教会学生思考,让学生学会质疑,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的主要策略。那么,应该如何做呢?首先,教师示范质疑。实践表明,教师在教学中若能给学生做好示范,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知识迁移,形成独立质疑的能力。其次,在重难点处质疑。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每部分的知识都有重点和难点,这些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往往比较抽象,理解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师应多在此处设疑,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目的,帮助学生各个击破。再次,在解题过程中质疑。学生在解答数学问题时,有时虽然懂得其中的道理,却时常会感到疑惑,教师应适时抓住学生的这些疑惑,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权威,怀疑书本,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而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二、创新启发策略。
在数学教学中,从讲授一个概念、一个公式、一个法则到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都要从启发开始。运用启发引导,让学生自己发现对象的某些特质或与其他对象的`区别和联系,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比如,一年级刚认识“1”时,我这样引导学生:“一般情况下,1小于2和3,但有些时候,1却大于2和3,你们知道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吗?”学生一下子静了下来,开始思考。很快,一名学生站起来说:“比赛中,第一名最大!”另一名学生说:“考试时得了第一名就高于第二名和第三名了。”接着,很多学生都说出了自己的答案。一节课下来,学生的思维很活跃,大胆发表了不同见解,提出了质疑,同时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又如,在刚接触应用题时,学生并不了解应用题的具体含义,我便用数学活动课去解决。让学生自备一些玩具和水果,并以此为条件编写应用题,学生兴趣盎然,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三、创新教学评价。
传统的教学评价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弊端,其常常将学生看成一个整体,毫无针对性。久而久之,学生看不到自己的优势,或者无限放大自己的劣势,最终便会对学习产生懈怠,学不会也不愿意学。在创新教育中,要求教师的评价必须从学生个体出发,尊重学生的实际差异,对不同基础、不同性格的区别对待,以不同的学习目标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这是因为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他们对待同一事物的理解各不相同,如果强行混为一谈,不仅无法取得应有的效果,更会加深学生的厌学情绪。我认为,教师应在学习和生活中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尊重的心态对待学生,与学生做朋友,通过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的发展,帮助他们展示自己独特的个性。另外,对于学习成绩较差,基础稍显薄弱的学生,教师更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积极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同时细致、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做错的原因,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自信心。做到了这几点,学生才能更加喜欢教师,进而由喜欢教师转变为喜欢其所教的学科,最终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实现高效教学。
四、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教学的整体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创新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新时期的教师,特别是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在实际的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积极实践更多科学的教学方法,努力探索出一条小学数学教学的新路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落实创新教育,深入贯彻数学思想,为学生展示数学的美,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更加精彩。
小学数学教育的创新课程设计(模板18篇)篇八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
在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茶的今天,教师如何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找到更好的数学教学方法?%a一、以生活化的方式呈现数学内容%a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如:“认识钟表”一课,在教学中利用学生日常生活用的钟表。
讨论如何确定整点、半点、整点刚过和快到整点,使学生感受到亲切、有趣。
又如:“元、角、分的认识”一课,教材中就利用了学生熟悉的人民币,创设了“购物”的生活情境,使学生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认识了人民币。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研究数学的材料、题材,教师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尽可能地利用生活中的情境和数据编制开放性、实践性练习,以生活化方式呈现数学内容。
从生活人手,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生活离不开数学。%a二、以探究的方式体验数学知识%a儿童天生就有一种希望自己是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的渴求,孩子们多么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所发现。
的地板,你能从图中看出哪个房间用的油漆多吗?为什么?借助这一生活情境,学生理解了面积的概念,知道了面积有大小之分。
第二层次体会面积单位的意义和作用。
第—个房间比第二个房间的面积大,大多少,需要一个衡量标准,引出平方分米这一概念后,组织学生剪出1平方分米的大小的硬纸片,用这1平方分米的大小的硬纸片丈量练习册、椅子面、橡皮、指甲、写字本的方格等的面积分别是多少。
后三者的丈量困难的出现很显然需要产生一个比平方分米小的面单位,此时出现平方厘米真有种急学生所急之感。
而后布置了一道别有用心的回家作业,从而将广阔的空间留给了学生。
我布置的回家作业是这样的:用1平方分米或1平方厘米的硬纸板丈量家中一块窗玻璃、一扇门、自己睡的床以及客厅的面积。
第二天的数学课,我问孩子们昨天有何收获时。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手一个比一个举得高,“老师我有发现,老师我有发现。
生1:“我在量客厅面积的时候,我发现客厅一块地砖的面积是50平方分米,然后就数出来客厅里共有地砖50块还多半块。
半块的面积就是50平方分米除以2,我就知道了我家客厅的面积是2525平方分米。
这位同学多么有创意啊,在实际操作当中,他们居然能根据自己的需要,自己创造出一个新的面积单位,这创新源自于学生内在需要,没有任何的一点牵强,多么的可贵。
就在我为这两个同学赞赏,还没来得及点评时,同学2已急不可待地叫道:“老师,我这里有更好的发现。
生2:“我是在量我家门的时候发现的,其实知道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只要用尺子量出要量的长方形的长、宽分别是多少分米,再把长和宽乘起来是几,那它的面积就是多少平方分米。
我问过我爸爸了,这种方法是可行的。
“同学所说的不就是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吗?就在同学们疑惑的时候,老师适时地提出:“该同学所说的正确吗?”开始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教学。
整节课在学生汇报各自的发现、验证各自的发现中度过,让学生在探究及做题相结合的过程中掌握和理解数学知识重点,关注了学生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三、以个性化的方式引导数学学习%a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应充分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
正如世界上寻不见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
人海茫茫、教海无边,我们既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也不会找到能适合任何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
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去关注、去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个性化教学的科学依据。
如: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设计对于中等生和后进生。
要求得出一种或几种思路,而优秀生则要求得出多种开放思路。
还可让学生自己出题考自己,在出题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孩子的个性。
总之,新课改、新教材给教师提出了新挑战,我们每个教师首先要挑战自己的观念,树立新的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评价观。
四、以活动化的形式尝试数学应用%a《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总体目标”中指出:要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
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注意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如;学完多种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后,可设计给学校主席台铺地毯的活动方案,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合作,自己量一量长、宽各是多少?求出要铺她毯的面积。
学生合作、测量、记录、计算各有分工,在情趣盎然中完成,既巩固了知识,又发展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真正了解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真谛。
当今,新课标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每位教师在课堂上怎样实施,教法是多种多样的,模式是五花八门的,还有待于我们广大教育工作深入、大胆地研究与探索。
小学数学教育的创新课程设计(模板18篇)篇九
一、引言。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
(二)教学手段针对性不强。
(三)学生缺乏实践能力的锻炼。
(一)创新课堂环境,培养创新能力。
(二)利用多媒体,增加课堂趣味性。
(三)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吕玉霞.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课堂创新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9):180.。
小学数学教育的创新课程设计(模板18篇)篇十
摘要:新的体育课程标准更新了体育教学观念,同时对体育课含义做了进一步深化,从而确立适应现代社会性质的健康观念,为教育工作者改革指明了方向。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如何创新小学体育教学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课程资源教学空间教学手段。
新的体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的理念。同时,对体育课真正的含义做了进一步深化,从而确立适应现代社会性的健康观念,为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改革指明方向。
在实施新课程中,针对学生的生性好动、注意力易分散、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的弱势,针对学生具有强烈的上进心和好胜心的心理特点,制定出不同层次、不同项目、大范围的教学目的。选项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学习,以自己的努力达成课程目标,充分调动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一、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力求选材内容更具时尚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更科学、更方便、更适用于学生、中、老年人的健康项目(即投资少,健身娱乐性强)相继出现。但体育项目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建立在全方位、多层次上的,学生除了参加某项体育活动外,还需要参加某些娱乐性较强的运动项目。所以,我把教材内容分为大众体育、健身体育、娱乐体育、民族民俗民间体育和新兴体育项目等内容进入教材选择体系。例如社会时尚项目有:跆拳道、保龄球、足球、毽球、乒乓球、耍手绢、武术……等等项目。把这些内容融入到体育课堂里,既有利于实现新课程的目标理念;又有利于为学校教育教学提供教材内容,形成自己鲜明、独特的教学风格。况且,现在的学生对体育的需求不仅停留在体育的健身功能上,更主要的是看中体育还具有娱乐的功能。所以,我在教材安排上,尽量符合不同水平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不断变换和更新教学方法,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使所有的学生能自始自终、全身心地参与活动,摒弃了传统教学的内容单调、枯燥乏味的老模式,用新颖的运动项目,给学生营造一种全新的学习氛围。
二、拓展教学有利空间,让活动内容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的主体性必须表现在学生的主动性,而主动性中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地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积极主动地探索和发现知识,渴望成为学习的主人。主体性的发挥与学习动机有着内在的联系,因此,在选项教学时,我特别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第一、多给学生一些自己的空间;第二、尊重学生的选择发展;第三、多给学生展示的.舞台。例如:(水平三)“篮球、软排、踺球、短绳”教学,明显是一节多项目的选项教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兴趣爱好选择学习的项目,每项活动,都有不同锻炼的价值。有的同学选择篮球和软排,它给人提供了勇猛与雄健、灵活与技能、体能与意志、协作与技术的展示;有的同学选择毽球、短绳,它为个人或团体提供了展示机会。体能较好的学生,通过学习比赛的形式,来满足自己生理负荷的需要,而对于体能差的同学,可以在自由活动中进行必要的调整。在这节教学中使学生处于一种既主动、又活跃的能动状态下,唤起学习的需要,激发学习的动机,进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三、拓展教学手段的运用,重视现代教育意义。
教材的灵活运用主要是指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层次性和教师组织活动的方式方法及课堂教学的应变能力。让每个学生都各得其所,使课堂变得更生动、而且更能强化体验式的学习,从而有效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例如:我校的民风特色“五彩手绢”作为教学来说,它是新颖独特的选材内容。当五彩缤纷的手绢在学生手中旋转,那美丽的景象,使我茅塞顿开,从此以后,手绢进入了课堂。
1、提高对艺术欣赏的能力。
耍手绢,它是东北民间的传统艺术,深受我校广大学生的喜爱。在教学中(水平二),我把手绢当作道具使用,我和学生是演员,让每个人充分展示艺术才华。由于每个学生的感悟能力不同,在教学中我采用分层次组织教学的方法和分层次设定教学目标,按学生的技能掌握情况进行分组。有的同学是初学,有的同学基本掌握动作,有的同学能掌握难度较大的动作。同学们会根据自身能力水平选择学习小组,小组确定后,再分组制定不同水平的教学目标,初学组的同学要掌握手绢最基本的动作(顶花、单手立花);稍好的同学,就要提高动作的质量磨练耐久力;突出好的同学,可以帮助其他同学,也可以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创编所喜欢的动作或造型,配上适当的音乐,展示所他杰作,在特定的集体环境中相互交流情感,互相鼓舞,增强集体观念,培养意志品质。这种方式的教学,不但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掌握了手绢的技能,而且使学生们受到美的熏陶和艺术的感染。
2、提高对科学知识的认识。
耍手绢,不仅锻炼了身体,同时还开发了大脑。一次偶然的机会,区教研员突然问我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手绢选用抛的方式和沙包进行对比会是怎样?我被问住了,想了一会说:“手绢轻,沙包重,一个抛的近,一个投的远。”我这才明白他的用意。通过教学实践,孩子们知道,沙包可借用全身协调用力投的很远,而手绢不行,它不仅要借用全身的协调用力,还要有一定的技能技巧方可抛出去。课堂上,当实践证明了“沙包投的远,手绢抛的近的结果后,我问学生这是为什么?”
问题刚说完,学生就有举手的了,而且举手的越来越多,有些学生已经迫不及待了。我就干脆让学生进行相互交流、讨论,这时看到学生的争议非常热烈,有的学生说:“手绢轻面积大,在空中受的阻力也就大,抛出去就很近;而沙包比较沉面积小,在空中受风的阻力也就小,结果投出去比较远。”说完还没等我允许就自动跑到同学面前用实践证明自己的说法是正确的,同学们都给以肯定的掌声。虽然有个别学生提出了与众不同的看法,但经过我与学生一起讨论,最后达成共识:抛出物体面积大的,受阻力就大,抛出距离比较近;面积小的受阻力就小,投出的距离比较远。这时我看到学生露出满意的笑容,这种体验教学,留给我的是深深的思考。
潜心钻研备课会使体育课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发现体育课堂上有很多学科的知识可以运用。如:音乐、美术、生理、医学等各方面的相关知识。所以要在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同时,把培养学生良好品质贯穿到每一节教学中,严格要求严格训练,让学生通过科学化加上苦练的体育实践活动,使自己在各方面都得以提高。既增强体质又增加知识,既调节情感又磨练意志。
总而言之,在体育教学中开展选项教学可谓知易行难,尚无规范的做法,难免存在一些问题,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实践积累。
小学数学教育的创新课程设计(模板18篇)篇十一
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对教学内容进行有趣及生动的讲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学效果。为了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综合水平,教学内容的正确导入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小学生来说,枯燥单调的数字游戏并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师应结合一定的信息技术设备开展合理有效的教学课程。对于数学中难点教学的知识内容,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设备对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展示,为学生提供一个形象、具体的教学效果。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直观的认识与了解,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例如,数学教师在教学数字相加、相减的内容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的规律,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的良好功能,采用卡通人物的个数来表示数字,相加即运用动画效果加入卡通人物,相减即卡通人物消失。在教学内容上引入卡通人物,即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具体,又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对小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有着积极的作用与影响。
小学数学教育的创新课程设计(模板18篇)篇十二
数学教育是一种文化活动,本文阐述了教师如何在义务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数学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
作者:唐欣华作者单位:四川省江油师范学校,四川,江油,621709刊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zhoukan年,卷(期):“”(35)分类号:关键词: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文化教育数学修养
小学数学教育的创新课程设计(模板18篇)篇十三
1.借助故事创设问题情景。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心灵。在数学教学中,适时地给学生营造一个故事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探索新知。
2.用猜想和验证来创设问题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又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认识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老师提供主动探索和发现问题的条件,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的猜想与验证中得到促进和发展。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我是这样导课的:“同学们喜欢过生日吗?”学生都高兴地回答“喜欢!”接着又提问了几个学生:“你几岁了?过了几个生日?”“同学们,一般的一个人有几岁,就会过几个生日,可是小强满12岁的时候,只过了3个生日。这是为什么呢?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学生听了,个个情绪高涨,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这时老师抓住学生迫切求知的心情,及时地引导他们进入新课。
同时,教师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教师给学生时间和权利,让学生充分进行思考,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条件具备了,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只有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个体才能得到发展。
3.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而学习知识后又将回到生活中去,因此,我们的数学应从生活实际出发,创设的问题情景也要从实际出发,这样才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教学应用题时,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生活,通过社会调查,收集、整理数据,提出数学问题。课堂上学生利用自己收集的素材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学得很有兴趣,掌握得也非常牢固。
4.利用问题创设问题情景。
好奇心和自我表现欲是学习的内部动机,小学生的好奇心和自我表现欲特别强烈。因此,有意识创设情景,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能激发和迎合他们的好奇心理和表现欲,为课堂教学创设良好的氛围。
这样,情景由教师创设,问题由学生提出,方法由学生去研究,课堂呈现出浓厚的探究氛围。
5.利用游戏创设问题情境。
“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生动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与环境”这是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编写意图之一,游戏中创设问题情景正是落实编写意图。
在课堂上,教师要当好"导演"和"教练",诱发学生"入境",使学生产生"入境始入亲"的感受,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若能善于结合教学实际,巧妙地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产生好奇,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知、情、意、行"协调地参与到教师所设定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发生、发展,规律的揭示、形成过程,必将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6.通过设立疑点创设问题情景。
现代教学论认为,激疑是教学的重要策略。教师要善于激疑才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才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而好奇心常常会导致创造意识的萌发。因此,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适当设置疑点,创设教学的最佳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当学生听老师说出得数后,感到惊奇不已,这是我趁机导入新课:学习了这节课之后你就会知道老师是怎样很快算出得数的。这样学生带着疑问去学习,学习兴趣特别浓厚,急于找到方法的心情也特别迫切。让每个学生都处于惊奇、探索和发现的学习过程中,既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意识。
7.编拟童化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童化故事是低年级儿童最感兴趣的学习素材,以童化故事的形式创设问题情境,会激活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的共鸣,且产生积极的情感,帮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顺利掌握新的学习内容。
例如,人教版低年级新教材中许多主题图,都可以编成童化故事,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故事情境中,产生问题意识。在教学一年级上册“比大小”时,可以编个“猴子比聪明”的童化故事。一天猴妈妈给两个猴孩子带来一些礼物,先让猴孩子猜带来的是什么礼物?多媒体展示带来的梨、桃、香蕉。
猴妈妈接着说:咱们分别数一件带来的礼物,并用数字表示,看谁数得对,数字表示得正确,谁就是聪明的猴子,也请咱们班的同学们评判一下,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多媒体展示猴子们是如何数的,用什么数字表示。猴妈妈接着问:我们有几只呢?都数成了两只,谁也没有数对。这时教师及时问同学们,他们为什么没有数对呢?请同学们帮帮猴子们。猴妈妈又问,我们每只猴吃1个梨、1个桃、1根香蕉够不够?谁能动脑筋想出来谁就最聪明。同时教师鼓励引导同学们都来帮猴子们想一想。多媒体展示3只猴对3个桃子,3只猴对2根香蕉,3只猴对4个梨的图。从而观察比较出3等于3,3大于2,3小于4。
在猴子比聪明的过程中,通过猴妈妈提出的问题,猴子们的比一比,同学们的评判参与、帮助参与等,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使学生置身于创设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探求问题的解决。
8.利用生动有趣的游戏创设问题情境。
小学生比较活泼好动,喜欢做游戏。利用游戏创设问题情境,有助于把探求新知和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到的情感结合起来,启发吸引学生喜欢学、乐于学,使学生在愉悦中尽情地学习。
例如,人教版新教材二年级上册“5的乘法口诀”教学的过程中,在巩固记忆5的乘法口诀时,可采用多形式对口令游戏,且师生共同打手势判断对否的方法,说5的乘法口诀。
练习时,可以使用不同的组合形式进行对口令。如师生对口令,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全体(或部分学生)说得数,然后让学生全体(或部分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说得数。也可采用男、女生互对,同桌互对,小组互对等。对口令的过程中,师生要评判对口令是否正确。这样做,教师与学生的活动溶为一体,生生交流、师生交流与学生的全体参与相结合,使学生在多形式的互动中,训练了思维,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且根据所学的知识迅速准确地回答问题的能力。
9.通过动手实验操作创设问题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动手操作创设问题情境,会使学生的手脑达到有机结合,学生的思维将会更加活跃,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就会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纸盒,沿棱剪开,再展开,让学生数一数各有几个面?量一量每个面的大小有什么关系?每个面的长和宽与原来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想一想表面积如何算?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可以在操作活动中得到解决。
又如:“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一节练习课,出示这样一道题:有2个长方形木框,长都是4厘米,宽都是2厘米,拼成一个图形,求它的周长。大家可以用实物操作一下,把周长指给同位看,再算一算。这样的操作会牢牢地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课堂气氛轻松热烈,学生得到的结论既准确又全面。
10.设置悬念创设问题情境。
“悬念”是指课堂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的求知欲强,好奇心切等特点,创设具有科学性、新颖性,足以引起学生探索活动的各种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悬念”在这里就成为最直接、最有效的诱因。
在课堂中故设悬念这一情境,定会把学生引入到一种新的思维境界之中,利于引发每个学生对这一问题的深层次思考和研究。例如在教学“分数化成小数,即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特征”时。首先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这里面是有秘密的,老师已掌握这个秘密,不信你们可以出一些分数来考考老师,老师能很快地判断出每个分数是否能化成有限小数,并请学生用计算器进行验证,使学生明白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确是有秘密的。从而产生有什么秘密的问题“悬念”,来创设出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了解决数学问题的迫切感。
又如:在教学“能被2、5整除数的特征”一课,教师布设了让学生随便说一个多位数,师不计算就能判断这个数能否被2整除,当学生对老师的这一快速判断持有疑问,利用计算机验证又准确无误时,定会被老师的敏捷反应充满钦佩,定会沉入到一种思考当中,为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研究奠定思维基础。
11.巧设室外活动创设问题情境。
巧设数学课堂的室外活动情境,易于学生体会到“数学生活化”的本质内涵,利于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教学“正反比例应用”一课时,我们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请3名同学分别组织全班其余24名同学进行队列训练(不能重复),在这种活动中,学生发现,每行站的人数和行数成反比例关系,并利用这一关系快速解答了老师指令下的队行每行人数。
紧接着老师又指着旗杆说:“若学校想要更换新的旗杆,你能帮助算一算旗杆应有多长吗?”“以小组为单位先研究方案,在确立实施的方式方法。”学生很快利用杆高和影长成正比例这一知识设计出方案。
这种室外活动的情境引导学生把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情境之中,与只让学生坐在课堂上听老师说教的效果,是不可比拟的。
12.利用新旧知识连接点创设问题情境。
古人云“温故而知新。”我们在新旧知识密切联系的关键处,创设情境,制造冲突,学生自然会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来联想和探索新知。
如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教师可创设这样的情境:“过去我们运用转化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来推导出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今天,大家能否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请同学们试试。”
再如,当学生在学习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减法时(退位),可以启发学生从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时(进位)进行思考,通过这样的情境,不仅能给学生指明了思考的方向,而且也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小学数学教育的创新课程设计(模板18篇)篇十四
(烟台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山东烟台264005)。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课程设计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角度,对该课程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开放性和创新性的思路、方法和实践:
小学数学教育的创新课程设计(模板18篇)篇十五
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加以正确的引导,从而使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能够良好地进行下去。在以学习为中心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地认清自己在课堂上所起到的引导作用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等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因此,教师要积极地为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创造条件,同时学生也要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1积极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情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建立良好的学习情景,对知识点加以梳理,确立教学方法,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意识。对于学习,一直将兴趣作为学生重要的启蒙老师,只有学生对学生产生了兴趣,他们才愿意去探究知识,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由于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问题就成为了数学教学活动中的一个恒量变。问题的提出是需要思考的,并且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会有一个强烈的解答渴望,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被调动起来,这也是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所要达到的一个主要目标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探究和创新,通过巧妙地安排和制造问题,以激发学生的主观探究动力,从而使学生不自觉地进入到学习状态中来,完成教学目标。
2.2学生主动学习,积累新的知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以学习为中心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观学习意识对于整个教学活动的良好展开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点进行系统的整理,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对于课堂问题,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来,并且正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差异,对于学生表现出来的创造力要加以鼓励,并指出此种做法的实际效果。例如,比较分数大小,通常做法是通分,在分母相同的情况下,比较分子的大小,而有的同学在原有的基础上做了其他的尝试,通过得出小数的方式,分析出分数的大小,这充分说明了学生创造性的伟大。综述在以学习为中心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设定科学合理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培养其主观学习意识,这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为此,要积极地推广和使用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以使小学教学克服传统教学弊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数学教育的创新课程设计(模板18篇)篇十六
教学目的:
1、通过问题解决,让学生学会8+?的进位加法,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能在实际中应用理解。
2、进一步理解凑十法的含义。
3、组织学生在交流、合作中获得知识和能力。
4、进行环保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让学生感受计算的多样化。
教学准备:情境图及一些实际数学问题的用品。
教学方法:
教学步骤:
一、情境引入,进行环保教育。
图和环保教育相结合,让学生生活经验与情境相映合,并从中产生数学问题。(积木型板图)。
1、树林中有20棵小树,分两排种植,可是过不了多久一些小树死了,第一排死了2棵,第二排死了4棵,你说怎么办?(一些为几棵树发问,一些为小树的`死着急)。
在众多连续情境的呈现下,学生情感与小树产生关系,达到环保教育这一目的,又引导学生去研究所产生问题。
二、问题摆现,体会计算多样。
8+68+85+8。
这些在情况设计下,产生了这些算式,可以组织学生讨论。
1、8+6=14怎么来?
(1)8+6=14(2)8+6=14。
(3)9+6=15(4)8+6=14。
8+6=14看见8就减2。
(5)8+6=14。
2、自己研究其余算式。
3、比一比,谁算得快。(说一道,算一道,并说算的方法)。
8+87+88+45+88+6。
8+34+88+78+52+8。
9+88+93+86+88+2。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1、p103独立完成思考,解决问题。
题2组织学生交流图意和算法。
题3先说一说计算方法,再进行计算,也可以先计算,再说一说方法。
2、组织学生到生活中寻找蕴含的数学问题。
种树问题游戏问题银行问题。
选一些挑战性问题大家进行讨论,并加以解决,使之深刻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3、课外作业。
课外研究:
7+6+5+。
有什么办法计算更快。
小学数学教育的创新课程设计(模板18篇)篇十七
二、实验设计思路:
或者是测量出来的时间误差太大。最后和同学们一起讨论想到用小时候玩过的三个纸条组成的“纸锥”来替代原来的纸片。而且下落的时间可以通过秒表测出(由于实验室没有足够多的卷尺,可以利用人的身高这个已知条件,此时下落的时间大约是1.2秒)。
三、实验目的:
学会测量运动物体的速度。
四、实验所涉及的科学道理:
根据“在流体中,流速越大的地方压强越小”(伯努利原理),会产生压力差,导致“纸锥”下落时会顺时针或者逆时针旋转(具体旋转的方向是由安装时的顺序决定的)。
五、实验操作步骤:
(1)实验前要测量出同学的身高,作为“纸锥”下落的高度s,记录在实验表格。
(2)一位同学把30~50厘米长的'刻度尺平放在自己的头顶,另一个同学按照这样的高度自由释放“纸锥”,同时开始记时,记下“纸锥”落地时所用的时间t,记录在实验表格。
(3)重复上述步骤两次。
(4)根据速度公式计算出“纸锥”三次下落的速度,并计算出平均值。
六、实验装置或照片:
学生可以自制“纸锥”(剪三个完全相同的左右的纸条,把每个纸条对折一次,然后连环套在一起,如图1所示,把三个“脚”向外抽紧,如图2所示)。
七、实验所用器材:
“纸锥”一个,30~50厘米长的刻度尺一把,秒表一只。
八、实验效果以及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实验效果:12月14日前后在南京树人国际学校初二十二个班级中施教效果很好,解决了原来所用纸片下落不稳、路线不是直线,路程无法测量的缺点,而且实验器材制作方便、成本低廉、操作简单、学生感兴趣。
后来在鼓楼区其他学校初二物理教学中得到进一步的检验,各位同行一致反应较好。具有较大的推广使用价值。
但是下落时间的测量误差会增大。这样的分析过程可以通过学生的讨论完成。
小学数学教育的创新课程设计(模板18篇)篇十八
一.单元教学目标:
1.在观察简单物体的实践活动中,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观察简单物体的过程,体会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并能直观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二.单元教学分析: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一年级下册“观察物体”的发展,从两个方向观察简单物体发展到从三个方向观察简单物体,进一步发展学生观察物体的空间经验和空间观念。在这个单元学习中,学生将经历观察物体的过程,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物体形状可能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并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三.教学课时:
本单元课时安排:3课时。
题目看一看(一)备课人邹艳华。
教学。
目标。
1、通过观察活动,体验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不一样,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
2、知道物体的正面、右面和上面,能辨认从正面、右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3、积极主动参与观察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
重难点1、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
2、知道物体的正面、右面和上面,能辨认从正面、右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
准备课件。
学具课时。
安排1。
教学过程。
片段一。
师:今天我们来观察物体,你们猜一猜要观察什么物体呢?
(有的学生说电视机,有的学生说房子,还有一位学生说外星人。全班同学笑了,课堂气氛轻松活跃。)。
片段二。
师:下面我们分五个小组活动,请第一小组先到前面来观察这张讲台。(学生安静下来)你们各自选择一个位置观察,再交换位置观察,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师指导这个小组学生变换观察的角度,进行有序的观察,为其他小组的观察活动起示范作用。)。
第三小组上来观察时,班上最调皮的阳志江同学绕过桌子的右面,一下子就钻进了讲台下层的格栏里躺下了。
师:你在干什么呀?
阳:老师您瞧,我在观察讲台桌的下面。我躺在里面,只看见桌子的下面,其他面都看不见了。
(我赞许地对他点点头,学生观察的兴致更高了。)。
师:刚才同学们从不同角度观察了讲台,先在小组内交流。
师:哪一个小组先汇报?请说一说你们是站在哪个位置观察的,看到了什么?
(学生的小手举得高高的,急于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
生1:我们小组的同学站在这里看(他指了指讲台桌的左右,一位同学插嘴说:这是旁边。另一位学生又说:这是右面。)。
师:你们认为哪种说法好?
师:你们小组真能干,同学们还有补充的吗?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还有不同的吗?
师:站在哪里可以看到5个面?你示范一下,行吗?
(生站到桌子上)。
师:你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也不错。通过实地观察,发现了站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物体的形状是不一样的,对于长方体来说,最少可以看到它一个面,最多可以看到它三个面。
师:(打开书本第26页)图中老师、淘气、笑笑分别看到讲桌的哪一面,先想一想,再连一连,做完后把你的想法与同桌进行交流。
师:你真是一个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孩子。
……。
片段三。
师:观察长方体形状的物体,不论它的大小,最多只能看到它的三个面。现在每人都拿出一个自备的长方体,看看这个结论是不是正确的,然后,再打开书本第26页,找一找怎么称呼所看到的三个面。自己看书认识长方体的上面、右面和正面。
师:谁能帮他解决问题?
板书设计。
修改及补充内容。
题目看一看(二)备课人卓敬敏。
教学。
目标。
1、经历用正方体搭简单物体,并从正面、右面和上面观察它的活动,辨认简单物体的正面、右面和上面的形状。
2、在搭摆和观察物体的过程中,体验从同一个方向看不同物体,它们的形状可能相同;正面与一种形状对应的物体不是唯一的。
3、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
重难点1、在搭摆和观察物体的过程中,体验从同一个方向看不同物体,它们的形状可能相同;正面与一种形状对应的物体不是唯一的。
2、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
准备课件。
学具课时。
安排1。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师:同学们平常喜欢玩什么?
生:积木、毽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