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稿也叫演讲词,是指在群众集会上或会议上发表讲话的文稿。演讲稿是进行宣传经常使用的一种文体。演讲的作用是表达个人的主张与见解,介绍一些学习、工作中的情况、经验,以便互相交流思想和感情。那么我们写演讲稿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最新演讲稿模板范文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族谱的演讲稿篇一
范会春秋(约前660年-前583年),范武子,春秋时晋国大夫,官至正卿中军将,范姓得姓始祖。他执政时以教民劝化为务,使晋国之盗皆逃于秦国。
范燮春秋(?-前574年),范文子,范会之子,春秋时晋国大夫,官至中军佐,被誉为是晋国良识派大夫。
范匄春秋(?-前548年),范宣子,范燮之子,春秋时晋国大夫,官至正卿中军将。他执政期间,剪除栾氏党族,制定《范宣子刑书》,使得晋国进入六卿专权时代,并由礼治走向法治。
范鞅春秋(?-前501年),范献子,范匄之子,春秋时晋国大夫,官至正卿中军将。他执政期间架空国君,使范氏成为晋国第一大世卿。
范吉射春秋,范昭子,范鞅之子,春秋时晋国大夫,官至下军佐。他是晋国六卿中范氏的最后一代宗主,最终在六卿内讧中败亡,与中行氏一同出奔齐国。
范蠡春秋(前536年-前448年),字少伯,又称鸱夷子皮、陶朱公,楚国宛地三户人,春秋末期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经济学家,越国大夫,曾献策辅助越王勾践灭吴复国,官至上将军,后归隐经商,三成巨富,三散家财,被后世尊为财神。
范雎战国(?-前255年),又称范且,魏国芮城人,战国末期政治家、军事谋略家,秦国宰相,曾向秦昭王提出“远交近攻”的策略,被拜为相国,封于应,号为应侯。
范座战国,战国末期魏国宰相,魏安釐王时担任相国。赵国上卿虞卿曾建议赵孝成王以百里土地换取魏安釐王杀死范座。范增,居巢人,秦末谋略家,曾劝项梁立楚怀王后裔为王,后成为项羽的首席谋臣幕僚,被尊称为亚父,辅佐他建立西楚霸业,封历阳侯。
范明友西汉(?-前66年),陇西人,西汉将领,霍光的女婿,在对匈奴、乌桓、羌的战争中建有战功,历任羌骑校尉、中郎将、度辽将军、光禄勋,历封平陵侯、关内侯。
范升东汉,字辩卿,代郡人。东汉经学家,曾任易经博士。
范迁东汉(?-66年),字子庐,沛国人,东汉宰相,官至司徒。他担任渔阳郡太守时,以智略安边,使匈奴不敢入境。为官清廉,持身俭约,被后世奉为清正廉洁的典范。
范式东汉,字巨卿,山阳金乡人,东汉名士,有“鸡黍之交”的典故流传后世,曾任荆州刺史、庐江太守等职。
范冉东汉(112年-185年),又称范丹,字史云,陈留外黄人,东汉名士,马融的弟子,精通五经,曾被汉桓帝任命为莱芜县长,但没有就职。因家中贫穷,被时人称为“甑中生尘范史云,釜中生鱼范莱芜”。
范滂东汉(137年-169年),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东汉名士,与郭林宗、宗慈等人并称八顾,因抑制豪强,反对十常侍,党锢之祸时死于狱中。
范文若明朝,字香令,号荀鸭,自称吴侬,松江人。明朝戏曲家。
范钦明朝(1506-1585),字尧卿,一作安钦,号东明,浙江鄞县人,明代著名藏书家。嘉靖十一年进士,官至兵部右侍郎。与张时彻、屠大山称为“东海三司马”。他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藏书楼“天一阁”的主人。
范景文明朝(1587-1644),字梦叔,号思仁,吴桥人。万历四十一年进士,崇祯间起用,累官工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宰相),入参机务,京师陷,俄传帝出,景文草遗疏,赴井死,谥文贞(文忠)。
范淑泰明朝(?-1642),字通也,大来,又字木渐。在生在范氏这样的家庭里,自幼跟从叔父范廷辅读书,立志以天下事为己任。他24岁中举,次年中崇祯戊辰科进士,授行人司行人,又升工科给事中,兵科右给事中,吏科左给事中,兵科都给事中等。
范文程清朝(1597-1666),字宪斗,号辉岳,辽宁沈阳人。著名清朝开国宰辅、文臣领袖,杰出政治家、谋略家。有“清初第一文臣”之称,曾任内秘书院大学士、议政大臣等职,封太傅兼太子太师,谥号“文肃”,清圣祖为他亲提“元辅高风”匾额。其子孙范承谟、范承勋、范时绎等十几人,分任总督、尚书、侍郎等要职,家族官居高位者之多为中国历史少见。
范承谟清朝(1624-1676),字觐公,一字螺山,镶黄旗汉军人,范文程次子,清朝大臣。顺治九年进士,历官浙江巡抚、福建总督。任上历勘浙江荒田,请免赋三十余万亩,赈灾抚民,漕米改折。“三藩之乱”起,被耿精忠囚禁,后被杀。赠兵部尚书,谥忠贞公。诗宗盛唐,字则骨劲神清,法兼颜、米。
范承勋清朝(1641-1714),字苏公,范文程第三子。历官至云贵总督、江南江西总督、兵部尚书、太子太保。三藩叛乱时,督运粮饷于湖广、云南。裁贵州卫所二十五,改并为州县。多次疏请免、缓征当地逋赋。赈淮扬灾荒,监修高家堰堤工。康熙五十三年卒。
范当世(1854-1905),近代诗人。字肯堂,因排行居一,号伯子。原名铸,字无错。江苏通州人。清末文学家、诗文名家、桐城派后期作家。
范西屏清朝(1709-1769),名世勋,海宁郭店人。清代围棋国手,被棋坛推崇为“棋圣”。著有《桃花泉弈谱》2卷,总结前人经验,推陈出新。为清代棋谱中权威之作,流传颇广。另著有《二子谱》等。
范汝增(1840-1867),太平天国将领,广西平南人。以功封首王。
范文澜(1893-1969),字云台、芸台、仲云、仲芸,笔名武波、武陂,浙江绍兴人。著名当代史学家。主编《中国通史简编》,还著有:《中国近代史》、《历史考略》、《群经概论》、《水浒注写景文钞》、《文心雕龙注》、《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唐朝佛教》、《范文澜史学论文集》等。
范旭东(1883-1945),湖南湘阴县人,字旭东。是中国化工实业家,中国重化学工业的奠基人,被称作“中国民族化学工业之父”。
族谱的演讲稿篇二
张氏家谱,此家谱没有第一卷。
只有两本,书面已掉,只剩下书脊,上有 “宁化水西亨清河张氏家谱”。手钉本,铅印。
碧海清河张氏总谱远祖系傅
远祖
允伸
?会
怙
珥
高
嵩
允伸公长子
?会
怙公
号恃文阴袭颖州刺史后未详
宁化龙下里黄柏村水西亨张氏家谱世傅
第一世
始祖
黑郎
公一名文元号碧川原葬龙下里新田水口寒獭落潭形后 迁葬石碧坑平?脑
妣温氏五十娘葬石碧坑?禾柞大 坑里秋雨过?形
生子一
三郎
第五世 大用
妣巫氏观娘葬老虎 坑凤形中穴生子五
童生
甲生
胜生
庆生
装谱的箱是用红色油漆漆的,上板上有模糊不清的用黑 油漆写的字,依稀可知上端三字为:“清河堂”,其它字 已看不清了。
徐氏宗谱
星公应星公生天梓公天梓公生交铨公时
宣教郎兼威武将军德卿入闽徐禄书谱万年精舍
徐氏东海堂宗谱序
大唐景云年间闽邦势乱
谷旦
承祀十三代孙由赐进士出身江淮等处发运副使
九思百拜谨录 徐氏宗谱序
吉旦 状元晋卿占
?拜撰 承祀荣之产昌之谨修
徐氏宗谱前序
几拜撰
四十五代裔孙
镇怀
邦光谨录
徐氏族谱序
谷旦 二十四代孙章吉百拜谨撰
科谱甲序
梦熊公万历乙亥科举人常宁府知县
梦星公万历癸卯 科举人后?中顺大夫
梦易公万历甲子科举人河南府太守
梦汤公万历乙丑科进士湖南道爷
梦鹤公万历癸卯
进士常宁府太守
梦符公万历甲辰科探花礼部尚书
梦庚公万历乙丑科榜眼后?吏部尚书念及孙等
维光公崇祯乙亥科经元浙江台州府太守
维汉公万历丙寅科举人湖广勋阳府太守
维显公万历丁卯
科拔元泉州府太守
维翰公万历乙丑科举人河南府太守再念玄孙等
公泰公万历乙丑科举人广州府太守
公勋公万历甲子科侫
吉旦 十九世裔孙国荣
谨志
东海堂源流考
徐姓,为当今中国的第十一大姓。徐姓郡望、通常有东海、高平、东莞、琅琊、濮阳五 个,其中东海应该为发祥之郡,而其余四个应为望出之郡。
东海郡:秦朝的时候置郡,治所在今天的山东境内。西汉时相当于今天的山东费县、临沂、江苏赣榆以南,山东枣庄、江苏灌南以北的地区;魏晋及隋唐相当于今江苏东海县 以东、淮水以北的地区。
高平郡:治所在今天山东巨野南部。
高宛郡:秦,治所在今山东省境内。
秦治所在今山东胶南县境内。西汉的时候称到东武。相当于今天的山东半岛 东南部。
谱论引
世人有言曰:三世不修谱者为不孝,苟世世修之,而有如前之失即君子慎然可也。古之为国为家有大宗小宗之法以收其宗姓虽有百世之元蒸党不庆亲殊不别尊卑等 级皆可考也苟非仁人孝子执能兴念修谱者哉。
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又其次立谱者也立德立功立言之一端也,人空三世 不修则同小人矣。
人之生始于父母,推而大之世数虽远皆一气也谁无霜露之感与本源之思乎宗法既坏 士君子无余地致其睦之意独有谱焉犹能会宗族以收其流散是以前人当留心焉。
族谱的演讲稿篇三
族谱是记述以家族世系为中心的历史,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某一地区或某一家族的政治、经济及其思想体系的情况和问题。本文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族谱庆典讲话,仅供参考。
各位来宾、各位长辈、各位族亲:
大家好!
今天,我们举行盛大仪式,祭告皇天厚土、列祖列宗,为xxxx支脉重修族谱。
人之有祖,正如水之有源,木之有本,水流千里不舍其源,树高万丈不离其根。我xxx氏家族源远流长,历史上出了不少成功人士。饮水思源,叶落归根,寻根访祖,承继发扬祖业,是我xxxx氏后裔之传统美德。修族谱、立排行的目的就是为了正本清源,尊祖敬宗,使长幼有序、尊卑有份;是为了追念先人创业之艰辛,弘扬先人优秀文化和精神传承,加强道德教育,建设和谐家园;是为了加强族人间的联系沟通,增进情谊,增强团结,共同发展;更是为了使我xxx氏家族更加兴旺发达、枝繁叶茂!
借此机会,我谨代表我自己,向倡导发起重修族谱事宜并付出辛勤劳动的会长xxx,副会长xxx、xxx、xxx及理事会各成员表示崇高的敬意和真诚的感谢!对社会贤达及各位师傅的指导帮助,表示真诚的感谢!向关心理解和大力支持这项工作的各位族亲表示忠心的感谢!
族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是一个家族的传家宝,是子子孙孙的根系所在,是维系家族和睦的纽带。本次我族重修族谱,凝聚了大家的智慧和心血,希望大家通过这次大团圆、大聚会,能在思想、精神和感情上进一步唇齿相依、水乳交融,在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加强交流,促进沟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同心同德,精诚协作,续写我族的绵绣篇章,共创xxx氏后裔的现代辉煌。我坚信,全体族亲有志气、有信心、有智慧、有能力,必将大有作为!
在此,我们祈愿我们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祈愿我们xxx氏家族人丁兴旺、英才辈出!祈愿各族亲全家幸福、万事如意! 谢谢!
位来宾、各位宗亲:
大家上午好!我是新字辈第33世孙陈凯,在33世孙中本算不上学业有成、事业有成,让我发言确实诚惶诚恐。
编修家谱是家族发展历程中的大事,我知道修谱已有两年有余,编委会的长辈做了许多艰苦细致的工作。在取得阶段性成果的今天,我首先向编委会的前辈和倡议、关心、支持修谱工作的所有宗亲致以崇高的敬意!
随着历史变迁、时代发展,我们敦行堂陈氏宗亲流动性非常大,有些宗亲可能已迁徙至千里、万里之外了,编修家谱意义重大。
我想,也正是基于这种情怀,陈氏族人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祖祖辈辈将家谱的缮修工作延续到了今天,并以此来教育后代铭记祖先、不忘根源,厚德敦行凝聚亲缘。缮谱、修谱、续谱,彰显的正是不忘历史、颂扬祖先、传承族风、激励后人的思想和精神。这与当今社会所倡导的凝聚人心、构建和谐社会是一脉相承的,可以说家族振兴是实现中国梦的坚强基石。作为陈氏后辈和所有前辈一样,我热切期望全族宗亲共同努力,把我们的家谱、家族发扬光大,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为族人的发展创造更大的动力。有宗亲曾提议修建陈氏宗祠,我本人非常赞成,并愿力尽所能予以支持。为了更好地推动今后宗祠修建、宗亲联系及与其它堂号陈氏或其它姓氏宗族交流,建议本次会议就成立“敦行堂宗亲联席会秘书处”予以讨论。希望各地敦行堂陈氏后裔在今后要加强联系、互相鼓励、互相学习,为弘扬陈氏家族的优良族风不断努力,为当地和家乡的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最后,衷心祝愿家族繁荣富强,各位来宾、各位宗亲幸福安康! 谢谢!
各位来宾,各位宗亲:
你们好!《邢氏宗谱》敬爱堂xx版自xx年3月8日开始编纂,历经十五个月的紧张艰辛努力,经过上上下下反复核对,于xx年7月付印。我们宗亲迫切盼望早日看到新谱,今天盼来了新谱的隆重发行。四方宗亲代表欢聚一堂,同贺新谱,共话亲情。在此,我代表《邢氏宗谱》敬爱堂xx年庚寅届编纂委员会,热烈欢迎大家前来参加《邢氏宗谱》敬爱堂xx版隆重发行庆典。我代表阳新邢氏,热烈欢迎外县市邢氏宗亲代表光临阳新邢氏宗祠,欢庆新谱发行,密切增进兄弟情谊。在这热情洋溢的庆典上,我激情满怀,心中有几多感谢道不尽,有几多钦佩讲不尽,有几多喜爱说不尽,有几多祝愿表不尽。几多情感,几多欢欣,汇成万世祝福:宗族好,宗亲好!
在《邢氏宗谱》敬爱堂xx版隆重发行庆典上,我衷心感谢大家的同心协力支持。首先感谢上谱宗亲慷慨出资修谱的敬祖孝宗之心,是他们增强了编纂新谱的前动力。从中,能人名人热情捐资,楷模后进;工人农人热情筹资,报本崇先。他们出一分功德钱,谱出十分的福惠双修;他们出一分功名钱,谱出十分的锦上添花。更要感谢编纂人员呕心沥血的敬业负责之情,是他们增强了编纂新谱的主动力。从中,外局者认真收集资料,无微不至;依规收集资金,不厌其烦。内局者革故鼎新,创意独特;精致编辑,任劳任怨。同时要感谢兄弟分支合派统序的敬族联宗之义,是他们增强了编纂新谱的联动力。从中,武穴邢氏最先响应我们“认祖联宗,合派统序”的倡议。接着,黄梅邢氏、淅川邢氏、内乡邢氏、浠水邢氏、新洲邢氏、广水邢氏、黄州邢氏、汉川邢氏先后与我们签订了合派协议,为我们邢氏派序大同先行一步,打下了区域性的基础。今天我们将向与我们联宗合派的宗支赠送新谱谱首和纪念品,聊表我们的感谢之情。
在《邢氏宗谱》敬爱堂xx版隆重发行庆典上,我衷心敬佩宗族文化的绚丽多彩。我们邢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姓氏,是一个古老文明的望族。前有开姓祖的雄姿英发,有王之爪牙的仁威春秋,有德行堂堂的和雅信厚,有国子监的南院家声,有论语疏的忠孝世家,有西坑世泽的望烟楼,有艾水泽长的进士第„„说不尽的人文典故激励了后人,赞不尽的先辈辉煌荣耀了族史。今有莘莘学子的博士桂冠,有任重道远的社会精英,有勤勤恳恳的孺子牛,有春风得意的千里马„„数不尽的风流人物各领风骚,喜不尽的繁荣族群日新月异。是我们宗族文化,浓墨重彩地渲染了我们宗族的灿烂文明。
在《邢氏宗谱》敬爱堂xx版隆重发行庆典上,我衷心喜爱新型宗谱的精美神韵。本届宗谱是涣然一新的宗谱,令人赏心悦目。红版金字暗画的封面,庄重典雅;图文并茂的篇章,雅俗共赏;史料翔实的内容,千古流芳;圆背压膜的装订,耐看耐用。本届宗谱是科学设计的宗谱,令人得心应手。世系网络图纵贯辈行,横连辈流,让人一目了然蕃衍传承;世裔简况男女并重记述,逐系顺、逐家明排列条块分明,一家人彩照相连,亲情跃然影集;总目录、分索引,查找内容直通快捷。本届宗谱是用存方便的宗谱,令人爱不释手。全谱分谱首和一至十卷,各分卷既独立又统一,看古今在谱人的世系简况不须越卷。装谱的红漆木盒工艺精巧,古色古香,便于携带和收藏。本届宗谱是联谊洽情的宗谱,令人注目关心。我们在编谱过程中,开通了“邢氏宗亲网”,将新谱资料在网上发布,让邢氏各支宗亲了解邢氏根本源泉,了解邢氏蕃衍变迁,了解邢氏人文典故,了解邢氏现代信息,为邢氏合派统序大造舆论,广泛宣传。
在《邢氏宗谱》敬爱堂xx版隆重发行庆典上,我衷心祝愿新谱发行的好时好运。新谱发行是我族的又一大喜事,是我族欣欣向荣的标志,是我族蒸蒸日上的展现。我衷心祝愿新谱发行为我族的科学发展带来新契机,让各行各业奔向新的里程碑;我衷心祝愿新谱发行为我族的追远祖联大谊带来新动力,让合派统序之举幅射九州;我衷心祝愿新谱发行为我族宗亲带来新福祉,让家家户户人兴财旺,吉祥如意!
亲爱的来宾,亲爱的宗亲,好时好运发新谱,新谱发行运更好!
谢谢!
族谱的演讲稿篇四
;唐姓名人
按语:下列是抄录不同历史时期唐姓和我族祖先优秀人物,他们一生,在当时的求学、治家做人,为官等各个方面,为我们做出了光辉的榜样。
希望子孙后代,认真学习他们的事绩,沿着他们的足迹世世代代留传下去,使我族的优良传统继承发扬光大。
一、两汉时期于史记载的唐氏著名人物
唐厉:秦汉之际人,汉朝任左司马,封武成侯,因讨伐黥布有功被封斥丘侯食邑一千户。
唐秉:字宣明,号东园公,商山四皓之一。
唐都:西汉前期著名天文学家,汉武帝时征写编制《太初历》的著名学者。
唐蒙:西汉武帝时任命郎中将,与司马相如主持修复内地通往西南地区的“五尺道”。
唐林:字子高,江苏沛县人,汉哀帝时历任尚书令。
唐尊:字伯高,江苏沛县人,两在王莽时位历公卿,唐尊被封平化侯。
唐羌:字伯游,东汉和帝时武人,曾任临武县长,上书劝誎和帝,罢献荔枝。
唐檀:字子产,东汉豫章南昌(今江西南昌)人,精通灾异星相,占卦术(即阴阳占卜术)汉顺帝永建五年(公元前131年)举孝廉任郎中,后弃官,回家乡,以教书为生。
唐珍:字惠阳,桂阳(今湖南郴州)人,东汉灵帝时任司空等职。弟弟唐衡为中常侍,兄弟二人权势显赫。
两汉时,唐姓女子入居皇宫,成为汉朝皇帝妃嫔:一位西汉景帝妃,史称唐姬,生子名叫刘发,被封为长沙定王。另一位,东汉少帝妃史称唐姬,颖川(今河南禹县)人。其父唐瑁为会稽太守。汉献帝册封为“弘农王妃”。
二、三国时见于史册的唐氏著名人物。
唐咨:利城人,曹魏黄初年间(公元前220年)曹丕称帝,利城反叛,众推唐咨为主,魏文帝遣军破之,咨逃亡至孙吴,历任前将军,左将军等职封侯持节,成为孙吴高级将领。后吴国破灭而被生擒。曹魏授唐咨为安远将军。
唐固:字子正,丹阳人,三国时期著名儒学家,著《国语》,《公羊》,《谷梁传》注。孙权拜唐固为议郎。孙吴大臣陵逊,张渴,骆统等,都拜他为师。黄武四年《公元前226年》为尚书仆射,卒年70余岁。
唐彬:字儒宗,鲁国邻县(今山东邻县)人,魏晋之际著名将领,其父唐台,任泰山太守。史称唐彬有经国大略,而不拘小节,身长八尺,力量过人,专心习学经史,尤其精通《易经》,后回家讲学,学生达数百之多,曹魏时,曾任过职位较低的小官,西晋武帝(公元前265年,司马炎称帝),历任太守等职,颇有政绩。秦始之时,曾任广武将军。在279得(咸宁五年)晋军大举伐吴,他知道吴国很快灭亡,当距吴国都建业(今江苏南京)时便称病迟留以示自己不和其他将领争功。被当时之士认为唐彬这一举动的确高明。唐彬因在灭吴战役中有功受到封赏,为上庸县侯,食邑六千户,赐绢六千匹。后来驻守北方,为防鲜卑人挠掠,操练兵士,发展农业,兴办学校,各方面都很有起色,鲜卑两部落派子弟向晋朝国都贡献方物,修复长城三千里,分别令军士屯守关隘,使边境获安。百姓追慕他的功德,为他立碑,歌颂他的功德。
元康初年,被任命为持节,前将军,领西戎校尉,雍州刺史。元康四年卒于官位,享年六十。晋政府给丰厚赏赐助其家办理丧事。他长子唐嗣为广陵太守。小儿唐岐任征虏司马等职。
三、南北朝时期的唐氏名人
唐小方:秦时人,曾任越骑校尉。
唐法乐:北魏时任武兴镇镇将。
唐颖:南齐时任建康城局参军。
唐荆宝:北魏孝文帝时,就任四门博士。
唐瑶:字昌仁,晋昌宴安(今甘肃敦煌)人。曾任西凉太守等职。他率众推举李暠建立了西凉政权。唐瑶被封为征东大将军。421年,西凉被北凉所灭,唐瑶的儿子唐和等人逃亡到伊吾一带(今新疆哈密市)。
唐和:字稚起,晋昌宴安人,西凉亡国后,唐和与哥唐契逃亡到伊吾,投靠蠕蠕(矞然)。矞然以唐契为伊吾王。后来唐和与前部王车伊洛,奉北魏之命讨平西域,唐和立下了大功。北魏正平元年(451年)唐和入朝受到太武帝隆重接待。文成帝因唐和有功任命为镇南将军,封酒泉公。太安年间出任济州刺史,后入朝任内都大官,主管法律,破获疑案甚多,受到称赞。望兴年间去世享年67岁,北魏下令赠封“征西大将军”,太常卿等官位,封酒泉王谥号宣。
唐钦:唐和的儿子,字孟直,为中书学生,袭封其父爵位。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历任镇南将军,长安镇付将,陕州刺史等职。太和二十年去世。唐钦的儿子唐景宣袭封爵位。
唐景宣:历任后军府长史,中坚将军,东郡太守等职。普太年间去世。北魏赠封抚军将军秦州刺史。
唐玄达:唐契的儿子,性坚强果断,有其父之风,其父战死与叔唐和回归北魏,任命为安西将军,封晋昌公。后出外任将军之职,率军征战各地屡立军功。他去世后,儿子唐崇(袭封爵位)曾任盛乐太守等职。
唐崇:字继祖,袭封父爵位,曾任盛东太守等职,其弟弟唐兴业,曾任定阳,阐煕二郡太守。
唐瑶字昌仁——唐契——唐玄达——唐崇、唐兴业
——唐和字稚起——唐钦字孟直——唐景宣、唐季弼
唐频:南朝刘宋时巴西郡(今四川绵阳)人,刘宋元嘉九年(432年)五城(今四川省中江县人)人,赵广率众起义,当其攻打涪州时(今四川绵阳),唐频也率领当地人民起兵响应起义。后他率军转战各地成为起义军重要将领之一。
唐天宝:南朝刘宋人,为刘宋后废帝刘星身边亲信,后废帝荒淫无道,元徽五年(477年)在肖道成策划下。唐天宝与王则等25人发动政变杀刘星另立安成王刘仲谋为帝(宋顺帝)。
唐寓之:富阳(今浙江富阳)人,领导了南齐永明年间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他利用百姓对宋政府不满情绪发动了起义,永明四年(486年)他带领三吴地区的“却籍者”攻占了钱塘,建国号为吴。称帝年号为兴平。后很快被南齐禁军骑兵击败,唐寓之战死。
唐茂:北魏孝文帝时人,曾为北魏太和年间(477年)任司马。
唐猛:北魏末年人,任职为羽林队主。
唐永:北海平寿(今山东维坊)人,老家原本晋昌愤安县。唐永长的高大魁梧,少时人很耿直正派,有将帅之才,北魏孝明帝正光年间(520-524年)任北地郡太守兼军将之职。唐永率军数次击败宿勤明达,车金雀等寇犯北地郡境,使北地郡境内获得安宁。北地郡任职四年,指挥战斗数十次,从未失败过,战功卓越著。唐永驻扎的营垒直到唐朝仍然被称为“唐公垒”。后任幽州刺史,不少人为他送行,甚至流泪挽留他。534年,唐永随北魏孝武帝元修,西入关中建立西魏政权,为随行大臣之一。西魏大统元年(535年),任命为东雍州刺史兼任卫将军,封平寿伯,史称唐永清廉无私,家无蓄称,甚至连妻子不免于饥寒。
唐揣:唐永的祖父,在北魏时曾任北海太守,因而家于北海平寿(今山东潍坊)。
唐伦:唐永的父亲,北魏时曾任青州刺史等职。
唐陵:唐永的长子。唐陵少时即习武精通吏职,曾历任大都督,应州刺史,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等职。
唐悟:唐永的孙子(唐陵子),博涉经史,仪表非凡。北周大象年间,深得周宣帝信任,曾任内史下大夫,被封为汉阳公后被随免职,卒于家。
唐瑾:字附璘,唐永的次子,史称性情温和,待人谦恭,有器量,,少时博览经史,很善于写文章,身长八尺二寸,高大魁梧。唐瑾十七岁就很出名,周文帝听说他美名,便任命他尚书员外郎,兼相府参军,当时的军事文书,檄文大都出自唐瑾负责起草。后来他参与了沙苑,河桥之战等战役,因功被封姑臧县子。以后任右丞吏训郎中。在西魏北周之际参与了各项典章制度的制订,升任吏部尚书,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被北周皇帝赐姓宇文氏,与皇帝同姓。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极少数大臣才能享有这种殊荣。当时权重功高的燕国公于谨,在朝野中有很高的威望,于谨给周文帝说,唐谨学识德行出众,愿与他同姓,并结为兄弟,文帝很受感动,另赐唐瑾“万纽于氏”,后来由子爵进为伯爵,封为临淄县伯。转任吏部尚书。于谨率北周军队南伐江陵(今湖北江陵)唐瑾为帅府长史,军中谋略多出于唐谨,讨平江陵后,唐瑾因军功晋封为公爵。
唐瑾又先后任礼部中大夫,蔡州拓州、硖州刺史,转为荆州总管府长史,在地方任职间政绩突出,受到百姓的官员称赞,后入朝任吏部中大夫,历任御正、纳言、内史,不到一百天就连迁四个职务。时人引以为荣,后死于内史职位上。
唐瑾性格稳重,为人乐善好施,所得的禄和赏赐,常散给自己的宗族亲戚。甚至把自己的膏腴良田分给特别贫穷的人,把贫瘠的田地留给子孙。所以他家里没有太多的余财。唐瑾从政之余,也从事著述,撰有《新仪》十篇,所著赋、颂、碑、诔达20多万字。
唐大智:唐永的重孙,继承祖父唐瑾爵位。
注:唐永家族,在北方政权连续六代任职,时近200年,成为一个少有长盛不衰的家族。
事实上至唐朝时,唐瑾的孙子唐临,唐临的孙子唐绍仍然活跃于政坛。
唐咨—唐揣—唐伦—唐永—唐陵—唐悟
唐邕:字道和,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人,他先辈原居晋昌,后迁到山西晋阳。唐邕的父亲唐灵芝北齐时封温国公。唐邕少时聪明敏捷,有治世之才,在太昌初年(532年)高欢命其任直外兵曹,他很善于书计,记忆力非常强,因精干而为齐世宗(高澄)提拔为大将军府参军。
东魏天统初(565年)唐邕任侍中,并州大中正 ,又兼任护军,其他职务仍旧不变,后又出任赵州刺史,原职还不变,北齐世祖高澄对唐邕说:“朝臣中从来没有人任侍中,护军,中正等职而兼任州刺史的,只有你才这样。现在给你一百天休息假,到秋天再回来。”后回朝,又改任右仆射,尚书令,录尚书等职,并被封晋昌王,这种待遇在封建社会里一般大臣无法达到的地步。
后来北周进攻北齐,齐后主兵败,他与莫类敬显拥立安德王为皇帝,不久晋阳城被攻陷 ,唐邕投了北周,北周任命他为仪同大将军,后来任凤州刺史,死于官位上。
唐邕精通政务,在北齐一代负责军政机要事务,各地的军队数目,兵力强弱,器械装备的好坏,军用物资储备等他都非常熟悉。唐邕对部下要求严格,他下令责打司空从事中郎封长业和太尉记室参军平涛二人,违犯有关制度杖背二十下。在北齐时宰相责打朝廷官员还从未有过,但他这一举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丞相高欢独搅了东魏政权,在他丞相府设置了外兵曹和骑兵曹这两个机构,他掌着全部军马。550年高欢的儿子高洋当皇帝后,唯独这两个机构没有废除,仍旧由唐邕和白建两人负责,称为“外兵省”。后来唐邕和白建权力和威望越来越大,都曾任尚书令等机要职务。所以当时人称他们为“唐白”。
唐君明:唐邕的长子,北齐时任开府仪同三司,隋朝时被封为安富公,隋文帝时死于应州刺史位上。
唐君彻:唐邕的次子,曾任北齐中书舍人等职,隋初任顺国戎二州刺史,隋焬帝大业年间,死于贲郎将位。
唐君德:唐邕的三子,因投降北周政权,被北齐所杀。
四、唐朝时期唐氏大家族与名人
宰相唐休璟及其家族
唐休璟家族世代为官,是一个源远流长的显赫的家族。他的曾祖父唐规北周时就属贵族阶层,曾任云州太守,北周骠骑大将军,封酒泉公。唐规的父亲唐二政,北周任东安太守。唐规的祖父唐欢曾任龙骧将军,他的曾祖父唐钦,安真孟任陕州太守袭封酒泉公。唐规的高祖父唐和,北魏时大臣,唐和是唐氏三祖之一唐瑶的儿子。
唐规:唐休璟的曾祖父,曾任北周骠骑大将军,被封为安邑县公。
唐宗:唐休璟的祖父,隋焬帝大业末年任朔方郡丞。
唐谐:唐休璟的父亲,任咸阳县令。
唐休璟:京兆始(今陕西兴平)人,唐休璟少年时跟随著名经学家马嘉运学习《周易》,跟贾公彥学习《周礼》年纪很小就考中明经。唐高宗永徽年间,就任吴王府典鉴,后调任营州府户曹参军。调露年间,北方突厥人发动叛乱,反对唐政府,唐休璟派往讨伐叛军,因军功被提拔为丰州司马。永淳年间突厥围攻丰州,他上书说服唐政府不能放弃丰州而南迁到灵州的作法,唐高宗听从了他的意见而使西北边隅获得安宁而保存了丰州。垂拱年间唐休璟改任副都护,时逢吐蕃军攻陷唐朝西域地区的军事重障焉耆(今新疆焉耆西南)唐军失利,唐休璟收集溃兵保卫西域,后改任西州都督。他积极上书朝廷收复安西四镇军事要地,长寿元年(692年)武则天派遣王孝杰击败了吐蕃而收复了安西四镇,唐休璟在这一国家统一的重要事件中出谋划策而起了重要作用。
武则天圣历年间唐休璟任司卫卿兼任凉州都督,御史大夫,持节陇右诸军州大使等职。
久视元年(700年)秋,吐蕃大将带领数万骑兵攻打凉州。唐休璟带领数千士兵前往迎击,他率军首先冲向敌军,与吐蕃军连续六次战斗都取得了胜利,斩其副将二人,斩首2500级。此后,他入朝为官,被武则天封为右武威,右金吾二卫大将军。
长安年间,西突厥与诸蕃不和,导致通往安西的交通断绝,武则天下令唐休璟与宰相商量对策。唐休璟当及提出自己的建议而武则天立即下令按他的计策行事。十几天后西域诸州奏请兵马应接的方案完全与唐休璟的谋划一致。武则天感叹地对唐休璟说:“我后悔用卿太晚了”。因此提拔唐休璟为夏宫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台,也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武则天常对身边的大臣说:“唐休璟精通边防事务,你们十个也不抵他一个”。
唐中宗即位后,任命唐休璟为辅国大将军,同中书门下三品,并封他为酒泉郡公。不久又加特进,任尚书右仆射,赐食封三百户,晋封为宋国公。
705年秋天,因大水灾害,唐休璟认为自己身为宰相政事没处好,才会阴阳失衡,导致水灾横行,他两次上书自我批评,并请求罢免自己的官职。唐中宗亲自起草诏令说:“阴阳失衡,责任在朕,你的奏请难以应允。”不久唐休璟改任中书令,充任京师(长安)留守,又加检校吏部尚书。
唐休璟得到唐政府的赏给封户,他拿出几千匹绢分给自己的亲族,又用数十万家财设置很大的墓园,以礼安葬自己五服以内的亲戚以此受到时人的称赞。元和元年(712年)七月,唐休璟去世享年86岁,朝廷赠其荆州大都督,谥号为忠。
唐先慎:唐休璟的儿子,袭封他的爵位,官至陈州刺史。
唐先择:唐休璟的次子,在唐玄宗开元年间任右金吾卫将军等职。
唐旻:唐休璟的孙子,曾任汾州刺史与毫州刺史。
唐俭及其家族
唐俭:字茂约,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唐俭家族与前面唐休璟家族有着密切的关系,唐俭的祖父唐邕北齐时尚书佐仆射位高权重,唐邕的父亲唐灵芝北齐时封温国公;祖父唐令世官位不显。唐邕的曾祖父唐纯,字玄粹,北魏任太原太守。唐纯是“唐氏三祖”之一,唐瑶的子。唐俭和唐休璟是唐瑶嫡系后代,两个家族共同祖先唐瑶。
唐鉴:唐俭的父亲,隋时曾任戌州刺史,雍州太守,封晋国公,唐鉴与唐朝高祖李渊关系很亲密,曾两人一起掌管禁军。所以唐俭很早就与李渊次子李世民(即太宗)有交往。
唐俭年青时性情豪爽,不拘小节,对长辈很孝敬,是当时很有名的孝子。隋末时唐俭看到隋焬帝荒淫无道,政治黒暗,便暗劝李渊起兵反隋建立王业,唐俭是李渊起兵主要谋士之一。李渊太原起兵后,唐俭为大将军府记室参军。并任太宗李世民行军元帅府司马。攻克长安后唐俭任命为相府记室参军封晋郡公。高祖武德元年(618年)由内史舍人改任中书侍郎,加授散骑常侍。武德初年,唐高祖嘉奖唐俭。虽成俘虏仍不忘朝廷,并仍命为并州安抚使,后回朝廷被任命礼部尚书,天策府长史,检校黄门侍郎,封为莒国公。并命为遂州都督(今四川绵阳)。贞观初年,唐俭两次奉命出使劝诱突厥而放松了防卫为唐朝大将军李靖率领劝骑袭击突厥获得大胜铺平了道路,唐俭从险境中机智脱身而归,后被任命民部尚书。显庆元年(656 年)唐俭去世,终年78岁,唐高宗为之举哀,甚至停朝三日,以示哀悼之意,还赠开府仪同三司,并州都督称号,让其陪葬唐太宗昭陵,谥号为襄,享当时很高礼遇。
注:唐俭家族不但唐朝以前历代为官,权势显赫,在唐朝更是一个世代很有地位的家族。
唐宪:唐俭的哥哥,字茂彝,隋朝时任东宫左勋卫。他和唐俭参与了太原起兵,并被唐高祖任命为正义大夫,后被封为安富县公。唐高祖武德年间晋升为云麾将军加封郡公。唐太宗贞观年间任紫金光禄大夫。唐俭另一哥哥唐茂纯,曾任右勋卫将军。
唐松龄:唐俭的长子,曾任太常卿。
唐蒙:唐俭次子,曾任临经府拆冲。
唐同人:唐俭三子,曾任司农少卿。
唐嘉会:唐俭四子,任洋州刺史。
唐善识:唐俭五子娶唐太宗女儿豫章公主,任附马都尉。
唐波若、唐授衣是唐俭另外两个儿子,分别任赵州和汝州司马。
唐观为唐俭的小儿子最有名气著有文集三卷。
唐循:唐俭的孙子,曾任奉膳大夫。
唐践贞:唐俭孙子,任杨州都督府参军。
唐简心:唐俭孙子,任洛州司禄参军。
唐启心:唐俭孙子,任绵州刺史。
唐从心:唐俭孙子,因其子唐睃娶太平公主,而被提拔的殿中监。
唐昕:唐俭曾孙,曾任鸿胪卿。
唐晙:唐俭曾孙,唐玄宗先天年间任太常少卿。
唐昭:唐俭另一曾孙,曾任河南尹。
唐次:字文徧,是唐俭的后裔,唐德宗建中初,由进士任地方节度使幕府任职,贞元初入朝佬侍御史由宰相窦参推荐改任礼部员外郎。唐宪宗即位后,入朝任礼部郎中,不久他兼任知制诰和任命为中书舍人负责起草皇帝诏书的亲信大臣。
唐扶:唐次的儿子,字云翔,元和五年考中进士,入朝任监察御史和屯田郎中等职。
唐持:唐扶的弟弟,字德守。唐宪宗元和十五年考中进士。唐文宗大和年间任渭南县尉。大和末年任工部郎中,容州刺史,御史中丞容管经略招讨史等职,后又入朝任给事中,唐宣宗大中末年间历任散骑常侍,灵州大都督长史,朔方节度使,昭义节度等职。
唐彥谦:唐持的儿子,字茂业,颇有才气,特别善于作诗。乾符末年躲避战乱把家迁到汉南,王重荣镇守河中(今山西永济)召他幕府任职,任河中副节度使,晋、绛二州刺史,光启末年,唐彥谦受到王重荣被杀事件牵连被贬,而得节度使杨守亮的推荐为判官,后升任节度副使,阆、壁二州刺史职,死于汉中,唐彥谦博学多艺,文词壮丽,在书画、音乐、博饮等无不超出四辈,尤其工于七言诗。他死后留下的诗篇,礼部侍郎薛廷珪为他诗集作序,命名《鹿门先生集》,唐彥谦的儿子唐涣曾任郡守。
唐临家族与宰相唐休璟,以及唐俭家族都有密切的关系,这三个家族都是唐氏三祖的直系后裔,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唐弘生三子,唐瑶、唐偕、唐咨这三人就是所谓的唐氏三祖。唐临是北周内史唐瑾的孙子,唐瑾的五代祖就是唐咨。
唐休璟的七代祖是唐和,唐和的父亲就是唐氏三祖之一的唐瑶。
五、两宋时期唐氏名人
唐肃:字叔元,杭州钱墉人(今浙江杭州),早在七岁背诵儒家经典《五经》中进士后任泉县主簿,后为泰州司理参军。曾入朝任职由秘书省著佐郎到江南东路转运使,三司度支副使,奉命出使契丹,回来后任中央刑部职。晚年任龙图阁侍制,他的儿子唐询。
唐询:字彥猷(1005-1064),初任将作监主簿。宋仁宗天圣年间下诏全国文人向朝廷进献文章,当时应诏者数百人,经有关部审阅挑选优秀文章,唐询等数人文章中选。宋真宗下诏赐给他们进士及第的身份。唐询为长兴县知县,改任江西转运使,江东转运使,入朝任知浩,翰林侍读学士,右誎议大夫,给事中等职,他喜欢收集砚台,编写了一部《砚录》还著有《唐询集》30卷。
唐坰:唐询的儿子,因父亲关系得官位。宋神宗时依附改革家王安石被提拔监察御史里行,太子中允等职。后来与王安石发生矛盾,当着神宗面怒斥王安石,罗列王安石罪状60条之多,神宗多次制止,他仍慷慨自若毫不退缩,为此贬为潮州别驾。
唐介:字子方,江陵(今湖北江陵)人,介小时他父亲唐拱死于漳州,当地人知他家贫凑钱给他作为安葬费,他予以谢绝不收。
后考中进士,任命武陵县尉,又升任平江县令,后改任莫州,任丘县知县。当地正好处于辽国使者往来的要道,使者向驿站索要财物,驿站苦不堪言。唐介来到驿站说:“凡非法索取财物者,坚决不给,如果损坏我器具,就把他抓起来。后来这些使者再也不敢任意要财物了。他曾修堤坝保护百姓耕地,免遭水灾之患。
唐介后来任监察御史里行,升殿中待御史,为人正直不阿,上书弹劾宰相文彥博和誎官吴奎,以至触怒仁宗皇帝(宋仁宗),他对仁宗说:“臣心性忠诚耿直,就是杀头也不能改变,当然就不怕被贬官远谪”。为此被贬为春州别驾。次日,仁宗也明白,唐介上书言之有理,后悔处理过重,连忙下令让唐介到英州任知州,并罢免了文彥博和吴奎,并命令宦官保护唐介赴任。此事过后,梅尧臣、李师中等人赋诗赞扬唐介的正直不阿,由此他名声传遍全国,当时的士大夫都称他为真御史对他很敬重。每当提到他时都尊称为唐子方,而不直呼其名。几个月后神宗召他入宫,相见表扬他正直之风,此后他上书言更加无所顾忌。他历任工部员外郎,直至集贤院,扬州知州,江东转运使等,在地方任职多年以后,升至天彰阁侍制,负责誎议院,尽职尽责,在许多方面提出了自己意见,这些意见大多被采纳。
唐介后因事被贬洪州知州,加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枢密直学士。
宋英宗即位后,被任命为御史中丞,次年以龙图阁学士身份出任太原知府。
宋神宗即位入朝任三司使。熙宁元年(1068年)唐介被任命参知政事即宰相。当时宋神宗准备用王安石,曾公亮乘机向神宗推荐王安石,唐介则认为王安石难以担当大任,对神宗重用王安石不满。王安石任宰相后,唐介因为政见不合多次与王安石发生争论。而神宗往往倾向于同意王安石的意见。唐介对此愤愤不已,结果疽发于背而死,享年60岁。
唐介为人正直,以敢于说话著称于世,正因为他有这样美名,宋神宗大加重用,在担任宰相后,无所创见。而处处与王安石政见不合,所以他声名大为降低,病危时神宗亲自到他家去看望,死后,神宗亲自到他家去祭吊,还因他的画像不太像,神宗命令拿出皇宫旧藏画像赏赐给他家。他能受到神宗这样隆重的礼遇,这在封建时代的大臣中也的确很少的。
唐介的儿子唐淑问,唐义问和孙子唐恕都先后任职。
唐淑问:字士宪,曾考中进士,官至殿中丞,神宗即位提拔为监察御史里行,两次被贬官,后入朝任吏部员外郎。宋哲宗入朝任左司誎。
唐义问:唐介另一儿子,字士宣,善于文辞。熙宁年间,任京西转运司管勾文字。被神宗提拔为湖南转运判官。宋哲宗元祐年间,历任齐州知州,提点京东刑狱,河北副转运使,集贤修撰,广州知州等职。
唐恕:唐介的孙子。宋徽宗崇宁初年任华阴县令。他弟弟唐意方任南陵县令。靖康元年(1126年)他被任命监察御史。唐意方由宰相吴敏推荐,皇帝下诏召他入京,但由于太贫穷而难以成行。后来饿死于江陵山中。
唐介(字子方)——唐淑问(字士宪)——唐恕 唐意方
——唐义问(字士宣)
唐重:字圣任,眉州彭山(今四川彭山)人,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年)考中进士,任蜀州司理参军,成都府学教授,继任怀安军金堂县知县。由于宰相的推荐,任命为吏部员外郎,左司郎官,起居舍人,后升右誎议大夫和中书舍人。1126年,金军大举南下,企图灭宋。唐重率数百残兵守卫同州城而因迷惑金兵不再渡黄河有功。宋钦宗下诏提拔他为天彰阁待制。1127年唐重率兵不足千人固守西安个多月与金兵坚持血战,最后身中流箭而死。死后宋高宗赠他资政殿学士。
唐恪:字钦叟,杭州人,元祐九年(1094年),唐恪以门荫登第,历任榆次县知县,提举河东常平,江东转运判官。宋徽宗大观年间,持节招纳少数民族被任命为屯田员外郎。后改任沦州知州时因他救灾有功而受到朝廷嘉奖。后来升任龙图阁待制,知扬州。入朝任户部侍郎。宋徽宗宣和初年,升迁户部尚书,宣和五年(1123年)唐恪任命为吏部尚书。
靖康元年初,唐恪任中书侍郎,同年又任少宰兼中书侍郎,即宰相。
六、明朝时期唐氏名人
唐肃:字处敬,越州山阴(即绍兴)人。敬公精通经史典藉,兼习阴阳、医卜、书数。自年轻时就与谢肃齐名,人称“会稽二肃”。元末张士诚时为杭州黄岗书院山长。迁嘉兴儒学正。明洪武三年,被召入京师修书,提为翰林文字,科举时任命为分考官,与当时著名文人学者,号称“北郭十友”也称“十才子”,著有《丹崖集》分卷。
唐之淳:字愚士,敬公儿子,为当时有名文士,曾受到著名学者宋濂的极力称赞。建文帝二年,由著名学者方孝儒的推荐,被任命为翰院侍读与方同领书局,后卒于官,共著有《文断》四卷,《唐愚士诗》二卷。
唐胜忠:濠州(今安徽凤阳)人,明朝初年著名大将开国功臣之一,随朱元璋起兵时18岁的唐胜宗,渡江作战屡立战功提为中翼元帅,随徐达率军攻克南江重镇常州,攻打宁国(今安徽宣城)他作战英勇,打败敌军援兵,宁国守军只好投降。苦战贵池打败了陈友凉的军队。在攻打陈友凉时,胜宗用疑兵,扼制安庆顽敌,然后用水兵出其不意攻克陈军水寨。打败陈友凉立了大功。在转战江西时任骠骑卫指挥同知江西。同徐达等将领,率军攻克武昌、长沙、沅陵、澧阳(今湖南南澧县)、江陵(湖北江陵)、安丰(今安寿春)等地,被任命为安丰卫指挥使。随大部队北伐中原。他率军攻下延安(今陕西延安),任都督府固知(即知府),洪武三年(1370年)封延安侯。后来平叛与镇守辽东中,威信大为提高,声名远扬。因胡惟庸案件牵连而被杀。
唐铎:字振之,虹县(今安徽泗县)人。自太祖起兵,唐铎就一直跟随朱元璋转战各地,曾驻守濠州攻克江州,任西安县丞。大明建立任中书处管习,由殿中侍御史外出任绍兴府知府。洪武六年(1373年)入朝任刑部尚书,次年改任太常卿。1381年任兵部尚书,次年改任誎议大夫。朱元璋与近臣讨论历朝治乱兴衰,企图使朱家江山长久不衰,唐铎深得朱元璋信任与重用为他出谋划策而被采纳。他建议太祖设置奉议卫及向武、河池、怀集、武仙、贺县等地守御千户所,派军驻守。
唐铎为人忠厚缜密。深得明太祖朱元璋赏识和器重,与朱元璋亦友亦臣,交往长达三十余年,能够长期受到朱元璋的重用,这在当时很不简单。洪武30年七月他死于京师(今江苏南京),享年69岁,明太祖命令赏赐很多财物以助丧事,并命人护其灵柩归葬家乡虹县。
唐云:明初将领,曾任燕山中护卫指挥,唐云深得明成祖赏识,明成祖每次外出作战都留唐云辅助其子,明成祖夺取帝位的过程中他立有大功,被明成祖封为新昌伯。于永乐二年(1404年)七月去世。
唐赛儿:青州莆台(今山东莆台)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农民领袖。唐赛儿婚后不久,丈夫林三因为连年灾荒交不上赋税,被官府打成重伤而死,她立志为丈夫报仇,削发为尼,自称“佛母”利用白莲都组织群众进行革命活动,她深知农民疾苦深入到益都、诸城、安丘、茗州、即墨等州县发动农民起义反抗明朝统治,永乐18年(1402年)初,联合附近各地农民领袖在益都(今山东益都)缷石寨棚发动起义。起义军很快进攻安丘、茗县、占领诸城,即墨,震动山东全省,义军很快发展至几万人,明成祖派京军镇压,唐赛儿领导义军英勇作战屡次打败官军,杀死明军大将刘忠、高凤等人。后由于叛徒出卖起义失败。唐赛儿在群众的掩护下出逃不知所终。
唐龙:字虞佐,号渔石兰溪(今浙江)兰溪人。于正德二年(1508年)考中进士,任郯城县知县,后朝任太仆卿嘉靖七年(1528年)改任右佥都御史,总督漕运兼巡抚凤阳诸府,由于他的奏请,明政府废除了淮西地区的官马种牛和寿州,正阳关的榷税以及通泰二州的虚田,田租和漕卒船科,老百姓都很感激他,后入朝历任吏部左、右侍郎。嘉靖十一年明世宗提拔唐龙为兵部尚书,总制三边军务,同时负责赈灾事务,他到陕西后,提出具体的救灾方案十四条。军事方面任用总兵官王效等,多次击败吉襄的俺答汗军队的进犯。后入朝任刑部尚书加任太子少保。因为母亲年老,他上书请求回家侍养母亲。后又起任南京刑部尚书,改任吏部尚书。后又任兵部尚书加太子少保。
唐龙从政的同时还积极从事著述,著有《易经大指》二卷,《康山群忠录》一卷,《二忠录》二卷,《鱼石集》四卷。
七、明清以来唐氏的分布与唐姓名人(未依名次排列)
江苏地区:南直隶丹徒即镇江江嘉定,江南江都(今扬州,南直隶华这即上海松江,武进即今常州)、无锡、句容。
安徽地区:濠州(凤阳),歙县、苏州关县(即今苏州),虹县、贵池。
浙江地区:越州山阴,兰溪、临安(即湖州)。
湖南地区:常宁、东亦、善仪、浏阳、衡山。
广东地区:澄海、香山(今中山市)
海南地区:琼山。
广西地区:全州、灌阳。
四川地区:达州,仁寿、彭县。
甘肃地区:武威。
云南地区:大关厅、望州、会泽。
河南地区:固始。
山东地区:青州、莆台、距野。
黒龙江地区:双城。
唐姓人口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其中以太湖流域周围最多。
七、唐氏宗族名卿纪略
宗族内名卿纪略
计用唐官宦纪年
大明洪武庚戌年,十一月,左副将李文忠大将军,徐达等,班师至京。承相李善长,率百官,恭贺上奉天殿,大封功臣。唐胜宗封延安俣,周德兴封江夏候,并赐铁券,子孙世袭。
辛亥十二月,同武定候郭英,率兵讨残元贼。
庚午二十三年,夏四月,刺韩国公,李善长等死。是月,有星变,其占为大臣当灾,时太祖大杀京民这怨送者。善长请免其戚数人,上怒,刺死。使命刑部尚书杨靖肃清逆党,除李善长外,连坐延安侯唐胜宗,共功臣十九家,诛连甚众,因此有累唐胜德,全家脱逃。
洪武十三年,唐铎置东院,为诛议大夫。乙亥二十八年,八月,上命韩观宗晟、兵部尚书唐铎,讨广西龙州土官赵宗寿,及奉议诸州向武等叛蛮。
汉则有唐羞,北齐则有唐邕,唐时,则有唐俭。宗时,则有唐介,唐至,诸人皆辅国动臣,列名青史。
唐睛:则有唐俭、唐火所载。庚寅,贞观四年正月,唐太宗使李靖,骁骑三千,自马邕进屯恶阳领,在山西大同府,马邕县东南(即太领是也和),夜袭定,破之。突劂颉利可汗,不意靖猝至大敬,遗热失恩力入见谢罪,来朝。上遣鸿卢唐俭慰抚之,又招李靖将兵迎之。张公谨曰,诏书许降,使者在彼,奈何挚之。靖曰:此韩信所以破齐也,唐俭毕何足惜!
酉十一年,上猎阳苑。有群出。上抚剑斩,尚书良俭曰:“陛下以神武定四方,岂复逞雄心于一兽。”上悦,为之罢猎。
癸卯十七年正月,唐太宗图功臣于凌烟阁上,命图工画像二十四人,莒国公唐俭在二十二名,子孙世赐铁券。
唐介:仁宗辛卯三年十月,贬殿中侍御史怀行,唐介为英州别驾。文彦博免时,张贵妃冠后庭,其伯父张尧佐,骤除宣徽使。唐介力争之,帝谓曰,除拟本出中书。时彦博为首相,介遂效彦博知益州。日造问金奇锦袋,阉侍通宫,掖以得执政(按长编云:织灯笼锦,以献贵妃欲得执政)今显用尧佐,益自固结,请罢之,而相富弼。帝恕,却其奏不视,且因将穷,介徐读蹐毕,曰“忠臣愤所激,鼎获不避,何辞於谪。”帝急召执政示之曰,介论事是其职,至以彦博,由妃致宰相,是何言也。时彦博在帝前,介责之曰:“彦博宜自省,即有不可隐。”彦博拜谢不已,帝怒益甚,声色俱厉,众恐祸不测,修起居注。蔡 趋进言:“介诚狂,直然纳谏,容言人主之美德,伏望全贷。”遂贬春州别驾,而罢彦博,知许州。帝虑介或道有杀直臣,各命忠使护之,朝中士大夫,以诗送者甚众。
独侍制郎李师中一篇,颇为传闻,诗云:
孤众自许众不与,独立敢言人所难。
去国一身轻似叶,名高千古重如山,
并游英俊颜何厚,未苑女叟骨已寒。
天为吾皇扶社稷,肯教夫子不生还。
介在神宗朝果大用,时人以为计签之验也,由是介直声动天下,士大夫称御史,心曰唐子方,孟子方者,介之字也。
圣宋非狂楚,清淮异泊罗。
平生伏忠义,今日任风波。
夕济南岸,众乃欣焉。
公熊族亭,复继其部云:
舟楫颠危甚,鱼龙出波多。
斜阳幸无事,古酒喝鱼歌。
盖情动于中,其词无滔,故免祸。
丙辰嘉右元年三月,唐介知谏院事,御史吴中。复请召还唐介,彦博因言于帝曰,介显为御史,言臣事多,忠臣病,其间虽有风闻之误,然当时责之太深,请如中复奏,乃召还知谏院。时称彦博长者。
神宗熙宁元年正月,以唐介知参政事。
己酉二年二月,帝用王宴石参知政事,唐介言王安石难当大任:“帝问之,介以曰:“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议论迂阔,若使为政,必多更变。”不听,遂用也。
己酉二年,参知政事,唐介简伉敢言,敢居政府,数与王安石争辩,而王安石强解,帝吸其说,介胜惯,遂疽发背卒。时人有生,老病厄,苦之语。佛说,谓人有轮回,自生而老,而病而死,皆苦境也,故以脱离生死为妙,当时引此,语五人,谓安石为生,鲁公为老:唐介为死;当弼议论不合,称病,参政赵标无知,安石何维答苦而已,安石拼算曰,君辈坐不读书耳,扩曰,“臯变稷契、何书可读。”安石亦不能对。皆宋鑑史所载也。
唐介祖:字子方,进士及第出身,知河东经刺史,后入朝为御史,位至参政。云介祖赋性刚直,刻之为官清廉。文彥博以灯笼锦媚贵妃位至宰相直声谥朝野。初娶龚氏次娶赵氏寿年89岁卒,谥肃国公葬江陵龙山,至今有唐介墓碑。二位祖妣同葬龙山。
按宋监史,仁宗皇帝嘉佑三年辛卯十月,殿中侍御史唐介为英州别驾,因劾文彥博也。
嘉佑元年丙申正月,以唐介知誎院事。嘉佑六年辛丑岁四月(1061年)复谕陈旭、除结宦故得大用,乃两罢外补(即两次外任职)。
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戊申年正月,以唐介参知政事(即任宰相),二年乙酉岁(1069年),唐介率简伉直言文彥博政府事,直指王安石奸党办乱新法。介祖同忠党等直言争辩,而王安石强解,帝听信奸言罢免忠党数人,介祖不胜愤,因疽发背卒。
唐则祖:妣吴氏,广西桂林府人氏,少时博学砥行。官侍郎,乞归筑室山中,以身率后,进横径谭道,寒暑不少倦。生叔夏,叔献皆名臣。
唐时愈:六世祖,妣盛氏。由进士升吏部侍郎,末年因徽、钦二宗被金人掳去,高宗避难拥高宗南渡。四十始娶盛氏,六十八岁生国栋、国材二子,寿八十岁卒,葬闽中泉州。
唐时翕:字仲华,妣尹氏生二子,官至参议大夫。同愈祖拥高宗南渡,双葬同安县南门外。
唐时企祖:字公四,妣李氏生一子名世陶。企祖由贡生出身。官任浙江衢州刺史,同愈祖南渡至闽中卒双葬泉州城北门外。
唐时令祖:字仲二,妣朱氏,蒋氏(生二子住黔阳后裔来乐至宝林场殷家庙),官拜巡河南禦史,劝王尽节,领族众拥高宗南渡至闽中,卒双葬泉州城北门外。
唐时命祖:妣戴氏生一子名世皋,一女名昆玉,嫔盛儒选,亦南渡至闽中,卒双葬同安县南门外。
唐时俊祖:妣马氏无后,后娶丁氏,乃均显之房叔也。由进士及第,知澧州事,擢任光禄寺少卿,因世乱,赖江夏侯,俸旨征湖南,随营至靖州会同县,因胜德军役,改宗逃避黔阳通州,改粤西藉为靖州藉,恐累已也。卒葬会同县吉连团,迁于城南门外,葬于茶溪冲钟形,马氏葬铁堂,丁氏与之同墓有后,因与人争坟,故叙马氏。
唐时虞祖:妣盛氏乃均显之房叔也。因胜德军役改宗后,住龙宝乡,乃胜忠亲房也。
唐时相祖:妣胡氏,乃均显之房叔也。随营至靖州,因胜德军役改宗后住宝庆府,乃胜忠公亲房也。
唐时宦祖:妣万氏,乃均显之房叔也。亦随军营征苗至靖州,因胜德军役改宗住宝庆府,乃胜宗公亲房也。
唐时臣祖:妣马氏,乃胜忠公亲族也,因胜德军役逃避黔阳托口。
唐时卿祖:妣蒋氏,乃均显之房叔也,随营至靖州,因胜德军役避于黔阳。
唐时伟祖:妣李氏,乃均显之房叔,原藉广西全州地名清相庄人氏,宋理宗朝时,自滇经楚道,身见其山水环秀,遂寓通州居相木园,卒葬通州鳌鱼形,李氏葬中方寨脚牛形,二子国林、国彬今居会同县高路世系。
唐彬:唐虁祖,时逢宋太祖陈桥驿泉兵变,避变弟兄远迁洹水复迁于荆州商山,后出仕官居二品御史之位兼参政事。
唐世尧祖:字仲卿,乃贤辅长子,文武全才,初出仕因事远遁不仕。妣杨氏、朱氏,后娶解氏,年七十生三子,均显、均理、均润,寿八十四岁,杨氏,朱氏无子双葬泉州,解氏葬同安县南门外。
唐世舜祖:字仲贤,乃贤辅次子,官至提领大夫,生一女,卒同安县后。
唐世禹祖:字仲琳,妣李氏,乃贤辅三子,生二子,长子早逝,次子游海外,卒葬同安县南门外。
唐世陶:字汉卿,妣朱氏,乃时企之子,后娶林氏,由监生出身官至参议大夫,妣封“晋英夫人”,生均林、均济、女瑞梅、嫔林大才,七十四岁卒,双葬泉州,朱氏葬同安县南门外。
唐世皋祖:字国嚣,妣杨氏,乃时命之子,次娶兰氏,隐居终身生均佩,均叟、均泽。九十岁卒,葬泉州,二妣葬同安县南门外。
唐均显祖:字达之,妣蒋氏无后,杨氏。乃世尧长子,生胜忠、胜叟、胜德。显祖善通兵法,同江夏侯征湖北苗寇,私归靖州,寿七十三岁,卒葬渠阳老寨。
唐均理:字道之,妣胡氏,乃世尧次子,无后,寿六十岁,双葬泉州。
唐均润:字孛之,妣李氏,乃世尧三子,生一子胜荣,年幼遇乱被掳,一女瑞英嫔吴萃,润祖随本官征苗寇卒于军中葬寅龙洞龙形、家丁四人殁于军,葬岔处防强汉。
唐均济祖:字改之,妣瞿氏无后,乃世陶长子,一女瑞兰,寿七十三岁,双葬同安县。
唐均林祖:字电之,妣宋氏,乃世陶次子业儒,生胜周,寿六十四岁,卒葬泉州。
唐均偑祖:字玉之,妣李氏、汪氏,乃世皋长子无后,幼好学,入学补廩生,隐居终身,寿六十五岁,卒葬同安县。
唐均叟祖:字公之,妣杨氏,乃世皋次子,善通兵法,随江夏侯征湖南苗寇,踩至靖州,卒于军中,葬五老寨脚,家丁三人战死于天堂冷水。
唐均泽祖:字沛之,妣杨氏无后乃世皋三子,后娶李氏生胜仪入闽中随营征苗寇,一女瑞玉嫔蒋定邦随泽祖入营效力,卒葬同安县。
唐胜忠祖:乃均显长子,文武全才,随延安侯,胜宗公扶大明洪武开劈之际,平伪汉陈友谅等历战有功,就职江夏侯周德兴,后升汉阳府同知看理府事。奉江夏侯调用随军征湖南苗寇,题奏赠封“显祖为武德将军”,授胜忠、李伯昇守禦靖州,因此不归泉州(即同安县藉),又奉楚、湘二王及都喻通渊调用征边苗,踩至岩寨胜忠卒于军中寿六十九岁,葬竹寨坪。妣吴氏生仲璿,仲玑、仲曼、次妃杨氏生仲琚,三妃罗氏无后,四妃李氏生仲璋,仲瑜、仲瑄,吴氏卒葬竹寨坪鸬鹚形。杨氏葬靖州,罗氏葬五老寨脚,李氏葬猪头坡。李氏先生一子取名蒋儒学,乃使成家于蒋家湾。胜忠子孙居谱唐姓世系。
唐胜德祖:乃均显三子,美貌长躯,骁勇善战,随族兄延安侯胜宗公征战有功,封为简元帅。祖妣吴氏,有才封为“楚才夫人”,无后。因罪充军 陕西宁夏街,临竹寿终。吴氏即刻弃故回大瑕寨,旨下因而有累胜叟祖改宗逃避,幸胜宗子名仲仪顶替军役。查前藉係广西全州兴安县五开卫平茶所,后归防强。
唐胜叟祖:乃均显次子,守御苗寇于防强而世守之职。祖妣杨氏、何氏。征五开卫平茶所,因胜德军役,改宗逃避,故奉防强唐氏谱系。
唐胜周祖:妣吴氏乃均林之子,亦随军至靖州,因胜德军役避难于武岗州。
唐胜仪祖:妣吴氏乃均泽之子,随军至靖州,因胜德军役逃难于黔阳通州。
唐胜宗祖:与均显叔侄相称,同归顺朱太祖,因胜宗历战有奇功,加封延安侯,复封延陵侯,同胜德犯元妃有罪被诛,有累胜德。
唐禹玉祖:妣伉氏,乃时俊之子,职任学宾,学宾者,陪主考之官也。卒葬乾塘岸,妣伉氏葬县门。
唐宗说祖:妣李氏,职任靖州学谕,葬麻冲狮子形,李氏葬县对门山。
唐明卿祖:妣杨氏、刘氏。乃荣伯之子,任江南巡检司。卒葬于客寨黄连树下。杨氏刘氏同葬此山。生三子,寿卿、宜卿、敬卿。
唐敬卿:职任宝庆府正堂。
唐承清祖:封“镇南将军平夷侯”。
唐光玉祖: 通州人也,由武进士出身,雍正二年(1724年)甲辰年手挚“五不”雍正封“镇殿将军”。御笔亲书“勇盖楚南”匾额悬挂庭前。
唐世璞祖:道光丙午岁科武魁。升千忌从军,殁于王事。
唐瑞云祖:光绪丁酉岁(1898年)科武魁。
唐尔平祖:生员。
唐德咸祖:和州教谕。
唐德敏祖:儒学教导。
唐德宜祖:文魁。
唐德进祖:增生。
唐茔祖:九江府正堂。
八、我宗族徙川功名汇辑
唐仲琏:乐邑从九品。
唐承翱:乐邑修职郎。
唐承禧:乾隆末年贡生侯选教谕。
唐承绪:仲仪公四子,乐至生员。
唐守烈:仲仪公之孙,乐至生员。
唐仲元:仲仪公之弟,乐至监生。
唐仕吉:承翱之孙,乐至业儒。
唐仕钦:承翱之孙,乐至业儒。
唐守固:承禧之子,嘉庆时廩生。
唐守岱:承禧之子,道光时增生。
唐守杰:仲仪公之孙,乐邑生员。
唐守迪:乐至修职郎。
唐仕任:乐至县恩赐讲生。
九、近代我族部分族人
唐维新:男,生于1939年农历三月18日。18岁参加教育工作,20岁起当校长至1994年春因病退休。1987年教师第一次职称评定时,评为中学一级教师(讲师六级)。2006年第二次续修家谱发起人之一。
唐维第:放生乡北门村二队人,一家八口,祖业很少,有二亩田,一亩土,全靠租地耕种,终年不得温饱,经济十分困难,父亲还是送其读书,读完“四书”,又去放生公立小学读高小毕业,相当于初中肄业文化程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日子越过越好,生活大大改善。1950年任放生乡北门村农协会主席,村长。1952年三月在放生乡任文书,同年七月在放生区公所任统计和财经干事。1955年在中共乐至县委会办公室任干事, 1958年调中共乐至县石湍区委会任组织委员。1964年调中共良安区委员会任副书记。1979年调乐至文教局党组成员、副局长,1983年调乐至县卫生局党组纪员副局长。于1991年光荣退休。在漫长四十年工作中,主管人事、财务、文化、业余教育、卫生防疫,妇幼保健等业务工作,帐目清楚,两袖清风。
子唐(先)敏:乐至县高中毕业,1983年考入成都地质学院找矿系本科毕业。分配年冶金部地质研究院工作,1985年调回乐至县档案局,系档案管理副工程师,现任档案局指导股股长,负责全县档案工作。
儿媳陈儒筠:高中毕业,84年考入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电子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分配年云南省电子设备厂任技术员,后调冶金部地质研究院从事电子计算机使用专业,助理工程师。1985年调乐至县农调队任队长(正科级)。1995年乐至县人大常务委员会十二届、十三届、十四届常务委员会任副主任。分管教育、卫生、广播、文体、计划生育等日常工作。
长女唐先清:小学毕业,乐至县红旗丝厂从事缫丝工作二十九年现已退休。
二女唐俊芳:乐至高中毕业,放生乡小学校高级教师。
三女唐俊晖:乐至城关区中心中学初中毕业。乐至县卫生学校毕业,在放生乡私立医院任药剂师。
四女唐蓉:乐县职业中学高中毕业,在乐至县挂面厂工作。
唐先松:男,生于1953年7月初十日,杨家沟生长人氏。1972年至197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西藏566066部队服兵役,曾担任班长,代理司务长。1979年至1985年任本村共青团支部书记兼民兵连长,治保主任。1986年至1997年任村支书。1998年至今担任本村村长。
唐先美:男,生于1942年8月18日,柏木坳生长人氏。1964年至1969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7659部队师部汽车营二连驾车,1969年代病回乡任生产队长。
唐先长:生于1945年12月,柏木湾生长人氏。1965年8月至1971年3月在北京卫戍区工作,1971年至2007年在乐至放生乡任教。
唐大池,1940年10月11日,南冲寺学堂湾生长人氏。为川祖光舜公第六代孙。1958年成都机单厂工人;1962年返
族谱的演讲稿篇五
毗陵苏氏族谱
眉山派世表
第一世
泾,字号无考。配 氏。子一,钦。
第二世
泾之子,钦,隐居不仕。配黄氏,享年无考,七月十日卒。子五:祈、福、礼、祐、祜。
第三世
钦长子,祈,配 氏,无出。
次子,福,配 氏。子三:宗夏、宗艺、宗玫。
三子,…
…… ……
第六世
…三子,洵,字明允,号老泉,谥文安,著有文诗行世。以轼赠太子太师。配程氏,追封陈国太夫人,卒于治平丙午。子二,轼、辙。
毗陵总世表
第一世
文安公长子,轼,字子瞻,号东坡,谥文忠。景祐丙子十二月十九日卯时生,建中靖国元年辛巳七月二十八日卒,寿六十有六。葬河南汝州郏城县沟台乡上端里。配青州王方之女,追封通义郡君。继娶亦王氏,追封同安郡君。子女:迈、迨、过。
次子,辙,字子由,号颖滨,谥文定,宝元戊寅四月十二日生。子三:迟、适、远。
第二世
文公长子,迈,字伯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