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船瓜洲教案教材分析(优质5篇)

时间:2023-09-29 作者:雅蕊泊船瓜洲教案教材分析(优质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泊船瓜洲教案教材分析篇一

《泊船瓜洲》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组第一篇课文《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一首。它是一首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古诗大意。

(3)通过情境的创设、反复诵读来体会作者深深的思乡情怀。

教学重点:

想象意境,领会诗情,品味诗句。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已学过很多古诗,他们初步具备了借助注释、工具书了解古诗大意的能力,并能通过想象画面等方法来领悟诗歌的意境,对学习古诗有一定的热情。这为本课时读诗会意、悟情奠定了基础。

1、情境教学法

苏藿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教学本首诗,我准备通过板书再现地理分布,音乐渲染情境,导语创设情境,语言描绘情境等多种手段,创设各种学生乐于接收,能享受其间的情境,能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

2、读悟教学法

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在朗读中训练语言文字,所以,本课教学贯穿以读为本,读中悟情、以情促读的理念。在读中发展思维,在读中陶冶情操。

围绕我的教学目标,以学生读书为本,我设计了下面五个教学步骤:

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思乡诗揭题、读题、解题;明确“泊”字的读音。

在这个环节,我准备分两个步骤进行:第一步通过自由读、指名读等形式读通诗句、读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重点指导学生读准“间”“数”“重”“还”等字的字音;第二步指点学生掌握读诗规律(一、二声的字读长些,三、四声的字读短些),读出古诗的节奏及韵味。

在本环节,我准备分两个步骤进行:第一步请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学习古诗的方法边看注释边想象画面,读懂古诗的意思,并同桌互相交流;第二步为学生汇报自学成果,教师根据学生汇报,请学生标出诗中一、二句中出现的三个地名,并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简易地图,请学生在地图中写出三个地名,再请学生概述一、二句的意思。并指导学生抓住“一水间”“只隔”等词初步体会作者离家乡路远而心近的思乡之情,在初步感悟的基础上利用请学生读、齐读等形式读出作者的思乡之情。

这一部分教学是本节课的重点部分,我准备采用想象、感悟、读诗、写话、资料补充等手段引领学生感悟诗人对家乡的留恋和不舍之情,具体操作如下:

眼前只见——“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和老朋友在一起饮酒品诗还能实现吗?

眼前只见——“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带着家人一起去踏青、郊游还能吗?

眼前只见——“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经过这样反复的吟诵,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作者的思乡之情。

出示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引导学生理解“绿”的含义,并让学生依据诗句想象江南的春天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并请学生用语言描述出来,出示描写江南春景的诗句,学生配乐朗读,加深学生对文中“绿”字的体会;接着引导学生抓住“又”字,体会“又”字蕴涵的深意:作者看到春天满目的新绿,想到春天去了有再来的时候,而自己离开了家乡,什么时候能再回来呢?引读:如果你们就是作者王安石,当春天来临,一年过去了,而你还是独在他乡,此时你会说——明月何时照我还?当春风再一次吹绿了江南,而你还在他乡为客,此时你一定会问——明月何时照我还?五年过去了,当春风一次又一次复苏着大地万物时,你还是远在离故乡千里之外的地方,此时你还是会说——明月何时照我还?十年之后,远望着美丽的故乡春景,遥想着难舍的亲友,你怎能不问——明月何时照我还?此时,学生通过诵读最后一行诗,对诗人思念家乡和对家乡依依不舍之情有了进一步的升华。

在学生已深刻感悟诗人思乡、恋乡的基础上,出示诗人写诗时的资料,旨在引导学生明白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下了这首诗,对学生更深层次的感悟古诗、升华古诗情感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并适时引读“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这句诗是全诗的精华,是诗人情感的高度浓缩。在此基础上点题:“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诗人无边的乡愁,无尽的思念。

在以上分步品读古诗的基础上,再配乐,引领学生整体诵读古诗,这不但是回归到古诗的本体上来,更是学生情感的再次回归和升华。

诗人所有感情都凝聚在那皎洁的明月之上,因为,明月是有情的,能够向家乡的亲友转达诗人对故乡的思恋、对亲人的想念。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他遥望着天上那轮圆圆的明月,诗人会对明月说什么呢?指导学生写句子,然后汇报。

本环节意在以诗悟诗,延伸巩固,以读促读,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使学生的古诗阅读得法于课堂,受益于课外。

(1)出示课外思乡的诗句请学生诵读

(2)我国是诗歌的国度,在两千多年的诗歌发展中,许多诗人给我们留下了不少优秀的思乡诗篇,同学们可以利用今天学习《泊船瓜洲》的方法,一步一步地读、并结合时代背景逐渐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读懂诗人的思乡之情。

(3)鼓励学生课外写一首思念远方亲人的诗,寄给远在他乡学习、工作的.亲人。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一水间 只隔

路远心近,何年返家?

又绿 何时还

泊船瓜洲教案教材分析篇二

学习目标:

1.通过自学,大体理解诗意;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使学生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学习重、难点: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调查本班学生能背几首古诗,最喜欢那首古诗,有几位同学能背《泊船瓜洲》。)

一、设景激情:(幻灯片1)

1.师导:同学们,课前老师做了一项小调查,发现我们班的同学真了不起,xx同学,现在已经能背?首古诗,能背几首以上的同学有?个。古人曾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相信大家只要坚持下去,也会成为一个个小诗人的。

2.(过渡)今天老师要同大家共同来学习一首新诗------《泊船瓜洲》。(幻灯片2)(板书课题)齐读诗题。

3.解题:谁能来说说“泊船瓜洲”是什么意思?(注意:泊是什么意思)。

4.介绍作者:师问: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收集有关资料,现在谁来简单介绍一下王安石?(幻灯片3)

(师过渡)看来同学们都准备得很充分,(幻灯片4)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泊船瓜洲》一诗,据说是诗人被罢官后回到故乡钟山,应召再次赴京任翰林学士,途径瓜洲泊船时而作。(古诗课件:幻灯片5)

5.同桌互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读给同桌听,注意读准多音字、诗句读通顺。

6.指名读:谁愿意来读一读这首诗?

(你预习得真充分。诗中的多音字,你都读对了。第一句诗中“一水间”的“间”很容易读错,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幻灯片6:多音字注音)

7.真好,谁再来读一读《泊船瓜洲》。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她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节奏听清楚吗?好,开始。(教师适当讲评)

8.!同学们,读诗,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当然要读得好,必须要先理解古诗的意思、蕴含的感情。

二、合作汇报: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的注释及你们查找的有关的资料,小组内互相交流,说说诗句的意思。(生交流,师巡视、观察学生的学习方法。)

三、深究悟情

(一)学习一、二句

1.师总结过渡:刚才同学们讨论得都很热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仔细研读这首诗。(幻灯片7:诗一、二句)

2.先请一个同学读一、二句诗;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想想:京口、瓜洲、钟山在什么地方?教师板书:(师标画瓜洲和钟山的位置),生指出位置。(幻灯片8、9、10)

3.提问:王安石的故乡是?

4.看板书理解: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长江的南岸,他们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一水)

a.“一水间”一水指?间什么意思?(幻灯片11)谁能用“间”组词。(练习:用间组词。)

b.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与京口隔着什么?

“数重山”什么意思?(幻灯片12)表示路途近还是远?从哪里知道?(抠住“只”补充介绍。)(幻灯片13)

一道长江水,数重大山,在交通不便的古代,路途遥远。为什么诗人觉得只是“一水”“只隔”呢?(板书:只隔。)

5.感情朗读指导:读一读,读出路程近的味道。(“只隔”重读。)

(二)学习三、四句:

(过渡:诗的第一二句写诗人路经瓜洲,发现天色已晚,泊船在此。在这样静寂的夜晚,他辗转难眠,独自一人走出船舱,仰望夜空中的一轮圆月,那时作者有何感慨呢?)

1.请读第三、四句:(幻灯片14)

提问:这两句诗那句写景?那个字写出景物特点?“绿”什么意思?(幻灯片15)

u师导:是啊!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闭上眼睛想象江南春色是一幅什么样的美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用上“我仿佛看到……”

(生说话训练,教师激情点评)。

2.体味“绿”字。说话训练。

师总结导:(出示课件:幻灯片16)是啊,春天的江南,草木绿了,田野绿了,绿满了山岗,绿遍了江河两岸,到处是绿的----?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绿”),可见诗人用字之精妙。其实,诗人刚写这首诗时,不是用绿字,曾用过十几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绿”。看课文插图,你能猜猜他用过那些字吗?(激情研论)

教师小结:是啊!一个“绿”字,使王安石炼字成了千古佳话。同时告诉我们写文章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的道理。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千古名句,读。

3.诗导:其实,这句诗精彩是“绿”字,重点却是“又”字,大家想想,这句诗中的“又”字是什么意思,告诉我们什么?(告诉我们在草长莺飞的春天,五十多岁的王安石又要再次离开家乡,春天去了有再来的时候,而诗人赴京城再次为官,什么时候能回来呢?)。

请大家读·:明月何时照我还。幻灯片19

这句诗什么意思,那个词表现出作者的心情?什么意思?表现出作者什么思想感情?(板书:何时。)

此时诗人如此想家,但不得不又要远离家乡了,再读:

诗人想着:此去京城可能几年都不能回家了,这是一种思乡的期盼,再读:

诗人想着:此去京城可能几十年都不能回家了,这是一种心灵的遗憾,再读:

诗人想着:此去京城可能到年老死去都不能回家了,这是一种精神的痛苦,再读:

5.说说两句诗的意思。

6.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四、通读全诗

1.配乐朗读:(过渡)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诗人刚刚离开家乡、就想着回来的那种思家非常急切的心情,下面请大家一起随着音乐有感情朗读这首诗。(视频配乐)

此时你就是诗人,站立船头,仰望明月,思家心切,只能借诗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情再来读一下这首诗。(生读)

2.背诵全诗。

师:通过课堂的多次朗读,同学们都会背诵了吗?(会)谁愿意背给大家听呢?

3.齐背古诗:配乐感情背诵。

五、音乐欣赏:

过渡:古诗是中华文明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它讲究平仄押韵,言语精练,意境深远。学习古诗,在理解诗歌意思的基础上,还可以将古诗与音乐结合起来,用唱的办法来学习。大家想试一试吗?(课件)

六、拓展延伸

(过渡)同学们,其实从古至今,像王安石这样身在异乡,思家心切的诗人还有很多,也写下了无数感人肺腑的思乡诗。课前,老师收集了十首有关思乡的古诗,送给同学们。回去大家可以按照今天我们学习《泊船瓜洲》的方法,读读、议议、背背、唱唱,以后有机会我们再一起来赏读。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

板书设计:

(思乡)

《泊船瓜洲》教学反思

南靖奎洋中心小学尤细雯

在五月份全县古诗文教学比武中,我执教了第九册教材《泊船瓜洲》一课。教学这首学生耳熟能详的诗歌,我从新课标所提出的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进行操作。我确立的教学目标是: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3、运用所学的方法感受补充作品的情感。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觉得收获是有的,而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试梳理如下,作今后教学之鉴。

一、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教学时让学生先通过自读自解,整体把握诗意;然后根据查找的资料,小组内交流,用现在的话说说意思;诗歌中凝练、古今差异较大的词语一直是困扰学生阅读诗歌的障碍,如果单单让学生死记硬背,只能是“授之以鱼”;通过古今词语的类比来解决,“授之以渔”,从课内的学习中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诗歌的能力,让学生收集、诵读有关思乡的诗歌。

二、引入情境,感悟诗情

情感总是伴随着认识过程而产生,情感体验同样对认识过程起着很大作用。在本课教学中,我通过图画示意、音乐与图片的渲染、教师的语言描绘,创设多种场景,让学生感受诗人创作的情境,从而更深刻地领悟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如:辨别京口、瓜洲、钟山方位时用简笔画的形式;讲解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是什么样的时,出示江南春景图片,展现花红柳绿,莺歌燕舞,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让学生形象感受;教学完古诗,在学生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一边欣赏情境图,一边跟唱歌曲。

三、读中求解,读中求悟:

能为大家展示一节课,于我来说,这是不可多得的良机。而从授课过程来看,反映出的问题,造成这样或那样的缺憾,确实值得反思了。在学生感情朗读的过程中,我就感慨:农村学生的朗读能力确实和实小学生的差距很大,连我本身都自愧不如;古诗文看是几句话,其实蕴含的内容丰富,以至于在初设计时想用画画的方法都无法施行,有些字词的挖掘也显得苍白;课外延伸-----思乡诗歌的收集也无法在课堂上交流。

泊船瓜洲教案教材分析篇三

1.通过自学,大体理解诗意;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使学生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重点应放在品位诗句,背诵、积累语言上。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1.师导:同学们,课前老师做了一项小调查,发现我们班的同学真了不起,xx同学,现在已经能背?首古诗,能背几首以上的同学有?个。古人曾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相信大家只要坚持下去,也会成为一个个小诗人的。

2.(过渡)今天老师要同大家共同来学习一首新诗------《泊船瓜洲》。(板书课题)齐读诗题。

3.解题:谁能来说说“泊船瓜洲”是什么意思?(注意:泊是什么意思)。

(师过渡)看来同学们都准备得很充分,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泊船瓜洲》一诗,据说是诗人被罢官后回到故乡钟山,应召再次赴京任翰林学士,途径瓜洲泊船时而作。

5.同桌互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读给同桌听,注意读准多音字、诗句读通顺。

6.指名读:谁愿意来读一读这首诗?

(你预习得真充分。诗中的多音字,你都读对了。第一句诗中“一水间”的“间”很容易读错,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多音字注音)

7.真好,谁再来读一读《泊船瓜洲》。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她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节奏听清楚吗?好,开始。(教师适当讲评)

8.!同学们,读诗,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当然要读得好,必须要先理解古诗的意思、蕴含的感情。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的注释及你们查找的有关的资料,小组内互相交流,说说诗句的意思。(生交流,师巡视、观察学生的学习方法。)

(一)学习一、二句

1.师总结过渡:刚才同学们讨论得都很热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仔细研读这首诗。

2.先请一个同学读一、二句诗;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想想:京口、瓜洲、钟山在什么地方?教师板书:(师标画瓜洲和钟山的位置),生指出位置。(幻灯片8、9、10)

3.提问:王安石的故乡是?

4.看板书理解: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长江的南岸,他们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一水)

a.“一水间”一水指?间什么意思?谁能用“间”组词。(练习:用间组词。)

b. 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与京口隔着什么?

“数重山”什么意思?表示路途近还是远?从哪里知道?(抠住“只”补充介绍。)

一道长江水,数重大山,在交通不便的古代,路途遥远。为什么诗人觉得只是“一水”“只隔”呢?(板书:只隔。)

5.感情朗读指导:读一读,读出路程近的味道。(“只隔”重读。)

(二)学习三、四句:

(过渡:诗的第一二句写诗人路经瓜洲,发现天色已晚,泊船在此。在这样静寂的夜晚,他辗转难眠,独自一人走出船舱,仰望夜空中的一轮圆月,那时作者有何感慨呢?)

1.请读第三、四句:提问:这两句诗那句写景?那个字写出景物特点?“绿”什么意思?

师导:是啊!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闭上眼睛想象江南春色是一幅什么样的美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用上“我仿佛看到……”

(生说话训练,教师激情点评)。

2.体味“绿”字。说话训练。

师总结导:是啊,春天的江南,草木绿了,田野绿了,绿满了山岗,绿遍了江河两岸,到处是绿的----?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绿”),可见诗人用字之精妙。其实,诗人刚写这首诗时,不是用绿字,曾用过十几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绿”。看课文插图,你能猜猜他用过那些字吗?(激情研论)

讨论用那个字好?指名谈看法。王安石改字的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教师小结:是啊!一个“绿”字,使王安石炼字成了千古佳话。同时告诉我们写文章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的道理。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千古名句,读。

3.诗导:其实,这句诗精彩是“绿”字,重点却是“又”字,大家想想,这句诗中的“又”字是什么意思,告诉我们什么?(告诉我们在草长莺飞的春天,五十多岁的王安石又要再次离开家乡,春天去了有再来的时候,而诗人赴京城再次为官,什么时候能回来呢?)。

请大家读·: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句诗什么意思,那个词表现出作者的心情?什么意思?表现出作者什么思想感情?(板书:何时。)

此时诗人如此想家,但不得不又要远离家乡了,再读:

诗人想着:此去京城可能几年都不能回家了,这是一种思乡的期盼,再读:

诗人想着:此去京城可能几十年都不能回家了,这是一种心灵的遗憾,再读:

诗人想着:此去京城可能到年老死去都不能回家了,这是一种精神的痛苦,再读:

5.说说两句诗的意思。

6.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1.配乐朗读:(过渡)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诗人刚刚离开家乡、就想着回来的那种思家非常急切的心情,下面请大家一起随着音乐有感情朗读这首诗。

此时你就是诗人,站立船头,仰望明月,思家心切,只能借诗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情再来读一下这首诗。(生读)

2.背诵全诗。

师:通过课堂的多次朗读,同学们都会背诵了吗?(会)谁愿意背给大家听呢?

3.齐背古诗:配乐感情背诵。

过渡:古诗是中华文明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它讲究平仄押韵,言语精练,意境深远。学习古诗,在理解诗歌意思的基础上,还可以将古诗与音乐结合起来,用唱的办法来学习。大家想试一试吗?(课件)

(过渡)同学们,其实从古至今,像王安石这样身在异乡,思家心切的诗人还有很多,也写下了无数感人肺腑的思乡诗。课前,老师收集了十首有关思乡的古诗,送给同学们。回去大家可以按照今天我们学习《泊船瓜洲》的方法,读读、议议、背背、唱唱,以后有机会我们再一起来赏读。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

泊船瓜洲教案教材分析篇四

(出示地图,标明“瓜洲”“京口”的大略位置.)

1.谈话:今天老师给你们当导游,好不好?

a.“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镇头.”这首传唱了千年的歌谣向我们介绍的是瓜洲.瓜洲位于江苏省扬州南面,长江北岸.川流不息的长江水见证了瓜洲的兴衰,瓜洲曾经是“江北重镇、千年古渡”.

b.而“京口”不仅是东汉吴国第一古都,更是文气洋溢的灵秀之地.许多诗人在此留下了千古绝唱的诗句: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if-件展示诗句.)还有一首广为传诵的就是——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2.板书诗题,读题.

整体感知.直奔重点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

2.指名读,正字音.尤其注意“一水间、数重山、照我还”.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4.指名交流.(我觉得诗写得很关,写出了诗人想念家乡的感情.)

5.你最欣赏诗中的哪一句呢?

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刚刚同学说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诗,(课件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生齐读.)

2.能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诗吗?(指名答.)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美丽的景色.那就和你的同桌再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说什么.

4.同桌之间互读、练说.

5.指数名学生说.

6.小结:你们的回答很精彩!原来短短一句诗可以在人的头脑中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画面,文字的魅力真是无法想象.

7.那就用朗读把感受表达出来吧.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一派色彩斑斓的绮丽风光.

种“绿”色呢?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9.指名答.(在江岸两边大面积出现的是草地、树木、青山……)

10.是呀,作者放眼望去,看见了——

练习题:你能填入表示不同绿色的词吗?

近处( )的小草( )的柳树,远处( )的树林( )高山.(学生口述)

11.诗人此时正遇早春时节,站在小船上举目四眺,满眼皆是绿色,让作者明显地感受到春天到了.

13.指名答.(感受到春天里的“绿”有着层次关,远近各不相同;“绿”还写出了春天景物的变化……)

14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

15.小小的“绿”字却有大大的文章!引导阅读“资料袋”,介绍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16.听完“绿”字的故事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指名答.)

17.小结: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了一个字修改十多次,难道我们在平时的习作中不能做到吗?“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18.这首诗正是因为这个故事,让人们更加赞赏.那就让我们一起读出你的赞叹吧.

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1.过渡:这么美的绿,这么迷人的风光,谁不想多看两眼?谁不想留恋其中?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在景色中忘乎所以了吗?(指名答.)

2.诗人想回哪里去?诗中的家乡是指哪儿?引导从课题“泊船瓜洲”和诗句“钟山只隔数重山”等处理解.

3.你能在地图上找到它大概的位置吗?先好好读读古诗.

4.学生上台指明.(老师点击课件,显示“钟山”的位置.)

简介:王安石的父亲曾在江苏南京为官,王安石是在那里长大的,对钟山即现在的南京

有着深厚的感情,可以说那里是他的第二故乡.

5.你从哪里能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到家乡呢?

6.引导学生从“一水间”“只隔数重山”“又”“何时照我还”这些词句理解.(指名答.)

7.练习读出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和急切盼望回家的感情.

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1.这真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牵肠挂肚呀!让我们一起再来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练习背诵.

3.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诗人、政治家,立志于国家改革.这首诗是他第二次出任宰相途经瓜洲时所写.短短28个字,展现了早春江南的一片嫩绿,抒发了久思故乡的一寸衷肠,更暗示了他对自己前途的担忧.此去京城,真能大展宏图吗?千头万绪涌上心头……更让我们惊叹的还是他对文字的讲究,一个 “绿”字令人不得不佩服他的风范!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对高年级阅读教学要求中提出:

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巧用推想,不失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古诗的一种好方法。

我在教学《泊船瓜洲》这首诗时,在理解第二句“钟山只隔数重山”一句时,学生的意见有了分歧:有的学生认为,钟山与京口只隔几座山;而有的学生认为,是钟山与瓜洲隔着数重山。而且坚持第二种说法的学生人数居多,这是我备课时万万没有想到的,教参中也未作重点、难点涉及到。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难点,我先让学生各自阐明观点,展开辩论,结果同学们争论得面红耳赤,胜负难分。这时,我抓住机遇巧用推想,对学生说:“刚才你们的辩论都很精彩,各有各的道理,倒让老师也不知所措了。这样吧,让我们置身于画面中,模仿作者,去推想作者站在什么地方?看到什么?会想些什么?弄清钟山到底与哪儿隔着数重山。”同学们各个学着作者背起双手,挺起胸脯,翘首远望。教室里鸦雀无声,他们都进入了诗的意境中,静静的进行着各自的推想。突然间,他们惊奇的嚷道:“老师,老师,我知道了,是钟山与京口只隔数重山。”我乘胜追击,“你怎么体会出来的,快告诉告诉老师?”他们争先恐后的说:“因为作者站在瓜洲遥望一江之隔的京口,自然想到离京口不远的家乡钟山了,不禁勾起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太好了,经你们这么一说,老师也明白了,来,让我们为自己鼓掌。”(掌声不断)本来干巴空洞的内容,经同学们这么身临其境的推想,便变得情趣盎然,这一纠缠不清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而学生将保持这种高昂的情绪,顺利学完此诗,这真是无声胜有声啊!

泊船瓜洲教案教材分析篇五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3、运用所学的方法感受补充作品的情感。

1、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运用所学的方法体会《乡愁》的情感。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王安石简介;南京春景的文章片段

1课时

一、知诗人,解诗题

1、指名介绍。

教师适当补充,强调王安石与南京的关系。(幻灯片2)

2、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王安石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一首诗——《泊船瓜洲》

(出示幻灯片3)

3、剖题

(1)这首诗是作者从江西出发,乘船经长江前往京城为官,途经——?(瓜洲)

简介瓜洲:瓜洲,在长江的北岸,离南京不远。(标注)

(2)诗题中的“泊”我们在哪首诗中见过?在本诗题中何意?

(3)理解题目的意思。

二、抓字眼,明诗意,悟诗情

过渡:此时诗人就在自己故乡不远的瓜洲,他写下这首诗,想说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这首诗。(幻灯4)

1、初读诗歌,感知内容

a、大家轻声地读一读诗,读准字音,并想想这首诗的意思。

b、指名读,正音:间、重、还

c、说说诗歌大致的意思。

2、指导阅读——抓字眼,明诗意,读中感悟

a、“间”什么意思?表示“隔开”的意思还可以组什么词?

隔开了什么?看图。(点击,链接幻灯5)

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哪儿呢?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一水)

读一读,读出距离短。

b、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在哪里呢?

“数重山”表示山多还是少?(“数人”、“数日”何意?“数”何意?)还从哪里知道山很少?(抠住“只”。补充介绍,点击“京口”。)

读一读,读出路程近。

c、齐读前两句,指名说诗意。

过渡:瓜洲和京口只隔着一条长江,离诗人的家乡钟山也不过隔着几座山而已,可以说,诗人身在瓜洲,已设计好回家的路线。可诗人虽然离家乡这样的近,他是否准备回到家乡呢?从哪里知道?(明月何时照我还)

d、“还”什么意思?说说这一句的意思。

诗人在什么时候想到回家?(春风又绿江南岸)

读读看,读出诗人心中此时什么感受?(思家不能回的无奈)

再读。

e、谁能把这首诗完整的意思说一说?

f、谁能把整个作品读一读?

g、读完以后,你们知道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三、指导欣赏——入诗境,悟诗情

过渡:究竟是什么触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呢?让我们走入诗人的环境,见诗人之所见,听诗人之所听,想诗人之所想,看看能不能与诗人产生共鸣。

1、引入情境,引导学生想象:

诗人此时可能站在哪里?他看到了哪些景物?耳边会听到哪些声音?心中会想些什么?

2、体会用字的精妙,深入感悟诗情:

(1)而此时正是什么季节?诗人怎么说的?(春风又绿江南岸)

指名谈看法,读出相应的感受。

教师交流自己的感受:(链接江南春图片)是啊!一个“绿”字不仅使我看到了满眼的绿色,成行的碧树,荡漾的春水,还让我看到了烂漫的桃花,各色的野花,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

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千古名句,读。

(5)春天来了,春风仅仅吹绿了“江南岸”?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呢?

(从地理位置而言,江南春天固然早于江北,但也不可能一江分成两世界;因为诗人平生际遇、此时境况,使得诗人所思尽在江南,故心中只有江南春也。)

3、指导品读

(1)你们现在悟出了诗人的情感了吗?谁来读一读?

(2)要想读好诗,我们还要注意节奏,还要读出关键字。再读。

4、小结:

作者在此地——瓜洲;此时——明月;此景——春;自然想到了——还;抒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光标引领说)

5、齐读

四、归纳学法,拓展学习

1、总结全诗,归纳学法

我们了解了诗人王安石与南京的关系,理解了诗题的意思;

板书:知诗人,解诗题

通过抓住关键的字,理解了诗歌的内容;

板书:抓字眼,明诗意

最后通过体会作者的情境,领悟了诗人的感情;

板书:入诗境,悟诗情

这就是欣赏诗歌的方法。

板书:欣赏诗歌

2、拓展阅读余光中《乡愁》

过渡:王安石与我们南京有着密切的关系,今天老师还要介绍一位漂泊海外南京关系密切的现代诗人——余光中。

(1)教师简介余光中:

(2)教师范读,帮助学生领悟

听老师读一读,看看自己有没有体会。

(3)学生自读

通过自己读,听老师读,有什么感悟?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