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灯下漫笔读后感(精选5篇)

时间:2023-10-06 作者:碧墨最新灯下漫笔读后感(精选5篇)

很多人在看完电影或者活动之后都喜欢写一些读后感,这样能够让我们对这些电影和活动有着更加深刻的内容感悟。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读后感精彩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灯下漫笔读后感篇一

总有一些文章让人振聋发聩,深入人心,就像一把尖刀直刺到我们的骨髓里,抵达灵魂深处,让我们难受痛苦,也让我们深思醒悟。读鲁迅《灯下漫笔》就有这种感觉,这一次鲁迅先生将矛头直指中国历史的本质以及国民的奴性人格,思想深刻,入木三分。

鲁迅从袁世凯复辟钞票贬值一事作为契机,引发议论“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也由此对国民的奴性( 包括自己的)作出了深刻的剖析和严厉的批判。

在阶级社会的几千年的历史中,百姓向来只是会劳动会说话的工具,没有任何“人”的价值可言。“将人不当人”,本来是奴隶主、封建地主和资本家对待被剥削者的行为准则,在兵荒马乱的战争年月,甚至还产生“乱离人,不及太平犬”的叹息,这就说明人的价值更低于牛马,不如猪狗了。换言之,如果人的价值等于牛马,则应该心悦诚服,讴歌恭颂太平的盛世了。但是,鲁迅的一句“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是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确是数见不鲜的”,道破了中国人几千年的生存状态,露出了中国人病态心理的本质,把一批中国人心安地作奴隶的嘴脸放大在人们的面前。究其源头就在于国民的奴性人格,习惯了当牛做马的日子,即便不是奴隶也得成为奴隶。

中国人的奴性从何而来?是来自中国几千年来根深蒂固的“等级制”,是来自古代所谓的明君、圣贤、大儒之徒和现在的学者、教育家长期的思想侵犯,残酷的“等级制”,长期的思想教化,使得中国的百姓安于现状, 愚昧麻木,逆来顺受,奴性思想在中国人的头脑中早已生根。正是因为厌恶国民的那种麻木、不言反抗的奴性心理,所以鲁迅选择了笔伐,想要通过这种无奈而悲愤述说去唤醒浑浑噩噩的国人。 但是鲁迅也意识到这样做还不够,还需要青年“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

文章的第二部分是以一个日本人的随笔《北京的魅力》作为开头,道明了中国固有文明的本质“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在这种生存环境下,中国人是争取不到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人的地位的。“于是大小无数的人肉的筵宴,即从有文明以来一直排到现在,人们就在这会场中吃人,被吃,以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将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遮掩,更不消说女人和孩子。” 在这“吃”与“被吃”的循环中,中国人不断在自己制造的等级制度、礼教中被吞噬、被扼杀,现在还要被自己“盛宴”款待的西洋人掠夺、侵杀。

看着“这人肉的筵宴现在还排着,有许多人还想一直排下去”,鲁迅先生最终吐露心声,呼吁青年“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让蒙昧无知的心灵获得重生,在革命先行者的引导下,抛却奴性,重拾尊严,这正是希望所在呀!

在文章第一、二部分的结尾,鲁迅都对青年人寄予了厚望,希望中国青年人正视国情,抛除奴性,驱除鞑虏,建立民主国家,建立一个把人当“人”的新世界。

灯下漫笔读后感篇二

读先生的《灯下漫笔》,以至于眼中噙泪。伟人并不只与时代相关,其见识往往超越时代,而至有不朽的意义。那时“漫笔”所表达的含义,于今何尝不是!

使愚氓和土匪做了主人,并不能使他们变得文明和仁善,而成了遍天下的土匪和愚氓。所谓颠倒乾坤、改天换地,不过是颠倒黑白、混淆是非、愚弄孩子而已。

先生说中国的历史只有两种时代,

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一种循环,也就是‘先儒’之所谓‘一治一乱’;“而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今天怎样了呢?这第三样的时代仍未见创造出来,眼见的仍然是专横跋扈奢靡腐化的统治阶级和沉默的顺从的国民。并且国民的遭遇在许多方面比起以往的时代有过之而无不及。

而先生死后,又有谁洞悉古今,为人民、为公正的思想而仗义呢?为改变国民千古的劣根性或者说奴性而鞠躬尽瘁呢?时代怀念先生,时代需要先生这样的人出现。世上是没有神的,人们信仰的只是思想。有谁又会建立崇高而正确的思想使人信仰呢?或许建立崇高而正确的思想并不为使人信仰,而是照亮人们心灵,作为人类精神的营养,使人不惑而已。而这建立的责任,便在有文化和修养的、不浮躁和急功近利的、冷静淡定的、有先生一样气概格局和骨头的新的作家的身上。

一个民族的文化,可以形成一个民族的气质。愿那些可以不朽的的国学的精粹以及先生所提倡的国民性,可以成为中华民族的气质。

灯下漫笔读后感篇三

时间不知流去了多少年,先生所处的`时代早已不复存在。但读罢先生的文章,依旧是惊得一身冷汗,依旧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先生之所以是先生,就在于他无与伦比的深刻与犀利。泱泱大国五千年的历史,怕是无人如此解读:一部历史就在“奴隶”的怪圈中循环。先生撕开了满纸的颂德,满纸的战乱,目光甚至穿越了历史的肌肤,而直接指着它的骨头说:“看这就是历史,一个想做奴隶而不得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循环。”先生对现实的哀与怒,使他不加任何掩饰的将问题说得如此露骨,他就是要用最锋利的剑去戳醒人的灵魂。

先生是清醒的。在那样一个众人浑浑噩噩的时代,清醒的一种痛苦。醒着的要忍受“哀”与“怒”两方的折磨。先生忍受着痛,用笔去战斗,去告诉人什么才是“人”的价格。

真正的人该有自己独立的人格,该有自己的那份尊严。为人这一生,决不该是“活着”这么简单。先生要让民众明白他们该拥有什么,这几千年来未曾得到的终会因抗争而得到。先生是积极的,他相信青年,相信未来,指出希望,号召创造“第三样的时代”。

“第三样时代”是什么?合上书我不由得思索。那时的先生恐怕自己都不那么清楚。知道那该是什么样的,可是究竟要通过何种方式得以实现,先生在思考,无数人在思考。那些思考让中国走到了现在。那么我们现在又正处于第几样时代呢?是第三样吗?我说不出“是”来。

媒体上所揭露的一切丑恶是那么触目惊心,有时觉得掀开社会的表层不知是怎样一个陌生的世界。但我们应像先生一样,相信明天。不,不应仅仅是相信,更应像先生那样去为之奋斗。

灯下漫笔读后感篇四

“世上如果还有真要活下去的人们,就先该敢说,敢笑,敢哭,敢怒,敢骂,敢打,在这可诅咒的地方击退了可诅咒的时代!”

——鲁迅

每当在台灯下面看着鲁迅先生的这段文字,总是激起满腔的情绪。失落的时候,读《灯下漫笔》,总是给人振奋的精神,一种灵魂的救赎。九四年海南出版社出版的这本《灯下漫笔》已经被翻得有些陈旧,不管什么时候,总舍不了鲁迅先生的这本书。

鲁迅先生是浙江绍兴人,出生于封建的破落家庭,青年时期受进化论思想的影响最终走上了文艺的道路,志在改变国民精神。这也是《灯下漫笔》时刻表达的内涵,冲破桎梏,给予心灵的净化。

他的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不是无病呻吟,是对那个动荡的社会的一种反抗、一种呐喊。那个动荡的那月,生与死仅限一线之间,生还是死只有一步,在这白色恐怖的日子里,苟活尚已不易,何况高喊民族大义之热血之辈。

用鲜血和灵魂写出的东西就是震撼人心,平日里生活中的琐事都在他的笔下有着不可抗拒的讽刺味道,对于那些卑躬屈膝、无伦、无德、无义等充满了不屑与惊醒,这也是他投身于文艺的主要原因吧,努力去改变国民精神,一种精神决定了一个民族的强大与否。虽然说,先生“从讽刺到幽默”里面说到,“讽刺家,是危险的。”但是,我个人觉得他对有些事情的说法,其实也是带有一种讽刺味道的,然而他可能只是把他归咎于一种呐喊吧。

不管何时,他的文章都很有大刀阔斧砍荆棘的味道,因为有些根性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所以不管那时还是现在的社会,都有其可读性质。

我不知道我的这本书的排版是不是有什么意思,因为开篇第一章映入眼帘的就是“希望”,当然这两个字很给力,精神的寄托。

但是“我的心分外地寂寞。”又让人回归荒凉。“然而我的心很平安;没有爱憎,没有哀乐,也没有颜色和声音。”爱憎没有了,哀乐没有了,颜色和声音也没有了,哪里有这样的地方呢,只能说某些东西已经死去,麻木了神经。剩下的也许就只有希望了。他听到的“希望”之歌,触动了他的心。

“希望是甚么?是娼妓;她对谁都蛊惑,将一切都献给;待你牺牲了极多的宝贝——你的青春——她就弃掉你。”

他愿用自己的来肉薄这空虚中的暗夜,他不愿对这暗夜止步。看到青年们很平安,他觉得暗夜并没有暗下。

发出了这样的感慨“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不管时代如何变迁,这都仍是需要鲁迅的年代,精神的力量,思想的交锋碰撞出震耳欲聋的声音。

灯下漫笔读后感篇五

鲁迅的《灯下漫笔》是鲁迅思想彻底转向革命的标志性篇章,是自“五四”以来思想革命领域的重要文献,其意义在于不但提出问题,而且试图通过努力探索,给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灯下漫笔》写于1925年,是鲁迅写给革命青年的'经典战斗檄文,相比早期的“呐喊”言论,《灯下漫笔》这样的杂文更多了全面、理性、纵深和冷峻犀利的揭露和分析,不但能够直指病灶,而且更为明确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使革命的杂文呈现出新的气象。这是所谓的经典评析,我承认自己对于作品的解释和评述和所谓的经典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是我正在学习怎样去评论一个作品,我会让自己成长起来的。

文章的第一节讲国民的奴隶性,通过对历史的深刻洞察,鲁迅指出国民奴隶性的发生根源和赖以长期存在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根源,从而揭露漫长的封建政治历史的真想,即:一,想做奴隶而不得做的时代;二,暂时坐稳了奴隶的时代。显然这两个“做奴隶”的时代,都不是中国历史继续前进的方向,鲁迅指出,第三条路就是:开创一个做主人的新时代,正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第二节同样是通过对封建政治和中国文化的审查,指出封建文化的“人肉宴席”的本质。它是一种吃人的文化,而“中国人的耐劳,中国人的多子”都是这样的“人肉宴席”“办酒的材料”。鉴于封建社会文化的吃人本质,鲁迅呼吁革命的青年人“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宴席,毁坏这厨房”。

相关范文推荐

    2023年高中毕业自我鉴定高中生物 高中生毕业自我鉴定(模板6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我

    2023年宝葫芦的秘密读后感(优质10篇)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读后感。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

    最新读三国演义读后感(实用7篇)

    读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读后感书写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样才能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

    囫囵吞枣的读后感(大全5篇)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我们一起来

    山大王读后感(精选5篇)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读后感。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读后感文章怎么写,我们一起

    最新医保中心副主任述职报告大全

    面对问题和困难,写一份整改报告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身的不足,从而寻求持续进步的途径。以下是一些整改报告的实例,每个实例都涵盖了不同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皇帝的新装告诉我们道理 皇帝的新装读后感(优秀7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

    发展心理学读后感(大全6篇)

    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读后感书写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样才能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

    2023年乱世佳人读后感(优秀5篇)

    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当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读后感的时候却不知道该怎么下笔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

    最新书本里的蚂蚁读后感(精选5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些优秀的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