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体制改革方案(汇总9篇)

时间:2024-09-16 作者:MJ笔神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有序有效开展,通常需要提前准备好一份方案,方案属于计划类文书的一种。方案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方案。以下就是小编给大家讲解介绍的相关方案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体制改革方案篇一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城市化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城市垃圾产量与日俱增, 由此而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城市垃圾处理已成为影响环境保护、城市建设、人民生活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城市垃圾处理率为50%, 而真正达到无害化处理和循环利用的比率则更低。大量城市垃圾采用露天堆放或简易填埋处置, 对环境造成巨大危害。

为了更好的改善城市环境卫生质量,这里提出城市垃圾处理市场化方案,即在垃圾处理服务供给领域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将原来由政府承担的部分公共职能让渡给市场,在服务啊我的直接提供方面减少政府的作用,增加社会其他机构作用,以达到提升公共服务质量的目的。

一、 中国城市的垃圾处理管理体系现状与原因分析

我国现行的城市垃圾管理体制基本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建设部负责全国的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各人民政府环境卫生管理处负责垃圾的各项处理工作。城市同市场脱节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严重制约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事业发展,主要表现在:

(1)在管理体制上政企不分,基本上完全依靠政府投入,缺乏自身活力。政府既要负责管理又要负责服务,结果既不能有效的实施管理,又不能很好的进行服务,这是现行管理体制最大的弊端。

(2)多头管理,各自为政,职责不清楚。各个利益主体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都在追求利益最大化,因而形成了多头管理、职责不清的局面。

(3)政府是唯一的负责人,资金投入与管理都是由政府一手包办,政府资金是污水和垃圾处理行业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政府资金的主要来源是:城市维护建设税,公共事业附加费,国家预算内投资,各级政府拨款等可控资金,以及国外贷款,外资,其他收入等非可控资金;主要表现为中央或地方财政拨款,国债等形式。可见目前政府资金来源有限,形式单一。但是目前根据我国《预算法》的规定,地方政府不能发行市政债券,而且许多地区还不具备发放市政债券的实力与信誉。设立专项基金也是政府保证垃圾处理项目建设的重要途径,但是目前我国也没有设立污水和垃圾处理等类似的基础设施建设专项基金.

(4) 城市垃圾收运处理技术尚处于初始发展阶段,由于缺乏竞争机制,处理率低,处理效果差;城市垃圾收运机械及辅助生产设备陈旧,机械化作业水平低,设备不足,工人作业条件差,劳动强度高,生产效率低。所以很多中小企业没有能力独自建设符合标准的处置设施来解决城市垃圾问题。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管理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本是现行的管理体制和运行计划制约着环境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具体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l)在管理机制上,我国目前的城市环境卫生体制完全是按照计划经济模式运行的,是在垃圾粪便清扫清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集管理职能和环卫作业为一体,政企不分,具有国有企业共有的缺点。随着环卫工作内涵的深入和外延的扩大,显得效率低、负担重,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2)在经费来源上,长期以来,城市环境卫生作为一项公益事业,完全由国家负担,成为政府部门的沉重包袱,缺少资金来源,完全依赖于是否重视,严重影响了城市环境卫生事业和资源化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不利于城市环境卫生产业的发展。

(3)由于环境卫生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传统的体制和政策使相关行业互相分割,缺乏统一管理和协调,影响了管理力度。由于没有有利的政策,废旧物资回收行业正处于萎缩状态,严重影响了城市生活垃圾的回收利用,不利于垃圾的资源化;由于不能有效的保障全社会采取洁净生产工艺,不利于垃圾的减量化。

二、 国外城市垃圾处理管理经验

工作的人手;二是制定具体的垃圾回收细分目录。根据日本法律规定,都道府县政府负责制定垃圾分类回收的实施计划,基层地方政府市町村则根据各地的情况制定更为具体的实施细则,并承担辖区内一般废弃物的处置责任。

其次许多发达国家建立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完善的城市垃圾处理体系,在国家技术经济政策体系的监督和指导下,形成了良性循环的发展机制。在绝大多数欧美国家,市场机制直接贯穿垃圾收运、处理的全过程,与政策的有机结合保证了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

《城市垃圾处理市场化的体制改革方案策划》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体制改革方案篇二

1、20**年,瑞丽市农业局结合实际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大队对专项整治行动进行了广泛宣传动员,营造了开展专项整治行动的良好氛围,利用“春节元旦”两节、“3.15”消费日活动、“放心农资下乡周活动”、“国庆中秋”两节期间检查,开展了普法宣传检查活动。共发放宣传材料、宣传手册共26种,2700余份。

2、在执法检查工作中积极开展宣传工作。普及农资识假辨假知识,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种子法》、《农药管理条例》等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法律法规和消费维权知识,共发放宣传材料、宣传手册共39种,共5000余份,受教人员5000余人次。

(二)普法学习

组织全局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关于惩治贪污罪贿赂罪的补充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等的学习,参加学习人数800余人次。

(三)法律法规知识培训

为进一步规范农资市场经营秩序,提高农资经营人员的守法经营意识,减少农业生产事故,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20**年,对全市农药、种子、肥料、渔药等经营人员开展了农资规范经营培训,培训人员140人,培训的内容《种子法律制度与经营规范》、《农药经营基础知识培训》、《农资经营违法行为与处罚规定》、《兽药、饲料规范经营与违法行为处罚》,通过培训使农资经营者知法、守法、用法的意识得到了增强,促进我市农资市场经营次序规范得到有力的保障。

(四)农资下乡周宣传活动

根据20**年全国农资打假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切实维护农民权益,确保我州春耕生产、农业增效。

20**年3月24日,德宏州农业局瑞丽市农业局在瑞丽市姐相乡人民政府协助下,开展了“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活动”。本次活动目的围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维护农民合法权益”这一主题,宣传加强农资市场监管,开展农资打假护农专项整治,参加活动的单位有5家单位。参加的企业有8家,宣传农资32种,现场免费发放放心农资21种,价值26000元;展示展板4类,共17块;发放宣传材料23种,7000余份,农业法律法规知识,参加活动人员80余人,车辆16辆,咨询210人次。

20**年共组合开展执法检查32次,出动检查人员412人次,检查农药经营门市共453店次,检查农药产品11596个,不合格农药65个,20176包(瓶);检查种子经营店274店次,检查品种102种;检查化肥经营店251店次,检查品种1568个次;检查兽药经营店232店次,检查兽药品种2275个次;饲料和饲料添加剂检查经营店208店次。检查饲料品种351个次;检查水产苗种繁育场18个次、水产养殖基地18个次,检查苗种品种42个次。打击非发电鱼炸鱼、毒鱼行动,共接到群众举报9起,开展日常巡查12次,共收缴了内燃机电机头3台、简易电捕鱼器具11台(套)、电池电瓶2台,批评教育人员33人;农业执法共责令整改68次,立案查处8起,结案8起,罚款26000元。

(一)投入品执法检查工作

开展执法检查8次,执法期间出动车辆40车次,执法人员114人次,共检查种子经营店274店次、水产养殖户18个、肥料销售店124店次、农药销售店262店次、兽药店(含渔药)80店次、饲料经营店80店次、检查农机零配件销售店及农机维修店141店次。责令整改31次,立案查处6起,结案6起,罚款20000元。

(二)农药专项

根据《德宏州20**年农药专项整治行动方案》文件精神,瑞丽市农业局20**年,共开展农药专项治理行动4次,整顿农药市场8个,检查农药经营门市共126店次,检查农药产品4235个,其中合格的有4148个,不合格的为57个,查获不合格农药20037包(瓶)。责令整改10家,立案查处4起,结案4起,罚款10000元。

3、农资打假和监管工作

根据德农发[2017]78号《德宏州农业局关于转发〈xxx省农业厅xxx省20**年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20**年共开展执法检查8次,出动检查人员205人次。检查农药经营门市共110店次,检查农药产品6252个,查获不合格农药产品90个。检查种子种子经营店101店次,检查品种36种。检查化肥经营店79店次,检查品种1546个次。检查兽药经营店99店次,检查兽药品种1568个次,饲料和饲料添加剂检查经营店117店次。检查饲料品种47个次;检查农机产品经营店13家检查水产苗种繁育场8个次、水产养殖基地4户次,检查苗种品种20个次。

4、电捕鱼、炸鱼违法专项整治

上半年,打击非发电鱼炸鱼、毒鱼行动,共接到群众举报8起,开展日常巡查12次,共收缴了内燃机电机头3台、非法简易电捕鱼器具11台(套)、大功率蓄电池电瓶2台,制止10起非法捕鱼活动,批评教育人员33人。

20**年,农业局进驻政务中心服务窗口,共计接待咨询接件业务102件,其中受理接件业务102件,已办理接件业务102件。

(一)通过下乡开展专项执法及宣传活动,使广大农民对农业的法律法规有了深入的了解,自我保护意识明显增强。

(二)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办案水平。在执法过程中,经验丰富的执法人员现场办案认真讲解“现场勘验记录、询问笔录、现场拍照、调查取证”等案件初查工作细节及重点,分析违法事件真相、证据,确定案件的方向,为立案后避免证据不足,案件难定性,难办案。通过经验丰富的执法人员现场讲解,提高了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平。

(三)通过开展专项整治,加强了农资批发单位,经营门市部和销售网点监管。立案查处了一批不合格农药,有效的震慑了经营户非法经营行为,净化了农资市场,确保农资的质量安全,保护了经营者及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一)经营者和使用者的自身素质和利益严重制约着农资的安全管理和使用。部分经营者对农资的采购经营使用仅凭经验,片面考虑价格和自身利益,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

(二)农资经营户比较分散,尤其乡镇,部分偏远地区日常监管很难到位。

(三)经费短缺,支撑整个辖区的农资市场监管工作困难较大。

(一)履行工作职责,加强农资的宣传、监督、检查,进一步强化监管的责任意识。确保农资打假工作,不间断取得实效。

(二)加强部门协作,提升监管合力。发挥好农业局牵头作用,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作配合,健全部门间协调机制,充分发挥整体联动优势。统筹农业部门内部力量,加强各职能部门、技术支撑机构的密切配合,加强区域间农业部门的横向联动。

(三)畅通农资打假举报渠道,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举报一处,发现一处,捣毁一处,使假冒伪劣农资无藏身之处。

(四)加强报告制度,确保信息通畅。健全信息通报制度,发现重大问题及时向市政府及州农业局汇报。

(五)教育引导经销门店以诚信为本,以服务“三农”为宗旨,支持建立诚信经营店,确保农民用上合格农资产品。

体制改革方案篇三

诸如乡类似贫困山区农村要发展当地经济,离不开公路建设,公路建设要发挥应有效用,就离不开加强公路建设管理。为了规范农村公路建设,提高农村公路建设质量,尽快将乡下余51.8公里村道社道进行硬化,规范设置标识标牌、警示标志和安保设施,确保安全畅通。对今后的农村公路建设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加大对贫困边远地区项目支持的力度,特别是交通建设经费的投入,否则,仅靠“一事一议”集资筹资获得交通建设项目支持来改变农村公路现状是不现实的。只会导致随着时间推移,山河依旧的结果,到2020年与全省同步实现小康的目标将是一纸空文,一句空话。

二是科学统筹规划建设方案。在制定规划建设方案的时候,不能只搞形象工程而不顾农民群众的实际需求。要综合考虑当地山、水、林、田综合治理、村庄发展、扶贫和国土资源有效开发等要求,有步骤,有重点分步实施。要把交通项目、扶贫连片开发、人畜安全饮水等民生项目捆 绑使用,杜绝搞单打一。在能改建的地方,绝对不重复建设,要重视质量而不可把外观看得太过重要。在设计时,要严格遵守“经济适用、经久耐用、安全畅通、利于环保”等原则。在申报建设项目时,要抓主要问题,不可一窝蜂的上。要根据实际条件而定,要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不可对农民群众造成过重的经济负担。

三是建立资金筹措机制。要建立多渠道的公路建设资金筹措机制。农村公路建设不能仅仅依靠于国家投入,应建立广泛地资金筹措渠道,区分产业路与公益路,引进外资及利于民间借贷等有偿资金,加以集中投入,以奖代补,以奖促建,对连片贫困地区行路难、通行难应当整体规划,分年实施,限期达标。谁建谁负责,谁打招呼谁负责,确保农村公路建设规范化、程序化。

四是积极建立公路建设质量检查制度。实行严格的质量检查和竣工验收制度,工程质量是工程施工的最重要环节。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应该建立“企业自检、政府监管、社会监理、群众监督”的四级保证制度。在竣工时应实行“项目法人初验和交通部门竣工验收”的验收方法。凡是验收不合格的不予安排资金,以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五是农村公路要建养并重。要想农村公路长期保持良好的公路环境和技术状态,服务于农村、服务于农民、服务于经济,要做的事很多,首先要认真贯彻学习关于加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的法律法规;其次要建立健全养护管理机制。应有专门的机构、专门的专业养护队伍,专门的养护经费;最后要加大监管考核力度,确保农村公路真正服务农村经济发展,把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放党委政府重要工作日程。

体制改革方案篇四

2016

16

号),进一步加强全市农村公路管理工作,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贯彻落实国家、省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管理的有关政策

,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

行业稳定为前提

,

进一步落实县级政府的主体责任和各级交通行政部门行业管理职责。建立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资金筹措机制;进一步完善农村公路建设与养护管理运行机制、资金保障机制及农村公路县道县管、乡道乡管、村道村管的运行机制。完成农村公路建设与养护管理事权和资金向县级政府转移工作,推进全市农村公路事业持续健康发展,逐步实现“四好农村公路”的建设目标。

主要包括:规划、建设、养护和路政管理。年度计划与建设编制由县级交通部门结合乡村实际进行,具体报批程序按照省《实施意见》执行。养护工作实行县、乡、村分级管理,县级公路由县公路管理机构负责养护;乡、村级公路由县交通部门委托或通过招标确定养护单位,完成专业化养护;乡级公路非专业化养护工作由乡(镇)政府负责,村级公路非专业化养护工作由乡(镇)政府、村委会共同负责。非专业化养护生产任务可采用道班形式组织开展常规性施工作业,也可采用群众集中会战、个人分段承包等形式完成。

农村公路路政管理受省、市相关部门指导,由县级交通部门路政执法机构负责,依法履行职责。

各县(市)区政府要逐步建立以县公共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鼓励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养护资金筹措机制。建立专项资金、专户存储、专户管理制度,确保专款专用。

(一)国家和省补贴由县级交通部门提出使用计划,报同级政府审批,按省、市审批数列入同级预算并通过财政拨付至县级交通主管部门农村公路专户。

(二)市补贴资金(不低于省要求标准)由县级交通部门提出使用计划报市交通、财政部门审核,由市政府审批,发展改革、财政部门安排列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和年度预算,由市财政通过县财政拨付县级交通主管部门农村公路专户。

(三)县级政府安排的农村公路配套和投入资金(不低于省要求标准)也要纳入县级财政预算,根据资金使用需要拨付县级交通部门农村公路专户。

(四)其他渠道投入和筹集的资金也要拨付县级交通部门农村公路专户。

(五)所有拨入农村公路专户的资金,县级交通部门要专款专用,接受上级财政、交通部门和同级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管理。将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管理的年度资金投入使用管理纳入对县、乡政府的考核。

分三个阶段进行:

2016

16

号)和《关于印发辽宁省农村公路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辽财经[

2016

31

号),成立农村公路管理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本地区具体实施方案;编制农村公路维修改造工程和养护生产年度计划;加强资金筹措与管理,建立农村公路工作资金拨付和管理制度;建立农村公路工作目标考核制度;县、乡政府要将农村公路工作纳入年度工作目标,层层签订目标责任状,将目标完成情况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归并、整合县公路管理机构,建立县、乡、村三级养护管理组织体系和群专结合的养护运行机制。

按照新的建设与养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及资金拨付和管理制度开展工作,实现农村公路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行。县级交通部门依照职责,研究和制定农村公路新的行业管理制度。

对改革试点工作进行总结,主要包括:机构整合、新建情况,自筹资金落实及拨付情况,县、乡、村主体责任落实情况,各项管理制度建立情况,工作作法及遇到的问题等。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形成总结报告。

市政府成立由市长任组长,常务副市长、分管副市长为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公路管理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名单附后),原朝阳市农村公路管理体制调整试点领导小组自行撤销。各县(市)区政府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履行具体工作职责,完成相关工作。

1

名乡(镇)领导,

1

名专职交通助理,

1-2

2

名村委会成员组成的交通工作组,完成农村公路管护工作。

“四好农村路”示范县。

体制改革方案篇五

为贯彻落实《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卫生强省的决定》(粤发〔

2015

15

号)、《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构建医疗卫生高地行动计划(

2016

2018

年)的通知》(粤府函〔

2015

363

号)、《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医疗卫生强基创优行动计划(

2016

2018

年)的通知》(粤府函〔

2015

364

2015

529

号)、《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东省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

(

粤办函〔

2015

530

)

和《韶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韶关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的通知》等省、市文件精神,进一步深化我县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制定本方案。

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参与,深入推动公立医院改革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整体水平,打造符合始兴县县域发展的医疗卫生事业新格局,实现卫生强县的战略目标。

以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和提升服务能力水平为目标,以建立分级诊疗制度为主线,通过医疗、医保、价格、财政等政策联动,同步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巩固深化基层综改成果,积极鼓励社会办医,建立健全政府补偿机制、药品集中采购机制、医保基金支付机制、医疗服务价格调节机制、公立医院运行监管机制、公立医院院长和医务人员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实现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打造稳定的医疗卫生人才队伍、提升整体医疗服务水平、促进社会办医和推动家庭健康服务业发展等方面的突破。

。根据国家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和省卫生资源配置标准编制《始兴县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

2016

2020

年)》和《始兴县县域医疗资源配置规划(

2016

2030

)》,优化区域内医疗卫生资源配置。调整存量,优化增量,充分利用现有卫生资源,采取改扩建、迁建、新建、引资、整合、转型等方式,优化配置优质卫生资源,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原则,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基层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使医院的就医环境更加优化、机构布局更加合理、服务功能更加完善、公共卫生保障更加有力,实现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

。一是建立由政府负责同志牵头,政府有关部门、部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以及其他利益相关方组成的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履行政府办医主体职能,负责公立医院的发展规划、章程制定、重大项目实施、财政投入、编制岗位管理、运行监管、绩效考核等,下设公立医院管理机构,承接管理委员会日常工作。二是取消公立医院行政级别,推行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改革,落实公立医院内部人事管理、绩效工资分配、运营管理等自主权。医院管理委员会负责公立医院院长选拔聘任和管理,实行院长岗位目标责任考核和问责制。三是完善院长考核激励机制。建立公立医院院长岗位目标绩效考核机制,明确院长考核目标和工作任务,实施院长年薪制,院长收入与医院业务收入不挂钩,发挥院长在医院成本控制、精细化管理、专业化管理中的作用。四是出台公立医院医务人员岗位目标绩效工资改革实施方案,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建立符合医疗卫生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体现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和职业尊严。。一是构建卫生计生信息数据综合平台。以居民身份证号码为唯一识别号码的,覆盖全县各医院、医保支付系统、人口信息系统的统一数据平台;建立健全人口信息、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等三大数据库,实现全县卫生数据的存储及安全备份。二是形成覆盖市、县、镇、村四级信息网络,实现区域内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以及与上级部门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实现区域内网上预约挂号、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双向转诊、远程诊疗、健康一卡通等应用。三是实现公共卫生信息化。建立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基础,整合涉及疾病预防与控制、妇幼卫生管理、血液安全管理、卫生应急管理等系统,实现公共卫生信息化。四是推进卫生管理信息化。建立包括大型医疗设备配置和使用、卫生人力资源统筹管理、医疗机构临床用药监管、区域卫生医疗机构财务监管、区域卫生医疗机构绩效考核和分配管理、医学科研教育管理、综合统计分析等系统,运用信息化手段综合监管区域内医疗资源配置和运行情况。。一是实行药品零差率。全县公立医疗机构全面实行药品零差价,医院因取消药品加成减少的合理收入

(

含药品贮藏、保管、损耗等费用

)

,按照调整医疗服务价格补偿

80%

10%

由医院消化、

10%

财政补偿。二是改革完善药品采购机制,挤压药品虚高费用“水分”。探索推进公立医院药品目录管理、探索省阳光平台中标药品二次议价采购,或限价采购,统一配送,统一结算的药品采购机制;开展医药物流延伸服务试点工作。通过药品采购机制改革,挤压药品流通领域价格虚高“水分”,调整医疗费用结构中药品占比,减轻医保资金负担。三是加强规范公立医院医疗服务行为,开展更多的单病种、临床路径管理,加大公立医院管理层和医务人员绩效分配制度改革,形成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控制“大检查,大处方”。

。出台《始兴县完善政府医疗卫生投入政策的实施意见》,政府投入主要保障:符合区域卫生规划的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大型医疗设备配置、重点学科建设、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政策性亏损补贴、以及承担公共卫生任务和紧急救治、救灾、援外、支农、支边和城乡医院对口支援等公共服务经费。落实对中医院、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中心等专科医院的投入倾斜政策。

2017

2017

年底,预约转诊占公立医院门诊就诊量的比例要提高到

20%

以上。

。一是出台县域内提升县级公立医院能力的实施方案和配套措施,到

2017

5-10

个病种,确定需要重点培育的临床重点专科和辅助科室建设计划,重点扶持一批薄弱专科和紧缺专科。二是推动医共体、县镇一体化等多种医疗服务方式发展,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拟订符合我县实际的县域医疗服务共同体工作指导意见,构建以提升服务能力为目的的紧密型医共体。加快落实对口帮扶工作,县级医院在通过人员、技术、设备、资金、项目、管理等多方面对基层医疗机构实施帮扶工作,提高医疗技术和管理水平,加强纵向协作。

。一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施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扫尾工程和村卫生站公建民营规范化建设,到

2017

年,全县乡镇卫生院全部达到国家建设标准,

1

个行政村建设

1

个公建民营村卫生站,业务用房满足需求,能够为患者提供安全舒适的就医环境。强化乡镇卫生院基本医疗服务功能,提升急诊抢救、二级以下常规手术、住院分娩、高危孕产妇筛查、儿科等医疗服务能力。二是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启动“再征程”工作计划,制定政策激励县直单位近年退休的身体健康的老同志、老专家到乡镇卫生院长期工作,指导和培训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规范全科医生培养模式,拓宽全科医生职业发展道路,打造稳定的基层卫生人才队伍。三是健全基层医疗机构绩效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根据乡镇卫生院功能定位,科学核定承担的工作任务、提供的医疗服务项目,建立以服务数量、质量、效果、居民满意度、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为重要内容的基层医疗机构考核机制;完善基层医疗机构绩效奖励机制,建立向临床一线、骨干医务人员倾斜的收入分配激励制度,调动基层医务人员积极性,切实提高卫生资源利用率。

。一是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出台《始兴县引进高层次卫生人才管理办法》,制定适应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医疗卫生人才发展计划,培养和引进医疗卫生类重点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杰出专家,引进和培养一批实用型临床医学骨干,带动卫生人才队伍的整体发展,加快建设临床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促进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的整体提升。二是扩大聘期工资外津贴覆盖范围。高层次人才聘期工资外津贴发放范围扩大至硕士研究生和副高职称医务人员,鼓励医务人员向高学历、高职称发展,提升卫生人才队伍学历、职称层次。三是加大基层医疗机构人才培养,合理制定医护人员到基层服务政策,用政策保障及市场机制相结合来解决真正引导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流动的现实难题。。一是出台促进社会办医加快发展的实施办法,从设置规划、准入条件、财税政策、用地保障、购买服务和审批手续等方面放开对社会资本办医的限制,激发社会资本投资办医的活力。二是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资源相对丰富区域的公立医院改制重组。可探索地方政府与社会资本通过品牌特许、购买服务、托管经营、业务和技术等合作形式发展社会办医,提供高端医疗和专科医疗服务,构建办医主体多样、办医形式多样的医疗服务体系。三是实行医疗保险协议管理,根据

“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鼓励医药机构在质量、价格、费用等方面进行竞争,选择服务质量好、价格合理、管理规范的医药机构签订服务协议。四是加强医疗行业监督,建立可操作的奖惩退出机制。

。以减轻群众看病就医负担为出发点,以深化改革、加强管理,费用公开、严格问责作为主要抓手,落实监管责任,规范医院管理和医疗服务行为,建立科学合理、规范有效的公立医院内部控制机制,降低药品耗材占比,优化公立医院收支结构,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建立公立医院医药费用监测系统和考核机制。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长期性的民生工程,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这项改革的重要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切实加强领导,把深化医改作为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重要工作内容,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安排专职人员,保证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县医改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切实履行部门职责,加强部门协作,稳步推进改革。县医改办负责组织成员单位开展调研,牵头制定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相关配套政策,协调部门之间合作,督促工作落实,定期向医改领导小组报告工作进展,各成员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开展工作,统筹推进我县医改工作。

加大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政策措施的宣传力度,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提高医务人员的认识度和参与度,加强与媒体沟通交流,正确引导,共同营造良好的改革氛围。

我县要以创建

“卫生强县”为契机,发挥锐意进取、敢于创新的精神,争取省、市级相关部门的支持,全面推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各项工作,探索一条符合医药卫生发展规律、满足居民健康要求、符合城市发展定位要求的医改之路。

体制改革方案篇六

各市、县人民政府,自治区编办、发展和改革委、财政厅、人事厅、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水利厅:

我区2003年开展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各有关部门大力配合,积极推进,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全区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主要工作已基本完成,初步解决了水利工程管理经费难、管理不到位的问题,为水利工程充分发挥效益,服务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桂政办发〔2003〕181号)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快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通知》(桂政办电〔2007〕107号)精神,为全面检查全区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成效,决定组织开展全区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验收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验收是检查各地改革成效的基本途径,各市要认真组织开展验收工作。验收分市级验收和自治区验收两个阶段。

(一)市级验收由市级人民政府组织各有关部门开展,各相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落实人员积极配合,确保验收工作的顺利完成。市级验收工作要求在2008年9月底完成,并将验收报告报自治区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自治区验收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自治区编办、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自治区财政厅、自治区人事厅、自治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自治区水利厅组织开展。请以上各个部门落实一名专家参加验收工作,其中自治区编办、自治区财政厅、自治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自治区水利厅要派出一名厅级领导,并于2008年8月底前将名单报至自治区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联系电话:0771—2185213传真电话:0771—5622020联系人:韦松益)

自治区验收采取抽查验收的办法,验收工作由自治区水利厅作出安排,具体验收时间待自治区水利厅通知,验收完成后要及时将验收情况形成书面报告报自治区人民政府。

(三)验收工作按照自治区水利厅制定的《广西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验收办法》(桂水水管〔2007〕26号)进行。自治区水利厅要对验收办法及时进行补充完善,加强对各市验收的指导工作。

各地在开展验收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国务院和自治区人民政府有关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精神,把好验收关,确保各项改革工作确实落实到位,特别是人员基本支出经费和工程维修养护经费等要足额落实到位,保证改革工作的高标准、高质量完成。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一般不能通过验收:

(一)未按要求完成水管单位重新定性定编,或定性未体现水管单位公益性特性的;

(二)未完成定编到人;

(三)公益性人员基本支出经费未全额落实,又没有政府分期到位的计划和承诺的;

(四)维修养护费未全额落实,又没有政府分期到位的计划和承诺的。

三、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全面完成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

各级政府要继续加强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领导,督促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抓紧深化和完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各级发展改革、财政、编委、人事、社保、水利等部门要各司其责,将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各个环节工作落实到位。已完成验收的市、县(市、区)也要按照本验收要求及时纠正和完善当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完成后要补充上报有关材料。对于工作拖拉、推诿而影响改革进展,不能按时完成改革任务、不能通过验收的市、县(市、区),自治区人民政府将追究有关部门主要领导的责任。

体制改革方案篇七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陕西省医改领导小组关于开展省级综合医改试点的部署,根据《陕西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综合试点方案》文件精神,着力破解医改难题,加快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健康福祉,结合实际,制定我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试点方案。

以推进健康洋县建设为引领,围绕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提高群众和医务人员的获得感,并突出体制创新,着眼促进优质资源下沉、机制创新,着重破除逐利性、信息技术手段应用创新,着力提高公平效率,强化三医联动、上下联动、内外联动、区域联动,攻克推行分级诊疗制度、理顺医保管理体制、改革药品招采方式、建立综合投入补偿机制、改革人事薪酬制度五个难点,统筹改革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公共卫生、综合监管、支撑保障等,全县同步实施、分阶段推进,加快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卫生制度,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医改新模式。

完善公立医院运行机制,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建立覆盖全县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和突出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运行新机制。

1.

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1

)成立医院管理委员会。

组建由政府部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医务人员代表以及其他利益相关方组成的医院管理委员会,履行政府办医职能,负责公立医院的发展规划、章程制定、重大项目决策、财政投入、运行监管、绩效考核和院长的选拔聘任、年薪标准、任期目标考核等工作。管理委员会主任由政府领导担任,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县卫生计生行政部门。

2

)落实公立医院自主权。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实行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推行院长聘任制、年薪制、任期目标责任制,建立健全考核评价和监督约束机制。落实医院在人事管理、内部分配、运营管理等方面自主权。探索建立院长任职资格管理制度,推行院长职业化、专业化。推进公立医院去行政化,逐步取消公立医院的行政级别。

3

)创新考核评价机制。

探索建立公立医院第三方评价机制,建立以运行效率、服务质量、费用控制、群众满意度等为主要内容的考核指标,定期开展考核评价,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开,并与医院财政补助、医保支付、工资总额以及院长薪酬、奖励、任免等挂钩。

2.

建立药品零差率销售补偿机制

1

)破除以药补医机制,全面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

采取重点品种监控、处方点评、药品负面清单、合理检验检查、医保审核监管、打击商业贿赂等综合措施,彻底切断医院、医务人员与药品间的利益链。县级公立医院药占比(不含中药饮片)降到

30%

左右,百元医疗收入(不含药品收入)中消耗的卫生材料费降到

20

元左右。

2

)建立科学合理的补偿机制。

取消药品加成所减少的合理收入,县级公立医院由财政全额补偿,省、市、县按比例分担。

3

)医院用药的贮藏、保管、损耗等费用列入运行成本予以补偿。

3.

建立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

1

)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有升有降、逐步到位”的原则,在保证公立医院良性运行、医保基金可承受、群众整体负担不增加的前提下,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强化价格与医药、医保、医疗政策衔接,逐步建立多方参与、分类管理、动态调整的价格形成机制。

2

)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行业特点、财政投入、医保支付等因素,兼顾群众承受能力,完善价格调整方案,建立以成本和收入结构变化为基础的价格动态调整机制,逐步理顺不同级别医疗机构间和医疗服务项目的比价关系。

3

)降低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费、检验费。提高诊查费、床位费、护理费、手术费、治疗费、中医治疗费。放开辅助生殖、医学美容、口腔正畸、中医推拿和中医保健(不含辩证论治)及按规定规范开设的特需病房床位、特需门诊诊查等医疗服务项目价格,由市场调节。

4.

建立符合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

1

)探索实行公立医院院长年薪制,医院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年薪标准、考核评价办法,按考核结果由同级财政兑现薪酬,与医院收入脱钩。

2

)开展薪酬制度改革试点。建立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因岗定薪,同岗同酬,岗变薪变、优绩优酬。制订薪酬标准时应向临床一线、业务骨干、关键岗位以及支援基层和突出贡献人员倾斜,充分调动积极性。

3

)健全以岗位医疗质量、工作量、成本控制、患者满意度、医德医风等为重要指标的绩效考核体系,考核结果与薪酬兑现挂钩,逐步建立医务人员薪酬动态调整机制。

5.

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体制创新。

1

)建立医疗集团和医疗联合体模式。

由县级公立医院牵头组建医疗集团。组建

1

2

个医疗集团或医疗联合体,把县级医院门诊前移到基层。推行县镇村医疗服务和管理一体化,鼓励县级医院选派人员担任镇卫生院院长。鼓励村医镇聘村用。建立收益分配、资源共享和分工协作机制,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益。

2

)实行检查检验结果互认。

完善质量控制标准,医疗集团、医联体内部和同级医疗机构间实行医学检查检验结果、医学影像资料互认,整合和利用现有资源,探索设置专门的医学影像、病理学诊断和医学检验机构,促进医疗机构之间大型医用设备共享。

3

)全面推行医师多点执业。

符合条件的医师可选择

2

3

个医疗机构执业,鼓励优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多点执业。探索医师执业注册区域化管理。

6.

大力发展社会办医。

1

)采取迁建、整合、转型等途径,鼓励社会力量以出资新建、参与改制等多种形式投资医疗行业。

2

)落实社会办医在土地、投融资、价格、财税等方面的扶持政策,非公立医疗机构与公立医疗机构在医保定点、职称评定、等级评审、技术准入、科研立项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

3

)完善对非公立医疗机构的行业监管,将非公立医疗机构纳入统一的医疗质量控制与评价范围,探索建立负面清单和不良行为积分管理制度,健全非公立医疗机构退出机制。

建立转诊利益分配机制,规范转诊和接诊流程,畅通双向转诊渠道,构建就医新秩序。

7.

建立全科医生制度。

1

2

名全科医生,实现患者首诊在基层。

2

)实施全科医疗服务。组建全科医生服务团队,开发全科医学服务包,推行网格化管理、团队化服务,为居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健康管理、初级诊断和双向转诊等服务。探索全科医生收入与签约履约挂钩机制。

8.

健全双向转诊通道。

1

)规范双向转诊。

制定常见病种出入院和双向转诊标准,除

65

岁上老人、

5

岁以下婴幼儿、孕产妇、精神病、重大传染病、急性感染性患者外,其余患者就诊均进入分级诊疗体系。运用信息技术等多种手段,实现不同级别和类别医疗机构之间有序转诊,重点畅通向下转诊渠道。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公立医院药品采购和使用的衔接。

2

)发挥医保政策调节作用。

在不同等级医疗机构就诊,实行报销比例差别化,上转患者实行累计起付线政策,下转患者免除基层起付线。下调应转诊而未经转诊到二级以上医院就诊患者报销比例,积极推动慢性病患者、康复期患者向下转诊。

3

)完善分级诊疗考核制度。

以基层首诊率、上转率、下转率、医疗质量安全、患者满意度为主要内容,对分级诊疗实施情况进行考核评价。提升统筹层次,健全筹资机制,强化医保支付的杠杆调节和监督管理作用,建立制度科学、衔接顺畅、经办高效、便民利民的医疗保障体系。

9.

整合城乡居民医保制度。

1

)将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制度整合,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由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统一管理。城镇职工医保仍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管理。

2

)依托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管理的新农合经办机构,整合现有人、财、物资源,设立县级医保中心,负责统筹协调、集中办理各类医保手续,医保中心主任原则上由同级医改办主任兼任。

3

)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大病商业保险、大病医疗救助均在县医保中心实现“一站式”服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卫生计生、民政等行政部门和商业保险公司经办人员统一进驻医保中心,集中办公、一体化服务,建立基本医保、大病商业保险、大病医疗救助等在经办环节的无缝衔接机制。将居民健康卡功能逐步并入社会保障卡,实行网卡合一、综合监管。

4

)加强医改办职能,强化对药品目录和医用耗材的管理与集中采购,严格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

10.

提高保障水平。

建立稳定的筹资增长机制,到

2020

50%

。出台贫困人口医保脱贫政策,帮助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人口按期脱贫。

11.

改革支付方式。

推进和加强临床路径管理,全面推行按病种付费为主,按人头付费、按床日付费、总额预付等复合型付费方式,鼓励实行按疾病诊断相关组(

drgs

)付费方式。建立医保与医疗机构谈判协商机制和医疗费用负担风险分担机制,综合考虑医疗服务、检查、药物费用等支出情况,实行医保资金预付制。全面开展异地就医结算,方便群众就医报销。

全面推行

“两票制”,完善采购办法、优化配送环节、改进结算方式、强化使用监管、加强质量追溯,提升药事服务和管理能力,实现药物品质优良、价格合理、公平可及。

12.

完善药品集中采购办法。

实行分类采购、分类限价。提高医院在药品采购中的参与度,开展带量采购,降低药品价格。

13.

推进医用耗材网上阳光采购。

通过分类分批实施、最低限价挂网、医院带量议价、网上阳光采购、价格区段管理、品种动态调整,降低医用耗材费用。

14.

创新配送管理方式。

通过实施“两票制”,减少流通环节。强化县镇村一体化配送,利用现代医药物流,提高配送效能。探索建立医院药品智能管理系统。

15.

提高基本药物使用比例。

规范药品使用,促进合理用药。二级及以上医院基本药物使用比例达到

40%

以上,镇村医疗卫生机构可分别使用

30%

20%

的非基本药物。

16.

改进药款结算管理。

将药品收支纳入预算管理,货到验收合格后

30

天内及时支付药款。鼓励医院通过公开招标,选择银行提供药品周转金服务。

17.

开展合理用药监测与干预。

健全各级药品督查队伍,开展药品耗材采购、使用全程督查,加强重点监控品种、超常使用药品、高值医用耗材跟踪监测,及时预警干预。建立价格预警机制,打击价格垄断和欺诈等违法行为。县级公立医院设立总药剂师,发挥药剂师的用药指导作用,规范医生处方行为,保障群众用药安全。贯彻预防为主方针,转变服务方式,实行精准化防控,构建大卫生格局,为群众提供贯穿生命全过程的服务。

18.

提高均等化水平。

逐步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标准,同步增加服务内容,优先将儿童、妇女、老人和贫困人口纳入项目。将妇幼保健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项目整合为孕产妇系统保健免费项目,并扩展到所有镇、办事处。

19.

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

重点在签约服务方式、内容、收付费、考核、激励机制、技术支撑等方面实现突破,优先覆盖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结核病等慢性传染病患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孕产妇、儿童、残疾人等重点人群。探

索服务结果与奖惩挂钩模式。健全家庭医生职业保障措施。

20.

强化项目管理。

实施重大传染病专病专防精细化策略,降低发病率。开展项目评估,完善管理办法,加强项目和资金监管。遵循卫生事业发展规律,创新管理体制,加强全行业监管,建立协调统一、科学高效的管理体系。

21.

实施属地化管理。

强化卫生行政部门行业管理职能,制定行业管理标准和办法,对县域内所有医疗卫生资源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准入、统一监管。

22.

推动管理方式转变。

进一步简政放权,加快职能转变,优化工作流程,建立现代管理体系,加强治理能力建设,构建与事业改革发展相适应的行政运行机制。

23.

加强依法监管。

注重卫生法制建设,整合执法力量,组建综合执法队伍,创新医疗服务、药品供给、医疗保障等领域监管方式,强化全程监督,提升依法管理能力。严厉打击非法行医和医闹、伤医行为,净化医疗市场。建立医患纠纷协调机制,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24.

加快医学人才培养。

加强医教协同,科学规划实施卫生计生人才培养、培训,推进妇女儿童医疗服务领域改革与发展,加强妇、儿科医务人员培养和队伍建设、完善妇女儿童医疗服务体系,缓解妇儿医疗资源短缺问题。

25.

完善基层人才招聘使用政策。

为县及县以下医疗卫生机构定向招聘医学本科毕业生,统一实行县招镇用。深化基层人事薪酬改革,完善绩效考核办法。将培训基层专业人员任务完成情况与医院等级评(复)审挂钩。

26.

加强人才培训。

实施县级临床骨干医师,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医技人员和乡村医生等短期培训计划,落实“

5+3

”“

3+2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严禁县级公立医院从县以下医疗卫生机构招人调人。

27.

实施中西医协同创新计划。

按照“特色树形象、结合攻难关”的思路,围绕

20

个重大疑难疾病,形成富有中医特色的临床路径与诊疗方案,强化师承教育和中医药传承研究,推动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六位一体”协调发展。

28.

健全投入补偿机制。

按照事权、财权相统一原则。落实政府保障责任,切实保障公立医院、医疗保障、公共卫生、药品供应、人才培养、信息化建设等经费支出。通过政府债券、专项化解资金等渠道,逐步化解公立医院历史债务。

29.

创新编制和人事薪酬制度。

积极探索人事代理制度。全面推进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搞活绩效,由医院进行自主分配。

30.

推进信息化建设。

加快县级区域信息平台、三大基础数据库和业务系统建设,实现互联互通和业务协同,共享健康、诊疗、检验、用药等信息。注重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优化服务流程,强化管理评价。推行“互联网

+

医疗”,开展在线预约诊疗、远程会诊、远程病房等项目,为群众提供公平可及、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

开展县级深化医改试点工作的动员部署,出台配套文件,制订下达

2016

2017

年度重点任务,明确流程图,排出时间表,全县同步推进改革,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按照中、省市对医改试点工作的总体要求,全面实施各项改革,突出体制机制创新,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基本建立,医药价格和药品供应全面理顺,医疗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升,综合监管体系和支撑保障能力全面加强,健康洋县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按照

2017

年、

2020

2020

年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

综合医改试点工作在县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成立由县长任组长,常务副县长、主管副县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医改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等工作。建立县医改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包抓制度,及时协调解决改革中的困难问题。加强督查督办,对发现问题的要列出清单、明确责任、限定时间、挂账整改,对进展快、效果好的相关部门区予以通报表扬、项目奖励,未完成任务的要约谈通报。开展第三方评估,对改革举措执行情况、实施效果、群众感受等进行综合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进一步完善改革政策,不断提高改革质量,使改革见到实效。做好政策解读,多形式、多层次开展宣传。举办培训班,加大政策培训,提高推进综合医改的执行能力和水平。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宣传改革成效,增强人民群众和医务人员的信心,及时回应社会各界关切,合理引导社会预期,营造良好的改革氛围。

体制改革方案篇八

24日,中办、国办印发的《深化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方案》正式公布,其中明确,合理划分国税、地税征管职责,并将在纳税服务等环节实施国税、地税深度合作。

我国现行的征税体制确立于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实行按税种把收入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以及共享税,并同时设立国税、地税两套税务机构进行征管。

分税制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经过20多年的时间,职责不够清晰、执法不够统一等问题也逐渐凸显。

方案中提出的第一项任务就是“理顺征管职责划分”,明确中央税由国税部门征收,地方税由地税部门征收,共享税的征管职责根据税种属性和方便征管的原则确定。

这份方案还从创新纳税服务机制、转变征收管理方式、深度参与国际合作等方面提出6大类30多项具体举措,很多与纳税人紧密相关。

例如,提出顺应直接税比重逐步提高、自然人纳税人数量多、管理难的趋势,从法律框架、制度设计、征管方式、技术支撑、资源配置等方面构建以高收入者为重点的自然人税收管理体系。

在建立促进诚信纳税机制方面,对进入税收违法“黑名单”的当事人,将实施禁止高消费、限制融资授信、禁止参加政府采购、限制取得政府供应土地和政府性资金支持、阻止出境等惩戒。

方案提出了2020年改革目标,建成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匹配的现代税收征管体制,降低征税成本,提高征管效率,增强税法遵从度和纳税人满意度,确保税收职能作用有效发挥,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

体制改革方案篇九

2005

49

号)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的意见》(皖政办〔

2007

76

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我市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养护并重的原则,明确各级政府对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责任,强化各级交通主管部门的管理养护职能,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的稳定的养护资金渠道,加快农村公路养护市场化进程,促进农村公路持续健康发展。

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力争用

2

3

年的时间,基本建立符合我市农村实际和要求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和运行机制,

保障农村公路完好畅通和正常使用,实现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正常化和规范化。

农村公路的管理养护工作原则上以县级人民政府为主,各级交通管理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做好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

(一)市级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负责会同市发展改革、财政部门编制下达本市农村公路养护计划和工程补助资金计划,审查批复县级农村公路养护计划,汇总后报省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备案,监督检查辖区内农村公路计划执行情况、养护资金使用情况和养护质量。市农村公路局负责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行业指导工作,组织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质量的检查考核。

(二)县级人民政府是本辖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责任主体,负责筹集和管理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监督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

(三)县级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具体负责农村公路的管理养护工作,

制定本地区内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实施细则,会同县发展改革、财政部门编制农村公路养护建议计划并按照批准的计划组织实施,监督农村公路管理机构的管理养护工作,检查资金使用情况和养护质量,负责农村公路路政管理,组织协调乡镇人民政府做好农村公路及其设施的保护工作。县(市)农村公路管理局具体承担农村公路的日常管理养护工作,拟定公路养护建议计划,并按批准的计划组织实施。两区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由市农村公路管理局与两区人民政府根据本方案的精神协商制定具体实施办法。

(四)乡镇人民政府有关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保护以及养护资金筹措等方面的具体职责,由县级人民政府结合当地实际确定。乡镇要积极组织力量共同做好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

农村公路养护资金分为日常养护资金和养护工程资金。日常养护资金主要用于路面保洁,路肩、边坡培修,沿线设施维护,绿化修剪,涵洞疏通等工作。养护工程资金主要用于水泥(沥青)路面病害处治、路面改善及大中修工程、危桥改造和安保工程等工作。

摩托车、机动三轮车)养路费等。

1.

日常养护资金由县级人民政府负责筹集。

日常养护资金来源于县级交通主管部门征收的小机养路费、县财政预算安排、市级财政预算补助、社会捐助等。县级交通主管部门征收的小机养路费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在扣除正常征收成本后应主要用于农村公路养护。各县(市、区)应结合本地实际,合理确定农村公路日常养护资金标准。

2.

养护工程资金主要来源于省交通主管部门补助。

具体标准为县道每年

7000

/

公里、乡道每年

3500

/

公里、村道每年

1000

/

公里。各地要有计划地安排养护工程,逐步改善农村公路路况。

1.

日常养护资金中的财政预算资金及小机养路费由财政部门按计划拨付县级交通主管部门,专项用于农村公路日常养护管理工作。

2.

养护工程省补资金由市交通主管部门根据农村公路养护计划按养护工程进度拨付县级交通主管部门,专项用于农村公路养护。

3.

农村公路养护资金必须专户存储,独立核算,专款专用,并接受各级财政、审计部门和上级交通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

(一)在对农村公路管理机构科学定岗和核定管理人员的基础上,逐步剥离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及其公路管理机构中的养护工程单位,将直接从事大中修等养护工程的人员和相关资产进行重组,成立公路养护公司,通过招投标方式获得公路养护权。公路养护公司实行自负盈亏,与职工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按企业用工制度进行管理。

(二)农村公路的大中修等养护工程向社会开放,逐步采取向社会公开招投标的方式,择优选定养护作业单位,鼓励具备资质条件的公路养护公司跨地区参与公路养护工程竞争。逐步取消养护包干费,全面实行养护工程费制度,养护工程费由公路管理机构按照养护定额和养护工程量核定,依照养护合同拨付,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对等级较低、自然条件特殊等难以通过市场化运作进行养护作业的农村公路,可实行干线支线搭配,建设、改造和养护一体化招标,也可以采取个人(农户)分段承包等方式进行养护。

(三)加强农村公路路政管理。农村公路路政管理由县级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负责,所属的农村公路管理局具体组织实施。各县(市)要结合实际,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原则,建立适合本地情况的农村公路路政管理模式,建立健全农村公路路政管理的有关规章制度。乡村道路的路政管理工作可以结合养护管理工作,采取委托管理等多种方式,充分调动乡镇政府、村委会和沿线村民保护公路的积极性,综合整治农村公路超载超限问题,保障农村公路的完好、安全和畅通。

全市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行,由各级政府负责组织实施。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加强领导,结合本地实际,完善农村公路养护体制改革的配套措施,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并报市交通主管部门备案。各级交通部门要认真组织、大力推进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并做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保证改革的顺利实施。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