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读后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重视经验京瓷哲学读后感篇一
本书由复旦大学陈果老师所创作,去年一次偶然的机遇,我从网络上了解到她的课程,个人觉得她是一位很有人格魅力的女性,也是我目前唯一的一位偶像…以后有机会一定去复旦校园旁听她的课,觉得是件很有意思的事。
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在这个复杂的尘世生存的时候,难免会有困惑之感,因此需要勤于反思,有的时候要善于和自己对话,学会和自己和解,达成一种外部世界与内心世界的平衡感。
其实这个世界上无论哪种关系的建立与持续,重要地是三观的相似,不然在一起会很牵强很别扭,但是在两个人都是勤于反思的条件下,乐于接受双方的`想法,彼此不断磨合,到最后两个独立的个体可能达到一种互补融合的最佳状态,成为彼此灵魂的契合。
苏格拉底说过“我所知便是我不知。”我想到了那句求知若渴,虚心若愚…这个世界太奇妙了,有无限的可能性与可探索性,我们人类刚出生时其实就好比一个圆心,不断地犯错,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成长,慢慢地你所走的每一步都是半径,但是有的时候你可能是不断地在圆弧上重复盘旋,因为你可能处于人生的迷茫徘徊期,但是当某一天你顿悟了,你有了成长,于是你的成长半径正向前延伸,后来你所经历的一切,成就了一个属于你的独一无二的圆。
此刻我想起了高中语文课本里那首外国诗歌,可是现在全文我已经忘了,因此在网上找了一下,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因而,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帕斯卡《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是的这个这个宇宙很浩瀚,可是人类的求知欲是无穷无尽的,人类虽然相对而言很渺小,可是这个世界上总有一种力量是无形的,但是呢,无形的东西有的时候更有力量,那就是不朽的思想,智慧…先人很有趣,创造了那么多无形的存在物,例如自然学,社会学,音乐,文学,体育…至今我们人类还在传承并不断创新。
用本书的句子结束,算是对自己的一种勉励与鞭策:我们追求“无用”,因为我们热爱自由——有用的东西滋养我们的身体,但只有那些无用的东西才滋养我们灵魂的自由。
重视经验京瓷哲学读后感篇二
散学典礼时,老师给我们每一个人都发了一本书,我就选了一本名叫《画说哲学》的书,我心想:这个可是寒假啊!寒假里过年,我才没时间看书呢,再说这本书一定不好看。
回到家里,妈妈知道了我要写这个书的四篇读后感之后,就让我好好的看这本书,我又想:有四篇读后感,我随便看看写写应付过去就行了,于是我回到房间开始看了起来。
“哇!这本书好难懂啊!都是说一些很奥秘的语言来说哲学”我自言自语的说道,这时妈妈走了进来说:“哲学对每一个人来说都很重要,所以你要仔细的看哦!”听了妈妈的这一番话,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看到懂,不懂的就想想它像表达的是什么。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有一句名言:“人是一只有思想的芦苇。”他的意思是说,人的生命像芦苇一样脆弱,宇宙间任何东西都能置人于死地。但是我觉得人们非常的高贵,可是人们的高贵不在于本身的肉体,而在于灵魂。
从前有一个书生,他非常的聪明,被许多的大官、大臣看上了,都接二连三的请他做官。可是他一次次都拒接了,他还是打算继续念书,成为一个聪明人。有一天他经过了一个小巷,那里面又两个人,商人看他们鬼鬼祟祟的,就打算进去看看,结果那两个人要打劫这位书生,打算把他的所有钱都抢了出来,于是这个书生就说:“我处了才华、高贵,什么都没有了。”
这句话让我感受深刻,他可以放弃许多的财产,而去选择才华和高贵,这值得我们去学习,金钱测量不了才华,才华测量的了金钱。拥有才华和高贵的灵魂,才是最富有的。世间在没有比人的灵魂更宝贵的东西,任何东西都不能和它相比。
现在,这本书我已经差不多看完了,哲学的知识我也懂了不少!写的读后感一定写的很好。只有必要难度很奥秘、吸引力的书,才能让我爱上那本书。爱上哲学,爱上生活。
重视经验京瓷哲学读后感篇三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是一场曲折的挑战,成功与否要看你的思想和行为,所谓知行合一。
稻盛和夫先生的《京瓷哲学》讲述了很多的哲理其中囊括了博爱精神、精益求精、完美主义、热爱工作等,全方位的阐述了在企业中、工作中的各种从前、现在和将来都会切实面对的问题,零零总总非常详细。而让我感触最深的还是先生在书本中隐隐透露的对于正在前进的我们的鞭策和关爱。
作为一名业务员来说,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一整套体系即所谓业务方式,这就如同我们给自己定位的角色一样。其实每个人的角色都是有自己独特的优点自然也存在相应的缺点,在业务中我们很多时候会固执的坚持"我认为"这个观点。不管是博爱、精益、完美必须要掌握尺度,不能以激进的方式去处理业务开展工作。宽容过度是懦弱,自信过度是骄傲。这两种情绪的极致发挥都会影响到业务员的正常工作,以点盖面,以篇盖全从而遮蔽了双目。
其实业务的本质就是订单,产品从签订到结束就像孕育一个新的生命,每一个环节都要小心翼翼的呵护用心培养,才能达到最终成功的结果。前期准备工作要做足即所谓提前准备计划,中期关注产品生产便是精益求精,后期车辆提取上牌妥善处理就能达到完美。这种良性循环的开始便是你在市场中不断赢得口碑的积累,那么订单便会接踵而至。
以上做阐述的观点看起来有些空虚,那么我们来说点实在的。
首先是勤奋,业务订单就是赛跑,和同行竞争和同事也存在竞争。所以真实的有效的方法就是"动起来",这一点上没有捷径。
其次是规划,合理的规划市场和日常处理的琐事是必须要做的。有一段时间规划的混乱让我深受其害,每天都感觉很忙忙到没有时间吃饭疲于奔命。然而月底的时候面对着电脑写工作总结的时候确没有几样能拿得出手的事情供领导检查,所以在规划工作上实在是一件不得小觑的大事。
最后是变通,或许这和规划有些矛盾,事实上的确是有的。原本计划好要做的事情突然被某一件或者某几件事情打断,有得时候的确让我不知所措,再次陷入了计划紊乱的状态,直到领导对我说了四个字"轻重缓急"我才茅塞顿开。倘若突发事件紧急重要的超过了规划项目,可以适当的调节相对不是很急的事情。若是突发事件没有超过规划项目的重要性可以依然按照规划走下去。
市场是一个熔炉,我们要时刻追求做到更多,更好、更强。争取主导并影响市场,不能扑在自己的奖杯上洋洋自得,也不能因为一时的低谷自暴自弃,正确树立好自己的态度。发挥狼性的优势避开短板,就一定能成为市场的主角,塑造一个完美的哈姆雷特。最后我突然想到一句小品中非常胡扯而又不太胡扯的话勉励一下自己。
角色不重要,关键是得会抢戏。
重视经验京瓷哲学读后感篇四
《蜜蜂的哲学》的作者是约翰·彭伯希,写作灵感源于自己儿时与蜜蜂的一次接触。《蜜蜂的哲学》讲的是一只名叫嗡嗡的小蜜蜂在日复一日枯燥无聊的工作中萌生出了许多哲学问题:世界万物为什么会存在?这一切的意义何在?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忙碌呢?这些问题使它无法再安心工作而开始寻找生活的意义。在老者伯特的帮助下它开启了探寻心中上帝的历程。在蜂群的危难、伯特的死亡、探险中的起死回生等一系列经历后,蜜蜂嗡嗡在曲折纠结的心路历程中顿悟了人生的.很多重要道理,最终它找到的是他自己。它是在跌跌撞撞中走过这段旅程的,有的时候他自己内心都没有做好准备。不过,行走在这段旅途中,他发现自己的思想变得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厚重,而且知道在某个层面上,世间的一切都是完美的,而且这种完美会悄然绽放。最后,让蜜蜂嗡嗡自己都难以置信的是,他对自己作为蜜蜂的生活有了重新的认识,而且心中重燃了感激之情。
其实,当我们还愿意去追问意义问题的时候就已经迈出了一大步。因为在现代化的生活中,在今天的文明范式中,我们往往只看到这个现实世界的逻辑构造,我们评价事物全然依据于事物在我们的生活利益尺度上的位置。简言之,人使自己等同于物,这是人的物化。有多少人允许自己仅仅像一颗不停旋转的螺丝钉那样,终日忙忙碌碌、筋疲力尽。或功成名就,或碌碌无为;或为了能够掌控生活,或为了能够不被生活所打败。但他们都不曾停下自己的脚步,不舍得从整日的劳作中探出头来,试图去寻找出生活的意义。而这恰是更为重要的事情。
在我看来,生活的意义不在于掌控生活,不在于战胜生活,而就在于生活本身。正如老蜜蜂伯特所说的那样:“所谓的完美并非世间万物的状态,而是心灵的状态。”世间万物本就亘古不变的存在着,但每个人又都有着自己的生活与世界。我们如何去感知世界,如何与事物打交道,我们的世界就是怎样。这也是为什么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世界中与自己心里的那个哈姆雷特对话。
蜜蜂“嗡嗡”的故事也发生在你我和身边每一个人的身上。为了寻找日复一日工作中的完美与快乐,为了寻找忙碌生活中内心的安宁与平静。我们需要重新认识自己和生活的漫长旅程,并且最终找到生活和工作的意义。
重视经验京瓷哲学读后感篇五
爱因斯坦曾说过“专家只是训练有素的狗。”这句话的用意并不在骂人,而是要提醒我们,不要只是做一个专家,还要设法透过自己的知识进一步体验到智慧。智慧也有其自身的特点,总结为两点:“完整”与“根本”。
举两个例子来说明:
许多人因生活环境从小就在责骂声中长大,形成了气质自卑,甚至认为自己的人生都是黑暗的。然而难道人生就真的只有这短短二十、三十年就可以决定了吗?林肯曾为人刷盘子,低人一等的生活非但没有让他屈服,反而激发了他的斗志,他始终没有放弃学习的信念。人只要还没有进棺材,一切都是可以改变的。要把生命视为一个整体,对任何事情成败得失的判断,都不能只看某一点,而要考量整体生命。只有完整的看待,才能够在面临挫折的时候,很快地重新振作,重新出发,以及在得意的时候知所收敛。
总的来说,培养智慧代表要超越感性的限制,慢慢在知识的范围里面奠定基础。有了基础之后就要进一步达到完整而根本的境界,而这个境界和个人主体的觉悟和体验有关。这里的觉悟是要我们放弃个人成见,去发现真理,所谓“道并行而不悖”,通往目标的道路并不是只有一条。而体验是需要人来完成的。如果光是叙述各种道理与格言,而没有自己去体验的话,到了最后还是只能在知识的迷雾中打转。当克服身体的惰性,让自己的心灵更加自由,去接受体验的时候,由体验去印证价值,那么随着生命的成长,他的经验将越来越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