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底层逻辑读后感范文(13篇)

时间:2023-10-27 作者:翰墨优秀底层逻辑读后感范文(13篇)

优秀范文是对优秀表现的概括和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身的不足。小编为大家收集了一些写作方面的佳作,供大家学习和参考。

优秀底层逻辑读后感范文(13篇)篇一

底层逻辑作为思维中的一种基本形式,是人们思考和推理的基础。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我深深意识到底层逻辑的重要性,并体会到它在解决问题和提高思维能力方面的独特作用。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底层逻辑的一些体会和体会。

底层逻辑是一种推理方式,它从基本的假设、规则和事实出发,通过逐步推理和演绎,得出合理结论的过程。底层逻辑在思维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我们从复杂的问题中抽丝剥茧,找到问题的本质。它也是学习各种学科和专业知识的基础,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正确的认识和思维方式。

底层逻辑具有一些重要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其成为一种有效的思维工具。首先,底层逻辑是自洽的,它建立在一系列的前提和规则上,这些前提和规则之间相互支持和相互验证。其次,底层逻辑是严格的,它要求思维过程必须按照逻辑规律进行,不能出现漏洞和矛盾。最后,底层逻辑是简约的,它通过简化和概括,将复杂的事物和问题变得更加易于理解和处理。

底层逻辑在解决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首先,底层逻辑可以帮助我们分析问题,识别问题的关键点,并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其次,底层逻辑可以帮助我们合理地评估和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避免被误导和误解。最后,底层逻辑可以帮助我们构建逻辑链条,将问题的解决步骤和相应的推论清晰地表达出来,使问题的解决过程更加系统和有效。

底层逻辑的运用不仅可以解决问题,还可以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首先,底层逻辑要求我们思维过程必须清晰和连贯,这要求我们增强思维和表达的逻辑性和语言能力。其次,底层逻辑要求我们具备分析和推理的能力,这需要我们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最后,底层逻辑要求我们善于思考问题的各个方面,并能够从多个角度去看待问题,这需要我们培养综合思维和系统思维的能力。

第五段:底层逻辑的局限性及应对策略。

底层逻辑虽然在思维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底层逻辑的运用需要基于事实和规则,但在现实生活中,事实和规则并不总是明确和确定的,有时会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其次,底层逻辑的运用需要有充足的时间和资源,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面临时间和资源的限制,不容易深入思考和推理。因此,我们需要在运用底层逻辑的同时,灵活运用其他的思维方式,如归纳与演绎、比喻和类比等,以弥补底层逻辑的局限性。

综上所述,底层逻辑在解决问题和提高思维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学习和运用底层逻辑,我们可以提高分析和推理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灵活性,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从而更好地应对各种复杂问题和挑战。因此,我们应该不断学习和运用底层逻辑,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和素质。

优秀底层逻辑读后感范文(13篇)篇二

喜欢这个名字,这是我是第一次听到“底层逻辑”这个词,陌生而新鲜。书的副标题是:半秒钟看透问题本质。我脑子里立刻冒出了电影《教父》中的经典台词,在一秒钟内看到本质的人和花半辈子也看不清一件事本质的人,自然是不一样的命运。何谓底层逻辑?作者是这么下定义的:所谓底层逻辑,就是万千“术”背后的“道”。就是从事物的底层、本质出发,寻找解决问题路径的思维方法。其实就像我们平常说的二八原则。掌握这个世界20%的重要知识,我们就能够解决生活中80%的问题,这20%的知识就是世界的规律,这类知识也是通用的,不管怎么换行业,换技能都能融会贯通。

我原以为这是一本提升认知、升级思维方式的书籍,但其实它更像是一本职场工具书,讲职场中的做事态度以及处事方式。

这本书的框架很大。作者列举了10种优秀的底层逻辑,包括:定位逻辑,结果逻辑,学习逻辑,团队逻辑,态度逻辑,能力逻辑,上司逻辑,责任逻辑,管理逻辑和沟通逻辑。但每一章节却都没有深入延展,内容范围较局限。本着从实用主义中来,到实践应用中去的方法论,我认为是需要多一些归纳总结的。如果想在“术”这个层面有更加完整的了解,并将其具体化,过程化,还需要找其他相关的书籍扩展补充阅读,会对底层逻辑思维方法有更深的见地。但本书作为一个总结性质来帮忙自己认识底层逻辑还是不错的吧。个人可以有选择性的接收和吸纳适合于自己的底层逻辑体系,不断的践行与更迭这些逻辑。

阅读本书可根据各人自身情况,可全面系统的.阅读,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部分内容跳跃着阅读。挑三条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底层逻辑:

1、不断开拓视野,是成长过程中最要紧的一件事。

2、尊重客观规律,让自己顺势而为。无论任何时候都要尊重规律,不要逆势而为。所谓循规律,顺人性,才能让你更容易走向成功。

3、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永远是最过硬的底层逻辑。

优秀底层逻辑读后感范文(13篇)篇三

昨天读了《底层逻辑》一书,读完前面第一章后,深受启发,同时对昨天的阅读知识点做一个简单总结,以加深印象:

1、要相信时间复利的作用。

很多时候,我们会高估3天努力成果,却低估了3年努力的爆发力,时间的复利是需要我们从长远的角度去实现他的价值。一件事情,我们去做一两个月可能看不到效果,但是持续五年,十年就能发出惊人的力量,这也是为什么,滴水能穿石的道理。

2、用简单的成本去做一件事情。

有时候我们看起来很努力,但结果却不尽人意,因为我们在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没有去动脑,没有去思考。给我们一个支点就能撬动整个地球,我们需要去找到那个成事的支点,这是我们应该要做的。在实现目标的路上,我们应该要学会停下脚步,来回顾一下自己的走的路,去寻找那条最快通往终点的路。

3、一生中选准自己最喜欢的事情。

每天我们在忙忙碌碌,在忙碌的时候,我们需要回个头来自己深问一下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找到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当我们反复去询问自己,就能找到自己内心所需要的是什么,当找到后,那么就去做一个真正的自己。

4、给自己树立信心的3+3法则。

很多时候事物的成功,缘于自己的信心,当我们充满信心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那么我们的事物已经成功了一半。而信心怎么去建立,书中告诉我们一个方法:每天写下3个值得自己庆幸的好消息,写完后,再写下3件值得感恩的事情。这是树立信心的最好方法。

5、学会把自己的时间出卖多次。

工作中,我们的时间只能出卖一次,那就是卖给老板,这是对时间的一种浪费,我们还是应该要把时间效率运用起来。

何谓一个时间出卖多次,比如像作家写文章:当他写的一篇文章,连续在多个平台,被多人看见,这就是一份时间出卖多次的效果。

在比如现在自己想做内容输出,当想好一篇内容的时候,可以在某音号播放,也可以在视频号播放,更可以作为自己的写作素材来储备,这就是自己一份时间同时出卖多份。平时应该要有这样的思维。

以上是自己对《底层逻辑》第一章收获及感想,虽然不够深入,但是相信通过日复一日的坚持,思维能力也是能达到一定高度的。

优秀底层逻辑读后感范文(13篇)篇四

的确,德国人迪特里希。德尔纳在《失败的逻辑》中从不同视角出发向人们指出种种失败的原因,这些原因是人们在日常行为中少有注意到的,甚至是不可思议的。书中提到这样一个例子:"物理学家笑着讲他的故事:“对提出的计划,人人赞同。市长得到市民和市政议会的一致拥护。因为城里拥挤的交通及其所造成的噪声和空气污染,已经到了不可容忍的程度,人们把车速闲置降低到每小时20英里,而且为了防止超速,又在多处设置了水泥的限速颠簸路障。"。

这样一个提议,读者很容易看出它的破绽——不可实施性。也就是说虽然提议对于解决问题非常有用,但是这是一个没有可行性的提议,因为车速限制过低对于市民而言是难以接受的,于是大家往往把这样一个模型定义为理想模型。

然而,德尔纳的见解并非如此。模型的不可行是一致认定的,但他并不认为这是一个理想模型。所谓理想模型,应该是在该模型得以实施的时候问题能得以圆满解决。对于这样一个解决污染的方法,作者看到的不仅是其可行性的缺失,更是该方法造成的后果。

"但是,结果并不像规划者所期望的那样。车速较低,迫使车辆总挂着二档而不是三档行进,以致噪声更大,产生的废气更多。去商店买东西,过去只花20分钟,可现在得花30分钟。这样,市区汽车的数量,无论何时都比过去明显增加。这是一场灾难吗?"看到这里,大多数人或许都会点头,包括我自己也是如此,并深深感叹作者思考的深刻和缜密。

然而德尔纳的思维也并不止于此。"不——由于进城买东西如此麻烦,结果进城的人也就变得越来越少。如此说来,总算达到了预期结果?"随着他的文字,读者的思维又体验了一次转折,接下来,又是一段意想不到的思维旅行:"不尽然,《失败的逻辑》。因为即使交通量逐渐恢复到原来的水平,可噪声和空气污染依然相当严重。在交通量增加的时段情况还会更糟。到处传言说,临近的城郊有一个购物大商城,每周一次去那里远足购物,既实惠又省时。于是,越来越多的人便开始采纳这种购物方式。这给市长造成的困扰是,市区一向繁荣的商业,现在纷纷开始摇摇欲坠,濒临破产,政府的税收也锐减直下。原先的周到计划演变成一个大失误,它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将给该社区造成沉重负担。"。

就这样,在作者假设的一个个情景中,读者在思维的不断跳跃中享受着读书的奇妙乐趣,并从中学习到正确的思维方式。这些思维方式可以帮助读者更有能力更明智地开始,中途及时进行修正,最重要的是,从未能避免的失败中吸取教训。到这里,很多读者已无法自拔地沉迷。

优秀底层逻辑读后感范文(13篇)篇五

在我们日常的思考和交流中,逻辑思维和推理是必不可缺的一环。底层逻辑是逻辑推理的基础,掌握底层逻辑的原则和技巧对于提高思维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至关重要。在我学习和应用底层逻辑的过程中,我有一些心得体会,下面将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底层逻辑要求我们注重因果关系。在进行思考和推理时,我们需要确定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找出事件发生的原因和结果,从而推断出事物的本质和特点。例如,在分析一个问题时,我常常先思考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然后再思考问题的解决办法。这样的思维过程使我能够将问题归因于根本原因,从而找到更有效的解决办法。

其次,底层逻辑要求我们慎重对待事实和观点。事实是推理的基础,事实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到我们的推理结果。因此,我们在进行推理和论证时,必须确保所依据的事实是真实可靠的,并且在进行推理过程中要始终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同时,我们对于他人观点的接受也需要慎重考虑,不能盲从,而是要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找出观点的优点和缺点,从而做出自己的判断。

第三,底层逻辑要求我们进行合理的假设和概括。在推理和论证中,我们常常需要根据有限的信息进行假设和推断,以得出正确的结论。但是,我们的假设和概括要有依据,不能无中生有,更不能片面和主观。因此,在进行假设和概括时,我们要尽量保持客观的立场,兼顾各种可能性,并且在有新证据出现时及时修正和调整我们的推理过程。

最后,底层逻辑要求我们全面思考和整理。在进行推理和论证时,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一个方面,而是要考虑到问题的各个层面和角度。我们需要收集更多的信息,整理和分类不同的观点和证据,以便更好地找出问题的本质和解决办法。此外,我们还需要运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将零散的信息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思维框架,这样才能做出准确和有效的判断。

在实践中,我发现掌握底层逻辑对于提高思维的准确性和有效性非常重要。通过注重因果关系,慎重对待事实和观点,进行合理的假设和概括,全面思考和整理,我成功地应用了底层逻辑的原则和技巧,从而做出更准确和有效的推理和判断。底层逻辑不仅是一种思维的工具,更是一种思维的素养。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我相信我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底层逻辑能力,为更好地思考和交流打下坚实的基础。

优秀底层逻辑读后感范文(13篇)篇六

我之所以选择这本书,是因为比起偏于实践的理论,我对类似于“根源”的逻辑学更感兴趣。而《小逻辑》正是这方面理论的代表作之一。其作者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辩证法哲学的集大成者,彻底的客观唯心主义者。他的理念与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了极大的,不可替代的影响。

黑格尔主张,理念是第一性的,它以纯概念的形式在逻辑学中不断发展,然后理念外化成为自然界,最后又在精神哲学的各门科学中回复到理念自身。基于这一理念,他建立了一个以理念为基础的、包括了一切科学的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黑格尔在哲学史上的最大贡献是,把矛盾看作一切事物的真理与本质,论述了辩证法就是对立面的统一。他把整个的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都看作是处于普遍联系与发展变化中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唯物辩证法时,正是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哲学中的辩证法这一合理内核。

《小逻辑》共分为七章。虽然我已经将本书通读过,但是逻辑学毕竟是哲学中理性味道很浓的一部分,理解起来还是相当吃力的。下面我就来谈一谈我在阅读过程中的一些粗浅的理解与认识。

第一部分是全书的导论。在这一部分里,黑格尔从哲学作为一门科学的本质,起源及发展谈起,逐一解释了概念,内容,形式,后思,存在,合理性等基础词汇,并从相对通俗的角度分析了哲学为什么是“晦涩难懂”的。他说:“哲学的兴起,是思维的这些渴望带来的结果,他的出发点是经验。”“哲学就是经验的孩子,他的兴起归因于一个凭经验的事实。”由此,黑格尔阐述了经验,思考与否定事物的联系。同时也从一个纯理性的角度向我们传达:经验是一切哲学思考的基础。

第二部分是“初步的概念”。这一章中黑格尔向我们描述了“逻辑学是纯粹研究理念的科学,逻辑学的对象是思维。”的概念。此处黑格尔频繁引用《圣经》中的句子作为隐喻。我认为,这些隐喻正是体现了逻辑学在宗教以及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毫无疑问的,再有思维的地方就有逻辑学的影子。思维具有的主观活动的性质,是人所特有,且每个人都不同的。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可以分析更多的东西——思维的产物,理性的特质,自我意识等等。当然,这些东西中有很多是我还未理解的。

第三、四、五部分是“思维对客观性的三种态度”黑格尔由剖析康德哲学之前的形而上学入手,利用提出命题的方法论证了早期形而上学的局限性。在他看来,早期形而上学的体系采用了一个错误的标准。这使得科学变成了一种教条主义。在我看来,这和那个时期欧洲甚至整个西方世界宗教主义气息过于浓重有关。

接下来,黑格尔谈到了经验主义的兴起。他认为这主要是因为被陈述出来的对具体内容的需要,以及哲学与逻辑学在这个时期需要一个稳固的立足点。经验主义告诉我们:“凡是真实的东西,必须是在现实世界之中,并且出现在感觉之中。”在这里,我认为黑格尔引用《浮士德》中的一段话来替换对经验主义的分析是非常巧妙的:

如果你想描述生活并猜想其意义。

那你首先就一定是把生活的精神驱逐出去。

这样一来尽管生活的部件一一牢牢地在你手中。

但连接部件的精神,唉,却消失了!

我认为,“分析是从实际开始的”,这正是黑格尔想通过这段话所表达的东西。批判哲学,与经验主义一样,他也假定经验为种种认知提供了那个唯一的基础。然而又不让那些认知位列于真理之中,而只是把他当做有关现象的知识。

纵观哲学史,我们可以发现,“认知的客观性,普遍性与必然性的特性见于认知之中”这一定义在早期形而上学,甚至是休谟的不可知论中也有提及。

但是同时,批判哲学也存在着一个巨大的负面价值——即知性的范畴在在其领域上是有限的。

第六章的主题是“进一步界定与划分”。即逻辑学的原理有三个方面:抽象的方面、辩证的方面、思辨的方面(肯定的理性方面)。通过这种划分方式,我发现我们平时认知的误区。思维并不是指知性的活动,而是知性的一种运用。在这一章中,黑格尔充分论证了知性在各个领域都是不可或缺的,且范围和领域越是没有知性,就越有缺陷。

第七章为我们介绍了逻辑学的第一个次范畴:存在论。

在这一章中,黑格尔的分析与论证明显比之前更加难懂。从纯粹的存在形成开端,到“绝对事物就是无”黑格尔阐述了“有”到“无”的关系。但是其中的分析已经趋于专业化了,有些难以读懂。

《小逻辑》虽然晦涩难懂,但还是带给我们不少深刻的感悟的。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包括认知与存在,经验主义与批判哲学等。虽然与这学期所学的马克思主义并不直接相关,但是却是其基石。不过,他也并不是完美的,在有些部分,黑格尔写得太过叠床架屋,过于繁琐。这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体系“窒息”了辩证法的灵魂吧。总的来说,《小逻辑》还是很值得一读的。

优秀底层逻辑读后感范文(13篇)篇七

在这个随手即得互联网海量信息的时代,如何突破思维瓶颈?不妨读读《罗辑思维》。

本书根据罗振宇的互联网视频知识脱口秀《罗辑思维》创作。

《罗辑思维》聚合的不仅是精彩内容,更是一群有想法的人。

他们的口号是:“死磕自己,愉悦大家!”--“在知识中寻找见识!”!资深媒体人罗振宇对正在到来的互联网时代有深刻的洞察。

他认为,互联网正在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基础设施”,它将彻底改变人类协作的方式,使组织逐渐瓦解、消融,而个体生命的自由价值得到充分释放。

《罗辑思维》的口号是“有种、有趣、有料”,做大家“身边的读书人”,倡导独立、理性的思考,凝聚爱智求真、积极上进、自由阳光、人格健全的年轻人。

看完《罗辑思维》,深深地被罗胖开阔的视野、敏锐洞察力以及极具机智幽默与智慧的语言所折服。

更重要的是能新增很多有意思的历史知识,而且罗胖子总能把这些历史讲得妙趣横生,发现历史里的一个关键的小知识,小发明,可以由点及面地影响着无穷尽的未来!如果当时罗胖做我的历史老师的话,估计我当时历史成绩可以提升一大步呀。

而且看完《罗辑思维》后我有一种深深的挫败感,太无知了,太愚昧了,不说了,一说都是泪,赶紧恶补知识去。

我们平时从各个方面获取信息和知识,但获取后怎样吸取营养呢?得到什么收益呢?《罗辑思维》常给出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角度,让你受到启发。

你未必全部赞同它的观点,但它眼界之开阔,思路之新颖肯定对我们是有帮助的。

说到读书,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罗辑思维》,这是一本书名,也是一档视频脱口秀的节目。

喜欢在空余闲暇的时光听罗胖说书。

我觉得这是挺享受的一件事。

尽管他的观点不一定全都正确,但是他的思维方式和视角的确值得我们学习。

在这个随手即得互联网海量信息的时代,如何突破思维瓶颈?

不妨读读《罗辑思维》,作者罗振宇。

《罗辑思维》一书是根据罗振宇的互联网视频知识脱口秀《罗辑思维》创作。

知识信息量极大,喜笑怒骂;罗胖读书,讲给你听,这里聚合的不仅是精彩内容,更是一群有想法的人。

他们的口号是:“死磕自己,愉悦大家!”。

幽默犀利的语言引导大家摆脱旧方法束缚,增长见识,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作者罗振宇对正在到来的互联网时代有深刻的洞察。

他认为,互联网正在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基础设施”,它将彻底改变人类协作的方式,使组织逐渐瓦解、消融,而个体生命的自由价值得到充分释放。

《罗辑思维》的口号是“有种、有趣、有料”,做大家“身边的读书人”,倡导独立、理性的思考,凝聚爱智求真、积极上进、自由阳光、人格健全的年轻人。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罗胖讲教育的话题,他说这个话题太大了,平时真的借一百个胆子都不敢说,因为学养不够,驾驭不了。

但是《罗辑思维》这个节目有个好处,罗胖可以什么都不懂,但是只要知识的生产者、那些书籍的写作者还活着,还在勤奋地工作,他们一旦写出书来,我看得懂,我就能讲地出来,所以我在合适的时候,当合适的知识搬运工。

之所以今天我胆儿这么肥,敢碰这个话题,是因为我看了这本书,《吾国教育病理》,这本书的作者是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郑也夫先生。

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其实就两个:第一个是不公平,第二个,就是它毁灭了一代人的兴趣、创造性和求学的热情,每个受过中国式教育的人都深知其中三味。

关于教育这一讲,内容庞多,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网站搜索,挺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了解一下的,对其中有关创造力的言论,我觉得听来耳目一新,听着似乎觉得哪里不太舒服,但想想确实也有些道理。

创新是一种非常稀缺的人格特征,美国研究创新的学者做了一些很有意思的统计,比方说把人类历史上很多创新人物给他搁一块,然后一统计,发现一个特征,他们在十岁的时候,有四分之一的人双亲都死去了一个,到了20岁的时候,有一半以上的人双亲死去了一个。

说白了,什么意思?就是有奇才异能的、有创造力的人,是家庭不幸福。

家庭不幸福,问题家庭的孩子通常是两条路,一条是上街当流氓,杀人、撒谎、吸毒;还有一种,成为我们刚才讲的奇才异能之士。

你说哪个概率大?当然是前者概率大了,所以我们在很多研究创造力的时候发现,比方说还有一个实验,人类目前七个领域的最杰出的人,发现一看,无一例外都有一个特征,这些人跟家庭成员相处有情感障碍,比如说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年轻的时候,就愿意独处,这种独处的方式,导致他后来的无数次婚姻一次都不成功,他跟自己的孩子相处得也不好。

甘地、弗洛伊德这些人,跟自己的家人都没法相处,这些特征,为什么?因为他怪人嘛!他跟别人不一样,所以很多东西,其实回到一个原点,什么叫创新力,创造力就是这个人是个怪人,甚至在别人看来极端的精神病人,所以很多人说左撇子的人有创造力,你能找到一堆左撇子,毕加索、弗洛伊德、爱因斯坦,这些人都是左撇子,创造力的本质是什么?就是异类。

这话可能不好听,但是你从进化史一看,它就是如此,这就是底牌!

那请问,怎么培养创新力啊?很多学校高举大旗,创造力培养学院,请问怎么培养创造力?要知道“创造力”这个词,它创生出来之后,你就会发现,他既不可测量,也不可识别,更不可培养,如果你能测量、能识别、能培养,那还叫创造力吗?创造力在它发生的那一瞬间,你根本就不知道这叫创造力,比尔盖茨退学的那一刹那,所有同学都嘲笑他是傻子,这才对,他才叫创造力;乔布斯一定是一个性格特异的人,这才叫创造力。

所以如果这样去理解创造力,我们还要培养创造力的话,那教育该怎么转型?很简单,不干涉,不要去试图培养创造力,给选择,造环境,让他想要什么可以更轻易地、低成本得到即可,这就是好的教育。

而我们现在的教育呢?用一句土话说,伺候地太勤,老想干涉,我看着你,我怎么给你搞点创造力,你怎么知道你能给他创造力呢?我们人类只能搞清楚怎么毁灭创造力,我们现在没有能力搞明白,怎么培养创造力。

所以根据郑也夫先生的判断和学术上的研究,等什么时候我们的教育从智力教育,变成了情商教育,等什么时候我们的教育,从过度干涉地、伺候地太勤的教育,变成一种袖手旁观似的,更温煦的,看故事的,旁观者似的教育,我们的教育才有希望。

在这个随手即得互联网海量信息的时代,如何突破思维瓶颈?

不妨读读《罗辑思维》,作者罗振宇。

《罗辑思维》一书是根据罗振宇的互联网视频知识脱口秀《罗辑思维》创作。

知识信息量极大,喜笑怒骂;罗胖读书,讲给你听,这里聚合的不仅是精彩内容,更是一群有想法的人。

他们的口号是:“死磕自己,愉悦大家!”。

幽默犀利的.语言引导大家摆脱旧方法束缚,增长见识,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作者罗振宇对正在到来的互联网时代有深刻的洞察。

他认为,互联网正在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基础设施”,它将彻底改变人类协作的方式,使组织逐渐瓦解、消融,而个体生命的自由价值得到充分释放。

《罗辑思维》的口号是“有种、有趣、有料”,做大家“身边的读书人”,倡导独立、理性的思考,凝聚爱智求真、积极上进、自由阳光、人格健全的年轻人。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罗胖讲教育的话题,他说这个话题太大了,平时真的借一百个胆子都不敢说,因为学养不够,驾驭不了。

但是《罗辑思维》这个节目有个好处,罗胖可以什么都不懂,但是只要知识的生产者、那些书籍的写作者还活着,还在勤奋地工作,他们一旦写出书来,我看得懂,我就能讲地出来,所以我在合适的时候,当合适的知识搬运工。

之所以今天我胆儿这么肥,敢碰这个话题,是因为我看了这本书,《吾国教育病理》,这本书的作者是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郑也夫先生。

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其实就两个:第一个是不公平,第二个,就是它毁灭了一代人的兴趣、创造性和求学的热情,每个受过中国式教育的人都深知其中三味。

关于教育这一讲,内容庞多,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网站搜索,挺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了解一下的,对其中有关创造力的言论,我觉得听来耳目一新,听着似乎觉得哪里不太舒服,但想想确实也有些道理。

创新是一种非常稀缺的人格特征,美国研究创新的学者做了一些很有意思的统计,比方说把人类历史上很多创新人物给他搁一块,然后一统计,发现一个特征,他们在十岁的时候,有四分之一的人双亲都死去了一个,到了20岁的时候,有一半以上的人双亲死去了一个。

说白了,什么意思?就是有奇才异能的、有创造力的人,是家庭不幸福。

家庭不幸福,问题家庭的孩子通常是两条路,一条是上街当流氓,杀人、撒谎、吸毒;还有一种,成为我们刚才讲的奇才异能之士。

你说哪个概率大?当然是前者概率大了,所以我们在很多研究创造力的时候发现,比方说还有一个实验,人类目前七个领域的最杰出的人,发现一看,无一例外都有一个特征,这些人跟家庭成员相处有情感障碍,比如说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年轻的时候,就愿意独处,这种独处的方式,导致他后来的无数次婚姻一次都不成功,他跟自己的孩子相处得也不好。

甘地、弗洛伊德这些人,跟自己的家人都没法相处,这些特征,为什么?因为他怪人嘛!他跟别人不一样,所以很多东西,其实回到一个原点,什么叫创新力,创造力就是这个人是个怪人,甚至在别人看来极端的精神病人,所以很多人说左撇子的人有创造力,你能找到一堆左撇子,毕加索、弗洛伊德、爱因斯坦,这些人都是左撇子,创造力的本质是什么?就是异类。

这话可能不好听,但是你从进化史一看,它就是如此,这就是底牌!

优秀底层逻辑读后感范文(13篇)篇八

每天抽一点时间,花了接近十天左右的时间把这本书看完了,面对这么一本只有280页不到的书籍,而且是通俗化语言的书籍,本应该可以更快看完的,但是中间被经常性打断,无奈,最终却花了这么多天才把这本书看完。

这本书确实值得一读,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总会让我想起很久之前一些经济学家做个一个辩论赛,辩论的题目是:到底是金融立国还是实业(制造业)立国,前者以美国为例进行了全方面的阐述,后者以德国为例从各个角度进行剖析。他们慷慨激昂,旁征博引,滔滔不绝,为自己的立场各抒己见,争取这次辩论赛的胜利。

看完之后,我觉得都很有道理,而我这么一个门外汉,显然没有反驳任何一方的根据。最后只能恨自己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无奈,并以无论是金融立国还是实业立国,我觉得能够让社会进步,让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并竭尽所能的为每一个人提供最好的保障,这是我等平民所深切关心的事情。

这两个国家都是我非常钦佩的国家,一个是制造强国,一个以严谨为傲的民族,百年企业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一种文化,在这个国家前进路上的同时深深的影响着他们;一个是金融帝国,一个世界超级大国,一个金融思想前沿,科技发达的帝国,虽然它会发生金融危机的事件,但是仍旧影响不了它在世界之巅的位置。

看完这一本书让我感觉到一个制度法律和金融方式的变革有多么的了不起。

一个法律制度完善的国家会让他们无论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制造还是虚无缥缈深不可测的金融发展更进一步,而它们的发展又可以进一步促使法律制度的进步。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不断出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

我们都知道这个货币出现是多么伟大的一件事情,这对当时以物易物的交易环境产生了多么重大的变革,让交易变的不再那么的麻烦,不用考虑用自己的牛换成养,再换成猪,最后换成自己想要的衣服。

在英国夺得世界霸权之前,由于金融的发达,让他们可以以更低的利率获得更多的贷款,赢得战争,最终称霸全球几个世纪,成为日不落帝国。而其最为成功的东印度公司更是为以后的股份制公司埋下了铺垫,促进了今后的商业的发展。股份制的发明无疑是历史上伟大的发明,并不亚于我国的四大发明。

从最初的原始社会公有制,再到后来的部落再到家庭,这个最小的社会单位,并传到现代。这是社会的进步,是我们生产力提升的结果。而家也成为我们温馨的港湾,成为世间最美好的地方之一,然而,我们也会经常看到家庭反目成仇的例子,甚至反目成仇,究其原因,大部分是因为利益的原因。我也同意作者个观点,那就是家庭是一个充满爱的地方,不应该是一个有商业气息的战场。而“养儿防老”虽说是我们一直所倡导的,但是也正因为如此,却成为更多问题的起点。一方面,孩子只能是百善孝为先,言听计从,活不出自己的自由,没有追求自己理想的权利;而另一方面,父母亲到老了,也不一定能够百分百得到可靠的保障,有的甚至被遗弃。当然,孝顺是我们的美德之一,是我们应该倡导的,更是在他们老年的时候。但是,这也反映出父母害怕自己老无所依状态的出现,所以,不仅要给他们灌输这个道理,还要多子多福。

这个也从侧面反映出,金融等手段的不发达而出现的问题,如果有发达的保险业和金融保障体系,他们根本不用担心自己的养老问题,因为没有他们的话,他们即使到了老年,经济生活也不要有任何的担忧。

于此,他们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去爱这个小孩,如何让家庭充满爱。而我们社会中的市场也是如此,正如作者所说:当一种经济夹杂着其他因素——友谊、情感和亲戚——那么,只会污染人类关系的灵魂。从人类的经验看,经济交易留给市场,感情交流留给家庭,这是最好的一种安排,也是市场化分工发展的总趋势。

现在我也就明白我们公司旁边的一个几十亿的企业,老板为什么情愿给他亲戚一些钱,也不让他们去他公司上班的原因。

简而言之,没有金融,我们能够生活下去,但是有了金融,但是会让我们生活的更好。

优秀底层逻辑读后感范文(13篇)篇九

近年来,教育改革一直是社会热议的话题。作为教育者,我们深知教育改革的意义和必要性,然而在实施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我们也经历了许多困惑和挑战。在反思和总结的过程中,我对教改底层逻辑有了一些理解和体会。本文将从教改的动机、实施的思路、团队合作、有效评估以及前景展望五个方面来探讨教改底层逻辑。

首先,教改动机必须来自于对现有教育模式的深入思考。传统的教育模式过于注重教师的传授和学生的接受,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和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因此,改变教育模式已经成为现实的要求。我们必须正视教育面临的挑战,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只有从思想上和实践上对教育改革抱有坚定的信念,才能够真正推动教育向前发展。

其次,教改思路需要综合考量多方因素。教改不是简单的改变课程设置或教学方法,而是要从各个方面提升教育质量。这包括改善教师队伍素质、优化学校管理体制、加强师生互动等。教改需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个性化、探究式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只有牢牢抓住这些核心原则,才能够使教育改革真正产生实质性的效果。

第三,团队合作是教改的关键。教改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而是需要整个教育系统各个环节的努力。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建立跨学科、跨年级、跨学校的合作机制,共同研究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只有各方齐心协力,才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学习环境,推动教育改革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第四,有效的评估是教改的指导。教育改革需要一个科学的评估体系,以了解改革的效果和产生的问题。在实施教改的过程中,我们要运用多种评估方法,如考试评估、问卷调查、教学观摩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质量。只有通过有效的评估,我们才能发现问题和不足,并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保障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

最后,对于教改的前景展望,我充满信心。教改虽然面临很多挑战,但我相信,只要我们秉持初心,坚持不懈地推进教育改革,必将取得成功。我们要不断拓宽教育资源,加强师资培训,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学习环境。我相信,通过教改,我们能够培养更多积极向上的优秀人才,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撑和保障。

总之,教改底层逻辑体现了对现有教育模式的思考和反思,是推进行业发展的必经之路。教改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以团队合作为基础,通过有效评估来指导实施。只有我们坚定信念,积极探索,才能够真正推动教育改革取得实质性的成果。我相信,在教改的道路上,我们会不断取得进步,为学生成长和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优秀底层逻辑读后感范文(13篇)篇十

底层逻辑,作为思维的基石,是我们进行推理和解决问题的基础。在日常生活和职业发展中,我们常常面临复杂的情境和难题,只有通过牢固掌握底层逻辑,才能清晰地思考问题,快速找到解决方案。在我个人的学习和工作经历中,我深深体会到底层逻辑的重要性,并取得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底层逻辑的运用能够帮助我们理清思路,抓住问题的本质。例如,在解决一个复杂的项目时,我们需要先从整体把握,然后再逐步分解为更小的问题。这就需要运用到逻辑思维中的分类和细化的原则。通过将复杂的问题进行分类,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每个部分的特点和关系,从而有针对性地找到解决方案。底层逻辑让我们能够抓住问题的本质,不被琐碎的细节困扰,提高了问题解决的效率。

其次,底层逻辑的运用还能够帮助我们发现问题的潜在因素和影响。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面临选择的困扰,有时候看似简单的问题也需要经过深入思考。通过运用到逻辑思维中的因果关系原则,我们可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可能带来的后果,有助于我们作出更明智的决策。例如,在职业发展中,我需要考虑一个新机会是否符合我的个人发展目标。通过运用底层逻辑,我可以分析该机会与我的技能、兴趣以及未来发展的关系,从而作出更明智的决策。

此外,在底层逻辑的运用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注意思维的合理性和健壮性。底层逻辑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我们不能仅凭主观的判断和情感出发。在思考问题时,我们需要尽量采用客观的分析和数据支持,避免陷入片面的主观臆断。同时,我们还需要通过不同的角度和方法进行思考,以防止因为思维的狭隘性而忽略了其他可能性。底层逻辑要求我们的思维具备合理性和健壮性,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最后,底层逻辑的学习和实践需要不断地积累和提高。底层逻辑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技能,它需要我们通过实际操作和经验积累来不断提高和完善。在我个人的学习过程中,我发现通过多读一些相关的书籍和文章,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底层逻辑的理论和实践。此外,我还参与了一些讨论和辩论的活动,来锻炼自己运用底层逻辑的能力。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我逐渐掌握了底层逻辑的技巧,也提高了自己的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底层逻辑在生活和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底层逻辑的运用,我们能够理清思路,抓住问题的本质;分析问题的潜在因素和影响;确保思维的合理性和健壮性;以及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底层逻辑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工具,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问题,还能够提高我们的思维水平和自信心。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底层逻辑的学习和应用,并不断地完善自己的底层逻辑能力,以应对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挑战。

优秀底层逻辑读后感范文(13篇)篇十一

第一段:引言(字数:200)。

底层逻辑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我们提高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在学习底层逻辑的过程中,第六章是我觉得最具有挑战性和收获的一章。这一章主要讲述了命题逻辑中的谬误类型以及如何识别和避免这些谬误。通过学习本章,我不仅对于谬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提高了我的批判思维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在本文中,我将分享我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第二段:谬误的分类和识别(字数:250)。

在底层逻辑第六章中,我们学习了谬误的分类和识别方法。谬误是逻辑思维中常见的错误推理方式,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出现。通过学习不同类型的谬误,我们可以更好地识别和避免这些错误。例如,一谬误是谬误中最常见的一种,它指的是从一个特殊个例得出普遍结论。而假设逆谬误则是指反驳一个论点时,以有限个例子推翻一个普遍结论。了解不同类型的谬误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和评估他人的论证,提高思维的严谨性和准确性。

第三段:避免谬误的方法(字数:250)。

除了识别谬误,底层逻辑第六章还教授了一些避免谬误的方法。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指对于所接受信息的评估和分析能力。通过批判性思维,我们能够更好地分辨真假信息,并针对不同论点提出有力的反驳。此外,逻辑分析也是避免谬误的重要工具。通过逻辑分析,我们可以将论证的过程展示出来,发现其中的漏洞和不合理之处。掌握了这些方法,我们就可以更好地避免谬误,并提高自己的思维质量。

第四段:谬误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字数:250)。

谬误不仅存在于学术领域中,也广泛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本章所学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识别和避免谬误,并在日常生活中避免被谬误所误导。例如,在广告中经常出现以偏概全的谬误,通过学习本章的知识,我们可以更加理性地判断广告的真实性。而政治演讲中的夸大和歪曲谬误,也需要我们通过批判性思维和逻辑分析来辨别和揭示。这些实际应用的例子让我们更加意识到底层逻辑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第五段:结语(字数:250)。

通过学习底层逻辑第六章,我对于谬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学会了如何识别和避免谬误。这不仅提高了我的思维能力,也增强了我的逻辑分析能力。谬误的分类和识别以及避免谬误的方法,不仅在学术领域中有重要意义,也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具有实际应用价值。通过运用所学的知识,我们可以更加理性地分辨信息,并思考和评估他人的观点。底层逻辑第六章的学习让我对于思维的认识更加深入,为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优秀底层逻辑读后感范文(13篇)篇十二

《集体行动的逻辑》是公共选择理论的奠基之作,研究的是传统经济学很少置予关注的非市场决策的集体行动问题。在传统经济学家看来,这些问题是由于非市场因素导致的,违背了经济学的基本行为假设。然而,奥尔森对集体行动的逻辑的研究,恰恰证明了非市场问题依然可以用经济学方法来研究。

在这本书里,奥尔森紧扣“经济人”的行为假设前提,认为利益集团的成员都有使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倾向,在没有选择性激励或强制等手段下,为了所谓的公共利益或集体物品最大化而宁可自己承担集体成本是不存在的。换句话说,即便是基于成员共同利益组成的集团在试图增进成员的共同利益,实现集团某些目标而采取行动,成员的行动并非是理所当然的,它都是建立在成员实现集团中某些特定利益的基础上。这就批判了传统经济学家的观点:有共同利益的个人所组成的集团是为他们的共同利益而行事,会在必要时采取行动以增进维护共同利益。奥尔森认为,即使集团采取的行动在实现集团目标之后,能够使集团中所有成员获得相对应的利益,也不能推导出所有成员一致自愿采取行动,实现这一目标。

集团或集体设立的最初目标是为了促进和维护共同利益,其组织的基本功能是提供公共或集体物品。在集团内部成员中,集体行动产生的集体物品属于公共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征。通常情况下,集团在采取集体行动过程中,某些成员的消极对待或少付出行为并不会影响其对实现了的集体物品的分享。这就可能导致了集体成员“搭便车”现象的产生,在这种情况下,集体成员宁愿不享受公共物品也不愿付出成本去实现集团目标,所以有理性的、寻求自我利益的个人不会采取行动以实现集团的利益。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运用集体行动的逻辑可以解释很多事情。就拿安全性日益堪忧、形势严峻的食品问题来举例。当这些毒大米、三聚氰胺奶粉、瘦肉精猪肉等食品流入消费者市场时,假设最初恰巧发现问题的一小撮消费者,能够坚决地控告商家,同时给政府施予必要的压力,促使相关职能部门及时取缔商家,以最严厉的措施去惩罚这些为了赚取暴利,不顾消费者生命健康去生产有毒有害的食品厂家,或许就不会出现一大批消费者受害事件。对于消费者群体来说,获得安全卫生的食品是这个集体的共有物品或者说共同利益。当消费者发现危害共同利益的行为出现时,能够坚决说不,运用法律等手段去制止它,那些不良商家就不会这么嚣张地生产有毒有害食品。遗憾的是,我们会发现身边的消费者大部分人即使购买到有毒有害的食品,也会采取息事宁人的做法,扔掉这些不合格的商品。即便食用了这类食品,如果不是发生特别严重的疾病的话,一般都自认倒霉,自行承担治疗成本算了。因为对于我们普通消费者来说,如果个人承担了数额不小的成本,比如法律诉讼成本、举报材料费等,即使让生产有毒有害的商家或厂家受到了应有的严厉惩罚,但在消费者个人看来,个人行动给消费者集体所带来的收益是由大家共享的,况且他们也不会分担自己所花费的成本,何况面对的是实力比自身强、拥有各种社会资源的厂家,挑战他们的胜算难以估计。最终,我们学会搭便车,都指望别人付出行动,或者受危害的群体越来越多时,靠舆论压力施压政府去解决。

既然集体中的成员都是自利的,都有搭便车的倾向,是不是就意味着基于共同利益的集体就不会采取集体行动去增进成员的共同利益呢?回答是否定的。在这本书中,奥尔森并不否认即便是没有激励或者强制手段,集团也会有集体行动的发生。

集团成员规模有大小之分。成员规模的差别,影响到集体行动的可能性,导致集体行动的结果也就不同。人数规模小的集团,由于经济激励和社会激励的存在,比如个别成员为了获取声望、尊敬、友谊以及其他社会和心理目标,宁愿承担相应的成本去付诸行动增进集体利益。成员人数少,成员间更容易互动,增进互信,因而集团成员更具有凝聚力,集体行动更具有效性。然而,成员规模大的大集团,由于不具有小集团的优势,一般不会轻易组织起来,除非运用强制或选择性激励措施。

在奥尔森论证小集团的凝聚力和有效性一节时,某个别的论证引起我一些思考。他引用并论证“‘我们发现当你期待行动时,委员会应该小一些,而当你希望听取观点、反映时,委员会相对就应该大一些’这一情况显然不只限于银行。众所周知,美国国会和州立法机关的权力在很大程度上是掌握在委员会和小组委员会手中的。”仔细观察我们所处的社会,我们发现很多决策机构人员安排非常符合奥尔森这一逻辑。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的人数只有7位,中国共产党在每一次涉及社会重大事件的重要决策时,可以及时迅速地做出决策,比如这次天津塘沽特别重大火灾事件,爆炸事故发生后,中国共产党最高决策机构中央政治局及时做出关于爆炸事故处置工作的七项决策,避免事态的进一步严重化,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然而,代表人员规模超过人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并通过的每一项重要决策议题都要人大代表酝酿好几年后,才能出台相关决议或法规。

记得以前在论及中国与美国政治民主程度的比较时,常有人引用中央党校赵虎吉教授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中国目前是开大会解决小问题,开小会解决大问题,不开会解决关键问题。”我们当中有些人用这句话调侃中国政治民主不发达,羡慕老生常谈的美国所谓的人权。但在这本书中奥尔森关于美国民主的分析内容中,我们看到的是,以民主最发达著称的美国决策机制与中国大同小异,重要决策总是由关键人物主导并作出的。美国普通民众难以影响重要决策的产生,更多的是民意被代表化,或者上街游行反对对自己不利的法案。

事关重要的决策由少数关键人物做出,并不意味着这些决策是不公正的.、不合理的。但从决策成本来看,它的成本必定比全体成员共同决策所花费的成本小。节约的成本可以用来做其他有利于集团利益实现的事情。另外,从决策时效性来看,少数关键人物做决策相比多数人做决策,成员意见更容易统一,这是由于多数人组成的大集团,通常成员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比如受教育程度、理解能力等方面,常常导致成员关于决策的意见不合,花费许多时间成本在说服彼此的过程,错过决策实现的最佳时机。

少数关键人物做决策确实有诸多好处。然而,在这由少数人做决策的过程中,我们要警惕奥尔森在书中论证过的少数剥削多数的倾向,避免因错误决策最终导致政策实施恶果让多数人承担。在中国证券市场上,我们很容易发现许多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或控股股东颇有兴趣提议关联交易、重组并购等影响股价重大涨幅的决策议案,借以此为炒作噱头,实现自身某些不可告人的目的,比如高价减持手中的股票、获取关联利益。然而,他们并不关心公司实体的经营业绩情况,管理机制是否完善,公司发展战略是否调整到位。所以,我们经常看到许多上市公司即便是重组并购之后,公司业绩依然惨淡,受此影响股价大跌,最终使广大中小散户割肉离场,利益受损。所幸的是,目前国家相关部门制定相关规定,对上市公司重大事件的披露要求越来越严格。

少数关键人物成为代表全体成员意见的最终决策群体的一员,可能由于自身拥有的诸如天生领导力强、社会地位高等条件促成,但这并不默许这一小撮成员有理由侵害多数人的利益。因此,基于保护集团全体成员的利益,我们除了关注少数关键人物做决策的合理性,更应该注重利益诉求的表达通畅度与决策执行的监督力度。

在论证国家和阶级的正统理论章节中,奥尔森理论对比分析了古典经济学家与马克思关于国家的理论。奥尔森毫不客气地批判,自由放任的古典经济学家们基本上忽略了公共物品理论,过度倾向于用一套详尽理论,解释为什么大多数经济需求要通过私人企业来满足实现,而认为国家理所当然地提供诸如国防、警察以及法律等公共服务,或者说是国家经济体现出来的是自我牺牲的集体精神发挥所致,一味地强调个人的自我利益至高无上。譬如古典经济学家汉斯・里切尔在提及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私人组织的关系时,他认为个人的自我经济利益在自由的市场经济中至高无上,利润动机几乎是决定相互关系的唯一因素。如果国家满足了个人的需求,或是只有通过联合行动才能实现的群体中的个体需求,它这样做只是为了岁入。人类精神有奇怪的两重性,在个人间进行交易时,自我利益至高无上,而在个人与国家以及与许多私人组织的关系中,自我精神又压倒一切。相对于指责古典经济学家没能建立一个明确的关于国家的理论,()奥尔森强调了马克思关于国家的理论是意味深长和发人深省的,强调了马克思对国家理论的贡献。他认为马克思以财产关系划分阶级是明智的,如果按成员的社会地位或特权来定义阶级,马克思也许就不能理直气壮的说他们有共同利益,因为收入来源不同的人可能拥有相同的特权。

晚清时代,主张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改官制等的变法维新领导者之一的谭嗣同,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下令逮捕屠杀维新派人物时,明明可以在别人帮助下逃离中国,可他却拒绝了出逃的建议,毅然地表示:“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变法而流血者,此国所以不倡也。有之,请从嗣同始。”他决心为变法而献身。如果仅是出于理性的功利主义,他完全保全自身,逃到他国生存。或许在他看来,他的心属于中国,逃到哪里心都不会安定,与其苟且偷安,还不如壮烈殉国,以自己的一腔热血唤起世人的觉醒。再看看前段时间热映的《十月围城》,很多人不惜牺牲宝贵的生命来保护革命伟人孙中山先生,用胸膛挡敌人的子弹、暗箭,他们名留史册、令人感叹。但仔细的考虑一下,那些牺牲的人当中有几个知道孙中山先生是谁吗?他们要保护的人对于他们的长远意义是什么?用一句现代流行词,那就是他们“被革命了”。可能仅是出于某种道义上的考虑,甚至他们都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就是被后人称赞的革命,而被迫参与革命。一些英雄们之所以冒死保孙,目的其实都是事先考虑了自己的某种利益,有的是为了完成父愿、有的是为了答谢主人的恩赐、有的是为了见到自己的女儿??总之,他们参加革命可能是出于个人理性的目的。但是革命能吸引那么多人参加,也说明了领导者的影响力是巨大的,这或许是奥尔森在书中没有想到的。

西方社会之所以没有发生像马克思预言的工人阶级革命,正是因为资产主义的一系列发展超出马克思的设想,使工人淡化对自己的阶级处境的认识,而不是真正的“理性人”的理性选择的结果。首先,社会的经济结构并没有像马克思预言的那样出现愈来愈简单化的趋势,反而变得愈来愈复杂。这是因为,尽管资本主义的经济集中进程十分迅速,但是独立的经济实体的总数并没有减少。中小型企业的数目,像雨后春笋一样在继续增加。国民经济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并没有由于经济的集中而消灭。其次,社会的阶级结构并没有像马克思预期的那样减少为两个矛盾相互对立的阶级,而是出现了进一步分化的倾向。中小企业的继续存在,使旧的中产阶级得以保留;同时,由于私营企业和公共管理机关的增加,这个阶级又得到了“新中产阶级”即白领工人和公职人员的补充。至于工人阶级本身,也由于教育、职业和收入的不同而走向更大的分化。并且,尽管私营公司纷纷合并,但是股份公司的出现却使分享生产资料所有权的人数在增加。总之,社会的阶级结构不是简单化了,而是更加复杂化了。再次,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并没有像马克思预期的那样增加或扩大,相反,危机的程度及其影响还趋于减弱。这种情况之所以出现,一是由于资本主义社会里更广泛地使用了信贷制度,二是因为资本主义制度内开始出现了经济组织(如卡特尔),三是国家调节经济的手段已大大改善。这些发展使得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不仅没有对其形成经济灾难的威胁,而且还使引发危机的生产无政府状态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和。另外,工人的经济状况并没有像马克思所预言的那样,越来越贫困化,相反,他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现实的情况表明,虽然工人与生产资料所有者的收入差距在扩大,但工人的生活条件并没有持续恶化,反之,他们的实际收入明显地在不断增加,他们的处境得到了改善。这就是说,工人阶级的相对贫困化虽然还继续存在,但绝对贫困化已经不复存在了。最后,阶级斗争并没有像马克思所预言的那样日益加剧,相反,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发展已经能够有秩序地解决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争端。这种发展主要体现为,国家的政治民主化和劳工立法,由于工会的努力而得到了改善,这就为解决工会和雇主之间的争端提供了广泛的基础。事实证明,民主制适合于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实现有利于劳动人民的改革。在这样复杂的社会里,不可能由一个中央机构控制和管理一切生产资料,因此社会主义不能把社会化作为目的,并且不能立即和全面地由完全不同的另一种模式取代资本主义社会,它只能通过不断的建设性的改革,实现社会主义的目的。

作为“制度性公共选择理论”的奠基之作,奥尔森在《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中所提出的理论与方法具有极其深刻的意义。奥尔森的“潜在的集团”即发现了有组织的利益集团之外的无组织的潜在利益集团的存在及其行为方式,这样的研究无疑扩大了公共选择理论的领域。再者,他详细分析了大集团与小集团在实现集团目标的效果差异,启示我们对于组织大集团的集体行动时,要充分运用“选择性激励”。激励机制,可能是惩罚性的、强制性的,也可能是奖励性、社会性的,目的都在于激励成员为集体目标而贡献,调动参加者的积极性,有利于最终目标的实现。这种激励机制的精髓也告诉我们,在选择激励措施时,因人而异,对症下药。

每一种理论与观点的提出,背后都会有质疑的声音的存在,因为大家的认识角度不同,人生经历也不同。每一种理论都有它的局限,对待它们应采取批判与理性的态度。基于此,我们理论联系实际。学习古代,为了今天的中国,学习西方,为了东方的中国。我们认识每一种理论,都是为了汲取其中的精华、得到一定得启发来服务现实的建设与发展,因此,对待每种理论,不能迷信太深,也不能全盘否定,取其长处,反思我心,掌握知识,服务人民。

优秀底层逻辑读后感范文(13篇)篇十三

《集体行动的逻辑》是美国经济学家奥尔森的成名作,他的另一本代表作是《国家的兴衰》。虽然这本书是一本经济学经典著作,但是其揭示的现象在社会生活许多领域广泛出现,因此,这本书,又通行于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

奥尔森这本书要回答的便是这样的一个问题:小集团里的成员为什么集体行动效果更佳,而越大的集团集体行动的效果反倒会越来越差。中国有一句古语,“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后来编成一首儿歌,后面还加上一句“你说这是为什么啊为什么”,奥尔森先生这本经典著作要回答的就是一个类似于“三个和尚没水喝”的问题,而且后面给出了相应的解决举措。

这本书,我是在好几年前,托一学生网购从上海买过来的,买到这本书时很是激动,因为之前找了武汉大大小小的许多书城书店,没有买到,后来我又找了几个书商托他们能否购书时带回一本,可惜也未实现夙愿,后来还是我一机敏的学生在网上帮我搜到了这本书,辗转周折,终了我愿。

奥尔森先生在这本书里对以往经济学家理所当然认为的一个观点进行了有力的批驳,“人们都认为集团是为了集团成员的共同利益而存在的,为了获取更大的集体利益,集团成员往往会自发的行动以增进集体更大的利益。”奥尔森先生认为,事实绝不是这样的。

我们不需扯远,只需结合上文两个例子来问问,为什么“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一个和尚反倒有水喝了,三个和尚怎么就没水喝了?因为在这里每一个和尚都有自己的小算盘,当他一个人的时候,他不能打别人的主意了,必须得行动,不行动就没水喝,被渴死,所以一个和尚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或者说利益必须行动;而两个和尚的时候,他们二人各自都需做出行动,而且是份额均等的行动,两人心理平衡,何况不行动没水喝,所以两个和尚抬水喝,也会采取集体行动最后有水可喝;但是,三个和尚,问题就稍稍复杂了,三个和尚可以看成一个小集团,如果一人行动去打水,另外两个人没行动,准备去打水的肯定心理不平衡不乐意,如果两人去打水,另外又有一人没行动,这要去打水的两人肯定也不会乐意,这样,这三个人思来算去,各自算计,你推我我推你,都怕吃亏,最后反倒没人去打水了,所以三个和尚没水喝。人多了,集团大了,还成不了什么事,更别提大事了。所以说大的未必就是好的,在欧洲人的理念里,小的才是好的,小企业,小国家,西方遍地都是。中国推崇大,要搞大国企,大项目,往往最后没效益,许多大型国企亏损严重,长期如此,在这里有根本的症结制约在其中。组织的规模是有限度规律在的,不能盲目扩张,它有它本身的制约和运作逻辑。

三个和尚没水喝,从经济学学术规范的角度来讲,根本原因在于,每一个和尚都是“理性经济人”,他们只有在认为条件是最理性最划算的时候,才会做出行动,如果一个集体中“搭便车”的人越来越多,集体行动便很难实现,集团越大,集体行动越难实现;集团越小,反倒越容易实现集体行动。

再回到寝室就餐的问题,仍是如此,四个人的寝室出钱就餐,能够“搭便车”的份额机会相对6人8人寝室要少很多,如果六个人的话,有人食量大的可能性增多,最后估计就很有可能有人找理由不去了,当然,这里排除确实有人生病或有事等其他原因,如果是8个人,最后就更难实现这个稍大的集体行动了!人越多,越难成行。

之后,奥尔森先生从工会组织、国家集团、压力集团三个角度论述了在这三个领域中,大小型集团行动的内在逻辑,特别是在所谓的政府机构中,所谓为民服务的人并不必然是纯为公共利益去行动的,他们也有自己的私心杂念,当所有的条件达到他们认为最划算的时候,政府人员才会采取某一行动。而如果缺乏诸多有效因素,集体行动便很难实现。

那么对于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呢?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比如说,在班级管理中,如果有的学生爱学习,有的学生不爱学习,有的学生学习兴趣一般般,那么对于这样的班级如何进行教育引导,让整个班风学风好起来,让整个集体采取最有效的集体学习行动呢?再比如说,如今的共青团组织特别是基层共青团组织,越来越萎缩涣散缺乏积极性,很多人没有工作干劲,下达的任务很难执行,在全国都是一个普遍现象,这样一个棘手的问题,它的原因症结何在,解决措施路径有哪些呢?结合奥尔森先生的这本书,里面给出了解释并给予了路径指引。

要保证大型组织集体行动的成效,要严厉打击“搭便车”现象,对于自身不作为不劳动便想获取好处的个体要采取惩罚措施,对于努力付出、成效显著的个体要给予“选择性激励”,比如说,公司里的职员辛苦工作,为公司创造了比他人多很多的效益,这样的员工就要给予嘉奖。主动作为者给予积极的激励措施,“搭便车”或托后腿者予以惩罚扣奖金。具体执行起来,就是要定制赏罚分明的奖惩制度,进行“选择性激励”,当然这里的激励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

所以,回到文章开头“三个和尚没水喝”的问题,为什么没水喝,因为每个人都想“搭便车”,想不劳而获,最后想干事的人都没积极性了。要解决“三个和尚没水喝”的问题该怎么办呢?那就是订立制度规范,对于去打水的和尚给予奖励,不去打水的给予惩罚,用强制性的手段,用“选择性激励”措施解决这个问题。

关于“选择性激励”的具体措施,在不同的领域有多种多样,只要一个团队组织中的领导者能够意识到这个问题,并能做到相应的制度安排制度设计,那么这个组织集体行动便能轻松得以开展取得实质成效!

因此,归结起来。这本书,实质上得出了这样几个重要的结论:。

二、要保证任何一个集团的有效发展,促进团队集体行动成效,需要制定赏罚分明的“选择性激励”措施。

以上这两个结论,可以说,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频繁出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庞大的帝国军团在丧失激励机制后顷刻间土崩瓦解,被有战斗力的项羽精锐部队一举攻破,项羽率兵三万,而秦军当时有虎狼之师五十万之众;再比如,新中国时期,人民公社化运动期间,农村建大食堂,大伙一起劳作,吃大锅饭,因为缺乏“选择性激励”,干多干少一个样,吃饭的时候大伙都抢着吃,抢着“搭便车”,最后干事的越来越少,所谓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导致中国饿死三千万人(有一说是饿死一千万),所以刘少奇说“三年自然灾害”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这七分人祸就在于缺乏有效的集体行动制度规范和激励机制。再比如,在现代合伙公司运作中,往往两三个人的合伙企业很容易成功,合伙者越多,最后很容易引起利益纠纷内部矛盾导致企业无法运作,根源就在于人多了“搭便车”者多了,而这其中又缺乏科学合理的制度设计和激励措施。这样的例子,可以说,在生活中,比比皆是。

读了奥尔森先生的这本书,我们想必会受到很多启发。当让,奥尔森先生主要是一个经济学家,他的观点不免带有浓厚的经济学痕迹,充满功利主义色彩,每一个人似乎都变成了冷冰冰只知算计的机器,而生活是复杂多元的,人性也是如此,既有理性的一面,又有温情的一面,很多人会因为个人的良心、道德、信念、信仰、情感做出很多让经济学家看来不可思议的事情,比如说革命烈士舍身成仁、志愿者无私奉献、母亲为爱割肾救子等等,所以,读书要懂得在吸取知识的同时,结合实际反复思考,更要增进智慧,经济学可以解释很多问题,但光有一个视角是不够的,生活不是单一的一面,而是由方方面面构成的!

这个端午节,我没出门,看完欧洲杯睡了一上午,然后又集中精力把奥尔森先生的这本经典力作重读了一遍,受益颇多,对于以后开展组织建设会有诸多帮助。多读书,读好书,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然后为千万人而服务!好书不厌百回读!

相关范文推荐

    精选教师全会精神心得体会(案例12篇)

    教师心得体会是教师在工作中对教学经验和心得的总结,对提升教学质量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如果你正在写教师心得体会,以下资料可以帮助你更好地开展写作工作。

    最新成都房屋买卖合同(通用17篇)

    买卖是商品和服务按照一定价值规则进行交换的过程,是供求关系的体现。请阅读以下的买卖技巧和策略,它们将帮助你在交易中获得优势。身份证号码:____________

    热门代工协议的风险点(汇总18篇)

    在签订合同协议之前,双方应该对涉及的法律法规有一定的了解和熟悉。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合同协议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对您起到一定帮助。人流术是计划生育失败的补救

    精选申请工业停电申请书大全(19篇)

    继续教育也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它可以帮助我们追求更高的人生价值。申请书是向特定机构或个人提出请求、申请或询问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展示了申请者的意愿和能力。在现代

    热门银行金融专业论文(汇总16篇)

    银行的发展受到监管政策、市场竞争和国际金融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些银行贷款申请的流程和注意事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1.中国金融运行隐患及对策分析2

    优质会计专业社会调查报告(通用15篇)

    调查报告要注重论述的逻辑性和条理性,确保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报告内容。调查报告的样例可以为我们提供写作的灵感和思路,帮助我们更好地完成自己的报告。社会实践是每一个

    专业假如我是一个螳螂(案例13篇)

    优秀作文是语言文字的精华,是思想与情感的流露,值得我们去欣赏和学习。这些优秀作文范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希望能够给读者带来一些启示和思考。我的`家乡在七朝古都开封

    2023年安装监控系统的申请报告(模板16篇)

    编写一份优秀的报告范文能够展示个人的专业素养和学术能力,同时也能够促进自身的思考和提升。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报告样本,供大家参考和学习。现如今,电梯事故越

    优秀经济全球化的心得体会(汇总16篇)

    心得体会是在经历一段时间的学习或工作后,对所获得的经验和感悟进行总结和归纳的一种文字表达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深入思考、反思并从中得到启发。或许,现在是时候写一篇

    实用北大校庆演讲稿范文(14篇)

    演讲稿的发声和肢体语言也是重要的因素,可以增加说话者的表现力。阅读这些演讲稿范文,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类型演讲的特点和要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准备自己的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