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校体育信息化探索与研究论文

时间:2024-12-23 作者:储xy
简介:百分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这篇《2023年高校体育信息化探索与研究论文》及扩展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百分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23年高校体育信息化探索与研究论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高校体育信息化探索与研究论文 体育 信息化篇一

摘要: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现代高校体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新空间,本文首先对移动互联网时代体育教育信息化及其特征进行了分析,然后讨论了当前高校体育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最后给出了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体育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高校体育;信息化;探索

随着移动终端技术和宽带无线技术的发展,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人们可以通过智能移动终端,随时随地获取、分享知识和信息,这也为现代高校体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新空间。高校体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如何更新教育理念,迎接时代给高校体育教育发展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是摆在每一个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

1体育教育信息化的界定

体育教育信息化是指在现代信息手段下.将丰富的共享资源与多方位的体育教育信息,通过高效的、智能化的多媒体信息处理平台,通过高速传输的网络媒介到达体育教育前沿终端,实现教育者对被教育者的信息传递,达到体育教育的现实目标[1]。高校体育信息化是技术属性和教育属性的结合体,技术属性决定了它具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的基本特征,得以将图、文、声、像并茂的数字化体育资源,通过网络打破时空限制,实现资源共享;教育属性则使其具有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与协作性的基本特征,从而丰富了学习者的视野,促进了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协作学习[2]。但是,当前我国高校体育信息化教育的模式、理念与时代的要求还相距甚远,本文将通过具体分析,提出若干对策建议,希望能对高校体育信息化教育有所裨益。

2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体育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体育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必要性认识不够

当前高校体育教师对于信息化教育的认识不够,是阻碍信息化教学开展的一个瓶颈。由于体育教学自身存在的特殊性以及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影响,不少教师认为,体育课不适宜开展信息化教学。多数教师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只是在屈指可数的理论课上展示教学课件或播放视频,在学期末通过学生成绩管理系统进行成绩录入等,主观上的不重视,削弱了体育信息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2.2多数体育教师信息化技术水平较低

多数体育教师的信息化技术水平低,一方面,只会简单的文字编辑处理和以文字为主的ppt制作,内容单一,难以达到图、文、声、像并茂,动态、静态兼顾的效果,不能给学生以耳目一新之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不善于将现代社交软件,如微信、微博、qq等应用于教学,既丧失了与学生沟通交流的良好机会,又使信息技术的智能性、开放性、交互性等特点无可施展。

2.3教师缺乏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体育信息化教学的理念和思维框架

体育信息化的关键一方面在于体育信息资源的制作、挖掘、整合;另一方面,在于教师如何将这些资源有机地与体育教学相结合,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延伸体育课堂的作用。倘若教师自身缺乏现代教育的理念、思路和方法,将直接影响体育信息化的开展。这不仅造成了广大体育教师对于信息化系统功能和角色的误读,更是误导了高校体育信息化教学的正确发展。

3促进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体育信息化教学的对策和建议

针对当前高校体育信息化教学中所面临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3.1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提高教师信息化素养

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获取知识的方式不仅仅是通过课堂、通过教师,更多的是通过互联网。我们的体育教学目标,也不仅仅是让学生熟知各种运动技巧,更需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尽可能多的与体育相关的背景常识、理论知识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主动学习[3]。各高校的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以及网易云课堂等,为学生们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关键是转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并解决学生“怎样学”的问题。教师们应当将自己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为学习的组织者,为学生创建自主搜索、分析问题的学习环境,把获取知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独立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此外,体育教师的信息化素养也是决定高校体育信息化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亟待学习提高。

3.2构建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体育信息化教学新思路

移动互联网时代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移动终端人人拥有,这为体育信息化的开展铺平了道路。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qq、微信、微博等社交软件,搭建教师、学生、资源之间互动的平台。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进度及教学目标要求,将学生自主学习所需要的素材以及教学的重点、难点等投放到平台,供学生自主学习。同时教师通过平台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获得教学反馈,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学生既可依据教师提供的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又可将自主学习的收获、存在的疑问等通过平台反馈给教师,让教师做到有的放矢地教学。同时学生通过平台的自主学习,对自身的认知程度、学习能力等有了更明确的认识,促使其在实体课堂里更有针对性地听课,提高听课效率[4]。

3.3充分挖掘、利用信息化体育教育资源

人们从教室、图书馆、实验室获取信息的途径已经扩展到网络覆盖的任何场所。开发利用体育教育资源是高校体育信息化的核心。体育教育资源历来都不缺乏,诸如女生喜闻乐见的健身、减肥、瑜伽;男生追捧的奥运会、世界杯、nba篮球赛等小知识、动画、视频,互联网上比比皆是。但面对海量资源,需要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去伪存真,将优秀资源遴选出来,让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信息化资源库方便快捷地找到各自所需的体育学习资源。

4结论

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为高校体育信息化带来了机遇和挑战,这也是“互联网+”时代创新体育教学模式,拓宽学生体育学习视野、延伸体育课堂的必然要求。它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实现了师生之间的信息、资源的传递和互动。我们必须加快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并提升其信息化素养,构建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体育信息化教学新思路,通过体育信息化资源库建设和骨干教师培养等措施,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于潇,马志君,杜江.黑龙江省高校体育教育信息化体系研究[j],科技视界,,50(35):18.

[2]杨玲,吴建逊.论高校体育信息化发展趋势[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3(06):22-23.

[3]李雷,张颖,赵宇.新时期高校体育信息化教学困境及改善对策探讨[j],电子世界,,(16):428-429.

[4]周铮.微信支持下的o2o教学模式研究―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5,21(04):31-34.

高校体育信息化探索与研究论文 体育 信息化篇二

1.1课程设置的弊端。在高校体育课的课程设置环节,游戏或者自由活动占主导,究其原因是体育老师们认为体育课就是放松的、不需要学习的,以及老师们本身对教育的不负责、不主动。“备课很麻烦”是其主要的想法,因此会尽量不给自己设置障碍,减少球类及与健身相关课程的学习,这是完完全全课程设置不合理的行为。其次,自身课堂结构及其不合理。学生们的体育课不仅仅只有跳大绳、做游戏等低端的课程,球类运动的讲授都缺一不可,只有这样才会全方位多角度地去培养孩子们的学习能力和身体协调能力。体育课本身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真正做到课堂效率的大大提高很难,需要老师们前期做好课上准备工作,要反反复复去备同一堂课,与孩子们和家长形成良好的配合,长此以往再培养出默契,真正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为其他科目的学习打下夯实的基础。

1.2教具设施的严重匮乏。在很多高校里,教学道具、电子设备还有老师的办公设施都严重匮乏。这种匮乏不仅仅源于经费的不足,还因为很多高校都是私立的学校,是以营利性质为主要目的的,它们不会全身心地为学生教育水平考虑,多数用能否营利为标准衡量,甚至很多教师都没有办公的地方,所有大班、小班共用一间教室,十分嘈杂吵闹。教育主要注重的是学生上课的情感交流,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其教学就发挥不出应有的特色。其次对教学用具的要求也是很高的,如今电子信息时代自然应该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上课不单单只是一块黑板,投影仪等已经成了必备的教学辅助用具,日常教学里,时常为学生们展示动画加以阐释会有利于加强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体育课对教学设备的要求十分严格,不但形式要多种多样,满足学生们的需求;而且质量还必须达到一定标准,安全对体育课来说是首要考虑的因素。

1.3师资队伍的素质问题。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新的教学模式对老师的要求很高,以往的体育老师会被人们认为是“只有学习不好的人才会去当”,这一传统观念对我们影响深远。尤其在高校的课堂中,会对体育老师的要求标准超过普通教师。在综合式教学的课堂上,对师生双方的情感体验极为重视,整个过程既是师生之间知识信息良好的传授时间,也是师生情感心理诉求的时间。这需要自身水平非常高超的教师,即方方面面都会去了解、去学习的老师,他们能够及时为孩子们的身体健康发展传道授业解惑。有时候我们会误认为体育课堂的问题都很好解答,实则是因为我们对传统教育认识的.弊端、孤陋思想根源的问题,是他们对教育的不负责引起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再到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测评,整个体系都称之为新式教学法,缺一不可。在进行试验与钻研的过程中,每个环节都需要用心完成,对他们综合素质能力的要求很高。很多高校在招聘教师时甚至会对体育老师的招聘“放宽标准”,这其实是埋下了隐患。体育老师在学校里还会扮演着发掘有身体素质潜力的运动型人才的角色,这需要他们自身具备良好的知识和品格。

2高校体育良好发展的措施

2.1提升体育教师各方面素质。体育教师本身的人格魅力也是教学的关键。作为祖国花朵心灵成长的领路人,教师首先应充实自己的基本知识,可以做到为孩子们解惑。不同学科的老师要求标准也不尽相同。体育教师有时是其他科目老师的演变,这万万不利于孩子们身体素质的提高和日常体育运动的练习。资金充足的高校都会聘请专业的体育教练来指导体育课,显然与其他学校形成鲜明对比,这样长此以往,也会优胜劣汰,留下精英。因此,提高整体教师的各方面素质也有利于整个学校的发展,树立良好的口碑。另一方面,教师的人文道德素质的提高更为必要。身为教师不但要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还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一视同仁,坚决抵制歪风邪气。

2.2完善日常教学办公的基础设施。多媒体网络应在大学校园范围内实现普及。在科技化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如果还像传统的课堂一样,只有老师和黑板,那么学生们新兴的课堂的学习将无法完成。教学应主要注重孩子们的情感,希望他们在课堂上能够投入感情的学习,而不是像机器一样记笔记。尤其是体育课堂的学习,不仅仅要学习理论知识,主要应该应用于实践,多进行户外运动的锻炼。另外,很多教师并没有自己的办公场所,整体给学生们上课的地方就是所有体育老师的办公地,这并不利于老师的发展,也不利于课前准备工作。我们说若想让学生在体育课的教学中受益,那么首先要让老师的每节课都做好充足的准备,课后还要进行及时的反馈和调研,而不是上完课就完事大吉。

2.3优化课程的设计框架。体育课的教学存在很大的一个问题就是课程设置不合理。第一,就是科目与科目之间设置不合理。我们要摒弃以往的“只需要休息的课堂”的错误思想,也并不是解散休息就是体育课应有的常态,而是让学生们在玩中学到知识,这是新式教学的真谛,也是最难付诸行动的部分。第二,就是科目本身课堂设置不合理。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教授全部的知识,也不可能学会所有的知识,而且每个学生的素质是不一样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都有很大差别。这就需要老师进行充足的备课,因材施教,掌握绝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水平,做好前期调查和准备工作。同时要与学生的家长做良好的沟通,掌握学生在家的学习动态,这样才会使课堂上的效率大大提高。高校可以适当开设选修课堂,每个学生可以充分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运动,然后加以学习。很多高难度的体育训练并不适合高校开设,一是因为缺少必需的场地;二是安全性得不到保障;三是没有专业的教练进行指导,同学们都很容易受伤,这样一来就违背了体育课开设的初衷,得不偿失。因此,学校要在安全的大前提下,充分合理地设置体育课程,发展一些正常又合理的、大众的体育项目,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也加强和沟通了学生之间的感情,加强了他们之间的交流。

3结语

学校应该认识到体育课设置的重要性,学生也应该认识到体育课的必要性。学生以往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不足,因为不考试,所以认为体育课只需要玩耍,这是最本质的思想弊端。其实体育课的体育锻炼正是为其他学科强大的脑力活动和身体能力做支撑,为其他科目的学习提供健康的身体。正所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我们在努力学习的同时,一定不要忽视自己的健康,要加强锻炼,成为国家可以依靠的综合性素质人才,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洪涛.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及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34(8):89-92.

[2]薛玉喜.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科技风,(19):43.

高校体育信息化探索与研究论文 体育 信息化篇三

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与流程研究论文

摘要:从业务流程角度出发,考察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再将信息化与流程再造结合起来,给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介绍了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阶段模型。对流程再造理论的核心思想和原则进行介绍,探讨了将流程再造应用于高校管理中的原因、方式和内容。分析了流程再造和信息化之间的关系,流程再造在信息化建设各阶段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流程再造和信息化对组织的结构、文化和人力资源构成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流程再造

一、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发展阶段理论

信息化本身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具体到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同样有其自身发展规律可循。研究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阶段理论,有助于高校认清自身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所处阶段,为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

1、诺兰信息化发展阶段模型

诺兰模型是为信息系统规划所制定的框架,它阐明了信息系统的成长曲线是s型曲线,并提出了信息系统成长的六个阶段。即初始阶段、传播阶段、控制阶段、集成阶段、数据管理阶段和成熟阶段。在初始阶段,组织中开发了应用于某个具体功能的应用程序,各部门逐步应用了针对本部门工作的管理软件来降低成本。在传播阶段,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信息化对办公方式的改变被越来越多人接受。管理者也开始关注信息化带来的经济效益。在控制阶段,“控制”成为一种需求,管理者和各部门用户共同规划组织信息化的发展,对信息系统进行集中控制。在集成阶段,经过前三个阶段的发展,组织内各部门都有了各自独立的管理系统。在这一阶段,利用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分散独立的管理系统被整合为一体化的解决方案。在数据管理阶段,建立数据管理体系和数据通用标准,对信息系统数据进行统一的管理和应用。管理者对组织中的信息化建设进行全面评估和规划。最后,在成熟阶段,对数据资源进行战略规划,更有效的利用数据资源,提升组织的竞争力[1]。

2、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阶段模型

诺兰模型的正确性和预见性后来被全球很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过程所证实,该理论已经成为描述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阶段的工具。高等学校财务信息化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一部分,必然遵循一定的发展规律,呈现诺兰模型中描述的阶段性特征[2]。同时,由于诺兰模型提出的时间和背景与我国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的环境相比较,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应该在结合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自身特点的基础上借鉴诺兰模型,找到适合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发展阶段划分方法,并对各发展阶段的目标、内容和可能出现问题做出相应的规划。首先,要对高校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进行统一规划,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管理者站在全校的高度进行规划和设计,没有统一的规划作为支撑,信息化建设难以取得成功。其次,高校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具有阶段性,各发展阶段具有自己的内容和特点,并未作为进入下一阶段的基础,循序渐进,不能片面追求发展速度。第三,高校应当对自身进行合理的定位,认清本校所处的发展阶段,这样才能使信息化建设更加合理更符合本校的实际需要。综上所述,以诺兰阶段模型作为理论基础,结合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本文将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单项业务引人阶段、各部门系统化集成阶段和学校整体系统化集成阶段[3]。单项业务引人阶段,对应诺兰模型中的初始阶段和传播阶段,为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打下基础。随着个人电脑和网络的普及,特别是微软office系列应用软件的使用,高校中的财务管理人员也逐步把手工完成的工作用信息化的方式来完成,特别是重复性强、相对独立并且易于实现的业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由财务部门内部主导完成,为后两个阶段的发展打下基础。各部门系统化集成阶段,对应诺兰模型中的控制阶段和集中阶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上一阶段中,信息化给工作带来的变革,工作效率得到了提升,信息化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同时上一阶段中存在的问题也显露出来,设计和开发时缺乏前瞻性、专业性的管理软件不能适应工作中新的变化和需要。在高校扩大规模、财务部门工作量增加的情况下,各自独立的管理软件数据冗余、准确性差的弊端更加凸显。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在这一阶段中,如何将分散在各工作岗位或工作流程中独立的管理软件进行集成和整合,形成财务部门统一的管理信息系统,是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方向。为了实现以上目标,需要对财务部门的业务流程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梳理,在此基础上进行设计和开发,使工作效率进一步提高。这一阶段对财务人员信息化素质水平更加重视,高校普遍建立信息中心等部门对本校的信息化建设提供支持。学校整体系统化集成阶段,对应诺兰模型中的数据管理阶段和成熟阶段,是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最高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高校将站在更高的层次统一规划包括财务管理在内的全校的信息化建设,建立校级的信息化工作指导小组或者cio机制。面对上一阶段产生的信息孤岛现象,从认真研究高校教学、管理的业务流程和服务对象入手,协调业务流程中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建立健全相应政策和规定,应用新的信息化技术手段,统一制定数据格式和各管理系统之间的接口,使信息能够在各部门之间充分流通和共享。最终实现高校信息化的目标,使高校教学、科研和管理现代化、规范化,为广大高校师生服务。

二、流程再造理论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1、流程再造理论简介

企业流程再造(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简称bpr,哈默和钱皮在《改造企业――再生策略的蓝本》一书中对流程再造的定义是:“业务流程再造就是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的再思考和彻底的再设计,从而获得可以用诸如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的业绩来衡量的戏剧性的成就”。(1)流程再造的核心思想流程再造的核心思想是打破企业按职能设置部门的管理方式,代之以业务流程为中心,重新设计企业管理过程,从整体上认识企业的作业流程,追求全局最优,而不是个别最优。传统的层级制管理机制是各职能部门层层分工形成的“金字塔”型组织结构,整个业务流程被分解开由各部门分别完成,关注的是职能管理和职能部门的精细化、专业化。用三角形来代表传统的组织结构,组织中的绝大多数人位于三角形的下部,科层制的管理向上延伸。这种类型的组织往往由一系列“子组织”构成。这些称作职能部门的“子组织”由拥有专业技能的人员组成。流程再造的核心思想是把“流程”作为关注的重点。打破面向职能的科层制组织结构和职能分工的界限。建立面向客户、市场的业务流程体系,实现从传统面向职能管理转变为面向流程管理,建立扁平化的流程型组织结构。(2)流程再造的基本原则流程再造过程中需要坚持的三个基本原则是:以流程为中心原则、以人为本的团队式管理原则和以顾客为导向原则。以流程为中心原则。指的是把原本层级组织结构中以部门和分工为中心转变为以业务流程为中心,坚持以流程为向导,调整组织内部部门的办事方式和任务,协调处在业务流程中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使业务流程的方向直接指向顾客。以人为本的团队式管理原则。传统的层级组织结构中,管理的方向是垂直的,领导制定计划、分配资源、安排下属工作,下属对领导负责,保证质量按时完成工作,他们不关心其他个人和部门的工作,忽视整体的业务流程的完成情况。以顾客为导向原则。顾客是组织或企业业务流程的服务对象,业务流程为顾客创造价值。在流程再造过程中,应当以顾客的需要和诉求作为导向,从顾客的角度出发分析、设计业务流程,使之真正为顾客提供便捷、满意的服务,为顾客创造价值[4]。流程再造的三个基本原则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的,在流程再造的实施过程中,需要以客户为向导来规划流程,那么就需要打破原有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以流程为中心并且使用团队式的管理方式取而代之。

2、流程再造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高校的财务管理中存在诸多业务流程,离不开对流程的设计。把流程再造理论和高校财务管理结合起来,对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和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把流程再造理论中以流程为中心的思想应用于高校财务管理,有助于我们发现管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不足,有针对性的进行改造,以建立合理、高效的业务流程,实现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对现有流程改造的重点是增进服务水平和提高工作效率,理顺管理工作中各项业务流程,减少非增值环节。具体来说就是用esia代表的四个字:清除(eliminate),简化(simply),整合(integrate),自动化(automate)[5]。清除,主要指清除业务流程中的非增值环节,重新审视和设计业务流程,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消除非增值活动。简化,对流程进行简化。使业务流程科学合理。整合,将业务流程中原本分散在不同部门、由不同员工完成的工作,通过流程的合理设计,整合为单个部门、单个人员或者以团队的方式来完成。自动化,体现出信息技术在流程再造中的重要地位。在业务流程的改造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使财务管理人员从大量繁杂数据的桎梏中解脱出来,并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正确率。建立团结协作高效的管理团队。流程再造理论中的另一个重要原则是建立以人为本的团队管理模式。我国高校目前普遍存在的以职能为中心的科层制组织结构已经不能很好的适应业务流程再造的需要。近年来,我国各高校都准备进行或者正在进行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如管理机构大部制改革、二级学院制改革等,这些改革降低了组织的管理层次,增加了管理围度,使组织扁平化。各职能处室的管理边界变得模糊,加强了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决策权的下放,增强了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这些改变都迎合了高效业务流程再造的需要,把流程再造理论和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促进学校的改革发展,使改革的成效发挥出来。关注于流程的管理团队必须是一个学习型的团队。流程管理使工作中各部门间的交流和沟通增多,对流程负责的整个团队需要对工作进行整体的了解,这就促使员工加强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革新高校管理理念,增强服务意识。我国高校的管理体制长久以来参考了政府管理体制的模式,由此带来“官本位”思想盛行,高校行政权利泛化等弊端。同时,高校所处的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等教育已经从以往的“精英化”转变为“大众化”,高校教育资源的配置方式也从计划经济模式转变为市场经济模式,高校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陈旧的高校管理理念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机遇和挑战。以顾客为导向是流程再造理论的核心原则。满足客户的需求、为客户创造价值是业务流程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校财务管理面对的“顾客”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学生和广大教职员工。“顾客”的发展是高校发展的前提,“顾客”对服务的满意程度是衡量高校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准。重新审视高校管理所面对的顾客群体,从满足他们的需要,为他们创造价值,提供更优质的服务的角度出发,是转变高校管理理念的一条有效途径。

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和流程再造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流程再造是一种管理思想,它能够使高校财务管理在业务运行和团队建设方面发生根本的变革,这些改变正与信息化建设现阶段的发展需要相契合。信息化的发展又为流程再造提供了动力和技术支持,成为流程再造取得成功的保障。高校的管理者需要统筹规划、统一建设,实施对学校整体的信息化集成。而集成的依据应当以工作流程为重点,因为管理工作通过业务流程得以实现,正是业务流程中的一系列活动将各部门、管理人员和顾客联系起来,组织在业务流程中为顾客创造价值。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和流程再造理论的结合对高校管理部门的组织结构、管理文化和管理人员团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都需要把流程再造和信息化建设结合起来,以使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功能和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

参考文献

[1]richardnolan.“managingthecrisisindataprocessing”.harvardbusinessreview57(2):115c126.

[2]李韶驰.基于诺兰模型的党校信息化发展阶段及趋势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1):173c174.

[3]仇小微,黄芳.浅谈诺兰阶段模型对高校信息化阶段划分的启示[j].企业科技与发展,,(14):13c14.

[4]刘锦宏.论业务流程再造[d].武汉理工大学硕士论文,(4):33-48.

[5]佩帕德,罗兰.业务流程再造精要[m].北京:中信出版社,.192.

高校体育信息化探索与研究论文 体育 信息化篇四

高校管理会计信息化探索论文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快速推广和应用,很多单位更加重视运用信息化手段,推动本单位的管理会计等各项工作。财政部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并明确提出“加快推进面向管理会计的信息系统建设”,这一纲领性文件也为管理会计信息化在高校中应用夯实了政策基础。笔者通过cnki中国知网检索篇名中含有“高校管理会计信息化”的文章,截止4月份检索结果显示共21篇,具体情况如下表.文章中真正研究高校管理会计信息化的文章只有2篇,没有研究“高校管理会计信息化”的硕士或博士论文。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我国管理会计信息化研究起步较晚,已有的一些研究也主要是针对企业,总体而言水平也不高,还没有完善的理论体系,针对高校管理会计信息化研究基本是空白状态,这对指导管理会计信息化在高校中的应用也是缺乏应有的支持。 鉴于此,本文对高校管理会计信息化应用的现状怎样、存在的问题、难点、实施的路径等进行探究。

二、高校管理会计信息化应用存在问题

1.领导重视程度不够。高校管理会计信息化在很多学校中还没有受到领导重视,原因是管理会计信息化需要较大资金投入,对很多经费比较紧张的高校来说是笔很大的开支,况且有时这些投入短期内不会有“效益”产生。另一方面,由于信息化的推进优势没有普及到全部教学、科研和管理领域,管理层没有完全接受全新的管理会计信息化理念,也同样阻碍了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应用与发展。2.管理会计信息化水平低。目前我国管理会计信息化整体比较低,高校与企业相比则更有差距。由于国家对会计信息化建设重视,企业事业单位在财务会计信息化的落实与应用上也加大投入,财务会计信息化借助于云计算、互联网等新技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而相比之下学校这一时期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与发展却相差甚远,还处于初级阶段。具体到高校看,高校财务会计受到普遍重视,其信息化程度比较高;而管理会计则被轻视,运用管理会计的工具方法参与学校管理活动的则更少,其信息化水平比较低。3.内部 “信息孤岛”。近年信息化技术在我国高校内部已经不同程度的应用,开始有关职能部门从各自管理的实际需要出发,各自应用了相应的信息处理系统。如教务部门运用了教务管理系统进行教务教学的管理;科技管理部门运用科研项目管理系统对科研项目的申报、日常管理、结题等进行管理;国资管理部门运用国有资产管理平台进行资产的购进、入库、维保、报废的管理;校办运用oa系统实现校内无纸化办公;财务部门则有财务会计管理信息平台,基本涵盖了预算管理、经费报销、学生缴费等功能。这些现有的信息系统之间彼此独立,没有互联互通,在信息上不能共享,形成若干“信息孤岛”。各信息系统没有有效整合,信息与业务处理流程互相脱节,致使管理会计无法及时获得、整合、判断相关信息,导致决策支撑功能不能有效发挥。4.管理会计信息化人才稀缺。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现在有超过1 500万会计人员,其中绝大多数是核算型财务会计,既懂财务会计、会运用战略决策思维又能熟练掌握信息化技术的人才非常少,有机构预测我国高层次管理人才缺口超过300万。同样对于高校来讲,管理会计信息化人才更是稀缺,现有的财务人员大都从事财务记账方面的基础性工作,财务知识结构单一、财务管理水平低,成为管理会计信息化推广与应用的瓶颈。

三、高校管理会计信息化应用难点

1.高校现有内部控制系统不能满足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财政部颁布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已于201月1日施行,但目前很多高校还没有严格按照内部控制规范的要求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而管理会计注重计划、预算、控制与监督。内部控制作为管理有效手段,是管理会计信息化所依赖的基础,能有机整合各个部门,实现信息共享与利用。由于高校内部控制系统存在缺陷,弱化了高校管理会计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校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发展。2.高校会计信息化技术支撑和设备等硬件支持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管理会计信息化推广和应用的快慢。近年来我国高校在信息化方面投入不少人力、财力,但却忽略了学校内部管理会计信息化,没有将政策、资金支持给予管理会计领域。3.高校管理模式与理念、层次与定位及其内部岗位设置等差异,影响了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应用。如对学校内涵的建设、支出的控制、预算的管理、绩效的评价、国际化的视野等方面很注重,而高校管理会计的应用没有得到重视,被放在次要位置。

四、高校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对策

1.构建适合高校管理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内部环境。从哲学的角度看,外因是影响因素,内因是决定因素。现在一方面国家提出要培育和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培养一流人才,要求高校加强内涵建设与提升,向管理要效益;另一方面适时颁布《指导意见》。这些都为管理会计信息化的推广和应用营造了很好的外部环境,现在高校要做的是积极构建适合管理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内部环境,可以从校园文化、管理会计人才、内部控制系统三方面来完善,构建有利于管理会计的环境。首先,建设可以推动管理会计信息化应用的校园文化,使学校内上至书记、校长下到每一位教职员工,都能认识到管理会计信息化的重要性,感受到先进管理理念带来的好处,主动推广和应用管理会计信息化;其次,要加大力度外引内培优秀管理会计人才,打通管理会计信息化发展的瓶颈,充分发挥其功能,将高校的管理水平提档升级;最后,尽快健全内部控制系统,优化管理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基础环境。2.建设适合高校自身实际的管理会计信息化应用系统。在管理会计推广过程中,不同的高校应选择适合自身的突破口。要让管理会计信息化落地生根,应该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实施。因为我国各高校的隶属关系有差别,规模不一样,管理水平有高低,发展阶段也不一样,所以,不同类型的高校推进管理会计的侧重点和步骤也应不同,不能一刀切,要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的切入点推进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应用。3.注重顶层设计,整合、改造已有信息化系统技术平台。由于管理会计贯穿于单位运营全过程,根据《指导意见》,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建设应重在适合单位需要,将管理会计信息化需求纳入单位整体信息化规划,以免造成信息系统与单位财务、业务活动需要相脱节的现象。要求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要注重顶层设计,从高校长期发展的战略出发,在理解学校战略目标与业务预算的基础上,分析判断学校管理会计和信息化工作现况,优化学校各项业务流程,提出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愿景、具体目标、所需功能等。当前信息化的条件下,高校有多个信息平台共存是客观事实,并且未来较长时间内会保持下去,没有一种系统可以在任何情况下完全替代另一系统。对于管理会计不同领域已经建成应用的各信息平台,这些信息平台既适应高校的实际情况、又能够有效发挥作用,应当偏重于统一各子信息平台之间底层数据的标准,为打通“信息孤岛”提供帮助;对于高校实际不相适应,或者与学校发展新需求联系不紧密的,应当偏重于对原有的信息平台进行改造升级,使其符合高校实际管理的需要。4.加强管理会计信息化安全保障。管理会计既面对过去进行分析,也面对现在进行控制,还面向未来进行筹划,使用的大数据是对“内”服务。这些海量数据不仅对高校管理具有重大作用,也涉及学校关键敏感信息,有的可能还是涉密信息,信息一旦被未获授权的人窃取,将会给高校带来很大的损失,所以信息安全是高校管理会计信息化推广应用的前提。要确保信息安全,在信息系统设计时要从保密性、真实性、有用性、可控性和轨迹记录等方面同时搭建,同时要合理规范数据共享的范围、用户访问权限,从硬件设备到软件服务,从技术到管理,全方位保障管理会计数据及信息的安全可靠。

高校体育信息化探索与研究论文 体育 信息化篇五

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互动研究论文

高校体育无疑有着较为丰富的体育人力资源和体育场馆资源,这为高校体育的良好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力保障和物质基础。而相反的是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相对较为落后,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体育人力资源的缺乏,场馆设施资源的缺少以及群众体育意识的薄弱等。但不仅社会相对高校的体育发展来说,又有着较为充裕的、灵活的可支配资金,而且良好的社会体育文化环境是促进高校体育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社会体育的发展需要得到高校体育的有力支持,而高校体育的发展,同样需要良好的社会体育环境作支撑。即高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互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该文以四川省南充市高校体育和地方社会体育互动发展的现状进行研究,主要就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策略,以此为促进南充市高校体育和社会体育良好的互动发展所需要采取的措施提供参考。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该文研究所涉及到的高校为西华师范大学、川北医学院、西南石油大学、西南交大希望学院以及南充职业技术学院五所院校。南充地区的社会体育主要是市区羽毛球场所、足球场、篮球场、网球场以及老年广场舞场地等区域参与人员和部分单位开展的体育活动情况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该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数据统计等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社会体育获得高校体育人力资源的方式和途径

为更好地对高校人力资源作用于社会体育的情况进行详细研究,该文将高校体育人力资源细分为高校学生体育人力资源和体育教师人力资源两种对象来进行研究。从表1中的数据可以得知,在近三年参与了各种社会体育活动的学生中,有53。72%的学生参加了全民健身日的体育知识方面的宣传或者是问卷调查的发放与回收工作,其参与形式主要是学生会组织或者有课题的教师组织;有33。26%的学生做过社会体育活动的裁判员,其涉及到的项目主要是篮球、羽毛球以及足球等球类项目;因一些企事业单位在每年的工会活动中,会组织一些体育活动,因此体育专业的学生有机会被请去作为短时间的教练员,这部分学生有17。84%,其涉及到的项目除了篮球、气排球和足球外,还有健身操和广场舞等;而在所调查的学生中,做过大众科学健身指导员的相应所占比例较小,为9。41%,他们在参与健身指导的活动中,其对象主要为老年体育人口,其他年龄段的体育人口几乎没有指导过或者被咨询过;作陪练是由体育运动特长的学生最喜欢的,因其不仅可以得到额外的收入,而且还可以提高自己的运动技术技能水平,结交更多的社会朋友。然而调查中发现,陪练的大都是在羽毛球专项方向的学生,这反应在数据上,也就只有2。51%。在访谈中还发现,作为陪练角色的学生和雇主主要通过教师介绍而相互协调,因此学生获得陪练的途径少较为单一。

对于教师体育人力资源而言,该文主要对高校的体育教师进行了相应的问卷调查和访谈。研究发现,虽然高校体育教师无论是在专业上还是对有关科学健身知识的了解上都较为突出,但因在学校任课时间长,学校本身对服务于社会体育的意愿缺乏,没有相应的组织结构等多方面的原因,他们参与社会体育的活动,无论是在时间上、广泛性上还是力度上都显得极为不够。数据显示,在参与了社会体育活动的高校体育教师中,有1。37%的参加过科学健身宣传或者指导工作,这其中还包括因作课题的需要而参加的教师;其次参加过裁判工作的体育教师为4。75%,所涉及到的项目主要是篮球、足球、气排球、羽毛球和健身操等;第三,做过教练的体育教师为13。28%,其涉及到的项目也主要是篮球、足球、气排球、羽毛球和健身操。所涉及到的单位主要是邮政系统、银行系统和电力系统等。此外,从调查中还发现,无论是高校学生体育人力资源还是教师体育人力资源,以社区为服务单位而建立联系的还没有。

2。2社会体育使用高校体育场馆设施的方式和途径

高校有着较为丰富的体育场馆设施,其不仅为高校体育活动的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而且也为地方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很好条件。调查中发现,尽管南充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开放程度上都较为充分,但社会体育利用高校体育场馆设施主要集中于晚上或者寒暑假学生没有上课的时间,其方式多是缴费临时租用,所涉及到的体育运动项目主要是羽毛球、篮球以及足球。在参与对象上,主要是企事业单位为主体,这占到了98。47%,而以民间团体参与高校场馆设施租借的却只有1。53%。总起来看,高校体育场馆设施的作用并没有在地方社会体育中发挥很好作用。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高校本身对体育场馆设施的管理不够灵活,使得没有被得到充分使用;二是社会体育的发展还处于较低水平,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意愿不强,这样总体上表现出不管是单位或者民间小团体的体育消费水平低,以至于只有大型活动时才只是租借一下体育场馆设施而已。

3结论与对策

3。1结论

综合来看,南充市高校体育所具有的优势,在对促进所在区域社会体育发展的作用较小;反过来,社会体育在促进该区域高校的体育发展方面意义也不明显。显示出高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两者在互动发展的模式上呈现出规模小、程度浅和涉及面窄等特点。

3。2对策

(1)在体育场地设施资源上,高校应结合该校和该地区的实际情况,在不影响本身体育发展的基础上,做出较为灵活的安排,为地方体育活动的开展进行有偿或无偿开放。如对社区老年体育活动和儿童体育活动以公益性质投入,而对企事业单位体育活动则进行有偿开放,以此获得一定促进高校体育发展的社会体育资金。而地方政府相关体育行政部门也应和高校进行积极协调,尽可能发挥各自作用,使得高校体育场地设施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利用,进而促进高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较好发展。

(2)在体育人力资源方面,高校要建立良好政策,鼓励有体育专长的教师或学生参与不管是校内还是校外的体育项目的比赛、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和体育与健康知识的宣传等活动。这样就极大地拓展了该校具有体育特长或者爱好的教师和学生的活动空间,也使得社会有了获得了更多的体育人力资源的机会。与此同时,主动邀请社会中在体育方面有一定影响力的人到高校讲学或者竞技才艺表演。这样,在体育人力资源的多样化开发过程中,加速多方的体育资金流动,由此形成推动地方体育产业发展的正能量。

参考文献

[1]邹师,周莹,郭殿祥。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衔接途径[j]。中国学校体育,(4):17。

[2]黄强,吴建。对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探讨[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78―81。

[3]蒋玲。社会化体育理论与实践在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中的应用研究[j]。体育与科学,(3):57―59。

[4]袁红。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衔接推动高校体育改革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3):57―59。

[5]陈雪梅,王传明,宋进文。试论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和谐发展[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4):123―125。

[6]胡小谦。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发展研究[j]。运动,(1):90―91。

高校体育信息化探索与研究论文 体育 信息化篇六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研究论文

摘要: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各高校也相应地开始紧锣密鼓编制符合学校发展实际的“十三五”规划。其中,信息化的大趋势愈加明显,在大环境驱动下,各高校的信息化管理迎来了更艰巨的挑战,但同时也是最佳的机遇期。本文基于高校视角,从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工作出发,分析目前高校固定资产信息化的必要性,详述了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在新的机遇期内高校推进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十三五”规划;高校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思路;创新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时期。20作为新一轮规划期的开局之年,正所谓“起跑决定后程”,规划的制定和新思路的展开意义重大。作为高校管理主体,教育部制定的《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在“核心目标”中明确强调:要建成覆盖全国各教育阶段的学生、教师、学校资产及办学条件数据库并实现数据“伴随式”收集、分层次开放共享。这就给高校的资产信息化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深化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

1.摸清家底,保证国有资产数据的准确性,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部分高校存在财务数据和资产数据不一致、家底不清的现象,必须进行繁琐的人工核查,且仍存在人为的不确定性因素。而进一步推进资产管理信息化,实现相关数据信息的对接联动,有利于节约人力成本,提高数据准确性,实现信息资源的时效性、开放性。同时,在系统中完成对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的过程监控,无论在哪个环节出问题,可及时查找责任人,明确管理责任主体,有效避免国有资产流失。

2.规范固定资产管理行为,促进科学化管理

通过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科学、规范地进行固定资产全方位管理。运用信息化的逻辑约束,来取代以往人工约束时可能产生的不规范或松懈。如:系统自动核对资产入库、变动、处置等过程中录入的信息,未按规定填写即无法进入下一步流程;系统启动年度单位资产清查模块时,若某单位未按规定完成清查工作,则发出预警,特殊情况下可限制其进行下一年度的入库工作等。

3.简化办事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信息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将逐步减少纸质文档的填报,减少教职工往返于各归口管理部门的次数,简化办事流程,提高教职工对管理部门的认可度和满意度。在实现节能降耗的同时,也能提高工作效率,便捷资产管理。

二、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根据本校工作实际及日常与其他高校的考察交流情况来看,目前在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推进过程中大致存在以下问题。

1.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功能不够完善

目前高校大部分所使用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为入库、变动、处置以及部分统计功能,不具备网上资产清查、标签和卡片的直接打印、完全对接教育部、财政部等各类报表需求的统计功能等。且业务办理依然需依赖纸质单据的填报,人员需往返于各相关管理部门,信息化不够深入彻底。

2.部分信息模块未能实现与学校其他相关系统的对接

信息孤岛导致了固定资产基础数据手工维护工作量大、管理效率低下等问题。如:资产管理系统中的`人员、存放地点、使用单位等需手工维护,无法通过人事系统或房产系统自动提取信息;财务人员需登录资产管理系统中填写报账信息,而无法通过财务系统记账后联动至资产数据库等。

3.未建立起高水平的资产信息化管理人才队伍

目前大多高校已建立了资产管理队伍,也开始思索如何制定考评奖惩机制,以提高队伍的稳定性和积极性。但在新时期信息化高标准下,还需建立一批结构更为合理的高水平信息化队伍。各高校的资产管理人员大多为兼职,在任命方面没有严格标准;部分资产管理员缺乏信息化管理思维和信息化操作能力;管理软件操作不熟练,交由研究生或委托他人操作;管理人员更迭时,工作交接模糊,未及时进行系统操作指导或学习。以上现象均导致了信息化、精细化、准确化的资产管理要求难以落实。

4.资产信息化管理意识和觉悟还有待提高

部分教职工资产信息化管理的意识稍显薄弱,将自己系统登录密码交由他人登记操作,报账后不会主动登录系统查看,做不到对自己名下资产心中有数。一旦涉及资产清查或调转单位等需核对自己资产清单时,对系统内显示在自己名下资产不承认、不记得,个别人员甚至会产生对资产管理系统的不信任感,这就给管理部门深入开展资产信息化带来了诸多不便。

三、关于加强高校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的对策

1.完善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制度,加强信息化宣传

在“十二五”期间,很多高校都已完成了各自的《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固定资产管理操作规程》等,也开始进一步思考相应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办法》、《国有资产绩效考评办法》等。但随着资产管理信息化的进一步深化,应完善《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办法》,做到信息化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权责分明。办法中应明确固定资产信息化主体及职责、信息安全管理要求、信息化人员建设等,根据实际管理需要进行细化。如:在信息化网络安全要求方面,可明确提出教职工在登录资产系统时,不得设置弱口令,不得将账号转借他人使用等,若违反规定,相应后果由本人承担。明确系统数据的权威性,提高教职工的资产信息化意识。

2.根据各高校实际,合理升级固定资产管理系统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应将先进的技术与科学的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各高校需根据自身实际,重视软件开发或升级换代,着重软件的实用性、易操作性和一定的前瞻性,充分适应新时期背景下的资产信息化高要求。如:固定资产入库后从系统内打印出带条形码的资产标签及卡片;操作中涉及的合同等附件均实现电子版扫描上传,推进全过程网上审核;具有固定资产管理相对应的手机终端,通过app可移动实时查询名下资产和相关业务进度,扫描设备条形码、自查资产等功能。

3.打破信息孤岛,搭建一站式高校管理服务平台

在现行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和资产管理数据库基础上,运用先进的信息化管理理念和方法,继续完善信息化建设,打破信息孤岛,实现与财务系统、人事系统的无缝对接,搭建一站式的高校管理服务平台,避免重复搭建,优化资源配置。

4.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人才队伍

合理配置资产管理人才,完善选任机制,建立一批结构合理、专业水平和信息化水平高的稳定队伍。如:适当提高资产管理员薪资待遇,建立合理的选聘、考核机制;针对部分老一批业务水平高,经验丰厚但不适应信息化的人员,加大信息化宣传力度,合理引导其主动接受软件操作方式;针对部分新一批的熟悉信息化操作,但缺乏实际管理经验的人员,加强资产业务知识培训,合理引导其主动与前辈们加强沟通,互助交流提高。

四、结束语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是新时期背景下的大势所趋,认清深化高校固定资产信息化的必要性,总结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新想法、新对策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各高校应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加强高校间的交流学习,同时放眼未来,合理规划“十三五”期间的信息化步伐,利用网络全面动态的管理高校固定资产,提高固定资产利用率,更好地为学校行政、教学、科研、后勤等服务。

参考文献

1.陈文相.高校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研究.实验室科学,,17(5).

2.黄小敬.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学术论坛,,35(5).

3.刘建秋.网络环境下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研究与探索.全国商情理论研究,(11).

高校体育信息化探索与研究论文 体育 信息化篇七

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研究论文

高校的体育文化对高校学子素质的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而加大对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视是非常有必要的。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最重要的是让学生领悟到体育文化的精髓,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的发展。因而高校要在各种校园体育活动与竞赛的开展中,营造具有较强体育文化的氛围,让学生逐步感受到体育文化的魅力,领悟其中所含的丰富内涵,进而培养对体育的兴趣,不断增强自身的素质,从而成为一个合格的当代大学生。

一、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高校体育文化是指在高校这一环境下形成的为校园主体所共认、共有、共享的所有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方式文化的总和。体育文化是体育健康价值观念的重要体现,对体育活动的开展起着主导作用。其所含的制度与物质方面的内容则是体育文化的具体体现,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以及方式文化的有机融合共同构成了高校的体育文化,并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高校体育文化具有表现时代体育风貌的时代性,体现内容多样化的多元性以及适应广大校园师生的普遍性。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与其所具有的特点使其在今天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高校要注重通过体育文化的建设帮助师生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1.优化体育课程教学

要加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最主要的方式就是通过体育课来让学生感悟体育文化。体育课是学生接触体育最基本的形式,借助其实现对学生的体育文化影响是极为有利的。高校的体育课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将体育文化有机融入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精神的熏陶。体育课要将理论知识与体育技能并重,采取较为合理科学的上课模式,让学生对体育文化有一个感性深入地了解。这样学生才能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体育文化所包含的理念,进而形成更加积极健康的生活模式,逐步提升体育文化素养,促使高校的体育文化建设取得十分良好的效果。

2.培养学生体育兴趣

注重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是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学生对于体育文化的深刻感悟对于学校体育文化的传播有着极其积极的作用。因此高校以及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将学生对于体育活动的兴趣作为一项主要任务来完成。当前的高校学子中,有很多不愿意参加体育活动,由于缺乏强制性,多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都与体育活动无关。高校要着力改变这一点,首先从思想上使学生明确进行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并开展一些有趣的体育活动。让学生逐渐提升对于体育的兴趣,从而鼓励学生走出寝室,走向草场,积极参加体育活动,这样才能促成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

3.丰富体育教育形式

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还需要通过多元化的教育方式来进行,为此高校可以开展一些课外的体育活动以及组织相关的体育文化讲座等。体育文化的建设仅仅依靠体育课程的影响是远远不够的,高校应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经常性的运动会促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大为增强,同时学生之间就体育文化所进行的交流或者相关的.体育文化讲座也可以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锻炼。这样一来,学生的身心都实现了较好的发展,这也符合高校体育文化的内在要求。

4.加强体育设施建设

体育设施作为体育文化实现的载体,在高校的体育文化建设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而加强体育设施的建设也就成了高校所必须考虑的问题。当前的各大高校中,体育设施的建设及使用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一些体育设施建设不完备,学生无法实现一些体育项目的练习;高校对于体育设施的管理不够完善,致使许多体育器材无法得到正常使用。高校要注意到当前的许多体育设施已不能满足学生的体育运动需求,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校的体育文化建设。基于此,高校要加大体育设施建设的投入,使体育活动场所以及体育器材得到不断完善,帮助实现高校的体育文化建设。

小结

总之,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不但是建设校园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高校学子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当前各高校要将体育文化的建设放在比较重要的地位,通过对体育课程和体育活动以及体育设施等方面的改进促使高校体育文化得到补充与完善,从而实现对广大师生的积极影响。

高校体育信息化探索与研究论文 体育 信息化篇八

近年来,我国高校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理念不断深化,学生综合素质水平得到改善和提高,体育素质水平也在逐渐改善。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不断受到关注,相对自由的学习环境给学生自我发展带来更广阔的空间的同时,也改变了学生的生活方式和学习状态,养成许多不良生活习惯,缺乏体育锻炼,身体素质不断下降等问题不断出现,成为当下高校体育教育中的重要问题和越来越普遍的现象。针对这些体育教育上的问题,高校体育管理模式上的不足是重要的因素,存在的问题需要尽快得到解决,不断完善体育管理模式。

1.1课外活动管理有待完善

高校教育中对学生课外活动的重视主要在学生活动上,学生自主参与社团活动和高校组织的课外活动有所不同,学生对社团活动建立在自我兴趣上,有一定的选择倾向性,因此对于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广泛性也会受到限制。近年来,一些高校提出“阳光体育”等体育号召,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和锻炼,一些社会体育活动也会针对青少年大学生群体进行赛事安排,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社会全民健身之中。相对于其他教育阶段,高校教育阶段对学生课外活动的发展给予更多发展空间,但对学生课外活动的管理没有形成系统化体系建设,组织不完善,多是学生自发活动,没有科学的管理模式,效果不明显,在学生中产生的影响不深,很难起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育锻炼积极性的作用。课外活动的组织实施需要有更为合理详细的体育管理模式来进行指导,形成完整的活动计划方案,有效推进学生对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1]

1.2体育教师专业素质水平有待提高

我国高校体育教育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完善,不仅在大学生体质上有所提升,同时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高校体育发展不仅是在教育教学上完成课程目标要求,对社会发展中体育研究也是重要内容,高校教师在专业水平上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都是体育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高校体育教育中对教师水平的考核相对要求没有那么高,一些执教较长的体育教师在专业水平上还停留在以往水平,依靠多年不变的教学经验来维持体育教学,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健康发展和体育课堂学习都是不利的。教师往往容易忽略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理念,只注重对学生在体育发展上的教学,对体育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没有全面的认识。这种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高校体育教育的需求,也不能满足学生兴趣的需要,教师专业素养不仅是在体育专业上的能力,对素质教育教学的认识也应及时调整教学计划,适应时代发展对体育教学和学生全面发展的新要求。

1.3学生综合素质管理不够完善

当前高校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越来越关注,对学生综合素质管理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的问题,进一步改革管理模式,是有必要的。当前高校体育管理多是在根据学生体育课程所学进行管理,这种形式的管理有很大的局限性,学生在课程项目上的选择多是根据自身兴趣选择的,甚至会连修几个学期,这种单一的体育课程学习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不利的,学生是不擅长的体育项目选择回避或是放弃的态度,只选择比较熟悉的体育项目。同时对一些在性别上存在一定误区的体育项目,出现男女比例失调的现象,体育舞蹈、健美操等课程几乎没有几个男生选修,而相对地篮球、足球、排球等项目女生很少会选择,除了一些有一定基础的女生是因为兴趣选择之外,这种现象也导致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会忽略少数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一般教学进行。不同体育项目的教学也有很大的差异性,如健美操课主要培养学生身体的协调能力、对音乐和节奏感的感知能力等,课堂管理也主要是围绕这两方面进行教学安排,学生只是跟着音乐完成一系列动作,教师对学生的思想素质等其他素质都没有起到引导作用,学生的全面综合能力素养很难达到教学要求,与素质教育中人才培养理念背道而驰,没有真正落实到实际体育教学中。这种在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是不利的,学生体育教学管理应在体育项目选择上引导学生积极尝试新的体育活动,拓展自身发展能力,改善体育教学中的畸形发展现状。[2]

1.4体育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传统体育管理中对体育教育评价没有正确的认识,多是忽略了这一环节的管理,当前高校体育管理模式中仍受到传统模式的影响,在体育教学评价中仍是建立在传统教学中的教学设计环节,这种固定形式化的教学评价模式已经僵化,忽略了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学校在体育教学中设计的学生评课活动停留在书面化的评教,对实际教学情况没有深入的反映,学生反馈的意见信息没有实质性的教育参考意义,这是在教学中教师教育观念的影响造成的,学生被动地接受这种教学观念,逐渐在意识上接受这种教学模式,对存在的问题失去独立的判断和思考。教学评价体系没有得到重视和完善发展,在高校体育管理系统中存在的不完善内容会影响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3]

2.我国高校体育管理模式创新发展对策

2.1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坚持以人为本

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高校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到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得到尊重,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认识要不断深化,扩大影响范围,提高学生主体地位的认识和影响力。学生综合素质、社会发展等方面都与学校教育密切相关,高校工作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全面落实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指导要求,培养学生体育素质和素养,在专业化水平的严格要求下,提高学生自主意识、创新能力,注重学生团队合作观念的培养,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制定系统化的人才计划和培养措施。[4]高校体育管理工作中,围绕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对学生和教师的管理,对体育设施设备的管理、教学改革管理等,在人本主义指导下,对体育教学工作中物和人的关系处理,坚持学生在教学管理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2建立健全高校体育管理机制

高校在体育管理上没有明确的管理机制,依托高校教学管理来实现专业教育管理对体育管理是不利的,建立高校体育管理机制,将体育管理列入高校教育的主管理系统,对体育相关工作进行系统化管理。传统的教学管理针对教学工作进行,在体育管理的全面发展中缺乏专业性,当下对体育发展的重视在高校教育中不断深化,针对性地进行体育管理机制建设对体育教育教学的发展、学生全面发展都有积极意义。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系统化体系建设,合理规划系统,保持各部分工作之间的配合,促进体育系统完善发展。体育管理与高校教育工作和环境保持一体,在系统化管理的同时融入外界环境,健全高校体育管理机制,不同部门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人员调动等,根据发展需求进行自我调整,实现更为合理化、协调化的管理运行机制。

2.3多样化改进体育管理方法

在激烈的市场人才竞争中,高校人才培养的不断完善趋向于多元化发展,对体育管理方式方法的改革完善在社会发展中不断变化。传统体育教育中,往往忽视对管理工作的专门化机构建设,教育体系不完善,体育教学的开展也会受到影响。随着时代发展,对体育教育的细化管理,在管理机制和体系化建设中,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实践更能实现体育管理和教育的有序发展。现代教育管理跨领域进行多样化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是最为广泛的,在教育领域对网络技术在体育管理中的应用同样有着重要作用。对师资力量、体育设施、体育信息管理等远程控制,促进现代化体育教育,提高体育管理的工作效率。网络技术是体育管理方法的创新之一,从传统突破到现代化发展依靠技术创新来实现体育管理上的创新发展,这是时代发展中更加多样化发展的反映,结合传统教学中的有利元素,融入时代发展新元素,为高校体育管理提供更为多样化的管理方法。

2.4加强学生体育活动管理

高校体育管理中包括课堂体育教学,同时课外体育活动也要有所重视,课外活动是对学生课内体育活动的拓展,学生在完成规定课程的体育活动之外,课外活动中有更多的空间和时间来提高自身体育素质水平和体质基础水平。在课外活动上实行开放式教学,学生在大集体中更能体会到社会实践和社会集体荣誉和责任的重要性和意义。根据学生情况和学校自身发展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课外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一些全国性的大学生体育活动、地区间高校建立的体育交流合作活动,都为大学生体育活动管理提供了丰富广阔的条件和空间,学校组织相关体育活动或赛事联谊,增进大学生之间的交流,加强大学生对体育活动的认识理念和参与热情。

2.5完善有效的体育评价体系

高校体育评价体系的完善是对教师工作表现的评定,在高校体育管理中是重要哦内容,也是应该不断加强和重视的方面。对教师的管理工作,对教师教学评价、晋升职务的评定,都需要形成更加科学、合理、有效的体系管理办法,打破传统教学中对教师工作的管理模式,在更为理性、科学的环境下,与时俱进,充分发挥教师资源在体育管理中的作用,监督和评价有理有据,不断完善对高校教师职称评定、科研能力考核的体系化管理,实现教师在人才培养和合理分配上的完善。[5]

2.6提高管理者综合素质能力

在体育管理上,高校管理工作者的能力和综合素养影响着高校体育管理工作的进行,甚至对高校体育管理的有效落实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管理人员在能力上要具备决策、组织、用人、信息获取、创新等多方面的能力,更为全面的综合素质在管理工作中才会有更好的发挥。管理者自身需要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在专业化水平上,在业务知识、专业素养上的扎实基础是进入管理工作的保证,对高校体育发展管理要有深入系统化的认识,一些管理者在管理能力上有专业性的实践,但结合到体育管理中,往往不能起到有效的管理,对实际发展情况的了解要和专业化水平一样深入,才能真正发挥管理的作用,在高校的体育管理中得到认同和有效运行,管理人员紧跟时代步伐,科学管理,充分调动各阶层人员的积极性,保证管理工作的创新性,广泛征求各阶层意见,体现民主意识,善于在交际和高校工作中协调各方力量,顺利完解决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协调体育管理的有序运行。

3.结语

高校体育管理体现的是在管理和体育教学上的结合,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应用。在我国高校体育管理中,还有很长的发展之路要去探索,存在的现状和问题需要及时得到重视和解决,才能在时代发展中培养更加优秀的体育人才,促进我国体育教育视野的繁荣发展。

高校体育信息化探索与研究论文 体育 信息化篇九

信息时代已经到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学校教育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且教育信息化已成为学校教育的必然要求。

作为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场所,高职院校必须要顺应教育信息化的潮流,投入充足的教学资源,大力推广信息化教学。

专业课教师需要深入思考如何将信息技术与所授课程有机结合,合理、有效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不断促进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1 管理学信息化教学的意义

信息化教学是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支持,调动尽可能多的教学媒体和信息资源,应用现代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信息化教学的本质是充分且恰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资源及手段,从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以“学”为中心的学习方式转变的新型教学形态。

信息化教学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自学能力。

在国内高职院校,管理学的授课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中心,为了活跃课堂氛围,提升学生参与热情,教师会在课堂中采用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法等教学方式,但由于课时和次数有限,不能起到长效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作用。

这种传统教学方式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效地组织好课堂教学全过程。

但是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愈发明显,教师“高高在上”,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学生只是被“灌输”的对象,任务只是消化、理解和存储课堂内容,难以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

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信息化教学始终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活动为主线,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知识,体现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转变,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和课堂的主宰者,而成为了课堂教学的导航者、设计者和帮助者。

教师要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组织学习材料,引导和激发学生亲自体验观察、探索和思考,从而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理解课堂内容,进而持续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和潜能。

另外,信息化教学也使教学活动不再受时空限制,学习无处、无时不在,课程也变得数字化和立体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更个性化,电脑、手机可以随时成为学习的工具。

2 管理学信息化教学方法

高职教师应将信息技术充分利用起来,便于自己更好地“教”和学生更好地“学”,实现课堂教学的“双向整合”。

管理学的信息化教学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

2.1 利用手机app软件,辅助管理学课堂教学

目前,高校大学生人手一部智能手机,课堂上越来越多的学生低头沉溺于把玩手机、无法专心听讲。

很多高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因多数学生反对,最后也不了了之。

高校可以试着转变思路,与其“堵”不如“疏”,让手机融入到教学过程中,运用与课程有关的手机app进行辅助教学。

与管理学课程有关的app应用有管理公开课、哈佛商业评论等,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app中学习相应内容。

且这些app取材范围广、内容丰富,学生的参与性非常高。

学生还可以下载教育游戏类app,并运用到管理学课程的角色扮演活动中,通过游戏的方式扮演假定角色,参与社交互动,并做出相应决策与行为,这还可以进行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的决策和言行。

2.2 利用公众交流平台,开展管理学案例教学

公众交流平台包括bbs留言板、qq群、微信、博客等即时通讯软件技术,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渠道。

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案例教学方式可以培養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在课堂的案例讨论中,因为时间有限,师生之间无法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互动交流,多数同学无法表达他们的观点。

信息化教学后,教师可以利用公众交流平台搭建一个简易的课堂互动系统来拓展教学时空。

在课前,教师可以通过平台将案例材料发送给学生,这就节省了在课堂上让学生预习的时间。

在课后,学生可以对案例问题进一步发表见解。

教师可以对多数学生都存疑的问题,统一用文字或语音回复,这既给了众多学生表达想法的机会,又有利于师生、生生之间互动交流、相互学习。

2.3 利用数据库技术建设课程网站,进行管理学远程教学

远程教育是随着通讯及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网络应用,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使用计算机调取网上的信息、检索资料进行自主学习,之后再进行实践尝试。

教师可以运用数据库技术,建设以web页为表现形式的管理学网络课程,将分散在各章节中的管理知识、基本原理、实践等进行有机结合,同时建立灵活多样的导航结构及智能搜索引擎,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异步自主式学习环境。

管理学网络课程应包括案例库、习题库、网上课件、信息资料库等教学资源库,课程界面应清晰和谐、内容充实,突出管理学的特点。

学生通过登录课程网站,可进行自学、自测和自评,还可参与讨论、答疑和查阅资料等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提升学习兴趣。

2.4 设计制作cai课件,实现管理学多媒体教学

cai课件是一种基于word、ppt、投影仪、录音机以及swf动画等手段而制作的计算机辅助系统教学课件。

教师应根据课程要达到的目标搜集媒体素材,应包括文本、图形、动画、声音等,最后将各种媒体素材编辑起来,制作成交互性强、操作简便、视听效果好的cai课件。

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cai课件的制作还要经过多次调试、修改,以趋于成熟完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教室的大屏幕放映管理学的cai课件并进行教学。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不能机械地传授知识,还应充分发挥多媒体人机交互的特点,运用cai课件中的实验或动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更直观地进行学习。

3 实施管理学信息化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为了体现信息技术的巨大教育优势,教师在进行管理学教学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3.1 把握信息化教学的内涵

首先,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虽然教师处于辅助地位,但这并不代表教师不再重要了,教师其实还是信息化教学环境中的灵魂人物,因为需要事先进行情境安排,要在教学过程中巧借信息技术的优异性能引领与协助学生。

所以切不可走极端,完全让学生自主学习,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

其次,信息技术只可巧用,不宜滥用,学生的智力活动不能用信息技术来替代,非智力过程才可交由计算机处理。

教师应该结合教学的实际需要,灵活使用教学媒体手段,不可盲目追求技术的`信息化,为技术所奴役,否则就是浪费资源和时间。

比如在管理学案例教学中,如果课堂上有时间,就应该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讨论,不必放在网上进行。

3.2 建立管理学教学结构

管理学教师还必须设计出整合信息科技与教学内涵的管理学教学结构。

在信息化环境下,管理学课程可以利用网络信息平台整合前沿热点问题,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管理观念,让学生体验管理思想的形成过程。

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降低课程某些实践教学环节的复杂度,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现教学内容,提高实践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针对管理学课程的考核评价,信息化教学环境为教师提供了一种科学的网络评价工具,教师可以将此工具与原有评价工具相结合,更好地关注学生的进步。

3.3 提高师生的信息素质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教师不具有驾驭各种信息技术的能力,就可能无法很好地控制课堂上的局面。

学院应该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尤其是网络技能方面的培训,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使教师能够跟上信息技术的潮流。

其采用的培训形式可以是不脱离于网络的学习。

当然,学生也必须具有基本的信息技术水平,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收集、整理、创造信息,进行主动性学习。

高校可开设信息素质课程,除了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还应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伦理意识。

4 結 语

近年来,随着个人电脑与智能手机的普及,再加上网络逐渐遍布每个角落,使学生面对的学习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高校或者教师应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中知识传达与呈现方式的垄断地位,引入信息化教学的理念与模式,从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高校体育信息化探索与研究论文 体育 信息化篇十

高校体育信息化教学困境与改进策略论文

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高校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开始应用信息化教学,从而创新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质量。体育信息化教学,就是在计算机、多媒体以及网络通讯等多种现代信息手段的支持下,对体育教学信息资源进行深化开发和广泛利用,通过高效、智能的多媒体信息处理平台,利用高速传输的网络媒介将丰富的教育资源和体育信息传输到体育教育的前沿终端,完成教育信息在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传递,从而达成体育教育的预期目标。

实现高校体育的信息化教学,能够为现代体育教育创建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高校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借助于信息技术智能性、开放性、交互性等特点,为学生创建自主搜索、分析问题的学习环境,培养其独立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但是,当前我国高校的体育信息化教学当中,仍然面临着一些困境和问题,本文将通过具体分析提出若干对策建议,希望能对完善我国高校体育信息化教学有所裨益。

一、当前高校体育信息化教学过程中面临的困境。

目前,我国高校的体育信息化教学仍然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在人员素质、基础建设和系统适用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影响着信息化教学制度的建立和延伸。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信息化教育意识淡薄,信息化技术水平不高。

当前的高校体育教师对于信息化教育的认知程度不高,是阻碍信息化教学开展的一个瓶颈问题。从实际工作中我们便可以切实地感受到,绝大多数高校体育教师都认为,体育教学自身存在特殊性,不适宜开展信息化教学,信息技术对于体育教学并不重要。

主观上的不重视,削弱了该教学模式发展的根本动力。同时,很多调查结果显示,高校体育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用计算机等现代信息化教学设备的能力仍然有待提高,能够达到熟练使用设备或是具有较高操作水平的教师只占到高校体育教师总数的三成左右。甚至有接近半数教师的计算机水平达不到实现信息化教学的基本需求。

(二)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信息化教学资源匮乏。

信息化教学的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场所和设备两部分。其中,场所主要包括信息化场馆、多媒体教室、网络实验室、数字图书馆等。设备则指的是上述场所中的多媒体、网络等硬件设施。具体至体育信息化教学,除了以上的硬件设施外,还应配套设有辅助体育教学的各类软件。但是,通过对全国多地的高校进行调查,我们发现,大多数高校将主要力量都放在了对于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投入上,至于建设具有多媒体教学功能的体育场馆和开发相关的体育教学软件方面,投入的力量则少之又少。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必将从根本上造成对高校体育信息化教学发展的制约。

(三)信息化系统适用范围狭窄。

当今高校中的体育信息化教学系统,其作用大都只停留在形式上。大部分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只会使用系统中的一些简单常规的功能,如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放映、教学课件的播放展示等。信息化系统适用范围过于狭窄,使体育教师们认为,这个系统仅仅起到一个微不足道的辅助功能,甚至成为了教学过程中扮演着鸡肋一般的角色。这不仅造成了广大体育教师对于信息化系统功能和角色的误读,更是对于现代化资源的浪费,引发了高校体育信息化教学发展的困境。

二、若干改善新时期高校体育信息化教学的对策和建议。

针对我国新时期高校体育信息化教学中所面临的上述困境和问题,笔者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经验,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出了一些改善对策,具体包括:

(一)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提高教师信息化素养。

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可以说是体育教学信息化过程中的首要任务。高校的体育教师们应当从思想上认识到,新时期的体育教学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有一个强健的体魄,熟知各种运动技巧,更需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尽可能多的与体育相关的理论知识、背景常识等。新时期的体育教育,需要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同时,教师们也应该转变单方面对学生进行教授和指导的传统教学方式,将自己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为学习的组织者,把获取知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激发他们的求知热情,教师从旁进行协调和指导,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另外,体育教师的信息化素养也是决定高校体育信息化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这里的信息化素养包括信息知识、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多种基本要素。信息化素养提升了,体育教师的教育观念自然会得到根本性的改善,同时,教师队伍的整体信息技术水平也会得到提升,从而解决高校体育信息化教学中人员素质方面的困境。具体说来,提升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可以通过开展相关方面的专业培训得以实现。

首先,学校可以考虑制定一套系统全面的培训计划,从信息化素养中所要求的知识、意识、能力、道德等要素进行培训,使教师们在转变观念的基础上,掌握更多信息技术方面的专业知识。其次,可以采用以点带面的方式,对于本校体育教师中信息技术水平较高的教师进行高水平的专业培训,使其带动和帮助其他教师学习提高,既能营造出整个教师队伍的学习氛围,又能在一定程度上节约培训经费,提高培训效率。最后,为教师们提供实操演练的平台,通过硬件设施保障、组织交流竞赛等方式,使他们在培训后能够将学习到的知识技能及时复习巩固,以便熟练地应用到体育信息化教学的具体实践中去。

(二)增加信息技术投入,完善信息化教学环境。

要想全面实现高效体育教学的信息化,校内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完善至关重要。针对目前高校在信息化系统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薄弱环节,笔者提出以下对策:

第一,同步提高高校内信息化教学设施的配备水平。比如,一些高校中的电脑配置不高、网络连接不畅、多媒体设备落后,没有一个完备的体育信息资源平台,即使有再先进的软件资源,也无法发挥作用。反之,如果配备了完备的硬件设施,但缺乏充实的体育教育软件资源,仍然会造成对于基础设施的浪费。因此,二者水平同步提高,相互匹配,才是基础设施发展的最佳状态。

第二,各高校应该加大对于信息化教学场地的投入。为实现对学生进行信息化的多元教学方式,教学场地便不应当局限于传统的田径场上。只有增加各种多功能的信息化教学场所,才能激发学生的新鲜感和求知欲,更重要的是使得多种多样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得以拥有适合的操作平台,发挥出最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深入开发和广泛应用信息化系统功能

高校中建立起来的信息化教学系统,不能只是将对它的应用停留在课件展示、视频观看等基础层面,而是应当对这个系统进行深入开发和广泛应用,最大限度地发掘信息化系统在整个高校体育教学中各个环节的功能和作用。以下是笔者的几点建议:

第一,对信息化系统进行深入开发,加强数字资源建设。通过充实信息化系统中的多媒体素材、优秀教学课件、经典教学案例、体育相关文献等内容,使整个体育教学信息化系统丰富完善,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信息化系统方便快捷地找到各自所需的体育教学学习资源。让大家对于体育知识的学习,不只停留在课堂教学期间,而是拓展到课后的任何时间段。这样一来,既给师生带来了便利,使他们开拓了视野,提高了对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又大大提高了信息化系统的使用率,充分发挥其存在的价值。

第二,以信息化系统为依托,建立起一定区域内高校,乃至多个区域间高校的体育教学信息资源的共享机制。无论是与实际教学密切相关的体育教学资源、多媒体授课系统、网络远程教育,还是具有保障体育教学功能的教学管理系统、信息反馈系统、教学质量评价系统,都可以通过信息化系统实现资源共享,使整个区域、整个社会的高校体育教学互为补充、同步发展。

(四)建立健全信息化教学评估制度。

高校体育教学信息化的建立和完善,是一个艰巨而复杂的工程,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建立健全一套科学、系统、完善的信息化教学评估体系,对整个高校的体育信息化教学进行信息化监理和指标评价显得尤为重要。具体说来,各个高校均应当以本校的体育教学信息化设施建立情况、本校教师及学生对于信息化教学的认知程度和实践状态等具体情况,制定出一个适合于本校实际情况的信息化教学评估制度,以此制度中的要求为标准,定期对于本校信息化教学中的每个步骤环节进行评估和考核,并以评估考核的结果为量化依据,准确找到整个体育信息化教学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从而在下一阶段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整改和完善。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体育教学信息化是新时期社会飞速发展条件下的必然趋势,也是新时期创新体育教学模式,拓宽学生体育学习视野的必然要求。通过信息化的体育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将大量丰富的学习资料在相关信息平台上进行展示和传递,实现师生之间的实时互动,同时使得教师与学生都可以依照自己的需要随时掌握各种体育知识与素材。通过广泛调查与工作实践,我们发现了目前高校在信息化的体育教学中所面临的诸如教师信息化素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困境和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完善对策。只有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并提升其信息化素养,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充分高效运用信息化系统,并借助教学评估体系对整个信息化教学过程进行考核测评,才能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高校体育信息化教学体系,用现代信息化的力量有效提高高校的体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陆敏。对无锡市高校体育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12)。

[2]董英辉。分析信息化视角下的体育教学策略[j]。教育探索,(18)。

[3]段宝斌,阎朝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视阈下体育信息化教学生态系统研究[j]。运动,2013(12)。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