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优小学教育的论文题目(案例18篇)

时间:2024-10-02 作者:BW笔侠

范文范本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章结构、语言运用等方面的要点,从而提高写作水平。接下来是一些范文案例,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借鉴和指导。

最优小学教育的论文题目(案例18篇)篇一

2如何管理班级中特别调皮的学生。

3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4小学课外活动的意义和作用。

5浅谈小学教师专业化及其发展。

6小学主题班队会对小学生思想品德养成的促进作用。

7新时期小学班级管理的策略初探。

8新课程理念下班主任角色转变的思考。

9新课程背景下良好班集体形成的策略研究。

10小学班级建设中学生干部选拔与培养。

11谈班主任的自身素质对学生的影响。

12“角色扮演”在学生品德发展中的作用。

13品德课在小学生发展中的重要性研究。

14现代小学青年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

最优小学教育的论文题目(案例18篇)篇二

学前教育“小学化”不是我国学前教育发展中的新问题,但近年来,此种现象日益凸显,令人担忧。所谓学前教育“小学化”其主要表现是幼儿园在办园过程中不遵循幼儿成长和学前教育规律,教育内容、形式和方法不符合幼儿的年龄和身心发展特点,以课堂灌输为基本形式,搬用小学教学内容和教材,按照小学的教育和管理方式对幼儿实施教育和管理。学前教育“小学化”要求幼儿像小学生一样会写字、会拼音、会算术,甚至明确把小学培养目标照搬为学前教育的培养目标。违背幼儿教育规律的学前教育“小学化”,对幼儿身心健康带来的危害不容忽视。

1.影响幼儿身心正常生长,损害幼儿大脑发育。

幼儿正处在生长的初始发育时期,肌肉收缩力差,容易疲劳和损伤,骨骼硬度小,弹性大,容易变形。过早地要求幼儿像小学生那样长时间坐着学习、写字,幼儿不仅会因为注意力短暂而难以坚持,更会因为坚持不了而身体姿势不正确造成骨骼畸形扭曲、眼睛受害等问题。另外,幼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健全,过多的学习负担让幼儿长时间注意力集中,神经系统受到单方面的重复刺激,而不是丰富的多维刺激,又不利于幼儿的大脑神经系统正常发育。研究表明,幼儿大脑发展有个“敏感期”,这是幼儿认知发展的“机会之窗’。“小学化”的学前教育统一集中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往往就会使幼儿的“机会之窗”关闭,扼杀幼儿在某些方面的发展天赋。总之,幼儿身体发育的特点决定着他们还不能“坐下来学习”,否则,对幼儿身体生长发育的损害将会是严重的。

2.违背幼儿学习特点和规律,造成幼儿亚健康心理问题。

幼儿的思维紧紧依靠感知活动,记忆依赖于直接感知的具体材料,认识活动以无意性为主,适中的愉悦情绪能使智力活动达到最优效果。因此,在幼儿园的教学中,重视游戏活动,让孩子在玩中认知事物、在玩中愉悦身心、在玩中获得发展是符合学前儿童认知发展规律的体现。现代化的儿童教育观强调幼儿通过活动获得发展,注重幼儿愉快地与环境充分交流,从而实现各方面的发展“小学化”的学前教育往往以强化知识、机械识记为手段,学习任务过重,还常常用“测试”来检验幼儿的学习效果。幼儿过早地受到父母的“高标准、严要求”以及达不到目标时的责怪呵斥,过早体验到学习的压力,对学习的兴趣自然会消减,容易导致没上学就产生厌学情绪。而厌学情绪是幼儿心理活动的不健康表现,这种厌学的不健康心理表现使孩子从小处于心理的亚健康状态,长期如此下去,容易埋下心理问题的隐患,对孩子以后的人生发展危害极大。

3.束缚幼儿的快乐天性,压抑幼儿的个性发展。

18世纪启蒙思想家卢梭认为“我们不仅要把儿童当人看,还要把儿童当儿童看”。它警示我们,儿童与成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成人不仅应与儿童平等对话,还要尊重儿童的独特性。好动、好奇、好模仿、爱玩是幼儿的特性,成人应该为幼儿提供一个丰富多彩、宽容欣赏的环境,让幼儿尽情地嬉戏,愉快地体验,自由地发现、想象和创造……以此实现身体、认知、情感、个性、社会性、创造性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小学化”的学前教育对幼儿进行强制性“写、算、读”的学习,过早地向幼儿灌输系统的知识,学习任务加重,剥夺了幼儿玩的权利和时间,压抑了幼儿活泼好动的个性,束缚了幼儿的快乐天性。

第一,应试教育渗入家长心灵深处,“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害人不浅。

2011年,我国首部《社会心态蓝皮书》指出,当代中国人生活形态变化的背后有着强大的生活动力,而在九个主要的生活动力中,子女发展期望排在首位。希望子女早成才快成才的子女发展期望也是造成学前教育小学化的一个助推力。其实家长都知道素质教育的重要,懂得好奇、兴趣是孩子成长的发展动力,但应试教育的现实又使他们不得不面对,加上堂而皇之的“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更激发了家长心灵深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愿望。所以许多家长并不反感小学化的学前教育,反而以孩子能认字、能背诗、能算术为荣,认为不给孩子压力、不让孩子吃苦,自己的孩子上小学就会有更大的压力,就赶不上同龄的孩子。当然也有家长对孩子提早识字、写字、认数、算数很抵触,赞同“快乐教育”的学前教育理念,但他们已深谙“适者生存”之道,为提升孩子的竞争力也只有“同流”了。国务院早就有文件要求开展对0-6岁学前儿童监护人普及幼教理论工作,但由于经费、场地、人员配置等多方面的原因,该项工作没有如期推行,使按照幼儿成长规律对幼儿进行教育的社会、家庭的教育功能缺失,这是造成0-6岁学前儿童家长缺少正确、科学的学前儿童教育观和教育方法的重要原因。

第二,学前教育资源不足,供不应求的幼儿园“卖方市场”使幼儿园缺少提高学前教育质量的动力。

目前,幼儿园的布局结构并不很乐观,特别是条件达标收费合理的公益性幼儿园数量不足。像南昌目前,幼儿园的布局结构并不很乐观,特别是条件达标收费合理的公益性幼儿园数量不足。像南昌市目前公办幼儿园只有68所,全市132个乡镇(街办)只有101所幼儿园,满足不了广大群众的需求。

供不应求的幼儿园市场膨胀了一些幼儿园举办者的逐利需求,一些条件不成熟不具备办园条件的幼儿园应势而生。这些幼儿园不按幼儿成长规律和学前教育规律办学,也可以说是没有能力按幼儿成长规律和学前教育规律办学,只能教幼儿认认字、算算数来凑合着办园,可以说大多数的幼儿只能上这部分的幼儿园,家长根本不能选择。公办幼儿园也由于他们属于“卖方市场”而缺少提高学前教育质量的动力。也有不少的公办幼儿园同家长一样有“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努力让他们园出来的孩子上小学时能在同班小朋友中出类拔萃,其实也是扩大影响、争夺生源的目的使然。一些幼儿园把有多少幼儿进入了名牌小学在宣传广告中大肆渲染,这既是明显的争夺生源的行为,又助长了学前教育“小学化”的风气。

第三,学前教育师资准入机制不健全,教师素质参差不齐,不少教师观念落后,缺少研究学前教育的精神。

学前教育需要一支热爱幼儿及幼儿教育事业、学前教育业务水平优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但是目前的学前教育师资要求标准及准入机制尚跟不上学前教育科学发展的需要,幼儿教师的工资福利、社会保险等问题还没有很好解决,所以学前教育的教师队伍特别是民办学前教育和农村学前教育的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更有不少不具备幼儿教师资格的人员进入了学前教育教师队伍。比如南昌市2010年有幼儿园教师4729人,其中有大专以上学历者2107人,占44.6%,有中专(高中)学历的959人,占,中专(高中)学历以下者占35.2%。幼儿教师中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证书者1954人,仅占,无证上岗率58.7%。幼儿园教师队伍中相当一部分人特别是农村幼儿教师没有接受过幼儿教师专业训练,缺乏幼儿教育理论素养,缺乏幼儿教育特有的教学技能,这部分人特别容易把他们在小学学到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带到学前教育之中,使他们“驾轻就熟”地把学前教育“小学化”。还有一些教师,虽然他们接受过系统的幼儿教育学习和训练,但又爱心、耐心不足,仅仅是把幼儿教师这一职业作为谋生的手段,缺少研究学前教育规律及学前教育内容、形式、方法的精神,其实质是缺乏做好学前教育工作、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先进观念和内心诉求,因而学前教育“小学化”又是他们落后的观念导致的落后行为。

第四,幼儿园办园监管机制缺少针对性和操作性,对规范办园约束力不够。

1.尊重幼儿个性发展,消除应试教育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学前教育“小学化”是应试教育对最基础教育的侵蚀,这是学前教育观念落后、学前教育知识普及落后的表现3《弟子规》云:‘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古人教育孩子尚知“有余力,则学文”,而我们却把浮躁功利的思想和行为强压给孩子,真的应该深刻反省。学前教育要按照幼儿生长和成长规律来办,在幼儿园办学过程中尊重幼儿发展个性和发展天性,坚持游戏教学,培养幼儿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让他们“有余力,则学文”。假如真要让幼儿快速对接小学,可以尝试在幼儿进入大班后组织他们参观小学教学或活动,让他们对小学的学习产生好奇和向往。同时要加强对幼儿家长的教育,不要让家长在孩子出现问题后再来反省自己对孩子的培养过错。

2.扩大学前教育规模,建设优质示范幼儿园。

当前我国学前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城乡发展不平衡,幼儿入园率大打折扣。以南昌市为例,2010年,全市四县九区共有人口500多万,3-6岁学前幼儿17.03万人。在园幼儿只有9.37万人,平均入园率只有55.02%。在办园数量上全市四县九区有幼儿园557所,其中公办幼儿园只有67所,其余为集体或公民个体办园,有四个区至今没有一所区属公办幼儿园。如此的办园状况使得优质幼儿园供不应求,不少不具备办园条件的幼儿园匆忙上马、唯利是图、不按规律“出牌”,这样的情形显然不能满足社会和家长的愿望,不能满足学前教育科学发展的需要。所以,要按照《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鼓励扶持民办幼儿园,努力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保障适龄儿童接受基本的、有质量的学前教育,为幼儿和家长提供方便就近、灵活多样、多种层次的学前教育服务。要花精力建设一批优质示范幼儿园,让优质示范幼儿园,引导和影响其他各类幼儿园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办园,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3.加强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培养合格幼儿师资队伍。

要改变学前教育“小学化”的状况,培养一支懂得学前教育规律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具有爱心、耐心,具备以游戏为基本教学手段、能创设良好游戏教学环境等能力的教师队伍是关键。当前,幼教师资队伍既数量不足,又质量不够,不少民办幼儿园的教师缺少学前教育理论知识,缺少学前教育职业能力培训,影响了学前教育的质量。加强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支合格的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初中起点的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师资培养模式是一种很好的形式。作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既要有系统的学科知识、理论知识,还要有唱、跳、画、手工等方面的才艺,更要有以爱心、耐心、细心为核心的职业道德素养。而初中毕业生人生价值观在形成之中,身体发育可塑性强,技能技巧容易提高,从初中毕业开始就对他们进行学前教育理论和技能培养,对于缓解幼教师资紧缺状况,提高幼教师资队伍素质是很好的途径。五年一贯制培养的学前教育师资,会以他们比中专幼师毕业生更系统的理论知识、比高师幼师毕业生更好的技能技巧、比本科幼师毕业生更稳定的从业思想,受到幼儿园、家长、社会的欢迎。

4.发挥教育行政部门对学前教育的监管和指导作用,加大治理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力度。

教育行政部门对治理学前教育“小学化”责任重大,要加强对幼儿园办学的监管和指导,建立幼儿园办学的监管评价机制。要完善幼儿园办学设置标准和幼儿园教师准入标准,把好办园关和教师入园关。对已进入幼儿园教师队伍却没有经过幼儿教育专门训练的教师列入系统培训计划,使他们适应学前教育的需要。同时要督促幼儿园建立和实行园内自己评价机制,这是保障幼儿园健康办园、自己完善的关键因素。治理学前教育“小学化”更要对一些影响学前教育科学办学的行为予以行政干预。比如一些小学的幼升小面试应该取消;社会上一些拔苗助长式的诸如“让2岁的孩子认2000字”等商业炒作应予澄清;一些幼儿园不研究学前教育规律,简单的以小学教学方式进行幼儿教学的行为应予纠正;同时要在社会上加强正确育儿知识教育,告诉家长学前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是什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该学什么、该怎么学,在社会上多普及一些学前教育的知识。

治理学前教育“小学化”涉及面广、系统性强、任务很重。但是为了达到学前教育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要坚持科学的教育方法,要保证幼儿快乐健康成长等要求,我们要知难而进,持之以恒,从环境、政策、机制、师资、经费、家庭等方面加强保障,才能推动学前教育健康发展。

最优小学教育的论文题目(案例18篇)篇三

现在的语文课堂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费时多而收效微”的状况。拿阅读教学来说,一个是内容太多、太杂,老师驾驭不了,加上怕漏教了偏偏又考到了,于是无论是“西瓜”还是“芝麻”统统都要捡,“眉毛胡子一把抓”来个一网打尽。一个是教学过程太繁,太复杂,又太雷同。内容多,重点多,环节多,又往往千课一面,千篇一律。老师累,学生烦,效率低。另一个是方法、策略不合适。表现为“两化”和“三多三少”:教师活动多,学生活动少;师生对话多,学生个体与文本对话少;分析内容、开掘人文多,抓住文本语言,引导学生理解、积累、运用少。势必削弱了语言文字的感染力,削弱了语文的魅力,导致语文应用能力不强,同时人文的熏陶也大打折扣。

因此,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把握好课堂,向40分钟要质量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保障。上完一节课后,我们每个人都要习惯问问自己“我教给了学生什么?”,问问学生“你们学会了什么?”其实,无论语文教学被注入什么样新的精神,有一点应该是不变的,那就是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务实高效的。什么是务实高效?课堂应该实在一些,要尽量做到在短短一堂课里,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多的方法,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的学习情感和兴趣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加强。可以说,高效是我们课堂教学的目标,务实是课堂教学的手段。如何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呢?我认为: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了阅读互动的三维结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什么是“文本”呢?语文阅读教学中所说的“文本”指的就是教材,即语文课文。语文课文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隐藏在课文之中。在现代化技术越来越丰富的今天,许多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制作课件等教学辅助手段上,而文本被抛在了一边,上课前才匆匆地拿出教学参考书看一下,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其实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质兼美,意蕴深远,作为语文老师,首当应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和字面上的文本及文本后面的作者认真对话,静心凝神地加以研读。教师只有做到吃透文本,方可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本,让学生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主观能动地“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祖国的语言文字。

我们听过不少优秀教师的课,他们的课堂没有华丽,只有朴实;没有太多精美的课件,只有书本与粉笔,而我们每一个听课的老师却往往不知不觉地陶醉其中,随着教者在课堂上的引导,或喜或悲或乐或怒,仿佛置身的不是课堂,而是走进了文本,自己就是文本中的角色。试想,如果教者自己没有对文本很深刻的领会,又如何能使听者走进文本呢?文本有大美而不言,只有用心与文本对话,才能重拾文本的美丽。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用心解读文本首先要做到正确解读文本。正确解读文本就是指能正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通过钻研教材,对教材的二度开发,来确定“教什么”,也就是解决教学内容的问题。首先要“钻进去”,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特点、课后思考练习等,综合课文的教学内容。然后再“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确定课文教学的重难点。只有正确解读了文本才可以把课文的精要提炼出来,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崔峦理事长所说的课堂教学中“两化”和“三多三少”的问题。

(二)、用心解读文本还应做到多元化地解读文本。大家也许都听过“先把自己的杯子空掉”这句禅味十足的话吧。联系我们的阅读教学想一想,面对课文,教师的“杯子”里,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装满了教参或自己的看法,不“先把自己的杯子空掉”,怎么装得下孩子的心声呢?文本是一座精神花园,教师把学生带进这座“花园”,不仅要让学生看到红花,还要让学生看到绿草。因此我们应该秉承一种欣赏并悦纳的良好心态尊重学生多元化解读文本。

(三)、用心解读文本更应做到能超越性地解读文本。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说“超越教材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从书本中积累文化知识,间接获得情感体验、生活体验等人生涵养的过程。”从网上听窦桂梅老师的课我学到的往往不仅仅是课文。从《圆明园的毁灭》中学生读到了《雨果致巴特莱的信》、《告别圆明园》、《通过圆明园的硝烟》等文章;《第一次抱母亲》、《爱如茉莉》、《爱之链》等文本段落使学生对史铁生《秋天的怀念》有了更深的情感体会。超越文本使孩子的文学素养更厚实,使孩子的人文素养更沉实,教师责无旁贷。

用心与文本对话,用灵魂与文本对话,从而正确地引领学生在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漫游,并在其中自己发现、自己提升、自己成长。

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说:“语文教学一定要删繁就简,要返朴归真,简单实用,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何谓简单?“简单不是草率,不是省事,是要改变繁琐的、或面面俱到地分析课文内容、或离开课文语言挖掘人文内涵的教学套路,依据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突出语言的理解、积累与运用,来构建简约、实用的阅读教学。”

让我来分析窦桂梅老师执教的《秋天的怀念》一课。整个课堂设计就由两大部分组成:读出韵味,读出思考;围绕主题“好好儿活”构建课堂。三个层次层层推进:感受“咱俩”的“好好儿活”,体会“我俩”的“好好儿活”,思考“我们”的“好好儿活”,而整个教材的处理,又置于作者史铁生的一组作品之中,教学环节可谓是环环紧扣,条理清晰,新颖简洁,设计巧妙。

又如我在银川听特级教师王菘舟老师上的《荷花》一课,整堂课以“美”为主线,设计了三个部分:

1、在呈象感形中发现美。

2、在品词悟情中感悟美。

3、在移情入境中意会美。课堂设计紧扣语文学科特点,根据学生学习兴趣,从表象的美到意会的韵,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在潜心会文的过程中发现、感悟、意会美,最后用自己的情感和语言去创造美。整节课一气呵成,重点突出,在看似简洁的教学环节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

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说:“简简单单教语文,其中一点要做到教学环节要简化,而环节的简化,最重要的体现在对学习内容的精选,对理解、积累、运用语言整合的处理上。”纵观许多特级教师的优秀课例,他们无一不是遵循这样的原则,根据文本,结合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实现了老师在简单中教,学生在快乐中学的教学境界。

如何使课堂效果达到最佳,怎样的课堂才是务实高效的课堂?我们说只有学生感兴趣、学得轻松、学得深入、学得自主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由此看来,课堂上运用灵活的方法手段进行教学尤为重要。

(一)、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

心理学认为,愉快的环境可以使人感到自由、安全和可以依赖。在这样的氛围下学习,更有利于知识的生成。因此老师要运用语言、课件、音乐等各种手段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以一种自由、放松的心态投入学习中。然后再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把学生逐步引入课文深处,让他们不知不觉中进入深层次的学习之中。让他们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探索知识,把精力集中到所要研究的问题中来,为实现高效课堂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将小组学习落实到位。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现今课堂上主要的学习方式,已为广大教师所喜用。小组学习中的讨论不是为了活跃气氛,而是通过学生之间思想的碰撞,真正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因此设计怎样的问题成了合作学习的关键所在。我们认为讨论的问题必须是高质量有探究价值的。那么应如何设计问题呢?我们可以这样操作:如:请同学在课堂上就某些问题进行一一讨论,首先要求同桌之间相互进行讲解,直至剩下不能解决的问题,然后再把不能解决的问题放在四人小组中进行第二轮讨论,实在解决不了再放到全班和老师一起讨论,这样在课堂上建立起一个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三维模式。在小组学习中获得的知识无疑比通过老师讲解获得的印象更为深刻!从而为高效课堂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三)、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高效的课堂必然是思考的课堂。思考是高效课堂的催化剂,是高效学习的助跑器。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这也是我们培养学生的重要目标。所以,语文教师在处理课堂提问时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1、设计的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紧扣教学目标,能够激起思考。因此,教师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钻研教材,认清教材的知识内容,把握教材特点,明确教学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生动活泼的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问题要大小得当,多少适量,难易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

教师对课堂中所提问的问题应在备课时精挑细选,严格控制数量,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要做到数量适中,也要避免两种倾向,太多或太少。提问太多,学生没有思考回旋的余地,对所学知识难以理解、消化;提问太少,讲授太多,学生难有参与的机会,最终会产生厌倦情绪。

3、设问要有一定的艺术与技巧,杜绝形式主义的问答,学生答问与老师的答案不一致时,教师不善于变通引导,而是仍旧反复问,让学生再答,直追到与自己的标准答案一致为止。这种锲而不舍一再追问的做法,也是主观主义与形式主义在作怪。

4、设问要尽量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思考,使更多的学生有被问到的机会,并激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对答案置疑辨析。

教师必须细细揣摩,问到关键处,问到有用之处,问到学生心里去,问出水平来,才能更好的促进我们的教学,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问的技巧与艺术,体现出教学新理念。

(四)、课堂练习巩固拓展。

每节课结束,设计一些具有巩固拓展作用的练习非常必要。好的练习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无意之间进行了知识的强化和巩固,而且一些拓展题更使学生增加了课外知识的积累,使所学的课内知识更丰富、充实。另外,设计合理巧妙的练习还可以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培养学习的兴趣和科学精神,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有效的练习是高效课堂的保证。

(五)根据自己的实际优势,争创个性化的教风。

首先,教师的知识底蕴是教学之本。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是语文教师教好课的基础。深厚的学科专业功底犹如泉水源源不断,始终滋润着我们的教学生命。一位举手投足浸透着文化芳香的语文教师总是有着常人无法企及的魅力,在这样的老师课堂上,你会如沐春风。

其次,小学语文课是欣赏课,它所反映的感情多种多样,或慷慨激昂,亢奋高歌;或如泣如诉,低声吟唱;或淋漓尽致,缠绵哀婉。而有的教师感情充沛,善于以情感人;有的教师思维敏捷,注重设疑问难;有的教师嗓音清脆,通过诵读课文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有的教师表达言简意赅,从不经意处入手引导学生步步深入。语文的学习是美文的欣赏、是情感的交流、是品格的塑造、是素质的培养,课本中的文章都是通过精挑细选,对学生的成长有帮助的经典范文。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风格,因此也要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

最后,讲究营造教学气氛艺术。良好的气氛应当是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它是创设高效语文课堂的前提。教师要满腔热忱地组织教学活动,做到情绪饱满,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富有激情,用教师的情绪、情感、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自主学习中享受学习的快乐。

(六)、以趣结尾,余音缭绕。

正如红花还需绿叶衬一样,一堂高效的课除了做到以上几点以外,还必须有一个好的结束,也就是我们的结语。它应该是整堂课的一个凝聚,是概括的高度深化。好的结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一堂好课的结尾,不仅可以对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和提炼升华的作用,而且能延伸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取得“课虽尽而趣无穷、思未尽”效果。在语文课的结语中,选取一些趣例作为结尾,往往令人萦怀难忘。

总之,高效课堂是语文课堂发展的必然,他体现了以人为本,更明确的说是尊重了学生的自主。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能够心甘情愿的学习,能够带着兴趣去学习。在欢乐和谐中提高效率。从而获得最优的学习效果。

最优小学教育的论文题目(案例18篇)篇四

福建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班学生职业意识初探32厦门市小学生课余培训调查研究。

研究型教师的成长策略。

浅谈小学口语交际课堂教学的策略。

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的问题及对策36台湾“感恩教育”教学范例阐析。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小学课堂教学。

小学数学课堂情境教学探究。

浅析当前教师评价体制。

在数学教学中加强情感教学的策略。

小学教师教学语言现状调查与分析。

海峡两岸小学段“统计与概率”的比较研究。

生命教育呼唤对话教育。

关于小学校园安全教育问题的若干思考。

authorware和powerpoint的比较。

教师在小学习作教学中的角色浅析。

厦门市小学英语教师教学能力调查研究。

电子档案袋在小学评价中的应用。

浅析小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培养。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现状调查及相关因素研究94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的比较研究。

浅谈档案袋评价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高等教育质量观述评。

学校管理中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研究。

学校情景下儿童肥胖症的综合防治模式研究102新课程理念下班主任角色转变的思考。

新课程背景下良好班集体形成的策略研究。

“先行组织者”与古诗教学词句疏通。

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课程的整合106浅析新课程理念下的识字教学。

学习风格的差异与教学研究。

浅析另类儿歌的思想倾向及形成原因。

浅析体态语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小学英语快乐教学的误区及其原因探讨。

晏阳初的平民教学观及其当代价值。

中美两国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教学方法之比较与思考113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

小学教师指导研究性学习能力的研究。

现代小学青年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

最优小学教育的论文题目(案例18篇)篇五

3、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教育软件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4、小学科学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资源的利用现状分析--以湖北省黄冈市为例。

5、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衔接与贯通研究。

6、技术支持下的小学协同教育需求分析。

7、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小学音乐素养教育。

8、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9、小学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研究。

10、拉萨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

11、试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儿童心理发展。

12、整合网络教育资源优化农村小学语文教学。

13、临沂市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

14、教育公平视角下流动儿童受教育质量的性别差异研究--以上海市小学为例。

15、互联网对小学数学教育影响研究。

16、小学阶段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17、加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初探。

18、地方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心理素质团体干预研究。

19、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融合效应。

20、民汉合校小学教师教育信息化专业发展的现实路径。

21、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提高实效性的尝试。

22、谈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

23、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与策略。

24、教育信息化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新模式探索。

25、浅谈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26、信息技术对小学教育的影响。

27、关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研究。

28、基于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

29、小学低年级在新课改中开设健康教育课程的必要性探讨。

30、家庭系统治疗对小学行为问题学生教育的启示。

31、小学教学过程中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32、小学常规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33、小学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以广州市桂花岗小学为例。

34、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小学数学教学。

35、如何做好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

36、积极心理学取向下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讨。

37、小学学科教学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思考。

38、小学班主任实施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39、信息技术教育在小学相关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中的作用。

40、远程教育模式下小学语文教师的角色转变。

41、新常态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优化研究。

42、探索留守儿童德育教育新思路。

43、探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

44、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45、在小学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体会。

46、探研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整合小学思想品德课堂。

47、网络环境下的小学教育发展方向探讨。

48、小学低年级音乐教育技术优化探寻。

49、信息化背景下小学美术教育革新。

50、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有效开展小学科学教育的策略研究。

5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52、现代教育技术辅助下的小学音乐教学。

53、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实施途径。

54、浅谈农村小学“学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55、小学国学经典教育翻转课堂实践研究。

56、新课改中开设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必要性。

57、美国心理健康教育对我国农村小学心理辅导的启示。

58、我省纠正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

59、建寄宿制小学促教育均衡发展。

60、探索微课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作用。

最优小学教育的论文题目(案例18篇)篇六

3、小学语文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对策分析。

4、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生课堂阅读能力的培养。

5、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6、小学语文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几个误区。

7、小学语文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应用浅探。

8、小学语文教学小组合作学习。

9、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10、小学语文教学小组合作成长式评价的研究。

11、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12、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应注意小升初语文内容的衔接问题。

13、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14、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想象能力。

15、关于"包容教育"的理性思考。

16、探究制约学校教科研发展的因素。

17、对合作学习热的"冷"思考。

18、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说真话诉真情的几种方法。

19、新课程理念下作业与课堂教学的和谐统一。

20、谈"对话式"课堂教学。

21、数学学习也要"听说读写"。

22、《苏北农村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研究报告。

23、"留守孩儿"教育策略和实践研究。

24、"元认知理论"下优化小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研究。

25、谈对话教学的现状要素及其理想定位。

26、关于小学骨干教师心理问题的分析。

27、城区学生与农村学生的对比研究。

28、传统教师评价的负面影响。

29、传统作文教学的误区研究。

30、词汇教学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

31、大学生选择教育类专业的心理相关研究。

32、大众媒体对小学生的影响分析。

33、当代儿童对儿童文学的期待与要求。

34、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的开发与管理研究。

35、东西方教育模式与人才培养研究。

36、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研究。

37、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38、儿童课外文学阅读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39、儿童文学作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重地位及意义。

40、改革开放以来小学作文教学方法的多元现象研究。

41、改进小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研究。

42、改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研究。

43、关于文学欣赏的研究。

44、合格教师基本标准的探究。

45、缓解教师心理问题的措施途径的研究。

46、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

47、家庭对于小学生的才艺与兴趣活动的支出调查研究。

48、教师职业生活规律的相关研究。

49、教师智慧发展内涵与策略的思考。

50、教师自我教育的途径与策略探究。

最优小学教育的论文题目(案例18篇)篇七

3、在日常生活中渗透品德教育-----对《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的新认识。

4、在某某课程教学中渗透教育----对小学德育的新认识。

5、论小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6、论小学生的自主性发展。

7、善待差异-----从一个教学案例说起。

8、语文教学如何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9、提高小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数学教育----自己的尝试。

10、综合实践活动与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1、综合实践活动与小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12、小学教师的新角色:由重传递向差异性教育的转变。

13、小学教师的新角色: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14、小学教师的新角色: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

15、小学教师的新角色: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16、小学教师的新角色: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

17、小学教师的新角色: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

18、小学教师的新角色:由教学模式向教学个性化转变。

21、学习方式的转变:引导小学生开展主动参与式学习。

22、学习方式的转变:引导小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23、学习方式的转变:引导小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24、小组合作学习在某某课程教学的体现。

25、课堂教学的导入技巧研究。

26、课堂教学的强化技巧研究。

27、对课堂教学中变化刺激技巧的研究。

28、对课堂教学中控制学生吵闹的技巧的研究。

29、对课堂教学中提问学生技巧的研究30、对小学生分组活动技巧的研究。

31、对在小学教学中运用教学每体的技巧的研究。

32、对课堂几哦啊学中沟通与表达技巧的研究。

33、对创设课堂情境的技巧的研究。

34、对课堂教学中结束技巧的研究。

35、对课堂教学中补救教学技巧的研究。

36、善用鼓励---调动小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策略。

37、某某课程教学设计的几点体会。

38、小学生的向师性的问题研究。

39、高年级小学生逆反心理研究40、离婚家庭子女学习心理研究。

41、小学生学习动机问题研究。

42、小学生学习习惯问题研究。

43、小学生注意力障碍问题研究。

一个班级就是一个社会----案例分析班队建设刍议今天如何来班主任。

班长在班级中的作用问题研究。

最优小学教育的论文题目(案例18篇)篇八

信息化时代的主要标志之一是信息技术,其可推动教学改革的进程。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及工具性充分凸显出来,活跃语文课堂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积极投入学习。同时,信息技术既能带领学生融入文本,深入理解文本,又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如果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那么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种强制性劳作,不能将学生自身的热情激发出来,促进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也无法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从而使其反感语文学习。

所以,教学的关键任务之一就是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对小学生而言,现代信息技术非常新鲜,且多媒体教学逼真的视频情景可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逐步引导学生融入教学并主动探究。例如,教师在讲授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语文》的课文《大自然的秘密》时,若一味照本宣科,教学就会枯燥,不能将学生阅读课文的积极性激发出来。

这时,教师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图、文、声、像演示功能,如课前从网上收集一些小海龟的图片,并将其制作成精美的教学短片,表现小海龟群离巢及入海过程中被出没的肉食鸟啄食的情形,配上背景音乐,用精美的图片及富有感情的.音乐同时吸引学生,使学生受到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潜移默化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特定情境,使学生迅速融入情境、产生学习意愿。

二、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想要学习语文,首先应该识字。我国传统的语文识字教学一般是利用反复读写的手段来帮助小学生正确识字。然而,这种识字教学手段非常枯燥乏味,学生无法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1]。尤其是小学六年级学生,因为他们的年龄比较特殊,注意力持续集中时间通常是20~30分钟,所以,课堂上学生很容易分散注意力。

可想而知,缺乏趣味性的识字教学会显着降低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可将现代信息技术当做识字教学的辅助工具。比如,语文教师在讲解生字笔顺的过程中,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展示生字的动态笔画顺序,加深小学生对生字笔画顺序的印象。同时,进行识字教学时,教师可辅以多媒体动画或图片,创造轻松愉悦的识字教学环境,培养小学生自身识字能力的同时改善教学氛围。

三、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非常关键的环节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文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应帮助小学生深入思考课文内容,并充分理解作者在文中融入的思想感情[2]。

然而,根据小学生认知发展的实际情况可知,学生如果仅凭自己主观的认识去阅读文章,就无法深入理解文章。

所以,语文教师应在适当的时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课文阅读教学,使学生全面理解文章内容。

比如,教师在讲授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语文》的课文《东施效颦》时,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播放相关影片,以一幅幅形象生动的图画反映文字内容,促使学生深切体会东施效颦的寓意,并对其产生深刻的印象。

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语文教师应依据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同时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促进学生合作探究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四、提高学生作文写作水平。

通常情况下,小学生的知识储备十分有限。因此,语文教学难点之一是作文。我国传统作文教学主要是语文教师利用范文对学生的写作予以指导,教学手段十分单调,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潜力,使学生只能机械地依据范文来写作,降低了文章应有的创新性。

同时,小学六年级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作文能力,但还十分有限,部分学生甚至无法确切表达内心所想。因此,语文教师需要改变以往的作文教学方法,采取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将学生的创造力有效激发出来[3]。比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写命题作文《春天来了》时,可先给学生播放一段涉及春天风景的视频,让学生观察春季大自然的景色如何变化,然后播放一首韵律比较舒缓的轻音乐,并鼓励学生发挥想象,或用心感受、用眼睛看、用耳朵倾听春季的美好,然后让学生将想象到的画面描述出来。

五、结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既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又能通过声音、视频或图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兴趣,改善学生的听课状态,使学生依据自身的学习基础及兴趣逐渐形成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而获得理想的语文教学效果。

[1]苏湘伟.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小学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24(10):164.

[2]钱爱东.让多媒体为小学语文教学带来新的精彩[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15(18):184.

[3]杨昌会.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探究[j].中外交流,2016,8(24):221.

最优小学教育的论文题目(案例18篇)篇九

新课程改革更加关注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关于小学语文情感教育。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这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现行小学语文教材所选入的作品是文质兼美的素材,字里行间都洋溢着美感,这正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最佳途径。因此我们要依托于语文学科特点,以学生为中心,将情感教育渗透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激起学生丰富的情感,以提升学生的情感品质,培养学生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笔者现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浅谈如下几点。

小学生年龄小、处于认知的形象阶段,而对于文中所表现的情感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困难,这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情感的把握、文本的理解。如文章所描述的科学家废寝忘食、刻苦钻研的求学精神,革命战士不屈不挠、大无畏的革命精神等,都是通过文字来表述,教师如果不重视教材的挖掘,如果只是单纯地讲述,并不能激起学生特定的情感,这样自然也会影响到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深入挖掘文本,积极收集相关的资料,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将这些难以用语言表述的情感用音乐来渲染、用画面来烘托,这样更能带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饱含激情,展开主动学习。

如在学习《钱塘江大潮》这一课时,由于大多学生并没有亲自前往观察过,并没有直观而深刻的认识,因此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强大的图文声像功能,来播放钱塘江大潮的视频资料,将大潮的壮丽呈现于学生眼前,带给学生感官上的冲击与震撼,从而激起学生特定的情感。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同时又可以引导学生带着特定的情感来展开文本的学习,更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把握,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正所谓披文以入情,我们不仅要在导入阶段激发学生的.情感,还要让学生的情感延续,渗透于整个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对文章字词句段的赏析,来深入地体味情感,促进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抓住文章的主题句、关键句与重点语句,让学生展开独立思考与积极思维,透过文字来达到深层次的理解,以带领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如在学习《桂林山水》,作者用生动而简练的词来形容桂林山与水的特点,水之静、清、绿,山之奇、秀、险,虽是几个字,但是却能生动而形象地展现其壮丽与优美,这样更能让学生深入地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感悟桂林山水甲天下,这样更能让学生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进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从而引导学生在深入的品析中来走进作者所描绘的优美景色,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语文论文《关于小学语文情感教育》。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是阅读的重要目标,这也是让学生体会情感、提升情感的重要手段。可以说有感情的朗读既是信息的输出,又是一种信息的输入,学生可以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来体会文章的情感,从而转化为自身的情感。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的阅读提供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要变讲读为学生的自主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将读、思、议、想结合起来,多一些思考,少一些讲解,以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在富有感情的朗读中引领学生体会情感。

如《桂林山水》,我们要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走进那如诗如画的意境,切身感受桂林山水的壮丽与秀美,从而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由肤浅的文字层面上升为深层的情感体会。这样能让学生深切体会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对大自然的喜爱,同时能促进学生深入地掌握语言,这样更加利于学生写作水平、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情感教育也是如此,这是一个长期积累、厚积薄发的过程,而这远远不是有限的课堂教学与教材所能够达成的目标。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在立足课堂教学,在搞好教材教学的基础上开辟更为宽广的阅读空间,带领学生冲破教材、教参的牢笼,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与横向发展。这样不仅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增长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而且更能让学生在比较与对比、想象与联想中来加深情感体验,这样更加利于学生情感的激发与培养。

如学完一篇文章后,可以引导学生来阅读同一作者的不同文章;或是不同作者同一题材的文章,让学生来深刻体会作者不同的写作风格与情感。需要注意的是,课外阅读的主体依旧是学生,但并不是与教师无关,教师要做好指导工作,要为学生提供一些适合的书籍,并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喜爱来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以体现阅读的自主性与独立性,这既是学生理解文本的提升,又是提高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同时教师要做好检查与督促作用,以让学生保质保量地完成课外阅读。

总之,情感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将情感教育渗透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这样更能突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教育功能。这就需要广大语文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与能力,深入把握教材,灵活驾驭课堂,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激起学生丰富的情感,这样才能达到语文学科在丰富学生的人格素养、提升学生思想品质方面的功效。

最优小学教育的论文题目(案例18篇)篇十

摘要:现代社会,抑郁症有愈演愈烈之趋势。

现代校园中,学生无故旷课、离家出走等现象屡见不鲜,心理健康教育正被急切盼望着。

心理健康教育往往被传统教育给忽视,加上家长对家庭教育常常容易出现偏差而不自查,导致青少年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与人交流等,影响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其实,科学文化知识,思想道德品质等的全面提高取决于学生心理潜能开发,因为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心理支配下完成的,而心理健康是人的各种素质的前提和保障。

关键词:心理健康青少年知信行。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教育者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运用心理学等多门学科的理论与技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教育与训练辅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及整体素质提高。

人行为的改变分为获取知识、产生信念、形成行为三个连续的过程,即健康教育“知信行模式”。

因此,学校应该推广心理健康教育“知行信模式”,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适应学校健康教育改革新形势的需要。

一、“知”为基础,知识、信息及感知是行为的基础。

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平等地与学生交流。

全面了解学生是班主任工作的前提条件,只有全面了解学生,摸清学生的性格特点、心理状况、各方面爱好,才能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青年教师可以利用自身与学生年龄差距小、观念不存在隔阂这一优势,以朋友身份关心、了解学生,从细节做起,把每个学生都作为平等主体对待,不搞特殊,不做强制性教育,从学生角度认识、考虑问题,允许有不同意见的存在,当学生提出中肯的意见时,懂得虚心接受。

当然,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刚上初中的学生,思想觉悟上还存在诸多不足,当他们提出不恰当或无理意见时,班主任要有包容的态度,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学生心服口服地接受老师的教育。

对于我们班每一位同学,我都说这样一段话:虽然我们来学校,坐在教室里是为了学习的,或者说为了家长的希望、自己的前途学学科知识的,但是我要告诉大家,也希望每个人都牢牢记在心里:我们不论学科成绩如何,首先要做的是人,要做好“人”,做“好人”,做个大写的“人”,永远把做人放在第一位。

二、“信”为关键,信念与态度是行为改变的动力,是行为的前奏,反映了行为倾向性。

“信”不仅是让学生相信老师的话,而且要让学生相信这样的道理,必须让学生从心底信服老师,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首先是教师的一言一行要经得起学生的检验,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感染、影响他们。

常言道,“身教重于言教”。

教师要“为人师表”,必须从严格自律开始,要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禁止学生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在行动上做出表率。

年轻的班主任想要在学生面前发挥示范和榜样的作用,必须在“学”和“德”上下功夫。

有位学者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教师在工作上、知识上、成就上有辉煌卓越的表现,你就会看到所有学生都会倾向你这一边”。

由于年纪轻,教学经验缺乏,教育方法单一,青年教师需要不断提高教学技巧,提升知识能力修养,虚心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学习,总结教学教育经验,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崇拜。

因此,年轻班主任不仅要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上做一个“专家”,而且在生活及其他几门熟悉学科上要做一名“通才”,以丰富的知识吸引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树立优良班风是班级工作的核心和重点。

几十个学生集中在一起构成一个班级,构建良好的班级不但要有好的班风,而且要有好的学风,形成正气,树立典型,鼓舞全体同学奋发向上,增强班级凝聚力。

对违反纪律、破坏集体的个别学生,通过反复交心教育,让他们认识到破坏纪律就会影响全班同学的学习和班级荣誉。

多数学生对当前学习、生活都是很迷茫的,班主任要及时带领学生做好三年学习计划和奋斗目标,认清自己的社会价值。

当学生在生活上、学习上出现问题或困难时,班主任必须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做好他们的思想导师和知心朋友。

三、“行”为目标,行指将已经掌握并且相信的知识付之行动,促成行为形成的过程。

陶行知先生说:“最好的教育是教育学生做好自己的先生。”让学生养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好习惯,并持之以恒。

班主任如果一味亲力亲为,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地位,做事缺乏主动性、独立性、自觉性和进取心,今后就业就很难适应社会发展。

我认为班主任应该做好“导”的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在生活、学习上给以适当指导,强化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这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培养强有力的班委会。

素质高、能力强的班干部是协助班主任管理班级,开展班级工作的左膀右臂。

通过组织强有力的班委会,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有效促进班级学生发展。

良好的自我管理机制不仅可以创造学生自主发展空间,而且使我从烦琐的班主任中工作解脱出来,做到事半功倍。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学校管理者应该为学生实践健康行为提供支持,以实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

广大一线教师应该以先进教育教学模式为引导,积极践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校内形成良好的氛围,为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林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海峡科学,2012.

[2]魏晓莉.关于班级管理工作的思考.金色年华(教学参考),,(6).

[3]董明会,王鑫淼.浅谈年轻班主任如何做好班级的管理工作.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11).

[4]李茜.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评估的探索――基于天津市河西区教育实践的个案研究.天津师范大学,.

[5]杨晓微,叶澜.在实践变革与理论创新的互动中发展中国教育学――新世纪第一个五年中我国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4):1-9.

[6]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全一册)(修订版)[m]杜殿坤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7]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m].傅统先译.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

最优小学教育的论文题目(案例18篇)篇十一

本学期,我镇小学的`教育教学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有关领导的关怀、指导下,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学校的办学条件、教育质量、内涵建设等方面均实现了新的跨越。

一、主要成绩。

1、学校、幼儿园安全工作取得成效,各项安全制度得到严格执行和落实,黑车整治工作成果显著,没发生重大安全责任事故。

2、xx小学教育改革现场会工作在我校成功召开,并得到与会领导和专家的一致好评,改革实验工作深入开展。

3、成功迎接省“双高”普九检查验收。档案规范、全面、有特色;校园环境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学校争取各方投入十余万元,改造了微机室、移动多媒体室、舞蹈室等多个专用教室;师生齐动手,开源节流,改造了东厢房、平整了操场、美化亮化了校园环境。

4、xx小学和xx小学在“xx市先进村小”创建工作中,学校环境和教师队伍进一步提升,双双被评为“先进村小创建工作先进单位”。

5、我校代表振安区参加xx市中小学运动会取得第四名的好成绩。

二、具体工作。

(一)“学习型”领导队伍初步建立。

2、钻研业务。本学期各位领导从抓课堂听课入手,不仅促进了教师的备课、上课,提高了课堂效率,同时促进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

3、总结反思。本学期各位领导在抓好常规管理的同时,还能做到经常总结反思学校工作,形成了学校特色。榆树小学的“开心农场”、xx小学的“左右手小楷”等工作特色鲜明。

(二)“研究型、学习型、反思型”的教师团队初步形成。

1、“研究型”。本学期开展了两次全镇教师参与的集体备课活动,教师在活动中提高了自身的素质,进一步培养了研究习惯。特别是在市现场会上我镇展示的“主题式集备”活动,给全体教师树了榜样,做了示范。

2、“学习型”。本学期我镇在教师中继续开展“图书漂流”活动,教师读书量有所提高,自学笔记的字数均在6000字以上;本学期我镇还开展了以钢笔和粉笔为内容的“教师笔会”,教师参与的热情很高。

3、“反思型”。各位教师充分利用“三次备课”提高自己的教育反思能力,班主任数学、语文达到每课一反思,英语教师也能做到每课一反思,其他学科教师也能在教学中上进行相应的反思。

4、树立典型。教师节,我镇召开庆祝大会,在会上表彰了先进,同时请优秀教师代表作了典型发言。林涛老师从班级管理和学生思想教育方面谈了自己的经验,王秀丽老师从自己的教学中总结出好的方法和经验教给老师,做全体老师受益匪浅。

5、“师徒结对”。各校的“师徒结对”活动开展得扎实有效,师傅经常深入徒弟课堂听课,给徒弟上示范课,对班级管理等进行指导,使青年教师进步很快。

(三)以“养成教育”为特色的德育工作扎实推进。

1、加强了“四城联创”活动的具体落实。

(1)本学期各校进一步开展了美化环境卫生活动。

(2)全镇39个班全面开展了班级文化建设创建活动。

2、全面实施了德育“1+1”行动,形成了学校和班级的特色品牌。

3、加强了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

(1)各校利用班队会、晨会等时间,开展了学习《规范》背《规范》践行《规范》活动。

(2)中心校开展了“敬规范队礼”活动。

4、全镇开展了主题队会评优活动,共有6节队会获奖。

5、加强了少先队文化阵地建设。

(1)各校“红领巾广播站”坚持广播,质量不断提高。

(2)各校的黑板报,能做到每月一期,每期一个主题。

6、广泛开展了“三个一”活动,落实教育局《“文明使者在行动”活动实施方案》,举行了“文明使者在行动”启动仪式。

7、中心校从班级文化入手,结合德育“1+1”行动,开展了“学生自我管理”为特色的班级管理模式的尝试。

最优小学教育的论文题目(案例18篇)篇十二

小学教育专业,是在培养小学教师五十多年的经验基础上,于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的新增设本科专业。对于小学教育类的论文应该怎么写?一起来看看!

1教学现状。

1.1关于生源。

1.2关于学生的数学观。

1.3关于学生的学习动机。

1.4关于教材和教师。

2课程目标。

数学分析是近代数学的基础,它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思想方法已经深入到数学的每一个分支,成为现代科学研究的基本工具.数学分析的研究对象是实数集上的函数,主要工具是极限.大一学年学习极限论和一元函数微积分等,共计144学时;大二第一学期学习多元函数微积分学和级数论,共计54学时.通过对数学分析课程较系统的学习,促进学生的数学素养的形成,课程目标具体要求如下:。

3教学建议。

3.1树立专业情意,培养学习兴趣。

3.2树立正确的数学观,全面提高文化素质。

3.3改进教学方法,增删教学内容。

3.4改革考核制度,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4结束语。

最优小学教育的论文题目(案例18篇)篇十三

所谓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同理而言,在班级管理中同样如此。小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团体,与幼儿思想不同,他对世界已经有了初步的认知,并且有自己的思想与见解。然而,他又不同于高年级的学生,思想还没有成熟。因此,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其可行性主要表现在:小学生的判断能力有限,赏识教育能够助其强化适当行为而纠正不良行为。小学生的心理还处于初步形成阶段,其认知能力的有限使其判断能力也处于一个模糊的时期。在某些适当的'行为产生时,他并不能理解此行为是否得当,是否可以在以后相类似的环境中予以行为。与此同时,教师应该及时地予以鼓励,使该行为能够得以强化,相反,在错误行为产生时,教师要及时疏导,并予以纠正。

1.教师与学生多沟通,对学生的细节多多观察,并善于发现问题所在。

应用网络中的一句话:你发现或不发现,问题就在那里,不偏不倚。因此,学生的优势或劣势都会在他们的日常行为中显现出来,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坐在办公室的话,那我们就失去了教育学生、管理学生的最好时机,我们应该放下身段,融入学生的生活当中,对学生的细节多多观察,对其中适当的予以鼓励,不良的予以制止。

2.教师应该与家长在赏识教育上形成合力。

小学生具有强烈的表现欲,他们渴望得到教师的赏识,同时也希望得到源于家长的赏识。因此,在这一点上,教师与家长应该达成共识,在学校与家庭两个不同的环境中小学生表现出来的行为是具有差异性的。在学校,小学生更多的是与同龄人之间的沟通,教师更多的是发现其团结集体、友爱同学等优良行为,而在家中,与其相处的更多的是一些长辈,这时可能表现出来的优良行为就是尊敬老人、孝敬老人等等。虽然赏识教育并不意味着表扬,但是它更多的是关注学生个体,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优势,它是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教育方式。

最优小学教育的论文题目(案例18篇)篇十四

杜威把教师比喻为上帝的代言人、天国的引路人。当代哲学家周国平也说,教师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影响是在精神上,因此,他自己必须有崇高的精神境界。

——题记。

教师这个行业,曾有许多诗人、哲人给以无限的赞美,比如“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春蚕到死丝方尽”等,但那仿佛已离现在非常久远,只成为现代人口中的顺口溜了。在这里,我不想把教师这个行业赞美得多么神圣而遥不可及,我想说的是,在当今这个与国际接轨、经济转型期的开放的社会形式下,我们做教师的即使知道自己的地位和作用在减弱,但仍要保持内在的精神高贵,仍要抱着一滴水滋润一朵花的踏实态度,仍要坚定地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唯有如此,才能在我们有限的生命历程中寻出意义,才能在我们更有限的教学生涯中得到慰藉。

那么,何谓内在的精神高贵,又如何引领孩子积极健康的思想呢?根据我的理解,它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把实事求是比喻为心理健康肥沃的土壤,一点也不过分。如果没有这四个字的培植,那么所谓的自信、友善、理解、宽容、奉献等心理之花将无法绽放。正如尹建莉老师所说:没有实事求是精神的人,即使他很精明,也往往目光短浅;即使他很努力,也总是后继乏力;即使他很自大,也暗中没有底气;即使他想要去爱,也不会好好把握。他既缺少平和与宁静,做不成一个平凡而幸福的人;也缺少个性和创造力,很难成为一个出类拔萃的人。

一方面,这里的“实事求是”有别于马列主义的唯物论观点,我们取它字面的意思理解:是就说是,不是就说不是,若再多说,就是出于心里的恶念(善意的谎言除外);另一方面,思想、言行要统一,不搞投机倒把、坑蒙拐骗的行为,尤其不从虚荣、浮躁的行为。如此说来,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是一种实事求是。我们做教师的不过分关注孩子的分数,不剥夺孩子的`玩耍时间,尤其不过分虚荣地关注自己的职称荣誉,则是更现实意义上的实事求是。

我们非常容易做到的,是从理论上告知学生要“实事求是”,比如考试要独立完成试题呀,学期末评优要公平呀,做错事情要勇于认错呀等。但我们同样非常容易犯下的错误是,在不经意间的言行不统一。比如,我们一方面提倡孩子要全面发展,德育为先,多才多艺,另一方面却布置给孩子一大堆试题和作业,还“苦口婆心”地说:孩子们,小学阶段一定要打好基础知识的底子,不然上了中学咋办呀?我们可谓是天底下最不能忍受浪费时间的人了(前提是,我们把孩子们在外玩耍看作是浪费时间),我们就这样错误地认为“一切为了孩子”。可事实是“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的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这种现实,值得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深思。

因此,教师的确要践行实事求是的精神内涵,就是要引导孩子实事求是地接纳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实事求是地发展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实事求是地通过努力获取成绩,实事求是地关爱理解他人;就是要关注自己所有的教育行为,使之不偏离这个中心,更不掺杂急功近利的伪善。我想,这是我们在写好课堂教学反思之前的心灵反思。唯有如此,才能把我们连同孩子引领到健康、智慧的思想领地。

一个评价,说小它很小,说大它大得无边。作家三毛曾因老师不当甚至带有侮辱性的评价而产生了抑郁、厌学,终至辍学的后果。虽然后来她在写作上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但当时的那件事却在她一生的心路旅程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阴影是不可否定的。再看我们当今社会,亦有某些人(更多的是未成年人)因为别人对他的简单、粗鲁甚至不当的评价而寻求了某种极端的方式,或结束宝贵的生命或对他人实施攻击的现象存在。

我们做教师的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小学阶段的儿童在心理上会把我们老师作为他们崇拜、模仿的对象,我们在他们心中拥有至高无上的掌权者的地位。他们甚至不听从爸爸妈妈的劝导,而来听取我们老师的教训。这一特点让我更加唏嘘,如何才能有效合理地引领我们的孩子,不让他们蒙受心灵创伤,能够积极健康地成长和发展,是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入思考的。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不是为了区分优劣,也不是为了筛选。我们教师不仅能客观地看到儿童不同的发展水平和学习状态,更重要的是,能看到各个儿童的个性特点、学习特点、发展优势或进步,并以此为基础,教师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从而帮助儿童不断地积累成功的经验,健康自信地成长。

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曾说:“从整体上看,宁静的生活是伟大的特征。忍受单调生活的能力,应当从小培养。过多的旅行,过于繁杂的印象,对孩子是不利的,因为这会使他们长大以后不能忍受那种易出成果的单调生活。”周国平教授也认为:“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和安静。只有安静下来,人的心灵和感观才是真正开放的,从而变得敏锐。”如此看来,能否回归心灵的安宁,不仅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活乃至生命的品质,更决定了他的事业乃至人生所能达到的高度。

回归心灵的安宁,尤其在我们当今价值观多元化的时代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可以有效地抵制虚荣、浮躁的心理状态,更能使我们每一个普普通通的凡人过上一种在地如在天的神仙日子。

仰望星空,在浩渺的宇宙面前,我们是何等的渺小;在地动山摇的大灾难面前,我们又是何等的不堪一击。即使不跟这令人生畏的大自然相比,我们人与人之间,也呈现出“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情景,因此,我们每个人没有理由不谦卑。如此看来,那些多少取得了一点成绩就骄傲,多少获取了一点知识就自以为是,多少赚得了一点小钱就目空一切的人,是何等的可笑复可怜。

因此,我特别地看重心灵的宁静,这并不是说拒绝一切社交活动,更不是让大家闷在家里当“宅男宅女”,而是主张大家在工作、生活之余尽量给自己的心灵留出独处的空间,通过阅读或反思或写作等方式来过一种心智生活,其实,这样更有助于我们生活的高品质,因为幸福归根结底是一个精神层面的概念。需要说明的是,说了这么多,大家不要误以为我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了,可以超凡脱俗了,其实我也只是尝到了心灵安宁的甜头,而且在努力的践行当中。我想,这是需要持续进行并形成习惯的。

我也正竭尽全力地在教育教学当中,引导孩子们能够真正静下来学习和做事。这方面的书籍给学生推荐了不少。另外,我还见缝插针地给孩子阅读触动我心灵的那些个句段,并与他们分享我的感受,也请他们谈谈自己的认识。每当此时,孩子们的眼睛瞪得大大的,脖子伸得长长的,好似唯恐漏掉智慧的每一个果子,真是令人欣慰。除此以外,我也会采取召开主题班会或是找个别学生谈心的方式,渗透这方面的教育和引导。现在基本上看不到那些一会儿拿这本书看看,放下,一会儿又拿起另一本书翻翻,又扔下的忙乱现象;也看不到在自习课上,看到别人干什么他就干什么的无主见现象;更看不到那些攀比吃穿、自私嫉妒的无聊现象。

不管怎样,如果能让我的学生在小学这个人生的最初阶段就内化了一些有意义的人生真理,那么,我这个做教师的也就能问心无愧了,也就能每夜安然入睡了,进而也就脱离了教书匠的层次了。我因此而感到无比自豪。

让我们重温当代学者周国平的话:“人类历史上一切伟大的成功者都出自精神上优秀的人之中,不管在哪一个领域,包括创造财富的领域,做成伟大事业的绝非钻营之徒,而必是拥有伟大人格和智慧的人。”伟大的成功不敢说,但精神优秀和高贵,我们每一个普通人都能够做到——只要你愿意,愿意提高自我的生命品质。

最优小学教育的论文题目(案例18篇)篇十五

摘要:

中国画具有技巧复杂、思想深邃、造型抽象等特点,这给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开展好中国画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阻力。该文作者结合小学生的美术基础与认知能力,探讨开展中国画教学的思路,并分析在中国画教学中教师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同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中国画教学的实施策略,希望能通过研究,为教育工作者更好地开展小学美术中国画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

小学美术;中国画教学。

中国画是我国独特的美术形式,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积累形成的具有我国民族文化鲜明特色的绘画种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元素之一,同时承载了独特的艺术审美思想和民族文化内涵。中国画博大精深,在创作上往往不追求对现实事物的精确描摹,而追求意境和神似,这给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中国画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阻力。怎样让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画的绘画原则与审美追求,怎样让学生理解中国画的技法要求和风格特征,怎样通过合理的讲解与训练让学生正确理解并掌握中国画的绘画方法,值得广大小学美术教师思考。笔者结合小学美术教学的一些实务工作,对这一课题展开详细论述。

一、小学美术中国画教学的思路。

小学美术教学是从基础开始的教学。小学美术基础知识中的造型、色彩、比例等是从西方现代美术理论中引入的概念,这些概念的学习对学生理解并掌握写实性的美术绘画方法十分重要。因此,从小学美术教学的主要追求看,教师是以写实为基础开展美术基础理论与知识教学的。中国画从唐代开始逐渐向写意方向发展,对造型准确、色彩真实的追求主要存在于工笔画、水陆画、戒画技法中,而蓬勃发展的文人画主张写意,追求神似,讲究意境,而不主张对自然事物的精确描摹。因此,中国画重写意的绘画原则与基础美术教育中写实性美术知识学习的教学方向是存在一定偏差的。这就为教育工作者开展中国画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笔者认为,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要想开展好中国画教学,教师应秉持如下思路。首先,教师应从让学生掌握中国画的`绘画工具和材料入手开展教学。教师应从中国画创作常用的毛笔、宣纸等工具材料入手讲解,让学生先熟悉中国画创作方面的实物知识,通过向学生讲解毛笔的特性及其使用方法、宣纸与一般办公用纸的区别,使学生了解中国画材料方面的基础知识。其次,教师向学生讲解中国画的由来和历史文化知识,引导学生认知、理解与中国画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使其能够掌握中国画在绘画特征、风格和技法上与西方绘画的区别,使学生形成对中国画基本特点的认知,让学生理解中国画的风格与审美追求。再次,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模仿中国画中的一些代表性图案、技法等,以特定中国画作品的局部为例,向学生讲解中国画中植物、山石的画法,花鸟画、人物画中一些代表性造型图案的画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模仿,理解并掌握中国画中一些典型画法的绘画技巧。最后,教师指定一些简单的中国画小景作品或局部让学生临摹,训练其使用中国画绘画工具和运用中国画绘画技巧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中国画创作水平。

二、小学美术中国画教学的目标。

义务教育美术新课标对美术教学提出了具体要求,把课程总目标设定为“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美术活动,激发创意,了解美术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和方法;运用各种工具、媒材进行创作,表达情感与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提高审美能力,了解美术对文化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独特作用。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这一目标的设定为小学美术中国画教学指明了方向。中国画教学应与新课标提出的课程总目标保持高度协调,教师要注意突出中国画教学的特殊价值。因此,小学美术中国画教学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可以设定如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中国画的美术表现形式和绘画方法,懂得使用中国画的常用工具和材料,利用毛笔、墨、宣纸等进行绘画,理解中国画的造型色彩与构图特征,感受笔墨乐趣。过程与方法目标可以设定如下:组织学生组成小组开展美术学习,通过临摹、写生等绘画活动,培养学生理解并掌握中国画的基本绘画技巧,使学生认知并理解中国画中的常用造型与图案色彩表现形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可以设定如下:培养学生认知、理解中国画的内在动力,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欣赏理解中国画的审美思想,掌握中国画的艺术鉴赏原则与方法,通过让学生欣赏、学习中国画作品,使其认知并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其传统文化素养,提高其艺术审美能力与创造力,促进其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三、小学美术中国画教学的实践策略。

1.引入故事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大多好奇心强,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因此,教师如果在中国画教学中过于注重理论讲授,使讲课内容枯燥抽象,就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如果把中国画教学与生动有趣的小故事联系起来,以讲故事的方式向学生讲解中国画的起源、发展历史、绘画工具和技法,则可以使中国画教学充满趣味,使学生把注意集中到中国画学习上。如,在讲解毛笔的知识时,教师可通过秦朝将领蒙恬改进毛笔的故事向学生讲解毛笔的由来和发展,以生动有趣的小故事激发学生学习毛笔知识的兴趣。又如,在讲解宣纸知识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汉代蔡伦造纸的小故事,这样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对中国画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能够丰富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培养并提高其国学素养。

2.注重临摹教学,培养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习中国画中国画创作并不主张造型、色彩与自然事物完全一致,而主张神似,追求意境,因此,通过理论讲解让学生掌握中国画的绘画技巧,对于小学生而言是较为困难的。笔者认为,教师应避免过度的理论教学,避免在中国画绘画方法的教学中一味讲解技法特征、画法原则等,而应当让学生从中国画中简单的典型图案、造型入手,通过临摹学习,以模仿已有的中国画作品为切入点,逐步通过训练掌握中国画的绘画技巧。教师可以选取中国画中一些较为典型的山石、花鸟、人物等图案让学生临摹。在这方面,教师可以使用《芥子园画谱》中的一些典型图案,让学生通过临摹基础的中国画造型,由浅入深地学习中国画。这样可以避开中国画在技法原则和审美追求上与小学美术教育由写实性入手的理论不相符的问题,从而让学生通过实践训练掌握中国画技法,逐步通过绘画学习领悟中国画的审美原则和艺术特征。

3.开展好中国画鉴赏教学,让学生理解中国画的审美价值要开展好小学美术中国画教学,怎样让学生理解中国画的美感和审美价值是一个特别需要注意的问题。因为小学生处在思维水平和价值判断力尚未完善的发展阶段,所以教师难以通过直接的口头讲解让学生理解中国画的意境、气韵等较为抽象的审美标准;同时,因为中国画并不追求完全写实,所以教师不能以色彩是否准确为标准向学生讲解哪些中国画作品画得好。这就要求教师应另辟蹊径,从优劣对比的角度向学生讲解中国画的鉴赏知识。如,教师可以同时向学生展示多幅以“虾”为主题的中国画作品,其中有大师作品,如齐白石的《虾》,也有一般绘画爱好者的习作。教师将这些作品统一隐去作者姓名,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说说哪幅作品画得好,哪幅作品画得一般,进而向学生讲解优秀的作品为什么形象表现十分生动,笔法流畅,而一般的作品在构图、造型、笔法上存在哪些问题。这样,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同一主题不同水平的中国画作品,能够理解优秀作品在技法上有哪些优点,一般的作品存在哪些不足,才能由浅入深,逐渐掌握中国画的鉴赏方法,进而以作品赏析为切入点,理解并掌握中国画的审美思想与艺术特征,从而奠定扎实的中国画创作基础。

4.举办绘画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了更好地增强学生学习中国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其学习中国画的热情,教师可以在布置绘画作业时,以绘画比赛的方式,让学生就同一主题开展中国画作品临摹,并让学生组成绘画小组,每六人为一组,要求每组选出一幅最优秀的临摹作品参加绘画比赛。随后,教师通过多媒体设备扫描每组上交的临摹作品,并用幻灯机在课堂上播放,让全班学生评选出其中最出色的临摹作品。最后,教师给予作品被选为最优的学生一定的奖励。这样,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开展中国画绘画比赛,使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通过对比认识到哪些作品画得好,哪些作品画得不好,加深学生对中国画绘画技法、原则的理解;同时,通过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使绘画能力较强的学生脱颖而出,为学校发掘、培养优秀的中国画人才提供支持。结语中国画的艺术特征、审美追求与西方绘画具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在小学美术中国画教学中,教师应创新教学方法,避免直接套用常规的美术课程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教师应注意根据小学生的审美认知能力、认知习惯、理解力水平等,科学设计中国画教学的方法、模式,让学生由浅入深,由基础到入门,逐步熟悉并理解中国画的技法和审美思想;要注重开展中国画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意境和美感的体验性教学,让学生多观察,多临摹训练,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与鉴赏能力;通过多向学生讲解中国画发展史中的一些著名作品和小故事,提升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使其形成扎实的国学基础。这样才能为学生打下坚实的中国画基础,为其成长为优秀的中国画人才做好铺垫。

最优小学教育的论文题目(案例18篇)篇十六

美国《标准》把艺术课程作为一门类似于知识和技能性质的学科,并基于这种认识,将掌握透彻的、坚实的、全面的艺术知识和技能作为艺术学科的培养目标指向。这里的知识技能,实质上就是艺术的经验、艺术的能力,如实践、表演、创造,等等。所以,美国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偏重于形成学生综合的艺术能力,自然也包括基于这种能力之上的艺术实践。这种“能力—实践”培养目标系统,构成了美国艺术教育标准的核心理念和价值取向。对此,美国著名艺术教育家加德纳曾这样论述:“美国人习惯于把艺术教育视为自我表现、创造能力等自发性和个人变异的源泉。”这也间接证明了美国中小学艺术教育视实践为艺术能力培养目标的理念。我国《标准》明确提出,艺术学科的总目标是“实现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综合发展”。这里,除了“艺术能力”外,还添加了“人文素养”这个目标。也就是说,我国的中小学艺术教育不仅仅只重视艺术能力,同样还注重人文素养的提升。人文素养,是基于艺术能力之上的内化于个体的一种精神经验,它包含品味、人格、自由、情操等内容。进一步说,艺术教育在我国,更多的是“成人之美”。这一点,与美国《标准》偏重艺术能力,用艺术能力“呈物之美”有着根本的区别。同时,我国《标准》在描述课程价值时,也把“创造美和欣赏美”作为首要价值。因此,无论是从增加“人文素养”目标,还是把审美作为首要价值,无不体现出我国《标准》是把基于艺术能力之上的艺术人文素养———审美目标系统作为培养目标。“在中国,参加艺术活动被认为可以提高人的情操,激发善良的情感”。这也说明,艺术教育在中国是带有强烈的人文审美情怀和价值取向的。

20世纪以来,美国的主导教育思想是心理认知—结构主义、多元文化理论以及多元智能理论。就艺术教育领域而言,他们主张弱化“美”的本体概念,更为强调艺术学科的独立性、学科性、学术性和结构性,主张系统化的课程设计与指导方法,注重教会学生如何形成艺术能力并付诸实践;以学科的标准来测量学生的学习成果———艺术技能的掌握程度,突出艺术教育的本质性价值,倡导以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如美国《标准》强调“艺术学科本身的学术价值和学术体系”,显然是直接受到布鲁纳的认知结构主义影响。而我国《标准》的制定,主要是受儒家传统文化为主体,道、释等多种形态的思想体系的综合影响,同时也吸收国外部分教育思想,因而很难用某一种特定的文化思想来阐述。如我国《标准》明确指出:“艺术课程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诗、歌、舞、画为一体的‘乐教’传统。”并在多艺术门类、多学科综合的艺术教育中,通过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情感、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科学的连接,达到学生艺术能力、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的逐步形成和提高,同时培养学生的尊重、关怀、交流、合作、分享等人文素养,促进学生个性的完善与发展。显然,这里体现出来的是孔子“成于乐”的教育思想,旨在通过用传统艺术文化方式,来达到教育成长的目的,本质上也是“以美育人,以文化之”的过程。从这个意义出发,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人文和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通览美国《标准》关于艺术学科的性质和定位的描述,影响最大的是在顶层设计上,把艺术课程确立为一门与其他学科相同的、真正独立的核心学科,并用科学、精确、可操作的术语,在“对学生、对社会”两个层面,把艺术的功能意义表述出来。其中特别强调艺术学科在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和个性创造力方面的功能。如此,就把艺术学科的工具价值(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等)和艺术学科的内在价值(定位为核心学科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体系。比较而言,我国《标准》对艺术学科和课程性质认识的描述,较为笼统、抽象,如人文性、综合性、愉悦性、经典性,既没有专门对艺术课程的价值进行论述,也没有对该学科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位置做出说明,仅仅认为“艺术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无疑,这样的描述显得乏力和无力,不仅没有消解社会对艺术课程的模糊认识,反而进一步加重了艺术课程在我国处于“可有可无”“可上可不上”的边缘涣散状态。所以,在对学科的价值、性质和功能的认识上,美国《标准》的阐述更系统、更深透、更到位。

通过上述比较分析,我们可以预见的是,中美标准之间存在的这种差异,必然会给两国的艺术教育带来不同的现状和后果。美国注重学生的艺术“能力—实践”式系统培养,那么,学生的艺术知识和技能可能较强;而我国注重的“人文—审美素养”式系统培养,学生可能会在艺术的整体素养方面要显得更加突出。然而,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不同?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从历史上看,美国是一个由移民组成的国家,也是一个文化移植的社会。因此,其文化思想具有一般国家所不具有的开拓性、包容性以及多元性。各种文化共生,思想交织并存,赋予了美国多样性的社会特征。而随着美国本土的实用主义哲学的出现,其教育思想发生转向。它强调实践性、实证性、科学性,注重事实和经验,强调真理的客观性,追求由经验产生的实际价值和利益,把实际效能作为解决或认识问题的准则。这种思想反映到中小学普通艺术教育中,表现为强调学生的艺术学习要与经验实际、与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艺术的经验,掌握艺术知识和技能,发展和完善艺术思维。由此,不难看出,实用主义哲学构成了美国艺术教育的理论来源,成为他们艺术教育的哲学指南。与美国不同,我国具有悠久的艺术教育历史。早在2100多年前就产生了一种综合了歌、诗、舞、画等形式的'艺术教育模式———“乐教”,形成了“乐教”文化,成为我国《标准》“人文—审美”目标体系的思想来源。孔子曾经用“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来表达“乐教”的最高境界。这种境界要求,反映到教育中,就必然以人为中心,通过艺术的教育,实现“君子不器”、仁厚宽德的完美人格。不难看出,正是我国的“乐教文化”思想,从本质处有别于西方的“实用文化”,从而积淀出我们独有的文化底蕴。也正是由于这种本质差别,才导致了两国艺术教育的根本差异。

这里主要是指教育经费的拨款体制。在美国,一门课程开设的经费,取决于这门课程能否争取到专项拨款;而要争取到国家的专项拨款,就必然要证明艺术课程独立存在的价值和理由。艺术课程要通过某种具体的、可量化的东西予以呈现。所以,只有通过学生在艺术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所掌握的艺术经验和艺术能力,来证明艺术课程的学科价值,从而争取到教育拨款。正是由于这种自下而上的课程经费申请体制,进一步强化了美国《标准》“能力—实践”目标培养体系的形成。在我国,由于中小学教育实行的是自上而下的统一经费拨款体制,课程的设置,由教育管理部门统一审批,因而也就不存在针对某门课程的特殊经费。国家统一规定课程,国家统一拨款。概言之,一门课程开设和经费拨款不存在明显的直接联系,课程无须为证明自身存在的价值而争取拨款。再加上社会对艺术课程的认识仍处于模糊的水平,教育管理部门对艺术课程的重视程度也还不够,对学生艺术课程学业水平的系统评估测试体系尚未建立,致使我国的艺术教育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美国《标准》明确提出:“本《标准》为学生的评估提供一种基础,供全国、各州和地方各级评估方案使用。测验和其他测量方法在用于学生艺术学习的评估时,应该合乎效度和信度在统计上的要求。”这表明,美国《标准》要求对中小学所有学段学生的艺术能力进行统一的量化测试,以确保艺术课程的有效性和学生掌握的效度。可见,在美国,一套与“能力—实践”培养体系相适应的、较为完善的、可操作性强的评测体系已经建立。这种评测也会从另外一个方面,使得社会和师生更加注重艺术能力,以便通过测试。因为一旦被纳入测试,学生的艺术能力就会相应地被强调、被突出。反观我国《标准》,对学生主要采取“质性评价方式”。所谓质性评价,是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学生的表现,注重学生的整体成长的一种评价方式。相对而言,它较少通过数据、实证、技能等方式呈现,并且弱化学习结果。很明显,这种评价方式,与我国艺术课程凸显“人文—审美”的培养目标系统是相一致的。

在比较分析中美两国标准后,摆在我们面前一个突出的问题便随之而来,即中小学普通艺术教育到底走向何方?是以“能力—实践”系统为核心目标,还是以“人文—审美”系统为培养目标?在国际音乐教育领域,存在两种不同的声音:一种是以美国人莫瑟尔和雷诺为代表艺术(音乐)教育“审美”核心说,倡导“音乐教育要成为审美教育”;另一种是以埃里奥特为代表的艺术(音乐)教育实践核心说,提出建构“新音乐教育哲学”。在我国,也同样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以杜亚雄教授和管建华教授为代表,他们分别从创造主体、音乐的本质角度和普遍主义、反历史主义和多元文化的角度出发,主张艺术教育(音乐)以“表演”为核心;一种是以郭声健教授为代表,从艺术教育的价值取向角度,认为艺术(音乐)教育应以人文“审美”为核心。这两种学说之争,为我们准确把握中小学普通艺术教育的未来路向,提供了思想上的借鉴。首先,对于艺术(音乐)作品的创作而言,特别是音乐作品的最终呈现结果来说,没有表演,就没有作品的最终问世,也就没有审美活动赖以产生的基本载体。这是从艺术作品的创造主体角度而言。然而,对于欣赏者而言,一个最基本的事实是:他无须以艺术(音乐)表演技能为核心去获得某种技能。他需要的是一颗愿听音乐的“心”和本能的耳朵。也就是说,没有获得表演的技能,并不妨碍音乐的美好形式通过本能的耳朵直达心灵,并不能阻碍音乐带给人的精神愉悦。如果以表演为核心,就等于是剥夺了一部分不会表演的人的享受艺术的权利。因而,音乐艺术的审美,不一定要以音乐艺术的表演为前提,而艺术表演则一定有目的指向,否则音乐只是用来表演,沦为一种纯粹的技艺,这样就完全抹杀了音乐的内在价值。其次,艺术(音乐)教育活动中,表演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事实意义上的表演,而是要指向回归到价值意义上的“表演”,那么这个价值是指向什么的价值呢?是艺术教育于人的价值。因为艺术教育的价值,最终通过对人的文化和审美价值来确立,否则它将失去存在的意义。对于人而言,最重要的是能从艺术的表演活动中获得身心愉悦,精神丰盈,人格健全。所以,审美应该成为艺术教育的核心价值指向。因为即使是一种技能的表演,也不应该只是一种单纯的操作技能的掌握,背后应该是一种有人文精神的培育。一种技能只有当它提高到精神的境界并以审美的态度去把握的时候,才能最大程度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热情与创造精神。如果一种艺术表演活动,不能带给人心理或精神上的愉悦和震撼,那很难说,这种艺术活动是否还有存在的理由。最后,正确理解并把握审美中“美”的概念。“美学”一词最早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提出。他把“人类感性认识的完善作为美学研究的对象,”并把艺术学从美学中独立出来。时至今日,西方的美学一直延续这种理解的范式。而在我国,“美与善同义”。不难发现,在中西各自的话语体系下,对“审美”的理解是截然不同的。如果按照西方理解的范式,把“美”定位为“现实感性认识的完善”和把美的对象定义为“快感”,那无疑艺术(音乐)教育就不能以审美为核心。而在我国文化体系中,“美”不是一个概念,而是一个外延极为广大的范畴,包含与人的关系、与自然的关系、与世界的关系,比如“天人合一”“大美无言”,等等,它主要指的是人生情趣、心灵旨趣和精神境界等。因而,可以说,凡是在艺术活动中能引起人的心灵或精神上的愉悦的变化,凡是经由人的生活经验而上升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呈现,都可以称之为审美。无疑,西方的美学和我们的美学概念存在根本上的不同,因而也就不难理解他们之间的差异了。西方美学把“美”哲学化了,思辨化了,抽象化了,而我们把“美”生活化了,现实化了,人化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其实“审美”和“表演”是两个层面的问题。一个是就艺术对于人的价值本质而言的,一个是从艺术作品的角度而言的,两者并不存在非此即彼的关系。也基于此,我们认为,“能力—实践”系统和“人文—审美”系统,前者是事实标准,即是从事实意义上来确证;后者则是价值标准,即是从价值意义上来彰显。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艺术的表演和技能的确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但能力的获得,最终目的还是要指向人、为了人、服务人、完善人。所以,从这个角度上看,无论是人文审美核心说,还是能力实践核心说,其实质都要回归人文、走向综合、植根生活。

艺术朝向审美,艺术表现文化。从艺术的根基上看,艺术本身是一种文化,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形态,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包括艺术,艺术的背后是文化。在某种意义上说,教育是“以文化之”的过程,而文化则通过艺术的具体样态予以呈现,因而艺术在教育中必然占有重要地位。学校作为教育的场域,没有艺术的教育,就等于未教“文化”。因而缺乏艺术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体系,也就不可能培养健全人格的人。因此,用人文统领艺术教育,将艺术教育还原到文化中,以文领艺、以文促艺,实现两者的和谐统一。“事实上,艺术属人文学科,本质是人文的。艺术教育的本质也是人文的,其目的应该是提高人的人文素养。”我们认为,艺术教育既是“以美育人”的过程,同时,也是“以文化之”的过程。以美育人和以文化之,是指通过艺术教育,使学生获得“美”的感受、濡染、体验,进而提升人文情怀,培养健全人格,建构完美人性的过程。它们是一个同向并进、不可分割的过程。因为从概念的广延意义上理解,“美”也是一种文化,文化也是一种“美”。因而,美的教育,就是文化的教育;文化的教育,就是美的教育。由此,以人文精神统领艺术教育,是未来艺术教育发展的趋势和路向,正如李泽厚先生所言:“21世纪应当是教育学的世纪。”我们不难理解,说21世纪是教育学的世纪,等同于说,21世纪应是以人为中心、以教育为中心学科的世纪。而艺术教育的革命应该是这个教育世纪的突破点。

首先,人们体会到了由经济发展带来物质的享受,同时却感觉不到相应的精神愉悦和幸福感。身心失衡、麻木冷漠、娱乐至死,已然成为社会成员的共性心理特征。碎片化、娱乐化和数字化,开始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显然,这种生活样态,把人推向消解生存意义的深渊,致使人类面临精神空心的危机。而要扭转这一现状,就必须要重构丰富多样的生命体验和精神本质。而综合的艺术教育,由于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精神世界,因而具有丰盈精神、涵育生命、精神救赎的功能。它把人,从一种千篇一律的、机械的、琐碎的日常生活中解救出来,给我们的现实生活带来无比的情趣和快意,并在理性和感性冲突之间找到平衡,形成健全人格和完美人性,使人的生活方式由“物质化、身体化”向“艺术化、审美化”转变。其次,多元文化的发展要求艺术教育走向综合。从文化发展的总的趋势来看,如今,生态文明的文化意识已经取代工业文明,多元文化也正在逐步取代单极文化。东西方文化等各种文化样态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文化资源的互动与对话,都将影响到未来的综合艺术教育,它也因此获得崭新的意义。随着历史社会进程的推进,各民族的多元文化并起发展已经是可以预见的现象和必然的趋势。最后,人的全面发展要求艺术教育走向综合。当前,以片面注重书本知识和强调考试分数为特征的教育模式,给艺术教育造成了极大影响。它表现为:重知识技能,轻感性直观;重智识课程,轻艺术课程;重理性逻辑,轻审美情感,致使受教育者完美人性缺失,和谐身心被割裂,存在的意义被消解。“人自己把自己培养成了碎片。”这不仅与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目标相背离,而且也与艺术教育在整个人的教育过程中的“奠基”作用相悖逆,因而要改变这一状况,就必然要求艺术教育走向综合,发挥综合艺术教育在人性建构中的多重作用。

艺术源于现实,源于生活。如果说文化是艺术的底板,那么,生活则是艺术的源泉。本质上看,艺术反映的是生活,艺术是生活整体的一部分。多年的教育实践表明:没有现实生活作为基础的艺术教育,是没有生命力的,也是没有根基的,更是行而不远的。因此,我们认为,既然生活是人们生存发展和实践活动的场域,那么,走向生活的艺术教育就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我们主张,要把丰富多彩的生活,作为中小学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方法上观察体悟生活,在形式上表现生活,在结果上美化生活,使生活真正成为中小学普通艺术教育的重要源泉和基础。六、结语由于中西方文化以及价值体系的不同,对艺术教育的本质核心的认识也不同。事实上,采用哪一种学说作为艺术教育的本质核心,其归根结底取决于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等多方的共识,取决于人、课程、生命、生活的关系。然而,“如果一项教育计划忽略了理性的本质方面,或者回避了生命本身那充满寓意和情感的一面,那么它充其量只是半个教育。而它导致的最坏的结果是培养出一些对生活中悦目的诗意视而不见、无动于衷的人。”因此,回归人文、走向综合、植根生活,应成为中小学普通艺术教育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最优小学教育的论文题目(案例18篇)篇十七

(二)文化素质掌握方面。

小学生要学习知识内容不是很难,但是标准却很高。所以对他们文化素质方面的要求也非常严格。这其中就要求小学教师要有广博扎实的专业知识,如数学、语文、外语、历史、地理、体育等多方面的知识,以满足小学教学中,对教师综合知识储备充分的要求,力求学生全面发展。由于现在的学生和老师都处在信息大爆炸的时期,学生的知识面有的时候可能比教师还要广,因此高校在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时候就要尽量做到“广”和“精”!这样才能让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日后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坦然应对学生提出的各种奇怪的问题。

(三)业务素质方面。

一名合格的小学教师如果仅仅具备了以上两个素质,并不能称之为合格的小学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因为最为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师更应具备较强的业务能力。这些能力包括:教学工作技能、教育科研技能、教育管理技能。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培养出来的教师要同事具备现代教育理论、掌握现代教学手段、方法、从事教师职业的基本技能(如三字一话)的素质,从而具备从事小学教育工作的综合能力。20xx年国家提出了“教师资格证书”需要学生自行考取的政策,20xx年开始试点实施师范类学生考取“教师资格证”的工作。从考试内容我们可以看出小学教师业务方面应该具备的能力:普通话测试、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教育学综合……这些都表明了一名合格的中小学教师应当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

(四)身体心理素质方面。

由于小学教师教学任务的特殊性,所以要求小学教师具备一定的体育素质和良好健康的体魄。另外,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小学生身心的发展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在很多中小学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心理咨询师证书或者至少精修过心理咨询课程内容。由此可以看出最为一名中小学教师,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这样家长才会敢把孩子交到她们手中。

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要成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和一个基本原则。高校在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问题,实际上就是逐渐达到教学目标的过程。目的在于使学生“文理兼备,学有所长”,以培养出具有符合型知识结构的高素质教师。当今我国高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大致包括如下模块:。

(一)公共基础课程。

主要目的在于使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具备大学生基本的文化素质和培养水平,如思想政治、法律、体育、外语、计算机、三字一话等课程。意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二)专业基础知识。

(三)专业必修课。

不同学科方向的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应当完成一定量的必修课程,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有所专长,能多担负起一门或两门主干课程的讲解。很多高校的教科院(教育系)设有三个方向:小学教育语文方向、小学教育数学方向、小学教育外语方向。每个方向都开设了几门专业必修课,如现代汉语、儿童文学、高等数学等同时专业必修课中还包括儿童心理学、教育科研方法等,以使学生掌握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专必修课的学习,使学生做到综合培养,具有了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

(四)选修课。

选修课的开设目的'是“有所专长”发展学生的特性,丰富学生的知识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专长选上学院或全校开设的选修课,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科研能力。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的设置时基于“培养多元化、全方位”中小学教师的指导方针基础上。在素质教育呼声的教育背景下,很多人开始对小学教师有更多的要求了,如希望小学教师能够为小学生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机会。因为国家在中小学新教材中都增加了“研究性课题”或“研究性课题”延伸的“课题作业”。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为适应新数学课程,理应构建全新的课程和教学理念,促进自己的专业化成长。因此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和课程的讲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此项能力。

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式基本分为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就是教师讲授为主的理论教学,这种教学方式是现在小学教育专业乃至很多高校大部分专业学生的主要授课方式,目的在于完善学生知识体系培养学生能力。第二种方式是实践教学,即在教师的领导下,学生到学校中去,参与到实践当中去,从而能把学校学习到的知识、理论、方法应用到实践中。实践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可以及时向老师、同学咨询。避免了学生毕业后遇到问题无人指导的状况的出现。四、对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的展望我国由于小学教育专业创设时间短,没有形成一套统一的办学模式和指导理论,我国小学教育专的课程建设还是存在一系列问题。随着国家政策的变动,很多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也会面临重大的调整。如是否会取消小学教育(英语)方向学生的招生;是否会增加小学教育文科、理科方向学生的招生;是否会增加学生的语文、数学专业课学习的课时等。这些都会很多学者和课程制定者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尽管存在这么多问题。我们不可以否认,我国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的发展前景还是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态。笔者相信随着教学经验和办学理论的不断积累,我国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的教师一定会满足社会对小学教师的业务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各方面的高要求的。

最优小学教育的论文题目(案例18篇)篇十八

学生小田,老师,家长都反映他是个“不开窍”的孩子,一道应用题,老师课堂上讲过,家长又复习过,可做起来就是错误百出,一到考试就更不行了,别的同学背课文,一下子背出了,可他读了好多遍,还是记不住,丢三落四,常用字常会错,渐渐地学习提不起兴趣。

方法:1、教会小田记忆的技巧与方法,如理解记忆,趣味记忆即把记忆内容编成有趣的生活现象,让他乐于记。

2、培养小田良好的思维习惯,独立、灵活、敏捷才是健康的思维。3帮助小田树立自信心,经常是人云亦云,总怀疑自己是错,永远也品尝不到学习的成功和甜头,再之家长切不可以“笨蛋”批评、责骂他,这样使他对自己自暴自弃,不再努力,设想:思维之泉缺乏了内部动力,是不可能充分喷涌的,多给小田一些鼓励,“试试你一定能行”“啊,,你进步了!”„„变“你能行”为“我能行”。

相关范文推荐

    2023年工地防汛方案范文(16篇)

    制定计划书可以帮助我们把握时间节点,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避免因时间管理不当而导致的压力和焦虑。下面是一些优秀的计划书范文,希望对你的写作有所帮助。

    最热教养的心得体会大全(18篇)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为个人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以下是一些著名学者的心得体会,他们通过自己的研究和实践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和

    最新饭店员工协议书(汇总13篇)

    在商业交易中,合同协议起到了保障双方权益的作用,是一种法律约束力的体现。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合同协议范本,希望能够对大家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兹有________

    精选服装生产实习报告范文(17篇)

    实习报告是对实习经历进行回顾和总结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下面是一份实习报告的范文,详细记录了作者在实习期间的工作内容和心得体

    精选挑战杯社会实践报告格式(汇总14篇)

    社会实践报告是一个提升自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机会,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问题和解决方法。想要写好社会实践报告,不妨阅读以下几篇精选范文,学习他人的经验

    实用南京点心得体会(模板23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可以给大家写作提供一些启示。《南京》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纪录片

    实用幼儿园发展规划总结个人(通用16篇)

    个人总结是对个人工作和学习表现的一种客观评价,对于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此处所列举的个人总结范文,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实用的写作技巧和思路。

    最优甲方与乙方合作协议书范文(18篇)

    在合作中,每个人的付出都是重要的,只有团结一心才能达到更好的结果。以下是一些团队合作的案例分析和总结,希望能对大家在实际工作中有所启发。甲方:_________

    实用创建社区心得体会总结范文(19篇)

    总结是一种反思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加理清思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段时间的工作或学习让我更深入地了解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社区创建是一个艰巨而重要的任务,它需

    热门参加交警队的心得体会(通用15篇)

    年终总结时,写下自己在工作岗位上的心得体会,对未来有很大的启示作用。以下是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经典范文,欢迎大家多多参考借鉴。近日,我校举行了一场交警主题活动,让